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024-06-25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共11篇)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1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 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 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医院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的发展,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一、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在角色游戏中能灵活运用。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警察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医院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幼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总之,角色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组织好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2

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关注孩子游戏行为、游戏过程的意识, 我们设计了《角色游戏幼儿社会性行为观察记录表》,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 引导教师关注外来幼儿的游戏行为, 为分析原因、持续跟进提供依据与参照。

在观察记录表中, 我们记录了外来幼儿游戏行为的片段, 旨在改变外来幼儿的游戏表现中出现社会性弱项, 通过记录和分析后介入干预, 出现社会能力好转现象。

《角色游戏幼儿社会性行为观察记录表》 (之一)

2015 年10 月22 日观察对象:鹏鹏 (外来幼儿) 观察者:吴老师

游戏开始, 鹏鹏和瑞瑞两人来到了“小医院”中, 我在瑞瑞的要求下帮助其穿好护士服, 她高兴地进入“小医院”。不一会儿, 鹏鹏提高声音喊道, “我是护士, 你不是!”而瑞瑞接着回答他:“我是护士, 我衣服都穿好了!”见我到来, 鹏鹏马上对着我说:“老师, 我是护士, 你看我有护士帽, 是我先拿到的。”瑞瑞用眼睛望着我, 分明在说:“我的衣服是你穿的, 老师, 我才是先到的”。

《角色游戏幼儿社会性行为观察记录表》 (之二)

2013 年11 月7 日观察对象:鹏鹏 (外来幼儿) 观察者:吴老师

鹏鹏像往常一样又来到了小医院, 这次鹏鹏拿到了医生的衣服和帽子, 正在让朋友帮他穿衣服, 这时小米走到他的跟前:“鹏鹏, 你昨天也做了医生, 前天也做了医生, 今天让我做做医生吧!”鹏鹏看看小米, 继续穿衣服。小米继续说:“老师说游戏中要大家都玩玩的, 你已经玩了很多次了, 可我一次都没有玩过!”“可是医院里不需要再招聘医生呀!”“那你做一会我做一会可以吗?”面对小米的“软磨硬泡”, 鹏鹏停下了穿衣的动作。想了想说:“好吧, 我们是好朋友, 我当完了让你当!”“好的。等会儿我再来, 你让我当医生。”“嗯!”今天的争角色现象以轮流游戏结束。

二、分析讨论, 发现外来幼儿社会性不足

根据观察记录准确分析时, 我们采取了课题组小组研讨的方式, 分析认为:

记录表一中孩子争抢游戏角色的行为基于对此角色感兴趣、渴望模仿的心理需要, 而鹏鹏和瑞瑞都是外来幼儿, 在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方面缺乏经验, 体现在社会性方面的“同伴关系”指标较弱。因此,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起与同伴协商、共同游戏的意识。

从记录二中分析得出:鹏鹏能照顾到同伴的感受, 在同伴有需求的情况下能放弃自己的部分游戏权力, 满足同伴需求, 这正是鹏鹏同伴关系转好的一个体现。

三、对策跟进, 促进外来幼儿社会性发展

1.交流分享, “谁的游戏谁做主”

游戏讲评中, 教师以“孩子的游戏让孩子来做主”的观念引导孩子交流想法、分享方法。参考别人的意见本身就是幼儿的社会交往的一个好策略。如, 案例一中, 几天之后的讲评中, 吴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以“医院该不该招聘员工”为题的讨论, 孩子们达成了“病人多能招聘, 病人不多不用招聘”的一致意见。案例二, 游戏后的讲评中, 吴老师又表扬了鹏鹏的这种行为, 帮助鹏鹏巩固良好的与同伴相处的方法与意识。

2.谨慎干预, “谁的问题谁解决”

游戏中教师“不干预、不护短”反而让孩子有了自己解决纷争的机会和尝试过程, 孩子在游戏问题解决方案中积累了与同伴交往的社会认知技能。如, 案例一中, 教师允许孩子的争抢现象存在, 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当天的游戏以2 个护士的角色设置进行着小医院的游戏, 可大多数时候一个“护士”没事干, 幼儿发现问题后自然会想怎么办?教师这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水到渠成。

3.保证时间, “谁想快乐谁就玩”

“孩子是天生的游戏高手。”只要给幼儿游戏机会, 保证角色游戏的时间给外来幼儿足够多的锻炼学习交往的机会, 帮助孩子积累习得社会认知、同伴交往、社会规则。

角色游戏为外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在我园的角色游戏中, 外来幼儿社会性得到明显发展。教师在游戏的进程中关注幼儿的游戏表现, 分析原因, 采用适合的游戏指导方法, 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 使幼儿受到感染和熏陶, 使其社会性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

摘要:在我园“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评价”中发现, 外来幼儿在遵守社会规则、生活习惯、社会认知、同伴关系、无侵犯性、同情助人维度上外来幼儿发展较差。为此, 幼儿教师应着重开展行为观察, 关注外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以有效地发挥角色游戏的社会化作用, 帮助外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提高社会性协作能力。

关键词:行为观察,角色游戏,外来幼儿,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89-92.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3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人的心理健康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良好性格、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具典型的一种游戏。幼儿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将成人社会的生活再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需要,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角色游戏的特点和本质

(一)自主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自己自由选择游戏的玩伴、自己决定要玩游戏的哪些内容、按照意愿自主选择扮演游戏的角色,并且能在自发状态下产生各种游戏的主题,可以说,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自主是它的最本质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二)创造性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会转换自己的角色,并融入到游戏当中。角色游戏离不开思维和想象,它是一种假想的、象征性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角色是“以人代人,”他们所运用的物品是“以物代物,”幼儿通过模仿成人想象再现的活动是幼儿心理思维活动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三)想象性

从游戏的内容和游戏的角色来分析,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映,但却不是真实生活,是幼儿通过想象在一定情境下反映生活。一个圆圈,幼儿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司机,嘀嘀嘀开起汽车,又能开起轮船和飞机。用孩子的话来说:“假装玩”,也就是孩子玩的是虚假的,而这些虚假的内容靠的是幼儿的想象力,具有想象性。

(四)社会性

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在于游戏的主题内容和游戏的规则性,内容多数来自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并有幼儿间约定俗成的游戏要求、规则,当然规则也是促进游戏深入开展的“润滑剂。”如孩子们最喜欢的“娃娃家”、“超市”等主题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内容,游戏时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变成了爸爸妈妈、服务员等角色,且每个角色、角色之间有自己的职责和规则要求。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

(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1、提供交往机会,增进社交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来说,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离不开游戏。《指南》也提出“愿意与人交往”的这一目标,当然,这是不可能通过上课或者某个活动的设计直接教给幼儿的,而是在愉悦、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去学习与发展的,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明明、东东、红红是小班刚入园的三个孩子,往来不多,彼此不熟悉。在角色游戏里,他们分别扮演了娃娃家爷爷、爸爸、妈妈,只见妈妈提起一个篮子对爸爸和爷爷说:我去超市买蛋糕,给宝宝过生日,你们待在家里,不能随便开门。一会儿,妈妈从超市买回了饮料、一个大蛋糕,她们一起为宝宝唱生日歌过生日。

由此可见,角色游戏创建了平等交往的氛围:自己协商角色,根据角色的需要、角色的立场去想象游戏的情节、推进游戏的情节。期间,幼儿通过交往深化游戏的内容,丰富情节,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2、模仿社会角色,学习交往技能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由原来的个体进行身份切换,转为游戏中的“社会角色。”当幼儿扮演理发店的“理发师或顾客”时,一方面,孩子清楚知道自己不是真的“理发师”,另一方面,他必须站在“理发师”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计划自己的行动。同时,还必须聆听“顾客”的需要:想烫卷发还是理头发?累不累?是否需要帮忙按摩?在角色游戏里,孩子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角色的理解,进行扮演模仿和角色交往,这实际上是社会交往行为的缩影,而幼儿的交往技能一定程度使游戏的成员互动更加频繁、有效,游戏的水平也更高。

(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1、记忆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学习经验建立于幼儿兴趣的事和物。我们发现幼儿通过游戏、动手建立起来的经验兴趣浓厚,并且记忆深刻。相反,被动的灌输式活动使幼儿兴趣低下,效果极其不佳。

在“桥梁博物馆”游戏中,本来对桥就兴趣浓厚的琪琪为了能胜任讲解员的

角色,主动阅读了有关桥梁的百科图书,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很多资料,当她对“游客”滔滔不绝进行介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她的知识面和记忆能力。随着游戏的开展,在参观的最后环节,设置了“游客”有奖问答,不管是“讲解员”还是“顾客”都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内在的学习动机潜能得到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记忆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和发展。

2、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幼儿在游戏中会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载体,多次游戏后,会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能逐步提高。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往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但中大班幼儿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他们可以通过语言和简单的手势表达一些抽象的事物。 如小班幼儿玩“医院”里的打针游戏,“护士”一定要依靠针筒、棉签这些具体形象的物品来进行,中大班“护士”会假假的从盒子里拿样东西对“病人”说:用棉签压住。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3、想象能力的发展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幼儿依靠想象进行角色游戏,又通过角色游戏,促进想象的发展。在“小司机”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大纸箱制作车头、方向盘等玩具,在制作时幼儿想象这是一辆什么车,是出租车还是公交车?车门在哪?随着游戏的开展和深入,孩子们又在座位上贴了个红色爱心纸,表示这是爱心座位。每个游戏的开始,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随着深入,幼儿的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越来越丰富,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的扮演、道具的使用、情节的发展均能使想象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的情感情绪发展

1、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对儿童的游戏作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各种解释力图发现引起儿童游戏的动机,却没有把它作为经济的动机,即对游戏而产生的愉快考虑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可见,快感体验动机在儿童游戏动机中占首要地位。”角色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发展同伴间的认同心理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说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师要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在游戏里,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幼儿自己决定,他们的游戏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同时,个别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性格比较内向、不擅于表达自己,但在游戏中,他们扮演的“摄影师”技术很高超,能把“顾客”的照片“拍”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得到同伴之间的一致认可。

3、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此外,游戏还可以转移幼儿的不良情绪,萱萱因为入园焦虑一直处在焦虑情绪中,当她到“娃娃家”当“妈妈”后,忙着哄宝宝、煮饭炒菜。很快,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完全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

三、开展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一)遵循价值,落实基本活动

从1996年的国家颁布的《规程》,到2001年的《纲要》,以及2012年的《指南》无一不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说明了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明白: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是幼年生命本质的体现。鉴于此,也基于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价值,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尊重幼儿发展的规律,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安全、支持性的心理氛围

为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同时,对一些缺乏自信、胆小、内向的孩子,我们不能过多地要求,容易使孩子产生紧张、害怕,甚至自卑的心理,这是与我们开展游戏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游戏中力求为幼儿创设安全、支持性的氛围,支持幼儿大胆创设场景,鼓励他们尝试参与不同游戏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在游戏中给予他们适当地帮助,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各种游戏活动。

(三)尊重幼儿,支持游戏发展

教师在游戏中要充分尊重幼儿,要对游戏进行指导,首先就要很细致地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不随意介入或者在不明幼儿游戏的情况下对幼儿指手画脚。要求教师捕捉幼儿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即时需要、意愿、困难、情绪),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其活动。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4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角色游戏深受幼儿的欢迎。幼儿在角色游戏的不同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与合作,展开游戏进程,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交流与合作,就成为了强化游戏的刺激,同样角色游戏的情境,各种角色的存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条件,丰富着交往与合作的内容。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交往的对象、环境、情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其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岁左右是幼儿交往的关键期,我们若能抓住这关键期,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我们以中班角色游戏为载体,围绕着如何增强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进行了实践研究,形成了以下几个指导策略:

策略一:关注——观察为先、善于倾听

观察与倾听是教师掌握幼儿第一信息的途径,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的言行,站在幼儿的角度和立场观察、分析幼儿的活动,努力做到观察有目的、有重点。幼儿游戏中,教师观察的角度很多,但教师在观察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幼儿的实际交往与合作水平,根据观察目标将观察要点隐含于心中,力求观察有针对性、连续性、实效性,并根据观察内容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满足幼儿的合作需求,推进交往与合作行为的产生。

中班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高峰期,绝大多数的幼儿对扮演的角色怀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并能初步按所理解的角色职责去行动,开始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

因此,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我们的观察角度包括:1.合作交往的对象(和谁共同游戏、几个人合作、人员组合的形式、强强组合还是强弱组合等):2.角色游戏的内容(角色游戏是否有主题、使用了哪些游戏材料等);3.合作交往的方法(角色分工的明确性、协商的情况、相互交往的方式等);4.合作交往时的情绪(不同角色合作交往中的语言使用、游戏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游戏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等)。

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担任娃娃家的爸爸,一大早他就去菜场买了很多菜,回来洗净,装盆放于冰箱冷冻柜,回头对“妈妈”说:“我去上班了,待会儿你把菜烧烧好,中午我回来吃饭。”说完,他假装拿起包去上班了。然后他来到“医院”说:“我是医生,来看病吧。”他帮病人东看看,西摸摸,过了一会儿,他回到家,“饭菜烧好了吗?我肚子饿了,吃饭吧!”一系列的行为语言,“爸爸”扮演得非常形象逼真,基本能按自己所理解的角色职责去行动。

策略二:引发——适度介入、暗示引导

在游戏前教师要重视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可以通过谈话、讲述故事等形式,使小朋友懂得相互商量、合作才能使游戏玩得高兴。

中班幼儿的扮演角色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在角色扮演中,对角色的理解还肤浅,有时还会出现问题。例如扮演角色是中班角色游戏的中心环节,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中班期的游戏正是由小班个人单独游戏向小组或集体的多个游戏主题过渡的阶段,游戏中产生了相互交往的需要,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幼儿往往为了争当主要角色发生争吵;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在一起也会发生争吵,因为能力弱的幼儿也不甘心一直当配角。此刻,教师可以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加入到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点拨磨合”的作用,以协商者的口吻、建议者的态度、鼓励者的语言给予暗示或引导,还可以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表扬在协商中懂得谦让,能与他人合作的孩子,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协商、分配、合作的技能。

在指导幼儿游戏中,我们以平等的,大朋友的身份,不露声色地成为孩子们亲近的倍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然后巧妙地进入游戏中,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劝告和建议,用动作与其交往,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从而提高游戏水平。同时注意观察幼儿表现,并通过分析幼儿心理,了解幼儿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像有的孩子比较孤僻,不合群,教师就请活泼、大方的孩子带着他们参加较热闹的角色游戏,让他们扮演,能使自己性格有所改变的角色。对胆子小的,则请他与胆子大的一些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其胆量,此外还利用角色游戏,使一些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改正缺点,使孩子们得到健康的发展,如诱导孩子关心“病人”,引导他们热情对待“顾客”等,使孩子们渐渐地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主动关心别人,逐步在游戏中加强幼儿间的合作、交往。

策略三:助推——挖掘潜能、推动激励

教师要深入游戏,通过提问、建议和参与活动,启迪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克服游戏的障碍。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能力,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如,教师看到“菜场”中的物品摆得乱七八糟,菜场中的工作人员都自管自在卖菜。教师即以顾客的身份来到菜场,装着东找西找,就是不买东西。一个幼儿过来问:“你要买什么菜?”我说:“你们菜场里的东西怎么乱七八糟的,看起来一点也不清洁,我不想买了。”当场就有两个人过来收拾起来。

又一次,教师发现一名幼儿扮演精神病人到“医院”去,一进门就抢夺“大夫”的听诊器,把药片倒在地上,使“医院”一下子乱了起来。其它地方的工作人员都过来看,这时教师就以“妈妈”的身份出现说:“这是我的孩子,快给他打一针镇静剂吧!”大夫赶紧给他打了一针,休息了一会儿,游戏又继续进行了。

教师还要巧妙利用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拓展游戏范围,激发幼儿的合作灵感。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开展“我喜欢的玩具”主题活动时,老师建议幼儿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一件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是一个令幼儿流连忘返的游戏活动。活动开始,幼儿便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玩具的名称、玩具的功能以及玩法,幼儿相互讨论,气氛热烈,话语声滔滔不绝,约十多分钟后,大家相互交换玩具,幼儿在老师点拨引导下,相互结伴,兴致勃勃地玩起了“赛车”、“小医院”、“小商场”、“娃娃家”等游戏,充当的角色形象逼真。

角色游戏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角色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合作交往环境,虽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交往的机会,但角色游戏中的情景更能刺激幼儿产生交往的需要,同时角色游戏的角色扮演更能满足幼儿的交往愿望。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游戏情景,幼儿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动作、像征物去适应,因而促使幼儿思维、想象、模仿能力的发展,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这样反复多次,交往的语言和动作,就会越来越多,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游戏中陶冶幼儿性格。

总之,孩子们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体验着成人的感受。这最初的体验,将对孩子们承担社会的真正角色有着深刻的意义。正确、规范的体验,能给他们以美好的启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下健康的幼芽,帮助他们在漫

如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5

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需要,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孩子通过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反映自己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物、事件,轻松愉快地学习、积累适应社会生活的早期经验。虽然没有成人的指导和参与,幼儿同样可以自发地有声有色地进行角色游戏,但是幼儿在充满游戏氛围、材料丰富多样的区域里,在环境与材料的联想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就更生动、更富想象与创新,并且随着操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均能在角色游戏中得到满足,因此角色游戏不仅带给幼儿欢乐的童年,更是引领幼儿愉快成长的特殊学习方式。为此,幼儿园的活动室、走廊甚至盥洗室等等角落,被教师尽可能地利用起来,为幼儿设置了多样化的“游戏乐园”。在这片游戏天地里,教师与幼儿、家长一起收集的材料,经过摆放营造出“家”、“饭店”、“超市”、“理发店”„„等等氛围的活动区,吸引了幼儿在这里玩着不同的“角色”,那孩子究竟在玩什么?怎样玩的?玩得快乐有意吗?教师该怎样处理自己的教育地位呢?就让我们一起到游戏中,去观察去感受几组游戏片段,在思考与实践中,引领幼儿一起畅游“游戏乐园”吧。

(一)宽容“违规”行为,让幼儿主动发展,大胆创新

“娃娃家”里,有小巧精致的餐具、家具、电器模型,有造型逼真的蔬果,有各式点心,„„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足以保证“爸爸”、“妈妈”随心所欲地选择材料,进行“炒菜”“做饭”,“带娃娃”。你看,扎着两只小辫的叶儿细心地把彩纸剪成一丝一丝的细条,放在“锅”里翻炒了几下,端到桌上边招呼大家,边自我夸耀:“快来尝尝我做的菜,这黄的是笋丝,红的是肉丝,白的是香干丝,色香味齐全!”大家高兴地坐下来品尝,忽然“爸爸”觉察出这些菜丝是他刚才从“照相馆”带回的“照片”剪成的,就大声嚷嚷道:“你剪坏了照片,赔给我„„”,一帆、彤彤几个见状,也说要告诉老师,叶儿见势吓得哇哇大哭,原本开开心心的欢乐气氛一下全搅了。游戏就此终止,我边安慰叶儿,边与围过来的幼儿讨论:“彩纸有什么用处?”“什么游戏也需要彩纸?”“象这样的彩纸还有其他东西,老师没有摆在你活动的区域,可是你做游戏时又需要它们,到哪儿去取呢?”经过讨论,幼儿理解了叶儿的行为出于游戏需要,可以谅解,由此也推出了“宝物箱”的设置,解决再次出现的材料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认为叶儿剪坏了“照相馆”里的彩纸,甘愿放弃游戏中“品尝”的过程而加入指责叶儿的行列,使本来还沉浸在游戏欢乐中的叶儿刹那间失去了创新带来的成就感,而为自己的“破坏”行为感到担心害怕。幼儿园里创设游戏的环境,初衷就是为了回归幼儿喜欢自由自在活动的天性,离开教师的“指挥棒”,让幼儿享受自然发展的活动乐趣。我们也常常鼓励幼儿利用玩具、寻找替代物、半成品进行创新游戏,应该说叶儿的行为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难道就因为使用了“照相馆”的材料就要全部否定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认为这张彩纸不能改变它的用途,随意剪开来?追根究底是我们津津乐道的活动常规在作祟,常规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游戏秩序,方便于我们的日常管理,然而过于细密的常规常常变作绳索捆住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成为行动的包袱,幼儿由于不能完全把握那些行为是允许的,为了避免出错就克制、压抑自己的游戏行为,久而久之幼儿就习惯于使用教师设置的“道具”开展游戏。

“彩纸事件”使我们意识到,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幼儿发展游戏情节,游戏的环境不是模仿生活的“舞台”,幼儿必须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才能在操作中发挥出主动性,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精简不必要的活动常规,特别要废除那些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工作而用来约束幼儿行为的所谓规则,在这起“彩纸事件”中,如果不是“常规”要求幼儿不能随意使用其他区域的材料,也就不会有指责叶儿“破坏”行为停止游戏的现象,或许我们的幼儿也不会顾忌这样那样的规则,而压抑自己的活动,那么我们的游戏中类似叶儿的创新行为就能大量涌现出来,我们的游戏也就更精彩更生动。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不能图省事,用规则来统一、限制幼儿,而是应该关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反映,视不同的情况分析幼儿的违规行为,及时理解幼儿的意图和需要,给予材料、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在模仿与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在与同伴一起享受快乐游戏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逐渐成长起来。(二)关注弱势幼儿,让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发展

“小医生”在用“听诊器”给几个幼儿“看病”,接下来轮到“护士”给他们“打针”了,杰非常羡慕正在游戏的幼儿,而“医生”毓以人太多为由,拒绝杰加入到游戏行列,杰无奈又到别的区域转了一圈,又来到“小医院”里,这次毓动员“护士”一起阻拦杰,不让他坐下来“看病”,这下杰生气了,一把抢过“听诊器”,拉扯中听诊器断线了,毓大声说:“老师,我们在好好地游戏,杰捣乱把听诊器弄坏了。”而杰嘟嘟嚷嚷重复着:“我也要玩,我也要玩。”毓对他吼道:“你什么都不会,你只会拆坏玩具的,不要你玩。”我自然明白毓和杰两人各自的心理想法,一边与他们修复“听诊器”,一边与他们交流,“杰不懂怎样使用听诊器,我们这么多做游戏的小朋友,谁能教会他呢?”“如果是你,大家都不让你游戏,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后来,毓和其他幼儿接受了我的建议,让杰扮演“病人”,在看病中学习怎样使用“听诊器”。

我们平息了这例源于幼儿能力之间差异悬殊引发的矛盾冲突以后,不禁对我们的角色游戏的环境与组织方式产生了思考。因为随着幼儿从小班升入中、大班,角色游戏也要从平行游戏向联合游戏、合作游戏过渡发展,期间能力强的幼儿会在游戏中显出自己的优势,不管是轮换角色还是轮换区域,他们都能处于主角地位,有些幼儿还喜欢支配别人配合他们的游戏,如果习惯于这种局面而不加以改变,一些幼儿就会产生“骄气”与“霸道”,另一些幼儿也会失去主见听从于别人的支使,少数幼儿还会失去游戏的机会。喜欢游戏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你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他们越是渴望得到他,如果多次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一类幼儿会主动退却,失去进取心与积极性,另一类则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心理受挫,更是失去了成长过程中特殊的学习途径。

因此,游戏的过程不是放任自流的过程,也不是坐等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应随幼儿游戏中不同的进展情况,成为他们的“玩伴”,“支持者”、“引导者”等等适合于当时情景中的不同角色,所以遇到上述事例教师首先应该干预幼儿的游戏,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援助,既可以是物质上的支持,让水平相差不多的幼儿重组游戏玩伴;也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去,担任游戏中的“配角”,用语言等形式协调、平衡幼儿之间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总之教师既要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也要观察幼儿之间的差异,特别要关注弱势幼儿,让他们也能享受游戏带来的欢乐,在游戏中成长起来。(三)倾听幼儿心声,让幼儿展现个性,发展能力

科学区里辰辰把“钓鱼”游戏里的磁性“小鱼”搁在桌上,用小棒蘸着气味瓶里的糖醋、酱油加工“糖醋小鱼”;美工区里佳佳利和同伴用橡皮泥和其他辅助材料制成的“蛋糕”以后,玩起了“过生日”游戏;“娃娃家”里的枫枫、敏敏抱着娃娃躲进了午睡室,在里面轻轻地唱起了《摇篮曲》;„„

我们常会发现幼儿不是游离了知识性区域的活动目标,就是看到幼儿离开了指定的游戏地点,而有的教师不经过深入的观察,就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回到原来预设的活动中去,却不知幼儿的游戏受到教师干预时,很少再会有幼儿继续坚持下去,粗心的老师也就很少能够体验到这些有着独特个性的幼儿,在中断活动以后内心产生的失落感。其实幼儿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有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幼儿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有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因此,我们不能过分限制幼儿的游戏场所,把知识区的活动和角色游戏绝对孤立开来,而是应该顺应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想法和玩法,利用这些机会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因为只有当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水平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会对物品进行假想,展开模仿与想象,这样就使材料的游戏意义大于材料本身的意义。上述事例中幼儿从“蛋糕”联想到“过生日”,从“睡觉”需要安静联想到带娃娃离开热闹的区域到午睡室活动,这都表明了幼儿的想象上了新台阶。事实上幼儿游离其他区域的活动目标,也是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是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建立起来的。幼儿能够自觉地以物代物,展开联想角色游戏的情节便会有所发展,这样就使幼儿的心理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活动变得频繁,就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幼儿,仔细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幼儿的言行,呵护幼儿探求事物的兴趣,让幼儿用自己创造的替代物进行角色游戏,保证幼儿在宽松开放的活动氛围里,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学习方式,以此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6

课题阶段总结

富蕴县幼儿园夏朝霞

小课题已进行了一学期多了,在这段时间里,领导的交流与指导,信任和支持为小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下面,我将这段时间的课题开展情况做个阶段总结。

首先,我阐述一下我研究的大致内容。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源于生活,广受孩子们的青睐,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而角色区的设臵正是为幼儿提供了不断学习发展的场所,通过材料的投放、角色的扮演促进幼儿交往、互助,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发展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研究的方向则是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投放和调整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我的小课题围绕此内容展开。

一、小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逐步培养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3、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通过材料的投放和调整,不断发挥角色游戏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小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概述

(一)、严格按照课题计划进行研究活动。

学期初,我做好了本课题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初步行成了子课题研究方案。同时针对本班的具体开展情况,完成子课题实施方案,并与年级组的老师进行研讨交流,以便完善我的子课题。在一学期结束时,我对这一学期的研究进行了一个课件小结。总结了这一学期角色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失误的地方,及时反省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根据幼儿在角色区的开展情况,对区域的设臵进行适当调整。

在小班下学期的初期,因为幼儿年龄较小,民族幼儿汉语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我们的角色区设臵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娃娃家”为中心,投放布娃娃、小床等贴近幼儿生活及认知能力的材料,并辅助投放一些化妆品、厨房用具等材料。到学期末时,简单的材料已不符合幼儿的需要,而且根据观察我发现我班幼儿对厨房类的材料感兴趣,于是我们随着幼儿的兴趣逐步更换、投放较多的厨房用具,直至角色区变更为“我的厨房”。但由于投放的厨房材料多半为精致的成品,不利于幼儿的探索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到了中班上学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需要,我们创建了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坊。提供给幼儿原材料(如海绵纸、卡纸、胶带、剪刀、订书机等)让幼儿自己去发挥创造,制作自己喜欢的食品。小朋友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真的不能小觑,他们制作了面条、油条、饺子、荷包蛋等食物,而且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小小食品加工坊提升了幼儿对角色游戏的兴趣,也使游戏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通过对角色区中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发挥角色游戏的实效性,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良好交际能力的形成。

方案一:刚开始我们娃娃家中的秩序非常混乱,小朋友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扮演什么角色就扮演什么角色,自己玩自己的,从不商量,而且时常出现争抢象现。于是我引导幼儿确立规则,要求小朋友在游戏开始前,先商量,确定各自扮演的角色,然后游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是一家人,每个人都要关心家里的事情和家里的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刚开始这些规则还起了些作用,可有些小朋友在商量好后,在游戏的中途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又变成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我探索性的投放了一些具有区分角色功能的材料,比如厨师帽、围裙、人物身份进区卡等材料,对幼儿角色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有的小朋友想中途转换角色,也会向同伴商量,并交换标志角色身份的材料。这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方案二:我班幼儿在最初的角色游戏中,对于材料的使用过于单一,有的材料一

从盒子里拿出来,就上餐桌了,因为那些材料都做的很逼真,小朋友不需要加工就能成为食物,之后我创设了一个小小加工坊,起先小朋友自己制作的面条一出加工坊就上了餐桌,为了引导幼儿,我投入了一个指示栏,栏里有三幅图片,第一幅是从加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面条,第二幅是把面条放入锅里,第三幅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通过这个指示图,不用老师讲述,幼儿便能了解,食物做熟了才能吃。后来,有的小朋友在煮的过程中,还学爸爸妈妈“尝面条”,试试面条是不是熟了。这些指示材料的投放,不仅能避免教师单纯的说教,而且可以让幼儿主动的去接受一些规则和常识,并逐步探索,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三、小课题的阶段性体会

从开始研究小课题以来,我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随着幼儿的兴趣对角色区中的材料进行投放和调整,希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交往习惯,获得益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首先,观察记录不够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观察记录幼儿每一次的角色游戏活动。其次,研究的目的性较弱,材料的投放与调整我大都以孩子的喜爱为先决条件,而忽略了我自己对课题大的方向的掌握。最后,自身研究能力有限,还有待学习进步。以上是我对这段时间小课题研究的体会。课题还需继续发展,完善。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及时反思,并做适当调整。

四、小课题的下学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

2、通过游戏中与材料的互动,进一步建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丰富角色区的设臵,扩大幼儿生活经验,发挥角色游戏的实效性,使幼儿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夏朝霞

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探析 篇7

一、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

( 1) 游戏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游戏对幼儿身体的发展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首先,游戏能锻炼肌肉,促进脑部的细胞发育。比如老鹰捉小鸡、荡秋千、跳绳、单杠木马等游戏,有效地锻炼了幼儿的肌肉,使手臂和腿部的力量不断加大,也促进了脑部的发育。其次,游戏能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幼儿在跑动时,手脚的协调摆动,眼睛的随时观察和注意路况及同伴,对身体各器官的协作都是一种锻炼。又如孩子在玩穿针引线时,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玩拼图游戏时,不仅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更促进了大脑发育。

( 2) 游戏促进了幼儿的心理成长。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发展的因素,又有情绪调控的方面,还有道德品质的内容。其一,孩子在游戏中通过自我的满足促成了心理的成长。孩子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生活,同时也在协调着自己的身份,通过自己的表演构建着世界,从中获得胜利和成功感,这种自我满足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能使孩子在生活中自信起来。其二,孩子在游戏中宣泄了消极、压抑的情绪。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一些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却是大事,因此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心情也会消极和压抑。而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游戏将自己从压抑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主宰者。这种宣泄对孩子心理的良好发育有极大的益处。其三,孩子在游戏中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质。他们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为了获得成功,往往会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克服困难,学会坚持和坚强,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

( 3) 游戏促进了幼儿认知的发展。游戏是孩子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 是对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索和经验的一种构建。他们对游戏的物体充满兴趣和好奇,会尝试着了解它们的构成、作用,开发它们的潜在利用空间,这是对世界的一种探索。还尽可能地探索多种玩法,比如陀螺,不仅正面旋转,还尝试着反面旋转,思考哪一种玩法达到的速度最快,为什么速度快。另外,游戏的重要特征是重复,孩子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游戏,这种重复就是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认知上的能力。可见,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

( 4) 游戏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如辨认事物、说出名字,孩子会绞尽脑汁地认知并争先恐后地说出来;如说反话、词语接龙、打电话,通过这些游戏,孩子会把自己所接触的词汇运用到生活中。一些表演性游戏, 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可以让孩子表演“三只蝴蝶”的故事,孩子用童稚的语言描绘三只蝴蝶躲雨的情景,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文学素养。

二、开展游戏应该注意的问题

( 1) 在游戏中强调参与和互动。开展游戏时,教师要注意调动所有孩子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中,游戏的教育意义就是靠参与和互动来实现的。在参与和互动中,孩子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得到自我满足;在参与和互动中,孩子才能相互交流,获得合作探索的机会。因此老师要把握这一原则,做好游戏的组织和调控,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提高参与度,让孩子有自由感。

( 2) 在游戏中渗透知识和语言训练。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不应只是单纯地为了玩而玩, 应将知识和语言的训练渗透到游戏中,这是幼教人员要探索的内容,但过度地强调知识性,会降低孩子的兴趣点。因此在游戏中,老师的引导很关键,可以用赞扬的语言鼓励某个学生说得精彩, 也可以用反问竞猜的方式吸引孩子对知识的探索,总之,要把游戏过程和知识渗透进行有机联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 3) 在游戏中培养创造能力。幼儿时期的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能够成为孩子一生成功的奠基石。一提到创造、创新,好像适用对象都是中学生、大学生或者成人,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儿童在3岁~6岁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游戏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孩子在搭积木、玩泥沙、贴图片等游戏中,能够别出心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老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否定孩子,觉得结构不合理、颜色搭配不当,等等。这是孩子的一种创作,老师应该用热情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每一个优点,不要用自己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孩子受到了表扬和鼓励,创造欲望会更高,实践兴趣会更浓,创造性的火花就会闪现出来。

在幼儿教育中, 教师不能把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当作课程或教育成果,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而是要多从游戏入手,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教育者要巧妙运用游戏对孩子进行教育,发挥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他们知识之外的世界,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文章分析了游戏在幼儿的语言、身体、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开展游戏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8

关键词:游戏活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指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它不是通过老师的教就可以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游戏体验逐渐培养起来的,教育活动事实表明,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孩子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思维模式,渐渐地社会认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高,社会情感道德、社会规则也会逐渐形成。由此可见,探讨分析如何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1.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1.1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包括幼儿对自己和周围事物人的认识,对日常生活规则、人际交往规则的把握和了解,对他人意见和想法的理解和领会。社会认知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认知的对象是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由于受到社会生活经历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其社会认知能力水平是比较差的,需要通过引导教育,逐渐提高幼儿社会认知能力。

1.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核,包括对集体和周围关心自己的人的爱的情感表现,以及控制、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欲望和能力等等,在幼儿时期,社会情感主要表现为情感交流能力和情感识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幼儿阶段的教育、引导,逐渐形成如集体荣誉感、道德情感等更为高级、抽象的社会性情感。

1.3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指的是幼儿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和塑造,更侧重于个性品质的培养,比如像自信、表现欲、独立性、礼貌礼仪等方面。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初级阶段,具有比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从广义上讲,个性教育还包括审美教育和品行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个性教育除了塑造个性,还包括发展道德、审美等方面个性,是幼儿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统一。

1.4社会交往教育

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能力的核心,它包括交往意识、交往动机、交往方法、交往策略,以及人际关系和交往质量等等,是社会性教育的基础,幼儿交往能力的构成是其他社会性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性教育的基点。

2.如何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1在区域化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课程形式之一,是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培养幼儿社会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选择的区域游戏活动内容和主题要与幼儿的生活经历紧密联系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老师在引导幼儿游戏时要融入社会性方面的内容,比如同伴冲突解决、基本礼貌礼仪规则等等,让幼儿将在游戏中学到的社会性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社会意识。第二,区域材料要尽可能生活化、多样化,而且数量要满足幼儿的需求,使游戏情节更加的丰富、游戏性更强,这样可以给到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也可以满足不同游戏活动主题的需求,营造“小社会”氛围,为不同区域创造更多交流、合作与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社会性发展条件,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

2.2开展混班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混班游戏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广阔的交往环境,比如鼓励同龄与异龄、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交流,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由于他们在思维方式、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增强交往能力。比如,幼儿园老师可以将大、中、小班的建构区合并起来,让这三个班的幼儿在同个区域进行游戏活动,由于建构区是讲求协调、合作、组织的区域游戏活动,刚开始由于不同班级间的同学不熟悉而阻碍了沟通合作模式的开启,但随着大班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中、小班的幼儿也会受到影响,逐渐融合进来,逐渐的,大班的儿童在榜样自我心理暗示下会自觉主动去帮助引领、谦让中小班幼儿,中小班的幼儿就会模仿、请教大班儿童的做法,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友好交往的氛围,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2.3开展民间游戏让儿童体验和感知成人社会规则

普遍的观念认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更多是源自父母的引导作用,但事实上,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儿童的同伴群体,也即是年龄相仿的儿童群体间相互的影响。民间游戏是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对塑造幼儿的人格,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让幼儿体验和感知成人社会的法则。第一,“老鹰抓小鸡”这个经典民间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见的关系,感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则,感知集体合作、团结的重要性。第二,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原则,培养幼儿学会换位思考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实现,比如“过家家”游戏,有人扮演母亲的角色,有人扮演父亲的角色,有人扮演孩子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要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推动游戏的发展,所以通过这样的游戏能够培养儿童换位思考的能力。第三,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在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让幼儿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能够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结束语

社会性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教育应该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与周围人、事、物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民间游戏、区域游戏、混班游戏等形式,创设与幼儿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的游戏主题内容,逐渐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体验社会规则,最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凤鸣.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的幼儿社会性发展[J].学园,2015(17):21

[2]林婉华.幼儿社会性发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教师,2013(15):25

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分享快乐 篇9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而角色游戏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可以毫无拘束的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最近,在班级中陆续开展了一些角色游戏,有银行,娃娃家,超市,肯德基。在单个开展的时候就把一些游戏的要点和孩子们一起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实践„„。孩子们心情愉悦,玩的也不错。今天是孩子们第一次的分散游戏,几个区域同时开放,他们终于可以到外面的走廊里去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同伴交往扮了。

可是一把孩子们放出去,我才知道“天高任鸟飞”了。娃娃家里,爸爸妈妈一起争抢娃娃,顾客随意的把钱扔在地上,买东西拿了商品就走,营业员也没有任何表示„„只有在我的监督之下的银行在认认真真的排队,礼貌的领钱。游戏现场虽热闹但嘈杂无序。

这么多的区域,我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等交流的时候由于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玩的,而情景再现时,往往不是有点“跑偏”就是在大家的关注下极不自然,达不到效果。所以在第二次游戏的时候,我就拿着照相机把孩子们游戏的真实的场景拍摄下来,请孩子们交流了以后,再放录像给他们看。刚开始孩子们看到自己在玩游戏,看的津津有味,只看不说,问题的实质还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解决,怎一个“无奈”了得。看着看着,聪明的莹莹嘟囔了一句:怎么顾客把钱扔在地上?我灵机一动,把录像回看,并提出要求,请大家找找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哪里是对的,哪里是错的。该怎么做?比如说顾客不能把钱扔在地上要保管好。这一次,大家看的更认真了,有的时候我发现了或者是孩子们发现了视频就暂停,然后看着画面来说。超市里,怎么顾客不给钱就拿着东西走了。娃娃家里的妈妈在喂娃娃吃东西的时候吹一吹。银行里的工作人员怎么不见了„„大家说的很起劲,让我们的评价环节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一起分享游戏中的经验,为下一次的游戏做更好的铺垫。

论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观念转变 篇10

现在我就角色游戏中的观念变化谈一点体会。

从游戏的整体上来说,我以往的教学总是尽量要求全班幼儿“齐步走”,而现在我从一开始就把幼儿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能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和同伴一起合作游戏,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并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制作一些简单的替代品,第二是独自游戏并不影响他人活动,交往能力较弱些,第三是旁观者或者不参与者。过去我不允许幼儿旁观或不参与,不管幼儿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我总是尽量的把幼儿“推入主题中”。现在我允许幼儿“旁观”,因为这些幼儿还未达到进入游戏的水平,那么“旁观”对他来说不也是一种游戏吗? 我班的陈诗雨,她就是属于这一“旁观”队伍中的一员,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原因之一她是内向的女孩,不愿与其他同伴交往,往往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对于这样的幼儿我没有用老师的威信来强制她,而是先顺其自然,稳定其情绪,使她做一个欢乐的旁观者,当其看到同伴游戏入迷时我就向她介绍同伴今天玩的是什么角色,现在在干什么等,以引起她更大的注意,其二请能力强的幼儿带他玩,久而久之她慢慢的进入游戏中,现在她也能主动参加游戏,不在做“旁观”者了。同样是幼儿参加了游戏,但前者是被动,是老师要我参加,没办法,然而后者是主动的,是在同伴良好的游戏环境下形成“我自己想参加活动,我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以游戏的观察来说,以往在游戏时主要是看幼儿玩得象不象,玩得好不好,是不是符合教师的要求,而现在观察的侧重在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扮演的能力;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幼儿象征性思维的发展;能否寻找替代物;幼儿游戏中矛盾的产生及幼儿是否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想知道这幼儿是否有角色意识,于是我就询问:“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呀?”等等,这时我就会发现不同层次幼儿的不同表现,有的幼儿具有一定角色意识,会有一连串角色动作和语言积极与其他的同伴交流,有的幼儿只限于伴随动作的自言自语。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象征性行为水准的基础。幼儿象征性思维在角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幼儿寻找替代物上,这也是我观察的重点。幼儿寻找替代物往往是无意识的,由于以往我没有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捕捉,使得幼儿象征性行为逐渐消失,而现在我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幼儿的无意识行为和动作,并及时肯定,使之变成有意想象和有意替代。

从游戏的评价来说,以往每天进行游戏评价时,大家都说时间不够,因此我常常是一个人唱独角戏,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游戏的好坏,游戏的 对与错,而现在我把评价目标变为分享快乐,展示自己的想象,让每个幼 儿充分地表现,讲述自己开心的事,然后让大家同享这份快乐,同时又把游戏中的疑惑让大家来讨论解决,这样使游戏真正做到承上启下。

另外我觉得作好游戏的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有利于及时的调整目标。

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篇11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多元智能

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我们曾在中、大班二年时间内就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小主人报、宠物店、茶馆店、自选商场、面包房、招聘公司、中央委员会、博览馆、邮电局、电视台、电影公司等等五十二个主题。仅在餐厅这个主题中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卡拉OK等六个情节。久而久之,角色游戏成为了发展幼儿多元智能的一种有效途径。尊重幼儿五个”自由”的同时,老师应该把全面发展多元智能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意识、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的教育。这里我把全面发展的目标分几个方面。

一、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这里所指的积极的情感包括两个方面:对人的积极情感、对社会的积极情感.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受憎分明,是我们角色游戏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角色游戏本身性质所决定,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模仿成人活动、反映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游戏嘛。比如:有一次娃娃家有好几个小朋友要做外公,于是我就出了一个问题:“妈妈的爸爸只有一个,怎么办呢?”解决的方法有好多种,一个孩子说:“那我也做老人.我不住在娃娃家,我和其他老人住到一起去。”我马上抓住话题:“那是什么地方啦?”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回答不出。于是我就告诉他们:“许多老年人住在一起的地方叫养老院。”孩子们还真的办起了“养老院”,并且玩出了许多情节:为孤老找老伴;为老人养宠物;带领老人去看木偶戏;还从生活上关心老人:为老人烧他们咬得动的东西吃,为老人发明洗脚机等等。幼儿在游戏中完完全全投入到“爱老人”的情感之中,这样的教育比上课谈话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还有一次,我们有个小朋友一改以往搭地铁用凹型积木,用凸型积木造铁轨,还自豪地说:瞧我多聪明。用这种形状的铁造铁轨可不会再出事故啦;”于是我问他:“你是聪明,你是什么人呀?”“我是中国人呀!”他很认真地回答我。“那过去的地铁是谁造的呢?”“外国人。”“哦,原来外国人造的东西也未必都是好的,我们中国人有时也能造出很棒的东西来。”经过这番对话,无形之中激发了幼儿心中自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积级的情感。

二、通过角色游戏教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学前教育期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小的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他们从小就看见问题不足为怪、看见问题不害怕、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这对将来踏上社会是个很有效的准备。如:一次在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要把许多筷子放在一个筷笼中,她用万能插塑搭了一个筷笼,可是筷笼太高,筷子放进去一看,呀,很难再取出来。她就去换四块矮一点的插塑,这下筷子放进去取出来也方便了。只是筷笼底部有一个大大的洞,筷子只要放进去就噼噼啪啪掉下来。“这可怎么办呢?”她愣了好一会儿,终于有办法了。她去找来一张纸放在洞口,这下筷子放进去再也不落下来了。她看看自己的杰作,摇头晃脑地笑了。她这就是在游戏中摸索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就这个方法将来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生都会收益。还有一次,我们一个小朋友在角色游戏中找不到地方玩了,他悲悲切切地对我说:’‘我没地方上班了。”于是我教他一个词:失业。可他对“失业”抱无所谓的态度。于是我再说:“我每天上班,因此我能得到工资,我可以买衣服穿,可以买东西吃,我不会饿死,也不会冻死。而你没地方上班可怎么办呢?”听我这么一说:“我去找工作。”他马上回答我。(这里他已经明白“找工作”这个方法)。我观察了他一会儿,知道他想找工作并不容易。我再出现问他:“你会修鞋子吗?”“会。”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我。”会修背包吗?””会””会修电视机吗?””会”。他一下子给我报出了许多他会修的东西。于是我脱了一只鞋子给他,他真的到角落里去修,临走他还说:“算了,我就开个修理店吧。”等到过了很长时间,他提着鞋子走到我这里说:“鞋子修好了。”我谢了他,但马上又说:”你会修那么多东西,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别人却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给他处理问题的第二方法,—为自己做广告“。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修理店开得欣欣向荣了。一次,因修理店人手不够,当总经理的他请我去上班,我推托说:“不行,我老了.而且我也不会修理呀;不过我有个办法—我向他介绍了报纸上的“招聘启示”(这就是在游戏中给他的第三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小朋友再碰到什么失业啊、找工作啊、找人上班啊就再也不用愁了,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解决。这些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仅对他们将来踏上工作岗位、踏上社会很有好处,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以及能力上的一种初级准备吧!

三、通过角色游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事实上,在游戏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有许多许多。诸如:四大发明、交通规则、交通工具、人体的发育成长、世界著名的建筑物、中国文化历史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播在游戏中是幼儿最渴望获得的,若你能雪中送炭,效果会比一次一次说教来得好得多。

四、结语

让幼儿充分自由地游戏,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懂得一些道理、体会一些情感。从而在无形当中开发了幼儿的多元智能,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角色游戏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方建华,李艳玲. 角色游戏中教师对问题的判断与指导[J].幼儿教育.2010(Z3).

[2]张晓霞. 转变教师教育行为 促进幼儿快乐成长[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04).

[3]郭丽. 儿童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指导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2).

上一篇:摄影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如果没有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