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

2024-08-24

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共7篇)

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文化与日俱增的需求和专注, 城市文化精神的挖掘与表达已成为设计师当下关注的命题。城市景观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部艺术体现的, 在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一些细节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而景观小品虽体量不大, 却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不仅形象生动、为恢弘严肃的建筑增添情趣、丰富空间层次, 活跃了整个景观环境的气氛, 更能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物质承载, 有助于在城市空间内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 表达城市的文化精神, 满足公众对城市文化生活的需求, 进而带动地方发展。

我国城市景观文化现状的浅析

当前,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 不乏优秀的景观小品, 为现代城市空间增添了魅力, 让人们置身其中感受了人文艺术的精神熏陶。然而同时期难免也存在一些问题景观、与周边文化不协调, 而发现问题加以改正及发扬其现有的优势是做现状分析的价值所在。

在城市景观文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不能明晰表达当地的文化精神, 盲目堆砌文化景点、模糊文化地域特色的现象, 而这一问题的源头则在于对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度不够。一般来说, 城市历史越悠久, 文化积淀越深厚, 文化的本质就越不能用寥寥几个词描述。正如繁多的修饰语只能让主语本身变得单薄, 同样, 面面俱到呈现某一文化的种种特质, 只会让其变得失去特色俯首可拾。要避免取材过多和题材间无明显关系, 杂乱无章给人以混乱感、堆砌感。成功的设计往往胜在具有鲜明的亮点, 只用一种元素呈现一种文化, 便可达到直观有力、个性鲜明的视觉效果。

另一类景观设计的常见问题则是地域文化的缺失, 或让现代化、欧式化阻碍了对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如在一些地区的传统老街大兴西方咖啡厅、洋快餐店, 布置异域景观小品。试想一下让麦当劳的山姆大叔雕塑树立于具有浓浓中国民俗风情的传统建筑中, 势必显得格格不入, 不利于特定文化氛围的营造, 应尽量避免。当然, 忽视时代精神一味追求历史感, 而与当代大背景环境脱节, 也会造成荒谬。时间能筛选出文化之经典, 要有选择的继承传统文化, 而不是一味的照抄原样, 才能真正将传统文明之精髓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一直延续下去。

典型城市景观小品的文化内涵

1. 国内传统的城市景观小品

中国传统的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表达含蓄, 往往在事物表层的背后隐藏着才是事物要表达的本意, 此之谓“文化的本意”, 亦称“精神”、“象征”。中国传统的景观小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 是一部非文字的历史书。以下例举运用历史已久的中国传统的城市景观小品, 并且由于其极具特色, 已成为传统文化的象征、沿用至今, 仍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即使是只常见于宫殿内、与现在人们的生活相距甚远的小品, 但这番以活泼轻松的形式表现严肃庄重内容的成功经验, 依旧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龙图案装饰:龙是一种象征, 帝王鼓吹自己与龙的关系, 实质是把君权神化, 用于驾驭子民。

石狮子:可用于镇宅驱邪。雄狮蹋球, 象征权力、一统寰宇;雌狮扶小狮, 象征子嗣昌盛。

吉祥缸:象征压火, 保持蓄水状态也有实际的扑火作用。

铜龟铜鹤:龟鹤长寿, 象征国运迹象, 江山永固

太平有象:大象象征社会安定政权稳固, 象身袱宝瓶, 盛有五谷吉祥之物, 象征五谷丰登

鼎:权力和等级的象征物, 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成九鼎, 九鼎为传国之宝, 立国的重器

桥梁:在精神世界, 桥意味着向美好的方向转折, 在宗教世界, 象征由此世界进入彼世界[1]

2.国外优秀的城市景观小品

中国的景观小品雕塑, 如石龟、铜牛、铜鹤等, 大多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而在西方, 古典园林、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园, 乃至城市的步行街、购物中心, 更是无处不有雕塑, 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情调, 还表达能一定的主题、反映特定文化。并且相对于中国传统景观小品, 西方的景观小品的立意更直白鲜明, 学习国外城市景观小品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 可以为今后城市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灵感。

西方城市典型的景观小品, 如老年公寓入口前“两个相互扶持的人”, 喻义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和现实情况:子女成年后独立生活而不与父母同住, 老年人选择住进老年公寓, 依靠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生活;荷兰库肯霍夫花园的雕塑小品:草坪上的鸟、水中的天鹅、花丛中的观花人等, 无一不在宣传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经典的雕塑“母与子”, 表现了永恒的主题——母爱;德国西部施维茨辛根园中的阿波罗神庙是光明的象征[2]……

当代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设计原则与新思路

1.当代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设计原则

当代城市景观小品的设计, 除了要遵循一般小品设计的原则外, 为了突出表达一定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有所益, 还可格外注重以下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原则:

(1) 满足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为了能迎合广泛的社会文化需求, 优秀的城市景观小品应有较为丰富的内涵, 能反映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化特征, 协助营造独特的、引人神注的意境, 使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 成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一个情感节点。

(2) 满足环境的整体要求

城市景观小品属于城市景观环境中的艺术, 与外部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因此, 充分考虑景观小品与环境的融合, 协调景观小品的空间尺度、形象、文化等因素与周围环境想的关系, 有助于景观小品文化精神的表达。

(3) 具有一定的个性和识别度

艺术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不仅体现设计师的个性, 更应有区域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反映。地域的个性美是由景观小品参与的整体的人文景观体现的, 人们无论是游历五光十色的好莱坞, 还是历史悠悠的西安古城, 朝气澎湃的上海浦东等, 都能感受到这些地区独有的文化内涵。

2. 当代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新思路

景观小品的构成要素分为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两方面。外在形式是实质性的物质元素, 指所运用的艺术语言和结构, 包括造型、色彩、材料、比例、空间以及构成形式等;内在内容是抽象性的美学理念, 包括所选取的题材、表达的主题和内在价值等。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景观小品外在的艺术设计语言、形式构成和内在的艺术创作内容的多样化, 是当代景观小品发展的趋势[3]。

(1) 设计内容多样化

设计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当下某些社会现象, 让设计作品的主题紧跟时代, 展现当下的文化风采, 张扬时代特征;也可以选择性得还原传统文化, 使其更具地域特色, 体现历史感。前者如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旁的公共艺术品——“缺腿的椅子”, 以社会问题为主题, 寓意着世界需要和平;后者如北京街头铸铜雕塑的“剃头匠人”, “拉洋车”, “吹糖人”, “大碗茶”, 其设计意境极富民族特性, 富有时代气息, 引发人们的怀旧情怀。成功的城市景观小品设计还能成为当地文化的标志, 如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的铸铜“骆驼祥子”。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为城市景观小品内容的创新提供新的方式。如用波普艺术的形式调侃时事或者生活的方式, 用景观小品这样亲民的艺术形式和人们探讨社会问题, 让人们与艺术对话, 提升文化涵养;对于相对宽阔的有地形地质特色的区域, 还可大胆借鉴大地艺术的创作方式, 让作品与环境结合, 加强人们与自然的沟通;超现实主义艺术由绘画作品转变为景观小品, 不是仅仅在形象上改变, 而是从超现实艺术作品中提炼出的元素符号, 把超现实主义的内在精神涵义更简明、更深刻的表现, 是艺术的升华, 也使艺术作品更贴近生活[5]。景观小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景观小品艺术一般采用接近人的尺度, 与人在空间上处于同一水平, 可观赏、亦可触摸, 增强人的参与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景观小品是人与艺术对话的媒介。

(2) 设计形式多样化

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可通过材质、色彩、体量等表现。

如何运用物体的材质塑造精神文化, 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话题。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 铜制雕塑、仿青铜雕塑的景观小品可显历史感, 而采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材料, 如玻璃钢、仿金属等材质, 还能给人们新鲜的时代气息。

中国人对色彩的把握独具特色, 中国人习惯将自己民族的习俗、宗教和传统给颜色赋予情感, 使色彩成为一种象征:黄色象征皇权, 黄色的景观小品给人以高贵、神圣之感;白色在中国古代建筑里主要用在须弥座上, 表示佛性的洁净无瑕;红色象征天子统治, 象征生命力;黑色崇拜则源于鸟图腾名族把自己的祖先看作玄鸟, 崇拜黑色的燕子[1]……中国人喜爱色彩的背后往往也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

城市景观小品的设计形式上还可通过“体量”的特征展现文化特色。如体量上采用组群的布置, 形成空间复杂形象多变的结构, 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普遍规律, 传达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互渗透、适应, 体现和谐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4]。而西方的城市景观小品更倾向于用鲜明突出的个体标志物传达精神, 这或许也于西方人追求独立和个性的有关。

结语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而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 利用城市景观小品塑造城市精神文化, 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成功的城市景观小品应该是该城市的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 既能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物质表现, 本身又是城市巨大的精神财富, 它们分散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景观小品张起了文化氛围的巨网, 对地方文化的营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 篇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之星——李白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李白无论在文学史或是文化史上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冠绝古今诗坛的千古奇才、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 其影响力以及世人对其的喜爱和崇拜, 即使千年之后也未曾衰减。事实上, 李白奇特的经历、丰富的情感、开放的胸怀、气盖一世的宏大气魄、卓然独立的思想个性以及伟大的艺术成就使其早已大大超出了文学的范围, 超越了时代,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景观———李白文化。

李白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内容, 包括李白诗歌、思想性格、生平经历、遗迹传说、轶闻趣事以及崇道、纵乐、饮酒、仙游、击剑、任侠等兴趣爱好诸多方面。

李白文化和李白的思想性格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非常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 也是我们时代先进文化建设所需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是值得我们在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整理、提炼和运用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二、李白文化与城市景观设计

1. 李白文化可以创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李白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极为广泛的内容, 这些内容为创建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元素, 为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了大量的灵感。深入挖掘李白文化, 并根据不同的基地环境, 选择、提炼、使用相应的李白文化的元素, 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去, 创造出富有李白特色人文内涵的景观, 赋予景观以“灵魂”, 丰富景观的层次以及提升景观的档次。

2. 城市景观设计作为李白文化的物质载体, 使其更好地延续、发展与创新

李白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 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得以展现, 而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媒介, 无疑具有这样的功能和使命, 成为叙述李白文化新的语言和载体。融入李白文化的城市景观设计, 扩大了李白文化的应用范围, 增加了李白文化的展示场所。同时, 将城市景观与李白文化相结合, 使得游人在畅游其中之时, 既欣赏了城市的景观, 又被景观中所蕴含的的李白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加深了对李白文化的认识。景观设计师在了解李白文化之后, 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将其表现出来, 既延续、保护了李白文化, 也使其得到了发展与创新。

三、李白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李白文化伴随着李白脍炙人口的诗歌, 其影响力遍及全国,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是李白的第二故乡, 深受李白的喜爱, 许多传世的诗歌佳作均创作于此。同时, 当涂县也是李白晚年居住以及最终的长眠之地, 因此当涂县也将李白文化作为城市的特色品牌。本文将以当涂县为例, 探讨李太白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多元化的体现方法。

1. 城市建筑景观中的体现

建筑是一个城市表达其文化的元素之一, 既可以营造出城市景观的空间感觉, 又能展现城市特有的精神及其历史文脉,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当涂县, 除了像太白镇这样拥有大量粉墙青瓦、马头墙、硬山屋顶、饰纹瓦当等具有鲜明江南徽派风格的建筑之外, 为了凸显李白文化, 在不少区域也设置了一些体现李白生活或者思想精神的建筑。例如, 在太白公园中, 所有的建筑采用的主要都是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并且运用现代的喷漆手段赋予建筑灰色、白色、赭红组成的外观色彩, 营造出极为华丽且栩栩如生的盛唐建筑风格。同时, 大型的主体建筑配以廊、亭、榭等辅助设施, 连成一片, 气势宏伟, 错落有致, 蔚为大观。这些因地制宜的素朴雄浑的仿唐建筑, 使人们漫步其中之时, 犹如置身于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

2. 城市道路的体现

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 也是突出城市形象、宣传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 无疑也是李白文化重要的表现空间之一。

(1) 道路名称

道路的名称是人们对于这条道路的第一印象, 同时也是体现李太白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在当涂县的道路中, 很多主干道的名称都与李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仅仅简单的道路名称就已经饱含李白文化意蕴, 将我们带入李白的思想中。例如, 当涂县的主干道——太白大道和青莲路, 直接是以李白的字和号予以冠名, 简洁明了;青山路, 青山为当涂的一座名山, 为李白墓地之所在, 青山之所以扬名也是因为此原因, 所以当人们回忆起此路之时, 便不由得想起李白埋骨此地。

(2) 硬质景观的表达

硬质元素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现李白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李白文化元素融入道路景观中, 使得行人在途经道路时, 不仅了解、欣赏了李白文化, 同时也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 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道路景观的历史底蕴。例如, 在人行道铺装设计上, 将李白的经典诗歌及其传奇故事以镶嵌的方式运用到地面铺砖之中。在太白大道的路沿石的设计上, 就将李白喜爱的竹子、荷花、大鹏等元素直接雕刻于路沿石之上。而在太白大道的桥梁上采用的是青石护栏, 护栏上有着骑鲸上天、跳江捉月等李白在当涂的趣闻轶事的浮雕图案。

3. 城市广场、公园景观的体现

城市广场与公园是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代表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将李白文化融入城市的核心空间——城市公园以及广场, 并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突出了地方特色, 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旅游吸引力, 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具有文化氛围的休憩、游玩、赏景、交往之地。在太白广场的设计中, 为了突出李白文化的主题, 无论是从景观设计还是植物配置上都可以读出李白的味道。在广场中央设计的巨型白色构筑物, 由三个部分组成, 整个造型仿佛如一只振翅高飞的大鹏, 两侧的小的部分就是大鹏的双翅。而在其四周的特色巨型景观灯架, 也都加入了大鹏造型, 与中央的构筑物遥相呼应, 使市民漫步其中, 不仅能够感受到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昂扬精神和远大抱负, 同时预示着当涂县的展翅高飞。同时, 在广场中设置了巨型的文化墙, 以雕刻的手法叙说着李白与当涂的不解之缘。在广场中还设置了以大鹏以及荷花为造型的照明灯具。在夜幕来临之时, 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元素, 将李白文化以现代的手法充分表达出来。

不同于太白广场主要采用隐喻的间接表达, 太白公园较多的采用直接表达的手法来体现李白文化。比如, 在公园中的青莲池旁屹立着的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大型雕塑。在园中也设置有历代文人咏李白诗的景观石、诗意雕塑以及其它图腾图案文化元素;在公园的儿童活动区, 设置了铁杵成针等几座富有教育意义的李白经典的故事石雕, 以李白的故事激励后代, 用儿童适知的娱乐形式, 寓教于乐。

4. 城市软质景观的体现

(1) 植物

拥有“世界园林之母”美誉的中国, 不仅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更有着丰富灿烂的植物文化。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造景作用, 同时植物文化源远流长, 具有很多深厚的含义,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使景观设计体现李太白文化, 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就必须在遵循适地适树、使用乡土树种的前提下, 挑选那些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与李白文化及其精神相一致的树种。

例如, 在当涂的采石公园中的万竹园, 清新、飘逸的毛竹是主体树种, 体现了李白生前爱竹高节的情趣以及不畏强权的豪情。荷花与竹一样, 深受李白的喜爱, 李白的《古风》就对不同季节的荷花进行了描写和赞美。此外, 荷为睡莲科多年水生植物。色泽清丽, 花叶均有清香。当荷叶枯萎的时候, 叶下的藕还生机勃勃, 所以荷象征着同李白一样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选择合适的植物, 不仅可以利用植物的内涵表达出李白文化, 同时也可以创造出特殊的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2) 人工水体的表现

水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也是现代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历来就有着“无水不成园”的说法, 它是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通过对水景的处理可柔化建筑硬朗的轮廓线, 同时“水”也是将动静空间结合在一起的纽带。在太白广场之中通过设置李白醉酒的景观节点来表达“酒圣”对于酒的喜爱。此水体景观的设计灵感源自李白的饮酒文化, 以李白醉酒为蓝本, 平面上采用流畅自然的曲线划分空间构成酒溪, 并且在其中加入喷泉, 形成动态的酒泉景观, 并设置李白醉酒的主题雕塑以及水幕景墙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 为广场增加了活泼的气氛, 增进了游人与水景的亲切感。

四、结语

城市景观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 而传统文化正是这生命力的独特根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李白文化, 拥有鲜明的“中国印记”以及个性, 设计师应当去充分挖掘和提炼, 并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以此来凸显李白文化的特点, 使李白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同时, 也能营造出我们熟悉的且具有精神归属感与可识别度高的地域特色城市景观, 为城市景观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摘要:在分析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李白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的前提下, 以当涂县为例, 从城市建筑、道路、广场、公园以及软质景观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李白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表现, 找出李白文化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融合之路, 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突破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李白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当涂县

参考文献

[1]刘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环境景观设计[J].中华文化论坛, 2014 (3) .

[2]毛若.李白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J].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1 (1) .

[3]梁吉充吴丹雨.李白文化总论[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1 (3) .

[4]黄金凤.彰显地域文化的徐州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2 (2) .

[5]吴燕燕, 白鹏.地域文化在道路绿带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 2007 (5) .

[6]张凯云.浅谈历史文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传承[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7 (12) .

[7]李汇龙, 邵晓峰.低碳语境下的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新途径——以南京栖霞区若干地块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 2014 (4) .

[8]章沧授.安徽山水旅游文化[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6 (2) .

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现象研究 篇3

1.1街道和城市街道景观的概念

街道有三方面的涵义:首先它是一种通道,是供人们穿越、接触、交流的途径。

其次它是两侧建筑围合形成的开放空间,它和两侧建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两侧的建筑, 很难称之为街道。

另外,它还是一种场所,街道并不是单纯的交通场所,它是人们日常多种活动的场所。道路强调的是交通性,街道强调的是生活性1。

城市街道景观是指:首先,城市街道的格局,这主要是指路网布局空间形式,中国和西方传统有不同的格局和成因。其次,每一条不同街道的具体景观形态。城市街道的格局是一种空间形态,每一条不同街道的具体景观形态则是一种立面形态。总的来说,它是城市总体形态的外在表象,是城市实体给人的直接视觉感受,是人对城市最直观的认识途径。

1.2. 文化现象的概念和原型的概念

文化现象是指文化的表象和深层结构。而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是探析深层结构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意义。其中,对原型的探析是文化现象研究的主要部分。

原型是指事物最初的状态或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表象上并不一定表现出来,不过它却植根于事物之中。它可以是形态或者形态的抽象,也可以是某种共同体仪式、宗教仪式或者传统习俗等。

2. 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原型

在街道演变的历史中,中国和西方两条主线所展示的街道有着本质的不同。无论街道景观自身的空间形态结构,还是东西方不同的公共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存在原型。纵观街道发展史,它的发展经历了产生—繁盛—衰落—重生的循环过程。

最早的步行时代,街道是城市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在西方,尽管街道的形貌、比例、感觉的品质及象征意义,在不同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城市公共生活始终未变。西方的道路空间,其布局结合地形,服从建筑,呈不规则状的开放空间,尺度适合人的步行和马车等慢速交通。在古代大多数欧洲城市中,道路结合地形布置,受建筑形式和地形条件所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转折交叉。 道路呈隐性状态,隐含在人们潜意识所遵循的规范中。它遵循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原则,通过若干个体的意向多年积累叠合而成,其特点是一般没有人为的、统一的规范驾驭,而以功能合理、适合经济地域条件为准绳。它能自发调整并满足人的需求与特定的地域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道路空间在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渐变。另一种是受人为影响,依照某一阶段甚至个人的意愿和理想模式来设计和建造城市道路。政治和宗教常常是驾驭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次之,法国巴黎爱丽舍田园大道等,这种道路空间形态规整、气势恢宏、尺度庞大。但对城市的生活变化发展往往反应迟缓、冷淡直至后来被重新认识。对道路空间的理解开始超越单纯的物质形态,逐步增加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

而东方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从中国城市街道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治秩序为“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家治秩序为“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然而,在内部建立了井然的秩序, 城市街道布局体现了中央皇权的至高无上,大多以中轴对称布置为主线,呈棋盘式布局,其根源来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就意味着对外部的不关心,充实城市的空间是淡薄的。唐代社会对“礼制”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直至宋代,“城市对外的水运、陆运和内部街道相结合,出现了交通枢纽点,商业也随之兴盛起来”2。随着商业街的出现,情况才有所改观。商业味很重的城市街道无疑是具有很强烈的生活性和场所感的。虽然里坊制度被打破,但城市格局由于礼制的存在而改变不大,即街道空间仍可见自相似性结构,虽然街道安宁、祥和、宜人,但内外沟通和外向性仍然没有形成。

到了现代机动车时代,街道交成了道路,它的设计适应的是机动车的需要和尺度,作为城市房间的街道开始衰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们开始呼吁活动空间的回归,呼吁以人为本,于是, 有生活意义的街道空间的回归又开始了。

3. 城市街道景观结构原型

城市街道景观的结构原型是指构成城市街道景观的模式。城市街道景观由界面、街道设施和人的活动构成。如果单独就其中一个构成方面来说,只能作为城市街道景观的表象而出现。但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动,无论形式如何发展, 产生形式的基础都是永恒存在的,牢固不变的”3。三者互为整体, 构成城市街道景观,这个所有街道都遵循不变的模式,是其稳定的深层结构。

构成城市街道景观的基本模式有很多,由界面、街道设施和人的活动构成组合的基本结构是恒定不变的。尽管界面、街道设施和人的活动又有各自不同、万千变化的文化模式,但就这一基本空间模式来说,一方面,遵循传统定势模式,以此来建立和保持已有的社会关系和状态;另一方面,空间遵循创造的模式,通过自身的整合,促进人们的聚集,以此激发可能的新关联。

1|街道空间的基本结构(图片来源:(日)片山和俊著陶新中译《都市空间作法笔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文化属性和文化意义

文化属性被称为、看为、视为一种文化的因素与特性。而文化意义是指某一种文化表现(现象、 要素)在精神、哲学、文学等层面上的展示。二者有交叉、交织之处,也互为补充,文化意义的外延大一些,文化属性内涵丰富一些,在某些场合,二者也可混用。以上二者均为文化现象的基本内涵。

4.1公共性——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属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公共性体现在街道的生活性和伦理性、以及象征意义中。

4.1.1. 生活性和伦理性

街道的生活性,体现在城市街道是社会生活的 “容器”,社会生活又是它的内容,两者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一方面,街道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对人们的活动起到促发、限制的作用。

街道只有在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时才能展现其景观场景。“衡量艺术价值唯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真实地表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人类所能攀登的最高阶段”4。街道的生活性体现在人把街道看作自身的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城中一些街道中的老住户的一般比例较高, 正是这些老住户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往变的相对稳定,于是产生了一种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也就是说传统街道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是人们无形的生活力量。

“每个人都会感到其时代的特征,并能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行动、言语、思想、感情等来表现其特征”6。街道的生活性,也体现在人与街道的交流之中,街道因而获得了文化意义。城市街道同样展示了交往的伦理。它包括了人与社会交往以及公共活动等多重关系。人在这里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一方面,人与外部空间本身和对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着交流作用;另一方面,不同个体之间又相互呼唤、回应、沟通,从而各自实现自我意识。在交往(爱情、友情、交流等)的需要上,也能反映街道是形成城市公共精神的重要场所之一。街道上, 人的本性喜欢观察别人,并且互相影响。特别在大街上,陌生人之间观察是毫无顾忌的,获取的信息量也是最大的。观察的同时,每个人在为自身定位、 并且把自己与环境联系在一起。

4.1.2. 象征意义

在更高的层面上,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反映城市社会生活的公共精神。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在本性上 “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的意思是说,人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融于城邦,为城邦的公共善服务,才能真正完善人的本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公共精神的原始阐述,但他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深入研究公共精神内涵和实质的道路,即公共生活—— 公民社会。

从起源和传统来看,公共精神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个全新的概念,公众首先是现代契约社会中具有独立意识的公民。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市民都是由礼俗关系维系起来的。从这层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城市与西方概念中的城市很不相同,秦晖先生评论过:“就中国没有城市公民而言,实际我们都是农民( 只不过有的是城居的农民,有的是乡居的农民)。”

4.2场所精神——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意义

场所精神( 场所感) 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在罗马人看来,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 心智与身体) 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它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认和确证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具有的确定的特征。城市街道正是这样一个场所。当人们置身于有一定特色的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中,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所打动,这种感情来自于环境的整体性,来自于城市与生俱来的公共生活,来自具有清晰结构高识别性的街道、广场节点、建筑, 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城市街道作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需要产生场所精神,否则作为街道的意义是不完整的。对于生活在城市内的人来说,每天经过产生的熟悉的景象和留下的意象是他对城市的记忆,是其生活归属感的源泉。具备场所精神的街道显然是能够加强这种记忆的。对于过客,具备场所精神的街道是他对城市的意象。调查表明,场所感强的街道是游客对城市的主要意象点,代表了游客所认识的城市,在文化意义上,街道是城市意象的主要代表之一。

5.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古代城市街道形成于商业原因,而西方古代城市街道形成于政治原因。 所以东方传统街道富有生活情趣,而西方的街道更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以致后来公共契约的形成。 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西方的传统城市公共空间和东方的传统商业街市均可以相互交融。所以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和设计应注重这方面的挖掘。

(2) 城市街道是人的生活和培育城市公共精神的重要场所。这对于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这种场所感不是凭空而来,它来源于对城市街道的精心设计。在保留历史的传统,强化有特色个性的景观基础上,研究符合人类的需求, 在界面的尺度、质感、色彩、韵律等方面精心考虑, 布局符合场景的街道设施,才能创造生活场景,通过活动衍生出空间变换,形成能不断延续下去的城市街道。而在公共活动上,所有的互动是以参与者之间的不同和差异为条件的,它是公共生活的初始条件之一, 没有差异的主体间就无所谓互动,通过公共空间的配合形成我们的“市民社会”。

摘要: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现象研究,主要是根据还原的方法,突破城市街道景观纷杂的表象,找到特定街道景观文化的深层稳定结构,并在探析这些深层结构(原型)的同时,阐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属性,以便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能够充分考虑其文化认同。

城市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融合 篇4

1 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综合表征,囊括了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甚至人们的思维、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尤其是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所留下的各种文化符号。这些元素在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文化符号类型非常丰富,比如说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祥云、中国结等吉祥符号,另外还包括了福、禄、寿等吉祥文字;有传统的宝相植物比如牡丹、荷花、松、竹、梅等。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同时要结合当代景观设计语言,形成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设计理念,从而唤起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与情感需求,这是现阶段城市景观设计工作发展的新方向[1]。

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城市整体设计主线,努力挖掘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资源,借助于抽象、简化以及模拟的手段充分展示文化元素的基本内涵,同时运用各种方式让城市景观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精神需求,让城市充满文化气息,这是对现代城市设计师的一大挑战。其前提是能够对文化元素灵活运用,可以设计出拥有文化特质以及感召力的城市空间,在这一空间的作用之下,还应当对文化元素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让城市景观的内容变得更丰富。任何景观都应当具备一个文化主线,在掌握文化主线的基本前提之下,文化元素作为景观中的“枝叶”来充实空间。如何挖掘文化元素的深层次内涵,在于城市设计师对于文化的理解。比如说内蒙古赤峰市在以红山文化与契丹文化作为背景的景观体系之下,把玉龙、图腾柱以及契丹雕等文化元素融合到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之中,充分展示出了赤峰市的文化底蕴。而城市普通空间对于廊架、景窗、地面铺装、灯饰以及雕塑小品等的设计也表达出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和认同,例如说中国结一直以来都是平安幸福的象征,如意象征着生活如意、万事如意。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雕塑和路灯灯饰之中,充分体现出了我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诉求和愿望。

2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的对策

2.1 把握宏观文化特征

城市具备自身的地域特征,不同地理环境所营造出的景观效果也各不相同,其文化历史背景也有所差异。城市景观设计在体现场所功能特征的前提下,通过赋予公共区域以特征和结构,让城市变得更具有记忆性,从而让各个城市都具备特殊的个性。如果一味地进行模仿和山寨,每座城市的著名景观都干篇一律,这是极不可取的。我国江南地区一年四季烟雨朦胧,北国冰雪旖旎,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和功劳,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合人性,更要顺天理,要坚持师法自然。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江南地区的城市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将其宏观取向定义为:亲水性、文人性以及统一变化、富有特色。而这些特征体现在城市景观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江南城市的建筑、园林、绿化等皆是以水称胜,让人感受到江南城市阴柔秀美、具有灵气的风格;江南多出文人,他们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建设者,因此江南各城市也具有文质彬彬、诗意盎然的气息。江南地区城市的文化虽说具有上述两点共性,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各个城市的文化风格和人文风情在统一中又具有自身的个性。我们只有牢牢把握城市地域的宏观文化特征,才能够真正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才能够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将这些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进而设计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景观。

2.2 适宜的表现形式及原则

城市景观的布局、色彩、线条、质感以及光线、节奏等设计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必须要满足空间效果的和谐,设计理念的创新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当然,设计方式上的创新更容易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上世纪末,围墙曾经被看作是阻碍城市景观的屏障而被众多设计师抵制,但是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要依靠围墙作为屏障,如何采取更好的方式让其与城市环境相符合,这是对城市景观设计师的一大考验[2]。

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而言仅仅是展示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基础手段,即便城市景观立意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但艺术性却是其永恒的要求。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中包括了符合唯美艺术性的基本准则,例如多样统一原则、对比协调原则以及韵律节奏原则等。首先应注重和谐和适宜,同时考虑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之间的层次和比例,对于植物色彩、建筑风格造型等,应当在变化中力求统一,在统一中融入变化,植物和建筑要在质感、明暗等方面协调统一;其次是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城市环境设施和自然环境条件应当在保证整体性和谐的前提下,注重个体特征的体现,从而让个性能够自然地在整体中进行表达。

总之,城市环境的改善自身就有很多标准,艺术性标准即是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和谐,从而让城市景观能够实现最初的设计功能,表现出独特的城市文化。

2.3 艺术元素的灵活运用

绘画属于艺术元素的一种,我国的绘画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数千年的丰富和发展。绘画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注重于构图和布局,一幅画的构图直接关系到作品的美感,在我国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这样的构图意识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绘画这一文化元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把绘画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把景观的意境通过合理的绘画构图进行表达,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见图1),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地把绘画中的文化元素融合到景观设计之中,在第五园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徽派建筑元素的身影,同时还结合了晋派建筑元素。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它并非是简单的模仿和搬照,而是把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绘画中一开一合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第五园中建筑的白墙长短各异、高低有差、虚实相间,并且和山石、林木、流水等融合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曲折变化,将绘画思想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样一种将柔软而具有韵律美感的景色与明朗的建筑线条结构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设计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3]。

3 结语

由于传统文化、人文风情、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性,世界上不会存在两座一模一样的城市。因此不同的城市必须要结合自身独有的文化元素,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定位。我们要认识到,一座缺乏个性和文化的城市是不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也不会在社会发展中存活下来。所以可以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对于城市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努力与经典文化元素相结合,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风格特征,让居民对城市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摘要:在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很多设计师都致力于协调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及居民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力求使三者更加和谐,让现代科技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打造具备地区特色和文化风情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美感。结合实际工作研究,分析了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并就此问题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于磊.浅析城市景观设计对于色彩的选择和运用[J].艺海,2014(12):113-114.

[2]马强.符合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J].门窗,2014(9):184.

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 篇5

勤劳智慧的厦门人创造了许许多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从人文、宗教、园林、文化、艺术等角度, 显示了厦门历史发展的印痕, 构筑了多元文化, 兼容并蓄的城市景观。目前厦门有大大小小的城雕100多个群 (组) , 它们各有特色, 寓意丰富, 彰显着厦门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厚重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

1 以历史纪念性为主题的城市景观雕塑

1.1 战争主题纪念雕塑

战争意味着一个城市重大的历史或者开端, 战争主题便成为了很多城市的标志雕塑。厦门在抗日战争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录, 厦门抗日战争发生于1938年5月10日~12日, 雕塑《永铭在心》是对这段抗日历史的情景再现, 主要分为雕塑与铭文碑两部分。主题雕塑高6.4m, 采用花岗岩镌刻, 像是从一摞摞历史书册中抽出1938年的那一天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底座是四同幅描写遭受战争苦难的厦门人民的深浮雕。铭文碑上镌刻着部分死难者的姓名及死亡原因。1949年10月15日解放厦门战役打响, 10月17日全部解放, 战役中两千多人壮烈牺牲。《永志铭心》组雕根据厦门解放战役历史史实而制作, 有力地再现了当年摧枯拉朽、气吞山河的战斗场景。正是这种真实可感的城市雕塑, 让战争的亲历者和后人能在直观的视觉效应里感受心灵的震撼。

1.2 历史文化及名人雕像

与厦门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很多, 而将其以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且较为成功的是郑成功和林巧稚。《郑成功》花岗岩雕塑高15.7m, 立于鼓浪屿皓月园覆鼎岩上, 是厦门市最大型的雕像。雕像塑造的是郑成功从金厦哲师东征大战前的沉思, 显示出他收复台湾驱逐荷虏的决心、信念和力量。石料的选用、雕塑表面粗犷的刻划的处理手法, 可供全方位观赏, 鼓浪屿成为它的背景、雕像融于鼓浪屿大环境之中, 形成谐调统一的效果。《闽海雄风———郑成功和他的部将们》巨型铜塑, 宽20m、高5m, 立于鼓浪屿皓月园, 浮雕塑造的郑成功率领他的部将东征的英姿, 浮雌将现实中的立体形象进行有层次的压缩, 表面的精细刚柔, 光影的明暗分布, 体面的转折关系, 凹凸互补富于变幻。

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 是厦门鼓浪屿的女儿。她逝世后, 家乡人民为纪念缅怀人民的好医生, 在林大夫诞生地鼓浪屿上, 专门筑建了风景优雅的“毓园”。她身着白大褂, 脚穿布鞋, 朴实而慈祥的林大夫如同生前一样, 双手合抱在肚脐, 嘴唇微启。汉白玉洁白、细腻, 象征着林巧稚大夫高沽的品质, 对人民特别是对婴儿、母亲的赤诚至爱。另外, 厦门市还有《孙中山》、《陈嘉庚》、《陈化成》等名人雕塑及一些宗教雕塑等。

2 以厦门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景观雕塑

2.1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 厦门作为闽南文化圈的代表城市, 其城市雕塑中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因子。其中以环岛干道下穿仙岳隧道———《闽南风情》浮雕、环岛干道会展下穿隧道《闽南古厝群》浮雕、环岛干道下穿仙岳隧道———《闽南印象》雕塑为代表。闽南古厝是极具闽南文化中建筑艺术的典型, 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和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因此, 从古厝浮雕可以感受到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也展示了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 凸显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作为闽南文化一部分的博饼文化在厦门城市雕塑里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如位于鼓浪屿日光岩反映郑成功的将士们中秋博饼的组雕。“博饼”是厦门独有的习俗, 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和月饼文化, 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厦门牛头山博饼民俗园《鼎甲游街》及中华教育园《状元游街》群雕皆是对博饼文化的一种展示。

2.2 海洋文化

厦门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承, 首先是闽南的海洋文化地位。闽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 在推动我国甚至世界海洋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厦门 (包括闽南) 先民长期与海洋互动中形成鲜明的海洋习惯和文化。一是信仰妈祖, 奉为海上保护神。二是海洋移民的多样化建筑。厦门除建有适应海洋性气候的闽南地区特有的“红砖古厝”外, 还有世界各地的建筑。作为海洋文化的代表城市, 厦门市充分利用已建的群众文化设施, , 组织开展影响面广、参与性强的海洋性文化活动, 进一步营造海洋文化氛围。而其中, 城市景观雕塑的主要代表为《爬上岸的章鱼》、《海花情》、《鼓浪屿中华白海豚》、《船桨》、《启航》等。

2.3 音乐文化

厦门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艺术气息, 从各种主题雕塑即可感受出。以“音乐之城”而闻名遐迩的厦门, 在其城市景观雕塑里自然少不了音乐的主题。在厦门岛南边胡里山炮台的环岛路隔离带上, 雕塑了名曲《鼓浪屿之波》的乐谱, 乐谱雕塑全长247.59m, 成为环岛路上的主要景点。环岛路音乐广场雕塑群, 包括广场铭牌、原有木船、大橹的述说、音乐的海洋、厦籍著名音乐家生平介绍石刻、中国古代五音装饰景墙、蓝色海岸线、遗落的音符、照镜等一系列群雕及小品, 广场将音乐、音乐家与厦门当地音乐氛围融合, 给人以艺术熏陶, 形成整个广场浓厚的音乐氛围。

2.4 市鸟白鹭和市花三角梅

市鸟白鹭和市花三角梅是厦门的标志物, 同时也是汇集历史、地域文化的实物象征。白鹭女神雕塑“白鹭女神”是厦门城市的标志。白鹭女神是鹭岛的象征是厦门城市雕塑中的精品。白鹭女神是利用一块高达5m多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的, 整个雕塑呈现出自然与人体美的结合。厦门的市花为三角梅, 并在多处公园内进行种植。在厦门的城市景观雕塑中, 有多处对此进行了体现, 比较典型的如厦门大学的《一抹红》和复建的《青春》雕塑, 厦门环岛路的《美丽厦门》纪念雕塑也是以三角梅为创意灵感, 主体部分以蓝、红、绿三色的三片镂空花瓣, 组合成向上伸展的三角梅造型, 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姿态优美。环绕底座延绵而上的三角梅组群, 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及建设“美丽厦门”不断向上的蓬勃精神。

厦门地域文化的内容还有很多, 如嘉庚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等, 在此不一一列举。厦门城市景观雕塑成为了城市的一种重要元素向人们诉说、展示着美丽的厦门。雕塑因厦门更生动, 厦门因雕塑更精彩。从厦门市的雕塑作品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雕塑作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含意, 力求耐人寻味, 还必须具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力求做到雅俗共赏。以景观雕塑特有的纪念性与装饰性的艺术效果来装点城市, 对人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并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雕塑作品的表现不仅是本身形式的完美, 而且要有精神内涵, 把周围环境中各种美的因素统一起来, 使环境的整体美学得到强化和升华。厦门是现代化港口风景城市, 雕塑的题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 而且将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文化运用的恰如其分, 不失为城市景观雕塑的典型代表城市。

参考文献

[1] 史蔓蓉.城市雕塑让厦门更美丽[J].中国旅游报, 2009 (1.16)

[2]于化云.扬帆出海——厦门城市雕塑观感[J].城雕欣赏

[3] 林瑞才, 厦门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J].厦门科技

城市绿谷的文化新景观 篇6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中的亮点, 一般体谅较小、色彩单纯, 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集具有实用功能, 又具有精神功能, 包括建筑小品、生活设施小品、道路实施小品等。城市景观小品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设计原则,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 功能满足

景观小品艺术在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到功能因素, 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精神上, 都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设计公共基础设施时考虑到它的功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 如残疾人的特殊需求, 体现人文关怀。

2. 艺术特色

景观小品艺术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包括该艺术品对它所处的区域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反映, 吸取当地的设计语言符号, 采用当地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产生具有一定的本土意识景观小品设计。如亨利摩尔的作品除了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很强的装饰和美化环境作用更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观赏性。

3. 情感归宿

好的景观小品艺术注重地方传统, 强调历史文脉饱并含了记忆、想象、体验和价值等因素, 常常能够成独特的、引人神注的意境, 使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 成为室外环境建设中的一个情感节点。

4. 文化特色

文化自身就是塑造景观小品的动因, 景观小品设计的文化特色就是强调一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基于景观小品设计的物质空间与整合文化因素形成地域性特色的景观小品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前和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景观小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小品是城市的整体和局部的美学形象, 景观小品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人们能真正参与其中, 因而一个城市的景观小品能体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很重要。景观小品艺术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 有它自身的组织结构, 表现为一定的机理和质地,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形态, 传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 容纳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的含义, 具有它特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 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 指景观小品构成要素中包括的物理元素, 例如非人工装饰的山川地貌、自然风景、天际云空等。设计师应以专业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场地固有的特性, 充分发掘景观资源。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 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如由于干旱少雨, 伊斯兰可供观赏的植物稀少, 在伊斯兰园林中很多植物都装在花盆中, 因此花盆景观成为伊斯兰景观小品的一大特点。

2. 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或称“情感属性“是人为的。在创造环境中, 按人们头脑中的创作意向, 加入环境中的人文成分, 如景观小品的象征含义, 社会风情, 民俗、伦理观念和家教意识、历史传记、词语匾额等, 通过这些人为要素和使用者、参观者产生环境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

三、景观小品艺术与城市文化环境的关系

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人们对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细部”, 已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体现城市思想和文化, 展现城市性格的历史使命。

1. 文化对景观小品艺术的影响

景观小品设计依附于整个城市文化环境而存在, 因而其价值也体现在其中。景观小品与建筑一样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 其形态究其根源, 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城市文化结晶。在景观小品设计中运用形象、寓意、象征的手法再现文化传承, 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及运用园林文学, 借鉴诗文, 创造景观小品艺术, 还可引用传说, 加深文化内涵, 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2. 景观小品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重要性

景观小品文化性是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不断升华、提炼的过程, 反映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 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特质, 所以城市景观小品的形象应与本地区文化背景相呼应一个好的景观小品, 不仅因为它的独创性, 更因为它最好的诠释和代表了一种活力, 让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真真切切体会到景观小品要传达的思想, 这就是该景观小品的符号意义。因而景观小品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 早已渗透到城市环境中, 它不仅可以提供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 同时对于提高城市的文化环境与品质起着积极作用。如布鲁塞尔的撒尿男孩、罗马的许愿池, 这些景观小品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3. 文化环境与城市景观小品艺术的精神共鸣

景观中的艺术作品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 更加注重公共的交流、互动, 注意“社会精神”的体现, 将艺术与文化、社会融为一体, 将艺术拉进大众化之中, 通过雕塑、装置以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大众的需求和生活状态。一个好的景观小品, 不仅指它的外观多美, 风格多独特, 形式多复杂, 而是它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性, 以及作为一整个环境系统的整体性。景观小品的应用总是处于一定环境的包容中, 不只是它本身, 而是这件小品与周围环境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文化艺术效果。理想的城市景观小品设计是根植于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地脉景观文化, 呈现出与当地文化环境协调统一的景观小品, 使其成为时代、地域和适用者之间关系的忠实记录者, 同时要发掘和重塑文化。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 艺术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中文化的特点, 表达了人们思想情感和文化情愫。在景观小品设计中, 艺术因素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这些景观艺术小品和实施, 成为让空间环境生动起来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 景观小品艺术的出现, 提高了整个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 改善了城市环境的景观形象,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结论

一个好的景观小品设计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性与独特性, 更因为它能最好的诠释和代表一种文化, 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真真切切体会到小品要传达的思想, 从而营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环境, 这就是该景观小品存在的意义和力量。

摘要: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人们对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细部”, 已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载体, 承载着体现城市思想和文化, 展现城市性格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城市,文化环境,景观小品,符号

参考文献

[1]任立生.设计心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7.

[2]李砚祖.王明旨主编.柳沙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7.

[3]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华.走进新景观---思想、生活预实验设计.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7.

襄樊城市景观与三国文化 篇7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产物。城市建设不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哲学问题,而且更是文明问题。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和烙印。城市蕴藏着时代文化特征和时代信息,记录着那个年代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有证可考的事件以及时代的更迭与演变。

1 襄樊市的形成及地理位置

水有源、树有根。城市也有着其自己的发展。

襄樊,是襄阳、樊城的合称,于1950年4月组建。襄阳和樊城隔江水而立。要谈襄樊的形成,就要追溯其历史。

襄樊是我国最早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从考古角度讲,既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又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核、石斧、尖状器、利削器、砍砸器表明,这里的古人类活动与“北京人”所处时大体相当,与蓝田人、丁村文化接近。这证明远在6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从宏观上、大致方位上来看,襄樊市是鄂西北、豫湘南物资集散地,距武汉市357 km(公路)。它地处中华腹地,上通秦陇,下控汉沔,东瞰吴越,西遥川西,历为“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的“南川北马”交接之地,东经110°45′~113°47′,北纬31°13′~32°38′。市境东西长238 km,南北宽154 km,面积26 726 km2,占全省面积的14.38%,占全国的0.28%。其中市区面积3 269 km2。自古以来,襄樊乃天下重地,为兵家所必争。《读史方舆纪要》说:“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车瞰吴越;欲退守江左,襄阳不如建业;欲进图中原,则建业不如襄阳;欲御强寇,则建业、襄阳乃左右辟也。”

2 文化的由来及其作用

城市的建设只靠表面上的“抚摸”是站不住脚的,要使城市深厚的内涵在其中,必须依托其文化背景。在某一角度上讲,它是城市发展的“脊梁”,是支撑城市建设的主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其最古老的涵义便是“文治教化”。《易传》中有“观乎天文,以擦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便是“文化”一词的由来,这说明“文化”一词在根源上是与人类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与周边环境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的,这不能不说明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襄樊城市与三国文化也有着同样的渊源。襄樊的发展在于其历史文化的传播,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借助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来对襄樊这样的历史名城进行相关的景观建设,从而进一步地对人文景观有所“重用”。采用这一做法,使襄樊在城市品质、品位上有所提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对应着不同地区的背景、气质,构成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越悠久,时间延续的越长其模式越稳定,个性越突出,这种文化的渗透对于襄樊这样的文化名城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它拥有着与城市接轨的实用性,作为地域文化独创无可替代。当今社会无不重视历史文化对城市的重要性,又多次深入探索人类价值与精神表现的人文情怀。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是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不同的民族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性特色文化,从而借助区域性文化对城市进行景观规划。

3 城市景观与文化的关联

景观设计学首次使用是在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设计纽约中央公园之时采用的。而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以100年前在哈佛大学开设课程并设立学士学位为标志。从哈佛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中可看到对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师文化修养的重视。在其景观规划设计专业限选课中,历史、社会、经济等文科类课程都列入其中。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在具体实践中与文化及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重要性。城市景观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概括为艺术、建筑、人文、历史、心理、地域、科技等方面。这些学科概括起来,可以归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在城市景观实践中各学科不是独立,而是互相交融的,是与人类产生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恰恰是精神因素使然。襄樊作为历史名城,可以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借助三国的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历史典故等来建造一个带有三国文化气韵的襄樊城市景观。

4 景观在襄樊城市中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祖先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珍贵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没有历史的国家,其民族在现代生活中必将显得苍白,肤浅以及缺乏深层的历史背景。在现代文明社会和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实际,正是因为历史的长河中吸取营养,才显得绚丽多彩。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学者认为,国土景观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文化和文明形象的标志与骄傲。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回归自然,体验自然以求心灵之满足,更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襄樊城市景观不仅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将会带动所在地区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发展以及城市形象的建设和城市“名片”更好的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是在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构成的同样具有上述价值。只有在城市景观中认识和强调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切实进行相应的建设。

1)再现历史,增强团结。

三国文化的发展史及其创造无比辉煌的文明,是襄樊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这不能不引起作为襄樊儿女的一份子,祖先创造灿烂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城市景观的建设要借助历史文化的这一优势来激发人们对襄樊城市建设的自信心。当不朽的城市历经千百年而岿然屹立的时候,它使本区域的人民充满信心,借助历史文化来建设城市景观,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发展建设家乡,增进与民族区域的团结,有着突出的作用和非同反响的意义。

2)有利于带动经济增长。

随着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也逐步地注重精神消费自身素质的提高。襄樊城市与三国文化的结合,可以根据历史典故建立人文景观,依托名胜古迹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依托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业,甚至可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襄樊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这样一来,不仅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城市雕塑、人文景观等)来传播文化反映历史,而且相关历史文化的音像制品,城市历史演变图书的出版等“文化工业”会有着迅猛的发展,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增加社会就业。从而也就相应地增加政府的税收,各行各业从中受益,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同时,借助名胜古迹来创建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业余休闲活动提供场所,成为市民及游客学习历史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加强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有利于开创襄樊地区旅游业市场的新局面,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从而带动襄樊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抓住机遇、宣传名城、建设景观、利用名城、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历史名城的潜力和作用,进一步推动襄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让襄樊古城的三国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可以以名城为中心积极发展周边区域的经济和旅游事业。

因此,对于襄樊城市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历史文化、历史典故作为载体,它不仅能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而且对后人的教育、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国文化的再现,正是襄樊城市景观的发展之道。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轻视传统是愚蠢的。”在这里,我们讲没有区域文化,同样也是愚昧的。中华民族是聪慧的民族,因此,历史文化将会在今后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共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使襄樊有着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构成文化构架,铸成民族魂魄。

摘要:针对襄樊名城与三国文化,分析了襄樊的现状,提出了城市景观的建设及发展,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体现地域性,以提升城市品质,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及形象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景观,三国文化,城市品质,城市形象,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邢天华,晋宏忠,卢流德.襄樊兵事春秋[M].北京:中华公商联合出版社,1996.

[3]丁剑卿.襄樊文化艺术志[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

[4]李翼鹏.襄樊著述志[M].襄樊:襄樊新华书店,1987.

[5]湖北省襄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襄阳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6]何奇松,刘子奎.城市规划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黄建培.民族传统文化应是当代中国雕塑的脊梁[J].雕塑,2005(1):75-77.

[8]沈建国.景观设计与文化[J].装饰,2005(11):35-37.

上一篇:房屋渗漏质量施工下一篇:A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