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形式

2024-07-12

组合形式(精选8篇)

组合形式 篇1

音乐号称为“流动的建筑”。这“建筑”的形式美是由音乐的“建造师”——作曲家来完成的, 通过作曲家对“流动建筑”进行“蓝图设计”, 寻求一种声音组合的形式美。作曲创作的过程中贯穿着寻求形式美的意识, 并遵循着形式美的诸多法则。

一、形式美的总法则

作曲是将声音要素组合成声音整体 (格式塔) 的过程, 目的在于寻求到组合美一即整体的和谐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遵循“导杂多于整一”的法则。对于这一法则的发现和阐述, 由来已久,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尼柯玛赫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 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黑格尔说:“各种因素之中的这种协调一致, 就是和谐。”“导杂多于整一”, 即“变无序为有序” (杂多是无序, 整一是有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丝麻不乱, 布帛乃成”也是这个思想。音乐等艺术创作, 只有遵循“导杂多于整一”的法则, 形成有序化的整体, 才能达到形式和谐——美的目的。

导杂多于整一是个总法则。在此之下, 又包含着诸多分法则。即:节奏 (节拍) 列置法则;重复 (再现) 列置法则; 对称 (均衡) 列置法则;对比 (高潮) 列置法则等。这些法则虽不绝对, 却普遍 (它们不单是音乐等艺术组合的法则, 甚至也是整个宇宙组合法则, 所以宇宙是和谐的) 。

二、形式美的分法则

(一) 节奏 (节拍) 列置法则

节奏的规定性是规律性 (或周期性) , 如时间节奏的昼夜交替, 空间节奏的列队等。节奏最意味着有序化, 但音乐特殊, 它有两种不同的节奏。一种是音长节奏, 并无规律性。如《解放军进行曲》开始部分的节奏, 它参差不齐, 不符合一般节奏的规定性。二种是音强节奏, 即节拍, 则有强弱力度循环的规律性。如拉威尔的《鲍列罗舞曲》中贯穿始终的节奏型, 它符合一般的节奏规定性。

除开规律性的有无不同而外, 两者还有效杲的差异。音长节奏的疏与密 (长与短) 造成的效果是缓与急 (松与紧) 。音强节奏的强与弱造成的效果是重与轻。两种节奏是对立又统一的, 即变化不一的音长节奏均被套在整齐划一的音强节奏 (节拍) 中, 作着规律内的自由运动:变化归服于不变, 无序化为有序——“导杂多于整一”了。可是仅仅“整一”不免是单一、单调的。另一方面这统一、整一还是不变中含变, 有序中含无序。因而又是一种“寓变化于整一”的, 即“寓变化”, 那“整一”就由单一变为多样, 单调变为丰富——这就是音乐王国虽“整一”而又纷繁多彩的奥妙之所在。

(二) 重复 (再现) 的列置法则

音乐重复通常是“毗邻式”的反复, “间隔式”的再现则是重复的另一种形式。音乐之重用重复 (再现) 列置法则, 实为别种艺术所罕见。它节奏 (节拍) 本身就意味着重复。乐句重复之最者句句都重复 (如《句句双》) 。声部重复则有赋格 (主题重复) 和卡农 (整曲重复〉。乐段重复则有“毗邻式”的分节歌、变奏曲, 和“间隔式”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曲式自由者也忘不了重复。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结构等。还有那么多种重复、反复记号亦为此而设。

重复可以变化。如乐句的, 花式;乐段的换头、换尾; 扩张、紧缩;及调式、和声;音区、音色的改变等。但变中要有某种基本的东西不变。正如英国钢琴家丹罗伊特评贝多芬的变奏曲式说的那样:“我们看到蛹变成蝶, 尽管有这种改变, 我们还是知道它是同一个动物。”变化重复有的为适应内容需要, 有的为形成対比, 或为避免呆板和沉闷。

音乐注重重复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瞬间消失性。音乐在运动中不断地自我否定掉, 不复存在。它为了克服这种瞬间消失性, 找回自我之存在, 就得重复。

(三) 对称 (均衡) 列置法则

空间对称的特点是可有左右、上下、前后三维的, 同时性的直观对称 (但以左右对称为主) , 如画家将物体归纳成的圆体、方体、锥体、菱体等。时间对称的特点是仅有先后一维的, 继时性的记忆对称。音乐, 若在谱面上呈现为空间对称的话, 到表演中则转变为时间对称。

对称的中介 (“轴”) 有“显”与“潜”的两种情况。“显”的中介为实存在, 对称多由左中右三部分列置构成。这种最突出而常见的是那些属于或类似于 (ABA) 公式。一类的单、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 (呈示、展开、再现) , 以及回旋曲式等。“潜”的中介为虚存在, 对称则仅由左右两部分列置构成 (没有中介“轴”) 。这种多体现在旋律上。钱仁康先生对此曾有专文论之。他将其分为四种。即平行式; 反行式;逆行式;逆反式。并以字母符号作出形象的标记。

(四) 对比 (高潮) 的列置法则

高潮, 是情绪的高涨点, 是特殊的对比形式。一般都置于作品后部分或近尾声的“黄金分割”点上。在此之前是铺垫。赏之如登临泰山, 拾阶而上, 渐入佳境。

总之, 音乐, 特别是交响曲一类大作品, 时而缓行, 时而疾驰;时而细若游丝, 时而如炸雷灌顶;时而落入深深的波谷, 时而又被推向高高的峰巅……种种对比, 令人荡气回肠。

(五) 和谐 (数比) 列置法则

数, 君临天下 , 统治世界, 也统治“音乐王国”。如声要素的四属性高、长、强、色都含着某种物理量;组合后, 要素之间或部分之间还存在着纵横的数比 (量) 等。其中后者的数比至关重要, 它决定着音乐整体的和谐美。

组合形式 篇2

摘要: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而幼儿艺术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幼儿在艺术的熏陶与引导下茁壮成长。本文主要研究幼儿教育中的声乐教学,深入分析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儿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育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而幼儿教育是希望开始的地方,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声乐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能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合唱组合形式是声乐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模式,想要充分发挥出声乐教学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不断提升幼儿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一、幼师教学中运用到的合唱组合形式的风格

1.流行组合风格

流行音乐是世界主流音乐形式之一,与民族音乐一样,都是时代演变下的文化产物。相对于其他音乐形式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歌词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更容易被人接受。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些比较轻柔,有一些则比较狂野,幼儿声乐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使流行音乐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民族合唱风格

很多少数民族用歌曲进行交流,通过歌声记录生活。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歌唱风格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风格,都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淳朴。民族合唱风格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民谣乐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幼儿声乐教学打下基础。

3.现代合唱风格

现代合唱风格是多种音乐形式的组合。它将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相互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文化,并通过合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现代合唱中,人类打响指的`声音、三角铁的声音都会融入其中,不同效果的融合,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文化。但是,现代合唱风格对音乐人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音乐人之间的合作不协调,会产生混乱。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组合歌唱形式

(1)合唱组合形式教学

合唱并不是说只要几个人唱得好,其他人相附和就可以了。在一个完美的合唱团中,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独唱的能力,就算没有同伴的帮助也能够独立将歌曲完美演绎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幼儿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幼儿教师除了要培养幼儿的唱歌技巧,还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强调幼师聆听能力、资源优化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把握好音乐中的音色与音调。

(2)将舞蹈训练融入合唱组合形式中

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合唱形式就是学生站在台上单纯唱歌,但是,这种形式过于庄重、严肃。对处在爱玩、爱动阶段的幼儿来说,这种合唱模式会削弱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不利于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开展幼师音乐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声乐的教学,还要强调舞蹈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各种与音乐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根据音乐题目进行编舞,在培养其编舞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组织能力。

(3)借助科学技术开展合唱组合声乐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使用科学技术提升综合实力,声乐教师也可以使用高科技技术辅助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音乐设备,通过对音乐设备的调试、混响、降噪来完善幼儿的歌声。因此,科学技术为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2.阿卡贝拉形式

阿卡贝拉是一种新型的合唱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是无伴奏音乐,成员通过自己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进行伴奏,提升了歌曲的节奏感与带入感。对于幼儿来说,学习阿卡贝拉合唱形式能够提升他们的表现力以及对舞台的掌控能力。因此,要提高幼师的观察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幼师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声音,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在学校内组建小型阿卡贝拉乐团,让幼师参与到合唱活动中,通过与其他幼师之间的合作,积累丰富的经验,用实践经验推动幼儿声乐教育发展。综上分析可知,幼师可以将舞蹈训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声乐教学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编舞能力,能够熟练使用音乐教学设备,更好地发挥合唱组合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音博.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杨虹.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1):238.

[3]辛兆义.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组合形式的应用[J].黄河之声,(10):19.

组合形式 篇3

关键词: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育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而幼儿教育是希望开始的地方,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声乐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能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合唱组合形式是声乐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模式,想要充分发挥出声乐教学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不断提升幼儿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一、幼师教学中运用到的合唱组合形式的风格

1.流行组合风格

流行音乐是世界主流音乐形式之一,与民族音乐一样,都是时代演变下的文化产物。相对于其他音乐形式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歌词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更容易被人接受。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些比较轻柔,有一些则比较狂野,幼儿声乐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使流行音乐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民族合唱风格

很多少数民族用歌曲进行交流,通过歌声记录生活。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歌唱风格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风格,都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淳朴。民族合唱风格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民谣乐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幼儿声乐教学打下基础。

3.现代合唱风格

现代合唱风格是多种音乐形式的组合。它将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相互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文化,并通过合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现代合唱中,人类打响指的声音、三角铁的声音都会融入其中,不同效果的融合,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文化。但是,现代合唱风格对音乐人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音乐人之间的合作不协调,会产生混乱。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组合歌唱形式

(1)合唱组合形式教学

合唱并不是说只要几个人唱得好,其他人相附和就可以了。在一个完美的合唱团中,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独唱的能力,就算没有同伴的帮助也能够独立将歌曲完美演绎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幼儿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幼儿教师除了要培养幼儿的唱歌技巧,还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强调幼师聆听能力、资源优化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把握好音乐中的音色与音调。

(2)将舞蹈训练融入合唱组合形式中

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合唱形式就是学生站在台上单纯唱歌,但是,这种形式过于庄重、严肃。对处在爱玩、爱动阶段的幼儿来说,这种合唱模式会削弱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不利于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开展幼师音乐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声乐的教学,还要强调舞蹈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各种与音乐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根据音乐题目进行编舞,在培养其编舞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组织能力。

(3)借助科学技术开展合唱组合声乐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使用科学技术提升综合实力,声乐教师也可以使用高科技技术辅助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音乐设备,通过对音乐设备的调试、混响、降噪来完善幼儿的歌声。因此,科学技术为声乐教學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2.阿卡贝拉形式

阿卡贝拉是一种新型的合唱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是无伴奏音乐,成员通过自己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进行伴奏,提升了歌曲的节奏感与带入感。对于幼儿来说,学习阿卡贝拉合唱形式能够提升他们的表现力以及对舞台的掌控能力。因此,要提高幼师的观察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幼师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声音,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在学校内组建小型阿卡贝拉乐团,让幼师参与到合唱活动中,通过与其他幼师之间的合作,积累丰富的经验,用实践经验推动幼儿声乐教育发展。

综上分析可知,幼师可以将舞蹈训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声乐教学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编舞能力,能够熟练使用音乐教学设备,更好地发挥合唱组合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音博.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杨虹偲.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1):238.

[3]辛兆义.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组合形式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0):19.

静物画组合形式的内在精神表达 篇4

形状和色彩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因素, 静物画在追求和谐形式美感的过程中, 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加以实现。其中形体上的组合主要在构图布局中体现, 通过布局实现整体的画面效果。色彩组合是静物画为欣赏者呈现出来的直接视觉效果, 在对色彩的把握中探寻生命的内在形式。

1、静物画的色彩组合

1.1、静物画色彩组合的类型特征

静物画中的色彩组合更加注重对对象的内在属性的着色, 注重色与色之间的变换, 不同颜色的组合要遵循统一的色调。色调在组织中强调一致性, 体现和谐的画面艺术效果, 同时在更深层次中, 表现平和的艺术精神。非和谐的色彩组合会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容易造成较为对立的情感。

不同类型的色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带来不同的艺术特征。统一的色调是画面和谐的基础, 在寻求和谐的基础上并不单单只是追求色彩明度较低的颜色, 需要选择色相较为接近的颜色, 例如色相纯度较高的颜色组合在一起会产生兴奋的效果, 色相纯度较低的色彩组合则较为低沉。

绘画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表现冲撞的画面, 经常借用相差较大的颜色来进行组合, 这样的组合类型在对立中寻求统一, 表现画家内心的激烈情感。在这一类型的色彩组合中, 画面不同颜色之间的衔接是其色彩组合的重要特征。遵循色彩搭配的规律, 按照不同色彩的表现意义来实现画面内在精神的深层展现。

1.2、色彩的生命力是静物画内在精神的直观表达

色彩的生命力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它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中具有双重性。色彩本身具有物理属性, 色相、强度都是体现自身属性的物质方面。色彩的生命力体现在静物画中主要是指画家创作主体对于色彩的感悟, 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明快的黄色、沉静的蓝色都可以表达画家当时的作画心境,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色彩的习惯性感受, 它具有了文化属性。

2、静物画的构图组合

静物画的构图分为两个层次, 其中第一层主要是指物象在画面中的空间关系和位置的安排, 更深一层是指各个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线条、虚实空间、色彩、光线的关系都是影响构图的因素, 恰当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够有效表现画面的整体面貌, 对于线条的掌握是其内在张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2.1、静物画的主要构图模式

构图讲究画面的整体效果, 在组建构图模式中, 主要包括:确定画面的主题, 打下基本的框架之后, 考虑次要静物的位置;另外一种采用空间透视的方法, 把各个静物之间的空间组合选定合适的角度进行描绘。在描绘对象基本形状的基础上, 实现对象的精神面貌, 突出重点构图的主要特征。

静物画的构图主要处理平面空间内所画对象的位置和关系, 将局部和个别的形象组合在一起, 形成总的整体画面, 在构图中实现预想中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主要的构图形式有:金字塔形构图、倒三角形构图、S型构图等等, 在这些构图中, 利用线性透视和空间透视将三维立体空间呈现在二维的平面中。

2.2、静物画构图组合是画面内在张力的表现

静物画追求的形式美就是在静的物象中展现出动的形式美。在构图组合中遵循复杂中的统一, 讲究形式的和谐美感。形式的美感是物象内在精神的表现, 人们所追求的形式美就是探究生命美感的过程, 在画面中体现的形态是能够代表人类自由心灵的美感形式。

在纯粹的空间中, 静物的组合能将视觉中的物象进行相互平衡和拉紧, 带来生命的活力。在画面构成中, 各个线条将空间分割开来, 创作出节奏统一的形式美感, 这些不断变化的线条, 使得画面的空间呈现出生命的张力。

二、静物画组合形式的动态美

1、静物画时空组合的运动之美

宗白华先生说:“美的形式之积极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 一言以蔽之, 是构图。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 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 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1]静物画采用美的形式, 在整体的画面组合中, 总体呈现出运动的空间美感。

1.1、静中有动的画面构图

静物画通过静止的画面构图展现出动的气息, 动是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受, 是作品努力呈现的意境。静中有动的画面构图主要是指, 创作主体的情感在画面中的动态呈现, 对于静物画意境的表现具有运动的画面效果, 形体之静表现形态之动, 采用静态的语言表达动态的意念。例如画家在创作人物画的过程中, 抓住人物运动的一瞬间, 通过对人体各个器官运动的掌握, 在静止的画面中表达出运动的画面。

静中有动的画面构图还指主体情感的表露, 这是动态的在情感中的表现。当主体在构思这幅画面的过程中, 包含动的因素, 个人的情感赋予物体鲜活的个性, 社会状况的变更、创作者的生存环境以及心态的变化都会在画面中呈现出来, 这些变化的情感在静物中展现出动的神态。

1.2、画面组合的空间运动美

宗白华先生说:“美的形式之积极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 一言以蔽之, 是构图。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 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 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1]静物画采用美的形式, 在整体的画面组合中, 总体呈现出运动的空间美感。

2、静物画组合形式的光学处理

在探究静物画的组合形式中, 光是重要的元素, 探究更好的组合, 需要将光融入到画面的组合处理过程中。光与色彩之间密切相关, 亮的背景、室内的景物都揭示了艺术家运用光和色彩所进行的试验, 在捕捉变化的光和影效果的绘画中, 将色彩的组合巧妙处理完成画面。光在画面中的运用, 不仅仅体现在色彩组合中, 同时还在构图中有所展现, 静物画在绘制的过程中, 需要把握空间透视进而实现物体组合之间的合理布局, 将反光与正对光的一面巧妙的进行空间位置上的处理, 实现物体内部结构的精神体现。

2.1、色彩组合在光学中的外在表现

静物画色彩的明暗、浓淡都与光的反应有直接的关系。光在色彩组合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色与色之间的不同交接处, 这些色彩的过渡需要考虑光的方向。在正面处, 光显现为较为亮丽的视觉感受。在阳光的照射下, 光与光之间的组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不再是色彩本身的物理属性。例如在室内绘画时, 阳光直射的地方在上色的时候会采用色彩浓度更强的颜色来表现光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

2.2、静物构图组合的明暗变化

透视法则是静物画在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则, 这在西方的静物画中最为突出。由于西方长期以来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高标准, 因此在绘画的形体结构、物象比例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透视可以表现出由于光线、观察角度等原因所造成的构图明暗变化, 组合之间的明暗变化是通过线条阴影来实现, 虚实相间的线条呈现出明暗不一的造型。

三、主客体的内在精神在静物画组合的中外在形式表现

静物画通过构图组合以及色彩组合来表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时将创作对象的内在精神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画面中, 它是主客体情感的内在融合, 在相互交融的情感世界里, 包含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创作主体造成的影响。静物画的组合形式在面对不同物象的过程中, 会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 主体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同样会对其组合形式造成影响, 通过艺术形式可以展现主客体内在精神。

1、主体情感在静物画组合形式中的艺术表现

在静物画的组合形式中, 构图上强调画面的完整性, 合理的布局, 大小比例的适当, 局部物象的突出, 都是主体对物象的内在感悟。画家的笔触是心灵绽放的记录, 他们用自然轻快的用笔在静物画的组合中显出心灵的自由。“从静物的隐喻与内涵进行‘物’与‘情’的内在联系探索, 画面的情感逐步呈现出来。加强时间性联系, 融入生活经验的现在静物不再是‘静止不动的事物’了”[2]画家的个性、情感都在色彩和构图组合形式中展现出来。创作者通过使用娴熟的绘画技法在画面中展现深刻的内心情感。

1.1、主体情感思想指导色彩组合的构图

在静物画中, 色彩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构成元素。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生理感受, 通过视觉冲击形成不同的色彩审美。在绘画的过程中遵循色彩自身的物理属性, 表现物象的生命意义, 通过对物象形态总体的把握, 将内心所想, 感情的变化寄托在画面中。

创作者的理想之美体现在色彩组合的构图中。对于静物画的描绘需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神态的方面,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它的内在韵味。在色彩组合中, 每一色彩的运用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描绘一组自然景色的绘画中, 以绿色为主调的色彩组合不仅体现出春天的信息, 同时还表达出绘画者内心充满希望的情感。将绿色与嫩黄相配合, 将生机盎然的气候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如果绘画者的思想情感处于较为低落的时期, 对象的组合描绘就充满悲伤的信息, 人物的眼神是茫然无助的, 肢体的动作呈现出哀伤的情绪, 色彩采用较冷的色调, 整幅画面的格调呈现出冷静的意味。

1.2、时代精神在静物画组合中的象征性表达

静物画的色彩组合反映当时的人们的审美倾向, 是时代精神在画面中的象征性表达。静物画描绘的各种物体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技法, 所绘制的对象也是不同时代的精神传达, 例如, 荷兰的静物画主要以描述客观物体为主, 反应荷兰的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品德, 同时由于经济的发达, 它的画面呈现出豪华的气象。

2、客体生命存在感的内在精神表达

西方的静物画强调客观地再现现实物体, 绘画者以所见到的真实为创作目标, 这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表达, 利用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物体表达其自身的存在感, 通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组合, 表现它们在空间之中的相互依赖, 在构图的静态组合中展现物象的内在精神。绘制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 对于表现的描绘并不是最为重要的, 本质上要关注其内在特征, 合理的再现物象的性格与品质。

2.1、主体对客体生命的感悟

逼真的描绘是静物画一直遵循的艺术原则, 通过解剖学、透视学、明暗学之间的规律, 以理性的科学创作出近似真实的画面。在运用娴熟的技法绘制物体的过程中, 主体的情感以及对客体生命的感悟同样融入画面之中, 画家的内心就如一面镜子, 把眼中看到的物体对象转化为心中的颜色, 在内心之中为物体寻找位置, 进而将物体的形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对于色彩在静物画中的运用, 是主体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反应在具体物象中的形式。静物画作为艺术作品本质上是表现情感的形式, 体现着人类情感的本质。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各种情感与情绪相互关系反映生命的存在方式, 表达主体对生命存在的感悟。

2.2、平衡的物体组合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精神表现

画面的和谐是艺术美的形式, 平衡的物体组合将构图以和谐的方式展现在画面中。严谨的构图对画面构成造成直接的影响, 产生众多的构图形式。将物象以平衡的组合形式放置在画面中, 使其产生节奏感与形式感, 达到真实的美感效果。和谐的形式美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 包含每个画家审美趣味的倾向。和谐的画面经过画家理性的思考, 同时也融入创作主体以往的经验, 带有画家对自然万物的情感体验。在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中, 创作主体与客观对象平等的对话, 在营造平面构成的层次空间中, 将自然物象进行重新组合。

和谐的画面、形式的美感是静物画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通过色彩的组合与构图方式的组合展现物象的内在生命, 静物画在描绘静态物体的过程中, 自身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在新的技法、构图组合以及色彩组合中的创新性运用, 意味着静物画开始探讨哲学的意义, 在探寻内在精神的同时, 不断寻找生命的新形式。

摘要:和谐的画面、形式的美感是静物画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通过色彩的组合与构图方式的组合展现物象的内在生命。静物画在描绘静态物体的过程中, 自身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在探寻内在精神的同时, 不断寻找生命的新形式, 在静物画的组合形式中, 构图上强调画面的完整性, 合理的布局, 大小比例的适当, 局部物象的突出。画家的笔触是心灵绽放的记录, 他们用自然轻快的笔触在静物画的组合中显现心灵的自由, 实现主客体之间的情感的交融。

关键词:色彩组合,构图模式,动态美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西洋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第293页

组合形式 篇5

一、一般耐力练习+各种柔韧性练习+短距离速度练习

与以往单一的训练方法发展运动员单一素质或能力相比,这种组合训练形式能够发展运动员的多种能力和素质,如有氧耐力、力量、柔韧性和速度等。其负荷量是负荷强度可根据具体训练任务灵活安排。它的最大特点是在重点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的同时,兼顾发展了运动员的柔韧性、力量和速度。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步长的大小,如果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较好,运动员蹬伸过程中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就大。这不仅能相对减少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程度,相对减少腾空时间,而且还能增大步长,提高跑速。因此,在一般耐力练习后,做各种柔韧性的练习,尤其是髋关节柔韧性练习,对提高运动员的移动速度是非常有效的。另外,由于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尤其是专项力量如大腿蹬摆力量、脚掌肌的力量和踝关节的力量等对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也至关重要,因此,柔韧性练习后的各种专项力量练习也显得非常必要。最后,也就是在力量练习结束后,进行短距离的速度练习,可以起到以短补长,长短互补,全面发展的作用。“长”和”短”既包含着训练负荷强度的大和小,又包含着训练负荷量的大和小。从人体能量代谢分析,就是把有氧代谢供能、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以及有氧、无氧代谢混合供能科学地衔接起来,使不同代谢的训练比例,科学地融为一个完整的训练整体,促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速度耐力以及“高速度”持续跑的专项能力同时全面发展。

二、一般耐力练习+柔韧性练习+专项速度耐力练习+专项身体素质练习

这种组合训练的最大特点是在进一步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柔韧性和专项力量的同时,也发展了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运动员的耐力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一般耐力是指对提高专项成绩起间接作用的基础性耐力。它是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专项耐力是指与提高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耐力,具体地讲是指持续完成专项动作或接近比赛动作的耐力,它是发展运动员的有氧、无氧的无氧代谢供能系统。因此,无论是一般耐力还是专项耐力对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是至关重要是。在实际训练中,根据具体的训练要求,一次训练中将一般耐力练习、专项速度耐力练习、身体素质练习以及各种柔韧性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加速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转移。

三、一般耐力练习+专项耐力练习+柔韧性练习+速度耐力练习

这种组合训练的最大特点是发展运动员的抗乳酸能力。由于中长跑比赛时高速度耐力的较量,比赛全程不但需要高速度的跑,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变化速度,有些可能甚至必须按无氧代谢的要求来跑,如最后冲刺阶段。因此中长跑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耐乳能力,也就是抗乳酸能力。然后,等乳酸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进行柔韧性练习。由于各种柔韧性练习中肌肉的动作方向与耐力性练习时肌肉的动作方向相反,这不但有利于疲劳的消除,而且还能有效地预防伤病的发生。

组合形式 篇6

某小区第二期工程,建筑物为住宅、附属配套、公共服务、商业、地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场地属侵蚀堆积河谷邕江Ⅳ级阶地地貌,场地内地形平坦,平整后作为材料市场,地面标高在78.0m~79.5m。建筑基坑开挖面积约为3.5万m2,分期、分段开挖施工,平面布置图如图1所示。

建筑基坑南侧为工程第三期开发用地,场地开阔;北侧为城市规划道路;西侧为一小区交通道路;东侧为一大型材料市场。从东、西面中段及北面,基坑开挖边坡开口线内,有一改道排水渠(截面内净空尺寸:高×宽=2.0m×2.0m),在施工场地及周边红线范围内,无地下管线和重要设置。

该工程基坑支护周长约为718.19m,基坑开挖深度在8.45m~9.22m。开挖深度6.0m~14.0m,故工程的安全等级定为二级。

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依据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揭露,场地岩土分层由上至下为:杂填土(1),属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灰色,湿、稍密状,由黏性土、砾石组成,局部含块石及生活垃圾,层厚0.7m~3.7m;黏土(2),属第四系冲积层,灰黄色,灰白杂红色状,硬塑状,层厚0.6m~10.8m;粉质黏土(3),属第四系冲积层,土黄、灰黄色,硬塑状,局部坚硬状,层厚0.6m~8.4m;粉质黏土(4),属第四系冲积层,褐灰色,可塑状,层厚0.7m~14.9m;粉砂(5),属第四系冲积层,灰色、饱和、中密状,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泥质,局部粒径较大相变为细砂,层厚1.0m~19.6m;圆砾(6),属第四系冲积层,灰色、饱和、稍密状,成分以石英为主,砾石充填砂及少量泥质,层厚0.2m~1.0m。

场地范围内揭露两层地下水:一层属上层滞水,水位埋深为0.7m~3.0m,赋存于杂填土(1)的孔隙中,主要由大气降水、生活废水入渗补给,水量小,无统一水位;另一层属孔隙水赋存于粉砂(5)及圆砾(6)孔隙,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稳定水位埋深为4.1m~13.4m左右,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综合试验成果,基坑支护设计土层力学性质参数取值如表1。

3 基坑支护方案选型

3.1 总体方案分析

依据场地基坑周边环境、地质条件,从安全、技术、经济、施工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基坑支护方案。

(1)南侧A~F段,边坡长184.97m,为工程第三期用地,场地开阔,施工灵活,基坑开挖有足够的位置,可按稳定边坡放坡。

(2)北侧C~D段,边坡长168.81m,基坑开挖分两级台阶(从上至下,上为第一级,下为第二级)。在第一级台阶边坡开口线内,设有一排水渠,在开口线处垂直开挖高2.55m。排水渠外侧为城市规划道路,渠顶与道路路面齐平,地下无管线。从排水渠底至基坑面为第二级台阶,垂直高6.05m。渠底边墙至建筑基础边水平距离为8.7m~9.7m,基坑边坡开挖有足够的位置,可按稳定边坡比放坡。

(3)东侧D~E段,边坡长58.92m,基坑开挖分两级台阶(从上至下,上为第一级,下为第二级)。在第一级台阶边坡开口线内,设有一排水渠,边坡在开口处垂直开挖高2.55m;从排水渠底至基坑面为第二级台阶,垂直高3.99m。渠底边墙距建筑基础水平距离为2.7m(施工工作面1.0m),可在渠底面以下按1︰0.18放坡。

(4)东侧E~F、西侧A~B,边坡长分别为124.68m、129.82m,基坑开挖深分别为6.55m、8.6m。由于道路及用地红线的制约,边坡开挖开口线(用地红线为界)至建筑基础边水平距离分别为3.25m、2.78m(施工工作面1.0m)。边坡不宜按稳定边坡比放坡,为此,采用坡比为1︰0.27进行放坡。

(5)西侧B~C,边坡长为51.0m,基坑开挖分两级台阶(从上至下,上为第一级,下为第二级),在第一级开挖边坡开口线内,设有一排水渠,水渠边墙距开口线0.8m,边坡垂直高3.3m,边坡比按1︰0.27放坡。从渠底面至基坑面为第二级,坡面垂直高5.1m,渠底边墙距建筑基础2.2m(施工工作面1.0m),边坡不宜按边坡比放坡,故边坡只能采用垂直放坡。

按上述分析,南侧A~F、北侧C~D段,边坡可采用简易的方式进行护面处理。东侧D~F、西侧A~B段,由于边坡放坡坡比小,坡面较陡,采用土钉、钢筋网、喷射砼护面。西侧B~C段,由于受场地空间限制,既不能按一定的坡比放坡,又要考虑到排水渠有足够的基底支承位置并满足承载能力条件,故该段边坡的第一级台阶面至边坡开口线,边坡釆用土钉、钢筋网、喷射砼护面。渠底面至基坑面为第二级台阶,边坡为垂直面。故宜采用占地空间小(渠底边墙距基坑开挖控制线1.2m)的支护结构进行边坡处理措施。

3.2 基坑支护方式选择

在场地、边界的制约条件下,适宜于该边坡B~C段(渠底面至基坑面),基坑支护方式大致有钻孔灌注桩支护结构,人工挖孔桩支护结构,桩锚支护结构,微型桩、土钉、锚索组合型支护结构等几种形式。

选择何种支护形式应根据基坑的场地、施工环境条件特征、基坑深度等情况而定。在方案阶段进行了以上四种类型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比较,最后选定微型桩、土钉、锚索组合型支护结构,既满足地质及场地环境条件,排水渠又有足够位置和支承渠底基础持力层,方案可行,且较为经济合理。

3.3 微型桩、土钉、锚索支护结构设计

微型桩是在坡面超前支护注浆微型桩(微型桩在受力计算中不作考虑,仅作为安全储备的作用),其作用是提高护坡面的表面刚度,使整个边坡形成一个整体,它对控制坡面位移、地面沉降、防止土方开挖过程中局部出现坍塌以及控制每层开挖到支护前这段时期内位移、抗倾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土钉、锚索是一种以土钉、锚索作为主要受力构件,在原位土体中安置拉筋、锚索以加固土体,从而提高挖方边坡稳定的新型支撑技术。土钉墙由被加固的原位土体,它通过注浆与土体界面上放置在土中的土钉群、锚索黏结力,以此抵抗墙后传来的土压力和其他作用力。微型桩、土钉、锚索、腰梁、护面钢筋网、喷射砼面层以及必要的排水系统,形成一种新的支护结构体系。

3.4 微型桩、土钉、锚索支护结构计算

该工程土钉墙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不考虑微型桩),是依据现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1999),初步拟定基本结构尺寸并充分考虑面荷载(排水渠自重及满载重量q=59.29k N/m),土钉、锚索长度,地质参数等设计基本资料。采用土钉支护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据此对初始值进行修正。

由于土钉墙支护所在的支护基坑深度大于6.0m,其内部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Fs不低于1.4;抗水平滑动的安全系数不小于1.2;抗整体倾覆的安全系数不小于1.3,且墙体底面最大竖向应力不应小于墙底土体作为地基持力层的地基承载能力值f理的1.2倍。计算结果(计算过程略)均满足各项系数要求。

3.5 土钉、锚索支护结构设计成果

基坑微型桩、土钉、锚索支护结构布置,布置图如图2所示。土钉墙底部标高70.7m、顶部标高75.8m,高为5.1m(不考虑渠底至地面高),边坡总高度为7.6m(基坑底至地面)。具体布置如下:

(1)从上至下依次布置为4排土钉,一排预应力锚索。土钉设计钻孔直径100mm,上两排孔长12.0m,下两排孔长9.0m,内设钢筋直径φ20@1500,垂直向间距1.2m。在上两排中间设一排1φs15.2@1500预应力锚索,孔长18.0m,自由段长6.0m,有效段长12.0m。

(2)微型桩一排,桩直径80.0mm,桩轴距1.5m,桩长9.0m,钻孔孔径130mm。

(3)支护面板钢筋φ6@200mm×200mm(单层双向),喷射砼面、C20砼。

(4)在锚索处,支护面板外侧,纵向设一道匸16槽钢腰梁,作固定锚具,同时增强面层整体稳定,协调基坑边坡变形作用,布置图如图2所示。

(5)整个护面设直径50.0mm排水管,间距2.5m梅花形布置,同时在墙顶线布置3个观测点,以便土钉墙位移观测。

4 微型桩、土钉、锚索组合型结构施工

4.1 微型桩

(1)土方开挖:基坑开挖至排水渠底标高、修边、整平渠底、定点、放线。

(2)钻孔:套管钻机成孔,孔径130mm,成孔后管底注浆至0.5m左右,然后拔出套管,下放钢管,注浆至管顶。

(3)注浆: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注浆压力为0.3MPa~0.5MPa,二次注浆压力为1.5MPa~2.0MPa,注浆强度≥10MPa。

(4)养护:微型桩施工完成后应养护3d~10d方可开挖边坡,进行土钉墙支护施工。

4.2 预应力锚索

(1)制作:预应力锚索采用1φs15.2,1860MPa钢绞线,定位器间距1.5m。

(2)钻孔:锚索锚固体为130mm;孔深允许误差-20mm,成孔角度20°。

(3)注浆: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注浆压力为0.3MPa~0.5MPa,注浆体强度≥20MPa。

(4)锚索张拉:预应力锚索张拉应在注浆体强度>15MPa,并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以后进行。

(5)锚索锁定:锚索张拉至设计荷载的0.9~1倍后,再按设计要求锁定,锁定值为设计拉力的50%。

(6)锚索控制应力:锚索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锚杆体强度标准值的0.75倍。为此,施工前应做锚索基本试验确定极限承载力及参数。

(7)钢靴:钢靴固定锚头作用,依据现场边坡及设计尺寸参数要求,构件宜在加工厂制作成品,工地现场装配、焊接成型。如图3所示。

4.3 土钉

(1)土方开挖:分层分段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得超过该层锚杆标高0.3m,严禁超挖。先开挖基坑边作为锚杆施工工作面,后开挖中部。

(2)制锚:锚杆质量要求锚长误差100mm,杆体每隔2.0m做对中架。

(3)钻孔:机械成孔,孔径100mm,孔深允许误差-20mm,成孔角度15°。

(4)置筋:置筋前清除孔中废士干净,钢筋表面涂一层或多层防锈涂料,以防锈蚀。在钢筋上每隔2m~3m焊置一个定位架,以保证钢筋在孔中的位置。

(5)注浆:注入纯水泥浆,水灰比0.45~0.5,锚固体强度等级≥M10。

(6)修坡面:人工修整坡面、定点、放线,严格控制坡面到建筑基础外侧距离。

(7)钢筋网及搭接:钢筋网搭接(焊接),搭接长度按规范要求取值。

喷射砼护面厚100mm,砼强度C20;砼配合比为水︰砂︰石=1︰0.6︰2.2。边坡护面全部完工后方可排水渠施工。

4.4 质量检查、检测

(1)施工过程中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并对照规定工艺对每根桩、每根土钉、锚索进行质量评定。

(2)对施工班组应及时检查并作记录,检查桩、士钉、锚索长,以及水灰比、水泥用量、注浆压力,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要及时调整、弥补。

(3)微型桩桩身完整性可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在成桩12d后,按总量的1%数量,且数量不少于3根进行抽检。

(4)土钉、锚索注浆完工28d后,按总量的1%数量,且数量不少于3根,进行抗拔检测。

5 组合型支护结构施工效果

该段支护工程从2011年3月21日开工至2011年4月28日施工完毕,同时基坑全面开挖。2011年5月5日起至2011年10月15日止,每隔7d监测一次。据观测资料,3个观测点水平、竖向位移变化速率分别在0.05mm/d~0.91mm/d、0.2mm/d~2.28mm/d,低于变化速率报警值(2mm/d≤D<4mm/d)。表明边坡支护结构施工过程工序工艺到位,支护结构运行受力良好。此后,经历了2011年9月30日的特大强暴雨袭击,排水渠满载运行工作,基坑又遭遇水淹,深达3.0m,经基坑抽、排水干后观察、观测,未发现支护结构护面位移、开裂、坍塌,充分说明支护结构经受考验,发挥了良好的支挡作用,完全达到了支护工程预期效果。支护现场效果如图4所示。

6 结语

基坑支护工程方案比选应立足现场,在地质、环境等基础上进行。依据实际情况,对基坑开挖周边较长、各段所在的位置条件不同,应因地制宜,分段分析和处理,不宜一概雷同。为此,有必要从总体方案进行场地具体分析、论证、经济综合比较,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方案,拟定结构尺寸及参数取值,计算结果验证,具体支护方案实施。

在实施前认真编制、制订施工组织方案,并经专家论证,严格按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序工艺要求处理得当,人员密切配合,动态管理,出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前提下,尽快实施。

该基坑支护工程的西侧B~C段(渠底面至基坑面),采用组合型支护结构形式,是在空间狭窄的基坑场地中具体应用的一次实践,运行效果良好,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邵广彪,孙剑平,魏焕卫.深厚杂填土场地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2011,42(8):727-730.

组合形式 篇7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1.1 组合梁的特点

承载力高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无组合作用下刚度I1=bh3/12+bh3/12=bh3/6。有组合作用,刚度I2=b(2h)3/12=2bh3/3。刚度比:I2/I1=4.0,刚度提高了3倍。

同混凝土梁相比,减轻自重50%以上,减小地震作用,减小构件尺寸,降低基础造价,减轻自重带来的综合效益相当可观;减小结构高度,施工简化,周期缩短,工厂化制作,不需支模,不需搭脚手架;减少预埋件数量,整体性强,抗剪性能好,抗震性能提高。

同钢梁相比,承载力提高50%以上,刚度提高100%以上,整体稳定性提高,混凝土板作为钢梁的连续侧向支承,局部稳定性提高;耐久性增强,上翼缘被混凝土覆盖,防腐面积减小。

1.2 组合梁截面弯曲强度

1)弹性弯曲强度。换算截面法:把混凝土换算成钢—混凝土截面参数除以模量比n;把钢换算成混凝土—钢梁截面乘以模量比n,n=Es/Ec(钢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2)极限抗弯强度。按全截面塑性发展进行组合梁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钢梁及连续组合梁所配负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钢结构设计规范》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相应的规定取值。混凝土强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相应规定取值。对于连续组合梁采用塑性设计方法时,内力调幅系数不超过15%。

钢—混凝土组合梁具有极好的延性,对于完全剪力连接组合梁,在承载力极限状态时,钢梁下翼缘甚至部分腹板已进入强化阶段,并且这部分截面距混凝土压应力合力点的距离最远,故强化效应有利于增大,因此强化效应对弯曲极限强度的提高可以弥补滑移效应引起弯曲极限强度的降低,这就是大部分实测弯曲极限强度与简化塑性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的原因。考虑强化效应的有利影响,滑移效应对极弯曲强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1.3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

欧洲规范4(EC4)将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定义为:“组合梁具有三个或更多个支座,其中钢梁在内支座处连续或用完全刚性节点连接,而且支座传递给梁的弯矩较小,在内支座处组合梁可以配有受力钢筋或仅有构造钢筋。”当截面构造及荷载条件相同时,连续组合梁相对于简支组合梁的优势主要有:在一定的挠度限值下可以采用更大的跨高比;更有效地控制内支座附近楼板的裂缝宽度;楼板体系整体性能好,抗震及承受动力荷载的能力更强,但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会出现混凝土板受拉、钢梁受压的不利情况,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以重视。总之,其综合性能相对于钢材受拉、混凝土受压的简支组合梁仍具有优势。

由于混凝土开裂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精确计算连续组合梁的内力和变形。采用弹性分析时,考虑刚度分布和截面强度特征,当任何截面的内力达到其弹性强度时,组合梁达到弹性承载力。正弯矩区的刚度与简支梁相同,负弯矩区的刚度仅考虑钢梁和钢筋形成的组合截面。弹性分析的困难在于正、负弯矩区的长度难以确定。

塑性分析可采用极限平衡法:将结构简化为一系列由塑性铰连接的刚性杆组成的破坏机构,直到某一跨形成足够的塑性铰并产生了最弱的破坏机构时连续组合梁达到其承载力。内力分析决定于构件的强度和延性,与截面刚度无关。根据破坏机构和各个塑性铰的抗弯强度,利用极限平衡法可以计算连续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

2 钢管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是由圆形或矩形截面钢管及内填混凝土所构成的。在受力过程中,钢管对混凝土的套箍作用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极限强度,并且大大改善了其塑性和韧性;同时由于混凝土的支撑作用可以避免延缓钢管发生局部屈曲,保证了钢材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钢管与混凝土相互约束,共同工作,提高了构件的整体性能,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及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钢管兼有纵向钢筋和箍筋的作用,现场安装方便快捷,同时也可作模板使用,便于浇筑混凝土,因此钢管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且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钢管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在保持用钢量和承载能力相近的条件下,构件截面面积可减小约50%,从而增大了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且极大地减小了构件自重,钢管混凝土与钢结构相比,可节省钢材约50%。因此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3 钢—压型钢板混凝土

3.1 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是通过剪力连接件与钢梁连接起来,形成整体共同受力和协调变形的一种新型组合楼板体系。它能充分利用钢材优越的抗拉性能和抗压性能,具有自重轻、塑性和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和经济效果显著等突出优点。大部分将压型钢板作为永久性模板使用,方便施工,同时作为结构的安全储备,而没有利用压型钢板代替板中的受力钢筋。

3.2 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形式按压型钢板和钢梁之间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压型钢板肋垂直于钢梁;压型钢板肋平行于钢梁;压型钢板倒置;压型钢板顺置。按压型钢板类型可以分为开口型,闭口型,缩口型等。

压型钢板组合梁的优点是:压型钢板作为永久性模板,节省支模、拆模工序和模板,加快施工速度,节省施工费用;在施工阶段,压型钢板作为钢梁的连续侧向支承,增大了钢梁的整体稳定性;压型钢板可以作为施工工作平台,增加施工作业面;压型钢板形成的凹槽可以安放电线、电讯电缆及通风管道等。闭口型压型钢板组合板可以不在板底做吊顶,做吊顶也可以不焊接吊钩。

4 钢骨混凝土

4.1 钢骨混凝土概念

钢骨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以下简称SRC)结构是指在钢骨周围配置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的结构。钢骨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实腹式SRC构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而空腹式SRC构件的抗震性能与普通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构件基本相同。

4.2 钢骨混凝土结构特点

与钢结构相比,SRC构件的外包混凝土可以防止钢构件的局部屈曲,并能提高钢构件的整体刚度,显著改善钢构件出平面扭转屈曲性能,使钢材的强度得以充分发挥。采用SRC结构,一般可比纯钢结构节约钢材达50%以上。此外,外包混凝土增加了结构耐久性和耐火性,欧美国家最初发展SRC结构就是出于对钢结构防火和耐久性方面的考虑。

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由于配置了钢骨,大大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尤其是采用实腹钢骨的SRC构件,其抗剪承载力有很大提高,并大大改善了受剪破坏时的脆性性质,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5 结语

一般在建筑工程中所用的组合结构是把结构钢和混凝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钢材和混凝土各自的材料特性,扬长避短。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脆性大,延性差;钢材抗拉强度高,延性好,受压易失稳。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结构、地下结构、结构加固与改造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综合效益好。

摘要: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概念出发,介绍了组合结构主要包括组合柱、组合梁和组合楼板,着重论述了钢—混凝土组合梁部分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受力性能和设计计算的要点,以推广组合结构的应用。

关键词:组合结构,结构形式,特点,组合梁

参考文献

[1]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2]聂建国,余志武.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1999,32(2):32-33.

[3]夏再海.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和应用[J].福建建材,2007(1):40-41.

[4]叶列平,方鄂华.钢骨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00(10):30-31.

组合形式 篇8

关键词:核电站,SC组合屏蔽结构,破坏模式,安全壳

1概述

目前针对核电站屏蔽结构的设计,国内外已有相关的文献和规范进行了详细分析,如中国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和美国的 《Code Requirements for Nuclear Safety-Related Concrete Structures ( ACI 349-06) and Commentary》。以往针对核电站安全壳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钢安全壳屏蔽结构以及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屏蔽结构,而针对安全壳SC组合屏蔽结构的受力形式以及破坏模式则鲜有研究。一方面,在进行核岛安全壳屏蔽结构设计中, 主要考虑恒重、活荷载、事故工况以及温度、地震、爆炸冲击作用的影响,不同的荷载工况组合下,屏蔽结构的受力形式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自SC组合结构形式诞生以来,国内外针对SC组合结构墙、板、柱、梁的试验研究也有不少,但所研究的试验对象主要针对单一的受力形式,较少研究两种或三种受力形式试件的受力性能[1,2]。美国西屋公司在进行AP1000核电站安全壳的设计中,采用了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模型,而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该类核岛安全壳屏蔽结构破坏模式的研究,本文针对核岛安全壳屏蔽结构的受力形式以及SC组合结构构件在不同受力形式下的破坏模式进行介绍,为今后进行核岛安全壳SC组合屏蔽结构力学性能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本文通过阅读以往的研究资料,对核电站安全壳的常见的受力形式下的破坏模式进行分析,为新型SC组合屏蔽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2核岛SC组合屏蔽结构的破坏模式

1) 核岛SC组合屏蔽结构正常荷载作用组合下的破坏模式。 考虑核岛SC组合屏蔽结构正常荷载作用主要包括恒重与活荷载,在正常荷载作用组合下,核岛安全壳屏蔽结构设计时只需考虑结构模型的弹性极限,研究核岛安全壳SC组合屏蔽结构在各类受力形式下的弹性极限,首先需要考虑界面内的抗剪连接度, 即钢板与混凝土之间协同工作的能力,其次基于组合结构设计原理采用平截面假定,进行组合结构各类受力形式下弹性极限的计算。由于两侧钢板能够很好的保证屏蔽结构的安全性和密闭性, 因此可以适当允许组合结构中核心混凝土开裂。在此主要借鉴国内外核电站有关的设计规范,进行分析比较。

2) 核岛SC组合屏蔽结构失水事故( LOCA) 下的破坏模式。 核电厂所有带强放射性的关键设备都安装在反应堆安全壳厂房内,以便在失水事故下限制放射性物质外溢,核电站安全壳是用来控制和限制放射性物质从反应堆扩散出去,以保护公众不会遭受放射性物质的伤害,为了应付核电站一回路主管道破裂的极端失水事故,核电站设有危急冷却系统,它由安全注射系统和安全壳喷淋系统组成[3]。一旦接收到极端失水事故的信号后,安全注射系统会向反应堆内注射高压含硼水,当二回路主蒸汽管道破裂时,安全壳内充满了带放射性的高压蒸汽,安全壳喷淋系统将用来降低安全壳内压力和温度,使放射性蒸汽凝结下来。在LOCA失水事故中,安全壳会受到内部高压和高温作用,因此进行安全壳SC组合屏蔽结构失水事故( LOCA) 下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研究,考虑屏蔽结构遭受平面外压强以及内部高温作用下的受力形式和破坏模式。

3) 核电站SC组合屏蔽结构地震作用组合下的破坏模式。国内外有关于核电站安全壳抗震设计规范中都考虑了地震作用组合,包括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以及竖向地震作用组合,通过时程分析方法以及振动台试验研究核电站安全壳的受力形式和破坏模式[4,5]。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安全壳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形式, 通过SC组合结构试件在几类荷载形式下破坏模式的研究,可进一步分析SC组合屏蔽结构的破坏模式。

4) 核电站SC组合屏蔽结构温度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在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中,虽然钢材与混凝土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近,但是由于在核电站安全壳中,LOCA事故下或是爆炸作用下,高温都是瞬间产生,无法实现有效的传递,因此会造成安全壳内外壁短时间内温差较大,由于温度变化的影响,间接造成安全壳产生较大的内力,如果设计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构件的局部破坏,进而会影响屏蔽结构的受力形式和抗震能力。借鉴国内外有关安全壳屏蔽结构的温度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界定实际内外壁温差, 计算SC组合屏蔽结构局部内外壁的相对变形,进而为屏蔽结构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5) 核电站SC组合屏蔽结构爆炸作用下的破坏模式。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震惊全球,引起美国公民对核安全的恐慌,至此30年内,美国没有再建设核电站,造成三里岛核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安全壳内部氢气燃烧爆炸,当氢气爆炸时,产生的激振波面是极不连续的冲击波,爆炸冲击波沿着产生化学反应的媒介以超音速进行传播,压缩安全壳内部空气,造成空气密度增大,引起内部压强急剧增强,温度骤增,冲击波在安全壳表面反射又会对安全壳带来极大的冲击压强,反射后的冲击波又与内部冲击波相互碰撞。 当氢气爆燃时,安全壳内部水分蒸发,高温水蒸气也会进一步增强安全壳内部压强和提高内部温度,因此安全壳成为内部氢气爆燃后阻止核泄漏的最后一道屏障[6]。类似于LOCA失水事故,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冲击压力和高温的影响,区别在于LOCA作用时间较长,氢气爆燃作用时间较短,需要考虑材料在此类情形下的本构模型,同时需要考虑结构受力形式研究SC组合屏蔽结构的破坏模式。爆炸除了考虑安全壳内部氢气爆燃外,还有外部爆炸,或是炸弹,或是其他物质,在安全壳外侧发生爆炸时对安全壳本身受力的影响。

6) 核电站SC组合屏蔽结构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自美国9·11事件以来,凡属于特殊重要结构的,都开始考虑冲击荷载作用的影响,或是飞机,或是其他飞行物体,而安全壳的主要作用在于屏蔽外部飞行物冲击对安全壳内部的影响,因此冲击荷载作用下SC组合屏蔽结构的破坏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冲击荷载作用下核电站安全壳受力形式以及SC组合结构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进行SC组合屏蔽结构冲击作用下破坏模式的理论分析[7]。

3结语

目前主要是针对SC组合结构梁、墙、板和柱等构件进行试验研究,还需要进行SC组合屏蔽结构实体模型在各类荷载作用组合下的力学性能研究分析,以便更好的保证核设施周边地区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分析了正常荷载作用、LOCA、爆炸、冲击、温度以及地震作用下核电站安全壳的受力形式,在进行新型SC组合结构核电站安全壳的设计中,要同时考虑多种荷载作用下的影响[8,9]。安全壳作为最后一道生命保护的屏障,必须能够极大限度内承担核设施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参考文献

[1]卞洪兴,骆伟.压水堆核电站安全壳研究[J].核动力工程,1986,7(1):24-32.

[2]王天运,任辉启,张力军,等.核电站安全壳结构设计概要[J].工程力学,2003(1):397-402.

[3]Farzad,Choobdar,Rahim,etc..A study of large break LOCA in the AP1000 reactor containment[J].Process in Nuclear Energy,2012(54):132-137.

[4]李冬梅.某核电站安全壳的隔震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郑砚国,李惠强.核电站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的老化因素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26(4):57-61.

[6]石岩峰,卫宏,许东翰,等.某核电站安全壳的地震反应分析[J].工业建筑,2011,41(6):84-87.

[7]申祖武,刘国强,王天运,等.炸药触地爆炸后核电站安全壳基底振动响应[J].岩土力学,2009,30(8):2540-2544.

[8]杨勋,楼云峰,余克勤,等.核电站防波堤地震动力响应即破坏机理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3,32(19):100-105.

[9]T,L,Schulz.Westinghouse AP1000 advanced passive plant[J].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6(236):1547-1557.

上一篇:未来在这里下一篇:动漫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