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题策略(精选12篇)
作文命题策略 篇1
摘要:在分析2014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基础上, 提出2015年中考命题预测及应对策略, 为中考作文复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分析,预测,策略
综观《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25套》, 对2014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作如下分析:
一、命题形式
1.依然是四种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 , 话题作文越来越少, 仅有三个省 (河北省、山西省、福建省厦门市) 使用。因为话题作文容易套作, 考察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它太空泛, 而且有一段时间用得很滥, 多年前就有教师发表意见, 要求不用话题作文。
2.向高考靠拢, 给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2014年有6个省市 (重庆市、河南省、湖北黄冈、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山东潍坊) 采用了, 占四分之一。
3.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减少趋势, 2014年只有7个省市用了 (重庆市、南京市、长沙市、成都市、烟台 市、甘肃兰州市、福建厦门市) , 我想主要是因为半命题作文也较空泛, 而且今年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变化, 那就是将题目补充完整的内容实行控制, 不能随意填写, 选择性较少。比如:江苏南京的考题“只是因为___”只能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 填在横线上, 将题目补充完整。
4.命题作文依然是重头戏, 占了60%以上。我们统计的这26份试卷有15个省市还是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因为命题作文更能考出学生作文的功底。比如审题能力, 同时又能更好地防止宿构套作。
二、命制模式
1.向高考试卷学习, 采取一小一 大命制模 式, 有北京市、山西省、湖南省长沙市 等。如, 北京市: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 母校”的专刊。要 求考生以 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 而且限定在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安、图书管理员中任选一 个表示感谢的心意, 字数在150-200之间, 分值10分。
2.灵活机动两题选一命题 模式:有7个省市选 用。今年, 我们江西就是采用这种。江西省:在“勇往直前”与“学会等待”中任选一题作文。这种模式,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较有生活感悟的题目进行写作, 得分会较高。
3.单纯命制一题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 从我们所考察的25省市作文题 看, 有18个省市, 占了70% 之多。分值设置有两种情况, 如果整个语文试 卷是120分的, 作文为50分;如果整个语文试卷是150分的, 作文则为60分 (上海市) , 或者55分 (安徽省) 。
三、命题解读与2015年命题预测
1.作文命题设置的内容依然是要求考生平常 注意到:关注自身的成长体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 注他人;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 《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 (北京市) 、《这里也有 兴趣》 (上海市) 、《我心灵的甘露》 (天津市) 、《说说我自己》 (安徽省) 、《勇往直前》《学会等待》 (江西省) 、《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湖北黄冈) 等等。我手写我心, 我的世界我做主, 学生都是“有米”之巧妇, 所以不会让考生无话可说, 反而是文思泉涌, 得高分的很多。所以, 2015年的大方向不会变, 依然会继续关注。
2.2015年中考命题在命题形式、命题模式上还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局面。命题 作文还会 占主导地位, 单纯命制一题模式还会很多。这里我们特别推崇长沙市的中考作文题, 它既采用了一小一大作文形式, 同时大作文又是两题选一形式;大作文是两道作文题, 又有两种:其一为命题作文《那份不一样的情》, 其二为半命题作文《我们一起品味过的___ (快乐/忧伤) 》。真是一箭多“雕”啊, 令人佩服命题者的“智慧”!
四、2015年中考作文应对策略
1.强化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 尤其是审题能力的训练。平常老师要加强审题指导。
2.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 文, 话题作文, 给材料作 文, 四种形式都要训练, 尤其是给材料作文, 因为我们平常训练得太少, 而高考则全部是给材料作文, 江西中考一直没有考过, 也该到了尝试的时候了, 这样对他们高中作文考试很有利。
给材料作文, 关键在立 意。一般来说, 文章的立 意越有深度, 在同类题材的文章中就占尽了优势。中考也是试图把“有思想”的考生选拔出来。
3.越是华美的语言越是能引起阅卷者的注意, 让老师们在你文章上停留的时间更长, 获取高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平常要多进行语言方面的锤炼。
4.题目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会让阅卷者感觉内容与题意 更切合。例如 《深处》 (浙江宁波 市) , “深处”及其与“深处”有关的“深度”、“深刻”、“深深”“深层”之类词语应尽可能在该出现的地方多出现, 既能体现考生对文题熟练驾驭的能力, 又不容易被误认为是宿构套作。
作文命题策略 篇2
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叶 娟
半命题作文作为中考作文形式,可谓经久不衰,近年来,还有些“人气”渐旺趋势。其原因在于它题型灵巧活泼,限制与开放完美结合,束缚与自由高度统一,既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平台,又给考生指明了写作的思维方向,有利于考生调动生活积累,彰显写作个性,展示自我才情,显现创新精神。
写作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一半命题”的权利和空间,把半命题变成为自己容易发挥的命题,这就是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现以2010年安徽省中考作文《不变的是》为例,浅谈一下半命题作文拟题策略和技巧。
一拟题策略
(一)、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一般来说半命题作文包括“标题”、“材料”、“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作文都有这三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这三部分进行仔细地审查,充分吸取其中有用的信息: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文章中心、感情,或框定文章的选材范围,或明确文章填词拟题的要求。首先,要根据语言标志准确定位作文的文体。如2010年安徽省中考作文《不变的是》的“提示与要求”明确提出:可以写经历、见闻,也可以写感悟、认识。这实质上告诉我们作文的文体宜为记叙类和议论类。其次,要抓住题目中隐含中心的信息。“.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 ”是情景提示,而后面的“不会变的是晶莹”“不会变的是真实”。才是文章的关键,这是文章的重心所在,抓住这个重点就不会偏题。第三,要注意选词拟题的要求,半命题作文一般要提供词语,审题和作文时要注意,如果是要求只能用提供的词语作文,那么你可以从中选一个词语;如果在提供的词语后面打上省略号或出现“等等”字样,则暗示你可以用提供的词语,也可以自选词语,最好是自选词语,这样可避免雷同现象。而2010年安徽省中考作文没有提供词语,那就只能自选词语。
(二)、拓展思维,筛选补题对象
考试尤其像中考这样的时候,时间紧迫,压力很大,考生很难静下心来去深思,如果没有好的思维模式,思路很难一下打开,因而也就无法补好题目。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 ”这个思维体系来拓展思维,从而筛选好补题对象,比如 《不变的是》这个题目,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父爱;从学校考虑,可选择友情、师生情;从社会考虑,可选择人们对美的追求、民风的淳朴、人性的善良;从自然考虑,可选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自我考虑,可选择理想、爱国心、乡愁等。
(三)、力求新颖,发挥补题创意
对于任何一种作文题型,创新都显得相当重要。在半命题作文考试中,要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一要善于拓展自己的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的层面。二是要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学会从深处补题。比如《不变的是》,这一作文的题眼是“不会变”,思考这个核心词,不仅要想到“什么不会变”,还要思考“为什么不会变”。这里的 “不会变”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爱与美的弦律,一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的自我坚守,不因外界变化而改变自己。在此两方面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关注现实。如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变与不变,如大自然喜怒无常,西南严峻的旱情下,不会变的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凝聚力等。这样,作文就有了深度,有了新意。1
(四)、寻求展示,争取补题有利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使考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因此,在补题
时,尽量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类容。
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类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己熟悉的类容,不熟悉的类容,考
生不容易把握,很难写成功。二是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紧密相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方便之门。
二、拟题技巧
第一、化抽象为形象。
考生拿到这个半命题作文时,大多数人会想到“不会变的是理想”“ 不会变的是爱”“不
会变的是心”等相对抽象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写起来容易犯大而空的毛病,且从题目上也容
易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因此,在补题时,我们不妨化抽象为形象,如“不会变的是那湾浅
浅的微笑”“不会变的是一句承诺”“不会变的是暗号”等,这样的题目既让人耳目一新,同
时又选定了表现的角度,真正起到了“文好题一半”的作用。
要做到形象化地拟题,一般可采用用具体事物拟题法和特定情境拟题法。用具体事物拟
题,这种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用特定情境拟题,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会获得一种奇妙的效果。
第二、抽象事物拟题法。
这种拟题方式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如“不会变的是”,可以填上“中国心”,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可以填上“历史”,发表自己的历史观。
第三,特殊符号拟题法。
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或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
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一。如以“不会
变的是?”为题,来写人类质疑精神,而正是这种质疑精神,促使了人类的进步。
第四,条块分割拟题法。
这种拟题法是从形式上来说的。为避免半命题作文拟题或内容上的严重“撞车”,不妨依
据所选的体裁,将内容“裁”成几个小“条块”。如某考生的半命题作文《不会变的是美》,是
先设一“题记”,下拟三组小标题:“母爱之美” “劳动之美” “运动之美”,截取生活的三个画面,表现不会变的是美。
第五、巧用修辞法。
修辞格借助法就是采用比喻、借代、引用、对偶等多种修辞拟定颇具文采的题目。巧用
修辞能使标题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如有一考生以《不会变的是你们的心——寄人类》
为题,运用拟人的手法,揭露了人类对动物自由的剥夺和残害的恶行。
总之,写作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好题。补题不是简单的完成题目,而是一个思考、选择的过程。它既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以内容“熟”
为考虑的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以“准、新、简、巧”为原则。
所谓“熟”,即补充的题目部分,必须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和事;所谓“新”,即想
人之所未想,另辟蹊径,发掘独到的、有见地的观点;所谓“口子小”,即切忌写大题,力
求以小见大;所谓“准、新、简、巧”,即补充部分的题目一定要准确,立意要新颖,标题
切忌繁琐,题目要补充得巧妙、独到。以达到文题闪亮登场,抢人眼目,给阅卷老师耳目一
新之感。
但是,我们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在拟题时出现了不少问题,这里列出一些,以便
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首先是拟题雷同,千人一面。
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拟题雷同。比如,半命题作文
《不会变的是》,极易雷同的拟题是“不会变的是爱”“不会变的是美” “不会变的是友谊”等。
其次是拟题宽泛,难以下笔。
以《不会变的是___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为例,““不会变的是爱”“不会变的是美”
这类既无新意、涵盖范围又过大的拟题很常见。显然,拟出这样的题日,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
再次是补题随意,缺乏考虑。
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之所以会出现上面提到的”一窝蜂“的拟题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不少考生看到半命题作文时,不能根据所选材料确定一个最佳的词语或短语来将题目补充完
整,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将”选材“与”补词“同时加以考虑,而是匆匆提笔,信手”补词“。
总之,考生在拟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具有的”自我命一半题“这一有利条件,仅
仅着眼于内容 是否”好写“,是否”耳熟能详“,而不是是否”写得好“,是否”能出新“。这种”
先天不足“,势必导致自己拟的题目反”将“了自己”一军",不是所拟题目限制了自己的手脚,思路打不开,就是拟题涵盖宽泛,想写的内容太多,不知从何入手。
半命题作文是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作文题型,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给以足
中考命题作文升格的策略 篇3
那么,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应该从何处下手,或者说我们怎么去写好命题作文从而得到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日常作文教学及中考作文中所暴露的问题,谈谈写好命题作文应注意的一些策略。
一求“准”。“考题不设审题障碍”是“不准有意设置或无意出现有可能导致考生理解偏差或歧义的文字”,绝对不是因此可以放松对考生理解题意、分析审题能力的考查。虽然中考作文的规定时间较紧,对命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推敲与揣摩,仍然是重中之重。写作前需要明确中心词的含义,准确把握其写作范围。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风景线”本应是“美好、高雅、有积极意义”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但在学生习作训练中,却有同学把“上课时开小差”“课堂与同学开玩笑”等当做“风景线”,失之高雅。也有不少学生忽视“一道”而写出两三道“风景线”。面对命题作文,要练就一双慧眼,不仅对“风景线”类的中心词要仔细推敲,对修饰和限制类的词,诸如“一道”“一次”“那一刻”,也要特别注意,格外留神。
二求“小”。摄像时,选取的角度越小,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善于将题目设定的要求转化到便于我们把握的范畴之内。我们以《财富》这一命题为例,写作时,同学们可以用“以问领写”的方法提问自己:什么是财富?我的财富是什么?为什么那是我的财富?财富带来了什么?怎样对待财富……然后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构思,“化大为小”,可以写亲情是财富、坚强的性格是财富;可以写某次经历让我发现了财富;可以写珍惜财富;还可以写通过努力拥有更多的财富等,这样“化大为小”,“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
三求“活”。文章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构思来源于活跃的有效思维途径。如果同学们能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思考,肯定能完成一篇佳作。但不少同学拿到文题后脑中茫然一片、无从下笔,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打开思路的方法。这里结合文题《成长》给大家介绍几个范畴,从这几个范畴考虑,相信同学们会很快打开思路:(1)时间:过去的成长和现在的成长;某一时刻的成长,比如“我”今年十四岁了,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许多新的感悟。(2)空间:不同场所中的成长,比如自己在家庭或学校中的成长;不同领域中的成长,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或者对大自然的感悟越来越丰富。(3)因果:成长的原因,例如“我”为什么能够健康地长大,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怀,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条件;成长的结果,比如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如此这般,从多个角度解读话题,写作思路放开了,不愁没有好的构思。
四求“新”。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中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的亲人、朋友、老师身上。近几年各省市的大量的文题中都出现了“我”“自己”这类字眼,这类中考文题,总的特点就是聚焦同学们的身边的日常生活,力求让考生说真话,抒真情。但是,写这一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选择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如写《家里的故事》如果思路局限在生病、做饭、洗衣服这一类事情上,就落入了俗套。但有学生选取了“妈妈不服爸爸这位家庭‘一把手’的事例,决定一显身手,挽回‘家庭地位’的故事。文中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也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这样的文章通过独特的选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善于感受时代热点、焦点,要储备一些新颖鲜见的材料。
五求“深”。立意深浅反映个人人文修养的深浅。现在的中考作文题,一般都比较宽泛,对文章的立意没有太多的规定,考生自己理解的深浅也就最终决定了作文主题的深浅。所以说命题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立意低下,文章就显得没有风骨。如有的同学写《愚人节》,全文都只是在描述“愚人节”那天怎么想方设法地骗老师、骗同学,恶作剧成功后如何开心,恨不得天天过愚人节愚弄别人,这种文章的立意显然有些低俗。但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他和同学们即将面临紧张的中考,很想在愚人节这天放松一下。他们本想中午去办公室骗年轻的班主任说某某同学在篮球场打架,却在办公室门口看到班主任因熬夜阅卷累得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于是,同学们不忍心折腾老师,悄悄地离开了。这个没有愚弄人的愚人节立意深远,令人难忘。这样的立意,怎能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六求“清”。要理清行文思路。写作前,我们要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写作时就可以按照提纲有步骤地展开,确保文章思路流畅、条理清晰。作文的结构,宜简明不宜繁杂,有曲折不可啰嗦。如学生习作《坦然面对灾难危险》开头写道:“人生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在洋溢着活力与美好的同时,也充满着崎岖与坎坷。当灾难与危险来临时,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正文使用了小标题式的结构:(一)坦然是逆境中的坚持不懈;(二)坦然是面对险情时的从容不迫;(三)坦然是暴风骤雨之后的阳光心态。紧扣题目,将坦然化作不同情况下的积极心态,思路清晰,令人耳目一新。结尾回扣标题“灾难和危险有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自己一份健全的心理,一份乐观的心态、一份永不放弃的勇气……学会坦然地面对,才真正能使我们短暂的人生道路走得更远,有限的生命收获更多!”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七求“美”。文章的语言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文学素养,要使文章“出彩”可以使用片断性、局部性的生动形象语言来“点亮”读者的眼睛,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2007年我省一考生满分作文《你还会浮躁吗?》,开头写道:江南细雨夜,手捧一壶香茶,听窗外雨声滴滴答答;阅手中万卷诗集,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一切都悠悠然地安静下来。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细腻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悠然、宁静的氛围,既展示了文采,又自然点题,更唤起读者对雨夜品读,可谓精彩!“美”的语言可以是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句,可以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如:有位学生写《精彩的人生》为题的作文时,他以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通过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之口,使抽象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使行文生动活泼。考生如想写出佳作,平时就一定要注意对“作文语言”的强化训练。好的语言可以为文章的立意增色,为构思增光。
八求“明”。文体不限目的是让考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但不限文体绝不意味着同学们用不着谙熟各种文体。文体概念要清晰,不能写成四不像。一般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同学,则可选择议论文。以文题《理解》为例,思路是家长应对孩子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给予理解。若写记叙文,就应通过具体的一两件事来体现,比如写这样两件事:①妈妈支持我打乒乓球;②妈妈支持我演讲比赛。若写议论文,就应有充足的道理,可以有以下分论点:①仅仅死学课本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②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主动地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③创造力的获得还需要接触实际生活。有把握的同学也可以使用像日记、书信、演讲稿、辩论稿等这些特殊的文体,可以更有创意地表达观点,表现素材。
总之,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在切题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亮点:或者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好开头,或者有一个含蓄隽永的妙结尾,或者有感人的细节、真挚的情感,或者有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当然,还应该有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的整齐文面。
要想在中考考场上取得全面胜利,光明白这些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功夫在平时,积累最重要,同学们应该有计划地多多练笔,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王丹,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作文命题策略 篇4
一、命题总结
高考作文是教育改革 “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聚焦2015年高考,16 道作文题呈现出三大看点:
(一)题型:新材料作文“一家独大”
2015年有15 道新材料作文题(有些省区要求“诗歌除外”,有些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从题面上看大都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唯有北京卷作文题为“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与“深入灵魂的热爱”二选一,但也是由材料引出标题。具体说来,15 道新材料作文题的类型与内容如下表:
命题专家选择命制新材料作文题,主要是因为这种考查形式独具优势:1将阅读和表达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切入点,让学生的习作不至于千篇一律;2能较好地防范考生套写和宿构。经过多年的实践、改进和完善,目前这一题型已渐入佳境,并且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作文题中,“话题类”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话题作文”几乎没有区别。试看天津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考话题作文“范儿”。构思时,考生不妨先将题目与生活对接———流行词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范儿”自然也来自生活。与生活对接,一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联想,如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范儿”“身边的好人范儿”“道德范儿”;一是对阅读世界中人物的追怀,如“春秋战国思想范儿”(孔子、庄子等),“唐宋文学范儿”,“民国教育范儿”(晏阳初、张伯苓、陈鹤琴等)。与生活对接,只是将时代、民族、国家、集体、个人材料融入作文,接下来还要对各种“范儿”进行评析。参考立意:1外在有“范儿”,内在更应有“范儿”(“范儿”与一个人的修养品位有莫大关系);2不要盲从某些“范儿”;3 不做“功利范儿”和 “精致的利己范儿”;4要追求高品位的“范儿”,拒绝不文明的所谓“范儿”(“土豪范儿”等)。除“话题类”新材料作文题外,另有多道作文题也可以转化成某个话题,进而构思成篇。如江苏卷的材料是“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可将其转化为话题“智慧的真谛”或“智慧的景象”。
(二)材料:体现 “讲价值”“贴生活”“重思辨”三大特点
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16道作文题充分体现了“讲价值”“贴生活”“重思辨”三大特点,不仅“接地气”,而且鲜明地弘扬了主旋律,向广大考生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1.讲价值。许多作文题立足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着力发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如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利用材料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这些都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如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扬子晚报》等)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一封信”的文体要求,希望考生选择一个说理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前提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此外,北京卷作文题、天津卷作文题等也是如此。如北京卷作文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2)《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北京卷第一个作文题要求考生选择心目中的一位或古代或近当代的中华英雄,通过想象与他(她)共同生活一天来叙写故事、再造形象、抒发情感,有利于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传承和发扬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第二个作文题指引考生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同样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有意突出“文化立意”,着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凸显了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2.贴生活。所谓“贴生活”,一是指题目材料紧贴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焦点话题,二是指部分考题与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关联紧密。如安徽卷的作文材料改编自对“中科院在沪研究所开放日活动”的报道,它会让考生联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学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诸多思考。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其展开想象,给予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又如山东卷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民谚设题,重庆卷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设题,它们都有助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其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这些题目的基本立意,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情感,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的努力。
3.重思辨。2015年高考中,较多的作文题选用了富有暗示性、启发性和弹性较强的材料,既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又能让高者得其高,低者就其低,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各自水平,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如浙江卷的“人品与文品”,让考生“就事论理”,针对“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发表见解;又提示“阐明你的看法”,旨在鼓励考生个性化地“发声”和表态。命题设定的内容较为 “专业”,加大了事理与哲理表达的难度,要求学生不仅有辩证的思维,而且有较多的阅读积累。又如福建卷思辨“路”的三则言论,湖北卷“喷泉与地下的泉水”的比照,四川卷“老实和聪明”的多角度审视等,都要求学生在统筹考虑中把握事物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在客观分析中把握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该题延续了上海卷近年来已形成的注重思辨的风格,并且有新的特点。材料主体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句中的“坚硬”和“柔软”可以激发考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使其做出个性化的理解。第二句既沿袭了前几年作文材料的思辨色彩,又有所不同:其一,“和谐的自我”对个性化的理解起到约束作用;其二,“如何对待它们”不局限于二元对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其三,“如何对待”不仅关乎“知”,更关乎“行”,考生必须思考自己选取的方式、方法,与“和谐的自我”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是否具备可行性等问题。总的来说,材料表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一方面,它上承了传统文化中刚柔相济、反躬自律、知行合一等精神;另一方面,它顺接了现代社会所需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具体写作时,我们需要“向外”延伸扩展,即运用联想,走向“社会”“人生”“心灵”,弄清“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到底比喻什么;又要“向内”收敛,即根据题目指向,思考怎样才算“和谐的自我”,如“和谐的自我”首先是内心“坚硬”与“柔软”的统一,诸如“外冷”与“内热”,“刚毅”与“温柔”,“执着”与“变通”的协调与相融,其次是“内方”与“外圆”的统一,涉及对社会、他人、自我关系的梳理与调控等。
(三)能力:突出理性思维能力,着重考量“观照力”“开掘力”
高考作文固然要考量“内容”和“表达”,但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 “思想”。有“思想”的驱遣,“内容”才能更加厚重;有“思想”的导引,“表达”才能更加酣畅。“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把“理”思量通透了,才能突显高中生作文的思想品质。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主要考查了考生两种理性思维能力。
1.观照力。在高考作文中,“观照力”主要指审视题目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才有审视的宽度。比如全国新课标卷I作文题,以“规则、社会责任感与亲情”设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看到事件的热闹、各方的争议,而且要看到“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与依法治国所要求的尊法、守法等方面存在矛盾”,要看到“警方从法律出发,查实、教育、处罚,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分内之责,没有错;只是公开这起举报,值得反思”……广东卷则要求考生打开眼界,洞察“感知自然的远和近”的道理:信息化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的降低等。作文材料通过将传统的看云识天气与现代气象预测相比较,展示出人们在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中离自然的 “近”和“远”;通过在森林中接触自然与利用网络了解自然这两种途径,展示出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中离自然的“近”和“远”。材料末段认为:“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材料只陈述事实,不作评判,意在引发考生的思考。可以说,写好本题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讲爱护自然,还需要有点哲理的思索,需要认识其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两道作文题都在创设论辩语境上下足了功夫,力求引领考生在展开正面论述的同时自觉进行反向思维,更全面、辩证地探究问题、表达思想。
2.开掘力。“角度决定观念”“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多角度开掘,才能多维、整体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江苏卷作文题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出“智慧”的话题,以引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思维。题目本身并不复杂,但考生要阐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全国汉语文卷的“阅读改变思想”、湖北卷的“喷泉与地下的泉水”等,也都对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如湖北卷作文题,有限的笔墨蕴含了深邃的内涵:首先,泉水“蓄积”与“喷涌”的关联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等)的可能。其次,由“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对照,可展开对“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等的深度思考。这类思考强度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有条理地组织语言,从整体上落实命题意图,让写作向深处开掘。
二、命题走向分析
(一)新材料作文仍将一枝独秀,新的作文题型“呼之欲出”
1.新材料作文因其注重所选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新材料作文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推出并逐步完善的作文题型,因此,它必然要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为此,其命题就需要在提供的材料上强化含意的多解性,使不同学习风格的考生在材料面前能够发现含意的多解性,进而敢于冲破习惯性的思考方式,写出真实的自我。这在近年来的满分作文中可见一斑。
2.添加“任务型指令”的作文题将有所增多。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和卷II的作文题,都在以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写一封信”“思考、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从而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也使材料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向来具有“风向标”作用,预计2016年将有部分省命题考区向全国新课标卷这两道题看齐,在材料之后添设“任务型指令”(有的还会限定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3.随着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含半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含漫画作文)的相继出现,给出开头要求续写成篇等考查形式,出现的机会也不是没有。试举一例:请以下面提供的一句话为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然后续写全文。
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要求:1认真阅读这句话,自定续写文章的立意;2题目自拟;3文体自选,但不要写成诗歌。
(二)侧重人文性、思想性,突出理性思维与生活感悟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以预见,2016年的作文命题将继续落实这些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突出时代精神;讲究理性思维与生活感悟,注重材料内容、含意的广度与深度,加大思维力度,让具有不同思维习惯的考生尽量发挥其写作才能;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文化热点切入,引导考生激活人生体验和知识积累,展示真我风采。
三、备考策略
1.实施“两个调控”。一是全面备战各种题型,不留盲区。二是重点抓新材料作文,分类细化。如“故事类”“言论类”“情境类”新材料作文题各有怎样的审题要诀,学生必须了然于胸。另外,除了按材料类别划分出 “故事类”“言论类”等小类外,新材料作文还有 “矛盾分析类”“多则材料类”等。其中,“矛盾分析类”指题面存在着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着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2015 年福建卷、浙江卷作文题等)。这类题的分析策略究竟有哪些?细细探究,依据个人的认识,至少包括“找准矛盾点”“审视矛盾现象背后的本质与根源”“分析矛盾的一致性与相互转化”等步骤。“多则材料类”(要求阅读多则材料来完成作文),审题立意时如何落实“先求同,再求异”的原则,同样需要在实际演练中加深认识。
2.做到“三个关注”。1关注主流媒体———它高扬的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2关注草根声音———它反映的是芸芸众生的基本诉求。3关注自我生活———它奏响的是莘莘学子的青春旋律。就“自我生活”来讲,打上个人生活印记的素材,是最独特也最动人的;文中有“我”真实的人生体验的作文,是最值得称道的。同学们平时不妨做些个人回顾———回顾自我的生命历程(如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事),回忆一些细节场景;回顾高中以来所写过的最佳作文,特别要留意那些能激发读者情感的作品;也可升格自己写过的那些“庸文”。临考前,可先列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我近20年的生活经历中,最让我难忘的人(事)分别是谁(什么)?我最喜爱(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影片、一首歌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最喜爱它(具体影响表现在哪里)?我的特长、兴趣爱好分别是什么?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缺点?我的偶像是谁?为什么以他(她)为偶像?以他(她)为偶像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是谁?他(她)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有何激励?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我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一年来,国内、国际哪位人物、哪一事件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三五年内,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然后深入思考,试着做出回答;还可与身边同学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交流。
作文命题策略 篇5
2013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一、审题难度适中,立意范围宽窄适度
审题,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前奏。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就是要求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的含义及命题者的情感倾向立意;否则,离题。这里的情况还要明确开来,有的作文材料是中性叙述,没有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相对小些——立意只要吻合材料含义即可,无需考虑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因为命题者没有情感倾向;有的作文材料不是中性叙述,暗含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一般来说,这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相对大些——立意不仅要吻合材料含义,而且要吻合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对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于慈善事业用赞赏的口吻叙述,因而从富翁的角度,可围绕“热心慈善,回报社会”“慷慨捐助,奉献爱心”“不要为富不仁”等立意。材料对三家被捐助对象是用中性口吻叙述,无爱憎褒贬(三家的态度都有其合理性),因而从被捐助对象的角度,可以围绕“学会感恩”“学会自强”“维护自尊”等立意。这则材料虽然新颖性较差,但现实感强,可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对待捐助的问题;材料基本没有审题障碍,考生容易发挥,有利于考查表达能力。
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几根蜡烛使蝴蝶迁居,材料的含义显而易见:蝴蝶效应;小行为导致大影响。需要注意:蝴蝶迁居不是因为“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并不是蝴蝶主动追求的结果,而是由于人的疏忽与过失(点蜡烛),因而材料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含义。因此,可以围绕“蝴蝶效应”“小行为导致大影响”“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立意。材料没有审题难度,虽然可以启迪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能泛泛地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围绕人的小小过失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生态破坏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现实意义较强,贴近学生生活
整体上看,今年的作文材料大多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鼓励文从字顺地表达,这是符合课标要求的。命题的质量应该说是在不断提高之中。今年的全国课标Ⅱ卷,题目材料是关于“同学关系”的一个调查结果,这个题出得很有现实感,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网上炒得火热的“药杀室友”事件,想到现在人情比较淡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这个题目的材料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平实而不故弄玄虚,既是热点,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我手写我心”,很坦然地表达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今年的这个命题是非常贴近考生当下的生活实际的,他们经历过“直线”看世界的无邪,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心灵硬化”的痛苦,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诸多虚假、伪善也是有所闻、有所感的。贴近考生当下生活,就为考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提供了可能,这也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最基本要求。简言之,这个命题体现了浙江省高考作文多年一贯制的人性化传统。三则材料可以概括为“童真”“纯真”“质朴”“童心”等同一话题。这个人文性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纠正了对宏大价值的过度追求,体现了一种命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在信仰缺失、精神困顿的当下,这道题显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考的是学生自己必须面对的东西。
2013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山东卷材料浅显,没有审题难度,有利于考生发挥,有利于考查表达能力。材料能引导考生认真对待语言运用,这在汉语规范化日益受挑战的当下很有现实意义。当下,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来的一些改革措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需要修正;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心里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节奏,心里变得浮躁、冒进,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这些都需要改进。面对错误,首先是敢于承认,然后是用于改正;逃避错误,无视错误,都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表现„„
三、稳中求新,材料作文一家独大
2013年全国18道作文试题,材料作文17道,一道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相对于命题形式的作文,材料作文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由此,材料作文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应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作文命题的主流。一些没有采用材料作文的省市,也在不断加入材料作文的队伍之中。
2002年到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自2004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以来,已经延续了九年之久的“提示语+命题”的“江苏高考作文模式”,终于在2013年 “顺流而下”,完成了有待完善的“变身”,首次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样式。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当然,考生再一看到题目,很可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仔细读两遍,便不难发现这则材料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命题者提示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一点点细微的变化”,指的是什么?这就要仔细思考了。探险队员的“变化”是“退出去了”,蝴蝶的“变化”是“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退出去了”是出于对蝴蝶的爱护。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一定会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采取措施保护他们。虽然材料没有提及,但这是必然结果。经过这样的分析,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体会确定作文的主题。无论是倡导爱护小生灵,保护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还是抨击野蛮发展,甚或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等等,都可有感而发,或叙事,或议论,或夹叙夹议。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卷最大的亮点是“三心(新)二意”。“三心(新)”:角度新,既可以单向思考,又可以运用思辨关系(辩证法);手法新,表达方式巧妙与修辞方式结合;材料新,首次运用并列式展示名家名言。“二意”:立意新,童趣和理趣相结合。童年的心灵是美丽的,始终保持童年的心灵,我们的世界不仅美丽而且日新日益;反思新,首肯童心,以童心为线索,然后回顾过去,针对当前、反思自我,返璞归真,很有童趣和理性,很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2014年高考作文的应对策略
综观2013年各个省市的评分细则和高考高分作文,在此提醒2014年的考生,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提到高考作文,网上流传着这样的“箴言”:“名言荟萃、古人开会、反复唠叨、高分绝对。”这个“秘籍”是说中学们因为积累材料有限,视野不够宽广,而在写作时,套用固定的模板,使用固定的材料。除了高分“16字箴言”,“一些学生会固定地在开头使用四五个反问句或名言,然后再举古人或名人的例子,俨然是一套‘武林秘籍’!”综观今年的一些高考作文题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有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这样就使那些读书多、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发挥得好,而死读书的学生就会觉得难了”。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徽卷材料可以引发关于“现实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等的思考。该关注现实还是该关注未来?该面对现实还是该憧憬理想?可以见仁见智。因此,可以围绕其中一段立意,着重谈一个方面,如:“应直面现实”,“应脚踏实地”;“应面向未来”,“人生应有梦”。也可围绕整则材料立意,谈二者的结合,如:“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事实上,可谈的理由很多,如:“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相关,“现在”应该以“过去”为基础,为借鉴,“现在”应该以“未来”为憧憬,为目标;虽然现实不尽善尽美,但不能逃避现实;虽然人生应该有梦,但不能沉迷虚幻„„材料暗合“中国梦”,可引发考生对实现“中国梦”的思考。材料叙述较含蓄,审题立意有难度;但材料没有命题者的强加的价值取向与情感倾向,给考生立意写作的空间较大。
为了扭转高考作文模板化写作较为严重的局面,今年许多省份的作文题目偏于哲理。比如上海卷围绕这样一句话让考生去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安徽卷引用萧伯纳的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四川卷要求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展开写作„„这些题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一些辩证思维,难度不小,也有利于拉开分差。对于那些平时读书少、做题多、却不善于思考的考生来说,要能自立题目,开展论述,又有些逻辑性,并不容易。另外,四川卷的“平衡”,福建卷的“飞翔与扎根”,辽宁卷的“珍珠与沙子”,广东卷的“施与受”等,作文时都要注意两方面的思辨性。当然,强调思辨能力,也不能走向极端。否则,就会出现江苏省只要写得精彩,论证“是蝴蝶还是蛾子”就可以获得高分的咄咄怪事。
二、强调写出个人生命感悟
2013年江苏省的作文试题指向性很明确,特别是“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句,明确点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题目源于《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与原文相比,材料突出了蜡烛与蝴蝶之间的关联。“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一句是出题者所加,拓展了学生思考的角度,暗示了蝴蝶的感受,从而使我们不仅可以从探险者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蝴蝶的角度思考,写作的范围还是很大的。曾经有人用江苏近年来的高考题写了一篇游戏文字:“有一个江苏人,他02年去登山,遇到种种困难时做出‘心
灵的选择’,后来他回到家却不得不面对‘感情亲疏’,重新踏上征程,感受到‘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他变成了一个吃货,写了一篇关于‘凤头,猪肚,豹尾’的著作,06年的他已十分成熟,探索人生真谛,写下了‘人与路’,但他仍‘怀想天空’,抱着自己的‘好奇心’,闯入时尚界,呕心沥血写下‘品味时尚’,追求理想的同时也不忘‘绿色生活’,拥有传奇一生的他‘拒绝平庸’,带着自己对家人的‘忧与爱’踏上新的旅程„„今年,‘他跑山洞里抓蝴蝶了„„’。”虽然可笑,但却依然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江苏的作文题始终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与生命感悟进行,去年的《忧与爱》如此,今年也同样如此。新课标Ⅰ卷的勇气,上海卷“更重要的”,四川的“平衡”,江苏的“善”,湖南的“付出”,福建的“扎根”,广东的“感恩”,山东的“改错”,重庆的“改变”,湖北的“善与用”,浙江的“童心”,广西的“善”等也含有个人修养与反思的成分。
三、加强作文基本功训练
作文命题策略 篇6
那么,2014年将考什么呢?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旨向,极有可能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或心灵世界、民族精神),而理智考查将稍显淡化。虽说高考作文命题一向避免“热点”,但近两年,尤其是2012年的“书信”素材,其实已经体现出“不回避热点”的思路。当然,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子,考生通过认真分析材料确定其中心思想,作为自己文章的基本观点就可以,具体立意可从观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并非只是限制在原材料中。选择热点,其实也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与高考写作的目的是一致的。
从四年高考命题可以推测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动向。内容上可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灵魂的洗礼。一个人,当他身处特定的情境之中,精神往往会得到高尚的升华,心灵变得圣洁。圣洁的氛围,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敌对情绪减弱;严峻的灾难,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空前团结,互爱互助。心灵顿悟,个人若是猛然间从心灵深处有所省悟,那么就意味着他在情感和认知上经历了一次飞跃,意味着他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超越与升华,于是,他必然会感觉到这世界的新奇与美好,必然体察到这世界上许多令人赞叹的人和事物。
(2)生命的礼赞。自救的理解,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一个人首先要学会自我救助,顽强生存,勇图发展;其次,要乐于救助他人,奉献爱心,共同发展。这样,个别与一般,自我与群体、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有的人与疾病斗争,与灾难斗争,表现出一种自我顽强求生的本能;而有的人,在关键时刻,则将自己生的机会甘愿让给别人,表现出一种博大的爱。这两种人,都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了最壮丽、最光辉的诗篇,都值得礼赞!
(3)教育的感悟。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感悟,是人类情绪上的心理反映。例如痛苦的、痛心的、感动的、激动的等等感悟。可见,感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等。
总之,主流题型是新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主题色彩为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倡导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的情感,主旨一般要求理性思考和发散思维。
为了提高作文能力,建议备考策略如下:
(1)规范基础
在很多同学眼中,如何让作文的“内容项”和“表达项”上等级,如何得到更多的发展分是作文训练的当务之急。其实,严格要求、落实规范、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也同样重要。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中,除开文本因素,标题(是否缺题)、书写(字迹是否工整、错别字多不多)、字数(字数是否不足)等“基础设施”也是影响作文得分的重要因素。试想,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随便一数便有好几个错别字。即使文章本身不错,但作者的综合素质无论如何也会让人怀疑。因此,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规范基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考场上的高考作文,不是碰运气“碰”到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写出来的。写作基本功包括审题立意、构思布局、积累素材、语言表达等。
(2)严格审题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特别强调文章是否切题。只有切题的文章,内容项才有进入一类文的可能。因此,提高审题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备考中,我们应该通过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训练,要明白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之间的区别,明白扣题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主要不是阅读理解的智力水平不够,而是非智力因素影响造成的。影响审题的因素主要有:读材料的时间太短,粗枝大叶;被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或左右,审题出现偏颇;一边读材料,一边急于构思,一心二用。
针对以上情况,审题训练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材料习惯,做到“冷静、客观、全面”。此外,用好提示语,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也是一项基本功。
(3)真情、结构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强调作文要“感情真挚”、“结构合理”。要得到这个分数。首先是培养真情构思的习惯,高考作文一般不可能写草稿,这种一落笔就是定稿的文章,更需要想好了再写。其次,应结合自身长处选定文体,精选一部分高考满分作文,对其真情“剖析”,掌握其结构规律,“范文引路”,然后进行真情对应性训练。譬如有一种议论文结构叫“分论点式”,能让文章搭好“框架”,渗透情感,有条不紊。去年湖南满分作文《踮起脚尖》,主体部分紧扣题意,分别以“踮起脚尖,是对未来的憧憬”“踮起脚尖,是对知识的渴望”“踮起脚尖,是对自己的超越”为分论点。此外,还有对照式、递进式、片断组合式、拟定小标题式、日记体式等多种构思方式。
(4)理性思辨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我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如全国卷的作文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I套)、《铭记与忘记》(Ⅲ套)、浙江卷的作文题《一枝一叶一世界》等。即便是重庆的《自嘲》,也包含着辩证的思想。比如可以用“两分法”写自嘲的“度”,适度的自嘲是一种放松和释然,过度的自嘲就会变成自卑和颓废。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多角度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全面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
(5)正确认知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强调要“思想健康”,这个要求是条红线,同学们绝不能触碰。这里就不赘述了。
(6)兼顾题型
以2013年的作文试题为标志,今后的高考作文试题在呈现形式上可能会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进入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不可能再出现某种样式多年不变的局面。作文的呈现形式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因此,今后的作文备考复习应注意兼顾不同题型,决不能再搞“单打一”。
(7)优化语言
文采的展现能轻松驾驭。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或是词语生动,或是句式灵活,或是意象优美,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句有表现力等。对此,我们应对照范文加强作文语言的仿写训练。语言是判定考生基本功的一个主要标准,实践证明,文采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挽回败局。
另外,高考作文中还需注意的细节,主要有以下几点:卷面要整洁,字迹要端正,少涂改或不涂改;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但也不能过多,900字左右为宜;不写错别字(过多的错别字直接影响作文总分);标题不能漏写(缺标题扣2分),标题要醒目、新颖、有特色;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精彩,给评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中考化学命题与教学策略 篇7
一、近几年徐州中考化学学科命题思路与特点
“重视基础, 关注探究, 联系实际, 促进发展”是近几年徐州中考命题的一贯基本思路。命题原则:遵循课程标准, 遵循课改精神, 做到“六个有利于”。从2006年至今徐州市中考命题一贯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生活生产中一些典型事例、紧密联系事实, 切实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 与时俱进。
二、中考命题存在的问题
中考命题过于追求求新立异。纵观近几年徐州中考化学试题,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新”, 从试题形式、试题内容、试题叙述方式等方面, 给人似乎“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认为, 题型新可以呈现给人一种新奇的直观感觉, 学生读到此题, 似乎有些“兴奋”, 产生某种强烈的冲动。但是学生在考试时就得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实现“由新转常”等, 浪费学生不少宝贵的解题时间。题目内容及叙述方式过于求新, 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往往要解决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学生要阅读题目一大堆大多为无效的文字叙述等, 才可以进入解题阶段, 同样也浪费学生宝贵的解题时间。
适当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是化学新课标及中考的基本要求, 但近几年徐州中考化学试题上出现较多的“时事题”, 有时为了时事而时事, 同样增加了学生无关、无效的阅读, 考察的主要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而不是冷冰冰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事件。中考命题似乎强拉硬拽与时间、地点、事时等联系上, 这应该不是新课程改革及中考的要求。
从近几年市县教研室举行的教材教法培训及中考试题分析来看, 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从命题人占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中, 去遴选一些“新题”作为中考题, 这样似乎也不为过, 但是,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 应该充分调研初中化学教学实际, 从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考虑, 让学生从繁重的化学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教师从纷繁的题海中挣脱出来。
中考命题有些脱离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消化与吸收及不断创新过程, 是一个“扬弃”过程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大纲与现行的课程标准有区别、有差异, 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践行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传统之所以传统足以证明传统的方式方法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现在的中考题中“传统”似乎寻它不着, 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平时老师“没有讲到”, 平时练习“未碰到”, 造成一年的化学学习似乎收效甚微的错觉。
三、初中化学教学应对策略
认真研读新课标、徐州市中考化学科考试说明。近年来, 徐州市中考说明明确指出命题基本指导思想及命题原则,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该认真研读, 领会其精神实质, 实施有效教学。虽然中考命题年年出新, 但是他们所依据的都是课程标准, 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 汲取其精髓, 做到高效教学。
适当放宽视野。通常初中化学教师手中拥有的教学资料主要是:教材两本、教师用书两本、一些教辅资料, 其他较少, 这是远远不够的。化学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订阅更多的参考资料, 力争教学中灵活运用新题型、新的知识表达方式等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走出去, 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更好适应不断变革的初中化学教学实际。
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责任心的化学教师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说的比做的容易多多, 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均应该站得高望的远, 不断学习逐渐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取得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例:经常涉猎化学学科新知识、新成果;研读目前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适当复习巩固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 ;强化学科间的整合, 修有渊博的学识, 教学中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从而做好化学教学工作。
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活动不断历练自己。活动锻炼人、活动成长人。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活动, 刚开始参加可能有些不知所措、有压力、有时甚至感到痛苦, 但是常态化以后你就会觉得不过如此, 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逐渐养成习惯或形成了观念——我应该参加、应该不断进取, 因为我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 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较大提升。
规范教学全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启蒙性、基础性。从化学第一课起, 教师就应该使用规范化的用语、规范化的字符、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去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规范化的学习习惯与品质, 以利于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规范化使用, 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中考与化学教学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研讨教材教法, 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历练自己,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打造出高效课堂, 适应不断变化的中考与课堂教学。
摘要: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已近十个年头, 徐州市大面积实施新课程也有六个年头。伴随着教学工作不断推进, 中考命题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与趋势, 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及徐州市中考说明, 做到心中有数, 更好地做好初中化学教学工作, 为实现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中考,化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州市中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高考命题走向分析与应对策略 篇8
一、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
经过七年的新课标高考命题实践, 到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日臻成熟,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了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从形式看, 高考考什么
(1) 选择题
以课标卷为例, 07年以来选择题三种题型统计数据:
(1) 图表漫画类——07年:1个 (31题图) , 08年:1个 (30题表格) , 09年2个 (24题图、31题表) , 10年2个 (27题表、29题漫画) , 11年2个 (25题地图、32题地图) , 12年1个 (35题图) , 13年 (全国卷Ⅱ主观题41题)
(2) 没有材料直接设问——07年4个, 08年2个, 09年3个, 10年0个, 11年1个, 12年0个, 13年0个。
(3) 文字材料类——文字材料类在所有选择题中居多数, 其设问有一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即“这说明、这表明、这反映了、据此可知”等居多。其统计数据为:10年4个, 11年5个, 12年12个, 13年 (以全国卷Ⅱ为例) 7个。这种设问的指向不明确, 无疑就会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如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5题: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 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汉唐限制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 考生习惯性的思维会认为考查的落脚点是问这种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 而实际上该题考查的是“不抑兼并”的后果、影响。
从数据统计看出, 选择题变化有三个趋势:一是图表漫画题常态化;二是直接设问逐渐减少, 以至没有;三是更加强调对新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即创设与学生所学不直接相关的具有特定历史氛围的场景, 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 合理迁移到所学知识内容, 做出正确判断。
(2) 主观题的命题趋势
(1) 增加新材料的铺陈即以多种方式呈现非教材材料;
(2) 引入新论证模式即开放性探究模式。41题作为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成为必考题型。
2、从内容看, 高考考什么
(1) 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
(2) 史观的考查
(3) 热点问题的隐形考查
二、应对策略
1、材料教学常态化
近几年来, 从高考考查内容来看, 命题范围不会脱离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 但是从形式上看, 直奔主干知识的直接命题越来越少以至于没有。命题者往往通过诸多的社会史或无数个历史细节来见微知著, 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社会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历史规律, 而这些社会史或历史细节在试题中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历史材料来展呈现的。如考古、文献摘录、报刊资料、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照片、画像、漫画等等。估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材料来源。所以, 作为高中历史老师, 尤其是高三老师在突破重难点问题时要用材料来说话, 使材料教学常态化。这样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才能在见微知著和层层探究中为学生点拨重点, 突破难点, 提升能力。
要使材料教学常态化, 导学案一个好的载体。具体做法是:老师在备课时围绕课堂重难点问题在学案上补充材料, 材料可以用其它版本教材内容, 以弥补一个版本教材的不足, 也可以上网查找, 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课本某某页回答问题。有别于新授课, 复习课时选取的材料会注意综合性, 设问注意从不同角度提出,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
2、渗透新史观
新课标与新教材充分体现并运用了新的史学观点, 新课标高考卷中新史观类试题屡屡出现, 并且分值比例逐年上升, 可以说, 在高考题中新史观成了除课标要求之外的相对固定的考查内容, 鉴于此, 我们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渗透史观, 到高三复习时再训练学生用多种史观从不同角度全面审视有关历史现象, 这样做不仅会加深对事实本身的理解, 也会学会对史观的运用。
新史观给我们指导学生复习考试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三大史观, 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诸如传承、交流、融合, 多样性等概念,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概念, 从整体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概念。
3、立足一套教材, 竭力拓展视野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范围来看,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 (全国卷Ⅱ) 为例:25题宋代“不抑兼并”在岳麓版必修二中有, 人民版和人教版中没有;26题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课有, 人民版和岳麓版没有;31题意识形态教育, 人民版提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人教版和岳麓根本就没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5题斯大林急于实现工业化, 人民版“资料卡片”有类似的材料, 人教版和岳麓没有;24、28、29、30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没有涉及;27、32、33、34、40、41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有。
鉴于此, 我们在教材的使用上, 要立足一套教材, 兼顾其它版本, 使教材成为材料源而不是考试源。
4、开放性试题的几种类型及答题技巧
从近几年常出现的题来看,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如2012年41题:
(1) 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个或几观点, 判断观点的正误;
(2) 解题技巧:判断, 即明确对观点的态度, 反对或同意, 对或者错。如果同意材料观点, 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 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论证。分析对、错或片面性的根源, 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升。
(2) 选择观点论证
(1) 题型特点:一般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 (不需要判断) , 择其一进行论证。如人民版必修一53页“史学争鸣”中的一道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失败, 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我们可以再补充一问“并简要说明理由”。
(2) 解题技巧:亮出观点: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哪一种观点, 也可以采纳两种观点。不要放在论述后和不加选择, 选择观点即可得分;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有根有据的观点回答。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 回答时注意史论结合。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 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指出两种观点不同的关键是评价的标准不同:近期观察还是长期效果。
(3) 提炼观点论证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年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 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 让学生从中归纳概括其观点, 并展开评论。
(2) 解题技巧:提炼观点。要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注意不要放过任何一则材料, 而且每一则材料都要先找到关键词, 关键句子, 然后再提炼概括。关键词一般要直接采用, 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 而且还要注意透过现象抓本质, 善于用学科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提炼观点。
刍议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策略 篇9
一、试题要遵循新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笔者认为,这段话应成为我们编制试题的指导思想。在命题时,应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从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差异性,人文性等诸方面寻找编制试题的突破口。
二、试题要体现科学性
考试是用来检测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的手段之一,更是老师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命题不能任意扩展范围与提高要求,不能在形式上过分讲求花样,不能用词模棱两可,在表述上为难学生,而应将科学的理念放在首位,以课标为标准,以教材为凭借,视学生情况为背景,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利于鼓励学生独自思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一定的选择空间和思维空间。
三、试题要具有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编制试题时,要注重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和实物为背景来考查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数学的生活性。
四、试题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直观形象的刺激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可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灵活形象的卷面形式和丰富有趣的内容选材,增强试题设计的情趣品味,使学生喜欢试题,愿做试题,如将判断、改错题冠以“火眼金睛”、“我当小法官”等。
五、试题要体现差异性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增设“附加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以对具有数学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数学能力的天地。设计此类试题应注意下列几点:
1.“附加题”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生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所以题目要有合适的难易度。应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我能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进取。
2.“附加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试题中的条件,问题及所叙述的对象应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题目的表述要简单易懂,让学生容易下手。只有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学生才会感到有现实意义,才能使他们感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逐渐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附加题”的分数不要计在总分中,只供学生选做,以免因分数的高低而挫伤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六、试卷要凸显人文性
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与教学策略 篇10
一、命题特点
1.从题型分布看。
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 其中选择题占48分, 非选择题占52分。 非选择题40题为25分;41题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 共15分, 主要考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从试题特点看。
重视基础, 突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例如2014年考查“宋明理学”、“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供应制度”、 “ 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等。 其中40题、41题、选做题都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这些都突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 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3.重视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的高考以教材为知识背景的试题多, 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 试题往往以知识为载体, 把考查重点放在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 如2014年的41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5年的41题以一公式为题, 让学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有历史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求推理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4.关注社会现实, 体现时代特点。
命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 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 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如2014年的41题考查了“抗日战争”, 体现了当下热点中日关系、明年抗战胜利70周年;45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 体现了当下热点民主法制建设;47题考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及作用, 体现了当下热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及核安全问题, 凸显和平与安全这一时代主题。 48题考“包青天”体现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反腐倡廉这一热点。 2015年的41题考到了儒家思想, 48题考查了道教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热点 “弘扬传统文化”“以德治国”这一主题, 46, 47题均以二战为背景, 体现了当下热点“中日关系”“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5.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如2015年26题考查人性的认识, 33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 “天赋人权”, 40题考查中西科技文化比较, 41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 “ 抗日战争” 的认识, 48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为官清廉的包青天, 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统一性, 感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 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进步的养分, 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6.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
近几年高考当中都坚持对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如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 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 如2014年30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 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体现社会史观;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 考查十七八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 体现全球史观;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 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 的认识, 体现唯物史观。
二、教学策略
1.抓好课堂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和《考试大纲》,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根据课标要求和考纲开展教学, 通过全面深入解读 “课标”, 准确把握其基本理念与知识内涵, 理清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围绕考点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 构建框架体系, 总结阶段特征。
2.认真上好习题讲练课,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指导, 注重对他们进行解题速度和质量的训练, 学生的作业和考卷教师要认真批改、纠错、讲评, 并且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 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指出学生的答题缺点和不足, 指导他们的答题方法, 规范答题步骤, 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对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3.注重史学观点。
教师要不断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 以科学史观贯穿课堂教学。 既需要了解传统的阶级分析等观念, 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
4.挖掘课程资源, 补充背景材料。
全国卷考试除了学生熟知的概念外, 也有一些教材未阐释, 学生不懂的历史概念, 如谥号, 经学, 阴阳学, 五行学, 民教冲突等。 那么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补充课外历史知识, 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就是对一线教师的考验。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补充新材料, 通过一些新材料, 提高学生的历史洞察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突破思维定势,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研究命题方向 优化复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试题简析;数据分析;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49-04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学生将通过中考来检验自己的数学学习成果,教师要通过中考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学校也期待通过中考向家长和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中考试题的命制就要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中考对初中的数学教学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中考试卷的命制特点及考查方向是教师进行初三复习教学的首要前提。现以河北省中考数学试题为例,对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与复习建议进行简析。
一、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简要评析
(一)河北省中考数学的命题原则与依据
河北省中考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及《河北省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的要求,立足于课标教材,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有层次的试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在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及努力的方向,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考查的主要内容
河北省的中考数学试卷充分体现了初中数学的十个核心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本质的理解。鉴于基本思想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已成为新课标所强调“四基”中的两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以及在新情境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自然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
(三)试卷的整体架构
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全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卷Ⅰ与卷Ⅱ两部分,其中卷Ⅰ为单项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部分,包含填空题、解答题。解答题从形式呈现上可分为计算求解题、操作探究题、实验作图题、猜想证明题、实践决策题和综合应用题等类型。整套试题的难度系数大概定在0.65,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三类题目的大概比例定在3:5:2。
(四)近三年试题三大知识领域分值分配
表1:
表1是近三年的河北省中考试题中三大知识领域的分值分配,试卷中对综合与实践部分的考查蕴涵在三个知识领域里.从中可以看出河北省中考试题中三大知识领域分值比基本保持在5:4:1。这一点也符合考试说明中的要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试卷虽然在整体架构上变化不大,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及格率和得分,还是进行了一些调整。如,从2013年开始,选择题由原来的12道增加为16道,分值由30分增加到42分;第1~6题每题2分,第7~16题每题3分。填空题由原来的6道减少为4道,分值由18分减少为12分。解答题由原来的8道减少为6道,分值由72分减少为66分。到了2015年,又对选择题的分值分配作出了调整,第1~10题每题3分,第11~16题每题2分,这样的调整无疑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得分。
(五)试卷题型特点分析
综观近三年的河北省中考数学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解答题,都体现了以下特点:知识与能力并重,核心知识重点考查,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注重考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逐步突破命题模式化。
1.题目呈现形式新颖,考查角度多样
例如:【2013年第15题】
如图8-1,M是铁丝AD的中点,将该铁丝首尾相接折成△ABC,且∠B = 30°,∠C= 100°,如图8-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M在AB上
B.点M在BC的中点处
C.点M在BC上,且距点B较近,距点C较远
D.点M在BC上,且距点C较近,距点B较远
此题将生活中的情境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从多个角度切入解决问题,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能力。
【2014年第13题】
在研究相似问题时,甲乙同学的观点如下:
对于两人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对 B.两人都不对
C.甲对,乙不对 D.甲不对,乙对
此题以两位同学所表达的观点为载体,考查相似图形的概念。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凸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本质。
2.基础知识重点考查,强调能力立意
河北省中考数学试题解答题的前几道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如计算题、统计题、简单的几何证明题。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不仅在形式上有所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更加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特别是从课本中获取题目原型,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证明等,同时把考查能力蕴涵其中,强调能力立意。对于熟悉的知识点,非常规的题干与问题设计等,学生需要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会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不仅仅是靠模式化的训练能够做到的。如果平时教学中的模式化训练过于机械,就容易造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以致容易题反而得不到分。
例如,2013年第21题是一道定义新运算的题目,考查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以及对新知的学习与运用能力;2014年第21题取自课本中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15年第21题是一道二次三项式的求值题,如下:
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了一个正确的演算过程,随后用手掌捂住了一个二次三项式,形式如下:
(1) 求所捂的二次三项式;
-3x=x2-5x+1
(2) 若x=■+1,求所捂二次三项式的值.
此题在知识内容上不存在难点,但由于呈现形式的陌生,导致学生的理解表达五花八门,失分率偏高,究其原因是日常教学中对符号意识的培养有所欠缺,对方程与等式的性质及二次三项式的概念掌握不够牢固所致。
3.压轴题目勇于创新,突破固有模式
在2013年之前,河北省的中考压轴题一直是动点问题的领地,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从点动到线动再到图动,从单动点到双动点,教师和学生做了无数的题目,花费了大量的复习时间和精力,而动点问题也是学生非常畏惧的一类题目,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生畏。从2013年开始,河北省的压轴题改变了考点和题型,仍然有对图形运动的考查,但却改变了背景,改变了问法,改变了考查方式,更多地关注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对抽象的思想、模型的思想,推理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如,2015年第26题如下:
平面上,矩形ABCD与直径为QP的半圆K如图15-1摆放,分别延长DA和QP交于点O,且∠DOQ=60°,OQ=OD=3,OP=2,OA=AB=1,让线段OD及矩形ABCD位置固定,将线段OQ连带着半圆K一起绕着点O按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设旋转角为a(0°≤a≤60°).
发现:(1)当a=0°,即初始位置时,点P
直线AB上.(填“在”或“不在”)
求当a是多少时,OQ经过点B?
(2)在OQ旋转过程中,简要说明a是多少时,点P,A间的距离最小?并指出这个最小值;
(3)如图15-2,当点P恰好落在BC边上时,求a及S阴影.
拓展:如图15-3,当线段OQ与CB边交于点M,与BA边交于点N时,设BM=x(x>0),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N的长,并求x的取值范围.
探究:当半圆K与矩形ABCD的边相切时,求sina的值.
这类题目在平时的练习中无法找到大量的同类题目进行题海训练,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试题,研究试题的解答思路、体现的思维方式、蕴涵的思想方法。这类创新题目的命制,突破了命题的固有模式,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实际教学中靠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敲响了警钟,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非单一模式化的训练。
二、由学生得分情况看复习方向
以我市近三年中考的成绩统计为例,可以看出学生的答题情况与我们的预估期望值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原以为基础题目、简单的题目,在教师眼中是送分的,学生却拿不到分,甚至出现了不少的零分。经历了三年的学习,做了大量的题目练习,却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无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很遗憾的事情。如表2,这是近三年中考试题第17~22题的得分情况,这几道题目应该属于容易题或中档题,表2只选取呈现了得分在3分以下的数据,结果很令人震惊,不仅零分率、低分率高,而且这一情况还呈逐年增长趋势,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在这类题目中拿到较为正常的分数。
表3是近三年试卷中主观题学生得分统计数据,主要呈现的是平均分的得分情况,其中26题分为三个小题进行统计。
对照这三年试题,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容易题拿不了满分,中等题拿不到高分,难题很难得分。
表2:
表3: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复习,第一轮进行地毯式的基础复习时,就要制定科学详细客观的复习计划,为学生选择恰当适宜的练习题目,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复习策略,做到基础知识重点复习。以教材为载体,把课本作为复习必备的案头书,千万不能只依赖于某种教辅,而将课本抛弃到角落。到第二轮专题复习时,要根据第一轮复习的结果再次制定复习计划,准确确定专题,依据知识领域划分专题,注意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搭建初中数学的学习框架,做到对所学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心中有数。第三轮复习重点关注题目的综合和模拟考试训练,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最后的复习绝不仅是针对难题的复习,不同的学生在此阶段要针对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有的可侧重基础巩固,有的可侧重某项专题,还有的可能是强化运算速度与书写等等,要真正做到学有所得,而不能仅是全班一张卷,一天一套题。
作为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除了上述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施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之外,在教学理念上也要有分层的意识,对平时数学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要强化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的掌握要到位;对学习中等的学生而言要教学生学会提炼方法,而不能仅是会模仿解题,题目一旦改变呈现方式或是改变问法就不知所以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是解决难题的关键所在。有了这些,再加上适量的题目练习,相信学生会在考场上将自己的学习水平很好地发挥出来,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英语检测的命题策略研究 篇12
一、中学英语试卷命制中的常见问题
笔者从教英语27年来, 有幸讲评过许多高质量的试卷, 也接触过不少低质量的试题。笔者将试卷讲评中发现的命题的有关问题记载、整理并归类, 总结如下。
(一) 缺乏思想性、教育性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社会要发展, 人类要进步,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起到扬正气、抑邪恶的作用, 让真、善、美得到充分展示。试题命制与检测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而有些试卷中部分试题思想性、教育性不强, 有时整份试卷过分强调英、美人的生活习俗, 少数试题甚至格调偏低, 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抵触。
(二) 缺乏时代性、新颖性
少数试卷中部分试题出自上世纪80年代的材料, 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不强, 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缺乏试题的时代性、新颖性特征。
(三) 缺乏趣味性、可读性
有的试卷中有些听力题、完形填空题、阅读题的材料不考虑学生实际年龄阶段的特点, 试卷就目标考生而言或者过分成人化, 或者过分偏重于枯燥的说明文、抽象的论述文, 或者选材单一, 导致试卷缺乏趣味性、可读性。
(四) 缺乏针对性、区分性
有的试卷对需要检测的内容没有针对性。例如, 某些单元试卷或阶段试卷上的试题与需要检测的单元或阶段的教学内容互相脱节, 单元试卷被命制得像综合试卷;有的试卷 (其中包括终结性试题) 对需要检测的学生来讲没有区分性, 有些试题比竞赛试题还难, 有些试题甚至整份试卷又过于容易。试卷本来需要针对考生学习实际情况去命题, 测试的结果本该使水平高的考生答对得高分, 使水平较低的考生答错得低分, 但考试结果是区分度没有形成, 即没有达到检测的目的。
(五) 缺乏真实性、实用性
有的试卷中有些听力题、单项选择题并非按照真实或实用语境情况设计, 而是生搬硬套, 为了考试而考试;命题者有时在选项设计上, 为了凑足选项而设计;有时非答案选项缺乏干扰功能, 考生一看就能知道哪个是正确选项。
二、中学英语检测分类及总的命题原则
英语测试可以根据其测试的形式、方式、结果、性质、重点、目的等分类。例如, 按评分方式分类有主观性测试与客观性测试, 按测试结果分类有直接性测试与间接性测试, 按测试性质分类有学校教育性测试与社会性测试, 按测试重点分类有分立式测试与综合性测试, 从考试分数使用意图方面来说, 考试还可分为常模参照性测试与标准参照性测试等。[1]
笔者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被检测的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不同水准, 把中学英语教学检测分为形成性检测和终结性检测。通常情况下, 学生的课堂测验、 (语法) 章节考试、单元测试、小阶段考试、学期期中考试等被称之为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性检测;学期期末考试、年度期末考试或学年考试、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被称之为知识与能力的学业水平 (等级) 考试或终结性考试。也有人把课堂测验、单元测试、小阶段考试等称之为知识与能力的诊断性检测。因此, 形成性试题与终结性试题无论是在知识考查的范围上或是在能力等级考查的难度上都是有区别的, 命题时的知识范围、能力等级的要求必然不同。
因此笔者认为, 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以及被检测的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不同水准, 中学英语检测有不同的命题原则。一般来讲, 试卷的命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 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
整份试卷考题的设计上要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2]的理念———前后要呈现出由易到难的梯度;在试卷的选材上要尽力体现出跨文化的特征;试题的设计上要避免前后知识点雷同或出现科学性错误;主、客观题的设计要尽量有利于教师的阅卷, 有利于评分, 有利于以后的教学。
(二) 形成性试题的命制应该重在检测学生对相关单元或相关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性试题的命制应主要检查学生对某单元或某一阶段所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兼顾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形成性试题的命制应该与学生所学的相关单元或某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 试卷中基础知识的检测题应占70%以上。
(三) 终结性试题的命制应该重在检测学生的相关学年 (期) 或较长学业阶段的所学知识、所学技能的综合掌握情况
终结性试题的命制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或对知识活用的水准、能力形成等级等方面情况的检查, 所以终结性试题的命制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
(四) 试卷应该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1. 信度是指使用同一份试卷对考生重复检测时, 或两份平行试卷对考生检测时, 检测所得分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2. 效度是指考试有效性或正确性的质量指标, 考试效度的高低反映着考试是否达到它的预定目的, 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如果考试的目的是要检测单元B, 而试卷上用来检测的知识的重点却在单元A或单元C上, 该考试的测试效度就会降低。
3.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鉴别程度。如果一个题目的测试结果使水平高的考生答对 (得高分) , 而水平较低的考生答错 (得低分) , 它的区分能力就很强。题目的区分度反映了试题这种区分能力的高低。一般认为, 区分度的数值达到了0.3, 便可以接受;低于0.3的题目, 区分能力差。
4. 难度指试卷 (题) 的难易程度, 一般用试卷 (题) 的得分率或答对率表示。所以难度事实上是容易度或通过率, 其值在0~1之间, 数值越大, 说明试卷 (题) 越容易。
(五) 试卷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
思想性、教育性是指试卷在选材上要激励学生爱国爱家、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立志向上、勤奋刻苦、坚毅不拔、团队互助等优良品质的形成;时代性、新颖性是指试卷在选材上要紧跟时代的脉搏, 社会的发展等;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是指试卷在选材上要鲜活地道、真实有趣、体裁多样、关注社会、贴近生活等。总的讲来, 试卷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关注社会和谐, 民族团结, 人类进步, 坚持正义和摒弃邪恶等相关内容。
二、中学英语检测的分项命题策略
(一) 听力检测题的命题策略
1. 命题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力求测试题型多样化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 中学英语听力测试, 要注重考查学生听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这些能力的考查包括: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理解主旨、要义;对所听到内容的背景, 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因此, 听力测试命题的题型要多样化, 命题的题型应包括:单项选择题、是非题、完成句子题、完成图表题、简单记录和总结题、按指令完成任务题等。测试命题的题型多样化, 听做结合, 可以不断激活考生的思维。
2. 命题以对事实理解题型为主, 兼顾简单的推理题型
这些以对事实理解试题的设计是以情景对话、叙事短文、图表描述等材料为基础的, 材料中应给予考生适当的线索, 例如语言线索———词缀、语序、重音;结构线索———first, second, the most important等;社会场景线索———目的、社会地位、年龄、情感;非语言线索———肢体语言、背景噪音等。[1]试题设计时设问涉及面要广, 考查点要全。
3. 试题选材要贴近生活, 符合考生年龄特征
话题的设计要丰富多样, 情景要真实自然, 语言要地道流畅, 且要适合口语表达需要。[3]
4. 题干与选项设计的要求
题干的设计要体现出材料中的重点与要点, 选项的设计要简洁明了, 干扰项的设计要难度恰当, 不可与原文脱节, 答案选项要避免争议, 前后的材料选择与试题设计上要体现出梯度感。[4]
(二) 单项选择题的命题策略
1.设置真实恰当的语境, 确保试题的语言地道流畅, 避免错误选项故意编造的痕迹。因为语言结构知识、语音知识、语义知识常常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语境, 语言结构的交际功能就无法体现。[5]
2.熟知要考查的知识的范围。注重对学生 (近阶段) 所学核心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 注重试题命制与考查的导向性, 避免命制同一试卷中考点重复的试题, 还要避免命制钻牛角尖的试题, 正确区别竞赛试题与考查试题的难易度。
3.词汇测试的选项设计要属于同一词性、同一语义范畴但避免使用同义词。否则会混淆考查重点, 干扰项无效, 在理解时引起歧义。
(三) 完形填空题的命题策略
1.选材上要地道, 思想性强, 难度适中
完形填空的选材要尽可能寓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 同时还要考虑所选材料的语言的流畅程度和语义逻辑上的连贯性, 适合目标考生的语言水平, 需要标注的汉语生词一般不超过三个。
2.通过语篇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命题时要避免孤立地考语法应用、句子结构等, 要重点命制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去检测学生把握词汇知识应用能力的试题或选项。
3.科学挖空, 合理设项
科学挖空主要是指被挖空的词语能被考生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发现或推理出;科学挖空还指被挖空的词语所涉及的有关被检测的知识点的均衡分布等;合理设项主要是指被挖空的词语所涉及的有关被检测的知识点重在对实词的考查, 兼顾对篇章结构的考查;合理设项还指被挖空的词语选项与其他干扰项之间在本身意义上要似是而非, 但在上下文的逻辑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真正起到干扰的作用, 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思考空间。
(四) 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策略
1.阅读材料的选择
所选检测的阅读材料应符合目标考生的认知水平, 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时代性, 并尽力从原始语言资料中获取阅读素材;材料的体裁要多样化, 避免题材单一及内容枯燥乏味;经改写的材料要注意生词汉语注释上的有限性, 内容结构上的完整性, 语义连贯上的逻辑性。
2.阅读试题的设计
(1) 命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图式理论的基本构建方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用先前经验或通过阅读已获取知识的图式架构去正确推理;自下而上是运用语言知识去解读材料中独立的语言单位, 如某个单词、词组、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特定含义。[6]因此, 按照阅读过程中图式理论的基本构建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考查学生把握整体主旨大意的试题等, 还可以设计考查学生对某个单词、词组、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理解的试题等。
(2) 试题所涉及的考点分布要宽广均衡:一是通常按内容顺序命题, 试题要基本覆盖材料的重点或要点;二是能力检测题的设计要多样化, 如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设计的逻辑排序能力检测题、主旨分析能力检测题、作者意图推测能力检测题、全文要点概括能力检测题、基于 (某节) 材料的事态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检测题等。
(3) 仔细斟酌题干、干扰项与答案项:题干的设计要有别于原文的词句, 要防止出现生词, 避免有多种答案的歧义, 并尽可能简洁;干扰项的设计要与阅读内容相关, 与答案项的形式基本一致, 只是在上下文中或某些关键词方面的区别, 真正起到干扰作用;答案项应是唯一的, 不存在有争议或疑义的可能。
(五) 任务型阅读题的命题策略
1.任务型阅读材料的选择
任务型阅读材料的选择除了注意思想性、教育性等外, 还要注意难度要略低于普通的阅读文章, 有较鲜明的层次结构, 有利于命题时对材料的改写与浓缩, 体裁多为记叙文或说明文, 可读性、实用性较强。
2.任务型试题的设计
(1) 根据图式理论设计试题
由于所选的任务型阅读材料有较鲜明的层次结构, 所以任务型试题整体上更多地呈现出框架图表式的外延、关键词加纲要式句子所体现的内涵。而有关的关键词、句就应该是需要检测的试题内容;图表式的框架、某些纲要式句子的呈现应该是需要检测试题内容的有效提示。
(2) 答案词的设计
答案词的设计多为每题一词 (有时有首字母提示) , 除了是有关内容的关键词外, 它还应该是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标准范围内, 有关生活交际和社会热点的词汇, 如topic, introduction, advantages, (in) harmony (with) , (harmonious) society, sandstorm, (acid) rain, (greenhouse) effects, (natural) disasters, (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renewable/alternative) energy, (natural) resources等。此外答案词的设计还要考虑词性变化, 如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词形变化, 如单复数、非谓语形式等。
(六) 书面表达 (写短文) 题的命题策略
1. 书面表达的选材
书面表达的选材要符合目标考生的实际年龄特点, 充分考虑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情况, 通常选择他们经常观察到的、发生在他们周围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2. 书面表达的体裁
书面表达的体裁通常为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等。其中让考生写叙事短文、借助图片写叙事文或说明文, 根据所提供的部分中文写议论文更为常见。
3. 书面表达的设计
一般讲来, 教师在形成性试题的书面表达的命制时, 可以给学生几种题材, 让他们根据兴趣选择完成;教师在终结性试题的命制时只能给学生一种题材去完成, 有利于对学生相同技能的检测和统一标准评分。书面表达设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完成书面表达的时间约为25~30分钟, 材料应能在许可时间内完成, 书面表达的字数应该明确规定。
(2) 要充分考虑被拟定试题的宽泛度:如果被拟定的试题过分宽泛, 如My Favorite Activity, 其优点是让考生答题时完全放开, 他们有充分展示出自己写作技能的思维空间, 其缺点是不利于使用标准化的评分标准;如果被拟定的题目及材料过分狭隘, 给学生过多的信息, 其优点是有利于使用标准化的评分标准, 其缺点是不能让考生答题时放开, 考生有时会逐句翻译, 限制了他们展示写作技能的思维空间。因此, 高考中的书面表达多为半开放型的材料, 仅给考生适当的提示, 或给考生少量的关键词, 这样做有利于设定评分标准。
(3) 设计看图作文时要注意写作要求的设计与图片的内容相符合, 配制的图片、图表要简洁、清晰、美观;另外, 如果某些关键词是生词, 命题时要给出英语注释。
总之, 中学英语检测的命题是一门较深的学问。成功的命题与测试将会对中学英语的教学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讨论了目前中学英语试卷命制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以及命题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试卷命制,命题原则,命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温爱英.2008年东北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英语试题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2) .
[4]崔秀玲.2008年西北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英语试题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4) .
[5]Davies, A. (199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st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
【作文命题策略】推荐阅读:
高中命题作文经典命题09-11
如何给半命题作文命题10-23
命题策略07-04
命题优化策略07-04
作文命题08-25
英语作文命题08-20
自命题作文07-15
命题作文 “距离”08-25
小学命题作文10-16
作文题型之命题作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