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践角色游戏

2024-08-19

真实践角色游戏(精选6篇)

真实践角色游戏 篇1

角色游戏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 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同时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 克服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 可以说, 角色游戏是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充分利用角色游戏活动的特质提升幼儿交往礼仪的有效性, 使孩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游戏中自然习得, 我们在研究中尝试了一些做法。

一、创造育人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明游戏氛围

环境育人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大特点。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 这是开展3-6岁儿童文明用语进行交往的必要条件。 通过环境的暗示, 提醒幼儿做出文明礼仪的行为。 比如在医院游戏中, 我们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看病流程、游戏材料摆放注意事项做成标记贴在墙上, 这样药品放在一起, 医生的看病工具放在一起, 这样也给孩子一个归类的概念。 游戏中, 不用老师的指导和提醒, 孩子们自然会根据标记摆放物品。 如在超市、商店门口放一个纸篓, 可以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在银行的位置旁贴上小朋友排好队的图片或地上贴几双小脚印, 可以提醒幼儿按顺序排队, 等等。

角色区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是动态变化的、随时调整的, 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角色区。 在这些角色区中, 我们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选择。 如本学期我班娃娃家新设了“爱心热线”, 让幼儿给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聊聊天, 增进幼儿间的情感的同时, 促进幼儿的交往。 在“梦想小舞台”, 我们鼓励幼儿轮流当主持人、评委、参赛选手、观众, 在游戏中, 孩子们可以一起商量整个比赛流程。 当参赛选手表现出色时, 当观众的幼儿也恰到好处地献上花, 台上台下交融在一起。 对性格内向的个别幼儿, 我们鼓励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让他们从不愿意交往到与几个人交往, 最后逐步过渡到与集体交往, 并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乐趣, 还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帮老师办事, 鼓励他们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不同提高。 总之, 幼儿可以在创造的多种环境中无拘无束、愉快地游戏, 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感受文明礼貌的氛围。

二、丰富游戏材料, 优化幼儿交往礼仪行为

游戏材料物化着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如一身白大褂, 显示出穿戴者是医生, 就必须屡行一名医生的职责, 相应的装扮医生的幼儿, 就要通过学习和模仿医生的行为, 懂得一些基本常识, 从而促使幼儿主动获得相关经验。 因此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 丰富而适宜的材料, 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也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在游戏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我们在游戏区域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 如在“梦想小舞台”的表演区, 我为幼儿提供幕布、舞台、录音机、磁带和表演用的各类半成品服装道具, 如丝巾、头花、丝带、头饰等, 引导幼儿参与创编一些礼仪的情景剧, 如小熊找朋友、快乐的节日、 郊游等。 引导幼儿根据近日的故事主题进行相关表演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 学习相关礼仪知识。

材料太多幼儿不知玩什么好, 材料太少又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 教师便注意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 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 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小班幼儿都喜欢玩娃娃家, 当游戏材料不够满足幼儿操作的需求时, 就会发生争抢现象。 所以我们会同时开设几个娃娃家, 投放充足的玩具, 孩子的摆弄愿望得到满足后, 就自然不会发生争抢现象。 在中班的角色游戏中, 孩子们都喜欢扮演医生、点心师、理发师等工作人员, 但是这些角色的数量是有限的, 一味要求幼儿谦让, 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每天的争抢依然存在。 这时只要提供一些装扮材料, 比如医生的白大褂、点心师的帽子、理发师的衣服等, 孩子看到没有装扮材料了就会选择其他内容。

三、丰富游戏情节, 拓展幼儿交往礼仪经验

幼儿的游戏是生活经验的再现, 是现实生活的再创造, 所以, 本学期开展角色游戏之前, 我们通过一些视频、图片、实地观察, 让幼儿了解如超市、商店、医院等场所工作人员都做了一些什么? 说了一些什么文明用语? 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 如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 我们一般渗透的交往礼仪要求是一些简单的十字礼貌用语 (你好、请进、请坐、请喝茶、谢谢、再见等) ;行为上是会敲门做客、整理玩具等。 中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 游戏主题更广泛, 他们对超市和游乐场的游戏很感兴趣, 我们开设了“娃娃商店”游戏, 要求营业员面带微笑, 热情接待, 会说:“你好, 请问想买什么? ”顾客会说:“谢谢, 麻烦你了! ”在“乐乐美容院”开展“迎宾”游戏, 让幼儿学会说:“请进, 请坐, 你需要什么帮助? ”幼儿在游戏中完全模拟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对于幼儿出现的这种良好游戏行为, 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并将他们良好的待客和做客语言、行为表演给大家看, 强化他们对礼貌用语的认识与掌握。 通过这类游戏, 使幼儿得到良好的交往礼仪习惯练习, 力求使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游戏中进一步练习良好的交往言行。

四、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幼儿掌握交往规则

幼儿年龄小, 自我约束能力差, 对集体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大多难以一下子做到。 于是我们利用角色游戏创设具体的游戏情境, 让幼儿通过自身体验, 理解并掌握游戏规则。 如一次在“娃娃家”游戏中, 孩子们扮演的妈妈做好饭后, 又将各种蔬菜饭菜、厨具等东西胡乱扔在一个框内。 这次, 我故意悄悄地将这些厨具藏起来。 第二天, 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 孩子们很快发现没有厨具, 于是纷纷跑过来问:“老师, 没有厨具, 我们怎么做饭呀? ”我故意皱着眉头说:“昨天厨具们悄悄告诉我, 你们不爱他们, 把他们乱扔, 还经常把他们乱放在一起, 因此他们不开心, 不高兴来了。 ”孩子们沉默了, 有的好着急。 于是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游戏材料? 最后我们用一首儿歌提醒幼儿:“你有家, 我有家, 玩具也有家, 游戏结束都回家。 ”由于这条规则来源于幼儿对自己行为的认识, 对这条规则有认同感, 因此很自然地在以后的游戏中做到。 我们借助这一游戏规则的制定, 在其他角色游戏中也借鉴这一方法, 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完善游戏区域规则, 如商定如何参与他人的活动、如何轮流等待、如何请求他人的帮助等礼仪规则。 我们还将规则绘成图画贴在游戏墙上, 时刻提醒幼儿。 因为这些区域规则是孩子自己亲自制定的, 所以在活动中他们会更好地遵守。

总之, 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形式, 它对幼儿交往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幼儿每时每刻都处于交往中, 他们在交往中的表现千姿百态, 幼儿园除了在游戏活动中实施交往礼仪教育外, 还可以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幼儿良好的交往礼仪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 在这个实践与巩固过程中, 更多地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注和配合。

摘要: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互助的文明社会, 交往礼仪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推崇, 3—6岁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角色游戏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 是培养和发展幼儿交往礼仪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交往礼仪,实践探索

真实践角色游戏 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游戏活动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已成为孩子们快乐的一部分。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因为在角色游戏中他们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所以说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游戏。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结合《纲要》精神,通过参与我园十五课题《在开放的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的研究,在探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对角色游戏有了新的理解,较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游戏的模式,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由过去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使角色游戏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展现了一种课程改革下的新型的角色游戏观:

一、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走向开放型。

开放的角色游戏环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的物质环境,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游戏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游戏的空间及游戏材料可以共享;二是开放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如何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创设不同年龄特点的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当环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环境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否则,幼儿只能被动的适应。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在小、中、大班分别创设了“快乐娃娃城”,“商业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游戏环境,在大环境下,创设相应的小游戏主题,将预设游戏与生成游戏相结合,不断满足幼儿探索与发展的需要。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静与闹的游戏分开。在创设环境时尽量考虑动静交替,把闹的游戏放在偏一点的地方,或者用小柜子把静与闹的游戏主题分隔开来,以免互相干扰,影响幼儿游戏。

2)体现环境的温馨化。游戏环境的温馨有利于幼儿专注的游戏,给幼儿一个快乐游戏的氛围,能使幼儿以积极的情绪参与游戏,主动与他人合作。

3)主题游戏的界定要清晰。每个游戏主题的内容要鲜明,使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游戏。

4)游戏的空间要适宜。主题游戏与主题游戏之间的空间大小要适宜,要为幼儿游戏时的进出留有适当的空间或通道。

5)师生共同构建。我们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选择,尊重幼儿的需要,把主动权还给孩子,挖掘幼儿的潜能,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共同构建角色游戏的环境。

2、创设平行班共享的游戏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从现实中与他同处一环境中的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从与他不在一环境,但有关联的人那里,则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平行班互动的游戏,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尽情享受空间、时间、材料、人际关系的开放,教师则在本班的区域中观察、指导幼儿,这样,加强了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扩大了幼儿交往的范围,培养了幼儿自主能力、责任感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打破年龄界限的环境。

在开放的角色游戏中,为了进一步拓宽幼儿游戏的空间和范围,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幼儿在与不同年龄伙伴的交往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我们发现,年长的幼儿与年幼的幼儿一起游戏时,其责任感和榜样的作用增强了,谦让和友好的氛围增强了。这种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游戏形式,增强了独生子女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到主体的地位,放手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实践,去体验,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给幼儿一个宽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氛围,激发并吸引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情绪情感的满足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提供要富有层次性、挑战性。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在角色游戏中,怎样的材料才是最适合幼儿的?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要有层次性、挑战性。

1、游戏材料要具有层次性。

第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向平行游戏发展的阶段。对模仿成人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因此,我们要提供种类少,数量多的材料,满足小班幼儿的需要。

中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向联合游戏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模仿成人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因此,我们可以提供种类多,数量多,适当提供一些自制的、半成品的材料。

大班幼儿处于联合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的阶段。大班幼儿游戏经验相当丰富,在游戏中能主动反映多样的生活。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反映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有计划地游戏。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因此,游戏材料要有操作性。

1)引导幼儿一起准备游戏的材料及场地。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2)成品的游戏材料数量减少,自制的、半成品的游戏材料逐渐增多。3)游戏材料具有多功能,鼓励幼儿以物代物,创造性地扮演好角色。

第二根据游戏发展情况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刚开始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上缺乏自主性,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他们就玩什么。太难的、不适合的材料他们就不玩或瞎玩;一成不变的材料往往玩了几次就没有了兴致。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要灵活、多样,根据幼儿游戏发展情况有层次性地投放材料。如:中班的“花仙子花店”,我们按每一阶段的不同目标要求,在每一周材料的投放要由简单到难,由少到多,随时按幼儿游戏需要更换或添置相应的材料。并且依据材料的变化对幼儿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这些材料的提供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使用的材料要考虑难易程度是否适宜.2、游戏材料富有挑战性。当今时代,孩子们思维灵活,想象丰富,他们需要新鲜的事物激发其创造欲、挑战欲,但是在幼儿园中,许多游戏材料常低于幼儿的操作能力,材料缺乏变化性、挑战性,不能满足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变化。材料怎样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幼儿的需要呢。材料要有新意、有创意,如:手机成为现代通讯工具已被孩子们所关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这一兴趣点与幼儿一起收集制作各式手机,开设《史奴比电信部》,果然,《史奴比电信部》受到了全园幼儿的欢迎,常常站满了顾客,货供不应求,有了手机这一通讯工具,孩子们的语言也丰富起来,交往多起来,游戏情节也丰富了。又如:全园的幼儿都玩娃娃家,中、大班的幼儿显得没什么兴趣。于是,小班幼儿创建了《天线宝宝的家》,中班幼儿创建了《恐龙的家》,大班的幼儿创建了《外星人的家》。大家把带来的玩具、材料放到“百宝箱”,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拿取,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由于材料的挑战性,大大的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三、角色游戏的内容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1)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的结合,使角色游戏内容更丰富。

过去角色游戏的内容很单一,娃娃家就是娃娃家。现在,我们将主题活动融入到角色游戏中,角色游戏的内涵更丰富了。如:以中班的“娃娃超市”为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参观超市”,“认识商品”,“学会分类”,认识超市工作人员、了解规则”“制作标价牌、糖果、饼干”等等,在游戏前,幼儿对超市的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在整个主题角色游戏构成中,有一部分是社会认知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有计划地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来完成,使幼儿能在教师预设的环境或活动中接受某一方面的教育,从而达到更好地为游戏主题服务的目的。幼儿在玩“娃娃超市”时,表现得大方、自如,游戏情节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这一系列的活动使角色游戏开展得更加深入。(见如下主题游戏网络:娃娃超市)

2)预设游戏与生成游戏相结合,使游戏主题不断发展。

由于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在游戏中常常有新的需要,于是在与主题相融合的同时,还注重将预设游戏与生成活动相结合,游戏活动中时常生成了新的游戏主题。如:中班的幼儿想带宝宝到公园去玩,可是没有公园,于是大家建议搭建一个“宝宝公园”,还开设了一个“汽车站”,专门送乘客去“宝宝公园”在玩“烧烤店”游戏时,幼儿发现没有钱,东西不能买,于是,生成了新的游戏主题“银行”;“顾客”买了羊肉串后没有地方坐着吃,于是,又丰富了游戏内容,开“餐厅”„„教师和幼儿一道收集成品及半成品材料,供幼儿在游戏中制作和使用,使游戏情节不断丰富和发展。主题游戏的出现,使幼儿更具有探究精神,头脑更聪明!

四、角色游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我们由过去的权威型转变到游戏中的介入,常常以观察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变过去的包办代替到以幼儿为主体,即教师与幼儿一起确定游戏主题、分配好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制订游戏规则、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度,不能干涉太多,也不能不干涉,要主动关心、照顾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幼儿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克服游戏中困难,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满足幼儿的情绪、情感需要,尊重幼儿,从而感受游戏中的快乐。二是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而是与幼儿一起思考、合作。三是在分析游戏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观点,并提出例证,把游戏引入深入。教师的介入是影响幼儿游戏的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不是干扰,而是为幼儿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己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探索。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让幼儿扮演好想象的角色;满足幼儿想象的以物代物;坚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胆的与同伴交往。使孩子们在游戏中社会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角色游戏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及游戏主题的发展,有效利用家长、幼儿园及社会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利用家长资源:我们围绕社会性发展目标,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展一些小主题活动,如:小班《我爱爸爸妈妈》,中、大班《妈妈生病的时候》、《今天我当家》、《美食城》、《我最想做的一件事》等等,我们制定调查反馈表,请家长协助记录幼儿活动表现及效果,这样,家园互动,不仅使教育活动落到了实处,更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了解,取得了家长的支持。我园大六班教师还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道开展了品尝“美食节”食品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的参与、评价对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角色游戏幼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类别 内 容 目 的 事 例

源 指社区中的动植物等 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萌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小班开展的《拾落叶》、《花儿好看我不摘》;中、大班开展的《喂蚕》,《饲养小金鱼》

物质资源 指社区的物质设备与服务机构。(如:超市、医院、银行、理发店、小公园、学校,公共汽车站、敬老院、交通标志等)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生活中常用的设施与机构,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通过开展为敬老院爷爷奶奶献爱心的活动,培养幼儿关爱老人的情感。有效利用社区资源,促进了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

真实践角色游戏 篇3

关键词:角色游戏;环境;体验

一、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角色游戏是指3~6岁幼儿在同一个游戏环境中,自由地选择伙伴、场地、主题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我园现开设9个班。一楼二楼走廊、转角场地宽敞,设有理发店、小医院、邮局、小超市、育婴坊等10个游戏区,适合幼儿园每个班级进行游戏。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创设环境,相对开放地组织引导幼儿的游戏,建构了一套开展角色游戏的基本框架。但是纵观幼儿的游戏情况,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

现象1:在选择游戏角色。教师:“谁愿意到理发店当工作人员?”只有一两个幼儿举手。教师:“这么多人不想在理发店啊,那我们工作人员都不够了。可可你来当吧!”可可:“我已经当过了。”

存在问题(一):游戏角色固定化,幼儿缺失角色体验。由于在每次游戏活动中固定游戏角色的选择与分配的方法使幼儿对角色扮演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现象2:教师跟随依依来到理发店。前后5分钟左右游戏结束。游戏玩法:垫毛巾、洗头发、剪头发、烫头发。

存在问题(二):游戏过程模式化,幼儿游戏缺失自主想象。游戏开展流程反射出成人对游戏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和拓展。

现象3:一楼娃娃家,两个幼儿在切菜、煮菜,玩得不亦乐乎。另外三个幼儿在玩冰箱,他们不停地把玩具往冰箱里塞。大家无目的各玩各,没有交流。教师只在一旁不断提醒孩子:玩好后把东西整理好。

存在问题(三):游戏指导负效化,游戏质量停滞化。角色游戏的开展一方面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本体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是实现游戏的工具,价值: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不能推进游戏的深入发展。

二、优化组织还原自主

角色游戏组织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现阶段的游戏组织方式,以角色游戏本质为基本出发点,从游戏角色的优选、游戏规则的优设和游戏指导的优化三方面来开展角色游戏组织优化的实践研究,从而将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有充分的角色体验,并促使幼儿愉悦地进行自主游戏。

(一)多元化的游戏角色选择策略——让幼儿有充分的角色扮演体验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满足了模仿成人的需求、体验了不同角色的活动。所以游戏过程中要给幼儿充分的角色体验。

1.优化措施

优化前:幼儿在游戏开始时往往为了争夺角色引起混乱,能力强的在一起发生争吵争当主角标识卡,能力强的和弱的在一起,强的总是担任主角,弱的总是当配角。幼儿角色选择单一。当自配角的幼儿参与游戏,没有角色标识,参加情境游戏的积极性低下。

优化后:针对角色选择单一的现象教师采用了多元化游戏角色选择策略,增强幼儿的角色体验,提高游戏的积极性。

2.优化效果:

(1)幼儿角色的选择从“单一”向“多样”转变

幼儿有机会选择所有开展的游戏区域,每次角色选择时幼儿都非常积极。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扮演的需求,充分体验扮演不同角色的快乐。

2.幼儿角色意识明确,有利于游戏拓展

优化后多种角色得到充分的体验,使得每位幼儿的角色身份更加明确。借助这些游戏选择策略,一方面方便幼儿识别游戏中同伴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对幼儿游戏情况的观察,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深化游戏主题。

三、收获——提炼经验、深化研究

(一)优化组织态度的转变

1.承认幼儿主体

游戏是幼儿热爱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是幼儿创造的,我们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必须有这样的理念:承认主体,保障主体。正如鲍布·哈格斯(BobHughes)所言,童年是一段要穿过陌生境地的旅途,儿童是这段旅途中的游客,而游戏是他们进行探索发现的工具,是其同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

2.尊重幼儿意愿

幼儿借游戏表达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幼儿还通过游戏与他人及环境建立关系,理解幼儿就是要理解他们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对主题内容、材料玩具、游戏伙伴、情节想象作出的选择都是应该被尊重、认可的。

(二)优化组织,自主性地把握

1.自由与规则的把控

我们一直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不是绝对的。一个人要成为游戏者,必须服从和遵守游戏规则。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例如,在游戏中角色游戏内在的规则:幼儿以游戏中的角色互动交流,认同材料假想和替代等;游戏的基本常规,如以音乐来提醒开始和结束、游戏中不能上下楼梯奔跑、游戏后收拾整理等。

2.无为与指导权衡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并且不对幼儿的游戏做价值判断。那是否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做出指导呢?秦元东在《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中提出并不能因为幼儿的游戏有他们内在的规则,而否定了教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的必要性。

(三)深入研究的方向

经过对幼儿园角色游戏优化组织的实践研究后,我们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中又获得了一些经验。教师对游戏有更深层次的本质理解,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如果在全园开放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促进不同游戏区域之间的联动?

2.如果以混龄状态下开放,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深入开展色游戏的实践研究,更好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秦元东.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08.

真实践角色游戏 篇4

在一次角色游戏的观察实践中, 我问教师:“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是谁?”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幼儿。”然而, 进入到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现场, 我发现教师的教育行为竟然与他们头脑中的理念相差甚远: 角色游戏成为教师的主导活动, 教师对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关注非常缺乏。那么, 是什么导致了教师的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搭建起理念与实践的“鹰架”, 让教师真正把游戏还给幼儿呢?带着这种思考, 我组织了我区优秀青年教师集体参与的、主题为“让理念看得见———角色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关注与落实”的系列教研活动, 以期青年教师们在观察、互动、研讨、分享、反思和实践中, 进一步理解角色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多种表现以及教师在游戏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作为, 帮助教师搭建起角色游戏理念与实践的“鹰架”, 让教师熟知的“游戏是幼儿的游戏”的理念落地。

二、教研过程———“鹰架”搭建的故事

1.“放大镜”行动, 了解认识。

第一次的研讨活动重在了解教师们对角色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认识和理解。活动开始前, 我们直接进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活动现场, 让教师们带着“放大镜”去发现活动中未体现幼儿主体性的游戏情况。一小时后, 教师们通过观察和讨论, 总结出以下几点未体现幼儿主体性的情况:

(1) 游戏主题教师决定。教师们发现幼儿园的游戏室内, 整齐划一的、标识鲜明的角色游戏区, 都是教师单方面决定了游戏的主题与内容, 幼儿没有自主构建自己喜爱的主题的机会。

(2) 游戏角色教师决定。教师们看到每个角色区门前, 都有固定数量的“小脚印”和角色牌, 隐形地规定了幼儿游戏的人数与角色。

(3) 游戏情节教师主导。通过游戏过程中的观察, 教师们发现幼儿在小医院里看病的流程、娃娃家成员各自的工作、小吃店提供的菜品, 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生活而非幼儿的生活。

(4) 环境、材料教师构建。游戏环境和材料中的教师主导更是显而易见。如点心店的操作材料、医院里的设备和用品, 不用幼儿过多思考, 教师一手包办。

从教师的交流可知, 他们对于角色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的认识还是非常到位的, 但为何落实到行动中却未能尽如人意呢?

2.头脑风暴, 了解困惑。

造成理念与实践之间巨大距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不同层面的教师来说, 各自的困惑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场角色游戏实践中的困惑的头脑风暴随即展开。

新教师说:“我观察过, 孩子们真的不知道医生该做些什么。”

老教师说:“我能眼睁睁看幼儿干坐在银行里吗?”

骨干教师说:“教师不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 幼儿能玩起来吗? ”

业务园长说:“理念我们都知道, 但是我没有看到这种理想的游戏是怎样产生的! ”

从教师们真诚的话语中, 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幼儿浓浓的责任心, 令他们纠结的是:放手后, 无法预期游戏现场。如果能给教师一张真实的“实践图”, 是否能减轻他们的实践疑虑, 促进他们的大胆探索?

3.典型示范, 搭建“鹰架”。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势必要比他人拥有更大的勇气、承受更大的压力, 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得到幼儿园的支持以及与学员沟通后, 我找到了一位教师, 由她承担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实验。实验完成后, 一个能够较好体现教师实践过程的案例也由此产生。于是, 我组织了这一案例的分享活动, 以期燃起更多教师的实践热情与信心, 帮助教师搭建起理念与实践的“鹰架”。

案例:空城计 (中班下学期)

游戏室里, 孩子们按部就班地玩着游戏。看上去情绪比较愉快, 游戏中也有交往合作, 游戏的内容看似挺适合中班幼儿, 但是总觉得游戏中缺乏本该有的生气, 而且没过一会儿有的主题就没人玩了。

于是, 我建议教师:试一试放手, 让幼儿自己玩。

我们首先在游戏环境创设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撤空所有游戏材料, 包括固定的小橱柜, 游戏室瞬间成了一座只有几个无法搬动的家具的“空城”。我们创设了道具柜和百宝架。道具柜里主要摆放常见游戏主题所用的基本玩具、娃娃、衣物等。而百宝架则放了各类低结构材料, 如文具类、纸类、盒子类、绳子类等。

环境改变后的第一次游戏, 教师介绍了每个主题的道具柜和材料架后, 幼儿就开始了游戏, 我和教师在一旁静静地观察。我们发现, 半个多小时的游戏时间里, 孩子们几乎都在做游戏环境复原工作:他们把玩具橱柜搬到原先的位置, 游戏材料也一一放回原处, 甚至连医院的几个牌子也不肯放过。游戏结束时, 游戏室又变成了以往教师安排好的样子。我一方面惊叹孩子们的超强记忆力, 另一方面隐隐担心:“如果幼儿一直这样, 该怎么办?”于是, 我们在活动后对活动室的环境进行了二度调整, 将一部分橱柜回归到原位, 但仍然不在橱柜上做任何标记、放任何材料。

在第二周的游戏中, 我们发现, 虽然幼儿“复原工作”继续呈现, 但是时间越来越短, 参与的幼儿也越来越少, 更多的幼儿开始关注道具柜和百宝柜的游戏材料。

两周后, “蹦蹦床”的游戏主题出现了。它是第一个完全由孩子们自己创设的主题, 也是第一个让孩子们兴奋、蜂拥而至的游戏主题。

在那天的游戏中, 海涛从百宝架上拿了几张报纸, 将报纸摊在活动室外的空地上, 然后脱下鞋子站在报纸上跳了起来。一会, 静怡过来了, 她跟海涛交谈了几句, 也脱下鞋子欢快地在报纸上跳起来。“孩子们究竟在做什么”, 教师走过去问孩子, 海涛说:“在跳蹦蹦床啊!星期天我在卡通尼乐园玩过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又有好几个幼儿要来跳蹦蹦床。蹦床不够大, 他们自发地去拿报纸, 一个大型报纸“蹦蹦床”就构建好了。那天室外风很大, 只要孩子离开报纸, 报纸就被吹得到处都是。鉴于现场观察到的游戏情景, 又考虑天气逐渐变冷, 光脚游戏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教师在游戏分享时, 抛出了“怎样让蹦蹦床不被风吹走, 我们的脚又不冷”的疑问。

这个疑问, 在下来一次的游戏中被海涛带领的“蹦蹦床大军”顺利解决了。他们和本班“玩具店”的经理协商, 获得了场地, 又从百宝箱翻出了泡沫垫和彩色布, 把布往垫子上一铺, 蹦床游戏又开始了。

在“蹦蹦床”主题中, 我和教师被幼儿深深震撼了, 教师说:“我从来不知道他们原来这么棒!”这个主题也让我们对幼儿自主构建游戏主题的能力充满信心。

“蹦蹦床”不久扩张成了“游乐场”, 其中的活动内容也进一步丰富起来。“游乐场“的经理还通过协商, 让“玩具店”成了游乐场的奖品发放处。游戏的情节在幼儿的每一次活动中不断发展, 我们看到了以往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从未有过的乐此不疲。

“空城计”的案例, 让教师看到长期处于缺乏自主的环境中的幼儿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它不但向教师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构建环境的能力, 也让教师看到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让教师看到了当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时, 表现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分享结束后, 教师们先是惊叹:“游戏原来还可以这样玩!”紧接着就抛出了一个个关于游戏前前后后实践细节的问题。在提问与互动中, 我看到了教师们眼中闪烁的火花, 我想:“实践的热情已被点燃, 哪怕是简单的模仿, 也是对角色游戏的变革性尝试。”

4.实践展示, 总结经验。

角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 让教师对“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们在各自的幼儿园里积极尝试, 我也通过搭建各种展示平台, 让教师们在实践中不忘总结经验, 在分享与互动中进一步推进实践。如, 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时间, 教师把游戏从公共游戏室搬回教室, 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游戏;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撤掉了预约牌, 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幼儿; 为了给幼儿营造更自然的游戏环境, 教师借鉴自己小时候在家里的丝瓜棚下玩“娃娃家”的经历, 对户外角色游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三、思考与启示

“鹰架”理念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是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所提供的暂时性支持。在关于角色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研究中, 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 怎样的“鹰架”有助于他们对理念的有效落实?在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理论和学院“研训教一体”的教师教育工作模式的指导下, 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研:发现教师“最近发展区”, 为“鹰架”的搭建提供依据。“鹰架”只有搭建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才真正有效, 才能帮助教师实现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跨越。教师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完全依赖于教研员自己从教师的教育经验中寻找, 更多地需要教研员在与教师的合作研究与互动中明确。正如这次系列教研活动, 我在发现了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所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问题后, 通过“头脑风暴”活动中教师的畅所欲言, 进一步明确阻碍教师游戏实践的问题症结, 从而判断出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2.训:寻找教师实践素材, 绘制“鹰架”的搭建“蓝图”。素材是“鹰架”搭建的必要基础, 教师之所以缺乏对游戏活动的大胆实践, 源于其无法预计改变后的游戏状态。为教师寻找游戏实践的具体做法, 依靠教研员的专业培训与支持, 让教师从模仿性的教育实践中发现教育的策略。

3.教 :回归游戏教育现场 , 搭建属于教师自己的“鹰架”。每个教师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属于教师自己的“鹰架”需要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探索。这一过程中, 教研员除了随时为教师提供指导, 还可以通过搭建互动平台, 让不同的教育声音在互动中相互影响, 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真实践角色游戏 篇5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语言发展;激励;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68-1

一、引言

游戏是幼儿在日常学习中的重要方式,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又是大班幼儿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角色游戏通过让幼儿按照自己意愿来模仿、想象,通过道具和材料来演绎角色所赋予的社会属性,主要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来再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活动。

二、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分析

1.大班幼儿的语言更具个性化。

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幼儿模仿语言的选择、变通性很强。例如,经常看到大班幼儿模仿动画片中的语言,同时还能够创造出动画片之外的语言词汇。

2.大班幼儿的语言综合性较强。

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不同的词汇分门别类,尽管没有特别地向幼儿强调这种规律,但是幼儿在学习词汇过程中,还是能够有自我意识地揣摩和思考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涵义。

3.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趋势明显。

幼儿从一出生开始到一岁左右,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会说出“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词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大班,幼儿开始学会积累词汇,更加独立地探索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且具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表达愿望。

三、角色游戏在发展幼儿语言方面的教育优势

1.针对性较强。

从人的发音器官发育角度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口语的发展更是在幼儿期中显得十分关键。在幼儿期中,孩子的听力、发音器官、大脑的神经中枢逐渐成熟,使得幼儿在这个阶段中能够越来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咬字发音逐渐准确。在这个阶段,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整合性较强。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循序渐进发展特点和规律,鼓励幼儿敢说、多说、会说,通过设计合理的角色游戏、扮演游戏、讲故事等活动,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环境、双向交流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3.情景性较强。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从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的因素中,我们发现要提升大班幼儿语言能力更需要依赖软硬件环境。所以提升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策略便是让幼儿通过多方面的语言接触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现状

在实践中,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学的情况如何,存在着什么问题?笔者选择了某幼儿园一大班的角色游戏教学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与教师进行访谈,旨在了解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权威性干扰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

教师权威性干扰幼儿,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使得原先设计的环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在角色游戏活动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教师权威性的使用恰如其分,避免因为过高的外在权威而忽视了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自主性。过高的权威性也容易将原本自由、自主、平等的角色游戏环境改变成了屈服、服從、被动指导的灌输环境。

2.教师的激励方法不当,鼓励变味。

鼓励是当前各级学校教学中的主旋律,对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的出彩行为予以表扬肯定,将能够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缺少对幼儿闪光点的发掘、鼓励方式方法不当等问题,导致鼓励变味。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的鼓励方式方法也比较欠缺。

3.示范失范,造成幼儿语言受压迫,失去主动权。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示范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幼儿不懂得如何进行游戏的环节,教师的示范就起到了一种指导作用。然而,不恰当的示范容易造成幼儿语言受到压迫,失去主动交往的欲望。示范反而失去了其原本的初衷和应有的价值。

五、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具体措施

1.树立角色榜样,引导幼儿主动积极交流。

在大班角色游戏活动中,如果总是以教师的身份去示范和指导,容易造成对幼儿的压迫,也不容易形成教师的内在权威性。因此,教师应当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树立角色榜样,让出彩的角色榜样来监督和规范其他幼儿行为。教师的这种行为不是出于强制性的措施,而是出于主动、自愿的,让幼儿为了配合角色和活动进行,自觉自愿地保持和角色协调一致的行为。这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不容易被打击,去模仿、学习角色榜样的交流行为,实现自己的主动交流、正确交流。

2.精选合适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启发幼儿的创造性语言。

例如,动画片《大头娃娃和小头爸爸》就有很多适合角色游戏的主题可以进行设计,巧虎系列绘本也有很多生活场景、上学场景、游乐场景适合进行角色游戏。另外,还可以选择角色丰富的主题,丰富而富有层次的主题能够满足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有的角色对话较多、动作复杂,对语言能力高的幼儿适用;有些角色对白少、动作简单,适合语言能力一般的幼儿。正是丰富的主题设计,能够让幼儿依据自身喜好和能力进行选择性的游戏,让每个幼儿都能够从这些游戏中获得语言发展,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郑晓红,单志华.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研究.才智,2010(31).

[2]杨霞.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真实践角色游戏 篇6

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 我们发现:“小超市”中顾客拿了商品就离开或不愿排队, 插队付钱;“娃娃家”里妈妈把宝宝弄丢了;“理发店”里, 曈曈和嘟嘟都是理发师, 两人都要抢着给顾客理发, 谁也不肯让步……这些现象都表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缺乏规则意识, 从而使得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 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规则, 引导他们遵守并执行规则。

面对上述现象, 我一直在找其中的原因, 可能就是因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如果有了规则意识, 上述现象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么, 规则意识要如何养成呢?在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规则意识的养成策略。

一、物质支持不限“量”

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也十分喜欢玩角色游戏。但是中班幼儿年龄较小, 规则意识刚开始萌芽,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如果角色区域空间狭隘、材料数量有限, 那么势必会导致幼儿为了争抢而发生争执。为避免出现这些现象,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促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规则意识。

1.创设区域数量。区域的数量能满足幼儿自主地选择角色区域并进行游戏。所以, 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创设了5个比较适合中班幼儿开展的角色区 (娃娃家、 小医院、理发店、小超市、小吃店) , 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进区游戏。

2.创设区域空间。如有良好的游戏氛围, 那么中班幼儿会进行一系列连贯、有序的角色游戏。因此, 教师在布置场地时要保证各角色区域的独立性, 这样幼儿才不会受混乱的影响, 胡乱游戏。教师要合理规划室内、室外的场地, 保证各角色游戏区域的相对独立并保持通道的畅通。

3.创设区域图标。如“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 老师和孩子商量后,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则:洗手→穿上工作服→摆放医务用品→病人来看病时使用礼貌用语→轻轻打针→下班前, 整理医务用品。再如:幼儿玩“小吃店”的角色游戏时, “顾客”用完餐后, 总习惯把垃圾随手一丢, 导致“小吃店”垃圾成堆, 很不美观。后来, 我们在 “招牌小吃介绍牌”上, 贴上了把吃完的杯子、食物等放到“垃圾箱”的提示牌, 提醒幼儿用完餐后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自从有了“图示”提醒, “小吃店”的环境卫生大有改善。

二、指导策略重在“妙”

1.静静观察, 适时指导。游戏指导, 观察在先。中班幼儿年龄较小, 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甚至发生纠纷。教师只有沉下心静静观察, 才能帮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发展, 提升游戏的技巧。

2.投放材料, “无声”指导。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 如果没有中心, 那么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适宜的材料可以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合理投放材料, 并利用多种记录手段进行有效的观察。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 自然地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尽情地玩。有了充足的材料, 幼儿之间的纠纷就减少了, 自然而然也就会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 进一步养成了规则意识。

3.语言提示, “有声”指导。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教师的语言有着提示、启发作用。当幼儿不自觉或故意违反规则时, 教师可以语言提醒或阻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 帮助幼儿明确想法, 使游戏顺利开展。

4.角色介入, 有效指导。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问题后,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介入并干预。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 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最直接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扮演一个适合的角色, 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游戏, 利用语言、行动的暗示和示范, 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的规则, 从而养成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能力。

三、精神支持讲究“快”

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大大增强, 游戏兴趣显著提高, 且游戏水平也逐渐提高。但由于中班幼儿年龄较小, 许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往往不能有始有终, 看到别人游戏就会转移注意力, 而去进行别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状态下, 第一时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帮助幼儿加深、巩固规则意识的自主形成。而鼓励的方式有很多, 如口语激励、肢体鼓励等。对于理解能力弱、胆小、懦弱、规则意识差的幼儿, 可以采用口语激励和肢体鼓励相结合的方式, 让幼儿在自主的角色游戏中, 发展能力、锻炼意志, 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四、游戏规则遵守 “好”

角色游戏中, 有很多规则都是基于幼儿已有经验的, 也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我们将约定俗成的规则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基于幼儿经验, 另一种就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玩着玩着, 出现矛盾后讨论而得的规则。

1.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如在“小超市”购买商品后顾客就需要去“收银台”排队付钱;“小医院”里扮演医生的幼儿就不能跑来跑去、大声喧哗。这些规则就是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前事先约定好的。那么事先约定的规则, 幼儿就得遵守“好”。

2.出现矛盾后再讨论。角色游戏结束后, 幼儿向我发出疑问:“老师, 超市里的货柜上每层的商品都不一样, 摆放多不方便啊?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来整理呢!”老师回答道:“那你们觉得该怎么办?”正在埋头整理商品的咪佳, 突然站起来说:“我在‘浙北超市’看到, 水果放在一个货柜上, 吃的放在另一个货柜上的。”咪佳刚说完, 其他幼儿连连点头, 表示同意。就这样, 规则产生了。在接下来的游戏中, 幼儿就得归类摆放、整理物品, 就得遵守自定的规则。

通过实践, 我们获得了一系列规则意识形成的路径, 我们惊喜地看到:现在幼儿玩角色游戏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能较好地将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去, 游戏也变得不那么枯燥无味、单一重复了;最主要的是幼儿会自主协商、自定规则、自然遵守了。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上一篇:信息安全教育下一篇:电力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