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2024-10-02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共11篇)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1

近两年,江苏省昆山市西湾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的青少年科技课题的研究,为了把整个研究做精、做实,我们每个班都设置了科技区,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和研究主题的不同,以科技区为平台,发展幼儿自主探索的各项技能。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正确投放材料,有效指导是科技区活动的重要环节。

一、合理的环境创设

1. 趣味性和启发性相结合。

幼儿天生好奇,在材料提供上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产生兴趣,能使幼儿探索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活动中配以设计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会使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促进幼儿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比如在大班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组有趣的圆的绘画材料,它是由不同大小的圆构成的一套模具,圆里面有细小的齿轮,供一个个小圆划向不同的方向,产生变幻莫测的图案。这种有趣的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吸引着孩子们,对圆的探究也由此开始。

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促使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圆的主题探索由一开始的现象发现,到后来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美妙的图案”的疑问的产生,最后明白对称的奥秘,都是材料本身的趣味性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活动内容不好玩,那幼儿的探索是没有办法进行下去的。

2. 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相结合。

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是否理解,会影响他们对材料的最初探索。有的材料操作方式明显,幼儿能很快进入探索过程。也有些材料幼儿不知道怎样玩,就容易放弃或用做与探索活动无关的手法。

如中班“有趣的弹簧”活动后,我们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及粗细不同的铁丝,让幼儿继续探索弹力现象与技术制作,啄木鸟的制作让幼儿乐在其中,也使幼儿体会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在材料提供上,也更注意经济性原则,以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比如我们的纸弹簧活动,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感知弹性,我们除了在弹性区域里提供的各种已有弹性的材料外,还提供了各类本身没有弹性的材料,如纸张,布条、方便袋等,启发幼儿将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好办法变成弹性玩具,纸弹簧的探索活动就是这么出现的。我们及时抓住了思维的亮点,生成了“纸毛毛虫学跳”的科技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发现了纸张的厚薄、纸张折的多少都与毛毛虫跳得远近有关。而且这个纸毛毛虫深得孩子们的喜爱,这个玩具的材料来源简单方便,各种废纸都可以制作,折毛毛虫除了可以锻炼幼儿手指的小肌肉群外,在自由活动时用它来比赛跳远,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内容,深得大家的喜欢。

同时,我们还在墙壁上用废旧纸管做了“急速赛车道”,通过幼儿的操作,观察不同的坡度对汽车、小球速度的影响,还在墙壁上提供了各个“赛车手”成绩的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记录表塑封后可以反复利用,得到了小朋友们的一致拥护,一有空,赛车道上就挤满了跃跃欲试的孩子,期望一次次刷新自己的成绩。

二、散而不乱的有效指导

1. 明确科学区活动中的规则。

规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的科学区活动规则是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这样即符合孩子们活动的需要,也容易记住和自我约束。比如固定物品的取放规则,可以自由选择物品,但用完后,一定要整理好放回原处。为了控制人数,我们就用挂牌的方式,如果今天的牌子已经用完了,就不能再进去了。可以自由张贴自己的作品,和带来的资料,但不能破坏别的小朋友已经贴在上面的内容。

比如在“好玩的水水”的主题探索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类玩水的工具、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一窝蜂地挤在一起,当然,结果就是打翻了水,抢着各种工具,观察却没有任何结果。所以,在经历了一次混乱后,我们引导幼儿自己找原因,说说玩得不开心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大家讨论后,总结出:首先要规定人数,还要准备抹布,小朋友要穿好围裙,工具可以轮换使用等。这样,好玩的漩涡、运水、水水往上爬、小船开、果果潜水、游泳小将等系列活动才得到了进行下去的保证。

2. 注重科学区活动中的相互交流。

交流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和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认为还是在于激发兴趣,引导孩子能大胆去尝试,我们的提示语是“真有趣,试一试!”“真好玩,我再来!”“真开心,我真棒!”

同一活动区内活动孩子间互相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是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孩子们会把自己从不同地方了解到的新知识点,告诉给别的小朋友。

在“翘翘板真好玩”的制作过程中,让翘翘板平衡有很多种制作方法,大班的孩子会看懂简单的图示,当他们成功一种方法后,会邀请朋友过来试一试自己的翘翘板是否好用,其他的幼儿又会给他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当有伙伴来玩自己做的翘翘板时,他们的劳动,他们的努力才会变得更有价值,继续探索的兴致也会因此大大增强。

另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提供了一些制作的步骤图,有的是照片,有的是图解,在教师无法关注幼儿活动的时候,孩子可以通过图解获得活动的指导,既锻炼幼儿的读图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自我解决困难的能力。比如,在《旋转的纸羽毛》中,制作纸羽毛的步骤我们就贴在幼儿的活动区里,由于这个纸羽毛制作本身就比较简单,小朋友能看着图示自己完成作品,经过自己努力完成纸羽毛后,大家研究纸羽毛旋转的热情就更高了,反复试验怎样使纸羽毛转的又快又稳几乎成了每个参与科技区活动的孩子热衷讨论的话题。教师在活动中及时提供了记录表,供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发现,签上自己的名字,在活动结束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时,大家觉得开心又有成就感,交流在这时就转变成了一种无形地、有效地生生指导。

科学区是孩子们迈向科学大世界的第一步,愿我们小心的呵护、细致的鼓励、大胆的放行,成为他们通向金字塔的一个正确的阶梯。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2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而区域游戏正是综合运用幼儿园本园特色,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积极开展各类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环境创设和游戏开展两方面对区域游戏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区域游戏 环境创设 材料投放 游戏开展

儿童教育家莫利生指出,“开放教育”是“一种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及学习活动,允许幼儿选择学习内容,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简单来说,开放教育采用开放的空间和环境,设置开放的课程,采取开放的态度,运用开放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开始式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中也着重强调,幼儿教育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游戏的方式。区域游戏正式这样一种兼顾了开放和幼儿个性发展的游戏,也受到小朋友们的广泛欢迎。

一、布置游戏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是幼儿课程的一部分,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这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因此,在创设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区域游戏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1.顺应自然原则

要结合幼儿园原有建筑的设计结构和风格,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和条件,如在教室的区角、走廊灯设置不同功能的游戏区域,前者适宜一些安静的游戏,后者则适合一些活泼的游戏。这样,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有限空间,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游戏氛围,另一方面也能让幼儿专注于游戏,从而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对外界造成干扰。另外,在不同的区域,要用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材料进行布置,如在游戏材料上,为他们准备了一些自制的煤气灶、小杯子、小包等,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同时放置一些半成品,如无色的围巾、手套、手帕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2.相容互动原则

这可以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是鼓励幼儿与老师一起参与环境的布置,在共同 收集材料摆放的过程中激发游戏乐趣;二是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让做不同游戏的幼儿能够互动;三是在布置环境的时候注意动态性,让幼儿与玩具进行互动。第二个方面如手工作坊和娃娃家、音乐表演区相邻,做好的作品可以放到家里,给孩子观赏,还可以送到表演区,给幼儿穿戴。益智区和建构角相邻,使幼儿动手动脑结合,激发创意。最后一个方面如科学探索区中,提供饲养栏,供幼儿饲养,观察各种小动物并常增添其他物种。

3.灵活多样原则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在每一个区域中,都提供分类架和游戏筐,使幼儿便于取放和整理。如,益智区中,我们把瓶罐,纸盒,积木分类放。在手工创意室,有报纸、一次性杯、盘等等。在运动区,有扔沙包、滚皮球、踢毽子等。二是设置不同功能的游戏区,便于幼儿全面发展。如建构类专区,主要是建构室,可以有大型建构、小型建构、自然物建构等。艺术类专区,主要包括手工创意室、艺术画廊、剧区,后者如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益智类专区,这一类主要是自然探索区,幼儿可以在这里观察、探索、阅读。角色类专区,如娃娃家、剧区(包括家庭角色扮演、社会角色扮演)。表演类专区,主要为表演区、剧区(音乐表演、戏剧表演)。运动类专区,有活动区、玩具间(运用各种体育用品锻炼身体)。

二、游戏环境材料的投放策略

1.适合幼儿年龄

活动的材料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能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我们创设了适合小托班(娃娃家),适合小、中大班的专用区域,(手工创意室、艺术画廊、剧区手工创意室、艺术画廊、剧区、构建室等)提高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参与性。具体到每种不同功能的区域,要投放不同的游戏材料以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

可爱娃娃家:设在一楼楼梯下,墙上的触摸墙,激发了孩子的感官。温馨的环境、漂亮的娃娃、娃娃家玩具等,为孩子营造了快乐的乐园。

手工创意室: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将他们变废为宝,制作成教玩具及环保时装。一排开放式的柜子,里面放满各种工具材料,供幼儿动手制作。

构建室:这里的材料是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类大大小小的饼干盒和各种罐头盒、鞋盒,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简单的小木板和小棍子,幼儿便能创造出最有创意的高 楼庭园。

读书郎图书区:材料:图书。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创造一个安静自由的图书角,支持幼儿与同伴进行自主阅读,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

科学探索区:设立在长长的走廊上。主要材料有物品架,小动物,动物标本。幼儿通过亲手种植、亲眼观察、亲手操作获得许多感性经验,从而萌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涂涂抹抹画廊:投放材料有课桌、椅子、绘画工具、画纸、展示栏、夹子、KT板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表演区:材料主要有展示架、脸谱制作成品等。展示各种脸谱制作成品及地方剧种剪辑,让幼儿体验国翠京剧及地方文化特色。

活动区:主要有各种中型玩具,供幼儿从事不同活动。

玩具间:里面有各种自制毽子、沙袋、皮球、跳绳等体育用品。2.适合幼儿全面发展

投放具有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层次性的材料。如在探索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小动物,昆虫标本。幼儿通过亲手种植、亲眼观察、亲手操作获得许多感性经验,从而萌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与教育目标相符

在环保主题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的报纸和尼龙袋,还有许多的罐头盒,幼儿在教师协助下把它们制作成各种服装,并装饰漂亮的小花,然后送到表演区给小演员们穿上表演,充分发挥区域之间的互动和幼儿之间的合作,合作游戏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 ⒈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往往能玩得更有兴致。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应以平等的身份当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会使幼儿备 亲切、自然,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及时施加影响,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游戏“娃娃家”中,教师以一个客人身份参与其中,婉转的提出客人的要求,以及娃娃家中物品的摆放等等,有效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提高游戏水平。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参与的目的,要把握好时机与分寸,以不干预幼儿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比如,在刚才的活动中,又来客人了,教师要及时撤退,让幼儿继续游戏,可以说:“又来客人了,你先招呼他们吧!”爸爸妈妈感到为难,这时 老师说:“没关系,你这会儿人多,等会儿我再来。”如此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指导,不但孩子学会如何招呼客人,又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

⒉直接给幼儿以建议和帮助

游戏的内容大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关。在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细心地观察,及时给予帮助,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戏“花之屋”中,一些孩子对于鲜花的插接感到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直接给予帮助,指导他们怎样来插接。

3.灵活运用各种语言

区域活动本是能够满足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需要的有效活动形式,但是目前教师在区域指导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指令性的语言,如“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 样做!”等,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与行动,是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以下“开放性”的指导策略,保护孩 子自主探究的欲望。一是善于运用 “转让式”语言。如在建构区里,孩子们都想用积木搭建高架桥。可是搭了一段时间,桥只搭了一半,始终没有成型,孩子们处于简单摆弄的状态。当老师经过时,孩子们开始求助。这时老师故意露出诧异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么搭好?谁能帮帮我吗?“一个孩子主动上前回应道:“老师,看我来给你搭一个吧。”这个孩子边说边和身边的其他孩子一起继续游戏起来。二是善用 “暗示性”语言。如在美工区里,孩子们正在制作高楼,有个男孩直接选择了较难的制作方法,用剪刀剪开牙膏盒,但是尝试了十多次,还是没有成功,他有些气馁了,将盒子、剪刀一把甩在桌上。这时,老师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指指旁边的小朋友说道:“你看,佑佑做得真不错!”这个小男孩一看,很快就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便 试着用同伴的“先折再剪”的方法进行制作。不一会儿,一座高楼便呈现在他面前了。三是善用“建议性”语言。如角色活动区里有个小银行,游戏开 始时取钱的人很多,但不一会儿,取了钱的幼儿各自忙碌去了,偶有一两个人来“取钱”。银行管理员开始变得无所事事,心里可着急了,还不停地念叨:“怎么没 人来取钱啊?”正当这位孩子要离开时,教师出现了,并 要求在银行里取钱,同时她还有意地询问道:“银行里还有多少一元、多少五元的钱啊?帮我数一数。”这 使幼儿发现除了“存取款”的游戏,还可练习“数钱”的游戏。后来,他还尝试着计算钱的数量,从而使得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四是善用“辨析式”语言。如大班的“宝贝厨房”游戏结束 了,大家安静地坐下来。这时老师问道:“刚才我发现斌斌和乐乐都在小厨房里切黄瓜,你们分别用了什么办法?”斌斌:“我直接把黄瓜给拗断了,就是样子不太 好看。”乐乐:“我用圆口的蛋糕刀切,切的时候把汁都压出来了。”老师:“那大家觉得谁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讨论开了, 最终大家决定用破的泥工板来做新的尝试。

总之,在游戏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意见,以幼儿想玩游戏为立足点,开展幼儿喜欢的游戏为目的,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

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自身感知操作而得来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孩子的发展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认识到,要使幼儿得到发展,除需要积极创设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多样性、自由性、趣味性,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将连续不断地挖掘区域环境的教育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3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是开展区角游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就是提供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的新经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玩具、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是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操作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要使幼儿的创造、思维、语言、合作等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必须有充分的空间、时间及操作材料。因此,创设一种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物质环境是首要的。

(一)提供丰富而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的玩物应当合乎几种标准的,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对于玩具和游戏器具具有不同的爱好”。幼儿年龄的差异不仅仅是生理现象,还表现在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上,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来表现的。相对来说,年龄越小,生活经验越少,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自控能力、协调能力等等都较差。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引导并和孩子共同创造满足其不同兴趣和需要的物质环境。

如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大多是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因此,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环境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我们用挂历薄膜纸做成蝴蝶;将胶带用完后剩下的圆圈做成五颜六色的小花环;用海绵纸做成荷包蛋、饺子、粽子等投放在“娃娃家”里。娃娃家环境优美,材料逼真,孩子参与游戏的情绪很高,同伴交往的机会也增多,孩子们多了份愉悦的情感体验。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要地位,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戏材料和半成品:如收集包花用过的不同质地的纸投放在“美工区”里。孩子们用其包上各种大小的废旧药盒,做成各种礼品盒;剪成小的长方形包上小的泡沫块变成糖果等等并将其投放在“小超市”里。在做做玩玩等操作实践活动中,孩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更大了。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语言和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逻辑思维开始有所发展。我们通过与孩子共同创设环境,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语言区里,和幼儿一起收集外出旅游的照片、图片,展示祖国各地美好风光,以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自然角里,师幼共同种植向日葵、蔬菜等各类植物,通过给植物浇水,观察、记录植物的成长过程,探索种子发芽的秘密;在科学区,我们把收集来的饮料瓶冲洗干净,装入不同大小和数量的豆子,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索、交流,感受声音与瓶子里豆子的数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大班幼儿的活动更具探究性。

(二)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

环境创设应当是一个“会运作的生命体”。幼儿的心智变化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需要,这就要求环境创设富有弹性,具有动态的、变化的特征。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对班级的区角环境进行修正,除班级的内外环境根据季节和教育主题定期更换外,我们还及时捕捉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更换和完善游戏的内容和材料,以回应幼儿的实际需要。如科学区我们先投放了摩擦起电实验的相关材料:塑料梳子、尺子、笔、丝绸、碎纸屑等。一周以后,我们发现进区的孩子越来越少了。通过反思,我们意识到是因为提供的材料没有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材料的层次不能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需要。我们随即增加了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材料,这样一来,进区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因此,只有新奇、动态、弹性的环境,才会使幼儿产生兴趣并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主动学习。

二、精神环境的创设是区角游戏质量的重要保证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质环境还要重要”。人的环境也即精神环境,主要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乃至班风和园风。它虽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却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幼儿情绪、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为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温馨的精神环境,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区角游戏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作为教师,应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心,尊重理解孩子的需要。在游戏中,我们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应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游戏之中,使孩子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和老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馨、身心愉悦。如:元宵节快到了,美工区的幼儿们正在用橡皮泥搓元宵,边搓边自我介绍:“我搓的是绿色的菠菜元宵”;“我的是橘红色的胡萝卜元宵”;“我的是紫色的葡萄元宵”,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很愉快。我见机说:“芝麻馅的元宵可香了,你的元宵什么馅?”简单的语言介入,在不打断孩子们活动的基础上,引发了孩子进一步的操作和探究:他们找来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小纸团,于是,新做成的元宵里有了不同的“馅”。在这里,教师的角色不是导演,也不是指挥,而是游戏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孩子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信心倍增,在游戏中自然、真实、完全地展示了自己。

(二)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因素。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文明礼貌、友好谦让,在游戏中互相协商角色、互助交换玩具,这些都为游戏的持续和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我们鼓励幼儿把家里的图书带到班上与同伴分享;小朋友过生日时,家长带来生日蛋糕和全班共同分享。来自班集体的祝福,让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情意。由此,互助、友爱、和谐的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与同伴共成长。

(三)营造真诚、友好的班级文化,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以幼儿为主体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情绪和积极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断言:“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你要幼儿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因此,我们只有做到行为规范、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动作轻柔、着装大方、言行统一、表里如一,才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田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之间真诚合作、互相尊重、默契配合的关系,是幼儿建立友好同伴关系的前提,也是营造轻松、愉快、自由、民主的区角游戏精神环境的关键所在。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4

1 在自然环境中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首先, 在天然、原生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中得到成长。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卢梭曾建议将儿童放在乡村养育, 因为乡村能够为儿童提供最佳的自然环境, 而自然环境最适合儿童成长。遵循自然规律的环境变化, 季节特征明显的自然现象, 丰富多样的动植物, 新鲜的空气, 地势多变的场地等, 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变的信息和刺激, 有利于儿童思维和想象力发展, 也为儿童身体成长提供天然无污染的环保条件。新鲜的空气和自然的温度有助于儿童身体健康, 对自然温度的适应也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天然的游戏场地使幼儿有更多机会与大自然做亲密的接触, 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认识自然。

其次, 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探索机会, 有助于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在自然环境中, 幼儿使用的游戏材料多数为就地取材, 如花草树木, 沙土泥石等。这些天然的材料如泥土、沙、雪都可作为幼儿的结构造型玩具材料, 幼儿也可利用天然的地势和树木、沙石等进行体育游戏。而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 更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灵感和素材来源。由于玩具的种类不同, 与之相应的游戏也不同。儿童选择哪种玩具也就决定了与玩具相应的游戏活动范围。各种功能和玩法固定的人工的专门化玩具可能会导致游戏主题和情节较为单一, 而操作方法可任由幼儿开发的天然游戏材料, 则向幼儿提出了如何操作玩具的挑战。这为幼儿发展想象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创造性的使用玩具, 使游戏更具趣味性和多样性。有学者认为, 运用非专门化的玩具比模拟实物的专门化玩具, 多经过一个以“它像什么”作为反应标志的建构象征的心理活动过程, 更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而幼儿操作精美逼真的玩具在一定程度上, 更多的是模仿而非创造。因此, 与人工制作的精美玩具相比,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素材作为游戏中的非专门化材料对幼儿有着更加积极的发展意义。

最后, 自然环境非人工, 不预设的特征为幼儿游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自然环境中的“冒险行为”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 并使幼儿自主性得到增强。幼儿不仅要熟悉环境, 克服各种困难, 寻找并设法利用非人工的游戏材料, 自由设计或更改游戏内容或者规则。并且, 幼儿之间能够进行更多的交流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社会性活动相应增多。所以, 自然环境因其自由性和冒险性对幼儿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品质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2 幼儿园对自然游戏环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自然的要素并未得到应有的彰显。各种活动区角和户外活动场地虽有绿地、花草、沙地等自然元素的出现, 但总体上说人工痕迹太重, 并未呈现出大自然原生的面貌。其表现主要有: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多为是传统的游戏活动场地, 主要由大型幼儿活动器械如滑梯、跷跷板、秋千等占据大量空间, 场地也为了安全起见铺有塑胶垫而非天然的土地或草坪。人工的幼儿活动器械如秋千、滑梯等虽对幼儿园来说必不可少, 但是每种设备都有固定玩法, 幼儿缺少进一步的探索, 虽可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 但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在班级环境中, 由于空间有限, 各种幼儿活动区角主要由一些建构玩具、音乐器具等组成。虽然班级中设有养有动植物的自然区角, 但大多为观察之用, 能够用来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并不多。分析其中原因, 固然与幼儿园活动场地有限, 并需保证幼儿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有关, 但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 如何巧妙利用户内外场地, 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也成为游戏环境创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3 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的条件优化

3.1 空间条件的优化

幼儿园应平衡自然游戏环境和人工游戏环境的空间比例, 以保证幼儿游戏环境的多样性。受幼儿园面积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 幼儿游戏的主要场地是在户外铺设有塑胶地面并安放滑梯、秋千等大型活动设备的区域。自然的草坪和树木种植园地则多为环境美观之用, 较少被设计成为幼儿游戏的场地。室内的自然角也多被用作班级环境美观和幼儿观察, 且面积较小, 教师一般不安排幼儿在此类区域进行游戏。为给幼儿提供更多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的机会, 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应尽量兼顾人工与天然, 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为儿童提供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如种植草坪, 开辟沙地, 开放植物园地作为游戏场地, 用一些多用途的自然物品代替大而笨重的设备, 通过规划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创设安全又具有生态性的自然游戏环境。

3.2 物质条件的优化

在尽量保持自然环境原貌的基础上, 自然游戏场地应有安全标示与防护设施。教师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材料制作各种玩具用品, 但也要留有一定空间和余地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还可在游戏场地中设置一些提示和问题,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室内区角的布置也可增加天然材料制成玩具所占比重, 为幼儿提供更多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机会。

3.3 教师应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

在幼儿游戏时间或户外体育活动中, 教师为了更易组织活动和出于安全考虑, 通常会安排幼儿在安全的塑胶场地活动, 或规定幼儿只在某个大型游戏器械区域进行游戏。为使儿童在游戏中更多地接触自然, 教师应给予儿童更充足的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的时间, 设计更多能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游戏活动, 如种植游戏, 攀爬游戏, 自然探索游戏等。允许幼儿在绿化区域、沙土区域或安全的浅水区域等天然的环境中进行游戏, 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大自然, 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使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能更好地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此外, 还应尽量让幼儿掌握游戏的主动权, 教师应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游戏中, 避免不利因素的干扰, 并在游戏中适当给予幼儿建议, 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发现, 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总之, 自然环境适应和满足了儿童的需要, 环境的原生性、物种的多样性增强了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儿童在其中可以享有天然、广阔的游戏空间和活动自由。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活动不仅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 也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应根据自身情况, 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幼儿的自然游戏环境。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J].山东师大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5) :32-38.

[2]丁海东.《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报, 2001, (4) :54-57.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篇5

关键词:区域游戏 教师 指导 教育 问题

起初开展区域活动时,常常是教师饱含满腔热情,投放材料,指导幼儿,自己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区域活动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困惑。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的问题。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真正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总是很难把握自己的角色。有时指导不够,有时又指导过度,究竟何时指导?何时介入?怎样指导?又该如何介入?

2.活动区活动材料的投放问题。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幼儿自主的游戏,是以丰富的活动材料为载体的。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幼儿才能“做好饭”。在投放活动材料的环节,材料的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以及材料数量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的材料过于简单,幼儿玩一次就烦了,兴致不高;有的材料不实用,幼儿的动手操作不够;有的材料投放的过多,利用价值不高,极易浪费……

解决策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在指导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一、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的活动,首先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又需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各项需要和各种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向幼儿作出及时适当的帮助,给幼儿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在准备材料时,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需要,观察幼儿最近在哪些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在运动区活动时,要考虑幼儿是否会跳绳?能跳几个?沙包有几种玩法?然后投放适量的材料,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对确实不会的幼儿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必要时还要采取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幼儿整体的活动情况,查看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存在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情况,是否适合幼儿的活动方式。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关注点,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比如,许多幼儿对服装设计区投放的废旧材料不感兴趣,我们了解到原因是他们觉得废旧材料不新颖,制作出来的衣服不能穿。于是我们指定专人指导服装设计,把制作出来的衣服进行装饰,配以活泼、欢快的音乐进行服装表演,不但深化了活动的主题,而且也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培养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就感。另外,教师在整体观察时不但要注意幼儿正在做什么,更要了解幼儿做的过程以及需要什么帮助。教师的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只有经过多次观察,才能正确地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观察过程中教师要考虑两个问题: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如何帮助每个幼儿发展?

二、教育活动中的正确指导者

1.个别指导。教师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重点应落在其中一两个幼儿身上,使不同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进行给福娃充气的游戏时,亮亮小朋友刚开始怎么吹也吹不起来,向周围环视了一圈,发现没人看见自己的刚才的表现,放下玩具就走。正好被教师看见,她刚准备上前帮忙,忽然意识到我们最近正在研究的子课题项目:何时介入幼儿的活动效果最佳,于是走到亮亮身边,轻声问道:“你怎么不吹了?”“我不想吹。”“没关系,你再试一次,把嘴对准吹气孔,使劲吹,绝对能行的。”在教师的鼓励下,亮亮终于把福娃气球吹起来了,他拿着气球高兴地对教师说:“这是我自己吹起来的。”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对认知水平有限、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在进行有难度的游戏活动时要降低要求,提出建议,给予帮助。在服装设计区,晓旭因胆小,始终不敢动手,每次区域活动,他总是拿着剪刀剪纸。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他不是不愿动手,而是怕做坏了教师会斥责他,小朋友嘲笑他。了解了他的心理压力,我们先是创造机会鼓励他大胆操作,接着给他一些固定的模式练习剪,时间长了,他用剪刀的技巧越来越好,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现在他不但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简单的长方形剪法,而且也能够独自剪贴一些轮廓明显的图案。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或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应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材料,帮助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操作区的纸盒大比拼,这是男生最感兴趣的,把形状相同的纸盒拼起来,摆成一个个形状怪异的机器人、大卡车。每到这时,嘉翔小朋友最容易把菱形的纸盒做卡车的轮子,其他小朋友总是和他争得面红耳赤,大家都认为,车子的轮胎变成菱形不但费油,而且行驶起来很不安全,但他总说这是下一个世纪的新型卡车。针对卡车的轮子是菱形的与卡车的运动关系,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给他一个准确的答复。此外,对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不感兴趣的幼儿应及时提高要求,增加难度。

2.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幼儿得到的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的经验。若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进行交流,对幼儿的活动不作出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随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赞许和强化,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们应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地开拓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正“活”起来,让活动区域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6

关键词:游戏环境,幼儿园,玩教具,创设,配备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幼儿园被赋予了新时期的教学特性, 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解决了家庭在培养幼儿时所受到的来自空间、时间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事物与行为的基本认识, 同时还能够帮助幼儿从小适应集体生活, 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我们可以说, 幼儿园教育教学是我国当前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基础中的基础, 关键中的关键。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同样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 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充分体现游戏活动的主导性, 将各种教学任务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在高质量的游戏环境的作用下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那么, 如何在幼儿园教学阶段创设有效的游戏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物质环境的创设

首先, 幼儿园需要准备各种类型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作为游戏活动最基础的保障, 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工具与载体。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幼儿园所提供的游戏材料过于单一或是对游戏材料设置有诸多的限制条件, 幼儿对游戏活动的信心与积极性就会大受打击, 进而严重影响游戏活动教育目的的实现;其次, 幼儿园要不断补充与更新游戏材料。只有从游戏材料上加大更新与补充的力度, 幼儿园所开展的游戏活动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完善, 进而持续提高幼儿对于课堂游戏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二) 心理环境的创设分析

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 有效的游戏活动心理环境的创设能够使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安全、和谐、平等以及自由的氛围当中,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与探索性。首先, 幼儿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保持参与地位上的平衡, 让幼儿感受到教师与他们一样都是这个活动的参与者, 不会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带给他们的压抑感;其次, 幼儿同样需要以一个和谐、团结的关系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幼儿阶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表现还不明显, 大部分幼儿的智力、思维、兴趣、能力都是一致的。因此, 教师可以加大幼儿合作式游戏活动在整个幼儿园阶段教学中的比重, 从而使其能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 并在交流中强化合作, 在合作中提升能力。

二、幼儿园玩教具的科学配备应注意的要点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 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光依靠有效的游戏环境的创设是远远不够的, 它还需要幼儿园玩教具的科学配备。玩教具的科学配备需要以幼儿园生活实际为出发点, 并与幼儿社会生活与行为认知的方方面面相联系, 从而使幼儿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与智力的开发。那么, 怎样的玩教具配备才能够称得上是科学的玩教具配备呢?我认为这一问题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的玩教具配备需要注重目标设定与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教师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本次游戏活动的目标与教学任务合理选择玩教具, 充分考虑所选取的玩教具的配备的合理性。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准备了大量的玩教具, 种类繁杂, 形式多样, 幼儿有限的接受水平与玩偶、卡片、头饰等多样化的玩教具配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却始终未见教学成效。这也就意味着科学的玩教具配备不宜过多也不宜过简, 教师只有从课堂教学任务出发, 找准玩教具的使用时机, 才能全面发挥玩教具的教学功能。

(二) 科学的玩教具配备需要以幼儿现有水平为出发点, 对玩教具配备的适应性加以特别关注

一般来说, 中小班阶段教学中的玩教具配备应以故事图片与卡通人偶为主, 而大班阶段教学中的玩教具配备则需要以应用卡片的操作与头饰的佩戴为主要方式。这种具有差异性的玩教具的选择是由各教学阶段幼儿不同的能力、思维及兴趣取向所决定的。只有以幼儿园各教学阶层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出发点, 选取与幼儿能力、兴趣、发展水平相当或是略高于其发展水平的玩教具, 才能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与完善, 进而达成幼儿园教育的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幼儿园作为学前教学机构的一大表现形式,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集中的保育与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要从游戏环境的创设和玩教具的科学配备这两个方面来完善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晓燕, 陈世联.儿童游戏·游戏文化·儿童文化——基于文化学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2].方建华.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开始阶段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基于骨干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比较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 2008 (04) .

[3].缪周芬.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8 (04) .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7

一、开放性的活动区环境,为幼儿活动提供自主空间

开放性活动区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在活动区环境的创设中,我们要巧用活动室空间,合理布局,同时我们还应挖掘墙面的功能,力求构思精心、操作精细、效果精美,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1.巧用空间,合理布局

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其重要一点是要合理游戏空间和场所,在活动区空间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到活动区具有动态性,在活动区空间安排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需要将室内区域之间合理进行规划、布局。例如:一次盥洗活动,发现班级有几个幼儿趁老师不注意情况下拿着瓶子、积木在水槽中玩水,原来他们对探索“水”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们利用盥洗室水槽开设探索区,就不需要带着幼儿到户外戏水池进行游戏。

同时,教师们将活动区由室内延伸室外,充分利用走廊空间,创设共享活动区尝试开展平行班活动。通过研讨,共同制定目标,老师们只需投放较少的游戏材料,花更多时间观察指导幼儿游戏。而幼儿操作材料的更加丰富,打破了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形式,与其他班幼儿结伴,产生更多的交流,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时间、材料、人际关系的开放资源。

2.细节入手,巧用墙面

活动室内墙面是活动区环境创设重点之一,对一些活动室空间较小幼儿园来说可以减少活动区拥挤现象。因此,利用墙面我们力求从细节着手,突出创新并具有教育价值。如:中班“拼图大世界”是由质地柔软、色彩鲜艳的地塑,使一面水泥墙变成了柔软,色彩丰富的软墙,水果、蔬菜、数字不同的图案给幼儿不同的刺激,提高了幼儿对各种形状的敏感度;中班“飞行棋打战”将飞行棋棋盘设置在墙面上,利用磁铁的功能,幼儿不仅可以在墙面上进行下棋游戏,而且还能感知磁铁特性,拓展其他游戏;“小鬼我最大”“新闻天天看”,幼儿可以把自己的发现和见闻以及收集到的图片在这里展示,和大家交流分享,使墙面变成更换速度最快的动态墙。

二、活动区材料的多元价值,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

材料是幼儿园顺利开展活动区游戏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游戏材料与幼儿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挖掘材料的多元价值,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1.材料的低结构

低结构化的材料指的是,不限定玩法,由于目标非常隐蔽,对幼儿来说自主的空间很大。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材市场“水管”,利用水管的长短、粗细、接头(二通、三通、四通)等的不同投放在活动区中,同样没有规定玩法,幼儿却能考虑到长短、粗细比例大小的匹配,自由拼装。为了能方便幼儿自由取用材料,每个班级开设“百宝箱”“材料超市”,鼓励幼儿及家长收集一些可塑性强,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如纽扣、易拉罐、报纸、花生壳、纸芯、纸箱等日常生活中废旧的用品,这些用品可以成为美工区装饰品;成为扮演区装扮材料;成为建构区建筑物等。

2.材料的情感性

在选择与制作活动区材料时,我们尽可能捕捉和挖掘幼儿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融入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赋予物化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首先我们将幼儿有愉悦体验的人、事、物、境迁移到材料中,比如游戏“郊游我花十元钱”,幼儿可以在“超市”中根据自己郊游十元购物计划的制定,合理选择物品,这样的材料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学会数学换算,而且对游戏学习产生极大热情。其次,我们寻找幼儿生活中的一些有意义的素材,整理放大融合在材料中,如游戏“称一称”“量一量”,提供皮尺、卷尺、木棒等测量工具,为班级钢琴、桌椅、门窗进行测量,帮助班级口杯、书本、文具等进行称重;再次将材料情境化,使原本无生命的材料增添情感色彩。

三、多元视角的观察解读策略,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支持与帮助

当教师会进行多元视角的观察,可以评价一个幼儿的表达能力、观察欣赏能力、分享合作能力、解决新问题时使用和调整已有知识的能力等,才能获得介入和指导游戏的依据,才能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支持与帮助。

1.自然观察,时刻关注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应在自然情景中,时刻关注幼儿活动过程,及时发现幼儿情绪变化,同时了解幼儿整个思维活动,为幼儿提供恰当帮助。如: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不懂如何表达自己情绪。于是我们在班级设置“情绪角”,在小班该角落中可以提供电话、娃娃,中大班可以提供茶具、书本、还可以在上面挂着不同表情的脸谱等。实践表明,幼儿非常喜欢情绪角,把情绪角作为宣泄不良情绪的个人空间。又如在探索区“取泡泡”,刚参与游戏的幼儿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取到泡泡的,幼儿不仅需要有探索的精神还得有不怕失败的品质。当我们老师发现幼儿反复多次取不到泡泡时,会像一位朋友一样在旁边给予鼓励“你行的,再试试看!”当幼儿取到一小泡泡时,老师需要像一位长者一样给予表扬:“不错,再试试,看能不能取到更多泡泡!”

2.分析解读,调整策略

观察是分析解读幼儿的重要形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去分析解读幼儿,并调整环境的支持策略。在我们的活动区游戏中常常会发现我们提供的材料幼儿经过一段时间操作后兴趣会出现减弱,或当幼儿的活动未达目的时不愿意再参加游戏了我们要怎么帮助他们?例如“:推车赛跑”,教师刚开始意图是在汽车后面安装“磁铁灯”,探索磁铁的特性。在一段时间后幼儿就失去了兴趣。经过我们观察,原因是幼儿们在游戏中没有交流、挑战,所以很容易失去兴趣。于是我们尝试新增加“跑道”,幼儿分组,共同来玩推车赛跑的游戏,拉近了幼儿同伴间游戏的“距离”,激发幼儿兴趣。在后来游戏中,常听到幼儿们说:“我的汽车没油了!”“车子进入高速路!”这些话语再次激起我们的思考,是否可以把“跑道”改造更加有挑战性呢?在和幼儿们一同商量下,我们对“跑道”进行改良,幼儿们利用积木、易拉罐等材料使跑道呈现高低不同坡度,再把跑道宽窄进行修改,跑道途中设置了交通标志、加油站、修理站等等,“跑道”一下子变得生动而有趣,在游戏过程中调动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活动区的价值。材料及情感的介入推动了幼儿们的游戏行为,活动目标也在幼儿们的活动中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总之,活动区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场所,活动区环境创设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幼儿园应努力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宜的环境,投放符合幼儿兴趣和现有经验的材料,从多元的角度去观察解读幼儿行为,才能使幼儿园区域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为幼儿健康成长打下基础,为幼儿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活动区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巧用空间、合理布局,细节入手、巧用墙面创设开放性的活动区环境;提供低结构、渗透情感的多元价值的活动材料;运用多视角的观察与支持幼儿游戏等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活动区,环境,创设,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8

1.开放性。户外体育活动通过材料、场地去实施教育目标, 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材料与场地的设置上, 教师处在隐形的指导地位。幼儿对材料与场地的选择和活动是多元的, 具有个性差异、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的倾向。因此户外体育活动是开放性的, 不是统一的某个目标的预设活动, 材料和场地的设置对幼儿是开放的, 幼儿的选择是开放的, 幼儿的发展是多元的, 教师的指导也是开放而多元的。

2.自主性。户外体育活动开放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自主性。面对材料, 幼儿有选择的自主性, 有玩法的自主性, 是自我选择、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

3.游戏性。最具有生命力的幼儿园活动就是幼儿自由、自发的游戏活动, 户外体育活动中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势必彰显出游戏性, 有价值的户外体育活动, 是幼儿游戏的过程, 也是幼儿发展的过程。

一、当前我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几大弊端, 在不同程度上与户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和特点对立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户外体育活动是教师高控下的活动。将户外体育活动等同于正规健康教育活动, 强调预设规则, 强调统一活动、统一的发展, 缺乏幼儿的自主和自由的发展。

2.户外体育活动区功能材料投放上缺乏科学性, 体现在:

(1) 无幼儿动作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本体目标;

(2) 目标的单一性, 只关注某些动作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幼儿多种体验的获得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缺乏循序渐进, 缺乏符合幼儿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其他发展的科学依据。

3.户外场地的划分上缺乏规划, 场地的功能单一, 机械单一的动作技能训练;时间安排上死板, 缺乏幼儿自主选择的空间, 缺乏游戏性, 忽视幼儿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 我们设想, 通过科学设立不同分类的户外体育功能区, 并将功能区的材料投放做到科学和针对性, 探索幼儿在开放的户外体育环境中自主游戏的支持性策略、途径, 真正实现户外体育活动开放性的环境创设、幼儿自主的活动权利, 富有游戏性的活动过程, 并促进幼儿在身体素质、动作发展及思维、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二、我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实践设计思路

1.功能区设置:以组合区为主, 以游戏为主线, 强化幼儿的整体发展, 强调游戏性。

2.材料投放:组合类器械和材料为主, 关注幼儿动作发展及社会性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器械和材料的改良 (实用性和科学性) 。

3.时间安排:强调预设时间和自主时间的平衡;同年龄段活动时间、混龄活动时间、跨区活动时间相结合, 保证幼儿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等身体素质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4.指导策略:教师不仅关注自己班上幼儿的活动, 对于在同一区域内活动的其他班级的幼儿也给予关注、支持或指导。

三、户外体育活动中功能区的创设与幼儿自主游戏有效发展的策略

1.基于幼儿自主游戏的户外区域规划。游戏的最有价值的本质就是幼儿的自主、自愿和自发, 以往的户外区域围绕着技能的发展来规划, 以年龄段为划分标准, 有固定的时间和人员限制, 无法体现幼儿的游戏性。因此, 在户外区域规划的探索上我们提出了“将游戏的自由还给幼儿, 并保证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的核心思想, 在户外区域规划上做出以下探索:

(1) 以情境为线索, 多种技能组合的综合区。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以情境为线索, 创设综合户外体育区。以大班为例, 将户外活动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 每个区域根据大班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配备不同的器械, 以情境为线索将所有的技能动作学习游戏化。如野战区, 综合了大班的基本动作匍匐爬、侧身钻等, 设置了大班幼儿最喜欢的挑战性、竞赛性情境。这样的户外区域规划, 一改过去区域规划的单一性和高控性, 极大地突显了游戏性, 将幼儿动作发展蕴含在游戏中。

综合区一般采取混班的形式开展活动, 时间上集体与自由相结合。同一年龄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区域参加活动, 并可以自由流动。时间安排上可以非常灵活, 前段可以固定区域活动, 保证幼儿的基础、持续和针对性发展, 后段可以自由选择, 满足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游戏的兴趣。

(2) 以动作为依据, 不同层次目标的混龄区。以走跑、跳跃、攀爬、攀登、投掷、平衡、钻爬等基本动作为依据, 将户外活动场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投放相应的活动器械, 器械的设置摆放上有难度层次要求, 供不同发展需求的幼儿自主选择需要。这样的区域提倡混龄、大带小活动形式, 时间安排上自由灵活,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由选择区域。

这样区域规划虽然也是以单一动作为依据的功能设置, 但是有不同的层次难度, 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在基于其水平的挑战活动中多次地夯实发展了基本动作, 保证了幼儿的体质的发展, 不同的难度层次又满足幼儿游戏的挑战性的特质, 提升了体育活动的游戏性。混龄的活动形式创设了一个幼儿相互交往的环境, 通过和伙伴的交往, 幼儿个人的优点在群体中得到利用, 幼儿的自主活动会变得更加充实。

通过多年在我省多个省级示范幼儿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发现, 基于幼儿自主游戏的户外区域规划创设让幼儿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游戏, 自由的时间, 自由的选择, 自由的玩伴, 在彰显自由和开放的户外区域活动中, 幼儿充满了自然, 释放了天性。

2.基于幼儿游戏特点情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不同的年龄段幼儿动作水平、心理特点的差异, 是做户外体育区域材料投放必须重视的关键点, 也决定着幼儿自主游戏有效开展的成败。以往许多体育材料投放忽略幼儿的特点, 教师仅从经验出发, 出现了幼儿对体育区域兴趣不大或者是不持久, 参与活动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 是被动的训练, 而非自主的参与。

(1) 单一动作技能, 不同层次的组合器械的投放。小班幼儿身体生长发育尚不完善, 动作发展不灵活, 不协调, 在活动过程中小班幼儿只有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激发其兴趣, 促使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有了想挑战自我的愿望, 但基于活动经验及动作技能的局限, 并未出现跨越式的进步;而大班幼儿在动作发展上技能和技巧日趋成熟与完善, 经过在幼儿园两年的学习与生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因此, 大班幼儿具备了选择挑战性强的材料的技能要求。因此操作形式单一的材料更能吸引小班幼儿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技能要求较高的材料则能吸引大班幼儿。结合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和情感情绪发展的目标, 投放由单一动作、不同层次形成的组合器械, 并赋予游戏的情境性和规则性, 既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又能推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 不同动作技能, 由游戏主线串联的组合器械投放。在游戏创设上, 挑战性是必备的元素, 但年龄段有差别, 大班幼儿热衷与同伴之间的竞赛性游戏, 中小班幼儿更倾向挑战自我的游戏;在情景性上, 大班喜欢模仿现实中成人的角色, 中班幼儿喜欢故事情境角色, 小班更喜欢小动物的角色。结合以上的特点, 将幼儿发展的基本动作贯穿其中, 辅之以层次性, 让幼儿在情绪情感的推动下发展身体基本素质。

富有游戏性的户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充满情景、有挑战的活动过程, 户外体育活动不再是简单的动作训练, 而是真正在好玩刺激游戏中提升拓展幼儿的动作经验, 使幼儿的动作技能不断得到发展。

3.基于幼儿自主发展的教师支持。由于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突显幼儿的自主游戏, 并在区域划分、材料投放、时间安排和人员活动形式上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对教师的观察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由“单一”到“全面”。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区域参加活动, 可以自由流动, 教师不能只负责本班幼儿的活动, 而是要负责自己所在区域的活动组织和指导, 教师从过去对某个班级、某个年龄段幼儿单一的了解, 转变为对所有幼儿特点、发展目标的全面了解, 而且必须灵活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

(2) 由“广度”到“深度”。教师固定的区域观察指导, 对教师的区域材料投放、游戏情境设置要有更专业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A.同一动作目标的不同年龄段的层次差异;

B.不同年龄段游戏内容的挑战性和适宜性;

C.区域活动的规则制定和执行方式。

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 改变过去区域材料投放的高控制性, 改变简单经验式投放模式, 真正利用科学的理论、幼儿的视角去创设户外活动区域, 真正推动幼儿的自主游戏。

户外体育区域主要以自发游戏的形式展开, 活动的时间是灵活的, 以及活动设施、器材面向幼儿开放, 班级与班级之间没有活动区域的限制, 因此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有着不同游戏兴趣的幼儿分散在各区里,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自己班上幼儿的活动, 对于在同一区域内活动的其他班级的幼儿也给予照料援助或指导 (幼儿是流动的, 教师是固定的) 。开放式的户外活动使得教师有机会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或活动的支持者, 与不同班级的幼儿接触交往为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幼儿发展的各个侧面, 更好地理解幼儿, 提升专业水平, 改进保育工作创造了条件。多年实践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 教师从活动的“主导者”变成“支持者”、“观察者”, 教师解读幼儿能力普遍提高, 指导策略更具针对性。同时大量的跨区混龄的活动使得教师协作互助能力极大地提高。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9

一、借助现代科技,激活幼儿情感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和深奥的知识很难理解,幼儿教师只有将这些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才能让幼儿很快接受,而在游戏中渗透相关知识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教学内容,让幼儿的注意力保持较长的时间,让学习知识变得轻松有趣,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情感。

幼儿天生会对很多事物非常敏感,这些敏感程度会刺激大脑的记忆区,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进行记忆。例如,在幼儿的思维中,对色彩的视觉敏感度很高,教师在教幼儿认识颜色时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制作相关的动画课件:教师选择幼儿非常熟悉的卡通形象,作为激发幼儿灵感兴趣的切入点,将这些卡通形象中的每个颜色制成相应的卡通人物,让这些卡通人物重复出现,请幼儿说出相应的颜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有意识地去注意、认识这几种颜色。教师先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幼儿对颜色的特殊记忆,然后展示不同颜色的泡泡在空中飘动,当两个不同颜色的泡泡碰到融在一起后,又形成了新的颜色的小泡泡。这个课件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悦耳的声音,所以,幼儿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很快就认识了各种颜色,用这种方式,使幼儿在大脑中进行“进阶”式的记忆,这样更加牢固,记忆会比较扎实。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金山画王的游戏进行教学:教师先告诉幼儿需要完成的任务,再由幼儿自己去完成作品,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的过程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创作的成就感。

幼儿的抽象思维较弱,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幼儿的耳朵、眼睛等感官都调动起来,在轻松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可以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激活情感。

二、区别年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学前儿童因为年龄较小,思想发育不成熟,但是他们却拥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创造思想,并且做到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以此为依据,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进行区别指导,让幼儿通过游戏得到发展。

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虽然仅相差一岁左右,但在智力的发育上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时,小班的游戏和中班的游戏就要有所区别。例如,小班的游戏“手指歌”,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会辨认自己的手指。教师首先让幼儿学唱《手指歌》,然后引导幼儿一边唱歌,一边根据歌词伸出或者缩回相应的手指。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渗透了每个手指的名称,比单纯的记忆更加有趣而有效,同时,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也达到了教师与幼儿的一种互动效果,创造出了和谐的氛围。而中班的游戏难度就应该有所增加,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例如,在进行中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生活类的玩具,让幼儿利用这些玩具扮演家中的某个角色,去体验不同的家庭成员,并且能够真正地从活动中受到启发,有所成长,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幼儿自身的责任感。回家后,教师建议父母和幼儿一起玩这个游戏,甚至互换角色,幼儿基本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家的意义。设计适合不同幼儿的游戏,准确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使幼儿整体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幼儿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不仅要新颖有趣,还要有所区别,不能使用相同的模式,所以,对年龄不同的幼儿在进行游戏指导时要采取不同的标准。小班幼儿的理解力和观察力都不强,教师进行指导时就要做到明晰、具体,而中班幼儿的各种素质都有所提高,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但是不管哪个阶段的教学,都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强硬指挥,越俎代庖。

三、延伸主题活动,创新区域游戏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主题活动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一契机,延伸相关主题活动的材料,不断扩充区域游戏的内涵。开展区域游戏,教师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注重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进行手工制作等,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例如,设计中班主题活动“小问号”,让幼儿了解关于磁铁的性质。活动结束后,幼儿的求知欲仍然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同时对游戏进行延伸和拓展,教师可以让幼儿制作小鱼,把磁铁放在里面,然后用绳子系上别针,做“小猫钓鱼”游戏,从而让幼儿明白磁铁可以吸引金属。制作不同的动物形象,通过操作磁铁让小动物们凑到一起,让幼儿懂得磁铁之间可以互相吸引。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丰富活动内容,又能对幼儿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同时为幼儿创造出思维灵感,开发大脑中的未知区域。例如,在进行主题活动“我喜欢的动物”时,先让幼儿去动物园观察小动物,教师再进行美术区域的游戏,同时鼓励幼儿自主活动。现在很流行“手指画”,幼儿不再用笔,而是自己用手指蘸上颜料,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这样的游戏,解放了幼儿的天性,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真正实现主题活动的意义和内涵。将区域游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不仅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而且能激发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游戏进行融合,让幼儿在自由的氛围中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之美,并且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活动的创新,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生活中的流行因素融入游戏,让幼儿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10

一、阅读区的合理布置

在阅读区投放了丰富的辅助材料,增强了阅读区的吸引力。我在地毯上、桌子上、书架上使用明亮的色彩。书架上也提供毛绒玩具、谜语和游戏等供幼儿选择。因为阅读区不仅是读书的地方,还是一个书写、绘画的区域。那里应该有桌子、纸、笔等东西。幼儿也有了一定的阅读气氛,更便于幼儿自主取放的小书柜、图书插袋,松软舒适的塑料地毯、小坐垫,便于幼儿记录、创编的各种图书的剪刀、纸、笔等辅助阅读材料。

二、积极参加园部组织的活动,定期在班上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这学期幼儿园在课题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教师除了积极参加每次的业务学习外,还要认真写好课题观察记录、每月困惑、每月心得等笔头工作,觉得自己在本课题的研究上达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开展“撕呀撕呀”这个活动时,首先,我让孩子观察图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幼儿知道这本书中全部采用手工撕贴彩纸而成。再请幼儿反复朗读作品,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撕呀撕呀”这句文中不断出现的口令,给孩子增添了力量和动感,并让幼儿重点关注词语:一条尾巴,两条腿,一张嘴,两只角,深深绿绿。

在最后的体验性活动中,通过孩子对书中牛宝宝、羊宝宝一家的认知之后,在美工区相结合开展鸡宝宝一家的撕贴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能很快地想出母鸡是鸡妈妈,公鸡是鸡爸爸。

再通过鸡身上的羽毛开始撕呀撕呀,一片羽毛,两片羽毛,在撕的过程中,我们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一组撕羽毛,二组撕鸡宝宝,三组撕鸡妈妈,四组撕鸡爸爸。通过这种分组形式,让孩子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最后将幼儿的撕贴作品集编成书《鸡宝宝一家》,并放在阅读区供幼儿欣赏。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也收获不小,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新的学期为了提高的自身教学水平、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

在阅读活动“一颗纽扣”的活动中,孩子已经认识了衣服纽扣的颜色、比较了大小、区分了形状,发展了孩子的主动性、获得了成就感。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发现,有的孩子经常把裤子穿反,为了帮助孩子正确区分裤子前后,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我设计了体验活动“兔兔不见了”。为了丰富孩子的阅读环境,增加新的绘本,提高幼儿阅读兴趣。我们根据小班经常会穿反裤子这一现象,创编了《兔兔不见了》这个故事,并制作了故事绘本,设计了这一体验活动方案。通过故事《兔兔不见了》,让幼儿知道穿裤子时要注意区分裤子的前后,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阅读环境。教师给幼儿充分的阅读时间,创设一个让孩子充分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环境,从而达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好的指导策略:把语言活动整合到多个区角中开展,使得书本知识更形象、生动,幼儿体验过后印象更深刻。如在开展“水会变哦”这个活动时,我们首先在美工区准备一些有水的和无水的图片,让幼儿一起来玩“找水”的游戏。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水的知识,在科学区提供实验用品:肥皂、清水、杯子、吸管、水壶等,让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用品进行尝试,如果幼儿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尝试书本里的实验,不用刻意提醒,等阅读的时候再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区角活动,幼儿对绘本更加感兴趣。

早期阅读对孩子良好的听说习惯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才能形成。怎样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家庭阅读活动,仍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让孩子从无意识的翻阅图书,到带着一定的问题去看书,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阅读树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一个绘本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老师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绘本要开展很多次的活动才能完成,特别是要挖掘绘本中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教师指导用书中,一个绘本的教案只有一两个课时,根本不能满足老师日常教学的需求,老师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拓展活动,给老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阅读环境的打造还是不够,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这方面需要加强。我们应把阅读墙变成幼儿的积极参与设计的地方,这样不仅让阅读墙的高度降下来,同时也让阅读环境走进幼儿的生活,使其成为幼儿自主展示、积极参与的自由表现的舞台。

阅读区的书籍不够丰富,没有及时的增添和更换,孩子经常去阅读室看书就会没有新鲜感。所以教师会定期“展示”新书,像书店一样,把新书摆在最明显的位置,封面朝外,用精彩的画面去吸引幼儿。经常给书交换位置,时间上没有固定的要求,让各种类型和体裁的书经常换换位置。

参考文献: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11

一、自主性游戏中的情境创设

教师在创设自主性游戏的情境时,应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并发挥出游戏材料的充分效用,使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出来,往往都是通过区角游戏场所完成自主性游戏整体过程。为此,应提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给幼儿各种半成品材料,实现区与区游戏时的材料互通,使幼儿能够始终对游戏充满新鲜感。例如,在“有趣的植物”一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幼儿园厨房,为幼儿提供各种植物食材,帮助其将食材做成各种饭菜; 或者允许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在草地上开辟出专门的区域, 让其将植物种在其上,既美化了园区环境,也锻炼了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对植物的认知度和喜爱感。此外,在游戏设置时,教师还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工具材料,如剪刀、纸、胶水、废旧材料等, 以便幼儿可以在操作中非常方便地使用,从而确保自主性游戏得以顺利地展开。

二、积极引导自主性游戏的策略

1.发挥环境的隐性指导作用

虽然自主性游戏提倡的是幼儿通过主动选择实现游戏的完成,并在游戏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但在整个游戏进程中,同样离不开教师在其中起到的辅助作用。只是相对于传统教师占主导作用的旧有教学模式来说,在自主性游戏模式下,教师应更加注意把握指导的策略,特别是要注重发挥环境的隐性指导作用, 使教学目的同教学环境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很多大班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彼此间的讨论制订出游戏的各种规则要求,并完成游戏规则上的标记。故当教师允许幼儿自主设计游戏时,往往很多幼儿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在每个区内都设计了若干个标记图。但由于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的标记,故其他孩子很难正确理解别人的标记。为此,教师应启发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认真辨析每个图案可以代表的共同意思,并最终形成大家都能够普遍看懂的图案。譬如,笑脸代表的是开心,哭脸代表的是伤心,一排小朋友代表的是大家在等候排队等,这些都是可以形成共同认知的图案。经过这种引导方式,能够摒弃原有个人分开进行设计时产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形成全部幼儿共同的认知理解,并将规则标记所具有的隐性指导作用发挥至最大,这对于锻炼提升幼儿整体规划意识,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强化教师的间接指导功效

(1)在自主性游戏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更多扮演的是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如,游戏的情节和主题、幼儿选择的游戏材料和具体行为、幼儿体现出的表征能力和社会性水平等。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够充分参与到游戏进程中去,并通过自身的语言、材料使用、行动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自主性游戏。

例如,当幼儿正在“厨房”做午饭时,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在做饭过程中如果发现使用的材料有问题,或做饭的程序步骤出现情况,应及时同幼儿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意见。“油温够不够” ““炒菜时放的盐是不是多了”“是先放酱油还是先放料酒”“肉应该切到什么样的程度”等问题,都能够迅速引起幼儿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并进而引发幼儿对游戏更强的参与欲望,并进而找寻到最佳的游戏方式。

(2)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其生理、心理发育还较为稚嫩, 故教师在游戏中更多的扮演的是支持者的角色。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对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

例如,在进行家庭成员角色扮演的游戏过程中,教师以主人朋友的身份到家中去做客。扮演女主人的幼儿在“客人”进入家门后, 不知道该如何采取合适的家庭接待方式招待朋友。此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客人远道而来,是不是感觉到口渴啊”“大家坐到客厅看电视时,是不是要吃些什么零食啊”。幼儿在听到教师的问题时, 就知道在客人进门后,应该在其落座后端上一杯热腾腾的清茶和几盘零食,这样,既能使客人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又能迅速密切彼此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实际思考和动手能力就会获得明显的提高。

上一篇:求真课堂下一篇:“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