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指导(共12篇)
教学设计与指导 篇1
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我们应该追求朗读教学“实”与“活”的融合 ,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读”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变化,教师课内繁琐的内容分析讲解现象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然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决非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读,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地朗读。要求教师针对语文课的特点,灵活指导读书方法,让指导参与其中。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朗读指导方法。
一、完形朗读法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往往以省略、跳跃等方式形成“空白”或“空缺”,从而构成开放性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 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人物对话提示语的省略是空框结构的形式之一。完形心理学认为, 这种空框结构是一个缺陷或空白的不完全的“形”,当这种“形”呈现于读者眼前时 ,会在读者心里激起一种强烈的将其“补充”或“恢复”到完整状态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读者会积极主动地使不完美的“形”完善为一个完形整体。
如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完形朗读法: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 (暗自高兴 ,趁势追逼 ):“对……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已有察觉,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 )问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 ”诸葛亮 (胸有成竹)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完形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
二、变式品读法
讲读课文时, 教师有时可变换语调语气, 让学生比较品味,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较好方法。如教学《瀑布》最后一节描绘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教学时,采用自由吟诵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风中瀑布的美姿,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诵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句时,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法朗读,进行比较分析,想想使用哪种标点朗读更恰当,使学生体会到顿号朗读停顿短而均衡,语调显得平淡;用逗号朗读声音轻而舒缓,能读出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最后,让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带表情地朗读,口诵心维,从内心深处真切欣赏瀑布的缥缈、朦胧、纤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三、唤醒体验朗读法
根据相似论,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结产生共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好。同样朗读指导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这种体验、感受朗读文本,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与文本融通,形成情感共振。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运用得最经常的一种方法。当年有位老师教学《世界真美呀》一文,指导一年级学生读好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发出的感叹“世界真美呀! ”一句时,先让学生体会小鸡刚从黄乎乎蛋壳呆着一下子看到外面蓝湛湛、红艳艳、金灿灿五彩缤纷世界的心情,学生有的说激动、高兴、惊喜、惊讶,还有的学生说快乐、感动、惊叹……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说说第一次看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景或物时会怎么说, 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读完后请学生评价从他(或她)的读中你听到了什么(激动、高兴、惊喜、惊讶等)。如果没有听出,就让学生反复练读。同一句话,不同学生读出了多样的感受。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感情逐渐细腻,还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情感凝视周围一切的习惯。
四、换位移情朗读法
朗读时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互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感人物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寻求与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融合。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常要引导学生自问:“我是文中的某某,那么我该怎么说话,怎么行动,带着怎样的表情? ”“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面对‘这种’人 ,我应该怎样说话 ?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度。
有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采用了“换位移情法”进行朗读指导。他让学生把自己当做那位被大娘抢救出来的受伤志愿军战士,现在在大娘背上来读“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子,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一段话,有个男生自动将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改为“我”来读,读得入情入境,让人听了为之动容。学生读后,教师评价:你刚才读得那么好,是提高技巧了吗? 学生否认,认为是自己边读边想,进入角色,读得很投入。接下来老师鼓励全班同学用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像这位男生一样读这一段,结果学生读得很用心、很专注,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层递推进朗读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 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 对一些感情比较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准确体会、表达情感。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感情,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我出示上述片段,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再阅读“谈水浒”,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上述片段。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更进了一步;阅读“谈碰壁”一段时,在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感情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此外,在课堂上以读代讲的方法还有情境创设法、气氛渲染法、自我领悟法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教学中许多方法是相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要教师有创新精神,以生为本,因生而异,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读法,便可令学生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真正做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教学设计与指导 篇2
教案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实现一定阶段预期的课程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编写教案是对一次授课教学过程的设想与计划,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案构成要素制定详细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实施步骤,并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详细说明。设计并编写富有实效的教案,是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它既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法、构建知识框架等各项备课成果的展示,也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在原有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校教案设计与编写的指导意见。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要扎实写好教案。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进行启发式教学。教案要与授课内容、教学进度相一致,要数量适中,项目齐全(封皮、首页、课表、成绩册、进度表、计划、课题等),步骤完整,书写工整,讲究实用。
一、目的及意义
1.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应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体现个人教学特色。2.教学过程流程化,体现师生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严禁教学内容堆砌。
3.可适当参阅借鉴优秀教案,但必须加以修改完善提高,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并落实到教案上。4.教案除反映本学科的知识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德育教育,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6.教案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能体现师生互动的活动空间,并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具体要求
1.撰写教案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构建本学科的知识框架,了解本课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作用。
2.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3.教案应该体现出规范、科学,显示特色,突出改革。
4.内容充实、明确;结构完整、新颖;形式规范、合理;字迹工整、清晰;切合实际,详略得当。
5.教案必须是课时教案(初三的下学期教案可以适当简化),应写的教案个数不少于实际上课的课时数。
6.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包括作文、习题、实验课等)都要撰写教案。
7.教案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有详略适中的教学内容;有恰当的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有针对性的随堂练习、书面作业;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8.强化的几个方面:
①教学过程活动化。像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②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亲历知识发现的机会,体现学习的快乐。
③教学步骤问题化。教师预设问题,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参考环节 教学目标:
1.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2.目标制定的依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考情分析;
3.要求学生了解……,熟悉……,掌握……,达到……,能应用……,能解决……。教学重难点:
要求突出、准确、明了、具体(运用哪些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教具:
挂图、模型、幻灯、投影、实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板书设计。
2.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等)。
3.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4.师生互动设计,课堂时间分配,课堂反馈的形式和方法设计。5.例题的设计(例题、事件、人物、主题、规律、图形、特点等在教案中有具体显示)。6.练习强化,不少于十分钟。作业布置:
要符合教学要求,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典型性,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发展的提高。
板书设计:
应针对重点、难点等进行设计,要求精美、简洁、实用,能体现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灵活性、审美性、感染性等特点。
教学反思:
课后及时把授课中的感受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进行改进。课后记录可以包括:教案的执行情况、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法的选择和应用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疑难问题、典型错误、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今后教学建议、资料索引、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浅谈文本教学与写作指导 篇3
一、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渗透写作指导
我与学生一起揣摩课文题目、揣摩开头结尾、揣摩课文语言、揣摩课文构思,在揣摩中学习、感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举例说明:
1.借课文语句亮丽作文语言
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运用修辞优美、化用诗词巧妙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借课文素材充实作文论据
课文是学生最熟悉的论据库,可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学生若能把课文中的材料充分运用起来,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3.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课文中作者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路,可为学生的写作开启思维,启发他们去创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学生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就能真正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能在写材料作文时,写出新颖独特的美文。
4.借课文表现手法深化作文主题
课文中常巧妙地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加强对主题的表达。例如,《故乡》就通过描写闰土和杨二嫂在不同境况下的变化,突显了作品的主题;《范进中举》则用幽默、夸张、讽刺等手法,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言行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借课文结构完善作文构思
教材中好多课文的结构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例如,《夏感》的“总分总结构”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先叙后议”的结构等,学生写作文时就可以借鉴。
二、指导学生进行模写
运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模写写作,在模写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是佳作,都值得反复诵读,理解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开展模写。学《藤野先生》可让学生模写《我的老师》,学《范进中举》可模写《____前后》,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模写《我们的校园》,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模写《童年记趣》……针对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合适的课文摹写。坚持进行这样的模写训练,对学生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三、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
活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进行写作训练,让它渗透到学生的文章中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保驾护航。我的做法分类如下:
1.补说续写类
《芦花荡》一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恼、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来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不写出来;根据《喂…——出来》一文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
2.变体改编类
把《与朱元思书》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将《雨说》一文以“雨的自述”为题,改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将《石壕吏》一诗改成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3.事实印证类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会对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4.想象创编类
《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言行写的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发挥想象,编写一个故事。
5.读后感类
《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6.体验感受类
课堂教学指导与训练 篇4
根据我校教师实际情况, 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教师占80%以上, 工作态度非常踏实认真, 经验丰富。经验丰富是好事, 它可以帮助我们备课时很容易抓住重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它会让我们觉得教过的课文不用备都能讲, 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备课的质量, 也制约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气氛更活跃、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效果更好, 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达到“求新, 求精, 求细, 求实”这八字要求。
(一) 求精
所谓“求精”就是在备课时, 抛开一些生字生词等表面工作任务和一些表面现象的影响, 精而准地把握住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同时牢牢把握住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实际, 有条理地建立一个课堂教学的逻辑教学支架, 为进一步开展好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 求细
所谓“求细”就是在备课时, 要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既要努力科学地安排好每一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顺序, 又要根据本班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预测出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大胆假设, 并准备好几套对策和方案, 从而能够在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 也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在安排教学顺序的时候, 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做出一些自我调整。比如:在《翠鸟》一文的教学时, 本来应该先认识生字的, 这时候, 如果有很多同学忽然都对翠鸟的颜色和动作表现了兴趣, 那么我们不妨先练习欣赏课文, 甚至看翠鸟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让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 然后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 可以把不熟悉的字或者不熟悉的词语标注出来, 然后作为攻坚任务分配给几个小组共同解决。这样虽然教学顺序改变了, 但是效果却好了很多。当然, 许多细节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许多同事去更多地实践, 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三) 求新
所谓“求新”就是在备课时, 要融入我们现在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 这个问题我们老师都有很多体会, 也都在操作, 我就不多讲了。
(四) 求实
所谓“求实”就是在备课时, 要从实际出发真正贴合实际, 这个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教学环境实际, 就是我们有什么样的教学资源, 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二是教学技能实际, 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特长是什么。三是学生实际, 就是我们班级学生学习能力是个什么样的结构, 每一名学生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各个条件, 我再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和组合, 然后制定出我们的教学方案, 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 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 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 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 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一) 提问要有计划性
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 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 教师要胸有成竹, 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 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 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 思维的含量很少, 表面热闹, 价值不大,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三) 提问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不可过浅, 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 以防学生茫然失措, 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 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 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三、指导学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我觉得教会学生再多的知识, 也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我在语文课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一读 (读文章的重点段) 二画 (画出你感受深的句子) 三找 (找出这一句话里的重点词语) 四批 (批注你的感受) 五悟 (有感情地读文感悟) 。
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在学生预习时, 鼓励学生, 做预习笔记, 除了抄写课文的重点词句外, 还要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一)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会不会听课。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 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 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 加以分析、归纳, 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 动手将重点内容随时写在书上 (便利贴) 以备复习。
(二) 指导复习方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 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 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四、及时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 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我认为, 每堂课后及时认真的进行课堂反思, 总结得失, 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办法。因为根据杜威和黑格尔的观点, 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我们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 主要是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败的因素, 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分析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原因,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 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反思应做到:反思所得, 发扬长处, 发挥优势;反思所失, 汲取教训, 弥补不足;反思创新, 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我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恰当;2.课堂教学导入是否引人入胜;3.课堂教学环节呈现是否多元化;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否恰到好处;5.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动静适宜。
课堂教学看无定法, 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 只要深究新课改的理念, 不断探索与研究, 不断反思与总结, 总能寻觅到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潜在规律, 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目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各式各样, 但我认为, 其中课堂教学反思毫无疑问对我们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十分必要的手段。我依旧会像往常一样, 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努力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使之成为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不二砝码。
五、增大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有些课堂教学节奏缓慢、信息量不足, 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一个原因。如何加快节奏, 增加容量,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2.提倡精讲, 废话少说, 点到为止。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如规定几分钟看完一篇文章, 并概括段意, 提炼中心) 、快速识记的能力 (如在规定时间内背诵课文, 默写生字词等) 、快速作文的能力 (如在45分钟内完成作文批改) 。
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 篇5
【读书思考】 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
2010-12-16 13:27:12, 教育刀, 1873, 0/157, 原创 ,(1)
学生提问出乎意料、课堂教学纪律糟糕、教学中突然卡壳、教学设备突然出现故障……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生这样那样的意外,教师往往手足无措、陷入难堪,或匆忙应付、效果不佳。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提问出乎意料、课堂教学纪律糟糕、教学中突然卡壳、教学设备突然出现故障……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生这样那样的意外,教师往往手足无措、陷入难堪,或匆忙应付、效果不佳。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李冲锋博士、副教授的新著《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给我们以很好的指导。这本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社。
全书以200多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介绍了教师的应变技能;理论分析与案例评析相结合,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书中专门设置了“实战演练”板块,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情境供读者练习。
课堂教学应变技能,新教师的必备武装,老教师的不传之秘。如果想掌握这项技能,那就阅读一下《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一书吧。
《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 前言:走进变动不居的课堂
第一章 什么是教学应变
一、典型案例
二、概念阐释
三、类型特点
(一)教学变故的类型
(二)教学变故的特征
(三)教学应变的特点
(四)教学应变的作用
四、技能要点
(一)认识教学应变的必要性
(二)确定教学变故的性质
(三)把握教学应变的原则
(四)提升应变状态与层次
五、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录
目
(二)情境练习
(三)拓展思考
第二章为什么会产生教学变故
一、典型案例
二、教师引发
(一)知识错误出变故
(二)一时失误出变故
(三)了解不够出变故
(四)准备不足出变故
(五)表达不清出变故
(六)处理不当出变故
(七)心理紧张出变故
(八)意想不到出变故
三、学生引发
(一)勤学多思起疑问
(二)认识偏差出错误
(三)思维奇特超人料
(四)一不小心出差错
(五)好奇调皮两相有
(六)为引关注出风头
(七)故意捣乱搅课堂
(八)不愿配合起尴尬
四、环境引发
(一)闯入型教学变故
(二)内变型教学变故
五、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二)情境练习
(三)拓展思考
第三章
教学应变的积极准备
一、典型案例
二、应变准备
(一)教学内容的准备
(二)学生情况的准备
(三)教师的自我准备
(四)教学环境的准备
三、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二)情境练习
(三)拓展思考
第四章
应对内容性教学变故
一、典型案例
二、应变要点
(一)精心准备
(二)坦诚相待
(三)要有耐心
三、应变方法
(一)转移应对法
(二)避错纠错法
(三)牵线搭桥法
(四)加强指导法
(五)因势利导法
(六)合理吸纳法
(七)巧给台阶法
(八)延后处理法
四、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二)情境练习
(三)拓展思考
第五章
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
一、典型案例
二、应变要点
(一)制订课堂教学规则
(二)辨别教学变故性质
(三)运用相关理论应变
(四)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五)变纪律问题为资源
三、应变方法
(一)明示应变法
(二)暗示应变法
(三)委婉应变法
(四)延后应变法
四、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二)情境练习
(三)拓展思考
第六章
应对环境性教学变故
一、典型案例
二、应变要点
(一)精心准备,以防万一
(二)暂停讲课,稳定情绪
(三)快想办法,消除干扰
(四)随机应变,巧妙化用
三、应变方法
(一)收回注意法
(二)教学内化法
(三)临境设计法
(四)借题发挥法
(五)缄默处理法
四、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二)情境练习
(三)拓展思考
第七章
电影中的课堂教学应变
一、分析框架
(一)类型分析框架
(二)个案分析框架
二、内容性教学变故应对
三、纪律性教学变故应对
(一)个别性纪律变故应对
(二)群体性纪律变故应对
四、环境性教学变故应对
五、混合性教学变故应对
六、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二)情境练习
(三)拓展思考
第八章
提升教学应变技能
一、典型案例
二、反思教学应变伦理
(一)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
(二)让学生自愿接受
(三)应变风险最小化
(四)与学生坦诚相待
(五)公平地对待学生
(六)对学生要宽容
三、走出教学应变误区
(一)忌情绪失当
(二)忌不能宽容
(三)忌恶语伤人
(四)忌行为过激
(五)忌离题万里
(六)忌知错不改
四、巩固教学应变成果
(一)课后立即巩固
(二)酝酿好再巩固
五、总结教学应变得失
(一)自我反思
(二)请教他人
(三)校本教研
(四)聆听专家
六、实战演练
(一)教例评析
(二)情景练习
(三)拓展思考
教例索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23
一、概述
语文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目前随着教育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意识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提出,教学也更加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视作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争取给学生多多展现自身特点的机会。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目前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布置适当的作业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布置作业的重要性
1.通过做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点,也是侧面监督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手段。有的时候不写作业,往往对所学的知识不见得真的理解,毕竟课堂中所听讲的内容只是理论性的,真正的实践还是在于作业的练习。
2.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所学知识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的学习漏洞,并且可以通过作业练习来弥补,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
3.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也可增强学习的技巧,很多学习技巧往往都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的,毕竟作业练习是一种巩固学习的方式。
4.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像是征服一座座高山,一步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而且根据题目由简单到复杂的设置,学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想要挑战自己,征服每一座高峰。
5.完成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从青少年就开始尽心尽力地完成教师留的作业,不弄虚作假,就会树立敬业精神。
三、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分析
1.作业量较大。具调查研究,目前小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每天要超过3小时,学生普遍反映语文教师的作业量很大。也许你的弟弟或者邻居的妹妹,都会跟你抱怨他们不喜欢语文,因为作业太多了,天天都在抄写,最害怕背长篇课文。但是这种机械抄写,教师所认为的巩固练习,将重复抄写新课的生字新词作为学生巩固本课内容的唯一法宝,其实简单来看是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也能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其实这样反而让学生感到无趣,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并且作业的含金量很低,这样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2.作业内容枯燥无趣。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情感性,语文课堂是具有生成性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作业就应该是具有生成性的作业,而不能枯燥无味。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就是眼睛只盯着课内、课本,作业内容拘泥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作业形式仅局限于练习题和抄抄写写的书面练习。这样的书面作业,便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也易于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但是实质上却忽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
四、如何科学设置学生作业
1.作业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让他们真正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来设计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例如,可以将作业分成几个不同深度:最高层次的作业的灵活性最强,侧重于学生的理解和想象;中间层可以相较要求稍低一些;最底层可以让学生做基本的知识巩固练习,然后延伸的课题可以选作,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
2.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设计自选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的,作业的数量、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都由教师决定,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但是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地找到学习的最佳练习,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拘束于课本,能够寻找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自己设置作业,自己亲力亲为地完成,学生会有热情参与的期望,不再将作业作为负担。
3.最后是对作业的批改。教师每天要批改的作业已经在办公桌上堆成小山,辛苦的状态一眼明了。也是因为这些作业批改过程的繁重、重复,可能导致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逐渐变低,批改得不够精细。所以不如交给学生,让学生结组,互相批改作业,这样还可以加深印象。同时教师再针对一些重点部分进行辅导,增添一些鼓励学生的评语,这样可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学生也可以参考别的学生选择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业知识点。这样互相学习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之间多多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五、结语
所以说,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它本身就是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作业这一学习形式,选择最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方式来布置作业。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些精细且量少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感受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马兴喜.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J].学周刊A版,2013(1).
[2] 彭晓霞.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及实施[J].学科教学:语文,2013.
[3] 雷小荣.谈小学语文作业设置的创新[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7).
[4] 刘玉梅. 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成效[J].神州:中旬刊,2013(10).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指导策略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工具性和创造性。新课改要求我们语文学科要贯穿创新教育, 这种创新教育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和实施。然而在语文作业方面, 却很少有老师进行创新。我们语文老师要注重作业的设计与指导策略。
一、将传统的 “文本作业”转变为 “个性形式”
传统的语文作业多是通过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只是师生之间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往来的文本符号。在此过程中, 答案是标准的, 学生无需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去思维, 只要将答案表述出来即可。这种作业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学生的潜力更不能很好的挖掘出来, 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语文作业应该是开放式的,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学科间的融合, 强调语文作业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 我鼓励学生在做语文作业时,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例如:图片、连环画、简报等。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去感受语文知识。
例如: 讲解《江雪》一诗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来画一副图, 呈现诗的意境和内涵。学生们画出了一幅幅“雪天垂钓图”, 表达了钓者孤舟独钓的凄清之情; 讲《曹冲称象》一文时, 我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运用文章的方法去验证下曹冲的做法是否正确; 学了《琥珀》一课, 我让让学生们试着亲手去作一个“琥珀”。
这类作业的完成, 学生不仅仅对文章有了充分的理解, 还涉猎了许多生活常识、绘画、生物等知识。此时, 作业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温习学过的知识, 而是更好的丰富了学生各种感官体验, 挖掘了他们的潜力, 让他们全面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将传统的 “被动完成”变为 “自主学习”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大多是让学生反复的朗读、抄写、背诵, 将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 学生每天做着类似的事情, 感觉到很是乏味。对于学生的这种现状, 我们一定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不能再让学生机械、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自主去做作业, 对于已经熟悉的字、词、句、篇章, 无需再抄写背诵, 对陌生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掌握,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这时候, 学生们将不会去反复抄写, 而是想出更有创意的方法去记忆。例如: 一位学生记“赞”时说: “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 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 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应该得到鼓励。
三、将传统的 “整体统一”变为 “体现层次”
学生个体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然而我们老师留的作业却是一样的。这样的作业会让一部分同学做起来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已经熟练于心了; 同时也会让一部分同学做起来很困难, 因为他们的基础较差。长此以往, 学生在统一作业的限制下, 语文能力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具体差异,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将他们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 改变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的作业, 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民主、有针对性的作业氛围, 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 培养语文能力。
例如: 在学习了《小 池》这首古 诗后, 我设计了 以下几项作业:
1、背诵、默写 《小池》。
2、《小池》 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写一段话。
3、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比较: 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第一项作业比较简单, 注重积累; 第二项作者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 并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 提高阅读能力。这样的作业便有了层次感, 由浅入深, 依次递进, 让学生有选择的去做。能力弱的做简单的, 能力强的可以做有难度的。小学生大都有争强好胜的心里, 往往会知难而进, 这样的作业会激励他们去掂起脚来摘“果子”, 有利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将传统的 “标准答案”变为 “合理回答”
在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中, 往往追求“标准答案”, 这种做法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 我们要将传统的“标准答案”变为“合理回答”。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不能将学生控制在“标准答案”内, 应该鼓励他们去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找出合理的回答。
五、将传统的 “单一评改”变为 “人文互动”
每一份作业都蕴含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传统的作业评价就是老师对作业打出优、良、可、差, 这种评价方式很难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通过批改作业, 与学生进行互动,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勇于面对挫折, 及时分享他们的成功快乐,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作业评价中, 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珍惜他们的学习成功, 极力去发现他们作业中的亮点, 以此为契机,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激发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1) .
[2]黄耘.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3]陈华芝.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J].文教资料, 2009, (28) .
高中作文教学指导与训练 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 的新课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想要通过借鉴、背诵别人的作文获得高分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而高中作文分的一再提高, 对好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家长、同学都不太注重语文方面的学习。经常有同学找数理化和英语的辅导班进行课后的辅导学习, 但从来没见到哪一个同学要上语文的辅导班。原因很简单: (1) 语文是自己的母语, 能力相差并不大; (2) 高考看的是综合成绩, 数理化拉分更严重, 先补拉分严重的科目; (3) 以后又不往写作方面发展, 不用有太强的语言能力, 够日常交流就行; (4) 现在好多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以后工作要以英语为主。鉴于上述原因, 对于好多高中学生对语文的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近观当今高中生的语文写作, 存在很多问题。一部分学生一写作文就容易烦躁, 腹中空空, 没有东西可以写。挖空心思好不容易写出来一篇也很难获得认可, 对写作提不起兴趣、无话可说、表达不清。加强对高中生写作指导和训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工作。
二、激发写作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性
作文的练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 只要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就简单多了。不能什么事都想着给他们“包办”了, 不能总认为他们生活阅历少, 生活中缺少精彩事件的发生, 把思路等各方面都为他们想好, 填鸭式地灌输。这样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 最后的作文没有自主观点, 每一篇都相似, 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命题上就不能太死板。给出一个命题, 就要勾起学生兴趣, 可以加入新鲜词汇、影视作品、偶像明星, 等等。例如给出一个命题, 《歌颂冬天》就没有《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那样有吸引力。不能太限制学生的写作题材, 只要写出真情实感, 不违背现实情况, 思想不要消极反动就可以得到高分。教育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可以假设种种情境, 通过自己的想象, 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灵感, 落笔成章, 让学生越来越有自信, 对写作提起了兴趣就会主动地练习写作。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写作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不用挖空心思地想怎么写。主动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 不管是生活中的苦还是累, 每一次经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定期组织学生一起交流生活, 从生活中收集素材, 分组分工地完成一个课题进行竞赛, 对最优秀的组别进行鼓励。也要鼓励学生多写日记, 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管是感动、难过, 还是快乐、忧伤, 每一次记录都是对生活的感悟, 对自己青春的思考。通过不断积累, 在大脑里就会形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 不管是写哪方面的作文, 都会有东西可写。同时, 写这样的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更有说服力。把一件大事写小很简单, 但把一件小事写大, 从一滴水里看世界就需要很强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好了这样的作文就能得到更多的分数。
四、培养学生对作文的修改能力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不管自己写作能力有多好, 都不能一次就让作文好到无可挑剔,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我们只能尽力完善它。在自己修改不足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印象, 下次就不会再犯类似的小错误。从意识上改变形态, 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为主体, 在不断的自我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自己改好后再让同学帮忙修改, 消除“当局者迷”的误区。看到自己的作文在修改后更加通顺和流畅, 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达到了效果, 自己的精神也会得到鼓励, 激发自己写作文的激情。
五、教育学生明确观点, 作文中显现出亮点
一篇作文的成功与否, 首先要看其有没有明确的观点, 不能模棱两可, 目标不明确很可能就被判为离题。其次, 要有文章的亮点。如果只是平铺直叙, 没有任何起伏, 就不能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 想要得到认可很难。要是停留在基础等级上就很难得到高分, 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去写。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是大脑对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信息进行概括处理的反映,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重要, 让他们在作文里把客观的事物经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反映出来便是真实情感的表达。不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写作本来就是一个自主的方式, 没有离题这一说法, “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只要能表明自己的观念, 不违背客观现实, 就是一篇好作文。避免狭隘的思维方式, 在思考的时候多以批判的眼光看自己。例如2007年的高考作文中, 一篇名为《河图洛书之故事新编》, 创新性的描写女娲和伏羲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女娲、伏羲、河伯、帝俊海、龟、大象、宓女等形象, 深化“情惑心志”这个主题, 全新的思维方式, 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可。
七、结语
高中作文的写作训练指导中, 老师必须要起到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长期坚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写作能力, 并且还能自己主动修改作文, 不仅让学生们爱上写作文, 还能写好作文。同学们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引导, 积累大量素材, 不断练习, 慢慢就能写好作文, 得到理想的分数。
摘要:高中的教学任务很艰巨, 面对高考这道门槛, 学生必须分分必争。在语文考试中, 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得分相差并不大, 而且想要在短时间内强化提高分数是很艰难的, 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而作文方面不同, 作文的分数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占了很大比重, 但想要提高却不是很难。只要有正确的指导和自主意识上的重视, 经过训练后一定会得到理想的分数。
关键词:思路,组织能力,语言修饰,修改
参考文献
[1]赵天皓.高中作文教学思维训练[J].北京教育, 2011, 7 (12) :33-37.
阅读教学的内容整合与方法指导 篇9
一、阅读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程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简单地说, 就是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和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构, 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师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并非易事。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转变, 有效的办法就是提供给教师一个基本行为和目标框架 (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范围) 。先把框架内的工作做好后, 再设法摆脱框架的束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目前许多教师对框架是什么, 该如何进行还不清楚。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材选文的阅读;二是课外整册书的阅读。两者如何有机整合, 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 教材中选文的阅读。
小学语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读本, 小学语文课程的读物采用的是选文, 以选文内容和形式分类编制而成教材。选文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 占着时间的大部分, 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但每学期所学选文数量有限, 至多不过二十几篇。占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学期之中仅就二十几篇文字本身, 掌握了其内容和形式, 虽然考试能通过, 但究竟得益太少, 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所以还必须进而由此出发, 做种种有关系的探究, 以扩张其知识。即对选文做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和二度开发。如, 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 对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 对作者思想根源的追究, 对作者其他作品等相关内容的阅读, 全方位熟悉作者, 了解其作品, 给学生留下一个了解作者形象和作品的空间。这不仅对养成学生究根问底的学习习惯有利, 也对学生增加阅历, 促进思想成长有利。同时, 选文中, 有些是几个世纪前的作品, 有些是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作品, 有些已有编入教材几十年的历史等等。这些选自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作品,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量多地涉及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作品。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 也很有必要。但这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就是如何处理尊重原著和新要求的关系。这将依赖于教师对教材二度开发能力的发挥。做到新时代、新解读、新教法、新收获。只要对时代有利, 对学生成长有利, 应该大胆地鼓励师生的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课外整册书的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年段量和阅读内容最低指标要求。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底线。因为谁都明白阅读教学没有课外阅读的补充与保证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课外阅读的最大困难是阅读过程与阅读质量的难以监控评价, 阅读方法指导的也难以到位。就目前, 儿童的课外阅读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重庆一项调查表明, 65%的中小学课外阅读几乎为零, 35%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问题的关键还是一个读什么的首要问题没有解决好。小学生有小学生阅读的特点, 过深过浅都难以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大, 不能搞一刀切。于是教师要从本地区学生实际和基础出发制定校本、班本课外阅读范围和要求。从三个基本原则出发: (1) 因选文而旁及。如因读《草船借箭》而去读《三国演义》与“草船借箭”相关的章节, 甚至阅读《三国演义》全册。因读《静夜诗》而搜索思念故乡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与背诵等。 (2) 中国普通人该知道的, 如, “四大名著”著名, 唐人的诗, 宋人的词, 元人的曲, 著名的旧小说, 时下的名著, 科普科幻类, 政治、历史、文化类等读物。 (3) 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 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外现当代童话,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和中国古今寓言等, 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说到学生的课外阅读, 除了前面提及的还没有提上日程外, “高”“偏”“空”现象也相当严重。“高”主要是不顾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在内容上, 数量上和要求上提出脱离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如, 要求小学生读完“四大名著”, 读外国名著, 读古典文学等。事实上, 像《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内容是小学生不宜读或是没有办法读懂的。类似这样的阅读要求只会抹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过早地造成对学生的阅读伤害。所谓“偏”, 主要是指抓住一点不是全面, 而没有遵循课标的要求通盘考虑。如, 有些学校大提特提“经典阅读”“古诗阅读”“现代名著阅读”而放弃了其他阅读内容和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举着“特色教育”的旗帜单道独进, 追求“政绩”, 提高学校知名度。只要仔细想一想, 这样做严重违反学生课外阅读面广、量多、质高的大阅读要求, 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极为不利。“空”主要是没有把学生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做了一些表面文章。如, 有丰厚的藏书, 有舒适的阅览环境, 但没有丰富的学生阅读源, “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喊得震天响, 同时又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严重挤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 为了追求宣传效应。套用全国小语会崔峦理事长的一句话“语文就是语文, 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 只能窄化语文”。也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就是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 只能窄化课外阅读”, 这是要不得的。小学生阅读是阅读中基础的基础, 任何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和抱有个人目的和喜好的做法都有损于学生基础阅读修养的形成。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明确阅读的内容和范围, 还只是完成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把阅读教学分类细化后有多种多样的提法, 目前新的提法确实也不少。其实, 还是那句话“阅读就是阅读”, 其根本是万变不离其宗。阅读的方法最终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理解, 另一种是鉴赏。
1. 理解。
阅读的理解包括两方面: (1) 关于词句的理解; (2) 关于全文的理解。关于词句的理解, 不外乎从词义解释入手, 其次是语法知识的运用。“词义”指的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包括词的意义和语法意义。词义的解释如不正确, 不但读不通眼前的文字, 结果还会在写作时露出毛病。因为如果在阅读时学习的词义, 不彻底明白, 作业或写作时就不知不觉的使用, 闹出笑话来。文句不通的原因, 不是语法不合就是用词与意思不符的原因。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 社会各界批评大、中、小学生写字惨不忍睹、作业试卷错别字比比皆是, 便是学生对词语掌握、理解不到位的例证。一些词语的误用, 可以证明当词语装入脑中的时候, 并未得到正当的解释。特别是每逢见到新词新语, 务必求得正确的解释, 多翻字词典, 请教他人, 切不可任其含糊。
词义的解释正确了, 逐词逐句的理解也就畅通了, 那么是否就能理解全文呢?未必是这样。文字的理解, 要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 即通常所说的, 联系上下文及全文整体把握的能力。否则逐词逐句理解, 对全文仍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弊。一篇文章, 整体有一个中心思想, 每节每段也一定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 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 却是可以用一句或几个字来包括的。如《落花生》最终要让学生领会“藏而不露”的为人品质;《窃读记》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知趣”的情感。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 只对每句的文字表面支离求解, 结果每句是懂了, 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这也是词义的语法意义所要完成的任务。
曾经有人主张, 对小学生阅读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作过高要求。阅读后哪怕就是记住一个场景, 感受一段文字, 经受一次体验, 记住一个句子也是值得肯定的。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小学教材中的选文肯定考虑到符合小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要求, 只要经过耐心的深层的阅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把握的, 何必人为地降低要求呢?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可能主要是出于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需要, 为了迎合“偏向人文性”, 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需要。用全文理解的方法, 必然把握各节各段的要旨及全文的真意所在, 把长长的文字归纳于简单的一个概念之中, 容易记忆, 装在脑子里也避免杂乱。只要阅读透彻, 概念不是教师强加的, 回忆起课文内容来也是条理分明, 情景感人, 好处深刻。
2. 鉴赏。
了解某文句、段、文的旨趣所在, 还属于理解的范畴。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这就属于鉴赏的范围。阅读了好文章, 只能理解其意义, 而不能知道其好处, 显然是很不够的。鉴赏因程度差异而不同, 如低年级读过的好文章, 到中年级再读时, 会感到会所处不同, 到毕业后再读, 就会更觉得不同了。从前认为好的地方, 到后来又觉得不好了, 觉得别处更好, 有的竟觉得比以前可爱。鉴赏能力因人、因时而异, 要想说出一个“放置四海皆准”的方法来也确实不容易, 但基本的步骤和方法还是早已存在的。
(1) 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 两相比较。一是细心读, 再是自问, “如果叫我来说, 将怎样”?对全文的布局, 这样问;对于句与句间关系, 这样问;对于每句的字词, 也这样问。经这样一问, 会有三种答案。 (1) 与我的说法相符或差不多, 我也能说。觉得并没有什么。 (2) 我心中早有此意向与感受, 可是说不出来, 现在却由作者替我说出, 觉得一种愉悦。 (3) 说法和我全不同, 觉得格格不入。属于第一种的, 是平常文字, 放过了;属于第二种的, 是好文字, 及时回味;属于第三种的怎么办?因为鉴赏“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果遇到的是一般作品, 是毛病就挑出来, 为尚不可。倘若定论是名作, 那就应该虚心反省, 暂且认为未达到此境界, 供探究。鉴赏的重点应放在后两种情况。
(2) 鉴赏过程中要有冷静的心态。鉴赏有时也被称为“玩赏”。含有游戏的态度, 就是“无所为而为”, 如果急于知道全体概况, 热心地“要知后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就是有好文字, 恐怕也无从玩味, 看不出来。但第二次第三次再读, 就不同了。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二遍以上, “好书不厌百回读”。最初读时不妨了解概况、了解大意为主, 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用“玩”的心态, 冷静地去对付作品, 不可以囫囵吞枣, 要仔细咀嚼。诗要反复地吟, 词要低低地诵, 文要周回地默读, 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3) 要善于借鉴前人鉴赏的成果。小学生鉴赏的能力有限, 涉及的经典作品不多会产生浓厚兴趣也是可能性不大。如, 对诗词不感兴趣, 教师不妨介绍一些诗话、词话给学生读读;对小说不感兴趣, 不妨提供有人批注的本子等。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等, 是前人或他人鉴赏的记录, 能提示我们诗词文或小说等好在哪里, 对激发鉴赏兴趣, 提高鉴赏能力很有益处。但要注意前人和他人的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 是前人和他人鉴赏的结果。用以帮助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是可以的, 但必须由此为起点, 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鉴赏, 绝不可囿于他人的结果, 重复他人的观点。再说前人和他人的鉴赏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既有积极因素的一面, 也有消极因素的一面。
理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接受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行语言的积累。鉴赏主要是便于激发学生的领会、模仿、享受与创作的激情,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作文指导 篇10
一、语文教学与写作注重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写作融为一体是体现人文的语文教学, 表现在教师具有人文情怀与学生具有人文意识。人文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文指课堂的人文。教师要将更多关注自身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如何优质地“学”、“写”上。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 更应该以一种对学生人文的关照融入教学中, 对待学生更应该多一些关爱, 多一些期待。狭义的人文是要正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因素, 科学施教, 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体验与写作中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与写作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与写作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 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 要求内容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 如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予以点拨和引导, 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我每周组织一到两次语文课外活动, 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 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 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 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 精神的乞丐”, “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 不能小看学生, 只要加以引导, 他们就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 虚情假意, 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 耐心指导、热情鼓励,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 思考人生, 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 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 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 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 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菜》中, 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橄榄菜该上市了, 雨却无休止地下, 买菜的老板难觅, 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橄榄合同。“到了摘菜的时候, 天气奇好, 菜价攀升”, “老忠闷声地抱菜过秤, 抱菜上车”。“车开走了, 老忠拿着钱, 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对同事说, 结尾这一问, 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
老忠是我们周围, 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小学生未必考虑周全, 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等情怀, 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 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 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 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 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经过以上努力, 我执教班的学生对社会的视角变得更敏锐, 人文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因此大大提高, 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 成绩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
在语文教学与写作中结合社会生活, 是非常艰难的。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 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素质。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我愿以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摘要:语文教学是为写作服务的, 但长期以来, 由于片面强调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学习耗时费力, 效益低下, 习作无中心, 可读性不强,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作者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力戒关起门来教书, 注意“开门教学”, 不仅看着书本, 而且随时关注社会,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作业布置与指导 篇11
关键词:作业;识字;指导
古人语“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说:学习知识,按时温习它,是令人高兴的事。众所周知,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是孩子对一天所学内容复习与巩固、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是知识储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一种方式。可是有些孩子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愿意主动去做,在家长的催促下潦潦草草,乱画一气,敷衍了事。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做家庭作业?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的主动完成家庭作业?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思索着。教育行政部门为了给孩子减负,规定了小学中、高年级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半个小时,低年级不留作业。作为长期教学低段语文的我认为,低年级孩子小、好动,课堂接受能力较弱。应适当地布置有趣的、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孩子快乐地接受、主动地完成。
一、玩中写字,减少抄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当天所学的生字,让他们不再为写生字而苦恼,快乐的识字、写字,我这样布置家庭作业:
“我和字宝宝交朋友”这一环节不仅要让孩子有兴趣识字,还要有兴趣写字。我告诉孩子生字宝宝喜欢和聪明的、爱干净的孩子交朋友,聪明的孩子认字多,爱干净的孩子写字漂亮。回到家后先将自己的小手洗一洗,然后把今天教的“字宝宝朋友”“让孩子介绍给爸爸妈妈认识,再请爸爸或妈妈说出这些字宝宝的名称,让孩子把它们默写下来,看看自己记住了几个字,不会默写的再写几遍,让他们成为真朋友。第二天到学校老师进行听写,比一比谁交的生字朋友多,老师加以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这样一来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抄写,孩子也有了写字、识字乐趣。
二、绘画作业,美的享受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喜欢绘画。而有些汉字就是一幅画,如,人、舟、鱼、川、水、日、月、星……将孩子学的生字与他们的喜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既感到有趣,又能把所学生字很好地巩固。我尝试着让孩子把字、物、事、画统一结合,如,一年级下册有一篇关于春天的识字教学,为了让孩子既能更好地掌握这课的生字,又能很乐意地完成家庭作业,我让孩子回家后根据课文所给的词语有选择地进行筛选,根据选出的词语进行作画,涂上颜色,并在所画事物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词语,然后再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图画上是什么。第二天到学校后进行小组交流,评比出优秀作品和优秀解说家。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孩子有美的享受,同时写字、说话都得到了锻炼。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完成了作业。
三、续写仿写,激发想象
续写课文和仿写课文是培养低年级孩子写话的重要途径。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倒映在池塘里的柳条”孩子说成“小姑娘的长辫”“一串串鞭炮”“长长的鞭子”,为了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把续写课文或仿写课文作为讲读课后的一项重要的作业。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布置家庭作业:“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又被狐狸看到了,下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想写写吧。”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编写许多有趣的故事来。再如,教学《雨点》一文后的家庭作业是仿写课文,许多孩子写出优秀的作品。
雨 点
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转转盘。
雨点落在柳枝上,在柳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进竹林里,在竹林里捉迷藏。
小小的诗,写出了雨点的顽皮、可爱。孩子的想象真是无穷大呀!只要引导好,孩子就会爱写、乐写,就会激发无穷的想象力。
四、课外阅读,陶冶性情
课外阅读也是家庭作业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每天的必修课。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一入学,要求家长配合每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等到拼音学完,孩子能够独立阅读拼音读物时,可以让孩子独立阅读一小篇文章。同时,在班级中举行“我爱读书”“好书伴我行”“故事大PK”等一系列读书活动,让孩子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读书欲望,也可以使他们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这句话说得真好!每个课时,每个时段,不同的作业形式,只要孩子能愉快地接受,主动地、快乐地写作业,我们就不妨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种想出各种方法给孩子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孩子主动地快乐地完成作业。当然,对于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做家庭作业需要在家长陪同下共同完成,希望家长为了孩子,抽出短暂的时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在亲子环境中让孩子既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也能够懂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陆露.小学家庭作业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课堂教学与批注式阅读指导 篇12
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以生为本,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看法, 并运用探究方式分析, 解决疑难问题。我觉得批注式阅读更能细腻地展示《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虽然在阅读教学中我不能完美地诠释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但也是展示其最好的捷径。例如我在教学《羚羊木雕》时, 引导和组织学生充分阅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理解, 并把自己的见解与疑难边读边做好批注。只要是真情实感, 是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经过不同方式的阅读, 学生就会感慨颇丰。也许是这篇文章比较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也许是道出了学生的心声, 也许是学生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缩影,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观点和看法。有的学生觉得文本中的父母过于重财轻义, 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的“我”做事太自主, 不会三思而行, 还有的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指出了家长的欠缺, 同时说出了孩子的不足, 并通过这件事从中受到了启示, 以后做事要学会沟通, 不一意孤行。学生学习一篇文章, 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也从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批注式阅读真正给学生提供了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平台, 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
在指导学生批注文本的过程中, 我重视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主题、语言及表达。在学习《孔乙己》时, 同学们会质疑, 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穷困潦倒的人, 为什么还要穿着长衫? 从文中插图可见他饱经风霜的脸但还是掩盖不住善良慈祥之心。通过这些质疑和感悟, 同学们研讨了文本主旨:把对社会的批判融进了不动声色的叙述之中。通过孔乙己与孩子们的对话, 主人公孔乙己满口也许“之”“乎”“者”“也”, 也许满腹经纶, 但是最终还是成为别人的笑料, 小说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 这些细节都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都一一圈画。重要的是, 同学们通过这“笑”深刻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有一名同学是这样批注的:在万恶的旧社会, 一定会有千千万万个孔乙己, 他们悲惨地沦为科举制度牺牲品。虽然这篇文本没有散文的优美意境, 读起来也不是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的, 但是同学们还是会用欣赏的眼光品味文本, 体会字的准确, 词的灵动形象, 句的修辞运用, 段的构成方式。例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他从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 这些字灵动形象地刻画出孔乙己的性格, 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又如,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大约”“的确”看似矛盾, 实际上是个正确的句子, 结构是完整的, 也是对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一种描述。文本中说:“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 同学们自觉走进文本的同时, 通过汇报交流的方式既体会了文章的主旨, 又恰当地运用表达方法、技巧做批注让自己的内心情感流露于纸上, 达到文人合一。
通过读书、批注, 让学生相互沟通, 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对话的机会。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我认为只要老师适时点拨, 正确引导,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为学生交流、展示搭建平台,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批注式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 也为语文开拓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教学设计与指导】推荐阅读:
幼儿园区角设计与指导10-03
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10-13
毕业设计选题与指导论文06-20
《桥》朗读指导教学设计08-30
《跳水》教学设计(朗读指导)05-29
中考作文教学设计指导07-31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指导书07-07
《童年趣事》习作指导教学设计06-27
礼物作指导课教学设计08-27
作文教学与指导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