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

2024-10-23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通用9篇)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 篇1

命题作文如何写

命题作文也叫全命题作文,主要标志是有一个完整的题目,考生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命题型作文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题目;二是提示语,为考生打开写做思路做导引;三是要求,做字数和内容上的规定。

那么怎样写好命题作文呢?

首先,一个题目拿到手,我们需要明确它的体裁和人称。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如果是记叙文,在题目中经常出现“记„„”、“„„的事”、“„„的人”等。如《记我的老师》、《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是说明文,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介绍„„”、“„„的自白”、“„„的话”等。如《介绍我的书包》、《小风车的话》。

其次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目前,在小学阶段的命题作文主要是记叙文,其中又以写人类记叙文和记事类记叙文为主。

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把这个人最独特的、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写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一般来说,我们要描写一个人,要调动各种的描写手段,这些手段是要综合运用的,我们最常用的主要有四大类,就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并且要安排文章的详略,重点地方要不惜笔墨,详细叙述。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 篇2

一、随时作文类

1.日记作文。关键是教师指导学生有事儿可记, 有感可发。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 从生活中摄取素材外, 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名人日记范本,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我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日记, 题目自拟, 旨在学生能将自己所看、所想、所听记录下来, 这难道不是积蓄素材吗?

2.随文作文。也就是“文”中文。教师充分把握和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 将作文教学贯穿于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模仿, 运用课文的技能技巧写自己感受的东西。在具体命题时, 可进行片段命题, 也可以进行课后命题。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时, 文中有以“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为总起句的一个段落, 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以“现在, 我们的学习条件真好啊!”为总起句口述一段话, 还可以围绕文中某一语句进行口头补写、改写、扩写练习。

3.即兴作文。是教师巧妙灵活地把握学生间、课堂上等偶然发生的事件, 就地取材, 即兴指导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一天课前全班学生围着一名昨天家遭火灾的同学, 你一句我一句的安慰她, 桌子上放着一大堆零钱。我见到这个情景, 马上改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决定即兴作文。就此一事, 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当堂完成题为《友情》、《大火无情人有情》、《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等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二、随事作文类

1.影视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电影或者电视中看到的事件, 消息、新闻、故事报道等按一定顺序进行口头复述或者书面复述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在具体指导中, 据影片的长短可以全片的复述, 也可以片段的复述, 或只复述一个故事梗概。指导学生写影视作文, 教师要很好的把握影视动态, 了解时事, 有目的, 有针对性的及时组织学生观看, 随时指导写作。

2.传记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或情节记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为自己宣传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这种作文训练不需精心选材, 不必精雕细刻花功夫布局谋篇。由于作文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 写起来比较容易, 因此这种作文训练形式学生不但容易接受, 而且写作兴趣特别浓。

三、随情作文类

1.感受作文。也就是写读后感和观后感,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着重写出自己对耳闻目睹的食物或者文篇所观影片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教学时, 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在记述一件事时, 自己不能当旁观者, 而是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 或赞美或夸奖, 或爱慕或喜欢, 或厌恶或愤慨, 做到有感而发, 这种训练形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2.心里话作文。是教师鼓励学生把埋在心底想说而不敢说, 或不便说的话有理有据的记录下来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如《老师, 您错了》《哎, 我真不该那样!》《爸妈你们别吵了》等等, 这些文章都写出了学生的真心话, 因此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小学生的心里话有时比较片面, 比如我班张然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心里话》, 讲的是过年, 他爸爸只给了五元的压岁钱, 他很不乐意, 心里话就是认为爸爸不爱他, 小气, 希望爸爸以后多给压岁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识别是非的能力培养, 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随境作文类

1.兴趣作文。是教师根据单元习作要求与目的在课前或课上有意创设一种写作情景,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如, 在队日课上我组织学生搞“贴鼻子”的游戏, 同时, 还搞了“抢板凳”、“坐气球”、“吹羽毛”……等游戏。然后, 我让学生根据这些游戏自命题目写作文, 写的作文题目有《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难忘的队日课》《我喜欢的游戏》总之都是围绕队日课的内容写的。这种训练形式其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看、说、听、写等综合素质能力。

2.现场陈设 (环境、气氛) 描写, 是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某一场合的环境气氛, 如会场、婚礼、升旗、节日、生日等, 然后指导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勤于动笔, 教学中,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机会善于观察, 如正月十五这一天, 可以让学生出去看灯展, 也可以观察夜晚, 从而写出许多有意义的好文章来。如《矿区之夜》《灯展》《难忘的夜晚》……

3.景物、动物、植物形象描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 全方位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 我曾听了一节这样的作文课, 一上课, 教师将一盆“仙人掌”搬到讲台上, 让学生用眼看看, 用手抓抓, 用鼻嗅嗅, 教师再介绍一些关于仙人掌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仙人掌”的特点有所了解, 写出的文章自然准确生动。而且学生自拟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 有《仙人掌》, 有《我喜爱的植物》, 还有《我爱它》……这样的训练, 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名胜古迹等地为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提供机会和对象。

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篇3

一、依循题目是关键

命题作文的限定性主要体现在题目上。题目大多限定了作文的内容、中心主旨,以及范围、重点等,命题作文写作的关键就在于要严格依循题目来“遵题”作文。

1.紧扣题眼法

命题作文都有明显的语言标记,如果我们能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亦即“题眼”的涵义,就不难准确把握作文题的题意内涵、写作对象等要素;同时,更应关注和提取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的信息、内涵、对象、范围等,以便有效选择材料。这种细致读题、关注题眼的方法尤其重要也相当有效。

独词性的命题作文,所给之词显然就是题眼,构思时即可围绕该词来组词造句。如湖南卷的“早”,审题时就可以“早”为中心词来拓展。围绕“早”字,我们可以列出如短语类型的“早晨”、“早晚”、“趁早”、“早安”、“赶早”等;句子类型的“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点”、“早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早一点做好准备”、“道一声:早”、“早一点长大”等,这样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中心思想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库的内容和自己最想说的话而确定下来。 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江苏卷的“绿色生活”,“题眼”当是“绿色”。“绿色”可实指,也可虚指。实指如具体的低碳生活、乡村宁静自然静谧的田园。虚指可将“绿色”看作喻体,那么“绿色生活”可喻指为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健康朴实平和的生活。对此呼唤人们过一种没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崇尚生活的本真,享受人间的真情真爱的“绿色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更高远,必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是题眼。如江西卷“找回童年”,题眼就是“找回”。所谓“找回”,是与“丢失”相对而言的。它其实告诉我们那“童年”我已经丢失了,或是“童年所象征的东西”曾失去了,而那东西又是应该珍惜的,是不能失去的,所以要去找回。因此,写作时紧扣“找回”,就必须要体现出从“失去”到“找回”的过程。

2.关系分析法

就是将题目以词语为单位进行划分,然后对每个词语逐一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审题过程,包括词语的轻重范围(例如:喜欢和爱、赡养和抚养等)、题目的体裁方向(例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等)以及分析所产生的一些联想。从而挖掘出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对于短语式题目,审题时就可采用“短语分析法”,即对每个短语逐一分析。短语有各种关系的短语,比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面对一个短语式命题,应该先弄清楚它的类型,再根据这种类型的特点去分析。如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就是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个相反的动作并列起来,组成的关系型命题作文。对于这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偏题。故写作时先要解释什么叫“仰望星空”,什么叫“脚踏实地”,然后回答“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最后以诸如“用心仰望,用脚行走,这都是面对人生的正确态度”之类的辩证观点来收束全文。

3.成份添加法

准确把握文题的成份关系,成功添加相关成份,这对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来说,都是必要的。

词语类的命题作文,构思时可运用“组词造句”的添加法来拓展写作思路。无论是独字类的还是短语类的命题,都可以运用此法快速确定写作思路。对于比较具体的词语,要善于化实为虚;对于比较抽象的词语,要善于化虚为实;对于虚实兼备的词语,则要善于虚实结合。为了帮助理解,可以在给定的词语前后添加词语,以丰满其内容。要注意的是,如果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先揭示它的本体再来组词或造句。一个词语往往就是一个概念,而概念又有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这样就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办法,从类别、形式、性质、作用以及意义等诸多方面来加以阐述。具体地说,可以在所给题目的前、后或中间,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使题目内涵和范围更加明确。如重庆卷“难题”,通过添加法,就可拓展出“直面难题”、“难题之美”、“难题?不难!”、“抉择——生命的难题”等众多精警之立意。

二、把握材料的限制性因素

把握材料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针对提供材料的命题作文而言。这类作文的写作,除了依循题目之外,还要对材料进行仔细的审读,从而挖掘出题目限制之外的宽泛所在。

在对题目一时难以准确解读的情况下,考生不妨依据材料,挖掘出材料内在的指向性,以此作为题目之外的宽泛点,来更好地理解文题。如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 从整段材料看,第一句话仅仅是为了引出“反哺”这个概念,再由鸟界的反哺引出人的“文化反哺”——“文化反哺”才是全部材料的核心词。什么叫文化反哺,材料说了,是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这句话包含着两个要素。一是必须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影响。二是这影响必须是文化层面的。那么什么才是文化层面的影响呢?材料中同样提示了,是科学知识,是价值观念,是生活方式,是审美情趣等。建立在以上的材料解读基础上,我们可以相对完整地去解读作文题了:所谓“角色转换之间”,就是年轻一代接受着师长的教诲,同时,也慢慢地对师长施加属于自己的影响,进而改变师长的观念。

然而,在写作思路一时打不开的情况下,考生则可大胆借助材料,以材料为思维原点生发开去,以此来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如广东卷“与你为邻”, 作文提示语中对命题“与你为邻”进行了简要的解说与提示,意在帮助考生准确理解题目含义。题目中“邻”是邻接、邻近、接近的意思,提示语中强调“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考生可以写自己(或泛指“人们”)选择与什么“接近”或“邻近”,从中得到什么教益、启示、熏陶、激励,进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品格修养、人格气质等。也可以写怎样与选择的对象为邻,或者写应该以什么对象为邻,等等。同时,提示语明确指出,“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据此我们便可生发开去,由此轻松想到诸如“同学”、“书籍”、“音乐”等有形的人或物,以及“爱”、“节俭”、“信仰”、“理想”、“信念”等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一来,写作思路自是大大拓宽。

【作者简介】

彭海洋,高级教师,执教于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半命题作文如何填题 篇4

王礼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9年第3期

所谓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了文章标题的一部分内容,再由写作者根据有关要求把文章标题填充完整,然后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填题是写好半命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填充一个字一个词,看似简单,但其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阔,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即本文宏旨。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题作文,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

《在 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势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明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题作文,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描,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

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多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偏离题旨。

四、填题,要切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半命题作文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 》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体力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是讲究填题的深加工。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 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而且题面的新与俗还制约着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意,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如何写好半命题作文 篇5

2009年全国高考出现了两道半命题作文,一个是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一个是湖北卷的《站在门口》。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半命题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1.补前半题:如《我的梦想》;2.补后半题:如《告别》;3.补中间部分:如《给的一封信》;4.补首尾部分:如《,别再让我》。另外,还有补正标题的或补副标题的。

写好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___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再如作文题《我终于》,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

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位即可。

三、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写记叙文,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写议论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

3.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哲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

4.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而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5.避免雷同。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更是突出,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

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怎能不出现补题雷同的现象呢?

6.不能过大。像《走近》这样的题目,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2009年全国高考出现了两道半命题作文,一个是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一个是湖北卷的《站在门口》。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半命题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1.补前半题:如《我的梦想》;2.补后半题:如《告别》;3.补中间部分:如《给的一封信》;4.补首尾部分:如《,别再让我》。另外,还有补正标题的或补副标题的。

写好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___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再如作文题《我终于》,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位即可。

三、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写记叙文,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写议论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

3.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哲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

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

4.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而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5.避免雷同。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更是突出,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怎能不出现补题雷同的现象呢?

6.不能过大。像《走近》这样的题目,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四、要选好材料。补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五、要有好的开头,扣题的结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要能抓住人心,吸引读者往下读,分数也会有所提高。半命题作文如果没有结尾会让读者感觉文章没写完,所以结尾也是作文的关键。开头和结尾可用同一语句或同一风格(如排比句、带哲理的议论等)来写。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 篇6

在人们的印象中, 实证主义法学坚持一种“法律与道德相分离”或者“实然法与应然法”相分离的主张。但是, 二战后由于对纳粹德国战犯的审判遭遇的法学难题, 以往实证主义所持的这种主张遭到了挑战。 (1) 在战前坚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 战后在学术上也转向了否定分离命题, 提出了著名的“拉德布鲁赫公式”, 认为违背此公式的“法”将失去“法性”, 因而不再是法[1]。就对纳粹战犯审判的特殊情形给实证主义提出的难题来看, 否定这种分离命题似乎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但是, 这种认为法实证主义所坚守的“分离命题”为纳粹战犯张目的观点, 似乎误解了实证主义理论上的立场。如果问题都变得如此简单, 那么实证主义似乎真的没有招架的余地了。

但是, 事实上并非如此。实证主义关于分离命题的论述, 和一种人们基于常识所认定的法律和道德简单分开是不同的。实证主义坚持的分离命题, 是建立在一种逻辑分析基础上的分离命题, 并且在屡遭批判的“恶法亦法”的论题上, 实证主义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以此来捍卫分离命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H.L.A.哈特关于分离命题的经典论文《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2]入手, 分析其证成分离命题的理路。

二、分离命题于法实证主义的理论地位

实证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理论的一个流派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分别从边沁、奥斯丁、哈特、凯尔森的相关理论出发, 不难发现其间的差异似乎远甚于共通, 然而, 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坚持了分离命题的立场, 因此, 分离命题被认为是法实证主义的核心论点, 是否坚持分离命题被视为实证主义的终极判准[3]。

法实证主义的先驱奥斯丁, 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将分离命题经典地表述为:“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 它的优缺点是另一回事。法律是否存在与它是否符合某假定的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3]而边沁则认为, 是和应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会导致两个危险, 其一, 人们关于法律应当是什么的观念可能会消解法律的权威, 甚至对法律的存在本身提出挑战;其二, 法律可能会取代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最终评价标准, 从而逃避了对其批评。因此, 只有坚持是与应当是的区分才能帮助我们渡过此危险[3]。正如哈特总结的那样:他们一贯地主张“要坚决地、尽可能地清晰地区分实然法 (law as it is) 和应然法 (lawasitoughttobe) 。这一主张贯穿他们所有的工作。”[2]

但是, 对于边沁、奥斯丁所持的这种分离命题, 各路理论家提出了猛烈的批评。一些人认为, 这种区分妨碍了人们对法律的真正本质及其社会生活的根源的认识。另一些人认为, 这种区分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误导性, 而且在实践中亦非常有害, 最糟糕的是, 它削弱对专制和独裁的抵抗, 至少, 它可以使得人们不尊重法律[2]。

三、否定命令理论不等于否定分离命题

哈特指出, 功利主义传统下的法理学是由三种学说构成的。一是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的学说;二是法律概念的纯粹分析研究学说;三是法律强制理论, 即认为法律是一种命令的理论。因此, 在对功利主义法理学批评的时候出现了混乱, 这种混乱在于反对者认为说明其中一个学说的错误就意味着其他的两个学说也是错误的, 并且无差别地使用“实证主义”这个标签含糊地指代三个独立的学说, 而没有看到这三个学说它们是相互独立的[2]。哈特本身也不能同意功利主义法理学之下的命令理论, 但是他坚决指出:针对命令理论的批评, 并不足以证明法律与道德区分学说的错误, 分离命题可以独立于命令理论成立。

功利主义法理学学者认为, 用单纯的“命令”解释法律的本质有其不足之处, 但如果用“习惯性服从”去补充命令说, 我们便能够掌握法律制度的实质。这种经过修正后的“命令”理论可以表述为:社会群体的大多数成员习惯性地服从由主权者所发布, 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 而主权者本身并不习惯性地服从于任何人[4]。

哈特认为, 这个重述过的命令理论存在重大缺陷。第一, 它忽略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些实质上的联系。例如, 法律不是和命令理论十分类似的一个“强盗情境”, 法律并不是这种强盗命令, 法律秩序也不可能简单地认为是强迫。第二, 这种命令理论似乎只适合那种君主制国家, 对于现代民主议会制国家没有解释力。因为民选议会是一个成员流动的机关。即使将立法机关看成选民的“代理人”, 而将选民看成命令的发布者, 最终导致的是“自己服从自己的后果”。第三, 在法律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授予个人或机关权利的诸如合同、遗嘱、信托的法律, 这些法律显然不是一种“命令”。这种授予权利的规则虽然区别于命令, 但也不一定就是道德规则或符合道德的规则。

四、形式主义的错误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者, 对于一种司法上的形式主义或者称其为“机械法学”的理论提出了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意在通过运用形式主义的错误来否定分离命题。这种形式主义强调, 司法裁判的过程乃是一种运用三段论机械适用法律得出司法判决的过程。哈特认为, 把法实证主义等同于这种法形式主义, 是现实主义者的一种误解。哈特批评了这种形式主义, 但坚持即使否定形式主义也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哈特指出, 法律语词都有一个特性, 即存在一个毫不怀疑地适用该情形的标准情形 (standard instance) , 同时又存在一个可争议的阴影地带 (penumbra) 。因此, 在适用法律规则时, 我们必须为自己做出的“某词语是否适用于手边的案件”的决定以及决定可能产生的实际后果负责[2]。在这种“阴影案件”中, 规则的适用不是单纯的演绎推理, 因此形式主义的主张因为忽略了法律语词的这种特性而犯了错误。

但是, 坚持分离命题的论者们并没有犯这种错误[2]。奥斯丁在其理论中已经意识到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他认为在阴影情形下, 法官造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解决阴影难题, 必须参照社会目标得出其结论。问题的核心在于, 即使得出机械地做出判决的错误与参照社会目标判决的正确, 这在多大程度上表明了分离命题的错误呢?

五、道德上恶的法律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一个来自纳粹德国时期的告密者案件似乎让法实证主义的理论陷入困境。因为被指控者可以认为, 在行为实行时并不违反当时制度下生效的法律。如果要对其理由提出反驳, 自然法论者会主张, 他们所依据的法律是无效的, 因为违反了道德的基本原则。法实证主义的理论被其反对者认为为“告密者”提供了法理依据, 因而值得批判的。法实证主义如果不能在此问题上很好地回应, 分离命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但是, 法实证主义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说, 这些法律是法律, 但是它太邪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2]。相反, 如果我们将反对理由表述为, 这些邪恶的东西不是法律, 这种主张是许多人无法相信的[2]。因为哈特认为, 分离命题的批评者过分夸大了这样一个事实的重要性, 即一个规则可能被说成是一个有效的法律规则, 但好像该命题一旦宣布, “这个法律规则应该被服从吗?”哈特意在表明, 一个恶的法律是否是法律和一个恶的法律是否应当别服从是两回事情, 混淆这两者造成了对分离命题批判的失败[2]。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主张“恶法非法”的观点确实给战后德国法院审判纳粹统治下当地战犯、间谍和告密者提供了法理依据。但哈特认为这种依据是不正确的, 但也不表明哈特赞成对这些战犯、间谍和告密者不予处罚。哈特的解决方案在于, 在不予处罚和放弃不溯及既往的珍贵道德原则间两个邪恶中衡量, 选择后者的代价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被称为法律之道德的可谬性。哈特虽然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反驳的观点, 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整体回应体现在实证主义后来的继承者的理论上。David Lyons观点和哈特相同, 只是其表述更加清晰。他认为, 因为实证主义者并非各个都是道德相对主义者或者伦理不可知论的支持者, 并借以排除或者否认道德评价之于法律的意义。他们只是不想让道德评价随意进入法律的领域, 从而破坏法律本身的整体性与内在和谐性。所以, 法实证主义的立场并非是“非道德主义者”[1]。我们可以认为, 坚持分离命题并非支持道德可谬性法律的立场。分离命题仅仅只是否认对于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必要性, 并非认为法律或者某一法律规定应该无视道德评价甚至应当与道德评价针锋相对[1]。

六、进一步的讨论

哈特通过论证, 认为通过否定命令理论、批评形式主义的错误和认为道德上不能成立的法均不能有效地否定分离命题。哈特在这篇文献中, 不但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理论框架下的分离命题, 而且对分离命题的明确表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 由于这篇文章时间较早, 相较于哈特后期理论还有不成熟之处。例如:哈特主要的理论任务在于批驳那些反对分离命题的批评者, 而在分离命题本身的理论上, 论述得还不是十分的充分。在哈特的名著《法律的概念》当中, 哈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哈特在这本书的第九章《法律和道德》中对分离命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4]。哈特首先承认了法律与道德的某些关联是很难否定的, 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如下命题:法律体系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特别的一致性关系, 或是必须奠基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想法上, 认为守法是道德上的义务。再者, 即或这个命题在某个意义下为真,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推论说, 法律体系中特定的法律有效性判准, 无论是外显或内隐的, 都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关。 (1)

在此, 哈特完整地提出了分离命题, 或者可以称之为可分离命题的表述:法律与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可分离命题的证成, 坚守了法实证主义的立场, 在学理上对法律学科真正地独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实证主义法学坚持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的命题, 这个命题已经成为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命题。法实证主义的大师哈特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中, 既提出了实证主义法学先驱者阐述分离命题的不足之处, 也对其他学者对分离命题展开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因而巩固了分离命题的地位, 为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展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分离命题,哈特理论,法律概念

参考文献

[1][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G]//舒国滢, 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拉氏论文《法律的不法于超法律的法》:161-177.

[2]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in his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9) .

[3]陈景辉.法律的界限:实证主义命题群之展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17-79.

如何写好半命题作文 篇7

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这是半命题作文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它的难点。正确的做法是先仔细审题,比如本期的题目是“妈妈”,这就限定了写作范围——写人(妈妈)。咱们可以先闭上眼睛想一想,选几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妈妈给咱们留下的印象,然后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和对材料的熟悉度逐一分析、比较,筛选出最适合的内容把它填在横线上。需要注意的是,补充的词语应是全文中心的高度概括,写的时候也要紧紧围绕着它来写,否则就会跑题。

其次,认真选材。本次pk写的是咱们最熟悉的人——妈妈,虽然咱们对妈妈很熟悉,但还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妈妈“与众不同”的一面,筛选出她的那些让咱们印象深刻的事,再用这些事来集中展示妈妈的“风采”。比如许嘉骐小朋友抓住了妈妈执著减肥、孙旭阳小朋友抓住妈妈废寝忘食“偷菜”等事件,展现了妈妈的“痴迷”。

如何优化中考半命题作文的题目 篇8

一、科学做到词类活用,力争脱俗出新。

对题中已有概念的理解要避开一般层面而取题意允许的新层面。例如江苏常州《告别 》,一般学生把“告别”理解为陈述性动词,带”自卑”“懦弱”“自我封闭”等宾语,构成动宾短语,这类文章都含有自我审视和校正的色彩。有的学生却能避开这一般模式,机智地将“告别”看成充当主语的名词,补成别具一格的描写句或判断句,闪烁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色彩、哲理色彩,如《告别如虹》《告别是一种胆魄》等。X年荆州市中考作文是半命题作文《 ,是 》和《 是 》,一考生的题目是《诗意的散步,是心灵的享受》,该考生对古诗词十分熟悉,把他熟稔的春夏秋冬的诗文逐一倾泻在文章中,倍增了文章的文化含量,是脱俗出新的一个典范。

二、补题要兼顾选材新颖性,做到扬长避短。

就是对半命题的补题从多个角度考虑,按照通常道理本该填写“人”的试试填“物”。比如《_____,我想对你说》半命题作文,一位学生补成《汶川,我想对你说》。比如《阅读 》,有一位同学的补题是《阅读“苹果”》,写他坐在书桌前,但他的思想却早已飞出了躯壳,他的思想正在阅读自古以来的苹果:第一个苹果是夏娃和亚当吃的 “禁果”,正是这个苹果,使人类告别蒙昧,走向文明;第二个苹果是落向大地正好砸在牛顿肩上的苹果,它砸开了一个新的时代——万有引力的时代;第三个苹果是比尔?盖茨的“苹果”电脑,它引领人类走向了信息新时代。这样的补题就是新颖别致的,构思也是巧妙的。例如“那一次,我尝到了______的滋味”,你若补“川菜”,则文章成了就滋味写滋味,未免肤浅;你若补“获奖”,这比“川菜”可能要好一些,但容易撞车,流于一般。其实“滋味”可实可虚,你只要大胆发挥想象,草木山水、琴棋书画等等都能有“滋味”,关键在于你能否赋予它较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思考。例如有位学生拟题“那一次,我尝到了池水的滋味”,作者从池水的宁静、清澈、融洽和从容中感悟到“人如池水,水如人生”,领悟到和谐、大度和宽容的人生哲理,平中见奇,一般中见深刻。

半命题作文考题《 ,请听我倾诉》,大部分考生写的无非是“爸爸、妈妈、班主任、同桌请听我倾诉”之类的,尽是一些普通的题材。可有的考生在立意补题方面很有新意。如《孔子,请听我倾诉》,他却另辟蹊径,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作为倾诉的对象,感谢孔子他那充满哲理意味的的话语挽救几近悬崖边的自己。题目醒,立意新,这样的作文自然会引起阅卷者的极大兴趣。还有的考生补了这样的题目:《温,请听我倾诉》,以当前国务院出台的“两免一补”为题材,对比了“两免一补”前后农家学生上学的境况反差,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温的感谢之情!立意新,标题大,自然也能获得高分。

三、补题要充分发挥自己爱好特长,题目能确定选材范围。

有的人喜欢世界杯,有的人钟情NBA,有的人对乒乓情有独钟,有的人痴迷网球、赛车、田径等等,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人喜欢文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而补题。也就是说,补题时可以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使所补题目利于我们选用自己熟悉的、有感情、有特色的题材。具体说来,就是充分挖掘第二资源,展示自己的文化积淀,历史风云、名人轶事、体育赛事、政治文化、文学形象、传媒信息等等都可以打开我们补题的思路。例如X年上海题《我们的名字叫 》,你若填入“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一类概念,抒写爱国情怀,能显出大气和亮色,但这样写则未免单调。有位学生别出心裁,拟题“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写的是后进生,但笔调并不消极,调侃中不乏活泼、自强和进取,全文洋溢着这种极具个性的“黑色幽默”,新意迭出,引人注目。

平时要关注时事,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如果把这些“热点”引入自己的作文,文章肯定能够出彩。比如,X年金华中考半命题作文《想起了___________》,有的学生积累了X年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材料,以“想起了任长霞”为题目,谈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这篇文章抓住了热点,因而获得了满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充分利用好这一半命题权,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四、尝试补题的个性化,努力实现脱胎换骨。文章贵在新,补题也一样。千人一面难免给读者雷同之感。如果能补出个性化的题目,写出个性化的文章,就会显得难能可贵,使人耳目一样。比如半命题作文《感受 》,很多同学补成《感受亲情》、《感受温暖》、《感受幸福》等等,而有一位学生却补成《感受8—1>8》写体育锻炼的好处,每天抽出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比连续学习8小时效果还要好。《我们的名字叫水》《我们的名字叫标点》等等,这样的补题构思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 篇9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文,让学生感悟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提高写作和欣赏能力。

2、掌握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技巧。学习重点: 掌握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技巧。学习难点: 运用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技巧。学习过程:

一、美文欣赏: 《聆听流水的歌唱》

天空“哗啦啦”地落泪,地上的水滴开心地聚集在一起,于是便有了我——流水。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你是否听到了流水歌唱的声音„„

我一路唱着歌,流过平原。我不羡慕高山的巍峨,也不仰慕湖水的静美,因为我有流动的生命。我不仰望雄鹰有劲的翅膀,我不感叹猎豹的风驰电掣的速度,因为我知道自己微小,但并不渺小。看!夹岸的桃花笑颜粲然,对着流水的清澈梳洗自己的模样;柳杨因得到我的滋养,伸长衣袖飞扬;我体内的鱼儿开心地嬉戏玩耍。生命因我而鲜红耀眼。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我放声歌唱,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

面临高山的阻挡,我并不感怀忧伤,埋怨命运的不公。相反,我微笑着,弹奏出激情昂扬的乐章,生命总会有起伏。你听!是屈原在引吭高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离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历史的长河边唱出了自己不屈的精神;李白抛弃功名利禄,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困难重山只能挡住我前进的道路,却无法阻止我前进的脚步,我不灰心不失望,一路凯歌迈向远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在我耳畔轻轻低吟。我说:“请跟随我流淌的轨迹,你会明白——流水并非无情,而是带你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只是一瞬,但是它经过了炙热的大气层,将自己的生命熊熊燃烧,将光明无私地奉献给大地,于是便筑就了永恒。”落花不信,我开心地笑了,“哗啦啦——”地继续向前流淌。

远远的,我听到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呼唤。我高歌,对落花说:“看!我带你找到了天堂。” 我整理好行装,勇敢地投入大海的怀抱。落花不禁感叹:“一条因生命而歌的潺潺流水,汇成了一片生命的大海!

伴纯音乐《高山流水》朗读,学生欣赏。学生活动:

这篇文章有那些优点?(学生读后自己写一个优点,小组交流,班上交流,教师点评。)

二、教你几招争取高分作文:

紧扣话题,取舍材料;围绕中心,秀出细节;精巧议论,深化主旨;运用环境,烘托渲染;首尾呼应,摇曳生辉。

三、半命题作文是命题人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先由考生按照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它兼具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的构题、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四、半命题作文的题目结构形式: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题目, 由学生将题目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

1.命前半题:如《_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2009年浙江金华市中考作文题《 是一把双刃剑》(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作文题),2.命后半题:如《走近》(2005年湖北省黄冈中考作文题),《藏在心中的 》(200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作文题)。

3.命中间部分:如《这里风光 好》2009年四川眉山市中考作文题,《生活因 而精彩》(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作文题)。

4.命首尾部分: “《有一种 叫 》”2009年北京燕山市中考作文题《 是 》”(2006年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五、半命题作文容易犯的毛病

1、拘于提示,拟题过大。

2、选材俗套,情感平淡。

3、贪大求全,缺少细节。

4、脱离自我,文题不符。

六、写作点拨: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补题。而拟一个恰当的标题首先要审清题意。

(一)研究已给的题目部分

由于半命题作文所提供的作文题目不完整,这样,我们在审题时,要先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为下一步补全题目、立意、选材等做好准备。

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如《启示了我》(2006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的“启示”就提示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给了“我”什么启示、怎样启示了“我”。

有的题目,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如《在迎接 的日子里》(2006年云南昆明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就规定了取材的时间范围是在迎接某某的日子里,而不是其他时间。

半命题作文拟题中常出现的问题:

例: 《——也美丽》

(注:学生补全题目,班上交流,教师板书学生补的内容,教师点评拟题中常出现的问题:)

《挫折也美丽》:拟题雷同

《失败也美丽》:

《生活也美丽》拟题宽泛

《板书也美丽》拟题随意

教师讲解:

《 也美丽》关键在于“也”如何体现?要有参照物

小草 鲜花

平凡 伟大

(二)补全题目常用方法

1.避生就熟

同样的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

如“坦然看 ”(2006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命题者在题目后提供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成功”、“挫折”、“生活”„„但不是我们每个人对这几个方面都熟悉,写起来都能写好。我们还可以另外选择,比如离别、荣誉、失败、获奖等.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己熟悉的方面。

2.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比如“《告别 》”(2006年江苏常州市中考作文题)。实际上。“《告别 》”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泛泛而谈。但是,如果以“《告别自卑》”、“《告别初三》”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3.运用修辞手法

如“《 是 》”(2006年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拟题为“《心愿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就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4.运用组合

如“《沐浴在 》”这个作文题.有考生就将英语单词组合于题目中成“《沐浴在English中》新颖别致。再如,“《 的背后》”(2006年湖北仙桃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运用组合的方法.以“《25的背后》”为题,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令人拍案叫绝。(学生分析例子,总结方法)

七、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平时面对的人和事物一定很多吧!你们不仅面对熟悉的、亲近的人,也面对那些并不熟悉但希望得到帮助的人;你们不仅面对身边在教育、体育、公益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的事,也面对全社会在两个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你们不仅面对一套邮票的发行、一项竞赛的态势,不仅面对自身素质怎样提高、人生道路怎样走好,也面对文化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下岗工人的困难和他们对再就业的期盼,甚至还面对世界航天技术、生物克隆技术的新进展以及世界和平的新进程------现请你从自己众多面对的事物中选择一项,补全题目《当我面对 的时候》,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怀。题目:《当我面对 的时候》

要求:1)现根据上面的提示,把题目填写完整,然后作文。

2)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的抒情、议论。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4)不少于600字。注:学生自己独立拟好题目,然后四人一组交流。每组推荐一个好题目,并简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那里?

小结:拟标题,是考生遗词造句、概括能力等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要补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针对此题目,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如下几种补题技法:

①具体事物拟题法。这种以具体事物入题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②抽象事物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是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

③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

④特殊符号拟题法。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适合于涉及几种因素、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作文。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一。

总之,题贵新颖,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追求的同样是务求准确、生动而有魅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提示、“另一半”导引的内涵,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就能拟出让好标题。

八、寄语:

生活是一片汪洋大海,浩瀚无际、广阔无边,教师的指导不过是授予其渡海的船只,欲济沧海,还需锤炼驾船的本领。

九、练一练:

请补全下列半命题作文题目:

《藏在心中的 》

《 是 》

十、优秀例文:

例文一 以“珍惜所拥有的 ” 作文

珍惜所拥有的亲情

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它比水还纯净,比金还纯粹,可是它总是静悄悄的到来,不被人发现,它没有友谊那样易碎,没有爱情那样明显可见,它像一杯茶,散发出淡淡的洁香,让人回味无穷。

——题记

奶奶的嘱咐

“考试时别慌!别吃油炸的东西,别喝生水别乱跑,别受凉,别„„”奶奶一遍遍地嘱咐着我,有时会觉得多余而又哆嗦。但是从奶奶那饱含深情的眼神中,我知道奶奶对我的嘱咐,就是对我爱的另一种表达。奶奶,您一定在为我担心吧!不用担心,有您的爱,孙女会成功的。

爸爸的电话

“菲子,小心身体,别担心,能考多少都是你的成绩,爸相信你,支持你,多买点营养品,别怕花钱,爸有的是力气,女儿花钱,我高兴,多喝点牛奶„„”。爸在电话里边说边笑着。但我知道,其实他也很担心我,只是想消除我的紧张感罢了!爸是靠力气挣钱的,但却给我寄那么多钱,我想这个月爸一定要紧紧皮带啦。写到这我的眼泪快流下来啦。姐姐的忠告

“小妹,考试时,多注意,能得的分,千万别让它失掉,细心点!„„”。由于要进考场姐姐的话有点语无伦次,在考生潮中,我回头看了一下她,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她汗流满面。我赶紧扭回头,怕姐姐看见我含着泪的眼睛。

朋友,珍惜你的拥有,当你失去后,才知其珍贵,方知珍惜,是否已经太迟了呢?亲情像茶,回味无穷。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留香永远,永远„„

佳作探胜:作者选取“亲情”作为“珍惜所拥有的”对象,看似简单,实则最为切合作者自己的生活实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有了很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所以文章写得感情细腻,自然流畅,平凡中见真情。可见,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显得异常重要,选得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文章写作成败。此外,本文的构思也精巧别致,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祖辈、父辈、同辈)选取三个特写镜头进行组接,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生动地揭示了亲情的不同表现,却展示了亲人对“我”的一样的关爱,可谓紧扣主题。文章的语言细腻传神,再辅之以哲理式的题记和抒情式的结尾,与三个小标题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堪称考场佳作。例文二 以“ 让我陶醉”作文

大海让我陶醉

苍茫宇宙,万物轮回,大自然向人们展示花的妩媚,树的挺拨,山的竦峙,水的流长。而我独爱那深邃蔚蓝的大海,它带给我的是惊喜,是忧伤,是欢乐,是痛苦„„

我喜爱大海的静谧。夜幕降临,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凝望着在这皓月下的大海,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祥,朝着远处的海面望去,那种“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情感荡然于胸。张开双臂,在这静谧的世界里,“心事浩茫连广宇”,仿佛拥有了这世上的一切。海让我的心胸变得开阔,让我的性情张扬,那种博大,那种广袤,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深深地嵌入了这个整体,时间仿佛都被静止,一切都是美妙的。

我喜爱大海的澎湃。学习鲁彦的《听潮》时,我的心中也激起了那种听潮的渴望。海水冲击岩石的巨响,那种惟妙惟肖的描写令我神往。当我也站在海边,听着那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又如各种乐器齐奏的潮音,心中的喜悦,是无与言表的。那时候的我,尽管没有拥有天地万物的感受,但我仍然喜爱,喜爱大海的这份激情,这份豪迈,让我觉得生活中,也要激起这么一份豪情,去面对万物,去面对挑战。

我喜爱大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来源于她的“纳”。她的广阔,她的深邃,她的无垠,她的源远流长,来自于她的禀性。从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爱;从她的言辞中,我找到了深远;从她的声音里,我找到了慈祥;从她的体魄里,我找到了刚毅。在她的灵魂里,我洗涤了心胸;在她的慈爱里,我学会了宽容;在她的深远里,我学会了坚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是宽博的,是美丽的。在大海上,尽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鸥”,但我仍然喜爱她,喜爱她的吞吐日月;因为我坚信,大海中我锤炼了自己,领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样拥有“吞吐日月”的本领。这让我怦然心动、让我陶醉的大海!佳作探胜:作者围绕“提示语”,在题目中补写了“大海”,从文章来看,作者选取“大海”是精心的,因为不仅作者自己对此有很深的感受,而且大海给作者写作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我喜爱大海的静谧、澎湃和力量”形成三段式的排比结构,紧凑清晰,非同一般,尤其令人称赞的是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颇强,引用则顺手拈来,排比则气势磅礴,或抒情式的感叹,或哲理化的表达,语言流丽而富有张力,通篇文采飞扬。此外,文章恰到好处的点题,深化了主题,扣紧了题目,又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例文三 以“ 改变了 ” 作文

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

当今社会最伟大的两项技术发明是电视和网络。它们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许还将改变我们自己。──题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间,网络时代悄然而至,我也从网上的“小菜鸟”蜕变成网络“大虾”了。

准虫级

刚刚学会上网的那段时间里,我喜欢在网上跟一大堆同学聊天,谈作业和考试,把大量的数据和图像传来传去,改来改去,不用聚在一起就集体合作完成了作业和考试复习,也说不清谁抄谁的,反正,网络版权问题本来就是一团浆糊。

爬虫级

后来,我也光顾聊天室,在虚拟空间交了许多网友,海阔天空,从体育流行歌曲,从美国流行“酷”到日本流行“蔻”,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反正大家都不用真名,你也不必操心谁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偶尔也会遇到有人说脏话或下流话,在虚拟,大家都不当真,“嘿嘿”一笑就过去了。网上聊天最酷的是自己一边聊一边可以下载和传送你喜欢的东西,比如讲到哪个歌星的某一首酷歌,你就可以赶快下载,戴上耳机一边欣赏,一边继续跟你的网哥网姐神侃。有时,我也一本正经地在网上谈谈诗歌、服装和电影,真有点像唱卡拉OK,自己飘然成了明星,自我陶醉。

大虫级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终于发现上网绝对不只是聊天。点击不同的网站你都会有不同的新发现,你在方方面面的任何问题都会得到解答„„时事信息让我浏览遍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国事天下事转瞬间映入眼帘,最新消息就在家里炸响,以致于某次我到汽车站乘车,我发布的新闻比卖的快报还快,一车人听我“吹牛”。我做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如果我的信件要都用邮寄或者电话的方式,我的银子早就花光了,幸亏有了电子邮箱和网页,现在的我都靠电子邮件来往,十分方便又很快捷。其速度之快,往往以秒为单位来计算!如今的网络真是无孔不入,不管是谁有了网上的家,大家有事没事都会到你家溜达一下,再一传十,十传百,宣传效果越来越广泛!不知什么具体时候注册了博客,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可是很关心大家对我的文章评价的喔。一个留言的地方,很好得解决了这个问题,观众有话就讲,有牢骚就发,我呢!照单全收,去粗取精,受益匪浅啊!

飞虫级 展望未来,路还很长,将来网络的应用必然更加广泛,“e”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给我的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因特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子,网上阅读、查询资料、另外还有天气预报、英语学习、健康菜谱等日常生活类信息,网上会议等等,将使人们美梦成真;网络已真正成为引领我们走进崭新领域和未知领域的向导。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网络对我的影响是全面的,从思想到感情,从生活到学习,无处不在。让我们更加珍惜网络时代带来的机会,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因网络而变得更加精彩。[亮点揭密]

上一篇:我中考中考前动员演讲稿下一篇:关于中学教研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