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命题(通用4篇)
改进命题 篇1
纸笔考试是目前我国教育阶段, 尤其是普通高中测量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纸笔考试的试卷编写须基于对课程、课标、学情等方面的研究, 只有高质量的试卷命题才能让考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从而为改进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 研究试卷命题导向, 加强教师命题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专业发展, 改进课堂教学,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有着积极作用。
一、缘起——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命题研究能力
(一) 基于当前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曾对校内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平时对学生的练习、检测能坚持自己选题、编题, 进而自主命题的教师不到总数的10%;许多教师甚至没有命过一次题。多数教师, 包括老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检测主要采用两种解决途径:一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教辅材料; 二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编写的试题。这种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 使编制习题、命制试题对许多教师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 教师命题能力也逐渐退化。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命题研究, 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 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需要
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和解题技巧为何在低层次徘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包办代替过多, 学生未能充分参与;二是教师主导弱化, 未能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如教师备课质量低下, 课堂上点拨、指导不到位, 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当, 学生未经历体验过程等。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筛选、评价与命制试题的能力, 往往原封不动地将教辅材料发给学生训练, 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方面需要把教学质量提升上去, 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标、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 深入研究试题在考查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思想方法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通过研究高考试题, 提高命题能力, 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 精选、精编作业,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 基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考生答卷失误的种种表现, 实质上反映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问题表现在考生身上, 根源却在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优化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 即需要优化和改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 设计有效作业。改进课堂教学, 即要把重“教”的课堂转变为重“学”的课堂, 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课堂;设计有效作业, 就是要求教师设计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作业。作业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命题能力直接相关, 很难想象一位缺乏命题能力的教师会设计出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的有效作业。
(四) 基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 即编制出一些原创性、高质量的试题,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指导意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试题, 提高命题能力, 才能得以实现。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教学观念不断更新, 教学策略不断优化, 使得教学更加精准, 具有针对性。
(五) 基于学校自主组织考试的需要
尽管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目前还不太可能消失, 如提前班学生的招考、毕业年级的模拟考试等, 但是学校内部还是有各种类型的考试, 比如单元考试、期中考试等, 对这些考试, 学校有命题自主权, 需要教师去命题。学校应该以科学、有效的命题为引导, 改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发挥考试的检验、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实践——怎样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改进 课堂教学
教师命题能力欠缺,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命题”为研究主题的研修活动过少, 教师缺少必要的命题技术培训与指导;二是许多学校为了体现考试公平, 往往采用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命制的试题, 导致教师的命题权缺失。要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 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的策略, 即比较研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命题比赛相结合。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命题能力。
(一) 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命题规范性
邀请省市学科教研员或命题专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术培训, 使命题工作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经验走向科学。尽管不同学科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有所不同, 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命题程序和命题要求。
1.明确考试要求
教师要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并按照从低到高的能力水平进行罗列, 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
2.拟定命题计划
命题计划一般是通过“双向细目表” (见表1) 来体现的。“双向细目表”包括两个维度:纵向是学科的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基本要求, 参照各部分知识在学习中所用的时间, 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应用价值等因素, 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测试点及其所占比重。横向是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包括考试要求、预估难度、题型、试题来源等。拟定命题计划, 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混乱、偏离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查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3.编制试题
依据命题计划表, 利用题卡命制试题 (见表2) 。
4.组卷、统计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组卷, 难度相同的按章节顺序。再利用汇总表进行统计, 突出试题的质量指标, 反映试卷整体情况。
5.用心打磨试题
“磨题”是试卷命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磨题”环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 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 哪些不能给分, 即评分宽严的把握;二是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 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 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三是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 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 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磨题”时要再三地读题, 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 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 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通过合作研讨, 提高试题研究能力
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有其局限性, 往往带有自己的偏见, 需要和同伴合作讨论, 借助集体力量对试题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分析。
1. 备课组合作研讨
在开学初, 备课组长把每个主题单元 (模块) 的命题任务分解给备课组每一位成员, 让教师自主命题, 然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 组织教师“说题”和研讨。最后, 命题教师根据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试题, 供备课组每位教师使用。教师“说题”和合作研讨要围绕试题所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考查价值以及试卷所覆盖的知识面、核心知识的含量等方面进行。
2. 校际合作研讨
开学初, 学校教学处与教研组长及联考学校共同商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各年级考试的具体安排, 包括命题学校及学科、命题研讨时间、提交试卷时间、考试时间、汇总成绩时间等。需要指出的是, 承担命题任务的应该是各校教学骨干, 以保证试卷质量;命题研讨时间比考试时间提前两周左右;命题研讨围绕学科指导意见进行, 主命题教师要逐题说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来源等;研讨时对题不对人, 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通过教师自主命题和集体合作研讨, 有利于促使教师对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分类, 从而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 而这种能力对一个教师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控制试卷难度, 发挥考试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作用, 让学生在考试成功的喜悦中开始新的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各类统一考试的把握能力, 从而提高教师组织复习迎考的能力。
(三) 通过模仿改编, 提高试题创新性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 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试题命制能力, 就要从原创试题开始。其实, 原创试题的要求非常高, 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开始就定位于原创试题并非是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时, 主要是处理好模仿、改编与创新的关系, 学会在模仿改编中创新。
模仿是最基本的一种命题方式, 往往也是试卷命题实践迈出的第一步。一旦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某个题目不错, 便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它的表述方式、模仿它的选材技巧、模仿它的设问策略、模仿它的答案组织等。当然, 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照搬和机械复制的过程, 而是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消化吸收的能动过程。通过模仿, 不但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查, 而且可以教师在模仿的过程中, 领会命题的思路, 掌握命题的技巧, 提升命题的能力, 实现多赢效果。
在模仿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对试题做改编的工作。从具体的意图看, 改编可分为两种:一是“去粗取精”式的改编, 即对某一试题, 如果我们觉得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 或尚有可完善之处, 我们就可通过对它的改编, 让试题变得更完美。二是“由此及彼”式的改编, 即某一试题本身没有问题, 且又有较多利用空间, 我们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挖掘, 从这个题目延伸出其他题目来。就主观题的改编而言, 这种“由此及彼”式的改编具体可考虑两大原则:一是问题不变改材料, 即用新的情景材料取代原题的情景材料, 通过情景材料的变化使题目的“相貌”变得更漂亮;二是材料不变改设问, 即在原题材料下, 对题目的设问进行变换 (主要包括:主体变换, 如把“政府”换成“企业”;知识变换, 如把“经济生活”换成“政治生活”;角度变换, 如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办”;等等) , 以达到考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对题目的改编,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题的资源, 发挥原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改编更能开阔我们命题的思路和视野, 提高我们命题的能力和水平。
站得更高, 才能看得更远。学会模仿, 善于改编, 其实就是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是给自己造就一个较高但又坚实的“基础”。再则, 一个连模仿、改编也不会的人, 谈何创新呢?要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 就必须从模仿、改编中学会创新。
三、展望——今后教学中应如何改进
纵观近几年的浙江高考试卷, 顺应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考命题站在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高度, 已逐渐确立了以考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考查目标体系, 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却反应迟钝, 总也跳不出知识中心的窠臼, 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如高考命题关注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学中却注重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 教学中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高考命题强化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 教学中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 教学中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核心是教学内容的优化, 推动力是教学评价的导向。
(一) 体现“两性”统一, 浓郁历史味道
让人文性与科学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 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 唯有遵循这样的要求, 我们的课才会上出浓郁的历史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应尽力把对史料的理解、品味、表达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糅合在一起, 力求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 注重主干知识, 提高训练实效
教学中, 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史料的训练, 人文精神的传递才会有载体;只有注重人文熏陶, 历史主观题的训练才有生机和活力。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训练的过程中, 落实历史学科的史料性和人文性。
(三) 实施有效积累, 引导巩固运用
人们常说, 有丰富的积累, 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自主学习, 有效的积累不是靠教师的强迫取得的, 而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觉建构, 是一种有意义的自觉行为, 伴随这种行为的是一种运用的冲动。实施有效积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充分的感悟、理解和品味, 激发积累兴趣和欲望;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材料进行迁移运用, 加深理解, 强化积累;三是要分层要求, 因材施教, 正视学生的差异;四是要丰富手段, 创新形式, 重视效益。
(四) 优化过程设计, 引导有效参与
面对课堂实际, 我们还应注意:一要善于设计课堂提问, 坚决抛弃无思维含量、无思考价值的提问;二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三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等。
在随堂听课中我们发现, 有些教师虽然手头有教案, 但心中无教案, 所以一到课堂中就只注意教案而不注意学生, 学生参与率很低。课堂最大的务本是务学生之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重视课堂细节。比如, 就具体的材料而言,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与思考?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你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引领学生感悟?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面对减负增效的新形势, 我们除了主动适应, 别无选择。试题命制能力的提升, 绝对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为此, 我们应立足于实践, 加强学习与研究, 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 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改进命题 篇2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什么都拿得起,写字、画画、写歌、摄影、演戏突然间有一天斩钉截铁什么都放下,修了律宗。生活的态度在于我们自身,拿的起放的下。生活为我们自己而活着。
寓言的角度可以分成很多方面来看,然后我更期望积极的看待寓言展现的一面。生活中我们无数次的在扮演着寓言的角色。却往往沉醉在悲伤的画面里。有人问我,如果安娜第一次开的是快乐的窗子,她的父亲会不会拉她去看悲伤的窗子呢。我说会。但是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父亲告诉她生活态度,后者肯定是父亲告诉她生活的艰辛。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艰辛。抵御消极的思想和感触。
联系上一个同学,和她的谈话感觉还是停留在初中的志向的感觉当中,所不同的是,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还在不断的奋斗。她说,不管生活是怎样的,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是她得到的最多的东西。她坦言刚毕业的辛苦是她一生的财富,让她不断的获取财富的积累。
面对生活,我们要么泰然处之,要么无聊慰藉,前者我们回味的是生活的精彩,而后者常常抱怨,一辈子,都没开心过。
回想小学,初中,老师给我们的是快乐的窗子。大学毕业后背井离乡的为着自己的理想,在灰暗的窗子中寻找儿时的窗子。其实,第二扇窗子沁淫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总于快乐擦肩而过。为什么呢?
改进命题 篇3
(一) 教龄情况分析
受访对象为90学时培训班33位学员, 教龄为1~33年不等。其中教龄1~3年的老师12人, 占受访教师的37%;教龄4~10年的老师8人, 占受访教师的24%;教龄11~15年的老师5人, 占受访教师的15%;教龄16年及以上的老师8人, 占受访教师的24%。 (见图1)
(二) 对不同类型教材习题采用的主要做法情况分析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2011年版课标教材习题设计较好, 题型丰富, 综合应用性较强, 思维性强。
1. 对“专项习题”①采用的主要做法分析。
有19位教师 (约60%) 选择例题讲解完统一做, 再讲评;有10位教师 (约30%) 选择课前试做, 课中讲评;有4位教师 (约10%) 选择课前试做, 课前讲评。 (见图2)
结合教龄分析发现:10年左右教龄教师采用了课前试做这种处理方式, 表明10年左右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较多, 有一定教学经验, 能够对教材“专项习题”进行灵活处理。而大部分1~3年教龄新教师及教龄在20以上老教师均采用了例题讲解完统一做, 再讲评这种处理方式, 说明绝大部分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对“专项习题”还不能进行适当处理;而教龄较长的老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经验影响较大, 所以也极少采用课前试做这种方式。
2. 对“综合习题”②采用的主要做法分析。
从“对综合习题”所采用的主要做法分析可以看出, 除个别新教师, 绝大分部教师都能根据例题内容对综合习题进行分解, 并会重新编序、分组完成。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具备根据例题教学内容对教材习题进行灵活、合理处理的意识与能力, 而极少数新教师①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不能对教材“综合习题”进行整合处理。
(三) 对做在教材中的习题是否逐题批改直至学生订正正确情况分析
对于题 (6) (见图3) , 有8位教师 (约25%) 选择“全部都是”;18位教师 (约55%) 选择“经常是”;5位教师 (约15%) 选择“偶尔是”;还有2位教师 (约5%) 选择“从来都不是”。这2位教师一位是教龄1年, 另一位是教龄18年。也许教龄1年的教师不知道需要批改教材中的习题并且直至学生订正正确为止, 而18年教龄的教师可能一直就没有养成这个习惯。
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批改学生做在教材中的习题并要求学生订正正确, 但整体来看, “有做必批、有错必订”这一指标的落实并不到位。
对于题 (7) , 有28位教师 (约85%) 选择“有”;另有5位教师 (约15%) 选择“没有”。这5位教师有3位是教龄只有1年, 另2位是教龄3年。
这再度说明新教师不太重视教材习题, 或许教材习题的价值还未完全引起年轻教师的重视。
(四) 对额外给学生补充习题及根据教材习题自行设计习题情况分析
对于题 (4) , 有30位教师 (约90%) 选择“经常会”;有3位教师 (10%不到) 选择“偶尔会”。这3位都是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对于题 (5) , 有17位教师选择“经常会”;有16位教师选择“偶尔会”。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教师比较重视给学生额外补充习题进行练习, 但一部分教师所补充的习题并不是教师根据教材习题自行设计的, 可能是参考了其他习题资料, 也有可能购买了其他习题资料。
(五) 对一本作业本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问答情况分析
对于题 (8) (见图4) , 有2位教师 (约6%) 选择“是” (即不论学生成绩好差, 一律建议购买) , 这2位是30年以上教龄教师;有17位教师 (约52%) 选择“否”;另有14位教师 (约42%) 选择“会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定”。对于题 (9) , 有13位教师 (约40%) 认为“不可以”, 而这13位教师基本上与建议学生购买除省编《作业本》以外习题材料的那部分教师吻合。正因为他们认为仅凭一本教材及一本《作业本》无法达成目标, 所以他们才会建议学生购买其他习题材料, 但这部分教师又很少会根据教材习题自行设计习题, 基本上属于“拿来主义”“简单使用”者居多。
综合上述相关数据分析发现:随着笔者所在区一本作业本改革的持续推进, 大部分教师已经慢慢转变了教学理念, 跟进了教学行为, 但这其中仍有一些教师摇摆不定。另外仍有一部分教龄较长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大, 对仅靠一本教材及一本作业本达成教学目标持有怀疑态度, 仍想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学生成绩;而教龄较短新教师并未认识到教材习题的重要价值, 同时由于缺乏足够教学经验, 还不具备设计和改进教材习题的能力, 他们也相信大量练习可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探寻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新路子】
笔者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与同行进行了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的实践与研究, 力争通过教材习题的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 以求达到轻负高质的目标。
(一) 教材习题价值巨大
众所周知, 数学习题是数学模型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资源;纳入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更是众多专家、学者、教师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拿来主义”“简单使用”现象, 教师疲于寻题、批改;学生忙于做题、订正。教材习题并未得到全体教师重视, 也未得到有效使用。
(二) “一科一本”强势推进
把作业改革作为突破口, 通过一本作业本实施倒逼课堂教学转型, 除了让学生完成省教育厅教研室下发的一本《作业本》以外, 不允许再额外购买任何其他练习材料, 引导教师重视教材习题研读,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但将教师的注意力真正引导到关注教学过程、关注教材习题有效设计与使用不会一蹴而就, 可能还会反复。
(三) 试题评价改革引领教学行为改进
笔者认为:仅采用行政干预措施, 无法有效解决根本问题。为此, 区教研室小学数学学科确立了通过试题评价改革引领教学改进的思路。从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入手, 从命题评价这一源头入手, 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这样会有效促使他们①从“不信”②到“信”、从不重视教材习题研读到重视教材习题研读, 也会坚定那些摇摆不定教师的决心。
一、二年级全面实施“非纸笔”测试, 三至六年级力争把教材习题作为试题改编模板, 从试题内容构成、题型设置及编排设计等方面进行改编设计典型试题, 在兼顾双基的同时, 重点考察教师教学过程展开及学生思维水平达成情况。
我们不断向教师倡议不买教辅资料、不盲目补充大量练习, 要多钻研教材、多研读教材习题, 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提升学生学力水平。由于命题导向发生了转变, 从近两期质量抽测来看, 平时进行了大量练习的班级成绩未必出色;而练习量不大, 但在日常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学习展开过程, 非常关注教材习题使用与设计的教师所教班级成绩比较理想, 基本达到了“轻负高质”的目标。
【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策略及思考】
策略一:将检测知识技能向考察过程理解转换, 让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
六 (上)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31~32页有一重要知识点: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知识点是学生顺利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结合线段图, 通过观察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重要知识点。
相信学生对于计算分数除法试题应该不会有任何困难。但为了能够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展开过程,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命题者设计的试题为:
最初笔者及命题者认为这个内容应该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困难, 结果正确率仅约70%。据反馈信息,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结果 (即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的认知, 而淡化了学生对获得结果过程 (即为什么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的探究。
该试题源于教材, 教师、学生均耳熟能详。以往对这一知识点的考察要求是:学生只要能够根据这一知识点进行正确计算即可。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充分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 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注重技能目标的落实, 而淡化过程目标的落实, 所以命题者这样的命题足以引发教师反思, 重新定位教学。
笔者设计的下列试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定会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跟进。
策略二:保留教材习题原型或踪影, 引导学生建立关联理解。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教材习题, 研读教材习题, 减少盲目四处寻题, 倡导教师根据教材习题自行开发与设计习题, 引导学生建立关联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学力水平, 笔者在命题时会有意保留教材习题原型或踪影, 让教师深切体会购买教辅资料、题海战术意义不大。
1. 保留教材习题原型, 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理解。
为了避免教师一味反复操练教材习题, 从而步入另一误区。笔者尝试在保留原教材习题主干部分的同时, 适当进行问答方式变化, 突出《课标 (2011年版) 》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
(1) 增减条件或问题, 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五 (上)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41页有一习题 (见下图) :
此题是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余数进行处理, 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此题如果要求学生填空, 得出正确结果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对余数进行分析, 学生或许能独立得出正确结果, 但对这类习题的本质理解肯定不到位。因此笔者对此习题进行了试题化改编, 在原题基础上增加了:这个“16”表示还剩下 () 千克面粉这一问题 (见下图) 。第一个问题正确率近乎100%, 第二个问题的正确率约85%, 答案五花八门, 有“16、1.6、0.16、0.01、16个蛋糕”等多种情况。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关注结果较多, 而对得到结果所列算式的本质理解不够。
(2) 改变条件或问题叙述方式, 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理解。
五 (下)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76页有一习题 (如下图) :
此习题安排在“通分”这一内容中, 旨在通过对选购新书这一活动的民意调查结果的讨论, 确定选购图书的最优方案, 这应该是此题的主要编排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组织学生进行通分比较, 然后根据通分后分数大小确定购买图书方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每个分数意义进行理解, 而纯粹从分数大小比较角度解答此题, 那么学生思维就容易受到束缚。笔者对此习题进行了试题化改编, 重点考察学生对每个分数意义以及每个分数与班级总人数之间关系的理解, 并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见下图) 。
该题正确率约90%, 错误的同学都选择了B选项。这充分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这三个分数的意义并不十分清楚, 或者说他们对于这三个分数与总人数之间关系不清楚, 而仅凭实际情况做出了选择。
笔者通过这样的试题化改编意在引导教师在使用教材习题时不要局限于题目本身目的, 而应充分挖掘题目所蕴含的其他可发掘价值, 这样审视教材习题的习惯会为学生打开思维空间, 增强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2. 保留教材习题踪影, 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
保留教材习题原型, 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教材习题、研读教材习题。但一味保留教材习题原型, 容易造成师生过度操练教材习题, 容易诱导教师走入误区。相信在策略一的引导下, 教师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 已经开始研究教材习题, 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仅从这个层面进行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也很难推陈出新, 并且会使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之路越走越窄。为此, 还需要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从学科本质理解这个角度着手改编习题, 引导教师挖掘习题背后的价值, 真正发挥教材习题的综合功用, 而不仅仅是点状功能。
(1) 着眼关系理解,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五 (上) “总复习”第113页有一道习题 (如下图) , 是在给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所需数据后, 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数据直接利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并对各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回顾与梳理。如果在教学这一习题时, 教师仅将目光定位在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层面, 那么就窄化了此题的复习功能。因为给定所需数据计算面积,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笔者认为, 关键之处是如何通过此习题的复习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当各平面图形高相等或底有倍数关系时, 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应作为重点复习和梳理的内容。
据此笔者改编了如下试题 (见下图) 。该试题保留了教材习题的踪影 (如:菜地、茄子、黄瓜、15m, 高相等要素) , 但不直接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面积, 而是需要根据给定的这些数据思考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差倍关系, 才能有效给予解答。结果测试下来, 正确率仅约60%, 失分率之高, 让笔者未曾料想到。
这是其中一位教师的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几何直观发掘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 站在更高位思考数学教学。如果教师的关注点始终是计算公式,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僵化在只有告知相关数据才能进行计算的层次, 这是基础, 需要夯实, 但这是比较低级的层次。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次,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良好培养与开发, 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意识。
(2) 培养逆向思维, 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
对于某些问题, 运用逆向思维思考会使问题简单化。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落实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下题是五 (下) “总复习”第120页中的一道习题, 此题是一道经典题、传统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或课件演示, 让学生经历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学习过程, 学生很难找出相关数据, 从而给解答问题造成困难。因此, 本题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课件演示, 真正明确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5cm就是折成盒子的高, 30-5×2=20 (cm) 是盒子的长, 25-5×2=15 (cm) 是盒子的宽。
为了考察学生平面向立体以及立体向平面的转化能力, 明确平面图形相关数据与立体图形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笔者改编了如下试题。
该试题保留了教材习题的踪影, 题 (1) 重点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原习题为已知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 计算盒子表面积, 笔者是告知学生表面积, 计算铁盒的高 (即计算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 , 旨在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知。题 (2) 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规思路是要依据题 (1) 计算出的高以及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 计算出铁盒的长和宽, 再进行相应计算, 但这种思路计算起来比较复杂, 也容易导致计算错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还有两种, 方法一:1260÷ (2.5÷0.5) =252 (cm3) , 方法二:1260÷2.5×0.5=252 (cm3) 。方法一利用倍比关系进行计算, 方法二先利用原水深与体积计算铁盒底面积, 再根据上升水高度计算这部分水的体积。
笔者的设想就是想扼制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 这样的命题内容, 练习再多的额外习题学生也不会得到有效发展, 唯有认真钻研教材, 有效使用和设计、开发教材习题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少量练习, 多进行思维训练, 从而达到优选精做、轻负高质的目的。
策略三:实施项目制命题改革, 帮助学生整体构建认知。
在PISA测试项目中, 数学能力是指认识、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主要从三个维度测试数学能力:第一个维度是数学内容, 第二个维度是数学过程, 第三个维度是数学的材料背景。项目制命题思路能够较好突出主题, 将相关联的内容组合成一个大项目, 有助于学生整体构建认知体系, 这比较符合PISA测试理念与要求。
笔者将浙江卫视正在热播的“跑男”节目融入命题 (见下图) , 将教材中有关单位转换、分数意义理解、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最小公倍数、综合实践活动“打电话”等内容作为一个大项目统整在一起, 项目内各题目之间尽可能保持独立, 但都是围绕“跑男”这一情境展开, 学生比较熟悉, 有亲切感。
综观此项目内各题目难度不大, 笔者设计这样的试题主要就是要引导教师能从整体考虑所教内容, 在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能够将教材习题内容有机进行整合, 以项目制形式呈现, 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帮助学生架构起比较清晰的认知体系。
加★题为附加题, 重点考察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 此题设计方案3分, 结果正确1分。该附加题正确可以抵扣“综合应用”部分同等扣分, 做错不扣分, 也体现了分层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命题形式得到了师生的喜爱, 内容难度并未增大, 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需要进行转换。
如果命题让教师感觉到通过题海战术可以提高成绩, 那么教师势必要进行大量操练, 学生负担无法减轻。如果命题让教师感觉到唯有认真钻研教材、关注教学展开过程, 唯有重视教材习题, 据此进行有效使用、设计,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学力水平, 教师就会把目光聚焦在教材上。
一本作业本终究是一种理念, 目的就是希望教师不要进行反复操练, 杜绝题海战术。而把握学科本源, 改编出高质量、高水准的试题, 对于命题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学行为改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但需要命题者与教师共同为之努力。
注释
1 专项习题:即教材“做一做”中的习题。
2 综合习题:即教材中的“练习一、练习二……”中的习题。
3 (1) 新教师:主要是教龄1~3年的教师。
4 (1) “他们”:主要指教龄较长老教师及教龄较短新教师。
命题半命题作文复习指导 篇4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1、审题目的方法:把题目中每个词都拆开来,一一分析 例如:
(1)“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2009年义乌中考题)
审题、分析过程: 【那次】:写一件事
【我和他(她)】:写两个人共同参与的一件事
【是好样的】:在这件事情中,我们表现出一种美好的品质(勇敢、善良、无私、诚实„„)
【都】:是两个人都表现好,文章应该表现两个人的精神风貌
【审题结论】:写一件能表现两个人美好品质的事情 再如:(2)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审题、分析过程: 【我们的】: 【生活】: 【充满】: 【阳光】: 【审题结论】: 又如:(3)
我是渺小的,如水滴; 我是伟大的,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我是卑微的,如小草;
我是高贵的,能浸润生命的诗意。我是沉默的,如石子;
我是宏观的,能撑起通天的长路。
我是平凡的,但我有不平凡。
请以“我,不平凡”为题写一篇文章。【我】: 【不平凡】: 【审题结论】:
2、审要求的方法:
在草稿纸上把所有对作文的限制,以关键词的形式摘抄下来,在写作文之前反复看,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对照。例如:
提示: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要真实、有个性地表达,凡抄袭、套写的文章均酌情扣分。
3.文中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化名,以免透露有关信息,影响得分。
3、参考题目:
1、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2、感受节日
3、悟
4、你我走过的日子
5、取暖
6、被自己感动
7、从那一刻开始
8、谢谢你,为我助跑
9、那一次,我很感动
10多想告诉你(心中有话对你说)(„„我想对你说)
二、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1、补题原则
(1)化大为小,更具体,更贴近自己
【具体性原则】:我关注妈妈;
我关注妈妈的白发 大题化小的小技巧
将要写的内容细化成具体事物,或者加上一个修饰限制性词语。
《善待生命》—《善待小鸟》 《善待老人》—《善待孤独的老人》
【熟悉性原则】:从家庭、学校、朋友、社会、自然、自身等入手 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孝等; 从学校考虑,可选择朋友、师爱等; 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敬业等; 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坚强等。
(2)新:;新颖、不随大流、吸引读者
A《我学会了炒菜》
B《我学会了摆渡自己》
A《第一次洗衣服》
B《第一次主动拉起你的手》 A《最需要友情》《最需要自由》《最需要休息》 B《最需要的不是呵护》
(3)美:措辞优美,深刻,不落俗套
A《幸福原来是吃喝玩乐》
B《幸福原来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A《我真想成功》
B《我真想拥有那一片空间》 怎么深刻?
(1)跳出物质性的小圈子,进入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从理想、责任、信念、生命的高度去看待人事,分析问题,这样形成的思想才有高度。《想起了那一声叮咛》
(2)跳出个人小圈子,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广角上换位思考,分辨是非,这样作出的取舍才有高度。《想起了那一抹残阳》
《想起了那个民工》(3)跳出眼前的小圈子,适当进入历史的昨天与前天,类古推今,以古谏今,这样得到的见解才有深度。《想起了屈原 》《想起了苏东坡》
2、注意填空之外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对作文的写作方向的限制,过不注意,就会偏离题目,导致失分。
期中考试题目:在__________中成长 我终于读懂了__________的爱
3、参考题目
(1)《我眼中的______》(2)《______也是一种美》(3)《______在我的身边》(4)《那一次,我________》(5)《______,我的最爱》
(6)《_____带给我的快乐》(7)我心中的_________ 要求:现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祖国”“偶像”“牵挂”“幸福”“秘密”等,使题目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8)________的力量(9)“校园之________”(情、美、声、趣、歌„„)(10)我终于读懂了__________的爱
4、小试牛刀:请你补题(1)《我渴望
》 参考:
《我渴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拟人)表达“钢筋水泥人群”对大自然的向往。《我渴望时光倒流》
(特定情景)表达对自己初
一、初二不懂得珍惜时间的悔恨。《我渴望妈妈不会老》
(特定情景)希望天下辛勤的母亲们都永远年轻、健康。
(2)《让的 》 参考:
《让我的梦飞翔》 《让生命的风铃常在》
《让友谊的花儿静静绽放》 《让青春的笑容更加灿烂》 《让生命的火光照亮生活》 《让我们的灵魂站在最高处》
三、高分作文策略
1、拟题上---具体:拟题目时小而具体,剪裁典型,并具生活性,入题的切口很小。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挖掘主题。
2、结构上---规范:分五段,开头和结尾两段,中间三段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不要三段式:几开头一段,中间一段,末尾一段。
3、叙事上---细节:在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美好品质。这个细节,可以是动作、眼神、语言、神态,或者几点的结合。在这里叙事节奏明显变慢,由叙事转向描写,大量的描写让故事的情感达到顶点。
4、语言上---优美:善用修辞和引用,修辞考虑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考虑引用古诗词、歌词、名人名言。这样可以文字生动、优美,同时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学气息。
5、选材上——真实:要着眼于自己所感、所思、所闻的鲜活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带有个性色彩,容易触动阅卷老师的情感。
若无真料,必写真情,不妨借助联想和想像,合理虚构:(1)经历过的事,当时观察不细致,或时间久了记不清,可以根据回忆的大概情况,想像其中的细节并加以描绘;(2)可以把经历过的某件事进行合理改造,将它们编织到一起来写;
(3)可以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写;(4)可以添加合情合理的环境、气氛描写,烘托人物和事件。
6、中心上---突出而深刻:重视最后一段的作用,小中见大,升华主题
7、减少失误
(1)书写端正,题目居中,卷面整洁,字迹不要潦草、涂涂改改、紊乱肮脏,消灭错别字;(2)标点使用准确,不是一逗到底;
【改进命题】推荐阅读:
高中命题作文经典命题09-11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10-23
命题形式07-15
命题特点07-15
命题理念07-17
语文命题07-17
命题创新05-26
理论命题06-13
命题管理06-15
命题背景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