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2024-10-16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共12篇)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1

阅读教育期刊, 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状况的研究则较为少见。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从教育期刊阅读习惯、阅读动机、学校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三方面进行了调查设计。

调查于2010年9月至10月在达州市的一个主城区和两个农业县进行。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 对3所城市小学、3所城市中学、3所农村小学、3所农村中学共计12所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本调查研究共计发放480份问卷, 回收454份问卷, 回收率为94.6%, 其中, 中学教师236人 (城市122人, 农村114人) , 小学教师218人 (城市116人, 农村102人) ;男教师238人, 女教师216人;教龄5年以下92人, 6~10年118人, 11~20年127人, 21年以上117人。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 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对部分教师进行追踪访谈, 同时收集被调查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的教育期刊, 以便充实研究资料, 对相关问题作深入分析。

一、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还没有阅读教育期刊的习惯

(一) 从阅读频率来看 (见表1) , 经常看教育期刊的教师只占26.9%, 59.0%的教师偶尔看, 12.3%的教师基本不看, 1.8%的教师从来不看。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师称自己经常看教育期刊, 近六成的教师称自己偶尔看, 基本不看和从来不看的教师的人数占到14.1% (选择“基本不看”或“从来不看”的教师共有64名, 这部分教师对“阅读时间”、“阅读动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能否满足你的阅读需求”等相关问题不作答) 。可以看出, 当前, 阅读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

(二) 从阅读时间来看 (见表2) , 有53.1%被调查的教师自称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 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1~2个小时的教师占30.3%, 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2~3个小时的教师占10.8%, 自称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教师只占5.8%。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 中小学教师每月花在阅读教育期刊上的时间并不多, 超过一半的教师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不到1小时, 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教师还不到五分之一,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出阅读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

二、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动机与他们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

(一) 从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来看 (见表3) , 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大致相同, 选择“积累知识以后用于教学”和“备课”的人次都最多, 选择“了解教学研究动向、方法等”和“写文章”的人次排在其后, 而选择为了“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修养”和“喜欢做题, 了解别人做了什么”的人次比较少。

以上结果显示, 中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积累知识以后用于教学”和“备课”, 这两项都与中小学教师平常的教学实践关系紧密, 这说明中小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教育期刊阅读改进自己的教学。还有部分教师想通过阅读教育期刊“了解教学研究动向、方法等”和“写文章”, 这反映了当前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教书之余开始重视教学研究了, 他们希望借助教育期刊的阅读来培养科研能力。

(二) 从不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来看 (见表4) , 认同“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很多, 读不读期刊没多大关系”和“期刊内容与自己教学联系不紧密, 没多大帮助”以及“学校在期刊阅读方面没要求”的人次最多, 分别达到了41次、38人次和34人次。认同“没有可阅读的教育期刊”和“没有足够的时间”人次最少, 分别为12人次和3人次。

以上结果显示, “教师对教育期刊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期刊内容与自己教学联系不紧密, 对教学没多大帮助”是阻碍这部分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主要因素。同时, 学校缺乏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重视也影响了他们阅读教育期刊的积极性。“时间”并不是阻碍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主要因素。

三、大部分中小学欠缺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

学校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包括:在硬环境方面为教师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 在软环境方面为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针对学校给予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情况, 除了问卷调查外, 我们还对部分被调查的教师进行了访谈, 对学校资料室和办公室的教育期刊进行了收集分析。

(一) 从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可供教师阅读的教育期刊情况来看 (见表5) , 有63.4%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有教育期刊可供教师阅读, 认为没有或不清楚的教师占36.6%。结合访谈和实物分析, 大部分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有教育期刊可供教师阅读。

(二) 从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对教师阅读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 (见表6) , 有近一半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为什么有近一半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呢?结合访谈和实物分析,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数量不多。虽然大部分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有教育期刊可供教师阅读, 但数量有限, 基本上每种教育期刊只有1本。第二, 种类有限。大部分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属于综合类, 例如, 《四川教育》、《达州教育》等, 而专业类的教育期刊较少。第三, 质量不高。根据对各个被调查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 学校订购的教育类核心期刊较少, 大部分是地方出版的刊物。在访谈中, 很多老师都谈到“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内容与自己教学联系不紧密, 对教学没多大帮助”。

(三) 从学校领导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重视情况来看 (见表7) , 只有16.1%的教师能感觉到校方领导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重视, 回答“否”和“不清楚”的教师达到83.9%。

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 大部分学校在软环境方面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支持力度是非常欠缺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没有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给予评价激励, 在被调查的12所学校里, 有9所学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没有对教师教育期刊的阅读给予关注。第二, 缺乏对教育期刊的组织管理。大部分学校没有资料室, 教育期刊一般放在行政办公室, 没有专人负责管理, 保管比较混乱, 没有制定期刊借阅制度。

四、思考与建议

阅读教育期刊中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大部分学校欠缺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 主要表现在硬环境方面为教师提供的阅读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 软环境方面没有为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造成教师缺乏阅读教育期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也是阻碍当前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的主要因素。鉴于此, 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教育期刊的习惯, 以便充分发挥阅读教育期刊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 为教师提供丰富高质的教育期刊

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要种类丰富, 不仅有综合性的教育期刊, 更应该有各种专业性教育期刊。在数量上要尽可能满足学校教师的阅读需要, 在质量上要保障所订购期刊内容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联系紧密, 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有帮助。在选订教育期刊时, 要坚持学校统一订购与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 多征求教师的意见, 选订出适合教师们阅读需要的教育期刊。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的组织管理, 配备专门的资料室存放教育期刊, 专人负责管理, 制定期刊借阅制度。

(二) 为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应该让教师认识到阅读教育期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激发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学校应该建立教师教育期刊阅读评价体系, 给在教育期刊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适当的奖励, 从而调动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积极性, 在整个学校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最后, 学校还有必要为教师阅读教育期刊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围绕教育期刊开展多种活动, 把阅读教育期刊与教师的备课、教学反思、教研结合起来, 让阅读教育期刊成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例如, 学校可以结合每期的教研活动, 办一个专业期刊阅读沙龙, 每期邀请一名教师做主讲, 其他教师以提问的形式交流他们在教育期刊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与教育期刊展开专业对话, 这样会促进更多的教师从读者转变为作者、研究者,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的习惯、动机以及学校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展开调查, 结果显示:阅读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大部分学校欠缺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 这是阻碍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的主要因素。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教育期刊的习惯,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丰富高质的教育期刊,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调查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2

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1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71%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6、4%。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人们过上幸福生活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内容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小学从三年级开英语课,但很多小学校里英语老师数量太少,导致老师工作量太大,出现了“一人多课”的现象。一些老师竟教全校学生的英语,可见工作量之大!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县、乡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很多骨干教师不愿意呆在农村,调至乡镇或县一级教育机构,这是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据调查,76%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就学生资源而言,学生基本上出了课本教材没有课外书可供阅读,学校里也因自身经济、书目价格太高等原因无法大量购进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这就导致阅读视野很窄,

4、家庭问题

在西部农村,父母为了维持家庭这种开支,相当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隔代的关系,爷爷奶奶们大都很宠孙子孙女,对他们溺爱有加,这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都极为不利。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调皮,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们,任他们由着性子来,一位有一个6岁小孙子的老人说:“没办法,爸爸妈妈没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住他。”

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

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2

党的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5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我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镇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镇寺古多村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木耳镇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xx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部分村级小学撤并,全乡只办一所六年制中心小学,在校生达389人,服务半径20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较近的拉路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冰古村则为20公里,创办中小学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集中办学的当年即开始筹办并实施了农村学生寄宿制度。积极争取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乡政府出资2万元,县教育局出资3万无,学校自筹2。5万元突击整修和改建了学生住宿房20间,面积1260平方米,订制上下学生床铺320位,可收住学生320人,当时入住学生184人。设学生和教工食堂一处,面积250平方米。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微型锅炉、餐桌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餐厅,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每月伙食费大概只有50—70元。因此,实施寄宿制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轨道,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同。从当年在全乡进行民意调查中,召开2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00份,对集中办学,学生寄宿制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的达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木耳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低年级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木耳镇中心小学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不合格的小食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本人认为,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能力过低的现象,学校和家长要认真挖掘成因,积极采取策略,要将培养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通过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及其途径,使寄宿生能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有益的营养,为以后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有些学生自制力差等问题,教师与家长更应加强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树立积极健康人生观、生活观教育,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健康朴素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市场的整治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三厅两室”,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清新、健康成长环境;针对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学校都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和扶持。目前,在大学阶段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贫困学生扶持救济机制。尤其在对待中小学生生活上存在困难方面,社会普遍存在较为漠视的现象。家庭贫困不是孩子的过错,他们同样需要关爱、欢乐和营养。我认为,在中小学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一级政府要承当起应有的责任。

总之,办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木耳镇中心小学的集中办学,实施学生寄宿制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4

一、前言

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明显变化。首先,环境变了: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原来的位置发生变化,优秀的同学更多了;与教师关系有了变化,中学接触教师也更多,班主任的管理和照顾不像小学那样周到。这就要求小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学习任务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老师教学中比较“开放”,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中学开展活动常由学生负责,教师只作引导;中学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有对行为进行自我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

二、调查研究

1、目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帮助孩子平稳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四个维度:

(1)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

(2)心理承受能力;

(3)人际关系;

(4)创新精神。

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最终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适应力的学生,从而实现小学与中学教育的良好接轨。

2、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

从理论上,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独立自主的个性、完善的社会适应性、交往的合作性,塑造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基本的心理素质。从实践看,中学老师评价比较好的4所小学的经验总结中也反映出,抓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帮助小学生尽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必须使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发生变化。进行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是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讨论,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中一个要求、一个标准、一条出路,严重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儿童的天性和潜能在我们统一的规则下将会一点点被扼杀,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思想讨论,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个体差异,爱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角色由“权威者”、“塑造者”转变成“协助者”、“服务者”。

2、进行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是要求学生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

3、教育过程中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自由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什么想法都不受约束,使许多求新求异的火花得以在顺畅的思维中迸发出来;发扬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各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中都做“主角”,不做旁观者:举行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由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主持活动内容和进行活动评价;开展“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中队长”、“今天我是一日小班长”的主题演讲,群策群力制定班级管理目标;通过“一事一议”、“课间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主题讨论,进行自我教育,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学习心平气和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克制自负、自傲、自卑、自责等不良的情绪和反应;设置学生自己负责的“图书角”、“生物角”、“作业展”等,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4、加强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交往。

加强小组活动,以小组活动来组织教学:预习、朗读、研讨、质疑、评价。还可以实行小组长“自主承担、轮换负责”制,按学科或“职能”各设一名小组长,如数学组长、语文组长、预习组长、讨论组长、朗读组长、分析例题组长、实验操作组长等等,并定期轮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都能受到学习管理的训练。

5、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给孩子自信。教师要珍惜和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成功,引导学生去领略无处不在的成功喜悦。如在大众面前顺利地作了三分钟的发言,球赛结束前三秒钟仍作了最好的发挥,考试因审慎而多得了几分,等等。对于每一个学生,既要求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又必须让他们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帮助学生设定一些通过努力有把握成功的短期目标,让学生付出努力后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如过去对学生期望过高,就作适当调整。经过奋斗获得胜利能帮助学生恢复自尊与自信,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6、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活动多种多样。如:设立心理辅导站,由专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担任辅导员,耐心听取同学的内心倾诉,热心帮助解答问题建立“咨询信箱”,开通“热线广播”,让同学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写出来投进信箱,心理辅导员以专门回信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谈心,解决他们的心理忧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设心理辅导课、举办心理讲座,介绍有关的心理知识和解决生活中小矛盾;进行考前心理疏导,漫谈如何公平竞争、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克服烦恼、控制愤怒、消除嫉妒,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指导同学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等等。

7、开展艺术活动,陶冶同学的情操。

利用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举办舞蹈、歌咏、书法、绘画、篮球等兴趣小组,每个同学都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中一项。既培养同学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还能够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其鉴赏美的能力,为陶冶同学的情操,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服务。

8、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优化同学的人际关系和锻炼意志。

体育锻炼是最具积极意义的保健措施,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消除疲劳、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还是形成开朗、坚强坚韧、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关身体运动方面的活动是与道德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等有着同等重要价值的教育活动。

9、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教育。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调查

背景分析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4年底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紧接着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江西省也加入了这一建设计划,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中开展了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占据了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的效益的发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以及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能否顺利开展。为了了解江西省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我们促进我省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我们对江西省中部地区展开了广泛调查,取得了一些数据,以期为我省后续的教育决策起到一等的参考作用。

基本状况

2009年,我们利用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放暑假的机会,对赣州等地市56所农村初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14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了调查摸底,其中既有相对较好点的的县市,又有信息化发展力量较弱的县区。此外,我们还结合了实地调研、课堂听课、访谈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4份,回收率96%。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远工程”的配备、农村中小学教师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及培训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总体来看,无论从硬件设施配套方面来说,还是从教师的教育技术的能力来说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对策或建议。

加大教学资源软件的投资

我们知道,如果把硬件比喻做“汽车”的话,软件就相当于“货物”,如果只发“汽车”(即硬件),而忽略配备“货物”(即软件教学资源)的话,其效果无疑等于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投资力度确实在加大,但是,合适的教学资源软件却跟不上,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校的教学资源软件投资是一次性的,即刚买来设备的时候购买的,其后,无论是损坏还是与教学内容不符了,都不见新的教学资源软件补上。这需要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引起重视,尤其是管理人员积极与部门领导沟通,因为毕竟比起硬件来,软件资源还是要便宜很多。

因此,许多老师呼吁,应多为他们配备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与软件,特别是常规媒体的教学资源,由于其投资小、技术要求低、使用起来灵活方便等原因,在农村中小学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注重针对性培训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度的培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被调查的老师中,有近70%的老师承认曾在近五年内参加过培训,而且有三分之一的老师认为培训对他们的教学非常有用,有近一半的老师认为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渴望对他们的培训针对性更强一些,比如加大多媒体素材的处理与课件开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课时比例等。常规媒体教学在农村中小学还有很大利用空间,特别是山区,常规教学媒体在其学校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由于应用能力、环境限制等因素,常规媒体是很多老师的首选。因此,在注重信息技术媒体培训的同时,也要考虑常规教学媒体教材的开发与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培训。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多注意引导老师科学选择媒体辅助教学,媒体没有好坏、先进与落后之分,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不能让老师们产生出现“唯多媒体”、“多媒体是万能的”等印象。

加强管理力度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投资的力度日益加大,但是在信息化管理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比如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技术人员力量不过硬等。据调查,有个别学校到现在还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的学校让其他部门的老师或行政人员做兼职。有的学校倒是有专制的管理人员,但是从本校的老师中任意找一位老师代替,这些老师既不懂教育技术,又没有经过培训,只管开门,不管维修、维护,当老师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时候却无法得到,使得老师们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辅助教学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且,由于管理人员的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有的设备刚用一段时间就坏了;而有的学校管理人员尽管技术力量过硬,但是由于维修维护资金的限制,最后只能将设备“一锁了之”。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对学校的现代教学媒体(含设备、资源)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是否满意时,有将近一般的老师表示不太满意。因此,建议学校在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管理人员尽量采用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如有人员编制的困难,由学校其他老师担任的话,就尽量选择懂设备、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担任,而且要经常不断的送出去参加培训。

此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展开信息化案例教学、课件开发、论文评比等大赛活动加强农村中小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老师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4

开展教育科研对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目前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困难与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笔者对新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情况做了抽样调查, 并作分析比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工具为自编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三、调查对象

2008年2月, 笔者亲自深入新疆的南、北疆11所中小学校, 对随机抽取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共发放225份, 其中城市165份, 农村60份, 回收220份, 回收率为97.8%。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调查

1.学校行政领导对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有关研讨会的态度

中小学教师对其所在学校行政领导对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有关研讨会的态度的认识 (见表1) 。

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意识 (见表2)

3.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常识 (表3)

4.中小学教师在公开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情况 (表4)

5.中小学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表5)

(二) 调查情况的分析

1.学校领导对学校教师进行研究较为支持

从表1统计数据来看, 城市有83.3%的教师、乡镇有68.39%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对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或研究是支持的, 但仍有16.66%城市教师和32.61%农村教师认为领导对教师参与这些活动是不支持或持无所谓的态度的。认为非常支持的城市教师比例明显高出农村教师14.91个百分点, 而认为领导对教师进行科研持无所谓态度的农村教师比例则又明显高出城市教师17.34个百分点, 这说明从总体上看, 城市学校领导对教师做科研的态度明显地比农村领导更为支持, 更为积极。

2.中小学教师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从整体来看, 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比较好的, 无论城乡中小学教师大多都能认识到教师做科研的必要性, 其中城市82.3%教师、农村71.11%教师认为教师做科研非常必要, 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 大多数教师能意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所在, 而其中不乏一些较为功利的认识, 城市有17.1%教师、农村有28.89%教师都认为教师做科研有些必要, 目的在于评职称, 在参与调查的所有教师中, 只有1位 (占城市比例的0.6%) 认为教师根本没有必要做科研。在认为有必要做科研的教师中, 城市教师更倾向于科研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农村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教师为评职称而做科研的比例比城市教师高出11.79个百分点。

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常识匮乏

针对这一问题, 调查者设计了三个问题, 即“您是否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您知道教育科研有哪些方法吗?”、“您知道教育科研有哪些基本步骤吗?”, 答题情况不容乐观。无论城市还是乡镇教师在这三个问题中大多都选择“不知道”, 而且针对教育科研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基本步骤答“不知道”的比例逐渐增高, 如城市教师的比例依次为67.7%, 74.6%, 80.9, 而农村的比例依次为56.25%, 73.17%, 85.37%。

(1) 在填答“知道”的选项中, 我们随后设开放式回答, 发现填“知道”的教师对于这几项内容实际上都是依自己的理解去解释, 如“什么是教育科研”, 有人认为就是“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备课”“备一小时课”“备一小时课而认真教课”“教+学=培养出有用人才”“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情况联系进行分析本学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为主”“如何开发学生能力”“学生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等。而裴娣娜的《教育科研方法导论》中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定义为:“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 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 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 它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创造性。”①总的来说, 在填写“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的77位教师中, 只有5位教师能够基本正确说出教育科研的含义, 也就是说其余93.5%的教师都对教育科研存在误解误读的现象。

(2) 在“教育科研有哪些方法”这一问中, 回答知道的答案有“观察法、引导法”“刻苦钻研”“启发式、合作交流”“刺激法、联系实际法”“校本教研、进修教研、自学研究”等。裴娣娜的《教育科研方法导论》中教育科研方法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如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 按研究的方法或策略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 (问卷、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 、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②袁振国的《教育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地研究。③依此概念, 在57位知道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师中仅有4位教师能说出一部分教育科研的方法。

(3) 在“教育科研有哪些基本步骤”一题中, 出现了“学校建设、社会教育、国家支持程度”“简单法、深入法”等回答, 而袁振国将教育研究过程中的活动列为“确定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④对此问题回答“知道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的39位教师中仅有4位教师能大致说出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

从以上数据统计分析来看,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常识大多数都不具备或不足, 即使有一部分认为自己知道, 而从其填写的答案分析, 真正知道教育科研的比例只占其中极少数, 这对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不利因素。

4.全疆各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水平普遍较低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见, 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人数较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篇以上文章的教师, 城市占6.7%, 农村仅占5.3%;发表文章在3篇以内的教师比例城乡分别占31.1%, 9%, 而还没有发表的城乡比例分别为62.2%, 85.7%, 在这一问题上, 城市与乡镇教师水平有了明显差距。

5.教师对自己参加教育科研信心不足

调查者设计了“您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的情况”一题, 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城乡比例分别为18.9%、30.4%, 选择其他三项的教师在城乡都有一定比例, 其中“没有承担也不想承担”的比例为5%、6%, 而最高比例都集中在“想承担, 但能力不足”, 城乡比例为40.8%、32.1%, 其次为“想承担, 但没时间”, 城乡各自比例为35.1%和31%。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都认同, 但普遍存在对自己参加教育科研信心不足的情况, 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中小学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过大的升学压力都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做科研。

五、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对策建议

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大致分析如下: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教师都认为科研是高校教师或专门的科研人员所做的事情, 自己只要教好书就可以当好老师了, 许多老师认为科研难做甚至神秘, 自己难以胜任, 因此始终避而远之;自身素质不高: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教育基本理论功底不够深, 教育科研知识匮乏, 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不强, 敏锐性不够等问题;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学校评价体制不完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缺乏理论指导、科研资料与科研信息不畅等都会影响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与实效。针对以上现状描述与原因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校的后续支撑力量,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科研氛围。教育管理部门及中小学校领导应当积极创设各种条件, 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 引导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首先, 领导要正确认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不以升学率为衡量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 而使教师无力分身做科研;其次, 对于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的教师给予认可与表彰, 在学校形成人人都想做科研, 人人都敢做、能做科研的氛围;再次, 学校可定期组织以教研活动、学术研讨会、科研交流会等形式的研讨活动, 即使想做科研的教师了解科研, 逐步参与科研, 消除科研高深莫测的认识, 又可使做了科研的教师的成果得以展示, 并从交流中得到提高。

(二) 从经费上予以支持与保障

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有专项资金, 即每年从教育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专款专用。目前新疆正值普九关键阶段, 虽然从本来就不很充足的经费中留出一笔看似没有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但长远考虑, 这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素质, 使教师从以往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实现教育科研——教学名师——形成名校, 再以名校吸引名师, 推动教育科研水平提高, 产生良性循环。留出的专款可用于购置科研所需基本设备, 教师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及培训, 购买与教育科研相关的书籍资料等费用。此外, 对于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旦教师教育科研由为评职称被动搞转变为为提升专业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而主动做, 教师的创造潜能即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 重视教师教育科研培训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新疆中小学教师即使是毕业于师范类学校或师范类专业, 在职前也少有专门学习过教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的, 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专门训练。目前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已经觉醒, 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师做科研的重要意义。但是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仍是少数, 能有成果发表的更是少数, 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如何做科研缺乏理论指导, 想做却又不知道怎么做, 因此要开展科研培训, 以此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科研培训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学习 (包括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学科教学法、教育基本理念等) , 以及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包括一般概念、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方法、科研成果表述的技巧等) , 其中后者是关键。

(四) 在中小学校倡导教育行动研究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课题出现在教师面前, 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素材, 这是教师比教育专家更了解教学实际, 更容易产生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教育行动研究就是一线教师“为了行动”、“针对行动”、“通过行动” (这里的行动均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而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调整——再反思——再调整如此反复的过程,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改善实践的质量, 而不是要去讨好教育专家, 为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做多少贡献, 这对于理论水平有限, 教学任务繁重的一般教师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思路。教育行动研究只是一种研究方式, 而非具体的研究方法, 选择了这种对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研究方式后, 还需采用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如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来帮助教师实现行动的改善, 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成林等.六盘水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调查[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79-85.

[2]郑明彩.昭通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调查[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4) 63-69.

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篇5

摘要: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相关制度和措施还不完善,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等。

正文:

三:素质教育现状的突出问题

(1)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

(2)是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严重。

(3)是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4)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5)是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6)是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其一,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

其二,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三,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

其四,近视患病率仍高居不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五:三大因素制约素质教育发展

第一,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

表现为一是投入重心过低,经济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第二,相关制度和措施还不完善,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评估在教育管理中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导向作用,没有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制度,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同时,高考招生政策的引导不利,对中小学的导向更多的还是”应试“。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组织仍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通过层层考核将”片面追求升学率"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第三,教师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特别是在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农村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再加上学校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接受集中培训。

六: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调整和规范教育行为。

考试是一根教育的指挥棒,有人认为,学生素质要全面发展,就要全面取消考试,但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们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社会也需要人才分流,通过考试来选拔培养人才仍是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办法。但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我们一要控制考试的范围和频率,二要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尽可能使考试全面、准确、公正。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有书面考试,又有实践考试;既有考试,又有考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修改完善中小学校的教育评估制度。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完善师生互评制度,赋予学生实在的评价权利。奖惩制度要面向全体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要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学校建设

二、突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坚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对于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落后山区存在的差异,素质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在课程方面要体现出这种差异,使不同的地区有较大的选择弹性。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敬业爱岗,关心、尊重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有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教师必须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必须努力钻研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必须尊重和关心教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监督,积极转变社会观念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未来的世纪将是以智取胜的世纪。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把成功的希望之光聚集在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上,世人称之为“通向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而合格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教育改革。现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希望通过教师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这里的“人才”不是迄今学校教育的“标准化人才”,而是具有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此,要求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影响下的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宣传素质教育,然而声势如雷电交加,成效却细雨绵绵。何以如此?师范教育和小学教师培训该如何改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教师的教改思想观念、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改革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概况

(1)调查目的及问卷编制依据。为了解小学教师现有的教育思想观念,从事教育改革实践的情况,同时也为师范教育的改革以及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寻找科学依据。按照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在征询小学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制成这份调查问卷。

(2)调查的主要内容。

①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即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认识;②教师对新的学科教学模式的了解情况及运用情况;③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情况;④教师补充新知识情况及从事教育科研情况;⑤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理解及使用情况;④教师补充新知识情况及从事教育科研情况;⑤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理解及使用情况;⑥阻碍素质教育向前推进的因素。

(3)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教师共2000人,分另选自XX市12所市重点小学,1所区重点小学,两所普通小学云一所厂矿小学。被调查教师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学历层次拍中专或中专以上,职称从小教初级到高级。

2.结果处理和分析

本问卷发出2000份,回收1861份,回收率为93%。用统训学的方法、技术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处理。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目前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83%的教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模式不满意;有85%的教师认为应当探索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这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众多的小学教师己经认识到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当问及什么是素质教育,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应当怎样进行培养时,教师们的回答状况有以下三个类型:①不明确或不知怎么答;②回答不系统,支离破碎;③回答笼统(比如:素质教育就是“五育”全面进行),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

这说明教师虽知素质教育一词,但不明确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应怎样进行。

(3)虽有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愿望,但缺少实际行动。这一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反映出来:

①教研活动。按理说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进行教学思想交流,推进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从结果可知,只有33%的教师认为推进了教育改革。

②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及使用。结果显示,教师中对新教学模式积极关注并了解的占6.4%,尝试运用的占25%。

③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88%的教师认为绝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仍以考试成绩论优劣。

④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认为绝大多数教师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占16%。

(4)头脑中缺少不断补充新知识的愿望和教育科研意识。结果显示,经常读教育书刊的教师占37%,订阅与专业有关的报纸、杂志两份以上的占21%,读懂并吸取别人研究成果的教师只占17%,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的教师只占14%。

(5)教师的改革意识受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以及来自社会、家长压力的制约,以致不敢进行教育改革。结果显示,82%的教师认为在教育改革中受到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

三、建议与讨论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从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确实在逐步地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意识中,正转变着陈旧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说,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我国限于物力财力,还不能创办足够的大学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考试仍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教师虽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但毕竟不容易。尽管如此,素质教育的脚步,并不会停下,因为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民族的希望。

转变教师的观念需要时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应当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入思考,创立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大气候。以笔者陋见,提出几点所谓建议请教于同仁。

(一)教育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和学校领导)应切实为教师进行教改创造条件。如建立奖励制度,奖励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改革者;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师工作效果,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通过培养和培训两条途径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实际构建层次清晰的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更具效率性、针对性。

(三)学校应当建立教研活动的检查、监督机制,随时掌握教研活动情况,保证教研活动真正起到促进交流、推进教育改革的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业务进修、培训制度。21世纪需要的是有竞争意识、有开拓能力、科研能力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教师。通过培训增强这些意识和能力。

总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然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毕竟是复杂的。当务之急应当是通过调查等方法了解目前小学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转变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规律、方法。依照规律创设条件,破除陈旧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梁秀波.浅谈新时期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 中国校外教育,2011(02)34.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7

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 也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1]。教育信息化最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中,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2]。转岗前教师面临着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的变化, 有必要对其教育技术相关情况进行了解, 以明确存在的问题, 为相关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于2014年12月对129名于石家庄市某高校集中培训前的教师进行集体施测。现场发放问卷129份, 当场回收129份, 有效问卷129份。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 (96.2%) , 被试的年龄多集中于31-40岁 (62.5%) , 文化程度集中于本科或大专 (86.7%) 。被试以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 (81.2%) , 从事教育年限最短半年, 最长34.2年, 可见此次调查教师从业时间较长, 教学经验较丰富, 提供的相关信息也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一) 教育技术技能

该项考察涵盖了概念、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方面, 技能完全掌握的比例从0.7% (音频剪辑和Photoshop) 到22.1% (网络搜索) ;而“不知道”的比例则从4.3% (网络搜索) 到67.1% (网页制作) 。调查发现, 尚有15.0%的教师不知道QQ等软件的存在, 此外相当比例的教师不知道教育技术的含义 (28.6%) 。见表1

(二)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态度

对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多数被试认为有帮助或帮助很大 (85.0%) ;多数被试认为其最大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69.0%) ;数量过半的教师 (52.1%) 认为教育技术的利大于弊, 另有相当比例的教师 (31.4%) 认为是利是弊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缺点是难以掌握, 耗时耗力和经济成本高。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的可改进之处较多, 如接受技术培训 (76.4%) 、引入相关软件 (63.6%) 、增加硬件设施 (37.9%) 等, 38.6%比例的教师认为应当配备专门技术人员来承担教育技术工作。

(三) 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胜任力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的使用会增加工作负担, 但属可承受的范围 (73.6%) , 少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负担, 另有10.9%的教师觉得负担太重, 以至于难以承受或无法完成。对教育技术的胜任感, 少部分教师 (10.9%) 觉得完全胜任, 大部分感到有些困难或困难很大 (79.1%) , 另有10.1%的教师觉得无法胜任。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多持肯定态度, 认可教育技术在提升学生兴趣、表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与宋新芳的相一致[3]。教师的教育能力整体较低, 部分教师甚至缺少基本的概念知识, 对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 至于较专业的技能则基本没有接触[4]。

教育技术的应用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但他们基本可以承受;相对而言, 他们对教育技术的胜任感则较差, 这与陈泽波等人研究一致[5]。教师认可培训在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作用;随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增强, 胜任感会随之增加, 而工作负担则会降低。故此, 在今后培训中应根据教师所在地区、学历水平等方面特点增加培训的针对性, 并注意引导教师形成对教育技术的恰当观念。

参考文献

[1]张豪锋, 范喜艳.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7) :84-88.

[2]杨宁.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现状调查与培训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4 (192) :93-96.

[3]宋新芳.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33.

[4]耿晓丽.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2) .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8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4市56所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中学34所, 小学22所, 调查对象中教师及管理人员167人, 学生1433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98份, 回收率93.6%。将回收的教师卷及学生卷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类数理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学生问卷的分析

学生卷共设置调查26项, 主要包括:学校是否开设武术课、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武术课学习内容、武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比较、自己了解武术的方式、课外武术的接触情况, 以及对教师和学习内容的满意度等。

统计分析, 62.66%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 开设武术课的有11.67%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武术课, 44.91%的学校重视方面表现一般, 另有29.94%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武术课。占47.52%的学生喜欢上武术课, 有33.06%的学生不喜欢所教的武术内容。满意和基本满意授课教师教法的分别占37.60%和44.70%, 也有17.70%的学生不满意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同样上一节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 63.16%的学生认为武术课更累, 说明武术课教学方法单一, 娱乐性少, 普遍认为武术课程难学难练。从问卷中得知:学生通过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占25.9%, 通过电影、电视了解武术的占46.1%, 通过学校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占15.9%, 通过民间拳师了解武术的占7.1%, 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武术的占5%。另外, 学生对武术的概念、内容的了解也不全面, 认为武术能够强身健体的占47.6%, 能够防身自卫的占38.4%, 能够通过武术培养自己的品质的占11.2%, 而能够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只占2.8%。

2. 对教师问卷的分析

教师问卷共设置调查18项, 主要包括:武术课开展情况、教学内容、武术课器材情况、大纲的理解程度、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武术的教学方式等问题。

统计分析, 学校缺少武术专长教师, 其他体育教师不愿承担武术教学任务, 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72.35%的教师对开展武术比赛持支持态度, 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武术教育对于武术作用价值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有52.57%的教师认为武术教育仅仅是锻炼了身体, 并且便于开展, 节省了体育器材的投入。另有9.7%学校管理者不了解武术的健体防身、修心养性、娱乐欣赏的作用, 把打架斗殴等恶劣风气与武术等同起来, 弱化了武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导致学校没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去贯彻执行, 没能对学生习武热情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支持。武术的价值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它既包括对人体健康的促进, 又包括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促进, 还包括对人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完善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调查反映出, 武术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教材以技术为主, 理论知识相对薄弱。69.12%的学校没有统编或自编教材, 18.15%的学校教材系统性较差, 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 其中还有12%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确定, 趣味性不强,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绝大多数教师仍采取传授式教学, 手段简单, 不能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选教材方面, 一些教师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创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武术教材。对教材内容, 只注重规格化和套路动作统一的外在合理性, 忽视了套路中隐含的技击功法和内在的文化性, 忽略了武术内涵的复合性和多元性。另外, 武术教师、教学器材也处于缺乏状态, 严重影响了武术教育的开展。

三、教学建议

1. 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 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身需求, 是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 加强各级领导的管理责任, 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推广教学等实施工作, 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

2. 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 加大对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 要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贯穿始终, 注意渗透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的内容, 扭转学生对武术教学的错误肤浅的认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 彰显武术教学的文化性。学校要借助校园媒体和其他各种手段等形式大力宣传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和健身教育功能, 宣传武德故事等彰显武术文化和哲理性的内容, 为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3. 充实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 发挥地方特色

结合《武术健身操》组织相应的普及与比赛活动,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特色内容编写教材。如河南焦作市中小学开展的陈氏太极拳、登封市中小学开展的少林拳等地方特色拳种。创编简便、规范又具特色的自编教材, 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教法体现灵活多变, 突出趣味性与方法性, 并结合实用性与系统性。武术教学内容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对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精神的培育。

4.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武术教育的关键。学校要有目的地引进武术专业和特长的体育毕业生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中来,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外聘有资质的武术专家、民间拳师来开展课外传授与辅导。2010年10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办了第一届武术健身操全国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是来自全国32个省、区、直辖市的教学骨干和行政主管, 这体现了国家对师资培训的重视以及开展的力度。相对应, 各省教育部门也应建立起系统的武术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 如可指定当地的体育院系为培训中心, 以培训武术课程内容,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理论方法等, 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5. 完善武术考试和考评机制, 丰富竞赛活动

目前中小学武术考评机制缺失, 不能科学规范地考核评价。因此, 各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武术运动考核或达标办法, 将武术作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同时, 也可以将武术纳入中考内容之中, 作为晋升高一级学校的参考成绩。另外, 还可以通过武术段位制等评价机制来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评价手段, 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开展各级别、多层次的社会及学校武术运动竞赛, 加强武术表演活动以及武术基本功大赛, 开展武术优质课、示范课比赛, 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到武术学习、武术训练中来, 营造良好的武术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姜玉泽等.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

[4]余强生.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7) .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9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2007年8月, 在全国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2009年9月10日, 在庆祝第25个教师节大会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强调:“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见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师所寄托的无限希望。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特别关心和重视。1981年国家教育部统一了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 1985年、1987年、1988年又连续出台了中小学学校美术教育的方针、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等政策, 随后教育部又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 这些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和在中小学校的贯彻落实, 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小学校师资力量得到不断加强, 美术教学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美术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广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能坚守岗位, 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踊跃参加校内外的美术教研活动, 互相交流、参加讲座、积极参与绘画比赛等活动。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促进了中小学校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但是, 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美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 为此, 笔者近期对周边的部分县 (市) 和城乡中小学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二、教师教学观调查结果

(一) 调研范围和对象

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霍城县、尼勒克、克拉玛依市、奎屯市等地的城乡中小学的现职美术教师。

(二)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笔录、查阅资料、参观作品、座谈交流等。

(三) 调研内容

1.当前部分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工作不关心不重视的主要原因?

2.目前学校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3.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认识?

4.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美术教师的开拓进取、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能力?

(四) 调查结果

1.基础美术教育功能和美术课程地位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学校的应有的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功能是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来完成,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陶冶审美情操。美术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往往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关注, 甚至把美术课程看做是“无为”的教学和学习, 重视数、理、化课程教学, 偏重学生的升学率, 美术教师普遍认为教主科的教师有作为, 教副科的教师是无作为的, 在学校的地位比较低而且作用也不大, 在“无为”的背景下,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下, 一部分美术教师不能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 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生财之道上。随着社会对美术作品需求的剧增, 美术教师积极地迎合社会的需求, 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 将大量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市场运作上, 他们的这种行为养肥了自己, 损害了学校的教育利益, 导致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滑坡和教学质量的下降。一部分美术教师认识不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工作不思进取, 没有什么压力。甚至有的美术教师已经到了不能坚守“美术教育阵地”的地步, 想尽快脱离教育工作岗位。

3.一部分美术教师缺乏继续学习和探讨的精神, 靠吃“老本”, 不重视美术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导致自己美术专业水平不断下降, 甚至已经退化为“不会画画”。在调研中, 当问及是否经常练习画画的时, 普遍回答是“我们不会画画啦”、“我们没有时间画画”、“画画有什么用呀”等, 如果“美术教师不坚持画画”或者“不会画画了”, 那还怎样来完成美术新课改的“动口也要动手”这一教学目标呢?

4.不关心国家大事, 不关心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做事做人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新知识, 不钻研教材, 不研究教学规律, 不具备教学科研能力, 不是一名“科研型”的美术教师。因为缺乏开拓进取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直接影响到学校美术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阻碍了学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也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宗旨。

5.有不少美术教师承担了学校专职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 或者担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 从事专职或者半专职的美术教师只是一部分。因为所学和所教的专业不对口, 直接影响了美术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也导致了不少美术教师改行和调离学校。

6.城乡美术开课率不达标, 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2001年-2010年) 中明确规定农村学校达标率是百分之九十, 实际上在有些农村学校达标率还不到百分之七十。师资数量与师生比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校中, 有一部分学校还没有配备美术教师, 美术教师到岗位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九点三, 美术学科师生比失调。例如:伊宁市第八中学现有四千多名学生, 在岗美术教师只有二名, 师生比严重失调。尽管这样美术教师有时还被挤占, 但这明显违背了教学大纲对美术教学的要求。还有一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美术教师, 甚至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师只挂名不上课, 长期从事学校的思政或教务等工作。挤占美术课现象也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美术教师当学校勤杂人员使用, 更有甚者有些美术教师长期停课搞社会维稳值班, 或被借调到其他部门工作;二是美术课被其他教师剂占, 他们以主课要复习、要考试或者时间紧张为理由等, 美术课被挤占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不重视, 以及美术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7.不能积极地开展课外美术活动教学, 对课外美术活动教学总是以缺乏条件太麻烦, 没时间、没学生为理由。没有认识到课外美术活动教学是课堂美术教学的重要延伸,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外、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更新教师教学观的建议

通过调查、访谈, 可以发现教师教学观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和影响美术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为此, 为了改变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不良局面, 提高美术教师新的教学观, 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不断完善美术教学管理体制

前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指出:“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对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美术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为此, 要进一步建立学校美术教学管理体制, 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 认真执行美术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学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计划和目标, 学校领导要关心美术教育的发展, 美术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美术教学质量, 各学科教师要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给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 使学校美术教育真正发挥它重要的“窗口”作用。

(二) 保护和激发美术教师工作积极性

要进一步激发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热情使他们坚守好自己的“美术教育阵地”, 首先, 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对美术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基本掌握美术教学中的特点、功能和特殊作用, 懂得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要给美术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要在教学和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其次是教师也要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 登高望远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刻苦认真地钻研教材, 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美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除了美术教师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原因外,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学生课堂的积极配合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 加强美术第二课堂教学

课外美术活动教学是课堂美术教学的重要延伸,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外、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以满足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同学, 还可以为高等美术院校输送艺术人才。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 努力给第二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随时帮助解决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第二是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美术专业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教学活动要统筹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可以进一步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也为学校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 做科研性的美术教师

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术教育阵地”, 不但要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功、扎实的智能结构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综合知识,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科研能力, 加强美术教师科研工作也是现代美术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也是现代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成为一个具有“研究型的美术教师”, 就必须关心和重视学校美术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教育关系着教育未来的发展, 还要立足美术教师工作岗位, 积极转变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 刻苦钻研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和美术教学规律, 进一步夯实教师自身的美术专业基础。努力做一名“科研型”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综上所述, 国家的发展在于教育, 教育的发展靠教师, 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肩负着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 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现代美术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努力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积极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M].中国美术教育, 2003 (1) .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10

文化不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软动力, 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 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在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平的社会文化能够带来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比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更强。[1]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总和, 主要由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四部分构成。它作为教师的特殊生活环境, 必然对教师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那么, 中小学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如何呢?鉴于此, 笔者对东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与访谈, 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学校文化满意度情况, 剖析存在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希冀为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教师教学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 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调查范围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包括湖北、湖南、内蒙古、甘肃、江苏、浙江、广东七个省份, 覆盖25个地级市、盟的510所学校。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 回收问卷1593份, 问卷回收率为75.85%, 有效问卷1505份, 问卷有效率为94.5%。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教师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教师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涉及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主要维度;最后一部分开放式题目, 了解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则围绕教师调查问卷的不同维度展开, 以便深入了解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选择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深入了解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满意情况, 所使用研究方法能较好地满足研究需要。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校物质文化满意度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 如图书馆、教师活动中心、教学设备、办公设施等。

(1) 基础设施建设。从表2可以看出, 65.6%的教师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办公设施与教师活动中心建设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34.3%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从比较情况来看, 我国不同地区、城乡间存在着差异。中部地区教师的“不满意率”比西北地区高出13.5%, 农村教师的“不满意率”则高出城市教师19%。

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而导致我国不同地区、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呈现出较大差异,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仍不能满足需要。西北地区L老师反映:“学校办公条件不好, 过去每个年级一个办公室, 但没有任何设施可谈。现在拆旧楼, 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师和音体美教师合用一个办公室, 二三十个人共用一台电脑, 教室没有任何多媒体设施。学校图书馆没有一本可看的书。”此外, 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调查结果表明:53.1%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1台, 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2台, 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 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 无法满足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的要求, 制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

(2) 图书资料建设。从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的满意度来看, 69.9%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 30%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 11.6%的教师表示“不确定” (见表2) 。就城乡教师而言, 农村教师的满意率仅为18.3%, 比城市教师低20.4%。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经费短缺, 无力添置新图书。目前不少学校的图书资料基本上是在“普九”阶段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集中购买的, “普九”一过, 不少学校就再也没有购买过新的图书资料。另一方面, 由于受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不少学校领导往往不太重视图书馆工作, 一般都是安排老弱病残或其他照顾对象进图书馆工作, 没有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管理, 学校图书馆管理水平不高, 引起教师们的不满。

2. 学校精神文化满意度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的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 体现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等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如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学校形象等。学校精神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学校核心价值观是这所学校所有成员共同认同的看法或者共同享有的观念, 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 是对学校根本问题的看法, 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3]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调查数据显示, 54.2%的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校风等精神文化建设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 29.4%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 16.4%的教师选择“不确定” (如表3所示) 。

总体来看, 中小学教师对目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 不同地区、城乡间教师的满意度也存在着差异。探究其中原因, 主要由于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系列问题, 表现为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功利驱动、注重形式, 缺乏规划、不能持续等方面。[4]另外可能也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西部地区L老师如是说:“我们学校生源质量不高, 他们多数是一些做小买卖的进城务工人员或周边的农民子弟。创建校园文化活动是在搞, 但收效很低, 可以说没有多少校园文化氛围。”

3. 学校制度文化满意度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规范体系。

(1) 教学管理制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 42.9%的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 56.9%的教师则表示“不满意”。

总体来讲, 虽然中小学校均制定系列教学规章制度, 但制度落实往往不到位, 造成教师们的强烈不满。在访谈中, P老师这样说道:“我们学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相符, 如规定上班时间、请假制度, 结果就成了‘撑死胆大的, 吓死胆小的’, 主任看见不说, 校领导也不知道。”

(2) 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调查结果显示, 46%的教师对考核与评价制度表示“不满意”, 只有36%的教师感到“满意” (见表4) 。此外, 农村教师的“不满意率”高达56.2%, 比城市教师高出近二成。分析其中原因, 主要有二:一是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欠科学、合理, 有失公平。G老师表示:“学校的评优、树先没有多少合理公平可言。现在很多学校经常出现‘先定人, 后定文 (评选办法) ’的雷人做法。职称评定文件规定向全勤教师倾斜, 但往往是领导、领导家属优先。”二是城乡学校的职称比例、学科带头人评选比例分配不均。在现实生活中, 农村教师的职称, 青优、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学校,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名额。国家教育督导团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 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 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贵州、甘肃、陕西三省农村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 城市高于农村25个百分点以上”。[5]

(3)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调查数据表明, 48.1%的教师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 30%的教师则表示“不满意”, 21.8%的教师选择了“不确定” (如表4所示) 。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对专业发展有着迫切的需要, 期望值较高,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中存在着形式化等方面问题。在访谈中, G老师就这样说道:“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案、计划、措施样样都有, 但都是单位迎接检查用的, 内容也是从网上搜寻、修改的。”

4. 学校行为文化满意度

行为文化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制度层面的规范和约束下所采取的行为模式。不同的行为文化或行为模式必然影响教师教学生活质量。

(1) 学校领导管理方式。就学校领导管理方式的科学性、民主性而言, 35.5%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 42.1%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从学校领导关心教师工作与生活情况来看, 有46.5%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 另有53.4%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 (如表5所示) 。原因何在?G老师道出了部分原因:“学校领导很少关心教师教学工作和生活, 天天忙于疏通上下关系, 喝酒捞肉, 多数领导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再升一步, 或不求高升, 但求单位安稳、不出重大安全事故。”

(2) 教师合作文化。调查结果表明, 66.4%的中小学教师对同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行为感到“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 33.1%的教师感到“非常不满意”或“基本不满意” (如表5所示) 。在学校生活中, 中小学校教师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 (如集体备课, 听课、说课、评课, 师徒结对, 经验交流) , 但受到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成绩排名、科层式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们表面上互相敬重, 实则是“面合心不合”、貌合神离, 不太愿意加大合作力度, 哈格里夫斯所倡导的“流动的马赛克文化”或合作文化并未真正形成。教师间缺乏有效的、广泛的合作是造成部分教师不满的重要原因。P老师这样说道:“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 背后却是勾心斗角, 互不买账, 所以我们学校就有一特点:单个教师的实力是很强的, 但没有很强的教研组, 虽说数学组比较团结, 我想, 那是男老师占多数的原因”。由此看来, 当合作成为教师自发、自愿、跨越时空的合作文化时, 它不只是教师相互沟通、交流的形式与手段, 还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 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办公条件虽有所改善, 但教师的满意度依然不高,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完善, 但存在着科学性、操作性不强, 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学校领导管理方式有待改善, 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但并未真正形成教师合作文化。鉴于此,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

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切实改善学校办公条件与教学设施。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以及教师的现实需要, 给予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 注重教师活动中心、健身房等休闲娱乐场所建设, 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成为教师向往的地方。

2. 建立健全学校制度体系, 构建科学的制度文化。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教师考核与评聘制度。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特点, 将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际能力作为评聘的主要依据, 避免“论资排辈”, “论文、学历至上”等不良现象再度出现。三是完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 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 积极推行学校本位管理, 关注教师生存质量。

学校本位管理强调绩效责任、鼓励参与、赋予成员自主性、发展学校特色以及人性化的关怀。通过更新领导者管理理念,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积极推行学校本位管理。

4. 变革传统教师文化, 构建教师合作文化。

不断变革封闭、孤立型的传统教师文化, 构建开放、自然合作型教师文化。自然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形成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孤立主义教师文化的藩篱, 形成有效地“同伴互助”合作机制, 从而有助于消除教师、同伴之间的隔阂, 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 同伴间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同时, 在与同伴的积极合作中, 教师也不断体验着教学生活的欢乐与愉悦, 从而有助于增强教师主观幸福感, 提升教学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 卡尔, 郑雪等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8.

[2][5]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摘要) ——关注义务教育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 :1~5.

[3]余清臣, 卢元锴.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8~19.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11

(一)调查对象与要求

调查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以今年参加继续教育的8个班共380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被调查教师遍布粤北山区各市、县、镇中小学。其中,中学教师276人,他们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为:48.9%为大学本科学历,45.5%为大专学历,5.4%为大专以下学历;其中4.4%为高级教师,46.7%为一级教师,48.9%为初级教师。小学教师92人,他们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为:9.8%为大学本科学历,35.7%为大专学历,54.5%为大专以下学历;其中17.4%为高级教师,40.2%为一级教师,42.4%为初级教师。调查前不用任何暗示性语言,更不涉及到教师的继续教育成绩评定,只对问卷内容作简单解释,使他们在理解问题时趋于一致,要求教师实事求是答卷,以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准确可靠。

(二)调查项目及结果

调查表设计的项目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见表1。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

在问卷调查和课后交谈中发现,造成粤北山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佃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够

从问卷调查表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收不到明显的效果。许多学校领导认为,继续教育花钱费力,特别浪费教学时间。培训完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大,在当前应试教育为主的形式下,还是抓中考和高考来得实惠。许多领导和教师几乎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只要中考和高考的成绩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至于对各种各样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因为看不到成绩而显得不那么重要。许多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是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强调一些课程改革方面的问题,有些还是旧调重弹的知识,对教学水平提高不大,更谈不上对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任务过重

由于粤北山区在广东省属于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教师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各县用于教育的财政经费偏紧,对教师的补充不及时,使粤北山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加上每年都要应对中考或高考,对小学六年级、初三和高三的教师来说,双休日、节假日几乎被各种补课占满,教师身心疲惫。本次继续教育是第三轮培训的最后一年,时间安排较紧,大多数课程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毕业班的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从调查结果看,中小学教师对本地区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不满意率高达46%。与教师交流后进一步发现:本次继续教育只要选两门专业课程,其余六科可以选择公共学科,拿够学分既可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加上开出的课程是二年前定的,基本上是一些老的培训课程,不能提高教师的兴趣。

(四)培训教师的水平和敬业精神不够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都是由各地区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我校两院已合并为韶关学院)负责,几乎没有专职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时,临时抽调教师来应付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由于大学教师本身对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不熟悉,对中小学教学体系认识不够深入,加上培训教师在大学都有各自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只能把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附加教学任务来应付。

(五)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不合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这次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不满意率达到51%。主要是本次培训安排在正常的教学时间,教师要参加培训必须请假,培训完后还要抽时间将自己所缺的课程补回来。有些教师因为不能调课而放弃了本次继续教育的机会,有些教师则采用培训一或两天就回校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对培训方式,教师们更不满意,因为全部是在韶关教育学院上课的单一形式。

(六)培训费用过高

从调查中发现,认为对继续教育培训费用过高的教师占89%,只有40人认为继续教育培训费用较合理。与教师们交谈时发现,认为继续教育培训费用较合理的都是效益较好的厂矿子弟学校或省市重点中小学的教师,他们的继续教育费用由学校承担。大多数教师的继续教育费用由自己负担,从收费情况来看,粤北地区每轮继续教育收费600元,加上每次来回的差族费和住宿费用共计不下2000元。对于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思想,成为每一名中小学教师不可抗拒的现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更要高瞻远瞩,解放思想,尽最大的努力提供一切条件给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特别应注意改正那种只重视高考和中考的应试教育恶习。

(二)改变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将目前的讲授式为主变成多种形式并存。如增加各种讲座,将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STS等方面的专题结合起来;将实验改革专题研究带到高校实验室里进行,调动每一名理科教师动手改进实验,讨论、探索各自的实验教学体会;有指导性地针对某个新问题的读书班,以如何写教学论文,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如何进行教改科研还可以针对各个县、区、镇的不同情况,在双休日将中小学教师相对集中到某个教师多的学校,继续教育的教师下去授课,特别是公共课程更应采用这种方式,以每个学校为单位进行授课。这种方法可大大地节省参加继续教育教师的差族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将培训时间尽可能地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每次培训必须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统一集中在两个星期左右穿插进行。增加中小学教师动手、动口的机会,举行课例分析、组织优秀中小学教师现场讲解、示范,观看优秀中小学教师上课的录像,并当场评议来提高教师的听、说、写与评课的能力。

增加网上教学,粤北山区尽管在广东省属于贫困地区,但比全国经济平均水平略高。近几年,省政府下大力气抓电化教学的建设,大多数中小学已配备一到两间多媒体电教室,目前已初步具备开通校园网络进行继续教育的条件。只要政府加强引导和加大投入,继续教育的网上培训模式将大有可为,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将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与时俱进,改革中小学继续教育课程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逐步展开,新的《科学》课程不久将完全进入中小学课堂,现在的教师都是我国师范院校培养的单一专业人才,这种专门人才难以胜任综合理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需要。在当今师范教育模式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继续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在继续教育课程中结合《科学》、《社会》的课程标准,开设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供教师选择。采用假期集中培训或脱产培训的方式来解决当前中小学严重缺少《科学》教师的被动局面,避免重复高中综合科教学采用各科教师轮流上课、解题,特别是涉及到三科知识的综合题,各科任教师只讲自己的专业知识部分,既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一支高水平继续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 篇12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制素质的调查分析

1.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现状

(1)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整体上认识模糊。《教师法》是一部以教师群体为特定对象的法律,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法》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管理行为的合法性。调查显示, 能正确回答出《教师法》颁布时间的教师只占到调查总数的36.3%, 其中小学教师为10.6%, 初中教师为44.9%。这个问题反映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法制水平偏低。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具体的法律条款认识肤浅。教师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掌握情况也能反映出教师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 调查表明,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极其有限。有64.4%的教师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教师的权利当作是教师的义务, 40.6%的教师将人身权当作教师的权利。《教师法》第十一条第二、第三款明确规定, 胜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分别必须取得中师及以上和大专及以上文凭。调查显示,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法》中规定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最低学历的作答, 整体上达到了82.5%的认知水平, 对中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最低学历的作答, 整体上回答正确率为73.8%。

2.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现状

(1) 依法维护自身权利与利益的观念淡薄。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在我国尤其在农村局部地区十分普遍, 但如何获得法律救济呢?从对“如果你的工资被拖欠, 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的作答情况来看, 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信访的方式占31.3%, 选择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的占49.3%, 而选择向人民法院诉讼的只有19.3%。如果向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教师对被告主体资格的回答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性, 有68.1%教师认为政府应成为被告, 有20.6%的教师认为学校和政府是共同被告, 认为学校是被告的仅为11.3%。

(2) 依法执教、治教意识淡薄。教师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看法, 也能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水平。在对“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 你认为学校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呢”和“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由于教师的过失造成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学校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作答中, 近85%的教师认为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但也有15%的教师认为不应当承担或不清楚。我们认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因教师故意或过失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 系教师的职务行为, 学校承担责任是合情合理的, 只不过学校在其后可以追究教师的责任, 也就是“追偿权”或“求偿权”。

3. 农村中小学教师侵权的类型及其现状

(1) 体罚与变相体罚屡禁不止。调查显示, 有83.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体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管理学生, 有15%的教师由于气愤而体罚学生, 有59.4%的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轻微体罚学生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这充分说明在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罚学生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教师对变相体罚的认同率达50%, 这说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观念淡薄, 法律意识不强。同时我国《教师法》还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是教师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但有35%的教师对其他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不会予以制止。为了进一步验证, 我们从对学生的问卷统计分析中也发现, 有84.7%的学生认为教师体罚是为了教育自己, 9.6%的学生认为教师体罚是因为自己工作不顺利, 5.7%的学生认为教师是恶意惩罚, 有36.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存在着教师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

(2) 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普遍存在。有近50%的教师认为, 把“扰乱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请出教室”是可以理解的, 3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有为“参加某种庆典活动而停课的现象”, 62.6%的教师对“将成绩差而升学无望的学生动员回家”是认同的, 这种现象在初中尤为严重, 达80%。同时, 从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来看, 59.2%的学生认为教师曾经将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请出教室, 与教师的回答基本一致。84.7%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他们参加过教学计划之外的一些庆典活动, 其比例高于教师的回答。可见, 在农村中小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制素质的策略

1.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同时创新以往普法教育中采取的将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汇编成册下发, 由教师自主学习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另外, 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校的现实特点, 即学校分布散、每所学校教师少的现象, 集中教师利用寒暑假、短期培训等方式进行集体学习, 这样有利于减少普法教育的成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的说教, 要融入相关案例, 使教师从具体的案例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律学习时, 法律条款的解释是必要的, 但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现状的特点, 对一些具体的有关禁止性规范的法律条款, 应反复强调, 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

2. 学校要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入手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应当从自身做起, 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作为切入点, 在全校上下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氛围。这就要求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得与上位法律相抵触,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学校的许多惩罚性规则, 严重地损害了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有的学校规定, 对学生迟到、早退、随地吐痰等可罚款处理, 这是一种明显的违法或越权行为, 在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中普遍地存在。学校虽然有权按照学校章程制定规则并依规则约束被管理者的行为, 但学校这一权利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学校规则本身的合法性之上。否则, 就会侵犯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因此, 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过程中, 相关学校还应组织专门人员对本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审查, 凡与上位法律相冲突的规则, 必须予以纠正, 真正实现民主治校、法律治校。

3. 要进一步认清教师侵权行为的特殊性, 以及责任承担的主体

教师侵权具有特殊性, 即职务侵权, 不仅要追究教师的责任, 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论是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在教师职务侵权行为发生后, 大部分认为教师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只有少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要负法律责任, 很少有人意识到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领导因失职、渎职等也应承担法律责任。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肩负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 教师的职务性质是“公务”而非“私务”。基于教师职务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仅要追究教师本人的法律责任, 更重要的还要追究学校的民事赔偿责任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这样, 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案件的发生, 从根本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启迪学生的法制意识

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 教师的影响力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长期以来学生对教师侵犯自身权利的现象认为是“对自己好”。因此, 为了有效遏制教师侵权案件的发生, 我们认为,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在中小学应当开设必要的法制教育课程, 同时课程内容的编写不只是法律条款的解释, 还应当辅之以具体的案例, 使学生能够从直观上感受到教师这样做的行为是错误的, 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 必要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权利。

另外, 相关部门和学校还应建立起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侵权现象的发生, 我们认为, 仅靠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是不够的, 必须要达到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 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教育督导机构, 有效地监管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5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旅游资源现状下一篇:直接甲酸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