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2024-10-08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精选11篇)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平移与旋转教案

教材分析:

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4、探究生活,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深刻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

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二、创清激趣,自主探究。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感受船上的小鸟向左平移几格,船就向左平移几格。从而概括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看图上的某一点移动的格数就行了。

2、观察想象,拓展思路。

通过一道有趣的题目让孩子们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拓宽思路。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学生掌握了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能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也就迎韧而解了。

通过交流,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画图步骤:先将平行四边行的四个顶点分别向上平移三格,描上点,再将平移后的四点用直尺依次连起来。

三、创造奇迹,应用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广泛应用于生活的精彩描述。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这样的例子。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只有回归生活学数学,才能使数学展现出丰富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有活力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2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3

欣赏与设计

课本第23~26页的内容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应用这一知识创作自己喜欢的图案。

2、使学生通过欣赏身边熟悉的图案,感受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进而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使学生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到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会到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准备

各种图案,不同规格的纸,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第23页的四幅图:

1、你们知道这四幅图吗?他们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甲:第一幅图是紫荆花图案,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学生乙:第二幅图是奥运五环图,它代表世界的五大洲。

学生丙:第三幅图是我国的风筝图样--燕子。

学生丁:第四幅图是一个美丽的圆形图案,可以应用于织毯、绘制陶器等方面。

2、这些图案美吗?美在哪里?

学生甲:美在它们组合很有规律。

学生乙:美在它们都有相同的规律。

学生丙:美在都是通过旋转或平移得到的图形。

3、导入新课。

请大家仔细观察,每幅图的图案是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体会图案中的平移和旋转。

(1)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2)集体交流。

“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得到的。

“奥运五环”可以说是由一个圆环平移后得到的,也可以说是绕圆环的交点经过多次旋转得到的。

“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图形图案,可以说是每朵花绕圆的圆心旋转后得到的。

(3)上面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

“奥运五环”、“风筝”图、“圆形图案”都是对称图形。

(4)拿出你收集到的图案,在小组里说说,它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动手设计、绘制图案。

(1)打开课本第25页,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画,然后与伙伴交流、分享。

教师:注意发现有创意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赞赏。

(2)完成课本第25页“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可合作完成。

教师:(同上)

(3)完成课本第25页“实践活动”的第(2)题。

教师: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导,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使学生能够从伙伴中得到启发。

(4)动手制作“雪花”,课本第26页的第(1)题。

(5)动手制作“装饰物”,课本第26页的第(2)题。

3、作品展览、鉴赏。

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

(三)练习巩固

1、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2、下面的图形是旋转得到的画“○”,是平移得到的画“-”。

()()()()

3、课本第24页的第2题。

4、下面的图形都是利用我们学过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的知识设计的图案,请你把它们补充完整。

5、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四)课堂小结

平移、旋转和对称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4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2.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及学法】

教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中发现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学生准备:学具盒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周长的含义,估计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你最喜欢公园中的什么?

二、认识周长

1.公园里的花草真好看,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好吗?刚才同学们看到我们学校的大花坛,看到它非常美丽,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它?

2.我们学校操场上的花坛是什么形状?根据我们学校的那些花坛及刚才的保护方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5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

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花坛的周长,看谁提的方法好?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周长指的是什么?

让学生举出物体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这些方法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花坛一周的长是花坛的什么吗?

师:谁能说一说花坛的周长指的是什么?课桌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花坛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你对这节课自己在分析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按照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评价

学生可能提出多种保护花坛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给花坛安上护栏这一方案。

学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学生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在进行交流。

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步量,有的学生说用米尺量等方法。

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学生中会有人说出是花坛的周长。学生举例感知物体的周长。

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估测的结果。

学生自主练习中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学生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学生自评互评

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走进公园,感受其中的美。/ 5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教师要了解学生合作情况,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小组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理解花坛周长的含义。

通过这一活动,培育学生的估测能力。关注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关注学生做的是否正确。

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公正评价别人 【创意作业】

自己找一些物体,画出它们的周长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

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周长的练习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图形的周长,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2.试一试:你能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水彩笔描一描。

二、练习。

1.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周长? 2.自主练习第2题。

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交流,老师记录。3.自主练习第4题。/ 5

一共需要多少米霓虹灯线?

三、小结

请学生回答,举例说明。学生动手画,同学交流。点名中等生判断

说说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 学生回答:量一量各条线段的长度。

活动: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计算图形的周长,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列式计算解决问题,集体交流。

巩固旧知。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求周长的变式练习题。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做铺垫。【创意作业】

做一幅美丽的冒险粘贴画,先估计要用多长的毛线,体验粘贴画的周长。【板书设计】

周长的练习

1×6=6 2+3+2+3=10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

一、估一估、算一算

1、自主练习第5题

提问:这个木盆箍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2、自主练习第6题 / 5

二、实际应用

1、自主练习第7题

提问:问2米金线够不够,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2、自主练习第8题 画图形

你想画什么图形,边长可以是多少?

3、自主练习第9题

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要弄清楚两个花坛的边的关系。

三、小结

学生先估一估,说说估算的理由再列式计算。

学生估一估时,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再对照量的尺度说说自己的体会,最后列式计算,集体纠正。

学生讨论交流求周长的方法: 估一估,再用卷尺量一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要先知道5个灯罩需要多少金线,再与2米比较一下。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再全班交流。当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进行板演。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活动,通过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估计同一个物体的周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47×5=235(厘米)235厘米>2米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5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6题;共14分)

1.(1分)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_______现象。(在横线上填上“旋转”或者“平移”)

2.(3分)钟面上,时针从指向6转到指向_______是顺时针旋转了90°,分针从4:00走到_______:_______是顺时针旋转了90°。

3.(1分)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_______现象。(在横线上填上“旋转”或者“平移”)

4.(4分)如图所示,填空。

图1

图2

(1)图1中左上角图片_______时针旋转_______度才能转回图2中的正确位置;

(2)图1中右下角图片_______时针旋转_______度才能转回图2中的正确位置。

5.(3分)如图所示,图形①经过_______变换得到图形②;图形①经过_______变换得到图形③;图形①经过_______变换得到图形④。

A.平移

B.旋转

C.轴对称

D.都不是

6.(2分)皮球转动是_______现象,电梯上下是_______现象。

二、判断。

(共6题;共12分)

7.(2分)圆绕中心点无论旋转多少度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旋转一周可以重合无数次。

8.(2分)当图形的方向改变时,我们采用平移的方法.

9.(2分)拧瓶盖属于平移现象。()

10.(2分)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为轴旋转,都可以得到一个圆锥。()

11.(2分)图形在旋转和平移时,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12.(2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三、按要求回答

(共1题;共5分)

13.(5分)按照图中的规律画一画

四、解答题。

(共2题;共8分)

14.(2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运动是_______,电梯的运动是_______。(填“旋转”或者“平移”)

15.(6分)移一移,说一说。

向_______平移_______格。

先向_______平移_______格,再向_______平移_______格。

五、涂一涂

(共1题;共5分)

16.(5分)下面的哪些老鼠可以通过平移与灰色老鼠重合?把它们圈出来。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6题;共14分)

1-1、2-1、3-1、4-1、4-2、5-1、6-1、二、判断。

(共6题;共12分)

7-1、8-1、9-1、10-1、11-1、12-1、三、按要求回答

(共1题;共5分)

13-1、四、解答题。

(共2题;共8分)

14-1、15-1、五、涂一涂

(共1题;共5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6

课堂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实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使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规范的目标。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课堂教学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考虑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同学充沛应用多种感知器官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同学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说一说,做一个平移和旋转的动作。通过说一说,练一练,丰富同学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进一步牢固建立数学模

型。最后在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中,掌握图形平移的特征。通过同学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实际上是让同学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让同学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动起来,去体验,去认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另外,教学中我注意了尊重每个同学,让每个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活动,愉快地去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7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小学第数学上册第55页、56页 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经历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验算方法的的过程,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在除法运算时,养成良好而规范的验算习惯;

3.初步体会数学探究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对学习和运用数学的信心,逐步掌握数学学习和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增长学习和运用数学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方法的的过程,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

难点: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验算,养成良好而规范的验算习惯;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本节课包括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探究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探究两个知识点。为便于学生学习,两个问题的探究、交流、总结是分别依次独立展开,即教学过程的第二、第三、第四环节是两个问题分两次进行的,蓝色部分为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探究、交流、总结过程;后面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探究、交流、总结过程。环节五巩固提高把除法验算合为整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信息窗3情境图。2.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山东省潍坊是世界著名的风筝之都,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风筝放飞高手来此参加风筝放飞比赛。为了按时完成风筝制作任务,某风筝厂的工人师傅在领到材料后,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制作中。我们今天就来到工人师傅的制作车间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画,试着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板书生活课题

——制作风筝

3.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有关问题。4.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及问题。教师巡视。5.学生提出问题展示——

①“我”4小时裁了76只风筝面,平均每小时裁多少风筝面? 是每小时裁了19只风筝,对吗?

②4天要裁499只风筝面,平均每天裁多少风筝面,还剩多少风筝面没有裁? 6.直接入题,今天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的验算。板书课题:制作风筝(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身边的情境图引入新课;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直接入题】

【注:以下蓝体字为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探究、交流、总结过程】 二(1)、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课件直接出示问题。

“我”4小时裁了76只风筝面,平均每小时裁多少风筝面?是每小时裁了19只风筝,对吗?

2.老师提出探讨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准备班上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探究提示:

①76÷4=?(只),你做的结果是多少呢?

②是每小时裁了19只风筝,对吗?试着检验一下?看看哪个同学检验的方法多、看看哪个同学检验的准确,说说你检验的方法并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直接根据课件出示,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放手学生合作探究,引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

三(1)、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1.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将自己的探究:“ 4小时裁了76只风筝面,平均每小时裁多少风筝面?是每小时裁了19只风筝面,对吗?”的过程给大家分享一下呢?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3.学生交流,情境展示——

①我是用竖式再算一遍;

也是76÷4=19(只)。如下:

②我用估算检验,方法是:76≈80,80÷4=20,因为把76看做80,看大了一些,所以76÷4=?的结果应该比20小一些;76÷4=19(只),基本上正确;

③我用学具验证:76个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19个或者摆4堆小棒,每堆19个,放在一起是76个;

④我用乘法验算:直接用19乘以4等于76,说明76÷4=19正确。算式如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研究、交流的发现,展示学生的成果,调动学生参与探究、交流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对学习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四(1)、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观察76÷4=?的计算过程;复习强调除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观察算式,老师提出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各是多少哪?

3.像这样的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是0的除法怎样验算呢? 4.学生回答展示——

① 可以再算一遍,或者与其他同学计算的结果对照;

②也可用估算检验,把被除数看做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进行计算,看结果大体检查是否接近;

③用学具或实物验证; ④用商乘以除数得被除数;

5.哪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呢?我们就选择这样的简单又准确验算方法?

6.学生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是0的除法验算方法:用商乘以除数的积应该得被除数;若商乘以除数的积不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错误,需要重新计算。教师板书,学生齐读,强化记忆。

7.强调验算的规范书写,培养验算的习惯。观察两个算式,分别说说被除数、除数、商,及验算时乘法算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展示除法的多种检验方法,引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强调准确又简捷的验算方法,为学生快速对除法验算服务;强调这个算式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是0,为下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做铺垫】

【注:以下黑体字是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探究、交流、总结过程】 二(2)、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课件直接出示问题。

问题:4天要裁499只风筝面,平均每天裁多少风筝面,还剩多少风筝面没有裁?检验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2.按照老师的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探究提示:

①499÷4=?(只)......(只),同学们做做、看看,组内对照一下计算结果。② 观察竖式,499÷4=?与76÷4=19的余数一样么?

出示两个竖式算式:

③像这个算式的余数不是0,能不能还用商乘以除数得被除数来验算呢? ④试着验算一下?说说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探究余数为0的除法验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入问题的核心——余数不为0、能不能用商乘以除数得被除数来验算,让学生抓住探究的关键,减少不必要的精力分散,为准确快速的探究铺平道路】

三(2)、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1.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将自己的探究:4天要裁499只风筝面,平均每天裁多少风筝面,还剩多少风筝面没有裁?并试着检验一下的过程给大家分享一下呢?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3.学生交流,情境展示——

①我们对照了,结果都一样,都是499÷4=124(只)......3(只),②我用估算检验,方法是:499≈480,480÷4=120,因为499看做480看小一些,所以499÷4=的结果应该比120大一些;499÷4=124(只).....3(只),基本上正确;

③直接用124乘以4等于496,再加上余数3等于499,说明计算正确; 【设计意图:再次展示学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 四(2)、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老师提出问题:有余数的除法怎样准确而快速的验算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有余数除法验算:商乘以除数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学生齐读,深化记忆。

3.老师提出问题,细化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验算,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在验算的时候,什么情况下,说明除法的结果正确?什么情况下,说明计算错误 5

呢?

4.强调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规范书写,培养验算及规范书写的习惯。观察两个算式,分别说说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及验算时算式的书写。

5.老师继续引导,提出问题:如果通过验算,发现计算结果不正确,怎样办哪?

通过学生回答,强调发现除法计算结果不正确,还要再演算,确保正确结果,这正是验算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验算的目的——用验算检验计算是否正确,进而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减少做题的错误】

五.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总结除法验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除法计算后,为确保计算正确,怎样验算呢? 学生回答展示——

① 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以除数的积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来验算; ② 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以除数的积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来验算;

2.再来回顾、总结一下,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学生回答展示——

①读懂题意,正确列式; ②运用竖式计算;

③通过验算,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④再审清题意,写出答案。

3.教师友情提示:计算后,不要忘记验算!4.完成练习,我最棒!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完成,教师巡视、发现纠正错误)

(2)火眼金睛辨对错!(判断错误,错误的要说出理由并改正。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强调注意避免类似错误发生)

②在验算65÷3=21......2是否正确时,因为21×3=63≠65,所以 65÷3=21„„2是错误的。

③96÷8=12的验算方法是12×7=84≠96,所以96÷8=12是错误的。④验算325÷5=67是否正确,因为67×5=325,所以325÷5=67正确。(3)看右图解决问题。

(4)现有纽扣312颗,解答一下问题:

①1件上衣需要钉5颗纽扣,这些纽扣能钉多少件上衣? ②1个盒子能装纽扣5颗,装这些纽扣需要多少个盒子? 5.总结学习本节课的收获。老师提问:学习本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合作探究、练习反馈等方面回答。

6.学生回答展示—— ①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②学会多种方法方法检验除法运算;

③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④用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问题,有的用去掉余数法,有的用直接进一法,要看具体情况;

⑤友情提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7.课下作业。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并提升学生对除法验算的方法、步骤的认识及运用;总结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友情提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行典型、有代表性题目训练;完成对整节课的高度概括】

板书设计: 制作风筝——除法验算 1.没有余数(余数为0)的除法验算:用商乘以除数的积应该得被除数;

2.有余数(余数不为0)的除法验算:用商乘以除数的积加上余数,和应该得被除数;

3.友情提示:(小细节)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相关链接:延边教育出版社《鼎尖教案》——制作风筝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到亮点之处有: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没有余数和有余数(余数不为0)的除法验算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参与知识的发现、探究、总结的热情,强调验算的方法与规范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2)在探究的问题设计时,尽量做到梯度放小、难度降低;在学生探究验算的方法时,尽量做到通过多种方法探寻、比较,从中找到验算的捷径;强调验算的规范书写,总结用除法解决设计问题的步骤(强调验算),友情提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等,以便于学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3)注重知识的延伸、能力的迁移、学法的养成,为易于学生学习,在没有余数(余数为0)的除法验算和有余数(余数不为0)的除法验算两个问题的探究、交流、总结,是分别依次独立展开,这样学生在探究没有余数(余数为0)的除法验算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使用建议:因为本节内容较多,设计的巩固练习是选取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的,下一节是专门的除法验算的练习课,在这节课上,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课堂进度适当增减、取舍。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8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常用质量单位。由于克、千克、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

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吨,建立质量观念。

(七)课时安排:2课时(新授)

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第1课时: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1、通过图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特别介绍天平。

http:///photos/tonyzhang/4937513455/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1&word=%CC%EC%C6%BD%CD%BC%C6%AC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1&fr=ala1&sf=1&fmq=***12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CC%E5%D6%D8%B3%D3%CD%BC%C6%AC&s=0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1&fr=ala1&sf=1&fmq=***34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CC%A8%B3%D3%CD%BC%C6%AC&s=02、通过信息窗(课件),获取信息,感知1克、1千克有多重。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1&fr=ala1&sf=1&fmq=***53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D6%D8%D4%BC1%BF%CB%B5%C4%CE%EF%CC%E5&s=0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1&fr=ala1&sf=1&fmq=***93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D6%D8%D4%BC1%C7%A7%BF%CB%B5%C4%CE%EF%CC%E5&s=0

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些较轻的物品装在学具袋中,如课本中呈现的花生米、硬币、黄豆等;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QQ糖、巧克力、比较小的水果等。估计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体验质量单位“克”。

课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买菜、买水果、买面粉、买食品等常用到哪个单位,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千克这个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并通过动手掂1千克沙子或粮食,感知1千克有多重,在感知的基础上明确千克是比克大的质量单位,并通过实物介绍1千克= 1000克。

3、小结:(课件)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

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g”表示。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kg”表示。

4、练习巩固

(1)做“自主练习”P6—

1、2题。

(2)课件

5、拓展延伸: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

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

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

交流。

(二)第2课时“动物趣闻”教材5页认识吨

1、吨这个单位很大,学生很难直接体会到它,教学时借助一袋大

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也可结合学过的克与千克的对比(展示课件),直接向学生介绍: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t”表示。然后再引导学生猜测1吨有多重?根据猜测情况,向学生介绍1吨= 1000千克。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9

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

3、能够准确地比较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

4、分析探究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5、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

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陆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跃和奔跑,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难点: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多种动物的运动图片资料 学生:搜集与动物运动有关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二)小组自行探究 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

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2.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 生:游泳

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 学生交流

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4.了解蠕动。

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5.研究动物的运动规律。

(三)归纳交流

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板书设计:

13、动物的运动

水中生活的动物----游泳

动物的运动方式

陆地生活的动物----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生活的动物----飞行 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单元复习题)

1、我们所说的 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测量物体沿直线运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________()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__________,所有物体都具有_________。

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___________的,它们往往是____________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_______的运动方式。

6、不同的动物具有_________的运动方式。

7、_________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8、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因此,教学的认知要求是初步认识,对于旋转的知识只要能分辨旋转现象即可;对于平移的知识,除了知道生活中平移的现象之外,要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多动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去感知“平移和旋转”,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实处,为后续学习空间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本节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为了让学生明确平移和旋转,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课前播放歌曲《大风车》和学生一起热身,一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大风车暗含着旋转现象,顺势引出游乐场,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游乐场,观察游乐场主题图。接着播放游乐场里6个游乐项目的动态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这就是游乐场里的6个游乐项目,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势模仿一下。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分类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让学生说明理由“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就挖掘出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为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重现分组情况。指出其中一组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另一组叫做旋转。那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呢?多媒体再现平移和旋转的三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特点,从而试着总结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2.感受生活,领悟特征。

然后,我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让学生看着图片跟着模仿做上面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平移还是旋转,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再通过模仿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习效果就更明显。

(二)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在教学中结合平移运动的特点,我设计了《蚂蚁搬家》的故事,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移一移、数一数,感受两只小蚂蚁所走的距离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揭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要看图上某一点移动的格数。”这一方法做铺垫。

2.水到渠成,总结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继续利用蚂蚁搬家这一情境,向学生说明老师也搬新家了,数一数老师的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让学生进行猜测,答案也许不统一,我顺势提问:要想准确地数出房子平移的格数,你有什么办法介绍给大家呢?由于有了蚂蚁搬家的故事做铺垫,学生对数图形平移几格的方法,也就迎韧而解了。

3.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们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从而突破了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

(三)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广泛应用: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下请同学们运用平移和旋转创作美丽图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美学价值。

通过观赏,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感受到美,感悟出数学的无穷魅力,进而萌发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创造美丽图案,是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后反思:

这段时间以来,自己都在探寻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吸引住学生,数学本身就是枯燥与乏味的,如何把它上得精彩纷呈,让孩子们沉浸其中?我想:教师的课堂艺术占很大的比例。据此,针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一开始,我展示“游乐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场中动态的缆车、转椅、摩天轮、滑梯、小火车和大风车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划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再让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抽屉、拧开关、转盘、拉窗户等。学生的学习背景是生动的生活实例,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关心、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

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尝试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设计了蚂蚁搬家的故事情节,引出认知难点——两只蚂蚁各自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引起学生的猜想。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受此启发,很容易发现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这样做我想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提问的普及面太窄了,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孩子的表扬很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自己被表扬,我以后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还有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没有预想周到具体。学生对于不同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应加强这方面的预想,做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平移和旋转 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节:第一节讲:比的意义、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及简化比;第二节讲: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情境创设贴近实际,生动有趣。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人体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但其中隐藏着的比的奥秘却不为学生所知。正是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矛盾冲突,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化简比。

2.经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提高比较、类推能力,体验化归的数学方法。

3.在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比、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完成比的教学。在比的应用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学会解答方法。

2.提供丰富现实的素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七、评价建议:

1、在知识方面,不要强求学生一步到位,将目标分解,逐步实现。

2、在学生层面,不同学生掌握的速度不一样,要掌握好节奏。

八、教学进度:

上一篇:校园班主任班级工作计划下一篇:宝宝爱吃饭托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