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视角

2024-07-24

命题视角(通用5篇)

命题视角 篇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化表现手段具体到汉语来说, 主要是短语结构的语法分析和句子成分的符号化标示。短语结构主要包括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正补短语、主谓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复指短语、方位短语、能愿短语、量词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比况短语。而对于句子成分, 主语用双下划线标示, 即“”;谓语用下划线标示, 即“____”;宾语用波浪线标示, 即“ ”;定语用圆括号标示, 即“ () ”;状语用方括号标示, 即“[ ]”;补语用尖括号标示, 即“< >”。以上的符号标示使得一个短语或者句子的表层语法结构能够清晰的展现在研究者眼前, 形成一种可视化效果, 有助于学生在命题作文的审题过程中明确题目本身包含的语法结构, 找准题目的侧重点和考查点, 从而更好的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判断。!!

近五年各省高考作文题目命题作文仍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甚至有成为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命题主角的趋势。命题作文分为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就其表层结构来说, 要么是句子, 要么是短语。纵观近七年来各省高考命题作文题目, 以短语为多, 但不管是哪一种, 我们都可以对其表层结构进行语法分析。命题作文表层语法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作文题目中的各个词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别解读和综合解读, 从而确定作文的叙述视角、选材、情感、结构、手法、文体、时态等。例如, 命题作文“原来你也是一道风景”中, 拆开来看, “你”是主语, 决定了文章的叙述视角是第二人称;“是”为谓语, 是一个判断词, 要求文中尽量不用“仿佛”“好像”“犹如”等词语;“风景”是名词, 作宾语, 广义上说除了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之外所有人能从中感受到美的都可成其为风景, 这就为文章的选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原来”是状语, 强调的是情感上顿悟式的再认识, “也”也是状语, 强调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挖掘出美, 甚至从丑中见美。所以, 结构上的欲扬先抑、手法上的“美丑对照”就有很大的考查倾向性。“一道”隐含了风景是独特的, 强调写出人物的个性。综合来看, “原来你也是一道风景”是一个判断句, 决定了时态上多是一般现在时态, 而它对文体的限制性较小, 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甚至抒情散文, 但更多的倾向于写人类记叙文。这种对作文题目的拆分解读和综合分析就使得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明晰化、具体化, 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

基于以上的可能性及可操作性分析, 本文根据历年高考题目的整合分析提出了两种比较实用的转换生成语法下的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并分别举例说明。

(一) 成分分析法

成分分析法是从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特别是隐性形式入手, 对短语或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进行分析, 或者从句子结构的关系意义特别是显性意义入手, 对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地位作分析的方法。

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 这个题目是一个动宾式短语, 其中“怀想”一词是心理活动动词, 这就要求一般作文中需要出现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天空”是人物名词, 可以是实指, 也可以是虚指, 如人生的天空、文学的天空、文化的天空、教育的天空、环保的天空、体育的天空等, 这就提示了作文中可以用到象征、虚实结合等手法:这样对题目进行成分分析之后就能够在选材和写作手法上得到一定认识。其次要做的是结构分析:“怀想天空”是动宾结构, 补充其主语若是第一人称, 也就是“ (我) 怀想天空”, 那么就倾向于写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若补充的是第三人称, 则多可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当然也可以独辟蹊径补充第二人称。

又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与上例相较, 这个题目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对其作成分解析如下:

我有 (一双) (隐形的) 翅膀!

其中, “我”这个主语就限定了写作视角是第一人称。当然, “我”可以是实指的我, 也可以是泛化的我。如果是实指的我, 那么多要写记叙文或散文;如果是泛化的我, 也可写议论文。本题目的宾语是“翅膀”, “翅膀”一词本义是鸟类和昆虫的飞行器官, 明显的在这里是取其比喻义和引申义, 也就是为“我”提供庇护、平衡作用或动力的东西, 可以是实指, 也可以是虚指。本年度高考满分作文中就有考生把主题定位于书籍、坚持的精神、“站起来, 别趴下”的一种信念。这也刚好呼应了本题目中的定语“隐形的”, 即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心 中有重要 地位或对“我”有重要作用的。本题目另一个定语“一双”原则上限定文章的主题要单一、集中, 比如要是在文中论证自信的翅膀、勤奋的翅膀、坚持的翅膀就有失偏颇。当然, 可以把“一双”理解成“两个”, 即“左翼”和“右翼”, 从而使文章拥有并列式的两个主题。本年度高考满分作文中就有一篇把主题定义在昆曲和历史这两大中华文明上。

再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材料中的“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对其作成分分析如下:

[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其中, “不用时”是状语, 限定了动作发生的条件是“使用完毕之后”, “请”是标示祈使语气的状语, 意为提醒、要求、警告。有考生扣住这个词, 挖掘委婉提示语的妙处, 如《语言的魔力》, “梯子”是宾语, 在作文材料中是实指, 在写作中可以虚指。“横放”是谓语, “将”是辅助性谓语, “横放”一词与“竖放”相对, 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 从这个角度出发, 有考生写《从“请将梯子横放”说起》《突破定式思维》等。若引导考生思考“横放”的目的, 这样就很容易得出“防患于未然, 不如除患于未然”的主题;当然也可以从“横放”这一动作本身得出“精益求精” (如满分作文《要么竭尽全力, 要么干脆放弃》) 、“注重细节” (如满分作文《在细节上下工夫》) 的主题;此外, 还可以根据“横放”这一做法的性质提炼出“尽职尽责”“关爱他人” (如满分作文《90°的换位思考》) 等角度。

(二) 转换分析法

转换分析法是指显性形式即线条式的次序的转化以及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之间 (即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 的转化。转换分析的具体规则有移位、删减、追加等等。“许多转换规则必须有极其复杂的限制, 否则就会出现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 所以此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相比, 缺少一套完整、科学的程序, 并且在高考命题作文题目中也很少有可以用此种方法的语料, 现就本人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命题作文题目来进行分析。

例如“门没锁”这个题目, 对这个句子进行追加成分操作, 则有以下两种情况:1“门 (上) 没锁”, 方位名词“上”的插入就使得题目指向明确、意旨鲜明。例如有一位学生以“敞开你的心灵”为题作文。2“门没锁 (上) ”, 此处的“上”在句子中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为题目提供了另外的解读角度, 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或者“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

又如“母亲的回忆”这个题目, 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成分插入, 即“ (对) 母亲的回忆”, 这样就得到了写作的叙述视角为第一人称。当然, 也可以首先对其进行成分移位, 即“回忆母亲的”;再进行成分删减, 变为“回忆母亲”;最后进行成分插入, 即“回忆我的母亲”。这样一来就可以从亲情、母爱角度着手。对于这个题目, 还可以首先进行成分删减, 即“母亲回忆”;再进行成分插入, 即“母亲回忆 (往事) ”, 这样就可以从追忆历史、家庭教育角度入手。

再如“成功要功夫”这个题目, 对其进行不同的成分插入, 就可以得到不同的两种写作角度:1成功要 (花) 功夫———“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2成功要功夫 (深) ———从“浅尝辄止”到“登堂入室”。

历来研究命题作文审题的方法颇多, 如3“w”法、发散思维法、象义相生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就命题作文中的某个字眼或词语进行的审读, 本文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通过分析命题作文中的各个语素来完成对题目的解读, 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 适合高中生的思维习惯和理解能力, 也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和演板。然而, 这种运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在命题作文审题中对转换分析法的运用还是简单而粗放的, 缺乏系统性等。

参考文献

[1]邢福义:《语言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

[3]邢福义:《现代汉语》,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徐林:《最新3年高考满分作文真卷范本》,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2年。

[5]慧琴:《阅卷组长:历年高考满分作文9个欣赏点》, 凤凰出版社, 2011年。

[6]蓝莓作文:《最新五年高考满分作文》,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年。

[7]朱庆和:《高考满分作文快递》,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年。

命题视角 篇2

(1)单选题

①基本概念。主要是指各种概念、定义的内涵。例如:

在下面关于对绩效管理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来源:考{试大}

A.绩效管理的范围覆盖组织中大部分人员

B.绩效管理可以按照公司、部门或小组的目标确定,但不能按照员工的个人目标确定

C.绩效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持系统

D.绩效管理首先要确定员工的行为规则

正确答案:C

②基本观点。主要是指常识性的、比较重要的观点。例如:

绩效考评的最后落脚点是( )。

A.人员职位的变化

B.薪酬标准的确定

C.员工绩效的改进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D.绩效面谈的进行

正确答案:C

③相近概念,

一些相近(并列)的概念,内涵差别不十分明显,其外延也不易区别,容易“张冠李戴”的词与句,往往是比较好的出题素材。例如: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的概念,既有明显的区别又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正确的表述应当是( )。

A.绩效考评是以绩效管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子系统

B.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支撑点

C.绩效管理为绩效考评的运行与实施提供了依据

D.相比较而言,绩效考评更注重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有机结合

正确答案:B

(2)多选题

①基本概念的外延,这是主要的题目来源之一。例如:

培训的配套激励制度主要包括( )。

A.岗位任职资格制度

B.业绩考核制度

C.岗位晋升制度

D.收入分配制度

E.培训服务制度

正确答案:ABCD

②包含于一个命题中的并列从属项。多见于一些并列的“性质…‘方法”等。例如:

员工发展规划的合作性原则主要是考虑个人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是否具有( )。

A.合作性

B.协调性

C.一致性

D.具体性

E.清晰性 www.Examda.CoM考试就上考试大

几何概型的高考命题视角探究 篇3

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就该问题在高考中的命题视角进行粗浅的探讨,现与大家分享.

一、几何概型与平面几何的结合

几何概型与平面几何相结合,往往考查平面几何中的线段长度、面积、角度的计算,若能根据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抓住关键“比”,这类问题将不难解决.

例1(2012湖北)如图1,在圆心角为直角的扇形OAB中,分别以OA,OB为直径作两个半圆.在扇形OAB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阴影部分的概率是().

A.12-1π B. 1π C.1-2π D.2π

图1图2图3

解析不妨设扇形的半径为2a,由图2知S阴影=S2+S4,为了求出S阴影也即是S2和S4,对图2作分割如图3,则S2=S2′+S2″.显然S2′=S2″,且S2′=S2″=14πa2-12a2,

故S2=S2′+S2″=12πa2-a2,则S4=S扇形OAB-[(S3+S2+S1+S2)-S2]=14π(2a)2-[πa2-(12πa2-a2)]=12πa2-a2,即S阴影=S2+S4=πa2-2a2.

由几何概型概率公式可得,此点取自阴影部分的概率P=

S阴影S扇形OAB=πa2-2a2πa2=1-2π

.故选C.

评注本题考查几何概型的应用以及观察推

5.解(1)设“第一次实验时取到i只新白鼠”为事件Ai(i=1,2)

P(A1)=C14C14C28=47

P(A2)=C24C28=314

设“从8只小白鼠中任意取2只小白鼠,恰好取到一只新白鼠”为事件B.

则“第一次实验时至少取到一只新白鼠,第二次实验时恰好取到一只新白鼠”就是事件A1B+A2B,而事件A1B、A2B互斥,所以P(A1B+A2B)=P(A1B)+P(A2B).由条件概率公式,得

P(A1B)=P(A1)P(B|A1)

=47×C13C15C28=47×1528=1549.

P(A2B)=P(A2)P(B|A2)=314×C12C16C28

=314×37=998.

所以,第一次实验时至少取到一只新白鼠,第二次实验时恰好取到一只新白鼠的概率为

P(A1B+A2B)=P(A1B)+P(A2B)=1549+998=3998.

(2)法一:

设A=“在第一次实验时至少取到一只新白鼠”, C=“第二次实验时恰好取到一只新白鼠”

则P(A)=P(A1)+P(A2)=1114,

P(AC)=P(A1B)+P(A2B)=1549+998=3998

故P(C|A)=3998÷1114=3977

法二:设A=“第一次实验时至少取到一只新白鼠”, C=“第二次实验时恰好取到一只新白鼠”

P(C|A)=n(AC)n(A)=C14C14C13C15+C24C12C16(C14C14+C24)C28=3977.

(收稿日期:2014-10-12)

理的能力.P(A)=SASΩ中,区域A,Ω一目了然,SΩ也很容易计算,本题难在如何求解阴影部分的面积,巧妙地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来求解SA是本题的关键,这点需要平时的积累.

例2(2012北京)设不等式组0≤x≤20≤y≤2,表示平面区域为D,在区域D内随机取一个点,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概率是( ) .

A.π4 B.π-22 C.π6 D.4-π4

图4解析0≤x≤20≤y≤2表示的区域如图4正方形所示,而动点D可以存在的位置为正方形面积减去四分之一圆的面积部分,因此

P=2×2-14π·222×2=4-π4.故选D.

评注本题考查几何概型的应用以及转化能力,其关键点是将题目给的不等式组转化成坐标平面内明确的区域,即P(A)=SASΩ中的区域Ω.

例3(2009福建)点A为周长等于3的圆周上的一个定点,若在该圆周上随机取一点B,则劣弧AB的长度小于1的概率为 .

图5

解析如图5设AB=1,根据几何概率可知其整体事件是其周长3,则其概率是23.

评注此题考查的几何概型的测度是一维的长度.P(A)=SASΩ中,Ω显然是圆的周长,而A在求解时就要考虑全面. 事实上,圆周上满足要求的弧长为2个单位,粗心的学生在此还是容易犯错误.从平面几何视角呈现几何概型问题是近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出现频率非常高,从公式P(A)=SASΩ来说,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有:深刻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准确确定Ω和A;灵活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正确求解SA,SΩ.

二、几何概型与解析几何的结合

例4(2011湖南)已知圆C:x2+y2=12,l:4x+3y=25.

(1)略

(2) 圆C上任意一点A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2的概率为 .

解析易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5,要使圆上点到直线的距离小于2,即点A在l1∶4x+3y=15与圆相交所得劣弧上,由半径为23,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3可知劣弧所对圆心角为π3,

故所求概率为P=π32π=16.

评注将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与几何概型相结合,不仅把两个不同模块的知识交汇到一起,而且这种在交汇点设计的试题注重内容的联系性和知识的综合性,既能增加知识考查点,又能从学科整体的高度考虑问题,可谓视角独特、回味无穷.

nlc202309020338

例5(2012珠海摸底考试改编)在区间[1,5]和[2,4]内分别取一个数记为m,n,则方程

x2m2+y2n2=1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概率为.

图6

解析记“方程x2m2+y2n2=1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为事件A,如图6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坐标(m,n)表示的点落在面积为mn的矩形区域内,事件A发生即对应的点落在如图6所示的阴影区域内,不难得到P(A)=12(1+3)×24×2=12.

评注本题的关键是把解析几何问题转化为测度为面积的几何概型,样本空间Ω转化为坐标平面内的矩形区域,A事件转化为直线y=x的下方与样本空间Ω的公共部分,这一系列的转化也是本题的难点,也有效地考查了知识的交汇融合.

三、几何概型与立体几何的结合

例6(广东省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毕业考试高考模拟)正棱锥S-ABC的底面边长为4,高为3,在正棱锥内任取一点P,使得VP-ABC≤12VS-ABC的概率是().

A.34 B.78 C.12 D. 14

解析不难判断当点P位于正棱锥S-ABC的中截面时,刚好使得VP-ABC=12

VS-ABC,故答案为B.

评注几何概型与立体几何的结合,往往涉及到空间中的点面距离、体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点,可使几何概型中的测度从平面的长度、面积、拓展到空间中的体积,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方向.本题考查了几何概型与立体几何的结合,使问题的综合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体现了数学命题的灵活性.

四、几何概型与不等式的交汇

例7(2012辽宁)在长为12cm的线段AB上任取一点C. 现做一矩形,邻边长分别等于线段AC,CB的长,则该矩形面积大于20 cm2的概率为( ).

A.16 B.13 C.23 D. 45

解析设线段AC的长为x cm,则线段CB的长为(12-x)cm,那么矩形的面积为x(12-x)cm2,由x(12-x)>20,解得2

评注此题体现了几何概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结合,虽然题目谈到了面积,但实际是一个长度型几何概型.P(A)=SASΩ中判断Ω={x|020}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题目短小精悍,考查灵活机变.

例8(2011年复旦千分考)在半径为1的圆周上随机取三点,它们能构成一个锐角三角形的概率是.

图7图8

解析如图7,设A,B,C是半径为1的圆周上的任意三点,弧AB,弧AC,弧BC的长度分别为x,y,2π-x-y,得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为Ω={(x,y)|x,y,2π-x-y∈(0,2π)}.如图8所示,设事件T表示三点A,B,C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它构成的区域为T={(x,y)|x,y,2π-x-y∈(0,π)}.故P(T)=STSΩ=14.

评注本题体现了几何概型与线性规划的完美结合.它将看似与线性规划不相关问题巧妙地转化成线性规划问题.

五、几何概型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9(2009山东)在区间[-1,1]上随机取一个数x,cosπx2的值介于0到12之间的概率为().

A.13 B.2π C.12 D. 23

解析在区间[-1,1]上随机取一个数x,即x∈[-1,1]时,要使cosπx2的值介于0到12之间,需使-π2≤πx2≤-π3或π3≤πx2≤π2,∴-1≤x≤-23或23≤x≤1,区间长度为23,

由几何概型知cosπx2的值介于0到12之间的概率为232=13.

故选A.

评注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值域和几何概型知识点,不仅把两个不同模块的内容交汇到一起,而且将问题思维情境作出质的改变,真正体现了知识之间的交融.

六、几何概型与函数方程的交汇

例10(2012届安徽模拟)关于x的方程x2-2(a-2)x-b2+16=0,若a∈[2,6],b∈[0,4],求方程没有实根的概率.

解析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区域Ω={(a,b)|2≤a≤6,0≤b≤4},其面积为S(Ω)=16,设“方程无实根”为事

件B,则构成事件B的区域为B={(a,b)|2≤a≤6,0≤b≤4,(a-2)2+b2<16},

其面积为S(B)=14×π×42=4π,故所求的概率为P(B)=4π16=π4.

评注本题考察几何概型与函数方程方面的知识点,在P(A)=SASΩ中确定A和Ω是本题的关键,方程中出现了两个字母系数a,b,a,b的独立性和各自的变化范围使得A和Ω都成了与二维的面积相关的几何概型问题.

总之,几何概型虽然描述的是概率问题,可是它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点相结合,从中可以看到它们的联袂使得呆板、平淡的数学问题充满活力与魅力,这点也是我们平时学习数学所需积累的.

(收稿日期:2014-10-10)

命题视角 篇4

产业转移作为高考的高频考点,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表现出试题素材多样和命题视角灵活的特点。在备考复习中, 学生如果片面、机械地理解和记忆教材知识, 就可能使思考方向出现偏差。

一、试题素材的多样性与新颖性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倾向于选择与人口变动、城市化发展、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和环境等相关的素材, 试题材料呈现出多样性与新颖性的特点。下表中是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的素材。

二、命题视角的灵活性

近年来, 产业转移类试题命题的落脚点和命题视角越来越灵活, 具有明显的拓展性, 具体来说有五个拓展视角。

拓展视角一:由一般原因分析拓展到原因的精细分析与变化比较

通常, 学生在对产业转移的原因进行分析时, 关注的是劳动力成本、市场、土地价格、内部交易成本等要素, 但对这些要素的分析还是一般原因分析, 近几年很多试题拓展到了对原因的精细分析与变化比较。学生在日常复习中通常不思考常见因素的差异以及可能出现的新因素, 而实际上影响产业转移的常见因素之间是有差异的, 比如劳动力成本一旦上升就很难回落, 但市场却不同, 其可以萎缩, 也可以扩大。同时, 还有一些新的因素成为特定背景下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比如“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关注企业的人文、法制环境, 关注未来的提升空间, 这就导致法制环境成为产业转移中新的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再比如广东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转移路径通常存在三种形式, 即向粤北转移、向国内中西部转移、向国外转移, 导致这三种转移形式的原因存在差异。在生产成本存在差异的前提下, 通常促使企业省内和国内转移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政策, 促成企业向国外转移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对成本的关注和对他国政策风险的评估。

例1 根据材料和下图, 思考下列转移事件的原因, 并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材料 研发部门的转移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其转移原因多种多样, 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种, 即技术跟踪型、资源利用型和生产支撑型。

(1) B所在国家研发部门向G国沿海某大城市转移 ( )

(2) G国研发部门向B所在国家的经济中心转移 ( )

(3) B所在国家软件行业研发部门向H国南部某城市转移 ( )

解析: (1) B所在国家研发部门向G国沿海某大城市转移, 指由美国向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转移, 其主要是为了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开发设计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 以支撑企业在当地的生产活动, 属于生产支撑型。

(2) G国研发部门向B所在国家的经济中心转移, 指由中国向美国纽约转移, 其主要是为了获取先进的技术, 属于技术跟踪型。

(3) B所在国家软件行业研发部门向H国南部某城市转移, 指美国的软件行业研发部门向印度转移, 其主要是为了利用印度的技术资源, 既包括技术人才, 也包括为保证研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等良好的环境。

答案: (1) 生产支撑型 (2) 技术跟踪型 (3) 资源利用型

拓展视角二:由一般影响分析拓展到分析对区域其他人文要素的影响

通常, 很多学生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分析时, 关注的是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环境等方面, 学生也基本能熟记教材案例中的答题语言, 但对这些影响的分析只是一般影响分析, 近几年很多试题拓展到了对区域其他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分析, 比如产业转移对人口迁移、城市化、交通运输、资源调配等的影响。具体来说, 当前, 中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部分城市转移:一方面, 会加快人口回流, 影响人口迁移;另一方面, 会提高中部地区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还可以缓解因中西部地区人口到东部地区就业而带来的春运压力。

例2 (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3题) 根据材料和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 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 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 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解析:产业转移有利于迁入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就业机会增加, 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 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城镇规模扩大,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拓展视角三:由产业的整体转移拓展到价值链各环节的分工合作与工业联系

通常, 很多学生对产业转移的理解比较简单, 认为产业转移就是某产业全部离开原来的发展区域, 而实际上产业转移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近几年很多试题拓展到了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分工合作与工业联系的考查。现实生活当中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各环节转移, 特别是生产环节的转移, 转移过程中强调兼并和合作, 并且往往会形成某种相同类型企业转移的浪潮, 而不是某个区域单个企业的活动。产业转移是某一区域产业的集体活动, 在迁入区域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因此试题也很容易拓展到工业联系。

例3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钢铁企业众多。近年来, 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下图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 (M公司) , 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 但限于港口条件, 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 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 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 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 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

解析:产业价值链本身较复杂, 不同生产环节对区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通常, 炼铁要求考虑资源和能源, 炼钢考虑的是技术与市场等。

答案:乙地钢铁厂炼铁, 甲地钢铁厂炼钢。可以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和乙地港口优势, 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

拓展视角四:由产业转移拓展到产业升级与区际协调

通常,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关注的是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不同, 却往往忽略两者的联系, 把两者割裂开来。实际上,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联系紧密, 一个区域在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必然在进行产业升级。近几年, 很多试题由产业转移拓展到了产业升级, 用产业升级来反映产业转移, 特别是拓展到了产业转移对整体区际 (城乡) 协调的影响。的确,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有所不同, 产业转移强调的是产业的空间位置变化, 而产业升级强调的是同一区域的产业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可以是一个产业内部的升级, 比如主导工业部门的升级, 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内不同产业的升级, 比如产业结构的升级。

例4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5~26题) 下图为我国各类产品出口额相关数据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

A.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B.技术型加工产品对我国出口额的贡献率最大

C.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技术型加工产品

D.资本型加工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低于资源型产品

(2) 21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B.农矿产品产量下降

C.基础设施投资扩大

D.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技术型加工产品占的比重最大, 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型加工产品, 资源型产品占的比重最小。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答案: (1) BC (2) AD

拓展视角五:由一般的工业转移拓展到农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通常, 很多学生在学习产业转移时往往把视线固定在工业转移上, 绝大多数考题的命题背景也都是工业转移, 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呈现出由工业转移拓展到农业与第三产业转移的特点。学生在分析有关农业与第三产业转移的素材时, 有时会产生思维障碍, 不能进行知识迁移和思维变动。实际上, 转移在三大产业中都是存在的, 有时候三大产业的转移还会叠加在同一个区域上。比如, 珠三角地区一方面向外转出劳动密集型工业, 另一方面也向周边省区转出农业中的甘蔗种植、桑蚕养殖业, 同时还接受国际上的服务外包产业的转移。

例5 (改编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7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 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 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 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 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 (产量大于0.1吨) 的省区分布。

简述广东桑蚕养殖规模快速缩小和广西桑蚕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 影响产业的因素会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不仅工业会转移, 农业也是如此。农业的转移体现在种植规模的变化上, 不存在实质的搬迁。

答案:广东桑蚕养殖规模快速缩小的原因:广东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土地价格上涨;工业快速发展, 对农业土地的占用量大;与发展工业相比, 发展桑蚕养殖业的利润比较低。广西桑蚕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广西热量资源丰富 (纬度较低) ;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 便于引进生产技术 (经验) 和销售产品。

三、对应训练

1. (原创) 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1年春节期间, 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农民工免费放映电影至少45场, 农民工可凭身份证就近选择电影放映点前往观看。近年来, 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加大了对农民工维权的支持力度, 农民工就业的法制环境逐渐改善。

结合当前东部地区产业向中部转移的背景, 分析部分“80后”、“90后”皖籍在沪从业人员坚持留在上海工作的原因。

2.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题)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A.石油开采 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 D.港口建设

3.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1~2题)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 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 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 (1) ~ (2) 题。

(1) 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 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 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 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 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4. (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5~26题)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双选)

(1) 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 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2) 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 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 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5.当前, 全球服务外包正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 也是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的新趋势。下图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第一阶段转移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工业基础雄厚 B.大量廉价劳动力

C.便利的交通 D.教育水平较高

(2) 中国正成为承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 其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IT 产业迅猛发展 B.自然资源丰富

C.便利的交通 D.消费市场广大

参考答案:1.“80后”、“90后”农民工知识、技术水平较高, 在上海进行产业升级过程中, 对新产业的适应性强, 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就业的法制环境等。

2.D

3. (1) B (2) C

4. (1) AC (2) CD

5. (1) D (2) A

命题视角 篇5

一、关于语文教育批评

1.学科性质认识不清。当前,在语文教育中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不能实现一致。

2.教材单一局限。当前应用的语文教材存在较多缺点,如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个性化发展,选入教材的内容不新不精,不能科学排列,在设置教材时,过于重视学生的记忆力,而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3.教育方法单一。语文教育还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继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讲解,在分析课文和讲解诗歌时教师直接给出学生答案,没有认识到学生理解和思考文章的重要性。如果有的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则会转移话题,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成长。

二、现阶段高考语文命题的现状分析

1.试题难度较大。在语文教育批评角度下,笔者认为当前的高考命题涉及的内容过多,考查内容不平衡,过于重视知识和分析,没有重视考查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有的试题还有一定的专业化倾向。如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有关机械的概念和贝多芬乐式的概念,这些内容都会让学生觉得过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客观题不符合学科特点。语文命题没有认识到语文当中存在的综合性有一定的作用,重视分解学科知识。要求做到语言的精确。试题不能实现充分开放,学生在解答一道试题时只表现一个思维结果,不能表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教师会总结历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规律,可以概括出标准化的答题模式。但这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的發展,不允许学生出现自由发挥思想。

三、语文教育批评视角下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建议

1.试题取材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高考语文命题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但应该突破课内课文知识的束缚,所列出的试题可以与课文中的内容有联系,但不能考查课本文章,要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要考查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而不能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2.阅读题需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阅读题不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本,而且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提高语文水平不能凭借读课本,而应该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利用阅读课外书,可以感受文字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各种写法,可以在理解文章时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这种阅读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的阅读题也可以考查学生的个人能力。

3.标准化题目需要处理好主观题型与客观题型。在考查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时,可以变换考查方式,如“是什么”可以变为“为什么”,在设置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标准题目不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选择或填空,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列出的命题具有时代特色。

【命题视角】推荐阅读:

命题形式07-15

命题特点07-15

命题理念07-17

语文命题07-17

命题创新05-26

理论命题06-13

命题管理06-15

命题背景06-20

命题特征06-22

命题质量06-28

上一篇:语言的运算下一篇:人口年龄结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