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1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齿轮》一课选自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究专题及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
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
【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活动过程描述】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
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能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成果,从而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成因及相关知识。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4、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的态度,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白炽灯泡、乒乓球、三球仪、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知识。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影子?
2、我们居住在北半球,看太阳和月亮时应该面向哪个方向?
3、在地球上看,太阳的右边应该是太阳的东边还是西边?月亮的左边应该是太阳的东边还是西边?
一、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9年7月22日,咱们这个地区发生了一种天文现象日食,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吗?(板书:日食)谁来说说你当时看到的日食的情景好吗?
看来你们没有观察过,或者忘记了日食的情景了。当时,老师拍了两幅日食的照片,现在咱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7月22日拍摄的日食照片
看到关于日食的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8课,日食和月食(板书课题:
18、日食和月食)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日食的成因
1、同学们看教科书P51,这是日食形成过程的图片。为了方便教学,我把这些图片放在了课件上,请同学们看黑板(示课件:日食形成过程部分图片)
2、关于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两种说法:①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②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们认为哪种说法最有道理?小组间互相说说。
3、如果说日食发生时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可能是哪个天体呢?请同学们讨论这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4、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5这个结果只是我们的推理而已,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推断是否是正确的呢?
6、怎么做实验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提示:假如用你们的头当做地球,用乒乓球当做月球,再给你一个太阳,又该怎么设计实验方案?)
7、学生实验、汇报:
8、谁来说说,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9、能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在黑板上吗?
10、用三球仪演示日食的形成过程。
11、如果在地球以外的其它星球上看,又是什么情景呢?出示课件:(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图)
13、根据以上研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14、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日食总是发生在那一天?为什么?
2、日食发生时,总是从太阳的哪边开始呢?
15、观看日食注意事项(出示课件)
(二)认识月食的成因
1、前几天(10月8日),我们还看到了月食,谁来说说你当时看到的月食的情景?
2、现在我们知道了日食的形成原因了,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根据日食的成因,猜一猜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3、提示:
1、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太阳光照到月球上我们才能看到月球,这时我们给看到的那部分月球叫月亮。
2、日食发生的时候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形成的。那么,月食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月亮真的变黑了吗?
4、做个试验来证明?怎么做?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
6、月食发生时,是从月亮的哪边开始的?一般发生在哪一天?
7、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天狗吃日”的伪科学说法。
8、师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谁来说说?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篇4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活。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细菌有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5、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如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7、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8、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9、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0、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1、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3、牛奶中加入醋、啤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都不能喝,加入盐和糖可以喝。
14、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5、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16、动物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在陆地上是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在空中是飞行。
17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是地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哥白尼所著的《 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1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19、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20、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21、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22、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2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4、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2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总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
26、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地球。
27、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 先亏,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 自东向西。
28、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三十。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日食。
29、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30、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
温度可达-180度一下。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3、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3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35、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36、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37、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界。
38、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
39、朱鹮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禽类,已经濒临灭绝。
40、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水杉、银杏等。
41、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身原因;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有:法律、保护区、人工养殖。
42、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鲨鱼生活在水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46、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47、环境、食物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4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51、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52、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53、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5、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
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7、常见的食用菌有: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燃烧、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9、铁在有水、空气、酸碱、盐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10、醋与牛奶混合后出现混合物凝结,啤酒与牛奶混合后成絮状,食盐与牛奶混合后无变化。
11、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12、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1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4、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的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15、游泳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方式,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
16、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17、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8、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19、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
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20、月球是个球体,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月球表面高低不平。
21、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2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3、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24、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25、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水杉、银杏等大量珍稀物种在我国都能见到,我国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主要有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26、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仿生。仿生的过程是:发现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模型检测--—开发产品。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D)是正确的。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B、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惯性也就没有了 D、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惯性
2、一列由西向东行驶的列车,经过某一电线杆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小石块,让其自由下落,其(B)。
A、石块正好落在电线杆旁边 B、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东边 C、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西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有关参照物的说法,(C)是正确的。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4、两只轮船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B)。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5、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C)。A、纸燃烧 B、光合作用 C、面塑
6、下列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A、腐生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7、下列有关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细菌都能使动植物或人产生疾病,因此十分有害
B、细菌中,少数种类有害,多数种类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 C、腐生细菌能毁坏食物,因此它是有害无益的
8、将粮食堆放在(A)中,不容易发生霉变。
A、较低温度的干燥环境 B、较高温度的潮湿环境 C、较低温度的潮湿环境
9、腐烂的水果散发出的酒香是(C)引起的。A、青霉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10、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A、金属热胀冷缩 B、煤炭燃烧 C、纸折叠
11、产生月食的原因是(C)。
A、月亮被黑云挡住 B、月亮被太阳挡住 C、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D、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
12、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B)。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变色龙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颜色来保护自己的方法属于(A)。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14、向日葵的花盘会跟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这是植物的(A)。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肥性 D、向性运动
15、(B)被誉为我国的“国宝”。
A、扬子鳄 B、大熊猫 C、藏羚羊 D、金丝猴
16、仙人掌的根会朝着(A)的方向生长。A、有水 B、无水
17、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B)。A 制造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18、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B)。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19、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B)条件不发生变化。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0、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C)。
A、植物 B、动物 C、植物和动物
21、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B)。A、灰色 B、绿色 C、黄色 D、褐色
22、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A)。A 栖息地 B 居住地 C 生活区
23、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C)。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态系统
三、判断题:
1、细菌和病毒一样,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繁殖、生长。(√)
3、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
4、物质形态的自然变化,往往与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5、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6、牛奶和柠檬汁混在一起,既发生了形态变化,以产生了新物质。(×)
7、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8、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9、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
10、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1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1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
1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
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1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1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1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1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1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1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2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
2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四、简答题:
1、如何辨别有毒蘑菇? 看颜色 看形状 看分泌物 闻气味。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出了哪些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
烘干、冷藏、密封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物质形态?
把水变成冰 把木头变成家具 把小麦变成面粉
4、生活中人们防止铁生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涂油 喷漆 镀金
五、画出移动、振动、转动、滚动、摆动的轨迹。
六、铁生锈的需要什么条件?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我的实验方法:高温 加水
我得出的结论:潮湿 腐蚀
七、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画图说明。
日食是由于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光。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5
1、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查阅书刊资料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资料;会画一幅生物界的食物网。
2、通过学习食物链,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珍爱大自然里的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懂得食物链的含义;了解生物防治技术。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有关生物防治技术的资料;教师准备8种动植物的头饰,15条1米长的松紧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谈话导课
师:老师看大家个个精神饱满,就知道你们平时吃的一定很好。谁想说说:你们吃过哪些食物?
生:我吃过馒头、面条、猪肉、鸡肉。
生:我吃过面包、牛奶、羊肉。
生:我吃过鱼、虾、还有紫菜、海带
生:……
师:你们知道这些食物来自哪里吗?
生:动物和植物。
生:还有微生物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们知道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交流“我们吃什么”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共同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识食物链、食物网
(出示课件:草原生物图)
师:请看,美丽的大草原,仔细观察,草原上生活着哪些生物?
生:有梅花鹿、野兔、狐、猫头鹰、豹、羚羊。
生:还有鹰。
生:还有田鼠和蛇。
生:还有草和大树。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把它们板书黑板上。
[意图: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说出动、植物的名称。板书时,按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的顺序板书,为画食物链,形成食物网做铺垫]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它们共同生活在草原上,它们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呢?
生:狼吃鹿,豹吃狼。
师:那鹿吃什么呢?
生:鹿吃草,还有树叶。
师:你们谁能按顺序说出它们之间谁被谁吃呢?
生:草被鹿吃,鹿被狼吃,狼被豹吃。
(教师板书:草→鹿→狼→豹)
师:同学们请看,这四种动、植物依靠食物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有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被形象地称为食物链。
师:你还能再说出几条食物链吗?
生:草→牛→豹
生:草→鼠→猫头鹰
生:……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师:观察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条食物链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生:箭头指向猎食者。
生: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多种食物联系。
生:如果没有植物,动物就不能生存。
生: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就像一张网。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让老师感到吃惊。有的同学发现这些食物链交叉在一起,就像网一样,我们叫它食物网。
[意图:学生边说食物链,教师边画箭头,学生就会发现有很多交叉,从而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2、演一演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师:食物网中,当一种生物消失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演一演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出示图片:小麦、高粱、狗尾草、麻雀、鼠、蝗虫、蛇、猫头鹰)
A、请8名同学分别代表上面的8种生物,把代表生物的头饰戴在头上。
B、代表植物的同学站在第一排,代表植食动物的同学站在第二排,代表肉食动物的同学站在第三排,散开来。
C、让五名代表动物的同学介绍它们的食物来源,有几种食物来源就拿几根松紧带在手中,将松紧带的另一端给食物来源。
D、连接完毕后,将持绳的一手高高举起。
E、教师扮演猎人把麻雀打死,“麻雀”蹲下,并将手中的松紧带扔掉。
师:谁来说说你们此时的体会和感受?
生:麻雀打死后,有很多条食物链都断了。
生:缺少了一种生物,食物网就有了一个洞,洞会越来越大。
生:我们不能破坏大自然,要保护生物。
生:如果破坏了大自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意图:通过表演,理解每种生物在食物网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千万不能人为地去破坏,否则就会导致生态不平衡,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聪明大王(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农民伯伯破坏了大自然,结果粮食减产了,请听故事:老鹰吃小鸡
(出示课件:老鹰吃小鸡)
师:故事听完了,看谁能争当今天 的聪明大王,给农民伯伯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老鹰被消灭了,田鼠就多了,粮食减产了。生:粮食→田鼠→鹰。鹰被消灭了,田鼠就疯狂了,大量糟蹋粮食。
生:……
师:你能帮农民伯伯想个办法?
生:应该保护老鹰。
生:应从外地运些蛇来,把田鼠消灭掉。……
师:你想对农民说些什么?
生:农民伯伯,你们应保护大自然。
生:农民伯伯,破坏生态平衡,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生:农民伯伯,要保护大自然,才能获得粮食大丰收。
……
[意图:利用所学食物链的知识,分析故事中粮食、田鼠、老鹰、小鸡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密切联系的。]
四、小小科学家
师:农民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都获得了粮食大丰收。牧民们也有一个想法,在草原上大量放牧牛羊。想请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帮他们分析一下,这样做可行吗?
生:不行,因为牛、羊太多,牧草会被牛羊吃光。
生:没有牧草的保护,土壤会变松散。
生:有大雨时,造成水土流失。
生;没有草,植食动物会饿死。
生:草原会变成沙漠。…… 生:要保护好牧草,要保持生态平衡,才能良性循环。
生:要和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太对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密切联系的,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意图:要保护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要保持生态平衡,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
五:课堂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想?
生:前几天,我们这里刮了沙尘暴,我想就是人们破坏了植物的原因。
生:以后,每年植树节,我都会植树,预防沙尘暴。
生:我看见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会上前制止。
生:我懂得了,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生物是密切联系的,我们要和生物和睦相处。……
[意图:通过课堂评价,学生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使本课的主题得以升华。]
六、课处延伸
查阅资料:如果不采用农药灭虫,怎样防止植物遭受虫灾?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反思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说说一天生活中,都要和哪些动植物发生联系。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学生明显体会到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人与动物的关系”汽泡图,就更为简便了。交流“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结合学生的讨论,结合课文中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张“人与植物的关系”汽泡图,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能较为顺利开展。在充分讨论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设想:如果缺少了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会怎样?引导学生从“生态平衡”“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等角度进行考虑,意识到:虽然地球生物种类多样,但如果部分缺少,会引起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生存,为后面讲解“保护生样多样性”作下铺垫
“教学环节,并不是从生物的食物联系角度来分析,而是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内容,要充分展示学生集体的思维结晶,一两个学生是举不出太多例子的,而在全班共同的思考、讨论下,学生能讲出很多实例,如:苍耳有钩,借助有毛皮的动物来传播种子;鳄鱼靠牙签鸟剔除牙缝里的残渣;犀牛靠犀鸟来预警等等。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又可以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利用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研究齿轮的作用特点,研究齿轮在机械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齿轮的相关资料、实物、图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科学记录表、收集关于齿轮的相关资料、各种各样的齿轮及其组合、白萝卜、细棍、支架、吹塑纸、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各种各样的齿轮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预设:圆形 边缘有齿 齿可以咬合有轴可以转动
师: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齿轮?
学生预设:自行车的车轮小闹钟电梯
师: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板书课题齿 轮学生齐读.师: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预设: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转动的速度,能改变转动的方向。
师:我们的猜测对不对那应该怎么办?
学生预设:做实验。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温馨提示:
1做齿轮材料要有一定的硬度
2齿轮必须是圆形的3组合在一起的齿轮齿的大小要一致
4齿轮的固定轴必须在中心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齿轮。
1学生动手做齿轮。
2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预设:圆形 边缘有齿 齿可以咬合有轴可以转动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板书设计
21齿轮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试管夹、酒精灯、瓷盘、勺子、火柴、吹风机、大小相同的两块手绢、记录单
教师准备:温度计、棉线、皮筋、燃烧匙、酒精灯、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课件出示:活动一:认识蒸发:
1、你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2、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3、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5、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课件出示:活动二:探究“蒸发需要吸收热”:
1、前面大家把水涂在手背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蒸发吸收热?(学生交流)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活动
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小组交流
三、展示交流
7、得出结论(课件出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课件出示: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四、拓展创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
教师准备:微视频、课件、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活动一:认识蒸发: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4、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活动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展示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三、拓展创新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2.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四、课外拓展
1.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10
学校 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授课人 班级 备课时间
课题 圆的认识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圆的特征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用圆规画具体的圆,能用圆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法。
板书设计
1、圆心o,画圆时固定的一点。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半径r,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
圆 3、直径d,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直径,直径都相等。
4、关系:同圆或等圆中,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5、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6、圆是曲线图形。
达标检测
课件中的达标练习;
2、课本上的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个性化修改
组织教学,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师:出示情景图,这些交通工具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师:不管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交通工具的轮子都设计成了圆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习目标,师生认定:
(课件出示)
达标教学,解决问题:
(一)、日常生活中的圆
(课件出示)
(二)、与直线图形的区别
课件出示:“区别”。
(三)、圆规画圆(任意大小)
1、利用已有工具自己创造圆,初步感受圆。
师:同学们你手中的圆是用什么画出来的?
师:画一圆
2、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见课件图)
师: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能说说怎样画得吗?
师:那你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任意三个圆吧。
师:在画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接着问:说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
师:画圆时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四)、圆的特征
(1)、直径(出示课件)
请把手中的圆对折,再换角度对折几次,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对折后请互相交流。
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
师: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d表示。板书:直径d。
(2)、半径(出示课件)
任意在圆内、圆上和圆外点三点,分别问学生:这点在什么地方?
师:把圆心与圆上一点连接起来,这样的线段叫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r 。
师:在自己圆上画几条半径,你又发现了什么?什么长度都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呢?
师:请几生各自报出自己所画圆的半径。
师:刚才不是说圆的半径都相等吗,为什么你们报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课件演示)
师板书:d=2r或r=d
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
师:通过刚才的折纸,除发现直径的特点,你还发现圆有什么特点?
师:对,圆是轴对称图形,闭目想一想,圆的对称轴在哪里?有多少这样的对称轴?
师:对称轴与圆的直径是同一条?
(4)、练习:(课件出示)
(五)、美妙的圆(图片欣赏)
课件出示
达标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本上的自主练习
课堂小结,总结知识: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了吗?
总结:这节课你学习的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生:汽车、轮船、飞机、自行车等。
学生交流:它们的轮子都是圆的。
生:“为什么轮子都设计成圆形?”
师生共同认定、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欣赏,感受生活中的圆。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交流:
生1:我是把矿泉水瓶放本上画的。
生2:我是用绳的两端系两根笔,一枝固定,一枝旋转一周。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圆。……
学生交流。
生:圆都有一个圆心。
学生思考交流: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生1:因为我们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不一样。
学生动手折纸,并量一量,然后谈发现。
生1:对折后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直径有无数条。生2:通过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
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
生分别说:圆内、圆上和圆外。
学生观察课件演示。
学生交流,无数条半径相等。
学生通过用尺量半径,认同半径都相等。
生:必须在同一个圆内或相等的圆中。
生1:对折后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直径有无数条。
生2:通过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3:通过比较得出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
学生交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
学生交流:
生1:圆是轴对称图形;都有无数条对称轴;……
学生体会圆的对称轴。
学生交流体会,直径所在的直线叫做圆的对称轴。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口答、抢答。
学生欣赏,谈谈感受,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美。
师生共同完成。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车轴相当于圆心,辐条相当与半径,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一样,这样车子行驶起来既快又平稳。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够观察、了解生活中哪里用到玻璃、塑料;能够与本组同学合作探究;能对研究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评议。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及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并找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玻璃、塑料制品;锤子、电池、小灯泡、导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同学们,今天咱们到这儿上什么课来了?(科学课)对,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科学课,敏锐的观察力是学好科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你的观察力怎么样?好,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课件)
2、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杯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制作材料不同,有的玻璃的,有塑料)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了吧?(板书课题:玻璃与塑料)
二、通过交流活动,渗透玻璃与塑料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3、通过刚才的辨认与分类,老师看出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这两种材料还是比较熟悉的。敢继续接受林老师的挑战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
左面的这三组是玻璃组,右面的这三组是塑料组。给各位同学一点时间小组交流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时用玻璃制成的?哪些物品又是塑料制成的? 想到不少吧!好,现在宣布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玻璃组和塑料组比赛,哪个组说出的玻璃制品多,哪个组说出的塑料制品多!哪组说出的数量多,哪组就获胜!现在比赛正式开始!(课件计时,侧板板书数量)
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玻璃与塑料,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应用真的是非常广泛。
三、交流玻璃与塑料的特点猜想,并进行对比试验验证“传热速度”和“易燃性”特点。
4、接下来,咱们继续我们的大比拼,请玻璃组同学好好想一想,和塑料起来,你有哪些特点?请塑料组同学也认真思考一下,和玻璃相比,你有哪些特点?
咱们比一比谁的特点多?秀一秀自己的特点吧!同样,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一会儿分组汇报,比一比。
5、汇报交流。
(师适时点评:例如“轻重”—用手分别拿起塑料和玻璃量杯,请同学掂量一下说感受;“透明度”—是啊,教室的玻璃窗明几净,透明度确实高;“易碎”—拿起玻璃烧杯,老师一不小心松手,烧杯就会?是啊,肯定粉身碎骨了;“软硬”—直接拿起玻璃片和塑料片请学生捏一捏说感受„„)
6、刚才塑料组说到了他们比玻璃传热速度要慢,更加保温一些,事实是这样吗?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板贴“传热速度”)
今天林老师给塑料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个玻璃烧杯,一个塑料量杯,还有热水(展示材料),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实验结论更准确呢?
提示:要同时往塑料和玻璃量杯里添加热水,而且要添加同样多的水量。
7、刚才玻璃组还说到了他们和塑料比较,具有不易燃烧的特点,这是真的吗?(板贴“易燃性”)
林老师也给玻璃组准备了酒精灯、镊子、大小一样的玻璃片和塑料片,玻璃组同学,我们应该在验证时注意什么呢?
提示:燃烧时用镊子分别夹住玻璃和塑料片进行加热,时间相同。安全使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燃烧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盖帽熄灭酒精灯。
(板贴:较快
较慢
不易燃
易燃)
8、汇报。
易燃性:塑料燃烧时,你还有什么发现?(气味、冒烟„„)是啊,塑料不但较易燃烧,在燃烧时还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而玻璃较塑料相比,还是比较清洁的材料。
9、总结:刚才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对玻璃与塑料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还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玻璃与塑料的这些特点,对玻璃与塑料有了新的认识。
四、将掌握的玻璃与塑料的特点,与生活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10、上三年级的小明同学,看到同学们这节课上的这么认真,也跑来提了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帮他。(课件:谁来读一读?)愿意帮帮他吗?
好,下面就行你根据咱们刚刚研究的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帮小明一家选择合适每个人使用的杯子,并说明理由。(指名答)
五、畅想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11、林老师替小明全家感谢全体同学给他们提供了这么多好的建议和选择。刚才,我们不仅了解了玻璃与塑料不同的特点,还能利用这些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便生活,为生活服务,同学们真棒!
除了生活中常用的这些玻璃与塑料,其他领域也离不开它们。同学们请看(课件)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10-18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09-02
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教学计划07-27
四年级青岛版上册科学11-11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09-28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教案11-14
青岛版科学上册教案08-18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及参考答案08-17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11-07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