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2024-08-25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精选8篇)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1

众所周知,西安市是西北地区经济最发达,城市特色最明显的城市之一。同时,西安市也是一座千年故都,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经济中心。至今国内外旅客都对西安这座古城充满的敬慕和向往。该文着重从不同方向研究作为历史古城的西安,其城市本身的景观特色构成。

1 建筑风貌

古城西安的建筑风貌主要形成三大类别。(1)在旧城区域,建筑风格主要延续古城的传统风貌,建筑高度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保护西安的历史建筑不被现代新兴建筑的面貌所淹没,尤其是古城钟鼓楼区域,除了尽力保护修缮钟楼和鼓楼的历史真迹之外,它们周围的其他建筑也尽量以一种“低姿态”来避免宣兵夺主,同时合理运用唐朝建筑或其他传统建筑符号来呼应以及强化此区域的传统韵味。(2)在一环至二环之间区域:城市空间与旧城风貌相协调,建筑高度也有一定限制,建筑风格结合传统与现代,展现出既有传统特点,又有时代精神的建筑风貌。(3)在二环以外区域: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时代气息较浓厚,但建筑色彩仍采用灰色调以展现西安古城的特点。

2 城市主色调

城市主色调由灰色,赭石色,土黄色等组成。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都是以灰色为主,明清传统民居也以灰色为主。黄土高原地区的地方色彩就是土黄色,灰色和土黄色两者的调和色是赭石色。西安古城墙内街道设施主要采用古朴、自然,厚重、沉稳的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作为主材,同时添加结合一些高彩度高明度的现代材料作为辅材,在体现城市古风貌环境的同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3 建筑小品及雕塑

(1)传统元素:西安的建筑或者是街道,都可以随处可见其本地的传统特色,因为在这些地方的设计中都大量采用了古代传统的造型符号。与地区的历史传统呼应。比如大雁塔和钟鼓楼,多种元素符号都诉说这这个地区的古文化韵味和历史的辉煌。

(2)色彩表现,以城市的主色调为主,街道设施色彩服从整体色彩。材质:为了突出城市的传统文化韵味,陶制,木材,石材等材料运用的较多。就拿大雁塔景区的铺装来说,基本为石材,人行道辅以陶瓷。这几种材质都给人带来古朴亲切之感。以呼应城市给人的历史厚重和久远。在石料和陶瓷上辅以中国传统特有的书法地雕和几何装饰纹理,创造出特有的古文化氛围。

4 街道景观及绿化

(1)以钟楼为中心延伸的四条大街,同时是城市形象的代表。①东大街:全长约2150 m,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商业闹街。行道树为国槐,夏天时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为东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提供了较好的遮荫效果。②西大街:全长2767 m,街道两侧商铺以2层为主,3层退台,仿古风格。道路绿化种植国槐,栾树。栾树的夏秋的花和果能为西大街带来无限生机和美丽的景观。行道树的种植池形似古时房屋门窗花格图案,也与西大街整体设计风格协调。③南大街:全长1069 m,是城内四条大街最短的,是西安城墙内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一条大街。行道树为银杏,分车带绿化以一年生花卉为主,并采用花钵作为点缀。④北大街:全长1940 m,宽5080 m。行道树为国槐,分车带内的绿化采用以矮灌木和花卉为主,并运用立体绿化。

(2)二环路是西安城区与外围地区的分界,担当城区的门户形象。①东二环:中央分车带种植的植物有玉兰,紫叶李,月季,紫叶小檗,小蜡等。两侧人行道上用悬铃木做行道树。②西二环:中央绿化带种植紫叶小檗,紫叶李,月季,小叶女贞等。两侧分车绿带灌木种植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大叶女贞,连翘等,人行道行道树为悬铃木,规格普遍较大。③南二环:全长约11.9 km,中央绿化带宽约30 m,可以成为二环路上一条美丽的生态化绿带。绿化带植物配置上,用草花、灌木、乔木组合成美丽的图案。两侧的分车绿带内种植小蜡。人行道上种植国槐,南北人行道两侧也有绿化。④北二环:中央分车带以多种灌木等植物做纹理种植。人行道上种植悬铃木。在南北人行道两侧,各有宽约15米种植大量植物的绿带,在人行道内侧可以发现有大片乔木,在其前面种植有灌木,灌木前为宽度为3m的绿地。北二环作为西安一条车流较大的道路,设计以大规模城市绿带的出现,即可以美化沿路景观,又能改善北二环周围的生态环境。北二环未央立交下的绿化是非常有特色的,不仅绿地面积较大,而且植物种类丰富,并且形成各式各样的花纹形状。给来往车流上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的视觉景观。

(3)环城公园,围绕古城墙修建而成,承担展示西安城市形象的功能。借城墙,护城河等人文景观,在绿地内种植内种植大量植物,而且植物种类及植物组织形式等丰富多样。环城公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既美化了古城墙,又给周围居民带来了休闲健身的去处。

上面介绍了西安比较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几处重要地段的街道景观及绿化。但也有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1)西安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其绿地景观破碎化严重,绿化水平整体偏低。(2)绿化空间分布不均:在主城区的绿地明显缺乏,二环内稍微良好一些,有几个大的公园绿地,但点,线状的绿地明显缺乏。在一些新建区域,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曲江新城等会有一些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及线状绿地景观。(3)少数的大型绿地彼此之间缺乏绿色廊道连接,连接性整体性差;(4)城市植物种类稀少,重草轻木,植物在渐渐减少。

西安作为历史名城和文化古城,其城市景观非常有特色,同时吸引了国内外旅客的慨叹。

参考文献

[1]段汉明,王镇中,杨小龙.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理念的转变——以西安城市景观建设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3):348-349.

[2]雷一东,唐先华.城市景观建设与管理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39-43.

[3]张晨,芦青.论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和延续[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96-198.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2

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

城市绿地建设是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营建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空前发展,城市绿地建设变得愈加重要,如何营造区别于他人的城市绿地特色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师关注的问题,从对特色景观这一概念的.理解着手,简明的阐述了何谓具有特色的绿地景观,特色景观的属性和要素,并且对通过何种手段营造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作 者:濮佩明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01022(11)分类号:X3关键词:城市绿地 特色景观 城市化 景观文化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3

1地方文化特色对现代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意义

地方文化特色让城市景观设计赋有城市人文品格和内涵。任何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最直观、最生动、最能让人铭记的是该城市的景观与环境的视觉设计。无论是绿地、街心花园、公园、园林、雕塑、特色街道还是一些公共建筑, 这些直接体现城市风貌的设计作品, 都必须要与地方文化精神相结合, 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和谐、通融、人伦、秩序、规范、道德及自然而然、“天人合一”、人格追求等儒道精神内涵, 这样才能反应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特点。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的个性名片, 唯特色才有魅力。美丽的自然山水风貌, 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风格迥异的民族民俗风情, 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丰富的资源, 如今, 城市的主要竞争力正渐渐从城市经济实力中淡出, 而越来越多地增强着城市特色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在岁月沧桑中逐渐流失, 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努力发展而能唤起更多人尊重历史的精神, 其实, 这也是大多数城市的一个通病。城市的优势不仅仅是人口增加、高楼林立, 更在于其有别于其它城市的一些特殊性质, 正因为这种特殊性质, 才逐渐构成了这个城市的特色,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西安, 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使西安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 成为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近年来, 西安市的城市景观建设已逐步融入了西安的地方文化特色, 使西安的景观文化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例如, 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明城墙、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 这些都是西安的城市名片, 反映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 更表现出西安人对自己城市悠久历史的一种主动传承与纪念。

2地方文化特色让城市景观设计具有美学风格与情趣

中国古代传统景观设计, 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出儒道释三家的精神内涵, 譬如古代园林所追求的是和谐之美、中庸之美与圆融之美。推崇的是平淡悠远、清净无为、淡泊幽雅、平和亲切的自然生命观。在景观造型上:山石、湖泊、竹林、精舍、山峦、路径都表现的相得益彰, 错落有致, 着重显示纯天然之美。所以自然、宁静、神韵是古代城市景观设计最核心的美学特征。“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在古代的园林山水中, 领略到的是一种诗意、禅境、情趣、人格的淡泊、心灵的放松与节操的纤尘不染。

在古代, 园林以江南私家的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为主, 无论是皇家的苑囿、宫苑、御苑和御园, 还是江南私家的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和草堂;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宽阔壮观、富丽堂皇、庄严宏达, 还是江南园林的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都体现出了一种环境优美, 亲近自然, 回归天地, 追求内心的平衡文化观以及佛道的文化生态与禅悟理趣。

现如今, 我国各大城市人工创造出的园林、公园、湿地层出不穷, 国家提倡搞好生态园林及绿地建设, 其实就是追求对地方特色古代园林美学风格的回归与延续。西安地势得天独厚, 依据其自然生态环境及山水格局, 构筑了面山 (秦岭北麓) , 环水 (八水) 的宏观绿色生态背景。通过建设滨水绿化、生态林、生态农田等营造中心市区外围连续而不规则的绿色生态背景。城市形态结构更是确定了“三环八带”的廊道绿化骨架。一环:城墙、环城林、护城林、护城河、环城路四位一体的景观带;二环和三环建设绿色景观廊道;八带:8条河流水系生态林带建设, 在水体保护的基础上, 形成河岸绿化与城市景观相结合, 既保留了田园化自然景观, 又具有了现代化城市风貌的绿色景观廊道, 从整体城市景观设计格局来看, 都很好地诠释了地方文化美学风格。

3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历史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是属于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城市景观必须起到传承该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作用。一处处景观设计, 就是该城市的文化符号, 是该城市的历史发展线索, 是城市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因此, 如果一座城市文化需要不断生生不息, 需要教育后代了解自己栖居大地上的历史沧桑巨变, 需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看到昔日古都的辉煌、战争、失落、破败、振兴和崛起, 让我们每座城市的百姓有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历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具有重大的作用。没有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将是没有灵魂、没有生气的, 景观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通过感知其形式去领略其文化, 进而产生精神交流, 择其要领, 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而获得教育。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 周文秦武、汉风唐韵, 源远流长。在西安城市景观中,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 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互依托。如明城墙环城公园的建设, 界定了明清西安城的基本格局, 使得古老的城墙又焕发了青春, 为我们直观了解古代城池营建、城市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而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 则展现出了隋唐西安的基本格局, 其中盛唐街市、市井小品、名人雕塑、唐代书法浮雕等极具隋唐文化特色的实体符号和教坊乐舞、长安鼓乐、民间杂耍、民俗雕塑等隋唐文化语言都把唐风唐韵充分地展示开来。今后, 还需要进一步发掘、保护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 尤其要发掘西安近20年来发展崛起的城市精神, 将西安博大精深的城市文化内涵展示在世人面前, 也让西安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4结语

正确理解传统地方文化的精神实质, 在符合现代生活功能的原则上, 将传统的空间理念和元素整合成丰富的现代空间来隐喻传统, 将现代化和传统性两者互为借鉴, 互相融合, 才能使人触物生情, 心有所感。要善于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 才能打造出城市的精品和亮点。本文结合西安市景观建设实例, 浅析了景观建设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模式的优势。实践证明, 只有在景观建设上强化地方文化特色, 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才能创造出具有文化品位和独特品格的城市格局, 只有将地方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城市景观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才能走上一条符合自身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现在很多城市景观设计却显得死板、单调, 没有生机。设计师们应该从场地本身出发, 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特点进行细致的研究, 并将其特点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优秀景观作品。

关键词:西安,景观建设,地方文化,特色模式

参考文献

[1]西安市志[M].西安出版社, 1996

[2] 华商报.打造世界旅游之都[N].2009-12-7

[3] 诚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4

坐落于西安市东南郊的曲江新区原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景园林胜地, 且迄今为止还保存有唐长安城遗址、青龙寺、曲江池遗址、秦二世墓和大慈恩寺等历史文化遗存。直到20世纪末期, 西安市着手于曲江旅游度假区的兴建, “曲江新区”得以成立, 其总面积扩大至47km2。园林景观建设是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好评[1]。

1.1 日臻完善的园林景观管理机构

西安曲江新区在2006年成立绿化管理站, 在区建设局的领导下确立城区绿化建设的养护主体, 并明确人员的管理职责。城建监察大队是绿化方面的专业执法机构, 其岗位职责除了对绿化设施的监督管理和维护监察之外, 还包括与绿地林地相关的各项监察工作。2008年, 曲江新区成立了园林环卫管理局, 同年曲江新区成立了综合执法局, 专门负责对城市园林景观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拥有现代化气息的园林景观建设

图1、图2为曲江规划图中的2张, 分别从土地利用、景观规划上给出了建设依据。新区规划构造了塔 (大雁塔) 、园 (芙蓉园) 、池 (曲江池) 、窑 (寒窑) 的景观轴线带, 依托该轴线, 将城市的现代文明与历史遗址融合, 开拓了国内城市建设的“曲江模式”。

在高起点规划下[2], 曲江新区通过碧水环绕突出生态园林的建设特色, 在道路水系绿化工程等方面加大了景观园林的建设投入, 无论是绿化广场建设还是生态公园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效。在2010年到2013年期间, 曲江新区投资3000万元用于环境综合工程的整治, 各种道路绿化工程和道路坡面绿化工程都得到了落实, 到2013年时, 曲江新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然达到36.4m2, 在多项有效措施的辅助下, 城市绿化指标处于逐年提高当中, 园林景观建设已具现代化气息。

1.3 蓬勃发展的社会绿化

曲江新区建设意识到绿化工作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与社区绿化的结合, 促进新区整体绿化面积的提升。通过诸如“园林小区”和“园林单位”的评比, 将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扩大到区域内的小区绿化工作当中, 提高全民参与的广泛性。现阶段西安曲江新区的园林小区已经达到数十个, 园林单位也有85个。这得益于新区政府的积极指导, 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 阶段性工作成果较为显著。

1.4 多样化的投资模式

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主要模式分析, 西安曲江新区的建设模式除了包括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和政府财政投资方式外, 还涉及到公益性林地资金投资和生产厂区企业投资等模式。关于新区园林绿化资金的筹集方式也显得较为多样, 常见的有政府财政预算安排、辖区单位属地建设、土地权属单位独资建设以及绿地冠名等等。

2 园林景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规划战略思维转换较快

西安曲江新区园林规划以“恢复曲江水系、保护曲江大面积植被、尊重曲江原有地形、保护区域内的文化遗存、保护曲江特色格局、控制开发项目”为原则。2006年曲江新区将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点置于生态长廊建设方面, 2007年则是致力于环城绿水工程的实施, 2008年大型音乐喷泉的建成和水灯表演等项目使得游客乘兴而归, 2009年时曲江新区在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整体战略思维的转换, 对政府基层部门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若是政府较为重视对城市“水景观”的建设, 那基层部门的工作就会以水景观建设为主, 若是政府的规划建设目标转移至“绿地景观”, 则基层部门也必须将研究方向转移到城市绿地景观建设方面, 这样不同主题的形成尽管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所刺激, 然而在各主题精细化实施方面却显得有所不足, 不利于工作的全效开展。

2.2 建设管理工作经费不足

相较于发达沿海城市而言, 西安曲江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仍相对落后, 不发达的经济水平也对城市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限制。经费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到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对于园林景观建设、管理质量和后期养护势必将带来负面影响。

2.3 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缺失

正规的管理制度和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当前曲江新区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管理方面亟需落实的问题。由于管理者主观因素和管理制度因素, 管理人员往往是将工作重点置于前期的绿化设计及施工方面, 而对于后期的管理养护显得较为漠视, 同时现阶段我国在园林建设方面并未出台正式的法律法规, 因此园林景观建设管理方面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法律制度, 在实际施工和养护管理方面会难以依照科学程序展开, 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流程。

园区目前有明显的绿化苗木老化、苗木病虫害问题, 园林景观保护与宣传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而言, 喷泉设施遭到人为破坏, 配套垃圾桶及果皮箱等存在脏乱差的问题, 园林景观的亮灯率难以全部保障, 绿化植物提示牌的设置不够醒目, 草坪出现斑秃等现象。

此外,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日趋减少, 房地产的过度开发, 曲江新区路网与历史文化景观要素:池 (曲江池) 、塔 (大雁塔) 、寺 (慈恩寺) 的衔接上较为复杂, 阻碍了东南片区交通的快捷和连续性, 需要研究解决。

2.4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改善

西安曲江新区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表现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 作为城市的美容师, 管理人员无论是自身的创新思想还是实践意识都对管理工作有重要影响, 在工作中切忌简单的复制和模仿, 而需要从时代特点和城市特征出发, 提高自我岗位工作能力。

3 优化曲江新区园林景观建设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加强规划科学性

宏观和微观相统一的原则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充分利用卫星导航、三维数码, 数值模拟等技术, 从不同的平面、空间位置去进行视觉、触觉感受, 将空间管制规划, 大遗址保护规划充分落实, 可使曲江历史上传承的崇尚大自然, 寄情山水, 追求健康的创造性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表现出来。

3.2 因地制宜的引入立体绿化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园林景观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奢华质感, 而应更多地表现为大型森林绿地的营造, 立足于居民身体健康的保证和民众居住环境的改善, 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 本着林荫型绿化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促进游园和小区遮荫效果的扩大化, 促进绿化设计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 阳光绿化、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空间绿化格局更具层次感。

3.3 依托大秦岭实现植物多样性

大秦岭及关中地区物种丰富, 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和推广宣传的效果。外来物种的引进应当有所节制, 通过人工草地的建设, 完善杂草与野生草花的保护工作,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切实考虑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 协调好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之间的关联, 充分考虑物种生态位特征,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避免物种之间的直接竞争, 在互惠共生原则导向下健全绿地系统功能, 尽可能栽植共生植物, 对于相克植物应当采取分开种植的方式。

3.4 利用植物造景使园林生态化

目前, 景区大量采用了水景、雕塑, 但在植物造景、深林绿地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从植物多样性方面考虑, 园林景观多样性的营造在植物配置方面需要始终坚持乔木为主的原则, 混交复层绿化模式的建设应当突出乔、藤、灌和花草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色彩美、姿态美和生命美的融合, 提高植物风韵的人格化与多样化, 通过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 促进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结合, 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体现园林景观的动态变化, 营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3.5园林景观的整体规划宜平衡发展

公共绿化面积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当前曲江新区城市景观建设管理中表现较为突出, 需要从绿色园林景观的丰富性出发, “见缝插绿”、“拆墙补绿”、“垂直绿化”, 这些方式方法的选择, 可利用花箱或是花坛等方式促进绿化面积的扩大, 在现有绿地面积基础上, 通过垂直绿化的方式, 促进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有效弥补街道绿化量不足的问题。针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问题, 可利用攀援植物促进垂直绿化的实施, 可供利用的攀援植物除了金银花、紫藤和木香之外, 还包括牵牛、蔷薇、葡萄等, 垂直绿化当中攀援植物的应用不仅增加了曲江新区人均绿地面积, 且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区绿地面积, 有效改善了曲江园林景观当中存在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均衡问题。

3.6 城市园林管理规章制度需不断完善

首先, 通过园林景观管理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实现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完善, 能够改善以往单纯以绿化覆盖率为指标的基础评价模式, 增加景观内环境指标以及病虫害防治指标等方面的考核内容, 将责任落实到岗位个人。

其次, 针对现有城市园林景观费养护管理体制实施新一轮的深化改革, 借助基层养护与监督体制的结合, 提高园林管理部门工作的实效性。明确规定具体某一区域内所规划的园林面积, 减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4]。

再次, 园林景观市场运作过程中还应当落实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通过市场化管理淘汰部分能力缺乏的单位,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积极引入能力高的优秀企业。

最后, 体制的理顺还有赖于执法的严格。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提到的执法严格不单纯是指园林管理工作中的奖惩处罚,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针对绿地资源的破坏和挤兑行为。

4 结论

对于城市建设而言, 园林景观是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城市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美化空间及环保空间的多项结合。本文以西安曲江新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为例, 从管理者、管理制度、经济因素以及人才因素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西安曲江新区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园林与三维规划设计的相互融合, 将大秦岭的自然生态与城市园林的新颖性、美观性和环保性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实现历史遗存、绿地均衡和城市发展三者关系的有效对策, 明确人才培养和制度完善对园林景观维护和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锁言涛.西安曲江模式[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3

[2]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编.曲江文史宝典—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D], 2003

[3]郑智聪, 赖钟雄等.浅析中国园林新的发展思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13, (04) :89-92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5

道教活动及其思想造型化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美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道教渊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巫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形成于东汉张陵时,以后与儒学、佛教长期斗争和融汇而发展,在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道教美术主要是将道、气、虚、实、天、地、阴、阳等道教观念引入和渗透于世俗美术中,以世俗美术中的道教因素为特征。

1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所形成的历史渊源

道教美术是体现道教教义,反映神鬼思想和道士修道生活内容的美术作品,一般分为道家思想的壁画、墓室石刻,道教庙宇中的道教始祖、神仙鬼怪的石刻造像、道祖故事画,举行道教仪式悬挂的水陆画以及道教修道生活画等。道教美术史是宗教、历史与艺术的交叉点,它所关注的直接对象是道教活动中固态的视觉材料,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器物、服饰、建筑、书法等形式。透过这些材料所链接的自然是与道教紧密的历史文化,包括人物的活动与精神方面,如事件、教义、制度、时尚、思潮与观念等等。古时正是百姓对于神仙的崇拜,才产生了道教的造像文化艺术形式。道教认为在宫观中供奉神像是对神明形象的具体感知,所以用丹青金碧等塑造其形像。对神仙的祀奉不仅可以“至诚供养,随心获福,果报差。”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有道教造像形式,在技法上和风格特征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佛教艺术形式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两者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在表现形式上,道教造像也采用圆拱龛、莲花座,身后还有舟形背光和头光等等。道教造像艺术在唐代逐步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形式。人物造像形式体态饱满圆润,常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衣纹舒展自如,整体造像形式优美,技法表现娴熟流畅。

道教的造像艺术形式与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形成了具有其民族和社会属性的特征。其造型形式有强烈的夸张、抽象和写意感觉。强调精神领域,重视情感上是道教的造像艺术的创作主旨,并突出美善和谐。强调寓意于形,神形兼备,追求对于人物内在精神风貌的意象表现,体现人物本身的精神世界。

道教所传承的宗教艺术造像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它主张追求独特的人物个性和精神解脱,体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世界观,主张顺应自然。它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在形式只是一种启示而已,是表象象征,充分展现一定的哲理和道德关系。道教的造像艺术要反映神明的属性,也要表达教义的宗旨和信仰,除了表达造像作为神的尊严以外,同时还要使其具有道德的内在美,并让道教的造像具有人格化的道德标准。在具体的造像艺术表现上,就是让神明形态多姿多彩,形象传神,内在思想丰富,使道教造像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2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形式特征

道教造像由于神灵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制作要求也不同。一般多指庙堂和石窟等供奉的道教神像。在宗教信仰中除了把神像作为神明供奉外,同时还把神像的塑造过程和信仰结合起来。道教神仙种类繁多,这就决定了其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比如雍容华贵的玉皇大帝,温厚而憨态可掬的土地公,造型威严的张天师,神态可掬的财神赵公明等等。又是早期道教人物装束、祭祀仪式和神仙故事的生动写照。后世道教美术作品中仙人的持剑、羽衣、留须、云气等,都是由此演化而来。自唐代开始,道教美术作品又吸收佛家表现佛、菩萨的方法,用圆光来表现仙人。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神灵塑像或画像的出现,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道教美术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样。道教造像艺术的特征是,配以金银珠玉色彩,用绣画形式织成,刻本范泥造型,在凿龛雕刻或雕版图画等形式均可,造像形式庄严朴素。但具体制作方法,皆有一定的模式。

3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的文化价值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道教美术风格迥异,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西北地区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特点及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民族的客观状况,其核心意义在于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性。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当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创新与发展,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素材。

在一定意义上,道教造像艺术代表了汉民族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是汉民族造像艺术的精华所在。道教造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并起到了弘扬道教文化的目的。随着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从对道教神仙的崇拜中完善和丰富了宗教造像艺术创作题材的范畴,促进了传统造像艺术的发展。道教艺术与我国文化发展紧密相连,道教造像艺术塑造形式从早期的粗犷到之后的细腻,并逐渐世俗化,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程。研究道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造型特征是了解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方向,其文化艺术价值远不仅在于道教本身。

4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着力营造西安文化特色。为了避免“同质化”或“文化趋同性”,丰富和活化具有典型识别性、文化性的公共艺术形态,将公共艺术的功能语言进行转型与重构,向文化语言自然过渡,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运用。在设计中合理思索—理性创新,以景观规划为主导,关注文化的精品设计和精神理念。

如道教雕塑在西安赵公明财神庙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以建筑为基础的单一表现形式,在广场中陈设具有主题性的雕塑能够树立准确的文化内涵价值。对于保护西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提升西安优秀传统文化的质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赵公明财神庙规划布局以泗水归堂、五路财神为概念,以三进财神殿为核心建筑院落,又以偏殿和雕塑构成了景观体系,形成了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整个财神庙景区陈设了近百位各路财神及招财八宝等道教雕塑作品,合理的区域设置与雕塑设计,全方位展示了财神文化,也呈现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地域性特色。

在对道教雕塑文化的研究中,以更加客观的眼界,站在新的高度,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加强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使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道教雕塑文化渊源的一定追溯,表达了道教雕塑造像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道教雕塑造像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时代和社会属性,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紧密联系。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强调以神写形,注重写意。在时代发展中,透过文化角度审视道教雕塑造像艺术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性,发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审美素材。

关键词:造像风格,形式特征,社会属性,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汪小洋.中国道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玉珉.中国宗教雕塑概述.北京:故宫文物月刊,2009.

城市河滨公园景观特色的营造研究 篇6

城市滨水地区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因此,它的建设模式、环境品质以及风格特征也就不同于城市的其他地段,挖掘地域特色是滨水地区景观营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表现手法。近年来,宁阳县的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美化。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展现宁阳的社会发展风貌,宁阳县于2007年规划建设了河滨公园。

1 河滨公园概况

河滨公园位于宁阳县城中心地段,南临金阳街,北靠县政府家属居住区,西依河滨路,东接金阳公园,是一块风水佳地,公园规划面积10.6 hm2(约合160亩),其中水面面积7.1 hm2(约合106亩)。整个公园功能分区可以概括为“一带、四园”。“一带”是指滨水景观带,“四园”是指通过道路、广场分割形成的“清风园、星河园、水云园、揽月园”四个主题园区。

2 河滨公园规划设计布局构思解读

以水为主体,拓展水面成湖,湖中置岛,园路及景区景点围绕水面进行,体现“城中有水,有水则灵”之构思意义。强调南北出入口景观的对应关系,绿化景观沿滨水景观带展开。强调与金阳广场景观轴线相呼应,使整个公园与广场有机融合为一体。

2.1 滨水景观带

拓宽原有水面,构建流畅“S”形的水岸形态,沿水岸布置主园路,串联各个功能分区、节点,结合滨水步行道及滨水广场给人们提供亲水、观水的开放空间,路水开放空间构成了整个滨水景观带。

2.2 四园

清风园位于金阳街南入口西侧区域,该园以“清风”喻“德”,通过名人林、文化墙等景观建设为游客创造一片“纯净”的绿色空间。名人林邀请宁阳籍或来访的知名人士植树于此,构成特殊的“林—情”景观,以此激发宁阳人的家乡自豪感,激励游人加强自身修养建设。文化墙为园中半圆形矮墙,以汉白玉饰面,上刻宁阳历史上体现正气及传统美德的典故。

星河园位于南入口东侧、东入口南侧区域,以青少年儿童活动为内容。园内多布置益智的活动器械和场地,包括“翻滚滑梯”“淘气堡”“攀爬架”“时光隧道”“疯狂战城”等项目,园间点缀了关于亲子、益智、童趣的雕塑小品。

水云园位于东入口北侧区域,以宁阳乡土果树为主要造景素材,分别形成柿园、梨园、枣园以及桃、李、梅、杏专类景园。

揽月园位于北入口广场南侧区域,设置景观小品及园林建筑为游客营造一处休闲、游憩、减压的环境空间。规划中将县委宿舍以西地块及朝阳街纳入该园,延续朝阳街原有道路肌理,构建林荫大道,两侧辅以或开朗或静谧的绿色空间。该园西侧沿水岸设置弯月形金色沙滩,为游客提供亲水、玩水的游憩场地。

3 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河滨公园依宁阳沟修建。宁阳县水系较为发达,城区河流相串成网,为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其城市规划格局深受影响,城市路网已形成六横、六纵的道路骨架,河滨公园绿地依附河流形态有机布置,保证了滨河空间可达性,沿河道路系统完整性,重视了人文景观的营造,同时积极利用雕塑、小品、小型设施,反映当地传统文化。

在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并重点予以研究分析:公园局部规划布局应与城市河流水系整体形态有机结合;积极保护、利用滨河自然景观要素,尽可能开发河流近水面空间,丰富景观层次;城市滨河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应保持其开敞性;滨河区标志性景观周围建立视觉保护区。

4 城市河滨公园景观特色的营造原则

4.1 整体连续性

河滨公园整体设计立意在于自然生态——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如意吉祥。依据太极图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进行平面设计创意,平滑的水陆分割,视水为阴,视陆为阳,水中有岛,陆中有水,蓝水绿地相容相通,生生不息。“如意广场”“凤仪广场”为首,“鸣鹤广场”为尾,连绵的曲案,七彩广场及园区主路为柄将其连接。

4.2 特色性和识别性

河滨公园依据宁阳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脉进行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可识别性。在规划设计中,注意建立可识别的滨水景观视廊,一方面注意选择滨水地段各类对景点和观景点,另一方面应确定由滨水道路、滨水绿地开敞空间和水域开敞空间三部分构成的景观联系轴线,以保证人的行为路线和视线的连续,通畅的滨水景观视廊的建立可使滨水地段具有丰富的可视性和鲜明的可识别性。

4.3 以人为中心的舒适性

河滨公园功能分区为“一带、四区”。

南部广场亲水区:以水池、廊架、码头、驳岸、景观墙、雕塑、音乐喷泉等为主体元素,构成市民休闲亲水广场,并作为公园主出入口。

东部休闲区:作为金阳公园与河滨公园的连接走廊,是金阳公园景观向湖面延伸的景观节点,布设张拉膜与金阳公园景观柱相对应,实现两园景观的协调、呼应。

北部儿童健身活动区:作为公园北出入口,借助地势空间,利用流行元素布置现代构架观景亭,是俯瞰公园的最佳观景点;利用原朝阳路的绿色空间,摆设健身器材,满足各种群体的健身需求;利用北部水岸线,设置沙滩,供儿童娱乐。

中部湖心岛景观区:是品茗雅坐的休闲静谧空间,形成“园中有水,水中有园”的景观特色,并由一座景观拱桥连接主园。

4.4 统一性和多样性

塑造多样性的景观。通过对景观保护和创造的方法,保证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景观在滨水区的共存,对建筑物、广场绿地、环境小品等景观元素在景观表现力度、影响范围上应有大小之分,在景观表现形式上有主次之分,而对于标志性实体景观和节点型景观则应给予突出和强化,各景观元素通过空间组合形成的复合景观应是多层次和多功能的。

营造多层次的景观。从滨水区立面和断面予以规划控制,滨水区景观立面主要以景观线作为层次界限,显现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平行且连续的景观层面。滨水区断面的多层次性反映在对滨水地段梯级高度控制上。林荫步行道形成的开敞空间和防汛箱体形成的观景平台为第一层次,建筑高度应控制为1层~2层;以滨水建筑与滨水道路所形成的滨水街区为第二层次,建筑层数应控制为低层或多层;而邻近滨水街区的,以多层、小高层为主导的滨水街区为第三层次。从整体上看,随着滨水建筑位置的后退,建筑高度可以逐渐增高,建筑高度由滨水区向内呈梯状进行控制。

保证开发的多功能性。滨水区开发是多目标的开发模式,应具有多种功能。可分为若干特色性的景观功能分区,各景观功能区应突出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注重功能互补,兼顾城市滨水带防护、生态、游憩等多方面的功能,注重建设过程中的调查分析以及后期评价,注重民众的参与,彰显城市风貌的亲和力。河滨公园的星河公园内结合儿童游乐功能,规划设置童趣、益智、亲子等主题内涵的雕塑单体或群组。

4.5 开放性和动态性

滨水空间设计的开放性具体指滨水地段应具有可达性,保证人们可以从陆地、水上便捷地进出,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设计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滨水地区景观设计的开放性是指景观创造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开放性动态过程,在滨水地段建成区内,不断对现有景观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使其功能形态顺应人们需求,最终使滨水区成为优美、舒适的生活型河岸。

5 结语

在河滨公园的规划设计开发中,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参与进来,制定了完备的城市设计框架,为宁阳县河滨公园滨水景观的成功开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城市设计方法上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很好的处理好滨水区发展与整个县城的关系,把河滨公园滨水区的开发作为县城中心区复兴的前奏,把滨水区建成“人民的场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思想,以“水文化”为主题,把滨水区建设成为受人民欢迎的场所,使其具有活力、场所感、可达性,并体现效率和公平。

摘要:以山东宁阳县河滨公园为例,在对其规划设计进行详细解读的基础上,总结其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提出了城市河滨公园景观特色的营造原则,对同类河滨公园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公园,景观特色,营造

参考文献

[1]吴伟.城市特色——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7

一、当前我国城市入口景观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市入口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也呈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但受制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入口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没有能够将城市入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当前城市入口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功能单一, 重绿化, 可供游人活动场所空间不足;

2. 拿来主义盛行, 导致了城市风貌和地域文化消亡;

3. 缺乏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要素

城市入口景观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和营造会受到诸多地域性要素的影响, 这其中就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文化要素以及经济技术要素等, 这正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才使得城市入口景观具有地域特色。

1.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是影响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是诸多自然因素的总和, 受其影响, 景观设计会迥然不同。例如, 由于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 对于建筑物的构造我们需要从当地的湿度、温度、采光等自然因素出发进行考虑, 正因为如此建筑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最直观的体现[2]。城市入口景观建设必然要结合这些差异, 以突出自己的个性。而不同地区在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城市入口景观建成后都各具特色。

2. 文化要素

城市入口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 它作为展示地方特色的文化橱窗, 凝聚了几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以它独特的方式向周围向外界展现着地域的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而言, 相比于其它的形式或者方式, 它更加直接, 更加频繁也更加直观。由此可见, 城市入口景观也就顺理成章的表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因素[3]。

3. 经济技术要素

经济与技术因素也是地域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城市入口景观地域特色的过程中同时起着既相对矛盾又统一的作用。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提倡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 反对一味地追求“技术至上”, 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 而是要从本地区经济技术条件的实际出发、发挥创造力, 挖掘技术潜力, 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入口景观。这使得城市入口往往使用其所处位置周边的一些素材, 便于同周边的景观相融合, 使得城市入口的近景和远景有一种调和感。

三、提升城市入口景观地域文化内涵的设计方法

城市入口景观通常凝聚了城市特色资源, 在进行入口景观设计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从城市的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提炼城市的特色文化, 尊重人的活动需求, 以此来提升城市入口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1. 尊重场地原始自然环境

由于城市入口所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展现着该地的地域特色, 因此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只有将这些因素一并考虑, 才能更加凸显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中, 我们应该从尊重场地原始的自然环境做起, 以使得建成的景观跟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因此, 在城市入口景观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保护其完整性, 保持它们的原始面貌。

2. 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 提升城市入口景观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 在历经历史的洗礼之后都会孕育出独特的艺术和文化成就, 并成为民族和地区精神和文明的象征。如果缺少了对于这些特色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传承, 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将会变得单调统一毫无色彩可言, 尤其对于一些特色鲜明, 个性突出的城市入口景观, 通常都是源自于对于城市历史和人文特色的深层次挖掘, 并不因构筑新的城市景观而忽视或者破坏传统的特色文化。

在城市入口景观的设计中, 对于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我们可以借助于研究查阅城市中的名人轶事、民俗风俗等资料来获取, 并将提炼总结出来的有代表性的东西应用到入口景观的设计之中, 这种做法对于传承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 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3. 尊重人的活动, 注重人文精神

由于人不仅是景观的塑造者同时也是景观的主要参与使用者, 所以营造城市入口景观的地域特色时, 还应该考虑到人的参与性, 增添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之所以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比如北方许多地区的扭秧歌, 南方有些地区的赛龙舟等。对于一些小型的民俗活动我们可以将其引入到城市入口处的小型广场中开展, 这也成为城市入口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从当地经济、技术以及材料的应用挖掘地域特色

受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不同地区的城市所具有的景观构建的原材料会有所差异, 而正是由于这些原材料所具有的差异同时具有了地域性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本地区所生产的材料必定会大量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 一方面形成了城市的一种特色, 另一方面在市民的心中也会永存这种历史的记忆, 从而也成为一种城市的特色。要想合理的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应用于城市入口景观的设计之中, 我们首先应该对于地方材料的品质进行了解, 知其中包含了材料的美学特征、材料的结构、材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

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需求, 除了要满足其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 还能考虑到城市入口兼顾的传达城市形象以及文化的职责, 在设计时应从城市的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 加强现代景观设计与本土文化语言的交流

西方油画材料技法演变探析

李致莹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截至今天, 油画艺术已经发展了上百年, 其已成为世界美术发展史中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油画的发展历程中, 油画的材料和技法的改进对油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油画材料和技法演变的历程, 以期为促进对油画的认识和提高油画创作水平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西方油画;材料;技法;演变

油画艺术是世界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门类, 也是现代美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西方国家, 油画产生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从古代的胶彩画、湿壁画、干壁画到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发展历程中, 油画的产生历经数年。直到十六世纪以后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油画, 并逐渐成熟, 发展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油画艺术的改进是伴随着油画材料技法的演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下面将详细论述油画材料技法的演进历程。

一、西方油画绘画材料的演变

1.依托材料的演变

绘画材料的不同决定了油画表现力的大小, 绘画材料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在早期的绘画过程中, 画家们使用木板作为艺术创作的依托材料, 这时期的绘画受制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绘画的表现力一般。随着时代的进步, 画家绘画技法的提高, 布匹逐渐成为绘画材料。其柔软易干燥的特性逐渐为画家们所宠爱, 成为绘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材料。据历史考证, 在布匹上绘画的历史起源于北欧地区, 并在文艺复兴时期传入意大利、威尼斯等地区, 并逐渐被这些地区的画家所推崇。到了17世纪初期, 画家们开始用钉子将画布钉在木板上, 这既利于绘画时用笔有力, 也符合绘画精确性的要求。18世纪末期, 画布被用于斜面的木框上, 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油画创作中。当前美术家门在创作作品时, 主要选用画布包括亚麻布、棉布以及及其他种类的布料。所选用的绘画依托材料不同, 也决定了画家在创作时的技术手法。

2.绘画底料的演变

在绘画之前, 需要在布置好的画布上图上合适的底料, 由于底料的作用是控制吸油程度和油彩的干燥率的, 因此, 其构造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油彩的性能。关系着整个绘制过程能否成功。纵观绘画底料的演进过程, 其大体经过了由动物胶底到干酪素胶底再到化学胶底的发展。二十世纪以前, 画家们都是使用的前两种绘画底料。直到技术的发展制造出了乳胶之后, 画家们才开始大量使用这一易于制造的底料。画家们可以根据创造的需要, 通过改变大白粉与白乳胶的比例, 制作成适合绘画使用胶底材料。此外, 绘画底料的颜色包括有色底和白色底。画家在绘画时多数采用的胶底均为白色底, 这有利于自己随意使用多种颜色的材料来创作出五颜六色的美术作品。

3.绘画结合剂的演变

在油画的创造过程中, 结合剂的作用最为重要, 其关乎绘画的制作、保存等各个环节。西方油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结合剂的演进史, 结合剂性能的不同, 也会使得绘画制作技法的不同。例如古代的蜡画就是先用火将蜂蜡融化, 然后向里面调入色粉, 并趁热将这些色彩画到墙壁或木板上, 可多层重叠, 待色彩凝固与融合, 营造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入口景观, 从而展现不同城市的魅力。

后就可以打磨抛光或者修改;湿壁画则是事先用石灰混沙准备出一片可以用于绘画的墙面, 在石灰尚未干燥时, 将色料撒入石灰中, 等到色料干燥后就可以形成坚固的碳酸钙表面, 这样的画面有利于色彩长时间的附着在墙面上。十三、十四世纪时, 画家们多是运用鸡蛋的乳液和水稍加油脂作为画料的结合剂。14世纪末期, 一些画家利用油类结合色粉制作颜料, 这种绘画方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而这一结合剂一直沿用至今。到了十六世纪时, 结合剂的演进已基本完善, 为画家们发挥高超的绘画技法奠定了基础。

二、西方油画绘画技法的演变

几百年的油画历程的发展, 画家们创造出了油画绘画技法。但主要是一下两种绘画技法:

1.古典绘画技法

古典绘画技法是伴随着油画发展历程始终的,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日臻完善, 并在十九世纪时期达到顶峰。以大卫为代表的绘画作品成为十九世纪时期最典型的古典绘画技法。一般说来, 古典绘画技法的步骤包括: (1) 使用透明的底色。这种底色主要选用的是土黄或赭石颜色用油稀释来绘制, 这样的画面就可以清素描稿; (2) 在画布上的底色处于半干半湿的状态时, 紧接着用画笔蘸着白色以及黑色的颜料绘制在画布上绘制亮面和暗面; (3) 染色。就是根据整幅绘画的需求, 为所绘物体对象染上合适的色彩, 使绘画呈现出精彩的表现力; (4) 在此阶段继续重复上述 (1) (2) (3) 步骤, 直到整幅画作达到令作者满意的程度; (5) 上光油。这是为了保护整幅画面不会轻易的被磨损毁坏。

2.直接绘画技法

这种画法就是直接在画布上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作者根据自己对物象色彩的感知, 陆续在画作上涂上颜色即可。直接绘画技法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在十九世纪以后被画家们广泛采用。这种绘画过程也不是一步完成的, 也需要不断的修改错误的地方, 用画刀刮去后再继续着色。通常来说, 直接绘画技法每笔所蘸的颜料较为浓厚, 颜料的色彩饱和度也较高, 画出的笔画线条清晰, 作品的表现力较为形象。由于笔法灵活, 采用这种绘画技法完成作品的时间较短, 是现代油画教学和写实派画家在绘画时较常使用的技法。

总而言之,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艺术的厚爱也在与日俱增。油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种类, 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更多符合人们需求的作品。作为促进油画发展的重要因素—油画材料和技法的发展和演变推动了油画创作水平的提高。油画材料是创作的基础, 技法则是表现油画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两者的不断演进也在促进对方的发展。作为具有独立美感的技法, 理应不断创新, 促进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刘孔喜.西方传统绘画与技法—坦培拉绘画技法[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3

[2]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3]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M].吉林出版集团, 2006.

摘要:城市入口作为作为进出城市的重要门户, 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橱窗, 好的入口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在此向外界展示城市的特色文化, 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是在当前城市入口景观建设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缺乏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不少城市入口景观建设处于被忽视的状况。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城市入口现状的分析, 阐明影响城市入口景观地域特色的因素, 并提出提升城市入口景观地域特色的营造方法, 以期对以后城市入口景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城市入口,地域性,景观

参考文献

[1]夏惠, 席海英.挖掘历史文化丰富景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兴城西出入口景观规划设计[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年第02期

[2]刘娜.地域性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家具设计[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9

[3]史晓松.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8

都市农业景观主要指城区、郊区及其延伸区域内包括的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等多种景观镶嵌体,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是受城市化过程影响最为深刻的景观生态系统[10,1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农业景观结构和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尤其是建筑和道路等景观面积的不断扩张导致都市农业景观类型面积急剧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生物多样性降低,同时,加剧水质污染及土壤退化[12,13],影响区域都市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威胁到区域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影响研究,探讨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影响机制与规律,对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城市化过程中都市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变化关注较少,本文选择西安市南郊的城乡过渡带为样区,从乡镇尺度研究城市化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实证分析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作用程度及规律,这对快速城市化区域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及都市农业景观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近十年来,西安城市化对农业景观产生很大影响,西安市南部郊区近年来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商贸旅游度假区、高科技产业园、大学城以及住宅区等大规模开发建设,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选取南部郊区为样区研究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关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到西安市南二环路,南至秦岭北麓,东到浐河与蓝田县为界,西至新河及沣河上游以西与户县相邻,行政上隶属西安市长安区和雁塔区,包括雁塔区8个乡镇街办、长安区16个乡镇街办的全部及其余9个乡镇街办的北部平原地区,总面积1 739 km2(图1)。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660 mm。2013年总人口185.77万人,GDP产值1 307.90亿元。

该区地形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秦岭山区有森林覆盖,且地势较高,北部地势高差小,平均海拔约450 m,主要以渭河平原、黄土台塬为主,是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生产区及养殖区,都市农业发展迅速,2013年区域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6.46亿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54.09亿元。近年来,受到西安市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区内商贸旅游度假区、高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大学城以及住宅区等大规模建设,2013年建设用地面积达352.68km2,非农业人口92.18万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到49.62%。目前,在城市化过程中景观逐渐从农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耕地、林地、草地等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农业用地面积从2000年的1 554.53 km2降至2013年的1 375.60 km2,年减少速度为0.89%。城镇扩张及交通设施建设对农田景观生态切割破碎严重,工农业发展导致本区水体与土壤污染、耕地与水资源压力加剧等问题突出,对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及其生态质量产生巨大负面冲击,因此,以本区为样区研究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城市化水平测评方法

以乡镇、街道办为单元,运用综合指标法进行城市化水平测评。依据综合性、主导性、可操作性、数据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代表性原则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投资4个方面遴选出12个指标构建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时不仅考虑到了各个功能的内涵,由于涉及的指标较多,数据的可获取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4,15]。首先,通过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表1);其次,按照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依据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用以测度西安市南郊各乡镇、街道办的城市化水平[16,17]。

2.2 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测评方法

景观生态质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人类对景观结构的干扰,二是景观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程度。相关研究表明: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土地损毁等与景观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呈较大的正相关[18,19,20];草地、林地等生态用地能提高景观基质的稳定性[9]。因此,本文根据都市农业景观格局、土地利用、植被景观类型现状,从生态系统的景观稳定与干扰程度两个方面构建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表2)。

测评中所选取的景观破碎度指数、斑块密度、景观分离度指数应用FRAGSTATS4.1软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计算,并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模型测度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计算过程如下。

式中:LEQI为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指数,LSI、LDI分别为都市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稳定度指数及干扰度指数,wi、di是干扰度各指标权重及标准化指标值,wj、dj是稳定程度各指标的权重及标准化指标值,n为评价指标总个数。若LEQI<1,表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较低,景观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且LEQI值越小,生态环境越差,当都市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是干扰程度的0.5倍时,认为景观生态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若1≤LEQI<2,表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较高,景观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状态,且LEQI值越大,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越高,越稳定;若LEQI≥2,表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是干扰程度的2倍,认为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处于稳定状态[1,9]。

2.3 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测算数据主要来自2014年《雁塔区统计年鉴》、《雁塔区经济统计年鉴》、《长安区统计年鉴》、《长安区经济统计年鉴》。由于文中采用的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的研究单元,以往的有关城市化统计数据未统计到乡镇单位,所以只选取2013年一年为研究时段。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测评数据主要采用由2013年西安市南郊的TM遥感影像(http:/earthexplorer.usgs.gov/)解译的精度为30m×30 m的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陕西省地图集)、DEM数据和2013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资料并结合野外调研,在ERDAS9.0中解译得到西安市南郊土地利用图(图2)。

3 结果与分析

3.1 城市化水平测评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3.1.1城市化水平测评

西安市南郊研究区城市化率2013年为49.62%,地跨西安建成区与南部乡村,景观由北向南逐渐从城市景观过渡为乡村景观,各乡镇街道办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图3)。城市化高水平区主要以靠近主城区的小寨、长延堡等5个街办为主,城市化水平均高于0.6,位于西安市建成区南部,农用地比例小、人口密度高、商贸发达;低水平区则主要以王莽、杨庄、引镇等13个靠近南部秦岭山区的乡镇为主,城市化水平均低于0.2,属以点状城镇发展为主的乡村地域;处于新开发的城市带或西安市扩展的外缘地带,如曲江、韦曲及王寺、斗门等15个镇街办城市化水平指数介于0.6到0.2,属中等城市化水平,该区域各类住宅区、开发区、大学城等建设用地相对成片或成带且辐射延伸于乡村地域,人口密度较高,商贸服务及教育等水平较高。总体上,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投资还是城市化水平来看,西安市南郊城市化表现出从主城区向远郊区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

3.1.2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根据测算方法计算出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指数,并参考相关文献[1,9]将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利用ARCGIS10.1软件生成2013年都市农业景观生态状况分级图(图4),统计出各景观生态质量等级的面积及比例(表3)。

2013年的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指数变化介于0.144 2-10.944 1,其中,LEQI≥1的有21个乡镇,面积为124 945.11 hm2,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及其北麓的冲击洪积扇、黄土台塬等远郊地区,该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自然林地分布较广,植被覆盖度、高功能组分景观多度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均较高,有利于景观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性,景观生态质量较高;其余12个镇街道办LEQI<1,面积为12 614.13 hm2,主要分布在城镇用地及其延伸的近郊地区,城市化水平高,都市农业景观的破碎度指数、斑块密度以及景观分离度指数均大于远郊地区,都市农业景观受到的干扰性较强,景观生态系统呈现不稳定状况,景观生态质量低,表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3.2 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关系

研究中以各乡镇街道办对应的2013年城市化水平指数和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指数为样本数据,通过GWR模型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及对其稳定、干扰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图5)。

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图5a),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景观的稳定程度亦成负相关关系(图5b),回归系数整体呈现出由近郊向远郊圈层递减的趋势,这与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趋势大体相同,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下降、稳定性降低。而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景观的干扰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图5c),即城市化水平越高都市农业景观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越大,回归系数越大。

无论是稳定程度、干扰程度还是综合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雁塔区的小寨、大雁塔、电子城等城市化水平高的街道办回归系数都最高,分别在-0.404 8到-0.310 5、125.119 4到125.146 8、-0.042 4到-0.023 5之间,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质量影响大,原因是该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工商、人类活动频繁、文教商业发达,耕地、林地、草地、水体等随着人口的激增及相应人类生活、生产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快速减少。该地区都市农业用地比例仅占11.30%,以城市绿地为主,景观种类构成单一,高功能组分景观多度、植被覆盖度指数均小于0.08,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小于0.2,都市农业景观的稳定程度较差;同时,该区都市农业景观嵌块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变小,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度指数均大于0.15,破碎化程度较高,植被的生产力及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导致其改善气候及净化环境的能力下降,小面积的农田、林地,因物种单一、食物链简单,缺乏一定数量的顶部动物控制害虫的爆发性增长,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性损失[21],使都市农业嵌块体的结构及功能更加脆弱。此外,都市农业景观联系通道由于人工景观的扩张、压迫而受到削弱甚至阻断,使都市农业景观的通达性变低,分离度变大,城市化高水平区域的分离度较大,易阻碍生态系统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及交流,并影响小气候,综合起来看人类对都市农业景观的干扰程度较大。可见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的占用以及景观格局与过程形成巨大干扰,使得都市农业景观的稳定程度降低,导致景观生态质量大幅下降;随着离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城市化水平逐渐降低,回归系数也逐渐减小,都市农业景观质量受城市化的影响愈来愈小,回归系数最小的地区则主要以东大、五台、引镇等7个靠近南部秦岭山区的乡镇为主。随着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降低,人类活动强度降低、人工景观变少,都市农业景观的破碎度指数降低,而且都市农业景观的通达性增强、分离度变小,生态系统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受阻碍程度变小,使得都市农业景观的稳定程度增强;同时人类对都市农业景观的干扰程度降低,景观的覆盖度指数、高功能组分的景观多度愈大、景观种类的构成愈复杂,景观生态质量下降较少。因此景观生态质量、稳定程度、干扰程度回归系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降低而减小。

总体上,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的影响在空间变化上表现较深刻,对都市农业景观的占用、分割破碎以及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巨大干扰,使都市农业景观的稳定程度降低;人口和工商的聚集,不仅增加了相应行业用地需求,也使得各种生产、生活资源及能源大量消耗,以及生产、生活废弃物堆积及污水的排放,导致都市农业景观污染加大,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差。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2013年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及生态环境投资情况以及综合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均表现出从主城区向远郊区降低的递减格局。

2)城市化导致区域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下降,空间上表现出与城市化格局相反的空间变化趋势,即距离西安主城区愈远,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愈高;综合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空间上,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决定了都市农业景观生态质量下降程度的空间格局分布。

3)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的占用、分割破碎以及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巨大干扰,使得都市农业景观的稳定程度降低,导致景观生态质量下降。城市化与都市农业景观干扰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都市农业稳定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4.2 讨论

上一篇:图形变换思想下一篇:塑料制品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