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2024-09-02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精选13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1

《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比较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我首先从埃博拉疫情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教材内容自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当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各国蔓延的事情提出问题,我发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并因此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主题,我用课件让学生“真正看到了”诱发我们患病的病毒,又通过病毒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之后,又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在此我还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细菌的生活,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病毒和细菌一样,离开活细胞不会死亡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讲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4、学生对于病毒并不陌生,生活中都有听说甚至也有接触过的。“谈毒色变”也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又能科学正确地看待病毒和人类地关系,我想光靠教师讲述是低效的。

5、由于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教材,导致课堂上师生配合上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需要老师直接挑选学生应答。课堂结尾处的小练习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认同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2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3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观察月亮一个月,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形成的原因。3.认识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心理。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课导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从赞美月亮入手,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交流可首先在组内交流,重点描述一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位置变化。通过交流要达到以下共识:在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是弧线自东向西移动,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月亮的图片和影片、模拟月相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1)组织学生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2)展示画像,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形成。

(3)评议画像:指出哪些画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状的相近。

(4)讨论:得出“这些看见的月亮部分是太阳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结论。

(5)欣赏关于月亮的影片和图片并讲解。

(6)布置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分组连续观察和记录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2.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1)组织学生交流月相日记。(2)小组内部交流,按照日期排 3.指导学生认识特殊月相。4.组织学生讨论月相变化规律。5.组织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6.对照图片或画像辨认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等月相。7.讨论,并初步得出结论。

8.学生动手做一个月的月相卡,证明结论是否正确。9.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板书设计: 弯弯的月亮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5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等5课内容。本单元从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与运动的有关知识,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会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联系,《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让程序而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形式描述物体的变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以前两课的探究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动物的运动》着重从动物的运动方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运动特征,从而对动物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

2、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简单定量的观察,财局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6、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2、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4、教育学生关心新科技产品,使他们意识到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科学知识

1、观察、记录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事例。

2、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4、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单元课时安排:

9、静止和运动

1课时

10、距离和时间

1课时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课时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课时

13、动物的运动

1课时

第九课 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

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再现,提出问题

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

9、静止和运动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

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6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水的观察活动,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对于学生来讲,水虽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7

一、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

(1) 注重可接受性。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学习目标, 进入学习状态。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①让学生感知鸦片及其危害;②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③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学习目标无论是从感观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 都利于学生接受。

(2) 重视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学习目标中, 从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知, 到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再到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构建新知的层次性。

(3) 强调引导性。

每一项学习目标都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原动力, 设计时应考虑其激趣性、启发性、引导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完成学习构建。

二、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 生活化。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具有生活经验的问题, 首先出示“大烟花”标本, 然后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能说一说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对人体有什么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激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先前经验, 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2) 挑战性。

学生构建新知需要他们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有的学生说因为虎门销烟, 有的学生说英国想侵略中国……教师马上追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教师接着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学生答:“牟取暴利”。教师又问:“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吗?”学生答:“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接着补充说明:“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 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请说明理由。”于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性认识在极富挑战性的追问中, 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生成。

(3) 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本课教学中, 对于虎门销烟, 教师提出:“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 会不会破坏环境?”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海水会污染;在那个时候, 连国家都保不住了, 还谈什么环保;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概念, 林则徐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方法很科学等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 没有任何包办代替, 让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构建。

三、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 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一出, 从学生的表情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教师给予及时关注, 调整教学策略, 组织学生联系《南京条约》每一点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通过小组合作, 互相启发, 拓展了思路。最后通过全班交流, 进一步归纳出领土、经济主权等的丧失是导致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南京条约》危害的理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形成, 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四、引导学生快乐感受学习活动成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8

第五单元第六课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执教人:张永

山亭区北庄镇半湖小学

教材分析: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通过图画,阅读资料等方式,继续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一种联系,即食物链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交叉性组合,即食物网,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揭示自然界中较为复杂的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同时认识食物关系中的某一点关系,消失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并进一步了解生物生物防治措施及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动物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获取能量,知道各种生物在获取食物的关系上是错综复杂的,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能够了解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3、了解自然界中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获得方式,以及正确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自觉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倡生物防治,为生物防治方案献计献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难点:认识什么叫做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准备:有关食物链中的植物,动物的投影片或挂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提问: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植物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阳光 ?

2、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动物又是怎样来获取食物的?《动物世界》片断讲述: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也存在食物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板书课题: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二、探究食物链、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师:刚才大家提到动物是靠吃植物来获得能量的,植物依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我们把植物叫做生产者,动物叫做消费者,【请看挂图:美丽的大草原(课本插图)】大家能从图片上展示的内容中找出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吗?

生1:草,树……是生产者。生2:兔子,鹿……是消费者。师:它们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呢? 生:……

师:谁能按照顺序说出它们之间的谁被谁吃吗? 板书:

草→鹿→狼→豹

草→牛→豹 草→鼠→猫头鹰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动、植物靠食物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有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我们称之为食物链。

师:你能从食物链中发现什么?

生:每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生:(小结食物链)

2、认识食物网

师:图上除了我们刚才列举的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还有没有其他的食物链呢?

生:(回答)

师: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生(思考并回答,师适时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猫头鹰

食虫的鸟

青蛙

鹿

食草的昆虫

师:(小结)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就形成了食物网。

三、探究生态平衡

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提问:当一种生物消失以后,其他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狼和鹿》,谁能把课文内容复述一下吗?(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1、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食物链断了,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了你有什么感想?

生:破坏生态平衡,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要保护大自然,才能获得粮食大丰收。……

四、拓展:生物防治技术

师: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森林,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失去平衡,最终受害者是人类自己。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等也会给良性的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如果农民长期在地里喷洒农药,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回答)1、2、3、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害虫抗药性增强,会大量繁殖。

师:大家讨论的很好,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防治庄稼虫害和鼠害,难道你也背起喷雾器喷洒农药吗?

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屎壳螂”出国(分解者之一)1、2、3、明清时期,在南方稻田中农民养鸭治蝗虫。放飞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灯光诱杀金龟子等蛾类害虫。

4、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回答)师:(小结)课后延伸:如果在食物网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含有人的食物链吗?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9

第四单元 信息与生活

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这一领域尚有许多问题有待发现和深入研究。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对话”、理解这种“对话”,从而去研究这种“对话”?笔者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分析资料,课后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收集这些素材,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时,要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学生答对了要及时表扬,答错了也不要急于批评,发掘答案的合理性,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再进行讲评分析,使学生乐于接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教案 青岛版 篇10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1、从工厂到宿舍,甲用15分钟,乙用18分钟,甲、乙所用的时间比是(),乙与甲每分钟所走的路程比是(),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要2小时,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要3小时,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

2、乙数是甲数的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比乙数多的与乙数的比是(),甲数与这两数8和的比是()。

3、糖占糖水的5,糖与水的比是()。84、2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

5、从学校到电影院,甲用6分、乙用5分。甲和乙每分行的路程比是()。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的比是()。

7、甲工人5分钟做8个零件,乙工人8分钟做5个零件,他们都工作了40分钟。甲与乙所做零件个数的比是(),乙与甲工作效率的比()。

1调入乙班后,两班人数相等,原来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8159、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588、把甲班人数的10、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3:4,它们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11、甲数比乙数多5,乙数与甲数的比是()。812、从家到学校,哥哥要走8分钟,姐姐要走6分钟,哥哥和姐姐的速度比是()。

13、已知客车速度比货车慢1,则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如果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那么5相遇时,客车行了全程的()。

14、有两个质数,它们的积的倒数是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11

本班共有学生34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4名。通过三、四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通过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表现较突出的学生有:尹甜甜、范兆龙、孙海阳、尹英杰、董艳艳等。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他们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个同学:尹俊杰、卜慧琳、刘亚鹏、和培鲁等。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以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识以及对火山、地震现象的了解为主要内容,以“解暗箱”为主要探究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由表象推测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声音的秘密》单元,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主题,在内容设置上突出“做”科学的特点,强调体验式、发现式的科学探究方法;《秋冬星空》将星空作为学生长期观察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重点研究秋冬星空的显著特征,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观察结果,对星空的变化进行预测。《生活中的材料》以学生熟知的“常见材料”为研究目标,培养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行选择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试验方法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材料的多样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水循环》单元从学生熟悉的蒸发、沸腾等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在自然界循环变化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通过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措施

1.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4.精心准备探究材料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及目标要求,并结合本地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需求,精心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的、足量的探究活动材料。

5.精心备课,灵活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一方面,正确解读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好教学用书备好课,用心研读教学用书中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灵活借用教学用书上的设计思路创造性的上好科学课。同时要注意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亮点、困难与困惑,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为以后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另一方面,要明确探究任务,恰当设计探究过程。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又给学生一个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6.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的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性的驾驭课堂。

7.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分组合作本着灵活分组,增强合作积极性。分工明确,落实小组成员责任。求同存异,自主探究。

8.引导学生有效交流,完善探究结果。学生汇报交流的方式不可强求一律,学生可灵活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展示。及时板书记录学生汇报过程中的创新之处或独到见解。

9.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10.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运用这些资源,不滥用资源。

11.严格遵循评价多元化原则,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等。

12.充分开发利用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人、物、环境等资源进行科学教学。

五、课时安排

单元课题课时单元课题课时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1.地球内部有什么2 2.火山115.纸1 3.地震116.陶瓷1 4.做一块鹅卵石117.金属1 5.各种各样的矿物118.玻璃与塑料1 6.地表的变化119.材料的分类2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7.声音的产生1第五单元水循环20.蒸发1 8.谁能传播声音121.沸腾1 9.怎样听到声音122.凝结1 10.各种各样的声音123.水的三态变化1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124.小水滴的旅行3 第三单元秋冬星空12.秋季星空2研究与实践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2 13.冬季星空2材料与我们的生活2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2

本学期本人教授六年级一班,共有39名学生,其中男生居多,从上学年学习情况来看,学习习惯较差,特别是作业习惯、自习习惯,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

(一)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二)谁先上场------可能性。(三)布衣兴趣小组-------分数除法。(四)人体的奥秘------比。(五)完美的图形-----圆。(六)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七)山东假日游-------百分数。回顾整理------总复习

:.分数乘法和除法,园,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难点: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能正确地

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

题。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5.掌握圆和扇形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8、借助具体事例,认识众数和中位数。会求一组数的众数和中位数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及时反馈,有效辅导,实现“三清”。

3、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5、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6、加强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养判断推理及迁移类推能力。

7、继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9、要关心好后进生的工作,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等生。继续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六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青岛版 篇13

一、认真来填一填。相信你会做的很棒!

1、牛顿说:“没有大胆的(),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2、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物体的(),用鼻子闻道物体的(),用舌头知道物体的(),用手了解物体的()。

3、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

4、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有()、()、()等。

5、除了量筒外,我们还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

6、不倒翁的外形特点是上()下(),地面形状是(不倒翁的重量集中在(),这是不倒翁不容易倒的原因。

7、水是()、()、()、(8、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它随容器的()发生变化。

二、认真选一选。相信你会很出色的!

1、冬天不落叶的植物是()

A、杨树 B、柳树 C、松树 D、月季

2、蜗牛的壳是()。

A、左旋的 B、右旋的 C、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3、物体位置发生改变,它的重心()。

A、发生改变 B、不发生改变 C、不确定

4、对同一个物体而言,重心越低()。

A、越稳定 B、月不稳定

5、下面()不是水温计的组成部分。

A、液泡 B、电子显示屏 C、刻度 D、玻璃管

6、今天天气很凉爽,猜测气温大约是()。

A、10摄氏度 B、22摄氏度 C、—10摄氏度 D、36摄氏度

三、做个出色的小法官,用你的慧眼识别对错。

1、只要给校园的植物浇足水,它就能茁壮成长。()

2、壁虎能在墙上爬,因为它身体小。()

3、用漏斗不容易将蜡烛熄灭。()

4、铅笔盒中也有科学道理。()

5、给动分类是研究动物的基础。()

6、热水量越多,降温速度越快。()

7、只有统计图能反应出热水降温的过程。()

8、1升等于1000毫升。()

四、简答

上一篇:房地产全权委托书下一篇:爱心是水创新是船——幼儿教师师德师风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