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形式

2024-07-17

反思形式(精选9篇)

反思形式 篇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主张教师要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传授者。许多专家将教学反思看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 为了对实践行动或相关教学加以观察、记录和分析, 进而达成理解和认识, 开展教学反思还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因为反思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体活动, 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教师与同科的其他教师之间的探讨以及教师对在教学中遇到突出问题的研究等。这些组织形式可对应称之为:自我反思、交互反思、合作反思和主题反思。

一、自我反思

上课前教师都会备好课, 把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预先设计好, 然后才去上课, 把预设的教学任务完成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然而, 自我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再备课, 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 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异常表现、精彩的教学片段、促成或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提炼, 写成反思日志进行反思。

笔者在一次给学生讲解完“定语从句”之后, 对当时的情况作了回顾:今天的语法教学课相当沉闷, 英语科代表也无精打采, 再加上课上三次批评那些打瞌睡的同学, 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七零八落。我没有把握好语法教学的模式, 只顾自己一味讲解, 没有让学生去发现、体验, 更谈不上实践和运用, 令学生失去了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动力而变得昏昏欲睡, 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也只是皮毛。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要选用恰当的语法教学模式, 如情景法、体验法等。另外, 教学例句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 还要适当照顾学困生,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思考目标知识和参与教学活动, 在情景、体验中领会和掌握语法知识。

作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 自我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 促使教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交互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总会遇到一些偶发的事件或冲突。课后, 教师应以写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对事件和冲突的观察、分析和化解的过程, 即反思实践的真实过程。此时, 教师要有敢于正视不足和勇于矫正问题的气度, 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协调好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交互关系。笔者记录了这样一次经历:昨天上课时, 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回答, 神情还很紧张, 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大多数以“Sorry, I don′t know.”来回答, 这跟他们以往的表现截然不同。课后, 我特意找来班长询问情况, 起初他也不愿说, 我再三追问, 他才吞吞吐吐地说出实情, 原来, 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 因为几个学生违反纪律, 我狠狠地发了一通脾气。这跟我以前和蔼可亲的形象有很大的反差。学生变得好像不认识我了, 更不敢因为犯错再次惹我发脾气, 所以……

写教育叙事是教师将教学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值得向别人讲述的事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 是对教学事件的再现、思考和化解, 如果再加以分析和反思, 就能从中归纳出改善教学的规律来。这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 进而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的反思也有利于改进教学。笔者所任教班级的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他的周记中写道:之前, 英语老师把一位英语成绩较差的同学分到我们学习小组, 希望通过合作学习, 他和我们能共同进步。可是, 他除了浪费我们的时间外, 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 我们慢慢就没有热情参与这样的小组学习, 共同进步无从谈起。但自从老师确定以小组作业质量、小组最低成绩、小组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每个小组学习效率的标准后, 这激发了每个成员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我们都认真反思了以前合作效率低、没有参与热情等现象, 改变了合作方式, 齐心协力, 终于取得了小小成效。虽然有些难, 但让大家感到了合作学习的刺激和快乐。

三、合作反思

理论普遍认为, 要成为反思型英语教师, 在自我反思、交互反思的基础上, 还需要一定的外力来推动。这种推力主要指同科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良好反思氛围。因此, 成立团队来开展合作反思是至关重要的。

1. 加强理论学习, 奠定思想基础。

教师各自研读相关教学文献, 如《第二语言课堂的反思性教学》等, 然后交流读书体会, 如对反思的新认识、教学法的新体会、学生的再思考等。这样的理论学习与交流使教师对反思的概念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也为反思活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2. 反思不同课型, 关注重点难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英语课分为新课导入、阅读课、语法课、听说课、写作课和语言知识练习及试卷评析等课型, 并针对这些课型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 如新课导入时, 教师应该如何阅读读微技能;语法课应如何把传统的演绎法和时下流行的情境法体验法有机结合;听说课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写作课中, 如何帮助学生从模仿写作到独立写作;语言知识练习及试卷评析课, 如何注重语言知识的应用性和评析的针对性、指导性等。

3. 反思教学研讨, 改进日常教学。

教师应参加各种层次的教学研讨会, 带着任务听课, 写好观察笔记, 加强与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英语专家的分享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审视他人的教学, 思考他人的观点, 并运用这些成果来改进自己的日常教学。

4. 反思教学主体, 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就一定要研究学生、教材和课程标准, 在制定目标、设计活动、选用方法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

四、主题反思

与自我反思、交互反思、合作反思相比, 主题反思是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开展行动研究形式来分析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主题反思可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 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赢。团队成员要从一定的理论和策略高度来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 以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日常教学问题为出发点, 确定研究主题, 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 经常与团队成员交流体会, 制定各自研究的具体方案和步骤, 随后又定期交流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新问题, 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促使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困惑延伸到理论层面的探究, 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使更多的教师、学生获益。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还是培养教师反思习惯, 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强有力的方法。但反思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 教师自身对反思的需求是组织和开展教学反思的原动力。因此, 除需要具有高度的反思自觉性和反思主动性之外, 作为反思实践的主体, 教师还需要具有责任感、执著精神和不凡气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裴栓保, 赵群.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简介[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7) .

[3]刘小明.反思性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 2006 (2) .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反思形式 篇2

张丽萍

管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它不仅要教会学生去改变环境(客观世界),也要教会学生去改变自我(主观世界)。自主班级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不是个别,让其充分认识自我,优化自我行为,通过“自订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自评成长效果,使之成为自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自”包涵自我设计、自我决策、自我努力、自我创新;这个“主”是遇事有主见、办事能主动、活动能主持、班级能主管之“主”。自主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和最高境界,管理目标不是预先设计的,而是非预置性的,途径不是牵引而是引导。具体希望在今后两个星期实现以下自主管理效果:.自主管理卫生,自主管理纪律,自主管理班级,自主管理学习.班级卫生实行小组轮流值日制。每天一个小组,进行轮流。由组长负责,把值日任务分工到人,如:两人打扫教室,一人擦黑板倒垃圾,一人打扫走廊,各司其职,定时打扫,时时保洁。这样,班级卫生每周在学校评比中都是满分。

班级每天都有纪律委员记录班级纪律情况,以便在小组间开展评比。因此,小组内同学也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每周班会留出时间给每组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小组内成员表扬同伴本周优点,批评自己的不佳表现,增强纪律意识,提升道德修养。

每个小组除了进行自我管理外,还要参与班级的管理。我们称之为“小组轮流治班”。以小组的自然编号为序,每组轮流管理班级。轮到管理班级的小组,组长即是班级本周班长,由他组阁本组成员分别对本班本周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寝室等方面进行管理。管理业绩成效由全班同学为他们组打分,每学期评选“优秀治班小组”,由班级给予奖励。

自主管理班级日常工作,是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初级阶段;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是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

科学课教学反思的几种形式 篇3

一、写教学日记

写教学日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写教学日记不仅要记录下教学中的困惑,而且要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学日记的主要内容应为: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教学中的创新,学习的心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每一位教师都应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二、对话反思

对话反思是要求教师为探讨某一问题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研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论,进而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捷径。对话反思有4种:自我对话反思、学生对话反思、同事对话反思、同行及专家对话反思。可采用的方法有:课前、课后、课中进行自我反思;也可对学生进行秘密抽样调查,从学生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师生互动对话,从中发现反思线索;还可以从同事对话中发现反思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发挥集体力量攻破疑难病症;如果反思的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可通过阅读网上同行、专家对话,发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对话时需要平等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互相接触。”笔者在上公开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时,始终没有摆脱教师权威的架子,所提出的问题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与学生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走完了预设之路。这样的科学课,学生缺失了探究、发现,束缚了思维。在学生眼中,教师高高在上,是课本的解剖者、标准答案的掌握者,于是对教师的问题不敢怠慢,更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问一答至少不是“心灵的教学对话”。相反,教学应以真诚的态度,用商量的口气,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容易接近的,是他们信得过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之门才易被叩开,师生潜能才能发挥出来,课堂才能涌动生命的灵性。

三、列出具体问题清单进行反思

在教学时,教师不应仅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上,而应总体把握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将反思的问题列出清单,就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课堂教学反思清单一般为:(1)本节课讲授时间、实验操作时间各是多少?(2)体态语言是否丰富?(3)微笑教学了吗?(4)训斥学生了吗?(5)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6)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状态如何?(7)意外发现 学生的闪光点,对于 学生,关于

事情,课后应该找他谈话。(8)师生交流互动状况,改进措施。(9)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10)非预期性事件(处理方法,怎样处理更机智)。(11)有哪些精彩片段?有哪些突发事件让自己措手不及?(12)自己感觉这节课成功吗?若重试,在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四、录像反思

录像反思是我们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客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像的好处是能准确地记录声音和图像、真实的教学场景、师生互动情况及非言语信息的传递。录像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客观材料,教师可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性总结,效果显著。

反思形式 篇4

一、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保障区域教研思想与行动引领的“活源”

第一,组建区域性骨干教研团队,整合教学思想。骨干教师在片区中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属于“区域型专家”,其教学也往往成为其他教师效仿的方向。由于骨干教师对知识的获得途径也受到不同理论流派和自身体验环境的影响,教学理念和思想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把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融合一起,形成一个强大教研团队,让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能够通过伪论批判、学识分享、经验吸纳等过程进行整合与定位,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进一步引领学科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让骨干教师走进高等院校学习。实现基层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必要性已经在广大理论与实践专家中形成了共识。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经常邀请一线体育骨干教师为师范生开展公开课、专题讨论课、讲座等,成效非常显著。一方面,骨干教师可以和课程教育专家一起,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分析职前教育与职后工作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于入职后年轻教师能够快速融入实践,为促进其快速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与理论专家接触,进一步明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与矛盾,为其实践感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输入。

第三,以网络为平台,开展“横向”学习。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江苏省体育教研网、《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的QQ研讨群与话题论坛等研讨活动,加强与县区外乃至省内外的优秀教师进行探讨交流,在分享与接纳中丰富自己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为进一步发挥其区域教研的引领作用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二、“反思实践”带动理论学习,实现“实践性理论对话”

体育理论及相关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支撑性依据,是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然而,一线体育教师对理论的学习途径往往只是通过聆听理论专家的讲座或通过网络自学,这种置身于教学实践之外的理论学习让教师成为了单一的旁观者,“仅有旁观者的发现,永远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世界。”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更需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不断感悟、批判、内化与建构,形成“实践性知识”。这两种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既是旁观者,又是行动者,且只有“两者之间不断对话,相互补充,摒弃单一的旁观、立法、独裁,创造不同视界的共在、交流与融合,才能发挥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中应有的先导和推动作用。”

“反思实践”带动理论学习,首先是确定好理论学习的主题内容,然后由一部分课程实践者根据确定的理论内容进行渗透性的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践,其他教师则以这个主题为核心方向的指导下,对实践课进行观摩、思考、评课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回到这个主题理论的学习中来。比如,为了学习“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理论,让两位教师分别以“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和“篮球行进间低手上篮”为课题渗透这两个教学理论思想开设实践课,看课者重点观察课堂实践中关于“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理论的应用环节,如在“自主学习”教学的表现中,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方式的体现、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方式之间的辩证关联、学习的效果等;在“分层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分层的时机、分组教学的依据、分层学习的效果、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等。课后,每个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相互交流,再由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以及教师交流中的思想动态,开设关于“自主学习”和“分层教学”的专题学习培训。

三、拓展优质资源,推动区域教研的整体发展

“片区联合—长效教研”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学教研的整体水平发展。由于各学校的基础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方向和特点也存在各异,研究的成果必然各有所长,甚至优势资源都集中于少数条件好的学校,拓展区域学校的优质资源成为区域教研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拓展优质资源的方式丰富多样,其中“传输式”和“联动式”是典型的两种拓展方式。

“传输式”资源拓展是指把某校典型的优质资源通过一定途径输送到其他学校,并试图引发他们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意识和行动。比如,把区域学校中具有一定成熟模式的课作为资源推广,由特定的优秀教师以示范课的形式送到其他学校,供他们参考和借鉴,如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开展的“五步教学流程教学法”、如东实验学校推出的“协作互动备课法”的拓展,都是很好的例证。

反思形式 篇5

为什么不组织一次类似于记者招待会形式的九年级把关教师招待会呢?

流程可以是这样:

首先,由教委的英语教研员把这几年来(包括黟中在内)成绩在前几名的或是公认的资历较深的英语教师找到谈一谈,让他们准备一下,由他们来解答我们九年级英语教师所提的有关教学的问题。

其次,让我们的英语教师带着一个目标、一些问题去参加我们的这个招待会。就这些问题我可以举出我自己的一些例子,我如果要去参加这个会议的话,我会带着这些问题去:黟中的学生英语学习的习惯是怎么培养的?学生每天花多少时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时间是教师安排还是学生自主安排?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是多少(一星期多少节课)?课后用什么时间为学生补缺补差?教师用的是什么辅材?要求学生背书吗?每天背多少的量?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背书量有没区别?作业的量如何?作业是分类的吗(比如有作文本,听写本,练习本等等)?还有上夜课有用吗?如果课时多,课也上完的,多余的课用什么教材?比如九年级的课马上就要上完了,黟中和二中将用什么教材上课?还有语法上的疑问,我们的英语教师可以在开会之前收集一下,可以自己收集,也可以向学生收集,问问学生有什么语法上的疑难,如果到了九年级下学期,学生对已学的.某一语法还有疑惑,说明这位教师对这一语法的讲解方法还有所欠缺,须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点真经。

反思形式 篇6

随着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知识财产的价值愈加凸显, 大量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也随之发生。《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了民事责任的十种形式, 在这十种民事责任方式中, 由于知识财产的无形性特征, 知识产权侵权责任排除了修理、重做、更换、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排除妨碍的适用, 而集中适用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三种责任形式, 并且使用条件与传统物权、人身权侵权均有所不同, 本文拟对上述三种常见的只是产权侵权责任形式展开论述, 旨在探寻知识财产侵权作为侵权法分支的“特殊性”问题。

2 停止侵害

2.1 停止侵害的适用条件

停止侵害是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方式, 也是知识产权侵权人通常应承担的责任形式。我国法上的停止侵害责任, 相当于英美法上的永久性禁令 (Permanent Injunction) 。停止侵害与永久性禁令具有同样的目的, 即为了阻止尚未发生的损害, 而不是对已发生损害的救济。在我国法上, 停止侵害责任的适用应具备以下条件:

2.1.1 原告诉请

原告诉请, 是指原告在起诉时或在诉讼过程当中, 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承担某种形式的民事责任。在我国, 民事诉讼遵从“不告不理”原则, 法院审理的范围以原告诉讼请求为限, 不得为超出诉讼请求之判决。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知识产权人的知识财产不受非法侵犯, 因此, 当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 权利人向法院主张判令停止侵权, 一般能够得到支持。

2.1.2 侵害正在进行或者又再次发生之虞

如果在判决时, 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并且侵害行为仍在持续, 或者权利人已经获得了诉前禁令或者诉中禁令, 在权利人请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况下, 法院一般予以支持。但是如果被告在诉讼开始之前或者诉讼过程中已经停止了被控侵权行为, 或者侵权行为已经结束, 而原告又提出了判令被告停止侵权的诉讼请求, 该请求是否应得到支持, 是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2008年11月4日,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北京全景视拓图片有限公司诉重庆时报社、广州市华浔品味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原告北京全景视拓图片有限公司诉称:广州市华浔品味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在重庆时报社所办的《重庆时报》2007年9月14日刊登的广告中未经许可即使用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摄影作品2幅, 侵犯了其著作权, 请求法院依法判令两被告停止侵权、在《重庆时报》上向其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由于原告没有证据显示广州市华浔品味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仍在使用侵权图片发布公告, 该公司要求判令两被告停止侵权缺乏事实依据, 法院作出的 (2008) 渝五中民初字第294号判决中未予支持。

2.2 不适用停止侵权的具体情形

2.2.1 知识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结果倾向于社会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以保护知识产权人为目的, 而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起保护的目的, 甚至是主要目的。[1]从利益平衡的角度看, 一项知识产权之上创造者的权利和公共的利益往往同时存在, 这两种权利因对立而充满矛盾, 保护知识产权人的财产利益是知识产权法的首要目的, 在特殊的情形下, 社会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上述情形集中体现为知识产权的行使限制, 例如在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非自愿许可, 专利权的合理使用、非自愿许可、不视为侵权制度、国家秘密限制制度, 以及商标权中的非为生产经营目的的使用、为科学研究和实验目的的使用等等。

2.2.2 构成事实许可的情形

事实许可是指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通过一定的适法的事实行为成立的知识产权许可关系。美国学者认为, 并非所有的许可使用都采用明示和做成文件记录的书面协议方式, 许可也可以是默示的。[2]通常情况, 构成事实许可需要以下要件:第一, 实施人未经许可而实施知识产权;第二, 知识产权人明知;第三, 知识产权人容忍实施人实施知识产权的行为;第四, 损害要件。构成事实许可后, 知识产权人仅能向知识产权实施人主张合理的许可费用, 也即由侵权行为转变为合同行为, 因此无权主张停止侵权。事实许可为解决未经授权而实施知识产权, 提供了一种和平解决途径, 为解决权利冲突, 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路。但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在侵权人承担了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后, 仍然需要继续实施知识产权, 否则停止适用的经济成本过高的, 则同样应当允许构成事实许可。

3 损害赔偿

3.1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基本理论问题

按照民法基本原理, 当绝对权受到侵害后, 首先产生绝对权请求权, 例如物权受到侵害时, 权利人主张物权请求权。当绝对权请求权无法实现恢复原状的法律效果时, 便产生债权请求权, 也即侵权请求权。在绝对权保护中, 行使侵权请求权就是要求加害人履行赔偿之债, 其目的是为了填补绝对权人无法通过行使物权请求权恢复的损失, 即以货币方式恢复被损害财产的价值状态。[3]恢复原状有广义及狭义之分, 广义的恢复原状是指恢复权利被侵犯前的原有状态, 主要包括请求返还原物、排除侵害;狭义的恢复原状是指将损害的财产修复, 即所有的财产在被他人非法侵害遭到破坏时, 如果能够修理, 则所有人有权要求加害人通过修理, 恢复财产的原有状态。但由于知识财产本身所特有的无形性、可传播性以及可复制性特征, 决定了对知识财产的侵害不同于对物的侵害, 具体体现在:第一, 知识产权侵权人无法返还原物;第二, 知识财产不存在对物意义上的“损耗”;第三, 知识财产无法进行修复。因此知识产权侵权发生之后, 不存在返还原物或恢复原状, 而大多需要侵权人承担侵权的金钱赔偿责任。

关于侵权赔偿原则, 有些学者主张存在五种:全部赔偿原则、财产赔偿原则、损益相抵原则、过失相抵原则及衡平原则。[4]结合知识产权侵权的特性, 其适用的最主要的原则有:全部赔偿原则与衡平原则。全部赔偿原则是指对于加害人对权利人造成的实际损害, 赔偿义务人应予全部赔偿的原则。这是我国民事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衡平原则是指在确定侵权损害赔偿范围时, 必须考虑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诸因素, 使赔偿责任更公正的原则。[5]上述两个原则可以同时适用, 而全部赔偿原则是民事损害赔偿中最为重要的原则。该原则确定了赔偿义务人的基本赔偿范围, 随后, 法官根据个案情况, 适用衡平原则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3.2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额的具体计算方法

《专利法》第60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 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 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1条对赔偿数额的计算缩了进一步解释: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 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 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专利许可费的数额、该专利许可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素, 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1至3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没有专利许可使用费或者专利许可使用费明显不合理的, 法院可以再5 0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最多不得超过50万元。最高人民法院的此条解释是为了弥补专利法对法定赔偿未作规定的漏洞。

《商标法》第56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额, 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 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 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难以确定的, 由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

《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力的, 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 可以按照侵权人的非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的不能确定的, 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 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

《专利法》与《商标法》规定, 侵权赔偿数额可以权利人因被侵权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非法利益计算, 而《著作权法》规定, 赔偿数额首先应以权利人因侵权受到的实际损失计算, 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 按侵权人的非法所得或者侵权所得利润计算。上述三部法律出现的不一致, 笔者认为是没有合理性依据的。按照侵权法“填补损害”的基本原则, 应当首先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确定赔偿额, 但如果侵权人所获得利益大于知识产权人受到损失的, 则应赋予权利人不当得利请求权主张返还, 否则无异于助长侵权行为的发生, 不利于侵权法防止侵权行为发生之宗旨的实现。

4 赔礼道歉 消除影响

4.1 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适用现状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 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有:… (九)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 赔礼道歉。作为民事责任方式之一的赔礼道歉, 与一般道义上的赔礼道歉有所不同, 是将道义上的责任上升为法律上的责任, 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6]消除影响, 是指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不良影响的, 法院判令侵权人承担的以一定方式消除该不良影响的民事责任方式。

在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 法院对于此两种民事责任方式的适用极不统一。对此两种责任方式, 不同法院对同一案件的适用存在差异, 甚至同一法院对同一案件的适用有时也存在不同。以适用条件为例, 主要存在以下做法:

(1) 在许多案件中, 法院将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作为所有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侵权人理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只要侵权成立, 原告主张的要求侵权方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请求即应得到支持。

(2) 在有些案件中, 法院认为造成严重的损害, 是被告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责任的要件。如在北京巴黎大磨坊食品有限公司诉北京太阳城商场侵犯商标权纠纷中, 法院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同时认为因被告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侵权行为给其造成严重的损害, 所以对其登报道歉、消除影响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例如,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1993) 中经知初字第623号判决。

(3) 有些案件中, 法院认为, 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商誉损失是其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责任方式的要件。如在珠海市飞梭电脑中心技术开发部诉中山市小霸王工业公司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中, 法院认定被告行为虽构成侵权, 但该行为没有给原告造成实际的经济损失和商业信誉上的损失, 故对原告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诉讼请求, 法院不予支持。例如,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1995) 高知终字第28号判决。

4.2 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适用的完善

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规定了侵权人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责任形式。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18条并未将赔礼道歉作为侵犯知识产权的责任形式。由此, 从法律规定上来讲, 赔礼道歉仅存在于著作权侵权当中, 而消除影响则作为普遍适用的责任形式。从中也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即消除影响与赔礼道歉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责任形式, 且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而具体两者的使用条件有何区别, 则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的问题。

4.2.1 赔礼道歉的适用情形

当前, 知识产权学界的通说认为, 著作权包含人格权与财产权, 而商标权和专利权仅为财产权。赔礼道歉一般仅适用于侵犯人格权的情形, 因此, 当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人身权收到侵害时, 有权要求被告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 法院应当支持该请求。如果原告依据《著作权法》第25受让著作权人对某一作品享有的全部或则部分财产权利, 当权利收到侵害时, 其无权要求被告承担向其赔礼道歉的责任。同样, 与著作权人签订委托管理合同的著作权管理组织, 在以其自己名义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时, 其提出的要求被告赔礼道歉的请求不应得到法院支持。

4.2.2 消除影响的适用情形

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侵害了自然人或法人的人格权, 对其所造成的影响应当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消除不良后果, 这就是消除影响。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18条规定, 消除影响是侵犯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方式之一, 担不是侵犯知识产权所必然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但是, 在实践中的问题在于, 如何理解“影响”?是否仅限于侵害了原告的人格权?笔者认为, 消除影响适用的条件是侵权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论是对原告商誉造成的影响, 还是蒙蔽、误导了消费者而形成的不良影响。因此, 请求消除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然人, 而且包括企业等知识产权人。但是, 原告需要举证证明被告造成了不良影响的事实, 并由法院最终认定。

对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适用方式, 也需要分别予以探讨。对于赔礼道歉, 可以口头方式进行, 或者以书面及其他方式进行。法官需要根据案情把握责任承担的具体形式。如果侵权情节轻微, 造成危害不大的, 可以判决被告口头方式赔礼道歉, 又如被告已经在某一报纸上登报致歉的, 除情节极为严重外, 一般不再支持原告请求被告在影响力更大的报纸上登报致歉的请求。对于消除影响, 需遵从一个一般性的原则, 即被告在多大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便负有在该范围内消除该不良影响的责任。在实践中, 法院多判决被告采取公开的方式, 如在报刊、网站主页或者电视上刊登或者发布声明的方式来消除影响。

若被告拒不执行法院判决, 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 如果侵权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 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法院可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 将判决主要内容和有关情况公布于众, 费用由侵权人承担。对于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责任的执行, 也可参照上述规定为之。

摘要:由于知识财产本身的无形性、可传播性与可复制性特征, 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形式不同于传统物权、人身权侵权。最常适用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形式为停止侵权、损害赔偿以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上述三种责任形式的适用条件亦存在其特殊性。在我国现有立法与实践基础上, 我们对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形式提出进一步完善之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停止侵权,损害赔偿,消除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22.

[2]吴汉东.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183.

[3]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06.

[4]杨立新.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219.

[5]王利明,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334.

反思形式 篇7

一中学小组讨论思想政治课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学习与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必须得到中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灵活扎实的运用, 其教学目标才算是最终达成。而思想政治教师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开展教学, 恰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当前的小组讨论普遍流于形式, 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就对其流于形式的原因加以分析:

第一, 小组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小组讨论学习的开展, 主体在于小组成员。教师在划分小组时, 若无法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总体、个体与平均的学习水平, 以及小组成员间日常交往的状况, 则不仅难以推动话题讨论的有效开展, 还有可能激化学生之间的矛盾。同时, 教师若以“排”为形式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 势必会阻碍到隔排小组之间的互动, 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活力。

第二, 小组讨论工作的实施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只有教师和学生均有充分、全面、深入的准备, 并且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才能够保证讨论按照预期的路径实施。但是, 目前, 中学教师普遍在课堂上临时就某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准备不足、讨论时间仓促、课堂条件限制等问题, 皆会阻碍讨论式学习的运行, 引发学生对于教师的不满, 致使学生不愿配合老师开展讨论学习。

二中学小组讨论思想政治课流于形式的解决对策

第一,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全面深入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教师要扭转其形式化的问题, 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 教师要以小组讨论学习的理论为依据, 综合分析影响小组讨论氛围的各项因素, 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做好对小组的合理划分, 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2) 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课的重点、热点、难点, 找到具有开放性的话题, 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 并在课堂上兼顾所有小组成员的情绪, 以推动小组讨论的顺利实施。

第二, 合理设置讨论问题。讨论问题是小组讨论学习的主要对象, 若要使小组讨论工作全方位热烈深入地开展, 教师就必须努力做好问题的合理设置。具体来讲, 讨论的问题应当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但在针对此问题进行设计时, 应当努力将知识点转变为学生所关注、熟悉并能够有效激发其讨论兴趣的问题, 以降低学生对课下收集资料的厌烦感。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为话题, 教师可以从谈论时下受学生欢迎的电影, 然后引出明星纳税这一问题, 激发学生对于该话题的兴趣。然后, 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学生自由地选择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等角色, 在课堂上针对自身的角色, 展开对于自身的归属及收入属性等方面知识的互动式介绍, 以帮助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 深入了解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相关知识。

第三, 优化设计合作模式。良好的合作模式, 不仅是小组内成员讨论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 也是使整个课堂中各小组间实现和谐互动的基础条件。因此, 教师要解决讨论流于形式的问题, 还应当对合作模式加以优化设计。比如, 教师可以借助各小组的学生围绕圆圈环坐的方法, 以及小组竞赛的形式, 以组织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学习。中学教师应尽可能地维持小组的稳定性, 为小组设置整体的发展目标, 引导小组成员在集体荣誉的推动下, 积极地组织开展讨论。

三结束语

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 作为当前时期广受中学政治教师青睐的一种方法, 较之其他方法从本质上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 中学政治教师应当努力加强对于其流于形式的原因的反思, 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其加以解决, 以使此种教学方法的各种优势得以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郭新华.提升思想政治课“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教学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7)

[2]牛娜.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反思形式 篇8

然而, 无论是影视艺术内容还是影视艺术的形式, 都力图表现其真实性。笔者在这里所论述的真实性, 拥有两个层面, 一方面, 真实性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这一点在影视技术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正是由于影视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观众体验到了许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体验到的场景, 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猎奇之心;而第二个层面, 则是认知的、哲学的。也就是说, 一个影视作品如果的真实性, 应当是对于社会心理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造性的集中反映。然而,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步调之下, 两者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在此, 笔者试图以影视技术发展的潮流之一——3D电影为例, 结合影视艺术作品的普遍现状, 对该问题进行试分析。

一、影视艺术在形式上的真实性现状:迅速发展

如果说1998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使观众在形式上感受到最具冲击力真实性的战争片之一, 那么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则成为了另外一次形式上表现真实性的革命。在表现方式上, 詹姆斯·卡梅隆采用了全新的3D拍摄手法, 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真实世界。观众仅仅通过形式上的表现, 就已经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阿凡达》的成功, 事实上也开启了电影发展的新阶段, 那就是3D放映的全面兴盛。在过后的几年里, “3D似乎成为世界电影的新标准, 非3D不足以称大片”。一时间, 对于影视形式的强调达到了极端。

早在19世纪90年代末, 3D放映技术已经出现。人们犹如发现新大陆般欣喜并且快速地接受它, 是因为观众可以“带上眼镜看电影, 画面立体生动地浮现在眼前, 仿佛触手可及”。从2009年开始, 3D技术逐渐成为了电影行业的主流选择之一。不仅出现了很多3D摄制电影, 还出现了无数的2D转3D电影。在好莱坞, 在2012年便宣布在未来两年半到三年之间要推出45部立体电影, 仅迪士尼就要上映不下10部。皮克斯也宣布, 今后的动画电影都将制作成为3D立体版供观众欣赏。而截止2012年, 我国全国的3D银幕数量已达到2000块, 仅次于美国, 成为了全世界第二大立体电影市场。

3D电影的迅猛发展, 与其表现形式的直接性有很大的关系。3D技术给予了观众最直接最新鲜的观影体验。可以说, 观众通过3D技术直接的感受到影片试图传达出的影像刺激。这在一些宏大场景和对观众心理有直接刺激的镜头中更是得到了体现。这种影像刺激的直接性, 由于其直接、快捷, 观众从中得到了直观性的体验, 并且这种体验并不是完全以丧失内容为代价的, 因此, 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这一点, 从其发展的迅猛势头上即可看出。可以说, 这是影视艺术真实性第一个层面的最直观, 也是最明显的反映之一。

二、影视艺术在内容上的真实性现状:停滞不前

与影视艺术在形式上的快速发展相比, 影视艺术在内容上的真实性明显趋于停滞。2008年反映青年社会问题的《奋斗》成为社会热点之后, 一系列“跟风”的电视剧大量出现。同年由孙红雷、姚晨主演的《潜伏》火了后, 各类谍战剧便顺势长期占据了各大电视台。自2010年湖南卫视自制电视剧《回家的诱惑》走进千家万户, 各种家庭伦理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以各种形式变化出现在观众面前。同样, 在电影院里, 2011年11月11日, 借着“光棍节”之风火爆起来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票房, 也吸引了一系列类似《暗恋99天》模仿的电影。可以说, 除了第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作品之外, 其他影视作品在影视内容上的真实性 (也就是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反映) 事实上是极低的。他们的出现, 是试图对前作成功的复制。

这种复制忽视了其产生的重要条件, 那就是每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作品, 本身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在其中的。也就是说, 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仅仅抓住了观众对于文本故事的兴趣, 同样反映了社会心理的需求。如果仅仅停留在复制模式, 而忽视模式下作品内容的真实性, 虽然在有一定的几率抓住跟风热潮下带来的短暂成功, 但是由于其内容真实性的空泛, 对于观众带来的影响力也是很小的。从长远来看, 其结果只能趋向于失败。

影视艺术作品在内容真实性上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有几点。首先, 影视艺术作品内容的创作较难。这需要剧本、导演、演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这显然不如简单利用一个曾经的成功的内容所带来的余热, 并且将其进行二次发挥来得快。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情更是推动了这种发展节奏。其次, 影视艺术作品真实性难以对社会焦点进行较好的切入。也就是说, 对于观众的心理需求很难进行把握。很大程度上使得这种创作陷入了“剧本好内容好但观众不买单”的奇怪循环中。第三, 影视艺术作品往往习惯性的被曾经的桎桍所限制。以《甄嬛传》为例, 原著小说中并没有将其置于一个固定的历史朝代, 而是将其放在架空虚构的空间之内。然而电视剧则习惯性的将其放置于清宫戏的行列之中。这一方面是广大观众对于清宫戏的熟悉使得这种设置有了更多的亲切感, 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收视率。另一方面, 也是清宫戏这个体系在我国现在广播电视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所决定的。不可忽视的是, 这种将剧本类型化的模式虽然节省了很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 但是也使得原作中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必须置于真是历史的控制之下。使得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打了折扣。

三、对当前现状的思考

1. 影视艺术形式与内容真实性发展区别的原因思考

对于当前影视艺术形式与内容真实性发展的不均衡, 首先需要从原因上进行思考。总的来讲, 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类型片的发展要求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影梦工厂, 好莱坞很大的一部分功劳在于其开创了类型片这种模式。而类型片很大程度上是以忽视作品内容, 强调作品形式为主要特色。即便是观众对于其剧情在开头的时候就能够有大致的猜测, 并且对其发展也有预料, 但是它仍旧能通过极佳的视觉、听觉等形式吸引广大的观众。这种爆米花式的电影, 首先进行考虑的必然是其作品形式的真实性。因为, 越趋向与真实的刺激场景, 可能就越是这种类型电影的核心卖点所在。而好莱坞的巨大影响, 使得全世界的电影产业在这种低成本、高产出的作品面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2) 直接和间接刺激的不同要求

影视艺术形式和内容真实性的发展不均衡,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刺激类型的不同。由于影视艺术形式的刺激属于直接性刺激, 也就是无论观众的生活背景、生活年代、生活方式等个人因素的差距再大, 他们也能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冲击, 并且对其做出反映。然而, 影视艺术内容的真实性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作为间接刺激这个属性。也就是说, 有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一些人, 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心理和作品的社会心理相符合。因此, 如何找出社会受众面最大的间接刺激, 成为了影视艺术作品突出内容刺激的要点。这一点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 这种情况只能是进行少量的探索, 然后在偶尔的成功之上利用形式的直接刺激, 将其发展成为类型片, 进而重复之前提到的再次榨取价值的过程。

(3) 两者本质的区别

影视艺术形式和内容作为影视艺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是极为不同的。我们可以将影视艺术形式认知为“技术”, 而影视艺术内容认知为“艺术”。相较于前者, 影视艺术内容不能够依靠简简单单的积累、实验而产生突破。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这种情况使得两者发展出现了必然的不均衡。

2. 对影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发展不均衡的反思

影视艺术内容与形式真实性发展的不均衡, 是否真的仅仅是社会某一时期的特征?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好是坏?这一点,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 过度发展的影视艺术形式的真实性所导致的不平衡必然会对整个影视艺术产业产生重大的负面作用

虽然流水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一部影视艺术作品的产生变得十分简单, 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得利益最大化。然而, 这种发展方式对于整个影视艺术产业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极大的。不同于内容真实性所带来的共鸣性刺激, 形式的真实性所带来的刺激虽然快速, 但也十分短暂。这就意味着如果过分依赖于形式真实性的刺激, 必然会使得整个影视艺术产业产生重大的危机。这一点, 从近期网络上对抗日剧的戏谑式批评即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忽视了内容真实性应该带给观众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一味的强调于视觉刺激, 采取模式化的死板编剧方式, 在长久的积累下终于爆发。

(2) 两者的不均衡可能使得影视作品深层次的平衡被打破, 使得出现元素类型化的征兆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艺术产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的。在此之上产生艺术。而影视艺术产业理想化的状态, 必然是经济和艺术共生共赢、相互平衡的发展局面。然而, 由于形式和内容的真实性的不均衡, 经济和艺术的平衡很大程度上被打破。出于对形式真实性刺激的需求, 导演可能会加入完全不需要的一些桥段和内容在其中。例如谍战片就必须有追逐枪战, 科幻片必须有外太空场景等等。这种元素类型化的征兆, 势必会打破经济利益与艺术的平衡, 进而深层次影响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

(3) 对于影视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 在当今的快餐时代, 影视艺术形式的快速发展事实上迎合了整个社会的节奏。很多观众可能仅仅为了视觉、听觉等直接刺激而选择一部电影。他们需要的也只是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的放松。因而, 影视艺术形式真实性的快速发展使得影视艺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层面上。据统计, 2012年中国票房突破了200亿元人民币。这种迅猛的发展对于影视艺术产业必然有全方面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献平.《国产3D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走向》, [J].当代电影, 2011, 12.

[2]魏浩浩.《3D电影真的好看吗?》, [J].走向世界, 2011, 10.

[3]汪景然、李霆钧.《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从模拟到数字, 从2D到3D——3D电影:电影的第四次革命》[N].中国电影报, 2009-08-20 (16) .

[4]洪艳, 陈佩怡.《3D电影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03.

反思形式 篇9

资源提供主体的变化

在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讲授方式的要求, 学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因此, 课堂教学资源往往由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教学习惯对资料进行判断及选择。然而, 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 往往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方能得到相应的反馈。这样的资源使用情况的反馈是滞后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 一旦教学资源出现问题, 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在虚拟课堂教学活动的实现过程中, 教师则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学生学习活动框架的搭建等环节上。如地理教师根据地理学科学习框架与特点, 选择可探讨性强、学生研讨兴趣浓厚的“旅游地理”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切入点, 根据学生兴趣方向, 为学生搭建“情迷胡同深处”、“游历文化遗产”、“寻访名人故居”、“探秘宗教文化”、“采撷农家民风”、“齐聚高等学府”、“行走经典场馆”、“考证非遗传承”八个研究平台。 (如图1) 由学生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和兴趣选择相应课题小组展开研究。

在课堂研究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特长选择了除“采撷农家民风”、“考证非遗传承”以外的六个课题小组。从学生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避开了他们不熟悉、不便于开展调研的课题。这是他们根据学习实际做出的选择。此后, 在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在虚拟课堂学习过程中, 学习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源提供工作便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寻找、比较、选择确定的。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框架的搭建过程中, 而教学资源的提供转而由学生实现。这既大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 又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资源形成成果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 一般与教科书配套。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是仅仅局限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 使他们不能真正地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 将其价值发挥出来。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 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 从而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虚拟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动态网络交流平台为生成性资源的形成搭建了平台。在虚拟课堂中, 学生个人主动提供的资源、学生间相互质疑与解疑、师生间的共同探讨……都是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 我们在本次虚拟课堂学习流程中, 设计了“赏古都 (我推) ——品特色 (我推你评) ——析成因 (我析你点) ——探发展 (共析共探) ”四个阶段, 层层推进。

在“赏古都 (我推) ”环节中, 学生借助头脑风暴的团体训练方式, 使得个体的才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讨论中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产生了大量创造性的设想。

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基础上, 我们又通过“品特色 (我推你评) ”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的训练。该环节侧重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课题进行线路设计, 并重点在于评析原因。这恰恰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而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析成因 (我析你点) ”环节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生成性资源进行剥离、分析、归纳和总结。此时, 学生回顾前期的讨论过程, 形成了对学习资料的整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研究对象的探究和对后期探究的规划 (如图2) 。

资源效果影响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学习者应具有收集资料、归纳和整理信息、分析并获得结论的能力。但面对学校学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学生会缺乏大量的生活经验, 我们的教学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虚拟课堂向学生们呈现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在虚拟课堂中, 学生可以自选时间和地点, 轻点鼠标, 随时随地搜集各种相关资源。由于网络通过文本、声音、图像、声音、影像、三维图形等多维信息刺激人的感官, 因此, 学生个人可借助网络所展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模拟现实情景,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这样不仅能够体验表象事物和现象, 还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和问题的理解。同时, 学生可通过虚拟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 克服实证的限制, 将学科问题以立体多维的方式展现, 弥补了学科教学活动平面化的不足。

虚拟课堂不仅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也突破了原有教材的结构限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研讨的课题研究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线性结构, 使学生完全可以依据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因而知识不再以“点”的形式呈现, 而是以“流”的方式传递。虚拟课堂构建了知识网络体系, 更加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上一篇:LEEP环形电切术下一篇:臂式斗轮堆取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