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的

2024-10-29

角色游戏的(精选11篇)

角色游戏的 篇1

中班角色游戏-中班角色游戏教学计

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小班一学年的游戏开展,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和游戏角色又有了更高的认识,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丰富了,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一些游戏情节。中班角色游戏但因幼儿年龄小,角色游戏的水平还比较低,大多停留在对玩具的操作摆弄、模仿常见人

物的一些简单言行,反映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我们本学期制定了一些新举措,力求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乐意参加各种游戏,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巩固幼儿对角色游戏玩法和规则的掌握,逐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中班角色游戏

3、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能主动利用一些替代物进行游戏,并根据游戏自由想象活动的情节,对积极创造游戏情节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三、具体措施:

本学期开展的主题游戏有医院、商店、串串烧、冰糖葫芦、公共汽车等,在以后的活动还将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适当的增减游戏区。

1、在丰富幼儿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展开有情节,培养幼儿进行游戏的独立性。

2、多给幼儿说话的机会,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够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局限于他们的发展。

3、发动幼儿收集废旧材料和半成品,丰富游戏材料。

4、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指导游戏,促使幼儿的游戏主题深化,情节继续发展。

5、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建立和遵守规则,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6、通过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7、在讲评活动中,教师要随机地灵活地抓住游戏中好的一面,提供幼儿讨论的机会,让幼儿在游戏讲评中得以解决,并能在讲评中整理和分享经验。

角色游戏的 篇2

教师有效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要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游戏活动的准备环节

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想象、模仿的游戏活动过程。教师要从本阶段、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出发, 从游戏的内容、角色、材料、规则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做好准备。生活经验是幼儿表现、创造、想象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日常知识经验的积累, 尤其是直接经验的获得, 通过参观、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丰富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体验, 其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 在开展“小医院”的角色游戏时, 需要幼儿有到医院看病的已有经验, 了解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的职能, 知道看病的简要流程:挂号、看病、取药、打针输液等, 还有要感受到打针输液时的紧张、恐惧情绪以及打针输液的方法等, 所以要开展这种角色游戏, 幼儿的知识经验是需要在家长、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累的, 这样幼儿才能“玩起来”。

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能够保证角色游戏的有效开展, 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游戏的环境, 还要为幼儿游戏的开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 (成品、半成品、辅助材料等) , 以支持幼儿模仿、表现、创造、想象。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目的、有层次。例如, 在进行“美发店”的角色游戏时, 早期活动时可以展示幼儿不同的发型照片, 幼儿模仿, 到了游戏的中后期可以先由自己设计发型, 画好发型图, 在角色游戏中运用、分享;同时教师还要提供梳子、游戏剪刀、卡子、皮筋、彩条、镜子等成品或半成品材料, 其中的材料可以师幼自行制作或用替代材料, 如:用纸筒制作吹风机, 可以用小手代替剪刀剪头发等, 这样幼儿才能充分转换角色, 达到角色游戏的目的, “玩出花样”来。

游戏活动的过程环节

在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问题, 教师要时刻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 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还要扩展角色游戏的情节和内容, 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及其不断提高的游戏水平。

在游戏中, 教师要有目标并及时、有效地介入指导来推进幼儿的游戏发展。首先,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 通过观察, 要在符合幼儿意愿的前提下介入指导游戏;其次, 要帮助幼儿获得新知识经验, 提高游戏水平, 教师的介入指导能够使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下获得新知识, 懂得新道理, 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再次, 幼儿对介入指导能够积极互动;最后, 教师要有目标, 要知道介入指导是要帮助幼儿获得哪些知识经验、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例如, 在“娃娃家”游戏时, 有两名幼儿都愿意让自己的“宝宝”睡小床, 可是小床只有一张, 由此发生了争执, 但是两名幼儿正在协商解决, 这时, 如果教师提前介入游戏, 帮助他们处理解决问题, 这样的介入是无效的, 虽然争抢问题立即解决了, 也杜绝了幼儿发生肢体冲突的可能, 使幼儿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无法得以体现;若教师换一种解决方式, 教师在旁边继续观察, 看到两名幼儿能够自行协商处理:“宝宝”轮流睡小床或共同睡在一张床上, 而且处理得很好, 这样教师就没有介入的必要;如果两名幼儿互不相让而产生肢体冲突, 这时教师再立即介入, 提醒他们用有效的方式 (轮流) 处理问题, 这样的介入不仅有意义, 而且也使幼儿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游戏活动的结束环节

一个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有意义、有影响的角色游戏, 要有幼儿的积极参与、有效互动以及继续游戏的愿望。教师要掌握好游戏结束的时机, 根据情节的发展, 运用多种方式结束游戏, 使幼儿能够继续保持游戏的兴趣。例如, 在进行“娃娃家”游戏时, 当发现幼儿抱起刚睡醒的“宝宝”时, 游戏时间该结束了。这时, 教师不能强行告诉幼儿结束游戏, 让幼儿立即放下“宝宝”, 而是要有技巧地和幼儿交流。先了解游戏进展情况, 得知幼儿要喂“宝宝”吃饭, 之后教师婉转地告诉幼儿, 可以先让“宝宝”再睡一会儿, 明天先到厨房做好饭, 再喂“宝宝”吃饭, 或者明天准备好食物再叫“宝宝”起床吧, 创设一个有关的游戏情节。这样游戏自然结束, 既尊重了幼儿的兴趣需要, 又有了继续游戏的兴趣, 同时还提高了游戏水平, 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和内容, 让幼儿感到“越玩越起劲”。

在鼓励幼儿收拾整理材料之后, 还要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价能够提高幼儿的角色意识、发展游戏水平、促进游戏开展。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包括自评、他评、互评等。可以先让幼儿自己评价, 谈谈自己参与游戏的情况和感受, 引起其他幼儿的交流讨论;也可以用摄像机、照相机等记录幼儿游戏的真实情况, 评价时播放录像或照片回顾游戏的过程和情景,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还可以针对游戏中的突出事件和问题, 如玩具数量不够多大家都想玩时应该怎么解决等, 提高幼儿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 在结束了“小超市”的角色游戏后, 参与游戏的“购物者”先进行自评, 谈谈自己当“购物者”的感受, 之后同伴进行评价, 购物者是否遵守规则等, 最后教师可以针对突出问题:在超市中, 有两名购物者在争抢物品, 而且没有排队结账, 引发全体幼儿的交流讨论:在超市购物时需要遵守哪些规则, 最后教师做简单总结和评价, 从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水平和规则意识。

幼儿角色游戏中老师的角色扮演 篇3

3-6岁的幼儿对于模拟成人活动、反映他熟悉的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游戏反应社会、反应成人活动,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幫助他们认识美丑善恶。角色游戏中幼儿是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的,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的指导应当尽量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还比较小,缺乏生活、游戏经验,因此,他们的游戏又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使游戏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因此,在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不断转变的。但无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变化,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在游戏中走近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

一、组织者的角色

作为组织者,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大量工作来辅助和辅导他们,这样的工作大多是在角色游戏之前和之后进行的。

我们通常说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性游戏,而这个“自发性”并不意味着无中生有、无缘无故、心血来潮。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有了为幼儿角色游戏创造条件的机会。

当然,作为教师,对于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除了给予材料环境方面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幼儿知识经验的支持。

二、支持者的角色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活动首先需要一个游戏环境,这是教师创造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创设银行、医院、美食一条街等等场景,为了更加贴近生活,我们收集茶壶、茶罐等各种各样的物品进行摆放,还制作了各种镂空的雕花窗进行布置,甚至将点心店命名为“徐帅”、“李润泽”等幼儿熟悉的名称,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的游戏环境。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过程后,教师应该逐步的增添、更换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不同的游戏需求,增加新鲜感。

三、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如果仅从游戏的角度考虑,让幼儿随心所欲地玩,那么他们就难以从游戏中得到教育所要给予他们的东西;如果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用教育要求束缚游戏,强迫幼儿学这学那,这样也会失去游戏的本意。所以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既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寓教于乐,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灵活、机智地介入幼儿游戏,而最有效、幼儿最欢迎的一种介入方式,就是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进入并指导游戏。

这种指导具体体现在:

1.游戏中,教师对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引导。

2.矛盾发生时,教师对解决问题和争执的引导。

四、合作者的角色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游戏,需要教师的观察和引导,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合作。教师也可直接参加游戏,扮演游戏角色,成为幼儿游戏的合作伙伴。教师和幼儿的合作更能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幼儿在重复地做着一个动作或一件事,不知道该怎样使游戏进行下去,如“理发店”里一个幼儿一直在拿着吹风机吹,教师就可去问他:“你是不是想给客人做发型?能帮我设计一个漂亮的发型吗?”这样,幼儿就有了目的,和教师一起合作愉快的进行游戏。这样,幼儿玩起来更有积极性,扩大了幼儿游戏中的交往。

教师应该适当地融入幼儿的游戏,可以在小吃店变身成为洗碗工,负责收拾碗筷;也可以成为客人,光临各家小吃店,品尝美味小吃……教师不再是对幼儿的游戏“指手画脚”,反而是跟着幼儿一起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当然,这也不代表教师对幼儿的游戏完全不干涉、放任自流,在了解幼儿的想法的前提下,教师应该给予一些回应:当幼儿游戏顺利时,教师在旁观察,不加以干涉;当幼儿的游戏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不要直接介入,而是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制造一些有趣的游戏情节,促使幼儿自主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来指导游戏,这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也是最受幼儿欢迎和接受的指导办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机智地引导游戏的整个进程、教会幼儿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准确定位,会让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介入、适当放手、积极引导,从而不断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

五、旁观者的角色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教师事先为幼儿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场景,如娃娃家、理发店、火锅城、美发屋等等,制作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目的是为了唤起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幼儿更好地进行角色游戏。其实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担心,就是在这种种的担心之下,我们的另一个角色-旁观者就自热而然地产生了。教师作为游戏的旁观者,需要及时地对游戏进行观察和记录。

1.角色游戏中观察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2.角色游戏中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六、评价者的角色

游戏的评价是教师了解游戏开展的基本情况、有效指导和深化游戏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每当游戏结束的时候,教师都要扮演评价者的角色,对游戏情况进行讲评。对于角色游戏的评价,教师可以在角色游戏的讲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幼儿讨论、幼儿自评等方式,让幼儿就角色游戏的开展情况进行讲评,使幼儿在回答问题、相互交流中,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知道怎样才能做的更好,为下次更好的开展角色游戏总结经验、做好铺垫。

角色游戏的评价环节,让幼儿的简单模仿得到升华,培养了幼儿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最终达到在游戏中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幼儿教师应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的游戏情况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中把握幼儿的发展脉搏和活动方向。

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游戏行为,如果当幼儿的行为出现了不符合原先设计的游戏过程的情况,教师不应该打断幼儿的活动,而是要让幼儿自己组织并进行下去,这样更能够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是角色游戏的主人,教师在游戏中要正确扮演好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旁观者、评价者的角色,并恰到好处的变化角色去指导游戏,使幼儿愉快的、创造性的玩。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角色游戏的 篇4

胥口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金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角色意识弱,或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于进入角色,游戏形式单调、平淡,使角色游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使角色游戏达到其相应的教育意义和目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培养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途径,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丰富经验,理解角色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进而在游戏中自己进入角色。

首先应通过开发多项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角色意识。如:主题活动“我的家”,要求幼儿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谁辛苦地把你们带大?你在家帮妈妈做了什么事?通过这样有意的观察,使幼儿认识了角色的行为,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角色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谈话,加深对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散步,组织幼儿参观商店的营业员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看警察怎样指挥交通;看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等,并以此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同时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建立起角色意识。此外,还应辅以故事、看图片、谈话等形式,通过文艺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

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玩起角色游戏就不会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必须大家合作游戏。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诱发兴趣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学习,所以游戏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小班幼儿由于阅历所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没经历过,很多角色他们无从体验。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熟悉的角色才能激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树立起角色意识。

首先,应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娃娃”感兴趣,而生活中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爸爸、妈妈。幼儿最丰富的经验也莫过于和爸爸、妈妈的共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将“娃娃家”作为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事实上从孩子们对“娃娃家”的喜爱程度,更加证实了“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佳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主题场所。孩子们喜爱老师,乐于上幼儿园,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按意愿再现幼儿园上课、游戏、做操、表演节目等活动,也满足了一些孩子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可见“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能接受和喜爱的角色游戏主题。

其次,应从幼儿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在和孩子们接触中,我发现“警察”和“司机”一直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车子“嘀嘀”一开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还有那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指挥交通,在孩子们眼里也是再神气不过了,他们多么想尝尝开开汽车、当当警察的滋味。因此,“公共汽车”游戏深受孩子们欢迎。

第三,从幼儿对新异物的好奇入手选择合适主题。商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妈妈常带孩子到商店买物品,孩子们看到商店里那么多未见过的、琳琅满目的诱人物品,他们多么想摸摸、看看、玩玩呀。还有柜台里忙个不停的售货员对孩子们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孩子们是多么想象成人一样直接参与买卖活动。而“商店”游戏正可以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一要求。

三、区分层次,注重差异

为了培养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孩子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

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

四、介入角色,示范引导

角色游戏虽然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但不意味教师就可放弃指导。应该说老师的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深入开发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之前的谈话、讨论是不可少的。谈话激起了幼儿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回忆,将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既巩固了角色意识,又为下一步付诸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游戏初始,教师应根据幼儿意愿引导确定主题,也可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这就牵涉一个如何根据孩子的意愿分配角色的问题。新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总是争着扮演,这时,老师如命令说xx来当医生,xx当妈妈,显然不利于幼儿积极性的发挥。遇此情形,我总是进行民主选举,让大家讨论。如:要玩“幼儿园”游戏,自然“老师”这一角色引起了孩子们强烈兴趣,这时我就问:“谁最像老师?谁会带大家做游戏?给大家讲故事?谁平时在班上最爱帮助别人,爱做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荐出了较好的组织者。在以后的游戏中就建议轮流担任,让能力差、角色意识弱的幼儿也有扮演主角的机会,以增强其角色意识和游戏能力。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老师更应善于启发、引导。老师的指导不是强加给幼儿的种种要求,而是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意在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老师必须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如:妞妞是个非常腼腆、胆小的小女孩,她总是不声不响,生怕别人注意,常常是怯怯生生地看别人游戏,自己不敢参加。我主动接近她和她交谈,消除她的恐惧心理,使她感到老师可亲,接着把她引到“娃娃家”来扮演较为容易的角色“孩子”,开始她很紧张,缺乏角色意识,不能胜任。于是我介入到游戏中,扮成“大姐姐”,通过言谈举止为妞妞进行平行介入指导,让她体会到老师变成了“大姐姐”,她变成了“孩子”。初步有了角色概念。第二次游戏时我仍以同一角色介入,建议和她一起抱娃娃去散步,以动作和言语对她进行示范。这样我不断地以角色的介入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对她进行了引导,使她逐步进入角色,建立起角色意识。

角色游戏的有效性 篇5

游戏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游戏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游戏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幼儿在一段时间的游戏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游戏有没有效益,就要看幼儿的进步和发展。首先教师是否有“对象”意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游戏空间、游戏时间保障是否到位。教师必须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环境是第三任教师的的理念。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场景就是社会的缩影,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实践体验,注重知识经验积累。因此,幼儿有无进步或发展是主题游戏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在区域中投放一些合适的材料,不仅能使幼儿获得一种愉悦感,而且还能使他们在与同伴、材料积极的互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和发展。由此,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

◆材料的丰富与更新

1、考虑到幼儿兴趣与能力的不同,材料的投放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这个案例给我的反思是:假如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够预先作思考,考虑到幼儿个别差异,将所要投放的材料进行“细化”,应体现出材料的 “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这样孩子才会玩出快乐,获得经验。

2、为了使自主性游戏更有教育价值、更有生命力,游戏中的材料应该根据主题、季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随之更新。

废旧报纸,颜料,还有扎紧纸球的棉线也加入了水果店的后台,制作过程中,点子多的孩子还从娃娃家里用来做面条和米的水果网袋拿来套在制作好的“水果”上,咋一看,还真的很象,菜场的生意也由此好转了起来,孩子们享受着制作与游戏的乐趣。

大班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提供 篇6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小班和中班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我们班级幼儿的游戏兴趣显著增强,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也开始逐渐丰富、内容多样化。到了大班以后,替代物和被替代物在幼儿思维中开始出现。一种情况是由替代物引发的想象活动:这个东西可以用来当什么呢?另一种情况是由被替代物引发的想象活动: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当它”啊?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种情况,以往我经常会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为他们制作许多逼真的游戏材料,我错误的认为只有这样,孩子的游戏水平才能提高,游戏的目的才能达到。其实,在角色游戏初期逼真材料确实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当他们的游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这样的材料反而会局限他们的思维,所以应降低材料的结构化,多增加低结构材料,鼓励孩子能结合角色和情节的发展自主寻找替代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使用替代物的能力,而且也刺激了他们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就拿我们班级的“公交车”来说:一天,辉辉来当公交车司机,他想要一个方向盘,于是他到处问别人借圆形的东西,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个圆形的板。拿到了“方向盘”的辉辉可高兴了,时而按按喇叭,时而左右转弯开的有模有样。还有一次,阳阳在公交车上捡到了一个饼干盒,在询问了一圈之后没有要,他拿着饼干盒看了半天之后向乘客们说道:“来,刷交通卡呀!我这个是刷卡机!”之后,乘客们上前乘车,阳阳就会模仿刷卡机的声音:“滴。”一声,刷的有模有样的,公交车上又热闹了起来。

角色游戏的 篇7

那么,如何在角色游戏中灵活巧妙地指导幼儿呢?在游戏中,教师又如何扮演“辅助者”呢?

一、游戏设计贴近生活很重要

小班:情节简洁,主题单一

小班的孩子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时期,角色意识淡薄,只能简单地模仿成人的行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往不会很多。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时, 应该遵循情节简洁、主题单一的原则, 不能给孩子设计较多游戏环节。因此, 小班角色游戏通常以“娃娃家”“快餐店”为主。这个年龄的孩子,恋家的情绪最浓,家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会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

中班:建议家长提前介入

到了中班,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认知范围开始扩大,开始从平行游戏向联合游戏转变,因此设计的游戏角色内容、情节可以多样化。小超市、菜市场、理发店、银行都可以增加到游戏里边来。

另外,可以邀请家长提前介入, 例如在中班的时候需要开展“银行”的游戏,需要提前几天要求爸爸妈妈带小朋友到外面参观银行的叔叔阿姨的职责是什么,在银行工作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引发孩子把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运用到游戏中,孩子便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好地融入角色。

大班:游戏创作的参与者

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好好发挥想象力,设计有趣的、新颖的游戏主题。 另外,大班的孩子已经能独立构建一些游戏情节,因此可以让孩子参与编剧的工作。就读于幼儿园大班的笑笑,他的家里经营着一家药店,在与老师商讨游戏环节的时候,笑笑别有心裁地建议老师增设一个药店环节,还在家长的指导下,把一些基本的中药带到游戏中。游戏的时候,笑笑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罗汉果、甘草、淮山等药材,让同班的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对中药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游戏中的引导不可或缺

1.案例列举

角色游戏的活动时间又到了,天天担任的是小吃店厨师,有一个顾客光临了,天天开始认真地、有模有样地为顾客做饭、煮菜,吃完食物顾客高兴地走了。天天看见没有新的顾客来就起身离开了,来到书报亭借了一本书看起来, 好长时间过去了,依然不愿意离开。

2.案例分析

(1)老师的引导。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可以去当一回顾客,指名要吃天天做的菜,让小吃店里的另一名小朋友去把他找来,可以对他说:“你做的菜很好吃,我今天来好多次了,怎么没看到你,你到哪里去了呀!”等他回答完后可以接着说:“大家都喜欢吃你做的菜,厨师不在,店里的生意就不好了。 下次你能在店里等我们吗?”教师用自己的角色身份给幼儿以暗示:不能随便离开工作岗位,同时也暗示了幼儿的角色任务。

(2)材料的丰富。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各个游戏区都会有时而拥挤,时而冷冷清清的现象,当冷清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让他们觉得不那么无所事事呢? 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游戏材料,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比如:小吃店里可以提供一些蔬菜、水果、毛巾,让厨师在空闲的时候洗洗蔬果、叠叠毛巾,给他们一些小抹布,让他们能经常把柜台擦一擦,把各种餐具整理一下,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在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游戏,对自己的角色任务也就会更加明确了。

三、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交往能力,是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是为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在游戏中交往,在游戏中习得技能,这是游戏的价值所在。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任务,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自己会的技能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都是交往中能力的体现。

能力的体现从技能中来,因而在发展幼儿能力的同时,简单的技能也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人是群居的一个集体, 在生活、游戏活动中都不是单一存在的。 孩子是通过直接认识身边的事情开始了解自己的环境,在环境中习得粗浅的技能和技巧,并通过这些简单的认知反馈到自己的行为中。

角色游戏的 篇8

一、游戏前:梳理经验,达成共识

角色游戏的开始环节,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回顾前次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中重要内容是明确或提出新的规则。例如:前一次游戏时,对于在银行排队取钱应该怎么做,孩子们存在疑惑。在询问家长和实地观察后,幼儿积累了相关经验。教师又通过游戏前的讨论互动,帮助幼儿达成共识,建立了“银行取钱要站在一米线外排队等候”的新规则。又如:“小吃店”中新安置了一台“烤箱”,怎样使用,引起了幼儿的争议和纠纷。在再次开展“小吃店”游戏时,教师引导幼儿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建立了“烤箱”使用规则。

二、游戏中:善于观察,巧借纠纷

角色游戏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角色扮演的快乐情景中。可是由于个性、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幼儿时常出现矛盾与纠纷。有的幼儿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需要通过教师的参与、帮助。其实,幼儿间的纠纷和幼儿的主动求助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准确判断幼儿纠纷的原因,及时介入沟通,能使幼儿在相互争执中寻找出答案、达成共识、建立规则。例如:“出租车公司”刚开业时,孩子们都抢着坐车,谁也不让谁,最后只能向教师求助。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回顾自己坐出租车的经验,并讨论“什么情况下出租车才会停下让客人上车”。最后,孩子们在出租车上又添加了显示“空车”的新标识,并提出“只有当出租车司机翻到‘空车’的标识牌后,才能招手要车”的新规则。

三、游戏后:聚焦问题,引发思考

角色游戏后的交流分享活动,是幼儿间交流和分享游戏经验、相互启迪与学习、提升游戏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幼儿形成新游戏规则的好时机。此时教师必须耐心倾听,从众多表达中抽丝剥茧,引发幼儿聚焦问题,帮助幼儿深入讨论。例如:在一次交流分享中,顾客佳佳说:“今天我去糖果店买糖,营业员用手抓了一大把给我,都洒在地上了。”她讲述的游戏情景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都认为这样很不卫生。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同并建立了新规则:卖没有包装的食品时,一定要用夹子,并提供包装袋。我班角色游戏中的许多规则,就是来自游戏后交流分享环节的问题讨论。

如何指导小班的角色游戏的论文 篇9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但是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的。为此,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呢?各年龄班有自己不同的游戏特点及指导方法。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如何指导小班的角色游戏。

首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为此,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有意识地指引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车辆与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家长组织好幼儿的家庭生活,使幼儿在家里也能获得可以理解的、广泛的生活经验。当然,幼儿获得的知识及生活印象,老师并不急于要求他放映到游戏中去,而是要让其经过自己的同化,自然地放映到游戏中去。

其次,教师要帮助幼儿确定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放映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因此,游戏的主题应由幼儿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强行规定。但三岁的幼儿有模仿成人活动的愿望,还不会明确提出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因此需要教师更多地利用玩具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幼儿有玩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并去实现它。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起劲地切菜,便可启发问:“你这样忙着切菜,给谁吃呀?”“你会切菜,还会烧菜吗?”目的在于让幼儿思考一下,切菜这一模仿动作应包含在什么主题的游戏中。当幼儿能按主题游戏后,教师要启发幼儿独立地提出游戏主题。

第三,要帮助幼儿学会扮演和分配游戏的角色。

三岁的幼儿玩角色游戏,往往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才能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如一个三岁的幼儿在小椅子上开汽车玩,教师走过去问他:“你在玩什么?”“你是汽车司机吧?”“你的车开到哪里去?”“你的车是坐人还是运货?”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从对模仿动作的兴趣转向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忘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也需要教师随时在游戏中用游戏的口气给予提醒。

如一个当售货员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可来到商店买东西,找回售货员并说:“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顾客买东西,售货员要接待。”有时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小班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自行选择角色。如玩娃娃家游戏中,主要角色尚缺,于是老师便说:“我们娃娃家里缺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家的爸爸?”以此确定角色。

第四,要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教育。

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观察游戏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观察游戏活动的情况,并根据情况给予帮助或指导,以促进游戏的发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地做一种工作,当运输工人的幼儿,就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游戏时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建议他去当“交通警”,坐在岗亭里开红绿灯,从而得到了休息。观察的另一目的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如一幼儿胆小、孤僻,很少参加游戏,只是自己拿个玩具,时而摆弄着玩,时而看别人玩,教师在观察中看到这一情况,便带他到游戏中去,开始到商店买东西,到娃娃家做客,渐渐地他能和其他幼儿接近了,能大声说话了,以后又建议他去当娃娃家的爸爸、司机等。通过游戏,这个孩子胆子变大了,上课也能积极发言了。

第五,教师要以角色的身份参加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去,可为幼儿游戏增添情趣,增进师生友谊,并便于指导游戏和了解幼儿,可促进游戏向深化发展。如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需要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当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兴奋。教师应根据指导游戏的需要扮演角色。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当配角,也可以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以便于指导。当然,必要时也可当主角,如当娃娃家的妈妈,她让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自己则看娃娃、喂饭、哄睡觉等,由于教师担任主角,使他们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游戏的内容也丰富了。

最后,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篇10

幼儿角色游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摘要]众所周知角色游戏对幼儿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价值,所以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在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访谈法的基础上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素质主要有观察、倾听和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与幼儿沟通、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创设游戏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能力;指导评价游戏活动、调整游戏计划的能力以及教师区分层次,注重个体差异的能力。

[关键词] 幼儿;角色游戏;能力;差异;素质

引言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卡连柯就曾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的重要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养。因此美味来活动家的脚,首先在游戏开始。[1] 幼儿的游戏形式有多种,如角色游戏、身体运动性游戏、玩物游戏、伙伴游戏等。其中角色游戏是一种及其重要的游戏,它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 也是幼儿最喜欢的, 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 因而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等均由幼儿决定, 因而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玩具使用都具有替代性, 因而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但是, 由于幼儿角色游戏在实施中教师存在许多的缺陷,教师在组织游戏时比较传统规范,没有主张,死板硬套。而且幼儿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印象并非都是好的、正确的, 他在角色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也未必是好的正确的,所以教师在知道幼儿角色游戏时就要注意多方面,不是任何幼儿自发的角色游戏都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就需要有具备多种能力素质。

一、观察、倾听和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观察、倾听不仅能帮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需要和行为能力,更能使教师把握时机,有的放矢的指导幼儿游戏,从而扩展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观察、倾听为教师指导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时间、地点、材料和经验, 可以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 使教师能更好地介入幼儿的游戏。观察、倾听的目的为了倾听幼儿的对话,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 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需要, 进而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游戏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导。只有观察的仔细,教师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让他们玩得自由开心又遵守规则。

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幼儿之间的相处关系,倾听他们的对话,观察他们在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还要观察幼儿扮演角色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他们在进行游戏时是何种态度的,游戏进行的时间,还要观察幼儿表现与内心之间的感受。教师能结合各种所得资料对行为进行分析。

二、与幼儿沟通、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的能力

沟通是心灵之间的桥梁,没有沟通, 就没有理解, 更谈不上教育。教师在幼儿游戏进行中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此教师就要鼓励幼儿大胆展现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去表现。

教师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组织游戏,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实现心灵交流的教育艺术, 是创造彼此新关系的动力。现实中,许多教师缺少与幼儿沟通的能力,幼儿在游戏时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教师沟通帮忙,然而很多教师无暇细心地与幼儿沟通,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当幼儿在游戏时遇到困难也没有及时鼓励幼儿,因此幼儿会表现沮丧等行为。

教师要尽可能地蹲下来与幼儿交流, 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切感,还应了解他们的真实兴趣和想法, 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引发游戏主题时, 可利用出示游戏材料、设置游戏场景或直接征求幼儿的意见等方式, 启发幼儿玩游戏的愿望, 帮助他们确定主题, 并要善于启发幼儿理解角色、认真而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

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创设游戏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能力

教师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注意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免影响到幼儿进行游戏。一个良好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幼儿游戏的进行,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时心理环境,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

环境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老师”, 儿童是在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获得发展的。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应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师应丰富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孩子是敏感的、易受伤害的, 教师的一举一动, 都会影响到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更要注意幼儿的心理。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艾里康宁从角色游戏的社会性是指出发,提出了如下定义:“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一种发展了的活动形式,儿童在这种形式中充当成年人的角色(职能),并在专门设置的游戏条件下概括地再现成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条件的特点是用各种游戏用品来代替成年人活动的真实物品。”[3] 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教师除了要提供部分主要的商品玩具外,还应提供大量的可以“以物代物”的材料,因为这比现成的玩具和实物更能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想象,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美观、整洁有序、富有童趣的游戏环境。只有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 幼儿才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为幼儿提供角色经验,提供良好的模仿环境。教师可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给幼儿讲他们是怎样工作的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游戏中的各种角色。一旦幼儿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有了感知和认识 ,就容易进入角色。例如玩超市游戏前,可带幼儿实地参观,让幼儿知道进超市买东西要进行怎样的程序,从寄存物件、拿购物车、选购商品、付款等都让他们亲身感受。回来后用谈话的方式讲述感受,然后举行一次游戏让幼儿强固。

四、指导评价游戏活动、调整游戏计划的能力

成功的角色游戏, 一般由良好的开端、有趣的过程、愉快的结束和再游戏的愿望等几方面构成。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时机,发现游戏中的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并指导评价游戏活动。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结构、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游戏评价是教师了解游戏开展的基本情况、有效指导和深化游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在游戏前对幼儿进行预防性评价,引导幼儿建立游戏规则,使幼儿在游戏前就能命该该如何。教师应对幼儿的某些行为进行及时性评价,强化促进幼儿的某些积极行为或避免某些过失行为。幼儿教师应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把握幼儿的行为表现、发展脉络和活动方向, 进而有选择地改变一些游戏主题或适时延伸、扩展出新的游戏主题。如当一些游戏不能引起幼儿兴趣时, 教师要及时调整游戏计划;当发现有些幼儿自发的游戏不恰当时, 教师要适时、适度予以转化或淡化, 或将幼儿游戏活动中有价值的经验和具有共性的问题, 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提升, 以满足幼儿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同样,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也是个游戏者, 也扮演一定的角色。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说教,更不会有训斥, 还可以让幼儿对这一游戏有逼真的感觉, 使幼儿对游戏角色的职责有更明确、更理性的认识。

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游戏过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能适时、适度的转化问题或淡化问题。教师应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把握幼儿的行为表现、发展脉络和活动方向, 进而有选择地改变一些游戏主题或适时延伸、扩展出新的游戏主题。

五、幼儿教师区分层次,注重个体差异的能力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存在很多的差异,因此需要教师能区分他们的层次,注重其差异让他们进行更加适合自己的游戏,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性格差异

有些幼儿具有性格差异,有些幼儿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

(二)年龄差异

在角色游戏中, 小、中、大班幼儿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差异:小班幼儿在感知事物方面还带有婴儿期的思维特点。时常是没有明确的目的, 不能先考虑自己的活动内残, 即使有一定的目的, 也往往不能自主的坚持下去, 易受别人影响而改变自己原来的主意。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一些成人生活、劳动的片段动作,直觉行动思维使他们不能较长时凤地控制自己行动的目的性, 因此他们最初的游戏只是玩具的操作活动, 游戏的进展直接取决于玩具。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提供多数量同种类的游戏玩具,满足平行游戏的需要。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他们对玩具的颜色、形状、特征的认识并能区分各事物间的关系, 反映的内容比小班深刻细致。有一定范围的自由联想并能在事先对自己将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大班幼儿由于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转入具体表象的思维, 因此他们在游戏中更多地按照日常生活模式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能自己分配角色, 安排情节, 为开展游戏作好必要的准备。综合各年龄段的差异,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分析,按照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游戏指导,使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有更好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具备这些能力素质的基础上,还应该随机介入游戏的能力,在幼儿游戏的过程当中及时的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分析,以及指导。教师还应具备随机应变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除了游戏过程出现的问题,还会出现各种突发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应变自如。教师还应具有培养幼儿角色游戏意识的能力,有些幼儿在游戏时常常会跑去做其他的事情,因此教师就要培养他们的游戏意识,使他们在游戏中能进入角色。

教师具备这些素质后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通过介入的游戏指导,较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了角色的身份、意义,孩子的角色行为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角色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教师的素质的提高,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更好的开展,以至于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注释:

[1]虞永平.儿童的游戏与生活——由苏联的游戏理论引发的思考[J].幼儿教育,2009,(01),5 [3]林茅.幼儿游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2 参考文献:

[1]吴美云.浅谈幼儿角色游戏指导[J].教育导刊,2008,(02)[2]欧阳丽君.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1997,(05)[3]孙民从.浅析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8,(04)[4]刘军.影响幼儿角色游戏的因素[J].幼儿教育,2000,(06)[5]黄娟珍,丁昀.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及其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1998,(06)[6]许秀美.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刍议[J].教学研究,2007,(27)[7]潘月娟.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适宜性方法上[J].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3,(01)[8]龚柳娟,金浩,王滨.幼儿角色游戏水平及一般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J].专题研究,1997,(01)[9] 王津婴.角色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1996,(01)[10] Ritchie, Jeny.B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Aotearoa/New

角色游戏的“无心”和“有意” 篇11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行为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创设游戏环境,为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做足准备?教师指导游戏时,扮演哪些主要角色与幼儿互动可以使幼儿的游戏经验更有创造性?如何把握介入和退出游戏的时机,让幼儿游戏更自主?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通过对主题及材料的对应关系的研究,探索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材料提供的适宜性,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

2.通过对生活实践及介入指导适宜性的研究,探索幼儿角色游戏中生活经验积累的策略及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及方法。

3.通过对观察的随机性和目的性的研究,探索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情感、社会交往、认知等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两个关键词:无心、有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善于捕捉“无心”,并转化为“有意”,真正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同时也收获一定的经验。

1.材料准备,把“无心”的动手转化为“有意”的动脑。

其一,材料投入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帮助幼儿的游戏到达一个更高的水平。而材料投入的适宜性更能使幼儿在“无心”的玩耍中转化成“有意”的动脑,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表现得超出自己的年龄特点,超出自己日常的行为表现,在游戏中儿童看上去仿佛高出自己一头。”材料的准备和投入是支持幼儿游戏的脚手架,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经验,还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所以在游戏准备时,要根据游戏的主题提供足够使用的材料,这样避免因分享材料而产生矛盾,同时多样性的材料投放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游戏发展,也练习了幼儿适宜地选择材料的能力。

其二,材料投入的开放性与封闭性。角色游戏的趣味性不仅仅是游戏本身的趣味存在,开放性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让他们在“无心”的玩耍中转化为“有意”的动脑。例如应有尽有地丰富“百宝箱”,箱子里各种各样的纸,五颜六色的布片、布条,瓶瓶罐罐,大大小小的包装盒,胶带和订书机等,幼儿会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选择材料,制定或搭建与游戏主题相关的道具,以支持正在参与的角色游戏。但是在材料投入时,也要考虑到能力较弱的幼儿,这时需投放一些封闭性的游戏材料,如点心店里泡沫制成的鸡腿、汤圆等,用海绵制成的饼干,豆腐干等,这些封闭性的材料投放,让那些能力稍弱的幼儿有兴趣参与游戏,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适时指导,把“无心”的游玩转化为“有意”的实践。

其一,生活实践活动。幼儿游戏的发展是在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的,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教育观点。为此,我们经常把孩子带入菜场、商场,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观察,使幼儿在“无心”的游玩中得到实践的认知。比如:在开展超市的游戏时,由于幼儿没有生活经验,游戏情节始终得不到深入,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购物,不能随游戏的主题或游戏的情节发展开展游戏,游戏结束时“商场”总是忙而乱。为解决这种现象,我们从三个方面设计了“购物”生活实践课。第一环节是组织参观:营业员如何向顾客介绍商品?顾客又是如何选购商品?第二环节是了解一些常用物品的用途,即让幼儿做小记者,去采访顾客为什么要选购这些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用?第三环节实践活动:每人用带来的5元钱去购买一种商品,根据前两个环节的准备,我们再次提醒幼儿:买些什么?为什么要买?而且所购物品不能超过5元;由于前期的购物知识准备充分,幼儿在购物时都有目的地选购。购物活动为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再玩“超市”时就非常有秩序了。

其二,适时介入活动。如果教师能了解每一名幼儿,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适时地介入游戏与幼儿互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比如水果超市,两位“小营业员”玩起了扔“布水果”的游戏,布水果落到托盘又掉到了地上,而两人完全不顾“客人”的光顾沉浸在游玩之中。此时,我就以客人的身份介入,我捡起布水果,按品种进行分类时的自言自语吸引了他们,他们停下了“扔水果”的游戏,迅速把地上的水果按类别捡了起来,并一一排在托盘中,开始进入了游戏角色。其实,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有多种方式,当教师以一种有助于游戏质量的方式介入时,混乱的或简单的游戏通常能得到改变,这种看上去很“无心”的介入方式,更能鼓励幼儿的游戏活动,并不断运用现有的经验参与游戏。

3.观察引导,把“无心”的感知转化为“有意”的创造。

其一,随机性观察。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尤为重要。但由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自由度较大,有时预设的观察内容可能会出现没人玩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视幼儿实际游戏情况,随时调整观察重点,一旦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便可以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如一次游戏时,“医院”区域由于没有幼儿选择而暂时关闭,结果,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娃娃”去看病。只见“妈妈”找到了上一次玩医院游戏的幼儿,对她说:“医生,我的宝宝病了,请你帮宝宝看看吧。”而那个玩得正开心的幼儿,马上来到了“医院”的区域,认真地看起了病。于是在评价时,我就以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结论是:医院里是不能放假的,医生只能换班休息。于是幼儿自己制定了换班要求,帆帆的妈妈是个医生,在她妈妈的帮助下,幼儿又把换班要求改成了值班制度,并创造性地把它们画成图画,贴在“医院”的墙壁上。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又逐渐增加了CT室、B超室等,这时,医院的游戏已非常完美。这一次的随机性观察,促使幼儿把无心感知转化成有意创造,从而深化了幼儿的角色游戏。

其二,目的性观察。幼儿的游戏是自发性的,几个幼儿在一起玩耍时,由于对事物产生同种认识,就可能产生出一种游戏。因此,教师的观察也需要有一定的目的,真正从观察中去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信息,为指导幼儿创造新游戏做支持性的建议。如“保龄球馆”的开张,正是在有计划的观察过程中形成的。玉玉是娃娃家的孩子,“爸爸”“妈妈”由于忙着招待客人而忽视了对他的照顾,他就玩起了商场里清理出来的可乐瓶、塑料瓶,瓶子倒地的声音吸引了做顾客的惠子,于是两人就玩起了瓶子,不一会,他们就对这个活动失去了兴趣,拿着瓶子开始搞起了“破坏”,我观察到这里,觉得要适时地提醒一下,于是走过去对他们说:“这些瓶子可以做保龄球。”该怎么玩呢?他们一起商量,并要求我上网查资料,就这样,在我的帮助下,他们制定了打“保龄球”规则,于是“亮亮保龄球馆”正式开张。“保龄球馆”的开张在有目的的观察中形成了,教师只是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并保护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把“无心”的好奇转化为“有意”的求知,使幼儿的游戏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上一篇:在路上学生作文下一篇:喜洋洋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