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质量

2024-06-28

命题质量(通用12篇)

命题质量 篇1

小学语文毕业质量检测的命题, 能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学的诊断、反馈、导向等功能, 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本文试以2012年江苏省部分地区小学毕业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为例, 解读检测内容和方法, 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总体来说, 这些小学语文毕业质量检测命题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所指示的方向, 通过命题引导教师把课程标准重视起来。考试命题依标据本, 注重整体性、开放性、定性评价和多样化, 主要包括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体验表达等几大板块。

一、积累运用冥冥强调“双基”训练 (约占30分)

【经典题型一】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面加点的词语用得恰当的一句是 ()

(节选自《2012年苏州市六年级语文学习质量评价与检测卷》)

【意图分析】以上题型, 考查的能力项分别是:读准应该掌握的生字、多音字以及方言习惯中易读错的字;能分辨常用词语中的同/近音字、形近字;联系语境或生活经验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 包括其中关键字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等等。

【教学导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程的“训练”应当有语文的特点与要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精读课文教学的落实,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读准、读通、读好精读课文。对于成语的教学, 教师应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可指导学生采用游戏闯关、分类积累、拓展积累和想象运用等方法。

【经典题型二】

诗文积累, 完成填空。

千锤万击出深山, 。 (于谦《石灰吟》)

大海失去了原色, 像似的, 醉醺醺地。《三亚落日》

《渔歌子》中“青箬笠, 绿蓑衣, ”,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江雪》中“ , ”, 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

孙陵听不进忠言劝告, 你可以用“, ”来奉劝他。

(节选自《2012年无锡市滨湖区小学毕业考试卷》)

【意图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的是:根据语境提示填写教材中要求读、背、述的优美诗句和关键词语;对有关课文题旨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对积累的适当拓展。既注重了教材的整合, 也体现了“以本为本、读背积累、灵活运用”的教学与评价愿望。此题的命制能测试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导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积累是前提, 运用是核心。只有积累落实到实处, 才有运用的可能;只有会运用了, 才说明真正具备了语文能力。学生要积累的应该是民族性的精华语言、名言警句等。教师既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精读课文的内容, 又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另外, 课后的广泛阅读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经典题型三】

仿写句子:

如果你是小鸟, 那快乐就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如果你是鱼儿, 那快乐就是 ;如果你是 , 那快乐就是 。

(节选自《2012年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试题》)

【意图分析】此类开放题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检测。答题既要符合情理又要符合语境要求, 具有一定的难度。仿写时, 要吃透原句“明示”和“暗示”要求, 既要关注结构形式, 又要写得富有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形神兼备, 才算仿写成功。

【教学导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的体验、感悟中去仿写。对于小学生来说, 优美的选文是他们学习规范语言、学会表达思想与感情的精彩范例, 在模仿中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 选那些文情并茂、结构严谨的课文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 并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 使学生有规律可循、有例可仿。长期练习, 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方法, 并将其内化为写作语言, 为习作作铺垫。

二、阅读理解冥冥突出能力培养 (约占35分)

【经典题型四】

1.“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我”比作 ,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 。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至少用上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节选自《2012年南通市海安县小学语文毕业检测卷》)

1.短文要说明的中心是, 为此, 运用了、 、 等说明方法。

2.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

3.第10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节选自《2012年无锡市南长区小学语文毕业检测卷》)

【意图分析】“阅读理解”是目前语文试卷上的“元老题”, 一般分“课内阅读理解”和“课外阅读理解”。考题设置的梯度呈递进分布, 由易到难, 分别要求深入文本之中、驾驭文本之上、跳出文本之外。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能力, 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拓展感悟的能力。

【教学导向】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 将语文教学锁定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言语内容 (读懂文本写了什么, 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容) , 也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理解文本是怎么表达的, 为什么这样表达, 积累内化、模仿迁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量增加思维的长度、深度、宽度, 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结合, 议论纷纷与圈画批注结合。指导学生用准确、生动、流利的语言表达, 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提倡每课增加学习反思环节, 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

三、习作实践冥冥重视体验创新 (约占35分)

【经典题型五】

真让我着迷 (2012年江苏通州检测题)

那一次, 我真的很棒 (2012年江苏无锡检测题)

在夏日里 (2012年江苏苏州检测题)

我是个的孩子 (2012年江苏常熟检测题)

收获 (2012年江苏常州检测题)

【意图分析】命题者根据课标的要求, 做到了活而有度, 能关注情感体验, 关注创新意识, 关注想象能力, 关注选择性。2012年的江苏小学毕业质量检测作文题以写实类居多, 也有想象作文, 一般都给予提示语, 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试题的范围和内容注重向生活开放, 努力贴近学生实际, 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写作欲望, 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学导向】每个儿童的生活故事都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语文教师要树立广阔的习作资源观, 将自身的教学视野从唯教材马首是瞻中走出来, 自觉融进儿童“真我”的生活中。每一次的习作主题, 要通过激发动机、主题阅读、实践体验、课堂教学、交流分享、拓展延伸等六个模块的教学,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动机、素材、立意、语言、方法等习作问题。在习作教学中, 要将阅读、揣摩、体验、发现及习作知识等悄然渗入儿童的言语世界中。

透过试卷命题走向, 不难发现, 只要找准线, 切中点, 语文教学可以简简单单。用毕业检测试卷引领平时教学, 把文本中的语文资源激活, 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 语文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命题质量 篇2

命题建议

一、试卷总体设计

1.难度系数:基本比例:7:2:1,即较容易的题占70%,中等题占20%,较难题占10%。

2.题型分值分布:①卷面3%;②基础积累与运用32%,③阅读理解30%,④习作表达(包含应用文)30%+5%=35%。

3.试卷容量:监测试卷为6开正反两面;90分钟完卷。

二、试题基本类型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基础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水平。◆增加:考查学生对《邹城市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指导纲要》六年级上下册(备选除外)的积累与识记。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四种基本阅读能力。四种能力指提取信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整体感知——形成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概括的能力;形成解释——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能力;解决问题——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三)习作表达

习作考查包括:记实作文(或想像作文)和应用文。

1.着重考查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文字,文从字顺地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考查学生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同时考查写通知、留言条、书信、建议书等应用文。

命题质量 篇3

摘 要: 考试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命制试题则是考试中的重要一环。过去,对试卷命题的质量评价常以主观定性的方式为主。现在可以依靠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实现对命题质量的定量分析。

关键词: 命题质量 定量分析 质量评价

一、命题定量分析的准备工作

启动SPSS19.0中文版,选择“变量视图”中,在名称下输入学号、题目1—12、总分等命题基本情况项目。在类型标记中,将学号定义为名义,将题目1—12定义为度量,小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他项保留默认设置。选择“数据视图”标签,在各行内输入学生的各题得分和总分数据(图2)。

图1 定义变量设定图

图2 数据输入图

二、命题的定量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用以描述考试总体情况的各分数统称为描述性统计量。在SPSS中,点击“分析—描述分析—频率”。将“总分”等变量名称选入待计算变量框中,在“统计”中选择要计算的统计量,选中均值、极值、标准差、中位数等项,最后输出结果(表3)。

表3 有效数据的得分描述性统计

(二)试题的正态分布预期

在學生群体足够大时,学生的能力呈正态分布。处于能力尖端和尾端的学生数量少,处于能力中端的学生数量多。在考试命题适宜,教学状况正常,学生水平相当,试卷评阅严谨的前提下,一份合格的试题,所反映出的学生成绩应呈现正态分布的特点。为研究试题能否体现学生能力的正态分布,可在SPSS软件中点击“分析—描述分析—频率”,在“频率”对话框中选择“图表”,点选绘制“总分”的直方图并标变化曲线(图4)。

图4 学生总分的直方—变化曲线图

若学生总分的直方—变化曲线图能呈现正态分布,那么,可进一步探究命制试题的正态分布预期。可利用单个样本K-S校验测查给定数据与正态分布间的显著差异。在SPSS中,点击“分析—非参数检验”,对“总分”进行单个样本K-S检验(表5)。

表5 试题总分的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

(三)难度

试题的难度(P)是测验题目难易程度的统计量。试卷难度等于试卷内各题的平均难度。要观测命题试卷难度,应先测量命题试卷内各题难度。试题计分方法不同,难度计算方法不同。

二分法计分(选择题、判断题)题目的难度统计。对于二分法计分的题目,答案只有对与错两种可能的结果(即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此类题目难度通常用通过率(P)表示。其中,P=1—R/N(其中R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答题总人数)。由此,可在SPSS中,运用“转换—计算变量”方法,在“计算变量”对话框中输入公式,直接算出二分法题目难度(表6)。

表6 二分法计分题目难度值

非二分法计分(主观题、论述题)题目的难度统计。对于非二分法计分的题目,难度(P)可以通过公式P=1—X/W(X为该题目均分值,W为该题满分值)计算。可采用“计算变量”方法直接输入公式,算出非二分法题目难度(表7)。

表7 非二分法题目难度值

全卷难度值(P)等于卷内各题难度平均值,采用SPSS“计算变量”可得p=0.4。

(四)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区别学生水平和能力的统计量。在实际统计时,常以考试总分作为考生的实际水平,而把某题的得分与学生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的区分度。

客观题的区分度统计,可把客观题得分视为等间距测度的连续变量,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统计区分度。主观题的区分度统计,可把主观题成绩视为非等间距测度的连续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在SPSS中,点击“分析—相关—双相关”。先选择客观题各题分数和总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1-6),再选择主观题(7-12(2))各题分数和总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到结果合成(表8)。

表8 各题区分度汇总表

(五)信度

信度是衡量一次考试可靠性、稳定性的统计量。信度代表着试题的可靠性,其取值在0至1之间。信度越高,可靠性越好,但容易造成成绩标准差过大。一般采用SPSS中克伦巴赫系数(Alpha模型)计算命题试卷一致性信度系数。在SPSS中,点击“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在可靠性分析对话框中,选择试卷各题得分数据。点击“统计量”,选择“如果项已删除则进行度量”,结果如下(表9-10):

表9 信度统计值表

表10 删除变量后项目统计值表

(六)效度

效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程度的统计量,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学生水平的程度[2]。可采用效标效度法测量试题的效度。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效度分析的校标,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计算命题测试分数与校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即为试题效度(表11)。

图表11 命制试题得分与平时成绩间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三、命题质量评价

第一,描述性统计量分析。由表3可知,命题平均成绩为32.54分(满分49分),最高分45分,最低分12分,标准差为6.94。平均分、标准差数值适当,极值差距较大,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对题目的理解差异大。由此可见,试卷命题中,部分题目可能表意不清,引发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作答的情况。此卷应注意题干的表达,使学生清晰了解题目意图。

第二,正态分布预期分析。由图4可知,学生总分变化曲线呈正态分布曲线样式,因而命制试题具有正态分布预期。由表5进一步分析K-S检验中的各数值可知,Z值为0.493,sig(双侧P值)=0.851>0.05,由sig(渐进显著性)>0.05,可得给定数据与正态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即总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第二,试题难度分析。一般认为,命题难度在0.4至0.7之间为宜,难度值小于0.4的题目难度较小,难度值大于0.7的题目较大。一般认为,最好的试题难度应接近于中等难度(即p=0.5)。因此,本命制试题全试卷具有中等偏下的难度(p=0.4)。这份命制试题如果运用在终结性考核中,用以检测学生在群体中知识掌握水平,作为合格水平测验,则效果较好。但作为过程性考核,则其难度水平较低,需适当加大难度。由表6、7可知,T9、T1难度过小,建议予以删改。T6、T3难度过大,应进一步结合课程评价标准加以研究,检验是否超纲。

第三,区分度分析。一般认为区分度在0.4以上的题目,鉴别能力优秀;区分度在0.3至0.39间的题目,鉴别能力良好;区分度在0.39以下的题目,应进行删改。由表8可知,全卷区分度总体水平适宜,能够区分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优劣。但T1、T3、T4、T6四题区分度较低(<0.39),说明学生在作答这些题目时,掌握的知识和对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不能充分体现在试卷答题分数上,因此,应作删改。

第四,信度分析。从表9可知,本次考试的信度为0.455。普遍而言,学校测验采用试卷信度应达到0.5以上。本命题试卷达不到可信要求,为提高本卷信度,本卷应进行修改。从表10可知,删除T1后全卷信度提升至5.0,故可考虑对T1进行替换。同时,目前本卷题量共12题,题目数量较少,可考虑通过适当增加题量的方法,提高全卷信度。

第五,效度分析。从表11可知,全卷效度值为0.83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显著性)为0.000,表明学生完成命制试题的得分与学生平时的成绩两者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命制试题具有较高的效度。

参考文献:

[1]张雪冰.试卷分析中的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J].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7-4).

命题质量 篇4

一、缘起——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命题研究能力

(一) 基于当前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曾对校内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平时对学生的练习、检测能坚持自己选题、编题, 进而自主命题的教师不到总数的10%;许多教师甚至没有命过一次题。多数教师, 包括老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检测主要采用两种解决途径:一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教辅材料; 二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编写的试题。这种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 使编制习题、命制试题对许多教师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 教师命题能力也逐渐退化。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命题研究, 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 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需要

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和解题技巧为何在低层次徘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包办代替过多, 学生未能充分参与;二是教师主导弱化, 未能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如教师备课质量低下, 课堂上点拨、指导不到位, 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当, 学生未经历体验过程等。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筛选、评价与命制试题的能力, 往往原封不动地将教辅材料发给学生训练, 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方面需要把教学质量提升上去, 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标、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 深入研究试题在考查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思想方法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通过研究高考试题, 提高命题能力, 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 精选、精编作业,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 基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考生答卷失误的种种表现, 实质上反映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问题表现在考生身上, 根源却在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优化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 即需要优化和改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 设计有效作业。改进课堂教学, 即要把重“教”的课堂转变为重“学”的课堂, 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课堂;设计有效作业, 就是要求教师设计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作业。作业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命题能力直接相关, 很难想象一位缺乏命题能力的教师会设计出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的有效作业。

(四) 基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 即编制出一些原创性、高质量的试题,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指导意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试题, 提高命题能力, 才能得以实现。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教学观念不断更新, 教学策略不断优化, 使得教学更加精准, 具有针对性。

(五) 基于学校自主组织考试的需要

尽管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目前还不太可能消失, 如提前班学生的招考、毕业年级的模拟考试等, 但是学校内部还是有各种类型的考试, 比如单元考试、期中考试等, 对这些考试, 学校有命题自主权, 需要教师去命题。学校应该以科学、有效的命题为引导, 改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发挥考试的检验、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实践——怎样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改进 课堂教学

教师命题能力欠缺,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命题”为研究主题的研修活动过少, 教师缺少必要的命题技术培训与指导;二是许多学校为了体现考试公平, 往往采用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命制的试题, 导致教师的命题权缺失。要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 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的策略, 即比较研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命题比赛相结合。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命题能力。

(一) 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命题规范性

邀请省市学科教研员或命题专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术培训, 使命题工作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经验走向科学。尽管不同学科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有所不同, 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命题程序和命题要求。

1.明确考试要求

教师要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并按照从低到高的能力水平进行罗列, 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

2.拟定命题计划

命题计划一般是通过“双向细目表” (见表1) 来体现的。“双向细目表”包括两个维度:纵向是学科的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基本要求, 参照各部分知识在学习中所用的时间, 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应用价值等因素, 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测试点及其所占比重。横向是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包括考试要求、预估难度、题型、试题来源等。拟定命题计划, 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混乱、偏离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查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3.编制试题

依据命题计划表, 利用题卡命制试题 (见表2) 。

4.组卷、统计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组卷, 难度相同的按章节顺序。再利用汇总表进行统计, 突出试题的质量指标, 反映试卷整体情况。

5.用心打磨试题

“磨题”是试卷命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磨题”环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 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 哪些不能给分, 即评分宽严的把握;二是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 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 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三是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 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 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磨题”时要再三地读题, 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 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 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通过合作研讨, 提高试题研究能力

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有其局限性, 往往带有自己的偏见, 需要和同伴合作讨论, 借助集体力量对试题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分析。

1. 备课组合作研讨

在开学初, 备课组长把每个主题单元 (模块) 的命题任务分解给备课组每一位成员, 让教师自主命题, 然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 组织教师“说题”和研讨。最后, 命题教师根据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试题, 供备课组每位教师使用。教师“说题”和合作研讨要围绕试题所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考查价值以及试卷所覆盖的知识面、核心知识的含量等方面进行。

2. 校际合作研讨

开学初, 学校教学处与教研组长及联考学校共同商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各年级考试的具体安排, 包括命题学校及学科、命题研讨时间、提交试卷时间、考试时间、汇总成绩时间等。需要指出的是, 承担命题任务的应该是各校教学骨干, 以保证试卷质量;命题研讨时间比考试时间提前两周左右;命题研讨围绕学科指导意见进行, 主命题教师要逐题说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来源等;研讨时对题不对人, 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通过教师自主命题和集体合作研讨, 有利于促使教师对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分类, 从而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 而这种能力对一个教师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控制试卷难度, 发挥考试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作用, 让学生在考试成功的喜悦中开始新的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各类统一考试的把握能力, 从而提高教师组织复习迎考的能力。

(三) 通过模仿改编, 提高试题创新性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 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试题命制能力, 就要从原创试题开始。其实, 原创试题的要求非常高, 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开始就定位于原创试题并非是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时, 主要是处理好模仿、改编与创新的关系, 学会在模仿改编中创新。

模仿是最基本的一种命题方式, 往往也是试卷命题实践迈出的第一步。一旦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某个题目不错, 便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它的表述方式、模仿它的选材技巧、模仿它的设问策略、模仿它的答案组织等。当然, 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照搬和机械复制的过程, 而是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消化吸收的能动过程。通过模仿, 不但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查, 而且可以教师在模仿的过程中, 领会命题的思路, 掌握命题的技巧, 提升命题的能力, 实现多赢效果。

在模仿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对试题做改编的工作。从具体的意图看, 改编可分为两种:一是“去粗取精”式的改编, 即对某一试题, 如果我们觉得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 或尚有可完善之处, 我们就可通过对它的改编, 让试题变得更完美。二是“由此及彼”式的改编, 即某一试题本身没有问题, 且又有较多利用空间, 我们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挖掘, 从这个题目延伸出其他题目来。就主观题的改编而言, 这种“由此及彼”式的改编具体可考虑两大原则:一是问题不变改材料, 即用新的情景材料取代原题的情景材料, 通过情景材料的变化使题目的“相貌”变得更漂亮;二是材料不变改设问, 即在原题材料下, 对题目的设问进行变换 (主要包括:主体变换, 如把“政府”换成“企业”;知识变换, 如把“经济生活”换成“政治生活”;角度变换, 如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办”;等等) , 以达到考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对题目的改编,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题的资源, 发挥原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改编更能开阔我们命题的思路和视野, 提高我们命题的能力和水平。

站得更高, 才能看得更远。学会模仿, 善于改编, 其实就是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是给自己造就一个较高但又坚实的“基础”。再则, 一个连模仿、改编也不会的人, 谈何创新呢?要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 就必须从模仿、改编中学会创新。

三、展望——今后教学中应如何改进

纵观近几年的浙江高考试卷, 顺应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考命题站在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高度, 已逐渐确立了以考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考查目标体系, 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却反应迟钝, 总也跳不出知识中心的窠臼, 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如高考命题关注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学中却注重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 教学中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高考命题强化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 教学中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 教学中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核心是教学内容的优化, 推动力是教学评价的导向。

(一) 体现“两性”统一, 浓郁历史味道

让人文性与科学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 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 唯有遵循这样的要求, 我们的课才会上出浓郁的历史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应尽力把对史料的理解、品味、表达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糅合在一起, 力求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 注重主干知识, 提高训练实效

教学中, 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史料的训练, 人文精神的传递才会有载体;只有注重人文熏陶, 历史主观题的训练才有生机和活力。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训练的过程中, 落实历史学科的史料性和人文性。

(三) 实施有效积累, 引导巩固运用

人们常说, 有丰富的积累, 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自主学习, 有效的积累不是靠教师的强迫取得的, 而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觉建构, 是一种有意义的自觉行为, 伴随这种行为的是一种运用的冲动。实施有效积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充分的感悟、理解和品味, 激发积累兴趣和欲望;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材料进行迁移运用, 加深理解, 强化积累;三是要分层要求, 因材施教, 正视学生的差异;四是要丰富手段, 创新形式, 重视效益。

(四) 优化过程设计, 引导有效参与

面对课堂实际, 我们还应注意:一要善于设计课堂提问, 坚决抛弃无思维含量、无思考价值的提问;二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三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等。

在随堂听课中我们发现, 有些教师虽然手头有教案, 但心中无教案, 所以一到课堂中就只注意教案而不注意学生, 学生参与率很低。课堂最大的务本是务学生之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重视课堂细节。比如, 就具体的材料而言,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与思考?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你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引领学生感悟?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高二命题半命题作文 篇5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什么都拿得起,写字、画画、写歌、摄影、演戏突然间有一天斩钉截铁什么都放下,修了律宗。生活的态度在于我们自身,拿的起放的下。生活为我们自己而活着。

寓言的角度可以分成很多方面来看,然后我更期望积极的看待寓言展现的一面。生活中我们无数次的在扮演着寓言的角色。却往往沉醉在悲伤的画面里。有人问我,如果安娜第一次开的是快乐的窗子,她的父亲会不会拉她去看悲伤的窗子呢。我说会。但是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父亲告诉她生活态度,后者肯定是父亲告诉她生活的艰辛。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艰辛。抵御消极的思想和感触。

联系上一个同学,和她的谈话感觉还是停留在初中的志向的感觉当中,所不同的是,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还在不断的奋斗。她说,不管生活是怎样的,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是她得到的最多的东西。她坦言刚毕业的辛苦是她一生的财富,让她不断的获取财富的积累。

面对生活,我们要么泰然处之,要么无聊慰藉,前者我们回味的是生活的精彩,而后者常常抱怨,一辈子,都没开心过。

回想小学,初中,老师给我们的是快乐的窗子。大学毕业后背井离乡的为着自己的理想,在灰暗的窗子中寻找儿时的窗子。其实,第二扇窗子沁淫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总于快乐擦肩而过。为什么呢?

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篇6

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形式和否命题.

(1) 若m2+n2+a2+b2=0,则实数m,n,a,b全为零;

(2) 若xy=0,则x=0或y=0;

(3) 若abc=0,则a,b,c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解析分清条件和结论.要得到命题的否定(即命题的非),只要否定结论;而要得到否命题,则既要否定条件,又要否定结论.

(1) 否定:若m2+n2+a2+b2=0,则实数m,n,a,b不全为零;

否命题:若m2+n2+a2+b2≠0,则实数m,n,a,b不全为零.

(2) 否定:若xy=0,则x≠0且y≠0;

否命题:若xy≠0,则x≠0且y≠0.

(3) 否定:若abc=0,则a,b,c全不为零;

否命题:若abc≠0,则a,b,c全不为零.

“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

(1)概念:命题的否定是指直接对命题的结论进行否定后得到的命题;而否命题则是指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进行否定后得到的命题.

(2) 构成:对于“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否定为“若p则q”;而其否命题则为“若p则q”.

(3) 真值:否定命题的真值与原命题相反;而否命题的真值与原命题无关.

它们的联系在于:在否定的过程中,同一判断动词、量词或联结词否定后的词语都是一样的.

现把常用的判断动词、量词或联结词及其否定列举如下:

正面词语至多有n个1个也没有

所有(任意)小于大于

否定

至少有n+1个

至少有1个

存在

大于等于

小于等于

正面词语

等于是都是p或qp且q

否定不等于(大于或小于)

不是不都是

p且q

p或q

例2已知p:实数x满足|5x-2|>3,q:实数x满足x-35x+1≥0,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错解p:|5x-2|≤3,即p:-15≤x≤1.

q:x-35x+1<0,即q:-15<x<3.

所以p/q,q/p,故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错因由q:x-35x+1≥0得q:x-35x+1<0时,简单地认为“>”的否定是“≤”.事实上,在一个式子有可能(因为其中变量的取值)无意义时,“其大于某常数(隐含了其有意义这一陈述)”的否定为“其小于等于该常数或其无意义”.

正解q:x-35x+1≥0(x-3)(5x+1)≥0,5x+1≠0

x<-15或x≥3,因此q:-15≤x<3.而p:-15≤x≤1.

所以 pq,而q/p,故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也可以先化简p与q,判断出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根据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得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评析对命题p进行否定时,要注意对命题p从整体上进行考虑.

巩 固 练 习

1.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形式和否命题:

(1)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 自然数的平方是正数.

2. “若a,b都是奇数,则a+b不是偶数”的否定形式为____;否命题为____.

3. 已知p:实数x满足1x2-x-6>0;q:实数x满足x2-2x-3>0或x2+5x+4≤0,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命题质量 篇7

1. 明确教学质量检测的目的

不同性质的检测考试其命题要求和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覆盖面、难度系数、综合程度与测试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如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的测试属于终结性测试,其目的是对整个模块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命题的范围要涵盖整个模块,难度则参照课程标准要求,还要对模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又如高考模拟考试测试(以2009年平顶山市春季高三生物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命题为例,以下简称“二模”),其目的是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结合平顶山市教学的实际情况,考查学生对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着重考查学生生物学科的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以及对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教与学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另外,测试试卷尽可能体现新课程与新高考的要求,从而为下阶段的复习起到导向作用,并为各校综合训练进行命题提供参照样卷。

2. 确立命题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1) 命题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超范围,不出偏题和怪题; (2) 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的掌握,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3) 试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在科学性、公平性、时代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命题的基本要求是: (1) 检测试题要准确把握高考走向,严格按高考要求和高考样卷结构命题,力求做到难度和区分度科学合理; (2) 重视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检测考查,不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 (3) 编制试题入题的难度要低,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卷难度系数约为0.65,原创题的比例为60%以上,改编题的比例为40%以下。

3. 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从宏观上确定测试的总体思路,而具体的考查内容与认知要求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谋划,以明晰考试的重点、难点,以及试题的结构、考试时间等项目,并且审视试题背后所蕴含的价值问题。这个任务可通过“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来完成。“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直接为设计试题而提供的操作工具,它是测试过程中进行命题的标准,具体规定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及其能力要求所占的权重,以及题量、题型、难度等考量。

不同知识内容与相应学习行为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在测试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差异,其权重的分配主要考虑各知识点在整个学习领域的重要性,所占教学时数的比重,以及对以后学习的迁移和保留作用。

4. 编制试题的基本程序

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应由几人组成命题组共同进行命题。在命题中,编制试题是决定试卷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大致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4.1 广泛阅读,收集命题素材。

根据“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规定的知识内容收集素材,这包括已有的成题,以供改编使用,但要原创试题,则必须注重生物模型的构建和情景的设置,突出生物学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这就对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4.2 梳理素材,草拟各类试题试题。

编写是命题的主要工作,如前所述,“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编制试题的依据。当然,在编写试题的过程中,也可对“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要细心梳理素材,将所有搜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去粗存精,所选材料要科学准确、与考查的知识点相吻合。其次,要确定试题所代表的内容,以保证对测试目标有充分的覆盖面,并使各知识点的比例适当。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试题的科学性,要将每一小题都与“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相比照,确保试题不会偏离标准。再次,要根据能力要求确定题型和呈现形式、预设题目的难度,保证审题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应在整幅试卷中体现出来。同时,还要揣摩此题对能力的要求是否适合学生。最后,要注意到不同种类的图表是否都有呈现,以保证试卷具有情境材料多样、图像美观丰富的特点。只有通盘考虑以上各个因素,编制的试题才能使知识点分布合理,并且与课程标准深度匹配,才能够保证测试的有效性。

试题从评分的客观程度上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以选择题最为常见,主观题有论述证明题、实验设计题和计算题等。对于选择题的编制,题干表述应力求精炼、准确。当题干是不完整的陈述句时,每个选项都应与之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选择项的文字要简明扼要,其文字长短与语法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各选择项有相同的词语时,要置于题干中。对于主观题的编制,应以考查核心知识为主,要将问题与实际情境材料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综合考查理解、分析、评价、表述等思维能力,题意要严谨无歧义,设问要明确不空泛,且要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4.3 研磨试题,进行试卷排版。

一份好的测试卷必须经历一个封闭式研磨试题的过程。首先,命题人员应该对所录用的试题进行综合审核,其审核的标准是试题是否符合“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的要求。其次,对试题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精心推敲,保证严谨科学,语言简洁准确,经历分歧—争论—共识—修改的阶段,不让一道试题存在保留意见。最后,对试卷进行科学的编排,同一种题型的试题按由易到难的梯度排序,可增强学生的答题信心;全卷的排版要体现整体美感,根据文字在试卷中所担负的职能设计不同的字体、字号;图表要清晰美观,要根据文字、版面与答题空间确定其位置和编排方式。

5. 编写答案和确定评分标准

答案与评分参考是试题构成的重要部分,没有答案与评分参考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试题。编写答案和确定评分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5.1 选择题答案要唯一,具有排他性。

5.2 答案与评分参考的关系要一致。

主观题答案符合解答要求,评分参考应明确。如:只要观点(或结果)对就可以给分,还是因叙述或解答的正确顺序分步给分,或是部分对就部分给分。

5.3 评分参考的要求:主观题评分参考要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评分细则可操作性强,易于控制评分误差。

一个出色的命题者必须做出试题准确的答案,因此建议答案编写与命题同步进行。命题与答案分开编制,容易造成命题者仅限于提出问题,而忽略思考如何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要确定相应的评分方法,主观题要给出评分标准,在严格要求时还需要制订评分细则。评分标准的质量反映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表现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信度。

命题质量 篇8

教育部于2004年实施了高考“国家统考, 分省 (市) 命题”的改革举措, 继北京、上海之后又增加天津、重庆等9个省市参与自主命题, 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增至11个, 2005年增至14个, 2006年增至16个, 截止2013年已增至19个。而重庆市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从2004年开始, 至今已走过10年。因此, 笔者对重庆市10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进行了历时分析, 旨在探究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命题质量。

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以下简称《课标》) 对高中毕业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函等; (2) 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 (3) 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 文体恰当, 用词准确; (4) 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 (5) 能填写各种表格, 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 用语基本正确、得当; (6) 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 (7) 能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 格式正确。

国内现有文献中针对某年自主命题卷的共时研究较多[1], 但针对自主命题卷的历时研究相对较少。而笔者对重庆市高考英语卷的历时分析到目前为止, 也尚属首次。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启用自主命题方式已有10年的时间。自主命题是否有效地测试了考生的书面综合运用能力, 从而发挥了它最大的效度优势?重庆市高考英语写作命题的质量如何?我们有必要展开研究。本文以2004年 -2013年10年间重庆市高考10套英语书面表达题为研究对象, 从试题内容和试题设计两方English on Campus面进行历时分析与研究, 旨在检测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命题质量, 同时尝试为今后该题的命制以及重庆市高中乃至全国范围内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建议。

二、研究设计

2004年, 重庆市进行了首次高考自主命题。接下来, 笔者以2004-2013年重庆市自主命制的10套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为研究对象展开探索 (见表1) 。

本研究借鉴辜向东、高小莹 (2008) , 辜向东、杨志强 (2009) 提出的研究框架, 并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教育部, 2011) 进行修改, 最终确定从体裁、题材、信息提供形式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见表2) 。为确保分析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本研究由笔者先后两次单独完成, 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内部一致性为98.1%;然后, 由语言测试课的一位小组成员分析得出:本研究的外部一致性为90.4%;对于有分歧的地方, 笔者请求测试课的同学进行讨论,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本文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按照表2的分析框架对2004-2013年重庆市高考英语卷书面表达题进行分析。在试题内容方面, 主要从体裁、题材和信息提供形式角度进行分析。而在试题设计方面, 主要从真实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提示信息角度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 2013年重庆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发生了变革, 第一个写作题为开放式作文题, 需要考生根据材料发表感想, 要求紧扣材料、有明确的观点, 词数不少于60个, 分值为15分。第二个写作题是半开放式作文题, 考生要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规定题材的作文, 词数不少于80个, 分值为20分。

(一) 试题内容

1. 体裁

传统意义上的文章体裁分为四类, 即: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描写文[2]。笔者根据《课标》的要求把体裁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和应用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造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而应用文则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 具有一定格式, 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2004-2013年10年间, 重庆市高考英语卷11道书面表达题主要考查了三种体裁:应用文 (8次) 、记叙文 (1次) 、议论文 (2次) , 而说明文却没有考查。这种过度偏重应用文的考查会导致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分偏重应用文的教学, 而忽略了其它文体的教学。

由表3可以看出, 在这八年的应用文写作中, 命题者积极尝试了多种考查形式, 如电子邮件 (2次) 、书信 (3次) 、发言稿 (1次) 、网上发帖 (1次) 、申请表 (1次) 。这些试题都是对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考查, 究其实质, 重在考查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然而, 虽然这些考查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丰富多样, 但是却没有真正考查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考查形式比较单一。如:2006-2013年的8次应用文写作均给出了邮件、信件、申请表的格式和开头, 只要求考生写出正文。

2. 题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 (2013) 规定写作要选用考生所熟悉的题材[3]。根据考试大纲和重庆市高考英语试卷的具体情况, 笔者主要探究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社会与文化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的话题 (见表4) 。其中关于学校生活的话题较少, 因为考生平时最主要的生活范围集中在学校, 适当增加关于学校生活方面的话题会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

2004-2013年重庆市高考英语卷书面表达题的题材呈现出逐年丰富的趋势, 涉及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对高中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重庆市高考英语试卷比较注重对社会活动题材的考查, 特别是2007-2012年高考英语试卷除2008年 (学校生活) 和2010年 (日常生活) 外, 其余全是关于社会活动的题材, 然而这些话题似乎距重庆市的高中学生有点遥远。如2009年试题:某国际动物关爱协会面向全球中学生招募“动物代言人”, 希望申请者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为之代言;2012年试题:某国际网站提供个人闲置物品交换服务, 现在, 你打算通过该网站将自己的一件闲置物品与他人交换。面对这样的话题, 考生就可能一时不知道如何下笔。

3. 信息提供形式

在英语书面表达试题中, 提供信息的作用是进一步阐释写作任务, 使之更为详尽、清晰, 以帮助受试者理解试题的要求[4]。书面表达题信息提供形式有提纲、图画、图表、文字提纲等。其中文字提纲型是最近才开始采用的, 其主要出现广东、湖北等地的高考英语试卷中。而提纲型书面表达一般有较多的文字提示或说明, 要求表达的内容要点比较具体, 为考生规定了表达范围, 量化了写作要点。从表3可以看出, 重庆市高考英语试卷书面表达试题除2004年是图画信息形式外, 2005-2013年全部采用了提纲信息形式。由此可见, 重庆市这10年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信息提供形式过于单一, 有必要丰富信息提供形式并发挥不同信息提供形式的优点。

重庆市2013年高考英语卷书面表达题采用了一种新的尝试, 首次出现了文字提纲这种信息提供形式。文字提纲型写作是指给考生一段英文文字, 并以提纲的形式列出写作要点, 考生的写作必须建立在对该段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类读写结合的写作任务既考查考生的语言输入能力, 又考查其语言输出能力, 综合性很强, 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也反映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二) 试题设计

在试题设计方面, 笔者主要从试题设计的真实性、交际性、开放性和提示信息是否适度四个方面分析书面表达试题的特点。具体情况见表4。

1. 真实性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设置的情景应该具有真实性。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是指试题设计的情景对受试群

体而言是否真实, 即是否是他们现在或将来很有可能遇到的情景[6]。鲁子问认为, 用英文写作, 主要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 或者与外国读者进行交流, 而以国内读者为主要写作对象, 欠缺真实性[1]。但是大部分高中学生在课堂之外几乎不会用英语写作, 所以试题的真实性只能通过尽可能模仿适合考生学习和生活背景的语言情景或构建一个虚拟的环境来体现, 以此来推断他们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书面表达提供的情景要是考生所熟悉的, 确保他们有话可说, 从而实现真实性。

表4显示:2004年、2005年、2008年试题设计的语用场景是国内。但是这些场景十分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 都是考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 如帮妈妈做家务、为学校“英语写作”栏目写介绍、给老师送礼物等。这样的任务与考生运用这些语言的实际语境对应程度较高, 真实性较好。而其余七年的试题均是要求考生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并尽量将语用背景与国外相联系或者将背景放在国外, 体现了运用英语写作的必要性。另外, 这十年的试题都把考生设计成学生李华, 这与考生的实际身份相符合, 增加了试题设计的真实性。

2. 交互性

李筱菊认为, 写作题应该使考生带着明显的对象意识去写, 明确知道是写给谁看的, 其内容表达应该具有互动性[6]。试题设置的情景应该考虑到交际互动性, 即, 要明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交际者的身份等信息, 传递表示感谢或道歉, 提出要求或建议的信息, 比如表达愿望或陈述观点等[4]。从表4可以看出, 2004-2012年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具有交互性特征, 即试题设计都明确指出了假定作者和目标读者等基本书面交际要素。如2007年书面表达试题假定考生是新华中学的学生李华, 并要求考生用英文给美国癌症女孩Amy写一封慰问信 , 主要内容应包括 : 自我简介;得知的情况;表示鼓励;打算为她做什么; 祝她早日康复。因此, 写作任务很好地遵循了试题设计的交互性原则。

然而, 交互性欠缺的是2013年重庆市高考英语写作 (一) 。该试题要求考生就以下英文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A mother said, “My son is always on thephone, sleeping, out with his friends, or in his room.He never has time to talk to me.”文字提纲型的信息提供形式在这里发挥了其优势, 但是给考生提供的互动的目的、对象和互动者的身份都不明确, 考生不知道是写给家长的, 还是子女的, 只知道是写给阅卷员看。这不是实际生活中真实的交际情景, 因此缺乏交互性。

3. 开放性

书面表达试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 即写作试题应该给予受试者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 而这个空间不宜太大, 否则将不利于评分[4]。开放性的设计旨在为不同英语水平的受试者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 用于区分受试者的写作能力。但同时必须注意具体化和限制考试的写作输出, 否则受试者的写作内容五花八门, 难以用同一标准评分, 很难保证测试的信度[6]。

从表4可知:2004-2013年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设计对开放性原则普遍把握较好, 开放性适度的试题比例为91%, 开放性较大的试题比例为9%。开放性太大的试题为2013年重庆市高考英语写作 (一) 。该题仅仅给考生提供了一段英文材料, 并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试题可能会令考生的答题内容千奇百怪, 其评分标准很难统一。

4. 提示信息

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提示信息应该适量, 避免冗杂或过少。一般说来, 开放性太大的试题的提示信息也偏少[6]。

考查书信写作时是否应该给出书信、电子邮件、申请表等的开头和结尾?在这10年的11道书面表达试题中有8道题都提供了书信、电子邮件、申请表的开头和结尾。但《课标》里明确规定考生必须掌握写信的一些基本常识, 比如开头称呼怎么写, 结尾落款怎么写等等。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04-2013年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命题质量总体较高。主要表现为:试题命制紧扣《课标》理念;体裁比较多样, 包括应用文 (8次) 、议论文 (2次) 和记叙文 (1次) ; 并且应用文的形式丰富, 包括书信、电子邮件、申请表、宣传稿和网上发帖;题材的涉及面较广, 涉及到学校生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社会与文化方面;试题设计的真实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原则把握得较好。然而, 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裁比较集中于应用文, 说明文却没有涉及;2013年的文字提纲型作文开放性太大, 交互性和提示信息欠缺, 既让考生不知从何下笔, 又为评分增加了难度;在应用文书信、申请表、电子邮件的考查中, 试题均给出了开头和结尾, 这与《课标》的理念相悖。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笔者对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设计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旨在为重庆市以及全国各地试题的命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提供形式

由本文分析结果可知, 重庆市高考自主命题10年的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信息提供形式比较单一, 除图画型和文字提纲型出现一次外, 其余全为提纲型。这就导致一些考生可以通过背诵范文模板来准备考试。因此,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形式应该多样化, 避免目前以提纲型命题为主的现象。命题者需考虑在命题中配备图画和图表等人力辅助资源[9]。关于试题中信息提供的表达形式, 不应该局限于提纲型, 而应采用更加丰富的信息提供形式, 充分发挥图画型、文字提纲型和图表型的优势。

(二) 丰富应用文的考查形式

纵观重庆市高考英语这10年的11道书面表达试题, 总共出现了8次应用文写作, 命题者积极尝试了多种考查形式:电子邮件 (2次) 、书信 (3次) 、发言稿 (1次) 、网上发帖 (1次) 、申请表 (1次) 。这些试题都是对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考查, 重在考查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然而, 虽然这些考查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丰富多样, 但是却没有真正考查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考查形式比较单一。如:2006-2013年的8次应用文写作均给出了邮件、信件、申请表的格式和开头, 只要求考生写出正文。但《课标》里明确规定考生必须掌握写信的基本常识, 比如开头称呼怎么写, 结尾落款怎么写等等。所以笔者建议, 试题可以适当地考查考生对应用文格式的掌握, 在试题中不给出应用文的格式和开头, 这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书信、邮件、申请表等的格式规范。

(三) 大小作文相结合, 以增加试题难度梯度

专家一般建议设置至少两个写作任务[8], 但是笔者对重庆市2004-2013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研究显示, 只有2013年的试题设置了两个写作任务。笔者建议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应该继续采用两个写作任务。这样能够加大书面表达试题的难度梯度设计, 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 更能突显书面表达多样性的功能, 有利于调动考生书面表达的积极性[9]。笔者相信这些分析和建议有助于使重庆市, 乃至全国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命制更加科学和规范。

摘要:十年来重庆市高考英语试卷书面表达题的命题质量总体较高。主要表现为:体裁趋向多样化、应用文的考查形式丰富多样、题材范围较广、试题设计的真实性原则把握较好、交互性和开放性适中等特点。然而, 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体裁比较集中于应用文、考查形式比较单一、信息提供形式主要局限于提纲型、应用文体裁的写作提示信息多余等。据此, 对重庆市高考英语试题的命制, 以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值得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进一步探索。

命题质量 篇9

一、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1.坚持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的原则。

2.坚持以能力和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充分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3.图文兼顾, 材料量减少, 设计简洁, 呈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4.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命题的特点。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 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以知识为载体, 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现实, “以人为本”, 重建核心价值观, 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

二、高考历史复习值得重视的十个趋向

1.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在客观试题中如此, 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

3.命题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 综合性增强。加大了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交叉与综合的力度。

4.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 也就是先确定区域, 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 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考查。

6.突出周年问题考查。

7.突出重大工程问题 (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科技工程等) 考查。

8.突出重大时政问题显性化考查。

9.突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化考查。

10.突出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十二点备考对策

1.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稳扎稳打。

2.要回归基础、抓住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线索的清理、基本结论的证明) 。

3.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文明意识。

4.正确认识国际关系问题, 重视大国崛起及联合国的改革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关注课改和课标, 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

6.研究高考试题, 训练解题和答题技巧, 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

7.正确对待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正确的对策。

8.正确处理“大小字”关系。特别要注意新中国建国后和二战后的小字知识。

9.关注新增考点, 最好把新增考点的具体知识归纳印发给学生, 落实到位。

10.关注时政与社会热点。如:

(1)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上的盛世、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物价、腐败、医疗和住房等问题) 。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唐代对外开放、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

(4)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如:中非、中印、中俄、中日关系) 。

(5) 关注重点工程及能源、环保问题 (如:丝绸之路、大运河、铁路;石油、电力、核能, 可持续发展) 。

(6)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藏地区、环渤海地区、北京) 。

(7) 关注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如:台湾和西藏问题) 。台湾和西藏是当今的热点问题。

(8) 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周年和次周年。

(9) 关注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精神。

(10)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12) 高频考点的备考建议。突出重点、热点和主干知识。

(13)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如水灾、雪灾、地震等。

11.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搜集工作。

12.调整心态, 科学备考。

总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就能够达到“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的目的。

摘要: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认真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把以前总结的知识再看一看, 把错题本再翻一翻, 把知识盲区再补一补, 成绩在短时间内会得到提高的。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

命题质量 篇10

一、在命题方向上做到“三个把握”

命题方向的科学确定, 既是保证试卷效度、信度的需要, 也是统一命题教师思想的需要。命题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 正确把握命题方向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前提。

首先, 要把握考试的性质与目的。命题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 起始于目的。目的是命题的灵魂, 命题目的的引导作用贯穿于命题的整个过程。如, 中考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学业水平考试,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 目的是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 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 中考就是一项学业水平与升学选拔兼顾的考试, 这两者间如何兼顾, 孰重孰轻, 直接影响到命题难易度的设计和把握, 也直接影响到命题质量的社会评价。所以, 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及相关的文件, 认真分析考核范围内的教学现状, 开展调研测试建立参照常模, 正确把握命题方向, 这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与基础。

其次, 要把握课程标准。试题要反映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要加强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历经验的联系, 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必须基于标准命题, 也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测试题目的开发, 并使得测验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为此, 命题教师就得牢牢把握课程标准, 全面了解学生使用的教材, 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命题, 才能使命题真正彰显学科特色。

第三, 把握教学实际。中考命题, 就要对测试范围内考生的整体学业水平进行科学预估, 了解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实际水平及学科教研水平, 体现本地的生活元素、文化元素。因此, 联系实际命题, 既能提升考试内容的效度, 又能为考试区分度设计提供依据。

二、在命题技巧上要坚持“三化”

1.优化命题程序

多年的中考命题实践, 我们一般都遵循以下命题程序:制定考试文件→出台学科考试说明→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调研测试及分析→命题人员集结 (学习保密要求、学习课标、把握教材) →编制双向细目表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要求、考查方式等) →整体设计试卷→独立研发试题→小组讨论组卷→试题审校→试卷质量自评→试卷印刷→考试→阅卷指导→试卷分析与评估。其中, 调研测试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严格按中考要求组织命题测试, 抽取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参加测试, 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 一是进一步了解实际教学水平, 二是及时调整命题难度、区分度和试卷结构, 三是为直接命题的教师提供参照。

2.细化命题依据

双向细目表是命题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设计方案, 是命题的整体设计、学科研发试题的基本依据, 是命题过程必须遵循的。

一份科学的双向细目表, 在命题中能发挥“三个确保”, 即确保覆盖面, 确保不偏离考试目标层次要求, 确保不出怪题、偏题。要使双向细目表更具科学性, 首先, 要明确编制的依据。就中考的双向细目表而言, 必须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本市中考方案及学科考试说明, 结合全市初中学科教学实际, 兼顾城乡差异。其次, 要准确确定其考察目标。从认知要求的角度确保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将考察目标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层次。第三, 要合理确定“命题范围”。要保证测试范围与标准范围一致、不超标, 试题涉及的内容就不能超出考试范围。大规模考试对所有教师教学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 高质量的试卷才能发挥正确导向, 因此, 我们不能忽略“命题范围”考量。第四, 题量要合理, 分布要均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均衡测试题目, 变“考什么就教什么”为“教什么就考什么”, 有助于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第五, 命题价值取向应与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高质量的题目不仅是手段, 同时也是目的。这是因为在应答过程中, 学生还将感受到题目内在的意义。第六, 难度的适切性。这是因为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虽然是底线, 但教育拒绝平均化, 追求卓越, 基于标准的评价关注的是高水平而又可以达到的标准。

3.强化试题原创

为了提高教师命题的原创性, 我们一是要选择新颖的命题素材, 命题素材要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张力。联系实际, 突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 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试题素材, 体现从生活走进学科、从学科走进社会的基本理念, 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所学学科知识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是要求命题的切入角度新、立意新。为了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设计试题情境时, 命题教师要善于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 从现实生活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取材, 渗透人文情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选好材料的前提下, 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删改, 依据考点和学情进行立意创作。

三是试题设计的有效性。对于一个试题, 如果它预设的考查目标是合理的, 本身也具有科学性, 那么我们自然很关心该试题能否完成命题者事先制定的考查目标。如果不能完成, 则说明试题在有效性上出了问题。通常以下几个方面会导致试题的有效性降低:题型选择不当影响有效性, 小题大做导致题目的考查价值与分值不等效, 对核心知识处理和把握不当导致试题内容与考查目标之间发生了偏移, 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不够完善影响有效性, 命题者的意图不能通过多数考生的解答而实现, 其他领域专业词汇的过量使用的影响等。

四是有效设置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考试的难度, 考试难度的控制, 实质上就是对考试平均分数的控制。课程考试的结果应能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及格以上的成绩, 少数人达到优秀, 也应有一部分人不及格。这种成绩分布是合理的, 既有利于竞争, 符合实际情况, 又可防止分数贬值。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知识点的多少;知识目标层次的高低;解题距的长短;思维量的多少;问题及背景的熟悉程度 (创新与实践性问题) ;题目条件表述的复杂程度;题目条件表述的隐蔽性;解答题目时涉及的心智技能;对表达水平的要求等。控制试题难度的常用方法有改变题型、具体化与形式化、增加或减少铺垫、增加或减少限制条件等。

五是要克服原创性命题的几个误区。 (1) 为题干而题干。有的题干信息与选项不匹配, 关联不大, 或联系不紧密, 没有为解题提供有效信息, 题干变成摆设, 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有的题干很长, 但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关键信息却很少, 甚至没有一点, 题干对解决的问题指向不明、聚焦不强, 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总题干与支题干关联度不大, 总题干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 (2) 为情境而情境。不管情境与要考查的知识是否有联系, 硬添一个热点时事背景或情景, 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联系学科或学生实际的作用。情境归情境, 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 (3) 本末倒置。题目盲目追求新颖和创新, 只着眼于支离破碎的支节问题、小节问题, 而忽视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 易导致偏题、怪题等。 (4) 命题者对各种题型的功能认识不足。如:单选题, 是一种较好地考查知识面的题型, 它可以把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较好地展开, 合理地分布和布局, 是保证试卷覆盖面的重要题型。有些教师命题时, 选择题设计的选项不科学, 没有考虑知识点的展开与选项之间的对等性、迷惑性和有效性, 有随意凑数的感觉。

三、在选题组卷时要坚持“三对照”

一是对照《考标》、《课标》和双向细目表的要求, 讨论试题与这些命题依据是否相符, 不选超标的题, 不选考点重复的题, 不选有争议的题, 不选近年的陈题, 不选不严谨的题, 不选偏题、怪题, 不选题干不简约的题, 不选阅读量不适切的题。确保试题对考点的覆盖面不少于80%, 确保试题设计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一致。

二是对照教材表述及教学要求, 检查试题表述是否严谨、科学, 检查图表、数据、文字材料是否有误, 检查试题是否有歧义, 检查材料的真实性、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新颖的、简约的、表述准确的、无歧义的、有教育意义的题, 选符合大多学生认知习惯与风格的题, 确保试题内容与结构科学, 题意明确、无歧义, 试题表述准确、规范。

三是对照原型题和原始材料, 凸显试卷的创新点。试题一般分为常规试题、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三类。要凸显试卷的创新点, 就要多用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 少用常规试题。

改编试题是对已有的题目进行改造, 使之从形式上、考查功能上发生改变, 成为一道不同的试题。对原型题进行改编, 是命题常用的一种方法, 常见做法有: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转换题型、重组整合和改变立意等。教材中的原型题一般都很经典, 是命题的重要资源。为了引导一线教师用好、教好教材, 发挥教材在考试复习中的导向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 我们要求命题教师改编和原创试题时, 要大量利用教材中的原型题, 直接选用或稍做变形, 从中挖掘和组合并升华形成具有新意的试题。这些试题来源于教材, 却又高于教材。既让考生处处能见到教材中题目的影子, 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让“抓纲务本”的学生和老师占到优势, 又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

相对于常规试题和改编试题而言, 试题创新更有价值和挑战性。根据选取的考查内容, 按照考查的要求, 选取合适的素材, 打破常规形成的原创试题, 即创新题。创新题的突出特征是“打破常规, 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创新试题, 主要体现出背景新、素材新、组合新、设问新和立意新等特点。试题创新的方法很多, 但要注意:创新是手段, 考查学科重要知识、技能与方法才是核心, 不可本末倒置。在求新、求变的同时, 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在打磨试题时要坚持“三个结合”

在选题组卷形成试卷初稿后, 对每道试题仔细打磨推敲是十分重要的一道环节。磨题时要反复地读题, 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 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 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 磨题时必须坚持读题、做题、改题相结合, 反复读题干, 反复做题, 反复修改, 力求题干简约、指向明确, 答案严谨、无歧义。坚持命题人员独立思考与小组充分讨论相结合, 不搞一言堂, 不做无准备发言, 要形成一致意见。坚持不厌其烦与短时搁置相结合, 磨题是一个细活, 需要命题者的耐心, 磨题过程要不厌其烦。具体而言, 磨题时要特别考虑以下问题。

1.试题考查的重心是否与课标、教材一致, 难度设置是否合理

要着重考虑试题是否完全依据课程标准, 有没有打“擦边球”的情况, 是否与《双向细目表》列出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保持了一致。除了关注整个试题的合格标准和整体难度外, 还要审查每个小题的难度预设, 关注整个试题的难度结构是不是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

2.题干是否简约

试题的文字阅读量是否适宜。题干语言是否经过了认真的锤炼, 试题的表述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考生, 语言是否简洁、连贯、无歧义, 题干的文字叙述是命题人自己拟定还是选用教材中的现成实例和措词, 要尽可能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试题的插图是不是准确清晰, 图形是不是美观, 能不能给考生的视觉带来舒适感, 插图位置是否正确。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 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无歧义。

3.避免选择重题、陈题

避免重题, 既要注意不同试题之间不能重复、类似或者有相互提示的现象出现, 又要注意试题的各个小题之间相对独立, 不重复、不交叉。避免陈题, 凡是曾使用过的题目都必须回避。

4.试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评分说明是否规范。试题答案不能存在争议

选择题的选项是否有意义、有无歧义、有无重叠和有无暗示, 答案是不是唯一;填充题空白处所填的是不是关键性的内容或字眼, 答案的简洁程度是不是可以用一个词语、符号、数字等来表示, 一道填充题中的空白处是不是过多, 填充的留空要一致, 避免长短不一造成暗示。为方便主观性试题评分, 减少评分误差, 评分标准应规定每一道题中每一个问题 (或步骤、观点) 的分值, 一般只要观点对就可以给分, 不能因叙述或解答的顺序不同而扣分。

五、在审核试卷时做好“三个分析”

首先, 要分析试卷的效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一般来说, 效度评价是指试卷 (题) 能较好地体现学科课程标准, 以学段内的知识、技能为基准, 使考查内容有较好的代表性, 关注试卷的结构、题型、试题呈现梯度, 关注试卷 (题) 阅读量、评分标准和题型使用的合理性, 关注试卷 (题) 语言、图形、文字是否符合学生特点, 关注试题背景的公平性, 同时要关注试题能力考查的多样性, 合理使用开放型、应用型、综合型试题的功能。效度高的试卷, 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度, 它具有以下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测量;选用的题型使用得当, 发挥了该题型的功能;试题陈述无科学性错误;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合理, 体现开放性试题本意;知识点源于课程标准, 抓住课程标准中的实质性内容, 而不拘泥于教材;不偏、不旧, 涉及的问题具有同质性。总之, 效度高的试卷, 要确保无知识性错误、无文字错误、无标点错误、无符号错误、无图形错误, 题型分配合理, 图表绘制规范, 试题语言准确, 题干表述精练, 试题文字量适度。

其次, 要分析试卷的信度。信度就是指考试的可靠性, 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不同学生的多次测试都会产生相对稳定和一致的测试结果。一般来说, 信度评价要分析试卷的呈现形式, 关注试卷的语言、图形、文字与学生年龄特点的一致性, 学生答题时阅读量、书写量的大小合理。要分析试题选择的载体, 关注题目所选择背景材料的公平性。要分析评分标准设计, 关注试卷拟定的评分标准具体、明确、可操作性, 是否易于评卷者掌握和操作。要分析题目解答, 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缓解学生的考试紧张心理, 关注试题是否叙述准确、简明, 是否方便学生理解题意, 是否有效地控制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得分差异。要分析整卷设计, 关注是否适当增加题目的可选择性, 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发挥水平。

再次, 要分析试卷的区分度。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题组成的试卷, 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得分较高, 实际水平低的学生则得分较低。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试卷, 每道试题都具有适当的、较稳定的区分度。考试区分度的分析, 一要关注试卷区分度的起点, 二要关注全卷区分度的结构, 三要关注试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四要关注题目的难度梯度设置是否恰当, 五要关注题目区分度的有效性、公平性, 六要关注对重点知识掌握和能力水平的区分是否突出。最后, 要关注试题赋分合理性, 试题的赋分应与其考查的层次、难度及学生答题时的付出相对应。同类试题内部、不同类试题之间的赋分要统一规划、经过比较、权衡, 做到赋分合理。

六、在校对试卷时要坚持“三个并重”

校对以猎错改错为基本职责, 仔细校对, 是确保命题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试卷常见差错有:文字差错、词语差错、语法错误 (包括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 、数字使用差错、标点符号使用差错、量和单位使用差错、版面格式错误、事实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政治性错误等。为了消除上述差错, 我们对中考试卷的校对始终坚持“三个并重”。

一是三校一读与对片相结合, 校对与审题并重。把校对的过程当作再次审题、磨题、消灭误差的过程, 不能只校不审。二是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 校题与解题并重。一人为主朗读试题, 同组教师听题, 集体交叉校对, 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 集体交叉校对还可以有效地相互检查、相互监督, 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消灭误差, 在批阅过程中校正、修正、补充答案。三是质疑与排疑相结合, 校点与校面并重。从整卷、整段材料到每个小单题乃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核对, 消灭差错。

命题质量 篇11

1.1 解析几何在历年试卷中的比重:

2.圆锥曲线与方程

中心在坐标原点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中心在坐标原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顶点在坐标原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1.3 参照近几年江苏卷我们会发现:

(1)解析几何内容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中,从所占的分值来看平均大约占21分,在理科附加题的考查中也常有解析几何的影子;

(2)从题型上看,一般填空题为1~2题,解答题一般为1题;

(3)从试题命题的难度看,仅有2010年第6题考查的是有关双曲线的问题是属于基础题,其他试题均属于中档题或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事实上,从江苏高考考纲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来看,也只有对双曲线与抛物线的要求是A级,所以我们在复习这两种圆锥曲线时切忌挖得太深.当然,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考查主要是放在理科附加题部分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2 解析几何题高考指向

2.1 指向1:有关直线的问题

考题1(08 江苏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三角形ABC的顶点分别为A(0,a),B(b,0),C(c,0),点P(0,p)是线段AO上的一点(异于端点),这里a,b,c,p均为非零实数,设直线BP,CP分别与边AC,AB交于点E,F,某同学已正确求得直线OE的方程为(1b-1c)x+(1p-1a)y=0,请你完成直线OF的方程:( )+(1p-1a)y=0.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画草图,由对称性可猜想填1c-1b.事实上,由截距式可得直线AB:xb+ya=1,直线CP:xc+yp=1,两式相减得(1c-1b)x+(1p-1a)y=0,显然直线AB与CP 的交点F 满足此方程,又原点O 也满足此方程,故为所求直线OF 的方程.

【答案】1c-1b.

2.2 指向2:有关圆锥曲线的问题

考题2(10 江苏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双曲线x24-y212=1上一点M,点M的横坐标是3,则M到双曲线右焦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

【答案】4

考题3(08 江苏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x2a2+y2b2=1(a>b>0)的焦距为2c,以O为圆心,a为半径作圆M,若过P(a2c,0)作圆M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

【解析】设切线PA、PB 互相垂直,又半径OA 垂直于PA,所以△OA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a2c=2a,解得e=ca=22.

【答案】22

考题4(09 江苏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1,A2,B1,B2为椭圆x2a2+y2b2=1(a>b>0)的四个顶点,F为其右焦点,直线A1B2与直线B1F相交于点T,线段OT与椭圆的交点M恰为线段OT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

【答案】27-5

【解析】用a,b,c表示交点T,得出M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即可转化解得离心率.

2.3 指向3:有关直线与圆的问题

考题5(10 江苏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x2+y2=4上有且仅有四个点到直线12x-5y+c=0的距离为1,则实数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13,13)

【解析】考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半径为2,圆心(0,0)到直线12x-5y+c=0的距离小于1,|c|13<1,所以c的取值范围是(-13,13).

考题6(08 江苏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记二次函数f(x)=x2+2x+b(x∈R)的图象与两坐标轴有三个交点.经过这三个交点的圆记为C.

(1)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2)求圆C的方程;

(3)问圆C是否经过某定点(其坐标与b无关)?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令x=0,由b≠0且Δ>0,得b<1且b≠0.

(2)涉及圆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设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二次方程解的问题,可得圆C的方程为x2+y2+2x-(b+1)y+b=0.也可以首先求出三个交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将点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

(3)将圆C过定点转化为方程恒成立问题,求得圆C过定点(0,1),(-2,1).

考题7(09 江苏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C1:(x+3)2+(y-1)2=4和圆C2:(x-4)2+(y-5)2=4

(1)若直线l过点A(4,0),且被圆C1截得的弦长为23,求直线l的方程;

(2)设P为平面上的点,满足:存在过点P的无穷多对互相垂直的直线l1和l2,它们分别与圆C1和圆C2相交,且直线l1被圆C1截得的弦长与直线l2被圆C2截得的弦长相等,试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

【解析】(1) y=0或y=-724(x-4),

(2)利用垂径定理可知弦心距相等,再转化为关于k的方程恒成立问题.或由题意知P在线段C1C2的中垂线上,且与C1、C2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几何关系计算可得点P坐标为(-32,132)或(52,-12).

2.4 指向4:有关直线与椭圆的问题

考题8(10 江苏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图,已知椭圆x29+y25=1的左、右顶点为A、B,右焦点为F.设过点T(t,m)的直线TA、TB与椭圆分别交于点M(x1,y1)、N(x2,y2),其中m>0,y1>0,y2<0.

(1)设动点P满足PF2-PB2=4,求点P的轨迹;

(2)设x1=2,x2=13,求点T的坐标;

(3)设t=9,求证: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无关).

[解析] (1)点P的轨迹为直线x=92.

(2)点T的坐标为(7,103).

(3)将直线AT、BT分别与椭圆联立方程组.考虑到A、B两点为定点,

解得:M(3(80-m2)80+m2,40m80+m2)、N(3(m2-20)20+m2,-20m20+m2).

(方法一)当x1≠x2时,直线MN方程为:y+20m20+m240m80+m2+20m20+m2=x-3(m2-20)20+m23(80-m2)80+m2-3(m2-20)20+m2

令y=0,解得:x=1.此时必过点D(1,0);

当x1=x2时,直线MN方程为:x=1,与x轴交点为D(1,0).

所以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D(1,0).

(方法二)若x1=x2,则由240-3m280+m2=3m2-6020+m2及m>0,得m=210,

此时直线MN的方程为x=1,过点D(1,0).

若x1≠x2,则m≠210,直线MD的斜率kMD=40m80+m2240-3m280+m2-1=10m40-m2,

直线ND的斜率kND=-20m20+m23m2-6020+m2-1=10m40-m2,得kMD=kND,所以直线MN过D点.

因此,直线MN必过x轴上的点(1,0).

3 2012年江苏高考数学预测

3.1 从近几年的命题及考纲要求看,有这样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直线与圆和直线与椭圆的轮番交替出现.08年在填空题第12题考查了求椭圆的离心率,随即在第18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综合题;09年在填空题第13题考查了求椭圆的离心率,随即在第18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综合题;10年在填空题第9题考查了直线与圆,随即在第18题考查了运算量较强的直线与椭圆的综合题.也就是说直线与圆和直线与椭圆这几年考查规律基本上是以一大一小的形式进行,而且均有一定的综合性.

3.2 新考纲对双曲线及抛物线的要求较低(均为A级要求),从这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仅有一题考察了双曲线的基本知识,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这两种圆锥曲线时,一定要大胆摒弃一些难度偏大的填空题,运算量偏大的解答题,那些在旧考纲要求下的繁琐问题要坚决舍弃,不能因此让我们复习偏离了方向.

命题质量 篇12

就印刷技校专业课来讲,一直都是人工命题。人工命题命题者脱离不了主观因素,可能会不自觉地习惯某些题型,如果要使试题有一些创新,更是绞尽脑汁,同时还承担着试题是否存在“缺陷”的巨大风险,而专业课教师大都承担了很多课程,命题工作量大,各种问题显得非常突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1],印刷技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学法、提高教学水平中发挥重大作用。我通过教学实践,利用4项量化指标分析讨论了考试命题的规范性和试卷质量的科学性,为印刷技校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了必要基础。

1. 试卷评价的量化指标

试题的评价方法有很多,而针对一般专业课的考试情况并结合技校课程的考试特点,以试题的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2]作为量化指标,来进行命题与试卷质量分析。

1.1 难度

难度分为试题难度和试卷难度。试题难度是指单个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i为第i个试题的难度,PDi是该题得分的平均值,PMi是该题的满分。有了单个试题的难度,则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试卷的难度:

式中N为试卷的难度,范围一般为0—1,分为四个区间:易(0.001—0.3),一般(0.301—0.6),较难(0.601—0.850),综合(0.851—0.999)。各试题的难度应基本满足以下比例:易15%,一般45%,较难30%,综合10%。

1.2 覆盖度

试卷的覆盖度是衡量考题在考试范围的广泛程度。首先统计出本课程的考点,考点数量的分布应当根据教学大纲中各部分的学时数的比例确定,然后列出每个试题所包含的考点,最后计算出整个试卷的独立考点和每个考点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试卷覆盖度,FVi为第i个试题的考点数目,FM为课程总考点数目。试卷的覆盖度一般要达到50%以上,覆盖度分为四个等级:小,1%—30%;一般,31%—65%;大,65.1%—85%;强,85.1—100%。在考题中应该有一定量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这样可以提高试卷的覆盖度。

1.3 区分度

试题的区分度是衡量试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区分程度的指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数拉开距离。如果试题的区分度高,不仅可以区分出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微小差异,快速精确定位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试题的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i为第i个试题的区分度,PHi为总体得分前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PLi为总体得分后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则整个试卷的区分度由下式确定:

式中Q为试卷的区分度,n为试题总数。区分度的理论范围为-1—1,具有正常区分度的理论取值范围应该大于0,如果某一题的区分度小于0,则说明答对该题的差生比好生多,这样的考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问题,会降低此次考试总分的准确性,应作为无效题去除。区分度分为四个区间:小,0.05—0.25;中,0.251—0.35;大,0.351—0.5;强,0.51—1。试卷的区分度应满足以下分布:小,30%;中,40%;大,20%;强,10%。

1.4 信度

信度为表现在同一考试在不同时间上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在正常的考试过程中,成绩的分布应该呈正态分布,比较多的分数应当聚集在平均分附近,高分和低分的数量不应太多。在信度分析中,以5分为一个区间(100分制),计算每个区间的人数,得出成绩分布图,依据参数估计理论,以一次考试为实验,利用有限样本估计总体样本的取值是否合理,在统计分析中,均值和方差极为重要,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为每个学生的成绩,μx为样本的均值,Dx为方差,σ为标准差。标准差的值直接影响成绩分布图的形状,同时还要对均值进行置信空间估计。在假定成绩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满足一定概率下的置信区间为:

式中n为有限样本的值,σ为标准差,tα为与给定概率的有关参数(α=99%时,tα=2.861)。

2. 试卷的质量分析

以印刷技工学校《印刷色彩学》为例,采用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四个量化指标,对一次考试的试卷进行试题分析和考试成绩的试卷分析[3],以下为相关的图表。

根据数据的统计情况,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规律,由于采用有限样本的统计结果,概率在99%下的置信区间为(61.89, 69.20),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3. 结语

专业课教师在多年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储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考试题,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资料。通过对命题和试卷质量的定量分析,教师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发现在教学和命题过程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减少教师在命题过程中的大量投入,加快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12.

[2]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85-129.

上一篇:番茄裂果的原因及防治下一篇:医院人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