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精选8篇)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篇1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浦东新区七色花幼儿园 姜利勤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的一种自主活动,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及时介入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在不影响幼儿游戏开展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恰如其分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高,是我们在日常实践中思考的难题,本文就“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介入指导要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
教师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是支持幼儿实现游戏的愿望,因此,教师的介入指导必须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应不中断幼儿的正常游戏,给幼儿更大的自由表现的机会。【案例一】
在点心店的游戏中,炎炎是厨师,辉辉是服务员,梁梁是顾客。顾客点了一份馄饨和一个荷包蛋,服务员告诉了厨师,一会儿,馄饨端出来了,可是荷包蛋却迟迟没上来,顾客生气了,向老师告状:“老师,我要了荷包蛋,可是他们不给我!”于是厨师和服务员连忙跑到老师这儿来解释说:“我们这里没有荷包蛋的,所以没有给他。”老师说:“那顾客要吃荷包蛋,你们能不能想想什么办法呢?” 接着,老师拿来黄色
…… 和白色的彩泥,对厨师说:“用彩泥能不能为客人做个荷包蛋呢?”当老师第二次来到点心店时,厨师和服务员发生了争执,因为厨师用彩泥做好了荷包蛋,她认为是自己做好的要亲自去拿给顾客吃,而服务员说这应该是他干的事情而不让厨师去送,于是老师说:“你们觉得由谁送荷包蛋更合适呢?”厨师和服务员都说服务员更合适,于是厨师心服口服地让服务员送荷包蛋了。【案例二】
在一次游戏时,轩轩做花点的老板,她想把花包装一下,可是花店里没有包花的纸,于是她来到百宝箱中寻找适合的包装纸,一会儿她举起一张粉色的纸问老师:“老师这是什么纸?我能用它包花吗?”老师故意说:“我也不清楚,怎么办呢?”轩轩想了想说:“我去查查资料书。”于是老师表示赞同,并同她一起来到书屋,轩轩很快找到一本书翻起来,突然她大声叫道:“找到了,就是这种纸,老师这是云什么纸,中间的字我不认识。”老师照书念道:“云彩纸。”轩轩继续追问:“什么叫云彩纸?”老师接着说:“云,是一朵云的云,彩,是彩虹的彩,你仔细想想,再看看这种纸,就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轩轩想了片刻,说:“知道了,这种纸上有很多花纹,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像彩虹一样美丽,所以叫云彩纸。”老师说:“是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轩轩说:“我就用这张纸包花吧。”
以上两个案例,都体现了“当幼儿主动求助老师时,教师必须介入指导”,那么,同样的求助案例,老师的介入指导是否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起到了“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前提下,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呢?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老师两次介入了孩子的游戏,第一次介入,是孩子主动来寻求帮助时,老师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第二次介入,是当幼儿发生争执,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老师及时介入提示,使游戏能顺利地继续开展,所以老师的介入是适时恰当的。第二个案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行为非常值得肯定,但放在角色游戏的背景中就不是非常适切,角色游戏中老师的介入,是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为目的。很显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云彩纸,与角色游戏情节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老师没有根据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进行引导,这样的介入指导不是最合适。
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会从中自得其乐,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游戏中最好多观察、少干预,必要的时候介入,指导游戏最关键的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介入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游戏,指导的结果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推进游戏,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没有十分的把握时可以试探性介入,不合适的话可以及时退出。
二、介入指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会认为,角色游戏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有问题也让孩子自己解决,教师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其实不然,角色游戏时,顺应幼儿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是要求教师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在介入指导时既要尊重孩子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便取得最佳的效果。【案例一】
娃娃家的“妈妈”和“爸爸”抱着娃娃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东看看西瞧瞧,两人都选中了一种玩具糖果,可是只有一颗,两人就吵了起来。
“爸爸”说:“这颗糖是我先看到的。” “妈妈”说:“这是我先拿到的。”
两人手里都抢着糖果不肯放手。于是老师走过去说:“其他的糖果也很好吃的,再选一样其他的好吗?”两人不同意,都不撒手。
于是老师问“妈妈”:“妈妈,这颗糖果是买给谁吃的呀?”“给娃娃吃的。”
老师又问“爸爸”:“你这颗糖又是买给谁吃的呢?”“我也是买给娃娃吃的。”
于是老师说:“爸爸和妈妈买糖都是给娃娃吃的呀,那就给娃娃吧!” 在老师的引导下,“爸爸”小心翼翼地把这颗糖放进娃娃的衣服口袋里,和“妈妈”一起抱着娃娃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分析】
这是一个小班角色游戏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能力比较弱,角色意识不强,遇到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沟通解决的能力,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更加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介入指导,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不但没有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案例二】
一连数次发现娃娃家的孩子总是忙于外出购物或去观看小舞台的表演,娃娃家内很少有人,就在娃娃家隔壁的医院也是无人问津,孩子显得无所事事。今天,娃娃家内又只留下爸爸一人在家,只见他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儿又去烧饭烧菜,于是老师到娃娃家问口敲门:“家里有人吗?”敲门声引起了爸爸的注意,他迅速帮老师开门,并不时地打量老师。看到他好奇的眼光,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好吗?我好久没来看她了。”爸爸似乎明白了什么,马上让老师坐下来,并倒水准备好吃的东西,忙得不亦乐乎。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在哪里?”爸爸随手拿起娃娃说:“在这里。”“怎么哭得这样厉害?”“大概饿了。”老师故意亲了亲娃娃说:“娃娃好像发烧了,快去医院。”爸爸瞪大眼睛,火速把在外的妈妈叫了回来,并大声说:“娃娃病了,快点送娃娃看病去。”两人抱着娃娃去了医院,医生也马上忙碌起来,一会儿为娃娃量体温,一会儿给娃娃打针……不一会儿,他俩抱着娃娃回来了,把娃娃交到老师手上说:“娃娃病看好了。”老师说:“娃娃配的药呢?她好像还在发烧。”妈妈说:“那我们再带她去看病。”老师说:“还是打个电话给医生吧。”爸爸拿起电话,大声跟旁边医院的医生打起了电话,两人在电话中讨论着娃娃的病情、该吃什么药?爸爸并与医生商量能不能上门来送药等等,搁下电话不久,医生就把娃娃的药送来了。【分析】
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主题情节停滞不前的现象,原因是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趋于低潮,孩子们在游戏主题中无所事事,一般是因为已经完成了他们预想的游戏环节或对单调的游戏情节不再感兴趣了,当观察到这种现象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指导了。案例中老师以娃娃家长辈的角色身份主动介入指导,协调主题之间、角色之间的关系,将新的游戏情节引导到角色之间沟通合作的层次,从而提升幼儿游戏的经验和水平,教师的主导机智在于,把新的要求转化为幼儿游戏的需要,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游戏行为。
总之,教师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关键在于教师要针对角色游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证明,只有再这样的前提下介入指导游戏,幼儿的游戏才是轻松自如的,才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童趣,才是真正的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篇2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生活经验得以再现, 帮助幼儿推进游戏进程, 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经验。教师要对幼儿游戏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 包括:幼儿进入了哪些游戏区域?在游戏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游戏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经验表现如何?游戏主题是否还会出现新的情节?和同伴间的交往能力怎样?哪个游戏区域最吸引幼儿?主题与环境材料是否适宜游戏的发展?有哪些经验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游戏?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
教师适宜有效的介入将会推进幼儿游戏水平更快地发展。
(一) 平行式介入法
幼儿在游戏时, 教师在旁观察, 当幼儿在游戏中玩法较单一、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时, 教师运用隐性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模仿。
小班游戏实录:
萌萌在表演区做小演员, 她拿着一面铃鼓坐在地垫上, 不断地敲击着, 我观察了10分钟左右, 她一直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于是我也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表演区, 我选择了一件有“蝴蝶翅膀”的衣服, 打开音乐边唱边跳, 我不时地对着萌萌唱歌, 一首歌过后, 萌萌站起来也选了一件绿色亮片的裙子, 和我一起边敲铃鼓边跳舞。
分析:
小班幼儿模仿性很强, 因此, 在本案例中, 我观察到萌萌的游戏行为很单一, 便运用平行介入的方式, 引导萌萌丰富游戏的内容。这时的引导是隐性的, 更易于幼儿接受。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小班幼儿, 在教师隐性的指导下, 幼儿不知不觉习得了新技能。但是要注意的是,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 这要基于教师平时对幼儿的观察, 如果幼儿对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不感兴趣, 依然自顾自地玩, 那么教师的介入将会是无效的介入。也就是说, 当幼儿出现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 教师就要采取平行介入, 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 引导幼儿模仿, 这对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这种指导是隐性的, 对象多以托班、小班幼儿为主。
(二) 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 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 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 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 教师可扮演配角。
中班 (上) 游戏实录:
角色游戏开始后, 选择“娃娃家”的幼儿纷纷开始选择角色, 忙活起来, 他们每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 大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语言交流, 于是, 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 等待有幼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是过了一会儿, 他们依旧是各忙各的, “宝宝妈妈”还在沙发上摆了很多东西。于是我选择了“客人”的角色介入她们的游戏, 我进到“娃娃家”后对“爸爸”说:“宝宝爸爸, 很久没有到你家做客了, 听说你又学会烧新的菜了?”爸爸马上热情地说:“对呀, 我现在会用微波炉烤面包了, 你要不要尝尝?”我忙说:“好呀。”于是爸爸开始忙活起来。我又对“妈妈”说:“宝宝妈妈, 你买了这么多的东西是要招待我吗?”“妈妈”说:“这是买给宝宝吃的。”我接着说:“可是我是客人啊, 客人来到你家里, 你怎么招待我呢?”“妈妈”想了想说:“在家里的时候, 阿姨到我家里来, 妈妈就会给阿姨切水果吃。”于是, 她就去找水果。“哎呀, 家里没有水果了, 打电话叫人送吧。”于是, “妈妈”开始拨打电话:“喂, ‘娃娃家’需要一些水果。”这时, “爸爸”把烤好的面包拿给我吃, 还说:“快来吃吧, 刚烤好的热面包……”
分析:
经过一年小班的自主游戏, 幼儿的游戏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幼儿都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 但角色意识不够强, 有的幼儿只会摆弄道具, 不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有的幼儿能按角色结合生活经验做游戏, 但是在游戏中缺少相互沟通的语言, 处于平行游戏的状态, 教师要在游戏中发现问题, 以交叉介入的方式引导幼儿。于是在活动结束后, 我组织幼儿集体分享“娃娃家”的案例, 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在家里的时候, 看到爸爸妈妈之间会说些什么, 爸爸妈妈和自己会说什么, 做什么, 以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自主表达意愿的能力, 但游戏水平还在不断发展中, 因此, 他们渴望新游戏情节的产生, 但有时又驾驭不了新游戏。这时,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交叉式介入法是中班游戏指导中经常使用的, 因为这种方法互动性很强, 适用于小班、中班。
(三) 垂直介入法
当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 教师应直接介入游戏,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 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 甚至使游戏中止, 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大班 (上) 游戏实录:
超市里, 几位小顾客忙着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 这时, 收银台传来了一声巨响, 王睿 (化名) 将收银的柜子一脚踢倒在地, 嘴里还在嚷嚷着:“谁让你插队的!”说着就把拳头举向高阳 (化名) , 这时, 教师连忙介入, 阻止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分析:
在本案例中, 两个幼儿因为结账时的插队而发生肢体冲突, 教师根据平时对两个幼儿的了解, 觉得很有可能会造成事故, 因此, 教师选择直接介入游戏, 直接干预, 这是在教师对幼儿的脾气秉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这样的方式不到必要时不建议使用。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认识成人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 这是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态度的问题。我们已经一再强调游戏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 游戏的权利是幼儿的, 因此在游戏中幼儿是主人, 是幼儿在游戏, 而不是成人在游戏, 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幼儿的需要, 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为此,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这样三种提法: (1)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2) 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3) 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一)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环境是幼儿游戏发生的背景, 它将直接关系到儿童游戏的品质和幼儿游戏的体验, 因此创造一个能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环境至关重要。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的最基本的原则, 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这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先经验准备
幼儿游戏是幼儿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自我表现, 生活经验越丰富, 知识技能越充分, 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技巧和内容也就越丰富, 其游戏选择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 在游戏之外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对游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比如参观、讨论、讲故事、谈话以及各种教学活动, 都是为了游戏的开展所做的预先经验准备。
2.保证游戏时间
游戏的开展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幼儿游戏的时间越充分, 游戏水平的提高就越快。首先, 应保证各类游戏的时间。因为每一种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 各类游戏的时间比例应该恰当, 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游戏;其次, 除了服务于特定教学任务, 即规定的集体游戏以外, 还应保证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因为自由游戏才最能体现游戏的自主选择性, 满足每个个体的不同需要, 并产生游戏的多样化经验。如果只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 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设立了种种游戏活动区域, 但是不能保证充分的自由游戏时间, 那这些活动设施和物质环境只能是空有形式, 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后, 游戏时段的恰当安排也极其重要。有的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尽兴 (比如角色游戏) , 有的游戏在较短时间就可以完成 (比如某些规则游戏) , 那些需要较长时段的游戏往往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需要足够的时间探索新材料, 计划和扩展游戏情节, 选择同伴、角色, 享受融入情境的快乐, 这样的游戏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 当幼儿刚刚规划了游戏, 建构好场景, 还未开始互动合作, 就被教师宣布结束了, 这样, 游戏不能尽兴, 游戏的水平也不易提高。因此, 给予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应有不同长短的时段安排, 以满足幼儿对不同游戏的需要。
3.提供空间与材料
游戏的空间和材料是影响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了解户内外空间的合理安排, 大小空间的合理规划, 开放与封闭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 这些是为满足不同游戏需要, 全面促进幼儿发展, 要求教师所做的重要工作。我们也已经了解到, 如何使材料的数量、种类, 材料的功能、特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 对不同游戏、不同发展的需要, 以保证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这更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
(二) 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1.观察目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 因此人们常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户, 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因此, 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教师来说, 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游戏中能观察到无法测量的行为, 通过观察对幼儿做出的推断误差小, 从而能够本质地认识幼儿。
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 (1) 随机观察。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及时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 目的是了解这个信息所反映出的幼儿的行为动机, 幼儿的即时需要, 幼儿的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 作为指导游戏的依据, 以便把握干预的时机, 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宜的应答行为, 以满足游戏的需要, 推进其活动; (2) 有目的的观察。这主要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 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其目的是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势, 作为教育依据, 以便因材施教, 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提供依据。
2.观察态度
要真正愿意去了解幼儿, 用心去体察幼儿, 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观察态度, 包括: (1) 欣赏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纯真表现出喜爱, 并抱有热情。 (2) 忍耐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持有耐心和宽容的心态, 不要迫不及待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幼儿。 (3) 研究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 某一个行为表示了什么, 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反应等, 这里有幼儿的需要、幼儿的想象以及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趋势。
3.观察要点
教师如何观察游戏, 观察什么, 怎样从所观察到的游戏行为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有的教师观察一次游戏, 可以看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可以看出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游戏水平;有的教师一次游戏观察下来什么都没看出来, 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行为。我们说, 所谓会观察, 就是要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与发展的关系, 即这些游戏行为意味着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和经验, 以便观察时从幼儿发展的角度, 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 提出一系列发展上的问题, 这样就能摆脱观察的盲目性, 提高指导游戏的有效性。
(三) 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仅处于辅助地位, 这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对幼儿游戏的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材料的支持
这是在游戏过程中, 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随机进行的材料上的支持, 目的在于能够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比如, 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时, 可以适时增添新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而不会使用时, 教师可以示范材料的使用方式;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的认识范围内已经玩尽, 而只是低水平重复或准备放弃时, 教师可以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 使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样转换性;当幼儿的想象表征受到材料的限制时, 教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当幼儿在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技能出现困难时, 教师可以帮助解决。
2.语言的支持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 除了给予幼儿材料上的支持外, 更多的是语言的支持, 但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指导, 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幼儿的游戏行为, 以至于影响幼儿游戏的情绪体验, 因此, 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 应非常谨慎。所谓支持性的语言指导, 主要是根据幼儿当时的游戏方向, 提出问题或建议, 并最终给予肯定或赞许。教师语言的支持作用体现在:必要时提醒规则, 这种规则对幼儿玩伴之间应当是公正和互惠的;促进人际互动, 使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 学会商量;引导经验学习, 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 并启发新经验, 建立新旧知识的沟通;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以有意义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必须注意的是, 教师在运用语言指导时, 所用的语言方式应当是开放的, 有多种答案, 是可选择的, 如咨询、征询的口吻:能……吗?假如……会……吗?还可以……怎么吗?建议的口吻:……就好了;也许……就会……了;可能是……
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是准确估计幼儿行为意向的线索, 以一种有益于幼儿行为的指导方式, 去顺应和扩展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这样一种提法, 既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动性, 又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体现了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 将教育目标隐含在其所创设的游戏环境中, 以便通过幼-儿自己与环境的互动, 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体现了教师懂得游戏是幼儿的自我表现, 游戏中最能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性格特征、社会化程度, 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最能真实地了解幼儿, 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则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态度, 避免教师以指导者面目出现的居高临下地导演游戏的地位。
四、幼儿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误区和困惑的分析
研究表明, 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 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在指导把握上的差异, 形成了介入指导的一些误区。
(一) 教师介入时机存在的问题
1.游戏的开展方式根据教师而定, 未能尊重幼儿意愿
对于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 幼儿的意愿可以得到尊重的游戏, 在游戏开展中, 大多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分配幼儿到各个活动区域, 这就造成了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兴致不高, 无所事事。
2.游戏的时间控制不当, 游戏质量难以提高
幼儿自主性游戏开展得是否有深度、有质量, 游戏的时间长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多数班级在开展游戏时, 时间上都得不到保证, 教师会因为幼儿园制订的时间表匆匆地结束游戏, 幼儿如果正在游戏的兴头上而不得不放弃正在进行的游戏内容, 匆匆地结束游戏, 会大大地打击幼儿的兴致, 导致游戏无法进一步深入开展。
3.教师的指导介入不够, 放任现象严重
自主性游戏虽说是幼儿自主的游戏、自由的游戏, 但是若将这种自主性等同于绝对的自由和为所欲为, 就走入了要自由就没有约束的误区,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没有一点规矩, 缺乏行为规范。自主性游戏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就等同于只有红灯才能保证绿灯的畅通无阻, 只有法律的规范才能有规范保障下的自由。但是现在的幼儿园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幼儿, 不知所措, 困惑多多, 导致游戏秩序混乱, 无法使游戏有序进行。
4.教师的点评方式较为单一, 讲评内容缺乏深度
教师讲评自主性游戏时运用的常见方法有: (1) 评判是非, 就是给某某幼儿的行为下个结论, 非对即错。 (2) 总结概括, 教师就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外在表现, 作总结性发言, 面面俱到。 (3) 陈述答案, 教师在讲评中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 同时以成人的方式告诉幼儿该怎样做。这些点评方式单一枯燥, 没有深度, 同时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 幼儿主体性原则也没有体现出来。
(二) 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首先, 教师看到幼儿操作中的问题, 但又不指导, 怕指导不当或不知道如何指导, 于是就回避指导, 无所事事;其次,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抓不住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于是在指导中出现蜻蜓点水现象;再次, 师生交流不够, 教师指导机会把握不准, 使教师指导时手忙脚乱;最后, 教师不相信幼儿, 使教师指导时干预过多。
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 主要表现在:
1.投放材料时, 不知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2.幼儿多时, 教师指导不知如何支持幼儿个性需要和发展
3.不知如何有效地回应幼儿的活动, 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
(三) 教师介入指导的策略
把握干预游戏的正确时机, 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 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 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我们知道, 游戏是一种自主的活动, 幼儿只有在自己活动的那个圈子里, 在没有成人的压力的时候, 他们的活动才是自发的, 而且只有在他们自发的活动中, 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 常出现教师不管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 直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介入指导, 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让幼儿跟随教师的指点而游戏, 使幼儿失去了游戏应有的趣味。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没有分清幼儿与成人的区别, 常以自己的想象去指导幼儿的游戏, 缺乏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只是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幼儿, 这样的指导并不符合幼儿的意愿, 并不是幼儿的需要, 甚至教师的指导行为偏离幼儿的行为水平, 教师的介入干扰、转移或替代了幼儿原来的交往和活动的意向, 有时教师的介入是多余的, 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因此, 我们的有效指导率也不高。
还要把握恰当的介入时机。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 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 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通常游戏的介入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 主要指教师所希望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不断发展着的游戏层次, 专注于投入的游戏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2) 取决于幼儿的需要, 主要指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 是否存在帮助的需求。通常存在以下七种情形正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当幼儿在游戏中难以同他人沟通互动时;当幼儿缺少材料, 使游戏难以继续时;当幼儿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当幼儿一再重复原有的游戏行为, 很难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时;当幼儿出现负面效应时。
教师介入后如果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有所不达时, 教师应该及时地退出游戏。因为过多的干预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适时介入和适时退出都是把握好游戏干预时机的要素。
另外, 还要把握好教师介入游戏的主观心态, 即一方面幼儿确实需要帮助, 另一方面是教师确实具备了投入幼儿游戏的热情和精力, 两者结合才能使游戏的介入指导发挥最佳的效果。
幼儿自主性游戏首先应保证幼儿情绪积极向上, 在愉快的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 乐意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 在此基础上再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自主游戏时, 要牢牢把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个体差异, 选择适宜的介入方法, 能不介入的尽量不介入, 我们一直提倡“慎介入”, 能隐性介入的就不要显性介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无效介入”, 即教师明明介入游戏, 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这是很多青年教师, 包括个别老教师也很难做到的。
总之,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 不断努力, 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创造性地运用正确的方式指导, 不断开拓活动空间, 解放幼儿, 满足幼儿需求, 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 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不断发展。让我们一起秉着一颗爱幼儿的心, 朝着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吧!
摘要: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 基于幼儿内在需要, 自发自主的活动。通过对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游戏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 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在自主游戏的指导中, 何时介入, 如何介入。事实上, 观察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指导的前提条件, 只有通过缜密的观察和详细的分析, 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介入方法, 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师观察,介入,指导
参考文献
[1]邱雪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02:230-235.
[3]许政涛, 陈宪.幼儿游戏观察指导[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4]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关少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6]陈建林.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7]陈美菊.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策略[J].幼儿教育, 2007 (09) .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篇3
关键词:小班;角色游戏;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改变幼儿的状态。在小班主题角色游戏中教师对幼儿无目的地放纵会使孩子失去导向,任意妄为,整个活动无法开展下去。教师适时介入和启发性的暗示、提问、建议,才是有效的行为,它也应当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灵活多样的指导,不应当是指令式、强加的、随意的干预。
一、善于观察幼儿,给予启示和鼓励
游戏是孩子们自身生活经验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成人社会的模仿,角色游戏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观察是最为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能了解到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教师能准确地寻找到孩子游戏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不应急于将自己认定的游戏目标、游戏内容灌输给孩子,要时刻认识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游戏,游戏满足的是孩子们的需要;教师要安于做“旁观者”,在小班孩子游戏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观察重点,刚开始玩游戏,要观察孩子能否被游戏所吸引,正确地使用材料,会很简单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动作;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游戏水平有所发展了,经验更为丰富了,此时孩子在游戏中会不断地有闪光点,教师此时的观察重点就是捕捉闪光点。例如,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孩子是喜欢玩“角色的游戏”的,面对着教室里琳琅满目的玩具孩子们会忍不住地去摆弄摆弄,在与玩具的“交流”中他们嘴里不停地念叨:“妈妈快来、妈妈快来……”作为教师我们没有马上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干预,而是将观察重点放在让孩子充分自由地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出的不同的生活经验,我们的观察就落在对孩子已有的水平的了解上,熟悉孩子们各自的经验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我们班级角色游戏的主题,从而使游戏更符合孩子们的需求。
二、从情感支持到环境提供,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提供充分的空间
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原因,使他们的游戏进行不仅需要情感的支持,更需要环境的提供。游戏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形式,儿童通常将一些刚刚经历过的、看到过的新鲜事物反映在游戏中;儿童也常常把一些已经熟悉的各种事物综合起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造,创造性地反映到游戏中。但是由于年龄所限,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大都停留在动作的模仿,尤其在角色游戏的初期孩子并无明确的目的和角色意识,而且这些情节通常随该幼儿角色的变换而消失。因此,教师不仅应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游戏现状,预测幼儿的发展水平,更要从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所及出发,把握游戏中的闪光点,及时地提供支持游戏发展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创设适宜的环境,适时适当地进行指导。教师应让小小的闪光点得以发扬光大,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既使幼儿自主游戏,又使其获得各方面的提高。如,生活游戏区的小衣服成了小演员的新装;建筑工地大型的“砖头”被用来搭建成了高楼……幼儿在活动中充满了快乐。
三、从环境创设到适时回应,建构幼儿经验与教师预设之间的桥梁
材料提供了,环境创设了,教师并非大功告成了,还要注意幼儿在材料的使用和新的环境中的适应反馈情况,建构幼儿经验与教师预设之间的桥梁。例如,当娃娃家有了“大浴缸”后,“爸爸”洗澡时又想出用矿泉水瓶做龙头。这一新点子立刻受到其他孩子的青睐,相继仿效。但是,几天后热情很快消失了。教师经过观察发现,原来这种新“龙头”极易被碰落,“安装”也不方便。分析得出,由于操作不便,幼儿丧失兴趣,材料是干扰和影响游戏发展的因素。于是,我们在游戏中生成了用什么方法将“龙头”固定住方便孩子使用。老师和几个对解决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孩子成立了“物业维修公司”,开始在孩子家进行研究,教师从中预设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尝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幼儿陷入困境时,如果教师不闻不问,幼儿的创意可能就此消失,所以,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分析把握幼儿的游戏动向,预设孩子可发展的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游戏中不断地推动孩子游戏水平的发展,提高幼儿游戏兴趣。
在主题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适时的指导,在实践的操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每个班级孩子的发展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老师对“适时”的理解也不同,对介入的尺度把握更难以掌握,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及时地调整才能逐渐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策略,但多给予孩子发挥的空间,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并及时地调整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陈芳.谈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的结合[J].科学大众.
[2]张晚枫.让游戏奏响和谐之音:浅析角色游戏与其他区域活动的融合[J].家庭与家教.
浅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篇4
----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似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教师在幼儿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目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定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游戏的主人——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让他们达到教师的要求,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还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游戏是幼儿的需要,而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游戏是幼儿的工作,而不是成人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游戏是幼儿的权利,而不是成人作为奖励的物品。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身能力和经验的表现,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和牵制而言,游戏是幼儿独立驾驭的世界,在游戏中,幼儿只是为好玩而玩,幼儿有权决定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2、对游戏的过程——情节的发展缺乏真正的观察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而且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确实难以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3、对游戏的结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
幼儿对活动兴趣、能力的不一,导致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不同的游戏对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影响,有的教师对游戏结果毫不在乎,认为游戏结束就结束了,并没有及时的给予反馈和思考。同样的游戏对于不同的幼儿也有着不同的效果,同样的玩具对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玩法,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而且有些教师对个别胆小或某方面技能、知识基础较差的幼儿,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好的帮助,耐心的指导,良好的辅助。并没有让他们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通过一个个难以渡过的关卡,消化一个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来增强自信,获得和同伴们应有的快乐感。
4、对幼儿游戏的特点——年龄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
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乎,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如果不去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愿望来设置游戏环境,而忽视幼儿是否能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游戏性体验的话,那么,教师辛辛苦苦设计的游戏就不可能被幼儿认同为“我们自己的游戏”,而是“老师要我们玩的游戏”。
所以,教师应明确在游戏中能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并确定什么样的角色对游戏有正面影响,什么样的角色对游戏有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指导幼儿游戏,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应成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以及游戏过程的参与者。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环境这一隐性的影响对孩子想象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来创设这种能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与欲望,又能引发想象,创造的游戏环境呢?
1、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
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计划和完成游戏,如果游戏时间太短,幼儿经常会在刚开始进入游戏状态的时候就不得不停下来,进行结束整理。当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后,幼儿可能会完全放弃这种游戏类型,或者进行一些简单低级的游戏,这就造成了幼儿的挫败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一般,学龄前儿童在30-50分钟,要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内和户外的游戏,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尤其要有保证。
2、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
幼儿需要游戏的空间。以往,每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纠纷,我们总是认为幼儿是肇事者,而忽略了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研究发现,当游戏空间不够时,幼儿身体之间接触增多,社会交往包括攻击性行为也增多。年龄较小的幼儿喜欢在一些较小的空间里玩各种游戏,似乎觉得更有安全感和
趣味,但他们同时又希望能看到别的幼儿在干什么。教室空间的安排应让幼儿明确地知道各个角落的玩具材料的功能,知道玩具材料的放置和取用,并知道在各个活动区域中应该遵守的规则,但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引起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幼儿人数多于玩具材料时,争抢玩具材料的可能性也大。因此,足够的空间是游戏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
3、为幼儿提供所需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高品质游戏的另一元素,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幼儿往往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引起游戏的愿望,是幼儿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也给幼儿提供了许多直接和偶然的学习机会,是他们各种技能发展的源泉。
4、为幼儿提供预先的经验准备
幼儿的游戏水平往往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如角色扮演要求幼儿依其以前的知识为基础,依据其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角色表演,如果幼儿对他要扮演的角色根本一无所知,这个角色游戏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让幼儿有预先的经验准备,以便更好的投入到游戏中去。
(二)教师是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很好的成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定游戏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应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亲自动手操作,使幼儿重新激起探索的兴趣,观察到某一个幼儿碰到困难,游戏无法进行时,我就适当的给予指导,鼓励和支持他们对自己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引导他们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促进游戏的发展,同时,教师也通过“观察——思考——观察——思考”不断循环发展,有利于教师深入,全面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对于观察所得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整理和反思,这样才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三)教师是幼儿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在幼儿游戏进展的过程中,幼儿难免出现游戏材料,游戏空间不够的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支持,幼儿的游戏才能进行,为此,教师在幼儿游戏进展中充当支持者的角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游戏材料的支持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②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游戏的进展,当原有的材料不能满足当前的活动需要时,可适当添加材料。
2、对游戏空间的支持
足够的空间是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空间以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
3、鼓励、赏识的语言支持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当教师看见幼儿在毫无意义的摆弄一个娃娃时,老师可以走过去对她说:“你的孩子好像生病了,你是不是可以带他到医院去看医生,给他吃点药。”这时,老师是在鼓励幼儿扮演妈妈的角色,把娃娃想象成自己的孩子,去与医院游戏的幼儿进行语言交往,促进社会互动。因此,老师要以欣赏的态度,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收获新的经验,从而提高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与能力,鼓励、赏识的语言能使幼儿感受自信,感受成功,感受爱,是幼儿活动成功的动力。
(四)教师是幼儿游戏过程的参与者
幼儿的年龄小,经验有限,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如果教师仅凭主观愿望,过于积极主动的给予帮助,可能会好心的干扰幼儿的游戏活动,因此,教师应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观发展。
1.旁观者
旁观者是幼儿游戏活动的欣赏性观众,旁观者置于游戏空间附近(但不处于其中),观看幼儿的游戏作出点头或其他表示赞同的非语言信号,对游戏者作出口头评论,教师有时会问孩子们正在玩什么,但是,旁观者不会参与游戏,也不会做任何事来破坏游戏,以便让教师知道幼儿在做什么游戏,以便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指导方法。
2.舞台管理者
舞台管理者仍处于游戏的边缘,不参与游戏,但是不同于旁观者,舞台管理者积极地帮助幼儿为游戏做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教师对幼儿关于材料的要求作出回应,帮助幼儿准备材料,也可能提出适当的故事情节建议,以延伸幼儿的游戏。
3.共同游戏者
共同游戏者即教师参加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但是游戏进程由幼儿所控制,幼儿有时会主动邀请教师参加,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表现与当时情景有关的游戏行为,如扮演一个顾客,自然的加入游戏,这种方式能起到赞同和鼓励幼儿游戏的作用,并给幼儿示范新的游戏行为,它还使教师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4.游戏带头人
如同共同游戏者一样,游戏带头人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但是,游戏带头人施加了更多的影响,有意地采取步骤来丰富和延伸游戏情节,他们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绍新的道具或情节元素以扩展已有的主题,通常是在幼儿很难自己展开游戏或正在进行的游戏难以进行下去的时候,成人会选择游戏带头人这一角色。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篇5
11月12日下午,国培云南省幼儿园园长班的培训课程进入到第十一天,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训楼的四楼多功能厅里,李秀梅老师给来自新疆省高研班的学员和青海省海南州的学员们做了一场关于《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的接入与指导》的精彩讲座。
李老师首先以“你认为什么是游戏?幼儿游戏的价值是什么?你有游戏信念吗?”这几个问题做为开场白,引出了本场讲座的主题。李老师就学员列举的游戏的案例,和学员一起探讨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即“游戏促进幼儿的身体动作、认知、语言、社会性和情绪情感的发展”。接着,李老师给学员们分析了“上课”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不相符,从而帮助学员们树立“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
有的学员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就不需要集体教学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李老师以“中国茶”和“玩具超市”两个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把游戏与课程相融合,做到游戏教学化,教学游戏化,这是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个理念最好的途径,也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通过这个环节的讲解,学员们从操作层面清晰地认识到该如何把集体教学与游戏相融合,让幼儿玩的开心,学的快乐。
接下来,李老师让学员们就上午在幼儿园对游戏的观摩做一个描述,说说自己是以什么方法观察幼儿游戏的,观察的时候又是怎样记录的。李老师先对学员们的发言进行一个总结,之后,给学员们讲解了几种常用的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比如定点观察法、定人观察法、综合图示法等等,并且在每一种方法后面都附带案例,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学员们切切实实学习到了她们平时工作中最必需的但又十分缺乏的“游戏观察的技能”。
在游戏理念的树立和观察技能的获得之后,李老师又和学员深入探讨了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最重要的两种游戏“角色游戏”和“建构游戏”的介入和指导的策略。李老师从游戏的介入方式、介入时机、各年龄班游戏的指导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教师该如何指导幼儿的游戏,从而真正做到利用游戏这种最适宜幼儿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6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趋重视,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建构材料琳琅满目,在分配建构积木时小、中、大年龄投放的种类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的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也不考虑这个积木原本的教育价值,玩法功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投放,幼儿也在没有掌握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接、拆。而大部分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体验着快乐”。熟不知,他们在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建构中除了快乐体验还得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探索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认识。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要不要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指导?有的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往往会让幼儿的建构游戏失去了原本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其实,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仍然起者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当看见教室中展示的建构作品时,诚实、可爱的孩子们会自豪地介绍:“瞧,这是我和XX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一起帮助我们的,这里是我的想法,怎么样,酷吧!”相信,此时的老师会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的潜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经常发现,教师能观察到孩子的建构兴趣,发现孩子的一些困惑,也意识到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但是可能由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储备的不够,或者由于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的顺节不当,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比如幼儿建构规则意识薄弱、建构主题性、目的性不明确、干预不够适宜等,而使幼儿的建构游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为主,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创设、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由此出发,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区域,提供幼儿建构的场地;然后在幼儿一日作息时间中也要有建构游戏的时间体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能充分激发幼儿畅想的宽松心理环境。
1、以材料的投放为基础。
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建构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进程。首先,要明确什么型号的积木适合在班中建构?不同年龄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在我们幼儿园提供 了一中特大型的积木,在建造“跨海大桥”时就显得成果壮观,幼儿也非常有成功感,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是由于积木很长,当竖起来搭建斜拉索时就很容易倒,也可能会砸到幼儿,十分危险,二是由于客观原因,幼儿园的教室面积不大,幼儿搭不了几块就显得地方被占满了,从而影响幼儿的建构。这种类型的大型积木不适合放在狭小班级的建构区。
其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为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接、堆、插等技能的颜色鲜艳的建构材料为主。中班时为了满足幼儿细致建构的需要,应为幼儿投放小型积木,增添一物多玩积木,加大建构难度。同时,提供一些更适合于建构立体建筑物的积塑,发展幼儿空间想象思维。
再者,要走出建构游戏只用现成积木、积塑的局限,将废旧材料走进幼儿建构游戏,比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罐子、树枝、树叶等组成一个建构游戏的“百宝箱”。
2、以主题的确立为开端
确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即是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有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的。主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我爱我家”“我生活的社区” “美丽的幼儿园”“野生动物园”“科技馆”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就如 “鸡鸣寺”“美丽的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有了明确的主题幼儿和教师就有了一定的建构目的,和建构的蓝图。
2、以丰富的经验为后盾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比如:
(1)实地参观。建构主题确定为“美丽的小学”后,教师就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小学具体的布局,幼儿看到多种形状的建筑物,而且有各自的名字:长方形的教学楼、半圆形的舞蹈室、梯形的阶梯教室、问号形的长廊、椭圆形的操场等。参观后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建构地图,加深印象。幼儿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大胆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屋、花园、操场等辅助设施。
(2)看图片、照片、录象等也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录象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幼儿的游戏不断的深入开展。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家长乐意带孩子到社会上观察各种建筑舞、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这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幼儿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3)同伴间的观摩。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间的观摩,可以学到互相的方法,受到启迪,积累经验,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策略二:以引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为主,挖掘幼儿建构潜能。
一、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
幼儿刚开始进行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搭建。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利用孩子喜爱模仿的天性,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幼儿便会通过模仿不由自主地学到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观察幼儿,更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引导他们提高搭建的技能。比如幼儿在建构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摇头、挥手都会对幼儿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
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我们可以请经常在建构游戏且搭建水平较高的幼儿和一起搭建经验缺乏的幼儿共同游戏,通过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使幼儿的搭建技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另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合游戏的方法,让大班的幼儿和中、小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搭建技能。
三、作品欣赏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篇7
一、细心的观察, 游戏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
在游戏的具体过程中, 幼儿会经常出现或多或少、过大过小的问题, 仔细观察不仅仅能帮助老师更加深入了解幼儿游戏时兴趣的需要所在, 教师更能适时地把握时机, 能更加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 进而拓展角色游戏, 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主要的观察内容有:
(1) 观察角色游戏的情节和主题。例如,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幼儿在游戏中玩的是什么?幼儿游戏过程中是如何玩的?
(2) 观察幼儿的动作和行为。观察幼儿正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有没有角色的意识?有哪些具体行为表现?
(3) 观察操作和选择材料的情况。哪些材料被选择了?怎样操作的?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4) 观察幼儿的社会性水平。了解幼儿的社会性水平发展 (平行游戏、独立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 幼儿是能否主动去选择伙伴?能否协调和伙伴之间的关系?
(5) 观察幼儿的表现和特征。是用类似实物的玩具来替代, 还是直接选择了替代物?或者用言语和动作来替代?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怎么样去解决?
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 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形并运用相适应的指导方式。
1. 成为幼儿游戏的隐性指导教师
教师参加幼儿的游戏并用自己的行为以及角色游戏的材料或游戏的语言, 引导幼儿角色游戏的行为, 并通过诱导、启发进一步地去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这也是创造性角色游戏的指导方式之一。由于幼儿的个人经验是有限的, 游戏的内容有时会过于单调和贫乏;也会有个别的幼儿由于个性所限, 缺少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和技巧、即使自身条件准备的较好, 但因为缺少其他的游戏伙伴的加入, 导致了游戏情节的无法正常展开。
例如大班幼儿在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时, “妈妈”、“爸爸”及其他角色都在自己玩自己的, 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这时教师应该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 并说:“家里有人吗, 我是爸爸的好朋友, 来你们家里做客了, 快点来欢迎我啊!妈妈忙什么呢, 是在为我准备好吃的吗?”这样“娃娃家”的各个成员便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 游戏就能开展起来了, 并能向更深层次去发展。
在教师的隐性指导中, 教师一直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幼儿的游戏, 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幼儿进行游戏, 这也是一种幼儿较能接受的方式方法。
2. 教师以直接点拨的形式进行显性指导
为了让幼儿学习到一定的经验, 或者在游戏中偶然出现一些困难事件时, 教师有必要及时地进行直接指导。比如在游戏中幼儿存在过激的行为, 或者有不安全的因素和倾向, 有在困难面前想退缩的行为表现或有了特殊的事件等等, 教师都应该及时地加以指导。
例如:教师看到去“超市”买东西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件事, 跑来跑去的同时也不忘记手里的一大堆东西, 于是教师就可以直接去提醒他:你的东西太多了、再跑一会就要掉了, 你是不是应该找一个袋子装一下呢?或者给他去娃娃家做客的建议, 这样既可以处理他手里的东西, 又可让他参与到更多的交往中。
二、根据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幼儿的角色游戏具有一定的年龄差异性, 在幼儿不同年龄的阶段, 游戏展开的层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孩子以创造为主。随着对社会和日常生活认知的不断学习和积累, 游戏经验非常的丰富, 主题比较新颖, 内容比较丰富, 在游戏中人际关系反映的较为复杂;幼儿处于游戏的合作阶段, 比较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去选择游戏的主题, 并能有计划的展开游戏;能在游戏的时候独立的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大班幼儿一起来准备游戏材料和环境, 侧重语言的引导, 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仔细的观察游戏, 在必要的时候给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以及适当的引导;允许幼儿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和创造, 培养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游戏讲评, 让幼儿在分享的同时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提高游戏的水平。
运用已经有的经验,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成为观察游戏的重点, 另一个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分享合作、解决矛盾、相互交往情况。
三、评价的方式要灵活
1. 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具体内容一般表现在幼儿的创造性和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用什么办法去解决的, 例如:在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是如何解决的?你的困难是什么, 是否需要大家帮忙出主意?你们还需要什么才能使下次玩得更开心?怎么做?这样, 幼儿既能和他其他小朋友共同享有处理问题的经验, 也可以通过研讨商量去把问题解决, 这样又能为下次的游戏深化主题并做了好的铺垫。但是评价的内容应该随着游戏的内容和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
2. 评价的时机和形式:
从评价的时机来看: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当中作出评价, 也可在游戏即将结束时作出评价;从评价的形式来看:可以是小组评价、集中评价、也可以是个别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来看:教师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幼儿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评价的时机和形式也要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和具体需要做灵活的调整, 例如:大班的幼儿思维和语言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 教师要尽量的为幼儿创建一种自由、宽松、支持、平等的一种评价环境, 以便鼓励幼儿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且主要用幼儿来评价, 也可通过商量和研究达成一致的见解。如新的“点心”是被“点心店”的“大师傅”制作的, 怎样才能让客人们既快捷又方便地去了解?幼儿可以提醒服务员要向客人介绍, 但是客人有很多, 服务员根本就忙不过来呀。这时, 有幼儿就想到了店里有“大菜单”, 这样客人就可以把喜欢的点心在“大菜单”上做个标记, 这样其他客人们也就都能看得到了。于是, “点心店”里便多了一些水彩笔, 幼儿也可随时展出自己创造出的新式点心贴在“大菜单”上, 自己还可以随意写上标价呢。
四、适时介入, 促进游戏深入开展
1. 当游戏内容贫乏时, 教师应启发、诱导, 进一步深化游戏
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 “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 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等待。这时, 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 点了几份“点心”, 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 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 后来他们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2. 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 老师要及时调节, 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游戏中, 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 “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 但“客人”非要挤进去, 这样他们两个人争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 让“主人”说一说, 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 家里比较拥挤, 都坐不下了, “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 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3.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以介入指导, 支持和鼓励幼儿解决困难
教师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如一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但是, 当他拿起听诊器时就是不知怎么用。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 老师用手势对他示范了一次, 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听诊器的用法, 高兴地为病人检查起来。
总之,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 也是幼儿最喜欢, 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 增加游戏情节, 促进角色交往, 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 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2]、《学前教育》江苏省教育报刊社2002年2月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5月
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研究 篇8
【关键词】幼儿游戏;适时介入;教师
1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园一般采取游戏的方式,幼儿游戏要实现教育目的,就要使游戏赋予一定的教育因素和娱乐因素,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快乐的同时,学到基本的学前知识,促进幼儿游戏质量与技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引导幼儿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式,如果幼儿在游戏阶段缺乏教师的适当介入,就会使得游戏没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游戏便成了单纯的娱乐方式,并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选择怎样的介入方式和介入时机,才能使幼儿的游戏顺利进行,并达到教育目的,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自身特征通过不断实践进行探究。
2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策略
2.1教师要理解已制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前,就要选定游戏方式与环境,制定大致的教育目标,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各种预测,以避免幼儿的行为偏离预测范围。所以,教师要充分明确和认识自己制定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才能将教育的目标作为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行动指南,把教育目标作为介入时机的首要依据,确保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能“有据可循”,而不是进行盲目的、低效率的指导。
2.2用心观察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
幼儿在游戏中是自主的,游戏兴趣也是最高涨的时候,所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一般是在游戏中进行,也最容易被幼儿接受。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教师介入并采取一定的干预行为,应该基于用心观察的前提下。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性质和游戏行为进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引导。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能否介入幼儿游戏、何时介入幼儿游戏,都需要教师用心观察,只有在观察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做出是否应该介入幼儿游戏的判断,强化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疑惑,或与同伴产生纠纷等,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孩子处理事情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去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孩子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只有在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其中。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遵循“按需介入”的原则。
2.3尊重幼儿的主体发展,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关键
国内外学者都曾针对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存在较强的介入意识,其介入行为的有效性相对较低。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幼儿教育之所以采取游戏方式,就是因为出于幼儿自发的需要,因为游戏能够带来快乐。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的介入目的应是为幼儿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和保障,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图建立在幼儿的游戏之上,扰乱幼儿的游戏过程。因此,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发展,而不是从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部分教师又想做好本职工作,但又怕出问题,就会急于介入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而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时常干扰幼儿自主游戏的意愿,反而朝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使介入行为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
2.4自我反思,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介入时机
任何一种介入行为都会使事情的发展产生中断,教师强行进入幼儿游戏与之进行互动,往往是因为幼儿的行为和教师的想法不一致,要么不符合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要么不符合教师的经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介入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要求与幼儿的行为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所以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要求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活动来分析自己的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教师在介入前,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介入行为会对幼儿造成什么影响,若教师预期自己的介入能够引起幼儿的积极行为,则应当介入;反之,则避免直接的介入,可先耐心等待和观察,寻找恰当的介入机会。通过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过程之中。
3结语
总之,对幼儿游戏来说,教师的适当介入可以给幼儿游戏及其发展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如果教师介入时机不当,则可能对幼儿游戏及其发展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过度进行干预,会抑制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有的放矢的介入,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3).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推荐阅读: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09-04
角色游戏的指导10-19
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07-19
浅谈幼儿的角色游戏07-29
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11-14
幼儿角色游戏指导08-27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09-16
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10-20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06-25
角色游戏的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