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2024-09-16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通用12篇)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1

角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典型方式, 其具体实现过程为:幼儿根据自身意愿, 自主参与到某一假想情境中, 在此情境中通过扮演相应角色, 来抒发自身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情感, 并从中获取生活体验。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合理开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 也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指导, 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合理进行指导, 是确保角色游戏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一、幼儿开展角色有戏的重要性及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应将对幼儿人格与自身权利的尊重作为首要条件, 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予以足够重视, 针对幼儿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处理, 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游戏是对儿童进行早期特色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生理、情感等均可得到均衡发展, 故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与发展中有积极作用, 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角色游戏是现阶段较为典型与常见的游戏方式, 要求幼儿根据自身意愿, 利用想象与模仿的方式进行自主角色扮演, 例如, 过家家、当老师等。教育工作者认为, 角色游戏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爱玩的天性, 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与手脑协同性等, 促进其良好语言表达能力与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故而, 幼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角色游戏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游戏过程进行合理指导, 实现角色游戏教育作用的最大化。

二、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合理指导方式

(一) 提供相适应的游戏素材,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指导

游戏素材与材料是确保游戏顺利进行并持续的重要物质基础, 合适的游戏素材将有利于角色游戏的开展。故而教师应结合角色游戏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 从游戏角色设定、游戏材料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并在游戏正式开始前做好充分准备。例如, 在“过家家”的角色游戏中,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塑料制餐具、灶具等;在随后的游戏过程中则可为幼儿提供对应玩具, 并指导幼儿在设定环境中自由活动, 例如可自由扮演爸爸妈妈, 带宝宝买菜、买衣服等。这一游戏情境设定对于满足幼儿的游戏特点与角色需求有积极意义。

(二) 细心观察游戏过程, 在发生偏离时予以指导

教师对游戏过程的观察将有利于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推动, 并确保角色游戏的正确延伸与扩展。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重心应放在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上, 并从中深入了解幼儿进行对应角色扮演的心理活动、能力水平及其表现形式, 以便更好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准确把握, 例如年龄较小幼儿在长时间活动后, 往往容易出现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的情况, 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幼儿进行自我调节, 避免感冒或过于疲累。这将使角色游戏过程更具趣味性, 也使幼儿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三) 亲身参与游戏过程, 进行内部指导

教师亲身参与到游戏中, 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情谊。同时也能够对游戏过程进行实时引导与观察。例如, 在“过家家”游戏中, 教师可选择扮演“妈妈”这一角色, 指导“姐姐”买菜, “爸爸”做饭等。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亲身参与角色游戏进行内部指导时, 应注意合理掌握游戏节奏, 在幼儿兴趣尚未完全低落时结束游戏, 帮助其对角色游戏保持充分积极性。

三、游戏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

考虑到幼儿对于危险因素与外部环境的认知不足,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影响游戏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 针对相应的突发状况采取合适、有效的应对措施。

以下针对常见的突发状况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 突发危险因素

确保幼儿安全是进行角色游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对幼儿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相关因素, 教师则应及时介入, 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例如, 当幼儿在“扮演医生”的游戏过程中, 使用来历不明的一次性注射器;或在游戏过程中口含彩笔四处奔跑等, 教师均应直接对其进行指导, 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安全后果的出现。

(二) 不良行为因素

幼儿由于缺乏对善恶、正误等的认知, 往往容易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行为攻击、言语攻击等不良行为。例如, 在游戏过程中抢夺其他幼儿的玩具, 或谩骂他人等, 上述情景均会对游戏的健康、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此时教师也应进行恰当指导, 对幼儿进行科学管理, 确保游戏秩序, 做到“活而不乱”。但在管理过程中, 切忌在未全面、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对儿童进行斥责。

综上所述, 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形式的现实意义, 通过提供游戏素材、观察游戏过程及直接参与游戏等方法, 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合适指导, 同时也应注意对游戏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等进行合适应对, 以便更好地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使幼儿教育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摘要:幼儿因其对社会缺乏正确认知、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个体特点, 其相应的教育工作也表现出独特性质, 如何对幼儿进行合理教学, 一直是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内容。角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常用方法, 教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并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及其实际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并对正确的指导方式进行分析, 最后再对角色游戏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加以总结, 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指导。

关键词:幼儿教育,角色游戏,指导方式,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梅英.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玩起来[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4 (1) .

[2]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以聊城市甲幼儿园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3]黄月香.大班幼儿创造性角色游戏的开展策略[J].新课程·上旬, 2013 (5) .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2

一. 选题意义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儿童的游戏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及美学等学科研究的课题,也是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以后许多研究者开始探讨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工作与玩耍乃是一回事,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热情地赞美儿童的游戏,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表现;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出一点。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游戏以浓缩的形式凝聚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其本身也是发展的主要源泉。”我国学前教育先驱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从心理方面来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从教育方面来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

2001年9月颁发并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肯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角色游戏是最典型的一种游戏并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不仅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满足他们想成为某个人物角色的愿望,而且能够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技巧、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因此,选择角色游戏指导策略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从实践上来看,目前,由于幼儿园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特点、功能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因而对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①给予幼儿自由选择所扮演的角色的空间狭小;②在日常活动中没有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相关角色经验;③师幼关系存在指挥和被指挥,导演和被导演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强加给幼儿,并没考虑到幼儿对某角色有自己的认识。笔者认为,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清楚地把握角色游戏的本质、精神。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让幼儿教师更深入和更清晰地认识角色游戏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能力,从而使角色游戏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 文献综述

透视国内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进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儿童游戏的研究都可谓是硕果累累。角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研究者探讨的一个方面。

(一)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开展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研究,其研究重点及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游戏价值的研究

国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角色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角色游戏中使用表征物可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角色游戏与发散思维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Dansky发现儿童更多地参加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这一结论支持了萨顿—史密斯(sutton-smith)的假设,即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表征转换是游戏对创造

[1]性发生作用的关键因素。皮亚杰提出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联系和巩固新获得的心理能力。另外,皮亚杰还发现许多学前儿童都没有守恒的能力,但Rubin、Fein和Vandenberg的研究发现角色游戏包含守恒所要求的两种基本操作:a.去自我中心,儿童可以意识到他们自己,并同时可以扮演角色;b.可逆性,儿童可以随时从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回到显示的身份中。另外一些研究结果也可以证明在角色游戏中,可逆性操作完成较好的儿童在[2]守恒任务中成绩较好。

(2)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在儿童早期,儿童逐渐发展出一种反映内在心理理论状态的模式,被成为“心理理论”,它指很小的儿童也可以拥有对自己和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认识。四岁以前,大部分儿童只理解自己的特权信息,这就妨碍了他们了解他人的状态,从而产生错误信念。实证研究着重探讨角色游戏和心理理论的关系问题,通常用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来测量。研究者发现,四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不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yongblade和Dunn(1995)研究发现那些在33个月是更多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在40个月时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成绩就比那些较少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成绩好。Dockett(1994)研究发现那些在角色游戏中接受训练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更早地通过心理理论的[2]测验。

(3)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尼科里奇(1977)和费恩(1979)证实了角色游戏和早期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费恩同意维果斯基的观点,认为理解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是高级象征性游戏的一个因素,同时他也支持皮亚杰的观点,角色游戏和早期的语言都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发展。康诺利等研究人员(1979)的结论是,儿童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会促进他们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既灵活又富于表达的语调的形

[3]成,同时也有助于儿童了解语言规则或所扮演角色的对话方式。

另外,角色游戏还能促进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Christie发现,在幼儿园里经常参加社会角色游戏的儿童更喜欢翻看书籍和报纸,更多地向父

[4]母寻求这方面的帮助,这些经验都有利于促进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也有相关研究发现角色游戏还能医治幼儿的心理疾病。

2.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很少把角色游戏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类型来研究其指导问题,因而文献较少。赫恩索(1980)发现,当儿童接受了成人建议时,他们进 [1][2] L.McCune,Immediate and Ultimate Func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Play, Child Development V.69,1998 井卫英、陈会昌

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M] 学前教育研究,2002(04)

[3][4] 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Johnson J.E, Christie J.F and Yawkey T.D,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9 行象征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的水平就更高;儿童所用的玩具简单时,成人的建议就越有促进作用(她提出的假设是,成人的建议是儿童自然假想过程[1]的催化剂)。詹姆斯.约翰逊(James E.Johnson)认为社会角色游戏中,[2]教师一般是安排及设计环境,在游戏进行中给幼儿指导比较少。日本的河崎道夫在《儿童的游戏和发展》一书中指出角色游戏有两种指导形态—外指导和内指导。所谓外指导是指来自角色游戏世界之外的指导。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对角色游戏也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实证性研究相对缺乏。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

黄人颂认为角色游戏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儿童的智力;②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意志品质;③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④促进[3]幼儿身体的发展

阎庆华认为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活动能力;可以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智能。[4]

2.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黄人颂在《学前教育学》一书中提出角色游戏的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和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儿童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并对角色游戏指导提出了5点建议:①为开展角色游戏做好准备工作;②丰富的显示生活经验是发展游戏的基础;③场所、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在发展角色游戏中起重要作用;④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和参谋,而不是指挥者;⑤以见解的知道方法为主,帮助幼儿住址和开展游戏。

李琳婕对于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提出了四点建议:1)充分发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2)角色游戏前的准备工作;3)正确处理游戏过程中以下几个关系: a.游戏中师生的互助关系;b.玩与教的关系;4)重

[5]视角色游戏结束时的讲评应注意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角色游戏在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理解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性和情感、心理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上,采用的主要是实证性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国内角色游戏研究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理论描述多,实证研究少;二是一般论述多,针对性弱;首先,缺乏活动针对性。所提出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大都是所有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性问题,完全也适合于其他活动的指导,不能体现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征。其次,缺乏年龄针对性。所提出的一些原则方法,可以套用在各个年龄班上,而没有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基于此,本研究力图了解西湖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现状,寻找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1][2] 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邵小佩 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 [3]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阎庆华

谈角色游戏的多维教育效应[J] 青海教育 ,1995年Z2期 [5] 李琳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 学前教育研究, 2000(04)(三)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就是“它是什么”的问题。要科学地认识和研究角色游戏,我们就要搞清楚它的内涵所在。由于角色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所以在探讨角色游戏的内涵之前,有必要首先解决“游戏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1、游戏的涵义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极为普遍的活动,但要问什么是游戏?答案却是异彩纷呈、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游戏是种族的过去生活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联系或训练。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中形成和完善在定向

[1]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以上分别从生物学、心理学角度对游戏进行定义,笔者认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是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从总体上来看,游戏具有以上四个特点,从一个具体的游戏来分析,并不全部具备上述特点,而且程度也是不同的。

2、角色游戏的涵义

角色源于戏剧,是演员掩饰其真实身份,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表现出剧中人的个性特征。对于角色游戏的理解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人颂认为角色游戏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的典型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2]的一种游戏。皮亚杰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1]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日本的河崎道夫对角色游戏的内涵的理解可简单地概括为三点:

1、幼儿周围的成人生活和劳动是角色游戏的主要源泉;

2、角色游戏不是简单的表现活动,它是创造自身独特世界的活动;

3、幼儿本身不是想象力丰富而进行角色游戏,相反在角色游戏中渐渐学会创造出那种与真世界不同,作为想象世界的“假装”的世[3]界。

不难看出,以上关于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角色游戏的核心是角色扮演,其中既有模仿又有想象,并能反映周围生活。所以笔者认为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幼儿在扮演角色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手段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把想象活动和现实活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他们经常用一种物品 [1][2]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转引自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源于艾里康宁

游戏心理学[M] 1978年版(日)河崎道夫

儿童的游戏和发展[J] 王津婴编译

学前教育研究,1996(01)

[3]替代多种真实物品。

作为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角色游戏除了具有游戏的基本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

1.社会性。例如,角色游戏的内容大多为“过家家”、“商店”、“超市”、“理发店”、“医院”“警察抓小偷”等。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这类游戏的主题、内容受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扮演熟悉的角色,妈妈、老师、司机、经理、警察等;儿童在游戏中使用玩具,以物代物,小椅子一会儿当汽车,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又当娃娃床„„

三.论文框架

第一部分:选题缘由及国内外对角色游戏的历史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内涵、特点)

第三部分: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然观察法

五.进度安排

2005-11-3——2006-12-20 开提报告初稿完成

2006-12-21——2006-2-22 开题报告修改,并将电子版上缴教务办 2006-2-23——2006-3-20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2006-3-21——2006-3-

31毕业论文修改,上交指导老师

六.参考文献

1.L.McCune,Immediate and Ultimate Func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Play, Child Development

V.69,1998

2.Johnson

J.E,Christie

J.F

and

Yawkey

T.D,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9

3.Sutton-Smith.B One hundred year of change in play research

TAASP Newsletter,1983

4.井卫英、陈会昌

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M]

学前教育研究,2002.4

5.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 6.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阎庆华

谈角色游戏的多维教育效应[J]

青海教育

1995年Z2期

8.李琳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

学前教育研究,2000.4 9.艾里康宁

游戏心理学[M]

1978年版 10.(日)河崎道夫

儿童的游戏和发展[M]

王津婴编译

学前教育研究,1996.1 11.邵小佩 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3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它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

【关键词】

角色游戏 干预 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通过几年的幼儿教育工作,我认为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拓宽游戏的内容来源

开扩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内容也就越充实、越新颖。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

角色游戏的开展与各项教育活动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日常的教育必然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游戏主题的扩展,内容情节的丰富,角色扮演的逼真,都是日常教育的结果。如果为了开展某一主题的游戏而突击性地丰富幼儿的知识,是不可能奏效的。教师因当多引导和组织幼儿走入社会环境中,去观察、去了解。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时,沿途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是如何指挥交通,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红绿灯的作用等。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多方面地面对生活,观察周围社会。幼儿对生活观察得越仔细,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就越形象、逼真。如:一个幼儿的父亲是医院的医生,这个孩子比较熟悉医生的工作,在游戏中她扮演医生,打针、配药等都干得有条不紊,医疗器械也放置得井井有条。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小朋友当医生也能干得很好。

二、丰富教师的指导方式

教师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是创造性游戏的主要指导方式。

例如中班幼儿玩“小吃店”的角色游戏,大家都在忙着做点心,出现等客人来的现象,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你们今天有促销活动吗?这样幼儿开始画广告告诉顾客今天优惠的小吃。游戏得到了深层次发展。在隐性指导中,教师始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幼儿游戏,这种方式也更易为幼儿所接受。

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或当游戏中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时,有必要进行及时的直接的指导。如游戏中幼儿有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的倾向,有遇到困难想退缩的表现或有了特殊的困难等等,都应该及时加以指导。

例如:教师看到一幼儿非常热衷于去“超市”买东西,手里拿着一大堆的东西还在跑来跑去,于是就直接提醒他:你的东西要掉了,是不是该找个袋子装一下?或者建议他去娃娃家做客,既可以处理他手里的东西,又可让他参与到更多的交往中。

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首先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如果哪个游戏中有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玩,那么这个游戏就玩得很丰富,幼儿也很尽兴。而反之,则没有生机。这是由在相同情境下,幼儿合作认知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特点决定的。例如:在理发店的角色游戏中,一些不善于交流的孩子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怎么愿意说话甚至连简单的“欢迎光临”他们也不愿意说,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害羞。所以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渐渐投入、活跃起来。要让幼兒主动向同伴提出一些合作要求,比如,教师参与到理发店的游戏中来当顾客,游戏之前可以和其他顾客一起跟理发店的老板说好过会我们来当顾客好不好?教师在讲评游戏时还要经常请幼儿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这样就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与必要。

四、激发幼儿的扮演欲望

⒈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如用玩具刀切菜。

⒉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下,操作实物的行动。儿童注意力集中在操作实物的重复动作,如在“厨房”中坚持切菜十几分钟,并说“我要切菜”,但不明确角色是“妈妈在切菜”。

⒊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仍以临时冲动或愿望起作用,忽东忽西。如“妈妈”切菜,看见娃娃,就抱起,听见“幼儿园”小朋友在唱歌,就自己跑去看了,离开了游戏。

⒋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比如一个四岁的女孩当姐姐,却仍为“炒菜”所吸引,就去炒菜,当“爸爸”问:“你当什么?”她说“我当大姐姐”,接着就克服自己使用物品的愿望,丢下锅铲,说:“我去上学了。”

⒌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如在“照像馆”游戏中,摄影师给客人照相,告诉客人“先到那边开票”,对客人说:“请你坐下,先给你打扮、打扮。”并且在摄影时要求客人“笑一笑”。

⒍明确角色间关系,配合行动,规则复杂化。如能干的“妈妈”边喂孩子边对大姐姐说:“真该死,牛奶冲多了,娃娃吃不完,姐姐,你把它喝掉吧!”又招呼姐姐请客人来吃饭。后来姐姐要去理发,妈妈又说:“你理发不带钱怎么行哟,这儿给你两毛钱。”又追着说:“哎,你可要早点回来!”

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篇4

一、借助观察或参与寻找介入时机

教师应该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时候才是介入游戏的最佳时间, 否则教师的指导很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

案例:一名扮演出租车司机的男孩高兴地开着车, 他手里拿着“方向盘”左右旋转, 绕着教室里面的椅子, 嘴巴里发出“滴滴嘟嘟”的汽车声, 非常投入地开着。教师问:“你的出租车怎么没有客人啊?出租车在马路上开, 是在等什么啊?”男孩停下车, 没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教师:“汽车如果停在路边, 是在等什么?”男孩:“客人。”教师:“对了, 在等客人。 所以你要问一问别人要不要坐车。”教师离开后, 男孩又开动自己的出租车, 并没有接受教师的意见去载客人。

教师作为教育指导者, 依据自己对幼儿行为的判断进行指导有其合理性, 但是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幼儿的活动需要与游戏意愿。当教师的判断不符合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时, 教师的指导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拒绝, 甚至可能中断幼儿的游戏行为。由于成人很容易影响幼儿的心灵与行为, 为了避免滥用这项权力, 我们更应该小心审视每一个活动。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需要教师的帮助, 如何判断教师的介入是否能够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学习?首先, 教师可以借助观察等待介入时机。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与游戏需要最直接的途径。当幼儿在游戏的时候, 教师可以放慢自己的“指导步伐”, 花点时间站在幼儿游戏之外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 获取有效的信息, 为自己介入游戏提供依据, 而不是像“巡视员”一样时时监督着孩子的行为是否违反规则, 是否符合教师要求。其次, 教师可以借助参与发现介入时机。教师作为游戏者与幼儿共同游戏, 一方面教师的参与与介入能激发幼儿持续游戏的热情与兴趣, 另一方面参与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需要的重要途径。参与的过程就是了解、发现的过程, 以平等的地位与幼儿共同游戏, 更有利于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 基于参与而发出的指导行为也更有针对性, 更易于幼儿接受。

二、注重材料、同伴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 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建构着对环境的认识, 游戏材料中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追求游戏活动表面上的“秩序感”而要求幼儿将游戏材料按规定摆放或限制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范围等等。游戏材料的教育功能正是体现在游戏材料使用与操作上的自主性, 当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摆放、使用与操作作出规定的同时, 也限制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游戏情节的发展。因此, 教师首先应注意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 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的而非高结构化成品的玩具, 避免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无所事事;其次,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对游戏材料更大的假想空间, 尊重幼儿的离奇想象。对于幼儿来说, 把丝巾叠一叠也能当成薯片,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最后, 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丰富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 并及时投放。

游戏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行为往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游戏的质量与内容。作为平等参与游戏的个体, 幼儿也更倾向于倾听同伴的意见, 接受同伴提出的游戏想法。从观察结果来看, 以游戏同伴为媒介的介入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 也丰富拓展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以同伴为媒介的介入应该是借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的角色关系, 如导游与游客、服务员与顾客、医生和病人、演员和观众等类似的角色关系。例如当教师发现“导游”抛下“游客”, 在教室里面闲逛时, 教师对“游客”说:“你们的导游去哪里了?去问问导游下一站要去哪里啊?”教师这里借助的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关系, 利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指导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游戏同伴关系。

三、明确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支持性的、引导性的角色, 具体到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中, 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身份应该是游戏者, 即作为幼儿游戏的同伴。然而, 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发现, 即使是游戏活动组织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在具体的游戏指导中也一样面临“游戏者”身份运用的问题与困境。

问题1:教师成为“导演式”游戏者

案例:教师把钱交给“导游”后, 准备跟着旅行团去旅游。“导游”带着“游客”们出发了。教师:“导游, 你要不要介绍一下自己啊?”“导游”低着头羞涩地没有说话。教师:“你可以说, 大家好, 我是张××, 你们可以叫我张导。”“导游”学着教师的话说了一遍。教师:“张导, 我们要到哪里去玩啊?”导游:“我们要去看摩天轮…”“导游”带着“游客”到了书店, “游客”在图书室里面翻看书。教师:“导游, 时间到了该走了!”“导游”点点头, 走了。教师:“ 我们肚子饿了, 你安排我们吃饭了吗?”……

此案例中, 教师表面上是通过“游客”的游戏角色介入, 实际上“游客”角色只不过是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外衣。在整个游戏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以一种显性的、直接的、自上而下、非平等的方式控制着幼儿游戏的进程, 计划并导演着游戏内容与情节, 告诉幼儿游戏时该做什么。幼儿对这种“教师导演游戏“的反应通常是屈从于“教师权威”而在言语上、行为上跟着教师的指示与步伐, 而不是自己决定并计划玩什么。

问题2:游戏者“角色跳出”

案例:孩子们正在玩银行游戏。教师走过来说:“我想办张卡。”男孩:“你得先写上你的名字。”说着, 男孩给教师拿了一张纸。教师接过纸张, 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男孩:“还得写你的电话号码。”教师笑着说:“办卡真麻烦啊!”这时, 教师看到桌子上散落着纸张:“你这里怎么这么乱啊!怎么也不整理啊!你先整理好了再玩。”男孩愣了一下, 放下手中的银行卡, 急忙将桌上的纸张收好。教师在纸上写好电话。幼儿:“你要办什么卡?”教师看着盒子里面各种各样的卡, 选了一张:“这个, 就这个吧。”幼儿把卡给教师。教师:“谢谢啊!”

上述案例中, 教师是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 将自己当成是幼儿的游戏伙伴, 以隐形的、间接的方式跟随者孩子的游戏步伐, 可是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教育要求时——东西摆放凌乱, 教师不自觉地跳出“游戏者”的身份, 转而以“教育者”的身份纠正孩子不合规范的行为。

教师在观念上都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游戏, 教师的指导不应该控制, 而应该是一种隐形的指导”, 在实际的游戏指导中, 直接控制、导演的现象并不多。但是, “游戏者角色跳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对自身“教育者”身份的固执与坚守, 虽然教师试图并努力以“共同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平等游戏, 但教师仍旧无法摆脱教师作为教育者“监督”、“审视”幼儿的“职责”, 由此,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就陷入困境。

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的时候应该运用在游戏活动的准备阶段与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分享阶段。当幼儿在自由游戏时, 只要孩子不出现危及安全或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指导就应该本着“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原则, 因此教师此时应将自己的角色主要定位于“观察者”与“游戏者”两种角色。尽量从“孩子现在是什么水平”去真实了解幼儿, 而不要从自己所认定的“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出发进行指导。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5

徐州铁路第一幼儿园

张成珠

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时候的一种游戏。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首先是对主题内容进行指导。

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总体上其主要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一、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因此幼儿所处的生活是角色游戏内容的直接来源。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内容。如在同一个小班,男孩子都喜欢玩开汽车的游戏,因为现在家长经常带幼儿做车外出旅游,幼儿目睹了汽车司机开车的动作,并产生了爱慕之心和自豪感,梦想自己会开汽车多好,所以在玩开汽车游戏中,他们拿着模具型汽车方向盘左右摇动,嘴里不断发出“嘀嘀嘀、嘀嘀嘀、的响声,小司机带领小乘客愉快的郊游。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在工作表现的很认真、负责。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爱护同伴、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

二、主题内容丰富多彩

幼儿个体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不同而千差万别,所以幼儿角色游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日常生活的主题:常见的有“娃娃家”“幼儿园”等,是由幼儿平日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所形成的。如在“娃娃家”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爱护小娃娃。在音乐区内,扮演着音乐教师,认真的组织幼儿唱歌、跳舞、练习打击乐等。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着作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快乐。

社会关系的主题,常见的“超市”“医院”等,这类主题内容较之日常生活,社会关系扩大了,特别在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等关系基本不存在了,医院里的医生病人,商店里售货员和顾客等形式的社会关系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关心。

社会现象和重大事件的主题:如“世界杯足球赛”,等主题,这类内容较之上述两种不太常见,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比较容易传达给幼儿。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幼儿同家长一起看球赛,关心比赛情况。这类主题往往具有多样的社会关系和新闻性,会给予幼儿深刻的印象。

三、主题的内容具有年龄差异

在成人不加干预的自然情况下,幼儿景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些主题内容是幼儿经常选择的,有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较长。观察发现,主题内容持续长短和幼儿兴趣关系密切,游戏时间持续最长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的兴趣也随着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和小年龄幼儿相比,较大年龄的幼儿不在注重日常生活的主题,而且更多地选择社会关系主题游戏,像“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主题更容易吸引大班幼儿。

四、主题内容存在“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幼儿对游戏主题和内容感性趣是游戏发起和持续的主要原因。幼儿角色游戏中,一部分主题内容会得到发展,但也有一部分不久就会自然消亡。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其在游戏中感性趣的主题和内容必然会发生变化。

了解幼儿角色游戏主题内容的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主题内容景象指导。从而达到指导角色游戏的目的。日常生活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参与游戏,还有些进行语言诱导或命令,但这些方法都不是真正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因此幼儿游戏时仍毫无生气,使得主题内容“投其所好”是进行游戏指导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

实践中,对幼儿角色游戏主题内容的指导可归纳为“一种态度”“两个策略”“三种办法”。

一种态度:指教师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意愿,应当让幼儿主动提出游戏的主题内容,而不是指定游戏主题内容让幼儿选择;当幼儿提出一种主题内容时,教师不能轻易地肯定和否定,而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尽情表达出他的构思和想法;当固执的孩子坚持要玩某种不太适合的游戏时,教师也不妨让他进行尝试。

两种策略:是指完善构思和充实内容。当幼儿的想法与游戏的主题不符合,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修改主题名称;当幼儿提出的主题比较简单或抽象,或者对这一主题其他幼儿不熟悉,难以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共同游戏,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充实内容,让这一主题内容丰富起来,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如果有些主题目前根本无法开展,也可以明确要求他以后注意观察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内容,不断地使主题从不可行到可以玩起来。

在主题内容的指导方法上,依据与开展角色游戏的密切程度,可把具体的指导方法分为三种。

一是谈话讨论,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谈话讨论可以在游戏前进行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游戏前的谈话可以引起幼儿的回忆,再现他们生活经验的表现,有利于直接组织开展游戏。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主要就一些主题进行讨论,使教师比较了解幼儿的心理,同时也提出一些主题,引导幼儿在有主题的情况下讨论,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迷惘以后的游戏进行知识准备。如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内容,教师用废旧纸盒制作了煤气灶,家具等家庭物品,还准备了一些半成品。并开展了“双休日你到那里去了?”“我家的晚上”“愉快的节日”等类似的主题谈话活动,充实了娃娃家的家庭活动内容。

二是引导观察。这种方法主要为了丰富幼儿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感受。生活经验的积累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对幼儿也不利外,正如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幼儿在观察环境变化,观察人物以及他们的工作劳动、使得幼儿能从中选择主题,产生表现主题的游戏。如大二班孟天歌等幼儿在建筑区内,搭建了高楼、小桥等建筑物,引起全班幼儿的讨论;幼儿说:“用彩色塑料插片,能插出五颜六色的花;用积木还能搭出迷宫、蹦床等。”并产生了“小小建筑师”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以主导的身份改变为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幼儿,以自己的动态语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幼儿自己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共同的创造合作成功创造的大型作品“可爱的幼儿园”,参加徐州市教育局首届幼儿创造性游戏大赛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体验了同伴之间互相合作乐趣;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三是鼓励想象。想象、象征、假装都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这些特征恰好给幼儿带来身心最大的愉悦,同时也使得游戏主题内容染上想象、虚拟的色彩。幼儿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发挥、想象、创造,教师应当鼓励这种想象,激发这种想象和创造,并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愿望,如幼儿提出“太空游乐园”的游戏主题时,教师就应该为幼儿提供相应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游戏,在结束游戏时还要对这个主题进行讲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6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可以通过模防和想象来进行角色游戏,经过角色扮演来反应周围的生活,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角色中,幼儿主动的参加,看重现实生活,关心他人,从中体验生活带来的快乐。角色游戏中可以使幼儿养成积极主动参加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在幼儿的丰富想象力下。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多彩,在角色扮演下就更出色,这样就需要教师在策略上有正确的指导,使游戏能够更好的实施。

一、教师导入指导策略

在幼儿进行游戏之前,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游戏中需要的玩具和材料,还必须在游戏未开始前进行导入。有很多种导入方法,例如:直接、案例、看图等导入方法,使幼儿能尽快的对将要开始的游戏情景有所了解,更好的适应角色的扮演。导入指导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游戏进行不同的导入。直接导入就是向幼儿说明自己将要进入的游戏场景、需求等,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叙述使幼儿产生游戏兴趣。设疑导入是应用一系列的讨论问题,经过教师和幼儿的问题吸引幼儿注意,致使幼儿尽快进入情景。案例导入是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聲情并茂的讲述,展现游戏场景在幼儿面前,使幼儿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看图导入就是教师讲解相关图片信息,使幼儿能很快的分辨和体会到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在进行开创新角色主题时,有些幼儿生活经验少,这样就很慢的进入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领导。教师要耐心的对到导入活动进行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安排,给幼儿角色进入做好铺垫。

案例一:怎么当好医院的医生

在进行游戏时,可以将幼儿分成医生和病人两个小组,教师就可这样问“小朋友你们都生过病吗?”“生病了去哪里看呀?”“医生怎么看病呀?”等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幼儿弥补缺乏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回答过后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重要的是问题设置,首先,应该设置简单的问题,在幼儿了解是自己看还是作为医生给别人看病的角色基础上,在讨论开放性的问题来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开发。让他们时时回想自己在医院看病的过程,这时进行游戏,幼儿一定会很快进入角色讨论医生看病的过程。

二、教师介入指导策略

在角色游戏开始以后,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对幼儿角色游戏发展过程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阻止。这是教师已经不再是组织者了,而是幼儿的帮助者。在这过程中为了不限制幼儿的想象思维,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涉和打断幼儿的游戏。这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教师才能介入,一是很难在顺利继续角色游戏时,二是幼儿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时。

案例二:难以继续的娃娃家游戏

娃娃家有许多孩子喜欢的游戏:如小桌椅、小杯碟、玩具娃娃等,在一切准备完后,欢欢和乐乐成为这家的主人,在高兴中进入游戏。但进入娃娃家被其气氛吸引,只顾自己玩,欢欢开始走来走去的玩这小玩具,乐乐不被理会和欢欢发生争执。这种情况下游戏就难已进行了。

教师在对这种情景观察一会后,教师就可以作为客人进入游戏,教师可以询问小宝宝的状况,如问“小宝宝是不是饿了?”这时妈妈的扮演着欢欢就会回答:“是”,而乐乐就会去给小宝宝找吃的。这样游戏就会继续进行下去了。

在游戏开始的过程中,幼儿没有自觉性,对身边的材料随意玩弄,这样就会是游戏无法进行,在幼儿无法找寻自己的角色,教师应当观察其原因产生的根源,然后一角色的身份进入游戏是游戏顺利进行,而不是叫停来是幼儿产生厌烦的情绪。除这之外,在游戏中幼儿产生矛盾时教师也必须介入。

案例三:食物滚落一地的美食街

在美食街的游戏中,卖“丸子”的售货员由娟娟扮演,在他用力叫卖中引来了一些“顾客”。在人群拥挤中娟娟所拿的“丸子”洒落在地,娟娟蹲身捡起,这一幕别顾客亮亮看到,并指责他把掉在地上的东西卖给他们,大家都来围观,娟娟因为委屈,泪眼旺旺的求助老师。这时,教师可以进入人群,先弄清情款,之后告诉娟娟地上的丸子已经沾上了细菌,吃了会坏肚子,在告诉亮亮娟娟愿意给他换一盘,这样游戏进能进行了。打闹、争执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这时,主要就是弄清矛盾产生的原因,在根据原因进行调节,使其游戏继续进行

三、结语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构成了游戏的主体,教师为游戏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游戏中带动幼儿进入角色,仔细观看幼儿的游戏过程,在问题产生时及时解决和进入幼儿角色中,提供帮助给幼儿。其中导入和介入指导策略是教师主要负责角色游戏,使游戏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雪珍.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238-239.

[2]张冬梅.浅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2):226-227.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7

一、幼儿角色游戏的含义及种类

(一) 幼儿角色游戏的含义

由于幼儿的年龄具有特殊性, 符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的幼儿角色游戏教育方式很受他们的欢迎, 这种角色游戏教育方式与传统的课程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幼儿角色游戏主要通过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将幼儿引导至一个设定的环境和故事中, 通过体验故事的发展让幼儿学习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这种角色游戏的教育方式在形式上是一种游戏, 但是在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手段, 运用该种教学手段的根本目的是以兴趣做索引, 让幼儿在玩乐中同样学习知识、获得技能。

(二) 幼儿角色游戏的种类

幼儿角色游戏按照不同的特点能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种类:第一, 主题性游戏。主题性游戏本身拥有一项或几项主题限制, 例如看医生、过生日、开派对等主题,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 能够让幼儿的交往范围和交往能力获得提升。第二, 培养幼儿理解合作重要性的角色游戏。面对一项任务, 只有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 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幼儿的合作意识。第三, 增强生活学习能力的角色游戏。让幼儿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场景中, 通过自己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

二、大班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作用

(一) 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增强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最佳培养期为幼儿期, 而在这个时期, 游戏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就可以把握这一个关键点, 以游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在游戏中进行学习, 将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逐渐转变为对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角色游戏时, 需要幼儿以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仅起辅助游戏顺利进行的作用, 当幼儿自身投入到游戏中, 才能够增强其思维的运转, 扩大其想象的空间, 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二) 营造良好接受感, 在幼儿和教师间建立亲密关系

相关教育机构曾对幼儿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从教育成果和幼儿接受结果来看, 角色游戏教育方式更加优于传统课堂教育方式。除此之外, 在幼儿园大班中进行更多的角色游戏, 让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到游戏中, 还能够促进幼儿和教师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在游戏中, 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 二者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深, 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形成。当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感攀升, 教师的身份不仅仅是教育者, 而且是幼儿的朋友或是亲人, 从而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教师辅导大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策略

(一) 设置合理的角色游戏计划

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计划之前, 需要确保游戏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在角色游戏的故事情境中, 实现良好的进步和成长。教师想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就需要尽可能地在计划角色游戏情景时, 添加更多的生活元素, 让游戏更加真实, 便于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游戏情境中。另外, 扩大游戏范围也是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计划时要考虑的一个方面。由于长时间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中, 幼儿所能够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扩大游戏的范围, 在游戏中添加更多的故事情景, 并且组织多个平行班级一起进行游戏, 彻底将游戏的空间范围进行扩大, 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让幼儿在娱乐中得到更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二) 恰当解决游戏过程中的角色矛盾

在角色游戏中, 教师虽然会对故事情境完成事先的计划制定, 但是秉着幼儿为主导者, 幼儿为主人翁的原则, 在游戏过程中, 可能会随着幼儿的自我发挥而造成角色的不断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角色矛盾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内科学地解决好矛盾问题, 按照幼儿的情绪、要求和喜好设置新的角色。将新角色科学合理地融入到游戏当中, 会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充分的自我表现, 从而促进幼儿自行思维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 教师置身于游戏当中, 还能够观察和挖掘游戏设置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为今后制定的游戏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 灵活应对, 实现隐性引导和显性引导的配合

想要让角色游戏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要具有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 幼儿教师需要控制好全局的节奏, 在恰当的环境下, 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隐性引导和显性引导的配合, 帮助幼儿获得智能和潜能方面的提高。在实际引导工作中, 幼儿教师一定要认识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别, 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中每一个幼儿所表现出的不同之处, 对幼儿实施相匹配的引导教育。例如, 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和喜好, 赋予其不同的游戏角色, 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四) 科学引导幼儿的兴趣

毫无疑问, 角色游戏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本身对世界充满了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并予以进行科学的指引,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知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得知, 以角色游戏的方式对大班幼儿进行教育时会存在一个问题, 那便是教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兴趣引导的缺失, 兴趣引导缺失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最终失去娱乐教学的最初目的。所以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 一定要对游戏的整个局面拥有良好的控制力, 尤其是需要对游戏氛围进行严格的控制, 将幼儿的兴趣进行科学的引导, 把预备的教育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当中, 最终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规避游戏教育效果丧失, 让角色游戏真正起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综述所述, 大班幼儿游戏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对幼儿交际能力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不仅能够增加大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 同时对幼儿的待人交往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进行大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要将幼儿放置在主人翁的地位上, 确保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游戏。教师要始终坚持辅助的原则, 明确自己倾听者、指引者、支持者、监护者的身份。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 同时还能获得知识, 提高生活能力, 增强自我表现力, 培养自信心, 最终实现师幼共赢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小妹.在音乐游戏中发展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 :255-256.

[2]郭静静.以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109-111.

[3]全海英, 马超.情境启动体育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14 (2) :95-98.

[4]陈小珠.在角色游戏中提高中班幼儿角色意识的策略[J].华夏教师, 2014 (3) :82.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8

一、细心的观察, 游戏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

在游戏的具体过程中, 幼儿会经常出现或多或少、过大过小的问题, 仔细观察不仅仅能帮助老师更加深入了解幼儿游戏时兴趣的需要所在, 教师更能适时地把握时机, 能更加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 进而拓展角色游戏, 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主要的观察内容有:

(1) 观察角色游戏的情节和主题。例如,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幼儿在游戏中玩的是什么?幼儿游戏过程中是如何玩的?

(2) 观察幼儿的动作和行为。观察幼儿正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有没有角色的意识?有哪些具体行为表现?

(3) 观察操作和选择材料的情况。哪些材料被选择了?怎样操作的?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4) 观察幼儿的社会性水平。了解幼儿的社会性水平发展 (平行游戏、独立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 幼儿是能否主动去选择伙伴?能否协调和伙伴之间的关系?

(5) 观察幼儿的表现和特征。是用类似实物的玩具来替代, 还是直接选择了替代物?或者用言语和动作来替代?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怎么样去解决?

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 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形并运用相适应的指导方式。

1. 成为幼儿游戏的隐性指导教师

教师参加幼儿的游戏并用自己的行为以及角色游戏的材料或游戏的语言, 引导幼儿角色游戏的行为, 并通过诱导、启发进一步地去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这也是创造性角色游戏的指导方式之一。由于幼儿的个人经验是有限的, 游戏的内容有时会过于单调和贫乏;也会有个别的幼儿由于个性所限, 缺少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和技巧、即使自身条件准备的较好, 但因为缺少其他的游戏伙伴的加入, 导致了游戏情节的无法正常展开。

例如大班幼儿在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时, “妈妈”、“爸爸”及其他角色都在自己玩自己的, 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这时教师应该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 并说:“家里有人吗, 我是爸爸的好朋友, 来你们家里做客了, 快点来欢迎我啊!妈妈忙什么呢, 是在为我准备好吃的吗?”这样“娃娃家”的各个成员便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 游戏就能开展起来了, 并能向更深层次去发展。

在教师的隐性指导中, 教师一直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幼儿的游戏, 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幼儿进行游戏, 这也是一种幼儿较能接受的方式方法。

2. 教师以直接点拨的形式进行显性指导

为了让幼儿学习到一定的经验, 或者在游戏中偶然出现一些困难事件时, 教师有必要及时地进行直接指导。比如在游戏中幼儿存在过激的行为, 或者有不安全的因素和倾向, 有在困难面前想退缩的行为表现或有了特殊的事件等等, 教师都应该及时地加以指导。

例如:教师看到去“超市”买东西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件事, 跑来跑去的同时也不忘记手里的一大堆东西, 于是教师就可以直接去提醒他:你的东西太多了、再跑一会就要掉了, 你是不是应该找一个袋子装一下呢?或者给他去娃娃家做客的建议, 这样既可以处理他手里的东西, 又可让他参与到更多的交往中。

二、根据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幼儿的角色游戏具有一定的年龄差异性, 在幼儿不同年龄的阶段, 游戏展开的层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孩子以创造为主。随着对社会和日常生活认知的不断学习和积累, 游戏经验非常的丰富, 主题比较新颖, 内容比较丰富, 在游戏中人际关系反映的较为复杂;幼儿处于游戏的合作阶段, 比较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去选择游戏的主题, 并能有计划的展开游戏;能在游戏的时候独立的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大班幼儿一起来准备游戏材料和环境, 侧重语言的引导, 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仔细的观察游戏, 在必要的时候给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以及适当的引导;允许幼儿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和创造, 培养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游戏讲评, 让幼儿在分享的同时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提高游戏的水平。

运用已经有的经验,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成为观察游戏的重点, 另一个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分享合作、解决矛盾、相互交往情况。

三、评价的方式要灵活

1. 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具体内容一般表现在幼儿的创造性和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用什么办法去解决的, 例如:在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是如何解决的?你的困难是什么, 是否需要大家帮忙出主意?你们还需要什么才能使下次玩得更开心?怎么做?这样, 幼儿既能和他其他小朋友共同享有处理问题的经验, 也可以通过研讨商量去把问题解决, 这样又能为下次的游戏深化主题并做了好的铺垫。但是评价的内容应该随着游戏的内容和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

2. 评价的时机和形式:

从评价的时机来看: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当中作出评价, 也可在游戏即将结束时作出评价;从评价的形式来看:可以是小组评价、集中评价、也可以是个别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来看:教师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幼儿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评价的时机和形式也要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和具体需要做灵活的调整, 例如:大班的幼儿思维和语言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 教师要尽量的为幼儿创建一种自由、宽松、支持、平等的一种评价环境, 以便鼓励幼儿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且主要用幼儿来评价, 也可通过商量和研究达成一致的见解。如新的“点心”是被“点心店”的“大师傅”制作的, 怎样才能让客人们既快捷又方便地去了解?幼儿可以提醒服务员要向客人介绍, 但是客人有很多, 服务员根本就忙不过来呀。这时, 有幼儿就想到了店里有“大菜单”, 这样客人就可以把喜欢的点心在“大菜单”上做个标记, 这样其他客人们也就都能看得到了。于是, “点心店”里便多了一些水彩笔, 幼儿也可随时展出自己创造出的新式点心贴在“大菜单”上, 自己还可以随意写上标价呢。

四、适时介入, 促进游戏深入开展

1. 当游戏内容贫乏时, 教师应启发、诱导, 进一步深化游戏

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 “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 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等待。这时, 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 点了几份“点心”, 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 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 后来他们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2. 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 老师要及时调节, 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游戏中, 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 “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 但“客人”非要挤进去, 这样他们两个人争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 让“主人”说一说, 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 家里比较拥挤, 都坐不下了, “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 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3.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以介入指导, 支持和鼓励幼儿解决困难

教师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如一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但是, 当他拿起听诊器时就是不知怎么用。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 老师用手势对他示范了一次, 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听诊器的用法, 高兴地为病人检查起来。

总之,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 也是幼儿最喜欢, 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 增加游戏情节, 促进角色交往, 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 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2]、《学前教育》江苏省教育报刊社2002年2月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5月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篇9

一、教师应从幼儿实际出发创设游戏主题与分配游戏角色

教师在进行角色游戏的主题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 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创设主题时, 先要对班级中的幼儿近况有所了解, 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主题的创设。比如, 在创设以“你是我的好朋友”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时, 教师可以把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和情绪相对稳定的幼儿混编成两组, 让幼儿假装都不认识, 接着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姓名并记住对方的姓名, 手拉着手一起玩玩具、背儿歌等。教师在现场要鼓励幼儿多和小朋友交往, 互相帮助, 加深对集体的感情。此外, 在开展游戏前, 教师要对幼儿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分配。教师要深知, 角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 非常关心自己扮演的角色。因此, 教师除了要根据幼儿的自身特性安排角色, 也要对角色进行适当的轮换, 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角色体验。教师在分配角色之后, 也要及时对相关角色进行讲解与启发, 让幼儿对角色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模仿阶段, 还要让幼儿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 发挥角色的教育意义。

二、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要潜移默化地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中, 教师在创设游戏主题与分配角色后, 也要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丰富与发展幼儿的游戏经验。虽然幼儿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对熟悉, 如“售货员”“教师”“警察”等, 幼儿会把自己对角色的认知体验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出来, 但有时动作会机械化, 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在此时, 应给幼儿适当的提醒与引导。如“妈妈下班了”游戏中, 幼儿要扮演妈妈、爸爸、孩子等, 教师此时就要让幼儿回忆即有的经验, 想想:当妈妈下班后都干什么了?累不累?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 幼儿想起了妈妈下班的生活点滴, 也能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体会妈妈上班的辛苦与劳累。如在“超市购物”游戏时, 教师也带领幼儿回忆平时和家长去超市的情形, 鼓励幼儿学习超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 感受与体验超市购物。

学前教育专家研究表明, 幼儿的生活与认知体验越丰富, 其想象力也就越丰富。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与生活中也要注重幼儿的相关知识的积累, 通过不刻意的语言、行为等对幼儿进行教育, 提高幼儿的认知经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也要及时与家长对幼儿在家里的表现进行沟通与交流, 帮助家长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善于发现生活的点滴。教师还要对在角色游戏中有良好表现与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表扬, 树立榜样的作用, 分享其经验, 让其他幼儿知道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 要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幼儿, 要教会幼儿用全面的观点与方法去看待和处理游戏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要勤于观察、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

虽然角色游戏的主体是幼儿, 但教师不能对其在游戏中的表现放任不管, 应勤于观察幼儿的行为, 了解幼儿的实际游戏能力与水平, 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每个幼儿都拥有不同的个性, 在认知能力、身体情况、行为表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角色游戏需要不同幼儿发挥个性与表现自我, 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就要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幼儿的情况了如指掌, 善于发现与肯定幼儿的优点与长处。如某个幼儿总希望扮演游戏中的主要角色, 一般这样的幼儿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与组织能力, 但往往对人的态度上不够温和, 教师在对此情况了解后, 首先要肯定与表扬这个幼儿的长处, 同时也要帮助他改正缺点与不足。教师对胆小懦弱、不善言辞的幼儿也要适当进行引导。可以带领这一类型的幼儿去角色区, 问其对哪个区角感兴趣, 然后教师扮演成“妈妈”带领幼儿到邻居家里去做客, 逐渐这一类型的幼儿就能和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与合作了, 待其交往能力进一步加强后, 要鼓励幼儿扮演主要的角色, 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使幼儿全方面感受到角色游戏的魅力。此外, 教师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如在“美发屋”的游戏中, 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在给顾客洗完头后, 就去隔壁冷饮厅看服务员端饮品了, 此时, 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 把幼儿引到自己的游戏中, 找回自己的角色。

四、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注重游戏总结与评价

教师应该尽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游戏。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结束的时机, 要在幼儿的兴致还没完全退却时结束游戏, 这样可以让幼儿继续保持对角色游戏的积极性, 并为下次开展角色游戏埋下伏笔。当幼儿从所扮演的角色回到现实中时, 教师要对游戏进行总结, 可以先让每个幼儿总结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 然后教师在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扬与鼓励, 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幼儿委婉地提出改进建议, 切不可过于急躁, 要让幼儿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 不要让幼儿背负太多的压力, 通过教师的及时总结与评价, 幼儿能对游戏有更深刻的认识。当对游戏进行总结后, 教师要鼓励和督促幼儿把区角的玩具、道具等都有序地收拾起来, 并对场地进行简单的整理, 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 角色游戏是一项幼儿反映日常现实生活的特殊活动。角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也能对幼儿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因此, 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 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注意与幼儿沟通, 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一方面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减少控制, 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对幼儿的违规行为进行干预与疏导, 为幼儿搭建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并及时对游戏进行总结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淑贤.姚伟主编.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1995.

[2]张春华.大班幼儿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 2012 (4) :155-155.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10

我国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最普遍的一种教育手段。角色游戏是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自己分配角色和构思内容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以此模仿和反映人们的社会活动。角色游戏能加深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知,对全面发展幼儿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它是这样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儿童担负起成人的角色,并以概括的形式在专门创设的游戏中再现成人的活动和成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游戏的特点,是用各种各样游戏用的物品来代替成人进行活动的正式物品。

二、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指导行为是教师展现其教育智慧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正确使用指导技巧,合理运用指导策略,及时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幼儿游戏,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过于模式化,具体化。这就造成了以下结果:(1)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指导行为的频次较高。(2)教师在角色游戏中主要扮演教育者的身份。(3)教师语言指导方式不正确。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为教师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一方面是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游戏指导观和儿童观,了解儿童,读懂儿童,善于观察,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需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是使教师正确使用指导技巧,合理运用指导策略,及时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 树立正确的游戏指导观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正确的儿童观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儿童,教师要对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与价值有更深入地理解,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的生活是与游戏紧密结合的,在游戏中,儿童锻炼了身体,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情感,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游戏指导观,正确的游戏指导观就是要对指导的游戏有目标与计划性,但并不是说教师完全成为游戏的控制者,也不是说对游戏要有很多硬性的安排,规定幼儿怎样游戏,怎么去玩,玩什么等问题。

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而达到惩罚幼儿的做法,其实都是不尊重孩子。教师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用心体会和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各种合理需要。教师要“蹲下来和幼儿说话”,这不仅仅是指动作上的蹲下来,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指教师应该以平等之心和幼儿沟通。尊重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尊重幼儿的游戏愿望,让他们做自己游戏的主人。

2. 以游戏者的身份指导游戏,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幼儿是游戏中主体,游戏活动就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教师应更多的以游戏者的身份指导游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给幼儿形成教师就是他的游戏玩伴的印象,并要始终如此。教师要以游戏者的身份和幼儿一起玩,当游戏中出现问题时,和幼儿一起商量该怎么解决,和幼儿平等对话。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自愿和平等的和谐关系,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真正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3. 正确运用介入方式和语言指导方式

(1)正确运用介入方式

根据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影响活动的形式,我们把介入游戏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入法。

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当幼儿对新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而不喜欢玩其他游戏时,教师可以运用平行式介入法进行指导。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通过暗示指导,引导儿童模仿。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邀请教师参与时,教师可以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另外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要与幼儿、与角色进行充分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如有必要对游戏进行直接指导,教师就要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提出相关的问题,促使幼儿去思考。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就要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2)正确运用语言指导方式

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的语言指导方式共有七种,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运用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对游戏情境的判断和对多种语言指导方式灵活的运用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素质。

询问式、建议式和指令式语言是教师运用的最多的三种方式。询问式语言指导方式是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在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儿思考解决办法的一种语言指导方式。建议式语言是教师运用询问或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对游戏中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明确提示或暗示幼儿可以怎样解决问题的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教师在运用这种语言指导方式的时候应该用柔和的语气,句末带有“好吗”、“啊”、“吧”等语气词。

指令式语言主要针对违反游戏规则或游戏材料使用不当时,教师表现出语气严厉、直接告诉幼儿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的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教师在发出具体的指令时最好带有相关的解释,因为解释意味着教师是运用规则或者习俗来约束幼儿行为的,而不是仅仅用个人的权威去约束幼儿行为的。这样既让幼儿了解了游戏规则,又有效制止了幼儿产生不良行为的可能。

总之,作为教育者要充分认识角色游戏在幼儿园阶段的重大意义,并且帮助支持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5)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 篇11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尤其是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情绪的机会。例如:幼儿的愤怒、厌烦、紧张等不愉快情绪,在游戏中能得以发泄、缓和,它是幼儿消除忧虑和紧张感,向自信和愉快情绪过渡的方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自由、大胆地与人交往,互相协商,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角色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探索,我认为:目前在指导幼儿游戏活动存在以下问题和现象。

1.游戏主题的选择,忽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角色游戏应该是幼儿熟悉的、喜爱的、感兴趣的,是要根据幼儿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主题的。而在实践中,教师设计的游戏,总是习惯于以成人的水平去衡量游戏的趣味性,总是以达到教育目标去判断游戏的价值,从而忽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愉快情感的获得。

2.游戏材料的投放,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

在投放游戏材料时,不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发展的特点;角色区游戏材料投放往往五花八门。游戏材料的随意性不仅造成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玩”各种材料上,从而难以投入游戏情节,而且阻碍了他们的接受能力的发展。

3.游戏角色定位的模糊,缺乏对幼儿组织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角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只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不要过多关注他们玩得怎么样,这就导致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缺乏组织,角色分工不清,无法完成游戏的要求等后果。

角色游戏中,教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角色游戏的推动者、游戏新玩法的倾听者和支持者,还是常规要求的监督者和命令者……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行为会带给角色游戏不同的影响,效果差异在哪里,不言而喻。

三、角色游戏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策略

1.巧妙创设游戏主题,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交往、大胆表现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首先,让幼儿知道怎样开展游戏。比如:要开展“医院”这个游戏的主题,首先就应该先让孩子了解医院一些部门的名称及其职能和分工等等,让幼儿心中有数了,才能选择角色,扮演角色,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

其次,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为了能让幼儿有一个安静和谐、逼真丰富的游戏环境,我们可以把游戏区域划分为娃娃家、小菜场、理发店、书店和超市等种类,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可以将娃娃家和生活区结合,让孩子们除了抱娃娃,给娃娃喂奶、烧饭等等,还可以准备衣架让孩子学会如何挂放衣裤,如何夹夹子,怎么来剥花生;将理发店、小菜场游戏和手工区相结合,孩子们在理发的同时自己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发套、蝴蝶结、发型参考图片;在小菜场把菜加工成半成品卖,自己制作称等等都会让孩子们有东西可玩,自己愿意玩,玩起来还很有成就感。

2.力求游戏材料多样化,有效发挥幼儿主动性

教师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不仅要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玩具材料供幼儿选择,允许幼儿扮演各种角色,也要提醒有始有终,还要注意观察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了解幼儿感兴趣的玩具材料。

我班走廊里就放着一些大的纸箱,孩子们称它为“材料大超市”,里面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盒子、纸管、布、纸盘,还有一些家里坏了的电水壶、锅等等。当孩子在游戏中有需要时,他们就会到材料箱里去找。你们看过用一次性勺子做的汽车反光镜吗?你们见过浴帽做的发套吗?你们见过牛奶盒做的小鸟吗……这样,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材料,获得游戏快乐的同时有效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3.细心当好游戏的观察者,努力培养幼儿能动性

为了发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游戏中必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细心当好游戏的观察者。通过对游戏的细心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顺应幼儿需要。当孩子们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老师可以参与游戏,引导幼儿如何继续游戏。如娃娃家游戏,老师可以当小客人,然后提问:娃娃好像发烧了,怎么办?引导幼儿进行看医生游戏,继续进行游戏。在超市游戏中有顾客需要买冷饮可是超市没有,那老师就要在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们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能动性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角色游戏前要适时适度加以引导,让幼儿自己去探讨确定游戏的主题,充分发挥角色游戏潜在的教育功能,真正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形成主动性,发展能动性,达成主体性。

角色游戏情境指导中的现象剖析 篇12

一、“花纸”事件

1. 事件的发生

“娃娃家”里, 教师为孩子设置了一个足以保证“爸爸”“妈妈”随心所欲地选择材料, 进行“炒菜”“做饭”“带娃娃”的环境。你看, 扎着两只小辫的新新细心地把彩纸剪成一丝一丝的细条, 放在“锅”里翻炒了几下, 端到桌上边招呼大家, “快来尝尝我做的菜, 这黄的是韭菜, 红的是肉丝, 白的是豆腐丝, 色香味齐全!”大家高兴地坐下来品尝, 忽然“爸爸”觉察出这些菜丝是他刚从“花店”带回的“小花”剪成的, 就大声嚷嚷道:“你剪坏了小花, 赔给我……”王子、霏霏几个见状, 也说要告诉老师, 新新见势吓得哇哇大哭, 原本开开心心的欢乐气氛一下全搅了。游戏就此终止, 我边安慰新新, 边与围过来的孩子讨论:“花纸有什么用处”“什么游戏也需要花纸”“象这样的花纸还有其他东西, 老师没有摆在你活动的区域, 可是你做游戏时又需要它们, 到哪儿去取呢”……经过讨论, 孩子理解了新新的行为出于游戏需要, 可以谅解, 由此也推出了“百宝箱”的设置, 解决再次出现的材料问题。

2. 分析与启示

孩子园里创设游戏的环境, 初衷就是为了回归孩子喜欢自由自在活动的天性, 离开教师的“指挥棒”, 让孩子享受自然发展的活动乐趣。我们也常常鼓励孩子利用玩具、寻找替代物、半成品进行创新游戏, 应该说新的行为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而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认为新新剪坏了“花店”里的彩纸, 甘愿放弃游戏中“品尝”的过程而加入指责新新的行列, 而让本来还沉浸在游戏欢乐中的新新刹那间失去了创新带来的成就感, 反而为自己的“破坏”行为感到担心害怕呢?

“花纸事件”使我意识到,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发展游戏情节, 孩子必须有选择材料的自由, 才能在操作中发挥出主动性, 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 理解孩子的游戏需要, 精简不必要的活动常规, 特别要废除那些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工作而用来约束孩子行为的所谓规则。在这起事件中, 如果不是“常规”要求孩子不能随意使用其他区域的材料, 也就不会有指责新新“破坏”行为停止游戏的现象, 或许孩子也不会顾忌这样那样的规则, 而压抑自己的活动。那么游戏中类似新新的创新行为就能大量涌现出来, 孩子游戏也就更精彩更生动。因此,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不能图省事, 用规则来统一、限制孩子, 而是应该关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反映, 视不同的情况分析孩子的违规行为, 及时理解孩子的意图和需要, 给予材料、心理等方面的支持, 从而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让孩子在模仿与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与同伴一起享受快乐游戏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 逐渐成长起来。

二、神奇的糖果铺

1. 事件的发生

前两天, 我把游戏材料进行了整理, 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这一天, 涵涵第一个冲进了“小超市”, 在超市中发现了许多的糖果盒。他被吸引了, 蹲在糖果盒前面“研究”了老半天, 然后不解地问:“老师, 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样子的糖果盒呢?而且都很漂亮, 有的是心形的, 有的是花轿样子的, 还有的就像一幢小房子?这么多的糖果盒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于是, 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向涵涵反问道:“你准备做什么呢?”“我要把这些漂亮的糖果盒搭成一间漂亮糖果屋, 让客人一进入超市就能知道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糖果。“那你准备怎么做呢?”我继续问他。涵涵说:“我就用心形的糖果盒做房子的基础, 用小房子一样的糖果盒做墙壁, 最后, 我再用花轿一样的糖果盒做屋顶。”浩浩边说边做, 没过多久, 一幢漂亮的糖果屋就完成了。糖果屋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 其余的小朋友也被这间糖果屋吸引了, 纷纷都说:“哇, 好漂亮的糖果铺!”

2. 分析与启示

小朋友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涵涵很会动脑筋。在今后的游戏活动前, 可以经常开展让孩子讨论, 自己动脑筋制作游戏材料, 这样既让孩子开动了脑筋, 开发了思维;又让我们省去了制作材料的时间, 真正符合了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应学会创新。创新意味着你不但要熟悉已有的事物, 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许多自己的新想法。

在角色游戏中抓住这一良机, 充分利用孩子对自然、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从小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 激发他们的探索。对于培养孩子热爱科学, 热爱社会的兴趣, 以及将来成才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对外界事物好奇, 往往显示出独立的见解和思维, 很少模仿别人, 能够用新方法对待旧事物。对于由孩子的好奇心引发的独创行为, 应该给予表扬、鼓励, 使其好奇心得到强化, 并为此去寻找答案, 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三、材料变变变

1. 事件的发生

操作区里大卫和同伴用黄泥和小棒、花纸制作了“蛋糕”以后, 玩起了“祝你生日快乐”游戏;钓鱼区里安安把“钓鱼”游戏里的磁性“小鱼”搁在桌上, 到餐厅里加工“糖醋小鱼”……

2. 分析与启示

我们常会发现孩子不是游离了知识性区域的活动目标, 就是看到孩子离开了指定的游戏地点, 而有的教师不经过深入的观察, 就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回到原来预设的活动中去, 却不知孩子的游戏受到教师干预时, 很少再会有孩子继续坚持下去, 粗心的老师也就很少能够体验到这些有着独特个性的孩子。其实孩子也有其独特的个性, 他们有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有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因此, 我们不能过分限制孩子的游戏场所, 把知识区的活动和角色游戏绝对孤立开来, 而是应顺应孩子游戏活动的兴趣, 支持他们的想法和玩法, 利用这些机会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发展, 因为只有当孩子思维和想象的水平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他们才会对物品进行假想, 展开模仿与想象, 这样就使材料的游戏意义大于材料本身的意义。事实上孩子游离其他区域的活动目标, 也是生活经验的反映, 孩子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是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建立起来的。孩子能够自觉地以物代物, 展开联想角色游戏的情节便会有所发展, 这样就使孩子的心理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思维活动变得频繁, 就能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 游戏活动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 深入孩子的游戏, 了解孩子的需求, 协调孩子之间的矛盾, 充分发挥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孩子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在游戏中得到快乐。

摘要:角色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游戏之一, 它能满足孩子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求。在角色游戏中, 孩子运用语言发起游戏、形成游戏情境、完成角色扮演, 并从中获得游戏的乐趣。

上一篇:结合形式下一篇:叠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