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共14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
-----科学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三年级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欠缺,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共24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1、科学在我们身边:(1---3)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4---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太阳与时间:(10---13)课,以“万物生长靠太阳”为线索,通过学生阅读大量资料对太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等。
4、水的科学:(10---14)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5--19)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6、研究与实践:(23、24)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搜集科学家科学探究故事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习得”、“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太阳与时间》《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五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绿色家园小学
三年级科学上
任素娟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2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情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同时知道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笔者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二、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二: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目标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 懂得关爱别人, 用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 导入课题。
(1) (课件出示干旱图片) 师叙说:很久很久以前, 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接连几个月都没有下过雨, 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庄稼都枯竭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此时此刻, 大家最需要的是什么?
(2) 是啊, 那个时候, 水是多么的珍贵, 《七颗钻石》就是发生在那场大旱灾中的一个既神奇又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文中写小姑娘抱着空水罐去找水, 接下来发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 初读课文, 理清文脉
(1) 要求学生大声读2—3自然段, 将觉得神奇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 并想想为什么神奇。
(2) (课件出示文中五处描写神奇的句子) 学生读一读, 并帮助学生们归纳出神奇的是水罐不断地发生了变化。
(3) 水罐到底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呢? (课件显示四次的变化)
3. 小组合作, 探究课文
(1) 第一次变化——空罐变水罐。 (1) 为什么空罐能变成水罐? (小姑娘很孝顺, 用孝心感动了上天, 使罐子发生了第一次变化板书:孝心感天) (2) 小姑娘很辛苦地找水, 想象一下, 小姑娘会怎样去找水? (指名读, 要求读出艰辛) 如果你是天上的一位神, 看到了小姑娘在那么艰辛地找水, 你会怎样想? (3) 天上的神和你们一样, 有着善良的心, 看到了小姑娘那么辛苦、那么孝顺, 就给了小姑娘一罐清亮清亮的水, 小姑娘—— (引读, 要求读出喜出望外并出示)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 第二次变化——变银罐。 (1) 找一找变银罐的理由? (2) 小姑娘因同情焦渴而“哀哀地尖叫”的小狗得到了快乐, 这颗善良的心使她的水罐变成银罐。 (3) 多么善良的小姑娘呀, 她看到这只可怜的小狗在叫, 你听到了吗?小狗在哀求什么? (说话练习) 小姑娘也听懂了, 善良的她把水倒了一点给它 (引读) 。 (4) 原来是小姑娘的“爱心如银”, 让水罐变成了银的,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这神奇的变化! (5) (质疑, 如果学生提出最好) 水罐摔出去了, 为什么水却一点也没有洒出来呢! (因为孝心)
(3) 第三次变化——变金罐。 (1) 为什么? (2) 因为母爱, 无私的爱, 宁愿自己死去, 也要把水留给自己的女儿, 伟大的母爱再次感动了上苍, 银罐又变成了金罐了! (板书:母爱似金) 。 (3) 指导朗读。
(4) 第四次变化——跳出钻石。 (1) 为什么? (2) 指导朗读, 要求读出, 小姑娘自己也很想喝, 但有着善良的心, 宁愿自己不喝也要让给别人! (3) 想象, 有了水, 发生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 因为有了爱心, 才有了水!只要有爱心, 世界就能变得美好!) (4) 播放《爱的奉献》。
(5) 最后一段。在人们的欢声中, 七颗钻石升上了天空, 就变成了大熊星座! (1) 自读。 (2) 理解“七颗钻石的含义” (懂得星星像钻石一样, 把爱洒向人间) 。
四、扩展思维, 总结全文
提问:学了这课, 你有什么话想对小姑娘和母亲说?
总结:今天, 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 老师也被感动了, 让我们从今天起, 学会关爱父母, 学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做一个快乐、热情的人, 好吗?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五、作业
练习一:造句。
练习二:收集有关其他星座的故事, 准备故事会。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3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4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中的第四课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探究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枚硬币,现在我要把它放到水里,你们猜,它会浮在水面上还是会沉到水底? 生:可能会沉到水中。师:说说你的理由?
师:我们试试。(老师将硬币沉下去)根据前面我们学过的浮沉现象,硬币在水中确实会沉下去,但是老师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你们信吗? 下面,请大家瞪大眼睛,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看到这种现象,你有没有什么疑问?谁来试着解答 师:你们猜猜是什么力量让硬币浮在水面上了?
前面我们看见了浮力不足以浮起这么重的硬币。那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硬币浮在水面上,是不是水面有什么奥秘呢?
老师先不告诉你,相信大家学完这课以后一定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面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
师:谁来说一说,平时你见到的水面是什么样子的? 生:„„
(一)、观察试管中的水面。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管中的水面,看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注意观察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把水碰洒了。学生自由观察。学生汇报。
(二)、往盛满水的水杯中放回形针。
师:刚才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水面并不是平的。现在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你们看水杯中的水满不满,你怎么发现的? 生„„
师:往这么满的水杯中放回形针,猜一猜放多少水会溢出水杯? 生猜测
师:做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生:„„
出示实验要求,生齐读。
1、轻拿轻放
2、边放边数,放到水流出来为止,水流出来以前的数量为最多数量。
3、边放边观察,水流出来以前水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合作,小组长做好记录,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小组实验 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长读实验报告单。
(三)、硬币装水
这是什么?我们平时用它干什么?今天我们不用它买东西,我想用它来装水,你们认为能行吗?如果我们用滴管在硬币上装水,你认为能装几滴?猜一猜 生回答。
师:验证一下。在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
师:硬币放平,小组合作,一边滴一边数数。观察流水出来以前水面有什么变化。小组长完成记录 小组实验 汇报交流
师: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看来有些事情只凭猜想还不够,它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验,进行科学验证。这是我们科学课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那么多回形针放入盛满水的杯子里,水面越来越鼓,都快成半球形了,水面都高出杯子一大截,而水就是不流出来呢?一元的硬币还能装那么多滴水。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2 师:说的多好呀!同学们都感受到在这水面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就是这种神奇的力量,阻挡了里面的水流不出来,那这种神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给这种神力取了一个名字。(板书:水的表面张力)出示课件
师:水是由许多许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四、探究应用,展示交流
师:还记得开始上课时,老师给大家表演的实验吗?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硬币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回答。
师:你们真厉害,想不想体验一下,赶紧来试一试吧。小组实验 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棒!
五、联系生活,拓展创新
1、生活中的表面张力
同学们多棒呀!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面的秘密,了解了水的表面张力。其实在生活中,水面的表面张力现象到处可见。你还见过哪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2.这儿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资料,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图片:雨伞上的雨滴、眼泪、吹泡泡等等。
六、课堂总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不倒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中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里的一课。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趣的不倒翁》一课以“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为探究主题,由学生自主地“把它拆开看一看”,从而经历一个“解暗箱”的科学探究过程,意识到从事物内部探究事物本质是可靠、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本课顺应学生的年龄及兴趣特点,让学生尽情地玩不倒翁,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方法,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自行获得问题结论,揭开不倒翁的秘密。通过探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对事物内部的观察,认识物体,意识到“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能够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经历“解暗箱”探究活动,认识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能够制作不倒翁,培养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各种不容易倒的物品,联想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2、体验“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各种重心不同的不倒翁、底面是各种形状的不倒翁 装有不同水的矿泉水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放矿泉水瓶比赛。要求是瓶口朝下放,瓶子不倒算成功。
2、小组派代表选择不同的水瓶。为什么有的瓶子放起来比较稳当?(小结:瓶子里有水,瓶口朝下时,水集中在瓶口处,使瓶子上轻下重,这样放起来就比较稳当。)
板书课题:《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探究外部构造。
(1)谈话: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请同学们玩一玩你们带的不倒翁,仔细观察一下。
(2)学生们玩不倒翁并细心观察。
(3)汇报交流观察到的情况:不倒翁有一个大肚子,底部呈半球形的。(4)教师小结:从外观上看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底部是半球形的。(板书:外观 底部是半球形的)
2、探究内部构造
(1)谈话:底部是半球形的就一定不会倒吗?鸡蛋壳也是半球形的。(出示)看来,不倒翁不倒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从外观上我们看不出来,怎么办?(拆开来看看)
(2)学生进行研究。
(3)交流汇报:得出上轻下重的结论。
(4)教师小结:从内部看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因为上轻下重。(板书:内部 上轻下重)(5)小结:以上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寻找生活中的“不倒翁”
1、教师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2、学生交流: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看课本上的图片进行说明交流。
3、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记录你们的发现。
(四)课后拓展,制作不倒翁
1、制作不倒翁需要注意什么呢?
2、学生交流。
(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问题:A、使用剪刀注意安全。B、注意不倒翁的重心。C、上轻下重。)
3、课后自己制作一个不倒翁,可以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方法作一个会翻跟头的熊猫,也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不倒翁,有时间我们组织一个“自制不倒翁”评比。
七、板书设计
9、有趣的不倒翁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天天气情况的研究,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教学目标】
1.会观察、测量、搜集天气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观测天气情况,并能利用恰当的方法(如表格)记录观测结果。
2.在获知天气情况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教学准备】
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
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
学生对自己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情况进行汇报,互相交流课前准备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恰当评价。
二、学习新课: 1.探究活动:
活动一:说说今天的天气。
谁能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同学们观察、记录得真不错。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教师将天气的其它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2.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也可以进行实践体验,看看能找到多少中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自行进行小组活动,可以到操场进行实际观察、体验。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获得认识,并恰当地给予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汇报时间,允许学生对他人的汇报当场质疑,也允许小组同学随时补充交流结果或对质疑进行解答。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想想获得天气情况的方法到底有哪些。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中至少有如下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别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目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看完录像,教师提问: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我们已经知道通过目测获得天气情况。关于目测人们还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你知道有哪一些呢?
学生汇报。
我们来看看《风级歌》。
0级风烟直上,1级风烟稍斜,2级风树叶响,3级风旗飘动,4级风灰尘起,5级风水起波,6级风大树摇,7级风步难行,8级风树枝断,9级风烟囱毁,10级风树根断,11级风陆罕见,12级风浪滔天。
师::我们先来看看长《风级歌》
利用课件或图片出水风级歌,供学生学“习。(2)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风级歌况》 模拟实验::目测风级。
实验方法:教师利用电风扇和纸屑、盆栽;木本植物等物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目测风级,并体验不同风级的风;
用心
爱心
专心
(利用模拟实验,增强直观性,加强学生的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风级歌》锻炼学生的昆谢能为。以上实验也可以利用大自然申风级不同的情况下物体状态的录像来代替。)实验完毕,教师谈话: 其实,目测还可以得知很多天气情况,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现察申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大家课后可以想办法了解并亲自试一试。”师: 观测完毕,还要实事求是地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才能够进行分析,估测,记录时,用文字是比较麻烦的,体有没有简单的方法? 学生汇报。
师::体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符号? 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将知道的符号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摸清学生对气象符号•了-解多少;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师:还有一些天气情况;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 学生自行设计天气符号。
小结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看丰组天气预报申使用的天气符号。课件出示,也可以利用录像。图片等方式出示。总结全课::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情况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对汇报的结果再汇总,得出结论。应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天气情况,可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进行描述。
(让学生自行概括探究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韵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自己能完整地描述天气情况。):
三、本课活动评价: 提问: l.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在这节课申,你表现最好的是哪些方面?请记录下来。
四、拓展活动: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按照描述天气情况的内容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看谁记录得认真、仔细。
五、板书设计: 今天的天气
气温、降水、风力、风级、云量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1.观测天气,主要观测哪几个方面? 2.在观测时,佛认为应该怎样做?谁储具体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4.小结。提示学生应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进行重点观测。
二、活动过程: 1.制定观测计划。
师:怎样观测才是正确的观测方法呢? 学生回答。
师:如果利用目测的方法,一定要选择好照物;使用仪器时应该按正确的操作方法来观测,这样测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教师讲解现有仪器的使用方法“(要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师:你认为观测天飞除了认真观测之外,还应做到哪些? 学生对观测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出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入观测记录方法的探究。
师:观测天气除了认真观测之外,还应认真做好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你们准备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我们的观测结果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记录方法。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记录方式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将教科书中的记录单(或不同于学生的)展示出未,供学生参考比较。教师继续引导:进行室外观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示注意事项说明卡:(要引导学生自已预测实践活动申可髓发生的博题、培养学生预测事物发展变化,善于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2.进行室外观测。
师: 同学们对外出观测已做好了充分准备,瑰在可以开始行动了。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测得仔细,记录翔实。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测,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观测。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观
用心
爱心
专心
测探究,并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
(说明:有气象园的学校可以到气象园中观测,无气象园的学校也要将现有的仪器提前放到合适韵位置,以方便学生观测。)3.学生汇报观测结果。(学生回到室内汇报。如果情况适宜,也可以现场汇报,如果采用现场汇报,后面的播放录像一环节可以删掉。)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测量和记录,谁来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小组同学先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组的结果。
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我们就从气温、云量」风级、风力、降水等几个方面交流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学生自由交流,可以两人一组,三人•一伙,让学生互相;出主意,直至能够规范她、全面她运用气温、云量、;风级、风力、降水等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展示交流: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讲台进行今天天气情况汇报”。
(通过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体会描述天气情况应该考虑到的几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通过观测,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其它现象,如动植物的变化等。培养学生细致视察、认真研究科学现象的习惯.)师:同学们视察得很仔细、记录得也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今天的天气预报看我们观测得是否正确。
播放前广大的天气预报录像。如果学生测得的气温或某些方面与气象预拔不符,应以学生的实测为准。告诉学生气象预报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应充分相信自己反复验证的科学数据,不要迷信权威,妥善于向权威挑战。
(通过看录像,让学生将自己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便于公正地进行课堂评价。)小结:学生的观测结果,并板书当天的天气情况。
教师进行全课探究活功的总结,提问:谁来说一说,天气情况的方法有那些?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师::你知道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汇报。
小结:所以,要想知道天气的情况我们必须定时、定点观察、测量、体验。从今天开始,我们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起测定明天中午12点的天气情况,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希望同学们做
好记录,下节课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无止境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会解开部分问题,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自由活动: 1.记录收获。
师:今天的活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准备如何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允许学生利用图画、表格、文字等任何方式记录。)学生展评交流记录,并进行适当讲解。2.活动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请参照课本上的表格内容对自己进行课堂评价。
如果你认为在其它方面更突出,可以重点从此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展示自评结果。
四、拓展活动: 提出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观测天气情况;为以后研究一周的天气情况做好观测准备。教师出示一周天气记录表,供学生参考。阴 晴 雨 最高气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七
最底气温
风向风力
结束语:让我们从明天开始;做个小小气象员,认真观测和记录各方面的天气情况,看谁观测得认真、准确,记录得全面、仔细。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7 【板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7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 能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做到与人交际时举止大方, 有礼貌,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学会认真倾听。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创设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际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 能发现同学的优点,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训练重点: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有层次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训练难点:
掌握用具体事例真心实意夸奖同学的方法;培养有礼貌的、真诚的交际习惯和良好的听说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引出话题
1.老师边讲述边出示一组照片:我们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很棒。你看, ××同学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同学能歌善舞, 多才多艺;××同学是个热心肠, 乐于助人……
2.老师采访:××同学, 刚才你被老师夸奖了, 心情怎样? (高兴)
3.是呀!真诚的夸奖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快乐小天使”, (出示一个玩具“快乐小天使”) 夸夸我们的同学吧! (出示课题, 齐读一次)
设计意图:教师开场的欣赏和夸奖营造了一个和谐、快乐、温馨的“交际场”, 在这样的“场”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被激活, 情绪被调动, 自然地投入到“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中。
二、回忆“发现”, 拓展思路
1.“快乐传递”的游戏:每个同学都有优点, (出示玩具“快乐小天使”) 这是“快乐小天使”, 音乐响起时, 请把“快乐小天使”往后传, 音乐停止时, “小天使”在谁手上, 谁就站起来用一句话夸夸同学。
2.学生做游戏, 用一句话夸同学。
3.小结归纳: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看, 刚才我们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夸同学的。 (出示:爱学习爱劳动有礼貌有特长孝敬父母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夸奖同学, 不仅让学生回忆了同学的优点, 还让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夸奖同学,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三、范例引路, 明确方法
1.我们班的××同学是个“朗读小能手”, 现在请××同学读读这首古诗。 (出示古诗《草》, 生读)
2.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3.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音准、音量、感情等方面具体评价。
4.谁能当面来夸一夸这位“朗读小能手”?
5.学生走到朗读古诗的同学面前夸他。教师相机引导当面夸别人时要注意的地方。
6.师生共同小结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有礼貌真心夸举例子说具体)
设计意图:在交际中, 学生的表述是否清楚, 语言是否得体, 态度是否真诚等, 都需要示范。引导学生夸班内的“朗读小能手”, 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为下面展开交际作好铺垫。
四、运用方法, 互动交流
1.小组内同学之间互夸。
2.指名上讲台前面对面夸奖同学。
3.引导其他学生对上来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正如叶老所说,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前面习得方法后, 教师引导学生互夸互评, 进一步展开交际, 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五、创设情境, 深化交际
1.“我说你猜”游戏:用具体事例来夸一个同学, 但不能说名字, 让其他同学猜猜夸的是谁。先同桌练习, 一个夸, 一个猜。
2.请几名学生上来夸同学, 其他同学猜。
(1) 假如学生猜对了, 让其说说为什么会猜出来。
(2) 假如学生猜不出来, 则引导多举一两个具体事例夸。
3.“招聘《校园报》小记者”:《校园报》的主编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能说会道, 想在我们班招聘一名小记者。条件是:会举具体事例来夸同学。先在小组内练习练习, 再推荐代表上来参加应聘吧!
4.小组代表上来夸同学, 全班同学当“小评委”, 认真倾听发言。
5.全班评议, 推选出优胜者, 颁发“小记者证”。
设计意图: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过程中, 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一环节以“我说你猜”游戏、创设“招聘《校园报》小记者”情境的形式调动了学生互夸互评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交际的兴趣, 保证了学生参与面的最大化。
六、总结激励, 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夸奖?
2. (拿起玩具“快乐小天使”) 让我们继续做一个“快乐小天使”, 把夸奖的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猜想与验证、实验设计等
四、活动准备:
橡皮泥、玩具小鸭子、食盐、塑料小瓶、塑料泡沫、尺子、鸡蛋等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有浮力。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探究活动
1.探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使浮着的空塑料小瓶.泡沫塑料.牙膏皮等下沉,使沉着的沙子、铁块、鸡蛋、大头针等上浮。首先选择想要研究的物体,然后设计方案,最后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一小组:在漂浮的小瓶里加入很多沙子时,小瓶会沉入水底。加的少时还会浮在水面。
二小组:塑料上加了铁块会发现塑料下沉了,把大头针放在塑料上会使它上浮。
同学们的实验做的都不错,我们能不能把上面的结论概括整理一下呢?
总结:给漂浮的物体附着足够的下沉的物体它就会下沉;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
2.探究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用心爱心专心 1
师: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做成小船后就会浮在水面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好不好呢?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
汇报交流:橡皮泥在水中下沉做成小船后浮在水面上。牙膏皮未撑开前沉在水底,撑开后浮在水面,压扁后下沉到水底。
总结:改变物体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3.探究改变液体的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这里有一个鸡蛋,现在我把鸡蛋放入水中。猜测一下鸡蛋是沉还是浮?
生:是沉的师:是吗?看,这里我不用其它任何漂浮的东西就能让它浮上来。
教师不断向里面放入食盐,鸡蛋逐渐浮了上来,学生充满好奇的目光。
(三)总结:
改变液体的比重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四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四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认识自己》《声音的秘密》《物质的变化》《运动与机械》《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共26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0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1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 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单元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
1、我们的食物
2、我们的营养
3、饮食与健康
第二单元
4、水变咸了
11112
课题
课时
水里有什么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
5、怎样加快溶解
6、做一杯饮料
7、水里有什么
8、植物的身体
9、植物的根
10、植物的叶
(一)11、植物的叶
(二)12、植物的茎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2122
1212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研究与实
15、小火箭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17、水流有力量
18、杯子变热了
19、水变热了
20、它们会生热吗
21、谁热得快
22、太阳能热水器
食物里的有害物质
力
践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2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比较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我首先从埃博拉疫情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教材内容自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当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各国蔓延的事情提出问题,我发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并因此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主题,我用课件让学生“真正看到了”诱发我们患病的病毒,又通过病毒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之后,又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在此我还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细菌的生活,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病毒和细菌一样,离开活细胞不会死亡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讲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4、学生对于病毒并不陌生,生活中都有听说甚至也有接触过的。“谈毒色变”也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又能科学正确地看待病毒和人类地关系,我想光靠教师讲述是低效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非典时期相关内容的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并有意识地将问题分类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的问题梳理和分类做好铺垫。)
如果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分成几类?怎样分?(学生简单交流,提出可以将问题分类的方法。)
看来,把有关病毒的问题归为一类这是大家的共识,现在大家有异议的就是有关病毒性疾病、传播、预防方面的问题。我看,咱就把它们当作一大类问题怎么样?
(学生简单回答)我们将问题分为两类。(教师将板书用大括号分类,并板书:疾病
病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科学的问题分类既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分工协作,也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另外,问题分类过程也是学生对提出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做好了铺垫。】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病毒》一课,从中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小组交流资料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而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课下同学们都积极准备搜集了大量资料,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看看你们搜集的资料都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类问题,交流前老师有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标注所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汇报。)
好,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开始吧!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小组交流之前提出了资料标注和交流方式的要求,这是对搜集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标注主要是将资料与问题对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汇报就是要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本讨论、交流环节的提升,才能使本环节富有实效。】
(二)全班汇报交流。
1.了解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
同学们交流得都很认真,下面就将你们组交流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同时,汇报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不同可以补充。好,我们先看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病毒性疾病的问题,哪个小组最勇敢第一个汇报?
(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汇报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师根据学生提到的有关疾病随机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如有关流腮、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稻矮小病等图片和有关疾病如何传播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疾病的外显症状和传播途径。)
2.引导学生概括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病毒虽然给人类带来很多疾病,但只要我们好好的预防还是可以避免一些病毒性疾病的产生的,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我们都有哪些好的预防措施?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切断传播途径 注射疫苗 注意卫生 锻炼身体)
这就是我们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把上面的板书内容用大括号标示,同时板书:预防措施)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我们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搞好环境、个人卫生,切断它们的传播途径,是可以避免被传染的。病毒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但充满智慧的人们并没有屈服于病毒,而是一直在和它们作斗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一下人类与病毒抗争史。
3.认识病毒。
那么,人类一直与之抗争的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了解了哪些有关病毒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有图片的也可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图片)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病毒:有球状、蝌蚪状、子弹状、杆状……看来病毒的形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板书:形态多样)
刚才同学们从一些文字和图片中认识了病毒,老师也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视频资料,可以使我们从视觉上更直观地认识病毒,同学们想不想看?(播放有关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的危害与繁殖的课件)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资料,你又了解了关于病毒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很好,刚才我们认识的就是关于病毒特点的知识。(把上面的板书内容用大括号标示,同时板书:病毒特点)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一些疾病,那病毒有没有可取之处呢?
(学生汇报交流)
很好,我们看待事物就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病毒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危害,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它们,它们也可以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课件展示资料:利用碎色病毒培育出带白边的郁金香,利用矮化因子制作的盆景,教师边展示边解释。)(学生仔细观看)
可见病毒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三、谈收获、提产生的新问题
愉快的四十分钟就要过去了,给你们30秒钟时间闭上眼睛想想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奇的想法或问题?(学生简单交流)
同学们有这么多奇妙的想法和问题,课下带着你们的奇思妙想和问题继续研究病毒,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课堂是问题的生发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场。我们的目标是课堂结束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疑惑更多了,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我们的科学课需要坚持和追求的目标。】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认识了奇异的病毒,它和其他生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也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人类将不断研究病毒,战胜病毒,使其更好的被人类所利用。课下请同学们以“病毒和人类的关系”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或剪贴报,也可制成电子手抄报,宣传有关病毒的知识。
体会与反思:
一、遵循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开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非典时期的录像,非典时期惊心动魄的场景,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探究也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展开。结束时,我又让学生提出学习后产生的新奇想法,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首尾呼应,形成了一条结构完整的问题链,遵循了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凸显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特殊生物。学生对病毒的了解极少,对其形态,结构更没有直观的认识。要想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本课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了各种文字资料后,择机展示了各种视频资料,使学生从视觉上更直观地认识病毒,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实现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性作用,在难点的突破上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本课是一节资料探究课,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堂上资料整理与分类,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制作手抄报,展示的是一条接受式探究课型对资料的获取与使用的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资料探究的科学指导,使学生掌握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 篇14
一、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试验,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发展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模拟火山实验。
二、教材分析:
《火山》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二课,是在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一课后,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火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本课借此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食物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设计模拟实验和自己的想象才能更进一步理解火山的成因,这在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火山喷发对人们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而对于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则很少关注到,这也是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六、评价设计
对火山的形成及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开辩论。
七、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易拉罐制成的小盒子(剪下部三分之一即可)、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后捣烂,不加水,做成土豆泥)、番茄酱、水、小勺、烧杯;小玻璃瓶、红墨水、热水、冷水
2、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火山喷发的相关材料
3、教师演示材料:火山喷发的视频。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火山喷发视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 从这些现象中你对地球内部有哪些认识?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
2、学生观看视频。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
4、确定本节课集中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火山发生时的现象。增加视觉刺激,引发思考。带学生进入探究情境。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将探究集中在火山形因上。
二、活动推进,实验探究
1、谈话:通过观看视频透过现象结合搜集的关于火山的资料,小组交流,猜想火山的成因。
2、学生观察总结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喷发物
喷发的高度。想象地球内部的情况,猜想火山的成因,并对别人的看法发表见解,开展辩论活动。
3、谈话:谁亲身经历过火山喷发?大家想不想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先讨论实验方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模拟火山,怎样才能看到类似火山喷发的情景。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实验方案。
5、谈话: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6、学生根据实验方案,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
7、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8、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而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因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这些做法都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实验能力。学习模拟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三、点播互动,建构结论
1、谈话: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压力又怎么样?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2、小组讨论。
3、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
5、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火山是怎样喷发的了吗?
6、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
7、教师播放课件:火山的形成动画。【设计意图】
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而火山的形成动画则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对火山形成原因有了更准确的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谈话:火山喷发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大自然在创造美景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2、播放微视频。
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设计意图】
微视频的利用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视频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
五、板书设计:
地球内力作用
火山
发出巨大声音
喷出大量气体
落下灰尘石块
流出炙热熔岩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0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新教科版)青岛版07-16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10-18
四年级青岛版上册科学11-11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09-02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计划07-16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08-01
三年级科学下册 指南针3教案 青岛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