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2024-10-04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1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王敏铸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讲变成学。教学中教师既能放心的退出去,又能适时地站出来,引导质疑,点拨难点,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正正经经地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教法得当,优化了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们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出示目标运用目标导学,使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轻松。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我们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目标导学,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本节课,我们以“学习目标”为主线,按照目标导学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的重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目标转换成3个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初步了解平行线特征”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测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按照“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索步骤去学习一些特征,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节课,注重设计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理性思考,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认识平行线”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移一移,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为正确掌握平行线概念提供了形象条件。促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淘 课件网 教学论文〗

三、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例如,在教学“画平行线”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试画平行线,使学生第一次体验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对比各种画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第二次体验,寻找画平行线的尺规方法,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当然,这节课同样也存在着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寻找,小鱼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这一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我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互相平行的线段,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会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得以显现。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2

让我们看某现行教材中关于平行直线的定义。

这一段教材, 通过移动的门窗、上升的国旗, 以及铅笔的水平移动的观察, 就说“像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显然, 这是从物体的平移, 给直线的平行作定义式的陈述。这样处理, 会出现不少问题。

首先, 门窗、国旗都是立体或平面的实体, 抽象之后, 乃是二维的平面, 怎样和一维的“直线”联系起来呢?像国旗升起的画面中, 平行线在哪里?不加以明确指出, 让学生如何理解编写意图?

其次, 若从两支铅笔抽象为几何图形, 不过是一条线段, 怎能说是直线呢?线段和其所在的直线, 需要有所区分。这里的断语, 应该是“像这样的两条线段互相平行”。至于说这也是它们所在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那是另一种约定, 在界定一个对象时要分清楚, 不能混同起来。

第三, 最为严重的混淆是用平移来界定平行, 把二者的逻辑顺序弄颠倒了。说到底, 究竟是先有“平行”, 还是先有“平移”呢?

先来看什么是平移。百度词典这样定义:

“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 这样的图形运动叫作图形的平移运动, 简称平移。”

这就是说, 作平移运动时, 图形中无限多的点都要保持“同一方向”, 也就是要形成无限多条的平行线。因此, 先有平行概念和平行判断准则, 才能作平移运动。用平移定义平行, 在逻辑上有误, 混而有错。

在这页教材上, 还可能会产生另外一些误解。

1.以为可以用两条线段彼此间是否为平移来判断是否平行。但这是做不到的。事实上, 判断两线段是不是平移, 必须把平移的那个“统一方向”找出来。为了找这个方向, 最后不得不依赖同位角相等的那些平行线判定法则。因此, 想用平移概念, 绕开平行线的严格定义和判别准则是做不到的。

2.教材的那两支铅笔, 是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容易产生的错觉是, 平移就是水平方向的移动, 或者是垂直方向的移动。这就会造成平行线都是水平的或垂直的错误印象。

3.教材呈现的平移操作, 只能在方格纸上向水平或垂直两个方向移动。那么, 要在方格纸上作45度、60度方向的移动怎么办?教材没有交代, 也无法说清楚。

综上所述, 用线段平移来界定线段平行, 在逻辑上有误, 既不能实际操作, 又会带来一些误解, 应予修正改进。

笔者认为, 平行线教学要和“方向”概念联系起来, 用直线的方向相同来定义直线的平行, 即用直观的、相当于同位角判定准则的情境来进行处理, 那要另文探讨了。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我各角度地考虑了它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主要就以下两方面着力加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再把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对于“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传统教法很难让学生发现其规律,使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将教材上静止的“运动轨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而且是由人来掌握的运动。比如,三角形要向右平移六格,用动画的形式,将其三个顶点一格一格移动,然后用线把点连起来的全部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图形的运动实现了人为的控制,可以运动,可以暂停,顺利地突破了“对应点”这个教学难点。又如,在探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用边的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和“宽”的特点,一目了然地“对边相等”的概念渗入学生的大脑,使其探索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很容易接受。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恰当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正确的理解。

二、利用计算机复习巩固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有些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它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在教学完“平移与旋转”后,我从网上找到了与之相配的练习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进行个体练习。它分为“看一看”、“画一画”和“评一评”,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需要练习的内容,并且计算机即时对其操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巩固方式,明显要好于在作业本上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很短,在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受到能力限制;高年级学生用这样方式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

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并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3.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直尺、三角板、铅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现在请你们动手在自己的练习本随意画两条直线。

1.学生动手画一画。2.展示学生作品。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课件显示)

提问:它们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怎样给它们分分类呢?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相交与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区分。

3.提问:第4种画法中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还是相交的? 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两条直线经过延长,最终会相交。

师:在这里只有第3种画法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这样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含义与特征。板书课题:平移与平行。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看一看。

师:同学们来看一下这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运动方式?对是平移。请你们仔细观察窗户一条边平移前后的所留下的痕迹。它们相交吗?我们就把这样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成互相平行。

2.移一移。

通过铅笔平移,来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及读写法。大屏幕显示铅笔平移过程。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1)铅笔平移前后的两条线条相交吗?(2)铅笔向右平移了几格? A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C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这两条线之间的宽度(距离)都一样吗?

从铅笔的平移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这两条是平行线,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

引导提问:同学们刚才在作业本上画了两条直线,那么你们所画的那两条直线都在你们本子那个平面内,我们知道了它们有的相交,有的不相交(也就是平行),现在我把一条直线画在老师的桌面上,另一条直线画在黑板上,你们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这样的两条直线还在“同一个平面内”吗?一条直线我们能不能说它们平行呢?那么什么样的两条直线才是平行线呢?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板书)

你们知道怎么来表示这组平行线吗?像上面的两条平行线我们可以表示为:AB∥CD,读作 :AB平行于CD,也可以写成:CD∥AB,读作:CD平行于AB。(板书)3.判一判。

屏幕显示几组线,请学生说一说,哪些是平行线。4.找一找。

(1)大屏幕显示图形,请学生说说图形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

(2)请学生看书上第18页的“试一试”中的第1题,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颜色描出来。

然后再共同交流,师屏幕显示。

(3)大屏幕出示平移的小鱼图,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并且在下面把它们写下来。

师生共同反馈交流。

5.大屏幕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6.画一画。

(1)看大屏幕学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2)自己在本子上画几组不同方向的平行线。(3)展示学生的作品。

(4)学生试着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

(5)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三、畅谈收获,大胆质疑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还想知道什么?

四、作业

数学《平移》教学反思 篇5

(1)课前引入我出示一道题,某宾馆用地毯铺台阶,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30元,截面图中长5.8米,高2.6米,主楼梯宽2米,则购买这种地毯多少元钱?学生很感兴趣,立刻思考、各别学生反应很快算出答案,学友交流一会,学生讲解时主要运用平移方法解决此问题,我势引入课题,过度自然。

(2)联系生活,列举生活中平移的例子,学生挖掘了生活的许多实例,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同时对新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探究平移的性质。

(3)性质探究,师生一起用三角板平移画图,学生交流所发现的内容,上升到语言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条性质并结合几何语言书写。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6

其一就是不知道怎么看图,简单的还好,稍稍复杂的图就茫然不知所措。或许在老师眼里,在熟练者那里,这完全不成为问题,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偏偏就是问题,从数字过渡到图像,尽管直观,但必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进行识图,并能去除干扰条件和因素,确实不容易。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7

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竖直的上、下平移。主要的教学环节分为:

1.识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

2.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教学活动。

在安排图形平移的练习时本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平移的图形要简单,边数不宜多,不要出现曲线图形;二是平移的距离要稍远些,防止图形平移前后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在教学之后,从作业反馈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找方向

由虚线图形—实线图形就是图形平移的方向,学生很容易搞混。

二、两种窗户和窗帘。

重合是门是平移,推拉的门是旋转;窗帘既不是平移也不是旋转,因为窗帘虽然在移动,在改变形状了。无论是平移还是旋转都是位置发生变化,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三、找对应点。

在平移时,原来图形左边的点,在平移后学生会把当成平移后的图形右边的点。

四、不在方格图交叉点上的“特殊点”。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篇8

教学了“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这应该说是我第二次上这一课了。在刚毕业时,上的是老的小学数学教材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孩子。当时整堂课上下来具体有哪些详细的感受也忘了,但印象中应该感觉效果还好吧。而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放到了二年级下册来让孩子们学习。想到二年级的孩子的接受能了,又因为刘校长说要来听我上这节课,所以课前我也是认真阅读教参,看了一些资料,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这个课时分成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感受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第二部分也是难点内容,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下面我就结合第一部分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结合主题图游乐园里面的场景,用了动态视频出示:观光缆车、勇敢者转盘、激流勇进等游乐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且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来表示自己看到这些游乐项目的感受。让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顺势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自己理解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我通过学生的`阐述抓住这两种运动现象的关键词语,(平移:沿直线行驶,不改变方向。旋转: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给这6个游乐项目分类,进一步理解这两种运动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且自己模仿这些运动现象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 例如:直升飞机在上升的运动是平移。教师里面的玻璃窗户的运动,钟摆的运动是旋转等等。

最后给他们分享了科技上的平移现象,如上海音乐大厅整栋楼的移动、、、以及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带来的美的图片。学生都觉得很惊讶!

《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学会平移物体,同时学会数物体之间是平移了几格。

教学重点:平移现象的感知、理解。

教学难点:物体之间平移了几格的数法。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师生交流: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游戏,高兴吗?(生答:高兴。)

师:好,下面听老师说明游戏要求: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幅象棋子,一个果奶瓶,老师都已经摆好了(果奶瓶放到桌子的中间),想办法击中果奶瓶,每个小组可以商量商量怎么样才能又快又稳地把目标击倒(小组商量)。

师:大家已经想好办法了,接下来我们就玩游戏,每人击一次,轮流击一次,轮流击,一边玩一边观察棋子击果奶瓶的时候是怎样运动的?比一比哪组玩得好?要看仔细。

学生活动,比赛开始。(师反馈游戏情况)

师:把瓶子击倒的同学请举手,老师向你表示祝贺!老师向请你(找一个举手的学生):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是怎样击倒的吗?(该生用棋子示范给同学看看棋子沿着桌面快速地平着击向果奶瓶)

师:哪些小组还和这个小组的办法是一样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看大家都是动用这种办法,那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种办法。

二、学习体验平移

1、看一看

师:回想一下,大家运用这种办法击瓶子的时候,棋子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回答)生1:棋子是对着果奶瓶很快地滑过去的。生2:棋子是这样平着击去的(打手势)。生3:棋子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上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平着运动的现象,谁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平移现象呢?(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现象都是平移(板书)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确实很多。

3、移一移。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如果让你来把一个物体平移,你会不会吗?下面请小组长领学具(师发给学生每组一颗棋子,一张棋本)。

师:给你一颗棋子你能怎样平移?请大家在小组内移一 移,试一试。(学生在棋本上移动棋子)

师:哪位同学能上台做一做看?(学生上台演示自由平移:上、下、左、右、斜着)

师:如果老师提高一下要求,大家还会移吗?把棋子移动3格。(学生动手平移)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很好,下面老师也想移一移,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学生:可以。)师演示棋子往右移动7格。师:把棋子放原来的位置平移到这里是平移了几格呢?(小组边操作边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平移了7格。

师:哪一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生:可以从小房子屋顶尖数起)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师听明白了,大家的办法就是在棋子上做个记号,来数一数,要看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看我们作的记号,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办法试一试。

三、拓展练习

填一填、涂一涂、找一找

数出下图小树分别往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课本练习)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评价一下自己学的怎么样?

你能评价一下你们小组做得怎么样吗?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初步感知平移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去学习习近平移现象,体验平移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3.对黄金矩形的认识过程按照教科书的安排是从下定义到折纸,再到证明,对学生来说可能体会不够深刻,证明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可以尝试另外的认识过程,先让学生感受黄金矩形的美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学习如何通过折纸得到黄金矩形.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再给它下定义,然后证明它是黄金矩形.这样既能让学生对黄金矩形的定义有深刻的体会,又容易地证明所折矩形是黄金矩形.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折出等边三角形,以及黄金矩形的证明。另外整体分析,本节课学生交流环节较多,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将课堂交给学生,在找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11

1、准备学习材料,有点小困难。

课前准备,我都会考虑材料尽可能简单,但效益要达到最大化。本节课就给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行,供学生探究用。

在word上画平行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底与高都要取厘米数的平行四边形我不知道怎么设置,急中生智,用了一条参考线段就完成了。但邻边就没办法了,结果做出来的邻边长2。3厘米。不过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影响学生的研究。

2、尝试也出现三种思路。

课始,我开门见山就让孩子们量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数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边指周长与面积的环节都省了,这个环节有必要吗?)大部分学生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测量并计算,十来名学生三分钟的探究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课前的准备还是不太充分。下次是不是给那些没办法研究的小朋友准备个研究提示?提示该怎么提示才有效?提示会不会影响那些本来有自己研究思路的学生的.思路?或者会不会呈现的材料不够丰富?有太多的疑问了。

我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三种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思路。

方法一:求周长。

方法二:底乘邻边;

方法三,底乘高。

讲评时,我先展示求周长的思路,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不对的。再出示底乘邻边的方法,安琦说:“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是长乘宽”。居然与案例呈现的孩子回答的一模一样,难道这是孩子们应然出现的思路吗?当我出示教具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赞同了这种方法。“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没变化吗?”我急着抛出研究的关键点。连续问了三遍,等了一分钟,终于有人举手了。侠宋上台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害虫补成长方形,跟拉成的长方形一比较,孩子们这才发现,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变大了。第三种方法的得出极其自然。真佩服名师,这个环节的设计,割补法应然而出,不过既是为了验证“拉”的方法的不正确,又为正确方法埋了伏笔,高!

3、基本练习。

我采用了两道题,一道只呈现对应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一道有多余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结果还是有人掉进陷阱。是不是太早出现干扰因素了?如果第二课时再出现这个,会不会好一点儿?

4、变式练习。

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孩子们觉得有些简单。怎样把这个环节设计精彩,成为本堂课的第二个高潮点?有待下次继续思考。

5、课尾。

我也采用了朱老师的那三道题,“一个底是8米,高是6分米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把它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把它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就让学生答吧,处理有些简单,继续深入,会不会扯得太多?学生一开始力挺的底乘邻边的方法,是不是在这时给个回就比较好?

数学《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1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自己感触颇多,有成功中的喜悦,也有不足中的遗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反思这节课,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引起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怎样变化?如果任意拉这个平行四边形,你会发现什么?什么情况下它的面积最大?通过这个拓展题目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从而理解的更透彻,运用的更灵活。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渗透“转化”的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步步深入,紧扣主题。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

第四、联系实际设计习题,学习内容始终充满生活气息。

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应变课堂能力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需要多锻炼。

如新知猜想时耗时过多。

2、学生数学知识的`底蕴要加强。

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不知道如何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也与我前面的铺垫、启发不到位有关,当学生不能独立作出来时,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可以这样启发:同学们看一看,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底边是什么位置关系?如果能利用这一点来转化呢?沿着什么剪?

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而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不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底×高”,为什么不是“底×邻边”?通过把平行四边形不断“拉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高与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高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影响,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悄然无声地渗透了函数思想。

上一篇:适合宝宝听的简单明了的睡前故事下一篇:《蔬果造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