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2024-08-30

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精选8篇)

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篇1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调查问卷

本问卷仅供调研所用,不作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依据,希望学校教师不受感情、情绪影响,实事求是,以主人翁精神认真面对以下各问题,请如实作答,谢谢合作!

一、选择题(请你在认为较恰当的一项上打“√”)

1、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学校布局

A、不合理B、一般C、合理

2、校园文化建设

A、无B、单调C、较全面

3、校长因学校工作与你交流

A、一般很难见面B、主动和我谈了一次话C、主动和我谈两次话以上

4、每期教师会议上校长强调教学常规的检查

A、从来没有B、偶尔强调C、经常强调

5、学校领导听你的课

A、从来没有过B、一次C、两次以上

6、教育局下发关于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文件以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

A、没有动静B、停留在方案上C、正在实施

7、你知道你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处于的水平是

A、靠后B、中等C、前列

8、学校多长时间组织一次教师的理论学习

A、一个星期B、一个月C、一个学期或没有

9、学校学科组组织集体备课

A、没有B、由一名教师填表应付检查 C、实在的每次做了

10、学校对教学常规的检查

A、检查少数教师B、随机检查C、形成制度每月检查

11、年级组或教研组组织教研活动

A、很少B、流于形式C、形成制度、活动常态化

12、学生课外活动

A、很少B、个别教师组织C、有制度、开展正常

13、学校校务公开、资金使用透明度

A、没有B、避重就轻C、真实

14、教师错题笔记

A、没有B、偶尔记一下C、有、且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

15、你觉得学校现行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A、急待改进B、有待改进C、合理

二、简答题

1、你对教师职业是否产生了倦怠?原因是什么,打算如何调整?

2、你认为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在课改中,你取得了哪些经验?

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篇2

一、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建构谱系

(一)三位一体的行为主体的文化使命和文化选择

教育文化是主体、个体和整体三位一体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以“主体间性”的意义关联寻求适应生存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二类模式(使用汉语文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外,增设一门彝文课)的学校教育文化。并整合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建构了学校教育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类型和方式谱系。首先,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他们本身就具有主体、个体、整体的身份)立足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文化,构建一个“大传统”与“小传统”(雷德菲尔德语)并存的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民主国家为宗旨,推进彝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彝汉杂居区学校中教育规模最大的“二类模式”就是这样一个自为的“此在”,以“双管”吸纳文化营养,凸显其成长过程的生命意义。其次,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彝族学生,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学校不是孤岛,而是整个文化大陆的组成部分。”[2]7他们深知肩负的民族历史重任,看到了日常的学习、活动、交流等承载文化信息量最大的作为族际语的汉语及其文字吸纳他者文化精髓的感召力;同时也很清醒地悟到不能数典忘祖,须承接老祖宗留下的彝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瑰宝(如彝族教育宝典《玛牧》、创世经籍《勒俄》、文学经典女儿三部曲《妈妈的女儿》、《阿诗玛》、《幺表妹》)等濡化铸就“大我”文化性格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他们决然选择了“双管”甚至“多管”吸纳知识,这在川西南彝汉杂居区西昌荞地中心校、凉峰小学(德昌宽裕乡九年一贯制中学的小学部)二校的252份(发收一致,但有效份数以内容有异同)问卷调查里可见一斑(以下各表以调查内容命名,并以有效份数计量)。很明显,他们具有了布尔迪厄称为“惯习”的倾向系统,偏向于选择根据他们的资源和过去的经验最可能成功的行为方式,表一中“汉语、彝语、英语都学才行”的人数达53.97%,“汉语、英语、彝语都学才行”(彝语与英语的顺序与前者不同,意在检视被试者心目中彝语的社会威望)的占19.05%,两者之和比例超过七成,这足以表明其教育选择的主导倾向。还有,居住环境的独特性造就了彝汉杂居区彝族学生的语言优势,造就了语言符码所承载的文化在接触(或许已濡化)中良好涵化;三类主体虽说文化模式各异,但在寻求意义关联之中都获得适应性生存,并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文化。

(二)教育文化的认同与共生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公民社会归属、文化身份、政治信念等复杂互动的关系选择和价值表征。只是由于认同的对象和基础不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本质上讲,彝汉杂居区彝民族对政治、经济及文化等的诉求与国家认同主张是相一致。“族群的现实生活和自我认同都离不开国家,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并不必然是矛盾和对抗的关系,相反,国家的日常管理行为常常积极地强化和保护着公民的族群认同。”[3]而民族认同其逻辑归属是文化认同,是文化认同调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构造了文化共生的场。一个彝族代代相传的古老神话记叙了生活在这片裂谷地带民族的同宗谱系“:据说天神恩体谷兹(相当于玉帝)的幺女与居木惹略(各民族的始祖)结婚生下三子,但不会开口说话,夫妻几番周折,从阿普约曲(派去刺探内情的鸟)得知其中奥秘。于是,从深涧里砍回三根翠竹放在火塘理烧,让三个儿子围着坐,过了一会儿,翠竹烧炸了,飞溅的火星烫得三个儿子立刻用三种不同的语言惊叫起来,老大说的是藏语,老二说的是汉语,老三说的是彝语,兄弟仨就是现在藏、汉、彝三个民族的祖先。”[4]21这个神话回答了“‘我是谁’,从而给予我们个体以认同;它使社群感成为可能,忠诚于故乡与民族,甚至忠诚于学校中的各个团体……”[5]19当然,“文”化过程中可能激荡出代换、附加、综摄、创作,甚至是退化、抗拒,虽说有时如退化、抗拒不可避免,但它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寻求一种表达秩序与延续性的集意识中内生或外生的感受、情感与理念为一体的神话来化生、弥合,“去做以前通过家庭、习俗、宗教和国家就可以完成的神话创造工作,从而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5]16所以说,彝汉杂居区学校消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不良差异是有生活基础的,只要相互尊重、对话、接纳就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繁荣、融洽相处的格局,为学校在跨文化图景下萃取民族文化营养塑造学生关于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等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从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的文化区情、学情看,虽说双语教育中“母语是最好的手段”,但对于杂居区大部分彝族学生来说,在入学前已经熟悉汉语,即使算不上精通,但日常的交际则并无大碍。在表2(240份效)问卷调查中发现,会彝、汉两种或以上语言的学生总人数近98%,其中会彝语和汉语的占92.92%,会彝语、汉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占5%,只会彝语或汉语中一种的人数总和不到1个百分点。毋庸置疑,该区学生早期就习得了“超强势语言资源”(汉语)和“强势语言资源”(彝语)[6],这种“先天”优势回应了学员教育选择的灵活性,他们可选彝汉双语的二类模式,也可选只用汉语授课的单语模式(这不是传统双语教育意义上的“淹没型”),还可以自愿申请到有一类模式(主要用彝语授课,增设一门汉语文课)的学校就读(但这种情况在杂居区鲜见,据我所知,即使有,也略见于高二阶段的转学,这抑或跟升学的功利性有关)。他们对学校教育模式类型进行选择时去“纠结化”,把语言所具有的地位、规范程度、历史、承载的文化信息等隐性价值和社会交际作用、使用人口、使用领域、应用效益等显性价值作为“现实生活所提供之功用”[7]249的评判准绳,追求教育的价值和教育中的价值,按杜尔(Ernst Dorr)的话说:“宁可使理想价值从属于现实价值维持与增进人类的幸福。”[7]249的确,教育的现实价值首先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其次才是人的社会化的提升,但个人、社会和教育本身构造了一个潜在的价值状态的价值现实和创造过程,不管教育的价值能否实现,或者价值实现的效率如何,三者所追求的目标总是一致的。

二、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结构分析

回溯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的发展,从明代“征剿与怀柔并举”的民族羁縻政策中少数头人或土司之后之入官学、清代“剿办”“教化”中偶有的“化夷为汉”之“义学”或“义塾”、民国“三化”中的“化夷”学校、[8]建国初期重点帮扶政策中的扫盲及“双语”教育的倡导试行及1958年后受“左”思想影响的双语教育的停办,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班或校恢复践行,历经数百年的磨难,最终迎来发展的机遇。1983年伊始,各县雨后春笙般创办民族学校,标志着彝汉双语教育从“课堂彝语的边缘化的过渡转变型时期”进入“课堂彝语的中心化时期”[9]。其教育文化的全部实际存在都在过程之中由其性质和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和开放的系统,无论是濡化、涵化或是自育,主体在混沌边缘涌现了具有整体性、复杂性、隐秩序、开放性、连续性的文化生命,进而彰显其模式、动态性、结构的自发性与组织性、层次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下笔者结合学校教育文化过程中的静态、动态及内在关联性解析其结构的粗略框架。

(一)观念系统

教育文化的观念系统,主要从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价值、知识和文化心理。

1.价值体系

学校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它奠基于彝汉杂居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以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决定着教育文化总的发展进程。回望历史,明、清、民国脱离个人生存的价值需求,注重政治功能,以汉为体达“化夷”、羁縻之用,使受教育者背上了沉重的“君臣”伦理道德的教育包袱灌输社会政治意识,而丧失了通过“社会、经济、政治的公正使教育‘普遍改善’”旨归[10];只有到新中国的诞生之后,沿着“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观,才使教育走向人的发展和生命教育,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人文理念,开通了学生自主选择中意的吸纳文化知识营养的路径,成就了双语双文化的社会化人才。如表3显现出的学生自主意识,其中自愿自主的学生达总人数87.97%;表4凸现了学生个人价值中的社会化意向,其中部分有功利性倾向,但也不乏隐涵“人的发展”的应然的目的理性追求,如“只想学好彝汉文化,不管能否参加工作”的人数(占13.64%)与“学好彝汉文化科学知识建设家乡”人数(占44.63%)合计起来近60%,表明彝汉杂居区的学校教育不仅是“唯真、求是”,而且是对“善”与“美”的追求。

2.知识体系

教育文化对知识发挥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类文化的成果有选择地整理并传承和不断更新和创造知识系统的作用。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按照教育学家斯宾塞的话说,就是必须首先确定知识价值的标准确定知识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其教育的价值指向“完满的生活”。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实然和应然的旨归。作为当下“二类模式”的知识体系集中体现在课程的内容,在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里沿用汉文编写新课标教材外,学校采取统整策略,选取在彝族文化中蕴含生命教育、伦理教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教育主题的《玛牧特依》、《尔比》、《勒俄特依》、《妈妈的女儿》等文化典籍作为传承彝族文化的基点整合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尽管彝语文课程是“附带”的,但与汉语文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11]其理论源泉是根据彝语文适用范围和汉语的使用场域寻求的文化制衡中的文化因子借入吸收规律作为契合点来建构的“发明的传统”(霍布斯鲍姆语)。同时,这种“发明的传统”是新课改中学校设重建设想的一个核心设计,强调与教学“核心”有关的课程、教学、标准、测试和专业发展等各要素,考量被选中实施“二类模式”的学校适合其特定学校背景的程度。这样,一方面,达到了适应学校和市场的计划,满足彝族民间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了该区彝族学生在族际交流过程中的双文化平行互动和依存互动,提升了他们从物质性的互动延伸到精神性的双文化整体性的高度,为民族之间自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区域教育的文化和谐生存与发展。

3.文化心理结构

一般来说,文化心理形成于特定时空中的文化系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依赖个人经验而存在,而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在深层次上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态度、行为方式及习惯等。教育文化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个体、群体和民族文化心理三个层面。首先,作为个体文化心理,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项(表5)隐含“文化与自我构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彝族学生“互依我体系”明显突出,总计占87.25%。具体地说,“我”作为彝族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来定义,即“我是彝族(63.79%)”、“我”的人生任务是体现符合群体标准和规范即彝族社会中认同的一个彝人所要具备的“成为‘尔比’、‘克智’、‘勒俄’等比赛高手(3.29%)”,作为“我”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即“学会使用彝族文字,弘扬彝族文化(5.76%)”、“以后从事有关彝文的职业工作(10.29%)”,作为“我”的个人修为即“读彝族毕摩经书、彝文文学提高素养(4.12%)”。其旨归是“社会由地位和角色构成,其意愿依据义务对道德秩序进行合理化。”[12]138而作为“独立我体系”来强调“我”与他人的区隔的总计只占9.88%,即表现“我”是独特的、自主、自足的实体,挖掘潜能“当三好生(5.35%)”、通过“公务员考试有彝文考核加分(4.53%)”达成个人目标。其旨归是“社会由一些追求个人利益、追求满足个人愿望的个体组成,其意愿依据自然权利对道德秩序进行合理化。”[12]138

其次,作为群体文化心理,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二项(表6、表7)隐含“亲属称谓”用语的调查。结果显示,称呼用语在家乡和学校的比例差异甚大。在家乡称呼长辈使用彝语的占93.6%,使用汉语的占3.6%;假设把“彝语和汉语替换用”的2.8%折中,那么,使用彝语、汉语的纯度分别为95%、5%左右,二语的使用频次相去甚大。而在学校称呼学校彝族老师使用彝语的占41.6%,使用汉语的占40.42%。假设“彝语和汉语替换用”的17.50%折中,那么使用彝语、汉语的纯度分别为55%、54%左右,二语的使用频次相差甚微。家乡和学校称呼用语的差异可从社会学视角得到适中的诠释,用彝语和汉语的称呼都意味着彝族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立社会成员与本人的关系名称,但称呼的深层意义却是大相径庭的,用彝语称呼长辈、师长需要考量血缘、家支、姻亲关系、人伦秩序来确定本人与之关系角色,昭显本人在横向上扩大的旁系血统构造和纵向上直系血统构造;而使用汉语称呼则一般只凭性别和年龄结构直观、简洁地选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婆婆等几乎没有蕴含本人与之的亲属关系(和汉族有姻亲除外),而止于纯粹年龄意义上的尊重。这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的透镜:学生在称呼语用上的变化是注重情景线索或语境来反映,而不是个人的特质或性格。他们不仅用“主流文化观点来看待自我、内群成员和外群成员三者的关系”,也用“主流文化标准界定内成员资格”。[12]156

(二)组织结构

“组织”的概念可以人为的“组织”即“他组织”(或“被组织”),也可以指“自组织”。本文旨在拟构控制和调节学校教育文化系统正常运作的有民族特色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规范,故选用人为的“组织”概念从三级管理模式分组织机构、制度规范、人员结构进行梳理。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以实体形式存在,其设置依据教育系统功能发挥的实际需要,由决策部门以权力规定方式做出安排。杂居区二类模式学校教育的组织机构可从学校的分布情况分县民族中学(各县一般设民族中学,但无民族小学)、乡(镇)民族中学或小学(有的设中学,有的设小学)、村小学(村级一般无中学)三个等级中小学行政管理、教学机构;也可从县、乡(镇)、村三个科层教育教学内部机构(如图1所示)进行细分。

2.制度规范

制度文化一般指在一种规定性之中的文化过程。这种规定性体现为法律、条令、规章、守则、规范等形式化的固定形态。主要为体现民族特色的教育制度、教育法规和具体规定。

(1)教育制度主要指学制。该区二类模式的彝语文学从小学到高中学制一般为10年,具体地讲,20世纪80年代恢复试行后,起初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加授,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彝语和汉语拼音的错位现象,故后来改为小学三年级伊始嵌入彝语文课,学制因此总计为10年。当然也存在不足10年的,如有的学校在高一和高二阶段没有开设彝文课,到高三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补修。

(2)教育法规主要指教育法的体系。二类模式的教育法规,从宏观上讲,《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为民族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依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有“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规定”,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中新增有“有关民族教育的规定”,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第36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举办各类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第37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等[13];中观上,依据《凉山彝族自治州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如“自治州优先发展民族教育,采取发展民族寄宿制教育、实行双语教学等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措施,保障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5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市)人民政府优先发展民族教育,重点办好民族寄宿制学校(班),对民族寄宿制学校(班)的建设在资金、师资、人员编制和办学条件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制少数民族学生补助寄宿制生活费。民族寄宿制学校(班)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第38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视两类模式的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根据自治州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实行各学科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或者各学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本民族语文课的双语教学。”(第40条)[14];微观上,各县(市)、乡镇依据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制定民族学校、班级、课程、师资等的设置规程。

(3)具体规定主要为学校针对二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教学任务完成评价、奖惩、双语教师的资格审查、师生比例规范(小学1:22.4,中学1:18)、学生守则、入学审核、寄宿标准等制度,名目繁多,这里不再详述。

3.人员结构

影响学校教育文化过程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管理者。当然也有家庭或社会方面的服务者或管理者,但他们属于外在的教育关涉者,其影响没有前者昭显,故本文就学校内在的主体构造进行梳理。

(1)教师的结构:二类模式的教师,从编制上分内聘和外聘,前者属国家干部编制的“公办教师”,后者属根据学科教学需求面向社会考试聘用的人员包括部分代课“民办教师”及志愿者;从来源上分对口择优输入、非对口输入、就地砺才[15];从学历上分中专(主要为民族师范毕业人员)和大专以上从业人员,从目前调查而论,学历比以往更高(见表8),如德昌宽裕九年一贯制中学的小学部大专以上学历合占83.33%(大专66.66%,本科16.67%),荞地中心校大专以上学历合占94.29%(大专62.86%,本科31.43)。从分工上分专任、双肩挑(行政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从族别身份上主要分彝族和汉族教员,有学校全部为彝族,如凉峰小学6人全是彝族;有的有多种民族,但主体是有组合汉族,如,荞地中心校彝族有19人,汉族14人,回族1人,布依族1人;职称上分一级教师(中级)、二级(初级)、三级(初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分类标准极多,还可以从专业、年龄、性别、工资、素质等结构进行分类,这里不再详述。

(2)学生的结构:从教育选择上分为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生,从表9可知,寄宿是主体,占70.83%;从入学方式上分为走读生和寄宿生,从表9可知,主体是就近入学,占61.63%;从性别上分男生和女生,问卷中男生131人、女生121人;从族别上分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问卷调查252人中有3个汉族学生。分类标准很多,还可以从年龄、阶层、区域等进行细分,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3)学科梯队:从语言文字涵养分彝语文、彝汉双语文或彝汉英三语文教研队伍;从学科涵养的选拔和培养上分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从层次上分一般职称学科团队和高级职称学科团队;教学方式上分传统教学教研组和远程教学教研组。学科梯队的分类也很多,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三、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特点

(一)时间性

时间性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历时性的概念。从彝汉杂居区的学统看,查阅文献便知官方对多民族地区或者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比较重视,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之后(除文革期间)双语教育成为显学,汇集各个时期学校教育文化的演化脉络,从起步、停滞、恢复试行、规范实施到完善阶段[9],涉猎办学的方向性、连续性、节律性;同时,昭显民族学校、教师、学生的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历程,谱写学校教育文化自为存在的篇章。

(二)空间性

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的空间是多向度的,有其范围或广度、边界、中心和边缘。该区文化的空间历经接触时濡化、涵化呈现共时性的存在,它不仅表现为教育文化的物理空间,而且表现为社会文化心理的空间,通过一个大脑到另一个大脑的复制和传递观念,续写族际性区域性的文化生命中的“课堂彝语的中心化”[9]。

(三)合生性

“合生”是怀特海过程哲学术语,它“是某种过程的名称,在这种过程中,由许多事物构成的宇宙,通过把‘多’之中的每一项要素确定地整合到新的‘一’的构成中的次要成分中,获得某种个体的统一性”[16]133。鉴于此,我们把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事件的形态发生看作是综合了时间和空间要素的一种整合体,现存的“攀西彝族文化区”从时间是传承与变迁的合生物;从空间上是彝汉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合生的“乡村聚落景观”;从过程上是对彝汉两种文化的继承与变革、摄入与创新,进而整合为“一体两翼”。

四、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内容

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的内容可按文化的三分法分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一)物质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物质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创造山来的成果之一,也是从事教育文化活动的一些必备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教育文化表层和载体。一为具有彝族特色的学校建筑风格,如学校的办公机构、宿舍、班级名称、活动场地、出入通道、厕所、校训等皆用彝汉双语文挂牌;二为学校标识(彝汉双语文),如校牌、校徽、校报、校歌及校服(彝族服和汉服);三为校容校貌(彝汉双语文介译),如布置名人像、语录、科学家照片、学生自己的作品;四为学习资源,如大部分学校图书馆馆藏除汉文、英文书籍外,还藏有经典彝文文献、历年改编(课改)的彝语文教材、彝族历书、彝族工艺用具、彝族民间文艺乐器等。

(二)制度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制度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是上级管理部门及学校依据杂居地区实情制定实施的制度,分为基本管理制度,如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教师职务评审与晋级制度),和一般管理制度,如学校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如彝族火把节和彝历年学校师生享受“大假一周乐”)、师生员工行为规则制度、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度);另一类就是教育的运作方式(行为方式)即传统的师徒授课模式、远程教育、班级模式等[17]。

(三)精神层次的学校教育文化

开放教育教师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师调查结果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职教师,共计51名: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5.9%,40-49岁的教师占35.3%,30-39岁教师占25.5%,30岁以下的占33.3%;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7.2%,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占26.2%,中级职务的教师占33.3%,初级职务的教师占33.3%;与教师队伍的实际比例相近,因此,所回收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将为电大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向全校教师渗透开放教育的思想,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已对开放教育的各个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在教学思想、理念上取得了一致,并且绝大多数教师课后能够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选择教育策略时也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虽然开放教育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从调查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师队伍较年轻,33.3%的教师年龄、教龄时间大都在30岁和5年以下。他们对开放教育教学满怀热忱,思维活跃,比起老教师更敢于大胆尝试新事物,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参与科研活动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但因为接触开放教育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教育经验也不足,他们在实践中和理论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传统的教学模式至今对教师的影响仍然存在。大部分教师对开放教育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比较了解,在课程教学中,能够比较积极的采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远程教学法,但也有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接触传统教学法的时间较长,对多媒体的运用没有年轻教师那样得心应手,依然愿意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调查数据表明,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占19.8%,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3、在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方面,教师们普遍认为与自己的刻苦努力分不开,但同时也认为学校领导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领导的支持不仅包括财力、物力等方面。还包括精神上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知识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与创造。

4、在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的方面,认为目前学校采取的教师培训形式简单的占50%;对目前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内容,认为内容比较丰富的占50%,认为内容少而单一的占43.5%;认为目前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效果一般的占到了64.7%。此外,在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因素这一项中,参加教研进修机会少的占26.2%,在各选项中居于榜首,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对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5、在科研方面,参与国家级科研立项的教师只有1.9%,省市级的占33.9%,校级的占20.8%,没有参加科研立项的占43.4%,这些数据表明,我校开放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学校的领导能够积极地参与,引导教师的校本教研,那么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老带新,发挥年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科研中有所作为,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才能,释放出能量。只有这样,全校教师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开放教育的重视力度,多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理论与技能能够与时俱进。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活到老,学到老”,过去只是一句格言,现在成了每个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第一需要。学校应加大投入,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补充新的学术养料,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多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真正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全校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共同提高。

3、学校领导对科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参与,引导教师的校本教研,实现教育科研的全员参与。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调查问卷表 篇4

(学生卷)1、2、3、4、5、6、7、8、9、你所在的班每周上几节计算机课? 你能否通过网络与同学交流有关学习中的问题?、你能否给老师发电子邮件? 老师能否回答你在网上或电子邮件上提出的问题? 你能否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和信息? 你家里的电脑能否访问你们学校的网站? 你是否能自己动手做网页? 你是否访问过本校的学科网站? 你们学校是否在教育管理和后勤管理实行一卡通。A、0B、1C、2 A、能B、否 A、能B、否 A、能B、否 A、能B、否 A、能B、否 A、是B、否 A、是B、否

A、是B、否

10、你是否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电脑制作活动和机器人竞赛?

A、是B、否

11、你班的科任教师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上课的课时占百分之几?

A、50%B、70%C、90%

12、你校的电脑室和电子阅览室课余时间经常向学生开放吗?

A、经常B、一般C、很少开放

13、你校的老师有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

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篇5

孩子的进步,与您平时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加强和学生家庭间的交流,改进教育工作,请您配合我们的问卷调查,认真回答下面的问题,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多选。

1、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读书是为了挣钱B读书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C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D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

2、你觉得男孩子和女孩子读书谁更重要?()

A儿子B女儿C一样重要

3、您认为下面哪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

A抽烟B喝酒C赌博D迷信

4、您在假期会给孩子请辅导吗?如果辅导,主要辅导什么内容?()A会B不会C文化课D技能(音乐、舞蹈、电脑、绘画等)

5、在您的家里承担教育孩子主要工作是谁?()

A父亲B母亲C父母D其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6、您对小孩买书是如何看的?()

A浪费金钱,没有必要B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全力支持C会亲自帮他挑选,指导阅读

7、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你会采取什么手段教育他?()A责骂B打罚C 谈心D找老师

8、孩子在家时你是如何要他支配时间的?()

A看书做作业B干家务C 看电视D随他自由

9.您对孩子要做的事给予过亲自指导吗:①经常 ②偶尔 ③没有

10.您帮助自己的孩子制定过学习计划吗:①经常 ②偶尔 ③没有

11.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时,您的态度是:

①训斥打骂 ②抱怨学校、老师 ③主动与老师联系,积极处理

12.您认为批评孩子哪种方法最有效?

①摆事实讲道理 ②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 ③暗示、提醒 ④严厉批评直到认错

13.您的孩子敢于当面指出您的错误吗?①敢当面指出 ②敢,但很婉转 ③不敢

14.您怎样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

①帮她(他)做②让其自己做,然后检查指导③不过问

15.孩子在家里做作业时,您一般都在:

①在家里陪着,不干扰 ②在旁边看电视 ③有时在家里打麻将 ④ 一般不在家

16.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①科学家 ②技术人员 ③公务员 ④法律工作者 ⑤教师、医生 ⑥没考虑过

17.您认为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是:

①决定性的 ②非决定性的 ③尽父母的义务 ④很难说

18.您认为孩子的成才主要是靠:

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篇6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你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与你平时所受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为了了解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同学们健康、快乐、可持续发展,请你配合我们的问卷调查,认真回答下面的问题。你的回答都是匿名的,我们将为你答卷的情况保密,谢谢你的合作。

1、你在大多数时间里和谁生活在一起?()

A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B 与父母在一起

C与父亲在一起D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

2、你的父母经常问你学校的事情吗?他们经常和你一起友好地交谈吗?(A经常B偶尔交谈C几乎没有交谈。

3、你父母要求你做家务活或参加其他的劳动吗?()

A经常劳动B偶然会做C不做

4、你问父母一些问题时,他们()

A及时耐心回答B有事,等等C嫌烦,自己解决

5、如果他们也不知道答案,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A、“烦死了,我不知道,去问别人。”B、“自己想。”

C、“这个问题你能思考出来的,再看看书上的例题。”D、其它

6、在你晚上或周末做作业、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家长会做什么?()

A看电视或报纸B外出工作C陪你一起学习D应酬、娱乐

7、在假期你的父母给你请过辅导老师或安排你上过兴趣辅导班吗?()

A有过B没有

8、如果辅导或兴趣班主要内容是()

A文化课B技能(音乐、舞蹈、电脑、绘画等)

9、当你的成绩不理想或犯了错误时,你的家长会采取什么手段教育你?(A、经常动手打人B、严肃批评,偶尔也会打人

C、讲几句就算了;D、耐心跟我讲道理,或者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10、如果有同学来你家玩,你父母一般会()

A、欢迎B、不欢迎但礼貌待客C、很冷淡D、赶他(她)走

11、请你谈一谈对家校联系薄的使用以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家访工作的看法。

答:。

12、你父母最喜欢的业余活动是什么?你对这个活动的看法是什么?

答:。

13、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篇7

关键词:卫生学校女生,性观念,性行为,性教育

性健康教育已不单是学科知识的简单说教, 更是人格、身心健康的教育, 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 它的兴起让教育更加全面和人性化, 体现了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有助于人的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卫生学校女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研究不仅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更是对中职女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必须了解卫校女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现状,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取得积极有效的教育成果。因此, 我们根据毕节地区卫生学校女学生的特点, 查阅并参考相关书籍和调查问卷, 选择从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观念、性教育五个方面来了解毕节市卫生学校女生性现状。以便于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开展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女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毕节市卫生学校一、二年级护理和助产专业的在校女生282人, 年龄15~19岁;其中独生女42人, 非独生女240人;来自农村198人, 城镇84人;离异 (单亲) 家庭女孩15人。

(二) 调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本市实际, 自制问卷调查表。本调查是用来了解毕节市卫生学校一、二年级护理和助产专业的在校女生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观念、性教育的基本情况的, 包括22道相关问题。

(三) 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分专业集体调查, 以不记名方式测试, 在答题前向被调查学生详细介绍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给予统一指导。答完后, 当场收回。分发出问卷282份, 收回282份, 有效问卷282份, 回收率、有效问卷率100%。

(四) 观察指标

卫校女生对性接触认知情况、态度 (10、11、12、13题) ;性生理知识调查 (6、7、18题) ;正确对待“性” (19、22题) ;自我保护 (20.23题) ;性道德、性法制 (17题) ;学生在性教育上还想获得哪些帮助? (8、20题) ;学生在性教育上希望哪些形式? (21题)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毕节卫校女学生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对性知识的了解上只有16.2%的学生非常了解, 在性知识的了解途径上30.4%的学生依靠同学之间的交流来了解, 只有5.8%的学生由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了解。护理专业女学生对生理知识了解较少, 有20.1%的学生不知道男生哪些生理现象代表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有27.3%的学生不知道女生哪些生理现象代表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只有38.2%的学生对青春期知识很了解, 所以能积极乐观的面对和处理。

(二) 性生理、性心理存在困扰和偏差, 性保健知识积累不够

调查发现有11.2%的女生认为“性行为”很丑恶、难以启齿, 有29.8%的女生认为不健康, 有59%的女生认为很正常;有22.5%的女生认为“性冲动、自慰”是下流的、可耻的、不应该有的;有38.4%的女生会因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苗条而感到自卑;有30.3%的女生会在月经时很紧张和痛经, 不知道怎么办。从这些调查结果看, 卫校学生由于缺乏对性生理知识和保健知识的讲解, 导致学生出现了性困感、性无知以及自卑、孤独、焦虑等现象, 对自身的生理变化难以应付, 甚至不知所措, 心理压力较大, 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总的来说, 毕节卫校女学生的性知识较贫乏, 部分女孩子有获取性知识的愿望, 但他们不愿从家庭和学校方面获取性知识, 而是通过各种较隐蔽或者不正当的途径获取, 如果没有人正确地引导他们, 就得容易获得错误的性知识, 甚至会因误导而出现问题。

(三) 自我保护观念淡薄, 保护意识不强

“当你遇到性侵害”时, 有58.6%的女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 有21%的女生选择不告诉他人, 有20.4%的女生选择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和你相处很好的异性朋友对你提出身体接触等过分的要求”时, 有61.2%的女生选择“坚决反对”, 有12.4%的女生选择“没什么, 无所谓”, 有13.1%的女生觉得“很好玩、很刺激”。“在拥挤的公共场合有人对你性骚扰”时, 有40.1%的女生选择“不出声、忍受”, 有22.7%的女生选择“不出声, 跑到旁边去”, 有37.2%的女生会“大声怒叱”。由此可以看出卫校女学生在性保护上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方法,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四) 部分女学生性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单薄

对于“性冲动”, 有21.1%的女生认为天经地义, 不需要任何控制。对于“婚前性行为”, 有42.2%的女生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 有20.9%的女生认为如果有感情可以有, 有11.9%女生认为如果准备结婚可以有, 有6.6%的女生认为有无感情都可以有。从这样的结果看, 由于卫校女生的性知识不足, 性心理不成熟, 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性”, 性道德意识较淡薄, 缺乏责任感。

(五) 部分女生性接触早, 心理阴霾影响学习生活

有3.5%的女生在初中时就发生过性行为, 5.8%的女生在中职时发生过性行为。对于“如果发生过, 那你初次发生性行为的心理变化”的问题时, 有56.3%的女生选择“紧张、反感”。在个案追溯中发现有的女生成绩很差, 因“性游戏”而留下心理负担过重, 其生活经历和阅历还不能帮助她们走出阴霾。

三、探讨与建议

卫生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卫生学校女学生都是未来的白衣天使, 她们的身心发展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 由于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卫校女生教育不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 而是更加兼顾并注重女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性是人格的一部分, 并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女生性健康教育也是卫生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 卫生学校的教育在这个方面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深入访谈以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我们发现女学生们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为此,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科学合理地加强对女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情感辅导, 促进她们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 转变观念、大胆实践, 探讨性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性健康教育对许多中职学校来说是块处女地, 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素质和责任决定性健康教育的质量。因此, 学校专业教师、班主任以及德育职能部门首先应转变观念, 坦然对待性健康教育。中职学校作为学生摄取知识的园地, 在性健康教育方面同样不能松懈,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科学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通过举办性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 推广“参与式学习与行动方法”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教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学校要大力倡导并积极组织教师与时俱进地学习性生理、性心理及性保健知识等, 研习青春期心理学、心理辅导理论、方法和技巧, 使老师们在性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心应手。同时, 性健康教育又与德育工作息息相关, 搞好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前提, 落实性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所以学校必须对德育工作及其研究给予重视, 并结合性健康教育来创新德育模式。

(二)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性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应该有一个立体化的教育渠道, 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对女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 父母有着相当大责任, 而不能一味推向学校, 这是不负责任的。净化社会环境, 健全完善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机制及法律建设, 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统一行动, 形成一种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模式, 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人格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 建立常规的性健康教育制度, 普及青春期性健康知识

针对目前性教育“潜水操作”的现状, 应尽快将性教育纳入中职学校必修课的内容中。首先, 要有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只有丰富教育内容,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才能满足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而且被调查学生普遍表示性教育形式多样化更容易接受, 所以性健康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开展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 进行性健康咨询, 播放性健康教育片等。其次, 性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连续性和生动性, 把握适时适度的特点, 不可操之过急, 也不可断断续续, 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的性知识, 教给她们如何面对、如何看待、如何处理性困惑、性烦恼及性保健知识等, 同时教给她们正确处理两性交往中的出现的种种问题, 真正让她们走出性的迷茫、走出性的泥潭, 能专心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 做一个心智和行为健全中职生。

(四) 设立女生信箱、心理辅导室, 建立性心理辅导渠道

学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篇8

[关键词]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满意度

在服务营销领域,关于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是在教育领域教学服务质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却研究得较少,本文对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服务质量的测量将参考美国三位学者PZB(简称)提出的SERVQUAL量表,同时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进行问卷设计,对教学服务质量和学员满意度进行测评。

PZB根据提出的服务质量五维度设计了包括有22个问项的调查表,学者们称其为SERVQUAL量表,如下表所示:

在应用SERVQUAL量表时PZB强调了两点:一是将SERVQUAL应用于不同的行业时,必须对表中的问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SERVQUAL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二是如果需要的话,对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对不同领域进行研究的需要。

因此,结合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文设计出远程开放教育服务质量测量问项如下:

在调查尺度上,SERVQUAL问卷采用的是7级Likert量表。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5级尺度是最可靠的,特别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由于很多人对7级尺度法没有足够的辨别力,这样会导致问卷信度的丧失。因此,本研究采用5级尺度法(1代表不同意,2代表有点不同意,3代表难以判断,4代表有点同意,5代表同意),以便被调查者能够合理的进行评价选择。

在PZB的研究中,SERVQUAL问卷中各题项是按照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顺序排列的,属于同一维度的题项放在一起,这样可能对学员造成误导,使学员在各维度上的分值差距较大。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在本研究中题项的排列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来确定。

另外,学员对远程开放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设计了一个问项,即学员在参加学习后的一种主观的整体评价。问项如表3所示:

问卷初步设计好之后,先对问卷进行小范围的预调查,通过预调查之后,再对问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补充,例如考虑到学员填写问卷的耐心,为使他们能有效填写问卷,决定减少2个对本文实证研究中不是很重要的人口统计变量的问项;另外,由于在SERVQUAL量表中有几个问项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在进行预调查的时候发现顾客由于没有仔细看题很容易填错,所以本文决定对所有问项均以肯定的形式表达。

最终形成的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学员感知的远程开放教育服务质量的各个属性的衡量,共22个问项;(2)对学员整体满意度的衡量,共1个问项;(3)学员信息部分,共5个问项。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课题:“新生代农民工对远程开放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J1232)

参考文献:

[1]范秀成.服务质量五维度对服务满意及服务忠诚的影响.管理世界,2006(6)

[2]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2004

(河源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河源 517000)

上一篇:脱贫攻坚培训小结下一篇: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齿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