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2篇)
《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学会平移物体,同时学会数物体之间是平移了几格。
教学重点:平移现象的感知、理解。
教学难点:物体之间平移了几格的数法。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师生交流: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游戏,高兴吗?(生答:高兴。)
师:好,下面听老师说明游戏要求: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幅象棋子,一个果奶瓶,老师都已经摆好了(果奶瓶放到桌子的中间),想办法击中果奶瓶,每个小组可以商量商量怎么样才能又快又稳地把目标击倒(小组商量)。
师:大家已经想好办法了,接下来我们就玩游戏,每人击一次,轮流击一次,轮流击,一边玩一边观察棋子击果奶瓶的时候是怎样运动的?比一比哪组玩得好?要看仔细。
学生活动,比赛开始。(师反馈游戏情况)
师:把瓶子击倒的同学请举手,老师向你表示祝贺!老师向请你(找一个举手的学生):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是怎样击倒的吗?(该生用棋子示范给同学看看棋子沿着桌面快速地平着击向果奶瓶)
师:哪些小组还和这个小组的办法是一样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看大家都是动用这种办法,那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种办法。
二、学习体验平移
1、看一看
师:回想一下,大家运用这种办法击瓶子的时候,棋子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回答)生1:棋子是对着果奶瓶很快地滑过去的。生2:棋子是这样平着击去的(打手势)。生3:棋子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上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平着运动的现象,谁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平移现象呢?(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现象都是平移(板书)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确实很多。
3、移一移。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如果让你来把一个物体平移,你会不会吗?下面请小组长领学具(师发给学生每组一颗棋子,一张棋本)。
师:给你一颗棋子你能怎样平移?请大家在小组内移一 移,试一试。(学生在棋本上移动棋子)
师:哪位同学能上台做一做看?(学生上台演示自由平移:上、下、左、右、斜着)
师:如果老师提高一下要求,大家还会移吗?把棋子移动3格。(学生动手平移)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很好,下面老师也想移一移,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学生:可以。)师演示棋子往右移动7格。师:把棋子放原来的位置平移到这里是平移了几格呢?(小组边操作边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平移了7格。
师:哪一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生:可以从小房子屋顶尖数起)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师听明白了,大家的办法就是在棋子上做个记号,来数一数,要看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看我们作的记号,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办法试一试。
三、拓展练习
填一填、涂一涂、找一找
数出下图小树分别往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课本练习)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评价一下自己学的怎么样?
你能评价一下你们小组做得怎么样吗?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初步感知平移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去学习习近平移现象,体验平移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填一填”、“涂一涂”、“找一找”,丰富多样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移现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运动方式的模仿中,积累对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以及不同,能辨认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辨析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板书)。
2.根据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如下图),请你用动作或声音进行模仿,来感受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模仿,陆续呈现7张图片: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
3.你能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图片分类吗?
(1)平移:
①把它们放一起,你是怎么想的?
②弹射塔是怎么运动的?
③它们都是怎样移来移去的?
(2)旋转
①把它们放在一起,你们又是怎么想的?
②什么东西在做旋转运动呢?
③除了都在转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相同的地方?
④课件重点突出:中心点不动。
(3)斜着移:你们为什么把传送带也归在平移里面呢?
①预设:你们叫它斜移未尝不可,但是我们的运动只有两种:平移和旋转。那么,传送带上大米的运动该归到哪一种呢?
②强调:原来这么斜斜地移动也叫平移。
4.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运动全部叫平移,这些运动全部叫旋转。
二、进一步感知
1.同学们还记得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群“神奇的小鱼”吗?你想让它向东游就向东游,你想让它向西游就向西游,你们想玩吗?
2.平移的感悟:
(1)如果想让小鱼做平移运动,你有办法吗?自己玩玩看。
(2)是平移吗?是怎样平移的?
(3)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
(4)突出斜着移:这样斜着是平移吗?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5)曲线或圆形平移:如果像图2这样,还能叫平移吗?你是怎么想的?
3.旋转的感悟:
(1)如果让小鱼作旋转运动,你有办法吗?在桌面上转转看。
(2)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过程。
(3)你们认为这是旋转吗?转一点点也叫旋转。
(4)他刚才是怎么操作的?你为什么要按住呢?
(5)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按住的地方不一样。
4.学生汇报时将有代表性的小鱼贴在黑板上:
(1)整理学具:“神奇的小鱼”好玩吗?
(2)刚才通过平移变出了这么多白色小鱼;通过旋转,变出了这么多红色小鱼。仔细观察这些小鱼(见下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②揭示“变和不变”:白色小鱼的头都朝一个方向,旋转的小鱼头的方向一直在变。
5.老师把小鱼都收起来,只剩2条,你能通过运动,把一条小鱼弄到和另一条小鱼重合吗?
①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
②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
③斜着平移。
①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再旋转。
②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再旋转。
③一步到位你行吗?(固定点在外面的旋转)
三、运用拓展
1.小结:同学们真棒,已经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更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平移和旋转吗?
2.学生举例。
3.学到这里,或许有同学会问了:学习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用呢?老师这里有3个话题,你最想研究哪一个?
(1)这幅画该怎么挂?(2)到肯德基怎么走?(3)楼房可以搬家吗?
4.随机链接:
(1)想在书房墙的中间上方挂一幅画,应该怎么调整呢?(方法多样)
(2)老师想去肯德基,该做怎样的运动?
(3)上海音乐厅会搬家?(录像欣赏)
5.小结课堂: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生活中平移和旋转很多都是同时存在,下课后,你可以再去找找。
[反思]
以往教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往往把重心放在怎样在方格纸上进行操作:给学生一张方格纸,方格纸上画一个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向右移动两个格,再向上移两个格。但笔者觉得这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因为教师在作业课上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落实这个目标,亦可放在第二课时的练习课中进行。那么,“平移和旋转”起始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区别在哪?如何才能让学生经历体验建构的过程?便成了课堂的着力点。为此,笔者精选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掌握知识。
一、视频素材,在观察和模仿中感悟
平移和旋转是运动的两种不同方式,学生首次感悟时要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同时教材出示的都是静态的图片,再加上学生无法也没必要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概念描述,因此,笔者充分利用网络素材,搜集各类有代表性的运动现象:左右平移、上下平移、斜着平移、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转半圈的旋转,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刺激,用动作的准确性感悟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最有争议的是视频中的“传送带”,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表达,学生有的关注传送带,认为是旋转现象,有的关注传送带上的大米,认为是平移,都有道理。平移和旋转往往在生活中同时存在,关键看关注点。
二、操作素材,在体验和比较中完善
在教学时,如果选用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操作,学生很可能感受不到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区别,如果选用类似于“箭头”一样的教具,刚感觉脱离实际过于数学化,因此,笔者在教材第44页的“小鱼图”中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教学时,从春晚上的“神奇的小鱼”切入,让学生手中的小鱼也能随着自己的意愿做两种方式的运动,最后通过观察和比较“变出来的两种颜色的小鱼”,感受“变与不变”的本质特点。
在感受平移和旋转运动的过程中,操作素材“小鱼”的选取,很好地帮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1)学生认为斜着平移有严格的要求,小鱼的头朝向是不变的。(2)平移的过程中既然小鱼的头朝向一直跟原来一样,让小鱼作波浪和圆形路径的平移,对学生的认知提出了挑战。(3)平移小鱼有方向和距离要求,旋转小鱼同样也有方向和旋转角度大小之别,操作中有所蕴含,不点破也关系不大。(4)让两条小鱼通过运动达到重合的设计,是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问题的体现,尤其是第二小题:你能一次性搞定吗?继而将旋转中心移到小鱼的外面,打破了思维定势。整个过程,操作素材“小鱼”让学生的认知不断完善,构建起来的新知不断丰厚。
三、生活素材,在运用和拓展中提升
只要学习素材的选择能吸引学生,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笔者在设计平移和旋转的练习时,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一心想借助一些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课堂提趣增效。在提趣方面,笔者课前认真参考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引入了生活上经常被运用到的三个实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不断调整挂画位置、去肯德基如何行走、上海音乐厅平移,把学生的情绪延伸到了课外,他们意犹未尽;在增效方面,把一幅斜的画从左下方挪到正上方,通过水平、竖直和斜着三个方向都可以达到目的,同时在观察行走路线时进一步明确转动一点点也叫旋转,并且为将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行走路线埋下伏笔。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我各角度地考虑了它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主要就以下两方面着力加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再把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对于“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传统教法很难让学生发现其规律,使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将教材上静止的“运动轨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而且是由人来掌握的运动。比如,三角形要向右平移六格,用动画的形式,将其三个顶点一格一格移动,然后用线把点连起来的全部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图形的运动实现了人为的控制,可以运动,可以暂停,顺利地突破了“对应点”这个教学难点。又如,在探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用边的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和“宽”的特点,一目了然地“对边相等”的概念渗入学生的大脑,使其探索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很容易接受。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恰当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正确的理解。
二、利用计算机复习巩固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有些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它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在教学完“平移与旋转”后,我从网上找到了与之相配的练习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进行个体练习。它分为“看一看”、“画一画”和“评一评”,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需要练习的内容,并且计算机即时对其操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巩固方式,明显要好于在作业本上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很短,在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受到能力限制;高年级学生用这样方式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篇4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坐缆车、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明白直线运动的“直线”包括横线、竖线、斜线。上一届就有孩子认为滑滑梯和坐缆车不是平移,因为方向是斜的,他们认为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才是平移。这一设计有助于提前预防这一错误的出现。
另外,我还呈现了“荡秋千”,引起孩子们思考、讨论:荡秋千是否是旋转现象?有一部分孩子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现象,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它没有旋转中心,二是认为没有旋转够一周。针对没有旋转中心的说法,很多孩子强烈反驳,表示“荡秋千”是有旋转中心的,并在课件上描了出来,成功说服大家。针对“没有旋转够一周”这一意见,我举例进行了反驳,我说:“体育老师最爱喊的口令是向左转、向右转,我们没有转完一周吧,可是我们旋转了。”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里由于孩子们还没有接触过圆弧,我便没有直接揭示圆弧运动这一词语,只是说:虽然没有旋转够一周,但其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由此,让孩子们明白像“荡秋千”这样的现象也是旋转。
然后,我又呈现了自动旋转门和开大铁门两个情景,让孩子们判断其是否属于旋转现象,孩子们立马判断其属于旋转现象。我追问道:“与之前的旋转现象相比,自动门和大门的旋转有何不同?”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语。于是我提示道:有谁知道旋转门是绕着哪里在旋转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点,但描出来后又发现不对,最后孩子们描出了旋转门的中心轴,并表示之前的旋转现象是绕着一个点在旋转,而这两个门是绕着一条线段在旋转。我补充道,数学里把你们说的线段叫做轴,旋转门是绕着中心轴在旋转的。于是,我进一步揭示了旋转的内涵,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实际上应该是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作圆弧运动或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由于孩子们不了解圆弧,我也就没有补充。)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第2题,我向孩子们揭示了“在平移过程中,方向、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孩子们:“那在旋转运动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呢?”孩子们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试一试”共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材准备了棋子、铅笔和三角尺让孩子们在格子图上平移,这三样东西依次对应点、线、面。孩子们几乎都能正确平移棋子和铅笔,一部分孩子能正确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错误在于:横边和竖边都画得比原图短,改变了图形的形状,因此,我再次强调“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不变”。GH分享了画平移后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竖边,再平移横边,连接两个端点画出斜边。我及时的追问孩子们:“什么最好平移?什么平移起来麻烦一些?”优生能想到棋子和铅笔好平移,因为它们结构简单;三角尺麻烦一些,因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在GH方法的基础上,我分享了“平移关键点”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按要求依次平移关键点,最后顺次连接关键点即可。接着,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练习结果一塌糊涂,优生倒是不存在问题,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还是老师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哪种方法都不管用。他们的问题在于空间想象力差,又不愿意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例如:FHY就只平移一个关键点,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觉去画,但她的空间感不太好,所画的边要么长于原图,要么短于原图。课后我也在想:是不是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了。于是,我准备明天再强调一下GH的方法:逐条平移线段,先平移竖线和横线,再连接端点画出斜线。
平移教学反思 篇5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认识平移的性质,并会利用性质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及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移概念及性质,教学的难点是画平移后的图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归纳总结出平移的特点。其三是巩固提高,引导学生作平移后的图形,感觉效果不错。教材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教材从生活中的是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篇二:平移的教学反思
平移的教学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感知平移现象,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并结合课件的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
我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使学生感知平移现象,通过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而且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观察几个运动现象并进行辨析,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不是,为什么,使学生加深对平移现象的认识。
第二层次是探究平移的特点,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去。然后再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
第三层次是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与升华,灵活运用平移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了两大特点: 第一点在于让学生经历自主观察-探究-归纳-应用的整个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刻地认识问题。
第二点在于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我把握住这一特点,利用参与游戏和实物投影仪让他们自己上台操作,方便而又快捷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充分增强小组学生全面互动的学习频率,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作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积极的鼓励,亲和力还不够,需要多和学生
沟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另外,讲课时语言不够优美,缺乏艺术性,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通过这次讲课的准备和参与,使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进一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篇三: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刘正红)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刘正红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图形的特点和画法,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为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感知平移——探究平移——深化平移的教学步骤来组织教学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究竟怎样开场呢,为此我在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引言,老师春节回家,看见一位朋友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横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出示的目的有二,一则是激励学生热爱读书,关心国家大事,二则引入“图形的平移”
在指导平移图形的画法中,我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平移,接着小组探究平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画法,我则将学生说的用几何画板演示出来;边指边说自己是怎样画出来的,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最后通过游戏进一步深化理解平移,这样安排课堂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又有实效。整个教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融中顺利完成。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做成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变得直观而形象,图形的平移特点和画法显得一目了然,同时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但本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虽然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学生正确率也很高,但学习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尝试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启发性、鼓励性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做到乐学、想学、学好。2.教学节奏先慢后快,不稳定。本节课在导入新课和感知平移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平移特点,所花时间过多,导致拓展延升部分显得急促,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在三年级学生已了解一些简单的平移。本节课中,可通过复习旧知掌握平移的特征,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拓展平移省下足够的教学时间。
总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时的情绪和态度。2013/03/05星期二篇四:《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在教学图形的平移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喜羊羊、美羊羊来复习旧知,学生的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手段,化静态知识为动态呈现,巧妙实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教学怎样才能把三角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时,这里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自由操作,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经过了反复的练习,学生用语言表达完整了很多。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做平移运动。四年级时,要学会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沿竖直和水平方向两次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格数。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注意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学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怎样才能把三角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题的完成。(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篇五:《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王敏铸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讲变成学。教学中教师既能放心的退出去,又能适时地站出来,引导质疑,点拨难点,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正正经经地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教法得当,优化了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们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出示目标运用目标导学,使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轻松。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我们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目标导学,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本节课,我们以“学习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的重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目标转换成3个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初步了解平行线特征”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测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按照“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索步骤去学习一些特征,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节课,注重设计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理性思考,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认识平行线”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移一移,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为正确掌握平行线概念提供了形象条件。促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淘 课件网 教学论文〗
三、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例如,在教学“画平行线”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试画平行线,使学生第一次体验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对比各种画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第二次体验,寻找画平行线的尺规方法,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 篇6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1
这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听取几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课堂中没有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
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我自己在讲,而且整节课的语速太快,没有关注学生的接收情况,今后我要努力做到在课堂上说话的时候有轻有重。再就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仅是就课本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数学的生活化应用的不够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了平行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一下生活中的平行的现象,而我忽略了这个环节。所以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的东西太抽象,应用不到生活实践中来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三:《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1150字)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平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平移要弄清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平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平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下册的图形平移又叫二次平移。这个说法是相对于学生在三年级所学的平移所定的。以前的平移就是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一次。现在是连续平移两次。
一、预习作业。
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很少,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却很多的。操作是最花时间的。所以昨天晚上我布置了作业,是想想做做的1、2题。估摸了一下,第一题学生能够做,第二题吗?反正要花时间,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吧。有了第一题打的底应该会好很多。今天把书本收上来一看,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那么,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进行讲解。
二、学生的问题。
1、是没有掌握好平移的方法。我们平移一个图形是点和线段的结合,通常抓住一个点,从该点出发,数出各条线段相应的格子数,进行相应的平移,这样省时省力。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一些观察不细的学生而言,容易数错线段的格子,观察也不够到位,在平移图形时就会发生图形的变形。在三年级是我要求他们多找几个点再逐点进行平移。现在学生平移过后的图形又开始变形了。所以,今天在课上我格外地讲图形平移的技巧,如点对点呀,线对线呀。哎,真是老生常谈,谈多了也不一定有效。
2、是图形的连续平移,而不是分别平移。
有些学生是根本没有弄懂自己要做什么,就开始拼命地做。如把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应该是平移5格后,根据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向上平移4格。班上有两个学生就把原图分别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
3、是细节不够注意,譬如平移的方向箭头,格子数错,图形从哪个地方开始移呀。总之形形色色。
因为课堂上有了针对性,再加上中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磨作业,所以,作业情况尚可,最起码没有三年级刚接触平移时的一塌糊涂。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3
《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听取几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总结出如下几点:
1、课堂中没有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
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我自己在讲,而且整节课的语速太快,没有关注学生的接收情况,今后我要努力做到在课堂上说话的时候有轻有重。再就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仅是就课本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
2、数学的生活化应用的不够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了平行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一下生活中的平行的现象,而我忽略了这个环节。所以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的东西太抽象,应用不到生活实践中来。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平移到指定位置并能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进行平移。在教学时,我也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平移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等具体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平移,然后和例题的结果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进行平移的步骤和要注意的问题:找对应点,数清方格数,画出平移方向的箭头等。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效果还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但也有几个学生在判断平移的距离时有些问题,我在评讲学生的练习时又着重补充强调了:先看清平移的方向,标出对应点,数清平移的方格数等等,有点效果。
存在问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平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平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平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平移要弄清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应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这种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关键是使学生具备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平移与平行”这节课设计思想是以活动为主线,展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参与的能力。
1、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感,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节课当学生从常见的车辄印中把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观点来认识,并惊奇的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平行线,从而激起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进而使学生有一种对平行线强烈的探求愿望。这种探求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的形成。
2、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形成自主参与的方法和能力。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摆铅笔、平移铅笔、折纸、画平行线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多张白纸、不同的格纸、直尺、三角板等许多材料,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果然面对多种材料学生有的利用格纸上的平行线、有的利用物体平行的特点、有的利用折纸的技能。尤其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折纸活动中各种奇思妙想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并且积极的乐于创造,想要与众不同。因此我想到平时因为害怕学生出问题、走弯路,教师提供单一有用的材料、提出过于具体的问题、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限定较少的时间,确实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因此学生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像。允许学生有错、走弯路,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
3、不断学习和实践,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活动的开放式的课堂,对于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准备。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做好教学预设,做好可能突发问题的应对方案,才有备无患。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再有,在课堂上如果遇到学生引发的在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已有经验教训则尤为重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是积累经验的方法。
四年级平移教学反思6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讲变成学。教学中教师既能放心的退出去,又能适时地站出来,引导质疑,点拨难点,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正正经经地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教法得当,优化了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们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出示目标运用目标导学,使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轻松。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我们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目标导学,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本节课,我们以“学习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的重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目标转换成3个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初步了解平行线特征”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测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按照“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索步骤去学习一些特征,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节课,注重设计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理性思考,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例如,在“认识平行线”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移一移,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为正确掌握平行线概念提供了形象条件。促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三、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
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例如,在教学“画平行线”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试画平行线,使学生第一次体验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对比各种画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第二次体验,寻找画平行线的尺规方法,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当然,这节课同样也存在着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寻找,小鱼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这一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我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互相平行的线段,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会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得以显现。
《平移与旋转》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7
教材并非圣经, 它只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载体, 在本节课教学中, 教者不拘泥于教材, 敢于思想, 敢于创新, 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解决, 教学难点也得以成功突破。首先, 开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这样的设计,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饱涨着热情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游戏的进行也巧妙地为后面探究平移特点做了有效的铺垫。其次, 在引导学生感悟平移的特点时, 教者出示了三个小杯子图像, 然后直观演示它们不同的运动过程, 请学生判断哪个头像的移动是平移。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反思的学习平台, 提供了有启发性的、互动式的对话模式, 使学生在思辩中自主体验到了平移运动的基本特征。
判定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材上呈现的平移素材是小房子图片, 在此, 教者再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其改易成点线更加鲜明的三角形, 我认为这一简化性的设计更为合理, 更具科学性, 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引起了学生对图形中点、线的关注, 为思考可以抓住一个点或一条线来研究整个图形的平移成功搭设了“脚手架”, 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
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本节课中, 教者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 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 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画面, 回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 教者还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优化了教学效果。如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平移过程等, 借助动感的画面, 美妙的音乐, 化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 静与动相结合的情境不但唤起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探究的热情, 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
(一) 开展游戏活动, 积淀感性经验
谈话引入:
师:听说咱班同学最喜欢做游戏了, 这节数学课牛老师就先和大家一起玩两个小游戏, 你们高兴吗?
师: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叫"移石子", 现在, 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方格纸和一颗小石子, 怎么移呢?听好了, 老师要和大家同时进行石头、剪子、布, 谁赢我一次, 就可以把石子向任意方向移一格, 再赢一次, 再移一格……咱们比比看谁移的格数多, 好吗?
(二) 创设具体情境, 感知运动特点
1.分类,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师:刚才我们通过做游戏将石子和图片运动起来了,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运动的现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建筑工地上升降梯的升降、风扇的转动、缆车的滑动、旋转门的转动、推拉窗户、飞机螺旋桨的转动六幅画面, 教师演说, 并引导学生用手势跟着一起做运动)
2.建立表象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体平移和旋转现象,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静静地想一想平移是怎样运动的, 旋转又是怎样的呢?
3.探究平移的特点
谁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平移?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下面请几个小杯子来帮助我们共同研究。 (课件出示小杯子图片)
(1) 这有三个小杯子, 现在我要将每个杯子都进行一次移动, 请大家仔细看, 认真想:哪个杯子的移动是平移呢?
(2) 汇报, 说说前两个杯子的移动为什么不是平移?
生1:第一个杯子移动时倒了。
生2:第二个杯子是跳起来移动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平移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 (板书:方向不变, 直线运动)
师:根据这两个特征咱们检验一下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是不是平移呢? (讨论推门时, 门是在平移吗?)
4.学数平移的距离。
看来大家对平移运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下面咱们就利用平移继续做游戏。
方法一:看三角形的顶点, 它向上平移了5格, 所以三角形向上平移了5格。
方法二:三角形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间隔两个格, 三角形本身占三个格, 加在一起是5个格。
方法三:两个三角形之间空两个格, 所以是平移两格。
师: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平移过程, 数正确的同学一阵欢呼)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4:不管抓住图形的哪部分, 都能数出三角形向上平移了5格。
师: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刚才还有人用图形本身所占的格数加上中间空的格数也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是吗?这个方法也不错, 是个聪明的数法。有了这些正确的方法, 相信你们一定能正确判断出这次三角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课件演示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
学生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数法。强调不要找错对应点。
(三) 拓展练习, 应用平移与旋转
1.图形变换题:左边的图形经过怎样的运动与右边的图形重合。
2.游戏:向左平移两步, 向右平移三步。
以一只脚为中心旋转一圈。
3.请大家不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动作离开这间教室。
平移与旋转全章检测题 篇8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我们学过的3种主要变换形式为,,.
2. 图1可以看做是由图2先按时针旋转,再作而得到的.
3. 如图3,△DEF是由△ABC平移得到的,其中与AD平行且相等的线段有条,它们分别是.若∠BAC = 70°,则∠EDF =.
4. 图4所示的商标图案,外层可以视为利用图形的设计而成,内层可以视为利用图形的设计而成.
5. 将5 cm长的线段MN向右平移3 cm得到线段PQ,则PQ的长度等于cm.若MN绕平面内一点O旋转100°得到线段EF,则线段EF的长度等于cm.
6. 如图5,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ABP绕点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CBP′.若PB = 3,则PP′ =.
7. 如图6,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ABC,在水平桌面上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C的位置,使A、C、B′三点共线,那么旋转角的大小为.
8. 如图7,在等腰Rt△ABC中,∠C = 90°,BC = 2 cm.如果以AC的中点O为旋转中心,将这个三角形旋转180°,点B落在点B′处,那么点B′与点B相距cm.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9. 图8所示的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以O为旋转中心,以下列的一个角为旋转角旋转,要使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重合,则旋转角度应是().
A. 60°B. 90°
C. 120°D. 180°
10. 图9是一个装饰物品连续闪烁所形成的三个图形.照此规律闪烁,下一个呈现出来的图形是().
11. 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其中能由旋转相互得到的是().
12. 如图10,图案中含有的变换有().
A. 1种B. 2种C. 3种D. 0种
13. 下面四个图案是某种衣物的洗涤说明.其中不是利用图形的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设计的是().
14. 如图11,将一张正方形纸片经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然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
15. 下列扑克牌中,绕牌中心旋转180°后可以与原来重合的是().
16. 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已拼好的图案(如图12)中又出现一个小方格体,向下运动.你必须进行以下某个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图案,使所有图案消失,则应进行以下操作中的().
A. 顺时针旋转90°向右平移
B. 逆时针旋转90°向右平移
C. 顺时针旋转90°向左平移
D. 逆时针旋转90°向左平移
三、解答题(17、18题每题5分,19、20题每题6分,21、22题每题7分,共36分)
17. 图13所示的是一块花布图案,欣赏这个图案,分析这个图案的形成过程.
18. 如图14,按箭头方向将四边形ABCD作平移运动,使点A平移至点A′的位置.试作出平移后的四边形.
19. 如图15,在△ABC中,∠A = 90°,D为BC的中点,OD = DC,OD⊥BC.请以O为中心,将△AB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270°,画出这三个图案.试问:
(1)旋转前、后图案的边界组成了什么图形?
(2)能否用这个图案说明勾股定理?
20. 如图16,先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ABCD和EFGH重叠在一起,再将其中一个直角梯形EFGH沿斜腰AD的方向平移.FG交CD于点M.已知GM = 8 cm,MC = 5 cm,HG = 15 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1. 如图17,P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AP = 2.将△APB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AP′B′.
(1)作出旋转后的图形.
(2)求△APP′的周长和面积.
22. 如图18,△EDB与△ABC全等且均为等边三角形,D、B、C三点共线.用三种方法说明△ABC是如何由△EDB通过变换得到的.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9
本章的主要学习是对概念和性质的辨析,以及利用性质作图。数学的学习是有其枯燥性的,如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主要思路。本章的学习还重在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图形中发现数学的美。因此在每一小节学习完后都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图形,通过图形的设计,加强性质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从生活实际引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我就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创设了蕴含本课知识点的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接着,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首先观察钟表指针的运行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旋转,接着拨动钟表,在直接感观的基础上感受旋转点,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及角度。然后,每组发4个半圆,让学生根据已获取的感性认识,看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一个简单的图形如何形成美丽的图案。操作时,每次留下最后一张,作为旋转的轨迹,引导学生从中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信息,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开课,我就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创设了蕴含本课知识点的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3)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的优点,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我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的优点,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设计了习题,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时时激励他们认真动脑,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才乐于学,敢于学,会于学,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成功意识。
3、动手实践、亲身经历设计过程。
就本课特点而言,一些优美的图形用实际操作和图形拼接的方法,都不能让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而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于是,我在拓展部分,先展示一些美丽的图案,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基本图形,创作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的重组和创造。而这一过程,也就意味着要改变教师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经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在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生操作水平的高低不同,影响了图案设计的质量。
《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篇10
因为是开学的第一节新课,之前评讲寒假作业,学生有订正作业的任务,所以没有布置前置作业。在教学中,以小船图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实线、虚线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很快找到确定平移距离的方法。在四(4)班上课的时候找了一位学困生在投影上数平移的距离,她通过一组对应点确定了平移的距离,我以为其他同学都掌握了,后来的作业发现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方法,在四(6)班上课的时候通过多种方式:学生找出不同的对应点,师任意确定一点,学生找出其对应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掌握得效果比4班要好得多。
这节课的第二个内容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第2页的练一练,能总结出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对画图的要求进行规范。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得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平移不规则物体时,就能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画图。
在教学中,课件和光盘的使用,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变得直观而形象,图形的平移特点和画法显得一目了然。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全攻略 篇11
1. 平移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两点:
(1)平移是指平面图形在同一平面内的变换.
(2)图形的平移有两个要素:一是图形平移的方向,二是图形平移的距离.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个性质可作为平移作图的依据.
2. 旋转
旋转是指由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种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形成另一个图形.旋转后,直线仍然变成直线,线段变成和原来线段相等的线段,平行直线仍为平行直线,并且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运用旋转变换的关键在于选好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旋转变换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题设条件与结论间联系不易建立或条件分散不易集中利用的情况下,通过旋转变换铺路架桥.
(2)图形错综复杂,图形中等量关系较多,可通过旋转变换,移动部分图形,让相等的部分有所联系,使题中隐蔽着的关系明朗起来,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二、常见考点透视
1. 平移概念及其特征
例1 如图1,有一条小船,若把小船平移,使得点A平移到点B.
(1)请你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2)若该小船先从点A航行到岸边L上的点P处,再航行到点B,如果要求航程最短,试在图中画出点P的位置.
解析:(1)平移后的小船如图2所示;
(2)如图2,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则点P即为所求.
评注:平移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 旋转的概念及其特征
例2 如图3所示,把一个直角三角板ABC绕着30°角的顶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E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
(1)三角板旋转了多少度?
(2)连接CD,试判断△CBD的形状.
(3)求∠BDC.
解析:(1)由∠ABC =∠DBE = 30°,则∠CBD=180°-30°=150°.
故三角板旋转了150°.
(2)根据旋转的性质, 则BC=BD.
所以,△CBD是等腰三角形.
(3)由(1)、(2)知,△CBD是等腰三角形,∠CBD=150°.
所以,∠BDC =(180°-150°)= 15°.
评注:要注意平移与旋转的区别和联系.
3. 简单的图案设计
例3 (1)如图4,在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如何通过平移或旋转两种变换,由图形A得到图形B,再由图形B得到图形C?(对于平移变换要求写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对于旋转变换要求写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图5是某设计师设计的图案的一部分,请运用旋转变换的方法,在方格纸中将该图形绕点O顺时针依次旋转90°、180°、270°,依次画出旋转后所得到的图形.将得到的图形涂上合适的阴影,你会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你来试一试吧!
解析:(1)由图形A得到图形B: 图形A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图形B.由图形B得到图形C: 先将图形B向右平移4个单位后,以点P2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即得图形C.
(2)运用旋转变换的方法,按照要求进行作图,如图6所示.
4. 平移与旋转性质的应用
例4 数学课上,老师先让同学们观察图7,然后问:“它绕着圆心旋转多少度后可与它自身重合?”甲同学说是45°;乙同学说是60°;丙同学说是90°;丁同学说是135°.以上四位同学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解析:分析图7,一个圆被分成8个小部分,故最少旋转=45°就能与它自身重合.同时,旋转45°的倍数也能重合.于是可知,四位同学的回答中,只有乙同学的回答错误,故选B.
评注:此类问题,只要分析出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个部分,然后用部分数除周角,即可确定旋转的最小角度了.
例5 在梯形ABCD中,AD∥BC ,∠B+∠C=90° ,AB=4 cm,CD=3 cm.求BC-AD的值.
解析:如图8,将CD平移,到AE的位置, 由平移的性质可知:EC=AD,AE=CD=3 cm,∠AEB=∠C.
因为 ∠B+∠C=90°,所以∠B+∠AEB=90°.
所以△ABE是直角三角形,且∠BAE=90°.
由勾股定理,得BE===5(cm).
所以BC-AD=BE=5 cm.
评注:平移前后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性质.
《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2
●教育理念的“平移”
教育理念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灵魂。常态下, 有许多教育理念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课改后, 现代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些理念在新技术环境下, 能否有其地位?能否继续发光?能否再上台阶?这两节课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教育理念可以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加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主”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是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导游员;学生不再位于主听的位置, 而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 主动去学习, 主动去探索, 主动去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于是, 在常态环境下和多媒体环境下, “二主”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的经验、“二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果越来越多。执教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功能, 把生活中平移的案例集中展示出来, 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在创设情境之后,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欣赏、操作, 分组活动, 分组讨论, 自行归纳出平移的概念。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障碍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设置求知的台阶,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复制、平移功能,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白板上的图形互动……逐步深入, 共同探讨平面图形平移的规律。把常态下的“二主”理念平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介入的新课堂之中。而且,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教学功能的支持下, 教学理念“平移”的水平更高, 教学过程更加快捷, 更加方便, 在白板上展示了更多更好的生活中平移案例。
●教育技术的“平移”
教育技术是历次教改的主攻方向, 是改善课堂教学结构, 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元素之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的一种新技术, 它在《生活中的平移》一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改善了教学流程, 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了提升, “我要学”的气氛充满了课堂。
平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下, 大多数现象被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平移, 进而被抽象成教学问题。在多媒体的环境下,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运用Flash技术, 用层层剥离的方法, 实现从生活现象到数学现象的转换, 实现数学现象到平面图形的转换, 进而再让图形按照事先规定的速度、角度、方向进行移动, 为学生理解平移概念和性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境,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后, 该技术提供的储存、复制、拖动功能, 不仅可以实现上述设计, 还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思路和进度, 适时地展示任意一种社会现象或物体并在白板上随意地拖动和平移。首先, 通过图形的变换, 把事物抽象成平面图形, 再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 进行平面图形的平移, 并留下平移的痕迹。把真实的生活中的平移抽象为数学中平面图形的平移。把Flash技术支持下的平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支持下的动态展示。让课堂更加人性化, 更加尊重学生这个不可动摇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路, 服从学生的学习进度, 实施个性化, 差异化的教学。教师精心设计的4个小活动环环相扣, 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 从中颖悟出“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重要元素。
●教学内容的“平移”
课堂教学就是执教者和受教者在先进的教育思想下共同完成教材下达的任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把任务分解和制定成三维目标。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共同创建情境, 设置教学台阶和教学环节, 切实地让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设计, 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三次“平移”, 首先是在教师层面的“平移”, 执教者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一次“平移”。本次“平移”的特征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通过分解细化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阶梯化、形象化, 缩短了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 归纳, 让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二次“平移”:把形象化、阶梯化的教学内容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求知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 执教者又设计了学生动手的环节, 让学生用尺规作图法画出平面图形, 平移平面图形, 用不同的平面图形搭建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把所学到的知识、能力、方法用到实践中去, 让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三次“平移”,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两节课借助了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支撑, 很好地完成了《生活中的平移》的教学任务。学生知道平移是由图形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所决定的, 方向和距离是图形平移的两个重要元素, 缺一不可。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学会了图形平移的方法, 还感知了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段是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掌握了对应边、对应角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的性质。再一次加深了“身边处处有数学”的感悟, 强化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和紧迫感。
【《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10-04
五年级平移教学反思06-20
张红霞“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9-15
《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08-09
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策略09-15
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反思07-08
数学之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方案08-18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05-30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09-14
四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