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组合

2024-07-29

基本组合(共8篇)

基本组合 篇1

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句型, 即:

基本句型1 S+V Millie is sleeping.

基本句型2 S+V+O Millie is reading a book.

基本句型3 S+V+P Millie is kind.

基本句型4 S+V+o+O Millie gave Amy a book.

基本句型5 S+V+O+C Millie calls her dog Eddie.

其中可用单词 (word) , 短语 (phrase) 充当基本句型的成分或修饰语。在这里主要讨论用从句 (clause) 充当基本句型的成分或修饰语, 以及由几个独立的句子并列连接起来而组成一个句子, 这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句子, 实际上是句中有“句”, 是句子基本结构的又一种扩大。

注:以下文中S (subject) =主语;V (predicate verb) =谓语动词;P (predicative) =表语;O (direct object) =直接宾语;o (indirect object) =间接宾语;C (complement) =补语;M (modifier) =修饰语。

一、组合方式之一——并列句

前面说的五种基本句型都是简单句 (simple sentences) 。简单句一般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动词, 有时也可以一个主语共几个谓语动词, 或几个主语共一个谓语动词, 或几个主语共几个谓语动词。例如: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句并列连接起来的句子称为并列句 (compound sentence) 。并列句中的各个简单句彼此独立, 互不依从, 但它们表达的意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并列句中的各个简单句通常用并列连词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 或标点连接起来。并列连词主要表示连接 (如and, not only...but also, neither...nor) 、转意 (如but, yet, however, nevertheless, while, whereas) 、选择 (如or, otherwise, or else, either...or) 、因果 (如for, so, therefore, hence) 等意思。例如:

His father is a teacher and his brother is a worker. (S V P+S V P)

他的爸爸是老师, 他的哥哥是工人。

I must go now, or I'll be late. (S V+S V P)

我必须现在走, 否则我就要迟到了。

It was a great day but we did not enjoy it at the beginning. (S V P+S V O)

这是很棒的一天, 但是开始我们玩得不怎么开心。

He is not only good at English, he is also good at maths. (S V P+S V P)

他不但英语好, 而且数学也很好。

He was watching TV while his brother was doing his homework. (S V O+S V O)

他在看电视, 而他的弟弟在做作业。

Either you didn't understand this, or you were not careful enough. (S V O+S V P)

你或许是没有理解这个, 或许是不够细心。

He hurried, for it was getting dark. (S V+S V P)

他急匆匆赶路, 因为天要黑了。

He liked the book very much, so I gave it to him. (S V O+S V O o)

他非常喜欢这本书, 所以我就把这本书给他了。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S V O C+S V O C)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Neither did tom read the words, nor did he write them down yesterday. So the teacher was not pleased. (S V O+S V O+S V P)

昨天汤姆既没有读单词, 也没有写单词, 所以老师很不开心。

二、组合方式之二——复合句

并列句是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 互不依从的简单句用并列连词或标点连接起来的。如果一个句子的某些成分或修饰语不是采用单词或短语, 而是采用整个句子结构, 这种句子称为复合句 (complex sentence) 。复合句所包含的两个 (或两个以上) 句子结构, 通常用从属连词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 连接起来, 表示主从关系。

在复合句中, 有一个句子结构是整句的主体, 这个结构称为主句 (main clause) , 其他结构称为从句 (subordinate clause) 。从句可以担任复合句的主语S (称主语从句) , 表语P (称表语从句) , 宾语O (称宾语从句) , 也可以在复合句中起修饰作用, 充当定语 (称为定语从句) 或状语 (称为状语从句) 。下面着重讨论从句在复合句中的作用。

(一) 主语从句

在简单句中, 担任主语的有单词 (如名词、代词) 、短语 (如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 。在复合句中, 可以采用从句充当主语。试比较下列句子:

(1) The time for the meeting is still under consideration. (S V P, 名词作主语)

会议的时间还在考虑中。

(2) When to hold the meeting is still under consideration. (S V P, 不定式短语作主语)

什么时候开会还在考虑中。

(3) When we should hold the meeting is still under consideration. (S V P, 从句作主语)

我们什么时候开会还在考虑中。

引导主语从句 (subject clause) 的连词有that, whether (if) , 某些连接代词 (conjunctive pronoun) 如w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 whoever, whatever和某些连接副词 (conjunctive adverb) 如when, where, why, how等。

(二) 表语从句

在简单句中, 担任表语的有单词 (如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 、短语 (如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动名词短语) 。在复合句中, 可以采用从句充当表语。试比较下列句子:

(1) 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is the site for the camping. (S V P, 名词作表语)

正在讨论的问题是宿营地。

(2) 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is where to go camping. (S V P, 不定式短语作表语)

正在讨论的问题是到什么地方去宿营。

引导主语从句的连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也可以用来引导表语从句 (predicative clause) 。

(三) 宾语从句

在简单句中, 担任宾语的有单词 (如名词、代词) 、短语 (如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 。

在复合句中, 可以采用从句充当宾语。试比较下列句子:

(1) now my duty. (S V O, 词作宾语)

我知道我的责任。

(2) now what to do. (S V O, 定式作宾语)

我知道该做什么。

引导主语从句的连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也可以用来引导宾语从句 (object clause) 。

(四) 定语从句

在简单句中, 用来修饰名词的有单词 (如形容词、数词) 、短语 (如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 。在复合句中, 可以采用从句来修饰名词, 这种从句称为定语从句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一般都由起连接作用的关系代词 (relative pronoun) 或关系副词 (relative adverb) 引导, 被修饰的名词成为先行词 (antecedent) 。定语从句一般都要紧接在先行词后面, 汉语则经常把这种定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例如:

(五) 状语从句

在简单句中, 用作状语的有副词或相当于副词的短语 (如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等) 。在复合句中, 可以采用从句充当状语, 这种从句称为状语从句 (adverbial clause) 。状语从句的作用和充当状语的单词或短语的作用一样。例如:

上面最后一句的as soon as I can是一个状语从句, 它的作用和第一句的副词immediately以及第二句的短语at once的作用一样, 都是表示时间, 用来修饰动词will do。

状语从句通常由一个连词或起着连词作用的词组引导。状语从句可以放在句首或句末。放在句首时, 一般要用逗号隔开。试比较下列句子:

状语从句根据所表达的意思的不同, 可以分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结果、方式、让步、比较、条件等各类。请看下列句子:

基本组合 篇2

。看图时应根据投影原理和三视图投影关系,正确分析视图中的每条图线、每个线框所表示的投影含义。(1)视图中的粗实线(或虚线),包括直线或曲线可以表示(图6-31):①表面与表面(两平面、或两曲面、或一平面和一曲面)的交线的投影。②曲面转向轮廓线在某方向上的投影。③具有积聚性的面(平面或柱面)的投影。(2)视图中的细点画线可以表示(图6-31):①对称平面积聚的投影。②回转体轴线的投影。③圆的对称中心线(确定圆心的位置)。(3)视图中的封闭线框可以表示(图6-32):①一个面(平面或曲面)的投影。②曲面及其相切面(平面或曲面)的投影。③凹坑、或圆柱通孔积聚的投影。(二)看图注意要点1.三个视图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视图是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的,如图6-33所示的四组视图,其形状各异,但它们的主观图完全不同。有时,两个视图也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的,图6-33中a和b及c和d的左视图完全相同,但由于俯视图不同,所以,这四组三视图表达了四个不同的形体。由此可见,看图时必须把所给出的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才能准确地想象出物体的形状。2.形体特征要先从反映形体特征明显的视图(通常为主视图)看起,再与其他视图联系起来,形体的形状才能识别出来。所谓反映形体特征是指反映形体的形状特征和位置特征较明显,但只看图6-34a的主视图,物体上的I和II两部分哪个凸出,哪能个凹进,无法确定,从俯视图上也法确定,可能是图6-34b或6-34c所示的形状,而左视图就明显反映了位置特征,将主、左两个视图联系起来看,就可惟一判定是图6-34c所示的形状。3、要分析、认清表面间的相对位置(1)当相连两线框表示不共面、不相切的两不同位置表面时,其两线框的分界线可以表示具有积聚性的第三表面积聚成的线(直、曲)、或两表面(平平、曲曲、平曲)的交线,如图6-35所示。(2)线框里有另一线框,可以表示凸起或凹进的表面,如图6-36c、b所示,也可表示具有积聚性的圆柱通孔的内表面积聚,如图6-36C所示。如只看它们的俯视图就分辨不出哪个是凸起、或凹进、或通孔。(3)线框边上有开口线框和闭口线框,分别表示通槽,如图6-37a所示,和不通(盲)槽,如图6-37b所示。二、有形体分析法看图从体出发,在视图上分线框。(一)看图步骤根据三视图基本投影规律和基本形体三视图,从图上逐个识别出基本形体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再确定它们 的组合形式及其表面的相对位置,综合想象出组合体的形状。下面以图6-38所示的支承架为例,说明用形体分析法看图具体步骤:1、 线框,对投影先看主视图,并将主视图划分成三个线框1`2`3`,联系其他两视图,并在俯视图上找出其对应线框1、2、3,左视图上找其对应线框1“、2”、3“。按投影规律找出基本形体投影的对应关系,想象出该组合体可分为三部分,立板Ⅰ、凸台Ⅱ、底板Ⅲ,如图6-38a所示。2、 形体,定位置

基本组合 篇3

关键词:概率;排列组合基本原理;推广;应用

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和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排列、组合和概率”这一章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教材用两个简单的实例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若A、B为互斥事件,则 P(A+B)=P(A)+P(B),若A、B为相互独立事件,则P(A·B)=P(A)·P(B)。这种处理方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问题的解决简单明了,比较符合我们的认知水平。如果能结合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来解释这两个概念,那么我们对这两个概念及相应的计算公式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排列组合基本原理在概率问题中的推广

1.概率的加法原理。完成一个试验,含有2个“类事件”,这两个类事件中所含的基本事件中没有一个基本事件是相同的,第1类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若第2类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B),则 P(A+B)=P(A)+P(B)。由此可以推广至n类事件,即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实质是分类。

2.概率的乘法原理。完成一个试验,需要2个“步事件”,且一个步事件的发生与否不会影响另一个步事件发生的概率,若第 1 步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第2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B),则P(A·B)=P(A)·P(B)。由此可以推广至n步事件,即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实质是分步。

二、实际应用举例

将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和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问题转化为分类和分步问题,可以使概率问题借助排列、组合中较常用的“树图”得到直观的解决。

例题 1:如果猎人射击距离为100米处的动物,假如第一次未命中,则进行第二次射击,但由于枪声惊动动物,动物逃跑,从而使第二次射击时动物离猎人的距离变为150米,假如第二次仍未命中,则进行第三次射击,而第三次射击时动物离猎人的距离为200米。假如击中的概率与距离成反比。求猎人最多射击三次命中动物的概率。

分析:根据分类和分步原则,画出“树图”

例题2:开关闭合后,便有红灯和绿灯闪动,设第一次出现红灯的概率是1/2,出现绿灯的概率也是1/2,从第二次起,前次出现红灯后接着出现红灯的概率是1/3,接着出现绿灯的概率是 2/3;同样,前次出现红灯后接着出现红灯的概率是 3/5,出现绿灯的概率是 2/5。问:(1)第二次出现红灯的概率是多少?(2)三次发光,红灯出现一次,绿灯出现两次的概率是多少?(3)红、绿灯交替发光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画出树图

例题3:甲、乙两位同学做摸球游戏,游戏规则规定:两人轮流从一个放有2个红球,3个黄球,1个白球且有颜色不同的6个小球的暗箱中取球,每次每人只取一球,每取出一个后立即放回,另一人接着取,取出后也立即放回,谁先取到红球,谁为胜者,现甲先取。

(1)求甲摸球次数不超过三次就获胜的概率;

(2)求甲获胜的概率;

分析:画出树图

职业组合卡操作基本技术 篇4

1 职业组合卡概述

职业组合卡 (Occupational Card Sort) 是通过对来访者的兴趣、技能、需要、价值观或者其他任何预订的想法进行分类或者排序的一种半结构化的方法。这种技术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个体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但是需要谈论它们, 并且想通过咨询过程来领悟或欣赏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它的基本形式是卡片的组合, 有别于一般的纸笔式测验, 职业组合卡是一张一张的卡片, 每张卡片上正面有一个职业名称, 反面是有关这个职业的叙述资料。来访者针对每个职业所提供的刺激做出偏好与否的反应, 施测者根据来访者的反应归类, 经交互讨论, 可以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以及选择这些职业的理由。

作为一种质性评估工具, 职业组合卡具有常见量化工具如职业兴趣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人格量表等所不具备的优点:能提供丰富的来访者的信息, 比如来访者若干生涯决定历程、来访者目前职业发展的程度以及能力、需要、动机、兴趣等内在的价值。职业组合卡是测量个体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价值观等这些非量化信息的最有效方法。同时, 这种方法能在轻松无碍的互动中为来访者提供及时的回馈, 有利于来访者的自我反省。职业组合卡还能够提供一种结构化的认知, 特别适合那些职业意识淡薄或者职业决策困难者。“卡片分类就可以为那些在特定时刻可能需要一步一步接近复杂问题而感到困惑的来访者提供一个方法”, 大大降低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过度依赖, 使来访者在职业探索中实现自我成长[2]。为有效使用职业组合卡, 咨询师必须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

2 职业组合卡基本操作技术

2.1 筛选使用者技术

Norman C·Gysbers、Mary J·Heppner、Joseph A·Johnston等人认为“对卡片 (职业组合卡, 作者注) 分类的良好使用取决于来访者的特定需要和你 (咨询师) 自己的风格或者选择实施卡片分类的需求”[1]。因此需要对来访者进行筛选, 以确定哪些来访者更适合使用职业组合卡。经过大量咨询实践, 研究总结出适宜使用职业组合卡的人群特征。为便于一般咨询者使用, 将这些人群特征绘制成表格———“职业组合卡适宜人群特征表”和“不宜使用职业组合卡人群特征表”。咨询者按照表格中的人群特征进行比较, 可以有效筛选出适宜使用职业组合卡的人群, 不符合要求者则尽量不予使用。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群的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 这2个表格的内容也将会相应地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总体上来说, 那些年龄较小、生活过于封闭、没有一定的社会职业认知, 或有其他严重的人格障碍、心理不能独立, 或其他精神疾病者不适合使用职业组合卡。另外, 有些来访者明确知道自己的职业领域, 只是不知如何确立这个领域的职业目标, 或者不知道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这些来访者也是不适宜使用职业组合卡的。

2.2 指导卡片分类技术

职业组合卡的分类工作有几个环节, 内容较多, 并有一定的书写任务, 可能会给来访者带来一定的困难, 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别处理。

2.2.1 分类记录循序渐进法

在来访者对职业兴趣组合卡进行第一次分类后, 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并书写下来分组的结果及理由, 这样有的来访者可能产生为难情绪。有效的做法是, 职业组合卡评估过程所有记录表在使用的时候, 不要一次性全部交给来访者。在指导来访者填写的过程中一张一张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 涉及到哪一步骤, 再交给其相应的表格, 下一个步骤是前一个步骤的自然延续。这样咨询师一直陪伴着来访者, 不仅可以随时给来访者提供技术帮助, 也能提供心理援助, 及时消除来访者的为难情绪。

2.2.2 分段处理技术

职业组合卡分类主要有2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三个类别 (“感兴趣”、“不感兴趣”和“不知道”) 的大分类, 第二阶段对三个大类中两个大类 (“不感兴趣”、“感兴趣”) 进行细分。其中, 对细分的结果要求一定记录。这个过程的时间相应来说比较长, 来访者容易因厌烦而产生阻抗。为此, 这个阶段可以采用分段处理技术。即整个分类过程2个阶段可以分成2个时间段来完成。第一个时间段可以完成3个类别的分类以及对“不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细分, 并书写理由后暂停。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作简单的评价, 表扬其分类很清晰, 分类的速度、卡片的摆放方式 (整齐度、长度) 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并鼓励来访者。稍事休息, 然后再进行第二个时间段的分类, 即进行“感兴趣”的细分及记录。这样可以减弱来访者因细分和书写而带来的单调感、疲惫感, 使咨询过程稍有变化, 来访者得到短暂的休息, 从而提高咨询的效果。

2.2.3 分组主题参考表

对三大组进行细分时, 需要对细分的组进行主题提炼, 根据所有小组的主题, 来访者能够知道自己感兴趣与不感兴趣职业的共同要素, 会对职业选择有宏观性指导。许多来访者对于分出的细类进行主题提炼往往不甚顺利。为便于来访者总结主题, 本研究总结开发了一种“分组主题参考表”, 可以参考使用。

有些来访者在卡片分类过程中“感兴趣”的一类职业卡片过少, 不能真实反映来访者的个人职业意愿, 而来访者自己本人又不能清晰地写出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此时可以增加一些参考职业卡片上没有的职业名称, 以帮助来访者增加选择的机会。为此, 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06增补本) ”[3], 特制一张“职业选择补充表”。

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来访者在分类过程中了解了一些职业, 这些职业来访者在此之前并不知道, 现在明确地了解, 并相信自己能够胜任, 便由此直接做出了决定, 而且意志坚决。此时, 并不需要再继续朝下进行, 咨询师可以结束咨询, 从而使来访者能够清晰地觉知自己的决定, 有利于来访者对自己前途的把握, 并增加其职业自信。

2.3 问答、谈话技术

从咨询开始到咨询结束都贯穿着面谈, 面谈是咨询师与来访者联系的基础单元, 因此说面谈在所有咨询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2.3.1 职业叙说与心理叙说

心理咨询一般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谈话, 但职业组合卡在使用的时候却更复杂一些。透过卡片的排列组合, 来访者同时进行自己与卡片、自己与咨询师的对话[4]。在职业组合卡使用的时候对话有2种基本形式:职业叙说 (occtalk) 和心理叙说 (psychtalk) [5]。所谓职业叙说, 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特性理解后的口语叙说。例如:“我知道当一个老师对学生要有‘三心二意’:爱心、耐心与用心;诚意与乐意。”所谓心理叙说,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特性理解后的口语叙说。例如:“我知道我是一个喜欢和孩子亲近的人。”这2种叙说的语言形式, 其中任意一种语言都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提供了一个联结自我概念与职业知识的桥梁。当职业叙说与心理叙说的内容渐趋一致时, 职业选择与自我概念的融合也就有可能趋于一致。咨询师就要帮助来访者促成这2种叙说的一致。

2.3.2 问题具体化技术

所谓问题具体化, 指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谈话过程中, 为更准确、更深入地挖掘或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对来访者叙述作出明确清晰的反馈。一般的心理咨询在大多时候要求咨询师对问题的询问尽量使用开放性问题, 让来访者自由地叙事, 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 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线索。但是职业组合卡在使用时却与此显著不同。较多的时候, 咨询师对于问题的提问要求是具体化。也就是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时候, 特别是在第一次卡片分类后再对这三大类进行细分后再述说理由时, 更要求问题的具体化, 比如:这些职业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些职业呢?这些职业你喜欢它们什么?你能说说不喜欢的具体理由吗?这些职业给你的是一种什么感觉?你选择这些职业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是不是你想离开家里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工作?你好像不想和男朋友在一起工作, 可以这样理解吗?你不喜欢这些工作, 是不是因为这些工作都需要计算?你好像排斥与活泼的人一起工作?……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认为, 一个人若是愈能了解或觉察对职业选择背后的“认知建构”, 就愈能引导其做正确而适切的选择[4]。但许多时候人们很少考虑选择职业的理由, 较多的是只有很少或很简单的理由, 甚至仅仅是模糊地感觉到什么。因此要求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寻找隐藏在选择背后的“理由”。比如, 对“喜欢”或“不喜欢”细分时进行“主题”提炼, 要求咨询师能够耐心地陪伴, 并敏锐地觉知来访者需要帮助, 以便及时给予提供。如果来访者不知道如何进行主题提炼, 可以给他们举例。但好多时候咨询师还是需要替他们进行具体化总结。比如:你喜欢这些职业是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脑力劳动?这些数字好像都是与数字有关系的吗?你不喜欢它们是不是因为这些职业比较累?这些职业都是与人们打交道的吗?你选择它们是考虑它们的社会地位吗?

2.4 信息分析技术

职业组合卡分类完毕, 并填写好相关表格, 此时已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来访者的职业倾向。这些说明来访者职业倾向的结果, 较多的时候是能令来访者满意的, 但有时这个结果可能仅仅就是一个所谓的“结果”, 甚至是一个并不能令来访者满意的结果。但这并不能由此否定职业组合卡的功能以及在分类过程中来访者的成长。其实, 早在分类之前, 咨询师就已经强调, 职业组合卡这种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仅仅选择一个职业而已, 最重要的作用是借助这个活动以了解自己对自己、对社会、对职业世界的看法, 有了这些信息作为基础, 未来的职业选择或者工作改变才有意义。

职业卡片分类后, 获得了来访者的Holland职业代码, 根据这个职业代码查找“Holland职业代码查询表”相对应的职业名称, 就能获得来访者可供选择的职业。但是, 作为一种质性评估工具, 显然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一个有经验的咨询师还应该从中看到更多的问题。咨询师应该从其它方面进行更深入地分析, 其重点要从分类的均匀度、分类速度这2个方面来发现更多的信息。

分类的均匀度, 也就是说三大类所分的卡片数量, 有4种基本情况:一种是三类分布均匀, 一种是“喜欢”的特别多, 一种是“不喜欢”的特别多, 一种是“不知道”的部分特别多。

对卡片分类比较均匀的来访者有2种情况, 一是有些来访者对于卡片的分类, 可能并没有注意咨询师的介绍, 不清楚每个类别在数量上是没有限制的, 便主观地将卡片平均地分在了每个组。这显然不能反映来访者真正的职业选择意向。另外一种情况, 确实是来访者的本真选择, 并没有考虑什么其他因素, 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对于分类比较均匀的情况, 咨询师应该加以询问, 区别对待以上这2种情况。

对于某些分类极不“均匀”的情况。常见的是“感兴趣”的特别多, “不感兴趣”的特别少。这种情况反映出来访者的兴趣比较广泛, 而不能清晰准确选择, 存在着职业决策上的困难。此时需要进一步细分, 找到来访者真正感兴趣职业的主要特征, 从而提供一些比较关键的选择因素。另外一种情况是“感兴趣”一组卡片过少, 甚至只有三四张, 一两张, 而“不感兴趣”的职业却极多。这种情况的出现, 带来的主要不利就是不容易从这些职业选择中了解来访者选择喜欢职业的理由。这种状况可能要考虑2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来访者的人格特征;另一个需要重点考虑来访者可能是暂时的情绪变化, 而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比如因失恋而万念俱灰;因家庭有重大变故而对人生、对社会、对前途产生了极大的扭曲性理解;来访者因一时的失败而使自信受到重大打击等。咨询师在看到这种情况后要作进一步地探索, 以便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找到背后隐藏的真正问题。

在职业组合卡分类过程中还要注意分清“喜欢”与“习惯”的差别。当一个人陈述“喜欢”的职业时, 有可能混杂了“习惯”在内。当这个喜欢的职业经常是伴随着好的习惯或习惯所带来的是正面情绪居多, 这种喜欢有可能是真正的喜欢;反之, 当这个喜欢的职业经常伴随着不好的习惯或者习惯所带来的是不好情绪居多, 这种喜欢就可能不是真正的喜欢。在生涯选择的过程中, 如果来访者因循旧有的习惯而做了自以为是的选择, 难以得到职业上的真正乐趣。比如, 王同学选择了电子、电气等与“电”有关的职业, 此时咨询师需要分析的是“他是电气专业, 长期的学习使之习惯了这种选择, 而且自认为只能从事这类职业, 但从事这些职业内心又不是十分的快乐”, 还是“他在从事这些职业的活动时拥有真正的快乐。”

我们还应重视对“不知道”部分的分析。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等人认为“不知道”的部分常反映出来访者的内心冲突[4]。在实施职业组合卡时, 咨询师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略了“不知道”的部分。来访者在“不知道”的部分放下职业卡, 可能有2种理由:其一, 对这项职业的性质不太清楚, 即便是让来访者参阅相关职业资讯, 他还是无法从已有的认知模式中辨认出这项职业的特征。如果这个理由咨询师判断是正确的话, 进一步的职业资讯提供或探索是必要的。其二, 来访者不甘愿将这些卡片放在“不喜欢”的部分, 可是又不敢或不能将这些卡片放在“喜欢”的部分, 只有勉强放在“不知道”, 显示出来访者在这部分有着许多潜伏着的内在矛盾或冲突。咨询师必须敏感地体察来访者的心理转折, 从而耐心地处理。金树人先生在其论著中引用了一位咨询师对这部分的分析, 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不知道”所隐含的意义是丰富的。对我而言有两个可能的含义:一是“不知道”其实是内心冲突较多的地方。这种冲突可能是能力和兴趣的交战, 也可能是现实环境的阻隔, 更可能是趋避冲突所带来的矛盾或者犹豫。这些往往和自己的背景和经验有关, 又必须回到过去去探索;其二, 可能是自己逃避不愿意去面对的部分。在我自己的经验反思中, 当说“不知道”时, 其实很多时候是“知道”的, 只是怕说出来不好或会被评价等。因此会用“不知道”来逃避应有的责任。故当咨询师试着要深究“不知道”所含的意义时, 必须和来访者建立相当好的咨询关系, 才能有效进行。

当然, 对于卡片分类, 正如Norman C·Gysbers等人认为“准确描述好的卡片分类或者卡片分类实施的所有细微差别是很难的。”[1]咨询师只有通过大量地实践, 认真地思考, 广泛地调查, 才能尽可能地“接近”这些背后的真实。

2.5 资料记录保存技术———分拆组合编码

任何咨询都要保存好来访者的一切材料, 并注意不能外泄。这种资料的保存有2个基本作用:一是作为第一手材料用于学术研究, 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 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实践。作为一种质性评估技术, 职业组合卡很难进行大规模取样, 只有逐渐积累, 才能获得一定数量的真实资料, 从而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供珍贵的材料;二是作为来访者再一次来询的背景资料, 用于对比分析。同时也可以让来访者清晰地看到某种变化, 助其分析, 促其成长。

在职业组合卡的这种评估活动中, 所涉及到的材料比较多, 来访者的所有材料都要予以编码, 并作为今后分析的第一手资料。每一种资料的编码都要唯一, 并与来访者其他资料取得一致, 既要保证能对咨询个案进行深度分析, 也需要方便分类整理、综合研究。因此对资料要求既要能够做到分拆自由, 又要清晰地分清是属于哪一位来访者, 根据需要可以轻松地进行分拆与合并。基于这种要求, 资料记录与保存需要特别处理。为此, 本研究特别设计了一种“分拆组合编码技术”。

每一种资料作为一个类别, 分别用一字母代替, 作为类别码, 并作为来访者资料编码的首字母。比如:资料A、资料B、资料C、资料D、资料E……这个类别码分别在不同的资料中与资料内容一同印刷。类别码后面留有横线, 预留来访者顺序编码。根据咨询安排, 为每一位来访者编定一个顺序码。来访者这个顺序码既是来访者咨询顺序, 也是来访者资料排序, 也是来访者资料的保存位置。比如:001、002、003……来访者所有资料的顺序码是同一个顺序码。即不管来访者咨询过程中涉及到哪些资料, 所有资料的顺序编码都是一样的。比如, 甲来访者的顺序编码为088, 咨询过程中共涉及到4类资料, 这4类资料的顺序码都是同一个顺序码, 即都是088。顺序码与已经印刷的类别码组成一个完整的来访者资料编码。比如, 来访者甲的4种资料编码是:A088、B088、C088、D088。这样的编码方式可以做到使所有来访者的顺序码是唯一的, 来访者的每一种资料的编码在所有资料中也都是唯一的, 且有良好的位置安排, 便于存放, 便于查找。

文中所涉及到的这些技术是笔者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出来的, 其操作的便捷性、有效性均得到了实践检验, 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获得了积极反馈。但是, 限于个体咨询的限制, 研究取样容量较小, 样本也主要选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 其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适应问题, 比如, 职业组合卡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使用问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使用问题、城市与农村不同人群的使用问题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开发等,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这也将成为职业组合卡操作技术研究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职业组合卡,操作技术,职业倾向

参考文献

[1]Norman C.Gysbers, Mary J著.侯志瑾译.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胡平正, 宋雅娟.职业组合卡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124~127.

[3]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06增补本)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4]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基本组合 篇5

一、基本原理分析法

加法和乘法两个基本原理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 也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例1.用0、1、2、3、4这五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分析:先考虑百位, 因百位上的数字不能是0, 就只能从1到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 有P41种, 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可从余下4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有P42种, 根据乘法原理, 所求三位数有P41·P42=48 (个) 。

二、分解与综合分析法

对某些有附加条件的问题, 若看成一种情况无法解答, 则应按某种标准分成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 就可解决这类问题,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2.某小组有学生14名, 其中6名是女生, 现从14名学生中挑选5名代表参加学校活动, 要求至少有2名女生的选法有多少种?

分析:根据“至少有2名女生”这个附加条件, 挑选代表有下列4种独立方式: (1) 选2名女生, 再选3名男生; (2) 选3名女生, 再选2名男生; (3) 选4名女生, 再选1名男生; (4) 选5名女生。以上分析结果综合起来, 其代表选法总数是 (种) 。

三、直接与间接分析法

上面例2所用的解法称为直接法。现用间接法来

解, 即先不考虑“至少有2名女生”这个附加条件, 代表的选法有C514种, 再剔除不符合条件:所选5名中没有女生或只有1名女生 (即至多只有1名女生的选法) , 其代表选法有C514-C85-C61C84=1526 (种) 。

四、元素与位置分析法

元素和位置是解排列组合问题必须考虑的两类事物。元素分析法和位置分析法是解这种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 一般是先排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 再排其他元素或位置。

例3.8名同学站成一排表演小合唱, 其中学生A领唱不能站在排头, 也不能站在排尾, 有多少种站法?

解法一:元素分析法 (以元素为主, 先排特殊元素) 。因为领唱A不能站在排头或排尾, 他只能站在中间六个位置中的任一个上, 有P61种站法;而对于领唱A的每一种站法, 其余7个学生可以在余下七个位置上任意排列, 有P77种站法, 故共有站法P61P77=30240 (种) 。

解法二:位置分析法 (以位置为主, 先排特殊位置) 。因为领唱A不能站在排头或排尾, 所以, 站在这两个位置的就只能从其余7个学生中任选2名排上, 有P72种, 而对于以上的每种站法, 站在中间位置上的可由余下6名学生任意排列, 有P66种, 故有P72P66=30240 (种) 。

五、先组后排分析法

对既有排列问题又有组合问题的应用题, 一般是先组后排, 即先从给定的元素中选取某些元素进行组合, 然后再对选取的元素进行排列。这个方法步骤清楚, 思路清晰。

例4.要从10个一级队员与5个二级队员中分别选出3人和2人组成一队参加篮球比赛, 如果所选5人都可以站在不同的比赛位置, 问有多少种选法?

分析:先组合有C310C52种选法, 后排列有P55种, 故共C310C52P55=144000 (种) 选法。

六、捆绑分析法

对n个元素排成一排, 其中某m (n>m≥2) 个元素要排在一起, 可先把这m个元素捆在一起, 看成“一个大元素”, 与 (n—m个元素一起排, 然后再考虑这m个元素的内部排列。

例5.有3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站成一排, 其中3个男同学必须站在一起, 有多少种站法?

解:先把3个男同学“捆”在一起看成“一个男生”, 则“一个男生”和4个女生可看成5个元素, 先作这5个元素的全排列, 有P55排法, 而“一个男生”中的3个男同学又有P33种排法, 故共有P55P33=720 (种) 站法。

七、插档分析法

把一类元素插入另一元素的空档中, 使另一类元素之间互不相邻。这种方法思路清楚, 易于理解。

例6.某班有3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排成一队, 任两个男同学不站在一起, 有多少种不同站法?

解:先把4个女同学排起来有P44种, 4个女同学排定后, 每两个女同学之间及头尾两端有5个空档, 再将3个男同学分插到5个空档中, 每档插一个有P53种, 故共有P44P53=1440 (种) 不同的站法。

水轮机零部件组合基本工艺探讨 篇6

1 相对运动的组合方式

1.1 滚动配合

滚动配合在组合方式中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的, 比如说在电动机等小型的设备中, 经常会用到滚动轴承, 这就需要掌握滚动体与内外卷之间的关系。而滚动轴承的标准基本都是由生产厂家制定的, 所以说在安装之前, 主要对其进行清洗和检查即可, 在安装完成后进行润滑。这种组合过程比较简单, 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拆装即可, 没有太多的工序。

1.2 滑动配合

水轮发电机组的轴承, 除极少数以外都是滑动轴承, 一种是圆柱面的导轴承, 一种是平面的推力轴承, 其中轴领和镜板转动, 而导轴瓦和推力轴瓦不转动, 构成了相互滑动的配合关系。另外, 导叶轴与轴套之间, 控制环与顶盖之间也是滑动配合, 不过滑移的范围小, 速度低。

2 相对静止的组合方式

2.1 螺栓连接

螺栓连接是机械设备组合关系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而水轮机中除了相对运动的部分外, 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说大部分部件都是用螺栓将多个零件组成连接到一起, 使其保持固定状态,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还可以将其拆卸。在水轮机发电机组的安装中, 主轴与水轮机之间, 水轮机轴与发电机轴之间的螺栓连接是最为重要的, 这两个部分的连接要求有很高的标准, 对水轮机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

2.2 过盈配合

这种方式既有可拆卸部分, 又有不可拆卸部分。轴比孔大的配合方式称为过盈配合。在组合时, 可以使用强力将轴挤入孔内, 也可以用加热后套入的方法, 过盈配合后轴和孔会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如果过盈量较大的话, 轴和孔将会牢牢的连接在一起, 以后是不可拆卸的。过盈量较小的配合, 在以后是可以拆卸的。

2.3 焊接

电弧焊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连接方式, 这种连接方式, 一般都是不可拆卸的。水轮机金属蜗壳的拼节和挂装;尾水管里衬与基础环或者转轮室之间的连接, 就正是重要的焊接实例。

2.4 铆接

在两个零件的同一位置钻孔, 穿人铆钉并将钉头打变形, 从而使两者固定在一起的方式就是铆接。就水轮发电机组而言, 铆接只用于一些次要的地方, 而且应用已越来越少。

3 滑动配合面的研磨和刮削

水轮发电机组的轴承, 绝大多数是用透平油润滑的滑动轴承。为了使轴瓦耐磨, 都在钢的瓦体上浇铸一层巴氏合金来制成工作面。分块瓦式的导轴承, 由四周均匀分布的六块、八块或更多的轴瓦围成圆柱面, 包围轴领并承受径向力, 以而使机组轴线稳定。筒式导轴承则只有两块半圆形的轴瓦。推力轴瓦一般是分块的, 由八块或更多的轴瓦围成一个圆环形的平面, 面对推力头及镜板, 在轴线方向固定主轴并承受轴向力。

3.1 研、刮的目的

3.1.1 提高表面光洁度。

在机床加工后的零件表面, 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 在形状上和尺寸上有所差异, 金属表面也会存在痕迹而影响到表面的光洁度, 进而影响到两个物体的接触表面积, 影响到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说为了提高金属表面的光洁度, 增加接触面积, 应该对摩擦面进行修整, 对镜板或者轴领进行研磨, 对轴瓦进行刮削, 将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提高表面的质量, 增加接触面的面积。

3.1.2 有利于油膜的形成。

刮, 是人工用刀具去修整的过程。对轴瓦的刮削, 一方面造成适当的进油边, 使透平油能顺利进入;另方面又在轴瓦表面留下大量凹坑, 这种宽而浅的凹坑有利于形成并保持油膜。

3.1.3 提高耐磨性。

在目前的大部分机组中, 除了氟塑料推力瓦以外, 巴氏合金轴瓦都需要经过研刮程序。在对轴领或者镜板进行研磨后, 可以使工作面更加的平整和光洁, 提高耐磨性, 提升了轴瓦的使用性能, 延长轴瓦的使用寿命。

3.2 镜板的研磨

在研磨工序中, 主要是使用工业毛毡和法兰呢等软性材料, 加上研磨剂在工件的表面进行摩擦, 因为研磨剂都是硬度较高的晶粒, 在混乱无序的运行中, 会对工件的表面形成切削力。虽然说切削量不大, 但是对于机床加工中工件表面平整度的细小误差来讲, 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可以减小工件表面平整度的误差, 提高工件表面的光洁度, 直到形成不同程度的“镜面”。

实际研磨应注意以下几点:

a.研磨前须对镜板进行检查和必要的修整。工作表面如果有局部伤痕、锈蚀等缺陷, 应该先用天然油石修磨。

b.研磨前用无水酒精或甲苯仔细清洗镜板, 并以绸布擦干, 再加上适量的研磨剂。

c.研磨剂通常用煤油、猪油和粒度M5~M10。的氧化铬粉末, 按适当比例调合而成, 必要时还需用细绢布过滤。由于氧化铬成绿色, 这种研磨剂俗称“绿膏”, 可以在专业商店购得。研磨剂的用量和稠度视具体情况决定, 一般是先多后少, 先稠后稀。

d.研磨条在镜板表面的运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既要随转臂绕中心旋转 (公转) , 又要以连接螺栓为中心自身旋转 (自转) 。这才能保证混乱无序的研磨, 不形成方向固定的磨痕。研磨条的运动还必须缓慢而平稳, 一般公转的转速控制为6~7r/min。

中小型机组的镜板往往用人工研磨, 其原理、方法和最终要求都与上述相同。但人工研磨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a.事先准备研刮用的工作平台。工作平台的大小和高度视需要而定, 但必须牢固, 稳定。

b.将镜板工作面向上地放在工作平台上, 支撑成水平状态, 水平度误差以不大于0.1mm/m为宜。

c.研磨工具可用毛毡包裹工业平板, 或者用毛毡包裹推力瓦。研磨剂的配制和使用与前述相同。

d.用人力推动磨具进行研磨, 但只能在水平方向用力, 不允许向下按压。

4 结束语

水轮机是由很多的零件组成的, 其中每个零部件的组合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标准, 才能够发挥出各自的功能。在对零部件组合的过程中, 有很多的组合方式, 可以针对于每个部分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方法, 提高水轮机的整体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在组合的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规范的标准执行, 保证每个步骤都符合标准。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将零部件组合起来, 才能够保证水轮机的正常运行。

摘要:在工业生产中, 水轮机是重要的运行设备, 对于工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轮机零部件的组合是水轮机能够运行的基础前提, 在零部件组合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标准, 才能够保证水轮机高效稳定的运行。水轮机零部件的组合形式主要有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种方式, 文章会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零件,组成机械,组合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洪军, 冯涛, 吴雄斌.二滩电站水轮机零部件焊接工艺[J].东方电机, 2000-09-25.

[2]时旭光.水轮机零部件形位误差检测探讨[J].大电机技术, 2000-07-29.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组合次序 篇7

基本颜色词表示最基本的色彩概念, 是对不同色域的概括, 其他颜色词大都在其基础上派生而来。基本颜色词的概念最初由柏林 (Berlin Brent) 和凯 (Paul Kay) 提出, 将其定义为:1.单语素, 整个词的意义不能从构成成分推定;2.有独立的颜色意义, 基本颜色词的所指范围不能包括在其它词中;3.不能限于指某类事物;4.心理上有显著性和稳定性。国内汉语学界也对汉语的基本颜色词展开了诸多讨论。姚小平 (1988) 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为黑、白、红、黄、绿、蓝、紫、灰、褐、棕、橙等10个单音颜色词。同样持“10色说”的有和刘钧杰 (1985) 和刘云泉 (1990) 。詹人凤 (1997) 根据专门性、概括性和非派生性, 将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分为红、黄、绿、蓝、白、黑6种, 青和灰为准基本颜色词。刘丹青 (1990) 、叶军 (2000) 、李红印 (2002) 、潘峰 (2005) 都认为现代汉语中红、黄、绿、蓝、紫、黑、白、灰8个词表达了基本颜色概念。根据《汉语大字典》 (1986) 中的语料统计, 这8个词产生历史最久, 能产性最强, 使用频率最高。

二、基本颜色词的组合和构成方式

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都是单音节词, 相互之间可以组合构成新的表色形式。但是各种颜色词的组合形式并不均衡。本文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组合的意义;2.组合的顺序;3.组合的频率;4.组合形式的原因。

两个基本颜色词的组合的情况有:1.组合后表示一种新的色彩, 即两种颜色的间色, 如“黄绿”“紫红”, 后面可加“色”表示一类颜色。组合后的混合色一般以后色为主, 略带前色的调子, 两词之间是偏正关系, 称之为偏正式组合;2.组合后表示两种颜色的兼色, 指色彩间杂而非混合, 因此一般后面不能加“色”, 而可以出现“相间”“斑驳”“条纹”等, 如“黑白”“红蓝”。前后两词在语义关系上是并列式, 称之为并列式组合。

理论上上, 无论是偏正式还是并列式, 组合的顺序应该是自由的, 孰前孰后, 几率大致应当相同。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偏正式组合中, 惯常说“紫红”“蓝绿”而少用“红紫”“绿蓝”, 或者用后者的情形受限制;并列式组合中, 除一些特殊修辞外, 一般说“黑白”而不说“白黑”, 说“红蓝铅笔”不说“蓝红铅笔”。因此, 两种基本颜色词的组合顺序并非随机, 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的组合顺序出现的频度和场合不同, 也因此反映出语言使用上的倾向。

三、偏正式组合

色谱上相邻近的两种基本色最容易组成偏正式复合颜色词, 表示两种基本色中间过渡的颜色。例如“黄绿”表示绿色偏黄的颜色。绿色在光谱上处于黄蓝之间, 偏向黄色多一些, 便可称为黄绿色。再如“蓝紫”, 由于紫色是红蓝二色的混合色, 偏向蓝色多一些就成了蓝紫色。此外, 黑、白和灰也经常出现在偏正式组合中, 表示一种基本颜色的明度高低, 例如:

下面白黄色的河水时时凶猛地拍打岩石脚。 (巴金《家》)

曹振德看着冷元搐动着的灰黄的胡须。 (冯德英《迎春花》)

偏正式组合可以用ABAB的重叠式, 强调色彩的性质程度, 例如可以说“紫红紫红”“灰白灰白”等。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 (CCL) 的统计, 偏正式组合的顺序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中第一列表示出现在前位的颜色词, 第一行表示出现在后位的颜色词。表格中的数字表示对应的前位-后位组合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

表1中出现0值的组合有四组:黑白-白黑, 红绿-绿红, 红蓝-蓝红, 黄蓝-蓝黄。这四组色彩的混合色在语言中几乎无法反映。黑白、红蓝、黄蓝的混合色分别为灰、紫、绿, 这三种颜色也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 说明这三组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可以用一个新的词来代替, 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不需要再用两种颜色词的组合来表示这种新的颜色。红黄二色也有混合色“橙”, 但红黄-黄红仍可以组成偏正式组合, 因此“橙”色并非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

红-绿、黄-紫是两组对比色或称互补色。色彩学上, 一组对比色的光混合后呈白色, 而互为对比色的颜料混合后是黑色。在语言中, 对比色很难组成偏正式, 红-绿一组频次为0, 黄-紫组合也极低。由此可见, 三原色以及对比色基本无法构成偏正式组合。

由表1可得, 每个基本颜色词都有14组对应的组合, 前位7个, 后位7个。每个前位值与后位值之差称为前-后差。若前-后差不为零则记1, 前-后差为正的个数记为每个基本颜色词的正值。正值除以不为零的前-后差之总个数, 称为前值率。根据表1数据计算后, 各基本颜色词的前值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下:

表2种的前值率可以反映各基本颜色词出现在前位的概率。前值率越大, 说明该词出现在前位的倾向越明显;数值越小, 出现在后位的倾向越明显。在组成偏正式组合时, 一般可以以表中前列词+后列词组成复合颜色词, 而较少用后列词+前列词的组合。

从总体趋势看, 越往后的词, 颜色明度越高。从色彩学上讲, 色彩的明度越高, 则人眼的辨识度越高。柏林和凯 (1969) 曾总结出人类普遍的基本颜色认知发生规律:

从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规律情况来看, 偏正式组合的顺序大致符合柏林和凯的理论。表2中越往后的词越早产生, 认知上越明显, 因而也越容易于处于偏正式组合的后位, 表示混合色的主要色调。

值得注意的是, “黑”尽管发生较早, 但却位置居中, 在明度较低的“蓝”“紫”之后, 且位于明度较高的“红”“黄”“绿”之前。一般而言, “黑”前置表示一种基本色的明度较低。但与同为冷色系的“蓝”“紫”组合时, 则认知规律发生了作用, 更基本的“黑”倾向于处于中心词位置。

此外, “灰”在现代汉语里较特殊, 是8个基本颜色词中唯一一个第一义不表颜色的词。因此灰置于后位时容易引起歧义, 如果后面不加“色”或用叠词形式等强调指色的标记, 一般表示“灰烬”“尘土”的事物意义。例如语料库中出现“黑灰”一词64条, 其中30条表示物体义而非颜色义。再如, “白灰”是石灰的通称, 为避免歧义, 倾向于说“灰白”而不说“白灰”。因此, “灰”在偏正组合中一般不处于中心词位置, 前值率极高。

四、并列式组合

基本颜色词中在光谱上邻近或不邻近的颜色都可以组成并列式结构;如果是邻近色域的组合, 可以通过具体上下文和关键词, 如“相间”“二色”“斑驳”等判断:

他带了条支得高高的硬领, 打着从印度进口的红黄相间的绸领带。 (老舍《鼓书艺人》)

秋风一吹, 大自然单调的绿色顷刻变得黄紫斑驳。 (冯骥才《雕花烟斗》)

并列式组合可以用AABB的重叠式, 强调不同色彩的数量程度, 表示复数:

街心闪烁着的红红绿绿的霓虹灯。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那些黑黑白白的眼仁全都对着他。 (李佩甫《羊的门》)

并列式组合的排列顺序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 出现0值的几组集中于含有“蓝”“紫”“灰”的组合, 这三种颜色恰好都是处于偏后期发生的词, 构成并列式组合的能力比三原色弱得多。同时, 明度较高的词, 如“黄”“绿”“灰”等倾向于明度最高的“白”组成偏正式组合, 而明度相对较低的颜色“黑”“红”“蓝”“紫”与“白”的对比反差较大, 倾向于组成并列式组合。

由表3统计并列式组合中各基本颜色词的前值率如下:

对比表4与表2, “红”“绿”两词的位序明显提前, “灰”“紫”等则有显著的后移趋势。可以说, 在颜色组合词中, “红”“绿”等若出现在前位, 或“灰”“紫”出现在后位的, 一般都是并列式组合。反之, “灰”“紫”出现在前位, “红”“绿”出现在后位, 那么该组合词倾向于表示偏正关系。

另外, 同样的颜色词、不同的组合次序, 可以表示不同的组合结构。例如, 表1中“红黑”值远小于“黑红”值;表2中“红黑”值远大于“黑红”值, 即“黑红”倾向于表示偏正式组合, “红黑”偏向表示并列式组合。可见, 语序是一种表示语义结构的标记, 可以提示不同的组合意义。

小结

本文总结了现代汉语中8个基本颜色词:黑、白、红、黄、绿、蓝、紫、灰。并将两个基本颜色词的组合分为偏正式和并列式。通过语料库统计, 发现两种组合的次序倾向规律为:

偏正式组合:灰-蓝-紫-黑-黄-红-绿-白

并列式组合:红-蓝-绿-灰-黑-黄-紫-白

这两组规律与物理现实和人类的认知均有密切的关系。偏正式组合次序与人类普遍色彩认知发生次序有关, 而并列式组合中, 互为对比色的组合出现的频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1:19-29

[2]刘丹青.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3:77-80

基本组合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迅速。股票投资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投资者要想获得较高的回报,必须具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去选取股票,包含选股能力、选时能力、选价能力等方面,大多数投资者应用分析软件进行投资组合的策略研究。影响股市行情的因素主要包括基本因素和技术因素。基本因素分析又称基本面分析,是以证券的内在价值为依据,着重于对影响证券价格及其走势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决定投资者购买何种证券,基本面分析能够带来的超常收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股市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为了减缓市场冲击,保护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市场提供了股指期货的对冲形式,可以在买进股票的同时卖空股指期货回避系统性风险获利。Fama和French(1992)研究了股票收益率和Beta之间的关系。Domagoj Sajter(2011)利用alpha研究了克罗地亚最大的开放式基金的调整收益。Carlos(2013)探讨了墨西哥市场基本面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了基本战略选股与积极的超额市场买入并持有收益的形成。Martin(2003)研究了宏观经济基本面在瑞士股票市场部门的具体影响。Gabe et al.(2011)利用基本面的因素估计了中国股票市场的繁荣和萧条。Keith(2000)探讨了国内外经济因素对南部非洲的三个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受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开放性和个体经济的市场定位。刘虹俊(2004)描述了美国证券市场的22 种主流投资策略。朴军(2006)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出发,分析了基本面分析师在进行价格预测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制度环境。薛艳丽(2011)通过“开放式基金组合+股指期货”构建可转移的Alpha策略并取得成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三种不同的基本面选股策略进行Alpha套利组合研究。

二、三种不同基本面模型的Alpha套利组合

(一)Alpha套利策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假设市场有效,将资产的收益定义为无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补偿收益之和。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Rt为股票组合t的收益,βt是股票组合相对于市场指数的Beta值,Rm是市场指数收益,Rf为无风险收益。设rt为t的实际收益,则:

非有效市场证券来自无风险收益、系统风险收益补偿和Alpha收益。

(二)基于莫伦卡模型选股莫伦卡以回报率作为投资导向,寻找最佳的预期回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选股,针对宏观环境对选股标准进行调整。选股标准为:

其中,约束1 表示过去5 年平均收益率高于14%;约束2 表示市盈率大于0 且低于30;约束3 表示最新的销售净利率大于5 年前的销售净利率;约束4 表示经营现金流为正。

根据莫伦卡基本面选股策略,以2007~2012 年沪深300股年报数据为样本,共有16 只股票满足条件(见表1),用作2013 年的套利。套利期为2013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共计一年。假设等权重持有上述股票,用股指期货对冲。在套利期内,上述16 只股票的算术平均收益为23.9%。假设组合Beta两个月调整一次,样本股票在套利期内的beta均值见表2。由表2 可知,期间股票的beta值在1.13-1.15 之间;期间指数期货一年收益为12.77%;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为4.4%;对冲后的收益为(23.9%-4.4%)-(12.77%-4.4%)*1.14=9.96%。套利组合中,现货组合占资金的80%,股指期货及持有资金占20%,总收益约为8%。

(三)基于本杰明·格雷厄姆模型选股格雷厄姆资金管理的思想是建立在股市波动不可预测的基础上,针对普通投资者设计的选股标准为:

其中,约束1 表示市盈率低于40;约束2 表示流动比率不低于1.5;约束3 表示长期负债对营运资金的比率大于0 小于1.1;约束4 表示在过去的五个会计年度内以及最近12 个月内,每股盈利均为正数;约束5 表示红利为正;约束6 表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内的每股盈利大于5 年前的数值;约束6 表示市净率不高于1.2,为了选取更多股票,放宽标准到5。

根据格雷厄姆基本面选股策略,以2007~2012 年沪深300 股年报数据为样本,共有19 只股票满足条件(见表3),用作2013 年的套利。套利期为2013 年1 月至2013 年12月,共计一年。假设等权重持有上述股票,用股指期货对冲。在套利期内,19 只股票的算术平均收益为30.76%。假设组合Beta两个月调整一次,样本股票在套利期内的beta均值见表4。由表4 可知,期间股票的beta值在1.1-1.2 之间;期间指数期货一年收益为12.77%;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为4.4%;对冲后的收益为(30.76%-4.4%)-(12.77%-4.4%)*1.16=16.65%。套利组合中,现货组合占资金的80%,股指期货及持有资金占20%,总收益约为13%。

(四)基于比乔斯基模型选股比乔斯基投资方法是通过建立较低的市净率组合,运用财务分析做进一步的筛选,财务状况越好,组合的平均收益率越高。选股标准为:

其中,约束1 代表市净率小于4;约束2 代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0;约束3 表示经营现金流量大于0;约束4 表示总资产报酬率大于上一年;约束5 表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大于净利润;约束6 表示长期负债比率低于上年度;约束7 表示流动比率高于上年度;约束8 表示财政年度股本小于等于上年度;约束9 表示销售毛利率高于上年度;约束10 表示总资产周转率高于上年度。

根据比乔斯基基本面选股策略,以2007~2012 年沪深300 股年报数据为样本,共有11 只股票满足条件(见表5),用作2013 年的套利。套利期为2013 年1 月至2013 年12月,共计一年。假设等权重持有上述股票,用股指期货对冲。在套利期内,11 只股票的算术平均收益为16%。假设组合Beta两个月调整一次,样本股票在套利期内的beta均值见表6。由表6 可知,期间股票的beta值在1.12-1.25 之间;期间指数期货一年收益为12.77%;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为4.4%;这样对冲后的收益为(16%-4.4%)-(12.77%-4.4%)*1.19=1.64%。套利组合中,现货组合占资金的80%,股指期货及持有资金占20%,总收益约为0.8%。

三、结论

通过对三种模型选股的分析可以看出,莫伦卡选股以回报率作为投资导向,寻找相对于风险来说回报预期最高的投资方式,莫伦卡注重成长性指标,通过寻找收益率、市盈率、销售净利率、经营现金流四个因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宏观经济的框架。格雷厄姆主要以风险控制为主,分析了市盈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对营运资金的比率、每股盈利、红利、市净率等指标,建立在股市波动的不可预测基础上,这些指标的体现都以安全边际为核心,多层级的风险控制体系。比乔斯基利用9 个指标创建低市净率组合,其认为价值投资需要寻找价值相对被低估的股票。三种投资策略从不同角度出发,依据不同的基本面指标,利用Alpha套利得到的超常收益各不相同,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基本面进行套利。然而在实际投资中,风险的规避不是计算其大小,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非常复杂。现货组合的Alpha越大,造成的偏差也越大,因此需要利用原始的止损方法进一步控制风险。

摘要:本文以沪深300指数和成分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种不同的基本面模型选股策略,利用股指期货的对冲套利规避beta风险以获得Alpha超额收益。结果表明:不同的基本面选股会产生不同的超额收益,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建议。

上一篇:三方动态博弈下一篇:四分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