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特色

2024-07-07

教学设计与特色(精选12篇)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形势趋于各国交流、融合、碰撞与竞争状态, 英语作为一项通用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而对应的高职英语在社会职场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确了, 现代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迎合了社会形势对高端技术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职场人才的培养, 然而当前社会职业性人才短缺等问题延伸在英语人才输出方面, 形势也不容乐观。如何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与高素养相结合的人才是高职英语教学任重道远的目标, 新形势也急切迫使着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特色形成。

一、现状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特色

(一) 适应社会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基础与技能培养的课程, 它是为了适应社会职场及日常交流中英语运用的需求, 因此不同于普高大学的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能胜任工作中英语适用型人才为目标, 这是它的特色, 符合社会需求。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教学方针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高职英语要注重应用性的特色, 侧重把学生在以后的职场中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放在突出位置。

(二) 教学内容的市场化

坚持“学以致用”的理念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原因所在。因此, 如何使教育内容能够很好地转变为应用型知识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关卡, 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运用新的形式去影响教学内容的灵活传授, 让学生在诸如角色扮演的环境中多多运用自身水平范围内的行业英语知识, 达到习以为常的目的。

高职英语教学贯彻分类指导的原则, 以此适应各地区域化经济状况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着各行业词汇、动态信息, 这种内容上的市场化使得其与普高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有了很大区别, 也更促使学生与职场英语挂钩。

(三)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注重实践性是高职英语不同于普高大学英语的重要特色, 相对于大学英语的应试学习, 高职英语一直意图突破单向教育、应试教育, 在“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得教学原则下, 尽可能的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变换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的在社会实践中摸索出语言学习规律, 掌握学习方法, 并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 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工作就业积累竞争的正能量。

在教学过程中, 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塑成, 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老师都在创新教学方法, 由“教”学转化为“导”学, 把职场英语融汇到课堂英语的教学中。

二、高职英语的现状与思考

虽然当前的高职英语在职场中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 高职教学质量也一直在提升, 但纵观历届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来看, 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很难满足社会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求, 职业型人才的基础薄弱, 复合型人才的短缺等问题都显示着高职英语教学的收效甚低。

在各类高职教育的探讨中, 高职英语的教学的弊端也十分突出: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教学内容方面的英语能力训练短缺, 这导致学生只会简单的听写, 而无法有效的言与运用;教学设施与教学方法的陈旧等等。

(一) 专业教学资源匮乏

资源的匮乏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理应首先解决。然而到目前为止, 高职英语教学仍旧使用的是大学英语教材, 教学设备仍未更新改善, 教学资金投入过少, 新教学方法的缺失与引进等。

如何使教学资源尽可能适应改革的需要, 满足改革后的需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 师生教学效率的恶性循环

经过几次教育改革, 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已列入中小学教程中, 全民英语认识也有了很大提升, 但事实而言, 目前我国在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整体偏低, 且并未被基础教育所有效改变, 这直接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起点较低, 而高职教育是以职业适用为标尺的, 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教学课时的短缺不足以再担任补习基础的任务, 这样因材施教的理想与任务繁多而重的现实矛盾很难调和。

在师生教学实践中, 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思维往往渗透入课堂, 授学仍摆脱不了“填鸭式”单向性的方法, 而即便某些老师一时兴起运用互动式方法也会因学生一时的不习惯而夭折, 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互动环境, 学生无用功太大, 这一系列结果导致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 而老师也在单调中觉得无聊, 师生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质量只会越来越差。

(三) 教学评价体制的落后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仍采用的是普高的教学评价体制, 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虽然不再是一局定胜负式的评价学生能力, 但就如同当前普高校在运用此机制普遍有的弊病一样, 高职英语教学也摆脱不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的误区。而不摆脱这种困局, 改革机制只是新瓶装旧酒, 解决不了问题。

高职英语教育既然是以培养职业性人才为目标, 因此以这种终结考试制度为主的评价只会妨碍其学生能力的培养, 打击学生自信心, 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制在高职英语中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性英语人才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高职英语教学应努力改善自我质量, 提升教学水平, 促成学以树人, 人以回馈学校的良性沟通, 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供给站,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光明日报, 2008.2.20日第10版

[2]石东华.谈高职英语教育理念的引入[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3]束定芳.外语教学问题改革与对策[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2

主要讲述了 活动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探究和体验。活动方式体现实践性。表现学生的社会参与、主动探究、体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活动。活动过程的呈现方式体现丰富性。在呈现活动过程时,尽可能地呈现学生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并使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活动过程关注生成性和学生的体验。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生成新主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初步发展,在活动体验中学会反思。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探索和学习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读书是提升自身能力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一、活动主题要体现可操作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活动主题的选

择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活动主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还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选择了合适的主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综合实践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书中有一位老师确定的活动主题为《走进汽车》就能轻而易举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为随着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入家庭,学生们对汽车是既熟悉又陌生,迫切的想进一步了解,所以,这样的主题活动能立刻引起学探

究的欲望。

其次,活动主题要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书中张老师针对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百般呵护,使得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不懂得“节约”二字的含义。确立了《零用钱,如何花》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同时又在生活的进一步受到教育。最后,活动主题的主角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

二、教学方式要体现多样性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使学生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而且还要有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每一个学生探究、获得认可和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等等,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如:游戏、表演、访问、考察、调查、采集、收集、查阅等,还有设计、制作、测量、展示、竞赛、交流等等学习方式,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乐意采用的。这些学习方式,能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学习,学习就不会是枯燥乏味单调的苦差使,而是既有趣又轻松的一种快乐的事

情。

三、教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教育教学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在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每一细节上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自醒自悟的感想和独特的看法,实践操作中,在设计、制作、表演、展示时表现出的闪光点和在劳动成果中付出的辛苦,都应得到应有的鼓励、肯定和认可,可以采用学生喜爱的星星、笑脸、奖章等评价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欲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体现评价的多元化、灵活性、激励性。

总之,这本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个教师要从实践出发,关注学生的实践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当然,课堂是变化多端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无定法,决定一节课效率高低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只要多思考、多探讨、多研究、多实践,课堂效率肯定会有不

创新教学与学校特色建设 篇3

对于中小学来说,创新教学更多的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一、创新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创新教学就是要形成爱护、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教学风气,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创新教学也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自为、互动、有效”的宽松环境的教学。

创新教学并不是要给学生专门开设一门创造学课程,而是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的双边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主阵地。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从教的动态过程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充分彰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第二,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注重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求知。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的思维,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第四,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向学生提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第五,倡导师生平等合作。放弃权威心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第六,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理解问题。

第七,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关联性。

第八,营造创新教学环境。

第九,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以此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树立对今后学习的信心。

从学的动态过程来看,创新性学习的特征主要是:

第一,有目的地学习。对学习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所认识,能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第二,有选择地学习。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学习的要求选择学习内容。

第三,独创性地学习。不满足现有答案和结果,能主动探索,开拓视野。

第四,善于合作学习。尊重他人,并能从他人的学习中吸取有益自己的方法和思维线索。

第五,能自觉进行调控。对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及时自我反馈,并采取有效措施。

第六,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满;学会理解别人的评价,善于将各种评价内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创新教学评价与传统的检查、评定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与教育目标联系紧密。功利性目标内容减少,发展性目标内容增多。

二是注重分析、诊断功能的运用,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调节作用。创新教学评价比较注重那些难以量化的才能和特征,常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暗示和鼓励学生发展这些才能。对待考试、作业的评阅,重视分析错误和困难的根源,诊断学习情况,寻求指导和补救的最佳方法。

三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的连续的考查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有家长和社区的评价。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既有考试的,又有动手的;既有文字的,又有多媒体的、实物的;既有过程性的,也有阶段性的。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确认自己的成效、能力和能力倾向,从而不断端正动机、弥补不足,激发上进心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学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特色是一种较独特而稳定的个性品格

学校特色是办学质量的象征。没有特色的学校就如同没有个性的人一样,平淡无奇,就会缺乏质量的信度,缺乏对公众的吸引力。那么特色应“特”在那里?应“特”在办学理念的先进性上,表现在办学思路的个性化和特色的多元化上;应“特”在校园文化上,培育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蓬勃向上,处处育人的校园环境特色;应“特”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行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并重的发展培养特色;应“特”在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应“特”在教学要求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标的师生互动、协调优化特色;应“特”在教学管理上,注重教改抓“研合”、内容搞“综合”,活动讲“整合”的特色,构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显著特征。这些特色,都毫无例外的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来实现。因此,创新教学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

1.创新教学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前提。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离开了教学,就无法体现学校的社会职能,学校就无存在的必要。离开了创新教学,学校的办学质量就缺乏保障,学校发展缺乏动力,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彰显。

2.创新教学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

创建学校特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学会健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创新教学正是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自为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加强,特别注意提供自主、民主、和谐的情境和氛围,十分有益于学校特色和个人特长的发展,所以它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要求

创建特色学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优良氛围。因此创学校特色应成为办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创新教学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通过创新教学,我们可以营造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加强师生互动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一所学校,如果它的学生有个性有特长,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本身就是学校的特色,所以创新教学为学校特色建设增添亮色。我校坚持“自为、互动、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使六中成为一所学风纯、校风好、教学质量高、竞赛成绩好的有特色的学校。近些年,我们的学生不仅取得了几十个全国奥赛一等奖,还取得了科技大赛全国最高奖,高考上本科线、重点线的比率名列全省前列,省内外兄弟学校纷纷来校参观考察,为周边的学校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2.创新教学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工作中的偶然成绩,个别学生的个性特长优势等并不能叫学校特色,充其量只能称闪光点。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有许多的较为持久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的集合才能叫学校特色。创新教学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全体学生,立足于个性和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创新素质摆到核心位置,有利于培养大面积高素质创新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广州市六中语文科的“创造性阅读”,地理科的“识图线学”教学,生物科的“创新生物实验”活动等,都是通过创新教学来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取得较好效果的。

3.创新教学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创新是一种激情和超越,是一种追求和执着。学校特色是一种氛围,一种植根于校园的文化。没有创新教学的培育,学校特色将暗淡无光,失去亮色,只有通过创新教学,创新与特色之间就有了沟通的桥梁,学校特色才能得到彰显和光大。

4.创新教学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一种办学理念、教学理念。瞄准目标,不懈追求,重点突破,可为创新;自强不息,咬定青山,一鸣惊人,可为创新;想人未想,动人未动,成人未成,亦为创新。而使这创新理念付诸实践的创新教学不正是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吗?因此,我们要努力浇灌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为人才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自由的空气和充分的营养,使学生能够尽情探索,尽情发挥个性,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篇4

一一、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一)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要构建学校显性特色课程体系,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学习活动。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 学校构建国家、地方、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实现三级课程育人上的有效互补。一个学校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成为品牌学校过程的长短与其学校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一般要经历5~10年的历程, 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学校特色的创建要寻找到适合的路径。设计特色课程的思路主要有两个:自然生成与自主设计。所谓自然生成, 是随时间的自然推移, 学校已有的优秀的文化逐渐沉淀所形成的特色课程。但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我们主张通过自主设计特色课程这一路径来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目标设计不具体, 缺少时限性;设计的措施缺少针对性, 与调研出来的问题无关;涉及的措施缺乏可行性, 没有难度评估;设计的措施之间缺少逻辑关系;设计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设计的措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为避免以上问题, 力争坚持以下原则。

1. 科学统筹国家课程, 实现基础育人目标。

课程建设与实施, 首要的是高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 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要科学统筹国家课程, 做出特色, 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 国家课程中学科课程综合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科学兼顾统筹;第二, 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统筹实施。针对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 可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与国家课程中的品生、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 将《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整合实施, 整合内容, 整合课时, 使国家课程育人目标得到强化, 地方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地落实;第三, 一个学科内部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 可依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基础, 在一个学科内部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提高实施效益, 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

2. 科学规划校本课程, 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校要科学设计校本必修课, 使其与综合实践课有机结合。校本必修课不必太多, 关键在于适合学校、适合学生。它是学校办学目标、核心育人理念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科学设立校本选修课。选修课可以多设,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根据学生需要、教师资源、社区资源等, 设立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并以此为载体, 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形成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得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策略, 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 确定特色课程组织机构

特色课程体系的组织实施, 需要校长的高度重视和参与, 需要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 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非常重要。机构中需要这几部分成员组成: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主管德育的副书记、主管德育的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各年级的家长代表以及聘请的课程专家等。

(三)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目标

在拉尔夫·泰勒看来, 确定教学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泰勒在书中写道:“如果设计一种教育计划并不断加以改进, 那就有必要拥有关于所指向的目标的观念, 针对这些教育目标, 应怎样选择材料、规划内容、开发教学秩序、编制测验的标准, 教育计划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在设计特色课程目标时, 需要设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及解决方案。这个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可行性, 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规划, 目标撰写要简明具体, 易于评估检查。要注意区分目标中的主体价值与附加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关系。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 一定要仔细区分主体价值与附加价值, 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协调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关系。在特色课程的设计方案中, 应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出适合它的角度。

确定特色课程目标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初步明确学校有哪些特色, 理解学校特色建设的意义;了解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向及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作用;明确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初步掌握对学校特色课程现状调研的内容, 并能够结合自己学校实际进行特色课程现状调研, 为制定目标提供实际依据。

横向思考:特色课程的构建、功能与发展趋势;特色课程的内涵——课程资源;特色课程的外延——办学模式;特色课程对办学特色的影响与促进。纵向思考: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与内容的提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机制建设;学校已有办学模式的更新。

(四)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内容

特色课程的功能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及开发学生潜能服务。特色课程补充了国家课程的不足, 完善了对人的个性培养, 实现了学校特色育人的目标。

1. 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这种课程内容设计的特点在于把学习内容用作课程的横向、纵向结构的基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内容, 强调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属性, 而其他课程成分 (目的、目标、学习活动等) 对课程的建构所起的作用不大。

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这种课程设计强调个体的发展, 强调课程的组织形式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这种设计的典型例证就是“活动——经验”内容设计。这种课程被称为“经验课程”, 亦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主张学生动手“做”, 手脑并用, 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 以获得直接经验, 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

3.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更强调集体的作用, 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上。这种课程设计一般包括生活领域设计和核心主题设计。

(五)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时间安排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部分特色课程内容可以利用必修课的时间完成, 如特色课程内容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设为每周3课时。其中1课时与信息技术课结合使用, 其余2课时中的1课时为同校本课程相结合选修课 (每周三下午1点~3点学生自主选择特色活动) ;另1课时是在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情况下的研究性学习。还有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 如班队会活动、请进来活动、节日主题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基地见习活动、家庭中自主活动等。这些活动课程有的是学校组织, 有的是班级组织, 有的是家长组织, 还有的是学生自发组织, 所以时间安排有时不能统一。

(六)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保障制度

特色课程建设系统的良好运转需要制度保障。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的激励制度等。学校应建立课程审议制度, 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课程审议小组人员对特色课程建设的计划、课程方案进行审议, 形成课程建设的意见, 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同时, 还应该建立和落实课程的岗位责任制度,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落实, 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注意建立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价, 不断修订和完善校本课程, 逐渐形成有学校特色的特色课程体系。为保证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还必须重视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例如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制度、教研和科研制度、课程开发的激励制度等。另外, 经济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保障, 作为新课程的难点之一, 课程建设更需要资金的投入护航。学校要舍得把资金投入在课程的开发实施上, 在课程即将面向学生启动时, 就对开展特色课程所需的资金投入进行全面详细的论证研究, 对开展课程活动所需的器材进行布置落实。资金的投入使课程内容能及时地落实, 如果没有有力的保障, 课程的开发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计划。

二、设计的组织流程

(一) 调研现状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应成为每一个校长关注的重点, 校长应该首先分析、调研自己学校特色建设的现实情况。学校特色调研, 即学校自身或者借助外部力量分析学校特色建设的客观现状, 厘清学校特色建设的阶段及水平, 查找学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设计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提供基础。

(二) 撰写方案

撰写方案, 就是特色课程体系确定之后, 初步规定课程实施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撰写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作用, 尤其是对于经验较少的人来说, 一个好的方案, 可以避免教师无从下手和课程连续性不强的情况出现, 保证整个课程实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 设计方案水平的高低, 是一个学校课程体系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1. 方案类型。

可以是3~5年规划, 也可以是学年或学期方案。如果是全年方案, 需要注意下半年方案与上半年方案的连续性。第二年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增补。

学校方案:学校设计实施特色课程的方案, 相当于总图纸, 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特色课程与办学特色的关系、课程目标、年段时间安排、课时安排、活动模式, 实施步骤, 保障措施等。

年级方案 (学科方案) :结合学校开设的多门课程, 每个年级实现学生的横向发展。同时还要做到不同年级同一主题的难度依次增加, 实现纵向发展, 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引发学生对书中内容的思考,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特色课程要使研究的范围由课堂逐渐走进社会、走近生活, 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班级方案 (教师个人) :教师根据个人的经验、特长, 结合班级学生的需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 分解学校的方案。需要学习相关理论, 整理前人的研究, 设计研究性学习进度。编制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 即教材参考。最后撰写备课教案。

2. 总体方案撰写的主要内容。

特色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包括国家、省、市的重要文件, 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重要观点, 学校的理念和目标等。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设计这套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特色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弄清楚学校已有的优势与特色, 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整合学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理念指导下, 充分挖掘学校可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组织, 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势。这是对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自我论证过程, 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设计这套课程体系的实践依据。

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的目标。目标的表述需要两大部分的内容, 一部分是软性目标, 即育人目标, 要表述课程实施预期效果, 对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格方面有哪些预设。另一部分是硬性目标, 即文字成果目标, 要表述学校通过课程实施能留下学生哪些文字材料, 如学生的绘画作品、作文书、手工作品等, 教师上课的录像资料、论文集等。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产。

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安排。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课程时间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统筹安排, 一般以表格的形式设计。在内容安排的时候, 要注意年级的纵向内容和横向内容的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一到六年级全学, 哪些内容适合年段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开长课程, 哪些内容适合开短期课程;哪些内容适合全体学生学习, 哪些内容适合少数学生学习。这是体现学校特色的关键之处, 没有时间的合理分配、内容的合理安排和学生的自由选择, 课程实施效果是保障不了的, 学校的特色就难以持久。

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重点是针对特色课程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建设。要想提高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这一环节必须随时跟进, 制定的及时、严谨。

(三) 组织讨论

虽然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总导演”, 但毕竟校长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校长要集合专家、教师、学生、家长讨论方案。基本程序为:班子成员讨论—专家讨论—教师讨论—学生讨论—家长讨论—班子成员再讨论。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重要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支持, 尤其是设计方案环节, 课程的可行性论证视教师的素质而定。教师能否承担课程的实施全过程, 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课程设计还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可以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 或通过探究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 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向教师和校长反馈自己的意见, 提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实施, 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课程为学生而开发, 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施, 所以特色课程既要做到以校为本, 还要做到以人为本。

(四) 修改方案

学校要通过反复征求意见, 带领广大教师经过多次修改, 才能形成相对可行的方案。有的方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每一年都进行修改。特色课程设计本身, 赋予了教师边做边修改的权利。作为重要的开发者之一, 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的课程意识可以使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课程问题;创新精神使教师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用新的思维思考问题, 提出创造性的想法;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绝不是凭一个人的能力开发出来的, 必须要有团队的合作精神。

(五) 分解方案

学校总的方案需要层层分解, 落到实处。方案分解的类型包括按学科分解、按师生特长分解、按学生年龄特点分解。分解时, 要处理好总方案与小方案的关系。层层包含、步步深入才能确保课程的实施。每个小方案都要有自己明确的操作定义。小方案与小方案之间应是有机联系的。学校最好建立方案分解框架。

方案的分解有三个导向:以学科所研究的问题为导向, 以师生特长为导向和以学生年龄特点为导向。三中分解方法可以兼顾, 也可以任取一种独立实施分解。

以所研究的问题为导向, 是以学校发展中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引发出主题, 不同的主题就可以分解出不同的小方案。以师生特长为导向, 是按照教师和学生的特长爱好不同分解出不同的需求, 根据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需求分解制定小方案, 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以年级为导向, 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就是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分解方案内容, 制定可行性小方案。

三三、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一) 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本准则, 规范和引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

(二) 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支撑, 突出学校特色实施课程。

(三) 以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为依据,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四) 教学实施应充分体现课程特点。

(五) 以教材内容为蓝本, 找准整合点, 有机整合拓展, 提高实效。

(六) 深入研究常态课堂, 明确改革思路, 以高质量的常态课保障整合效果。

四四、实施的基本流程与策略

(一) 基本流程

1.宣传动员阶段。

组建课程组织机构, 进行成员研究工作分工, 明确工作的基础上, 各自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成立课程宣传小组, 专门策划宣传工作, 宣传报道其他组的工作情况。

2.研究实施阶段。

完成重点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 推广研究成果。完成其他课程的研究并提出研究成果。构建学校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的网络框架。

3. 总结成果阶段。

特色课程成果汇编。编写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教材、材料汇编, 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教学案例选编。举办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教学公开课展示。撰写课程结题报告, 进行课题结题鉴定。

(二) 基本策略

1.加大特色课程实施的宣传力度。

对特色课程实施前、中、后进行全程宣传, 赢得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利用新闻媒体、学校墙报标语、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 让参与者增添动力, 让受益者鼓舞士气, 让全社会支持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

2.要在课程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开展教师培训。

包括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让教师看中感悟、做中体验、改中提升。让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还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做用,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3.制定切实可行特色课程实施办法。

为了确保学校设计的特色课程实施方案能够顺利有效地落实, 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校管理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提高执行力。

4. 抓好特色课程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

每一节特色课程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学校就必须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从课程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案的准备、课堂的效益、批改辅导的有效实施、评价的客观全面抓起, 把每一节课抓出效果, 是有效实施特色课程的保证。

5. 建立课程建设常规化、课题化机制。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5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习的内容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感悟到学好数学的作用与价值。

一、愉快的绘画式作业。

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学习完一个单元知识后,把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学习心得等,用文字表达出来。开展特色作业以来,同学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设计出来的数学报各俱特色。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们要相信一年级孩子们的聪明能干,要意识到这类实践作业学生更感兴趣,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布置这样一些需要孩子与家长协作完成的数学作业,为学生创设与家长交流、沟通的空间,使孩子们在智力发展和数学能力增长的同时在心理方面也快乐成长。孩子们在完成这次作业时,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的有关时间的知识,通过与爸爸妈妈合作,精心设计图形和钟面,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为了培养一年级的学生也具有“用数学”的能力,在数学作业设计中加强实践性的作业,充分让学生投入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趣的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一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如学完《可能性》后,可以设计如“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课后相互之间玩一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让作业具有趣味性。布置学生去收集生活中身边各种不同形状的玩具、用具、积木、实物等,再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智慧去组装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模型。就这样,使孩子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拼一拼”、“拆一拆”等趣味性的活动,既有效的完成了作业任务,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丰富的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主要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周围世界,提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的作业。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能引发学生去调查、实践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并把这些调查实践的东西写下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思维能力。高年级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问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作业,学生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调查式作业。可以使学生积累一些生活经验,了解一些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习“克和千克”一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请你去调查一些物品的重量,填在表格中。学生在调查中,对生活中最常见的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质量要用秤来称,或看包装袋等都要做到认真调查,从而积累了生活经验。还有为了让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可以设计了让学生调查环境现状的作业,学生通过访问,查阅有关环境方面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写成调查报告,通过这项作业,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生动的实践性作业。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比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去动手量一量生活中具体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物体的棱长,然后算一算它们的表面积。数学要为实际生活服务。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出一些练习。如;让学生用纸板制作一个火柴盒,并计算所用纸板面积。最初同学们一听,可能感觉没有什么,制作完后,没有认真看,就算出了六个面的面积,而有的同学则发现火柴盒的总面积和牙膏盒这类长方体的表面积不一样,内槽是五个面,外盒是四个面,应该计算九个面的面积才对,然后把意见不同的学生调到一组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这样做出的正确答案,学生是印象深刻的,通过学生产生意见冲突,到自动解决问题,深刻感受到了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思考。在这样的操作中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一个礼物,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孩子全部的生活之中。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根据数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数学与生活,将数学知识融化于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挖掘更新、更多的好方法来精心设计。尽量让作业“题目新颖有趣”、“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愉快地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而且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

小学数学特色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总结

南沟中心校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6

关键词:ERP沙盘 课程特色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50-02

ERP沙盘实训课程教学方式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强,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近年来在高职院校普遍设置。但该课程开设容易,授课效果则可能相差甚远,如何设计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如何建成课程特色等都值得探讨和研究。我校在2006年即开设该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成较有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不仅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广受欢迎,同时,也吸引了工科学生的热情参与。现总结我们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同仁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1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1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在教学内容的择取和安排上,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实践操作,又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既注重经营对抗过程,又注意经营决策的总结点评,时间的安排既做到集中实训,又要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开展。

阶段一:企业经营基本理论讲授,包括ERP原理、企业战略规划、营销策略、资金运筹等。这部分内容较多,但是很有必要,没有理论的指导和管理内涵的支撑,ERP沙盘课程也许就是一场真正的“课堂游戏”了。这些内容我们作提前布置,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为主,讲师并作适当的辅导与分析提炼,讲课安排两节课时。

阶段二:沙盘模拟规则讲授,包括沙盘模拟初始状态、沙盘模拟规则,沙盘竞争策略等。这部分很重要,如果不讲规则或不熟悉规则,则“课堂游戏”就无法进行。但一开始,学生对规则难以理解与领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先试练1~2年,有了一定的沙盘感性认识后,讲解规则就容易多了,这部分的时间安排为6课时。

阶段三:沙盘模拟初次实践,学生自主完成模拟企业1~6年经营,教师点评(采用实物沙盘),操作12课时,分析讲解4课时。本部分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适当点评,将专业知识、管理思想贯穿其间,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阶段四:沙盘模拟提高实践,学生自主完成企业第二轮6年的经营(采用电子沙盘)操作20课时,分析讲解4课时。本部分为实训后期阶段,以电子沙盘系统及电子沙盘规则为平台,相比实物沙盘,电子沙盘更具有可控性,所有的推算操作都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可集中精力于竞争策略的运用,强化思维决策能力和竞赛应变能力。

课程总课时48节(讲解16节,操作32节),当然还要视专业、班级等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如沙盘模拟提高部分,也可以作为课后业余练习操作。

1.2 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式、汇报式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1)小组讨论法。对于模拟企业经营决策问题,如产品开发、市场进入、生产线安装、融资策略等,以及行业竞争、对手分析等均采用讨论方式进行。这一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增加课堂气氛。同时,这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

(2)角色扮演法。在虚拟企业中,参加训练的学生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 CEO、财务主管、市场总监、生产总监、营运总监等),学生站在各管理者的位置参与市场经营,制定经营目标,参与各项经营决策,在模拟体验中开展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到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责的工作。

(3)案例分析法。在沙盘实训中,教师要进行实战分析,结合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对各经营团队的实战业绩和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真正领悟企业优化资源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4)汇报式教学方法。经营模拟推演完成后,学生通过操作经历,总结成败得失,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的诊断,然后进行汇报式的展示。这既是对学生实训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中,无论模拟经营的成果如何,教师要求学生思路要清晰,内容要丰富多样,同时,还应展现团队合作精神。

1.3 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依托学院商务实训中心实践教学条件,运用多种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内涵的理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是实物沙盘分析室,利用手工沙盘教具,形象地展示企业岗位和经营工作流程,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企业实际情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企业模拟经营过程。

二是电子沙盘演练室,我们在这里安装有《经营之道》《创业之星》《ERP沙盘电子对抗平台》等电子沙盘,便于学生培训、平时演练,以及组织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手工初步演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决策能力和竞技能力。

三是利用沙盘精品课程网站,教师传授教学信息、教学资料,学生下载资料、上交实训材料,实现师生交流、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1.4 课程评价方案设计

本课程融理论与实践操作教学于一体,实际应用评价更重于理论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相关关键能力。鉴于此,对该课程的成绩评价我们采取“三结合”方式,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专业职教师评价与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如表1所示。

2 课程特色建设

在几年的ERP沙盘教学中,我们形成了“综合化、职业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课程特色,具体如下:

(1)以ERP沙盘为基础,建立综合化的ERP实训体系。我们以ERP沙盘为基础,开发了ERP系列实训课程,包括ERP沙盘模拟、中小企业经营综合实训、ERP软件实训等,构建一个各专业衔接、软硬件匹配、虚拟与现实并用的ERP实训体系,进行跨专业综合性实训教学。目前在商学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将ERP沙盘实训和软件应用强化实训课程列入实践教学环节,并由此延伸到其他分院其他专业,ERP沙盘实训课被学校列为全校公共实践课程。通过ERP综合实训项目,帮助学生实现多门专业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掌握,由此推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2)“职业化”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ERP沙盤实训中做到三个仿真,即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这种环境可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去完成实训。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同时,我们与软件公司合作,进行ERP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形成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教学模块相衔接的教学体系,缩短与企业需求的距离,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凸现就业竞争优势。

(3)形成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和运行机制。一是与企业(用友、金蝶等公司)共建实训室,聘请企业培训师为实训主讲老师,实现工学结合共建实训课;二是实训室开放式管理,沙盘实训室对各专业学生开放,由沙盘协会管理,经常进行课余沙盘培训和演练,以学生管理学生,以学生指导学生,一届带一届,一届传一届;三是经常举行沙盘技能大赛,ERP沙盘大赛已经成为我校技能大赛品牌项目,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参与经营管理模拟对抗竞赛,在竞赛博弈中,进一步领悟企业资源优化的真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并以此作为弘扬宁波商帮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7

一、设计游戏性作业,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性作业侧重的是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其设计形式有地理野外实践、地理专题讲座以及其他形式。地理野外实践就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同学们按照计划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到黄河游览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考察,让学生们的地理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巩固和拓展。地理专题讲座是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不同年级开设,例如高一年级开展的“自然灾害防治”、高二年级开展的“环境保护”、高三年级开展的“旅游地理”等专题讲座。其他形式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例如针对时事地理的“节能减排,共享蓝天”主题,教师可结合校规以及校园传统活动组建地理兴趣小组,开展“节能减排,从我做起”活动。活动形式分为两组,第一组是节能标语设计大赛,所有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评选出最有创意的节能标语并将其张贴出来,对获得名次的同学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第二组是创意照片活动,同学们可以抓拍志愿者捡拾废弃物的正面照片,也可以抓拍浪费水电等反面题材的照片,并将有教育意义的照片拿去参加“低碳生活照片展评”。通过这些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计操作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操作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业。这种作业形式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操作的过程中将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锻炼多种能力,并在调动“十八般武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高中地理必修2)时,为了完成“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任务,我引导学生们组织了一次“家乡农业园区考察活动”。首先,我让班长和班委根据任务需要将全班划分成人数不等的组,有的组的任务是负责查找家乡农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行走路线,有的组的任务是负责餐饮和搬运,有的组负责活动策划和经费预算,还有的组负责设计考察过程中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假设,然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由全班一一印证。事实证明,这次活动是成功的,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好的创意。

三、设计调查性作业,学会学以致用

调查性作业的设计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用地理的眼光来分析调查资料,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性方案。调查性作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调查能力,还能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方法、新方案,是一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学习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高中地理必修2)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我市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是怎样的?我市的自行车是少了还是多了?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我把全班分成几个组,找到了我市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公路段,并确定好安全观察位置,每组轮流在不同的公路段记录1分钟内通过的交通流量及每种交通方式的数量。取得了丰富的调查资料之后,我们再回到教室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当同学们看到本市汽车所占比例之大之后,都感到不可思议。有个同学建议查找一下各种机动车的耗油量,计算出结果之后,同学们再一次惊讶了,纷纷倡导环保,并表示要从自己身边做起。

四、设计合作性作业,树立合作意识

合作性作业是通过分组,让每组成员通力协作,提高全组的综合实力;加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激发每个组的潜力。合作性作业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这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高中地理必修3)时,为了加强学生们对这些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我把全班分成四大组,分别对应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然后每组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寻找该组信息技术的优点,另一队负责“找茬”,两队通过辩论“一决胜负”。为了支持己方的论点,所有同学都调动了自己身边的所有资源。其中有一队表现非常突出,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支队首先对自己的组员相互了解之后,选出了队长,确定了三位主辩手。然后根据己方的论点,确定了几个论据方向;之后分工完成,每隔一天这个小组的成员就会相互交流意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以及对方可能找到的破绽,然后寻找新的论据方向,这种做法一直坚持到辩论赛开始。辩论那天,这个小组甚至精心准备了一幅产品解析图,通过解析图阐述自己组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表现非常出众。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8

一门新兴的专业—动漫艺术设计 (Comic Art Design) ”专业,正在国内轰轰烈烈的开设,该专业是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而形成和发展,它立足于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理念与手段,是为动画这一新兴朝阳产业培养人才、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技术应用型新学科。它是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电脑艺术设计 (Computer Art Design) 等专业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差别。

“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数字媒体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大专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美术功底,能够从事影视动画、广告动画、建筑游历动画及影视片头、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游戏制作等领域的相关职位工作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

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

从动漫艺术专业与电脑艺术专业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清晰的分析动漫艺术专业的特色。

动漫艺术专业与电脑艺术专业的特色比较见表1,实践环节安排的比较见表2,教学学时分配的比较见表3。

表1~表3表明,电脑艺术专业与动漫艺术专业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动漫艺术专业的特色在于:动漫艺术专业更注重动画技术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实践环节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以专业技能实训作为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具有动画创作、动画造型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游戏动画加工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电脑艺术专业与动漫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互为补充,在多媒体应用实践工作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青岛大学软件技术学院“动漫艺术”专业的办学实践与探索

2004年,青岛大学软件技术学院开始招收日、韩语方向的“动漫艺术”高职专科生,2007年开始招收“动漫艺术”高职专科升本科生。这两个专业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其实践操作能力。这几年的教学培养实践为动漫技术本科专业的兴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实验实训建设

(1) 实验实训室建设

学校进行学科调整后,参考教育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推荐方案”,规划制定了一套起点较高、能满足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方案,以充分满足实用型动漫人才培养的需要。先后建立了描绘工作室、二维动画制作实验实训室、三维动画制作实验实训室、素材采集处理实验实训室、移动设备、游戏制作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

这些设施建成后完全可以满足本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为兴办动漫本科专业可以进一步发挥实训中心的效益。

(2) 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和“软件R&D中心”。已陆续与青岛海信网络公司、高校软控、星动动漫、软通数码科技等软件企业合作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实践天地。

2. 师资队伍建设

青岛大学软件技术学院动漫技术教研室拥有一支敬业的、学科交叉的、有朝气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1岁,大部分都具有博士、硕士学历。近年来以教研室为单位,承接了一系列影视节目的拍摄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实训等方面的纵向和横向课题,取得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所承担的课题都是与实际紧密相关的,因此也锻炼了队伍。为本专业的兴办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3. 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1) 校企合作

先后与青岛软件人才实训服务中心合作,实施“青岛市软件人才实训 (1.5学历) 工程”,为学生就业进行岗前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先后被青岛市政府、科技局确定为“青岛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被信息产业部确定为“青岛国家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 国际交流

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与日本、韩国有关企业、高校就外语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先后学校与日本大岛商船高等专门学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并且两校在青岛大学举办了“首届亚洲合作教育与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学院与韩国又石大学游戏开发学科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韩国又石大学选派的数名交流学生已来我院报到学习。另外与韩国庆星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意向书,韩国通商部长官来学院考察动漫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情况。学院还陆续与韩国泉州信息影像振兴院、日本山东商工会、国际情报发展网络协会、KMCC、GLOBAL公司等就输送学生和人才交流等进行深入交流合作。

动漫艺术专业强调软件技术应用,以专业技能实训作为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突出实践环节,专业特色鲜明。适于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为国家培养急需动漫人才,为行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我校的教学培养实践为动漫艺术专业的兴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

摘要:“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是适应我国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需求而建立的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技术应用型新学科。它与传统的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有紧密的联系, 但也有很大的差别, 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本文阐述了“动漫设计”专业概况、内在特色、结合办学实践, 从实验实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为该专业的开拓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动漫设计,应用能力,专业特色,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形式与特色 篇9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2种主要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形式及教学环节的统称, 是在教学进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在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生产现场或职业真实工作环境中, 按照一定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通过学做结合, 手脑并用, 巩固已学理论知识, 获得感性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培养自身职业道德, 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在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等多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 是引导专业方向, 了解岗位职责、任务, 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形成和发展其动作技能、潜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与生产结合, 师生与劳动者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学生能力提升、素质提高、角色转变, 为其从业做好准备。

1.1 实践教学形式

根据实践教学目的、任务的不同, 将其分为:以获得实际知识为主的实践教学;以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以获得职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以获得职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种类及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内容、次数、时间方面也不尽相同。高职教育常用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实验教学 (教学实验、科学实验) 、实习 (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操作和劳动 (计算机操作、仪器设备使用操作、生产劳动、公益劳动) 、讨论和演讲 (课堂讨论、专题讨论、辩论、演讲、习题课、作业、写作、模拟训练) 、设计和论文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现场参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军事训练以及在实践中参加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更能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和服务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教学理念的社会性、培养模式的合作性、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指导的个体性和教学进程的开放性。

1.2 实践教学环节

各专业实践教学的类型和形式不同, 从而教学环节各异。例如, 护理专业教学实习的教学环节是:实习准备-讲解示范-操作训练-巡查指导-总结讲评5个环节。实践教学是整体发展的教学过程, 每项实习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 就现代管理理论而言, 它是一个管理过程, 共同的管理程序是:设计-实施-控制-反馈-调节。每个环节和程序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践教学中, 指导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实践教学要贯彻“三基” (基本操作、基本规范、基本技能) 、“三严” (严密方法、严肃态度、严格要求) , 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要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全环节的全面质量控制, “向细节要质量, 向管理要水平, 向创新要特色”, 真正使每次、每项实践教学都达到理解知识、教给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 实践教学特色

2.1 实践教学特色的涵义

特色, 是某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和色彩。从对比观而言, 它是同类事物的差异性、独特性和优质性。实践教学特色, 是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适应社会职业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本校所具有的并优于同类学校的教学形式和风格。它能在教育观和质量观、教学模式、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指导教师等方面体现出本校鲜明的个性和优势, 并具有创新性、发展性和认可性。

2.2 实践教学的特色

2.2.1 素质性与能力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纳入职业教育方针, 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包括3个发展层次、5个方面教育。3个发展层次, 一是心理发展层次, 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智能教育、职业审美教育。二是身心和谐发展层次, 为职业身心素质教育。三是创业能力发展层次, 为职业劳动素质教育。高职实践教学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 结合岗位工作和生产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培养其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 使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以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培养为主线, 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知识, 熟练的操作技能, 过硬的职业综合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

2.2.2 开放性与合作性

职业学校的生命在于办学的社会化, 实践教学工作的开放性、社会参与性和合作性是职业教育教学成功的标志。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 开放办学, 引学入岗, 聘师指导, 实现实践教学职业情境化与就业工作零距离。结合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挖掘社会教育资源, 实现内涵发展与外延促进。依靠企 (事) 业单位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现代化的生产现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教学资源, 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 互动双赢, 共同发展。

2.2.3 服务性与就业性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通过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搭建了与企 (事) 业单位双向沟通合作的桥梁和服务平台。合作双方互惠互利,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学校为企 (事) 业单位的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进行科研协作, 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培养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 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判, 这有利于促进学校关注社会需求, 提高办学的社会适应性。企 (事) 业合作办学单位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为教师提供在职提高的条件, 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积极参与教学方案的制订, 派出有实践经验的行家全程指导实践教学。学校采用顶岗实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式培养等模式, 使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标准与职业准入标准及社会需求接轨, 这种结合生产实际的教育,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和能力。顶岗实习成为学生就业的保障, 学生毕业后为实习单位聘用, 本校毕业生受到行业青睐, 就业率显著提高。

2.2.4 应用性与实践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职业应用性和教学过程的职业实践性。这一鲜明特征是独特的教学价值取向, 即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某一岗位 (群) 工作为目的。教学全过程突出技术应用的实践性特点: (1) 在教学计划编制上, 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 校内外实训实习占学制规定的40%~60%。 (2)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3) 教学中采用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范例法、训导法、现场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4) 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 (5) 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 (6) 强化对职业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考核, 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双证融通, 能促进其职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2.2.5 主体性与指导性

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主体的实践活动是高职实践教学的固有特征, 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作为有自为性、可为性与作为性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 从而获得技能、技巧、能力、经验和信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一线兼职教师现场指导, 有带队教师重点辅导, 有管理人员督导。教师指导而不代替、督导而不包办, 发挥组织、指导、促进作用, 在导向 (从业方向) 、导学 (学习方法) 、导用 (应用方略) 、导研 (产学研结合) 中完善主体,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为性和作为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研讨, 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2.2.6 先进性与创新性

高职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为此, 学校与时俱进, 引进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实训仪器设备, 开设操作性、观察性、设计性、分析性、综合性教学实验及科研实验, 进行生产性或模拟仿真性实训, 使学生在掌握通用性、工具性和可迁移性技术方法的同时, 了解本专业先进的核心技术, 为毕业实习打好基础。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 要结合岗位工作要求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等, 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技术项目研发活动, 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思想和创造能力。教师“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要用“后天”的思想, “明天”的技术, 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

实践教学特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办学过程的积淀, 要认真研究特色的发展机制, 继承传统和优势, 凝练特色, 在创新中谋求特色, 在工学结合中培养特色, 在实践中形成特色, 在高职人才培养需要中发展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形式与特色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10

外部环境共生:与周围环境协调

新医院的理念是要成为与环境共生型的设施, 与周围环境协调。例如建筑的高度不能妨碍天鹅的飞行, 高层部分的曲线要与周围环境融合, 低层部分的外形线要与立面线一致, 采用白色基调的艺术色彩等等。考虑到环境问题, 采用环保型设备以降低环境负荷。无论是常用发电机, 还是事故用发电机都采用燃气发电机, 利用设备层和免震地沟将主要设备集中设置, 使能源得到高效利用。

内部环境共生:功能以人为本

医院在“为患者全方位医疗”的基本理念下, 追求“功能以人为本”的医院建设, 紧凑的动线设计, 可以迅速支援高完成度医疗的空间结构, 确保安全和节能。在重视医院本身功能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同时, 还努力使医院的设施在安放和布局上, 让医、患双方都感到使用方便, 温馨暖人。特别是内装修的设计效果, 给人一种地区核心医院应有的安心感和信赖感。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 在明快的形象设计基础上, 配以简单易懂的引导标识设计。通过医院内部空间结构的色彩设计、细部装修材料的挑选等各个方面极其细致的“总设计”, 划分出空间使用者、使用目的和使用频率等不同区域, 使空间的利用有效而紧凑。

共生措施:免震和防灾

为了发挥本医院作为急救中心和灾害据点医院的使命, 当发生预料中的大灾害时, 将灾情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必须保证医院功能在一个较高水平。建筑物在结构上采用了免震结构, 以确保地震时所需要的安全性。

经过对灾害时的应对评估, 出于对必要的生命线保障, 决定采用中压燃气管道供给燃气发电机, 保证灾害时的电源。不论是上水还是杂用水都储备3天的用量。在屋顶设有直升机起降场, 可以起降全长达18.7m的大型直升机以满足各种情况的需要。特别是考虑到紧急情况时的医疗活动, 在中央大厅和礼堂的墙壁上都预留了紧急医疗气体接口和电源。

共生亮点:4床病房

在整个医院的形状中, 4个白色的圆筒就是病房楼的4床病房部分。标准层由1个楼层东西两个看护单位组成, 所有的病房都环绕着中心的医护区设置。因此患者区全部面向外层, 有良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及隐私性, 保证了患者居住的舒适性。

4床病房部分是设计中最具特点的, 因为直线排列可以缩短动线, 所以在平面上以4个病房为一个单位、呈放射状布置。从医护站看出去不仅看护视野好, 而且看护距离短, 医患双方都有安心感。非矩形的4床病房的各个病床都有自己的窗子, 还用衣柜做隔断, 每张病床的床头位置呈梯形布置, 避免了患者之间的直接面对。虽然是多床病房, 但是给患者的感觉却像是单间一样舒适。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11

一、田野考古实习的教学属性

第一,就教学方法而言,考古实习与理工、农林、财经等学科的生产实习,医科的临床实习,师范类的教育实习一样,都属于现场教学方法中的实习法,或称为实践教学。直观性与独立性是其两大显著特点。在考古实习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对象,即古代文化遗产,通过亲身参与考古调查、发掘和资料整理等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将沉睡数百年乃至数万年的古代文化遗存揭露出来。这种学习和训练过程无疑是非常直观和具体的,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形成在实践中理解、运用、检验并发展理论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考古实习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实习生要学会独立进行田野操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这种独立工作的意识与能力,既有助于后续课程的自主学习,又是胜任未来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环节来看,考古实习是毕业生参加工作前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为了实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学必须在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同时,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应的职业作好实践准备,因而具有由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过渡的性质。在此意义上,考古实习是进入文博工作领域前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对于考古专业毕业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迅速进入独立的工作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考古实习不仅属于教学活动,还是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这一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项目需要依法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考古发掘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实习生不仅要严格遵守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还需要处理好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是考古发掘队员,具有双重身份。只有通过实际工作的训练,他们才能掌握田野考古技能,培养必要的协调与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修养。而这些恰是当前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品质。

第三,从考古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田野实习属于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程。考古实习这一重要地位,源自于田野考古工作在考古学研究体系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就考古学研究过程而言,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是检验理论解释和科学假说的基本途径。田野考古工作理念的变革与提高也是推动考古学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田野实习是考古专业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发现新知,真正踏入学术研究殿堂的必经之路。它历来被视为考古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二、田野考古实习的学科特色

第一,从考古实习的工作对象来看,它是对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揭露、研究、保护与展示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强的展示性与公共色彩。古代文化遗产作为考古实习的工作对象,能够以其直观、生动的物质形态,展现过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真实场景与面貌。这往往为渴望了解自身历史的社会公众所喜闻乐见,被视为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名片,并为新闻媒体所广泛关注。而古代文化遗产发现、探索及揭示的过程,同样对社会大众富有强烈的吸引力,也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这是包括考古实习在内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具有较强公共色彩的重要条件。

但是,考古实习的公共色彩,更深层上还源自于文化遗产本身的公共属性。古代文化遗产不仅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有诸多照应,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认同,而且从本质上讲,它应该是为社会大众所拥有和共享的。从整体上看,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人类遗产被认为是历史的证据以及当今社会的继承物。而文化遗产理念兴起的思想背景之一就是共享意识,即“既然是作为人类的或民族的、国家的遗产……就必须为人民所共同享有。对遗产的保存、管理和公开、展示的出发点及其目的,也就只能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人民(包括其后代)出自这天赋人权的各种需要”。可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社会孕育出的遗产理念尚且有此强烈的共享色彩,那么,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无疑更为鲜明。

随着文化遗产理念的传播,近年来中国公共考古有了迅猛发展。除了以《大众考古》这一新创设的刊物为重要阵地外,利用网站、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展示考古发现、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等“互联网+考古”方式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受此影响,高校考古实习也开始摆脱象牙塔的禁锢,以往被视为公众“禁地”的考古实习工地,也越来越多地对大众开放,甚至吸收志愿者参与考古发掘过程。考古实习天然具有的教育属性,更使这种开放显得合理和必要,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因此,考古实习正在成为我国文化遗产展示与宣传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

第二,从考古实习的工作目标来看,它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具有强烈的探索倾向。考古实习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一项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甚至还需要不断调整与改进自身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就考古学研究过程而言,考古实习作为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处于研究资料的收集、记录和初步整理阶段。这是考古学研究程序中最为基础的一环。考古学中提出的问题与假说,都需要到田野考古中寻求证据并加以验证。因此,田野考古历来被视为考古学研究富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由于地下遗存的复杂与某些不可预料性,以及学科使命的转变,考古实习所应用的田野考古方法、技术乃至基本理念,也会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导致考古实习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与变革。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实习相比,考古实习不仅仅是—般的技能培训,更是一种真正的探索与不断变革的创造过程。它鲜明地体现出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有机统一,而这正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特征。因此,考古实习不仅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推动考古学发展,提升高校考古专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教学与工作环境来看,考古实习一般属于野外作业,处于社会基层,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社会空间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边缘性。考古实习地点一般地处乡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生活条件也比较简陋,交通及通讯设施远不如城市便利,工作进程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会给实习生带来明显的心理落差与不适。而且,由于野外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较大,也会给实习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好安全与后勤保障,尽可能改善生活与工作条件,及时调整实习学生身心不适,做到劳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农村独特的人文环境也为学生认识基层社会及不同地区的风情习俗,服务于当地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例如,结合考古调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学生补课,与当地学校进行交流,开展送知识下乡,主动宣传文化遗产知识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与当地民众的关系,有利于教学实习顺利进行,还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校影响力等很有帮助。许多高校对此都有过很好的尝试。

第四,从教学组织来看,考古实习是师生长期密切接触、持续深入交流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可视为高校教学活动在校外的延伸。考古实习作为教学活动,自然离不开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两个基本要素。当前,无论是参与到其他单位中开展实习,还是高校自己组织实施,实习生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都主要是由考古专业教师承担的。尤其是后一类实习,完全可视为高校教学活动在校外的延伸。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实习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固定、集中的工作场所与生活环境中,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要朝夕相处、共同工作和生活长达一个学期甚至更久,这在高校其他教学活动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远比在校时密切、深入和持久。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学术和工作方面,还会自然延伸到人生阅历以及情感与精神领域的深处。这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丰富了师生关系的内涵,而且为实现因材施教、全面育人、增强专业凝聚力等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小结

基于以上对考古实习教学属性与学科特色的讨论,高校考古专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实际工作之前的必经训练,在考古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这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办学实践,都已经有充分的证明。新设考古专业的高校,一定要给予考古实习足够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其次,考古实习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可展示性及公共色彩。高校善加利用,不仅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增加人文内涵,提升自身形象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再次,考古实习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是高校考古专业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与专业实力、培养科研团队的重要途径。考古实习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一定要以科研为导向,进一步提升考古实习教学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师生密切联系的优势,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与特色 篇12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内涵

一、中职特色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策略的提出

1.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即“蓝领”, 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是以职业岗位设置的, 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上岗, 学生的专业就业率高, 而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这一点区别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任务具有多重性:既要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又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由于职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到企业就业, 现在随着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文化也越来越浓, 相继开展一些体育比赛, 如, 我市的新时代药业、金锣集团等企业每年都举办趣味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比赛等来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 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既要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必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但是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自己职业中的工作表现, 限制着学生真实水平和技能的发挥, 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 正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而开设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全国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下, 中职特色体育课有效教学对学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职特色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策略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 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使学习者与传授者都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的教学, 以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切实有效地“教”, 使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中职特色体育与健康的有效教学, 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 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仅有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得这一方面, 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中职特色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策略的构建

(一)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 成绩差, 违纪现象司空见惯。这个群体, 在初中时期, 大部分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 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 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和顽强的意志, 他们好胜心强, 凡事都想争个第一, 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 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让学生及时地转变自己的思想, 正确看待体育学科的教学目的, 科学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 从而高度重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体育教师, 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 多参加一些培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并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 创新的教学模式, 运用更加适宜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因此,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二) 依据学生和专业特点, 注重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结合学生的审美特点和心理特点, 精心为他们挑选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 教师要清楚地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既要保留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 又要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如滑板、轮滑、街球、街舞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欲望, 使整个体育课堂呈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情景,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要针对专业特点将课程标准的内容适当删减, 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 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如, 汽车运用与维修班的学生平时主要活动上肢, 下肢活动较少, 所以在传授课程标准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徒手沿直线跑, 然后再手中负重跑, 最后作迎面接力跑, 既增强活力, 激发了兴趣, 又调节了运动量。

(三) 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地域招生, 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市或全县。许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接受的健康教育,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体育课, 与目前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存在根本上的理念差距。部分学生连完整的体育课都没有上过, 技能的差异导致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是教学主体, 要充分关注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能力不同, 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能力强的“吃不饱”, 能力差的“吃不了”的现象, 导致基础好的“鹤立鸡群”, 基础差的“忘尖莫及”,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整体提高。可根据学生的学情、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 既让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分拓展自我的机会, 也能让那些运动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逐步建立自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 注重培养团队精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个追求个人价值与团队绩效双赢的时代, 也是一个越来越要求团队合作能力的时代。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健康的体魄, 更要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以后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与人顺利交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面对学生不合作或者不配合、没有合作意识等问题, 老师应与其积极进行有效沟通, 找出原因, 耐心教导, 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 让他融入团体, 增强合作意识。同时, 让已经习惯以“我”为中心, 唯“我”独尊的现代中职生, 更好地了解自己, 了解他人, 在游戏或者比赛中互相宽容、互相理解, 换位思考, 有什么事要相互间积极进行有效沟通, 让学生在挥洒个性、表现特长的前提下完成任务目标, 有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 考虑团队的需要, 互相配合,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以后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与人顺利交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 加强趣味性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认真组织教学过程, 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 优化教学结构, 避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以达到自主学习教学的目标。例如, 在中长跑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耐力与意志力差, 学生怕吃苦怕受累的心理, 采用一课多练的教学模式, 以趣味性带动学生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发展学生的耐力。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完成教学目标, 增加了信心, 学生也会乐于参加。

(六) 构建以课外活动为主阵地、以比赛为动力的活动模式, 以此促进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水平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 与课堂教学、课余训练互为联系和互为补充。它的开展给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足, 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 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为把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我们每学期安排一次“班际”篮球竞赛、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 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和其他课外活动,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到别人的各种长处, 促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同时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培养组织、判断、反应能力, 提高身体综合素质。

21世纪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积极探索对于成功教育的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于职业学校, 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确立终生体育思想、做一个合格的企业人将是目前我们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艰巨而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郑益强.新课改下普通中学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市场, 2010 (15) .

上一篇:检测新格局下一篇:收入增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