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如何命题

2024-09-07

小学作文如何命题(共11篇)

小学作文如何命题 篇1

命好题是有效训练学生写作, 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和保证。命题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发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命题是所有教师都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至今, 仍有一些命题纯粹是例行公事,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 更谈不上考虑他们的精神需要了。比如, 一开学则写“新学期的打算”;一到三月就写植树, 一到国庆就写爱国……这种命题方式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机, 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好的命题应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学生隐含的真情实感的题目。怎样的命题才能称之为好的命题呢?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 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呈现纺锤分布, 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处于纺锤的中间部。因此, 好的命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既能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 又能区分出水平的差异, 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好的命题还要能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

首先, 命题宜新。有一些题目是“老生常谈”, 学生看来总是似曾相识, 不能激起写作的激情与欲望, 更别提写好作文了。所以教师在命题时, 应找准生活的闪亮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来拟题。这样所命的题目新颖别致, 学生一见就跃跃欲试。如五年级的一次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以难忘的童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 这样的命题就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钻到他们的心里去命题。因为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的人, 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 一个玩具, 一次发现, 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 却饱含着快乐、梦想和追求。这样的命题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他们可以自己选择着眼点, 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其次, 命题宜小。题目大而不当会让学生无处着手, 也无法捉摸。如果学生连题目都弄不清楚, 何谈写好作文呢?如写“家乡的变化”, 要求学生写出家乡的变化, 让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试问一下, 如果让农村的学生按照这样子的要求去写, 怎么能写好作文呢?学生年龄相对较小, 没有经历过过去的苦日子, 对于过去的一切根本一点儿也不了解, 所以只能胡编乱造了。家乡变化过程的时间说漫长就漫长, 说天天在变化也的确是真的。因此教师应该给出这样的提示:“楼房代替了平房, 柏油路代替了泥泞的小道, 冬天盖起了种菜大棚, 很多人家的黑白电视也变成了彩色电视, 乡村也有了厂房, 摩托车、汽车奔跑于柏油马路, 电话在家中放, 手机挂腰间, 可爱的家乡日新月异, 天天变, 年年都在变……”这些都是学生亲身感触到的,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写起来便容易多了, 远胜于硬让学生写出他们出生前的“茅屋、煤油灯”时代的家乡的效果。教师还可以指点他们自拟题目:《爷爷用上了智能手机》《我家开起了小汽车》等。

再次, 命题宜巧。如作文题目《“罗曼蒂克”的小伙伴》就巧, 比《我的小伙伴》好得多, 学生看到题目也会觉得耳目一新, 写出的作文自然能别开生面。

最后, 命题宜活。教师的命题要少给学生一点限制, 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让他们自由发挥。“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命题”也是个好办法。

二、与学生生活结合, 珍视体验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真正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在作文命题时, 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世界, 使他们有事可叙, 有人可传, 有景可写, 有情可抒, 有感可发, 刺激他们的写作欲望, 真正做到言为心声。具体地说, 如以感动、难忘、幸福、友好、关爱等内容为话题或半命题作文, 可以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关注和体验。又如, 以第一次、合作、秘密、朋友、宽容、家、校园生活等为话题的作文, 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 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感受也多, 从而使他们既有素材可写, 又能激情运笔, 一吐为快, 写出真情实感。

三、与社会生活接轨, 体现与时俱进

作文命题时要从自然景观、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社会现象中取材, 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家庭, 走向广阔的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 延伸触角, 不断拓展生活空间, 丰富生活积累。

如在五年级下册“聊聊热门话题”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时提示:话题可以是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可以是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好人好事好风尚;可以是关于家庭、友谊的品德问题……写的时候, 可以叙述看到或听到的事物, 注意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也可以谈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要把理由说充分。

事实证明, 这样的提示语充分打开了学生记忆的仓库, 打开了他们语言思维的闸门。学生纷纷以“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跳舞的奶奶们”“我心中的歌”“您辛苦了, 邮递员叔叔”等为题进行习作, 从习作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四、给予想象的空间, 激发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空间, 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支柱。想象作文激发了学生无拘无束的想象, 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说, 想象作文命题要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在创新中展示自己。比如“十年后的我”“假如———”等命题不但能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 还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 使他们观察生活, 重新思考生活, 更有利于他们的想象创作。

说到底, 作文命题的关键是如何打开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储存器, 使之面对题目能快速筛选有价值的材料, 进而言之有物, 从容下笔, 挥洒成篇。如果教师命题时能做到以上几点, 那么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能得到全面的训练, 这样的命题才是高质量的。

参考文献

[1]唐艳平.把握尺度科学评价——浅浅谈小学作文命题[J].小学教学研究, 2012 (8) .

[2]林秋妹.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探讨[J].作文教学研究, 2012 (1) .

小学作文如何命题 篇2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要不落俗套。也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对主标题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过长则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方法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以“梦”为话题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以“树”为话题: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方法二: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自从有了你》。

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题。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

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方法三: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方法有:

①违反常情式拟题:《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无价的花生米》 ②借用数字式拟题:《1234567》,抒写音乐情怀;《7+1>8》,论述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③展开想象式拟题:《8与发》《雷锋“出国”了》《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辩》 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也很容易迷住阅卷老师,使他心甘情愿给你高分。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6)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 《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 《读书乐 乐读书》《活读书 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风物长宜放眼量》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2000年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2000年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其他形式

(1)转换角度 有时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或是从侧面来拟题。如《下周我不回家》这个题目就很有吸引力,写的是作者和爸爸消除误会之后,决心少回家,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回报父母的故事;《第四号戒令》从侧面来写老师对学生的过分约束,读时令人忍俊不禁,读后发人深思。

(2)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又如新闻标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

让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不过,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一定要“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要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同学们若能认真注意到这些方面,必将得到意外的收获。

[1—1] 一位小学老师要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字。这个字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偷懒、胡闹。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把看法浓缩成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是一道拟题训练题。角度很多。

你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意。如:有些同学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拟定了以下标题,如“拒绝框框!”“敢于破‘矩’,标新立异”“冲破束缚,锐意创新”“鼓励创造,发展个性”“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该废止了”“规矩——扼杀个性的枷锁”“开启智慧的大门”“谁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是培养人才还是庸才”“不要扼杀个性的萌芽”“这个‘懒’偷的好”“标新立异‘好’”“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确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1—2]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道拟题训练题的角度也颇多。

1、如果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则拟题为:“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层,则可拟题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这些标题赞颂季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如何应对诗意化命题作文 篇3

真题回放

人生漫漫,难免会有失意、伤痛、迷茫等灰暗的时候,每当这种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包容……就显得尤其珍贵。就像上文中的小偷,当他误入人生歧途的时候,正是山僧送给他的“一轮明月”,不但照亮了他回家的路,而且涤尽了他内心的邪念。在你的人生阅历中,是否曾收到或馈赠过这样的“明月”呢?

请以“送你一轮明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技法点拨

这道中考作文题目是以“提示语+命题”形式呈现的,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起引导作用。完成这篇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揣摩关键词语。任何一个作文题目中都有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语。“送你一轮明月”中的关键词即是“明月”,根据提示语,“明月”应该是人生路上“我”失意时,“你”给我的鼓舞;“你”伤痛时,“他”给你的支持;“他”迷茫时,“我”给他的指点……而这里的“鼓舞”“支持”“指点”就是天空中的那轮“明月”啊!题目中的“明月”不是本义的表现,在文中应该表达为比喻义或引申义。

二、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无论是怎样诗意化的题目,命题者都会考虑到题目与我们中学生朋友的联系。所以,看到诗意化的题目,要立即从朦胧的感觉中走出来,不要固执地问自己:“月亮属于我吗?我有资格把它送给别人吗?”根据提示语,我们应该立刻回想十几年来,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曾经得到过谁的帮助,或者,我们曾经在怎样的时刻,慷慨地给予过别人帮助。这个题目,绝不要局限于“我”给予别人什么,也完全可以写别人曾给予过“我”什么。

三、工笔描摹诗意环境。诗意的题目,应该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应该把诗意的环境描摹出来。题目中的明月在我们的文章中纵然不是真实的明月,但我们为了突出文章中心的需要,不妨可以在文中描摹带有“月亮”的诗意的环境,把人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既增强了文章的诗意氛围,又照应了题目,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佳作工坊

送你一轮明月

湖北宜昌考生

清风习习,送你一轮明月作伴;寂寞深秋,送你一轮明月共眠;欢饮达旦,送你一轮明月助兴。

我是多么想将这轮明月送给我的母亲。

儿时·母亲

忆起儿时,我是那么不听话。整晚整晚地哭闹,在床上不停地折腾,迟迟不肯睡去。无奈,你们只好抱着我摇晃。你不忍心让父亲熬夜,便一个人,背起我,缓缓散步在阳台。当夏风轻拂我的小脸,听着蝉鸣蛙声,我在你背上酣然入睡,我睡得那么香,但你却是红肿着眼,抱着我进屋里,才疲惫地睡去。我在月华笼罩下睡去,很甜。

我也想送你一轮明月,陪伴你安然入睡。

童年·母亲

忆起童年,我还不懂事,因胆小害怕,不敢独自睡去。我要你为我讲故事。你便捧着厚厚的童话书,坐在床边,为我讲述着一个个神奇美丽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直至我安然入睡。殊不知,你第二天一早还要上班,晚上却要讲到深夜。同事问你怎么眼圈黑了又红,红了又黑,每天无精打采的,你只是笑笑,说没什么。

我也想送你一轮明月,坐在上面,为你讲故事。

少年·母亲

少年的我应该说已经懂事了,却仍让你为我操劳。我每夜挑灯夜战时,忘记了时间,只知道明月高悬在夜空里许久许久了。可是,客厅仍然亮着微弱的灯光。你在沙发上躺着,静静地看着无声的晚间新闻,你迟迟不肯去睡,因为你在等我。早已端来的牛奶静静地立在我的桌上,摸摸它早已凉了,你又拿去热,再端来。明月陪伴着我学习,你亦陪伴着我。

我也想送你一轮明月,陪伴你,在你工作的时候。

送你一轮明月,陪伴你到永远。

【亮点评析】

这是一篇优秀的中考作文。文章通过追忆儿时、童年、少年时期三个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和真挚的爱,道出女儿拳拳的孝母之情。

笔触细腻真实。儿时和童年时期的往事都是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画出来的,但毫不做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描绘了母亲疼“我”爱“我”的感人镜头,并自然地把“母亲”与“明月”结合起来。

结构严整合理。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设计三个场景,安排三个段落,选材精当,错落有序。三个段落按照时间顺序自然排列,既表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也表现了母亲对“我”关怀的无微不至。

情感质朴真挚。母亲爱子女,子女爱母亲,这种感情应该是人世间最真诚最质朴的。作者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语,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家庭生活三个“明月下”的故事,言“明月”伴“我”,实写“母爱”伴“我”,真挚的情感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送你一轮明月

湖北宜昌考生

光明使我重生,力量让我站立,信念给我勇气。朋友,你送我的那一轮明月将照亮我的人生。感谢!

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场考试,而我便在这一场场考试中成长。有时会失望,有时会落泪,但我不悔,因为曾经的奋斗。那是一场平淡无奇的考试,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决定着你的下一场考试是否需要进行,决定着你的下一站将到达哪里。我无比重视和珍惜这一次机会,我郑重地将保送申请递给老师,那样就不用参加灼人的中考,可以直接进入理想的高中。考完以后,我认为我发挥得很好,没有漏洞。可就是我的自信满满使我落榜。这个打击是沉重的,难过得连眼泪也忘记了。我就如同一条受伤的小鱼,躲在黑暗的海底。

从此,我便一蹶不振,不再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周末也是与不爱学业的同学们玩得天昏地暗,不论任何活动我都参加。我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坏学生。

一记耳光,火辣辣打在我脸上,“啪”的一响。我瞪着她,如同野狼和老虎的对峙,眼里喷射出愤怒的火花。她打破了沉默,“这一记耳光,是我替你打的,你自己甘愿折断梦想的翅膀,是你自己一生中做得最烂的事,这样做你对得起谁?”

我如梦初醒,是啊!我这样做对得起谁,我缄默了。我的天空是一片灰色,没有一丝的星光。贝多芬能够在身体残疾的阴影中创作举世瞩目的《命运交响曲》,那我为什么不能在逆境中成长?盲人作曲家阿炳在悲伤的河流中逆行,用二胡创作了美妙绝伦的《二泉映月》,那我为什么不能化压力为动力?

我决定振作。翻开课本,却看到一张小纸片滑出来。温馨的紫色,透着淡淡的咖啡香:

朋友,鲜花诚然美丽,掌声固然动人,它能肯定某些人的成就,但不能否定某些人的价值。加油!你的朋友。

我的心中顿时有了如雨水冲刷后的清澈,暖风拂面后的温暖。是朋友使我明白,完美就是数学上的一条渐进线,无限靠近,却无法到达;是朋友使我明白,优点如花枝上的蓓蕾,一旦绽放就鲜艳夺目。

花,因绿叶而美丽;墨,因留白而显空灵;水,因宽阔而伟岸。

困难些许,明月相照。

朋友,你送我的那一轮明月将照亮我的人生。感谢!

【亮点评析】

这篇文章写自己经历考场失败,写自己荒废学业,写在朋友的劝告下重新振作……是友人在“我”困顿迷惘时送来的“一轮明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叙事真实具体。文章以自己真实的学习经历为内容,记叙了初三生活中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正是朋友送给“我”的一轮明月,让“我”重新看到了前进的方向,重新获得前行的动力,读来觉得真实可信。

语言凝练生动。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光明使我重生,力量让我站立,信念给我勇气”“花,因绿叶而美丽;墨,因留白而显空灵;水,因宽阔而伟岸”……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

如何使作文命题更精彩 篇4

一、随时作文类

1.日记作文。关键是教师指导学生有事儿可记, 有感可发。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 从生活中摄取素材外, 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名人日记范本,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我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日记, 题目自拟, 旨在学生能将自己所看、所想、所听记录下来, 这难道不是积蓄素材吗?

2.随文作文。也就是“文”中文。教师充分把握和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 将作文教学贯穿于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模仿, 运用课文的技能技巧写自己感受的东西。在具体命题时, 可进行片段命题, 也可以进行课后命题。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时, 文中有以“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为总起句的一个段落, 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以“现在, 我们的学习条件真好啊!”为总起句口述一段话, 还可以围绕文中某一语句进行口头补写、改写、扩写练习。

3.即兴作文。是教师巧妙灵活地把握学生间、课堂上等偶然发生的事件, 就地取材, 即兴指导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一天课前全班学生围着一名昨天家遭火灾的同学, 你一句我一句的安慰她, 桌子上放着一大堆零钱。我见到这个情景, 马上改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决定即兴作文。就此一事, 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当堂完成题为《友情》、《大火无情人有情》、《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等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二、随事作文类

1.影视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电影或者电视中看到的事件, 消息、新闻、故事报道等按一定顺序进行口头复述或者书面复述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在具体指导中, 据影片的长短可以全片的复述, 也可以片段的复述, 或只复述一个故事梗概。指导学生写影视作文, 教师要很好的把握影视动态, 了解时事, 有目的, 有针对性的及时组织学生观看, 随时指导写作。

2.传记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或情节记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为自己宣传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这种作文训练不需精心选材, 不必精雕细刻花功夫布局谋篇。由于作文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 写起来比较容易, 因此这种作文训练形式学生不但容易接受, 而且写作兴趣特别浓。

三、随情作文类

1.感受作文。也就是写读后感和观后感,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着重写出自己对耳闻目睹的食物或者文篇所观影片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教学时, 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在记述一件事时, 自己不能当旁观者, 而是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 或赞美或夸奖, 或爱慕或喜欢, 或厌恶或愤慨, 做到有感而发, 这种训练形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2.心里话作文。是教师鼓励学生把埋在心底想说而不敢说, 或不便说的话有理有据的记录下来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如《老师, 您错了》《哎, 我真不该那样!》《爸妈你们别吵了》等等, 这些文章都写出了学生的真心话, 因此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小学生的心里话有时比较片面, 比如我班张然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心里话》, 讲的是过年, 他爸爸只给了五元的压岁钱, 他很不乐意, 心里话就是认为爸爸不爱他, 小气, 希望爸爸以后多给压岁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识别是非的能力培养, 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随境作文类

1.兴趣作文。是教师根据单元习作要求与目的在课前或课上有意创设一种写作情景,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如, 在队日课上我组织学生搞“贴鼻子”的游戏, 同时, 还搞了“抢板凳”、“坐气球”、“吹羽毛”……等游戏。然后, 我让学生根据这些游戏自命题目写作文, 写的作文题目有《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难忘的队日课》《我喜欢的游戏》总之都是围绕队日课的内容写的。这种训练形式其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看、说、听、写等综合素质能力。

2.现场陈设 (环境、气氛) 描写, 是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某一场合的环境气氛, 如会场、婚礼、升旗、节日、生日等, 然后指导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勤于动笔, 教学中,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机会善于观察, 如正月十五这一天, 可以让学生出去看灯展, 也可以观察夜晚, 从而写出许多有意义的好文章来。如《矿区之夜》《灯展》《难忘的夜晚》……

3.景物、动物、植物形象描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 全方位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 我曾听了一节这样的作文课, 一上课, 教师将一盆“仙人掌”搬到讲台上, 让学生用眼看看, 用手抓抓, 用鼻嗅嗅, 教师再介绍一些关于仙人掌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仙人掌”的特点有所了解, 写出的文章自然准确生动。而且学生自拟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 有《仙人掌》, 有《我喜爱的植物》, 还有《我爱它》……这样的训练, 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名胜古迹等地为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提供机会和对象。

半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篇5

有些半命题作文虽然没有提供备选内容,却限制了我们补题的范围。如: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涵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看了以上文题,如果我们补题时填“追梦的艰辛”或“成功的喜悦”或“挫折的苦痛”等,那么就偏题了。仔细阅读以上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文题提供的“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只是生活的处境而非补题的备选内容,文题的重心是“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我们补题的内容应从这方面去考虑。

文题补充完整后,我们对这一个完整的题目还得审视一下。把它读读,看文题是否通顺,语意是否明确,语法是否正确,在通顺准确的基础上力争做到简明、生动。最后我们再按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进行写作。

话题作文如何审题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特别是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的写作激情。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

1.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如“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它其实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话题指明了选材范围。

2.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如“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导语实则点明了“精彩”的内涵——美丽、奋发、健康等,为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

3.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的、统一的。这里把它们分开来说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旨在告诉大家审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审好题就不会出现不切题和离题的尴尬事。

刍议小学命题作文中的“命题” 篇6

【关键词】小学 命题作文 命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81-02

命题作文也称为全命题作文,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完整的作文题目,学生必须用这个题目作为自己作文的题目,不能改变题目的任何一个字。在进行命题作文的写作时,学生一定要把握作文的构造,首先是作文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对写作方向的把握;其次是提示语的解读,只有正确解读提示语才能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最后是对题目要求的把握,准确掌握命题作文的内容规定和字数要求,可以保证作文的规范性。这其中对命题作文“命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进行解读。

一、小学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分析

1.利用开放性的系列式命题作文

传统的命题作文由于题目统一,束缚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为此,可以采用系列式的命题作文,开阔小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其进性自主选择。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列式命题,其一,同一中心,如,围绕“我的好朋友”这一中心进行系列式命题,老师可以为学生出如下作文题目:《朋友之间》、《需要好朋友时》、《好朋友在身边的日子》、《友谊的珍贵》。其二,同一题材,例如,班级中的一位同学是单亲家庭,他的母亲生病了,家务无人帮助料理,同班同学到她家主动帮助做家务。针对这一素材,老师可以让学生从以下题目进行自由选择,比如《她开心的笑了》、《我们是好兄弟》、《朋友在身边》等。

2.利用自主性的自由式命题

受到老师教学水平、年龄以及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老师的命题不感兴趣。因此,老师只需要确定写作范围,然后让学生大胆进行自由命题和写作,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写作,进而感受到命题作文的写作乐趣。正是自由式命题作文满足了学生心口合一的写作需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篮球比赛获取的资料让小学生自由命题,结果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十分新颖。如《胜利就在一瞬间》、《为失败者鼓掌》。

3.利用灵活性的填充式命题

为了克服命题作文限制过死、题目单一的缺陷,可以采用填充式的命题作文。例如,当出《第一次登山》命题题目时,许多小学生没有登山的经验,无法进行写作只能胡乱书写,导致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但是,采用填充式的命题形式可以增加命题的灵活性,让小学生有东西可写,例如,可以采用《第一次……》形式的填充式命题,小学生填充了“坐飞机”、“坐轮船”、“游泳”、“篝火”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填充式命题形式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之学生对填充的实物亲身经历过更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小学生如何把握命题作文的“命题”分析

1.对命题作文类型的把握

对于命题作文审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审错作文题目类型就会脱离作文的写作要求。但是,小学生又如何才能审清作文的类型呢?可以从以下几种作文类型着手,其一,对记人类型作文的判断,这类命题作文一般在题目中直接体现,如《我的老师》、《我的偶像》。但有时部分作文题目没有直接点明,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审题才能明白。例如,《温暖》,如果小学生不进行认真仔细的审题就容易写成气候让人感到温暖,但是实际上是别人让自己感到温暖。其二,对叙事类型作文的判断,有的作文在题目中直截了当的点名是一件事,如《童年趣事》,有的命题作文在题目中没有“事”字,但是在叙事内容中包含事物。例如,《假如我是……》,这个题目通过假定我的含义,进行事物的叙述与描写。

2.对“命题”的准确把握

对“命题”的把握关键是对题眼的把握,也就是命题作文中的关键词,进而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题眼不仅决定了命题作文的主题更决定了命题作文的内容,甚至决定文章的深度和构造。例如《一场有意义的篮球赛》与《一场难忘的篮球赛》,虽然都是关于篮球赛的,但是题眼的不同决定了写作方向的不同,因此,小学生在写作时要抓住文章的题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其一,对“怎样的什么”命题类型的判断,此类题目的“题眼”是“怎样的”,这为小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例如写《最难忘的一个人》,小学生就要凸显这个人令自己“难忘”的原因,通过不同事件的描述,凸显令自己难忘的原因。其二,对疑问句式的命题题目的判断,此类命题作文的“题眼”要确定在疑问词上,例如《谁是你的最爱》,要将作文的内容定义到“谁”上,可以采用一些与他有关的例子表达自己为什么最爱他。

三、结语

命题作文作为小学作文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适合小学的作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命题作文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命题作文的“命题”,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传授命题作文类型,教授学生如何挖掘命题作文的“命题”。

参考文献:

[1]罗继远;命题作文教学序列实验[J];江西教育;1991-06-30

[2]王秀仁;作文教学的命题、审题、开头与结尾 [J];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2000-03-01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命题 篇7

一、命题要小

所谓“小”,即作文所命题目的范围要小。小学生由于受学习、生活经历的限制,往往只能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事物,并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命题时要注意把握这一特点,使题目尽量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作文的内容和重点便一目了然,学生易于把握中心,选取素材,下笔也更容易。反之,即使比较熟悉的题目,学生仍会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作文也就写不好。有一位教师在三年级作文训练中,给学生出了《记一件事》这个题目,要求两节课完成,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全班50多篇作文无一篇符合习作要求,有的甚至还未开头,究其原因,这个题目看似容易,是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素材,但由于“一件事”不具体,外延太大,学生思维漫无边际,似有处落笔,却无法行文。后来,这位教师将题目改为《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题目范围缩小了,思维定格在“家里”,一下就激活了学生对家里发生的各种事情的遐想,于是他们纷纷提笔,有的写了爸爸妈妈争吵的事;有的写妈妈生病后自己悉心照顾的情景;有的写给哥哥娶亲的热闹场面;还有的写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当小主人的经过等。一篇篇内容具体、叙述生动,表达小作者真情实感的作文诞生了。由此不难看出,小学生作文命题一定要小而具体,小而精巧,切忌“大而无当”。

二、命题要实

所谓“实”,就是作文命题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要实实在在。儿童观察世界,如同缝隙中看风景,进入其视线的画面是狭小的。作文命题如果不照顾儿童实际,一味贪求高深,则会事与愿违。有位教师在电视上看了一场游泳比赛很是激动,便心血来潮,要学生写《一场激动人心的游泳比赛》,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写了几句感叹之辞,内容空洞,毫无情趣可言。诚然,小学生对自己身边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却难以上升到赞美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性高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命题脱离实际,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写作素材,就难以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文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次命题都应力求实在,切忌空洞。例如,写“我爱家乡”之类的题目时,我通过斟酌定为《我爱家乡的×××》,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有写家乡晋枣的色、形、味及精细加工过程的;有写家乡土豆如何生长及烹调食用方法的;有写山川秀美景色的。可谓选材各异、栩栩如生、如在眼底。实践证明,文题只有实实在在,才能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写出内容充实、生动具体的文章。

三、命题要活

所谓“活”,就是写作内容要灵活多样。命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大脑里到底储存了哪些表象,不同年段学生、城乡学生所储存的事物表象是不相同的,即使同龄同地同校的学生,由于各人情况不同,储存的表象也存在差异,据此,命题时可采用一次多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采用半自由命题,如写“生日”,可以让学生在前面加上“亲属亲戚(父、母、叔、姨、外婆……)的,老师同学的、邻居的、祖国的、难忘的……”或者后面添上“的欢乐、的悲哀、的启发”,也可由教师提出范围,让学生自拟题目,如,老师提出范围题“寒假生活”,经过点拨,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可拟出《燃放花炮》《三十晚上吃饺子》《拜年》《串亲戚》等。因此,作文命题要做到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命题只有从“小、实、活”三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觉得有内容可写,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情感和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命题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三要”,即要小、要实、要活。并力求做到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语文,命题

参考文献

[1]杨冬利.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教育原则[J].大众商务,2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建军.叶圣陶命题作文思想与作文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24).

[4]陈力.浅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期的阅读倾向及阅读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7).

小学作文如何命题 篇8

“难点”、“挑战”、“深渊”这三个词足以让一半的学生倒下。我调查了四年级150名学生, 发现65%以上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讨厌写作文, 只有10%不到的学生比较喜欢写作文。而调查了二年级150名学生, 95%左右都不讨厌练习看图写话, 只有2%的学生讨厌写话练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一年的三年级学习中一下子讨厌写作、害怕写作了呢?

接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一二年级学生的说话练习、写作练习都是以看图理解的形式出现, 最差的学生也能按照图片的意思说上几句话。然而, 一旦进入三年级, 看图说话写话的局面不复存在, 大量的命题作文开始占据主要的写作领域。于是乎, 班级中原本语言表达薄弱的学生成了“写作空白人”, 看到命题作文, 这些学生脑海中一片空白, 不知道要写些什么。

写作教学不比其他的语文教育, 词语不会可以抄抄背背, 句子练习可以强化训练, 可是作文呢?如果学生不肯写, 老师即使强制记忆一些优美的段落也是没有用的。学生独立练习写作时, 仍然是空白一片。该怎么帮助学生从“看图作文”的时期进入到“命题作文”的时期呢?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成功适应命题作文的写作模式, 找回写作的自信呢?

一、图画与现实连接, 化虚幻为真实

一二年级的学生接触作文, 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写作的元素大多为虚幻的东西, 并不是小作者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图画上表述的事件内容, 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事情。同时, 事情关键的几个细节还以图画的形式标注出来, 孩子不用自己去思考事情的发展, 只要把看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作文就算完成了。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作文, 都以命题为主, 有时甚至没有引导提示语言, 需要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填充故事的情节图片, 再把它们串联用语言表达出来, 才能完成作文。而不会写作的学生, 就是缺少这个脑海中绘图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把真实的生活像图画一般烙印在自己的记忆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脑中绘图, 就是帮助学生把看图作文中的“图”与现实生活连接, 从生活中找到这些图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化虚幻为真实, 这样就学生能有话可说。如看图作文中很多以“孝顺”为主题, 给妈妈泡茶、给奶奶捶背、给爷爷吃西瓜等。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去做这些图片上的事情, 老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引导:“像图画中那个小朋友一样孝敬关心长辈的事情, 你做过些什么呢?”孩子会说:我给奶奶扫过地;我帮妈妈拎东西;我给爸爸找拖鞋……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做过的事情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啊?做了这件事情后你有什么感受?再让学生取个题目。不知不觉中, 看图作文就变成命题作文了。

二、作文与命题连接, 化单一为多元

在作文教学时, 老师最感到无奈的是学生写作不会融会贯通, 只会一对一地记住作文的命题。比如“我最感动的人”, 学生练习过这类作文, 洋洋洒洒就能有话可说;若换成“我最难忘的事”, 学生一看, 啊, 我没有学到过, 慌了, 又成了“写作空白人”。一二年级时, 学生不会惧怕作文, 因为只要有正常生活能力的人都会看图, 而三年级之后, 写作成了很多学生的恐惧之源。笔者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40个三年级学生, 有29个讨厌写作, 而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看到题目不知道写什么, 确切地说是不知道说什么。这也就是学生对于作文的命题理解过于单一, 导致写作恐惧。以往老师习惯从命题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题材, 再完成写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呢?如三级级上册中以“游玩过的地方”为内容写作。先请学生把自己心里想介绍给大家的地方写一写, 完成作文后, 请学生为自己的这篇作文取一个吸引人的题目。这样孩子们对题目就有了很多的认识:《难忘的旅行》、《最美的风景》、《一家人》、《记忆深处》……孩子们一下子会意识到, 原来这么多题目都可以用一类作文来表达。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克服“命题作文”的字面恐惧, 看到作文题目后可以多元地思考, 从而写出自信的作文。

三、要点与细节连接, 化几句为几段

一二年级的作文转型至三四年级, 还有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篇幅的增加。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 一年级的看图说话只要能说出1~2句完整的话就可以了, 二年级时也只是用几句话把图中的内容说清楚, 而到了三年级则一下子到了200字以上。从几十个字到几百个字, 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要帮助学生适应三年级的写作, 就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几句到几段的成功升级。

1. 学会抓命题中的要点。

如《难忘的暑假》, 这个命题中的要点就是“难忘”, 引导学生学会自问:为什么难忘?难忘到什么程度?你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告诉学生:抓住要点, 把你要表达的写清楚, 你的作文就会变成几段了。

2. 学会抓作文中的细节。

同样以《难忘的暑假》为例, 学生准备写学游泳的事情。引导学生:你学的时候哪个过程你最难忘?学前的内心想法?学中的动作尝试?学后的内心感受?抓住一个细节, 让没有学过游泳的人看懂你, 你的作文就可以变成几段了。

小学作文如何命题 篇9

在人们的印象中, 实证主义法学坚持一种“法律与道德相分离”或者“实然法与应然法”相分离的主张。但是, 二战后由于对纳粹德国战犯的审判遭遇的法学难题, 以往实证主义所持的这种主张遭到了挑战。 (1) 在战前坚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 战后在学术上也转向了否定分离命题, 提出了著名的“拉德布鲁赫公式”, 认为违背此公式的“法”将失去“法性”, 因而不再是法[1]。就对纳粹战犯审判的特殊情形给实证主义提出的难题来看, 否定这种分离命题似乎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但是, 这种认为法实证主义所坚守的“分离命题”为纳粹战犯张目的观点, 似乎误解了实证主义理论上的立场。如果问题都变得如此简单, 那么实证主义似乎真的没有招架的余地了。

但是, 事实上并非如此。实证主义关于分离命题的论述, 和一种人们基于常识所认定的法律和道德简单分开是不同的。实证主义坚持的分离命题, 是建立在一种逻辑分析基础上的分离命题, 并且在屡遭批判的“恶法亦法”的论题上, 实证主义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以此来捍卫分离命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H.L.A.哈特关于分离命题的经典论文《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2]入手, 分析其证成分离命题的理路。

二、分离命题于法实证主义的理论地位

实证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理论的一个流派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分别从边沁、奥斯丁、哈特、凯尔森的相关理论出发, 不难发现其间的差异似乎远甚于共通, 然而, 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坚持了分离命题的立场, 因此, 分离命题被认为是法实证主义的核心论点, 是否坚持分离命题被视为实证主义的终极判准[3]。

法实证主义的先驱奥斯丁, 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将分离命题经典地表述为:“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 它的优缺点是另一回事。法律是否存在与它是否符合某假定的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3]而边沁则认为, 是和应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会导致两个危险, 其一, 人们关于法律应当是什么的观念可能会消解法律的权威, 甚至对法律的存在本身提出挑战;其二, 法律可能会取代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最终评价标准, 从而逃避了对其批评。因此, 只有坚持是与应当是的区分才能帮助我们渡过此危险[3]。正如哈特总结的那样:他们一贯地主张“要坚决地、尽可能地清晰地区分实然法 (law as it is) 和应然法 (lawasitoughttobe) 。这一主张贯穿他们所有的工作。”[2]

但是, 对于边沁、奥斯丁所持的这种分离命题, 各路理论家提出了猛烈的批评。一些人认为, 这种区分妨碍了人们对法律的真正本质及其社会生活的根源的认识。另一些人认为, 这种区分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误导性, 而且在实践中亦非常有害, 最糟糕的是, 它削弱对专制和独裁的抵抗, 至少, 它可以使得人们不尊重法律[2]。

三、否定命令理论不等于否定分离命题

哈特指出, 功利主义传统下的法理学是由三种学说构成的。一是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的学说;二是法律概念的纯粹分析研究学说;三是法律强制理论, 即认为法律是一种命令的理论。因此, 在对功利主义法理学批评的时候出现了混乱, 这种混乱在于反对者认为说明其中一个学说的错误就意味着其他的两个学说也是错误的, 并且无差别地使用“实证主义”这个标签含糊地指代三个独立的学说, 而没有看到这三个学说它们是相互独立的[2]。哈特本身也不能同意功利主义法理学之下的命令理论, 但是他坚决指出:针对命令理论的批评, 并不足以证明法律与道德区分学说的错误, 分离命题可以独立于命令理论成立。

功利主义法理学学者认为, 用单纯的“命令”解释法律的本质有其不足之处, 但如果用“习惯性服从”去补充命令说, 我们便能够掌握法律制度的实质。这种经过修正后的“命令”理论可以表述为:社会群体的大多数成员习惯性地服从由主权者所发布, 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 而主权者本身并不习惯性地服从于任何人[4]。

哈特认为, 这个重述过的命令理论存在重大缺陷。第一, 它忽略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些实质上的联系。例如, 法律不是和命令理论十分类似的一个“强盗情境”, 法律并不是这种强盗命令, 法律秩序也不可能简单地认为是强迫。第二, 这种命令理论似乎只适合那种君主制国家, 对于现代民主议会制国家没有解释力。因为民选议会是一个成员流动的机关。即使将立法机关看成选民的“代理人”, 而将选民看成命令的发布者, 最终导致的是“自己服从自己的后果”。第三, 在法律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授予个人或机关权利的诸如合同、遗嘱、信托的法律, 这些法律显然不是一种“命令”。这种授予权利的规则虽然区别于命令, 但也不一定就是道德规则或符合道德的规则。

四、形式主义的错误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者, 对于一种司法上的形式主义或者称其为“机械法学”的理论提出了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意在通过运用形式主义的错误来否定分离命题。这种形式主义强调, 司法裁判的过程乃是一种运用三段论机械适用法律得出司法判决的过程。哈特认为, 把法实证主义等同于这种法形式主义, 是现实主义者的一种误解。哈特批评了这种形式主义, 但坚持即使否定形式主义也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哈特指出, 法律语词都有一个特性, 即存在一个毫不怀疑地适用该情形的标准情形 (standard instance) , 同时又存在一个可争议的阴影地带 (penumbra) 。因此, 在适用法律规则时, 我们必须为自己做出的“某词语是否适用于手边的案件”的决定以及决定可能产生的实际后果负责[2]。在这种“阴影案件”中, 规则的适用不是单纯的演绎推理, 因此形式主义的主张因为忽略了法律语词的这种特性而犯了错误。

但是, 坚持分离命题的论者们并没有犯这种错误[2]。奥斯丁在其理论中已经意识到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他认为在阴影情形下, 法官造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解决阴影难题, 必须参照社会目标得出其结论。问题的核心在于, 即使得出机械地做出判决的错误与参照社会目标判决的正确, 这在多大程度上表明了分离命题的错误呢?

五、道德上恶的法律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一个来自纳粹德国时期的告密者案件似乎让法实证主义的理论陷入困境。因为被指控者可以认为, 在行为实行时并不违反当时制度下生效的法律。如果要对其理由提出反驳, 自然法论者会主张, 他们所依据的法律是无效的, 因为违反了道德的基本原则。法实证主义的理论被其反对者认为为“告密者”提供了法理依据, 因而值得批判的。法实证主义如果不能在此问题上很好地回应, 分离命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但是, 法实证主义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说, 这些法律是法律, 但是它太邪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2]。相反, 如果我们将反对理由表述为, 这些邪恶的东西不是法律, 这种主张是许多人无法相信的[2]。因为哈特认为, 分离命题的批评者过分夸大了这样一个事实的重要性, 即一个规则可能被说成是一个有效的法律规则, 但好像该命题一旦宣布, “这个法律规则应该被服从吗?”哈特意在表明, 一个恶的法律是否是法律和一个恶的法律是否应当别服从是两回事情, 混淆这两者造成了对分离命题批判的失败[2]。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主张“恶法非法”的观点确实给战后德国法院审判纳粹统治下当地战犯、间谍和告密者提供了法理依据。但哈特认为这种依据是不正确的, 但也不表明哈特赞成对这些战犯、间谍和告密者不予处罚。哈特的解决方案在于, 在不予处罚和放弃不溯及既往的珍贵道德原则间两个邪恶中衡量, 选择后者的代价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被称为法律之道德的可谬性。哈特虽然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反驳的观点, 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整体回应体现在实证主义后来的继承者的理论上。David Lyons观点和哈特相同, 只是其表述更加清晰。他认为, 因为实证主义者并非各个都是道德相对主义者或者伦理不可知论的支持者, 并借以排除或者否认道德评价之于法律的意义。他们只是不想让道德评价随意进入法律的领域, 从而破坏法律本身的整体性与内在和谐性。所以, 法实证主义的立场并非是“非道德主义者”[1]。我们可以认为, 坚持分离命题并非支持道德可谬性法律的立场。分离命题仅仅只是否认对于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必要性, 并非认为法律或者某一法律规定应该无视道德评价甚至应当与道德评价针锋相对[1]。

六、进一步的讨论

哈特通过论证, 认为通过否定命令理论、批评形式主义的错误和认为道德上不能成立的法均不能有效地否定分离命题。哈特在这篇文献中, 不但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理论框架下的分离命题, 而且对分离命题的明确表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 由于这篇文章时间较早, 相较于哈特后期理论还有不成熟之处。例如:哈特主要的理论任务在于批驳那些反对分离命题的批评者, 而在分离命题本身的理论上, 论述得还不是十分的充分。在哈特的名著《法律的概念》当中, 哈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哈特在这本书的第九章《法律和道德》中对分离命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4]。哈特首先承认了法律与道德的某些关联是很难否定的, 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如下命题:法律体系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特别的一致性关系, 或是必须奠基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想法上, 认为守法是道德上的义务。再者, 即或这个命题在某个意义下为真,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推论说, 法律体系中特定的法律有效性判准, 无论是外显或内隐的, 都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关。 (1)

在此, 哈特完整地提出了分离命题, 或者可以称之为可分离命题的表述:法律与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可分离命题的证成, 坚守了法实证主义的立场, 在学理上对法律学科真正地独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实证主义法学坚持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的命题, 这个命题已经成为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命题。法实证主义的大师哈特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中, 既提出了实证主义法学先驱者阐述分离命题的不足之处, 也对其他学者对分离命题展开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因而巩固了分离命题的地位, 为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展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分离命题,哈特理论,法律概念

参考文献

[1][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G]//舒国滢, 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拉氏论文《法律的不法于超法律的法》:161-177.

[2]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in his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9) .

[3]陈景辉.法律的界限:实证主义命题群之展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17-79.

小学作文如何命题 篇10

试题编排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 由易到难, 缓慢提高。试题的起点非常低, 使学生动手很容易, 这体现了对学困生的人文关怀;同时试题的设置又具较明显的梯度, 综合题入口宽而易, 出口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查初中数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隐含于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在考查三基时, 注意结合现实背景, 体现对数学本质理解的考查。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题、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而是应该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形成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内化, 方法获得迁移, 能力得以形成。 (2) 注重学生对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收集、处理信息, 进而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 也是近年中考数学试题的一大特点。利用从各种相关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3) 关注实际生活, 聚焦社会热点, 注重考查学生动手实践等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初中数学始终追求的目标,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计算、归纳、猜想能力, 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对实践操作的要领、程序有较好的把握。

基于以上几点, 我觉得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紧扣教材搞好核心内容的教学

教材凝聚了课程专家的心血, 是当前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课程资源, 必须用好用足, 吃透其精神。新课程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 精心选择学生数学发展方面必备的数学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尤其是要抓好初中数学核心内容的教学。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 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 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 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 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 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 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 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问题, 提出了坐标法, 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 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 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 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思想方法主要有: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渗透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 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并形成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四、联系实际, 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

近几年中考应用性问题背景新颖, 考查形式多样, 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其核心仍然是审题。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 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建立起数学模型, 从而解决问题。复习中, 可以对日常的一些数学应用题进行归类, 对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进行梳理, 以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近几年中考涌现出一大批内涵丰富、立意新颖、发人深思的好题,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此, 平时的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创新题的来源:1.从实际生活中抽象、概括、提炼;2.从教学中生;3.从教材习题改编) 教师可以通过解剖典型试题, 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作文如何命题 篇11

【关键词】作文;命题材料;功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脉络,从单纯的命题作文到给材料作文,由给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如今多种命题形式的同时存在。由此观之,作文训练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多样性应该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然而在高考作文写作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考“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命题中“材料”的功用认识不清,导致行文过程中经常出现诸多问题。为此,我就高考命题中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功用价值予以简要分析,以飨学子。

就形式而言,话题作文应属于广义材料作文中的一类,给材料作文应属于狭义的材料作文。它们相似之处是命题都提供材料,而且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也无不同:可以是故事、意境、言论、图画、图表,也可以是实物、数字;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多则。但在本质上,它们中的材料还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审题时的作用不同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对考生写作的导引,是诱发考生思考写作内容的源头,是一个思维的爆破点。它所提供的材料,只是对话题所作的直观、形象的解说,是帮助考生认识话题、领悟话题的,是对考生拓展视野、激发思维所做的必要提示和启发,其观点是直白的。话题作文可以从原材料引申开去,也可以抛开原材料,在话题的范围内另外选材立意,立意时可以把话题作为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走出来向纵深延伸。

例如下面这则话题作文:最简单的东西,往往包含最复杂的内容或复杂的道理,“人”、“一”、“0”、“人要吃饭”、“细胞”、“原子”等。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以“简单”为话题,选取一个具体事物来说说这个道理。

这则话题作文中的“人”、“一”、“0”、“人要吃饭”、“细胞”、“原子”等,只是给我们一个写作构思的范围方向,一个引子,一个思维起点。当然我们也可以跳出以上材料的提示范围,从其他能体现“简单”的事物或行为去延伸思考,至于能挖掘出什么样的主题,全凭作者的思想深度决定。

而给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主要依据,包含着文章的主旨,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考生必须把材料中隐含的观点作为写作的主题,并由此把作文延展开去。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材料读懂读准,提炼出材料中所隐含的观点。

例如这则材料作文: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请围绕这则材料自定文题和文体,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这则材料就是文章审题立意的依据,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二、立意时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话题作文在立意时,既可以着眼于材料整体提炼出一个主题,也可以就材料中的一部分进行立意。如上文以“简单”为话题的命题中,我们可以就“人”这一简单的汉字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围绕话题进行立意,也可就“人”、“一”、“0”、“人要吃饭”、“细胞”、“原子”等简单的汉字、数字、行为或物质所存在的共性出发去立意。

而给材料作文只能在关照材料整体思想之后,紧扣材料内涵从整体或不同角度去立意行文,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甚至把材料的表面意思当作内涵去立意。如果我们不读完上文第二则材料,仅就“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这几句进行立意,那肯定抓不住材料的关键内涵,很难写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文章来。

三、行文中使用程度有所不同

话题作文不要求考生抠住材料写作,只是给考生一个大致的写作范围,行文中可用可不用。但需要说明的是,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帮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理解话题精髓,因此材料不仅要读,而且必须读懂读透,否则,对材料的寓意、提示范围把握不准,对话题本身又不能准确判断,就有可能出现“文不对题或偏离题意”的现象。

而对于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考生不但要读懂,而且要紧扣住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去行文构思,行文中必须按照材料所暗示的素材方向、所寄寓的主题思想去谋篇布局。材料中的有些表明现象或揭示主旨的内容,一般还应放在文章中当作文章的一部分,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或文章的点睛之笔使用。

四、文体上的限制性有所不同

话题作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文体不限”,其材料本身就已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各展其才、各显其长、释放个性的平台。只要没有特殊的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之外,散文、说明文、杂文、小说、童话、寓言、剧本等都可以写。而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相对来说局限性较大,它大多只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而且适合写成议论文的居多。

总之,话题作文的“材料”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既有一定限制又有更多开放性的写作范围,我们只要做到对话题负责即可,不一定对材料负责。但给材料作文必须要对材料负责,立意行文时不能曲解材料或以点带面。考生只要弄清了这两种命题中“材料”的功用和价值,就能从容地驾驭这两类命题中的材料,写出符合命题意图的好文章来。

上一篇: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战略下一篇:学科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