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形式

2024-06-08

生态形式(共7篇)

生态形式 篇1

摘要:有着平民性、博采性及自由灵动等艺术特征的黄梅戏是特定文化生态的产物。原生态黄梅戏拥有着传统戏曲所原有的生态形式和因地制宜的媒介形式,再生态黄梅戏以正规剧场为媒介形式,后台“他者”元素则被变异生态黄梅戏所引入。一旦黄梅戏所依附生存的文化生态削弱或消失,它的生命力也将受到削弱甚至枯萎。本文将就黄梅戏的生态形式及其引发的传承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黄梅戏,生态形式,传承

中国传统戏曲不仅仅是民俗的产物,更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黄梅戏生态形式的演变历程、生态形式、传承策略等方面简明扼要地讨论黄梅戏的未来命运。

一、黄梅戏之原生态

保持着传统戏曲原有的生态特质的戏曲生态形式称为戏曲的原生态,它具有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重的根本特征。黄梅戏具有“地方性”和乡土性的生态形式,它以自娱自乐为主,同时也具有糊口谋生的性质,其媒介形式较为简单,因地制宜。其出现较晚,可算作近代产物。在经历了一个无戏台或前戏台时期后,黄梅戏开始萌芽并正式形成,走向舞台。它的生态形式主要包括独角戏、两小戏和三小戏,也称作“黄梅小戏”。黄梅戏在前戏台时期无疑是原生态的。在此时期,黄梅戏的内容较为简单,大多表现当地农民的现实生活,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当时的表演者及观众,演出场所也比较随意。当时所称的“围子”、“板凳头”就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环境下的黄梅戏所具有的生态形式和媒介形式。这时,较“无戏台”而言,“准戏台”的称谓更为准确。

二、黄梅戏之再生态

再生态形式的黄梅戏起源于城市中的剧场表演。辛亥革命后,黄梅戏走出了乡村的“草台”并走向城市中的剧场剧院,开始与徽班、京剧、高腔等剧种同台演出。此时,其内容也渐渐地更加细致,大量引入其他剧种中的优秀传统剧目,并且语音腔调、音乐表现形式也不断得到丰富,演出阵容也大幅超过之前,表演中的方法、技巧得到更多的关注,表演程式被引入,极大地拓宽了表演领域,形成多种流派。在此时期,黄梅戏不断与其他剧种比照碰撞,因此,黄梅戏也开始重新审视其自身的形象和力量,显现出其独有的特征,由其原来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举足轻重的地方大戏。因为1931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洪水,大量黄梅戏表演者跟随灾民涌入安徽,标志着黄梅戏正式踏入城市并落脚。在新中国“戏改”中,再生态形式的黄梅戏走向巅峰,黄梅戏应时代的号召,推陈出新,成功使许多传统剧目得到改造。

三、黄梅戏之变异生态

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或以其他科技媒介为载体而生成的不完全保留戏曲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但仍具有鲜明戏曲特点的后台艺术生态形式称为戏曲的变异生态。“后戏台”指的是在舞台演出同时,戏曲演出从实体舞台脱离而出,借助其他媒体来转播。梅兰芳主演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的无声戏曲电影《天女散花》标志着我国戏曲的后戏台时期的开始。借此契机,黄梅戏衍生出黄梅戏电影、黄梅戏广播、黄梅戏电视等变异生态形式,迎来了黄梅戏空前的辉煌。说到黄梅戏成功的案例,首先想到的就是《天仙配》,它是黄梅戏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后,黄梅戏红遍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观众。进入新世纪后,诸如黄梅戏网站等现代媒体成为黄梅戏的媒介,极大地宣传了黄梅戏,为黄梅戏表演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黄梅戏的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四、关于黄梅戏生态形式的反思

黄梅戏生态形式的变迁与传播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演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向观众展示戏曲艺术的魅力的过程称为戏曲的传播。其包含“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等,是介于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物态实体,是不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虽然戏曲的有效传播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但是也难以掩盖媒介的重要地位。作为黄梅戏生命的存在形式及其外在表现,其生态形式时刻与传播媒介相生相依。原生态黄梅戏的特点在戏台的规范化中减弱。后戏台时期,借助电影,黄梅戏转向典型的单向传播。然而,在黄梅戏发展的后期,跨时空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但却失去了意会的基本特征,大大降低了现场感和即时性。

五、黄梅戏生态形式的更新

戏曲的生态形式在不同程度地更新中,从媒介形式这方面,我们可以展望黄梅戏的未来生态形式及其转变。就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实现其有效传播是保证其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中的黄梅戏,虽然没有失去其生命力,但其传播出现了严重问题,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活力。黄梅戏应该具有复合型、多样化、综合化的媒介形式及扁平化、分散型的生态形式来确保其拥有持续不断的活力。

六、总结

在黄梅戏的传承中 , 黄梅戏艺术传承者应该不断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通过不同形式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另外在选择传承人的时候,也应该选择热爱黄梅戏的后辈。政府也应该帮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生命。

生态形式 篇2

走出“形式―意蕴”表里结构的思维定式-对审美形式表现性和动力性的生态思考

审美形式的意蕴来自世界象征之网中的客观对应,“象罔”神话揭示形式的这一作用。审美形式的生态本质主要在于其节律特征所具有的动力性,它使形式的`意义通过美感体验而为生命所持有。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兴”揭示了审美形式的动力性本质。

作 者:曾永成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81刊 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027(3)分类号:B83―02关键词:形式人类学 表现性 动力性 意志 兴

生态建筑形式与技术的结合 篇3

在各种建筑思潮风起云涌, 各种理论、主义层出不穷的当代建筑界, 有这么一种既称得上全新, 却又由来已久的建筑设计潮流, 那就是高技术生态建筑。说它全新, 那是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这么系统完整地研究过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化, 并在生态建筑中运用了大量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数字化, 智能化成果, 使之与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说它由来已久, 是因为建筑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 世界各地不少居民已经自发地将可持续性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项原则, 并将之用于民居的建造, 创造出形式多样的乡土生态建筑。

二、生态建筑

什么是生态建筑?这个问题看似多余。就其广度而言, 生态建筑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应用的技术层面上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分布。世界各地的民居中, 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例如严寒北极的冰屋, 游牧印第安人的棚架, 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木屋, 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山区的石板住宅, 西非和南亚的苇草泥屋等等, 它们几乎都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就地取材, 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生态建筑杰作。

(一) 、生态建筑的技术

在应用的技术层面上, 生态建筑涵盖高、中、低几个层面, 使生态观念和可持续思想能超越经济因素的束缚, 从乡野农村到繁华都市, 都能看到生态建筑的身影。一般情况下, 生态建筑分为如下三个技术层面。

1、低技术。

从资金投入上来说, 其前期投入少, 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传统性, 多“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小规模一般性建筑, 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设计手法, 并能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2、中等技术。

顾名思义, 中等型技术设计是用来填补资本集中、不适当进口技术和廉价、低效的传统技术之间的鸿沟。它耗资较低, 只要有可能就用当地材料, 劳力密集型、小规模、不需高层次教育, 易懂易做;利用分散的再生资源, 如风力、太阳能等等。它们是灵活的, 以便连续使用, 并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3、高技术。

前期投资高, 回报也较高, 技术导向性强,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手法, 不排斥对低技术的利用, 要求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二) 、生态建筑的形式

生态建筑的建筑形态, 既然是生态技术的体现, 其形式必然同生态技术的四个关键物理元素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绕过高技术生态建筑纷繁复杂的建筑形式, 找出支持这些建筑形式的建筑技术, 进而分析这类技术所处理的物理元素。从对物理元素的归纳, 我们就能将看似杂乱无章的高技术生态建筑形态统一到若干个简单的物理元素下, 这将有助于我们对高技术生态建筑形式的理解。

三、生态建筑的技术措施

建筑是人类遮风蔽雨的场所, 也就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因此建筑的存在必须和两者发生关系:建筑-自然, 建筑-人。前者是外在的关系, 后者是内在的关系, 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关系, 包括对自然的获得和对自然的排出;而内在关系则是建筑如何为居住其中的人类创造一个健康、自然、舒适的人工环境。这两个关系间存在着一致, 也存在着矛盾。

(一) 、“建筑-自然”生态技术

1、能源利用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 太阳能发电系统将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从而大大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 拥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将成为未来生态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世界的范围内探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除了太阳能还包括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地热利用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地层深处的地热资源和大地的热惰性原理, 将夏天的热能保存在地层深处供冬天取暖, 而收集冬天的冷能以便在夏季降低温度, 这项技术具有无污染、效率高的特点, 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图1)

2、建筑材料和生活资料的利用技术

生态建材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也仍在研究确定之中。其主要特征首先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 避免温室效应与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第三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 生态建材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最小或无环境污染, 最佳使用性能, 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所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显然这样的环境协调性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

(二) 、“建筑-人”生态技术

1、能源利用技术

自然通风的最大益处首先应该是建筑内部空气质量环境的改善。除了在污染非常严重以至于室外空气不能达到健康要求的地点, 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通风来给室内提供新鲜空气, 有效地减少建筑综合症的发生。

2、生态建筑的天然采光

自然采光可以将日光引入建筑内部, 并且将其按一定的方式分配, 以提供比人工光源更理想和质量更好的照明。它减少了电力光源的需求量, 因而减少了电力消耗和相关的费用与污染。 (图2)

3、生态建筑绿化系统

生态建筑的一种通俗称谓即是绿色建筑, 虽然这不意味着配备良好的绿化措施就是绿色建筑, 但作为改善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一个有效因素, 恰当的绿化可以改善城市和建筑微气候环境。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应充分利用植物这一因素。

四、生态建筑技术与形式的结合

通常用于低技术和中等技术所要求的地域环境和本地材料无法满足的大都市。本文中主要以高技术为主。对于高技生态建筑的形式特征分析, 遵循“造型元素→技术目的→物理元素”的分析过程, 我们可以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建筑特征分类为热适应性、风适应性、光适应性三大类型, 当然, 仍然有不少高技术生态建筑,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生态要求的同时, 也以多种形式体现生态建筑的特征, 因而无法简单地将其划归何种物理元素, 这类高技术生态建筑, 我们将其归为综合类型。

(一) 、热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

荷兰德尔福特科技大学中心图书馆 (图3) , 这一设计是建筑、技术、生态设计成功融合为一体的范例。对这个图书馆建筑最简洁的描述应该是:这是一座建立在大约100万本科技图书上的风景。它有着透明的中央大厅、阅读室、学习室和各种办公室。这些空间被埋藏在一片葱绿的草坡下, 建筑元素并不那么显著, 只是在草坡的上部建有一个玻璃圆锥体作为建筑的标志。图书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巨大的草坡屋顶, 这是它的造型特征。这样的屋顶有其生态上的优点, 由于它的热积聚和热绝缘特性, 在其下面的室内空间较少受外界气温波动的影响。当然, 这一草坡屋顶并不仅仅是出于生态角度的考虑, 也是用地地形和周围环境的直接产物。

(二) 、风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

福斯特的瑞士保险公司英国伦敦总部 (图4) 创造出了人性化的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自然的阳光和通风。其造型来自于科学计算和分析, 这也许是富勒设计科学思想在生态建筑上的体现。螺旋状的前庭和流线型的建筑造型, 分别为加强建筑的室内通风和降低室外风阻, 减少扰流起到了显著作用。其目的都是解决“风”对于建筑造成的影响。

流线型建筑型体的造型特征, 建筑形态仿佛自然界的一株生长物, 拔地而起, 展示“机体高技”的魅力。这是经过流体力学计算得出的最优化型体。螺旋上升的前庭空间的造型特征, 建筑由绕支撑结构对角的玻璃包被, 高179.8米, 面积约为41, 810平方米, 地上40多层, 地下一层。外覆层结构是内部与外界的声学缓冲区, 提供自然通风、采光和室外的感觉。每层楼板边缘空出, 层与层空出的空间与楼板呈呈一一角角度度, , 最最后后形形成成一一系系列列的的螺螺旋旋形形前前庭。建筑的自然通风就得益于螺旋型前庭的空气动力学形式, 产生巨大的压力差, 使每个楼层都有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系统有效配合了中央空调系统, 降低了建筑的运行成本, 提高了高层办公空间的质量。

(三) 、光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

德国盖尔森基兴科学园区技术研究中心 (图5) , 它发展了“日光间”这一概念, 在建筑临湖一面 (西侧) 设置了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 幕墙后就是科学园区的“通廊”, 这是一个贯通三层、宽约10m、长约300m的公共区域。这一巨大的“通廊”作为办公楼主体和外界之间的气候缓冲区, 也对研究中心的内部气候调节和提高能源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在屋顶上有巨大的太阳能光电板, 平均每年能够产生200, 000k W的电力。

该建筑的大厅设计思想源于中技生态建筑中常用的“日光间”, 巨大的倾斜玻璃通廊为建筑提供一个休憩的共享空间时, 也成为一个接受阳光, 缓冲热量的气候缓冲大厅, 有效地减少人工照明所需的电力。太阳能光电板则将光照转化成电能。这里, 两个造型元素主要的处理元素是“光”, 当然大厅也处理了“热”和“声”这两个物理量。

(四) 、综合型高技术生态建筑

东京天然气公司的总部办公楼位于日本横横滨滨市市。 (这图一6) 建。筑这的一设建计筑和的建设造计表和现建了对造表提高现能了对源使提高用效能源率的使用追求效和率的公司追求保护和公环司境保的努护力环。境“的生努态力核。“”生表态现为核一”个表现朝为北一的个中庭朝, 北其的宽中度庭和, 办其宽公区度相和办同公。在区相建同筑处。理在建上, 筑这处一理中上庭, 是这作一中为流庭线是作集为散核流线心集和公散司核心产品和及公司服务产的品及展服出场务的地展。日出光场通地过。日中庭光或通过者南中侧庭或的巨者大南侧窗的户引巨大入窗室内户。引南入侧室窗内户。上南侧配置窗有户上遮阳配板置有, 遮阳板的, 遮部阳分面板的积部上覆分盖面积有光上电覆盖装置有, 光提电供装空置调, 设提供备空所需调设要备的部所分需要电能的。部分在这电一能。建在筑中这一, 主建要筑依中靠, 主自要然光依照靠自明。然建光筑照外明墙。在建满筑外足其墙他在满要足求的其他前要提下求尽的前可能提地下尽采用可透能地明采玻璃用透, 以明引玻入璃尽, 以可引能多入的尽可自然能光多的。当自然光, 这。一当方然法, 这需一要和方法热需反射要技和热术结反合射技起来术, 结以合免起引来入, 自以免然引光的入自同然时使光得的同室内时温使得度升室高内温。这度一升透高明。这的一中庭透明作的为一中个庭作巨大为的一呼个吸巨空大间的—呼—吸建空筑间之—肺—。建人筑们之在肺面。人向中们庭在面的走向中廊上庭的可以走廊透过上幕可以墙看透过到周幕墙围看开阔到的周围自然开景阔的色自。然景色。

办公室的通风通过中庭的拔风效应来进行。中庭从外部吸收新鲜空气, 然后将室内已经变热的空气从上部开口排到室外。为了强化通风效果, 屋顶设有三座突出的通风塔, 起到类似于烟囱的拔风作用。建筑配置的是自动控制的通风窗, 当外部温度比较适宜时会打开。建筑的流线体型、通风塔解决了内部空间的通风问题, 解决了生态建筑的通风能耗和空气质量问题。而生态核则使建筑的成为一个集自然采光, 太阳能光电转化和热环境气候缓存区于一身的多目的生态措施。该建筑的生态设施很好地解决了风、热、光等问题, 并在能源的节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五、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和创新点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 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 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在建筑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论文, 但目前仍存在着大量的对这些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现象。文中结合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 分析多个案例, 对生态建筑进行多维分析, 力图探求技术派生态建筑的美学规律或者哲学思想。

(二) 、对我国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展望

一般而言, 生态建筑, 尤其是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 设计较为复杂, 对使用管理的要求亦较高, 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 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 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向不理想的现状。

对于生态建筑的应用情况来看, 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经济发展上的东、西部不平衡与差距似乎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高技术也好, 低技术也好, 都有了用武之地。新疆、陕北等相对落后地区, 运用低技术和低廉材料的设计方法将被大量推广应用。而在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 由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地引入, 高技术生态建筑崭露头角, 在城市建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国家相关部门对生态观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高技术生态建筑将逐渐走向中国建筑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美]柯林·罗, 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李德华校.拼贴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7]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6.

生态形式 篇4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形势与政策

指 导 教 师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__

年 5 月 6 日

目录

目录

摘要‥‥‥‥‥‥‥‥‥‥‥‥‥‥‥‥‥‥‥‥‥‥‥‥‥‥‥‥‥‥‥‥2

一、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五个方面 ‥‥‥‥‥‥‥‥‥‥‥‥‥‥‥‥3

(一)土壤遭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走向衰竭 ‥‥‥‥‥‥‥3

(二)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减少,生存面临巨大挑战‥‥‥‥‥‥‥‥‥‥3

(三)气候的恶性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3

(四)自然界水循环被打破,海洋资源遭到威胁‥‥‥‥‥‥‥‥‥‥‥3

二、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现在做起‥‥‥‥‥4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4

(二)用先进经济技术解决经济问题‥‥‥‥‥‥‥‥‥‥‥‥‥‥‥4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4

三、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4

(一)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5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

(三)解决首要环境危害,防止新的环境问题‥‥‥‥‥‥‥‥‥‥‥‥5

(四)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6 参考文献 ‥‥‥‥‥‥‥‥‥‥‥‥‥‥‥‥‥‥‥‥‥‥‥‥‥‥‥‥‥‥‥‥6 致谢‥‥‥‥‥‥‥‥‥‥‥‥‥‥‥‥‥‥‥‥‥‥‥‥‥‥‥‥‥‥‥‥‥‥‥6

《形势与政策》本科课程论文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革经济发展模式与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无疑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当今世界不可忽略的一个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经济发展才能更加顺畅,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可持续发展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Human in after a long struggle, in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caused great harm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a great threat to human life.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nkind is urgent and arduous task.Therefore, coordin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world today can not be ignored, we must unif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more smooth, level of living people can really be improved.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形势与政策》本科课程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与人类正常生活、经济稳步增长、自然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许许多多的人开始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带来的乐趣,去领略自然本身的大好风光。与此同时,“生态文明”也成为了现如今全球共同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如同经济的发展一样,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也应该立足长远,不应揠苗助长。

一、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五个方面:

(一)土壤遭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走向衰竭

相关机构调查报道显示,人类对土壤的过度、急切开发,导致许多耕地的肥沃程度不断降低、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近年来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化工业迅猛发展,工业废物处理不当,导致垃圾产物、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二)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减少,生存面临巨大挑战

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工业的大力发展、植被面积的大量减少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能够让其他生物生存的自然区域越来越小,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种类走向灭亡,越来越少的生物能够适应当前的自然环境,完好的生存下来。生物种类的减少使得人类无法研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也必将给整个生态平衡带来威胁,使整个生物圈的平衡被打破,遭到极大的破坏。

(三)气候的恶性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私家车的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脚步,人们也加大对化工产业的重度开发与利用,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大幅度升高,气温的升高不但对我们人体有害,其也将对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植物的大面积砍伐与不及时的种植,使得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到全人类。

(四)自然界水循环被打破,海洋资源遭到威胁

普遍所说的自然界水循环是指由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所构成的二元动态循环。自然循环则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海水、湖水的蒸发及降雨、降雪等自然发生的水的循环。水的社会循环则是指人类为了生活而从自然界中索取的水,用于生产、生活,利用完后变成生活污水,又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去的水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受到了污染。由于过度捕捞,海洋与渔业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产品为生的人将面

3《形势与政策》本科课程论文

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二、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现在做起。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得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得到强化,必须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生态文明的观念,知道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3.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们正尝试着各种方法让环保赢得大家的重视,当然孩子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培养其良好的环保修养对于祖国长远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与法制宣传部门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体系,作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普法考试考核。二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培训制度。

(二)用先进经济技术解决经济问题

马克思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这为我们提供了循环经济中的“量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不断提高制作技术,改进生产流程,节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使用量,并给其他生产环节提供材料。我们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于经济中,促进先进经济的发展,回过头来,再用我们已有的先进经济技术发展其他的经济技术,尽量把经济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把生产效率提到最高。资源是有限的,但先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少的资源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

要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让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淘汰生产能力低下,污染性大的科技,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节能减排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在垃圾中,有一半是生物性有机物,约3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在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收获更多的是培养了公民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无价的。垃圾分类降低了处理时的成本,营造了美好的社会氛围。

三、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4《形势与政策》本科课程论文

(一)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我国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提高生产标准,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与技术,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积极利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三)解决首要环境危害,防止新的环境问题

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危害我们后悔莫及,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改善,将环境危害一一解决掉,我们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解决首要,突出的环境问题,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例如加快重工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大力使用;再如加强农村乡镇的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

(四)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我国始终立足于解决国内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并继续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不断推进国际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在处理好自己国家问题的基础上,尽力为国际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并积极与国际间其他国家相互讨论,不断探索保护环境,维护生态文明的新方法、新策略。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离的,如果我们一味的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在意可持续发展,那么人类的生存空间将不断减小,并有可能会消失。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其次,我们还要不断

《形势与政策》本科课程论文

完善自己,多学习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争取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我们愿意与自然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美好未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形式 篇5

21世纪,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生态系统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 并且对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物流系统的生态化不仅扩大了物流企业可利用的生态空间, 而且加剧了物流企业之间竞争的压力。

目前, 国内外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物流问题的文献有不少。如杨建辉和潘虹认为生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较好选择, 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目标的统一, 并且提出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组织模式和网络结构[1]。徐新清, 崔会保认为现代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提出应该把现代物流放到生态大系统中去考虑,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进生态物流系统的发展[2]。许志焱, 季建华研究了物流系统的生态性和城市生态物流系统的建设[3]。Li Jianmin, Meng Qingxia分析了循环物流的来源和理论支撑,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下的循环物流运作模式和实施策略[4]。Dr.Dale S.Rogers, Dr.Ronald S.Tibben-Lembke研究了逆向物流的发展趋势和做法[5,6], Srinivasan M和Sheng P提出绿色制造的特点[7]。此外, 许多学者分别从绿色物流、敏捷物流、精益物流、逆向物流、环保物流、循环物流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8,9,10,11]。

本文根据物流系统的生态性, 阐述物流生态化的意义, 提出实现生态物流的方式, 并且构建生态物流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2 生态物流及其意义

2.1 物流系统的生态性与生态物流

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考察物流系统, 同样会发现,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相互连接的桥梁, 同样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演化相同的特性: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开放性;与自然和谐共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优势互补的共生性;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性;以及竞争性、环境适应性、周期性等特征。

生态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 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和生态工程学的技术, 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物流系统。生态物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 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物流活动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 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设计和建立一个循环的物流系统,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2.2 物流生态化的意义

实现生态物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 在全球化背景下, 生态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保护环境的发展潮流, 避免资源浪费,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为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生态物流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 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度, 提升企业形象, 增加其品牌的价值, 从而间接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3) 生态物流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提升全社会重视环保、树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素质。

3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物流的实现形式

3.1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 (Green Logistics)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设施, 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污染,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从企业角度来看, 绿色物流管理的措施主要有:绿色运输, 包括共同配送、复合一贯制运输、第三方物流等;绿色包装, 减少产品包装对环境的影响;绿色仓储;绿色加工;废弃物物流管理等。

从政府层面来看, 开展绿色物流管理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立法工作, 按照“谁污染谁负责谁开发资源谁利用废弃物” 原则, 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鼓励再生材料的使用;开展相关的绿色认证工作, 推广环境标志制度, 积极推行IS014000国际标准环境管理认证体系。

从消费者来看, 要积极倡导绿色需求、绿色消费, 迫使企业加强绿色物流管理。

可见, 绿色物流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概念价值的物流理念, 而且是可操作性的具体手段。

3.2 敏捷物流

3.2.1 敏捷物流的特性

敏捷物流 (Agile Logistics) 是在供应链一体化的基础上, 为满足目标顾客的准时化需求, 综合运用各种敏捷化管理手段和技术, 利用合作伙伴间的协同关系和信息的共享, 将合适质量、合适数量的目标产品以合适的方式配送到合适地点, 满足顾客个性化、大规模定制的需要, 从而实现快速、高效、成本与整体效率优化的物流系统。

将敏捷化思想运用于物流管理中, 其实质是优化整合企业内外资源, 更多地强调物流在响应多样化客户需求方面的速度目标。

敏捷物流具有快速响应、顾客满意、合作双赢、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成本效率等特性。快速响应是基本特征和衡量尺度, 也是实施敏捷物流的突破口和根本要求;顾客满意是敏捷物流的目标和中心原则;合作双赢是敏捷物流运行的机制和服务准则;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是敏捷物流的基础, 成本效率原则即“价值最大化”是敏捷物流的核心和最终目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保证敏捷物流的最终实现。

面对当前更富挑战的经营环境, 敏捷性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在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中生存的必备条件。可以说敏捷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普通的物流相比, 敏捷物流更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下顾客个性化需求, 对市场做出更迅速的反应。

3.2.2 实现敏捷物流的措施

JTT采购:将必要的材料, 以正确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 在必要的时间, 送往必要的地点。因此准时化采购是敏捷物流的必然选择。

“零库存”管理:以信息化为依托, 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中, 利用各种管理、销售策略, 来达到库存最优化, 提高资本增值率, 从而使物流成本最低的一种管理模式。

合理化配送:通过制定合理的配送计划, 合理化制度, 合理化的组织, 具体项目方案制定, 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与资源外包管理等实现物流配送。

延迟化技术:就是尽量使无差别的产品能统一、规模化地生产, 而把顾客定制等最终产品的加工过程尽量延迟到顾客订单下达之后的敏捷物流技术。

资源外部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的资源或非核心业务外部化, 而自身则专注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做法。主要有向供应链上游转移库存的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向供应链下游转移库存的经销商管理库存 (RMI) 。

3.3 精益物流

3.3.1 精益物流系统及其特点

精益物流 (Lean Logistics) 源于精益生产理论, 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是物流发展的必然反映。精益思想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浪费,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 提供适当的产品”。这种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密切融合的物流配送就是精益物流的雏形。具体说, 精益物流就是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 以减少备货时间, 并根据顾客需求, 提供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 同时追求把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浪费和延迟降至最低程度, 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过程的增值效益。精益物流与敏捷物流的区别, 如表1所示[12]。

精益物流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动态系统集成。这种系统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准时、准确、快速, 使物流总成本不断降低、提前期不断缩短、浪费不断减少、效率不断提高, 从而保证整个系统持续完善。

3.3.2 精益物流的实现

精益物流的目标是为了使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 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实现精益物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基本原则是: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等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持续改进, 不断消除浪费, 追求完善。

正确认识价值流, 这是实现精益物流的前提。价值流是企业产生价值的所有活动过程。在精益物流系统中, 顾客需求是企业价值流的源头, 是驱动企业生产的源动力。

让价值流顺畅, 这是实现精益物流的保证。消除浪费的关键是让完成某一项工作所需步骤以最优的方式联接起来, 形成无中断、无绕流、无等待、无回流的连续增值活动流, 消除一切不产生价值的行为, 让价值流顺畅流动起来。

持续改进, 追求卓越, 这是实现精益物流的生命。精益物流是动态管理系统, 对物流活动的改进和完善是不断循环的, 每一次改进, 消除一批浪费, 形成新的价值流的流动, 同时又存在新的浪费而需要不断改进, 这种改进使物流总成本不断降低, 提前期不断缩短而使浪费不断减少, 实现这种不断改进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 上下一心, 各施其职、各尽其责, 达到全面物流管理的境界。

3.4 逆向物流

3.4.1 逆向物流的内涵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 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 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逆向物流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 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 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可见, 逆向物流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和物资的完整、有效、高效的利用过程。

3.4.2 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 管理者更多的是考虑从商品商到消费者手中的正向物流, 而忽视了使用后的废弃物重新回到生产商的逆向物流, 一直将其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但是,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随着正向物流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和生态平衡重视度的不断提高, 逆向物流逐渐受到国外物流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 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 逆向物流战略已成为国外许多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逆向物流的存在取代了传统物流的单向运作模式, 不仅能减少使用资源, 减少产生废弃物, 降低原材料和处理废旧物品的成本, 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 一年可以节省40-60% 的成本;而且能保护环境, 有利于减少不恰当物流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通过逆向物流系统, 方便、及时地收回顾客不满意的产品, 承担更多的产品回收处理责任, 增加顾客价值, 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3.4.3 逆向物流管理措施

(1) 实施资源再生模式 (Resource Recovery Model) 。

由“资源-产品-废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涉及五个主要的成员:产品提供者、产品回收商、产品再制商、分销商、用户。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循环系统, 使资源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流动是其特征所在。

(2) 从供应链的范围构建企业逆向物流系统。

逆向物流并不等于废品回收, 它同样涉及到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 企业要实施逆向物流, 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说, 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的范围来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3) 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一体化。

逆向物流也需要经过运输、加工、库存和配送等环节, 要有效地管理逆向物流, 就必须统一规划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 考虑货物的双向流动, 建立一体化的系统。

(4)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立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鉴于逆向物流系统结构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

(5) 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

第三方逆向物流管理使逆向物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效率化程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可以使企业把精力集中在正向物流或核心竞争力上。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3.5 清洁生产

3.5.1 清洁生产及其特点

清洁生产 (C1eaner Production) 被认为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佳选择。联合国环境署把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 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它注重从源头寻找使污染最小化的途径, 是在末端治理 (End—of—Pipe Contro1) 之后污染防治方面的一次理论创新。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见表2所示[13]。

3.5.2 清洁生产的措施

(1) 从政府角度而言, 应该采取加强宣传和引导, 使公众全面了解清洁生产的思想和重要性;加大现有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生产者责任制”、“ISO1400”认证、“HSE管理体系”认证;利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手段促进清洁生产。

(2)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 应该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用尽可能少的原材料和能源来生产, 或者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 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要与强化企业管理相结合, 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相结合, 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 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相结合, 通过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目标。

3.6 循环物流

循环物流 (Cycle Logistics) , 是由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相互联系构成的物流系统, 强调从循环经济和环保角度形成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其核心是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为消费者提供最大利益, 为物流链带来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物流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要求将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注重物流系统的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 不是各个物流功能要素简单的叠加, 而是从系统的角度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合理配置, 最终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减量、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循环物流具有双向性特征。传统的只有正向的单向物流远远跟不上循环经济的要求, 必须建立合理的逆向物流系统, 使其与正向物流系统构成完整的物流大系统。

循环物流系统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两个子系统构成, 如图1所示,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逆向物流是在正向物流运作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 没有正向物流, 就没有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流量、流向、流速等特性是由正向物流属性决定的。如果正向物流利用效率高、损耗小, 则必然逆向物流流量小、成本低, 反之则流量大、成本高。另外, 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正向物流管理不善、技术不完备就会转化成逆向物流;逆向物流经过再处理、再加工、改善管理方法制度, 又会转化成正向物流, 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利用。因此, 必须从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制定和设计循环物流系统的优化策略。

3.7 环保物流

环保物流 (environment-protecting logistics) 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 连接环保供需主体, 克服时空阻碍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环境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环保物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现代环保物流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环境管理导入物流系统, 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 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环保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包括环保销售物流、环保生产物流和环保供应物流, 如图2所示。

环保物流和逆向物流是有区别的。环保物流主要是在认识到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 保持生态的平衡。而在逆向物流中, 按照其处理的对象是产品还是包装将其划分为两大领域。其中绝大部分涉及包装的活动可以归入环保物流的范畴。环保物流中强调的不仅仅是指对包装的回收重复利用, 还指对包装的重新设计, 以便使用更少的原材料, 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的污染物。

4 生态物流实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1 生态物流与循环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相同

都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等;都符合4R要求, 即减量Reduction, 可再用Reuse, 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Recycle。它们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

4.2 生态物流的性质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活动上升为经济管理活动

物流活动的内容也涵盖了其他物流形态。生态物流作为循环型物流供应链的表现形式, 有着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环保物流、逆向物流的本质, 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较高阶段, 是物流业追求的方向。而在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环保物流和逆向物流中, 都体现精益物流、敏捷物流和清洁生产的思想和方法。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3所示。

5 结论

生态形式 篇6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 属天然淡水湖, 湖面面积约51 km2, 海拔2690 m, 平均水深45 m。湖中有5个全岛、3个半岛和1个海堤连岛, 风景十分秀丽。泸沽湖畔居住的民族主要为摩梭族, 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纳西族和普米族也有居住, 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2 泸沽湖湿地旅游的特点

泸沽湖风景区是以泸沽湖湿地环境为依托, 以湖畔独特的自然风光、村寨生产生活形态、民俗风情、乡村居所等为对象形成的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和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泸沽湖湿地作为景区主体, 在其独特的资源背景下, 拥有属于自己的功能体系。

2.1 泸沽湖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

泸沽湖属永久性淡水湖, 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 湖水清澈蔚蓝, 是世所罕见的至今未被污染的处女湖, 拥有“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净土”、“东方第一奇景”等美称。湖岸线曲折多湾, 逶迤伸展。湖边是自然冲积而成的开阔沙滩, 共有17个沙滩、14个海湾, 坐落着落水、里格、浪放等10余个古朴的民族村落, 是休憩游玩的天然场所。湖中散布着5个全岛、3个半岛、1个海堤连岛, 高出水面15~30 m。黑瓦吾岛、里无比岛和里格岛是最具观赏和游览价值的3个景点, 被誉为“泸沽三岛”, 岛上树木葱郁, 是各种珍稀鸟类、水禽的栖息场所。

2.2 泸沽湖湿地浓郁的民俗风情

泸沽湖被摩梭人奉为“母亲湖”, 摩梭语“泸”为山沟, “沽”为里, 意即山沟里的湖。沿岸居住有摩梭人和彝、汉、纳西、藏、普米、白、壮等7个民族。千百年来, 蕴育出了摩梭母性文化、彝族毕摩文化、原始宗教达巴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还有永宁扎美喇嘛寺、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屯兵遗址日月和等人文景观。摩梭人的母系文化, 具有悠久历史传承, 是现存少有的一种母性文化, 其特殊的家庭结构、氏族集团、“走婚”习俗和建筑风格, 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2.3 泸沽湖湿地特色旅游

泸沽湖是全世界摩梭人的发源地、聚集地, 摩梭人拥有丰富多样的摩梭民族民俗文化。有优美动听的摩梭民歌, 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 绚丽独特的民族服饰,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蕴涵着别具一格的民族风味与情趣。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村寨里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礼仪等, 有强烈的原生性和神秘性。

2.4 泸沽湖湿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

纳西族崇尚山水, 每年农历3月15日和7月25日, 要以隆重的仪式驾独木舟游湖并登狮子山祭女神。摩梭人的山林圣境, 其基本思想是自然崇拜, 转山节、转海节与狮子山、泸沽湖等自然生态紧密相连, 就是一种直接的表现形式。民族村寨、摩梭木椤房、猪槽船和生殖崇拜以及许多节日传说构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的统一, 也构成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

3 泸沽湖湿地旅游开发形式

3.1 泸沽湖湿地农业观光体验

泸沽湖位于宁蒗县永宁坝子, 是主要产粮区之一, 具有高原田园风光, 所产高原红米被誉为“世界屋脊大米”而名扬四海。盛产虫草、贝母、松茸、白瓜子等珍稀特产。当地人饮食, 仍是以山间泉水、芳草、果仁、五谷杂粮作佐料, 通过人工自酿、自腌、自烤、自煮食用。有名的猪膘肉、苏里玛酒、酸鱼、烤鱼干、牛头饭、猪肠血米等美食佳肴自然独特, 是融情、水、山、林、坝、寺、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可以领略田园之美, 感受田园生活的愉悦和精彩。

3.2 泸沽湖湿地景观观光

泸沽湖, 当地人称“谢纳咪”, 意为大海、母湖。湖中有七岛, 形状各异, 林木苍翠;湖的西北面是雄伟壮丽的格姆山, 是纳西人因崇拜而神化的格姆女神;湖的东南面为15 000亩的草海湿地, 芦苇如墙, 水草茂密, 有37种水生植物, 42种鸟禽, 11种鱼贝类, 生物种类十分丰富, 冬季, 数以万计天鹅、黑颈鹤等珍稀候鸟在此栖息, 是观鸟、摄影的好地方。湖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 有豹、獐、鹿、岩羊、小熊猫、短尾猴、斑羚羊等珍稀动物, 充满野趣。湖畔阡陌纵横, 田园万顷, 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木摞房舍, 炊烟袅袅, 牧歌阵阵, 渔火点点, 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3.3 泸沽湖湿地娱乐体验

泸沽湖已修通沥青路面的环湖公路, 长约60 km, 沿路可以欣赏泸沽湖湿地的美景、民族村寨和民族风情, 可以乘车、骑自行车、徒步或骑马环湖游览, 也可以乘坐当地独有的猪槽船, 上岛领略别样风光。到了晚上, 可以住到里格、落水典型民风村子里, 看花楼、参加篝火晚会或者在路边的烧烤棚子里喝酒, 吃小银鱼、烤土豆和牛蛙, 体验别样的风土人情。

3.4 泸沽湖湿地休闲度假

在泸沽湖找一户摩梭人家家访, 吃特色菜, 了解当地纯粹的民风民俗, 去湖边酒吧下棋、看书, 感受湿地安逸、秀丽的美景和舒适、悠闲、温馨的居住环境, 一早起来看看日出。躲避城市喧闹、烦躁和压力, 释放自我。

3.5 泸沽湖湿地文化展示

泸沽湖在地理上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单元, 摩梭民族就在这狭小封闭的单元里繁衍生息,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 创造了日益繁荣的物质生产, 丰富多样的摩梭民族民俗文化。有最原始母系氏族大家庭, 阿夏走婚制度, 民族歌曲, 民族舞蹈 (摩梭锅庄舞) , 民族服饰 (百褶裙) , 民族节日 (转山节, 转海节) , 都烙着历史的印记。

摩梭民俗博物馆坐落于泸沽湖畔落水村, 是中国唯一的反映母系氏族社会民俗的博物馆。展示了摩梭文化及其发展史, 可以让大家很好的了解真实的摩梭文化, 让摩梭传统文化得以很好传承。

3.6 泸沽湖湿地康体养生

在泸沽湖湿地旁有永宁温泉, 当地摩梭人称之为“热水塘”, 属典型高原温泉, 水温37℃, 适宜人体洗浴。水中含有硫化氢, 对风湿性关节炎和一些皮肤病有疗效。每逢农闲时节, 附近摩梭人、普米族居民纷纷前往沐浴, 还在周围野餐歌舞。这里修建了男女浴室, 建起旅馆、商店等设施, 形成特色康体养生之地。

3.7 泸沽湖湿地科普教育

摩梭文化是泸沽湖湿地独有的文化, 加上湿地复杂的生态系统, 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客到泸沽湖来, 泸沽湖湿地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自然知识普及功能, 能够最生动地向人们进行有关湿地和湿地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摩梭人的历史遗留的走婚制被外界误读, 并不是无条件的性乱婚, 是在有恋爱基础和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走婚。

3.8 泸沽湖湿地保护与开发

粗放式开发和生产过程, 会使得脆弱的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生态危机。根据泸沽湖旅游总体规划, 在泸沽湖湿地开发中, 依据生态效益保护优先的原则, 首先要控制污染, 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及时监测、预测湿地污染动态,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健全环境监测网络等。特别在防止草海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 要注意草海生态系统的退化。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湿地环境的超载和过度负荷也有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崩溃, 泸沽湖旅游景区湖泊水体清澈, 但由于沿湖排污设施的设置不完善和游客乱扔的垃圾, 沿湖一带已经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湖中鱼类由于过分猎捕, 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泸沽湖周围及永宁坝地区, 由于过度放牧、森林火灾、过度砍伐, 山体植被稀少, 可见裸露的土壤和岩石, 冲沟、泥石流时常可见。湿地生态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应当同时进行, 应当受到同等的重视。

4 结语

泸沽湖湿地旅游的开发形式在空间上是相辅相成的, 时间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单一形式的开发较少, 只是针对不同的目的地开发形式各有侧重。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恰当认识和定位自身资源, 综合规划, 确定多种开发模式间的主次关系, 以及模式间的相互嵌套问题, 确保湿地生态安全。

民族传统文化是泸沽湖湿地的最大特色,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和关键环节就是加强民族村寨的保护。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摩梭地区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 使摩梭的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得以保护与传承, 老百姓主动自觉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泸沽湖湿地旅游开发形式间的合理匹配, 实现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最佳开发。

参考文献

[1]泸沽湖管委会.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R].天津: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2013.

[2]云南城乡规划设计院, 丽江地区旅游局.泸沽湖旅游区总体规划 (修编) [R].丽江:丽江地区旅游局, 2012.

[3]陈烈.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01 (3) .

生态形式 篇7

天津医科大学生态城代谢病医院的建设, 学习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 秉承自然和谐、时尚大气、明快舒适、节能环保、功能完善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立意与地理环境相结合, 突出个性特征和环境优势, 强调内在功能与外在形式的有机融合, 实现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医院综合楼的室内设计, 以上述理念为指导, 结合国内外医院设计的成功范例, 在充分调研分析与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力求打造一个国际化、人性化、自然和谐、绿色环保、节能舒适的现代化医疗环境。

具有主题特色的功能空间

天津是一座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城市, 整个生态城的建设理念独树一帜——保护和加强自然环境。为此, 我们将该项工程的室内设计, 有机地融入了天津的地域特色和生态城的建设理念。医院综合楼的建筑以生态谷为概念原型, 建成门诊、医技和住院部三个形象分部。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 将医院综合楼的室内空间分为多个功能区域, 分别以“海、林、沙滩、阳光”为主题进行专题设计, 较好地创建了医院环境的地域特色, 保证了多类型空间形象的协调一致。在室内设计中, 我们将海洋、绿植等具象的元素融入装饰方案, 利用新型装修材料的特点, 使具象的概念抽象剥离, 达到完美的效果。例如, 医院一层的入口大厅, 我们利用LED透明屏表现鱼缸生动鲜活的形式, 利用竖向石材主题墙与装饰绿墙的组合表现绿色丛林的形象意境, 利用异型铝格栅挂片表达海洋元素等, 展示了较好的创意效果。

1.外观图

3.住院部两层挑高休息区

项目名称:天津医科大学生态城代谢病医院综合楼室内设计 建筑面积:68991m2建筑层数:地上10层, 地下2层 建筑高度:49.9m 设置床位:334张

强调室内外空间一体化

在国内外医疗环境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设计前期我们确定了将建筑室内、景观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目标, 强调室内外空间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借鉴国外现代医疗设施与环境设计的成功经验, 结合生态城医院室外景观的特点, 重点加强了室内绿化元素的配置。例如在医院入口大厅右侧, 整面墙采用绿植设计, 给人以生机盎然、心旷神怡的视觉感受, 从而有效舒缓医院的紧张氛围;在医院门诊区的医疗主街, 设置室内花池, 通过绿植美化医疗空间, 营造出宽敞舒适、四季如春的现代疗愈环境。

独特的色彩设计

通过分析就医人群与医疗环境色彩体系的关系, 我们以浅色系的米白色为主色调, 加配小面积高纯鲜亮的色彩点缀, 借助色彩、材料、科技和灵感的组合, 营造出温馨、简洁、环保的现代医院形象。

医院公共区域的地面、墙面和天花板构成环境的主色调。地面和墙面采用白色、浅米色和米黄色的石材与树脂板装饰, 天花板使用形式多样的白色铝扣板吊顶, 墙面与顶面间融入一些木色元素, 以浅暖灰色调营造出温馨、洁净的整体效果, 给患者以舒适、宁静的心理感受。在医院的局部区域, 运用小面积的蓝、绿、橙红和浅咖等纯度较高的颜色, 作为点缀和标示色, 用以传达科室分区信息, 导视护士站和分诊台等区域, 形成对人群引导提示的功效。

5.住院探视大厅

配置人性化的室内设施

国际化医疗环境的设计, 需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特点。例如在医院的每层楼均设置挂号收费处, 以方便患者就医, 避免上下层奔波, 缓解排队等待的困扰, 起到分离流线的作用;在医院的医疗主街增设商业区、阅读区和咖啡休闲区等, 以完善医疗环境的功能配置;在住院部的每层楼均设有休息室和挑空休息区, 以便于患者小憩, 通过营造清新休闲的室内环境, 来排解患者的烦躁心情。

医疗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不仅体现在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 在室内环境与设施配置方面也得到明显加强。在设计中, 我们明确了提高环境品质、关注细部人性化的主导设计思想, 将家具设计、灯具设计、标识设计和艺术品陈设完美融合。如通过配置适于各类患者就医的安全无障碍通道、使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有效结合、增配咖啡休闲区的装饰性照明、巧设艺术品陈设的点光源照明、建立指引明确的导视系统、增加公共区域走廊的医疗扶手、配置病房内的独立卫生间及其无障碍系统等, 努力打造温馨、舒适、亲切、体贴、安全、平和的就医环境。

8.VIP病房客厅

9.综合服务大厅

6.医疗主街

运用模块化设计

大型公共医疗设施的室内设计, 应充分注重和采用模块化的工作方式, 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优化设计质量。我们在本项工程的室内设计中, 认真贯彻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对相同的医疗功能空间, 采用相同的室内设计布局, 利用局部特色体现不同的空间差异, 较好的兼顾了模块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在保证模块化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顺利进行的同时, 也大大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 有效降低了工程运营成本。

选用节能、环保材料

在室内装修项目中, 秉承节能、环保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大量选用了适于现代医疗环境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 使用寿命长, 便于安装施工, 宜于后期清洁维修, 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激发着设计师的创作思路, 医院的照明系统广泛采用LED灯具, 大大减少了电能消耗, 成为国内同行的节能典范;医院入口大厅的吊顶, 采用异性铝格栅挂片,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海洋的创意理念;材料选择上精心选用的木纹转印铝扣板装饰材料, 充分发挥其轻型防腐、形式多样、时尚易用的材料特性, 将冰冷的铝板变成温暖的木色, 在营造温馨氛围的同时又较好地满足了医院A级安全防火要求。

上一篇:医院成本核算作用研究下一篇:早期胎盘早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