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的指导

2024-10-19

角色游戏的指导(共12篇)

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1

角色游戏是一种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大班年龄段的孩子, 经过了小班和中班阶段游戏的体验和经历, 他们的游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材料的摆弄上, 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扮演简单的角色或进行单一的情节展开, 他们对游戏主题的选择、游戏角色的采择、游戏计划的确定以及游戏规则的制订等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指导策略的总体原则

1. 把握年龄特征, 促进自我发展。

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 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有自己的好朋友, 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 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教师要在指导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2. 把握游戏目标, 推动能力发展。

游戏是发展幼儿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不仅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 更能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 教师要以发展幼儿的合作、交往、分享等能力为落脚点, 实践社会角色, 丰富和健全幼儿人格, 使游戏的目标指向幼儿能力的发展, 让角色游戏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把握游戏特点, 加速社会化进程。

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 是儿童人格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

二、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1. 准备阶段指导策略

(1) 表象唤醒和重构策略。如在“开设服装店”游戏中提出:“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 营业员是什么样子的?商店是什么样子的?开一个服装店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亲子讨论的结果是:“营业员要穿统一服装。”“商店要装修得漂亮!”“开店要有营业执照!”“要挂满衣服!”目的是使幼儿在与家长的讨论过程中, 唤醒幼儿原有的表象并进行重构。通过唤醒、重构、再构, 推动幼儿的思维发展。

(2) 角色认识和认同策略。在游戏准备的第二阶段, 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张调查表, 内容是:时尚服装店里可以有哪些人?店里的人可以做些什么?这些角色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在亲子调查反馈中, 幼儿都说到了其中的角色有:收银员、服务员、设计师和加工师等。同时,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她们都干些什么?”“她们怎么做才是好样的?”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进行角色认识, 并且在生活中了解这些角色的责任, 认同这些角色。通过认识和认同旨在发展幼儿的感知力, 促进情感发展。

(3) 情景观察和体验策略。在幼儿了解了游戏的基本框架以及角色的工作内容后, 可以带领幼儿来到真实的服装店里参观了解。通过实地观察, 真切地感受到服装店里具体的工作流程, 并且对每一个角色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有了亲身的感知体验。

2. 材料运用的指导策略

(1) 材料替代策略。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 往往成品较多、特征明显、形象逼真, 这种物质性暗示, 使角色游戏形成一种定势, 无形中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幼儿只能玩出简单重复的游戏, 缺乏新意。

(2) 辅助支持策略。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 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 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 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 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

3. 游戏过程的指导策略

(1) 观察分析策略。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 部分幼儿扮演的都是各个主题游戏中的主要角色, 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 点心店里的厨师、服务员, 理发店里的理发师等;部分则扮演的是依附性比较强的角色, 如娃娃家里的小弟弟以及点心店里的顾客、理发店里的顾客等角色;也有部分幼儿因为没有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无所事事;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也会无所选择, 游离于游戏之外。 (2) 适时介入策略。适时介入的前提就是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 然后再确定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接入。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 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也可以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 使幼儿破解难题, 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 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角色游戏的指导, 要求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到“到位不越位”、“适时而有效”, 不仅要丰富幼儿游戏主题, 增加游戏情节, 促进角色交往, 更要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 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2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但是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的。为此,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呢?各年龄班有自己不同的游戏特点及指导方法。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如何指导小班的角色游戏。

首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为此,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有意识地指引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车辆与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家长组织好幼儿的家庭生活,使幼儿在家里也能获得可以理解的、广泛的生活经验。当然,幼儿获得的知识及生活印象,老师并不急于要求他放映到游戏中去,而是要让其经过自己的同化,自然地放映到游戏中去。

其次,教师要帮助幼儿确定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放映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因此,游戏的主题应由幼儿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强行规定。但三岁的幼儿有模仿成人活动的愿望,还不会明确提出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因此需要教师更多地利用玩具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幼儿有玩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并去实现它。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起劲地切菜,便可启发问:“你这样忙着切菜,给谁吃呀?”“你会切菜,还会烧菜吗?”目的在于让幼儿思考一下,切菜这一模仿动作应包含在什么主题的游戏中。当幼儿能按主题游戏后,教师要启发幼儿独立地提出游戏主题。

第三,要帮助幼儿学会扮演和分配游戏的角色。

三岁的幼儿玩角色游戏,往往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才能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如一个三岁的幼儿在小椅子上开汽车玩,教师走过去问他:“你在玩什么?”“你是汽车司机吧?”“你的车开到哪里去?”“你的车是坐人还是运货?”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从对模仿动作的兴趣转向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忘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也需要教师随时在游戏中用游戏的口气给予提醒。

如一个当售货员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可来到商店买东西,找回售货员并说:“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顾客买东西,售货员要接待。”有时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小班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自行选择角色。如玩娃娃家游戏中,主要角色尚缺,于是老师便说:“我们娃娃家里缺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家的爸爸?”以此确定角色。

第四,要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教育。

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观察游戏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观察游戏活动的情况,并根据情况给予帮助或指导,以促进游戏的发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地做一种工作,当运输工人的幼儿,就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游戏时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建议他去当“交通警”,坐在岗亭里开红绿灯,从而得到了休息。观察的另一目的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如一幼儿胆小、孤僻,很少参加游戏,只是自己拿个玩具,时而摆弄着玩,时而看别人玩,教师在观察中看到这一情况,便带他到游戏中去,开始到商店买东西,到娃娃家做客,渐渐地他能和其他幼儿接近了,能大声说话了,以后又建议他去当娃娃家的爸爸、司机等。通过游戏,这个孩子胆子变大了,上课也能积极发言了。

第五,教师要以角色的身份参加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去,可为幼儿游戏增添情趣,增进师生友谊,并便于指导游戏和了解幼儿,可促进游戏向深化发展。如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需要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当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兴奋。教师应根据指导游戏的需要扮演角色。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当配角,也可以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以便于指导。当然,必要时也可当主角,如当娃娃家的妈妈,她让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自己则看娃娃、喂饭、哄睡觉等,由于教师担任主角,使他们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游戏的内容也丰富了。

最后,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角色游戏、自主、指导策略、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角色游戏及其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二、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幼教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也存在着新的困惑:1、不了解幼儿的游戏心理,对孩子的游戏更多的时候是采取的放任自流或干涉太多;2、如何引领幼儿沉浸于角色中,通过游戏创造性地体验社会生活。3、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整体性;4、在指导策略上没有加以推敲、斟酌,没有保证指导行之有效。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角色游戏中的指导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一)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提供幼儿角色游戏的环境条件(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创设宽松的游戏氛围),鼓励幼儿自己选择要玩什么、去哪里玩、和谁在一起玩,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热情。

(二)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的需要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为幼儿间的相互交往创造条件。当游戏内容贫乏、游戏中遇到困难时,便是教师介入的最佳时机,这时的幼儿最需要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和诱导。例如,刚刚入园的幼儿在“大带小”的开放游戏中或在“欢迎新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中,都可以得到大班幼儿赠送的小手工作品,还能听到他们活泼感人的欢迎词,看大哥哥姐姐富有情趣的文娱表演,这对大、中、小班幼儿都会产生较好的感染效果。

(三)善于观察,适时介入指导。游戏开始时,有的幼儿很快找到游戏的材料、伙伴,与伙伴友好协商达成共识进入游戏;有的幼儿到处转悠没有结果;有的幼儿行动迟缓,无所适从;也有的幼儿为了玩具材料、分配角色发生争执┉对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需要教师及时发现,适时的介入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解决。

(四)引导幼儿评价游戏,促进幼儿自我成长。评价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增长,是幼儿自我能动性的表现,更能表现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认识,可以说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幼儿自我的成长。幼儿在玩游戏中,表现肯定有好有不好的。教师要抓住相对典型的事例,在游戏中及时引导幼儿加以评价,以起到树立游戏榜样,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谁玩的好,让幼儿说说自已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游戏中谁最会动脑筋,谁最遵守规则等等,能使幼儿进一步明确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促使他们自我提高,以获得更高的游戏质量。

总之,要真正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就必须牢牢把握住“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这一宗旨.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它能确保角色游戏教育作用的体现,促进幼儿多方面充分发展。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还能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有力提高幼儿角色游戏水平,使角色游戏开展得更好,更有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海东编:《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孩子会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手父母出版)

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篇4

一、借助观察或参与寻找介入时机

教师应该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时候才是介入游戏的最佳时间, 否则教师的指导很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

案例:一名扮演出租车司机的男孩高兴地开着车, 他手里拿着“方向盘”左右旋转, 绕着教室里面的椅子, 嘴巴里发出“滴滴嘟嘟”的汽车声, 非常投入地开着。教师问:“你的出租车怎么没有客人啊?出租车在马路上开, 是在等什么啊?”男孩停下车, 没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教师:“汽车如果停在路边, 是在等什么?”男孩:“客人。”教师:“对了, 在等客人。 所以你要问一问别人要不要坐车。”教师离开后, 男孩又开动自己的出租车, 并没有接受教师的意见去载客人。

教师作为教育指导者, 依据自己对幼儿行为的判断进行指导有其合理性, 但是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幼儿的活动需要与游戏意愿。当教师的判断不符合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时, 教师的指导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拒绝, 甚至可能中断幼儿的游戏行为。由于成人很容易影响幼儿的心灵与行为, 为了避免滥用这项权力, 我们更应该小心审视每一个活动。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需要教师的帮助, 如何判断教师的介入是否能够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学习?首先, 教师可以借助观察等待介入时机。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与游戏需要最直接的途径。当幼儿在游戏的时候, 教师可以放慢自己的“指导步伐”, 花点时间站在幼儿游戏之外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 获取有效的信息, 为自己介入游戏提供依据, 而不是像“巡视员”一样时时监督着孩子的行为是否违反规则, 是否符合教师要求。其次, 教师可以借助参与发现介入时机。教师作为游戏者与幼儿共同游戏, 一方面教师的参与与介入能激发幼儿持续游戏的热情与兴趣, 另一方面参与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需要的重要途径。参与的过程就是了解、发现的过程, 以平等的地位与幼儿共同游戏, 更有利于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 基于参与而发出的指导行为也更有针对性, 更易于幼儿接受。

二、注重材料、同伴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 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建构着对环境的认识, 游戏材料中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追求游戏活动表面上的“秩序感”而要求幼儿将游戏材料按规定摆放或限制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范围等等。游戏材料的教育功能正是体现在游戏材料使用与操作上的自主性, 当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摆放、使用与操作作出规定的同时, 也限制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游戏情节的发展。因此, 教师首先应注意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 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的而非高结构化成品的玩具, 避免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无所事事;其次,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对游戏材料更大的假想空间, 尊重幼儿的离奇想象。对于幼儿来说, 把丝巾叠一叠也能当成薯片,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最后, 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丰富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 并及时投放。

游戏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行为往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游戏的质量与内容。作为平等参与游戏的个体, 幼儿也更倾向于倾听同伴的意见, 接受同伴提出的游戏想法。从观察结果来看, 以游戏同伴为媒介的介入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 也丰富拓展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以同伴为媒介的介入应该是借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的角色关系, 如导游与游客、服务员与顾客、医生和病人、演员和观众等类似的角色关系。例如当教师发现“导游”抛下“游客”, 在教室里面闲逛时, 教师对“游客”说:“你们的导游去哪里了?去问问导游下一站要去哪里啊?”教师这里借助的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关系, 利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指导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游戏同伴关系。

三、明确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支持性的、引导性的角色, 具体到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中, 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身份应该是游戏者, 即作为幼儿游戏的同伴。然而, 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发现, 即使是游戏活动组织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在具体的游戏指导中也一样面临“游戏者”身份运用的问题与困境。

问题1:教师成为“导演式”游戏者

案例:教师把钱交给“导游”后, 准备跟着旅行团去旅游。“导游”带着“游客”们出发了。教师:“导游, 你要不要介绍一下自己啊?”“导游”低着头羞涩地没有说话。教师:“你可以说, 大家好, 我是张××, 你们可以叫我张导。”“导游”学着教师的话说了一遍。教师:“张导, 我们要到哪里去玩啊?”导游:“我们要去看摩天轮…”“导游”带着“游客”到了书店, “游客”在图书室里面翻看书。教师:“导游, 时间到了该走了!”“导游”点点头, 走了。教师:“ 我们肚子饿了, 你安排我们吃饭了吗?”……

此案例中, 教师表面上是通过“游客”的游戏角色介入, 实际上“游客”角色只不过是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外衣。在整个游戏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以一种显性的、直接的、自上而下、非平等的方式控制着幼儿游戏的进程, 计划并导演着游戏内容与情节, 告诉幼儿游戏时该做什么。幼儿对这种“教师导演游戏“的反应通常是屈从于“教师权威”而在言语上、行为上跟着教师的指示与步伐, 而不是自己决定并计划玩什么。

问题2:游戏者“角色跳出”

案例:孩子们正在玩银行游戏。教师走过来说:“我想办张卡。”男孩:“你得先写上你的名字。”说着, 男孩给教师拿了一张纸。教师接过纸张, 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男孩:“还得写你的电话号码。”教师笑着说:“办卡真麻烦啊!”这时, 教师看到桌子上散落着纸张:“你这里怎么这么乱啊!怎么也不整理啊!你先整理好了再玩。”男孩愣了一下, 放下手中的银行卡, 急忙将桌上的纸张收好。教师在纸上写好电话。幼儿:“你要办什么卡?”教师看着盒子里面各种各样的卡, 选了一张:“这个, 就这个吧。”幼儿把卡给教师。教师:“谢谢啊!”

上述案例中, 教师是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 将自己当成是幼儿的游戏伙伴, 以隐形的、间接的方式跟随者孩子的游戏步伐, 可是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教育要求时——东西摆放凌乱, 教师不自觉地跳出“游戏者”的身份, 转而以“教育者”的身份纠正孩子不合规范的行为。

教师在观念上都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游戏, 教师的指导不应该控制, 而应该是一种隐形的指导”, 在实际的游戏指导中, 直接控制、导演的现象并不多。但是, “游戏者角色跳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对自身“教育者”身份的固执与坚守, 虽然教师试图并努力以“共同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平等游戏, 但教师仍旧无法摆脱教师作为教育者“监督”、“审视”幼儿的“职责”, 由此,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就陷入困境。

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的时候应该运用在游戏活动的准备阶段与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分享阶段。当幼儿在自由游戏时, 只要孩子不出现危及安全或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指导就应该本着“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原则, 因此教师此时应将自己的角色主要定位于“观察者”与“游戏者”两种角色。尽量从“孩子现在是什么水平”去真实了解幼儿, 而不要从自己所认定的“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出发进行指导。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篇5

浦东新区七色花幼儿园 姜利勤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的一种自主活动,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及时介入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在不影响幼儿游戏开展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恰如其分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高,是我们在日常实践中思考的难题,本文就“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介入指导要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

教师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是支持幼儿实现游戏的愿望,因此,教师的介入指导必须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应不中断幼儿的正常游戏,给幼儿更大的自由表现的机会。【案例一】

在点心店的游戏中,炎炎是厨师,辉辉是服务员,梁梁是顾客。顾客点了一份馄饨和一个荷包蛋,服务员告诉了厨师,一会儿,馄饨端出来了,可是荷包蛋却迟迟没上来,顾客生气了,向老师告状:“老师,我要了荷包蛋,可是他们不给我!”于是厨师和服务员连忙跑到老师这儿来解释说:“我们这里没有荷包蛋的,所以没有给他。”老师说:“那顾客要吃荷包蛋,你们能不能想想什么办法呢?” 接着,老师拿来黄色

…… 和白色的彩泥,对厨师说:“用彩泥能不能为客人做个荷包蛋呢?”当老师第二次来到点心店时,厨师和服务员发生了争执,因为厨师用彩泥做好了荷包蛋,她认为是自己做好的要亲自去拿给顾客吃,而服务员说这应该是他干的事情而不让厨师去送,于是老师说:“你们觉得由谁送荷包蛋更合适呢?”厨师和服务员都说服务员更合适,于是厨师心服口服地让服务员送荷包蛋了。【案例二】

在一次游戏时,轩轩做花点的老板,她想把花包装一下,可是花店里没有包花的纸,于是她来到百宝箱中寻找适合的包装纸,一会儿她举起一张粉色的纸问老师:“老师这是什么纸?我能用它包花吗?”老师故意说:“我也不清楚,怎么办呢?”轩轩想了想说:“我去查查资料书。”于是老师表示赞同,并同她一起来到书屋,轩轩很快找到一本书翻起来,突然她大声叫道:“找到了,就是这种纸,老师这是云什么纸,中间的字我不认识。”老师照书念道:“云彩纸。”轩轩继续追问:“什么叫云彩纸?”老师接着说:“云,是一朵云的云,彩,是彩虹的彩,你仔细想想,再看看这种纸,就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轩轩想了片刻,说:“知道了,这种纸上有很多花纹,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像彩虹一样美丽,所以叫云彩纸。”老师说:“是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轩轩说:“我就用这张纸包花吧。”

以上两个案例,都体现了“当幼儿主动求助老师时,教师必须介入指导”,那么,同样的求助案例,老师的介入指导是否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起到了“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前提下,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呢?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老师两次介入了孩子的游戏,第一次介入,是孩子主动来寻求帮助时,老师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第二次介入,是当幼儿发生争执,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老师及时介入提示,使游戏能顺利地继续开展,所以老师的介入是适时恰当的。第二个案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行为非常值得肯定,但放在角色游戏的背景中就不是非常适切,角色游戏中老师的介入,是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为目的。很显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云彩纸,与角色游戏情节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老师没有根据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进行引导,这样的介入指导不是最合适。

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会从中自得其乐,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游戏中最好多观察、少干预,必要的时候介入,指导游戏最关键的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介入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游戏,指导的结果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推进游戏,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没有十分的把握时可以试探性介入,不合适的话可以及时退出。

二、介入指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会认为,角色游戏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有问题也让孩子自己解决,教师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其实不然,角色游戏时,顺应幼儿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是要求教师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在介入指导时既要尊重孩子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便取得最佳的效果。【案例一】

娃娃家的“妈妈”和“爸爸”抱着娃娃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东看看西瞧瞧,两人都选中了一种玩具糖果,可是只有一颗,两人就吵了起来。

“爸爸”说:“这颗糖是我先看到的。” “妈妈”说:“这是我先拿到的。”

两人手里都抢着糖果不肯放手。于是老师走过去说:“其他的糖果也很好吃的,再选一样其他的好吗?”两人不同意,都不撒手。

于是老师问“妈妈”:“妈妈,这颗糖果是买给谁吃的呀?”“给娃娃吃的。”

老师又问“爸爸”:“你这颗糖又是买给谁吃的呢?”“我也是买给娃娃吃的。”

于是老师说:“爸爸和妈妈买糖都是给娃娃吃的呀,那就给娃娃吧!” 在老师的引导下,“爸爸”小心翼翼地把这颗糖放进娃娃的衣服口袋里,和“妈妈”一起抱着娃娃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分析】

这是一个小班角色游戏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能力比较弱,角色意识不强,遇到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沟通解决的能力,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更加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介入指导,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不但没有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案例二】

一连数次发现娃娃家的孩子总是忙于外出购物或去观看小舞台的表演,娃娃家内很少有人,就在娃娃家隔壁的医院也是无人问津,孩子显得无所事事。今天,娃娃家内又只留下爸爸一人在家,只见他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儿又去烧饭烧菜,于是老师到娃娃家问口敲门:“家里有人吗?”敲门声引起了爸爸的注意,他迅速帮老师开门,并不时地打量老师。看到他好奇的眼光,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好吗?我好久没来看她了。”爸爸似乎明白了什么,马上让老师坐下来,并倒水准备好吃的东西,忙得不亦乐乎。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在哪里?”爸爸随手拿起娃娃说:“在这里。”“怎么哭得这样厉害?”“大概饿了。”老师故意亲了亲娃娃说:“娃娃好像发烧了,快去医院。”爸爸瞪大眼睛,火速把在外的妈妈叫了回来,并大声说:“娃娃病了,快点送娃娃看病去。”两人抱着娃娃去了医院,医生也马上忙碌起来,一会儿为娃娃量体温,一会儿给娃娃打针……不一会儿,他俩抱着娃娃回来了,把娃娃交到老师手上说:“娃娃病看好了。”老师说:“娃娃配的药呢?她好像还在发烧。”妈妈说:“那我们再带她去看病。”老师说:“还是打个电话给医生吧。”爸爸拿起电话,大声跟旁边医院的医生打起了电话,两人在电话中讨论着娃娃的病情、该吃什么药?爸爸并与医生商量能不能上门来送药等等,搁下电话不久,医生就把娃娃的药送来了。【分析】

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主题情节停滞不前的现象,原因是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趋于低潮,孩子们在游戏主题中无所事事,一般是因为已经完成了他们预想的游戏环节或对单调的游戏情节不再感兴趣了,当观察到这种现象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指导了。案例中老师以娃娃家长辈的角色身份主动介入指导,协调主题之间、角色之间的关系,将新的游戏情节引导到角色之间沟通合作的层次,从而提升幼儿游戏的经验和水平,教师的主导机智在于,把新的要求转化为幼儿游戏的需要,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游戏行为。

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6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可以通过模防和想象来进行角色游戏,经过角色扮演来反应周围的生活,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角色中,幼儿主动的参加,看重现实生活,关心他人,从中体验生活带来的快乐。角色游戏中可以使幼儿养成积极主动参加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在幼儿的丰富想象力下。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多彩,在角色扮演下就更出色,这样就需要教师在策略上有正确的指导,使游戏能够更好的实施。

一、教师导入指导策略

在幼儿进行游戏之前,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游戏中需要的玩具和材料,还必须在游戏未开始前进行导入。有很多种导入方法,例如:直接、案例、看图等导入方法,使幼儿能尽快的对将要开始的游戏情景有所了解,更好的适应角色的扮演。导入指导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游戏进行不同的导入。直接导入就是向幼儿说明自己将要进入的游戏场景、需求等,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叙述使幼儿产生游戏兴趣。设疑导入是应用一系列的讨论问题,经过教师和幼儿的问题吸引幼儿注意,致使幼儿尽快进入情景。案例导入是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聲情并茂的讲述,展现游戏场景在幼儿面前,使幼儿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看图导入就是教师讲解相关图片信息,使幼儿能很快的分辨和体会到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在进行开创新角色主题时,有些幼儿生活经验少,这样就很慢的进入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领导。教师要耐心的对到导入活动进行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安排,给幼儿角色进入做好铺垫。

案例一:怎么当好医院的医生

在进行游戏时,可以将幼儿分成医生和病人两个小组,教师就可这样问“小朋友你们都生过病吗?”“生病了去哪里看呀?”“医生怎么看病呀?”等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幼儿弥补缺乏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回答过后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重要的是问题设置,首先,应该设置简单的问题,在幼儿了解是自己看还是作为医生给别人看病的角色基础上,在讨论开放性的问题来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开发。让他们时时回想自己在医院看病的过程,这时进行游戏,幼儿一定会很快进入角色讨论医生看病的过程。

二、教师介入指导策略

在角色游戏开始以后,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对幼儿角色游戏发展过程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阻止。这是教师已经不再是组织者了,而是幼儿的帮助者。在这过程中为了不限制幼儿的想象思维,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涉和打断幼儿的游戏。这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教师才能介入,一是很难在顺利继续角色游戏时,二是幼儿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时。

案例二:难以继续的娃娃家游戏

娃娃家有许多孩子喜欢的游戏:如小桌椅、小杯碟、玩具娃娃等,在一切准备完后,欢欢和乐乐成为这家的主人,在高兴中进入游戏。但进入娃娃家被其气氛吸引,只顾自己玩,欢欢开始走来走去的玩这小玩具,乐乐不被理会和欢欢发生争执。这种情况下游戏就难已进行了。

教师在对这种情景观察一会后,教师就可以作为客人进入游戏,教师可以询问小宝宝的状况,如问“小宝宝是不是饿了?”这时妈妈的扮演着欢欢就会回答:“是”,而乐乐就会去给小宝宝找吃的。这样游戏就会继续进行下去了。

在游戏开始的过程中,幼儿没有自觉性,对身边的材料随意玩弄,这样就会是游戏无法进行,在幼儿无法找寻自己的角色,教师应当观察其原因产生的根源,然后一角色的身份进入游戏是游戏顺利进行,而不是叫停来是幼儿产生厌烦的情绪。除这之外,在游戏中幼儿产生矛盾时教师也必须介入。

案例三:食物滚落一地的美食街

在美食街的游戏中,卖“丸子”的售货员由娟娟扮演,在他用力叫卖中引来了一些“顾客”。在人群拥挤中娟娟所拿的“丸子”洒落在地,娟娟蹲身捡起,这一幕别顾客亮亮看到,并指责他把掉在地上的东西卖给他们,大家都来围观,娟娟因为委屈,泪眼旺旺的求助老师。这时,教师可以进入人群,先弄清情款,之后告诉娟娟地上的丸子已经沾上了细菌,吃了会坏肚子,在告诉亮亮娟娟愿意给他换一盘,这样游戏进能进行了。打闹、争执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这时,主要就是弄清矛盾产生的原因,在根据原因进行调节,使其游戏继续进行

三、结语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构成了游戏的主体,教师为游戏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游戏中带动幼儿进入角色,仔细观看幼儿的游戏过程,在问题产生时及时解决和进入幼儿角色中,提供帮助给幼儿。其中导入和介入指导策略是教师主要负责角色游戏,使游戏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雪珍.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238-239.

[2]张冬梅.浅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2):226-227.

角色游戏情境指导中的现象剖析 篇7

一、“花纸”事件

1. 事件的发生

“娃娃家”里, 教师为孩子设置了一个足以保证“爸爸”“妈妈”随心所欲地选择材料, 进行“炒菜”“做饭”“带娃娃”的环境。你看, 扎着两只小辫的新新细心地把彩纸剪成一丝一丝的细条, 放在“锅”里翻炒了几下, 端到桌上边招呼大家, “快来尝尝我做的菜, 这黄的是韭菜, 红的是肉丝, 白的是豆腐丝, 色香味齐全!”大家高兴地坐下来品尝, 忽然“爸爸”觉察出这些菜丝是他刚从“花店”带回的“小花”剪成的, 就大声嚷嚷道:“你剪坏了小花, 赔给我……”王子、霏霏几个见状, 也说要告诉老师, 新新见势吓得哇哇大哭, 原本开开心心的欢乐气氛一下全搅了。游戏就此终止, 我边安慰新新, 边与围过来的孩子讨论:“花纸有什么用处”“什么游戏也需要花纸”“象这样的花纸还有其他东西, 老师没有摆在你活动的区域, 可是你做游戏时又需要它们, 到哪儿去取呢”……经过讨论, 孩子理解了新新的行为出于游戏需要, 可以谅解, 由此也推出了“百宝箱”的设置, 解决再次出现的材料问题。

2. 分析与启示

孩子园里创设游戏的环境, 初衷就是为了回归孩子喜欢自由自在活动的天性, 离开教师的“指挥棒”, 让孩子享受自然发展的活动乐趣。我们也常常鼓励孩子利用玩具、寻找替代物、半成品进行创新游戏, 应该说新的行为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而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认为新新剪坏了“花店”里的彩纸, 甘愿放弃游戏中“品尝”的过程而加入指责新新的行列, 而让本来还沉浸在游戏欢乐中的新新刹那间失去了创新带来的成就感, 反而为自己的“破坏”行为感到担心害怕呢?

“花纸事件”使我意识到,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发展游戏情节, 孩子必须有选择材料的自由, 才能在操作中发挥出主动性, 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 理解孩子的游戏需要, 精简不必要的活动常规, 特别要废除那些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工作而用来约束孩子行为的所谓规则。在这起事件中, 如果不是“常规”要求孩子不能随意使用其他区域的材料, 也就不会有指责新新“破坏”行为停止游戏的现象, 或许孩子也不会顾忌这样那样的规则, 而压抑自己的活动。那么游戏中类似新新的创新行为就能大量涌现出来, 孩子游戏也就更精彩更生动。因此,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不能图省事, 用规则来统一、限制孩子, 而是应该关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反映, 视不同的情况分析孩子的违规行为, 及时理解孩子的意图和需要, 给予材料、心理等方面的支持, 从而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让孩子在模仿与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与同伴一起享受快乐游戏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 逐渐成长起来。

二、神奇的糖果铺

1. 事件的发生

前两天, 我把游戏材料进行了整理, 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这一天, 涵涵第一个冲进了“小超市”, 在超市中发现了许多的糖果盒。他被吸引了, 蹲在糖果盒前面“研究”了老半天, 然后不解地问:“老师, 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样子的糖果盒呢?而且都很漂亮, 有的是心形的, 有的是花轿样子的, 还有的就像一幢小房子?这么多的糖果盒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于是, 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向涵涵反问道:“你准备做什么呢?”“我要把这些漂亮的糖果盒搭成一间漂亮糖果屋, 让客人一进入超市就能知道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糖果。“那你准备怎么做呢?”我继续问他。涵涵说:“我就用心形的糖果盒做房子的基础, 用小房子一样的糖果盒做墙壁, 最后, 我再用花轿一样的糖果盒做屋顶。”浩浩边说边做, 没过多久, 一幢漂亮的糖果屋就完成了。糖果屋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 其余的小朋友也被这间糖果屋吸引了, 纷纷都说:“哇, 好漂亮的糖果铺!”

2. 分析与启示

小朋友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涵涵很会动脑筋。在今后的游戏活动前, 可以经常开展让孩子讨论, 自己动脑筋制作游戏材料, 这样既让孩子开动了脑筋, 开发了思维;又让我们省去了制作材料的时间, 真正符合了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应学会创新。创新意味着你不但要熟悉已有的事物, 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许多自己的新想法。

在角色游戏中抓住这一良机, 充分利用孩子对自然、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从小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 激发他们的探索。对于培养孩子热爱科学, 热爱社会的兴趣, 以及将来成才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对外界事物好奇, 往往显示出独立的见解和思维, 很少模仿别人, 能够用新方法对待旧事物。对于由孩子的好奇心引发的独创行为, 应该给予表扬、鼓励, 使其好奇心得到强化, 并为此去寻找答案, 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三、材料变变变

1. 事件的发生

操作区里大卫和同伴用黄泥和小棒、花纸制作了“蛋糕”以后, 玩起了“祝你生日快乐”游戏;钓鱼区里安安把“钓鱼”游戏里的磁性“小鱼”搁在桌上, 到餐厅里加工“糖醋小鱼”……

2. 分析与启示

我们常会发现孩子不是游离了知识性区域的活动目标, 就是看到孩子离开了指定的游戏地点, 而有的教师不经过深入的观察, 就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回到原来预设的活动中去, 却不知孩子的游戏受到教师干预时, 很少再会有孩子继续坚持下去, 粗心的老师也就很少能够体验到这些有着独特个性的孩子。其实孩子也有其独特的个性, 他们有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有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因此, 我们不能过分限制孩子的游戏场所, 把知识区的活动和角色游戏绝对孤立开来, 而是应顺应孩子游戏活动的兴趣, 支持他们的想法和玩法, 利用这些机会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发展, 因为只有当孩子思维和想象的水平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他们才会对物品进行假想, 展开模仿与想象, 这样就使材料的游戏意义大于材料本身的意义。事实上孩子游离其他区域的活动目标, 也是生活经验的反映, 孩子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是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建立起来的。孩子能够自觉地以物代物, 展开联想角色游戏的情节便会有所发展, 这样就使孩子的心理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思维活动变得频繁, 就能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 游戏活动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 深入孩子的游戏, 了解孩子的需求, 协调孩子之间的矛盾, 充分发挥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孩子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在游戏中得到快乐。

摘要:角色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游戏之一, 它能满足孩子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求。在角色游戏中, 孩子运用语言发起游戏、形成游戏情境、完成角色扮演, 并从中获得游戏的乐趣。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篇8

一、教师应从幼儿实际出发创设游戏主题与分配游戏角色

教师在进行角色游戏的主题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 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创设主题时, 先要对班级中的幼儿近况有所了解, 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主题的创设。比如, 在创设以“你是我的好朋友”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时, 教师可以把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和情绪相对稳定的幼儿混编成两组, 让幼儿假装都不认识, 接着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姓名并记住对方的姓名, 手拉着手一起玩玩具、背儿歌等。教师在现场要鼓励幼儿多和小朋友交往, 互相帮助, 加深对集体的感情。此外, 在开展游戏前, 教师要对幼儿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分配。教师要深知, 角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 非常关心自己扮演的角色。因此, 教师除了要根据幼儿的自身特性安排角色, 也要对角色进行适当的轮换, 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角色体验。教师在分配角色之后, 也要及时对相关角色进行讲解与启发, 让幼儿对角色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模仿阶段, 还要让幼儿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 发挥角色的教育意义。

二、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要潜移默化地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中, 教师在创设游戏主题与分配角色后, 也要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丰富与发展幼儿的游戏经验。虽然幼儿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对熟悉, 如“售货员”“教师”“警察”等, 幼儿会把自己对角色的认知体验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出来, 但有时动作会机械化, 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在此时, 应给幼儿适当的提醒与引导。如“妈妈下班了”游戏中, 幼儿要扮演妈妈、爸爸、孩子等, 教师此时就要让幼儿回忆即有的经验, 想想:当妈妈下班后都干什么了?累不累?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 幼儿想起了妈妈下班的生活点滴, 也能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体会妈妈上班的辛苦与劳累。如在“超市购物”游戏时, 教师也带领幼儿回忆平时和家长去超市的情形, 鼓励幼儿学习超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 感受与体验超市购物。

学前教育专家研究表明, 幼儿的生活与认知体验越丰富, 其想象力也就越丰富。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与生活中也要注重幼儿的相关知识的积累, 通过不刻意的语言、行为等对幼儿进行教育, 提高幼儿的认知经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也要及时与家长对幼儿在家里的表现进行沟通与交流, 帮助家长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善于发现生活的点滴。教师还要对在角色游戏中有良好表现与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表扬, 树立榜样的作用, 分享其经验, 让其他幼儿知道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 要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幼儿, 要教会幼儿用全面的观点与方法去看待和处理游戏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要勤于观察、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

虽然角色游戏的主体是幼儿, 但教师不能对其在游戏中的表现放任不管, 应勤于观察幼儿的行为, 了解幼儿的实际游戏能力与水平, 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每个幼儿都拥有不同的个性, 在认知能力、身体情况、行为表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角色游戏需要不同幼儿发挥个性与表现自我, 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就要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幼儿的情况了如指掌, 善于发现与肯定幼儿的优点与长处。如某个幼儿总希望扮演游戏中的主要角色, 一般这样的幼儿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与组织能力, 但往往对人的态度上不够温和, 教师在对此情况了解后, 首先要肯定与表扬这个幼儿的长处, 同时也要帮助他改正缺点与不足。教师对胆小懦弱、不善言辞的幼儿也要适当进行引导。可以带领这一类型的幼儿去角色区, 问其对哪个区角感兴趣, 然后教师扮演成“妈妈”带领幼儿到邻居家里去做客, 逐渐这一类型的幼儿就能和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与合作了, 待其交往能力进一步加强后, 要鼓励幼儿扮演主要的角色, 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使幼儿全方面感受到角色游戏的魅力。此外, 教师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如在“美发屋”的游戏中, 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在给顾客洗完头后, 就去隔壁冷饮厅看服务员端饮品了, 此时, 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 把幼儿引到自己的游戏中, 找回自己的角色。

四、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注重游戏总结与评价

教师应该尽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游戏。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结束的时机, 要在幼儿的兴致还没完全退却时结束游戏, 这样可以让幼儿继续保持对角色游戏的积极性, 并为下次开展角色游戏埋下伏笔。当幼儿从所扮演的角色回到现实中时, 教师要对游戏进行总结, 可以先让每个幼儿总结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 然后教师在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扬与鼓励, 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幼儿委婉地提出改进建议, 切不可过于急躁, 要让幼儿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 不要让幼儿背负太多的压力, 通过教师的及时总结与评价, 幼儿能对游戏有更深刻的认识。当对游戏进行总结后, 教师要鼓励和督促幼儿把区角的玩具、道具等都有序地收拾起来, 并对场地进行简单的整理, 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 角色游戏是一项幼儿反映日常现实生活的特殊活动。角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也能对幼儿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因此, 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 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注意与幼儿沟通, 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一方面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减少控制, 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对幼儿的违规行为进行干预与疏导, 为幼儿搭建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并及时对游戏进行总结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淑贤.姚伟主编.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1995.

[2]张春华.大班幼儿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 2012 (4) :155-155.

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9

一、帮助幼儿提炼、总结生活经验

幼儿的知识经验大都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虽有体验, 但他们还不会提炼总结, 自然就不会表达, 表现能力自然减弱, 所以教师有效的指导性梳理是指导幼儿进行游戏的前提。

1. 邀请家长参与, 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完成课前丰富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一环, 家长不懂具体怎样做, 教师可以发放调查表或口头要求来告诉家长。如爸爸、妈妈是什么工作?回家后在家做些什么事情?煮饭前需要做些什么?炒菜怎么操作?怎么拖地?怎么给宝宝讲故事?怎么陪宝宝?做什么游戏?超市的橱柜怎么摆放?怎样分类?……通过照片、绘画等手段引导家长和孩子对日常生活现状的梳理, 进而由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幼儿有了深刻的感受, 对生活细节有了详细的记忆, 在角色游戏中就能有充分的表现。

2. 通过影像资料再现情景, 帮助幼儿回忆, 梳理总结

游戏前, 教师可以在区域里或集中游戏前让幼儿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和图片, 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帮助幼儿巩固对角色的认识。如:观看一段家庭录像, 爸爸在家里怎么做饭、玩电脑、拖地板、给宝宝讲故事;妈妈在家里怎么洗衣服、怎么喂宝宝、怎么给宝宝洗澡;宝宝在家里怎么洗手、吃饭、玩玩具等。通过教师具体的提问和细致的引导, 幼儿对各角色的活动有了清晰的梳理和详细的印象, 玩起来就具有表现力了。

二、充分尊重幼儿, 自由选择角色

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 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而且参与的欲望也得到激发, 游戏即将开始。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喜好, 有的喜欢当妈妈, 有的喜欢当爸爸, 有的喜欢当宝宝, 此时, 教师一定要遵守“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 尊重幼儿, 协助幼儿分配角色,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尊重幼儿的选择, 但不是放纵, 角色的选择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开始就任由幼儿“选择”。幼儿没有经验、没有感受就一味任由其所谓的“选择”, 幼儿会无从下手。教师要建立在幼儿自愿的基础上适当引导, 针对个别幼儿特别照顾, 鼓励幼儿选择角色。小班的幼儿协调性比较弱, 自我意识比较强, 教师要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帮助幼儿分配角色。如:娃娃家游戏中, 教师准备除以本班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的份数分家, 45个孩子就要准备15个“娃娃家”, 先保证每个孩子能有一个家, 有角色, 再帮助幼儿分组。第一次游戏时, 可以先按座位帮助幼儿分小组, 指导幼儿3个人一个家, 安排到家里后, 再让幼儿自选要当爸爸、妈妈或宝宝;然后慢慢放手到自由找朋友组建“娃娃家”, 再由原来的3口之家逐步扩展到5口之家等等。

三、仔细观察游戏, 适时介入指导

1. 小班幼儿因为其年龄特性会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1) 缺乏角色意识,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 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浩浩平时最喜欢当娃娃家的爸爸和汽车组的司机了。他当爸爸时看见汽车司机玩得特别高兴时, 就会放下手中的小锅子去当司机;可当他看见老师去娃娃家作客了, 就又放下方向盘回到娃娃家当起了爸爸招待客人。又如:班里新增的一个主题点心店, 时常会出现许多不是点心店的成员在点心店“卖力”地做点心。

(2) 游戏中的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 更多地依赖玩具进行游戏, 满足于玩具的摆弄之中, 缺乏交往能力。例如: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忙着摆弄餐具做饭, 对孩子不理不睬;点心店的师傅只是埋头苦干做各种点心, 对来买点心的顾客置之不理, 即使嘴里答应做一盘汤圆卖给顾客, 但过会儿就忘了, 忙着做别的事了。又比如:冷饮店里顾客买冷饮, 嘴里还没说要买什么, 手已经去拿自己需要的冷饮了。

(3) 游戏中反映出的内容比较简单, 情节比较单一。例如:娃娃家反映的内容就是妈妈烧饭爸爸也烧饭, 你喂娃娃我也喂娃娃。这与孩子们生活经验有限有极大的关系, 并且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 即使有一些经验也不能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2. 幼儿游戏过程中, 教师的观察最为重要, 不是漫

不经心地走过场、看热闹, 而是善于观察孩子的表现。针对以上的现象, 教师可以以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转换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引导。

(1) 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 表现角色的特点。小班幼儿, 角色意识比较薄弱, 应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帮助幼儿回忆角色的特点, 增加对角色的理解。如:妈妈和爸爸有什么不同?小宝宝会做些什么事情?有什么表现?再请个别小朋友来扮演爸爸为宝宝洗澡的情景, 表演妈妈喂小宝宝的情景等, 帮助幼儿体会角色的特点, 学习表现角色。游戏中, 教师用语言提醒幼儿, 帮助幼儿约束自己, 增强角色意识。如发现娃娃家的“爸爸”一会儿当爸爸, 一会儿当宝宝, 角色不清, 没坚持, 适当提醒幼儿:“爸爸呢?宝宝想出去公园玩, 爸爸带宝宝去吧。”“你刚才不是当爸爸吗, 现在怎成宝宝了?”帮助幼儿坚持角色扮演, 有始有终。

(2) 用参与者的身份鼓励幼儿使用角色对话, 丰富对话内容, 提高语言能力。如:娃娃家里的妈妈和爸爸只顾炒菜没有语言交流时, 教师用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妈妈, 忙什么?准备做什么好吃的?谁来照顾宝宝?宝宝没人陪呢?妈妈可以一边给宝宝讲故事, 一边做饭吗?”教师一边引导:“宝宝乖, 看, 妈妈买了什么菜?妈妈准备给你做红烧肉呢, 可好吃了。”

(3) 教师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小班的幼儿游戏中出现好多无闲着无事可做的, 或不知如何开始的幼儿。如“妈妈”抱着宝宝走来走去, 不知道还可以干什么, 行动单一。这时就教师可直接介入进行指导:“妈妈, 今天街上很热闹, 有好多新开的商店正打折呢, 去逛逛吧?”“宝宝的脸脏了, 快给她洗洗脸吧。”教师一摸孩子额头, 故意惊呼道:“呀!小孩发烧了, 送医院吧。”帮助妈妈找些事情做, 从而丰富游戏的情节。

四、师生共同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对游戏角色的假想 (以人代人) , 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是借助“各种材料”,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因此, 教师在游戏前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可以让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

角色游戏是通过对游戏材料的假想 (以物代物) 完成游戏过程。如果没有材料, 游戏就无法进行。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 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 用小积塑片当“饭”, 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 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 可以是火车的“铁轨”, 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 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教师要鼓励幼儿使用半成品, 一物多用, 不仅可以激发幼儿表现能力, 还拓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五、有效评价游戏

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的过程, 总结游戏经验, 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依据。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这些:

1. 主题的确立和内容的丰富。

娃娃家里有哪些角色?有什么新的创意?如: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请其中个别小朋友说说什么事情怎么热闹?原来是娃娃过生日?哦, 怎么给娃娃过生日的?

2. 角色的扮演。

谁扮演什么角色扮演得特别棒?爸爸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 怎么挑玩具的?这酸奶是什么时候生产的?质量怎样?

3. 材料的摆放和整理。

评价的方式多样, 以教师和小朋友互评、自评等都可以, 充分给孩子说的机会, 为下次游戏的开展作准备。评价的语言指导, 以发现优点来梳理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 不做反面的示范。

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10

一、顺应, 尊重幼儿对区域和游戏伙伴的选择

小班初期, 幼儿基本是平行游戏行为, 游戏中同伴间的交往不多, 并且很难在同一个区域持续地游戏。因此, 教师应针对这一现状, 采用顺应的策略。如果幼儿专注游戏, 即便没有交往沟通, 教师也不应急着催促、拔高, 应该适度允许幼儿换区域游戏。

二、满足, 尊重幼儿操作和摆弄游戏材料的需要

角色游戏的初期, 幼儿热衷于重复摆弄玩具或游戏材料, 重复模仿成人的一些简单动作,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这一特点, 满足他们摆弄材料和简单模仿的需求。

1.提供大量相同和相似的材料。在开设新的角色区域时, 教师可以将该区的相同材料先分成若干份。如在“小医院”放置3个~4个药箱和3份~4份扮演医生的材料, 让更多幼儿有机会扮演医生。也可以将热门区域多开设几个, 如同时开设2个~3个“理发店”, 充分满足幼儿都想扮演理发师摆弄理发用品的需要。待幼儿兴趣转移后, 再合并成一个大的“理发店”。

2.适时增添材料。小班初期, 幼儿的游戏开展多依赖于操作材料, 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应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随时增添。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 就可以适时投放沐浴用品。

3.从材料入手引导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乐于摆弄材料的特点, 从介绍材料、提供材料入手丰富游戏内容。如小医院开张之初, 幼儿“医生”与“病人”不分, 总是“医生”做“病人”的事, “病人”做“医生”的事。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幼儿分清角色, 而是向幼儿介绍不同材料的用途:听诊器是干什么的, 如何使用镊子等。等幼儿对材料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探索后, 再引导幼儿了解哪些材料是医生用的, 哪些材料是护士用的, 并介绍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要说些什么。最后, 引导幼儿认识医生的角色行为和病人的角色行为。

三、等待, 等待幼儿生活和游戏经验的积累

角色游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幼儿生活经验的制约, 这也是小班幼儿最爱玩和最会玩“娃娃家”的原因。考虑到各游戏区之间会因幼儿生活经验的多寡而表现得冷热不均, 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特点与水平, 逐步建立各游戏区。最初, 应多开设几个“娃娃家”, 一段时间后, 可以酌情撤掉一个, 增开幼儿常去的“小饭店”。如果本班幼儿最近生病的比较多, 医院里的人、事、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就可以适时开设“小医院”。那些距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游戏, 如“小银行”, 就应该暂缓尝试。

四、支持, 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并尝试扮演

扮演角色是角色游戏的关键要素。小班初期的幼儿常常缺乏角色意识, 如分不清自己是医生还是病人, 明明是客人却去做服务员的事。因此, 教师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扮演角色入手。

1.每个区设立角色牌, 让幼儿知道各个区有哪些角色。游戏时, 幼儿自选角色牌并悬挂在身上, 以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对自己所充当角色的认知。

2.在游戏小结时, 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内容。教师可以这样问幼儿:“你做妈妈时, 都做了哪些事? ”“你当小医生, 是怎么看病的呢? ”这样的讨论, 能帮助幼儿明确和丰富相关角色行为, 丰富幼儿扮演角色的相关经验。

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11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尤其是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情绪的机会。例如:幼儿的愤怒、厌烦、紧张等不愉快情绪,在游戏中能得以发泄、缓和,它是幼儿消除忧虑和紧张感,向自信和愉快情绪过渡的方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自由、大胆地与人交往,互相协商,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角色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探索,我认为:目前在指导幼儿游戏活动存在以下问题和现象。

1.游戏主题的选择,忽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角色游戏应该是幼儿熟悉的、喜爱的、感兴趣的,是要根据幼儿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主题的。而在实践中,教师设计的游戏,总是习惯于以成人的水平去衡量游戏的趣味性,总是以达到教育目标去判断游戏的价值,从而忽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愉快情感的获得。

2.游戏材料的投放,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

在投放游戏材料时,不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发展的特点;角色区游戏材料投放往往五花八门。游戏材料的随意性不仅造成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玩”各种材料上,从而难以投入游戏情节,而且阻碍了他们的接受能力的发展。

3.游戏角色定位的模糊,缺乏对幼儿组织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角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只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不要过多关注他们玩得怎么样,这就导致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缺乏组织,角色分工不清,无法完成游戏的要求等后果。

角色游戏中,教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角色游戏的推动者、游戏新玩法的倾听者和支持者,还是常规要求的监督者和命令者……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行为会带给角色游戏不同的影响,效果差异在哪里,不言而喻。

三、角色游戏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策略

1.巧妙创设游戏主题,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交往、大胆表现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首先,让幼儿知道怎样开展游戏。比如:要开展“医院”这个游戏的主题,首先就应该先让孩子了解医院一些部门的名称及其职能和分工等等,让幼儿心中有数了,才能选择角色,扮演角色,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

其次,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为了能让幼儿有一个安静和谐、逼真丰富的游戏环境,我们可以把游戏区域划分为娃娃家、小菜场、理发店、书店和超市等种类,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可以将娃娃家和生活区结合,让孩子们除了抱娃娃,给娃娃喂奶、烧饭等等,还可以准备衣架让孩子学会如何挂放衣裤,如何夹夹子,怎么来剥花生;将理发店、小菜场游戏和手工区相结合,孩子们在理发的同时自己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发套、蝴蝶结、发型参考图片;在小菜场把菜加工成半成品卖,自己制作称等等都会让孩子们有东西可玩,自己愿意玩,玩起来还很有成就感。

2.力求游戏材料多样化,有效发挥幼儿主动性

教师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不仅要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玩具材料供幼儿选择,允许幼儿扮演各种角色,也要提醒有始有终,还要注意观察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了解幼儿感兴趣的玩具材料。

我班走廊里就放着一些大的纸箱,孩子们称它为“材料大超市”,里面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盒子、纸管、布、纸盘,还有一些家里坏了的电水壶、锅等等。当孩子在游戏中有需要时,他们就会到材料箱里去找。你们看过用一次性勺子做的汽车反光镜吗?你们见过浴帽做的发套吗?你们见过牛奶盒做的小鸟吗……这样,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材料,获得游戏快乐的同时有效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3.细心当好游戏的观察者,努力培养幼儿能动性

为了发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游戏中必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细心当好游戏的观察者。通过对游戏的细心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顺应幼儿需要。当孩子们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老师可以参与游戏,引导幼儿如何继续游戏。如娃娃家游戏,老师可以当小客人,然后提问:娃娃好像发烧了,怎么办?引导幼儿进行看医生游戏,继续进行游戏。在超市游戏中有顾客需要买冷饮可是超市没有,那老师就要在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们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能动性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角色游戏前要适时适度加以引导,让幼儿自己去探讨确定游戏的主题,充分发挥角色游戏潜在的教育功能,真正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形成主动性,发展能动性,达成主体性。

角色游戏的指导 篇12

一、幼儿角色游戏的含义及种类

(一) 幼儿角色游戏的含义

由于幼儿的年龄具有特殊性, 符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的幼儿角色游戏教育方式很受他们的欢迎, 这种角色游戏教育方式与传统的课程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幼儿角色游戏主要通过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将幼儿引导至一个设定的环境和故事中, 通过体验故事的发展让幼儿学习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这种角色游戏的教育方式在形式上是一种游戏, 但是在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手段, 运用该种教学手段的根本目的是以兴趣做索引, 让幼儿在玩乐中同样学习知识、获得技能。

(二) 幼儿角色游戏的种类

幼儿角色游戏按照不同的特点能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种类:第一, 主题性游戏。主题性游戏本身拥有一项或几项主题限制, 例如看医生、过生日、开派对等主题,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 能够让幼儿的交往范围和交往能力获得提升。第二, 培养幼儿理解合作重要性的角色游戏。面对一项任务, 只有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 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幼儿的合作意识。第三, 增强生活学习能力的角色游戏。让幼儿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场景中, 通过自己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

二、大班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作用

(一) 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增强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最佳培养期为幼儿期, 而在这个时期, 游戏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就可以把握这一个关键点, 以游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在游戏中进行学习, 将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逐渐转变为对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角色游戏时, 需要幼儿以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仅起辅助游戏顺利进行的作用, 当幼儿自身投入到游戏中, 才能够增强其思维的运转, 扩大其想象的空间, 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二) 营造良好接受感, 在幼儿和教师间建立亲密关系

相关教育机构曾对幼儿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从教育成果和幼儿接受结果来看, 角色游戏教育方式更加优于传统课堂教育方式。除此之外, 在幼儿园大班中进行更多的角色游戏, 让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到游戏中, 还能够促进幼儿和教师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在游戏中, 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 二者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深, 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形成。当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感攀升, 教师的身份不仅仅是教育者, 而且是幼儿的朋友或是亲人, 从而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教师辅导大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策略

(一) 设置合理的角色游戏计划

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计划之前, 需要确保游戏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在角色游戏的故事情境中, 实现良好的进步和成长。教师想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就需要尽可能地在计划角色游戏情景时, 添加更多的生活元素, 让游戏更加真实, 便于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游戏情境中。另外, 扩大游戏范围也是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计划时要考虑的一个方面。由于长时间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中, 幼儿所能够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扩大游戏的范围, 在游戏中添加更多的故事情景, 并且组织多个平行班级一起进行游戏, 彻底将游戏的空间范围进行扩大, 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让幼儿在娱乐中得到更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二) 恰当解决游戏过程中的角色矛盾

在角色游戏中, 教师虽然会对故事情境完成事先的计划制定, 但是秉着幼儿为主导者, 幼儿为主人翁的原则, 在游戏过程中, 可能会随着幼儿的自我发挥而造成角色的不断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角色矛盾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内科学地解决好矛盾问题, 按照幼儿的情绪、要求和喜好设置新的角色。将新角色科学合理地融入到游戏当中, 会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充分的自我表现, 从而促进幼儿自行思维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 教师置身于游戏当中, 还能够观察和挖掘游戏设置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为今后制定的游戏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 灵活应对, 实现隐性引导和显性引导的配合

想要让角色游戏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要具有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 幼儿教师需要控制好全局的节奏, 在恰当的环境下, 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隐性引导和显性引导的配合, 帮助幼儿获得智能和潜能方面的提高。在实际引导工作中, 幼儿教师一定要认识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别, 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中每一个幼儿所表现出的不同之处, 对幼儿实施相匹配的引导教育。例如, 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和喜好, 赋予其不同的游戏角色, 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四) 科学引导幼儿的兴趣

毫无疑问, 角色游戏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本身对世界充满了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并予以进行科学的指引,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知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得知, 以角色游戏的方式对大班幼儿进行教育时会存在一个问题, 那便是教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兴趣引导的缺失, 兴趣引导缺失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最终失去娱乐教学的最初目的。所以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 一定要对游戏的整个局面拥有良好的控制力, 尤其是需要对游戏氛围进行严格的控制, 将幼儿的兴趣进行科学的引导, 把预备的教育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当中, 最终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规避游戏教育效果丧失, 让角色游戏真正起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综述所述, 大班幼儿游戏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对幼儿交际能力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不仅能够增加大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 同时对幼儿的待人交往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进行大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要将幼儿放置在主人翁的地位上, 确保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游戏。教师要始终坚持辅助的原则, 明确自己倾听者、指引者、支持者、监护者的身份。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 同时还能获得知识, 提高生活能力, 增强自我表现力, 培养自信心, 最终实现师幼共赢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小妹.在音乐游戏中发展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 :255-256.

[2]郭静静.以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109-111.

[3]全海英, 马超.情境启动体育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14 (2) :95-98.

[4]陈小珠.在角色游戏中提高中班幼儿角色意识的策略[J].华夏教师, 2014 (3) :82.

上一篇:《西门豹》下一篇:水环境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