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命题作文分析(精选8篇)
全命题作文分析 篇1
如何写好全命题作文2课时
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半边天”,历来受到考生与教师的重视。其命题形式、写作内容、表达要求等等,一直是作文教与学关注的焦点。
就命题形式而言,近十年来,全命题作文一直是上海市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打”形式(2006年作文命题首次进行了半命题作文的尝试),从上海市学业考试稳中有变的趋向来看,全命题作文的训练依然是师生不容忽视的重点。下面就“如何写好全命题作文”的话题,谈几点看法。
一、全命题作文的特点
1.从命题内容上来看,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如2004年中考作文命题“我的视线”,一切人、事、物,只要是目之所及,均可纳入写作范围,让每个考生都有写作的空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如2005年中考作文命题“充满活力的岁月”,在题目之前,加上了一段导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这段话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对“活力”的判断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
二、全命题作文写作的注意点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中学生对“活力”的理解与界定。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没有限制时间、地点。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不去考虑时间、地点因素,选材的范围大多了。《美丽的谎言》,明确规定了事情的属性——本身是带有欺骗性的,但其实质必须是善意的、美丽的;没有限制的有:对象——任何人,具体内容——欺骗的具体内容和经过,数量——N个谎言,范围——过去现在,身边远方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
再如:《我想唱首歌》,题目虽规定了主题——褒扬、赞美生活,但没有限制赞美的对象、赞美的原因。如此,我们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唱首歌;既可以为个人,也可以为集体、为社会唱首歌;既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对生活有着欣赏与感激,对得失成败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就能切中题意。又如:《充满活力的岁月》,虽要思考活力的表现,也要兼顾对“岁月”一词的理解,但对写作的主体——“谁充满活力”则完全没作限定。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如《妈妈,我长大了》这个文题,其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么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而如果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准确而较深刻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6.几点友情提示。
(1)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如《心愿》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审题有难度。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在原题的前面加上“我”、“妈妈”、“班主任”等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班主任的心愿》等,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确了,文章体裁也就很容易确定了。
(2)另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暖流》《春风》等,则应注意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挖掘出这些题目背后的象征意义。
(3)对于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写成记叙文,你可以构思成“通过一个我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人(负或不负)责任、(宽容或不)宽容、(友善或不)友善„„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活需要„„”,这时,题目“责任(宽容„„)”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如果你熟读古今中外书籍,拥有大量事例史实,擅长写议论文,你当然可以把它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式的散文。
全命题作文分析 篇2
下面结合今年全国各地的一些作文试题题型, 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经久不衰, 始终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从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看,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处于稳定的阶段。从总量上看, 全国大部分考区都选用了全命题或半命题形式。从内容上看, 广泛涉及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问题与哲思、事物与联想五大主题。其中, 半命题注重与“我”牵手。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 作文要引导考生“表达真情实感”, 这样, 恰当的做法是鼓励考生写“我”的生活, 抒“我”的情感, 于是, 很多考区就直接将“我”明确拟在题目之中。比如, 四川眉山卷的“我的梦来自语文”, 四川乐山卷的“那微笑, 给了我 ________ ”, 浙江丽水卷的“那一天, 我与______相遇”, 湖南邵阳卷的“这句话, 我要说给 ______ 听”等就是以“我”为圆心命题的。从形式上看, 全命题试题构成形式多样 :有的题目题意明确, 如“今天, 我想说说心里话” ( 上海卷 ) 、“掌声又响起来了” ( 江苏宿迁卷 ) 等, 命题时没有设计提示语和导语, 题干由“题目+要求”组成;有的题目题意相对较隐蔽, 如“微笑的味道” ( 重庆A卷 ) 、“阅读, 真好” ( 重庆B卷 ) 、“兴趣, 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 福建福州卷) 、“窗外有蓝天” (山东德州卷) 等, 命题者便设计了提示语或导语, 题干由“导语+题目+要求”或“题目+要求+提示语”组成。这样, 有助于考生把握题旨, 打开思路, 激活思维。
话题作文退位, 选题作文崭露头角。话题作文因为具有材料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的“三自”特点, 给予考生很大的自主权, 有助于“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而在一段时间里普遍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纷纷采用这一命题形式。这两年这种命题形式逐渐退位了, 只有山东聊城卷 (以“提醒”为话题作文、四川凉山卷 (以“过程”为话题作文) 、四川广安卷 (以“反省”为话题作文) 等考区出现了这种题型。话题作文的“退位”, 是因为命题者找到了更为开放、更有利于营造宽松写作环境的新题型——选题作文。
现在很多考区的中考作文命题者都偏爱选题作文。试想想, 多一道或两道试题让你自由挑选, 你不是更“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你不是更拥有了相对而言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你不是更有机会“表达真情实感”?选题作文的组成部分, 大部分选用“命题 + 材料作文”, 如重庆AB卷。也有的采用“命题 + 半命题”, 如山东青岛卷。还有的采用“半命题 + 漫画作文”, 如四川凉山卷。还有的采用“材料作文 + 话题作文”, 如四川宜宾卷。命题者这么做, 旨在面对现实, 尊重考生的不同写作习惯和接受能力, 兼顾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命题者贯彻新课标精神的不倦探索和可贵追求。
材料作文保持稳定, 中规中矩。近年来的材料作文文体大为放开, 一般除戏剧、诗歌外, 文体可由考生自由选择。有的考区连戏剧、诗歌都不设限, 呈现一种全开放的格局。选材注重多元化。用的材料, 涉及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问题与哲思、事物与联想五大主题;选用材料, 不再是主题单一的材料, 这样, 考生不会因对材料主旨把握不准而出现审题偏差。主题多元, 可以让考生从不同角度选材、构思、写作 ;选用的材料有文字和图片材料两大类。文字材料中, 故事、新闻、诗歌、寓言等都有涉及。提示注重明朗化。有时点明材料主旨, 有时说明可写角度, 有时提示思考切入点, 尽量快速打开考生的思维, 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审题之外的写作上。如山东潍坊卷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两段文字,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选用的两则材料, 一是经历过干旱的树木, 树根扎得深, 能够应对风吹雨打;二是被铁圈箍住超过5000磅的压力时, 南瓜的内部会长满一层层坚韧结实的纤维, 而且根系会伸向多个方位, 并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这实际上是表达逆境造就人或是经历挫折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问题。在文章体裁的选择上, 可以写记叙文, 通过熟悉人物的真实经历诉说磨难成就人的主旨;可以写议论文, 在材料立意的范围内确立一个观点, 如逆境造就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论证, 最后强化中心论点;可写散文随笔, 以生活中那些跟压力与动力类同的各种现象一一列举, 由此发表个人的感慨。这就是材料作文的优势。
下面结合今年全国各地的一些作文试题内容, 谈谈2014年的一些命题趋势。
2013年中考作文试题主要涉及“自我与成长”、”文化与素质“、“心灵与感悟”、“想象与创新”等四大板块。估计2014年的中考作文也会涉及这些板块。
一、自我与成长
2013年中考作文题大部分都注重以考生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生道路, 感悟成长历程, 思考人生的态度。
如山东滨州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 以“疼痛”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生命中, 我们有过许多次“疼痛”的感觉;生活中, 我们有过许多次“疼痛”的经历。“疼痛”, 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我们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生活中的“疼痛”亦是如此。在疼痛中, 我们成熟、成长。正视疼痛, 疼痛也美丽。
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要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卷面整洁, 书写工整。
山东临沂考题:
有人说:“走着走着, 我们就长大了。是的, 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 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 我们辨别美丑;走在路上, 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 我们抒发喜怒哀乐……”请以“走在路上”为题, 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要求:
①文体自选 (除诗歌、戏剧
外)
②不得照搬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
这类考题, 贴近学生实际, 顾及学生生活体验, 尤其是成长中的各种体验, 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使学生可以在感性的叙述中引发对自我、对成长甚至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二、文化与素质
写作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些地方的考题也关注到了学生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养, 同时, 这也正是命题者借以引导考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方式。这在2013年中考作文题中也有所体现。
如山东泰安考题:
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请以“朋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2.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如果需要, 请用“×××”代替。4. 字数不少于600字。
如四川广安考题: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反省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伟人尚且如此, 我们就更应该时常反省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过失, 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不断的修正, 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
请你以“反省”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这两道题虽然在写作上对初中生来说没有难度, 但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修养, 视角较为独特, 立意较高远, 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三、心灵与感悟
写作归根到底是心灵的行动。在写作中, 要能使考生进行内心的自我省检, 或激奋, 或醒悟, 或反思, 或浸润……以实现写作的内在功利目标——陶冶性情, 滋润心灵, 审视生活, 锐化思想, 放飞情感。这样, 就要求写作题源于生活而又引导考生从高处思考生活, 从自我着手而又能引申到人生、人间、人世的大领域, 主观与客观, 内与外, 都能和谐一体;有话可说而又不能流于太浅太俗, 观照着内心而又不能拘泥于狭小, 启示中有引导, 散放中有收敛, 貌似限, 实则放, 既便于考场写作, 也便于高信度评阅。今年的作文题有一些地方较重视这一点。
如四川成都考题: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 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时光的流逝, 世事的变迁, 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 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 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 有对往事的追念, 有对现实的感怀, 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要有真情实感; (2)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3) 不少于600字; (4) 不得抄袭、套作; (5)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这道作文题中“再也没有”这个题目应是偏向于人生感悟、体验、理解, 情感因素较重, 考查的是如何表达考生自我的情感倾向。这就要求考生以独特的视角去触摸、去理解分析、去感悟生活中的人和事, 特别是那些依然成为记忆的事, 其中一定有考生值得怀想或留下遗憾或播种过希望的东西。这是命题的旨意。
四、想象与创新
这些年来, 中考作文的考核有些现象值得反思, 除了太“放”以外, 更值得重视的是“偏”——淡化了形象思维, 重了理性, 重义理轻形象, 重套路轻发挥, 重模式轻创造。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 强化形象思维考查的力度, 凸显想象在写作中的地位, 十分必要。极而言之, 想象能力是一个创新型人才诸项特质中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具有丰富的想象, 在表达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是考场作文的追求, 鼓励学生在想象的氛围下写作, 竭力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 是作文命题的应有之义, 也是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今年很多地方的试题加大了这种考查。
如四川南充考题: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目作文。要求:①立意正确, 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否则扣分。
又如甘肃兰州考题:
结茧成蛹的春蚕, 在软壳里期待化为彩蝶的时刻;含苞欲放的花蕾, 在青叶中畅想盛开如霞的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定然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做着这样那样的梦, 诸如团圆梦、大学梦、作家梦、航天梦、强国梦……
请以“我的 ______ 梦”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④字迹清晰美观, 卷面整洁。
前面一题是纯粹的想象作文。后一题与想象有些联系。这些题突出了对考生想象 (或联想) 力的考查, 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下面说一说备考2014年的一点想法。
一、把握三大要点
1.题型:考生要特别注意, 从这两年的命题来看, 今后一两年内的中考作文命题, 仍然会是以命题作文为、主以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为辅的命题格局。
2.要求:写作要求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但文体特征的限制则会逐渐明显。全国各地对中考阅卷中“四不像”类的作文一律封杀。2014年的考生更应该注重记叙文的训练与写作。
3.内容:成长、道德与审美类考题非常重要, 情感与认知类考题则会逐渐增多。
二、关注三大趋势
1. 关注生活, 关注自身成长经历。中考作文命题注重人文教育的思路, 特别注重做人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内容上看, 将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贴近考生实际, 侧重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检验与考查, 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作用。它既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更要求考生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关心自我。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考生要真切地感受自己周边的生活, 将在寻常琐事中体味到的喜怒哀乐, 以抒情化的笔调融入字里行间。
2.注重文化素养, 注重体验。2014年各省市中考作文命题会以文学作品或社会公众人物为话题对象, 这种命题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素养, 思索窗外的心智, 举起的是理想的素质教育之旗, 注重的是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
3. 内容范围将会继续拓宽。估计2014年中考作文内容范围将会继续拓宽。如关注道德与精神、关注生命、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与自我的关系、关注历史文化问题等。
三、做到四个“强化”
1.强化审题立意。
从中考命题趋向看, 题目是开放性的, 审题几乎没有难度, 一看题目, 人人有事可叙, 有理可说。但如何从人人都能写的文章中写出新意, 这就要看立意如何了。立意是文章的统帅, 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文章中的反映。立意新或高, 文章才会新颖或深刻。
要立好意, 一是要在读书看报或其他学习中主动思考问题, 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评判能力;二是认真选择一些生活素材进行立意训练, 而且要善于对一个材料作多种立意训练和用不同文体去表现同一个思想的训练;三是进行多种文体表达同一主题的构思训练, 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2.强化书面语言的表达。
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 思想再好, 构思再美, 文字表达的功力不够, 也是写不成好文章的。因此, 建议针对你自己语言表达的弱点, 有侧重地做如下训练:
议论性语言—多写三五百字的文章评价、事件评价。这一做法应该和前面的作文材料和读书结合起来。
叙事性语言—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片断, 描述事件或者景物, 介绍小说、影视等作品。
抒情性语言—可以写直接抒情的语言片断, 也可以结合在发表议论或者叙述事情的时候很自然地表达你的情感。
说明性语言—既可以专题练上几个说明性片断, 也可以融合在叙事和议论中, 训练准确地给别人介绍事物特点或者来龙去脉的说明方法。
3. 强化各种文章格式的训练。
议论、叙事和说明都有基本格式, 这些格式课本上已经很多, 老师也讲得不少, 这里不谈, 下面就目前的一些文章格式做一点提示, 供同学们练习参考:
故事新编式:贵在一个“新”字, 借人们熟悉的故事, 进行改编, 表达新的思想。比如《南郭先生应聘记》、《某某新传》之类。
剧本式:以剧本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可以是独幕, 也可以是多幕。无论哪一种, 都要文字简练, 有内涵, 而且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剧本语言 ( 舞台提示、对话、独白) 为你的主题思想服务。
现场直播式、焦点访谈式:这种形式看看电视有关节目就学会了。
日记式、独白式:以“我”的经历、见闻为中心叙事, 以自己的感受揭示主题思想。
访谈录式:以记者访问对方的方式, 叙述和报告给读者。
报告式:各种形式的报告都可以。
辩论陈词式:写成直接的论辩也可以, 写成论辩会直播形式也可以, 以一方面的陈词为主也可以。
和古人交谈式:实际上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可以写成和古人的通信, 也可以直接和古人对话。
此外, 用审判书、序言、广告、寻物启事等其他当前社会生活已经有的各种表达形式都可以。能够独创一种新的形式更好。
4. 强化素材积累。
“直陈式”命题作文全析 篇3
我们先来看两道作文题:
【例1】(2009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作文题)一次挫败的经历,一个难忘的胜利,一篇睿智的文章,一句善意的劝慰,一种特别的爱好……凡此种种,会使你的知识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增长,让你站上人生新的高地。
请以“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例2】(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题)请以“今天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比较上述两题,我们发现,虽然同样是全命题作文题,但是在题目结构上,兰州题采用“导语+文题+要求”的形式,而南京题则采用“文题+要求”的形式。由于没有用来开启思维、示范思路或暗含限制的导语,南京题呈现出更为直截了当的特点,这类题可称为“直陈题”。近年来,这类试题在中考中呈大幅上升势头。
“直陈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词义浅显、通俗易懂。“我们一起走过”(江苏南通题)、“从那一刻开始”,(浙江温州题)、“生日快乐”(山东淄博题)、“我们初中生的故事”(福建三明题)、“期待”(湖南湘潭题)等都运用了常见常用的词语作为题目,一看便知题意。
指向明确、力求丰富。指向明确,是说文题或指明写作对象,或指明地点范围,或指明事件性质,或指明主要情感。至于力求丰富也并不难理解。以南京题“今天真好”为例分析:“今天”一词,既可以解释为“当天”(即写作的这天),还可以解释为“现在”(指当今时代)。文题含义丰富,但又不艰深,稍加思考便能想到。
应对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找准题眼,吃透含义。所谓“题眼”,主要指文题中标明主要限制的关键词语,是写作内容的“重心”。一般而言,它是指主谓短语式文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式文题中的修饰语,动宾短语式文题中的动词,疑问句式文题中的疑问代词等。对题眼,要通过直接解词释义、近义辨析、置换比较等方式,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含义。如,南京题中的“真”就是本题的题眼,它是指程度很深,意义不一般,超过平常。所以,文章中要注意写清、写透“好”在哪里,“好”有多深、多大。
对接背景,整体把握。文题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不一定呈现在表面,所以,我们要学会深入领会文题挖掘出文题的“潜台词”。比如,面对“今天真好”这道题,我们可以试着设置问题:今天真好,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我们会发现,此题暗含着过去一般甚至不好这样的“潜台词”。因此,行文时最好注意过去与“今天”的对比,在比较中写出“真好”。另外,文题如果由多个词语组成,要注意这些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打开思维,锁定内容。对于直陈题来说,我们要快速打开写作思路,可以画出一幅树状图来,树枝可代表不同的类别,如“时间枝”“人物枝”“地点枝”“情感枝”“事物枝”等。在每根树枝上,又可画线作为分枝,每一分枝标注一个可写对象。仍以南京题为例,在“人物枝”的分枝上,可以分别标注“执政为民的温家宝”“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敬业的某老师”等,这些人物都可以作为“今天真好”的写作对象。一个树状图,可以标注出数不尽的材料,既丰富充实又条分缕析。这时,只要确定好写作中心,找出最能表现中心、自己最有把握驾驭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便能实现写作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今天真好
南京市一考生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但唯有今天是真好!唯有今天是最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昨天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往昔,幻化成回忆。回忆如同夕阳西下的瞬间,那令人心醉的美景,看得见,回忆得起,却怎么也留不住;回忆又似那昙花一现的瞬间,花香似乎还在鼻尖,娇美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可是一回头却难再寻回。人,如果沉湎于昨日之美好,而一味抱怨今日之辛劳,那他注定一事无成。人,如果慨叹于昨日之伤感,而不思今日之进取,那他就会在哀怨慨叹中结束一生。
而明天的一切又都是那样遥遥无期,那样可望而不可及,那样难以预料。就像海天相接的海平线,你看得到,却又永远到达不了。每一次的前进,得到的始终只是那一条海天相接的线。如果你一直期待明天而今天不付出行动。那明天再怎么美好,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辈之中,大言不惭要当科学家、政治家者比比皆是,但能够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一直把握今天的又寥若晨星。如此这般,成科学家、当政治家,不过是对明天的幻想罢了。
今天,只有今天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每一个今天我们才可以牢牢抓住;只有每一个今天我们才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才能握在手心中!只有在今天,我们才可以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只有在今天,我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出贡献;也只有在今天,我们才可以真正地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要在今天为昨天而悲伤,因为“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星星”。所以,就让我们在今天即将成为昨天的时候留下自己应留的东西,让自己的今天无悔无憾!
不要在今天为明天作不必要的猜想,因为无论东方民谚的“寅吃卯粮”,还是西谚的“鸡蛋没有孵化前不要数小鸡”,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明天不可预知,也不可预支。所以,让我们在明天快要到来的时候留下今天的风采,让自己的今天无悔无憾!
人生三天,只有把握今天的光芒,才能抹去昨天的怅惘,才能成就明天的辉煌!朋友,请你牢记:人生只有三天,努力请从今日始!只有流下汗水,你才可以大声高唱:
今天真好!
对比手法是本文说理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在文章的第二、三段,作者分别集中笔力论述了昨天已逝不可留、明天未到不可期,阐明了沉湎昨天与幻想明天均危害无穷。第四段则论证了今天才真正属于我们。说明我们要在今天努力,留下该留的东西。由于对比手法运用得好,不仅从反面说理,正面说理更是透彻,使通篇文章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说服力强。
2014年中考全命题作文预测 篇4
1.请以“带着那声叮嘱出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②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③600字以上。
【点拨】
这一声叮嘱,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谁的叮嘱呢?可能是你的父亲,可能是你的老师,甚至可能是历史上某位人物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物都可以成为切入的对象。不过,为了写出感情,写出新意,大家一定要力争让这些叮嘱的人物与众不同。为了写出这一叮嘱的美好,得学会运用铺垫与渲染。只有细腻地刻画,反复地出现,叮嘱才会显得美好。
温暖荡漾在心头这个标题看似寻常,写作时却是有些讲究。虽是以“温暖”为写作重点,一定要表达出其“荡漾在心头”的幸福之感。温暖来自哪里呢?可能是你失败时老师那鼓励的眼神,可能是你失落时父母那轻轻的问候,也可能是你无助之时在阳光下的瞬间感悟。由此可知,刻画细腻逼真是基础,这样情感才会真切动人;融入景物描写显新意,这样文字才会情景交融。
幸福在心底发芽这是一个与“幸福”有关的命题,但并非简单地要求我们写幸福。“幸福在发芽”这一命题告诉我们,也许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并不幸福,甚至生出了许多埋怨与责备。但在某一时刻,一件不期而遇的事件,却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美妙的感受。这样构思,才算得上准确理解了命题者的意图。由此看来,审题对命题作文而言,非常关键。
全命题作文分析 篇5
(一)中考作文:
兴趣是良师益友。她牵引着你走进趣味盎然的生活,她指引着你一步步去探索神奇美妙的世界,她引领着你去采摘甜蜜的成功果实。有了兴趣的牵引,生活就会更加愉悦、幸福。请以“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思路指导】
这个作文题目对初三学生来说不难,但要写出真兴趣,不能为文造情。这篇命题作文主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句,“兴趣”、“趣味盎然的生活”、“神奇美妙的世界”、“甜蜜的成功果实”,因此考生要写出兴趣给你带来生活的乐趣,给你带来探究的动力,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要紧扣“甜蜜的牵引”来写。
要写好这篇作文,着眼点要放在三个关键词上:兴趣、甜蜜、牵引,写自己可以更有真情实感。“甜蜜”侧重于心理的感受,可以理解为兴趣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成就感、愉悦感、幸福感等,“牵引”要则要扣住兴趣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如何体现甜蜜感,是成功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如果仅介绍自己的兴趣,就会造成离题。一句话概括,“兴趣”开头,“牵引”过程,“甜蜜”结尾,这样出来的作文相对比较稳妥。
(二)中考作文
心里美滋滋的。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思路指导】
针对“心里美滋滋的”这一命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剖析,写出“美滋滋”的理由。审题,是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审题细致,立意才能准确;挖掘深入,立意方会深刻。就此题来看,“美滋滋”突出的是“很高兴或很得意的样子”。在这里,“美”的内涵较为丰富,可以是一种快乐,可以是一种自豪,也可以是一种欣慰。也就是说,凡是让考生感到快乐、自豪或欣慰的经历,均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就内涵来看,“美滋滋”强调的是自我感受。这种美好而得意的心情,应该是藏于内心,情不自禁地表露出来的。当然,这种情不自禁之情可以通过眼神传递,可以通过表情显示,也可以通过言行表达。如果作文时不注意这一特点,只是生硬地在开篇或结尾之处,简单地植入“我的心里美滋滋的”之类的话语,内容未免会肤浅,甚至会偏离题意。就主旨来看,“美滋滋”的理由,是文章成功的基础。立意时,如果满足于吃到了好的东西,过着惬意的生活,作文就会显得平淡、庸俗;如果是因为获得了好成绩或照顾了生病的亲人而感到美滋滋,那么也难出新意。考生不妨转换视角,写自己在品读诗书或是走近自然的时候,感受到的愉悦与幸福之感,这样立意就不同寻常了。作文时你切入的角度是大是小,选择的材料是新颖还是陈旧,主旨是否展示美好的追求与情怀,都极为关键。
二、巧妙构思,展示“美滋滋”的情态。出人意料地选材,曲折生动地叙事,不失为本题的取胜法宝。具体来说,可从三个角度构思。
1.事件求小,如你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感动了你的父母,让你美滋滋的;你的一次小小的改变,赢得了众人的认可,让你美滋滋的;你的一种独特的个性,美化着你的生活,让你美滋滋的;你的一次难忘的旅行,让你开阔了视野,让你美滋滋的。
2.思路求巧,如当别人满足于从正面叙事的时候,你若能反弹琵琶,从失落的经历写起,直到最后妙笔一转,呈现“柳暗花明”的画面,这样的构思,情节就更波澜曲折,文章自 1
然愈显动人。你若想出奇制胜,还可以将“美滋滋的”的对象化为其他人物,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起,展示苏轼的豁达之乐;也可以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吟唱中,展示李白的自信之乐。只是这样的写法,需要丰富的素材积累作为后盾。
3.语言求美,语言的表达与取材有很大的联系,比如,你写的是书给你带来的美滋滋的感受,那么无论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之类的提醒,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诗意句子,均可信手拈来了。如果你选择自然作为写作的对象,那么美得让人惊叹的景物,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样选材更易于写出情景交融的佳作。
(三)作文题目:
请以“咀嚼生活的真味”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思路指导】 1.题目特点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咀嚼生活的真味”,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咀嚼”动词,“真味”是偏正短语“生活的真味”中的中心词,也是整个短语的宾语。“咀嚼”即品味;“真味”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是真谛。2.审题要考虑周全
单从题目上看,既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写,也可以采用第二人称写,还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写。不过,你感觉哪种人称既便于组织材料,又便于写出深意,你就用哪一种人称。“咀嚼生活的真味”中的关键词“咀嚼”和“真味”,“生活”虽限制了写作范围,但写作空间仍然很大。该文重在要写“咀嚼”这一品味生活的过程与方法,但也要明确生活的“真味”到底是什么。是写通过“咀嚼”才品出的“真味”,还是写已知道了“生活的真味”才来“品味”、“咀嚼”的,这两点在动笔前一定要斟酌清楚。3.立意要中心明确
“咀嚼生活的真味”,字面上看就是要求写一篇揭示生活真谛的作文即可。但实际上真正写起来,切实要把握住“咀嚼”的深意,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几次或多次,才得出的结论——生活的真谛。如若已经了解了生活的“真味”,那写起来“咀嚼”更是一个个印证。生活可以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需要你品味(“咀嚼”)。生活可以是一首歌,演奏着高低不同的乐章——需要你欣赏(“咀嚼”)。生活可以是一本书,记载着上下五千年的人和事,抒发了纵横几万里的情和意——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咀嚼”)。生活是一杯茶,释放着沁人心脾的淡香。生活是面对人生百态、体味酸甜苦辣。生活是面对一切,品位人生,活出精彩。4.文体与选材
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相比较之下,还是记叙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好写些,可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受最深的真情:母爱、父爱等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体现真情实感的材料,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可记叙、描写,可抒情、议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思路指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题进行分析:
一、认真审清题意 题目是“就这样慢慢长大”,很显然,这个题目缺少主语,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试着给它加一个主语,而这个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比如,既可以写“我”在妈妈的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也可以写一棵小树在“我” 的细心呵护下和我一起慢慢长大。接着是审清“这样”所指代的内容,经过分析,我们觉得“这样”指代的内容是宽泛的,学生是容易把握的。比如,既可以写亲人的关爱、师长的教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写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意志等,这是“长大”的形式。最后是必须弄清楚“慢慢长大”,应该说,这里重在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这个长大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发芽一样,需要一定的养分才能完成,所以这里长大的过程不仅是年龄的增加,身材的增高,而且应该是习惯的养成,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长„„ 而这一点恰恰应该是审题的重点。
二、确立写作文体 很显然,从文题的题眼“慢慢长大”,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记叙的重点应该是“长大”的过程,在“长大”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就是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考生慢慢成长起来,从而日益积累起生活的积淀,让思想成熟,让心灵成长。既然是记叙文,就应当按照记叙文的文体要求进行操作,一定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才能体现出“慢慢长大”的过程。
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但是由于绝大多数考生在材料积淀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从议论文这个角度去完成这篇考场作文。
三、把握材料取舍 我们知道,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遇到过不少事情,但是是不是每件事情都得写,很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一方面要受到考场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这篇考场作文所不容许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材料的取舍上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最能体现长大的那件事应该重点写,然后做到以点带面。所以,我们在完成篇考场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从个体现象的叙述到生活的提升,一定要注意由点及面的展开,以点带面,将“面”铺开,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对事情的界定远不能仅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应该注重从这件事推广到这类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力度,也更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五)写作
请以“眉头舒展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思路指导】
这是一道新颖别致、富于创新的好题,写好这道题,必须着重注意以下五点: 其一,审题求严,理解“舒展”。“舒展”是一个充满动态的词,“舒展”之前,眉头应该是怎样的状态?这就引导考生去思考这种状态,这应该是一种“眉头紧蹙”的状态吧。从“眉头紧蹙”到“眉头舒展”,“舒展”的是眉头,其实放松的是内心,也就是担忧、纠结的心情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放松的。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心路变化过程呢?这就引导考生在审视社会、审视生活之后,重新将目光转向自身,更多的引导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去挖掘情感层面的东西,去挖掘心灵深处的成长轨迹。因此,构思时,一定要认识到,生活有明亮、纯洁、崇高、真诚的一面,也有黑暗、卑鄙、虚伪的另一面,每个人和每一天的心情,都会在这样的两极之间交替延伸,浮沉起落。思考这一过程后,基本上可以确定应该从眉头舒展的源头入手,通过眉头前后变化的对比来构思。否则,或写不深刻,或偏离题意。另外还需要考生将隐藏主语明确化,细细品味题末的“了”字。
其二,选材求新,凸显“舒展”。一篇考场作文有无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材料能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要想使文章出彩,那就要注意拒绝平庸的材料,选择独特新颖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写出自己独有的真切感受。
其三,立意求深,强化“舒展”。这道题好写,但写好却很不容易,弄不好整篇文章就流于肤浅。只有把“眉头舒展”这件事情放到人生、社会的背景下思考后,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才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提升一个层次,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譬如,关注环境问题,“眉头舒展”在母亲河被治理之后;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眉头舒展”在问题奶粉被处理之后;关注灾难问题,“眉头舒展”在饱受灾难蹂躏的人类家园重建之后等。
其四,言情求真,抒写“舒展”。要带着真情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眉头舒展了”的真情花朵。
其五,形式求新,表现“舒展”。要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
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分析 篇6
认识中考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试卷中重点考查的部分,既是考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检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据了语文试题的“半壁江山”。一般来说,中考作文的分值主要是40分、50分、60分,例如,2016南京卷作文占50分,超过阅读(38分),2016重庆卷作文占55分,和阅读(55分)齐平。由此可见,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进行,写作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多样,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但都是有规律的,总结起来是四大主题:(1)人与自己,(2)人与人,(3)人与自然,(4)人与社会。这四大主题包含了所有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明确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搞清楚命题者注重的是什么,中考作文都考些什么,有哪些要求,便可有针对性地复习。
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1)一般不设置审题障碍。
(2)内容上侧重关注考生成长,助力考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3)中考作文题目很多体现热点人物、热点事件元素。(4)难题类,即独字独词类的
(5)话题作文正在淡出中考平台,命题作文回归传统,选题作文异军突起。
(6)文体不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7)紧扣时代脉搏和考生的交际,不出偏题、晦塞题。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1)全命题作文:“风雨不动安如山”。全命题作文占50%。(2)半命题作文:“犹抱琵琶半遮面”。半命题作文也占20%。
(3)话题与材料:“不温不火如往年”。话题也占20%,材料作文题旨相对单明确。
(4)微(小)写作:“横空出世掀波浪”。字数为150字以内,侧重表达方式(描写、叙事、抒情、说明、议论)的训练。
(5)二选一:“我的地盘我做主”。更钟情于“全命题+半命题”的组合。(6)提示语(导语):无论哪种形式,大部分作文题目前有“导语材料”。中考作文的内容特点
(1)感悟成长体验。写作成长感悟类作文,意在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成长经历,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反思中辨别真伪、明晰是非、甄别善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2016河南省中考作文题一:我的青春里有
(2)抒发真实情感,即叙事抒情类。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位居第二。初中生笔下的真情,一
般包括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快乐、幸福、温暖等。如2016贵州六盘水:那件事激励着我
(3)侧重人际交往。侧重写人。如2016江西卷:那个影响了我的人。(4)引导关注生活。引导考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这种导向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如2016湖南长沙:凡人小事的背后。
(5)加强道德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历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作文题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主题,其中包括“正直”“善良”“诚信”“忍让”“尊严”“俭朴”“气质”“谦虚”“自省”“修养”“关爱”等诸多方面。如2016山东莱芜:坚持下去的力量。
(6)响应全民阅读。如2016北京:读书·实践·收获 快速提高中考作文成绩的法宝: 作文要想取得高分,除了做到满足一般的行文要求外,需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在见解、见识方面必须技高一筹,努力追求文章的新颖、独特,以别具一格的创意吸引人,这靠的是平时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大致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文章取个亮眼的题目。作文内容写的是什么,有的题目直接告诉你了有的题目只能从文章中去找,有的单从题目看不出内容,但开头结尾有暗示,可以说,“题好文一半”。
(2)开头结尾有招式。“排座座、分果果”如果用到作文上,即是文章的结构材料的安排。开头、结尾虽说所占的篇幅不大,却起着吸引读者、给人回味的作用。一般来说,写作要尽快入题,在读者初读文章时,得让他知道你在写什么。
(3)选材鲜活。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纷繁多变,选材时选择个恰当的切入点,将具有时代感的材料引入文章,文章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融入真情。一篇优秀的文章,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
对六年级作文命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7
一、传统六年级作文命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六年级作文测评是小学阶段的终结性考核, 具有相对完整性。
首先, 六年级作文命题基本上是传统的全命题作文, 在“应试”理念的催化下, “口袋文”“枪手文”屡见不鲜, 作文教学陷入教师让家长找文、写文, 让学生背文、默文的怪圈, 引发社会的负面评价。教师的工夫下在猜题和督促学生背文、默文上, 显然, 这样的作文测试评价没有起到促进师生发展的作用。在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眼里, 作文无非是一种考试的工具, 是一种得分的手段, 因此, 考试中能否得高分就成了写作文的唯一目的, 也成了评判作文质量的唯一标准。
其次, 作文命题人与阅卷教师在评卷过程中的人为性和主观性较明显。不同的命题人对教科书的理解、知识经验等, 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往往各有侧重、各有不同。阅卷教师评分的主观性也很强, 即使有严格的评分标准, 评价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也很难把握到位。
最后, 作文命题是语文课程评价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之一。多年来, 各地区很少进行相关改革与尝试, 形成一成不变、死板僵化的命题模式, 也影响和制约着作文教学改革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因此, 如何改进六年级作文命题, 以期优化六年级语文课程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仍是语文教学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六年级作文命题指导思想的定位要科学准确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夯实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六年级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作文试题的命制应反映课改的方向, 传递课改的理念, 彰显课程标准的思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命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正面导向。作文测试评价其实是一个情感熏陶、人文培育的过程, 学生审题、在大量材料中选择的过程及文章主旨的确立都是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情操的体现, 因此, 命题中要渗透积极的思想内容,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 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命题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化基础, 绝对不出偏题、难题、怪题。作文命题材料应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可见, 到生活中可用, 有利于学生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捕捉作文题材。命题材料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 不能使学生见到作文题后, 不知所云, 无话可写。
三、六年级作文命题举例及分析
下面是我区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和第二学期期末的作文题。
作文命题1:课文中, 汩汩的溪流声、丁冬的山雨声、贝多芬的琴声、伯父鲁迅谆谆的教诲声, 是动听的;生活中, 歌声、掌声、笑声、读书声、赞美声、加油声……同样也是动听的。请以“动听的声音”为题, 选取你生活中的一件事,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分段表述, 书写规范。 (选自河北区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作文命题2:“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在《竹石》中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了竹子坚定顽强的品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仔细默读这两句诗, 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某个人、某件事, 也可以是某物。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选自河北区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两篇作文的命题内容都分三部分:提示语、题目和要求。这两项命题给我们如下启示。
1.作文命题的提示语非常重要。提示语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启迪学生展开联想, 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材料与经验, 在立意、选材上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提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内涵, 透露出大量的信息, 需要学生仔细审读、推敲。
命题1中的提示语旨在调动学生在课内阅读中的知识储备和记忆, 提示学生选材可以是风景游记、感人事例, 也可以是人物。生活中的歌声、掌声、笑声、读书声、赞美声、加油声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如嘹亮的歌声、热烈的掌声、朗朗的读书声、做了好事得到的赞美声, 还有各种活动中的加油声等, 提示语给学生写作“动听的声音”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命题2中的提示语虽只引用了郑燮在《竹石》中的两句诗, 但提示语很明确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就是赞扬一种坚定顽强的品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这样的立意就会引导学生作好选材。在后面的提示语中, 引领学生拓宽题材, 可从人、事、物中进行选材。命题内容看似较为“狭窄”, 但借助提示语, 给予其全新的含义, 激发学生从已有的积累和广阔的生活中, 选取新鲜生动的材料, 催发写作灵感。提示语不是摆设, 它对学生有正确的导向性和积极的启发性。
2.审题要清楚准确。命题1是给题目作文:动听的声音。题眼是“动听”, 要求选择悦耳的、美好的、积极的、感人的声音, 引领学生感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声音”是题限, 文章一定和“声音”有关。命题2是自命题作文, 学生一定要看好要求, 然后自拟题目。
3. 对文章的题材 、字数 、行文要有具体要求。
作文命题的三部分内容 (提示语、题目、要求) 是一个整体, 不能割裂开来生搬硬套, 应指导学生认真读好要求, 做到有事可叙、有人可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四、六年级作文命题的几点思考
1. 作文命题要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要求相契合, 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 防止命题人的主观性和随意倾向。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本源, 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语文教学必须依托教科书, 用好教科书。作文命题既要依托教科书, 又要拓宽学生思路, 在上文的命题1和命题2中, 就很好地做到了材料提示源于教科书, 引领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多思善想, 感悟教科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作文命题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为依据, 防止成人化倾向。语文既源于生活, 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作文命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要保持一颗童心, 了解学生头脑中“装”了些什么, 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 凭空指导是很难从学生的头脑中挖掘出真实丰富的题材的。不能把成人的生活、认识和语言“搬”到学生身上, 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抒写真实的生活, 防止成人化倾向。
3. 作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防止僵硬呆板的模式化倾向。语文作为一门实践课程, 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 因此, 教师应避免围绕知识“框框”和写作技巧耗费过多的精力, 而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 把语言文字的运用与阅读积累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此, 作文命题应努力反映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拓宽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把对生活的创新观察、对事物的独特感悟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表达出来, 防止在作文中出现千人一面的僵化式写作局面。引领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 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 使自己的写作思路活跃, 独具特色。
2012高考作文命题分析 篇8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作文。
考题解读
材料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隐喻眭,要求同学们联系生活,阐发人生道理:其次,材料提供了立意的开放眭,既可站在修船工立场谈助人,亦可站在船主立场谈感恩,甚至将两个角度融合为一:最后,写作要求中不限文体、自拟标题,以及不得脱离材料等依旧会是2013作文命题的主流方向。今年的福建卷、山东卷、安徽卷、重庆卷、上海卷等都采取了同样的命题策略。
佳作共赏
一束阳光一束香
河北一考生
阳光照在曼陀罗的花瓣上,那种绚丽的香,你闻到了吗?阳光照在雪莲的花蕊上,那种素雅的香,你闻到了吗?阳光照在向日葵的花枝上,那种清幽的香,你闻到了吗?
是的,小小的一束阳光,却总带给人悄然的香气,沁人心脾,久久萦绕。
而我们也可以顺便,抑或偶尔为他人送上一束阳光,沐浴在香气中的人们也会有莫名的享受与感动。
头脑中经常想起那个感动了世人的修女——德兰修女。不管多么瘦小,多么贫穷,看到老弱病残者,她总是施以援手。在弱者被践踏如泥的时候,她给了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在她看来,一切都只是顺手而已。
德兰修女的无数次顺便帮助,就像一束束阳光,照在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阳光的味道夹杂着幽幽的花香。
他和她也是照亮别人内心的人,我不曾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只知道他们是一对善良的老夫妻。见到被过往的汽车轧坏的下水道井盖,他们顺手竖起了警示牌。他们的举动,确实不足以震撼人心,但这又是多少过往路人忽视或不屑去做的,他们的举动让多少行人和嬉戏的孩子远离危险。这对夫妇的顺手竖警示牌,就像一束道德光,照在每个人的心上,馥郁的花香进发而出。
“最美”之中有她的名字,她就是“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坠楼的女童,她没有反应时间,她能做的是努力向前冲,孩子得救了,她受伤了。而她却说,这是出于母亲的“本能”。她的“本能”行为让一个家庭远离了痛苦,她的偶然一接,也绽放出了母爱最美的光辉。
吴菊萍的顺手一接,接住了一个生命,挽救了国人的道德,就像一束阳光,最美、最灿烂、最迷人。
一束阳光一阵香。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追逐着阳光,在享受阳光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成为太阳,照一束阳光在他人身上。
最辩证 浙江卷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考题解读
与课表卷的多义解读不同,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主要可阐发出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立意时,同学们最好选择其中之一,或说理或讲述或隐喻,能自圆其说即可。可以从文化、教育、社会、人才培养等角度来构思全文。今年的湖北卷、辽宁卷等也这样的命题路数。
佳作共赏
在路上
一夜饱雨,冲撞着昨夜未消的寒气,迈过断柯折枝,我向前方跋涉。在路上,我奔跑着,停下脚步时,我为每一个奔跑的人鼓掌。
和着泥土的香气与草木的灼热,我背负行囊,奔跑。疲累蔓延,于是,我靠坐在阴凉下,看一个个人从我身边跑过。尘遮土掩的灰白的脸上,射出两道尖锐的光。我,愧然举起酸痛的双手为他们鼓掌,掌声嘹亮。我却开始怀疑自己奔跑的意义。我低眉,斜切下的一溜溜的阳光,在细微的风中摆动,迷恍了我的双眼。
我看到胡安在无人的荒凉中奋力拉下那道强索,对旁人的嘲笑全然不顾。那绳索再一次成为泛舟的湖。我看到那个英俊的男子为希腊战争呼号,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我看到那个温柔男子—普希金为西伯利亚流放者掷笔,一抒胸中大义。我看到,柳如是的江南软语一振士气,巾帼傲骨,世人为之折服……
太多太多奔跑的人,他们忘却痛苦,穿越时间的浩海,与我相见。我满腔的热情化为一个动作——鼓掌,我为他们,为勇气,为执著,为一切一切鼓掌。我激动地起身,一时猛烈,阳光炙热,眼前是青的、红的色块。凛然一振,他们是奔跑的,而我鼓掌,是否鼓掌便是规避了我奔跑的宿命?不,鼓掌不是逃避。而是像那一个强大的人那样,令自己与自己的坎坷相配,是自我的鼓舞。
每一个鼓掌的人都有一个奔跑的梦,但每一个奔跑的人也都有鼓掌的冲动与权利。因为,对于途经每个棘丛所带来的伤疤的钝痛与突兀,我们感同身受。
在这一片明媚的阳光之下,终于,我了然。了然了刘继荣之女对鼓掌者的向往,亦了解了人们对于奔跑者的向往。在路上,你可以选择奔跑,或者停下为奔跑的人鼓掌。这都无碍于你的前进。或许如是,我们便不会在一场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不会在半路返航,弃甲而逃。
沉沉地吸上一口来自世界深处的最纯粹的空气,我重新站回阳光下,让热辣的阳光洗去昔日的沉郁。我已经知晓。在路上,我便忘却伤痛,奔赴远方;停下脚步,我便着眼于他人的光彩,为他们也为曾经奋力的自己鼓掌。
最直接 广东卷
阅读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考题解读
【全命题作文分析】推荐阅读:
中考全命题作文写作指导12-06
对小学作文命题针对性的分析10-24
高中命题作文经典命题09-11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10-23
作文命题08-25
英语作文命题08-20
作文命题策略12-29
自命题作文07-15
命题作文 “距离”08-25
小学命题作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