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2024-06-16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共9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1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3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食物》是本单元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们的营养》一课是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几种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作简单分析。《饮食与健康》主要阐述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在对信息作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3课时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的多样化及其主要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和图片(或自带一些食物)。

2、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常吃些什么食物呢?(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师并随机板书课题。

二、了解食物

1、我们的食物有哪些?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生答)

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

馒头 米饭 面条 „„(面食)

白菜 豆角 西红柿„„(蔬菜)

鸡肉 鱼肉 猪肉„„(肉类)等。

大家还知道哪些不常见的食物呢?

(学生简单汇报)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是啊,因为我们的食物丰富多彩。那么,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2、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同学们,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简单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是的,我们的食物,不论是肉食、素食,还是一些新型食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食物。

3、我们来给食物分类。

同学们,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如此丰富,大家能把这丰富的食物分类吗?

(学生根据想法简单汇报)

师: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很多,接下来每个小组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给食物分类吧!

小组活动,学生将带来的食物、图片以及知道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师:现在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同学们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发言的要点,以便与自己的交流结果相对照。

师总:通过小组交流,同学们总结出了许多分类方法。知道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原料的来源分,可以按营养成分分,也可以按食用方式或者产地等来分类。

三、自由活动

1、争当美食小导游。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收集了美食资料,谁的资料丰富,谁的解说最有诱惑力,最能吸引“食客”呢?让我们争当最佳美食小导游吧!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当美食小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他们的美食,其他同学当“食客”兼裁判,最后选出最佳的美食小导游。

四、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儿不满意?你觉得其他同学做得怎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五、拓展延伸

学生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各种资料,调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并与同学们交流调查结果。

板书设计:

1、我们的食物

馒头 米饭 面条 „„(面食)

白菜 豆角 西红柿„„(蔬菜)

鸡肉 鱼肉 猪肉„„(肉类)等。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并查找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和查找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

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六、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统计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分析你每天都获得了哪些营养成分?并适当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

板书设计:

2、我们的营养

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身上并无疾病)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探究活动

1、交流饮食习惯

师:同学们,为了健康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吃饭,那老师问一下你们会吃饭吗?生一定会笑着答会

师:既然都会吃,那么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吃的,一日三餐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现在,把你们的一日三餐的情况写在纸上,一会我们再来分析你们是不是会吃。

师出示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说出金字塔给我们的信息,然后结合“资料卡”,分析自己的饮食结构,互相说说各自的饮食结构是否科学。

生再次交流讨论,并对照课本中的资料卡分析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有的可能缺少蔬菜或水果,也有的可能肉吃的太多等)

2、怎样搭配食物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收集的资料,参考食物结构金字塔,讨论怎样饮食更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为每个人身高、体重、运动量等拜托,会产生饮食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下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交流,自己设计自己的一日三餐。学生设计的比较好,展示给大家看。

师再根据专家建议,向学生提供营养餐:早餐:1杯牛奶﹢1个苹果;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1份水果。师并板书

三、自由活动

师:科学健康饮食中,除了膳食结构要合理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健康?

学生猜测,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

1、合理分配三餐;

2、荤、素搭配;

3、不挑食、不偏食;

4、不暴饮暴食。

5、要选择无毒、无污染的食物。

6、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物以及过期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7、不要边看书边吃饭。等等

四、拓展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今后将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里的饮食情况作一次调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编辑《营养与健康报》。

最后我把一首儿歌送给了同学们:

小学生,要记牢,科学饮食很重要。

一日三餐巧搭配,定时定量要做到。

五谷杂粮是主食,蔬菜水果不能少。

鸡鱼肉蛋宜适量,糖脂食物控制好。

饮食且要讲卫生,身强体健学习好。

板书设计

3、饮食与健康

早餐:1杯牛奶﹢1个苹果;

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

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1份水果。

第二单元

水里有什么四年级上册(2010-09-07 08:17:49)转载标签: 杂谈

第二单元

水里有什么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四课组成。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水的溶解”为主线串联为一体。《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主要是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重点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探究,了解到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进而拓展到水的净化等方面的探究。

本单元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研究生活现象,应用于生活实践,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使科学探究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丰富了学习经历,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习惯的养成。

课时安排:4课时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也不见了。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由于时间问题,教师可放到下节课让学生去学习,因为下节课我们将学到《怎样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课下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溶解在生活中应用。

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食盐——>不见了

白糖、味精——﹥也不见了

高锰酸钾——>溶解

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点:

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5、怎样加快溶解

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四年级上册(2010-09-07 08:22:11)转载标签: 杂谈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

(一)》、《植物的叶

(二)》、《植物的茎》五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认识,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整套教科书的总体编排上还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殖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植物的身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熟悉植物的六大器官,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面几课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研究。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一般到特别、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课时安排:5课时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准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预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预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索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索: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重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承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承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重观察四周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朴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朴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预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

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外形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 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2

一、视频制作:操作、感悟、表达训练, 积累经验

课前微视频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理解基本概念, 积累学习经验, 为课堂学习活动做准备。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直观形象的案例、丰富的操作感悟、规范的语言表达练习是微视频制作的基本内容要素。作为低年级学生的自学材料, 微视频的制作应更加关注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微视频的时长在3分钟左右为宜。同时, 学生的课前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因此视频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以“几个和第几个”一课为例, 教材编排了“停车场”这一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将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制作成微视频, 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指导初步认识和理解“从左往右数, 从右往左数”以及“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动作进行思维。因此,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抽象的讲解还不足以使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里的智力活动。操作对学生认识和理解不仅必要, 而且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和训练的形式。通过视频指导学生找一找家里的物品或玩具, 根据提示摆一摆, 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本教学内容核心概念的理解。

二、课前检测:汇报、练习、操作, 把握学情

一般而言, 教师是通过学生自学后的网络讨论和交流、对教师设置问题的解答与讨论来实现对学生的自学情况的检测, 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

学生对视频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与教师的预期存在着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检测情况适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 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巩固和训练, 及时纠正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偏差。课前检测可以以口头汇报、书面练习和操作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口头汇报”活动以“通过微视频的学习, 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开放的提问形式来展开, 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学习感受的空间。

“综合练习”以书面形式出示, 用以具体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留在纸面上, 作为课堂讨论的有效学材。在“几个和第几个”的课前检测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综合练习:

为了降低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较少而产生的对检测题理解方面的困难, 笔者安排了一位识字较多的学生读题, 并让读题的学生说一说“你能提醒一下大家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对“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和第 (3) 题中基数“三”的关注。学生对第 (3) 题的解答出错率最高, 大部分学生无法按要求准确圈出糖果, 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本课学习的负影响。可以选取圈错的学生练习进行集体讨论:“他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最后以“我们应该感谢S同学, 他又一次提醒我们, 读题要仔细, 不仅要看清楚数的方向, 还要看清楚是‘几个’还是‘第几个’”,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注。

采用操作活动形式进行检测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征。还是在“几个和第几个”一课中, 笔者设计了“按要求取糖果”的游戏。游戏以学生动手摆糖果、取糖果的活动形式展开。学生每人准备红、黄、绿、蓝、紫五块糖果, 先让学生根据PPT的文字提示摆糖果 (文字提示中用特殊字体重点强调“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 , 然后根据教师的指令取出相应的糖果, 如:“从左往右数, 第三块”, “从右往左, 取两块”……

课前检测不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好坏的鉴别, 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诊断。现场检测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 为课堂学习做准备。根据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和在家长帮助下的操作活动而设计的口头汇报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精简概括;综合练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而精确的定位;动手操作既是学习经验的唤起, 又是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的练习与考查。

三、课堂教学:对话、探究、合作学习, 深化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微视频的学习, 学生已经积累了“数”的经验, 掌握了从不同方向数数的方法, 理解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初步建立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对相关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对相关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 对相关经验有了适当的积累,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就有了方向, 猜测就有了依据, 学生更容易掌控课堂学习的方向, 奠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几个和第几个”一课的课堂学习阶段, 笔者设计了“猜猜我有几块糖”这一拓展应用活动。

活动以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通过“摆”“画”和“算”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较弱, 因此, 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可以用手里的糖果‘摆一摆’, 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 还可以用列算式‘算一算’的方法, 也可以用其他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既为学生探究方法指明方向, 也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发挥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生成。”“翻转课堂”以视频学习的形式, 为学生课堂对话和生成提供了经验基础和话语体系, 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导课堂。对话、交流、探究、合作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凡是学生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留在课外, 凡是需要集体讨论、可以通过同伴讨论互助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展开”是“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依据。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3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4

培训心得体会

肥城市老城街道办事处河口小学

解建国

2017年9月13日,参加了肥城市教研室组织的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孔令强主任精彩的讲解,深刻的见解,让我对科学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有尹慧主任对教材的挖掘与解析,有助于教师们的交流互动和动手操作,还欣赏了白云山学校李书元老师执教的《玩彩泥》在学习中我受益匪浅,现将本次培训的感受汇报如下:

首先,从整体上对一年级科学课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几乎在每个农村小学的科学课都很少有专职的教师带,有些地方的科学实验课学生很少上、甚至没有上过。孔主任从科学教育国际研究新成果、小学科学课程国内改革新动向、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新变化、教学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对于具体的教学操作这些方面,从科学的定义、含义、分类、知识、方法 等方面,一层层条丝缕析地剖析开来,如层层剥笋一样,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就是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通过详细分析,了解了这种不同之后,让我在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加掌握了小学生探究的特点,力争与小学生一起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探究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使科学对所有学生都是适合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其次,在本次培训中使我对一年级科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培训中,尹慧主任对我们进行一年级科学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了解析与示范指导,对于每课都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和引导操作,并对每课的重点,进行了明确要求,参加培训的每位教师都认真听讲,能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商讨,同时就自己平时中的困惑与参加培训的老师们面对面进行了交流。让老师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个技术引领,让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引导学生搞好实验操作,逐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教学难点: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教学准备:有关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教师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动物? 教师知道学生自主思考、回顾。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了解的动物。

3、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手册中把认识的动物勾画出来。

4、教师指导学生看一看图中的动物,说一说动物的特征。例如:燕子明显的特征是尾巴像一把剪刀,熊猫的毛是黑白两色的等。

5、教师通过法律条文让让学生意识到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它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

2、教师指导学生说出动物生活在哪里,并在活动手册中勾画。

三、它们有哪些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绵阳和山羊的外形特征,找出它们的不同,并在活动手册中把不同点圈出来。板书设计:

《常见的动物》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6

3.地震

知识目标:1.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能力目标:注重学生参与模拟地震实验过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简单的实验,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难点:地震成因

重点:地震危害及怎样避震。主要内容:《地震》是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内容:1.了解地震的危害——通过模拟活动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有更清晰的认识。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理解地震的成因。

3.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避震的科学常识,懂得如何从容面对地震,知道自救的方法,进行地震模拟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生命。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国在近几年发生过的灾难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吧?你们还记得当时电视画面上地震发生时那悲壮的场景吗?(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看当时地震时所留下来的画面,了解一下地震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好吗?。

(为了加强导入的渲染效果,在PPT中,我又加入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图片然后再放视频。这样更震撼)

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看地震短片后,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下面先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使它造成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着。学生交流地震资料。

二、研究地震成因

1.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让学生猜测地震成因。

2.根据学生猜测做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棒、盒子、木块放好。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

3.演示实验:毛巾褶皱,竹片折断; 4.总结。

模拟实验:

1、把毛巾折叠铺在桌面上。(毛巾代表岩层)

2、在毛巾上放置几件物品。(如橡皮、纸杯代表现实中的建筑物和人)

3、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并向中间挤压。(挤压时动作要慢,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出现的现象。)

请每位同学反复实验,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认真体会木棍断裂时手的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课件资料补充:PPT(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表断裂时的感觉)。

师小结:大家想,一个筷子在断裂的瞬间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那么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会引起的怎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呀?

一、拓展活动: 1.地震的危害。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震引起房屋、桥梁等在瞬间倒塌的现象,从中体验地震的危害。2.预防地震

地震前兆以及正确避震常识

让学生知道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地震该怎样预测,尽量避免灾难的发生。用课件展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教育学生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二、科学应用,防震避险,避震自救

当观看完当地震发生时,学生交流防震知识,交流讲解防震要领,演练防震要领如何逃生的短片后,让学生模拟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自己如何去做?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7

一年级教材有关比较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两种数量之间的比较, 另一类是三种数量之间的比较。

关于两种量的比较, 以一 (下) P10《跳伞表演》为例, 已知红伞有14个, 蓝伞有7个, 黄伞有6个, 根据已知, 可编出有关两个量比较的4种基本表达形式, 如下:

问题一:红伞有14个, 蓝伞有7个, 红伞比蓝伞多几个?

问题二:红伞有14个, 蓝伞有7个, 蓝伞比红伞少几个?

问题三:红伞有14个, 红伞比蓝伞多7个, 蓝伞有几个?

问题四:红伞有14个, 蓝伞比红伞少7个, 蓝伞有几个?

如何解答此类问题?方法1.运用减法的意义, 解决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用减法计算。方法2.抓住关键句, 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建立等价数量关系, 先让学生填框框, 后整理算式, 具体如下:

红伞比蓝伞多7个

蓝伞比红伞少7个

若去情境, 则求: (1) 14比7多几? (2) 7比14少几? (3) 比7多7的是几? (4) 比14少7的是几?

若用归纳的办法, 即得到有关两种量的比较, 主要有以下两种的情况: (1) 已知A与B的数量, 求A与B的关系。 (2) 已知A (或B) 及A与B的关系, 求B (或A) 。

一 (上) 第二单元《比较》中有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的比较;还有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谁在最上面, 谁在最下面的问题。这部分内容, 如果只是两个量的比较, 加上有插图, 学生不费毫厘之力就能解决。但对于以上问题若增加到三种量之间的比较, 学生就糊涂了, 很难理解并做对。原因是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抽象能力、逻辑思维正在萌芽。如何解决三种量之间的比较呢?

我认为, 数形结合——利用小棒或画出相对应线段图, 比较其长短, 直观感受图像的极值, 是最好的办法。

如小林比小红重, 小华比小红轻, 请问谁最重, 谁最轻?

解读小林比小红重, 得到

小林:_______________

小红:____________

解读小华比小红轻, 得到

小红:____________

小华:_________

由比较小棒或线段的长短, 一目了然看出小林最重, 小华最轻。

简言之:如A比B重, C比B轻, 请问谁最重, 谁最轻?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

由线段的长短, 一目了然看出谁最重, 谁最轻:最重的是A, 最轻的是C。

再如A比B重, C比A重, 请问谁最重, 谁最轻?

C_______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

再如一 (上) 课本P65第4题,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 谁在最下面?同样可以通过小棒 (画线段图) , 比较其长短解答。

由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可以画出如下线段图 (1) :

由小英住在小兰楼上, 可以画出如上线段图 (2) , 由图很容易看出小红住在最上面, 小兰住在最下面。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8

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细胞》、《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我像谁》四课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提高学生对生命延续意义的认识。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地生长、繁殖、衰老、死亡。这是支配所有生命的本质的、普遍的、内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自然接上学生们自小就爱问的问题:《我从哪里来》?胎儿的发育也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繁殖时生命的一个共同特征。水到渠成,《人的一生》告诉大家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当然是生命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在生命的代代相传中,所有后代都完全是祖先的翻版吗?不是的,《我像谁》一课讲明了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三中“生命世界”的第2条:生命的共同特征,要求如下:

1、生物的生命周期: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本单元就是专门探究智慧生命——人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过程。

2、生物的繁殖: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生命的基本需求和遗传现象: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

物作为能量。

5、遗传现象:知道生命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学情分析: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于生命,特别是人的产生有着许多的问题和想象。也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许多瑰丽传奇的神话说明古时候人们对于自身秘密的好奇和向往。由于阅读的广泛,学生们对于这些神话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科学的解释呢?他们也能有个一星半点的了解。毕竟现在科普读物很多。但是能够系统地将这些奥秘溶在一些探究活动里的,就只有我们的科学课了。同时,六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已经快进入青春期了,身体的许多变化往往令他们惊奇、不解甚至慌乱。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生就会对人的生命有一个比较系统地认识,并尊重生命的规律,做好青春期的自我调节。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自身和人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根据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情感态度:

1、保持和发展乐于探究生命奥秘的欲望;

2、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的生命周期;

2、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了解人的繁殖、生长、衰老、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4、了解生命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活动。多媒体课件,图片、照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每课一课时,单元总结一课时,共5课时。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 篇9

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识别是比较容易的,如撬杠。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存在以下几点认识不足:

1、支点的寻找,如用撬杠撬物体时,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点不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围绕转动的点不能很好理解。可能把它理解成与物体接触的点或移动的点。

2、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的寻找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用剪刀剪物体时,知道手是施力物体,剪刀是受力物体,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画出来了,可画刀口上受力时,却画成了被剪的物体,这样的问题存在非常普遍,说明学生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分析、区别是非常模糊的,还有对题目中研究对象确定也没有确定好。

3、经常把杠杆的长度当成了力臂的长度,来分析解题。有这种现象的同学是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臂没有完全理解。

4、还有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又没有注意到。如竖直挂着一杠杆的下面吊着一物体,用一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拉动杠杆,把物体从最低点提到水平位置,学生在分析时,只注意到了物体的重力和动力臂的变化情况(都没有变化)而得出结论,动力的大小始终不变的错误答案,而没有注意到阻力臂在这一过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正确的答案是变大的。

上一篇:贝贝在乡下初一作文下一篇:综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