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分析

2024-09-06

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分析(精选4篇)

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分析 篇1

行政垄断问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 (包括享有行政权的组织) 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1]行政垄断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地区封锁, 又称地方保护主义;二是行业垄断, 也可以称为行业壁垒、部门垄断。前一种属于横向垄断, 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斥或者限制竞争的行为;后一种, 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政府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了保护其特定行业的企业及其利益而实施的排斥或限制竞争的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垄断是由于行政权力的滥用而产生的, 其危害性比其他任何垄断形式都要严重, 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垄断严重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

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干预竞争、排斥竞争, 形成人为的市场壁垒, 是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地区或行业市场, 其最直接的危害是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情况下, 那些企业会不顾及供求规律, 使市场竞争进入无序的状态, 使竞争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行政垄断是一种‘圈地式’的, 拍他性的特殊经营, 在其垄断领域实施了市场禁入, 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 阻止竞争对于 (含潜在对手) 的进入, 妨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 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2]所以, 政府不能随意干预市场的运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凡是市场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政府就要止步;凡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或虽然能够解决但成本过大的问题, 政府应当介入并加以解决。

二、行政垄断制约了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

首先, 行政垄断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正常的经济生活中, 消费者应该是处于主导地位,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然而, 行政垄断的存在完全打破了这些规律, 行政垄断企业凭借优势地位, 控制着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使消费者无法选择, 只能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接受不合理条件。由此可见, 行政垄断侵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其次, 行政垄断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阻碍了社会整体福利提高的可能性。行政垄断限制了平等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 剥夺了其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使市场经济规律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最终使市场向社会提供错误的信号, 是经济资源不能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行政垄断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效率低下, 缺乏活力, 资源利用率低, 使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再次, 行政垄断是现阶段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行政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优势为其本行业企业及其员工获取高工资和福利。他们凭借行政权力获得商品的定价权, 通过垄断高价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然后在垄断行业或部门内部对经济利益进行瓜分和占有, 最终使本行业、本部门及其成员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现象已经为社会所关注。

三、行政垄断是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的严重破坏

经济民主是经济民主化的产物。所谓“经济民主是指民主由政治领域跨入经济领域, 或者说经济领域引入政治领域的民主机制。民主之所以能进入经济领域, 是因为民主内含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即民主有一种有效地适合会组织方式, 是一种能够发掘人的潜力的最好手段, 其价值观具有鼓动自由和充分的交流、通过达成共识以解决冲突、尊重人的需求和特性等内容。”[3]行政垄断与经济民主思想背道而驰, 行政垄断意味着, 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 行政垄断行业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 它们垄断着市场准入机会。在行政垄断条件下, 为了排斥、限制和妨碍竞争, 往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 或者强迫市场主体从事 (或不从事) 某种交易, 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经济自由。

四、行政垄断极易形成权力寻租导致腐败

寻租指的是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整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害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行政垄断与政府腐败是一对孪生姐妹。行政垄断由于行政权力控制着经济资源的配置, 而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又具有极强的随意性, 在没有相应法律处规范约束的情况下, 行政人员就会滥用手中的权力, 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企业为了获得行政垄断的保护, 就将大量的费用用于行贿, 必然产生官商勾结, 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

五、结语

行政垄断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对于行政垄断的危害性的探索和研究, 能够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认识行政垄断, 对于我们研究如何规制行政垄断有重要意义。

摘要:行政垄断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 制约了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 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造成严重的损坏, 并且行政垄断很容易形成权力寻租导致腐败。对于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分析, 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行政垄断, 坚定我们反行政垄断的信心。

关键词:行政垄断,危害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24页。

[2]陈志成:《行政垄断的多为解读》, 《中国行政管理》, 2002年第3期, 第22—24页

[3][美]理查德·H·弗兰克:《产业民主与趋同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家的比较分析》, 载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63—64页

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分析 篇2

关键词:石油行业,行政垄断,成因,危害,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保护石油资源, 稳定国家经济安全, 同时也为了使石油得到最高效的使用, 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对石油行业进行干预、引导, 只有获得政府颁发的特许勘探许可证或开采许可证的企业, 才能成为专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商。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的确在很长时间里抵御了境外石油威胁, 维护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安全发展, 但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 石油行业行政垄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面对这一局面, 社会各界都开始呼吁打破当前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局面。

1 我国石油行业行政垄断的成因

1) 石油行业的特殊性。石油资源是一种国际性的战略储备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都在不断上涨, 但与之成反比的是,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根据目前的石油总量和开采量, 人类到21世纪末将会没有石油资源可供开采。这种情况让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和发展价值, 因此更多的国家选择将石油资源的控制权掌握在国家手里, 不容置疑的是, 政府授权垄断石油行业是由石油资源本身特征所决定的。

2) 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新中国建立之后,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设立了石油管理局, 对石油行业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石油行业进行干预、引导。1998年, 我国对中石油和中石化进行战略重组, 此后, 便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分别占据北方、南方、海洋这一三足鼎立的局面[1]。

2 我国石油行业行政垄断的危害

1) 影响市场经济秩序。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其目的就是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垄断行业的存在却严重破坏了原本开放、平等、自由的竞争关系。目前, 我国的石油行业已经不存在这种良性竞争, 这一局面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2) 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局面的出现是为了抵御境外石油威胁, 保证我国石油安全, 但是随着垄断局面的不断深入, 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问题。行业巨头进行石油垄断, 操纵石油市场, 排斥竞争对手, 造成了目前石油行业的腐化堕落, 油荒、油价上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其连锁反应也造成了普遍的物价上涨, 甚至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 影响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2]。

3) 消费者的利益无法保障。行政垄断对消费者的危害也是巨大的。面对油荒、油价上涨等问题, 最后只能由普通消费者买单, 从而引发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消费者, 而我国的人均收入却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这种全面的物价上涨局面, 这一局面只会加重消费者负担, 严重危害消费者利益。

3 打破石油行业行政垄断的对策

1) 国企改革合理引进民资, 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要打破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局面, 可以通过国企改革引进民资, 从而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 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例如, 中石化等石油企业可以在保证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绝对控股的基础上, 在某些与民生问题相关, 且不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环节上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扩大民资比例, 鼓励民营资本组建产业投资基金, 引入良性竞争, 既能有效控制垄断现象, 又能够保证石油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 让石油行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2) 贯彻落实法律制度, 监督管理垄断行为。2008年, 我国正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其目的是为了监督管理垄断行为, 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因此, 要想有效控制石油行业的垄断行为, 必须贯彻落实《反垄断法》, 完善事后责任追求和第三方监督机制, 对于一些产生严重危害的垄断行为可以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同时, 企业还应该贯彻“民间投资新36条”和42项实施细则等法律, 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鼓励民营企业进驻石油行业, 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保持石油行业的平衡稳定发展。

4 结语

我国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成因复杂, 对目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 为了我国石油行业的稳定发展, 消费者利益的维护, 国家长远经济的发展, 必须贯彻落实法律制度, 监督管理垄断行为, 同时实行国企改革, 引进民资,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打破行政垄断, 促进石油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单东.中国石油行业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解决之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 (5) :158-164.

区域行政垄断的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区域行政垄断,成因分析,根源

1 区域行政垄断的历史根源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从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开始,每一个行政区划几乎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实体,封建割据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诸侯经济”及其影响,成为滋生区域行政垄断的历史根源。另外,两千年的封建政治特有现象,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对社会进行直接的、全面的并且是强有力的管理和干预,不仅没有制约,而且管理的触角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采取了前苏联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对社会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传统的行政文化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融合,使得从政府到公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适应并习惯了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行为。

2 区域行政垄断的体制根源

从经济角度而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行政垄断产生的大背景。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大体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以及政府与市场结合型。市场主导型模式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往往是启动经济并实现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与市场结合型要求政府完善和保障市场,通过市场来引导企业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受传统的中央集权历史的影响和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采取了政府主导的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政府以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忽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变为全能政府,形成“大政府、小市场”,从而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我国,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可以决定重点发展哪个行业,可以决定在哪个地区重点投资发展。事实上,一些为政府所重视的行业和地区往往成为行政垄断的亮点。

从政治角度而言,一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司法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不同行政机关之间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职权不清和责任不明,特别是对于执法机关的越权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加之缺少统一的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关于行政机关权力和责任,行使权力的方式、步骤、时限等都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给行政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创造了可乘之机,为区域行政垄断的形成创造条件。于是造成了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经济主体和管理主体的“三位一体”,利用其享有的经济调控权,千方百计地以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去代替企业排忧解难。二是不当的“政绩”评价标准和干部考核方式加剧了区域行政垄断。现行的干部考核机制强调“政绩”,而以经济指标衡量政绩似乎已经成为惯例。干部的升迁与奖惩实质上与所谓的政绩挂钩,促使很多领导为了创造更多的工作政绩,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追求自己的发展速度,按自己的目标配置资源,从而出现行政性的限制竞争行为,以此来确保自己的政绩得以实现。三是地方政府机构庞大、财政拮据,是造成区域行政垄断的动因。当前,我国政府机构人员队伍十分庞大,超编严重,仅乡镇一级政府一般都超编一倍以上。不少地方政府财政十分紧张,政府财政成了典型的吃饭财政,为了解决财政紧张问题,地方政府除采取其他措施外,实行市场封锁割据本地市场,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3 区域行政垄断的经济根源

从地区利益角度而言,一是本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需要和满足。财政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地追求地方财政的最大化。对地方政府来说,向企业征税是其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企业能否像地方政府多缴税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采取保护性的措施,而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的措施就是市场封锁和资源垄断。对于作为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的地方政府很难从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高度来对待地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并能够超脱地放弃手中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在相当多的方面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存在是导致区域行政垄断,难以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重要原因。

从政府官员个人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家和官员是经济人,他们也会基于自己的利益,寻求对政策或立法的更大影响。为了促进自身利益,行政机关和官员就会利用自己所控制的权力来进行产权安排以谋求自身利益[1]。

4 区域行政垄断的制度根源

首先,表现为规范和调整区域行政垄断的法律很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第七条只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或禁止过地方封锁,但第三十条的“法律责任”仅是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和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以及在销售质次价高商品和滥收费用情况下给予经济处罚,受排挤的经营者和受害的消费者并不能得到赔偿或经济补偿,一般情况下也无法寻求保护,这无疑使法律规定难以落到实处。上级部门责令改正更是无从谈起,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域性的限制竞争行为的调整很不彻底[2]。

其次,对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没有明确赋予工商部门相应的处罚权。尽管《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区域性限制竞争行为纳入了调整范围,但制止区域性限制竞争行为的机关被规定为上级政府机关,即《反不正当竞争法》所采取的解决区域性行政限制竞争行为的机制是一种“自我医治”的制度。当前工商管理部门应对区域行政垄断的唯一方法只有行政建议权。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距,在我国只有行政建议显然不够,至少是不完善的。行政建议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政府部门是否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对市场竞争是否有深刻认识。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地方经济考虑,就很难让这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接受行政建议,因而中西部地区也就成了区域行政垄断的多发地,另外《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赋予工商管理部门对区域行政垄断的受益者即被指定经营者无条件处罚权。被指定经营者基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规定、命令等使其居于市场独占地位,将竞争对手阻隔在市场外,损害了其他同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同时,在垄断市场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垄断利润,背离了价值规律,破坏了公平、公正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被指定经营者这种利益的获得,没有法律的根据,是非法的。

再次,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行为主体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总则中规定的经营者的范畴,造成对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制裁不利。《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出现区域性限制竞争行为时,由上级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上级对直接负责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这种规定的缺陷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竞争的法律救济手段只是“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没有提及被侵权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这在法律责任上就显得不够。如果上级机关对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熟视无睹,或者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护,政府的滥用行政权力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3]。另一方面,在法律中把对当事人的行政处分权作为一种行政违法责任来加以规定,这种做法不符合立法原则。

区域行政垄断现象是我国从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必然产物,因此,有其深厚的体制根源和制度根源。其中一些因素可以随着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消除,有些则可能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王继军,董玉明经济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行政垄断成因的法经济学分析 篇4

行政垄断指政府部门为保护本部门或本地区所属企业的利益, 通过法律、行政法规或规定的形式, 维护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 阻止竞争市场形成的行为, 也称法定垄断。行政垄断的危害远甚于经济垄断, 其严重阻碍了自由竞争秩序的形成, 十分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另外, 行政垄断还会滋生腐败, 成为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由于行政垄断具有巨大危害性, 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行政垄断的成因, 学界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观点, 大体归纳如下:第一, 体制改革不彻底;第二, 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 地区和部门利益的驱动;第四, 利益配置不合理;第五, 法律制度不健全。学界的这些观点有些还是比较正确的,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应该从经济的层面, 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行政垄断的成因, 以期探寻行政垄断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学因素, 从而准确把握行政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 进而为彻底地根除行政垄断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 行政垄断主体的理性人假设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 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 但是, 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 理性人假设是一个基本假设。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否也适用于行政垄断的实施主体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非常复杂, 本文以行政垄断最典型、最严重的表现形态——地区封锁为分析对象, 分析如下:

行政垄断是由行政垄断主体实施的, 理性人假设是否能适用于行政垄断的成因分析关键就是行政垄断的主体是否也是理性人。对于行政垄断的主体, 学界的认识有很多分歧,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行政垄断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对于行政垄断的主体究竟是什么, 学界是有很大的分歧, 本文所采纳的观点或许并不合适, 但这并不妨碍下文的经济学分析)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央政府开始承认地方利益的合法性, 中央政府对地方利益的合理性的认定主要是通过渐进式的行政分权制度表现出来的。行政性分权的结果就是承认了地方利益的合理存在, 是相对独立的地方利益在制度层面内得到了肯定, 行政性分利集团逐步形成。也就是说, 每个地方集团都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分利集团[2]。既然一个人能非常恰当地行动以达到自己最大的利益, 尽可能地接近自己的合理目的, 那么, 为什么一个社会就不能按照同样的原则去行动, 并因此把这种对一个人是合理的行动看作对一个集合体也是正当的呢[3]?由此可知, 作为分利集团代表的地方政府也是有强烈的逐利冲动的。

虽然地方分利集团有强烈的逐利冲动, 但也并不一定就会有逐利的行为, 因为地方政府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 其决策是由人做出来的, 又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成正相关关系的。因此, 地方政府的官员会想方设法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指标, 从而为以后的升迁奠定坚实的政治资本。此时, 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了地方政府和官员共同的目标, 他们会在不明显违反现行法律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 理性人的假设是能适用于行政垄断的成因分析, 即地方政府也是理性人。

3 行政垄断成因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为基础单位而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估量和衡量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5]。又由于成本收益分析法的适用前提是行为主体合乎理性人假设, 而前文已论证了理性人适用于行政垄断主体的合理性, 所以, 运用成本收益法来分析行政垄断的成因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3.1 行政垄断的成本

行政垄断的成本是指行政垄断主体在实施行政垄断时所支付的成本, 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3.1.1 行政垄断的固定成本

地方政府为了实施行政垄断所必须要承受的资源损耗和机会成本就是行政垄断的固定成本。具体而言:首先是资源损耗, 地方政府进行地区封锁主要是通过颁布相关的政策来实行的, 因此, 这里的资源损耗就是地方政府为了颁布相关的政策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是机会成本, 指地方政府由于实行地区封锁而未能享受到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

3.1.2 行政垄断的可变成本

地方政府为了实施行政垄断而可能承受的代价就是可变成本, 主要是违法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了大量专门禁止行政垄断或含有禁止行政垄断内容的法律文件。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和《招标投标法》等法律中都含有禁止行政垄断的内容。由此可见, 行政垄断的违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以及反垄断立法的不完善等原因, 地方政府因实施行政垄断而承担违法责任的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 当地方政府采取行政垄断措施后会导致人为的资源短缺, 使生产成本增大, 而生产效率大幅降低, 进而导致社会利益的减少, 这是行政垄断的社会成本, 是由整个社会来承受的, 而无法为行政垄断主体所直接感受, 因而在其考虑是否要采取行政垄断措施时并不会注意这些。

3.2 行政垄断的收益

行政垄断的收益是指行政垄断主体在实施行政垄断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地方本身所能获得的利益。如地方政府通过进行地区封锁, 阻止外地商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 从而使本地企业取得支配地位。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其次是地方官员所获得的利益。由于行政垄断可以轻而易举为企业取得支配地位, 因此, 企业就会进行各种公关活动去尽力争取。而地方政府官员就从这种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物质利益, 如受贿和暗中参与分红。另外, 政府官员还能从财政收入的增加中获得以后升迁的政治资本, 这也是收益的表现。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 在短期内, 行政垄断的成本是小于收益的, 又由于地方官员考核标准的问题, 强化了地方政府对短期利益的追求, 从而使行政垄断有了可能性。因此, 要根治行政垄断就要加大行政垄断的违法成本, 使行政垄断的成本大于收益。而要加大行政垄断的成本, 关键是明确界定行政垄断的责任主体, 因为行政官员只能以行政机关的名义来决定和实施行政垄断, 这就给责任的追究带来了麻烦, 从而助长了行政垄断主体利用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垄断现象的发生。因此, 明确行政垄断的责任主体是反行政垄断的关键。

4 行政垄断成因的博弈论分析

博弈是指一些人、团体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 在一定的规则下, 同时或先后, 一次或多次, 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 各自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前文已论证了行政垄断产生的可能性, 下文将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行政垄断产生的必然性, 仍以地区封锁为例。

4.1 地区封锁的静态博弈

静态博弈是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 或者尽管有先后顺序, 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假设有甲、乙两个省, 两个省都有一个卷烟厂, 且每个省的卷烟市场容量最大值都为10个单位。当两个省都不采取地区封锁时, 每个厂都分别在两地占有5个单位的市场容量;当一个省采取地区封锁, 而另一个省没有采取地区封锁, 则处在后一省份的卷烟厂能在本地占有5个单位的市场容量, 而在外地只占1个单位的市场容量;当两省都采取地区封锁时, 则双方都只在本地占有7个单位的市场容量, 在外地占有1个单位的市场容量, 之所以占有量会减少, 是因为地区间的贸易壁垒会导致总的需求量下降。因此, 甲、乙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如果两地都不采取地区封锁, 那么, 自己的市场占有量就是10个单位;如果自己采取地区封锁, 而对方没有采取地区封锁, 则自己的市场占有量是12个单位, 而对方的市场占有量只有6个单位;如果自己和对方都采取地区封锁, 则双方的市场占有量都为8个单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 两个政府都面临着是否选择进行行政垄断以排斥另一个省的香烟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由表可知, 纳什均衡为 (8, 8) , 即甲乙都采取了行政垄断措施, 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不会采取地区封锁, 但知道对方可能会采取地区封锁, 此时对双方而言进行地区封锁是最安全也是最有利的策略,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采取行政垄断是必然的。

4.2 行政垄断的动态博弈分析

动态博弈是指双方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假设条件不变, 如表2所示。

根据表2, 由逆向推导可知, 对于乙来说, 在博弈的第二个阶段, 当甲采取地区封锁时, 乙的最优策略是也采取地区封锁, 此时双方的市场占有量均为8个单位;如果乙不采取地区封锁, 则其市场占有量为6个单位, 小于采取地区封锁时的占有量, 由于乙也是理性人, 所以当甲采取地区封锁时, 乙肯定会采取一样的措施保证自己的利益。当甲不采取地区封锁时, 乙若采取地区封锁, 则其市场占有量为12个单位;乙若也不采取地区封锁, 则其市场占有量和甲一样都是10个单位, 低于采取地区封锁时的市场占有量。因此, 当甲不采取地区封锁时, 乙的最佳策略也是采取地区封锁。于是, 在第二阶段, 不论甲在第一阶段采取何种策略, 对于乙来说, 采取地区封锁都是最有利的选择。

综上, 静态博弈分析和动态博弈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即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 采取地区封锁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于是地区封锁不可避免, 这正是我国行政垄断不断发生的原因。但是, 这也给了人们启示:首先, 在博弈的境况下, 最好的方法就是合作, 即博弈各方应遵循协商合作的原则或体现协商合作的精神, 以整合引致行政垄断的利益冲突。这能使各方的利益都能最大化。事实上, 在我国的反行政垄断实践中, 大部分的行政垄断案件也的确是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解决的。其次, 博弈是在局中人中进行的, 要对地区封锁博弈进行控制就必须寻求局外人的干预。因此, 要反行政垄断就必须有独立的反行政垄断机构。

5 结语

行政垄断的产生是处于转轨期的中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只有从经济的层面出发, 才能发现行政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而运用以法律为主的各种手段进行规制, 促进全国统一性和竞争性市场的完善, 使经济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最优配置,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增加全社会的福利, 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过勇, 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 (2) .

[2]郑鹏程.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 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4]黎桦, 殷继国.行政垄断的法经济学分析[J].法学评论, 2004 (5) .

上一篇:针对脑外伤患者护理下一篇:Fedora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