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形式

2024-07-15

命题形式(精选7篇)

命题形式 篇1

如何使小学数学的命题形式能体现出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呢? 实践证明, 在命题过程中, 我们要力争凸显以下四个方面。

一、凸显情感滋润

传统命题形式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应用题叙述简单、直白、明了, 缺少人文性、趣味性和情感性。 这种试卷只适合古板的教育教学, 没有新意, 学生不喜欢, 老师也是几十年教学一成不变。 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必须使试卷具有亲和力, 注入情感, 贯穿兴趣, 使题目要求新奇中带着趣味, 情境中带着问题, 简洁中带着诙谐。

例如:填空题用“聪明的一休”、“智慧小擂台”等;选择题用“猜猜我是谁? ”、“找朋友”等;判断题用“公正的小法官”、“相信你一定是个公正的小裁判员”、“火眼金睛”等;计算题用“过五关, 斩六将”、“你是计算小能手”等;应用题用 “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你能帮助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 (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等; 动手画的数学题用 “ 妙笔回春”、“你是一个出色的小画家”等。

这样的命题形式改变了传统试题叙述的口吻, 使一些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情境化、情感化和趣味化了。 让整张试卷活起来, 从而激发了学生做题的欲望, 同时也使学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凸显个性张扬

新课程标准提倡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超越、超前、与众不同、独辟蹊径。 这些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数学教育教学中对个性张扬的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愿意通过做题展示自己独特的想法, 走出一条奇异的小路, 张扬个性, 证明自己的能力。 因此, 对解题的要求就要有所不同。

例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8-9=? ”

学生有可能这样计算:9+9=18, 所以18-9=9;有的可能是:把18分成10和8, 10减9等于1, 1再加8等于9;有的可能是:把18分成9和9, 9减9等于0, 0再加9等于9;还有的把9分成8和1, 18减8等于10, 10再减1等于9, 等等。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计算都是正确的, 这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教师应该张扬学生的这种个性, 真正显示出独立个体的思维特点。 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

三、凸显广阔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标准, 其特点是富有指导性、灵活性、弹性、创造性。 那么,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 赋予教师的使命是把教材看做载体, 有自主选择教材、重组教材、开发教材的权力。 由于各地方所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 校本课程各具特色, 因此今后试题的命题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中宏观上要求达到的程度。 那么, 命题的形式也要变单一的思维空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试题呈现的信息多维, 层次各异, 条件开放。 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从书本中走出来, 从纯知识的框架中解脱出来, 从单一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才能真正朝着培养开放型、创造型、适用型人才的方向迈进。

例如:“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举例说明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这样的试题富有弹性, 没有统一的要求, 没有统一的内容, 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这与传统的试卷相比截然不同。 它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用自己的理解水平解决问题的机会。无论他们的数学能力差异如何, 都能做出不同层次的展示。

四、凸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育将数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有活力的数学。 它的目的是把枯燥的数学趣味化、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那么, 命题时就要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 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及社交环境出发, 设计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解答。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一些客观性知识的能力, 并能灵活处理书本上没有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又让学生能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掌握生活实际问题。

例如, 出这样的试题:“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会计师, 算算看! ”

我校要为全体学生购买校服。 原来与厂家订购850套。 规定:身高不足1米的交65元;1米~1.3米的交72元;高于1.3米的交80元。 新生入学后, 又增加了150套。 据统计, 不足1米的有300人, 1米~1.3米的有500人, 高于1.3米的有200人。 由于增加了人数, 现在厂家给予八折的优惠。 请算一算, 你应交多少钱?平均每人交多少钱? 全校一共要用多少钱?

在这一题中, 既体现了积累, 又体现了运用;既体现了学科知识, 又体现了生活知识;既评价了单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评价了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试卷命题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和谐统一, 真正把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使“试卷”这个指挥棒给广大一线教师指点正确的行为方向。

摘要:用一张试卷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试卷的命题形式也应随之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滋润,个性张扬,思维空间,生活问题

命题形式 篇2

武胜中学:王智莉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与中学生的作文教育息息相关,也可以说高考作文决定着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是过程,而落实在高考卷面上的作文成绩是结果。无论我们怎样改革高中作文的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最后的那张考卷中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高考作文如何命题?它的思路是什么?趋势又是什么?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最想抓到的根本点。本文试图给一线教师和广大中学生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希望能给中学作文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1978 年以后材料作文逐渐代替命题作文出现在高考试卷上,1980 年全国卷的《读<画蛋>有感》,1981 年全国卷根据《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都可以算是材料作文的前身。所给材料由一篇文章到一幅漫画,到后来的诗歌、寓言故事等,风格多种多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材料作文可谓一支独秀,占据着高考试卷,直到话题作文的出现。材料作文在高考中的发展过程和命题作文的发展过程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话题作文的缺点暴露出来的时候,被命题人加以改造后选作高考的命题形式,被改造的材料作文我们称其为新材料作文,也有人称之为范围作文。

(一)材料作文的概念

周庆元说:材料作文即“提供材料作文或给材料作文,也称命意作文、条件作文等。它提供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材料,让作者根据这些材料写作一定要求的文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命题作文,只是所命之题不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一个现成而简明的概念或判断,而是一种有所规范、有所寄寓、形式多样、灵活实用的材料而已。” 章熊认为:“‘给材料作文’这个概念也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个名称中的‘材料’,容易与作文中的‘材料’相混淆,顾名思义,误解为这种题型提供了写作的材料。事实上,这一类试题有时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内容材料,有时候它只是学生构思的诱发因素,所以还是称‘提供情境条件作文’为宜”。周庆元、章熊二人都对材料作文的概念都做了阐述,不同的角度却道出了相同的实质。材料作文是根据所设定的情景进而引起写作者头脑中某个点的共鸣,通过共鸣而引发思考,并通过写作文表达看法抒发情感的一种作文考试形式。材料作文和传统命题作文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材料作文是需要作者自己去寻找共鸣点,也是情感和看法的切入点,而传统命题作文的主旨却是题目和要求中已经设定好的,不需在审题时有过多的想法。换句话说,材料作文代替传统命题作文的出现,是作文考试由单纯的考查写作演变为在写作中突出考查思维能力的一种考试方式。材料作文使审题的难度增加,同时对考生思维的要求有所增加,要想写出高分作文抓住材料中的写作点变得至关重要,材料作文是我们告别传统命题作文八股式写作的重要转折点,它使写作考查变得更加全面。

(二)材料作文的构成材料作文的构成主要包括材料、作文要求。材料作文的构成和命题作文相比,多了命题人给的语言情景也就是材料,或是名言歌词或是漫画寓言。“材料”作为诱发因素,引导学生由此进行想象、联想以及连锁性的思考,是考生审题和立意的关键。材料按形式分,有图画式材料,如各种漫画;引语式材料;记叙性材料等。材料作文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围绕材料内容而提出的,尤其是有一些对语言考查的小作文。作文要求是限制性的因素,是学生在审题思考时不能逾越的范围。在一些新材料作文中还会有提示语,它们一般处在作文要求之前的位置,目的是用来提示材料的主旨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立意。

如 2009 全国卷高考作文就是新材料作文: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 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兔子学游泳的故事,而各种动物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是这个故事含义的提示 — 1 —

语,青蛙和仙鹤不同的观点孰是孰非需要考生来评判。一种是反对兔子学习游泳的观点,认为要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有的放矢的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功;另一种是支持兔子学习游泳的观点,认为生存需要的本领要越多越好。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越来越哲理化。所讲述的道理也越来越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考生在考场上找到和题目的共鸣,从而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三)材料作文的优点

材料作文的优点是传统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普遍具有的共同优点,有如下几点:

首先,材料作文最突出的优点是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阅读材料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使作文变得不再枯燥。读后感是材料作文最原始的形态,它的材料或是一篇文章,或是一幅漫画,一则评论等。学生通过对本体材料的认识感悟,对文章、漫画、评论做出自己的理解并使之成文。新世纪以后材料作文中出现的材料更是灵活多样,比如一段歌词,一个寓言故事,只要能带给人们思考的,都可以归到材料的范畴。材料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越来越能引起人们的感悟,同时材料也在不断指向人灵魂的深处,激发写作的触点。

其次,材料作文的范围广泛,触点很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相吻合,训练思维模式不仅优化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三,能够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及综合素质。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是结合材料提炼观点,最后才能写出文章。材料作文注重审题能力,它集阅读写作为一体,全面考查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开始指向学生的审题能力,高中语文课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审题思维进行训练,从这方面上看,材料作文不仅推动高考命题的进步,更有效地促进高中教育,尤其是教学方法上的进步。

第四,材料作文中特定的材料,有效地避免猜题和押题,有力地保障高考的公平性。新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在拉开区分度上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自身抓住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内涵,得到关键词。内心丰富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考生在作文考试审题时自然会略胜一筹,而那些文化储备较少的考生在立意上就已稍逊风骚。材料作文把理性的思考隐含在感性的材料之中,相比命题作文这是材料作文最大的进步,进而传承到话题作文和新命题作文。

(四)材料作文的缺点

首先,材料作文对于评卷人的要求很高。对于命题中的材料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旦考生所写的内容和评卷老师所理解的材料主旨不同,那么这篇作文必定是很低的分数。出题目的原本是想通过感性的材料使得考生得到理性上的分析,而现阶段材料作文实施起来却有悖于原始的出发点,许多材料不容得考生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必须要顺着出题人的思路,得到的分数才会理想。评卷人在评卷过程中不仅要参照命题人预设的思想脉络,还要考虑考生文章的思想走向,多方面的思考综合给分。

其次,材料作文的写作模式单一。由于材料作文存在的长期性,许多教师为应对高考作文总结出一套万能模板:引用材料,分析材料,结合实际,展开议论。这套模板下来,不仅思路千篇一律,就连所谓的旁征博引的实例也都是那么几个,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固定,那么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一些只会写“新八股”的机器人。

(五)材料作文的应对

材料作文审题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材料的形式内容的多样性,隐含的主旨不容易发现。笔者认为材料作文的应对之策主要有三方面:

1.引述材料要准

引述材料要经得起推敲,不能有歧义。引述的方法是抓关键句,概括材料中心,点面结合,也可以抓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议论文立论最忌思路单一,因此在立论时,要做多角度、全面的思考。如许多“常言道”、“俗话说”有一定道理,但若换个视角审视,就会发现未必经得起推敲。写议论文时,要学会分析,分析的方法就是说理的方法。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谈。要对论题中的重要概念,对论说中关涉的事物做一些分析,就能在具体化的过程中把问题导向深入。在展开议论时,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人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因而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例如有名的材料作文“木桶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有一篇优作的开头是这样引述材料的:“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最大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另一篇优作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木桶理论’。这个理论为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敢于揭短,善于补短’,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乃至个人修养方面不可缺少的品质。”这样的开头引述材料非常准确,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准确点出了材料的关键,也写出了本质,观点非常鲜明。例如“关于帕瓦罗蒂和黑海涛的故事”材料作文。有一篇优作开头为:“茫茫宇宙,人必然是渺小的。而渺小的黑海涛却因他‘膨胀’的勇气而得到帕瓦罗蒂的重视,是的,他成功了。但成功是需要通过无数的荆棘丛才能到达的。”还有一篇开头是这样的:“没有那次偶然的面试会,黑海涛不会成功;没有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黑海涛不会成功;没有帕瓦罗蒂的慧眼,黑海涛不会成功。放观这种种的机遇巧合,我们不禁会想:成功到底需要什么?”这些开头都非常准确简洁地引述了材料中黑海涛凭借自己的勇气给自己创造了机遇。真正做到了开头引述材料要“准”,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成功的起点。

2.点出观点要快

快,是指材料作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时候尽量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快速提出,开头不要过长,先快速直接亮出观点。对于材料作文,必须要引材料,引材料时要简洁概括,亮出的观点要鲜明有力。若材料篇幅过长,内容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在文章的开头,明确地解释与论点有关的概念的含义,从而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可以通过诊释概念,挖掘论点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使文章看上去更有条理性,更清晰。在引材料、讲故事、用名人名言时,千万不要怕阅卷老师看不懂自己的文章,而画蛇添足,影响整篇文章的中心。引材料时,能删减就删减,前提是不影响材料的主要内容,要言简意赅,不要太过锣嗦,写一大堆,而没有几句重要的,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首先要敢于快速说出“我认为”。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要论的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苏询《六国论》的要害就是一个“弊在赂秦”。先贤和名家的文章无不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确立正确观点,会摆事实,会讲道理,文章才能流传千世。

其次,问问自己:“我在思考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准备把自己思考的什么问题写出来?我重点要说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有明确的中心论点。

论点正确是文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发议论还是阐述问题,都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要学会说“我认为”。为了保证文章论点正确有新意、鲜明,在立论时,可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例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的开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如高粱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遥远。而正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既紧扣材料,又能快速地提出中心论点,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敢于说出“我认为”。

3.提出的观点要新

(1)可以用名人名言或学过的古诗词名句亮出观点,也可以将它们作为题记,这样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深刻。每天积累一句名人名言,到考试时若能恰当运用,则会给自己的文章加分。运用名人名言总比自己的话要有深度,有内涵,对一些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例如2011年辽宁卷高考优作《相信自己,坚持真理》的开头:“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内心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他又何尝不在演示着在忍受不得志的苦闷和流放的痛楚?”这样的开头论点鲜明,说服力强,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真正让人领略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

(2)在文章开头可以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文章用对比,不仅能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还能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高考优作《特立独行》的开头:“生活中,从众效应比比皆是,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我们就要坚守准则,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我们亦要特立独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很好地衬托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特立独行”。

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 篇3

在数学中命题的一般形式为“若…则…”,简记为“若A,则B”或用符号表示为“A”,A就是表达命题的条件,B表达命题的结论。而在几何中最常用的形式为“已知…求证…”。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其中的一个为原命题,则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如“人是会呼吸的”的逆命题就是“会呼吸的是人”。对于原命题的真的话,它的逆命题是不是也一定是真的呢?这是不一定的。如“人是会呼吸的”是真命题,但是“会呼吸的是人”却是个假命题,因为会呼吸的不一定就是人(动植物也会呼吸)。

在数学中如是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如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但是也不是所有定理都有逆定理,如定理“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的三对对应角相等”,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是“三对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显然,此逆命题并不成立。

如果把一个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都予以否定,又可以构造出一个新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对于一个真命题的否命题也不一定是真的。如“人是会呼吸的”的否命题为“不是人是不会呼吸的”。这命题显然是错误的。如“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的否命题是“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内错角不相等”,是对的;而“对顶角相等”的否命题“不是对顶角不相等”都是错误的。

把原命题中的结论加以否定作为题设,而把原命题中的题设加以否定作为结论时,还可以构造一个新命题,叫做原问题的逆否命题,逻辑学告诉我们: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同真同假的,所以使用一个定理的逆否定理时是不需要重新证明的。如“人是会呼吸的”的逆否命题是:“不会呼吸的就不是人”,这是对的。再如几何中原命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真),它的逆否命题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底角不相等,那么它不是等腰三角形”(真)。

所以由一个命题可以变出四种形式的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其中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或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或同假。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都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提示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依从关系,由于这三个条件所涉及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而单纯按照定义讲授又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各自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学生往往对条件的“充分而不必要”及“必要而不充分”难以判别,对“必要条件”不易接受,而充要条件在数学各分支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下面着重谈谈充分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关系.这样做,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论的原则.我们知道,判断的语言形式称为命题,也就是说,命题是陈述事理的语言.它的结构通常分为两分部分:一部分是条件,另一部分是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猜东西的情况,那么肯定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如果要想猜得对,那么所给出的条件既是足够的(充分的),又是缺一不可的(必要的)。对于一个事实成立或不成立总是有一定条件的,如“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此命题中的条件就足以保证了结论的实现。因此,若当条件A具备时某事件B必然成立,则称条件A为条件B的充分条件,即“若A则B”是正确的,A为B的充分条件。如上例中“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充分条件。对于一个事实其充分条件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摩擦生热”,这里摩擦是生热的充分条件,但是这条件却不是唯一的充分条件,因为燃烧也可以生热。

还记得命题的否命题吗?一般来说,“若不A则不B”这个命题成立时,则把A叫做B的必要条件。比如“一组对应角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在两个三角形中,若有一组对应角不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必然不是全等三角形。对于必要条件不一定能够保证结论的成立,但又不允许去掉,否则就必然导致结论不能成立,而且必要条件不可以用其他条件来代替。

在几何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如在“若一个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是底边上的中线,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与底边中线重合”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所以是充分必要条件。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需要证明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的。

参考文献:

[1]王国俊著.数理逻辑引论与归结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国俊著.非经典数理逻辑与近似推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高香妮.命题逻辑系统中理论的真度概念及其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4]邓鹏.命题逻辑中子句集的分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5

[5]高香妮.命题逻辑系统中理论的真度概念及其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R.Cignoli,I.M.L.DOttaviano,D.Mundici.Algebraic Foundations of Many-Valued Reasoning..2000

[7]Pavelka J.On fuzzy logic(Ⅰ).Z.fur Mathematik Logic u Grundlagen d Mathematic.1979

[8]Pavelka J.On fuzzy logic(Ⅰ).Z.fur Mathematik Logic u Grundlagen d Mathematic.1979

命题形式 篇4

填空题多以完整的表述性语句为题干, 留下适当的空白让考生填补, 其题干既有限定作用, 又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这类试题通常考查学生确切把握答案要点、准确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简答题多指答案比较简短的书写类主观表达试题, 这类试题只要求考生写出结论性的答案, 不要求阐释得出结论的理由或思考的过程, 通常检测考生能否把握内容要点、关注要点间的逻辑顺序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论述题多要求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阐述, 答案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简答题。内容充实与否, 结构编排合理与否, 语言运用清晰流畅与否, 是这类试题考查的重点及评分因素。

探究题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试题通过多角度命题, 旨在考查考生某一特定的内容背景、问题情境或者特殊条件下的语言运用、情感体验、分析推理、价值判断、鉴赏评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

近年来, 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大致表现为四种演变趋势:在试题分布上, 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在题干语表述方式上, 更突出其导向性、提示性与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融合;在题型的考查功能上, 阅读能力层级测试更明确;在命题导向上, 不仅关注理解分析“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更重视解决“怎么办”“怎么做更好”等问题。

同时, 高考“实用类文本”的测试内容也有很大变化。

首先, 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考查对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常涉及到如下类型的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涉及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结构特殊的语句等。其次, 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如: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文章思路结构等。

总之, 近几年“实用类文本”考试命题由开始的量少位低、形式单一的局面逐渐演变为量大权重、形式多样的局面。那么, 面对“实用类文本”考查内容和出题形式的变化, 我们怎样进行“实用类文本”的有效性解读呢?

综合学生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得不了分, 而在于得不了高分!他们总会或多或少的遗漏信息点, 从而失去宝贵的分数。总体来说, 近几年高考的实用类文本本身的阅读难度是不大的, 学生仅就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是不会大面积丢分的。究其丢分的成因, 最主要的不是出现在文本的理解层面, 而是出现在组织作答层面。这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对问题不知道怎样思考, 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作答, 简单的说, 就是不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这类情况虽然占的比例不大, 但也时有发生。另一种情况主要是发生在信息点的遗漏上, 这是阅读过程中失分的最主要原因, 所占比例很大,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失分的。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某个或某些信息的模糊盲点, 既能筛选出信息点, 也能概括出信息内容, 但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却不能确定要不要答出这一信息, 或者完全忽视、无视这些信息的存在;反而费了很大的气力答一些与题干无关的信息, 费时费力, 结果大面积失分, 留下很多遗憾。鉴于此, 在进行实用类文本解读训练中, 学生明白哪些该答, 哪些不需要答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一个长久的思维训练过程。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训练让学生一看到题干, 就能定向思考需要答什么、怎样答等。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得出实用类文本的有效解读,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读题”!且从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转化与分解题干中的问题, 分点作答”;一是“警惕题干中的提示信息, 明确作答方向与范围”。

一.转化与分解题干中的问题, 分点作答

在进行问题转化与分解训练之前, 根据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提问方式, 可大致将其归为三类题型:一是语体分析型。此类题型一般会涉及到语言和结构两大方面, 在作答时常常要联系文本的文体特点思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分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作用 (或理由) 是什么”/“……哪些方面”;一是原因追溯型。此类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为什么……”/“……如何理解……”;再一种是方法探究型。这种题型的提问方式有“如何才能……”/“应当 (或应该) ……”等等。总结起来, 这三种题型提问的角度依次大致可归纳为“是什么” (语体分析型) 、“为什么” (原因追濒型) 和“怎样做” (方法探究型) 等。

了解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提问方式和答题方向以后, 就可以逐渐强化题型意识, 建立起对每种题型作答的思维定向。大致方法如下:

首先展示文本阅读的提问方式, 明确题型归类。

如山东卷: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其次根据题型特点, 针对题型探讨思考方向和作答方式———“思考方向”即问题的转化与分解, “作答方式”即答案的组织 (包括“答案的分点”和“句式的选择”两个方面) 。此类问题的作答能力要求以筛选和归纳信息为主, 相对难度不大。但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这么几点:

转化和分解问题要全面;答案的分点是以思考的分层为依据的, 不能随意;答案的表述在语势上要保持与题干的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实用类文本不同文体的特征, 尤其是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如传记的阅读就需要考虑作者对传主的态度, 固然还要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联系;访谈的阅读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访者与被访者的观点和态度等, 科普文的阅读就需要把握其在语言措辞上的科学性 (准确严密) 与普及性 (通俗形象) 的要求等。

如广东卷: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类问题,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是阅读难度相对较大的一类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学生在此类题型的作答中, 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作答信息的不全面、不完整, 遗漏得分点。另外, 在组织答案时书写量往往是超负荷的, 从而也影响了整体阅读的质量和答题的速度。在具体回答这类问题时,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为什么”分解题干时, 其原因需要在文本中寻找, 不能主观臆想;答案的组织在分点上也必须以思考的方向为依据;此类问题的涉及面比较大, 往往需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整体内容。

如广东卷:按照第 (7) 段中的黄侃的说法, 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 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 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类问题, 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难度相对更大, 无论是在问题的呈现, 还是在涉及的答题信息区间上, 此类提问方式的问题都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与前一类“为什么?”提问方式的问题丢分的原因不同, 以“怎么做”为提问方式的问题, 学生丢分的原因不在于其作答信息不全面, 而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涉及点, 找不准问题需要答哪些信息点, 因而答非所问, 南辕北辙。因此, 以“怎样做”为提问方式的问题其作答难度相对于其他两类问题就显得大得多。那么, 加强对学生转化问题与分解问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具体训练过程中,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转化与分解的思维需要贯穿作答的始终, 尤其要注意文本语句与题干信息之间的转化;此类问题在信息区间的筛选中, 也需要对语言信息的分解。

二.警惕题干中的提示信息, 明确作答方向与范围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答题中, “读题”除了前面所说的转化与分解的能力需要加强训练外, 还需要对题干中一些隐含的提示信息保持必要的敏感度和警惕性。综合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干设置中常见的隐含提示信息, 根据其对作答问题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隐含作答内容和方向的提示信息, 一类是隐含答案组织分点的提示信息。

如广东卷: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 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对实用类文本题干的解读在作答过程中尤为重要, 把握题干中的隐含信息能让学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作答方向, 确定答案信息区间, 也能让学生在答案的组织上变得思路清晰, 避免一些信息的遗漏。但这一简便有效的“读题”要求在学生的实际答题过程中, 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具体训练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干中心问题前面的导语性句子;注意题干中心问题前表示范围的限制性语言, 如“联系全文”、“文章第多少段中”等等之类的提示语;在关注题干语言提示信息的同时, 也要关注问题的赋分分值提示等。

命题形式 篇5

(三) 选择观点式

1、给出一些选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并予以说明。(E)

(1) Newspapers contain many information topics such as sports, current events,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Which topic do you like to read most often? Give reasons to explain your answer.

2、要求考生另外选择论点并给予说明。(F)

(1) Inventions such as eyeglasses and the sewing machine have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our lives. Choose another invention that you think is important. Give specific reasons for your choice.

(2) Sometimes it is fun to think of living in another time and place. If you could experience a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 what time and what place would you choose? Use reasons and specific detail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3) How do movies or TV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r? Use reasons and specific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4) Many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forests, oil, etc, are running out in the world today.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m? Give specific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idea about one kind of these resources.

命题形式 篇6

关键词:涵义,指称,弗雷格,同一律,点-瞬间

由对“a=a”形式命题的分析, 我们引出对弗雷格“a=b”形式命题的探讨。通过对“a=a”形式命题与“a=b”形式命题的几个方面对比, 揭示弗雷格“a=b”形式命题的认识价值, 并积极地为此进行有效的论证。

一、分析“a=b”形式命题的价值

在《论涵义和意谓》一文中, 弗雷格分析了“a=b”和“a=a”这两个句子形式的认识价值。弗雷格认为, 如果在“a=b”中, 是两个字母符号相等, 是两个符号之间的关系,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任意的, 因此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我们的表达式;如果我们把“=”看作是“a”和“b”这两个符号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a”和“b”就是表达同一个东西, 则如果“a=b”真, 那么“a=b”与“a=a”在认识价值上就没有什么关系, 没有什么不同。它们表示的不过是每个事物都与其自身相等的这一关系。

事实上, 通过学习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与奎因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之后, 我们得知“a=b”表达了一个综合命题, 它不是先验有效的, 它扩展了我们的认识。“a=a”表达了一个分析命题, 是先验的, 只要凭借逻辑中的同一律就可以得到, 它不给我们提供任何新的知识。显而易见, “a=b”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例如, 说“暮星是暮星”丝毫不假思索, 而说“晨星是暮星”, 则需要我们实际去观察和考证, 但结果表明这是天文学中的一项重大发现。那么我们会问“a=b”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弗雷格认为, 要做到这一点, 其进步性表现在“a”与“b”两个不同的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在另一层概念上 (涵义) 的不同。他认为, 与符号相关的, 不仅有被指称的对象, 而且还有它的涵义。涵义中包含了符号出现的方式和语境, 也包含了辨识所指对象的方式。当两个符号具有相同的所指对象时, 由于二者的涵义不同, 即认识这两个对象的过程与方式不同, 所以两个符号的等同关系具有认识意义上的价值。

二、论证“a=b”比“a=a”形式命题的进步性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知道“a=b”中的“=”不仅只是表达“a”和“b”所指的对象是相同的。“=”也表达“a”和“b”两个符号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正是通过“a”和“b”所代表的对象而建立起来的。而这种符号间的关系实际上指, 它们以特定方式与它们所代表的对象相关联, 是具有“a=b”形式的命题。所以要比具有“a=a”形式的命题有进步性。

人们也许会继续追问下去:我们如何根据“a=b”中“a”与“b”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把握它们不同的涵义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卡尔纳普的“点—瞬间”相关理论有助于为我们提供灵感。

卡尔纳普在《世界的逻辑构造》里把时空的点-瞬间解释为实数的四倍量, 并且设想按照一定标准把感觉的性质归之于点-瞬间。这样以来, 物理世界的一切对象就具有“性质C是在点-瞬间x;y;z;t”这种形式, 其中x, y, z代表时空坐标参数;t代表时间参数。根据他的标准, 具有“性质C是在点-瞬间x;y;z;t”这种形式的陈述将以各个参数被分配真值的情况而使某些普遍的特征达到最高点和最低点, 而且随着经验的增长, 真值亦将以同样的精神被递增地修正。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整理, 对科学帮助很大。

这样看来, 当某一对象用“a”表示的时候, 表明这个对象具有“性质C1是在点-瞬间x1y1z1t1”;而当这个对象用“b”表示的时候, 表明这个对象具有“性质C2是在点-瞬间x2y2z2t2”。显然性质C1与性质C2是不同的, 因为它们各自具有的时空参数不同, 进而使得同一对象本身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这样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了。

具体到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以“晨星是暮星”为例。经过长期的天文观察, 大家一直以为“晨星”和“暮星”是两颗星星, 并分别取名“晨星”和“暮星”。“晨星”就是早上出现在天空某一位置的那颗星, 而“暮星”是傍晚出现在天空另外某一位置的星星。它们出现于不同的时空当中, 它们反映到我们人类视野里的形态和状态也是不同的。当然, 必须要经过多次的观察与修正, 它们的总体特征才能在人们的认识里留下稳固的经验记忆。于是人们得出结论:这两颗星星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是不同的, 所以它们应该是两颗星星。也就是说, “晨星”的意义和“暮星”的意义是根本不同的。但是经验与观察被证明是不可靠的, 人们曾经视为两颗不同的星星实际上就是同一颗星, 即金星。如果两个原本被认为是不同的东西, 而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东西, 那么这样看来, “a=a”表达了本质, 而“a=b”则表达了现象。两个现象不同的东西能相等, 那是因为在本质上它们就是同一个东西。

三、结语

在弗雷格的理论中, 相对于事物属性, 我们得知事物本质存在是在先的。“晨星”和“暮星”相对于它们的共同指称对象 (金星) 而言, 这两个词的涵义, 只不过是在经验观察中金星所表现出的不同属性。它时而是早上出现在天空的那颗星星;时而又是傍晚出现在天空的那颗星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金星始终保持自身的同一性, 那么它还是原来那颗星。由“晨星”和“暮星”没有建立任何联系的孤立关系, 跨越到“晨星=暮星”的等同关系, 实际上也印证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具有重大价值。当我们认识到“晨星”与“暮星”的等同关系之后, 完全可以把这个两个词从字典里去掉, 也不必再做区分, 用“金星”取而代之。

参考文献

[1]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3]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命题形式 篇7

2009年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第一次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是在《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分拆和补充形成的。本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司战略(第一章到第七章);第二部分是风险管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

第二大部分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相对于《财务成本管理》科目而言新增的内容。第八章内部控制新增的知识点有: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发展、COSO内部控制框架五要素、公司治理原则。第九章风险管理原则新增的知识点有:风险管理的定义、内容、意义和程序,风险管理的成本与效益分析、障碍与挑战分析。第十章风险管理实务新增的知识点有: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管理。第十一章企业倒闭风险新增的知识点有:企业倒闭的原因和迹象、倒闭的措施和方案。第十二章信息技术管理新增的知识点有: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的重点章节主要有:第一章战略与战略管理,分值占10分左右;第二章战略分析——外部环境,分值占10分左右;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分值占8分左右;第四章战略选择,分值占23分左右。教材的难点章节主要有:第八章内部控制,分值占10.5分左右;第十章风险管理实务,分值占11.5分左右。

考试的重点是战略的结构和要素、企业使命和目标、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战略分析和实施的具体内容、内部控制基本要素、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及其风险等。考题形式上除客观题外还会考察案例分析题和简答题。

考试的难点是运用熟悉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具体案例,涉及行业环境分析、SWOT分析、战略选择、业务计划实施、战略控制(过程和方法)、财务战略的选择、COSO内部控制框架、汇率和利率风险等。

三、题型题量

题型、题分和题量分布如下:①单选题,每题1分,26题,共26分;②多选题,每题1.5分,16题,共24分;③简答题,每题5分,4题,共20分;④综合题,1题,共30分。其中,综合题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第二章战略分析的五力模型,第三章战略分析的SWOT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第四章战略形式的选择,第五章风险类别及分析。

四、大题解题思路分析及举例说明

1. 解题思路分析。

①看考试题目要求,考生带着问题去找内容。这样思路更清晰,效果更显著。②找准考点,分清主次,展开重点论述。③分析原因,比较优劣。答题条理要清晰,分段论述,切勿冗长。

2. 举例说明。

万科集团组建于1984年,最初从事录像机进口贸易。到1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机械加工、电气工程等13大类。1992年前后,万科通过增资扩股和境外上市筹集到数亿元资金,并将业务扩展到多个领域,曾一度被誉为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成功范例。然而,尽管万科业务越做越多,但由于缺乏整体开发思路和发展战略,公司资源迅速分散。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万科各地项目相继面临资金和市场困境,13个城市的超长管理链条使自身管理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不同的开发品种和项目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请分析万科采取的是何种竞争战略并对其进行评析。

答案:(1)万科采取的是多元化的战略,而且是离心多元化战略。“离心多元化战略”即是考点。

(2)离心多元化也称不相关多元化,指企业进入与当前产业不相关的产业的战略。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没有明显的战略适应性,所增加的产品是新产品,服务领域也是新市场,企业采用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从财务上考虑平衡现金流量或者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3)采用离心多元化战略的原因包括:①企业希望寻找高利润的市场机会;②现有的产品与市场存在缺陷;③从加大产品市场广度和灵活性中获得好处;④可避免与垄断有关的限制;⑤能更容易地获得资金。

(4)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机械加工、电气工程等13大类。优点:①分散风险;②获得高利润的机会;③易于从现有的业务中撤离;④能更容易地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⑤在企业无法继续发展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增长点;⑥充分利用资源;⑦获得资金或其他财务利益;⑧利用企业现有形象和声誉相对轻松地进入新市场。

上一篇:军事人员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的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