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垄断

2024-08-19

电力垄断(精选5篇)

电力垄断 篇1

0 引言

目前很多商品都可以同时通过现货市场和期货合同市场进行交易,2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表述为:由于期货市场的作用,企业的竞争范围仅限于总需求中未在期货市场上销售的部分,从而面对1个弹性更大的剩余需求曲线,因此期货市场的存在使得现货市场的竞争性更强[1,2]。然而近期有学者提出,期货市场的存在可能会降低现货市场的竞争程度,其原因之一是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购进电能,以使得自身在现货市场上交易的频率更高,从而降低其剩余需求弹性[3];原因之二是由于合同的存在增加了竞争者之间相互共谋的可能性[4,5,6]。

根据国际上期货市场运营经验,大部分期货合同的持续时间都相当于多个现货市场的交易期,例如,在英国燃气市场2004年12月3日的交易中,执行期在一个月以上的合同交易量占到总交易量的三分之二,而在电力交易市场上,上述比例高达90%;加州葡萄生产商的平均合同期限长度为3年半,其中有1半的供应商签订了超过1年的合同[7];在英国金属交易市场上,购售合同的时间期限同样可以从1天到数年不等[8]。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研究期货合同对寡头电力市场竞争性的2种影响因素——退出共谋所带来的收益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损失补偿,研究其在不同的合同期限下如何相互作用。第1个因素叫做“损失效应”,第2个因素叫做“补偿效应”。

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文献针对期货合同期限进行过研究,在Allaz和Vila的研究中,表示期货交易发生时间的参数N(即期货交易发生在第几轮)是可变的,但所有的交易都采用一个固定的期限。所研究的合同都发生在同一轮交易中,但允许合同期限重复多个现货交易期。因此,本文的模型即AV模型的无限重复,且只考虑N=l的情况,同时在现货市场上以价格竞争替代数量竞争。Liski and Montero研究了合同交易时间参数NV随现货交易周期变化的短期合同,即合同在生效前可能经过多轮交易,但尽管如此,最终生效的期限仅有一个现货周期。本文的模型考虑了各种不同期限的合同,且在每2轮合同交易之间有α个现货周期,较以上各种已有模型的更具普遍性。

1 模型建立

1.1 市场机制

本文假设不同的企业在现货市场上以重复报价的形式进行竞争,其主要机制如下:

(1)在第1个现货交易周期之前存在1轮期货交易,且不占用现货交易时间。在此轮期货交易中,企业可以提交1份合同(明确数量、价格以及期限),该合同规定了买方(卖方)在一系列现货交易期内以1定的价格购买(出售)一定电量的义务,合同期限被定义为该协议持续的现货周期数。当上述合同期满时,下1轮合同交易开始。

(2)假设形成共谋的厂商以某种策略维持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每增加1份期货合同都会减少现货市场的需求量,即减少退出共谋时所获得的短期收益,从而使得共谋更加容易维持。

(3)损失效应。厂商退出共谋时所遭受的损失主要取决于期货合同的期限,当某1厂商退出时,受到的损失为,自退出共谋的现货交易期开始,之后所有现货交易期的价格都将是竞争形成的,而且从下1轮合同交易起,所有出售的合同也都是同一价格。上述损失将立即影响到现货市场的收益情况,但是退出共谋的厂商仍将从已有合同中获得收益,直到下1轮合同交易开始。

(4)补偿效应。厂商在某1时段退出协议时,将不能获得该时段及该合同期内其竞争对手通过合同交易的电量,而另一方面,对手也不能获得该厂商在此时段前通过合同获得的交易量。这样便减轻了退出共谋所遭受的损失,而且合同持续的现货周期越长,由退出共谋所带来的损失就越少,或者说,期货合同交易成了合同执行期内的“保障”,对退出共谋遭受的损失有所补偿。

1.2 基本参数

在本章的模型中,考虑2家厂商,生产同样质量的电能产品,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c,并且没有容量限制。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在现货市场或期货合同市场销售其产品,2家厂商的折现率均为i。

(1)时间

t代表现货市场的时段,对于每个现货周期内的各时段(t=1,2,3,…),2家厂商都在现货市场上重复价格竞争。与现货市场并存的还有期货合同市场,期货市场在现货周期之前的某1时点进行,不需要占用特定时间段。以n表示期货合同所持续的现货周期数(n>0),则期货市场上成交合同的期限都能以现货周期数来表示。当1轮期货交易达成并执行完成之后,将会有下1轮期货交易继续进行,达成交易的合同又将持续执行n个现货周期。

(2)需求

设每个时段的需求函数均为D(p),是价格p的持续递减函数,该需求既可以通过现货市场上销售的电量来满足,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上的合同约定来实现——当计算现货市场剩余需求量的时候,期货市场上的合同交易量将被抽出。

(3)期货合同市场

在每轮期货交易中,2家厂商同时确定他们将要在期货市场上销售的电量(这些电量按照要求必须等额分配到每个现货周期执行),当电量交割执行完成后进行支付,以避免对现货和合同销售使用不同的折现率。为方便计算,在本文模型中以期货交易量占厂商总产出的比例来表示交易量的大小,而不是期货市场交易的绝对电量,因此,定义r∈[0,1]为期货市场交易量占厂商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销售总量的比例。另外,本文模型中的r和n都是由外部因素决定,而合同电量和合同价格则是由市场内部因素确定。

(4)禁止套利

假设只有在期货合同价格等于现货市场价格预期的情况下,购买者才会接受期货合同,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折现率和合同销售量下,当且仅当卖方可以在现货市场上保持与期货合同相同的价格pc时,他们才能在期货市场上形成合同交易。在每轮交易结束的时候(即合同执行前的现货周期),各厂商的合同签订情况将对所有参与者公开。

(5)现货市场

在每个现货交易周期,所有的厂商都同时在现货市场上报价,价格较低的厂商获得现货市场的份额——即市场总需求减去各厂商在期货市场上的交易量。如果2家或多家厂商报价相同,那么市场份额在这些厂商之间平均分配。假设市场交易遵循定量分配原则。

(6)利润方程

总利润由等式π(p)=(p-c)D (p)表示,并假设该方程为单峰值曲线,有且仅有1个最大值π(pm)。以方程πm(=π(pm))表示1个垄断企业在每个现货时段的收益,方程πm(=πT(pm))表示由每个共谋厂商在价格pc时获得的收益,而πd则表示厂商在脱离共谋时段的收益(综合考虑其现货和期货合同的电量)。

2 共谋均衡分析

假设厂商之间会试图通过一定的策略形成共谋关系,具体方式如下:

在第1个期货交易周期,2家厂商会各自提交在价格pc卖出r'D (p')/2的报价,其中D(pc)/2为在价格pc下平均分配市场份额时所提供的产出水平。在2家厂商都遵守共谋均衡的情况下,那么他们会在每个现货时段提交价格pc32并且与另1家厂商平均分配现货市场。如果在任一时刻,发现有1家厂商在某个期货或现货时段中存在脱离共谋行为,那么在接下来的时段中,2家厂商都将以其边际成本c报价,并且违约行为发生后的每个期货交易时段,在二者总销售量不超过该价格所对应需求D(c)的情况下,2家企业将自由选择合约交易量。

现在要研究的是在上述策略下,2家厂商之间是否能够维持共谋关系,而不会出现脱离共谋的行为。一般来说,1家厂商可能通过以下2种行为脱离共谋:在期货交易中增加合约的销售量或在现货交易中降低现货价格。

2.1 期货市场共谋

在期货交易中脱离共谋不可能获得最佳收益,因为合同信息都是透明的,即买家和其他厂商都可以看出脱离共谋厂商的策略,因此一旦有厂商在期货交易中执行脱离共谋的策略,那么接下来的所有现货交易时段价格都将变为c。并且在了解上述策略之后,市场上的购买者都不会以高于c的价格从脱离共谋的厂商手中购买期货,从而使得脱离共谋所获得的收益为0。因此,任何1个共谋收益高于0的厂商组合都将在期货交易中维持共谋,避免脱离情况发生。由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在期货交易中脱离共谋不可能获得最佳收益。

2.2 现货市场共谋

得出上述结论后,只需关注在现货市场上脱离共谋的行为。

(1)损失效应。

假如没有期货合同,那么以任意pc∈(c,pm)脱离共谋的厂商所获得的最大收益都等于pc-ε。设定在现货时段t开始交易时,由于上1轮期货交易中成交的1部分期货开始执行,那么在现货市场上就已经具备了rD(pc)的供给量,因此这并不是本文模型中的最优违约收益。原因如下:如果现货市场上剩余的需求量过低,那么pc将高于该需求下的垄断价格,从而使得垄断价格下的收益小于共谋收益。

定义pRm为剩余需求的垄断价格,由以下公式确定:

那么最优脱离价格定义为:

在最优脱离价格下的现货市场收益为:

厂商执行脱离策略时所处现货时段的总收益等于:

在脱离共谋的现货时段,厂商会因此遭受一定的损失,具体方式为:厂商将在现货市场上以价格c出售电量,并且在接下来所有的合约交易中以此价格来提供期货合同。其结果将导致随后所有的现货利益都等于零。

(2)补偿效应

然而除此之外,在当前已签订的期货合同到期前,厂商仍旧可以以共谋价格pc执行合约。在下1个合约交易开始之前,该部分电量及其价格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厂商脱离共谋的最佳时机成为了影响脱离共谋所获收益的另1关键因素。在任何现货市场阶段,维持共谋所获得的总收益现值永远等于πd/(1+i)。这包括了远期销售收益rπc和现货市场销售收入(1-r)πc。而在脱离共谋的情况下,总收益的现值取决于下次合约交易开始前的现货市场期剩余期。设自脱离共谋的现货时段开始,到下一轮合同交易前还剩余T∈{1,2,…,n}个现货时段。可以计算出脱离共谋之后第2个现货时段到下个合同期开始前的总收益现值,折算到违约期,即为。再考虑脱离共谋所处现货时段的收益,可得脱离共谋带来的总收益为:

于是可以得出:若厂商正好在合同交易结束后的现货时段脱离共谋,那么脱离共谋所获得的收益最大。

证明:从式(5)可以得出,当T取最大的可能值时,即当T=n时,违约收益现值达到最大。由于维持共谋的收益与时间无关,因此要获取脱离共谋的最大收益就相当于选择脱离共谋的最佳时机。

2.3 均衡状态

以上所论述的合作共谋,只要未出现参与方单方面脱离共谋的动机,这将是1个可以维持的博弈均衡。收益损失过程(即价格回归到边际成本)需要达到博弈均衡,因此需要找到使得脱离共谋对任何参与厂商都不利的条件。在式(5)中,令T=n,这个条件可以由下式表示:

不等式(6)右边第1部分给出了脱离共谋的收益,其中包括现货市场剩余需求的收益和该现货时段内的合同收益。不等式右边第2部分给出了该厂商将要获得的自脱离合约的现货时段起至下1个合同交易期前的合同销售的利润。

那么式(6)则可以写成:

由此,做出如下定义:

当h (r,n,i,pc)=0时达到均衡状态,将均衡状态下的i定义为均衡折算系数,以i表示。于是有:

当且仅当i≥i(r,n,pc)(i为使h(r,n,i,pc)=0的折算系数)时,上述的触发战略达到完美博弈均衡。

证明:当折算系数满足不等式(7)时,任何共谋都是可以维持的,也就是说h(r,n,i,pc)≥0。同时还可以得出:

这就意味着只要当折扣系数大于i时,就有h>0,即满足不等式(6),这样就使得共谋得以维持。

以上给出了维持共谋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但却没有给出这个均衡的特征。以下部分将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首先着眼于均衡折算系数与合同期限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次着眼于合作共谋下可以维持的价格。

3 合同期限与均衡折算系数

期货合同的期限之所以会对均衡折算系数(即共谋刚好得以维持时的折算系数)产生影响,主要有2方面因素在产生相互对立的作用。第1个是有利于共谋的影响因素,即不等式(6)中的变量πd(损失效应);第2个是有利于竞争的影响因素,即不等式(6)中的式子(1-in/1-i)rπc(补偿效应)。

现在来研究均衡折算系数i是如何随着合同期限的长度n与合约数量r的变化而变化。

hi=nin-1rπc+πsd,这显然是高于边际成本的有利价格。同样因为有i<1,hn=rπrcinLn(i)<0。由隐函数存在定理得出di/dn=-hn/hi。

由以上的不等式可以得出结论:均衡折算系数i随着合约期限的增长而严格递增(di/dn>0),即合约期限越长,厂商维持共谋就越困难。

其基本原理可解释为:在只持续1个现货时段的合同交易中,参与厂商知道在脱离共谋后的所有时段其收益将会持续为零。但是,如果合约持续超过1个现货时段(n>1),并且厂商在合约交易后的第1个现货交易时段脱离共谋,那么他将会以约定的期货价格出售部分供给量,直到下1轮期货交易开始。这减低了厂商遭受损失的严重程度——合同量越多并且持续的时期越长,厂商的收益损失就会越小。

因此,合约期限越长,厂商受到的补偿效应就越明显,进而增大其脱离共谋的诱惑,使得共谋难以维持。

4 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期货合同对厂商脱离共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使脱离共谋者收益减少的损失效应,以及减少脱离共谋者损失的补偿效应;其次建立了共谋状态下的均衡模型,用于模拟厂商脱离共谋时的损失效应与补偿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并找出可以维持共谋的均衡状态,以及该均衡状态下的折算系数;最后通过分析合同期限对均衡折算系数的影响,进而得出合同期限对共谋均衡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表明,合同的期限与均衡折算系数为正相关,即合同期限越长,均衡折算系数越大,又由于只有折算系数高于均衡水平才能够维持共谋,因此均衡折算系数越大,维持共谋越困难,也就是说,合同期限越长,共谋的维持就越困难。由此可见,在设计期货合约市场时,应充分考虑对合同期限的规定,鼓励厂商签订期限较长的合同,这样对于降低厂商之间的合作共谋,降低市场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研究了在寡头垄断电力期货市场上,期货合同的期限如何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共谋产生影响。通过对期货合同作用的分析表明,合同对共谋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而是2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使脱离共谋者收入减少的收益损失效应,以及减少脱离共谋者损失的保护效应。建立了厂商共谋状态下的均衡模型,并且以均衡折现率来描述共谋均衡状态,通过分析合同期限与均衡折现率的关系,得出合同期限对市场共谋均衡的影响。研究表明,合同期限越长,厂商之间维持共谋就越困难,市场的竞争性也就越高。

关键词:期货合同,共谋,寡头垄断,折现率

参考文献

[1]ABREU D.Extremal Equilibria of Oligopolistic Supergames [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6,39(1 ):191-225.

[2]ALLAZ B,Vila J-LCournot Competition,Forward Markets and Efficienc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3,59(1 ): 1-16.

[3]MAHENC P,SALANIE F.Softening Competition through Forward Trading[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4,116 (2):282-293.

[4]FERREIRA J L.Strategic Interaction between Futures and Spot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3,118 (1):141-151

[5]LISKI M,MONTERO J-P.Forward Trading and Collusion in Olig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6,131(1): 212-230.

[6]曾鸣,韩英豪,张怡.基于输电阻塞的发电商市场及电力市场效率分析[J].陕西电力,2009,37(2):6-11.

[7]GOODHUE R E,HEIEN D M,LEE H.Contract Usage in the California Winegrape Economy[J].ARE Update,2000, 23(3):267-282.

[8]SLADE M E,TILLE H.Commodity Spot Prices:An Exploratory Assessment[J].Economica,2006,73(290):229-256.

电力垄断 篇2

败案件

报名试驾BMW赢莱卡相机 扫描到手机

2014年03月02日09:41 来源: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

   

手机客户端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3月2日讯,最高检有关负责人周六表示,今年将重点查办铁路、电力、石油、电讯等垄断行业腐败案件。

据新华社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副局长詹复亮3月1日介绍,今年,检察机关将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贿赂犯罪案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  

7.52+0.010.13% 锡业股份12.18-0.12-0.98% 中国铝业3.13-0.05-1.57% 郑州煤电4.11-0.11-2.61%

件,发生在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案件,借改革之机进行权钱交易、中饱私囊的案件,利用组织人事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司法权等实施犯罪的案件,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国土资源管理以及水利、环保、节能减排、金融证券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资金密集行业特别是铁路、电力、石油、电讯等垄断行业的案件。

大智慧通讯社梳理发现,去年,云南锡业股份董事长雷毅、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王永春、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李华林、中石油股份副总裁冉新权、中石油股份总地质师王道富、中国铝业副总裁李东光、广西柳州钢铁集团董事长梁景理、郑州煤电董事长孟中泽等人纷纷落马。今年以来,广东电网公司原总经理吴周春等接受纪委调查。

最高检披露的统计显示,2013年1月至11月,中国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7236件36907人,其中五万元以上的大案21848件,占查办案件数的80.2%;县处级以上干部2257人,占查办人数的6.1%。

电力垄断 篇3

【本刊讯】重型挤压技术工艺复杂、设备建造难度大, 长期被国外少数企业所垄断。兵器工业集团联合多家科研单位, 开展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组的研制项目, 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解决了大型铸焊结构立柱制造、超大机架钢丝预应力原位缠绕、主油缸制造、超重机架整体安装、超大液压站安装调试、设备总装调试等关键技术, 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成功制造出包含3.6万吨垂直挤压机和1.5万吨穿孔制坯液压机机组, 并配套建成一条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生产线, 使我国具备了电力用全品种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生产制造能力, 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该成果自投产以来, 已生产高端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约7万吨, 成功解决了我国高端电力管道自主供应的难题, 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约40亿元, 同时使我国成为少数具有涡轮盘用粉末高温合金挤压技术的国家, 为国产飞机装备“中国心”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对我国军民航空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电力垄断 篇4

垄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垄断作不同分类。依据经济垄断的具体组织形式, 可以将垄断分为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和其他组织形式的垄断。依据垄断发生的地域范围, 可以将垄断分为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依据立法的取向, 可以将垄断分为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依据垄断产生的原因, 可以将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自然垄断、国家垄断、权利垄断和行政垄断。在一般情况下, 自然垄断、国家垄断和权利垄断属于合法垄断, 而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属于非法垄断。依据市场结构的情况, 可以将经济性垄断分为独占垄断、寡头垄断和联合垄断。

垄断的巨大危害在于, 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 阻止竞争对手 (含潜在对手) 的进入, 限制公平竞争, 带来垄断行业高收入和严重分配不公。损害消费者权益, 降低经济效率, 造成市场经济畸形发展。最典型的行为是人为地控制产品生产和供给数量, 制造“卖方市场”, 维持大大高于竞争性市场的产品垄断价格, 以攫取垄断利润。行政垄断行业完全排斥竞争, 必然带来经营管理的低效率, 并且严重损害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说, 垄断之手是在向“所有人行窃”, 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 因而垄断势力历来被视为是经济社会的头号公敌。

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垄断的特点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残存的计划经济成分产生的惯性使政府利用其公共权力限制市场竞争行为, 在众多经济部门建立了垄断企业, 比如铁路、电信、石油、银行等。垄断使得垄断集团与整个社会利益不一致, 由于他们占有优势资源, 可以合法占有动辄上亿的收入分配。

特点之一: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 所以垄断利益集团数量比较多。据统计, 1998-2001年, 中国部分垄断企业收取的各种费用高达530亿元。

特点之二:有经济学家警告, 垄断是目前我国最严重的腐败形式, 其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官员贪污受贿造成的经济损失。垄断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反垄断成为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所在。

特点之三:毫无疑问, 中国的垄断大多是该反的, 因为中国的垄断大多是非法垄断———行政垄断。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强制交易、部门垄断和一定范围内的政府定价行为。垄断在我国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从行业垄断看, 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石油公司占据了石油行业90%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巨头瓜分了整个电信市场。从地区垄断看, 20世纪90年代各省级行政单位纷纷上马钢铁、汽车项目, 庇护本地企业利益, 限制其他组织和外地企业进入。

特点之四:反垄断是经济问题, 但更是政治问题。中国特有的垄断现象, 存在着一个极其鲜明的共同点, 即都是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规模集中度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 尚缺乏从公平竞争自然衍生垄断的普遍基础。在经济规模集中度普遍不高的场合, 能够导致垄断的, 只有行政权力这个唯一合理的解释。或者说, 中国的垄断主要不是凭借生产集中度, 而是凭借行政权力。传统经济体制的种种特征也可归结为国家垄断, 即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控制所有的经济领域。行政化垄断通常发生在权力的集中点, 双重体制的交叉点, 监督环节的薄弱点, 法律政策的滞后点以及某些资源的稀缺点。而扰乱市场秩序、限制公平竞争的行政化垄断具体表现则多种多样。一是滥用权力, 冲击市场;二是政企虚假脱钩, 牢牢控制人事权力, 保持双重身份, 维持“官商一体”, 热衷权钱交易, 破坏竞争秩序;三是公开“设租”, 控制信息, 从中渔利, 排斥公平竞争;四是巧立名目, 增加费用, 增加经营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 造成了“费大于税”的不利局面;五是通过参与立法设计的机会“给自己授权”, 将部门利益合法化;六是运用行政垄断控制资源、人为制造短缺, 制造省区际的贸易摩擦。

二、现阶段我国反垄断的对策

第一, 解决垄断问题, 首先要完善和加强反垄断的立法。反垄断, 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第一主题, 以及基于反垄断的竞争政策立法, 在发达国家的争论、调整、修改和完善从未停止过。我国的垄断是体制转轨不到位的产物, 短期内不会被消灭, 现阶段唯一强硬的约束只能是依靠反垄断立法。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997年颁布《价格法》, 2008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标志着我国反垄断立法结构的完善。《反垄断法》除针对市场垄断行为进行限制之外, 还规定禁止行政垄断 (非法行政垄断是阻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障碍) , 体现了中国反垄断的特色。《反垄断法》的核心是反非法的行政垄断。在反垄断法中明确地界定和规制了行政垄断这是建立并维护平等、自由竞争秩序保护市场经济主体, 保障机会均等和交易公平,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 必须协调反垄断执法机关和监管机构的关系。当前我国反垄断执法是“多头执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查处价格垄断和与价格有关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工商部门专门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然而其中可以涉及价格问题;工商部门和商务部可以同时审查经营者集中。另外, 国有垄断企业所属的行业主管机关有权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 其中包括垄断行为。在多头管辖和多头执法的情况下, 如何协调和分工各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成为打破垄断障碍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在理论层面加大机构整和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在实践层面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第三,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政府行政管制的做法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适度干预。具体来说, 政府必须积极转换角色, 退出经济经营活动, 仅作为经济运行的裁判员。另外, 我国还必须警惕反垄断执法机构沦为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工具。坚决执行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决策, 着力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只有坚定不移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的运用, 非法的垄断才会得到有力治理。

第四, 树立正确反垄断观。以自然垄断为代表的合法垄断行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适度的反垄断策略。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是指在某一市场上出现一个经营者 (生产者或供给者) 之后即排除了其他经营者以同样的方式进入该市场, 从而使已经进入该市场的经营者自然地取得对该市场的独占地位。由一个厂商生产全行业产品的总成本比由多个厂商生产的总成本低, 因此独家生产比多家竞争更有效率, 更能够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廉价的商品或服务供给。基于以上原因, 自然垄断因其理论的合理性而合理地存在着。在我国自然垄断企业主要是包括电网、自来水、煤气管道、电信业等。然而由于垄断自身的弊病, 导致问题迭出, 比如自然垄断行业的创新意识日益薄弱、服务质量越来越差、给消费者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损失、给生产力的发展造成障碍等等。对此, 也应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来治理。

第五, 大力发展民间经济组织, 提高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在行政机构改革和经济行政化趋势减弱的同时, 为避免出现经济运行机制“真空”, 需要加快发展名符其实的、非官方的民间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 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和乡村的民间经济组织, 不失时机地全面提高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正是由于行政化力量的无处不在和过于强大, 中国民间性质的经济组织几乎没有机会得到足够的生存和发育空间, 这一点应是今后反垄断、促竞争、建立和谐经济秩序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电力垄断 篇5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其他相关年份的资料显示:从大行业 (包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19个行业) 划分看, 2008年, 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 为6.1841万元, 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则只有1.2958万元, 两者间的差距为4.7倍。不过在“按细行业 (比如, 仅制造业就可细分为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32个细分行业, 我国共有细分行业100余个) 分职工平均工资”一项中, 2008年, 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证券业, 达到了17.2123万元, 最低的畜牧业为1.0803万元, 二者之比为15.93倍。正是这个“15.93倍”, 一度被媒体称为“全球第一”。相比之下, 根据西方国家公布的数据, 2007年, 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的最高、最低行业工资间的差距, 维持在1.6至2倍左右,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 则在2.3至3倍之间。2007年, 《人民日报》下属的某杂志针对收入差距进行过民意调查, 结果显示, 对工资状况不满意的人达到了96.5%, 而认为与国有垄断行业工资差距很大的人占73.5%.

二、打破垄断, 缩小国民收入差距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改革, 根本是要打破垄断。2011年两会期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 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使我们在认识上跳出就收入谈收入的传统思维, 在改革上把整顿垄断行业的收入与改革垄断行业的体制弊端统一起来, 为整顿垄断行业过高收入指明了方向, 打破垄断并非易事, 牵扯到资源配置的变化, 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的调整, 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 我们如果简单地喊口号“打破垄断”, 无疑显得十分空洞。

从我国转轨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 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国有资产的比重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下降的, 但是一些带有自然垄断性行业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 但是国有资产依然占有绝对优势, 尤其在基础网络资产方面。这些产业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由国家投资建设并由国家定价, 在政府规制下进行运营, 其产生和发展没有经过市场竞争阶段,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引入竞争的改革, 但是其垄断格局基本不变。政府以这些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等理由设置产业进入壁垒, 进行进入和价格规制。因此从中国垄断性行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的垄断性行业垄断格局的形成并不是竞争产生的, 而更多的是行政垄断的结果。如果我们将这种垄断格局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 那么政府就是这种制度安排的供给者, 而垄断性行业是这种制度安排的既得利益者和需求者。两者根据各自的效用函数来决定自己的选择行为, 相互作用并达成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问题实际上是垄断价格问题.是垄断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的直接表现, 更是造成垄断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的终端反映.当前破坏公平竞争、妨碍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损害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利益的垄断价格问题主要有:一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利用垄断地位倒逼政府虚高定价, 擅自调整价格或自立收费项目, 采取价外加价或价外收费变相提高价格;或者延伸经营范围或附加各种不合理交易条件, 进行强买强卖, 赚取由垄断带来的不正当收益, 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利益;或者执行价格政策见机行事, 价格上调时跟得很紧, 但在价格下调时却寻找种种借口而延期执行, 赚取价格政策变化的时间价差。二是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 通过带有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内容的歧视性价格或收费政策搞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 或者以其他手段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进行恶性价格竞争, 或者以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秩序为由搞行业自律价, 形成了企业背后有政府的价格垄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阻挠正常的价格竞争。

那么, 如何才能解决目前的垄断问题呢?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和权力垄断, 打破行政权力与企业的结合, 让企业彻底走向市场, 在此基础上,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解决企业垄断的问题。以房地产市场为例, 从目前的情况看, 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性很强, 但是房地产商的利润依然很高, 其原因就在于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相结合, 是行政权力为房地产商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使政府权力同房地产市场相分离, 让房地产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垄断问题。因此, 解决垄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打破市场垄断, 而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垄断、权力垄断。这就必须从体制上下功夫, 从解决政企分开上下功夫, 让行政权力真正远离企业、远离市场、远离竞争, 还原市场的本来面目。

摘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 是改变我国经济长期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驱动而消费低迷、缺乏内生动力的治本之策, 也是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本途径。本文认为打破垄断, 取消行政保护, 并对垄断行业进行综合治理, 提高劳动所得是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有效措施, 也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垄断行业,收入差距,行业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11年3月18日.

[3]单东.加强对国有垄断企业的立法监管体制[J].经济学家.2007 (1) .

上一篇:真实践角色游戏下一篇:耐药性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