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篇1
这学期有一个新接班,是六年级,虽然学生之间已经彼此熟悉,我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所在等却缺乏了解。第一节课当然要彼此熟悉一下,可是显然传统的互相介绍或者老师提出各项要求等并不太合适。如何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同时了解他们目前的科学学习状况呢?
我想起了以前教过的学生很喜欢把自己的话写在便签纸贴在黑板上然后随机抽取公布,六年级的第一课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我想。对于已经进行了三年科学学习的学生来说,目前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大家的理解一样吗?他们是不是认可了科学以求真为目的,以探究为手段呢?好吧,第一课就只了解这些内容,操作方法嘛,要有个人表达,有小组启发,有班级交流。
这个班的学生热心活泼,是我喜欢的类型。我问他们:“你认为科学是什么?提到科学,在你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什么?把你想到的用最简短的话,最好是一个词,记下来。”同时我要求目前不允许互相说,只能自己想。然后我让他们同桌互换便签,写下由同桌那个词所想到的,之后又前后互换,记下由这两个词所联想到的两个新词,第三轮再次同桌互换,记下新联想到的四个新词。这时,看到周围同学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理解,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之后,我让每个人把写了自己名字的便签贴在黑板的任意位置,我随机抽取一张,念出便签上的内容,又让被抽到的同学接着上来随机抽取并读出来,这样依次下去,……他们既关心下一个被抽到的会是谁,又常常因便签上的内容而发笑。几个同学读过之后,我随机采访了一个学生,让他就刚才同学所念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他们不但要听,还要分析和思考,这样,每隔几个人,我就提些新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到这节课快结束时,我问他们:“你们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一样吗?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你现在对科学的看法有所改变吗?”他们基本上还坚持各自原来对科学的理解——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使生活便利,寻找真理、解决难题等等。看来,即使经过了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社会宣传的层面,可以看到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之巨大。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我知道了他们目前对科学理解的状况,他们也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我对他们上科学课的期望,这节课我重视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全班交流的机会,并让他们做到倾听、尝试理解、尊重同伴的想法,同时,我不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某种观点,给每个人选择自己所接受观点的自由。我期望在通过教与学的行为让学生逐渐明白科学是在开放、合作、互相尊重的氛围下,以实证的方式符合逻辑地探寻真理的过程。
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方式来组织课堂的话,学生对我想了解问题的关注度应该没这么高,毕竟传统上学生总认为回答问题是给老师听的,而且部分被动回答的学生会有被考试、被为难的感觉。而采取每个人都写下自己想法并随机抽取的方式,他们会认为更公平,很多同学都期望自己能够被抽中,自发地推动活动不断持续。在宣读便签上内容初期,我发现不少学生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在听,只是觉得好耍,因此我及时提问,让他们总结已宣读的同学对科学的看法,并让他们评价这些看法,在整个随机抽取-宣读的过程中,我的数次提问其实就是在告诉他们应该应该怎样倾听和交流。
其实,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就是要做到:A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B营造开放、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不会被嘲笑,给学生以交流的安全感;C引导学生有目的、带着思想去倾听,比较每种观点的异同、分析可能原因、总结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分享。
Ps:经过这样的交流过程,我以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会比交流前要开阔、深刻些,但是绝大多数同学仍表示他们依然坚持自己原来对科学的看法。对于这一点,我想,只要他们在今天去认真了解了别人的观点,这些别人的观点就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印象,并影响他们今后的观念的形成和改变。而且毕竟今天重点是陈述表达,评判分析、逻辑辩证等科学思维过程和实证检验、去伪存真的科学探究过程并没有参与进来,因此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看法非常正常。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篇2
所谓的“有效课堂教学”, 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 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有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 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 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建新模式
1.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为中心, 它忽略了学生的学, 冷落和贬低学生的发现与探索, 无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使学习成为被动接受、机械识记、乏味重复的过程;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销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传统的教育旨在“应试”, 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 而轻全面素质提高, 是填鸭灌输式的, 而未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 我们需要探索更新型的英语教学法, 尽可能地优化英语教学。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主见、枯燥、单调、苦闷的活动, 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 学习不再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 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
2 .将“以知识为本”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教育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能力或者说技能都是在学生主体参与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因此, 教师应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各项活动中, 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二、运用创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主, 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 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 所以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主题为线索,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感和自我控制感。“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参与者的意识,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的示范、点拨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要研究哪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以“导”为主, 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改变陈旧教学中的老师说了算, 学生按老师的思路走的状况, 真正从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 并且让学生在教师的导评、表扬等激励下, 主动地、自由地获取新知、形成技能, 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因此,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在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 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堂上的导演者。在课堂上, 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 把主演的位置让给学生。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倡导学生质疑求问,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 不浪费时间, 又不偏离主题, 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 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方法的指导者。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地学。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 是一种教学策略。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取长补短、相互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全面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用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 自主。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它表现为我要学, 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 学生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 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2) 合作。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基本形式, 以学生与学生合作为主、师生合作为辅的基本动力, 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让小组形成合力,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合作学习方式使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共同激励和彼此包容。另一方面, 在不断的互动学习交流中, 学生也发展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种积极主动的英语学习氛围下, 学困生能够逐渐摆脱情感态度方面的障碍, 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3) 探究。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动力, 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升华, 也是目标、任务实现的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是“鼓励为主”与“多元答案”。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该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行素质教育的尝试和实践。
三、创设学习氛围, 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情境,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结合教学内容, 将教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室、学校、超市等典型生活场景, 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现场解说”、“答记者问”、“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如现代社会人们压力倍增, 存在各种各样的烦恼, 我要求学生写英文书信给自己在班上的朋友, 向其倾诉自身的烦恼。通过这次名为《letter to a friend》的作业, 学生们不但倾诉了自己的烦恼, 还从朋友那里得到了建议, 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书信表达方式。
四、赏识学生, 促进差生转化工作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 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学生, 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 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要想转化后进生, 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 还应该掌握转化工作的艺术——赏识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证明:“夸奖的话常被人无意之中记在心上, 即使不能够从理性上加以解释, 仍然具有支持鼓励的力量。一是教师要从我做起, 率先垂范。后进生的心理往往比较复杂、特殊, 他们大多对教师抱有戒备心理。当教师板起脸孔训斥时, 这种戒备心理常常转化为反感, 甚至对抗, 这时教师就要真诚地、不失时机的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赞扬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二是教师要善于运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 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热情。三是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艺术。运用动作和体态来传达对学生的赏识, 与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由衷的鼓掌来传达对学生真诚的赏识, 使后进生得到慰藉, 充满自信。
在新课改大潮中, 英语教学要改变教学模式, 要走出“应试教育”和“聋哑英语”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互相探讨、多维互动, 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乐于运用, 并善于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总之, 只要我们将学生的需要摆在第一位, 积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就一定能搞好英语教学工作。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程逐步深入, 对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来说, 在英语教学中遇到了部分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使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所以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寻找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模式,有效课堂,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张维琦.结合外研版教材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主动探究 主动学习 猜想 问题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 )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三、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通過“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四、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 “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①《小学数学教师》2009.5 2009.9 2010.72010.9
②《小学教学设计》2009.9 2009.3 2010.22010.9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篇4
从反思的时间上来说:分为教学后的即时反思和阶段反思。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有这样一个导入的情景: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我们不喜欢(异口同声)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老师惊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针对这一教学中出现的“语文事件”,于漪老师在教后记中进行了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会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学的即时反思,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后,处理一个教学情况后,随即进行一种反思,在时间上强调这种即时效应,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学主张,从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还有一种反思就是阶段性反思。
笔者经常在执教一个专题性教学后进行一种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是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事实,依据这一个阶段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提出比较合理的修改措施,从而使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近来,笔者正在进行作文专题训练,在练—改----评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化,这种模式化既有利又有弊,利表现在功利的教学下,能见到一些教学实效,而弊在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于是,在经过了一阶段的作文教学后,笔者写下了如下的教学反思:“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解除心灵枷锁,抒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意心智,而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恰恰异化了这种写作的真正意义,使其成为一个纯技术,纯功利的写作教学的模式,要多动脑,采取多样的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写作方面一定要多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知道学生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困惑等。”
从反思的内容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对经验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训的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反思,对学生实际情况预估的反思,对备课的反思,对教师自身把握课堂的反思,对课堂实效的反思等等。
拿以上列举的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记一辆纺车》教学的反思中可以看出:于老师在她的教后记中也写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备课的反思,认为自己备课欠考虑,未考虑到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差异,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三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不但激励自己。这就是于老师自觉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反思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如: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学生的落实情况不好,老师就要想: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落实。
从反思的态度上来说,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的行为,如今许多学校的备课本上都设有“教后记”这一内容,然而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教后记”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酝酿,思考,琢磨的结晶,绝不能只是肤浅地笼统地随意待之,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桑一个新的台阶。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篇5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网络的便捷、普及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语文课上来, 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例如, 在赏析朱自清的散文《绿》时, 它那清新而美妙的意境, 对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梅雨潭浓烈感情, 那贴切新颖的一串串比喻和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的优美句式所创造的语言艺术美感, 即使我们教师用最优美的声音、充满感情地朗读、讲解, 学生也无法真正感受得到。所以, 在上课之前我通过网络搜集了几张经典的梅雨潭的图片, 在教学时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被优美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 有了直观的感受, 这样再阅读课文就有了趣味。再如, 在教学名著推荐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中, 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看这篇名著的简介, 然后集中观看了相关的影片, 最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全篇,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阅读文本。写作教学中, 利用灵便的实物投影, 可以随时地引用材料, 向学生介绍范文, 推荐学生习作并进行点评和交流, 大大地提高写作指导和讲评的效果。当然, 要强调的是现代教学手段只能视教学的需要择而用之。如果不管需要和用途, 时而听录音, 时而看视频, 时而又是漫无目的地课件展示, 叫人眼花缭乱, 其结果必定会喧宾夺主, 游离主线, 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让学生亲近文本
我国的诵读教学, 古已有之, 就是教师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作者的角度, 凭借声音语调传达、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必须把诵读引进课堂,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文本的学习。要学生对诵读产生兴趣, 教师要做好下面几个环节。第一, 教师本人应该有较好的诵读基本功, 能面对全班学生全身心投入地、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作品, 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例如, 在学习《夏》时, 我自己先感情饱满地将课文诵读一遍, 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然后把朗读方法和重点告诉学生, 让学生注意;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不由自主地就将感情投入到作者营造的氛围中了。在古诗词教学中, 基本方法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 感受其中的语言美、诗意美, 受到熏陶感染, 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即可。第二, 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诵读。因为, 不管朗读什么作品, 单单知道方法却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是不会有兴趣的。只有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 全身心地投入后, 诉诸声, 那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情感会比文本自身更为丰富, 这也是最基本的思维训练和感情陶冶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诵读, 学生的语言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规范, 越来越优美。这样一段时间后, 学生能明显感受到自己诵读课文水平的进步, 会非常开心, 从而对诵读有了更大兴趣。这种语感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对写作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
不久前在阅读语文教学杂志时, 无意中被一篇文章吸引, 旁边还附有一张作者的照片, 文章写得很优美, 给了我很大启发。文章的作者是浙江温州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金戈。看他的照片就能感受到他的亲切温和, 有儒雅之风。读他的文章更是如坐春风, 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我是他学生的话, 一定会很喜欢上他的课。由此, 我也体会到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放眼我国语文教学领域, 几乎没有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不重视自身人格力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 他们凭借着崇高的人格形象, 为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同时也使他们的语文教学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用自己的人格照亮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广闻博览, 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云:勤于读书, 逸于作文。同样道理, 教师勤于读书, 就逸于教书。所以, 有才华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博学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 一定要弃浮华、远交游, 潜心学问, 潜心教学,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新的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教师必须先具备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先具有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先具有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创新型教师。当然, 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还应该体现在面对学生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 能够容忍学生的不同看法,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篇6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融为一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走到学生当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这样,学生更能认真刻苦,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创境入课,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挖掘教材生活因素,重视数学实际应用
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可以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买一双运动鞋要96元,你该怎样付钱?文具店里的数学作业本每捆50本,王老师要买196本,如果你是售货员,你会怎样拿货?学生会很快就回答:买运动鞋时,付1张100元的人民币,找回4元;拿作业本时,先拿4捆(200本),再抽回4本。这时,教师再出示例题:“176+96和966-194,怎样算简便?”根据刚才“付整找零”问题学生自捂出“176+96=276+
100-4=372、966-194=966-200+6=772”的简便算法。
四、善于总结归纳 找出有效教学的措施
1、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进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学活动。例如,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计算类的题目,教师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实际。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到航天科技,小到买菜做饭,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实物对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的内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还应该针对一些课本知识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教“圆”,找一些圆形的实物,根据这些实物来学习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点;把自己画出来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从而进一步了解圆的特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一些圆心、直径、半径等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软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过于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如果能够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就能够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
五、反思课堂实际效果 纠正影响高效课堂因素
1、“教”与“学”的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教师也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课,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这种课堂当然很难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3、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没有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
总而言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判断中思维,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07-31
物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12-13
教学实践中的高效课堂形式08-07
化学改变了我们教学反思12-03
家长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09-23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06-10
多样形式融入课堂教学09-24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11-16
丰富的课堂形式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