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

2024-12-05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共9篇)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 篇1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

幼儿健康教育的含义: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为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些列教育活动。

《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健康的标志:幼儿的各器官、各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良好,没有身心疾病和缺陷,能较好的抵抗各种慢、急性疾病。体制不断增强。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1生理因素2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纲要》中提出四条幼儿健康总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会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1 身体与心理并重2保健与锻炼并重3注重习惯的养成 说明理由的根据:1根据《纲要》的精神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3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体育活动的总目标:

1、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放幼儿的运动潜能。

2、激发幼儿活泼、愉快的情绪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 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3、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既能协调发展、增进其体质,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基本动作

体育游戏

基本体操 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钻爬与攀登、平衡 幼儿操(可分为模仿操、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等

模仿操的类型;1)动物模仿操2)游戏模仿操3)运动模仿操4)生活模仿操 5)劳动模仿操6)军事模仿操

徒手体操的类型1)徒手操2)拍手操 3)健美操4)韵律操5)武术操 轻器械操的类型

一、手持轻器械的体操

1哑铃操2小旗操3手铃操4球操5铃鼓操6圈操7棍棒操8花操9彩带操 辅助轻器械体操有:竹竿操、椅子操、垫子操 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常用的基本方法

1、示范法

运用示范法时应注意:

(1)有明确的目的性;(2)示范要正确、轻松、优美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4)示范和讲解相结合

2、讲解法

3、练习法

4、游戏法与比赛法

5、口头指示和具体操作法

幼儿体育活动应遵循的规律

(一)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 上升阶段。

• 做好两个准备:生理与心理上的适应性准备;必须做好准备活动。—热身活动 •平稳阶段——基本活动 • 下降阶段——放松活动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1、粗略地掌握动作:教师的动作示范及个别幼儿的动作示范(基本活动的开始阶段)

2、改进提高动作:幼儿实践、教师指导及再次讲解和纠正动作(基本活动中的幼儿练习阶段)

3、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基本活动中的体育游戏阶段

思考题:

什么是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的总目标是什么?

幼儿健康的标志是什么?

影响幼儿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哪些?选择幼儿健康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总目标是什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哪些?

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请根据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确定其相应的教育活动目标。并说明理由。

请根据各年龄班的具体目标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教案

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运用示范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 篇2

一、注重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

受“双基”教学的影响, 不少幼儿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意识不仅仅是会计算、会证明, 更重要的是能推测、判断、主动发现、体会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能“数学化”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数学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服务。

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应从幼儿生活出发, 尽可能挖掘和提供幼儿生活中的素材, 帮助幼儿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工具, 从而培养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结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幼儿在游戏、玩乐、生活中感知和应用数学。如通过观察, 感知奶瓶、饮料瓶的不同形状;通过大人与小孩的比较, 感知大小、差异、相似和分类;通过定时喝奶、吃饭、睡觉, 知道日夜的交替;在玩水、玩沙和涂色的过程中, 感知体积、面积的存在;通过在地上爬行、挪动物体的过程感知距离和重量的存在;在玩积木、堆房子的过程中建构空间观念;在准备生日晚会计算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的过程中, 感受对应、数概念以及加减运算;在玩“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游戏中, 感受“1与多”以及数的合成与分解等。

二、注重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 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 关键是通过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结构的发展。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建筑材料, 那么数学思维就是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数学知识是固有不变的, 而数学思维可以使其构建的建筑物千变万化。幼儿学习知识是难以穷尽的, 而他们一旦具备了迁移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则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实现。例如:曾有一个幼儿在完成“给棒棒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 而且每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推翻重来。到后一阶段, 他开始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的依次往下排, 因为他知道, 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一定比前面所有的长, 同时必定比后面的短。这说明他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如果教师把排序的“正确”方法 (每次找出最长或最短的排在前面) 教给他, 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完成排序任务, 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 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幼儿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某种知识或技能, 而是要在充分的操作和尝试中有所领悟。

实际上, 数学内容很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只要幼儿能找到那一发——数学的规律, 那么, 大部分的内容就可以通过推理而获得。例如:在学习“等分”这一内容中, 幼儿从分饼 (目测分) 到分彩带 (对折剪断分) 再到用方形或圆形纸分 (对折) , 幼儿在这一活动中理解了“二等分”的原理、规律, 自然就能迁移出如何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等。幼儿探索、发现、总结和应用的全过程, 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操作法指导幼儿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 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 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因为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身体验, 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对数字3的认识, 教师告诉幼儿这个数字是3, 并出示3个实物, 数给他看, 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已经掌握了3的概念, 幼儿只有在对3个物体的反复摆弄中才能把数字3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 把3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 理解3是所有3样东西的集合, 真正理解3的含义。

在使用操作法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正确地使用操作法。个别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操作法理解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 他们的教学程序为:教师讲解——提问——幼儿动手操作练习。操作往往是在讲解知识之后出现, 作为练习知识的手段, 这恰恰颠倒了操作法的顺序, 正确的教学程序应是:幼儿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形成概念。其次, 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 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学具、材料, 使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给幼儿安排充分的操作时间, 认真观察、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 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在幼儿操作之后, 展开充分的讨论, 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归纳。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 我不直接教幼儿应怎样分, 有多少分法, 有什么规律, 而是让幼儿自己做实验, 把吸管往杯中抛, 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 有多少落在杯外, 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 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

四、将幼儿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 教师应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进而让幼儿理解数概念。

首先, 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如:幼儿周围的人有“高”的、“矮”的;外出乘车有“大”的车、“小”的车;分点心可感受“1”和“许多”;分杯、勺时能感受一一对应;家中的衣服, 有爸爸的、妈妈的、我的, 有春季的衣服、夏季的衣服, 有不同布料的衣服, 可让幼儿感受分类;等等。所有这一切, 都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 增强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的意识, 引导幼儿在无意、有意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 培养幼儿的数感。

其次, 将教学过程生活化。由于幼儿乐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我们就应尽量使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一要提供来自生活的学习材料,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为部分数学操作材料, 既受幼儿的喜爱, 又具有变通性。如:火柴梗、废旧纽扣、花生、玉米粒等, 幼儿可以用来拼搭图形, 进行点数、排序、比较、分类等;二要情节设计贴近生活,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情节引导下展开的。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情节是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 幼儿的兴趣会更浓。如:请幼儿按穿鞋子的种类排队, 进行分类、排序记数、比较、制作标记等训练。

再次, 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验成功与愉快。如:商店游戏“逛超市”, 幼儿由认识超市物品——摆放超市物品——购物, 从中可掌握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巩固加减运算知识。又如:“铺路”活动中, 幼儿在完成“铺路”的过程中, 可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幼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大大激发了其学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五、宽容幼儿“不正确”的学习行为

在幼儿尝试用数学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想法时, 教师往往说“不对”“错了”“你应该这样或那样”。幼儿的“错误”“不正确”表现常常被纠正为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技能进行表述。长此以往, 幼儿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受到压抑和抹杀。

生活中, 幼儿的“走路学习”和“语言学习”从不同侧面给了我们启示:幼儿在初学走路时总是跌跌撞撞, 跌倒了再爬起来,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尝试和努力本能地给予极大的鼓励和适当的帮助, 于是孩子成功地学会了走路;幼儿用语言交流时, 常常词不达意并有语病, 父母并不急于纠正孩子的用词不当或者语法错误, 而是带着欣赏的心情鼓励孩子进行交流, 于是孩子学会了流畅的表达。为什么幼儿的数学学习就不能出错、就要纠正呢?其实, 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不正确”表现和“错误”行为并非是由于粗心, 亦非是幼儿没有努力, 而是其知识不完善的一种反应。幼儿数学学习更多的是“试误学习”, 更重要的是探询、体验、感知、探索, 形成猜测, 形成数学意识。因此, 教师应对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不正确”行为持理解的态度, 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主要问题;课程定位

一、课程定位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与桥梁,它上承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三门专业理论课,下启“说、弹、唱、画、跳”及“教育见习实习”专业实践课。从知识结构上来说,《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主要研究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及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设计等问题,是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应用课程。

二、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量不够,教学质量偏低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时量不够的问题。由于这门课程的学习需建立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三门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学生深入幼儿园见习和实习后,才具备开设此课程的成熟条件,因此,很多院校往往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才匆忙开课,造成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甚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应用的学习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形式刻板,大多属于空洞的说教

无论是中等学校还是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着直观教学资料有限,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凭空想象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自己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理念上的错误。例如,许多学生从来没有见过雪花插片、手偶等许多幼儿园必备的结构或形象游戏材料,在设计幼儿园游戏活动时,基本上是在主观臆想。

(三)对幼儿教育特点的了解不足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没有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学生还没有幼儿园教育直观经验的情况下,就开设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一课,学生只有依靠自己的想象进行思考,这样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虽然学生能够把理论基础知识背得很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无从下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的现象。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具体场景,学生在这种场景中模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中一名学生扮演“幼儿教师”,其职责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完成教学目标;其他学生扮演“幼儿”,需要他们按幼儿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配合教学活动,活动结束后,要求扮演“幼儿”学生分析和评价扮演“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学习“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

自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推崇,它能很好地弥补当前幼师生文化基础和相关教育理论相对薄弱,同时又缺乏幼儿园实践机会的不足。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很好地整合与利用组内成员的资源,充分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使《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中,学生完成活动设计任务的难度大大降低。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要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以幼儿教师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基础,它的职业定向就是让学生知道今后在工作实践中应该“怎样干”“怎样才能干得更好”。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幼儿教师职业岗位的特殊要求,为他们走向社会铺平道路。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使用案例教学法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五)观摩学习法

学校可出面与有关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例如,建立见习与实习基地,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到幼儿园观摩相应的教学活动。当前幼儿园可用来观摩学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幼儿园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能手范教”“老带新”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观摩的机会,争取到现场观摩。

(六)实践训练法

实践训练法包括设计活动方案(教案)、说课与模拟教学三个方面。设计方案指结合相应的内容或领域,让学生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活动设计;说课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模拟教学通过让学生扮演“幼儿”和“幼儿教师”提高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实践训练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关永红.《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南姣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陕西某学院为例[J].创新教育,2014(34).

[3]周文华.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J].科技信息,2014.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篇4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幼儿园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通过教师和儿童双向的交流和作用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它也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组织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落实幼儿园教育任务的手段。

幼儿园活动的特点

1.整合性

整合是指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是他们成为一个整体。

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多个领域,多种层级整合而成的目标结构体系。

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也体现出整合的特点1是同一活动领域内的整合,即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内容有关数的,空间形体的,计算的,时间和空间方位的等等。

2是不同活动领域间的整合,即指突破领域相对划分的界限,实现跨领域的内容整合。三是整体性也体现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资源和方法,形式,手段方面。2.生活性

内容

途径与环境场所方面 3.趣味性

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

活动环境和材料的丰富多彩上 4.动态性

活动过程的动态 活动环境的动态

活动设计的意义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可以帮助儿童学习,促进儿童发展 2.可以引发教室思考,选择行为策略 3.可以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果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必须准学的把握儿童原有基础和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而整体的发展。具体说明p13 主体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认知派学习理论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

皮亚杰关于知识的分类 1.社会知识 2.数理逻辑知识 3.物理知识

主张

1.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

2.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鼓励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维果斯基

强调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导和调节学生的个人活动

强调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但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文化情景

1.社会交往对于儿童知识建构的价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篇5

一、美术

(一)什么是美术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布、绢、颜料、泥、石、木、金属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形体、色彩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及具体事物的认识、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以供人们欣赏为目的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基本涵义。

1.美术活动的开展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即进行美术活动,不仅需要运用人体的某些部分,如眼、手、脑等,还需要借助人体以外的物质材料,如绘画所用的纸、墨、笔、颜料、布等,雕塑所用的泥、木、石、铜、刀等。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线条、形体和色彩,展示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3.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可视的。即作者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及其具体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情感。

4.人们通过对视觉形象的欣赏,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美的内涵,得到美的享受与体验。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有相同之处,即都是通过塑造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客观生活和作者的直观感受,具有艺术的一般特征,但同时它又表现出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即自身的独特性。

其一,它所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运用发声器官或乐器(声乐用发声器官、器乐用乐器),舞蹈运用形体,摄影运用照相机,电影运用摄影机等,美术用的是纸、笔、颜料、刀、泥、墨等。

其二,运用的艺术语言符号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运用的是旋律和节奏,舞蹈运用的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而美术运用的是线条、形状、色彩,通过造型、构图、设色来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二)美术的基本特征

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一大门类,它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1.造型性和视觉性

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都体现为具体可视的占有一定空间形式的实体。美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某种造型。这种造型应当是外形与内涵的统一体,即通过可视的外形表达蕴藏于深层的神韵与情感。同时,这种造型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产生审美感受。

2.瞬间性和永固性

美术作品是静止的,即使描绘一个运动的过程,也只能截取某个瞬间。但这个瞬间一旦被作者创造成可视的艺术形象,就永久固定下来。

美术作品中理想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凝炼,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得它在艺术王国里独树一帜,赢得永恒的魅力。

二、幼儿美术

(一)什么是幼儿美术

幼儿美术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

幼儿的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

1.幼儿绘画是幼儿运用简单的物质材料(如蜡笔、彩色水笔、毛笔、颜料等),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表现形式,在纸上塑造可视的形象的美术活动,以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1)幼儿绘画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上区分,可分为彩笔画、毛笔画、棉签画、印章画、手指画、拓印画、蜡笔水彩画、吹画、滚画、喷洒画等。

彩笔画包括用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等工具在纸上绘画。

毛笔画包括水彩画、水粉画和水墨画,它们是用毛笔和不同的颜料进行绘画。

印章画是用橡皮、土豆、萝卜等的切面,以及用积木、笔帽、牙膏盖或纸团、布团、手、脚等蘸上颜料盖印在纸上。

手指画是幼儿用手指蘸上颜料在纸上作画。

拓印画是将硬币、钥匙、树叶等放在图画纸下面,然后用铅笔在纸上来回涂,拓印出纸下的物体形象,或将物体涂色后印在纸上。

吹画是先将颜料滴在纸上,然后吹出不同的形状。

滚画是先准备浅盒子(不要盖,大小与图画纸相同)、各种颜料、玻璃球,然后将玻璃球蘸着颜料放人纸盒中来回滚动,让带有各种颜色的线条不规则地留在纸上。

喷洒画是在图画纸上摆放不同形状的纸片或窗花等,然后用牙刷蘸上颜料,用小竹片往自己的身体方向轻轻地拔牙刷,让颜料均匀

地喷洒在图画纸上;当颜料覆盖纸面后,轻轻拿开纸片、窗花等,纸上就出现物体形象的覆印。

泡泡画是在吹泡泡的肥皂水里调入不同的颜料,然后用吸管蘸上肥皂水吹,将吹出来的泡泡轻轻地碰在图画纸的适当位置,泡泡破了,就在纸上留下了图形。(2)幼儿绘画从教师是否命题上区分,可分为命题画和意愿画。

命题画是指教师确定绘画的主题,明确要完成的某种技巧任务和教育要求,幼儿按指定的主题绘画的方式。

意愿画是指幼儿自己确定绘画的主题,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表达创作的绘画方式。(3)幼儿绘画从内容上区分,可分为物体画和情节画。

物体画是指以单一物体为描绘对象,培养幼儿的造型能力。

情节画是以一件事情为主要描绘对象,反映一定的主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的构图能力及处理物体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图案画是指幼儿利用各种纹样和色彩在不同的纸形上进行和谐的有规律的美化和装饰。2.幼儿手工是指幼儿运用一些物质材料,如纸、泥等,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通过撕、折、剪、贴、捏等手段,制作成平面的或立体的物体形象的艺术形式,表达幼儿的审美感受。幼儿手工对于发展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动觉之间的配合,锻炼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和形成立体概念有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泥工、纸工和自制玩具。

3.幼儿欣赏是指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的认识和观赏,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愉快的活动。它对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美术的性质

1.幼儿美术是幼儿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年幼的儿童尚不能自如地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我需要,无法实现与成人的交流时,他们会运用其他一些符号系统来达到满足自我的目的,如代表某种含义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等。美术是这些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当幼儿随手拿起一根小树枝或一支笔涂涂画画时,地上或纸上立刻产生了某种形象(当然这种形象有可能是几根乱线条或几个小圈圈),幼儿会感到满足,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能力。倘若成人发现了他的作品并给予夸赞,定会激起他更多更流畅的创作欲望。因此,幼儿美术在其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功能,它比语言文字更早地被幼儿用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像和创造自己的世界。2.幼儿美术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幼儿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想像、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方法。其特点是“非逻辑的,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步骤的”。幼儿的这种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表现出思维的直觉性、具象符号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幼儿美术作品中,这些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如一位中班孩子画了一幅画:老虎想吃小白兔但没吃到,老虎生气发火了,于是在老虎的头上方用红色水笔画了几根酷似燃烧的火苗的符号。这里所表现的就是孩子感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在这个孩子的眼里,老虎没有吃到小白兔,自然要发火。老虎发火,头顶要冒出火苗,且是鲜艳的红色,反映了他对世界的一种感性的认识和理解,非常具体而又生动。正是这种感性的表达方式,使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魅力。3.幼儿美术是幼儿个性的表现

不同的生理遗传特质和不同环境的作用,使得幼儿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这种不同的个性特点,又使得每个幼儿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这便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幼儿美术是幼儿身心活动的反映,它能体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我们从幼儿美术作品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以及美术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集中的程度,均可观察到幼儿个性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曾声言:“在一位怯弱且敏感的儿童所画的人的象征符号中,我能够在圆的、未封闭的、不确定的线条中发掘出他的焦虑,正如我能在另一位儿童的长方形人体中发现他果断的特征,这两种人都代表儿童整个人体组织的特征。” 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里德(H.Rea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对儿童的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有关心理机能的论述,把儿童的美术创作分为八种类型,即外向、内向思考型,外向、内向感情型,外向、内向感觉型,外向、内向直觉型。

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一书中认为,通过儿童画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

(1)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多,则是攻击性儿童。

(2)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中,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例如,心甘情愿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3)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彩色(黑、白、灰)的使用,也可看出儿童的性。例如,积极、活泼者用色多,消极、拘束者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

(4)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儿童;而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儿童。(5)画面出现特殊形体,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则有分裂性格的倾向。

以上两位学者描述的是绘画与儿童个性之间的关系,对观察、了解幼儿个性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

了解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是我们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合理的评价。

这里描述的只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大致阶段。因为幼儿美术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年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发展的状况。决定其发展特征的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由社会和教育所给予幼儿的美术影响,以及幼儿自身的美术实践活动等因素。如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有的幼儿1岁半以前就出现了涂鸦现象;而缺乏教育和涂鸦实践的幼儿,可能会延迟到5~6岁尚未脱离涂鸦期。1.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大量的研究。如法国心理学家吕凯在其著作《儿童的研究》、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看儿童心理之发展》中都有过描述,这里将幼儿绘画的发展综合归纳为三个阶段,且突出其3-6岁左右的年龄特征,对其他年龄阶段不作描述。

(1)涂鸦期(2—3岁左右)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粗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2)象征期(3~4岁左右)象征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3)图式期(5—6岁左右)图式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造型上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较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从色彩上看,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有研究表明,5岁幼儿能选择与对象相似的颜色来表现客体;6岁幼儿则在表现出对象固有色的基础上,添加上对比色或类似色,画面色彩丰富多样,且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如暖色表现热闹和快乐,冷色表现伤心和神秘等。随着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提高,他们在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涂色,而且能不涂出轮廊线。

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的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不能把握住分寸。虽然还不能自发地表现物体的空间遮挡关系,但已有想表现的趋势。从整个画面上看,出现了基底线的画法,即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逐渐地,这种并列式构图发展为散点式构图,即把画面上原来并列的物像分解离散开来,分布在画面的下面2/3部分,使得画面看上去立体化了。这一阶段的后期,少数儿童能画出多层并列式构图和遮挡式的构图,使画面看上去有深度感。

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适时地提供不同条件,给予恰当的指导,促使幼儿的绘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2.幼儿手工的发展阶段

幼儿手工是幼儿美术创作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对它的研究远不如对幼儿绘画的研究来得广泛和深入。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幼儿手工创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与绘画发展大致相同的过程,且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

(1)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这一时期的幼儿不能有目的地制作形象。在泥塑活动中,他们只是手握油泥或拍打油泥,时而掰开,时而揉成一团,享受油泥或粘土的触觉感以及形态的变化感。这一阶段的后期能制作出代表一切固体物体(人、动物、房子等都可)的圆球。这与涂鸦期幼儿在图形涂鸦阶段用大大小小的圆来代表一切事物是完全一致的。

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开始不知道剪刀的用途,看到剪刀拿起来就玩。逐渐地在成人指导下,会用手拿剪刀,但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纸张常常被铰在剪刀里或从剪刀里滑出。慢慢地开始会剪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纸片,而不是如意的纸形。在粘贴活动中,幼儿还不清楚浆糊的作用,不会使用它。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明确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2)基本形状期(4—5岁)这个时期相当于绘画中的象征期。幼儿已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常常在制作开始时就宣称他将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制作。

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进入用泥团圆、搓长的阶段,出现的是与绘画中的直线形式相对应的棒状形式,其意义仅限于表示事物的方向和长度。到了本阶段的后期,棒状出现了粗细、长短的变化,能塑造出具备所要制作的物体的基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连接,但只是形体的机械相加,整体感不强。有时会添加一些辅助物,使形象更加逼真。此时的幼儿由于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

(3)样式化期(5~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表现的欲望很旺盛,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能搓出各种弯曲的盘旋的棒状物,并用棒状物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相交成三度式样;他们还能塑造出立方体和圆柱体,并会用棒状物组合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在连接方法上,能用较为流畅的方法连接,使制作的物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幼儿已会借助于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

在剪纸活动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仅能连续剪直线,而且能双手配合着剪曲线。由于能顺利地剪直线和曲线,此时基本上能剪出自己所希望的形状,如窗花等。

在利用纸盒进行的立体造型中,幼儿不仅能通过剪、挖、接合、粘贴等技巧进行构造,还能对作品进行细节的装饰,如给作品着色等,力求更完美地表现。3.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

3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其美术欣赏的发展不仅与生理机能有关,而且受到其社会认识的制约。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且这种对作品的感知理解仅仅是浅表层次上的,还不能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所蕴含的深刻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2)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某些形式的审美特征。此阶段的幼儿对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此时的幼儿总是喜欢把它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对色彩的认识,此时的幼儿首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发展;在空间构图感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在发展。

在作品的风格感知方面,有研究表明,幼儿表现出对作品风格感知的困难,易受作品内容的控制。通过训练,6岁幼儿慢慢能够感知作品风格。

(3)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

幼儿喜欢的是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非再现作品。有研究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对什么样的画是美的还没有一致的标准。绝大多数幼儿认为,画有花、动物、家庭摆设、小鸟等幼儿经验中熟悉的、美好的、使人愉快的事物的作品是美的,而画有残骸、人的脑壳、人形怪物等东西的作品是丑的。

另外,幼儿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偏爱原因的理解也越来越注意形式特征和技巧方面,如涂得好不好等。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含义、作用、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设计指导。

2、掌握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设计和指导。

3、学会设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运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设计和指导;学会设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运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学时间:

8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ppt、视频、实践法

引入: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一、幼儿语言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门研究3—6岁幼儿语言发展及其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4是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1、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2、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3、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1、在主动模仿中学习

2、在具体运用中学习

3、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4、在逐步积累中学习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1、谈话活动:培养幼儿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交际的意识、情感和能力,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围绕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进行谈话;就某一熟悉的场景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想法。

例如:我的妈妈、我长大了;我的家、我喜欢的动画片、我喜欢的地方等。

2、讲述活动: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和完整、连贯、清楚的表达能力,促进其独白语言的发展,内容包括: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某一实物的特征、功能解说清楚;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讲述图片或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人物的形态、动作。

例如:

3、听说游戏:培养幼儿在口语交往活动中的快速、机智、灵活的倾听和表达能力。内容:练习发声用气和声调;丰富词汇;锻炼语感。例如:

4、文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欣赏文学作品能力以及利用文学语言表达想象、表达生活经验的能力。内容有:在欣赏儿歌的基础上创编诗歌或散文段落;童话故事的学习表演和模仿续编;通过对话、动作、表情进行表示表演。

例如:

5、早期阅读: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产生对汉字的敏感性,丰富他们前阅读和书写前的经验。内容:前图书阅读,学习翻阅、理解和制作图书、了解文字与口语之间的关系;前识字,感受文字的功能、作用,了解识字的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前书写,感受汉字的基本结构。例如: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2、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3、其他领域活动中的语言交往

4、随机渗透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语言学习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第三页)

两种兴趣:与人交流的兴趣、听和看的兴趣

两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

两种习惯:倾听习惯、礼貌交谈习惯

(二)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

中班

大班

(三)具体活动目标

五、幼儿语言教育的方法

1、示范模仿法:示范语言规范到位

2、视听讲做结合法:视听教师提供图片、语言描述,讲做幼儿主动表述,操作。

3、游戏法:

4、表演法:

5、练习法:

第二节幼儿园谈话活动

一、谈话活动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1、拥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1)幼儿对话题有一定经验基础(2)有一定的新鲜感(3)有趣的话题(动画片、影片等)

2、谈话活动注重多方信息交流

(1)语言信息量大(2)幼儿交流对象范围大(3)语言交流方式较多

3、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1)不要求幼儿统一认识,允许幼儿针对谈话主题说出自己想说的话(2)不特别强调规范化的语言(不需要幼儿必须用准确无语的句式)

4、谈话活动中教师起间接引导作用

(1)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或者转换话题(2)教师通过谈论自己经验,向幼儿暗示谈话的方法和技巧。

(三)谈话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

1、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的区别

谈话讲述

目标侧重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侧重幼儿清除连贯表述能力

内容围绕幼儿已有经验的话题进行交流需要一定的凭借物进行讲述

方式属于对话范畴不需要规范严谨的语言要求规范清晰有条理的表达相对完整的观点

2、谈话活动与日常交谈的区别

谈话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谈话机会,而日常交谈是自发的谈话。

3、谈话活动与科学领域的总结性谈话区别

谈话重点是说什么怎么说,而总结重点在于知识的获得。

二、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谈话活动目标的确定

1、帮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培养有意识的、辨析性的和理解性的倾听能力。

2、帮助幼儿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

3、帮助幼儿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在谈话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孩子:(1)用适合角色的语言进行交谈(2)用轮流的方式谈话(3)用修补的方法进行交谈

(二)谈话活动内容的选择

1、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我最喜欢的”

2、有一定新鲜感的话题。“奇特的玩具”

3、有趣的话题与幼儿近日生活中共同关心点有关。“春游真好玩”

4、以前交谈过的幼儿仍有极大兴趣的话题。“我是奥特曼”。

(三)谈话活动的步骤与组织指导

1、创设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3—5分钟)

(1)以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的情境。(谈话难度较大的)

(2)用语言创设的情境。(近日发生的、经验丰富的)

(3)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1)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不用纠正造句的错误,不需要给暗示示范)

(2)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加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一对一、一对多、自由组合)

(3)适当增加幼儿的动作的机会,以调动幼儿的兴趣。

3、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谈话。

例如:你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哪个动物,为什么喜欢?

三、活动案例及评析

谈话活动:我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班)

幼儿自然角教育活动指导策略研究 篇7

创设自然环境要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喜欢的、需要的环境。自然角是幼儿了解自然知识的一个窗口,是探索自然规律的有利场所,它能帮助幼儿亲近自然,关注周围环境,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创设自然角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植物角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老师遇到了一些困难:

案例一:开学初,幼儿园都要举行自然角创设评比,老师就会动起来,要求孩子们带一些诸如小金鱼、小蝌蚪、小乌龟之类的小动物;苹果、桔子、土豆、青菜之类的蔬菜水果;还有一些盆景、种植等。有时由于时间紧,还给孩子们分任务,你带什么、他带什么,第二天把小朋友带来的东西往自然角的塑料架上一放就算完成任务。每到学期结束,小朋友带来的蔬菜水果早已枯的枯、烂的烂,饲养的小动物也早死光,只剩下一只只空花盆,一个个空鱼缸,最后拿到一个角落里堆起来,每学期都如此反复着。

案例二:虽然老师安排了每天由值日生管理,提醒他们要记下自己的发现,但是孩子们的管理总不是自发的,有时老师不提醒就忘记管理、忘记记录,自然角的管理甚至成了孩子们的压力,孩子们在自然角也没有收获可言,更没有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自然角成了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幼儿对自然角兴趣的短暂性,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角内容较单一。

2.教师在自然角的创建中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想当然,缺少目的性和自己的思考。

3.教师对幼儿参与自然角管理的指导不到位。

这些问题在教师创设和管理自然角时比较普遍,其实这里还折射出了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观念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自然角只是一种展示,所以并没有真正发挥自然角的教育效能,自然角的创设也就流于形式。

二、针对以上现象,我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创设自然角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注意获取来自幼儿的信息,在创设自然角的时候尊重幼儿的想法,事先与他们讨论可以在自然角中投放什么材料,让他们参与材料的收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引领幼儿亲近自然,喜欢观察与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和动植物,为幼儿创设具有观赏性、趣味性、观察性和操作性的环境,使幼儿能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材料,进行欣赏、触摸、认识、观察和探索等活动。

(一)适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创设

任何一项教育只有以幼儿为主体、遵从孩子的意愿、重视孩子的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能。自然角的创建尤应如此,因为那是完全属于孩子的天地。因此在内容的设置、材料的选择、形式的采用、过程的管理等方面都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的自然角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自然角的创建内容是首要,种什么?栽什么?养什么?种、栽、养的物品必须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是孩子们自主选择的,这样能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到自然角的活动中来。在自然角创建之初,教师要广泛地征求和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建议幼儿把自己家里有的盆景带来,或和家长一起种植植物,让幼儿参与布置自然角,让孩子们照顾“生活起居”,调动孩子对自然角照料的积极性。

(二)丰富———大自然中各种物品和内容都可以作为自然角创设资源

1. 自然角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调整、丰富

自然角的物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季节特点、幼儿兴趣需要等有针对性地调整、丰富自然角的内容。比如春天,可以扦插桃花,带领幼儿饲养蚕宝宝,观察蚕宝宝变飞蛾的全过程;初夏,可以到小河里舀一些小蝌蚪,让孩子们了解小蝌蚪会变什么,观察它们是怎么变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果实等,有些树开始落叶了,可以让幼儿捡一些落叶放在自然角,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获得树叶形状的经验,以及落叶树、常青树的不同;冬天,可以种植水仙花等。自然角的不断调整和丰富,新事物的出现,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它带给动植物的影响,丰富幼儿对各种动植物变化的相关经验,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 除了种植、养殖类的内容,可以丰富实验类的内容

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开展一些动、植物的小实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工具、记录纸,对幼儿进行引导。

自然角是幼儿认识、探索自然的窗口,是亲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它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开阔幼儿的眼界,增长幼儿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追随孩子的脚步,自然角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愉快的活动带给孩子们许多有趣的想象和甜蜜的向往。

摘要:<正>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园需布置一个科学环境,尽可能地引导儿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布置园庭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并饲养动物等。”可见,自然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园围绕环境、课程等关键词展开了相关的学习、尝试与研究,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创设自然环境要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喜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敏,方景融.中班绘本阅读活动:风中的树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10).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重点 篇8

关键词:行动导向理念;幼儿园;教育活动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幼儿园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而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属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比较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将涉及学前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幼儿实践教育中的实用性学科,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能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现状,为日后提升学生在幼儿园教育水平,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具体的行动导向理念步骤展开分析,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

一、以行动导向理念的内涵

以行动导向理念是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逐渐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行动导向理念主要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师生共同确定并认可的行动产品的基础上,共同引导教学活动组织,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主动自主地学习,通过独立思考问题和教师的引导,达到脑力与体力共同发挥作用的行为。从某种角度而言,行动导向理念的实质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情境,并使学生能够在活动、自我创新和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学习。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理念的作用

行动导向理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一般而言,行动导向理念在教学中的实施注重强调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案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仅起到教学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后,教师应致力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的形式使学生实现对学习内容和相关信息的独立获取,并通过问题的分析独立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计划性评估,并在其自身的动手实践努力中,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相关知识和学习经验。由此可见,行动导向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理念的具体步骤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通过对行动导向理念的深入分析,明确该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中的步骤可以分为四点。首先表现在为幼儿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学前教育学生应根据实际的幼儿园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引出教育活动的主题。例如,在幼儿园“看图讲述”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态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图片讲述的欲望。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想象的形式思考幼儿园引导幼儿看图讲述的方法,以此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题。

(二)根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活动

行动导向理念的第二个步骤是根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活动,该步骤的目的主要是依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前教育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具有其独特理念的知识框架,从而为日后开展有效的幼儿园教育设计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前教育学生通过对“看图讲述”含义的分析,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通过相关幼儿园的学习联系,通过对幼儿园的教学案例分析,掌握更多关于幼儿园教学设计的相关技能。

(三)运用综合信息实施教学项目

行动导向理念的第三个步骤是运用综合信息实施教学项目,该环节是教师在传授学生相关幼儿园教学内容实施时,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教学参考资料,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是其能够在独立思考中主动获取与幼儿园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并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展开深入性的设计。此步骤主要以学前教育学生的操作为主,考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给予其一定的引导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充分吸收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

(四)展开教学成果评价

行动导向理念的第四个步骤是展开教学成果评价,在实施教学后,教师应以小组的形式,由各小组排除代表对其所展开的幼儿教育活动设计进行评价,包括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目的、内容以及优势等,评价语言要求短小精炼,对主题的表达要明确。代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其他学生应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此外,教师也要采取小组互评的形式,形成一种共同研究探讨的氛围,使学生之间的意见能够得到交流,并使学生的思想在自身评价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进程中,将行动导向理念应用于幼儿教育活动中,能够使学生在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有具体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并始终将教学任务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此种教学导向行为,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分析教学活动任务,同时也能够充分提升學生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本文在展开对行动导向理念的研究时,主要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活动、用综合信息实施教学项目、展开教学成果评价等,对实施步骤加以分析。期望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能够为日后提升学前教育学生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越,余梦婷.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108-110,124.

[2]彭海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网络课程的设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9(3):39-42.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教案 篇9

第一章

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健康观

一、健康观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如何理解现代的健康观? 1.健康的整体性

人是自我组织着的开放系统,由身体、心理组成的个体人格处于不断改变的环境中,健康是心与身之间、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整体关系和谐的结果,它不仅具有生命形态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形态属性。2.健康的动态性

生命存在的三种状态: 健康----亚健康----疾病 3.健康的客观性

个体身心是否健康,可以运用一定的客观指标加以衡量。

身体健康与否可以通过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指标等进行测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度、人际融洽、性格良好

4、健康的主观性

个体的主观感觉也是反映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强调个体对自身健全的感觉,如身残志坚者

强调健康的主观性,实际上突出了健康的心理层面。

5、健康的调适性

健康意味着对疾病的有效抵抗与对生活环境的良好适应。

第二节

学前儿童健康观

一、学前儿童健康问题的现状

“儿童忽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一,意外伤害频繁发生 第二,情感问题日益增多

二、学前儿童健康的基本特性

学前儿童健康主要包含身心层面的健康。

学前儿童健康首先指向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 学前儿童身体、心理发育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是智力发展正常;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是心理的发展都应呈永恒上升趋势。

三、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

遗传、先天素质、疾病;

eg.肥胖症、精神分裂、孤独症;

eg.霍乱、伤寒、脊髓灰质炎。自然环境;

eg.气候变暖、臭氧层耗减、酸雨/雾;市内污染增多。

家庭环境; eg.家长的教养方式

生活方式; eg.保持卫生、规律生活、平衡膳食、按时进餐、锻炼身体、注意安全、健康检查、湿度表达情绪、关心环境卫生。

社会因素。eg.文化观念、政策、科技进步等。

第三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涵义与内容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涵义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幼儿认知,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是保持和促进幼儿的健康系统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幼儿园健康生活教育

生活卫生习惯、饮食与营养、人体认识

(二)幼儿园体育锻炼

身体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基本体操

(三)幼儿园安全教育

生活中的安全、活动中的安全

(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情绪情感、与人交往、自我意识、性教育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 不展开细讲,极易明白,同学们自己看。

第四节

选择幼儿园健康内容的依据和原则

一、选择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已有经验

◆幼儿健康教育的学科知识

二、确定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

整合身体保健与心理保健的内容 整合身心保健与身体锻炼的内容 整合幼儿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内容

2、发展性原则

如:小班单元教育活动《我会入厕了》,如何安排下面的教学内容? 活动一:我认识大小便 活动二:我会小便了 活动三:我会擦屁股了

3、均衡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如:自我保护教育《台风》,在汕头是否可行?

三、选择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1、内容和目标一致原则

2、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如;冰雪锻炼,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体育活动等。

第五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日常生活习惯

1、洗手、刷牙的基本方法

2、穿脱、整理衣服的习惯

3、手帕等的使用

4、坐、站、行、睡姿势正确

5、按时排便

6、良好的作息习惯

7、活动用具的整理,清洁

8、关心周围环境卫生

(二)饮食与营养

1、情绪愉快,愿意独立进餐

2、常见食物的认识,平衡膳食,少吃零食,主动饮水

3、按时进餐,保持清洁,进餐习惯好

(三)身体认识与保护

1、了解身体外行特征,认识与保护五官

2、初步掌握换牙、护牙的知识

3、用眼卫生

4、积极配合疾病预防与治疗

5、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

6、知道快乐有益健康

(四)自身安全

1、日常生活安全常识与规则的了解及遵守,玩大型玩具时能注意安全。

2、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3、了解应付意外事故的常识,具有基本的求生技能。㈤体育活动 教师工作

1、教师应成为引导者和协助者。

2、注意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3、教师自身的健康更为重要。

做这样的教师:

◎爱孩子就是爱自己。执着的爱我们的事业,用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工作。

◎要学会自我加压也要学会自我减压。包括自我心理定位,我是谁?学会给心情放假。◎越进步就越快乐。学会展示个人独特魅力。◎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圈。良性竞争,事业共赢。◎做好生理保健。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五章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洛克

第一节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什么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与措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P113)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幼儿心理发展的巨大可塑性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 渗透性原则

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适应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创造力等 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情绪感知、情绪表达、情绪自控、移情、情感发展等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规则意识、行为训练、行为矫正等 幼儿交往能力的促进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 幼儿良好人格的塑造

——适应能力、自我意识、气质特点、性格特征等 内容举例:情绪

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主题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应具有团体性、针对性、系列性、互动性。重点在于让幼儿获得直接体验,而不是知识。以发展性目标为主,兼顾矫治性目标。

2、个别辅导

这是实施补救性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或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指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幼儿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与矫治的专

业化帮助。

3、建立档案 幼儿心理档案 幼儿成长档案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最佳经济原则

4、多元渗透 渗透于教学活动 渗透于游戏活动 渗透于日常生活

5、家园合作

建立幼儿园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长教育的重要内容。

6、环境设置 物质环境 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

第二节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专门目的”的系统性课程。

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活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主要特点

1、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其目的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活动。一般的班级活动也含有心理教育的成分,但并不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

2、以学生活动为主,不同于以普及知识为主的心理学课程。心理教育课程重点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理论知识。

3、有教师指导,不同于学生自发性的游戏。

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确定目标、拟定主题、选择方法、设计方案、控制进程、评价结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认知法: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包括: 教师讲解 阅读和听故事 艺术欣赏

2、操作法:游戏、作业、讲演、绘画、唱歌

3、讨论法:专题讨论、辩论、脑力激荡

配对讨论:两个人先讨论,得到结果,再与另两个人的意见协商,形成四个人的意见,再与另4个人一起协调,获得8个人的结论。

六六讨论:分组讨论,每组6人,每人发言一分钟,人人参与且省时的讨论方法。

4、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

哑剧表演:老师提出主题或情景,让幼儿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例如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

空椅子表演:一个人表演,适合于社交困难和退缩的幼儿,让孩子坐在一张椅子上,假设另一人就坐在对面的空椅子上,可面对其发言。说完后,孩子换到对面坐,扮演另一人来回答问题。

角色互换:参与的人有两个或更多。如一个扮演失败者,一个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和角色。

5、行为改变法

利用行为强化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行为或消除不良行为。例如:奖励与惩罚、示范学习、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社会技巧训练)

针对与人交往发生困难的学生,主要目的是使他能正确有效且肯定地表达自己。教导:告诉学生哪些是他人所期望的,如眼睛接触、大声说话等。示范:以真人实例或录像带示范。

行为演练:模拟实际情形练习适当的行为表现。

社会增强:当学生反应适当时,即加以赞扬,以巩固其行为。家庭作业:把新学得的行为模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活动教学模式为主

1、活动教学的概念: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2、活动教学的特征

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主动学习”为基本的习得方式 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3、活动教学的目标

情感目标:发展对社会、自然、他人、自我的情感 技能目标:培养各种技能

认知目标: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4、活动教学的主要模式 技能操作类教学模式:

示范——操作——反馈——操作——自动化——创新,如言语表达技能 情感发展类模式:

创设情境——活动交流——小结内化,如自信心训练、挫折应付

问题解决类教学模式 单元设计教学:

设置情境——确定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执行方案——总结评价

社会调研教学:

布置课题——展开调研——撰写报告——评价总结 专题研究教学:

确定专题——收集资料——拟定发言提纲——讨论交流——总结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确定主题方向和单元名称:一般用主题单元设计(一个主题下有多个单元)如“认识并悦纳自我”:我是谁?我的优点和自我欣赏?我的缺点和自我改善?我的外貌?我的性格?我的兴趣爱好?

主题明确,单元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

(二)确定单元活动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如我的优点与自我欣赏的目标:

1、让学生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2、让学生学会发掘自己的闪光点;

3、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优点,树立自我接纳的健康心态。

明确实施的方法与过程: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过程的安排、准备合适的场所与材料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例 幼儿智力开发 幼儿创造力培养 幼儿自信心培养 幼儿情感教育 幼儿合作性训练 幼儿挫折教育

第三节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

家长的心态和个性 家庭气氛 家庭经济状况

有损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 过高期望型:“孩子是我所有的期望” 过分保护型:“孩子永远是孩子” 专制型:“听爸爸妈妈的,我们都是为你好” 惩罚型:“不打不成材” 冷漠型:“自己玩去,别烦我” 放任型:“树大自然直”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 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积极、有效的沟通

家庭成员一致的教育态度

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 家庭结构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1、全面了解孩子

了解幼儿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并遵循 了解幼儿的合理需要并予以满足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接受

2、鼓励赏识孩子 着眼孩子积极的一面 尊重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肯定孩子的能力

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合理运用物质奖励

常用的鼓励性语句 表示接纳的语句:“我佷高兴看到你认真学习的样子!” 表示信心的语句:“这可能很难,但我了解你的能力,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 注重努力和进步的语句:“虽然你比赛输了,但我知道你已经尽了力。” 强调长处、贡献和感激的语句:“你帮我收拾好了桌子,效率真高。谢谢你!” 赏

3、正确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要注意尺度 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 批评孩子要陈述理由 批评孩子要避免重复 批评孩子要符合个性 让孩子最伤心的几句话 “笨蛋,没用的东西。”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我说不行就不行。”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 “你又做错了,真笨!”

“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鼓励与批评的注意事项 鼓励面要宽,批评面要窄。鼓励宜多,批评宜少。

鼓励宜当众进行,批评宜私下进行。鼓励和批评都应明确、公正、适度。

4、掌握沟通技巧

积极倾听

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我的信息” 避免指责和唠叨 向孩子学习和请教

“我的信息”的表达句式 我的信息包括:

描述行为(只描述不评价)——指出行为后果——说出自己对这个行为的感受

基本句式:“当你„„,我感到„„,因为„„”

例如:

——电视关小声点!难道你没看见我在打电话吗?怎么这么不懂事!

——当电视这么大声的时候,我打电话佷费劲,因为我几乎听不到对方在讲什么。训练

——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把鞋子乱扔!

——真讨厌!让我再看到你在墙上画,就揍你!

上一篇:最新教师节寄语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适合承租方使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