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配器

2024-07-29

四分配器(精选10篇)

四分配器 篇1

前言400米比赛是一项集速度、耐力及战术技巧于一体的项目, 一个运动员的胜败, 很大部分取决于他的速度与耐力, 在速度与耐力相同的条件下, 合理的战术将对比赛起决定性作用。在基层中学生田径比赛中, 由于一些学校的训练周期较短、场地差, 运动员在比赛时显得不适应, 发挥不出水平。因此, 分析400米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 确定全程分段速度模式, 对一些基层学校训练和比赛都较为有益。本文根据400米跑运动员各分段速度变化特征, 分析400米分段速度的合理分配及对运动成绩产生的影响。

1.400米全程跑的体能特征

人体竞技运动能力的高低主要由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心理特征三方面决定, 对于400米跑来说, 决定成绩的因素主要是专项技术的合理性和调节控制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400米跑运动时间一般为50秒到一分钟。在大强度运动时, 糖酵解供应能量, 在人体处于非运动状态时, 糖酵解过程不是主要供能途径, 但在训练比赛时, 人体总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并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尽管400米跑运动时呼吸循环的频率有所增加, 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体内组织缺氧的要求, 即肌肉工作是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显然, 肌肉工作所需的能量就必须靠无氧再合成来维持。在基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中, 由于运动员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 比赛经验少, 技能和心理特征发展不够成熟, 从起跑的刹那开始有的运动员就开始进行极限强度的跑进, 前面高速的跑动, 导致后面速度下降很大, 不能维持在训练中所具有的最大吸氧量, 造成体能迅速的下降。所以, 普通运动员400米跑若没有调整好战术, 控制好速度, 其高速跑只能维持在120米—180米, 剩下的距离将会减慢速度, 造成总成绩的下降。

2.400米全程跑阶段划分

在短跑训练中, 一般将短跑项目划分为4个技术组成部分, 即起跑、起跑后的加速、途中跑、终点冲刺。本文将依此为依据将400米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 (前百米) , 把握好第一个百米速度是取胜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本段跑进中, 多数运动员以低于400米平均速度跑完。运动员如果速度过快, 尽全力往前跑, 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体能。众所周知, 极限速度是不能持久的。因此本段中, 速度要跑的含蓄, 即要有速度储备, 否则将直接影响到第四个百米速度乃至影响整个400米的比赛成绩。再则, 本段为起跑段, 是全程的第一个弯道, 由起跑时的蹲位, 马上进入到全力快速跑有一定的的弊端。即使起跑后尽力跑也不可能达到最快速度。相反, 采用低于400米百米平均速度来完成, 虽然本段成绩下降, 却可以保留充沛的体能, 为后面的几段做好了速度储备。

第二阶段 (第二个百米) , 在本段中, 各运动员的速度明显提高, 以次极限速度高速奔跑进入本段, 由于上段中, 运动员在50—100米段, 将从弯道进入直道, 跑步技术上需要转换, 它也是起跑加速后的进一步加速阶段, 从跑步技术上讲要充分运用前面加速产生的惯性, 自然放松的为加速到最高速度奠定基础。因而, 进入本段, 运动员利用本身速度特征, 合理进行跑步技术转换, 以前段中形成较高速度为基础, 在速度上进一步提升, 本段运动员的速度为四段中最高。在跑进过程中, 运动员应利用前一段的速度惯性, 以较高速度跑进, 但在心理上要形成一定的放松, 不可一味地想着去加速。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要学会放松惯性跑, 在比赛中才能充分运用, 从能量上保证下面比赛的进一步加速, 从而延长保持高速的能力, 即提高了速度耐力。本段中运动员的速度为最快, 但也并不意味着以100%速度来完成, 在跑完100米后运动员体内的循环系统才刚开始调动起来, 若以100%强度来完成本段, 会过快产生大量乳酸, 降低肌肉的兴奋性, 而导致运动员过快疲劳.。

第三阶段 (第三个百米) , 经过前一阶段高速跑进, 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已相对疲劳, 肌体欠氧, 跑速略有下降。因此, 本段中运动员也应以放松惯性跑来完成,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二阶段的高速, 使前面较高的速度得以保持, 同时可以节省一部分体力, 因为本段中, 一方面由于是弯道跑不利于加速, 另一方面是马上进入冲刺阶段的调整期。对于本阶段, 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一定要予以反复指导, 要求运动员以坚强的意志和合理的战术解决好体力分配的问题, 克服困难, 为下一阶段冲刺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 (冲刺段) , 本段在四段中最重要, 对总成绩的影响也最大, 它将直接决定400米成绩的好坏, 经过了前三段, 运动员在本段中已十分疲乏, 乳酸的大量堆积阻碍了肌肉的活性, 跑速明显的下降。但是, 此时运动员一定要已坚强的毅力顽强拼搏, 必须以最大的强度进行快速跑。在本段中, 如果因体内供氧不足, 导致呼吸困难, 乳酸堆积过多下肢酸痛而在主观上减慢速度, 不仅将影响本段成绩, 更将影响到整个400米成绩, 前面三段即使跑的再好, 总成绩也将受到影响, 因而教练员、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一定要予以重视。

3.400米比赛全程分段成绩百分率分析

400米比赛不仅需要较高的速度, 还需要一定的速度耐力, 高水平运动员400米跑速度分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前后200米速度差异非常小, 各分段成绩差也不是太大。一般高水平运动员各分段成绩百分率范围在23.41%至27.05%之间, 差值为3.64%, 第一和第四个百米成绩百分率略高于四个百米平均百分率, 即跑速低于平均速度。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百米段速度分配上是有一定差异的, 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往往体现在第一阶段速度最快, 第二、第三阶段稍减, 到了关键的第四阶段时, 与第一阶段相差已经相当大了, 以这样的速度分配方式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高水平运动员各百米段速度有着一定的规律, 第一和第四百米段内的速度低于四个百米段的平均速度, 其余两段的速度高于百米平均速度。不善于把握速度而超前消耗能量、第四个百米平均跑速下降幅度较大的, 都将影响最终的比赛成绩。

4.2建议

教练员在训练中建立相应的速度模式, 使运动员在训练中适应比赛中的节奏。注重弯道跑及弯直道转换跑的训练, 放松跑是重点。平时训练中尝试“意念训练”, 这样可以提高技术质量, 加强战术意识, 克服速度分配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郭成吉.《400米跑训练手段的生理学剖析》.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5期P36—38

[2]庄明谦, 杨磊.《400米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研究》.山东体育科技.2002年第5卷

四分配器 篇2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买家具的场景,配上我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下子就把学生代入到了一个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紧接着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红,你想买什么家具呢?根据小红家的需要,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个积极动脑,跃跃欲试。在学生充分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

2、多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叙述计算过程等一系列的笔算乘法的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后通过比较124和2132这两题,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乘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你认为该怎么乘呢?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反思,让学生能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而自然联想到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权力分配决定了利益分配 篇3

这两份统计报告,分别对“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的从业者平均工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在私营单位年人均工资为20759元,只相当于非私营单位(年人均工资37147元)的55.9%,尽管收入差距比例与2009年的55.6%有所缩小,但收入的绝对差异,却从2009年的1.45万元扩大到2010年的1.64万元。

统计报告中的“私营单位”,就是指个人投资开设的企业和公司,而“非私营单位”除了国有单位,还包括集体、股份制和外资等性质的单位,统计公报并没有单列“国有单位”的人均工资状况。

在《人民日报》一篇题为《百姓为何不愿花钱:没的花、不敢花》的评论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国有企业的人均工资——2009年私营单位人均工资18199元,相当于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51.9%——2009年国有企业人均工资为35053元。

此数字我们在Wind资讯的宏观数据库中得到了印证,同时我们还发现,2010年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39471元,是“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1.9倍,比“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高了6.2%,如果再算上国有企业众人皆知的高福利,“国企”无疑是当前社会人均收入最高的经济部门。

从分行业的人均工资来看,国企集中行业的人均收入也是最高的。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中,总共分了19个行业,其中“非私有单位”人均工资水平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垄断能源供应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信运营商集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以银行保险券商为代表的“金融业”。

上述三个行业的非私营单位2010年人均工资收入分别4.83万元、6.66万元和8.08万元,比非私营部门平均水平(3.71万元)高出不少。而在这三个行业中的私营单位,其2010年的人均年工资只有1.88万元、3.12万元和3.05万元。为何同样的行业,由于所有制的不同,收入差距会有2.5倍之大?这值得深思。

掌握了主要经济资源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垄断地位的权势国企,其職工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一般水平,这充分证明了“权力决定利益”的道理。那么,拥有更大权力的党政部门,其就职人员是否享受更多的利益呢?

这一点,我们没有最新的数据来求证。在2002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中,我们还能看到“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人均工资情况,但之后,这些统计数据皆成秘密。不过,从历史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趋势——1995年开始直到2002年,公务员的人均收入以较快的速度超越国企职工。

从1995年到2002年,国企职工的年人均收入由5625元增长至12869元,涨了129%;同期“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人均收入由5526元增长至13975元,涨了153%。7年时间,公务员与国企职工的人均工资差距,从-99元变成1106元。我们不知道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变化如何,但是,从每年数百万人争相报考入取率只有1.4%的公务员来看,想必其待遇不会在国企之下吧。

权力所带来的利益不仅带来账面上的差距,更多的不公平还在“人均收入”之外。且不说每年5.4万亿元的灰色收入是真是假,但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是,各类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除了每月到手的基本工资之外,七七八八的奖金福利一年下来常比账面工资还要多。

这类“体制福利”还有很多。比如中石化广东公司的百万酒单、比如中石油半卖半送的团购楼盘,再比如用于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的每年近万亿元“三公”消费。尽管这些事情由于媒体曝光而常被社会质疑,但在一些权力部门的人看来,这原本就是应得的。

对于一个人口近14亿的国家而言,公平的分配利益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这种分配利益的权力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时。

人性都有利己的一面,决定利益之权在谁手里,利益就会向谁倾斜。在过去的利益分配中,政府拿得多百姓拿得少,国企拿得多私企拿得少,体制内的人拿得多体制外的人拿得少,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从目前的趋势看,只要分配机制不变,未来的利益还会向“权利”倾斜。

四分配器 篇4

从历史发展来看, 明确室内乐概念是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 即在业余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小型的器乐合奏, 主要是在家庭、宫廷或私人结交场合演奏的重奏曲。但早在17世纪中叶的博洛尼亚乐派, 就已经出现了室内奏鸣曲这一在宫廷娱乐场合或私人音乐会上演奏的多乐章的室内乐合奏形式, 通常由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等一系列舞曲组合而成。所用乐器大部分是两个高音乐器 (通常是小提琴) 和通奏低音。因使用三行谱表记谱, 故称“三重奏鸣曲”。但实际上三重奏鸣曲要求四位演奏者, 即两位小提琴手, 一位通奏低音手, 以及一位奏大提琴或大管的低音乐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小提琴家科雷利。他的一生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 大部分作品采用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这一音乐体裁。与此同时, 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包含主调与复调的风格, 至少有一个快乐章是用赋格写法创作的。由此充分展现出复调对位在巴罗克时期仍占据一定的地位, 此外, 科雷利是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调性对位。通过谱例看出, 巴罗克时期的作品力度统一富有节制, 节奏均匀, 旋律平稳较少大起大落, 谱面上没有详细的强弱、力度表情记号。

被誉为“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 一生创作了68首弦乐四重奏。他最大的贡献是“综合了一种具有可信的逻辑和永恒生命力的风格”1。为了让每件乐器都能得到独立的和充分的发展, 以一种互相交谈般的所谓“谈话原则”组合在一起, 从而使弦乐四重奏成为古典室内乐中最重要的体裁2, 使这种风格成为室内乐创作的标志并对后世的室内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70年代以后, 海顿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四乐章形式。“第一个乐章为开放式的奏鸣曲式, 通常有两个不同的主题, 然后在换位和转化中进行发展, 并在乐章结尾处加以概括;第二个乐章采用节奏舒缓的抒情旋律;第三个乐章为小步舞曲, 一件乐器以重复为主, 其他三件乐器的演奏与主要部分产生对比;第四个乐章常为快速的回旋曲式。”3代表性作品《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中第二乐章最为耳熟能详, 如今已成为奥地利国歌。在该乐章中海顿采用了主题加4个变奏的形式, Vl.Ⅰ首先演奏旋律主题, Vl.Ⅱ、Vla.、Vc.共同构成和谐的音响。随后在第一、第二、第三变奏分别由Vl.Ⅱ、Vla.、Vc.主奏, 在原来的主题上添加装饰, 这是变奏中常用的装饰变奏。第四次变奏又回到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四件乐器仿佛是四位友人促膝谈心, 真挚亲切。其成功之处是海顿注意到了乐曲整体音色的统一, 使用弦乐组演奏, 但每次主旋律的出现均表现出了弦乐器的独特音色, 充分体现出“古典主义讲究‘适度’的原则, 强调音色组合的简洁清晰, 各层次内部运用同组乐器以保持亲和, 各层次间采用不同音色突出主要声部”4的配器风格。

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 室内乐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组合, 作为以后的室内乐的常规样式。常见形式有:弦乐四重奏, 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和1把大提琴;弦乐三重奏, 2把小提琴、1把大提琴, 或小、中、大提琴各一把;弦乐五重奏, 2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钢琴三重奏, 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钢琴四重奏, 在钢琴三重奏的基础上加1把中提琴;钢琴五重奏, 钢琴加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在一些情况下, 人们也把奏鸣曲特别是独奏乐器家钢琴的二重奏鸣曲视为室内乐范畴。因此, 为了强调室内乐和谐的、立体的音色。作为音色艺术的室内乐, 从配器角度看, 它需要用完整统一的音色来表现不同声部的音域特点, 以此细腻的刻画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故室内乐的配器多以弦乐器为主 (钢琴属于击弦类乐器) , 当然作曲家也创作了数首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等管乐器与弦乐器结合的室内乐作品, 如莫扎特作于1787年的《bE大调钢琴、双簧管、竖笛、法国号、巴松五重奏》K.452。但即便如此, 主旋律的还是由弦乐器演奏, 其它乐器演奏副旋律或其它音响的伴奏。在室内乐中, 舒伯特创作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 (OP.114号) 是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整部作品旋律轻快优美, 令人欢愉, 洋溢着无限活力。“舒伯特作为受贝多芬的启发和鼓舞的唯一的早期浪漫主义者”, 5被人称为浪漫主义的古典主义者。他一生追求自由的人生理念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作于1819年《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不同于一般的五重奏, 其独特之处在于作曲家采用了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五件乐器, 将传统的第二小提琴替换为低音提琴。加强了低音声部浑厚的音响效果。此外, 整部作品由五个乐章构成, 扩展了乐曲结构, 形成了一首规模较大的室内乐作品。尤其第四乐章最具特点, 该乐章是根据舒伯特之前创作的艺术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 由主题加6段主题变奏构成。1-20小节的主题旋律取自歌曲《鳟鱼》。

主题先由小提琴奏出, 大提琴在低八度奏副旋律, 小提琴优美的音色配以大提琴柔美的低音, 使得主题旋律有着如歌般的优雅气质。中提琴与低音提琴担任和声声部, 最后在弦乐的弱奏中结束主题。

第一变奏的主旋律由钢琴奏出, 钢琴那明亮清晰的波音配以弦乐快速的音型织体做伴奏, 仿佛看到鱼儿们在波光粼粼的清澈溪水中欢游。弦乐组乐器在和声层中使用颤音手法与钢琴明快的旋律形成对比, 中提琴快速分解琶音的使用, 充分展示出鱼儿在水中快乐的游戏, 低音提琴以拨弦手法, 使乐曲洋溢着跳跃性, 更描绘出鱼儿们的轻盈与灵巧。第二次变奏乐曲主旋律由中提琴奏出, 钢琴演奏中提琴的模仿声部, 这种复调性旋律的进行, 仿佛鱼儿在比赛, 与第一主调性的变奏形成对比, 逐渐引出乐曲的高潮。

之后乐曲速度更欢快, 力度逐渐增强, 特别是钢琴快速跑动的旋律, 描绘出鱼儿欢快的嬉戏。与在高音声部, 钢琴以快速明亮的音色演奏出主题变奏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在低音声部, 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厚重的音色奏出的鳟鱼的主题音调, 清晰可辨的低音旋律使得乐曲不断走向高潮, 预示着渔夫即将出场。随后乐曲风格突转, ff的力度标记, 使乐曲极具激烈情绪与紧张, 由钢琴均匀奏出的六连音密集和弦整齐饱满, 体现了情绪的激烈。变奏四在变奏三的推动下进入了高潮。这段旋律由激烈到平缓, 钢琴与小提琴以卡农的手法写成, 中提琴演奏的分解和弦做伴奏。优美如歌的主题再次响起, 这次由大提琴奏出, 钢琴演奏快速跳跃的音阶填充过渡, 整体上该段乐曲以弦乐的歌唱性旋律为主, 尤其是大提琴那深沉、浑厚的音色, 烘托出乐曲的忧伤旋律。

最后一次变奏在主调上再现了鳟鱼的主题, 轻松、欢快的弦乐加上钢琴波浪型的伴奏, 旋律在不同乐器上自由的转换, 音色既统一又极富个性, 整体氛围活泼欢快, 优美抒情, 诉说着即将到来的自由和美好的未来, 也体现出舒伯特一生追求自由、崇尚自由的理想。

综上所述, 作为《“鳟鱼”五重奏》中的一个乐章, 声乐性与器乐性相互交融, 两者紧密结合, 尤其在旋律方面, 作曲家创作的器乐曲充满着艺术歌曲般的细腻情感, 丰富了乐曲的音乐表现力。透过各种乐器的音色组合, 细致的表现出多种生动场景, 充分体现舒伯特对各种乐器音色的熟稔, 特别是以歌曲化的旋律表达内心的情感是他全部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2].姚亚平编著, 《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3].保罗·亨利·朗著, 汤亚汀、杨燕迪等译,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版。

[4].沈旋谷文娴陶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5].金毅妮, 《西方音乐史中的配器史》, 《中国音乐学》, 2005年第3期。

[6].刘佳, 《试析西方室内乐发展的四个阶段》, 《音乐天地》, 2010年11月。

[7].杨奕, 《变奏曲式结构的室内乐的配器特点》, 《黄河之声》, 2009年15期。

四分配器 篇5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4)×24=6×24+4×24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 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胡智芳

四分配器 篇6

关键词: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配器,主题,变奏

大部分作曲家都运用室内乐体裁写作过优秀的乐曲,这种小型的合奏乐在配器上虽不像交响乐那般盛大,却也体现出其独特的构思及审美个性。对此类音乐配器的研究可为交响乐配器的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其中,运用变奏曲式结构写作的室内乐,由于同一主题的不同变化,体现出联系与对比关系,在配器手法上更加集中体现出室内乐的配器特点。

《鳟鱼五重奏》(《A大调钢琴五重奏》D667,OP.1 1 4)第四乐章是此类代表作之一。该曲为生活在十九世纪初古典与浪漫主义交界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所作,因第四乐章主题引自其艺术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得名。室内乐是舒伯特最适宜表现温柔的旋律和戏剧的冲突的一种方式。该乐章中浪漫主义风格的旋律与古典风格的织体相映成趣,体现出古典--浪漫风格的交融。乐章在对歌曲主题的数次变奏过程中没有夸张的表达和狂热的感情宣泄,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情趣。作者如何在配器上反映出这一点,并做到逐层推进,以下本文将着重对《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逐一分析,以探究该作品的配器特点。

一、曲式结构、句法及调性布局

《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由一个主题、五次变奏和一个尾声组成,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例1】

图示中可以看出乐曲结构清晰,每个部分均为乐段结构。乐句以四小节为单位,十分规整。主题至变奏四均由五个乐句组成(前两句须反复),其中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变化重复。变奏五依旧以五句式为基础,但根据第四、第五乐句继而变化发展出两个乐句,使该段句式扩充至七句。尾声则是对主题段旋律的反复,后接终止式完满结束该乐章。该曲的调性布局具有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调性思维特点,D (d)-F-d-B-D三度转调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最惯用的手法,其中舒伯特常用的大小调交替手法在曲中也有体现。

二、各乐段具体分析

1. 主题段

变奏曲的主题必须有简洁的旋律、节奏、和声语言和织体写法,有明晰的调式、调性和结构,才能使随后的一系列变奏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主题很庞杂,那么变奏就会更加复杂,以至陷入混乱。该乐章主题部分是取自其艺术歌曲《鳟鱼》的A段主题。根据这个主题发展出五个变奏。考虑到器乐演奏比声乐发声更为灵活,作者改编时对节奏稍作变动,形成以跳进为主要特征的充满动力的主题,情绪明丽、轻松、活泼。见下谱:

[例2]

注:上面一行是五重奏的主题旋律,下面一行是歌曲的主题旋律。

在主题的呈示中,主旋律声部由小提琴担任,大提琴奏副旋律,类似于主旋律低八度的补充加厚。两件乐器都在中音区弱奏,小提琴的清秀搭配大提琴的柔美,让音乐的主题旋律一出场就体现出优雅的歌唱气质。前两个乐句,中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和声层若有若无的穿插其间,增添一份悠闲与怡然。从第三乐句处,配器上出现变化,加入低音提琴同奏主旋律,中提和大提则与他们形成补充复调形态,四个声部形成类似卡农的形式进行。主题段以复调织体为主,各声部叠置形成简洁的和声以功能性为主(I-V-I),结束于D大调主和弦。所有弦乐都弱奏使主题段显得十分安静。

2. 变奏一

变奏一仍然延续了主题段的气质,依然在主调上进行,和声保持了功能序进的特点,但织体上更为丰满。乐段采用主调织体,旋律声部由钢琴担当,在中、高音区同时以平行八度的方式变奏主题旋律,主要体现在节奏上的变化,作者不仅添加了附点以增强律动,对长时值的音还使用颤音和波音,灵巧而风趣。同时,整个弦乐声部均作为和声层与主旋律形成对比。小提琴和大提琴平行八度交错演奏同一音型,互相追逐。中提琴则演奏密集的连续六连音形式的分解回琶音,低音提琴以八分音符的快速拨弦作为低音。虽然该段所有乐器均保持弱奏,但密集的音符向我们隐示了音乐渐强的趋势。

3. 变奏二

该段音乐调性无变化,其显著变奏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主旋律的变奏及音乐织体的安排上。首先,主旋律变奏以快速六连音加密的形式在小提琴声部出现,令人瞩目。虽然我们可以在其中听见主旋律的基调,但很显然变奏使音乐渐渐欢快热闹起来。此时,音乐织体上的反差也极为明显。变奏二的织体层一改之前丰富的和声,代之以抒情的旋律。除小提琴外的其它器乐声部共同演奏主旋律原型及简单变奏,其中中提琴担任主奏,将主题如歌的唱出,钢琴演奏平行的模仿声部。这个复调性乐段中,两种变奏(旋律与织体)交织进行,不仅和之前的乐段构成对比,在乐段内部也形成繁简相对的形式,为之后乐曲高潮的来临作好铺垫。

4. 变奏三

主调织体的乐段,钢琴接过小提琴手中的接力棒,以强奏的姿态更有力而激动地对主题变奏,一方面描绘出鳟鱼欢乐嬉戏的场面,另一方面又似乎让我们听见了渔夫的脚步。该段音响热情洋溢,钢琴演奏的平行八度伴随着连续紧密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跳跃,让音乐连连升温,热情中透着紧张。与钢琴的热情对比之下,弦乐声部的和声织体显得温柔许多,小提和中提奏和声层,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主题原型的骨干音调,使主旋律在钢琴的缤纷变奏中依然明朗可辨。这一段虽然调性上没有变化,但钢琴快速跑动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的经过式变音及DDVII和弦的身影还是增加了调性的动荡感。最后,乐段结束在1主和弦上。

5. 变奏四

经过变奏三有力的推动,乐曲在这里进入了高潮,愤慨的情绪、强烈的音型、ff的力度让音乐倍增许多震撼之势,渔夫撒网和鳟鱼的挣扎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变奏四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钢琴均匀奏出的六连音密集和弦整齐饱满,体现情绪上的紧张激愤,紧接其后,小提琴和中提琴将同一和弦再次以开放排列的形式补充,形成一呼一应的听觉冲击。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则扮演着穿针引线的角色,双声部以平行八度、固定的三连音分解和弦形成背景音效。见下例:

[例3]

该段后三句与前两句有着明显的反差,对主题音调的变奏呈音阶式下行的旋律线,给人情绪逐渐低弱之感,如同诉说着阵阵哀思,钢琴和小提琴以卡农的形式奏出这条旋律。中提琴演奏分解和弦作为背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弱拍上演奏低音。该段调式调性的变化D-d-F-d亦值得注意。平行大小调的转换及DD和弦的使用是该段调性、和声的主要特点。

6. 变奏五

变奏五是个优美如歌的段落,主题旋律在此以不同的风貌呈现,主奏乐器为大提琴,钢琴在第二句处补充了一句辅助性质的音阶式上下行旋律。该段最大的特点在于调性的变化及和声的配置。通过弱起单音f自然的过渡至B大调,第三乐句处,安排B大调的Ⅲ平缓的转入D大凋。钢琴的音型明显发生变化,高低声部呈反向的双音罗列,左右手以快速跳音互相穿插。第六句利用同音转换及变化音的自然倾向性,进行到d小调DD和弦。之后和声经过D D-V/VI开放终止于Ⅶ,一连串的属功能和弦构成属准备句,为自然倾向至尾声主调D的I打好稳固的基础。该段弦乐的歌唱性旋律,使音乐尤为抒情而诗情画意。

7. 尾声

小快板速度的尾声,在主调上再现优美的主题,诉说着自由欢乐的美好终将到来。音乐几乎完全借用了艺术歌曲的音调及其中钢琴的波浪型伴奏织体,配器上用乐器的交替演奏形成音色对比,并持续至乐章的终止式,最后音乐渐弱完满收束于I主和弦。

三、乐曲特点

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鳟鱼》的几点独到之处:

1. 创作特点

在前三个变奏当中,舒伯特采用定旋律变奏手法,一个声部保留主题原型不变,其它声部配合并予以变化。变奏四主要运用自由变奏手法,而变奏五则是主题旋律在此以不同的风貌呈现。尾声部分再次回到主题原型。织体上,该乐章将主、复调织体交错运用,使乐段间形成对比,音响上富于新鲜感。对于高潮的铺垫,作者作两个处理,一是主题旋律的加密变奏,另一个是力度的变化,主题至变奏四的音乐高潮,力度形成渐进的过程,之后突弱,一前一后的反差让高潮更为突出,体现出力度安排的严谨性。

2. 编制特点

通常的钢琴五重奏编制都是钢琴加上一组弦乐四重奏(即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而舒伯特的这部作品,却是由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构成,减少了一把小提琴,增加了一把低音提琴,使作品的低音声部浑厚、深沉。

3. 配器特点

作者对于配器上的构思,主要特点见于三个方面:一是乐器数量的增减体现音乐的强弱对比:二是演奏织体的繁简相对衬托主题旋律的明晰性;三是乐曲音色上的搭配勾勒出音响的趣味与斑斓。

结语

综上所述,《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通过高超的变奏手法将富有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力的气息以及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作者通过配器上的巧妙构思及编排,使音乐娓娓道来、高潮迭起,各段变幻统一又充满情趣,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总谱湖南文艺出版社。

[2].罗宪君主编:《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一)人民音乐出版社。

多功能分配器设计 篇7

为了提高塑料片材的性能, 降低塑料片材的生产成本, 生产塑料片材时大都采用多层共挤复合的方式挤出, 其具有节省材料、材料可多样化、不用有毒胶黏剂、符合环保要求等优点, 而且片材各层材料之间结合良好, 阻透效果十分理想, 并且层数越多, 阻透效果越好。而为了使多层材料能均匀地复合在一起, 关键部件之一就是分配器。现有的分配器可用于生产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 即挤出模头中的材料由前后依次排列的多层构成, 经压延后即可生产出在厚度方向上分层的多层片材[1]。

然而, 近年来, 随着塑料包装材料的多样化, 许多塑料包装制品厂家要求能在一台生产设备上生产多种多样的制品, 以尽可能地使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从而减少设备的投资成本。当要求生产在宽度方向上由两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双色或多色片材 (例如片材的左半部为红色, 右半部为透明色) 时, 现有的分配器就达不到要求, 且目前国内未见到用于宽度方向上不同颜色材料的分配器相关报道。为了解决这问题, 有些厂家通过配备可更换的较多部件, 能够实现在一台挤出成型设备上既可生产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 又可生产在宽度方向上由两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双色或多色塑料包装材料。当需要生产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时, 将普通的分配器和挤出模头安装在挤出成型设备上;当需要生产在宽度方向上由两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双色或多色塑料包装材料时, 则将一个具有两个流道的一个双衣架式模头安装在挤出成型设备上, 替换原来的分配器和挤出模头。这样客户厂家必须多购买一套过渡体及双衣架式模头, 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而且更换部件都必须经过拆卸、安装和调试, 花费的时间较长, 影响生产效率。

多功能分配器通过简单快捷的部件更换, 能够实现在一台挤出成型设备上既可生产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 又可生产宽度方向上由多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塑料包装材料。

1 多功能分配器工作原理概述

在生产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的情况下, 采用导流棒和插块, 可拆式插块安装在本体中, 将分流道与主流道分隔开。这样, 从分流道流入的物料复合在主流道流出的物料的两侧, 最后在主流道中形成前后排列的多层物料, 经挤出模头后形成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

在生产宽度方向上由两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双色或多色塑料包装材料的情况下, 采用导流棒和分流块, 用可拆式分流块代替插块, 将分流道与主流道分隔开, 从分流道流入的物料分布在主流道物料左右两侧, 最后在主流道中形成左右排列的单层物料, 经挤出模头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单层塑料包装材料。

2 多功能分配器各部分的设计

2.1 多功能分配器结构组成

如图1为多功能分配器的结构简图。主要由本体、调节装置、分流块、导流棒、插块等组成。

1.调节装置2.插块3.分流道入口4.主流道入口5.主体6.分流棒

2.2 调节装置部分设计

图2为调节装置结构简图。在生产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的情况下, 通过调节装置来控制各层物料的厚度, 从而达到各层物料厚度可任意调节。

拨抓调节固定板节流棒2

通过螺钉的顶和推带动拨抓旋转, 从而带动节流棒旋转调节分流道大小, 控制各层物料的厚度[2]。

2.3 分流块设计

图3为分流块简图。分流块的作用是在生产宽度方向上由两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双色或多色塑料包装材料的情况下, 将分流道与主流道分隔开, 从分流道流入的物料分布在主流道物料左右两侧, 最后在主流道中形成左右排列的单层物料, 经挤出模头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单层塑料包装材料。

1.分流道2.主流道

2.4 导流棒设计

图4为导流棒简图。导流棒的作用是将分流道与主流道的物料导向分配器, 通过变化导流棒上的流道多少, 流道方向从而使生产出来的制品在厚度方向分层和宽度方向多种物料。

1.主流道2.分流道

2.5 插块设计

图5为插块简图。插块安装在本体中, 将分流道与主流道分隔开。这样, 从分流道流入的物料复合在主流道流出的物料的两侧, 最后在主流道中形成前后排列的多层物料, 经挤出模头后形成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

2.6 生产厚度方向多层塑料包装材料示意图

图6为生产厚度方向多层塑料包装材料示意图, 采用导流棒和插块, 可拆式插块安装在本体中, 将分流道与主流道分隔开。这样, 从分流道流入的物料复合在主流道流出的物料的两侧, 最后在主流道中形成前后排列的多层物料, 经挤出模头后形成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

2.7 生产宽度方向塑料包装材料示意图

图7为生产宽度方向多层塑料包装材料示意图, 在生产宽度方向上由两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双色或多色塑料包装材料的情况下, 采用导流棒和分流块, 用可拆式分流块代替插块, 将分流道与主流道分隔开, 从分流道流入的物料分布在主流道物料左右两侧, 最后在主流道中形成左右排列的单层物料, 经挤出模头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单层塑料包装材料。

3 系统实验

多功能分配器通过简单快捷的部件更换, 能够实现在一台挤出成型设备上既可生产在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 又可生产宽度方向上由多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塑料包装材料。在片材挤出机连线后, 生产了厚度方向上的多层塑料包装材料和宽度方向上由多种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塑料包装材料, 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4 结论

(1) 设计的多功能分配器结构合理、操作简易、成本较低, 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2) 经用户连续使用, 在生产厚度方向片材时多层材料均匀地复合在一起, 各层材料之间结合良好, 阻透效果十分理想;在生产宽度方向片材时不同颜色材料构成的双色片材左右对称均匀, 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祥兴, 任显诚.塑料包装材料成型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八路分配器的设计及应用 篇8

但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⑴.读取、记录几何变形数据, 工作量大。⑵.记录出错的几率较高。⑶.在试验工件较小、测量点多的试验场合, 因读取和记录数据时人工操作会产生误差, 容易使测量点的初始位置发生变化。

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普遍采用计算机直接连接专用的计算机适配器测量[1], 还有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非数字式百分表表盘通过计算机分析识别读数[2]。为了提高测量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减轻读取记录的工作量, 本文设计了八路分配器, 将其与数字显示百分表连接, 再通过与电脑串口连接, 将静力试验中八个点的位移量直观的在电脑显示出来, 减少了人为误差, 提高了试验数精确度, 并大大地提高了试验的效率。

1 数字显示百分表八路分配器设计要求

在设计八路分配器时, 应满足以下四点要求:⑴.满足上海量具刃具厂的数字显示量具专用计算机适配器的信号要求;⑵.实现八个数字显示百分表依次向专用计算机适配器传送测量信号;⑶.实现按动一次按钮, 应用软件能自动保存八个数字显示百分表当时的测量值;⑷.显示所选取的数字显示百分表的地址号 (1~8) 。

图1为数字显示百分表专用计算机适配器原理图

2 八路分配器设计

数字显示百分表八路分配器三大部分⑴.八个数显百分表信号放大的部分;⑵.地址选取输出和地址显示部分;⑶.地址、适配器应用软件用数据保存脉冲的自动形成与控制部分。

2.1 八个数显百分表信号放大的部分

图2下边部分为八个数显百分表信号放大部分的电路图, 从中可以看出, 适配器是通过放大器来接收数显百分表传来的测量数据。因此, 作为所研制的数显百分表八路分配器的前级, 仍采用这个方法。

作为八路的分配器, 其放大部分应该用16只晶体管, 16只基极限流用的1KΩ电阻, 16只3.3KΩ的集电极负载电阻, 如图2。 (16只负载电阻, 用2只九脚的集成电阻代替, 减少印刷电路板的面积, 便于绘制线路。)

2.2 地址选取输出和地址显示部分

从图2右上部分可以看出数据选择端的地址信号, 同时被连接到集成电路74LS138 (3线~8线译码器) 的地址端 (A、B、C数据选择端) , 其状态所对应的输出端就输出低电平, 点亮连接在一起的LED管 (发光二极管) 作地址显示。

所用限流电阻的选择:

R (Ω) =[5V (电源值) -1.5V (LED管压降) -0.3V (低电平电压) ]/8m A (LED工作电流)

R=3.2V/8m AR=400Ω, 线路上取470Ω, 亮度虽稍暗一些, 但使用寿命可延长[3]。

2.3 地址、适配器应用软件用数据保存脉冲的自动形成与控制部分

图2左边部分所示为地址、数据保存脉冲的形成与控制部分的电路图, 要使八路分配器能自动依次完成8只数显百分表测量数据的传送, 必须要自动循环产生地址码。因而要有一个能控制的、并不断产生脉冲的振荡源[4];一个对振荡脉冲不断计数的计数器;一套人工控制启动、一次循环结束自动关闭的控制电路。从线路图中可以看出:⑴.由555电路构成一个多谐振荡器[5];⑵.由74LS161 (四位二进制计数器) 构成地址码生成电路;⑶.由74LS132 (二输入四与非门) 构成一套控制电路;4.由74LS123 (双单稳态振荡器) 构成脉冲整形电路,

3 调试出现的问题

由于电路比较简单, 安装完成后, 经检查没发现安装、线路上的异常。上电, 线路的逻辑功能基本正常。

用逻辑笔仔细检查发现:一次循环只产生15只保存数据脉冲而设计要求必须有16只。经调试, 1.去除74LS161的清零脉冲;2.改变U4B 4脚输入的极性, 由原74LS123的Q端, 改为Q端。

连接计算机测试, 发现保存的数据会出现混乱时多时少。经检查, 是555振荡器的频率与单稳态整形电路74LS123的定时时间不匹配, 增加555振荡器的定时电容或电阻的参数解决。最终定型设计的八路分配器原理图如图2所示。

4 试验结果

印刷电路板、教工外壳组装成功, 并在此后的静力试验中使用。在某试验中使用设计的百分表八路分配器测量8点分二级加载时的位移变化, 通过电脑显示的数据如表1。

将测量出来的实际数据理论数据非常接近, 将长时间测试也非常可靠。从而得知, 利用八路分配器与数字显示百分表连接, 可以正确测量静力试验中试验件八点的位移变化。且测试结果较为精确, 大大减少了测量误差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 可设计增加多路分配器连接百分表的通道, 从而实现更多点位移变化的测量。

摘要:在航空航天静力试验中, 利用数字显示百分表可以测量试验中试验件上某一点的形变位移。本文在传统位移测量的基础上设计了八路分配器, 主要对八个百分表信号进行放大、按地址选取输出显示和根据软件需要设计的脉冲的自动形成与控制。其设计功能是将八个百分表与八路分配器连接, 并通过适配器将测量点的位移数值记录并显示在计算机上, 实现同时记录八个点的位移。通过试验进行验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百分表,八路分配器,千分尺,测量误差

参考文献

[1]初犁.百分表的自动检查装置[J].工具技术1981年03期.

[2]韦海盛, 唐臻宇, 等.百分表的自动识别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 1-3:p292-294.

[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172-197.

[4]翟殿堂.555型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分析及应用[J].山东建材学院报.1993年02期.

四分配器 篇9

本系列分频段分配器特别适用于HFC双向网络。多路数集中分配便于网络管理,每路配置开关和高通滤波器对反传通道的噪声进行控制,使网络维护更加方便,大大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

产品特点

●多路数集中分配便于网络维护和管理

●每路配备优质的高通滤波器,既保证了上、下行信号有较高的隔离度,又达到了分频段的目的

●每路配备优质的开关,可根据网络状况对上行信号加以控制,从而实现对网络回传噪声的控制

●品种齐全,有16路、14路、12路用户多种选择,便于网络设计

●输入采用固定插片均衡,既保证整机性能指标,又方便工程使用

●压铸铝合金外壳,屏蔽特性好,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

四分配器 篇10

雨水样品采集分配器与采集分段阀光电传感器配合,对雨量采集器进行雨量收集,其机械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分配器的机械部分由分配器体、角度编码器及伺服电机和分段光电传感器组成。针对每次降雨的起止时间、每个时间段采样的起止时间、每个时间段的雨量和每个时间段的总降雨次数进行收集分配。保证所采集数据的正确性,以达到参数的实时采集功效。

2 采集分配器设计

该设计要求分配器具有组装方便、安全可靠、洁净、小型轻量化和集成化等突出优点,结合实际采集要求和工艺流程,决定对该采集分配器采用光、机、电控制。

2.1 分配器采集的工作原理

伺服控制系统由分段光电传感器、伺服电机、角度编码器、伺服驱动器(伺服控制电路和伺服控制系统)组成,其组成框图见图2。当伺服驱动器接收分段阀光电传感器信号及角度编码器提供的伺服电机转子位置信号,通过运算输出驱动信号,驱动伺服电机按一定规律运动,对每次降雨和每个时间段的总降雨次数进行收集分配。

分配器的采集采用伺服控制技术。由于采用矢量控制算法,故对伺服电机转子位置的信号采集成为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着采集系统的控制。

2.2 伺服控制系统组成

采集分配器伺服控制系统电路框图如图3所示,由DSP控制电路模块、功率驱动模块及伺服电机、通信接口电路模块、编码器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源模块几部分组成。

2.3 DSP核心控制器与外围电路

TMS320F2812为高集成度、高速的处理芯片,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处理能力强,存储空间大,中断响应和处理迅速;(2)外围设备电路完善,模数转换快速;(3)低功耗,核心电压为1.9V,I/O口电压为3.3V,I/O输出引脚的电平与TTL兼容,输出均为3.3V的CMOS电平;(4)高级的仿真特性、低功耗的时钟和系统控制模块。

DSP系统所需要的外围电路由电源接口、电源电压转换芯片、时钟电路、AD接口电路、CAP接口电路、SCI接口电路、JTAG接口电路、EV接口电路及隔离保护电路构成。并对电源地进行了分割以减少干扰。

2.4 转子位置设定

转子位置设定采用8位绝对式霍尔磁电编码器,其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3.3V供电。编码器安装在电机非负载端,其转子轴与电机转子同轴连接。DSP利用GPIO口产生编码器所需的分段光电传感器信号使能及降雨信号,接收编码器传回的串行位置信号并转为并行信号,接收一次位置信号只需24s左右。根据每次降雨的起止时间、每个时间段采样的起止时间、每个时间段的雨量、每个时间段的总降雨次数更新一次位置信号,以满足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的要求。

3 实验结果

本系统中的伺服电机为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其主要参数如下:额定功率为42 W;输出力矩为0.35Nm;额定电流为2.1A;额定转速为1 800r/min;极对数为2。

实验中充分结合CCS开发环境在线仿真与MATLAB软件的绘图优势,由CCS将需要观察的变量保存为相应数据类型的.dat文件,由MATLAB软件读取这些文件进行绘图。

图4为转速给定为900r/min时电机转速跟踪曲线。由图4可以看出电机响应迅速,50ms左右转速即达到给定值并稳定运行。

图5为转速给定为三角波时的电机转速跟踪曲线(其中转速单位采用标么值,基值为1 800r/min)。在1s时间内电机由静止加速到1 710r/min,下一个1s时间内电机减速至静止,周而复始。因实验条件限制,只记录了1 200点,即电机运行1.2s时间内的速度曲线。从图5中可以看出电机动态性能良好,能很好地跟踪给定曲线;但在给定转速曲线的拐点处由于电机惯性出现很大的速度偏差,说明控制算法在拐点处还需改进。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DSP TMS320F2812的雨水样品采集分配器伺服控制系统的实现,并将空间矢量控制技术运用到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中。充分利用DSP的片内资源,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同时该控制系统可以进一步改进控制算法,进而提高伺服系统的跟踪定位,为基于DSP的雨水样品采集分配器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鹏飞,杜坚,罗宾,等.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J].机电工程,2009,26(5):82-85.

上一篇:基本组合下一篇:快速短路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