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形式

2024-09-16

结合形式(精选11篇)

结合形式 篇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在介绍读写结合的经验时说:“读和写是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富有童趣,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是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和模仿参照的样本。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读写结合的自觉意识,深入研究文本;要以教材为依据,从教材中选择借鉴点,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根据文本和年段教学目标与重点,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和写作规范,让学生从读到写、读写结合。

练写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务求做到常中有变、丰富多样。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的训练形式。

一、经典处仿写

苏教版教材语言规范,每篇讲读课文在语言表达上都是学生的范例。我在教学中以范文引路,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表达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如,《早》的第三自然段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的陈设,作者抓住方位词语“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具体写出了访问三味书屋时所看到的,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完课文后,我安排学生以“我的卧室”或“我家的客厅”“我们的教室”等为题进行仿写,要求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学生有了范文的引导,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得心应手。

又如,《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结构清晰。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句把事物介绍具体和巧妙使用过渡句的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模仿。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学习用具或玩具,先介绍其总的特点,然后具体写出它的颜色、形状、结构、用法等。可以采用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这样就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对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乳交融,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二、结尾处续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成语故事《滥竿充数》浅显易懂,文中南郭先生“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模作样吹竽的形象跃然纸上。从课文的前后对比描写中,同学们明白了“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课文的结尾一句是:“南郭先生只好逃跑了。”那么,他逃跑后怎样了?我布置学生续写《南郭先生求职记》。学生发挥想象,兴趣盎然地续写。有的写南郭先生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应聘了许多岗位;有的写南郭先生还是不学无术,一事无成……这样的练笔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统一。

又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中高尔基给儿子的信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育人先育心”的高尚的亲情。课文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到“给别人快乐,自己也能得到愉快”的情感?我设计了“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的回信”的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高尔基的儿子,想一想:收到父亲的信后自己会怎样想、怎样做,才能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不忘父望的励志笃行?把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深化了文章主题,也巩固了书信格式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深刻处扩写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中,描写了法布尔出生的小村子圣莱昂的美景:“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我抓住句中描写美景的几个词语,让学生想象村子里小溪纵横的美景,有什么花草、长得怎么样,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怎么快活自由,然后把每个词语扩展开来,写一段话,题目为“圣莱昂美景”。

《嫦娥奔月》一课,当逢蒙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时,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在教学中,我抓住“周旋”这个词语作为读写训练的结合点,鼓励学生思考:逢蒙在威逼嫦娥交出仙药时,会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想象两人的对话、动作,写一段话表现嫦娥的机智勇敢、逢蒙的心狠手辣,同时加上人物说话时的神态。通过想象、练写,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周旋”的意思,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也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留白”处补写

有些课文巧妙地留下一些空白,以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上,我在“留白”处有意识地设计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留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补写。如,《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我这样设计补写话题:“同学们,诗人看到伸出墙外的红杏,一定会想到园内的美景。看看课文插图,设想一下园内会是怎样的景色,然后写一段话。”

又如,《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中的“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是一组排比句,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然后在省略号处补写:浪花还会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到哪里?继续想下去。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排比句的方法,也领悟了句子的内涵。

五、换体裁改写

当学生完全领悟了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尝试让他们换一种体裁来改写课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是一种再创造表达,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寻隐者不遇》《宿新市徐公店》是描写儿童的古诗,可以让学生将其改编成记叙文;《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是写景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将其改写成导游词,用导游的口吻介绍课文内容,这样对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也是很有帮助的。

六、创设情境促写

苏教版教材不但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情节。我利用教材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如,《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演讲内容贴近生活,表达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感情强烈,很有号召力,很振奋人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模仿陶校长作演讲。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我的每日四问》,仿照课文结构,按照“问自己什么—为什么问—今后怎样做”这样的顺序,面对全班同学演讲,从而把思想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为一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如《林冲棒打洪教头》《黄鹤楼送别》《推敲》等,我有时会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孩子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把表演的过程写下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

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要关注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做到说写结合,不要流于形式;其次要关注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此外,要及时跟进点评反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要写什么,才懂得怎么写,才能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形式 篇2

那么,什么是读写结合中的仿写呢?写作理论告诉我们,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

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又如学习《三味书屋》后,可安排学生以《我的卧室》和《我的小房间》、《我们的教室》等为题进行仿写。要求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属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请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如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比方说《手》(六年制第九册》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描写和刻画了陈秉正的手是一双灵巧的手,在构段方式上采用的就是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待学生明白写法后,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这段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以《爸爸的手》、《妈妈的手》等为题仿写一个片断。一学生以《妈妈的手》为题作了这样的仿写:

“什么事都难不倒我妈妈的那双‘万能’手。就拿打毛衣来说吧,妈妈从来不买毛衣,而是用她那双‘万能’手来织毛衣,妈妈编织的毛衣穿起来既舒服,又美观大方,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她那双‘万能’手就又开始忙碌起来了。一会儿的功夫,许多香味扑鼻的菜就上了桌。展现在客人眼前的有正宗川味,有闻名遐迩的广东菜„„不但花样很多,而且味道鲜美可口,客人们都称赞妈妈那双‘万能’手。我为妈妈那双手感到骄傲和自豪!”[!--empirenews.page--] 读了这段话,我们感觉到是一个成功的片断仿写,说它成功,就成功在小作者经历了从“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握了仿写的真正内涵,避免了因“仿”而“套”的毛病,这就是小作者仿写成功之所在。

音乐的静态形式与动态形象的结合 篇3

关键词:创作背景;歌词特色;曲式结构;和声;伴奏织体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42-02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传统词律“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咏叹结合,字句质朴简练。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园庄稼等景色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借景抒情,完美的表达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该曲主要以“e”为韵,主要运用呼应式。该曲中的词的写作颇具特色,具有和曲调完美契合的一致性,第一句是上声,第二句下声,第三句下声,到了第四句变为上声,与曲调结合十分融洽,具有起承转合的美感,与曲调达到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效果。

一、关于此曲中结构形态与旋律曲调分析

该曲是一个三段体式的歌曲,前面运用了引子材料,结尾时加入了尾声。属于结构较完整的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此曲的简单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Int8+8)+{A(a2+b2+c2+d2)+B(e2+f2+g4)+A*(a2+b2+h4)}+尾声Coda9

通过以上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该曲结构较为完整,句法多为方整性句法,此曲开头引子为16小节,有两部分材料构成,前八小节主要是感情陈述,这部分部分节奏较自由,气息宽广,音调明亮、高亢,旋律起伏跌宕,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为全曲奠定基调,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主题部分做前奏,为主体部分的出现做节奏及调性上的准备。引子明显的分为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用圆括号间隔开来。引子中第一部分中主要采用宽广、高亢性音调,旋律主要在高音区流动,音区跨度相对较大,旋律起伏较为明显。属音与主音之间的进行占据了大部分,主要为抒情性的,迸发性陈述。到第二部分材料时音调明显缓和,节奏开始明晰,旋律性增强,音区主要在中音区流动,为主体部分的人声进入做准备。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该部分为一个完整的三段式结构,为ABA形式的三段式,在这部分中,再现时采用了变化再现,主要在再现中的最后一句变为了综合性句法,起到了终止性的效果。

首段是一个四句式乐段,各句为两小节,起承转合式句法,与歌词紧密契合。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该段的句法特色,结构方整,采用等分型句法,该段中节奏较舒缓,旋律层层递进,既委婉、深沉而又不是内在的魅力,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使“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充分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与向往。

此段中由于抒情的因素所在,其中旋律中运用了大小调式交替,第一句为大调式终止在属音上,第二句则转为了其关系小调a小调的属音做终止,并且该句内运用了小调式的特性进行,e-a音的属到主做离调进行。第三句内则运用了这两个调式的融合,终止在属和弦的五音上,造成到终止时的倾向性。该处的借用调式的方法起到了完美的效果,这也是先进大多数作品中运用并且值得我们借鉴的,大调式的运用起到了明朗抒怀的效果,而小调式的运用则起到了内秀的色彩。

中段运用综合性句法,分为三句,前两句各为2小节,第三句为四小节材料构成,作为全曲的高潮点。该段中的旋律采用层层递进式处理,感情逐步上升,最后推向全曲高潮,例如该段第一句的低音5——高音5、第二句的1——6、第三句的1——1,旋律的非严格模进造成情感气氛的逐步上升,级进式上行在这一部分中的最后一句运用较为具有特色。“45 67 66 712”简化为“456712”的级进进行为感情在高潮处的迸发做预备。

该曲的再现段也是由一个综合句法的乐段组成,前两句再现首段的第一、二乐句,第三句对前面材料总结引向终止并密接下一段材料。该段起到对前面的高潮缓冲并且对前面的乐思进行回味再现与变化的作用。

该段材料主要运用首段的材料发展,并在首段基础上进行变化,三连音在全曲中运用较为频繁,映射心中激荡不安带有哭诉性质的情绪。展示对祖国美好的向往与热爱。最后进入全曲的尾声结束部分。

尾声部分运用前面的材料做发展。该部分也是由综合性乐句构成,分为三句。第一、二句经过两个衬词“啊”的抒发,把情绪引向歌曲的最高潮。末尾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在高音区结束,倾泻出海外儿女对祖国满腔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曲调起伏迂回,节奏自由悠长、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该曲的结构曲调委婉悠长,感情气氛浓厚,与歌词的结合极为完美,不愧为我国一首长期传唱不衰的不朽的经典作品,歌曲中词的情真意切,淳朴浓郁。曲调婉转悠长,起伏跌宕,完美的把海外赤子的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关于曲中和声运用的分析

该曲中的和声运用较为传统,没有出现过多的新用法。多以传统的功能性进行为主。

引子中,和弦开始就是以属七和弦到一级的上行跳进解决出现,造成紧张高亢的上行进行音调,第二小节为一级和弦,在这一块主题音乐中,和声基本上都保持在一级和弦与属七和弦之内,突出主调因素,巩固调性。

引子中第二部分作为引出主题的材料中,和声流动性较大,开始强调音乐中的音响效果性。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上例第一小节为一级和弦,第二小节则运用属和弦到升高三音的六级和弦(相当于二级的属和弦),造成一种新颖音色的插入对比效果以及到下一小节的倾向性,第三小节运用二级和弦,第四小节运用一级和弦进入下一小节的属七和弦,再解决至升高三音的三级和弦(相当于六级和弦的属和弦),进入二级到属七最后解决到一级和弦。endprint

纵观引子中的和声运用,I-VI(V/II)-II-I-V7-III(V/VI)-II-V7-I.既有新奇的音响特色,有运用了严谨的和声进行。其和弦序进基本上都保持在主-属-主的框架之内。其中的升高三音的VI级和III级和弦的运用比较能起到音色对比的效果,还起到了增加倾向性与音调游离的作用。用最单纯的手段表现出较完美的音乐。

中段和声运用比较单一,基本上没有出现变和弦之类的用法。只有在乐曲竟如高潮时,和弦运用了一个重属和弦解决到属七和弦的进行。解决到下一段再现时的主和弦。

尾声材料中和声运用较为多样,生不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在最后结束高潮部分,和弦运用较具有特色。

第一小节运用声部的反向进行造成力度的上升,推动高潮。第二小节运用二级和弦,到第三小节首先进行到V7/III,然后到属七和弦,最后做完全终止解决到一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这首作品中的和声运用,以传统的功能性进行为主,但不失音响效果的完美与色彩性。全曲的和声音响极为丰满,与旋律密切配合。为全曲核心思维表现注入了活力。深刻的表现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思念热爱之情。

三、对作品中钢琴伴奏织体声部的分析

一部创作成功的歌曲,其刻意谱写的钢琴伴奏(包括作曲家创作的即兴伴奏),往往加深了整个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它并不单单是一种音乐背景,更是整个音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作曲家或是在创作一开始就把钢琴伴奏作为歌曲整体构思的一部分来考虑,或是在基本确定了某歌曲的性质、风格、调性、结构、主题、旋律与和声等要素之后,根据歌曲形象及思想感情的变化、乐曲背景与和声运动的需要来考虑钢琴伴奏的织体,如本作品中模拟自然界的流水潺潺、鸟鸣声声、雪花飘飘……借景抒情,来烘托歌曲的特定意境。这种精心构思之后谱写的钢琴伴奏与整个歌曲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紧密配合着歌曲的进行,并随着歌曲的陈述、展开与再现不断丰富及变化,同时又有其自身的逻辑布局。客观剖析作曲家对钢琴伴奏使用的创作手法,可以深入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其伴奏的功用,从而使伴奏者对歌曲的理解更透彻,伴奏中表达也更准确。此曲中,钢琴声部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作品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钢琴织体声部的编配也是极具特色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

(一)引子部分的钢琴编配

该部分的主题主要是高亢性音调,钢琴织体声部主要采用柱式和弦加华彩性音型构成,第一小节一、二两拍运用属七到主的注释和弦形式,力度为f,在和弦上方有重音力度标记,做辉煌的开题,接以三、四两拍运用由低音区向高音区的琶音华彩音型,作为情景式的映衬。第二小节中上方声部是主和弦的震音,而低声部则是柱式和弦式的琶音,为全曲的基调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开始。这种用法贯穿了整个引子部分,引子的第二部分运用手法较为丰富,这一部分主要起到前奏的作用,其中主要运用高声部加入旋律,而在低声部用柱式和弦,在中声区也加入了柱式和弦的衬托,以造成声部的饱满,免去了声部之间空洞的感觉。长音处也运用了琶音做华彩音型的用法。

(二)主体部分的钢琴编配

该部分中钢琴声部一改引子中的特色,分为两个基本部分,抒情部分和高潮部分或者是旋律部分或者无旋律部分。抒情部分主题钢琴声部主要采用和弦的分解形式,其中加入了主旋律的因素,表现内心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高潮部分或者说是无旋律部分开始加入变化,乐句中高声部中省略了主旋律,而是在其中低声部加入了主旋律,高声部做连续的和弦分解,造成流水潺潺不断的音响效果,并且开始把主题向高潮逐层递进。

乐曲到达高潮处,声部加入较为多样,柱式和弦为主,在其中插入了琶音音型。

再现部分的主题基本与开始主题音型一致,只是低声部中的音型由原来的分解音型转化为了半分解音型,犹如水波荡漾的画面。

(三)尾声中的钢琴编配

在这一部分中,钢琴声部主要采用引子中的编配特色。由于此处也主要是抒情高亢性的音调,所以在这一部分中,柱式和弦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并且在其中还加入了柱式和弦的反向进行,极大的推动了乐曲的高潮与力度。其中既有旋律的加入,又有无旋律的部分,原来的琶音声部改为双手的重叠式琶音。

综合全曲来看,这首作品中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首经得起考验、传唱不衰的不朽名作。

参考文献:

〔1〕夏默.声乐曲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刘聪.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生态建筑形式与技术的结合 篇4

在各种建筑思潮风起云涌, 各种理论、主义层出不穷的当代建筑界, 有这么一种既称得上全新, 却又由来已久的建筑设计潮流, 那就是高技术生态建筑。说它全新, 那是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这么系统完整地研究过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化, 并在生态建筑中运用了大量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数字化, 智能化成果, 使之与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说它由来已久, 是因为建筑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 世界各地不少居民已经自发地将可持续性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项原则, 并将之用于民居的建造, 创造出形式多样的乡土生态建筑。

二、生态建筑

什么是生态建筑?这个问题看似多余。就其广度而言, 生态建筑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应用的技术层面上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分布。世界各地的民居中, 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例如严寒北极的冰屋, 游牧印第安人的棚架, 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木屋, 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山区的石板住宅, 西非和南亚的苇草泥屋等等, 它们几乎都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就地取材, 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生态建筑杰作。

(一) 、生态建筑的技术

在应用的技术层面上, 生态建筑涵盖高、中、低几个层面, 使生态观念和可持续思想能超越经济因素的束缚, 从乡野农村到繁华都市, 都能看到生态建筑的身影。一般情况下, 生态建筑分为如下三个技术层面。

1、低技术。

从资金投入上来说, 其前期投入少, 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传统性, 多“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小规模一般性建筑, 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设计手法, 并能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2、中等技术。

顾名思义, 中等型技术设计是用来填补资本集中、不适当进口技术和廉价、低效的传统技术之间的鸿沟。它耗资较低, 只要有可能就用当地材料, 劳力密集型、小规模、不需高层次教育, 易懂易做;利用分散的再生资源, 如风力、太阳能等等。它们是灵活的, 以便连续使用, 并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3、高技术。

前期投资高, 回报也较高, 技术导向性强,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手法, 不排斥对低技术的利用, 要求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二) 、生态建筑的形式

生态建筑的建筑形态, 既然是生态技术的体现, 其形式必然同生态技术的四个关键物理元素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绕过高技术生态建筑纷繁复杂的建筑形式, 找出支持这些建筑形式的建筑技术, 进而分析这类技术所处理的物理元素。从对物理元素的归纳, 我们就能将看似杂乱无章的高技术生态建筑形态统一到若干个简单的物理元素下, 这将有助于我们对高技术生态建筑形式的理解。

三、生态建筑的技术措施

建筑是人类遮风蔽雨的场所, 也就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因此建筑的存在必须和两者发生关系:建筑-自然, 建筑-人。前者是外在的关系, 后者是内在的关系, 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关系, 包括对自然的获得和对自然的排出;而内在关系则是建筑如何为居住其中的人类创造一个健康、自然、舒适的人工环境。这两个关系间存在着一致, 也存在着矛盾。

(一) 、“建筑-自然”生态技术

1、能源利用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 太阳能发电系统将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从而大大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 拥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将成为未来生态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世界的范围内探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除了太阳能还包括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地热利用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地层深处的地热资源和大地的热惰性原理, 将夏天的热能保存在地层深处供冬天取暖, 而收集冬天的冷能以便在夏季降低温度, 这项技术具有无污染、效率高的特点, 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图1)

2、建筑材料和生活资料的利用技术

生态建材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也仍在研究确定之中。其主要特征首先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 避免温室效应与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第三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 生态建材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最小或无环境污染, 最佳使用性能, 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所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显然这样的环境协调性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

(二) 、“建筑-人”生态技术

1、能源利用技术

自然通风的最大益处首先应该是建筑内部空气质量环境的改善。除了在污染非常严重以至于室外空气不能达到健康要求的地点, 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通风来给室内提供新鲜空气, 有效地减少建筑综合症的发生。

2、生态建筑的天然采光

自然采光可以将日光引入建筑内部, 并且将其按一定的方式分配, 以提供比人工光源更理想和质量更好的照明。它减少了电力光源的需求量, 因而减少了电力消耗和相关的费用与污染。 (图2)

3、生态建筑绿化系统

生态建筑的一种通俗称谓即是绿色建筑, 虽然这不意味着配备良好的绿化措施就是绿色建筑, 但作为改善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一个有效因素, 恰当的绿化可以改善城市和建筑微气候环境。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应充分利用植物这一因素。

四、生态建筑技术与形式的结合

通常用于低技术和中等技术所要求的地域环境和本地材料无法满足的大都市。本文中主要以高技术为主。对于高技生态建筑的形式特征分析, 遵循“造型元素→技术目的→物理元素”的分析过程, 我们可以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建筑特征分类为热适应性、风适应性、光适应性三大类型, 当然, 仍然有不少高技术生态建筑,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生态要求的同时, 也以多种形式体现生态建筑的特征, 因而无法简单地将其划归何种物理元素, 这类高技术生态建筑, 我们将其归为综合类型。

(一) 、热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

荷兰德尔福特科技大学中心图书馆 (图3) , 这一设计是建筑、技术、生态设计成功融合为一体的范例。对这个图书馆建筑最简洁的描述应该是:这是一座建立在大约100万本科技图书上的风景。它有着透明的中央大厅、阅读室、学习室和各种办公室。这些空间被埋藏在一片葱绿的草坡下, 建筑元素并不那么显著, 只是在草坡的上部建有一个玻璃圆锥体作为建筑的标志。图书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巨大的草坡屋顶, 这是它的造型特征。这样的屋顶有其生态上的优点, 由于它的热积聚和热绝缘特性, 在其下面的室内空间较少受外界气温波动的影响。当然, 这一草坡屋顶并不仅仅是出于生态角度的考虑, 也是用地地形和周围环境的直接产物。

(二) 、风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

福斯特的瑞士保险公司英国伦敦总部 (图4) 创造出了人性化的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自然的阳光和通风。其造型来自于科学计算和分析, 这也许是富勒设计科学思想在生态建筑上的体现。螺旋状的前庭和流线型的建筑造型, 分别为加强建筑的室内通风和降低室外风阻, 减少扰流起到了显著作用。其目的都是解决“风”对于建筑造成的影响。

流线型建筑型体的造型特征, 建筑形态仿佛自然界的一株生长物, 拔地而起, 展示“机体高技”的魅力。这是经过流体力学计算得出的最优化型体。螺旋上升的前庭空间的造型特征, 建筑由绕支撑结构对角的玻璃包被, 高179.8米, 面积约为41, 810平方米, 地上40多层, 地下一层。外覆层结构是内部与外界的声学缓冲区, 提供自然通风、采光和室外的感觉。每层楼板边缘空出, 层与层空出的空间与楼板呈呈一一角角度度, , 最最后后形形成成一一系系列列的的螺螺旋旋形形前前庭。建筑的自然通风就得益于螺旋型前庭的空气动力学形式, 产生巨大的压力差, 使每个楼层都有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系统有效配合了中央空调系统, 降低了建筑的运行成本, 提高了高层办公空间的质量。

(三) 、光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

德国盖尔森基兴科学园区技术研究中心 (图5) , 它发展了“日光间”这一概念, 在建筑临湖一面 (西侧) 设置了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 幕墙后就是科学园区的“通廊”, 这是一个贯通三层、宽约10m、长约300m的公共区域。这一巨大的“通廊”作为办公楼主体和外界之间的气候缓冲区, 也对研究中心的内部气候调节和提高能源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在屋顶上有巨大的太阳能光电板, 平均每年能够产生200, 000k W的电力。

该建筑的大厅设计思想源于中技生态建筑中常用的“日光间”, 巨大的倾斜玻璃通廊为建筑提供一个休憩的共享空间时, 也成为一个接受阳光, 缓冲热量的气候缓冲大厅, 有效地减少人工照明所需的电力。太阳能光电板则将光照转化成电能。这里, 两个造型元素主要的处理元素是“光”, 当然大厅也处理了“热”和“声”这两个物理量。

(四) 、综合型高技术生态建筑

东京天然气公司的总部办公楼位于日本横横滨滨市市。 (这图一6) 建。筑这的一设建计筑和的建设造计表和现建了对造表提高现能了对源使提高用效能源率的使用追求效和率的公司追求保护和公环司境保的努护力环。境“的生努态力核。“”生表态现为核一”个表现朝为北一的个中庭朝, 北其的宽中度庭和, 办其宽公区度相和办同公。在区相建同筑处。理在建上, 筑这处一理中上庭, 是这作一中为流庭线是作集为散核流线心集和公散司核心产品和及公司服务产的品及展服出场务的地展。日出光场通地过。日中庭光或通过者南中侧庭或的巨者大南侧窗的户引巨大入窗室内户。引南入侧室窗内户。上南侧配置窗有户上遮阳配板置有, 遮阳板的, 遮部阳分面板的积部上覆分盖面积有光上电覆盖装置有, 光提电供装空置调, 设提供备空所需调设要备的部所分需要电能的。部分在这电一能。建在筑中这一, 主建要筑依中靠, 主自要然光依照靠自明。然建光筑照外明墙。在建满筑外足其墙他在满要足求的其他前要提下求尽的前可能提地下尽采用可透能地明采玻璃用透, 以明引玻入璃尽, 以可引能多入的尽可自然能光多的。当自然光, 这。一当方然法, 这需一要和方法热需反射要技和热术结反合射技起来术, 结以合免起引来入, 自以免然引光的入自同然时使光得的同室内时温使得度升室高内温。这度一升透高明。这的一中庭透明作的为一中个庭作巨大为的一呼个吸巨空大间的—呼—吸建空筑间之—肺—。建人筑们之在肺面。人向中们庭在面的走向中廊上庭的可以走廊透过上幕可以墙看透过到周幕墙围看开阔到的周围自然开景阔的色自。然景色。

办公室的通风通过中庭的拔风效应来进行。中庭从外部吸收新鲜空气, 然后将室内已经变热的空气从上部开口排到室外。为了强化通风效果, 屋顶设有三座突出的通风塔, 起到类似于烟囱的拔风作用。建筑配置的是自动控制的通风窗, 当外部温度比较适宜时会打开。建筑的流线体型、通风塔解决了内部空间的通风问题, 解决了生态建筑的通风能耗和空气质量问题。而生态核则使建筑的成为一个集自然采光, 太阳能光电转化和热环境气候缓存区于一身的多目的生态措施。该建筑的生态设施很好地解决了风、热、光等问题, 并在能源的节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五、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和创新点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 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 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在建筑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论文, 但目前仍存在着大量的对这些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现象。文中结合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 分析多个案例, 对生态建筑进行多维分析, 力图探求技术派生态建筑的美学规律或者哲学思想。

(二) 、对我国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展望

一般而言, 生态建筑, 尤其是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 设计较为复杂, 对使用管理的要求亦较高, 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 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 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向不理想的现状。

对于生态建筑的应用情况来看, 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经济发展上的东、西部不平衡与差距似乎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高技术也好, 低技术也好, 都有了用武之地。新疆、陕北等相对落后地区, 运用低技术和低廉材料的设计方法将被大量推广应用。而在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 由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地引入, 高技术生态建筑崭露头角, 在城市建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国家相关部门对生态观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高技术生态建筑将逐渐走向中国建筑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美]柯林·罗, 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李德华校.拼贴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7]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6.

结合形式 篇5

【关键词】图文结合形式 小学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40-01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有配合文字的插图,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利用这一便利的教学资源,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这跟新课改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老师要积极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图文结合形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刺激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率。图文结合形式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记忆,便于学生对图片和文字的储存、加工、提取,最后形成我们的记忆,图片和文字给学生提供的信息都很重要,它们两个结合形成有效信息,这个信息可以让学生很快就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本来人对图片信息的知识吸收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上,运用图文结合形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的吸收,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度,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是每个学校最理想的奋斗目标。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具有巨大的潜能的,他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在提升学校的发展。对于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上的多元化发展,能增长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借助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理性化。

(三)有机结合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要将零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開阔学生的认识的领域,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也符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准的要求,对于教材展现的资源要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图片和文字,当然其他学科也是可以运用的,所以,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老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整合所有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发散出强大的魅力[1]。

二、图文结合形式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注意要点

(一)观察学生,激发兴趣。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有趣的导入,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要敢于提出问题,深入的走进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插图重点的观看,学生在观看之后会产生很多问题,学生会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课文,在学生保持浓重的好奇心下,学习课文的效果会更好。

(二)图文对比,加深理解。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学习课文时,播放具体的某些图片,结合课文的词语进行详细的解说,而不是枯燥的在黑板上写出来,学生是没有兴趣去学习的,而图片结合词语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词语通俗易懂,让学生产生联想想象,这种图文对比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勇于质疑,提高思维。在这种结合的教学情况下,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质疑自己的时候,学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文的印象现象,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的运作[2]。

三、小学语文教学对图文结合形式的运用

以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课文《乡下人家》为例。

(一)插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PPT上播放乡下的花草树木以及小动物的图片,提问学生:喜欢乡下的生活吗?播放播放乡下人家们的生活方式图片,然后,回播乡下的花草树木以及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具体地说一些乡下人家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看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课文

带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播放第一自然段的插图,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房子的装饰;然后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插图,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独特的农家风光;再播放第三、四自然段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养家禽的乐趣;再播放第五自然段的插图,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田园风景的美;再播放第六自然段的插图,让学生感受秋天乡下人家的催眠曲。初步让学生感知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是以写田园生活为主。

2.结合图文进一步感知词语

通过上面的初步感知,学生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是写田园生活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感知课文中的词语(这里以第一、二自然段为例),配合第一、二自然段,我们先播放出乡下人家的屋子的图片,结合课文“当花儿落了的时候……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提问“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再播放城市的高楼大厦的图片,提问看到高楼大厦和乡下人家的屋子有什么感觉?播放芍药,风仙,鸡冠花,大理菊的图片,结合课文“有些人家……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提问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课文为什么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播放竹子的图片,结合课文“还有些人家……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提问探出来与长出来有什么不同?

3.结合插图重点感知课文

播放乡下人家田园生活的图片,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乡下田园风景?播放冬天的景色图片,让同学们进行想象,自己描写乡下冬天的景色;让同学们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感受[3]。

四、总结:

图文结合形式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它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对图文结合形式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将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插图运用好,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图片与文字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图片显示的信息,用它和课文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希望老师们运用好教材的插图,不要浪费资源。

参考文献:

[1]敖文凤.图文结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9):277-278.

[2]朱崇梅.图文结合让语文课堂灿烂多彩[J].教育,2016(38):79.

结合形式 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 数码技术在艺术创作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数码技术给艺术领域带来令人惊叹的变革, 宣告了数码时代的来临。

数码技术给插图注入了新的活力:插图从过去的木刻插图、手绘插图, 发展到今天的数码插图, 插图艺术从单一的手工绘画转向多彩的数码形式, 并成为视觉传达的主流。各种具有强大图形处理能力的绘图软件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读图时代已来临, 不论是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 还是网络等电子媒体, 对插图的需求量都大大增加, 数码插图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素描的颗粒、油画的笔触、版画的肌理、水彩的润泽, 不断更新的绘图软件, 越来越惟妙惟肖的模仿传统手绘插画的各种风格, 数码插画继承了传统插画的同时, 强大的绘图软件毫不制约, 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插画师们的想象力, 制造出独特的效果, 自成别树一帜的数码风格。易于修改、效果独特以及便于传递的特性, 使数码绘画广泛受到新一代插画师和广大爱好者的青睐。数码绘画作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各个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重视地方文化“婺剧”的弘扬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对文化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地方文化需通过保护、传承和利用, 来发展自己的地方文化的软实力。浙中文化, 虽然相对中华名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而言是沧海一粟, 但正是地方小、元素少, 容易抓住要点去表现。婺剧是浙中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和代表。现今婺剧的存在与发展面临着影视、网络等新娱乐方式的严峻挑战。观众在减少, 特别是年轻人缺乏对婺剧的了解。由于地域的局限, 婺剧只流行于金华、衢州、丽水、台州、建德等地和赣东北一带, 要想走出浙江、走出中国, 扩大金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任重而道远。”婺剧生在金华, 振兴婺剧的最大责任区当然也在金华。作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这样一所土生土长的金华人自己的大学, 担负起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更是义不容辞。

三、婺剧造型艺术与数码绘画形式的碰撞

数码绘画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宣传载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数码绘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喜爱, 显示出了强大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作为金华地方文化之精粹的婺剧, 具有十分丰富的造型素材, 也可以、也应该借助数码绘画这一形式, 来做进一步的宣和力、时尚感、超现实感等功能, 用艺术的氛围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新鲜感和渗透力, 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陆红阳.喻湘龙.创意营销·手绘POP[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5

传、弘扬和发展, 从婺剧艺术本身寻求创新和突破, 使艺术形式和指导思想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仅为婺剧在现代社会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之路, 为婺剧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

首先, 数码绘画所特有的绚烂效果, 能够为婺剧造型增添许多时尚气息。我们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 需要利用和发展好它, 这就必须赋予它时代的特色, 与时尚很好的接轨, 让生存了几百年的文化与当下的技术相结合, 展现出新的魅力。

其次, 在婺剧的数码绘画作品中, 融入一些动漫和插画的元素, 更能够被年轻人接受。将各种动漫的造型特色, 不同类型插画的风格, 以及独特的、具有视觉效果的构图和色彩等优势都加入到婺剧数码绘画作品的创作中, 使婺剧更加增添一些美轮美奂、视觉冲击的效果, 自然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增进他们对婺剧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起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

最后, 婺剧为数码绘画的创作提供了尚好的素材。婺剧的服装、动作、发型、人物表情乃至剧情等, 都为数码绘画提供了及其丰富和优秀的素材, 数码绘画作品的创作可以从中汲取十分的营养, 是给予创作者创作思路和灵感的源泉。

四、婺剧与数码绘画结合的方式

作为金华本土的大学, 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带有地方特色, 是本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全国各地都有地方的职业技术学院, 每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而这种特色最好的展现和保持方法就是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因此, 婺剧与数码绘画结合的方式:

方式一, 将婺剧引入到本专业数码绘画课程的教学中。婺剧的角色造型、色彩运用、服装发型、人物动态、人物表情、场景设置、剧情都是数码绘画课程的理想素材和教材, 要画出有独特风格和主题的数码插画来, 就需要吸收这些传统文化的营养, 同时增进了学生对婺剧文化的了解, 是一种非常好的结合方式。

方式二, 用数码绘画的形式制作婺剧海报, 宣传婺剧。为婺剧绘制数码海报是很好的宣传方法。它以一种画面的新形式, 而且是具有时代感画面的形式, 更容易被大众 (特别是年轻人) 所接受。剧组的演出海报中可以不时的运用一些数码绘画的形式, 给人以画面感、新鲜感, 一定能够更加引起观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方式三, 主题插画绘本和故事绘本, 也是婺剧与数码绘画结合的好方式。运用婺剧的经典形象绘制系列插画绘本, 或以婺剧的剧本为蓝本, 改编故事故事绘本。并将这些插画绘本放入婺剧的网页或印制成册, 也能够很好地宣传这一地方文化。

参考文献

[1]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8月.

[2]周懿中.《戏曲动画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研究》, 国美术学院[网络出版年期.2012年04期.

结合形式 篇7

1.1 秦腔的发展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秦腔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古代甘肃、山西一带的民间歌舞。身上流淌着正宗的炎黄血液。秦腔最早发源于秦地,秦人经过千年演绎而来,秦腔艺术在表演方面要求演绎着豪放、粗犷的表现方式,这也正好契合了秦地文化粗放、大气、豪爽、包容的精神气质。同时也反映了秦地的民众豪爽、慷慨、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民气。秦腔艺术在汉朝时在表演方式、其内涵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而几经风霜到唐朝时已经逐渐显现昌盛的局势,在元时通过民间歌腔,歌舞的演变进步,秦腔也在其以前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到了明朝,秦腔已然成为皇家贵族消遣的最佳方式。再后来,到清朝,秦腔红遍大江南北,真正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方式。所以总结说,秦腔在秦时出生,汉代就是他的童年,唐是他青少年时,元、明正值少年时期,清则是壮年。

1.2 秦腔的优点及现状

中国上下五千年,秦腔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这种艺术形式带动和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至今是对古老文明的独特见证和表现,具有唯一性,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文化元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生存环境的改变,历经几千年的秦腔技术在丰富群众精神家园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在从事秦腔艺术表演及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差。演职人员工资低主要靠政府拨款、秦腔剧场建筑、设施基本没有,满足不了演出要求,通过演出获得的收入早已无法解决演职人员的生活问题。秦腔剧团老演员退休了,当代年轻人认为秦腔没有前途,都不愿从事这个行业。秦腔剧团人才严重匮乏,而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原因很多:一是在物质方面资金短缺,供不应求,剧组没有活动周转资金,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就没有表演没有演绎中的精尽;二是人才匮乏,年轻人不愿意学,戏曲院校毕业的学生学秦腔专业的人少之又少,很少有人愿意回到西北偏远地方发展;三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强,秦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对他的保护政策关注度和支持层次较低,没有较为突出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措施;四是秦腔艺术以传统和发展的原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传统的秦文化对其影响力支持力逐步减弱;五是秦腔本身创新不足,在剧本、道具、服饰、演绎等多方面借鉴其他剧种以适应现代人精神生活需求创新表演;六是秦腔艺术的宣传教育不足,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秦腔不了解甚至是陌生;七是中国文化环境体制的制约和地方文化环境控制缺乏灵活性。各种原因相互交织,就出现这种文化元素不断流失,出现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

很多古老的艺术文化,之所以没有被淘汰,是因为适应新市场。由文化部组织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曲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锐减,因此保护戏曲艺术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据调查,秦腔年轻观众相较中老年观众数量偏低,这种传统的艺术用原有的表现形式一如既往我们就发现问题了,没有老少同乐的温馨场面,80、90后也有一些被秦腔余音绕梁的美妙声音,曼妙的身姿所打动的人,可是他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喜欢那么古板的音乐?怎么喜欢和老年人们待在一起?

2 动漫的发展

2.1 动漫的现状

动画的发展早于电影。从1820年英国人发明的第一个动画装置,从20世纪30年代沃迪斯尼电影制片厂生产的著名《米老鼠》和《唐老鸭》,动画技术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对于儿童动画片,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起码笔者就是从小看着动画片长大的。每次吃饭的时候,总会预先坐到饭桌旁边,急巴巴守候在电视屏幕前,等着看《葫芦娃》、《猫和老鼠》、《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等。

艺术的展示就是动画和漫画的两种具有艺术元素的影视形式。因其表现形式新颖,画面生动,造型靓丽,动感十足,加上夸张,多变,险趣的故事情境,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动漫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代以青少年为主体地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体现。

动漫近几年发展迅猛,相对的产业链发展情况也很乐观。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这发面的投资逐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动漫产业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加之政府鼓励发展,据数据显示动漫产业将在不久的以后发生突破性进展,一系列的产业链也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这里要特别提到日本的动画产业,日本动画已经有70年的历史,经历画技突破期和路线分化期之后,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中国曾经引进了许多日本动画片的电视剧,不仅因为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有相近之处,其人物和环境设定也贴近中国观众的习惯。虽然中国的动画比日本起步早,但是后者的发展非常迅速,活灵活现的个性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天马行空的奇幻想象,以及高超成熟多样化的制作手段,都使得日本的动画业最终超过日本。

2.2 动漫的不足与社会需求

我国动漫产值同美国、日本相比有较大差距,国产动漫还属于成长时期,动漫作品不够成熟不够精细。不过中国动漫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都在迅速提高。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都获得了一致好评和认可,电影票房量也创了新的纪录。随之投资者们在动漫行业投资的信心大涨,开设的专业对于动漫行业的课程越来越多内容也不断完善。目前有很多高等学府开设了动漫专业,设备先进,讲师负责,学校重视,为动漫行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动漫行业的岗位有很多,各司其职,互不牵扯,却又紧密结合,这对于目前我国人口就业紧张的现状起绝对性的作用,而且工资可观。进一步相较于国际市场,动漫竞争激烈,有竞争才有突破,有竞争才能学到摸索到更多的东西,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成熟有亮点,我们的工作人员才能专业有噱头。为了扶持鼓励动画产业的发展,国家广电局建立了17个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并且拨出专项巨资用于扶持动画原创作品生产,技术,服务等。中国文化部也出台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近年来,我国动漫作品产品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有所提高,中国动漫“走出去”步伐加快。

根据《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4)》,我国动漫产值从“十五”期末到“一十五”期末年均增长率为30%,动漫产业渗透面广,在航天、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出现了动漫游戏、动漫产业在漫画领域、动画领域及游戏领域等互相渗透。而回过头来看看历经千年的秦腔文化艺术,他所需要的就是这些新兴产业出现的新生代的影子,秦腔与动漫结合既是秦腔新的开始,又是动漫发展的里程碑。

《小鱼儿》的动画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情节、有对话的动画“故事片”。他应该是一部老少皆宜的轻松影片,整体的色彩应该比较鲜艳饱满,人物造型活泼可爱。其实海底是一个很棒的故事背景,它的神秘性,他的包容性,还有不可预测性,都会衍生出很多个童趣故事。

3 秦腔与动漫的结合

3.1 秦腔与动漫结合的原因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将更有生命力。”利用中国特色的秦腔艺术打造中国气息的动漫,这是中国秦腔与中国动漫迅速发展的机会和方式,而《大闹天宫》就是成功的典范。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计算机业的巨大发展,信息社会以网络资讯和知识创新为资源,使设计的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更多的在形式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设计上体现新技术的同时还充当着表现人文特点、个性特色的多重角色。

动漫给了秦腔新的活力,是年轻人们的新宠。动漫时代在进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计算机业的巨大发展,信息社会以网络资讯和知识创新为资源,是设计的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更多的在形式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设计上体现新技术的同时还充当着表现人文特点、个性特色的多重角色。所以它要在表现形式上敢于创新,用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动漫表现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夺人眼球。这样汇集年轻人的关注度,在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种传统的艺术特点,把古老的艺术和现代人的思想命脉紧紧连接在一起,再去搭建一座具有现代风格的古老建筑,开辟出一条新的产业链来。

3.2 秦腔与动漫结合的优点

时代在进步,秦腔岂能落后,不创新就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这是任何事物发展演化的过程,落后就要挨打,而秦腔如若不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化,那么就会被历史所湮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目前其他国家的动漫作家已经开始对中国的秦腔艺术进行动漫开发。我国的动漫制作者才刚刚看到秦腔艺术这一民族艺术宝藏。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利用秦腔艺术的宝藏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艺术,让中国的动漫艺术再次崛起,让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再次成为人类文化的骄傲。

这是新的机遇,新的改革起点,我们要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在原有的秦腔艺术之上利用动漫这种新的形式进行再创作,这不是对秦腔艺术的替代,这是在利用新的力量用不同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加精粹,让动漫更具特色,这种形式更加能深入人心,走进广大青年的生活,中国的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通过网络、计算机,自然而然的青少年观众将会成为京剧动漫艺术的观众主流。

摘要: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又称为秦声、梆子腔、乱弹,现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这个中华名族的传统艺术精粹渐渐走向下坡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不满足只有传统文化来点缀,因而在秦腔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融入新时代的特色,这样古老艺术与现代人的科技情怀连接在一起,秦腔艺术才会越走越远。

关键词:秦腔艺术,中国特色,动漫艺术

参考文献

[1]姚娣.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M].2007.

[2]王正强.秦腔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2014.

[3]辛雪峰.20世纪以来秦腔研究综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4]鲁安憉、张森伶.秦腔优秀传统剧选一、秦腔优秀传统剧选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王正强.秦腔词典[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

[6]阎成功.秦腔趣闻[M].西安:山西旅游出版社,1992.

[7]焦文彬.秦腔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8]王学秀.秦腔戏散论[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

[9]累平良.秦腔剧作选[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浅谈王维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 篇8

王维是大才子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论才气在大唐才子中, 他鲜有敌手, 他攻诗善画, 精通音律, 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 是个全能型的艺术家, 这种全面发展的态势是其他才子所望尘莫及的。由于王维善于绘画, 他会将绘画艺术独有的表现形式融入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 用语言描绘出鲜明、生动、具体、逼真, 得天独厚景物的形象, 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犹如眼前, 似乎真的是一幅画卷。他的诗在诉诸视觉的鲜明形象方面, 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无论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 或者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 小桥流水的恬静, 他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 着墨无多, 意境高远, 诗情与画意总能完全融为一体。他中年辞官, 住陕西宋之蓝田别墅, 过着饮酒、作画、弹琴、赋诗的隐逸生活。他善于描绘山水、人物、树石, 特别在山水画方面, 创出水墨渲染的新的表现技法, 所谓“始用渲染, 一变钩斫之法”, 被后世奉为典型。晚年, 他隐居在辋川, 他写诗作画的主要表现对象就是这里的生活。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是这样总结的: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非常精准, 王维的确不愧为诗画完美结合的楷模。

二、王维诗画创作形式的分析

中国画强调诗书画三位一体, 尤其重视人品学问, 认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画好画的前提这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大诗人王维无论在人生的何种阶段都会通过自己当时的所触所感的心境和眼光观察景物, 结合诗画来抒写当下的生活情感状况。同时, 通过对大自然光感和自己审视判断融入诗画之中。王维偏爱淡墨, 王维最擅长水墨。他凭着这种颜色和主体性去看自然, 往往也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大自然光色变化的美。他的诗, 可以让人感受到浓笔霞彩、淡墨轻染, 色调都十分和谐、绚丽, 如画般使人悦目。王维诗有画意, 原因之一就是它表现了绘画般的色彩。他的集子中不乏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汉江临乏》中的“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可以说是典型的水墨淡彩画,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和品赏。王维《袁安卧雪图》, 雪中芭蕉被后人极为称颂, 这种超出自然情理之外的艺术处理确立了神情寄物, 这种诗画结合的手法王维也是第一人, 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 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 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 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同时王维也善于“经营位置”的技巧融绘画艺术的构图美, 也就是构图美, 对于绘画中的这些理论同时也运用到诗歌, 他比较注意所描写景物之间的关联, 也善于处理画面的虚实结合摆放, 使诗歌具有构图美。《雪溪图》表达的是“空”的特点, 正是“空”的感觉有冷清之意和此图的雪呼应。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 人烟稀少, 树木凋零, 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 溪中有一叶篷船, 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 以映衬两岸之白雪, 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 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全图采用俯视法, 所画场景之透视异常精确, 无论比例、角度, 即使以焦点透视质之, 皆中规矩。画面空旷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内心和外境的感受充分结合, 使作者清晰洞察作者意图。他的名作《辋川图》, 唐人称述即后一种面貌, “笔力雄壮”“山谷郁郁盘盘, 云水飞动, 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至今已无真迹传世。具有色彩美, 构图美, 王维的画也不缺线条美, 他的画作不仅用线条勾勒物形, 而用“簇成”法写意;以水调墨, 分浓淡不同的层次, 用以渲染, 代替青绿颜色, 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用笔用线既不象李思训细匀, 也不似吴道子阔大雄壮, 而是劲爽有柔性, 随意而自然。图卷的色彩变化具有多声部大合唱的和谐之美。除此之外, 王维的画作中还具有书法意境《历代名画记》中评价王维的线条“笔迹劲爽”。如《雪溪图》中的线条张弛有道, 但是十分自然。

总之, 王维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手法既是以墨代色, 也是以书为形, 凭如此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创新理念, 同时内心那种返璞归真的意境, 他被后人尊称水墨至尊, 文人画祖也是于情于理, 不愧为南宗之祖。

三、王维的诗画意境的启示

在学习和研究王维的作品后, 我认为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能恰如其分的抒情达意, 这不仅赖于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 更在于广博的学养和自身的修养。我在之后的山水画创作中思想应追求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追求素朴、自然, 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

大家都称赞王维的画精妙, 王维自我解嘲说自己前生是画师:“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虽然只是玩笑话, 可见当时王维的画已经备受世人赞许。王维诗画结合意境出于天籁, 沁人心脾。在创作手法上他的色彩美, 构图美, 线条美完美结合, 在技法上也是十分娴熟, 有自己别样的风格。诗画内在的结合是中国画独具的特色。经过对王维画作的学习和研究, 应该多研究名家画作, 深入研究其中意境, 做到深入生活, 积累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在品味大师画作的同时, 多加体味作者当时环境下绘画的心境, 达到物我两忘, 真真切切体味好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好的思想境界, 从而提升自身精神境界进而提高艺术品位和格调的目的。

摘要:中国国画历史悠久, 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唐朝大诗人王维独具匠心将诗画结合丰富了我国国画艺术, 具有很大造诣, 这种手法被后代极为推崇。就这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创作手法, 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以及传颂。本文就以王维诗画结合的绘画创作形式来分析他的绘画风格和他的这种艺术形式。

关键词:王维,诗画结合,色彩美,构图美,线条美

参考文献

[1]杨中贵.色彩美、构图美、线条美——论王维诗画结合之美.科教导刊, 2010 (34) .

[2]罗娜.王维诗画意境对我的启示.长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徐复观.中国艺术之精神.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1993.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冈村繁.译注.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结合形式 篇9

一、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 我国的外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提高, 特别是听说能力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作为外语语言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教学, 其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种现象是过度强调语法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些教师不太重视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 根本不考虑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语法为纲, 为语法而教语言, 以讲为主, 以讲代练。结果是, 学生谈起语法来头头是道, 而在运用时却错误百出。

另一种现象则是淡化语法教学。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 课标强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是削弱语法教学。部分教师甚至简单地认为, 实施课标就是摒弃语法教学。这种误解导致一些英语教师忽视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重语法、轻能力”转向了“重能力、轻语法”的极端。结果, 许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语法知识不过关, 导致各种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既不能用准确地英语进行口头表达, 也写不出几个完全正确的句子。

还有一种情况, 相当数量的教师因为迫于各种考试的压力, 对语法教学不得不采取折中的方式, 即集中讲解, 专题训练。这也是与课标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

二、课程标准下的语法教学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种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无论是语言知识, 还是语言技能的教学都要为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服务。语言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高中阶段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课程标准还指出,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课标的实施, 并不是要否定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淡化语法教学, 而是对语法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英语语法要从用的角度出发教学。也就是说, 语法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语法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 而是应将语言形式、意义、交际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自觉地去运用语法知识。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探究、发现、运用等过程中, 展开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的环节中, 适时采用传统英语语法教学中好的做法, 仍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语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法课堂教学模式尝试

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使用, 确实给许多英语教师实施语法教学带来过困惑。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结合课标下的语法教学理念, 大胆地作了一些尝试, 形成了一套语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巧设背景呈现语法, 模仿运用探究语法, 创设语境感知语法, 教师主导归纳语法, 通过练习巩固语法, 设置任务活化语法。

下面笔者提供一节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课, 与大家共享。

教学内容:the Subjunctive Mood (1) 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 SEFC 2 A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虚拟语气

I wish I could/were/would...

If I were/did..., I would...

...as if I were...的用法。

2. 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会如何在语言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句型。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文中, T=teacher;S=student, S1=student 1, S2=student 2, ...)

Task 1:Presentation by revision

Show a picture of Xiaohua on the screen.

T:...Are you familiar with this girl?Who is this girl?

Anything about her?

S:...

T:Yes.This girl is Xiaohua we have just learnt about in reading.She has learnt to live with the fact that she has got Aids and decided to use the limited time to help others.What a brave and sunny girl!And we know she has lots of wishes in her mind.What are her wishes?Go over the passage and tell us her wishes using the sentences from the reading material.

S1:I wish I could remember more about my mum.

S2:I wish that she were here with me and that we weren’t sick.

S3:I wish people would find out the facts and not act as if I were a bad or dangerous person.

S4:If I were you, I would give an AIDS patient a hug.

T: (Show th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Can she realize these wishes?Pity that she can’t make these wishes come true.In other words, her wishes are unreal situations or things that are not certain to happen.

【教学思路】语法教学的设计要根据各语法项目内容的特点、功能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常采用的方法有:复习、讨论、活动、解图、问答等。本设计通过复习所熟悉的内容, 巧妙、自然地把教学引入到本节课的目标语言结构, 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Task 2:Read and follow

Read the sentences and find out the rules, then follow them to make sentences.

S:...

T:You’re clever enough to have found out the basic rules and have made good sentences.What patterns did you use?

S1:I wish I could...

S2:I wish I were...

S3:I wish I would...

S4:If I were..., I would...

S5:...as if I were...

T: (Show the patterns on the screen) From your sentences and Xiaohua’s wishes, we can see these patterns are used to express unreal situations or things that are not certain to happen.That’s the grammar we’ll learn in this lesson—the Subjunctive Mood.

【教学思路】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 形成相关句型的语感, 进而让学生去观察、发现规律、模仿造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较容易使学生获得自我肯定, 从而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并内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Task 3:Look and say

Show some pictures (one with a child looking at a bird flying in the blue sky;another with a boy, standing by a window, wondering at the moon and stars hanging in a night sky, ..) and ask students to make wishes using the patterns.

T:I wish I were a bird.

S1:I wish I could fly in the sky like a bird.

S2: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fly in the sky.

S3:I feel as if I were a bird flying in the sky.

S4:...

【教学思路】在学生对目标语言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便于理解的图片、文字或背景, 鼓励学生用已熟悉的语言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刺激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Task 4:Summary

We have learnt and practised several patterns of the Subjunctive Mood:I wish I could/I were/I would...;If I were/I did..., I would...;...as if I were...Here the subjunctive mood is used to express wishes and statements against the present facts.Remember in the clauses of these types of statements, the predicative verbs should be used in general past tense.While the predicative verbs in major sentences shouldbe should/would/could/might do.The Subjunctive Wood is used instead of the indicative.This is just part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and we’ll learn more about it in Unit 8.

【教学思路】通过上面几个环节, 学生对虚拟语气的用法形成了初步的概念。这时, 教师把这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地带领学生进行简单小结, 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形成清晰的概念。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 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Task 5:Practice

Rewri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words in brackets.

1) I can’t solve my problem. (I wish)

2) I’m not a shooting star. (I wish)

3) I’m afraid the performance won’t go well. (I wish)

4) I am not a billionaire, so I won’t buy what I want. (If)

5) I want to buy these books, but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If)

Com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as if.

1) People treat me_____________ (dangerous person) .

2) Sarah looks at her husband____________ (stranger) .

3) I remember the whole thing__________ (yesterday) .

【教学思路】学生对虚拟语气的用法有了感性、理性的认识, 接下来就应该做一些变通性的巩固练习。教师在实施该环节的教学时, 首先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参与程度, 尽量为那些课上发言不够主动、学习外语缺乏信心的学生提供机会, 拉着、推着他们共同前行。其次, 教师要考虑怎样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相关材料, 必要的时候增加一些练习。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练习, 让整个课堂教学人人有事做、个个会做事。

Task 6:Free talk

T:Just you’ve talked about some wishe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practised using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m.And now I’d like to know your own dreams and wishes very much.Please talk about your dreams and wishes using the patterns we’ve learnt today.One minute to think, and then report it in class.

S1:I wish I were a teacher.If I were a teacher, I would know how to study well.

S2:If I were a man, I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my wife.T:What a creative idea!Boys and gentlemen, have you heard it?Please remember her wish.

S3:I wish I had a magic lamp.If I had a magic lamp, Iwould stop America from attacking Iraq.

T:A peace-lover!

S4:If I were a top player, I would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S5:I wish I were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If I were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I would have lots of money and help the poor all over the world.

T:A caring and responsible guy!

S6:I wish I were a writer.If so, I would write down all the happy moments truly and wonderfully.

T:...You’ve not only used the patterns very well and correctly, but also your ideas are creative and wonderful.More importantly, you let me know your dreams and wishes.You’re caring, responsible and lovely.Do you want to know my wishes?Boys and girls, Iwish time could flow back.If time could flow back twenty years, I would be sitting here like you and Iwould study hard together with you.However, it’s impossible.As a teacher, I wish I could set you a good example.As an English teacher, I wish I could improve everyone of your English as soon as possible.Let’s work hard together to make our dreams come true earlier.

【教学思路】设计本环节, 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愿望与梦想, 让学生拓展思路, 各抒己见, 为最后实现语法教学的总目标作好铺垫。活动中, 学生既运用所学知识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又主动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同时, 通过听取他人的成果, 与之对照, 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内容, 并纠正自己的不足。随后教师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梦想, 使得师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引起共鸣。

Task 7:Writing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wishes and dreams, including your reasons and efforts.

【教学思路】通过以上环节的活动, 学生基本掌握了虚拟语气中这几种句型结构的用法。语法教学只有实践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的提升, 才可能让所学内容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得以活化, 最终实现语法教学的总体目标, 完成对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培养。

结合形式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形式;结合方式

大学生舞蹈是在音乐的引导下,结合人体各个环节有节奏的变化,以此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动作,展现不同音乐的情感和技能。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引导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此实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高校实施的舞蹈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在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对培养大学生优质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奠定了有效的基础。

一、欣赏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内容

高校在实施舞蹈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舞蹈实践进行的,结合芭蕾基础、古典舞身的组合的学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感官。同时,结合教师以往教学的经验,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下内容:第一,一定要进行芭蕾舞训练。第二,依据中国舞蹈为中心,结合戏曲、现代舞、武术、体育舞蹈等特点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第三,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民族舞蹈。第四,引进中国舞蹈、戏曲、芭蕾、体操等训练技巧。第五,有秩序的进行训练,演出以及创新训练。

在实际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训练和应用是否能达到一致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演技和分析。相信依据教师的坚持不懈可以更好的创造舞蹈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关的舞蹈训练工作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基础的舞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高校大学生在上学之前没有经历过舞蹈训练的,甚至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提升对学生的基础训练非常重要。其主要是依据基础训练引导大学生的身体技能和素质得到提升,加大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提升学生的控制能力和情感分析。第二,掌控舞蹈需要具备的基本体态、形态、方位以及基本训练方法。基础训练需要从启蒙开始,不断加深舞蹈的动作。不但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案,还需要划分阶段进行训练。例如劈叉、压腿、蹲、踢腿等都是基础的舞蹈动作。当然,还有一些技术性非常强的动作、难度也较大的舞姿,通常情况下让学生认识,并且了解就可以了。同时,各个方面条件素质非常优秀的学生,基本训练的要求相对要提升一些。第三,将舞蹈组合作作为实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实施舞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传承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舞蹈,掌控其具备的特点和优质形态,提升四肢的协调性和联系,以此提升大学生对美的认识。

二、课内与课外并举的教学形式

改变以往的舞蹈教学方案,提升实际教学质量。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基础教学内容,但是目前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氛围不切合以往的教学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突破这一限制,对实际教学方案进行创新,结合一些新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工作。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依据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其素材和用具就是人的身体。其具备的艺术形象就是依据人体韵律的运动进行展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舞蹈风格、情感表达等都是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若是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完善,示范动作不明确,就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二,依据电视素材可以更为直观、丰富的进行教学工作。电视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现舞蹈内容,促使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更好的学习舞蹈知识。当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电视素材进行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可复制性,为学生自主模仿学习提供了平台和依据。依据电视屏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受到艺术的影响,多重感官受到影响,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维吾尔族民间舞》,学生可以依据电视观看到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人文风俗等,从而更好的认识到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更好的维吾尔族民间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技巧更好的认识,结合丰富的舞姿获取更多的认识,同时对维吾尔族的居住情况和人文特点更好的认识。由此,学生对舞蹈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对学习的舞蹈动作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三、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舞蹈欣赏水平的提升。要想提升学生舞蹈欣赏水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促使学生对舞蹈作品产生一定的认知、情感,并且通过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好的认识到其背后的意义。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欣赏水平以及认识能力,以此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认识和情感。第二,提升学生对舞蹈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舞蹈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提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一段优质的舞蹈可以为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只有结合优美音乐的舞蹈才能感染观众。第三,引导学生掌控“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例如红色表达激情、冲动,在中国红色也是一种表达喜庆的颜色;绿色是和平、自然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生命力。第四,引导学生对灯光、舞台、美术、服装等辅助元素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因素都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台美术、场景中有大片的椰林,这可以让人很容易了解到故事的发生地是哪里,以此为观众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

四、结语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舞蹈教育放在音乐教育当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未能很好的发现、挖掘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无疑存在一些缺失。而我们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要将艺术教育和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方能培养好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因此,高校的舞蹈教师需要具备开拓的视野、不断研究的精神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际学生学习需求,有效的创新大学生舞蹈教学,促使教学方法与形式得到有效的结合,从而提升实际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大学生舞蹈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萍,任继祖.大学生体育舞蹈课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12(05).

[2]张成,刘大军.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及教学方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3]郭剑华.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结合形式 篇11

1 竞技武术与音乐

竞技武术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是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完善、发展之后产生的, 是对武术比赛的一次革新和突破, 同时能引导武术向“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将武术套路与音乐相结合, 可以描绘出武术内在的精神, 增强武术运动员套路演练的感染力, 表达出武术内在的神韵。在武术国际化的今天, 武术想要在全世界进行传播、发展, 还要进一步提升武术套路的美感度与观赏性。而在当今时代, 要想进一步提升武术套路的美感, 除了提高套路的演练水平和动作难度来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外, 还要以优美的音乐相配合来有效刺激观众的听觉神经。

1.1 竞技太极拳与音乐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独特节奏与韵律的运动, 将之与音乐相结合, 不仅是对动作节拍、节奏上的提示, 更重要的是借助音乐所蕴含的情绪与氛围来烘托运动员的演练。所以, 运动员所选音乐应与竞技太极拳套路节奏相统一, 二者想和使动作节奏与音乐节拍完美融合, 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的节奏衬托竞技太极拳动作轻重缓急的变化, 以达到内在情感与外部动作相统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对竞技性项目有着特殊的调控作用, 它对运动员的心理、动作技能及运动负荷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音乐节奏可以协调和帮助运动员控制武术动作的节奏和幅度以及调节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 因此, 在有音乐伴奏下的武术套路训练和比赛中, 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 同时也可以改善运动员神经反应的节律性规律。同时音乐还有助于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和思维, 控制其心理活动的指向, 使技能练习更有效, 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目的。

1.2 竞技太极拳配乐演练的现状

有些运动员在新规则执行之后, 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 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难度动作的成功率上, 从而忽略了竞技太极拳本身的内涵。在比赛中, 只注重难度动作的成败, 从而出现了跟不上音乐节奏, 套路演练与音乐结合不和谐等问题。其中大部分运动员选择的音乐整体趋于平淡, 没有节奏上轻重缓急的变化, 与竞技太极拳套路演练配合不完善,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竞技太极拳套路演练过程, 竞技太极拳的演练和音乐是不能分开孤立进行的, 而是在加强动作编排和演练技巧的同时着重对音乐的选择和套路的配合等多方面进行雕琢, 以套路演练突出运动员的技术风格, 以音乐突出运动员的内在情感, 达到由内而外, 内外合一, 从而使运动员的整体演练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比赛中, 也有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在优美的配乐中通过自身高超的演练水平对自己的竞技太极拳套路进行了完美的演绎。如:2012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 福建选手周斌的太极拳选用了1983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作为配乐, 音乐旋律跌宕起伏, 太极拳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的进行完美契合, 在跳跃动作时有轻扬的曲调相配合, 在套路最后临近收势的阶段, 以整首歌曲节奏鲜明的高潮阶段配以重鼓点用以配合一连串的发力动作完美的表现出了太极拳柔中带刚的一面。周斌的套路演练的表现意识与套路主体与音乐本身的意境融为一体, 动作的神韵配以音乐的音韵, 加之运动员自身的演绎, 达到神形兼备、神情并茂的效果。在第十届全运会太极拳比赛中, 广东队的庄志勇运用了音乐模仿技术, 与发力动作交相辉映, 并在音乐中增加了虫鸣鸟叫的声音, 加上轻柔舒缓的音乐, 配合以太极拳轻松自然、舒缓平顺的动作, 更显得细腻、空灵。

2 竞技太极拳套路中音乐的选用

从武术申奥开始, 一直到现在, 竞技太极拳正在蓬勃的发展, 跟1996年规定的太极拳有着大幅度的改变。增加了套路演练时的音乐搭配。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的艺术性再创造。从全国比赛的竞技太极拳的比赛录像中可以看出每个运动员在演练动作时候的节奏和音乐的中的节拍有着很大的关系。

2.1 运动员在演练时动作节奏和音乐协调的重要性

由于太极拳套路的速度受到运动特点的限制, 基本上是以行云流水般缓慢的节奏进行, 只有在发力时才会突然加速后迅速恢复到原来的节奏上, 这就给配乐带来了很大难度。如音乐速度过快, 甚至超过了动作本身的节奏速度, 演练者就难以在应有的音乐节拍中完成动作, 这就破坏了动作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协调关系。所以, 音乐节奏的快慢和强弱, 音调的优美和谐, 直接关系到动作节奏的快慢、幅度的大小、动作的高低起伏等。我们应尽量使音乐节奏与动作进行的节奏相吻合。

2.2 太极拳成套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的整体统一性

比赛中所用伴奏音乐要注意整体的统一性, 对比要恰当。竞技太极拳中的配乐作为一项独立的艺术体系, 有其自身整体的规范和结构上和谐得当的要求, 在选择伴奏音乐时要十分尊重音乐本身的特点才有利于音乐主动地对太极拳套路产生积极作用, 如果强行掐头去尾, 随意拼奏, 必然会把音乐降到“节拍器”的地位。当然强调音乐的完整统一, 并不等于太极拳的伴奏音乐都必须是完整的音乐作品, 在实践中往往采取某一乐曲的主旋律, 然后根据太极拳动作特点、方向路线上的多变及特殊需要加以改编。在注意音乐完整统一的前提下, 还要力求刚柔的对比要强烈, 伴奏要丰富, 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3 太极拳成套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吻合

严格地说, 在确定太极拳套路动作之后方可选择音乐, 以符合竞技武术套路的要求和音乐的完整性, 要考虑到各人创编竞技太极拳套路技术的高潮与音乐高潮的统一与协调性, 选配与太极拳特点相协调的音乐。

2.4 太极拳成套动作与音乐情感的吻合

太极拳的动作, 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音乐情感的延伸, 和谐地演练每一个动作和技巧, 可以理解为运动员身心在感受伴奏音乐的主题与情感, 而合理的编排细节所表达的音乐思想, 与音乐情感的同步, 则可以唤起观众产生艺术的移情想象, 而使自身的表演更加感人。因此音乐的情感与太极拳套路动作的情感同步, 是至关重要的。

2.5 太极拳成套动作与音强与力度节律的关系

在对音乐的感知中, 音强是构成节奏律动的要素之一。音强在节奏中的体现, 是音乐节奏中的重音。人的听觉具有一种聚合印象并使之有序化的能力, 能够在一连串的音响运动中, 主动地以节拍的强弱使之聚合成为有意的节拍。在不同的听觉心理中, 这种重音的位置可以改变, 也会产生一些完全随意于心理律动感的节拍。这类能力的产生主要与人体运动的节律有关。这时, 音乐运动形态的形成, 要受行为因素的制约, 与此相关, 任何节律都需要有序化, 必然会产生强弱的对比。因此, 音强正是为太极拳发力动作节律的有序化及其动力性结构服务的。音乐搭配套路的创新, 更加的突出了竞技太极拳的和谐美和意境美。竞技太极拳的和谐美主要通过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和音乐节奏的搭配所表现出来的圆匀粘连, 柔中寓刚, 快慢相间, 蓄发相交, 绵绵不断, 它以一种匀和的节律、和谐的姿态以及形与气的和谐美展示出来。首先, 匀和的节律美主要表现为不快不慢, 动中有静, 静而不断, 意动身随毫不牵强的动作特点。如手之屈伸, 足之进退, 身之开合, 目之顾盼, 皆须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行云流水, 始为贯穿。其次, 姿态的和谐美主要表现为中正安舒不偏不倚, 有过无不及, 达到全身姿态动作平衡、协调与匀称。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 称为“实景”;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虚的部分, 称为“虚境”。意境美则是通过音乐对竞技太极拳的衬托, 使观众能够体验到诗情画意的感觉, 太极拳的意境美凝结着节奏、和谐、统一的众多要素, 使主客体的美感产生共鸣, 从而使太极拳艺术的本质及价值不仅仅显示在技术的熟练上, 而且使身心总是处于一种新鲜的体验之中。

参考文献

[1]勾庆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发挥音乐效应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周丽娟, 黄晓华.论武术运动中音乐与套路相结合的演练形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周丽娟, 李旺华.对新规则下武术套路配乐演练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6.

[4]周丽娟.关于武术套路演练配乐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蔡纲, 席饼嗣.竞技武术套路演练配乐的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上一篇:高血压性肥厚性心肌病下一篇: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