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精选7篇)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篇1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哈小琴
论文摘要:以教育的本质为主导思想,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的分析,第一、功利主义影响,学生内心深处的原因――学了没用。第二,人文环境的影响,学校不重视思政课的课程建设,课时量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理论素质的影响,教学方法的落后及和学生互动的脱节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只注重形式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结果的行为方式,并尝试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对策,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教育 形式主义 课程建设 教学思想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尽心上》。愿意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同样,《说文解字》中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神圣而伟大的一项工作和工程,它不仅教人以“识学问”“懂礼仪”。更能纯化人性和修养身心,得全体发展。使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而存在于生物的前列。这一过程,不仅是源于人类的进化和认识的变异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与“育”,它是前辈对晚辈的教导,聪人对愚人的指导与教化,使后者懂得仁义礼智,促进德智体的发展。大之它可到民族之间的的竞争和超越。“教育”一词,范围可大小,但最终还是归于一个最基本的元素“人”。因为人是生物中最具有灵性的,也是教育最初的载体。因此,谈教育应该先由“人”入手。
一、“形式主义教学”现状及原因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理论素质的影响
在谈及我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之前,首先简单的解说一下教育的“本质”和“形式”,对于教育的“本质”这个话题,早有很多资深的教育研究家和教授对他做过系统的研究和准确的定位。在这些前辈的基础上,我简单的谈谈自己对教育的“本质”和“形式” 这个问题的一些拙见。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简单的可以理解为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把一些人们所不知道的知识观点和思维方法赋予给另一些人的一种过程。让人成为“理想中的人”。这里“理想中的人”指的是一种向往和欲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在《论语》中的解释便是所谓的,“完人”即:“完美无暇的人”,甚至超过“君子”这一标准的人。“形式”上,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按照不同的教育层次,对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某些形式主义。那么何为“形式主义”呢?顾名思义,他是指一种只注重形式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结果的行为方式。纵观全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些层次较低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这一现象较为明显和突出。因为在这些学校的教师和教授中,有一部分会产生一种“轻生寡识”的观念和想法,这里的“轻识寡生”是指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表象看法和虚拟憶断。他只看学生的来源便泛泛而谈一概而论,浅意识里认为学生来源于层次较低的高职高专,他们便有三个片面的想法:一,他们是被名校筛选之后的,在很多方面都有落差;二,高职高专门槛较低,一把尺子的度量;三,学生本人的认识和就业愿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值(这些基本上是老师们的推断);源于以上这三点,便产生了“轻生寡识”的形式主义观念,他们只凭表面现象和一些自我主观意识的判断,就妄然断定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价值取向;他们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低,大脑思维方式中缺乏某种连接思维的因素,因此若要给高职高专学生按照本科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传授方法,高职高专的学生肯会接受不了,大脑思维会断片;因此,他们便在教育教学中实施“轻生寡识”这一种形式主义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是只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以大学教育的形式,认为只要哄住学生就可以了,以低俗可笑内容滥竽充数,却没有授予大学教育的知识,使他们和真正接受大学教育知识体系的学生产生了差距;第二是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没有按照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不给学生消化吸收的过程,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强行灌给学生,只注重授课的数量,不管学生学习接受的效果,使教学和学生的接收程度发生脱节现象,最终使学生毫无收获;这两种现象无论那一种都会严重磨灭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本质,阻碍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二)功利主义影响——学了没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都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说有一些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工夫,但它们忽视了思想品德也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于是在行为上重智育,轻德育。于是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学不学思想政治课无所谓,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用。这种心理是内在的,所以,很难在大学中改变他们早已形成的心理定势。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出现学生不愿听,甚至逃课的现象。
(三)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
目前,由于就业压力的逼近,为了提高就业率,许多高职院校只片面地强调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建设,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得好与坏对自己的未来影响不大,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陈旧性、教学方法的呆板性、教学手段的滞后性都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状况将导致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应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形式主义教学”的对策初探
面对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古有韩愈《师说》里的言行和道理,和孔子《论语》教学篇里的“因材施教”等,它们里面都阐释了“师”和“生”的关系,和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典籍已经给我们教师做了优秀的教学典范,更应该融为中国的一脉教学文化;这里我就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与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的形式主义现象之间的关系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客观看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言之就是说老师们教学时要从学生最实际的问题出发,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适应程度,制定一种学生能接受,并且能很好吸收知识的方法。把老师和学生紧紧的连起来。客观事物的关联性告诉我们,力是相反的,好与坏是别人的评说,这是两种认识的体现。说明一种物体的好坏优劣是通过另一种物体来体现的。讲到这里再回到我们的话题中;同样,一位好的优秀的教师是通过他所教的学生的优劣来体现的;因此,无论一个老师再好,再优秀,但他如果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学生,他也是一个失败者,称不上一个好的教师。说到此,我们举一个很现实也很贴切的例子: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或者杂志上也或者会从一些老师的嘴里听到这样一些话:“学生们上课没精神;学生们上课老爱睡觉;学生们上课没状态以及没人听课等”在这儿我想问老师们几个问题:“老师们,你们只是从学生表面看到了这一现象,那你们想过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吗?你们可曾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前面我说道,一个好的优秀的教师是从学生身上体现的,你们看了我的这些问题还会自信的说我是一个好老师吗?”
说到这儿,也许还有人会质疑,我可以再给你举一个家喻户晓并且很多学生都关心的例子:广东佛山的一代永春大师“叶问”他是众所周知,并且都很喜欢,而且还成为大部分偶像的国际巨星“李小龙”的师傅,试问大家,如果没有李小龙的像风暴一样的出名,他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名气和影响吗;照此而言,我前面说的师是学生的体现和证明,并非荒诞和不切实际。一个好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在好的优秀的学生身上体现的。因此我说,对于前面发出哪些感叹的老师,也该深思一下了。到底问题是不是都出在学生身上,是不是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和局限?希望能够引起一些老师的反思。最后我想说,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形式主义的问题不容我们小觑,以上的这一些只是我发现最客观明显和最突出的。其他的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发现和修正。我相信,只有我们共同的努力,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才能被扭转,才能拨正教学之风。
前面说到形式主义中的“轻生寡识”现象,对其应抱有一种严谨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摒弃那些落后腐朽的想法,用客观眼光看待高职高专学生,因为他们当中也有很优秀,思维方式非常活跃的学生。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摆正我们教师的心态和做法,回归到应有的人性化教学当中,摆正教风,彻底打破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形式主义。关于高职院校高课堂教学中不的足,我们作为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更应该深思,从自身找问题,用以解决前面提到的“上课睡觉,没人听课,以及学生进不了状态的这一现象”,在授课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里需求,找一种学生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毕竟教师的职责不在于能不能按时讲完一堂课,能不能讲完多少个知识点,能不能把本课的内容讲完;而应该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又掌握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做到了这些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老师和优秀教师。因此,这样才能找到教育的本质,才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喜欢的优秀教师,也将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科学的源泉,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欲达到“理想中的人”的前提和基础。促进高等教育之发展,要调整和改变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思想。撇除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发展,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完善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09-23.[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篇2
学生厌学即对学习失去兴趣, 无法从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大体上, 厌学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 学习缺乏兴趣, 厌学情绪弥漫;第二种, 严重的厌学症, 完全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一种反感, 对学习成绩和学习目标不关心, 采取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甚至用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来应对学习。严重的厌学症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相关的任务非常反感, 并把其当作非常痛苦的事情来看待, 久而久之产生拒绝学习、逃课、甚至辍学、退学等现象。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厌学现状
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有所不同。各类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开展各种适合本校的职业教育。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采用的是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其中, 高职院校的教学一般包括普通课程教学 (如基础课程等) 、专业课程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三项。而在各类教学活动中, 学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
(一) 学生对公共课的厌学
大多数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出现厌学的现象, 如不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般都是迟交或者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这类厌学的学生, 主要是对某些课程, 如政治理论课、英语等一些公共基础课产生厌恶的念头。学生在进行这些课程学习的时候, 只抱着“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的心态。上这类课程的时候, 基本上是不听讲、不看书、不复习。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成绩一般或成绩偏下的学生身上, 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对这类课程也是没有多大的兴趣。
(二) 学生对专业课的厌学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差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人才。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职院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培养。所以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多数高职院校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专业课程。可是, 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却非常厌倦。表现在:虽然很多学生在教师和辅导员的要求下去上专业课, 可一等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离开课室, 学生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的期望成绩也不是特别高。如只希望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简单的题目就会尝试着做做, 一旦题目需要花点时间去思考, 就放弃做题, 转而抄袭甚至不交作业。上课的时候, 一般都是偶尔听听教师上课, 听得懂的就听, 听不懂的就选择放弃。
(三) 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厌学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就面临校外顶岗实习或者社会实践。但是一些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感兴趣, 从而放弃外出实习或者应聘。这些学生不愿意去学校外面找工作, 成天窝在宿舍, 顶岗实习的专业日志随便应付, 不按时上交毕业论文, 也不按时参加本专业的返校实习答辩, 甚至在大三开学伊始, 直接向学校提出休学、退学申请。
二、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在改革开放初期才开始逐步走向高等教育的正轨。从而致使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错误的认识, 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因为高考本科落榜才来读高职院校的。因此,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度不高。导致高职院校院校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怀疑, 认为自己比不过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产生自暴自弃, 认为读书无用, 致使其在校期间只是混一个文凭。
(二) 中国应试教育与“象牙塔”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
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广大高考考生在入学之前接受各种各样的升学压力, 从小学到初中, 再到高中和大学。精英教育模式使得各类考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渴望。加之大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和自主的环境, 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得到缓解, 再让其重返课桌椅认真学习, 不免有些抵触及厌学情绪。
(三)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
当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整个社会都在多元化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席卷整个社会, 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高职学生, 面临着思想观念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及心理成长的变化。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时, 难免紧张和焦虑。同时, 受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消极心理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习, 而是选择一种逃避和得过且过的心理面对竞争。有的学生认为, 学得好不如找工作找得好, 找工作找得好不如与领导关系处得好的。有的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混张文凭, 也有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培养不出理论型人才, 只需要满足就业择业的要求即可, 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完全是浪费时间。因此, 部分学生对待学业不认真, 忽视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厌学现象。
(四)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
众多高职院校依然把理论教学, 尤其是公共基础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而忽视了高职教育应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 公共基础课和理论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大量的比例, 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如某些高职院校依旧把公共英语、高等数学课程等基础课程摆在重心, 并在学业测评和综合测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有的学校甚至把毕业证与英语考证直接挂钩。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却不太偏重, 只是从理论上教授某些专业知识, 而忽略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某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课教学比例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这种枯燥无味的课程设置, 学生的厌学情绪无疑高涨。
(五)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爱好
第一, 高职院校在短期扩招, 学生人数达到空前的数量, 而教师却存在一定的不足, 存在“粥多僧少“的情况。这就导致有的学校不得不聘请外校的人员来授课, 而这些人员很多是高等学校的在职研究生或者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没有经过专业素质的培养, 导致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第二, 许多教师没有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纯粹是一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 外加参杂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 让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模式完全失去兴趣。第三,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疏远。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只顾自己上课的任务, 而忽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最终, 一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对课程产生厌恶感, 最后放弃学习。第四, 高职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厌学学生往往因为教师上课不点名、不需要回答问题, 从而抱着侥幸的心理逃课或者迟到、早退。同样, 高职教师认为学生考勤只是班干部以及教务员或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而已。学生是否听讲、是否来上课与自己无关。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应是师傅与徒弟之间的融洽关系。但由于高职院校把教学与行政分开, 使得众多教师完成教学之后就随即走人, 对学生的管理几乎不参与, 与学生之间更谈不上互动, 且不要说对学生的厌学行为进行管制。
(六) 家长对高职学生的关心存在缺陷
因为大学采用的是寄宿式的管理, 所以学生家长一般是通过电话与学生进行联系, 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这种沟通方式, 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弊端。如家长无法与学生取得面对面的交流, 不能及时地了解其最新动态。如果学生存在逃课或者旷课的现象, 他们是不会轻易告诉家长在学校的这些表现的。此外, 如果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通过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 即使告知家长学生在校存在厌学的表现, 家长也只能与学生进行电话沟通教育, 缺乏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
(七) 大学丰富的课余生活花费学生太多的精力
因为进入大学之后, 学生面临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如学生社团、老乡会等。很多学生把重心放到与学业无关的课余生活上面。当他们面临学业与娱乐的时候, 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 而放弃了“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些学生甚至翘课去从事一些社团活动。而当他们一旦花了很多的精力在课余生活上面, 势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久而久之, 就产生厌学的念头。
(八) 多媒体以及高科技产品促使学生课中与课后的分心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许多数码产品的普及。许多学生一旦觉得上课无聊没意思, 就会拿出自己的数码产品听歌、上网、看小说、看电影甚至上网购物。而在课后, 许多学生把时间放在电脑游戏或者视频娱乐上面, 而忽视学习, 有些为了方便直接在网上搜索教师布置作业的答案, 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解决对策
在校高职学生的厌学现象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 同时影响到高职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质量, 最后影响到整个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作为高校管理者, 面对高职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危害, 应当分别从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高职课程的改革与设置、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家庭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出发, 帮助学生走出厌学困境。
(一) 努力转变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与管理理念
高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尤其是高职院校, 教师更应该努力把教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好地教给自己的学生。首先, 高职教师应该打破以前那种上完课就直接“拍拍屁股走人”的高高在上的形象, 改变先前那种“放羊式管理”, 转变成为学生群体服务的“家长”。在课后, 抽出多点时间与学生接触。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亲人, 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其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的真实接受程度, 从而调节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其次, 高职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努力尝试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改变原来的那种刻板、古板的上课作风, 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使得学生不仅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而且被高职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二) 加大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以及整个招聘市场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需求而开设各种课程。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增减一些公共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可采取提高选修课、辅修课和公选课占有整个课程比例的方法, 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专业爱好和不同志向的学生分别开设。实行学分制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如针对大三学生, 在基础课和理论课完成之后, 可根据学生能力高低, 与企业进行“订单式”、“顶岗实习式”培养,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操作性更强的岗位实践。
(三) 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课外生活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 多数学生熬夜迷恋网络游戏, 导致上课无精打采, 致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 最终跟不上课程进度而产生厌学现象。应利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时间观, 引导学生正确分配好时间。针对个别网瘾比较大的学生, 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带领其多参加有益身体健康的户外活动, 来达到分散学生网络游戏的注意力。整治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 禁止学生在娱乐场所中玩耍导致晚归甚至夜不归宿。完善奖学金评比制度, 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弘扬正气, 抑制邪气, 消除大学生厌学现象。
参考文献
[1]熊逸民.职业大中专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8) .
[2]张珊去.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1 (8) .
[3]郭英, 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10) .
[4]于小艳.大学批判精神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0) .
[5]唐芳贵, 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
[6]张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上课 手机 原因 对策
手机,作为今天除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后的第五大媒体,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最初它只是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工具,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互联网也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不可否认,手机带给大学生们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比如它丰富了大学生与人的日常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开拓了大学生的精神视野。然而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作为一名从教10年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的为这些孩子的将来表示担忧,正所谓玩物丧志。因此,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心理活动,找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笔者试图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请同学们采取不记名方式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请问你是否经常上课玩手机
2、在课上玩手机一般玩什么,上网,看小说,聊天,看电影还是其他
3、请问你一般是在什么课上玩手机
4、你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5、你认为学校和老师应怎样对待上课玩手机问题
笔者抽取取了本校两个班为调查对象,一个大专班,一个高职班。不是很全面,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题一: 大专班上课玩手机的占30.45%,而高职班上课玩手机的比例远远高于大专班,占80%以上。
问题二:调查显示42.35%学生上课玩手机主要是上网,看电影。
问题三:30.52%学生一般在认为不重要的课,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课上玩手机。但是大多数同学认为上课偶尔玩手机,但是并不影响听课。
问题四:60%同学认为上课之所以玩手机是由于老师管理松懈或者不喜欢上课的老师。
问题五: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老师上课能管管玩手机的现象,并承诺今后尽量不玩手机。
原因:
调查显示,高职班由于年龄相对偏小,缺乏一定的自制力,上课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
而对于大专学生来说,主要有以下原因
1、传统教育教给他们考大学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唯一目标,所以,当他们考上了大学,他们就没有了目标。
2、从小被人管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对学习有抵触,对自己也缺少自制力。一旦外部的约束力量消失,他们的完全不能自我管理。
3、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的短视,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及时行乐,玩世不恭,不劳而获已经使他们浪费光阴而不觉,荒废学业而不醒。这个问题深刻而沉重,也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愿我们都能够醒起。至少我们要为自己负责,明白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写成的。不要等到“老大徒伤悲”的时候,那时的伤悲是徒然无益的。
4、学校疏于管理,教师责任心的缺失。一是学生自己不想听课,二是遇到不感兴趣的课,三是觉得老师的讲课没有吸引力。
对策:
任何事物的的存在都有他的原因及合理性,我们不能因为手机影响课堂秩序,就一味的制止。正确的方法是必须找到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校和老师应重点加强对他们使用手机的管理工作,同时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尽量不要给孩子配备智能机。唯有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课堂秩序。大专生年龄相对大些,自制力相对较强,只要老师上课的时候及时提醒,一般学生都会自觉收起。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是去指责他们的不是,教育就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1、老师要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不爱学习的,上课时多提问,特别是经常玩手机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课堂上的重要成员,如果总回答不上了,后果会很严重。
2、老师要因材施教,对沉迷于手机的学生要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经常找他们聊聊天,让他们喜欢上你,同时渐渐喜欢你的课。
3、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上课玩手机行为的严重性,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控制。大学生因为缺乏经验,还不能理智思考,在手机的使用中没有过于详细的计划,在学习与娱乐中并没有找到切合自己的平衡点,结果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与财力。“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育人的殿堂。”
4、学校应定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抽查课堂情况,如果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在玩手机,老师又置之不理,学院将根据玩手机的人数多少,按照教学事故来对任课老师进行处罚。
尽管如此,本人认为,作为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对于理论学习,学校方面应缩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老师,更不是由手机来支配我们的学生,浪费老师的精力同时也浪费学生的时间,尽量做到双赢。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上课学不到东西。同时对考试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取消封闭考试,学生的成绩全部取决于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这样既避免了由封闭考试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使学生能完全将精力集中于课堂,由老师把关,直至每个学生合格为止。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让学生反反复复的去补考,最后混个文凭走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之普遍,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因素,当然也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但不管怎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不仅是知识的培养,更是人格的培养。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知识与人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篇4
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是社会管理中处理问题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是介于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过渡阶段,学生管理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成年人,因此,我们必须把法律手段引入到学生管理当中,特别是面对一些涉及法律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法律手段进行处理。职业类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加宽松,在文化多元化前提下,他们受到社会上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管理方面困难很大,为我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学生管理中解决法律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分析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类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管理主体方面的特点
高职类院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必然产物,特别是一些高校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上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原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增设职业教育学院或者增设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在招生的时候大幅度扩招,使原来的学生管理能力显得力不从心。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通过多个学校合并的方式产生的,合并以后,就面临着各个学校原来的学生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不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新组建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生管理客体方面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在管理对象方面虽然都是在年龄上区别不大的学生,但是,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普通高校比职业类院校的录取批次比较靠前,所录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明显高于职业类院校的学生。普通高校所录取的一般都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等普通高校录取完了,职业类院校才开始录取。所以,从生源的质量上,职业类院校要明显落后于普通类高校。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都要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并且,在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方面更加注重实践性、技能性,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的目标、方式、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形势,各项工作包括学生管理工作还处于一个改革的关键时期,管理手段和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因此,也容易引起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基于这样的形势,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表现出多样化态势,就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而言,无非是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学校、服务部门、专职管理者、学生等各主体之间交往中所引发的一些法律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1.各类对学生的侵权行为
本类型的侵权行为主要是指学校的不作为、错误作为、失误作为而造成的对学生本人权利的侵害。形成这种法律问题的主题是学校与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后果是学生的权利受到一定的损害。这一方面的问题的根源是学校管理部门或者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我们应该从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尽可能地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2.校园(意外)伤害的各类事件
该类型的法律问题主要是指因为学校管理疏漏、学校设施残障或者根本与学校管理无关的意外事件而导致的校内学生伤残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与学生自身防范意识比较差有关。很多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以后,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变小了,生活的环境变得非常宽松,因此,他们在没有过多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凭着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敢闯敢干劲头,盲目地与社会接触,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3.学生中的违法犯罪事件
该类型的法律问题主要是指学生本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实施的偷盗、打架、销售伪劣产品、破坏公共财物、鼓动学生闹事等诸多行为。(教育论文 )该类型的法律问题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而呈日益增多之势。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有一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对学校的公物或者是其他同学的财务进行偷盗,还有一些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够恰当地进行处理,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比较困难,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购置一些伪劣产品,在学校进行兜售,他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销售产品来减轻家庭负担、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的这种做法是我们值得称赞的,但是,他们如果在销售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商品的来源,或者明知是假冒伪劣产品而仍然进行销售,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违法的行为。
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事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呈现出明显的膨胀趋势,不管是从报纸、网络等媒体上,还是在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我们都能发现这一现状,法律问题的高发性和多样性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人员的相对缺位及学生管理中法律教育的缺乏导致法律问题频发。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对简单单一,几乎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或者说按照指令做即可。二是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改革,制度和体制还不够完善。三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这一宣传媒体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解决的特点
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诸多法律问题的解决,很多并非是诉诸法律手段,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协调协商的途径解决。当然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是对法律的不信任或者说是无视法律,而是因为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做出的决定。归纳起来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解决的特点如下。
1.协调性
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一般都会诉诸多方协调的解决机制。即使有的问题因为最初的没有协调好而诉诸法律,其结果也往往不是通过宣判而是通过协调而得到解决。
2.理解宽容性
多数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的解决都包含着理解和宽容的因素。这种理解和宽容包括学校对学生的宽容、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宽容、服务者对服务对象的宽容、执法者对学生的宽容、学生对学生的宽容、家长对学校的理解、学生之间彼此的理解等多个方面。总之是理解与宽容中协商解决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3.多方介入性
在一般的社会法律问题的解决中,涉及方面相对单一,加害人、受害人、法律三方运动就能够有一个解决方案。而学生管理中的诸多法律问题的解决因为对法律的不得以才选择的态度而将使介入数量大大增加。
4.从轻性
学生管理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本着“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从轻发落。通常都是既教育了学生,又给学生改过自新,重新开始,树立新的生活目标的信心。
四、对策与建议
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该问题的坚决避免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效的对策能够有效预防或解决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去做。
1.强化法律教育,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是学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出现的一个主体,我们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搞好学生的法律课程教育工作,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理论基础,熟悉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与学生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宣传媒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学校的电视台、广播站、学校网站、宣传版面等进行法律主题教育,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周(或月)活动。也可以借助一些反面实例,在同学中间开展大讨论活动,比如,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开通贴吧,让学生们进行交流。
2.更新学生管理理念,力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陈旧,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形势的需求,不能体现高职院校职能在新时期的转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从法律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减少学生管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3.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实现依法治校
依法治国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宣传,而是要求在在方方面面得到贯彻。高校做为一个法人单位,做为承载教育使命的重要单位理应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高校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不仅仅是要自身做到深入学习法律,做到依法治校,更为重要的是把法治的理念传达给所培养的学生,培养出国家建设所需的知法、懂法、用法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不仅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开设法律课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外,还应该在切实更新学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江鸿波,祁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法律问题及其应对[J].中国德育,,(1)。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篇5
一、行政执法领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行政执法领域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法过程腐败。这是由于一些执法部门和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在执法过程中,因主观故意而产生的一种腐败现象。表现为:
1、执法不严。一些执法人员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有利害关系的人执法较松,办“人情案”,不能做到对同样的违法行为用同一尺度执法,特别是对一些政府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处理。还有的不按照法定程序执法、随意性大。
2、执法不公。一是对多个违法行为的处罚该并罚的不并罚,或只处罚一种违法行为;二是定性不准,处罚不当。如对某些违法行为本应适用此类行政处罚而用彼类行政处罚,或不能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该从重的不从重,该从轻的不从轻,该免除的不免除;三是滥用自由裁量权,对罚款的幅度把握不准。这些都使得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公正、不公平。
3、以罚代法。当前一些执法单位特别是基层执法单位,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单位人员工资及经费得不到保障,这样,一些执法单位的执法目的就是为了收费和罚款,多数情况通过罚款代替执法,通过罚款一了百了。
4、大案小办。领导干部或执法人员为了各种利益,故意将大案件化小或是不移送,或把一般程序的案件当做简易程序案件来办;对涉案金额大的案件,以及复杂疑难的案件不做深入调查,以查无实据来敷衍;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不按法律程序及时移送,或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5、行政不作为。一些执法者对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不敢管理,以及对相对人寻求权益保障的要求应作为而不作为,随意放弃职责等等。
(二)执法人员素质腐败。这是由于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低下而产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为:
1、野蛮执法。一些执法人员仗着手中掌握着政府给予的执法权,在执法管理中,颐指气使,作风粗暴,不是多做教育、引导、解释工作,而是动辄踢篮子、掀摊子、拍桌子、赶车子,甚至侮辱谩骂,拳脚相加,群众称之为“猛虎下山”,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
2、以权谋私。一些执法人员,以手中的权力进行权力寻租,借机吃拿卡要,甚至把手中的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面对“糖衣炮弹”的袭击,不仅不加以警觉、予以反击,反而以受到“捧场”为荣,以权力作为交易资本,平时接受小恩小惠,参与吃喝玩乐等活动,案发时则进行权钱交易,在接受违法者(或其
斡旋者)的贿赂之后,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秩序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对违法行为不依法进行处罚,甚至充当违法者的保护伞。
3、知情不报。一些执法人员对群众举报、日常工作检查中发现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单位与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记录、不汇报、不按程序立案,致使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贻误查处时机。
4、通风报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将查出的问题事先告诉问题人员,加大了纪委检查部门的工作难度。
(三)执法依据缺位腐败。这是由于执法依据缺位而产生的腐败现象。在一些行政管理交叉领域和地域的行政执法中表现比较突出,给执法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使得行政执法难以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如在部分设有区的地级市,由于一些市区职能部门执法地域和管辖范围不清,就会导致重复执法现象。技术监督局和医药管理局的执法职能也有一些交叉现象,有可能会导致多头执法。
(四)执法主体不清腐败。这是由于执法主体不清或不具备执法资格人员执法而产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为随意委托、聘用不合格组织和人员实施行政执法,某些不再承担行政职能和未得到授权的组织仍变相实施检查、处罚等执法行为。如公安部门聘用的治安队、保安队,城管交通部门聘用的协管员等,都可能因为这些人员自身素质能力问题而导致执法过程中产生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教育不到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西方社会消极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渗透进来,一些执法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侵蚀,至使其理想淡化、信仰丧失、观念扭曲、行为失范。同时,一些执法部门在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上不到位,导致他们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不能真正站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执法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来公正执法。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虽然日益加强,但有些法律法规条款规定仍不够严密,其伸缩性大,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够细化、具体化,这样无形给执法人员的裁决提供了自由空间和产生腐败的土壤、腐败的温床。一些执法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专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导致执法出现了随意性、人为性,由此而引发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问题的发生。因此,法律法规的伸缩性成为一些执法部门成为部门利益的平台,执法人员的手中权力成为少数执法人员腐败的工具。
三是监督制约不严格。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内外监督的条例和制度,但这些规定和制度仍然存在监督内容不全、监督对象不广、监督方法不行、监督措施不力的问题,尽管有些制度比较健全,受诸多因素制约,导致有些制度流于形式。各执法单位虽内外都有纪检机构,但由于行政执法中腐败行为大多数不像大案要案那样“打眼”,如果“民不告”,则“官”无法“究”,使“体外监督”乏力。就内部而言,由于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护短遮丑思想作
怪,除非“民愤”太大,否则,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尤其是有的权钱交易十分隐蔽,尽管损公肥私,却难以查实。
三、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思想教育防范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大传统,也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执法人员执法意识不高、廉洁意识不强,是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主观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执法人员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教育、法纪教育、依法行政观念和知识教育,强化依法行政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以权谋私的不良风气,从思想意识上树立起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通过加强执法教育,坚决纠正执法就是管人、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创收”、执法就是“完成指标”等错误认识;通过执法教育,改进执法作风,坚决纠正执法过程中趾高气扬、态度冷漠、敷衍塞责甚至言行粗暴、动辄训斥等现象;坚决纠正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故意刁难,办人情案、关系案等现象;坚决纠正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设置行政处罚“陷阱”等现象;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通过开展执法教育活动,有效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探索高效便民的执法方式。
(二)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关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一是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许可事项。现在,一些行政机关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行政审批权,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方式,明确各个审批环节的标准、条件、时限和相应的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二是要加大公开公示力度。把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过程、执法结果、举报电话等重点内容,告之于民、公之于众,实行“阳光操作”,杜绝“暗箱”操作,预防执法腐败,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执法者一个清白,从而强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加大错案追究力度。逐步健全统一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界定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明确追究方式,追究程度。错案追究不到位的,特别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要切实做到权力民主行使、风险共同承担,要既追下又追上,既追人又追事,既追究具体承办人员责任,又追究单位主管领导责任。要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四是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努力拓展监督面,广泛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特别是要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力度。要主动争取和配合新闻媒体,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以促进严肃公正执法,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和体会到行政执法是公正、公开、透明的。对重大案件的执法查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向社会公开,一般案件通过内部刊物、简报予以通报。公开案件的事实与处
理结果,增强案件处理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转变监督方式,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变部分监督为全面监督。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篇6
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以来,知识的实用价值就一直被强调。而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则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在西方社会中,理性化已经植入西方文明中,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西方社会不断向理性化的方向前行。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通过对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不断朝着标准化、职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教育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沦为了社会快速化发展的一个工具,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追求是十分严重的。比如,现在的高职院校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数量、规模,等等;学校的面积、学生的数量、教师的学历、科研文章的发表数量,等等,这些都和排名息息相关。排名靠后,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将来得到的办学资源就会相对减少,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所以,追求高效率是达到既定目标的最佳手段,高职院校的“麦当劳化”一个显著特征由此可见。
2.2高职院校的自身独立性缺乏
高职院校的发展,除了借鉴别人的方式方法之外,更应该具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的产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更加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性,要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而目前的高职院校自身独立性缺乏,功利性和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管理的过度麦当劳化。
2.3高职院校的评价方式单一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篇7
孟庆艳
【摘要】我国对外经济联系中,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双方贸易联系方式日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商务日语专业应运而生,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对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应用日语专业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各类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增设商务日语专业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但是传统的较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适应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文章从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有区别于传统的日语专业,其侧重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日语语言水平与商务实际业务相结合的能力。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领悟能力较之本科院校学生有点薄弱。他们对学习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强调记忆的语言类知识缺乏反复的熟读熟背的毅力。因此要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又要使他们掌握相当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当今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这个新兴专业建设当中面临的严峻问题。而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中基础日语课程的合理设置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使高职低年级的基础日语课程与中高年级的商务日语课程相匹配,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是作为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者们目前正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当中课程的设置整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和定位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应定位于培养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且能用日语处理日资企业的行政及外贸等工作,能较熟练地运用日语处理外贸往来单证、商务文书及日常翻译工作。
由于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没有日语语言基础。因此,日语学习必须从基础开始,同时还必须学习系统的国际商贸知识。因此,在低年级的阶段应该注重两条线平行,既要给学生打好日语的基础,又要设置适当的国际贸易课程,让他们了解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进程,同时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论是对日语还是对经贸类知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会在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当中担心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不能掌握到需要和必备的知识,容易在设置课程当中希望各种知识都增加课时,课程涉及内容越深广,越会对学生有帮助。但是这样做却适得其反,违反了高职教育的规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以改革:
(一)课程设置的整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实际加以整合,适当将一些重复课程合二为一,将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1.基础课程方面。很多学生在报读相关日语或商务日语专业时,只凭着在孩童时代对日本漫画书或日文歌曲的喜爱,或是在成年后了解到的日本产品及日本国家的发达等信息而作出的选择,但却没想到日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素有“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学到中途想死的感觉都有”的说法,因为日语虽然发音简单,但其夹杂着假名、汉字,词尾、句尾语法变化非常多,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对于这一点,在一些基础的日语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原来传统的基础日语和精读课程改为综合日语课程。对于高职的学生,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只在黑板上板书教语法,要将各种听力、会话训练融入到课堂枯燥的语法、课文教学当中,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听、说实训课程方面。本科院校在基础日语授课的传统方法通常是将听力、口语和视听说等课程分开设置进行实训,希望能让学生在听、说方面能得到强化和提高。而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由于学时有限,听力、口语和视听说课程单独开设,往往每周只能开设2个学时,训练的机会少;单一的训练也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例如在听力课当中,由于该门课程要求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搜索有用的词语,揣摩日语原文的意思,而一般学生在半个小时之后注意力会逐步分散,无法在2个学时内都达到百分之百集中听力。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多了,期末考试和考查科目也增多,各科目的课堂学习和考试考查内容没有衔接,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如在大一开设听力和会话课程,大二将听力、口语和视听说等实训课程统一整合为“视听说”课,采用统一的教材和课件,声、像结合,达到从视觉和听觉得到刺激,从而使听力促进会话、会话增强听力,在综合训练当中使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3.国际商贸课程和日语课程有机结合。由于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掌握一定的日语和商贸知识,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阶段,在打好日语基础的同时,应开设中文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避免一味地强调日语而忽略商贸,因为国际贸易类课程本身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系统了解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来授课,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吃力的;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商贸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经贸日语、商务日语视听说、商务日语报刊文摘选读、商务日语贸易函电等实用性强的课程。笔者在调查当中看到有些学校开设了很多如金融日语等花哨而又深僻的课程,这些课程实际上让学生难以学习而毕业后在社会
上又很少能马上使用,浪费了课时的编排。另外,每门课程的设置也要仔细斟酌,实用性强的课程一般应开设48学时以上,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该门课程。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积淀,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语言不通是两国人民交往的最大障碍,但是光懂得语言还不行,还要懂得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加顺利地交往。因此对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日语和商贸知识,还要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商务礼仪甚至生活细节等等,才能更加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短片、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对商务日语专业在这些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课堂教学手段的变化。课堂教学当中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避免“满堂灌”,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一般院校会设置的主课《日语精读》,它的涉及面非常广,可以说包含了听、说、读、写、译等五大课程。但是《日语精读》课并不是语法课,不要过分地强调语法,否则会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过分地“小心翼翼”而始终开不了口,要多鼓励学生说日语,首先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日语氛围。同时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设计多种场景组织学生练习,例如教材内容涉及到“见面介绍”的场景时,在讲解了相关的文字语法知识结构了以后,可以适当设计初次见面、熟人见面介绍场景。使学生熟练掌握介绍语言、交换名片、鞠躬礼等知识。组织符合此类场景的会话,使学生加深印象并及时掌握实际应用的方法。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生日语水平。课堂教学注重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广课件教学。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生动的教学方式,每周安排学生看日本电影或日本电视剧,让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收集最新资料丰富学习内容,掌握日语新动态。
3.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具体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多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有名的企业家接触,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一年一次或两次举办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会,邀请地方人事局领导、日资企业高层人物以及外贸公司的优秀总经理来校讨论与研究。保持足够的信息量,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日语笔译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
教师要为学生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中日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恰当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最大限度地创设
好日语文化氛围,在阅读以及交流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让学生多参与戏剧表演和仿真情景会话,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电影、电视剧,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日本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日本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商务场合的待人接物上,理解中日文化差异的实质和内涵,以便今后在商务活动中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注重考证与商务日语知识的结合。目前国内有关日语等级考试有三种: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J-TEST商务日语水平考试和大学专业日语四、八级考试,其中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组织历史久、范围广,为行业内人士所推崇,并成为日企录用人员及赴日本留学的依据;而J-TEST商务日语水平考试目前只有在上海和大连设置考点,应考人员相对较少;大学专业日语四、八级考试主要针对本科院校,因此,通过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2级或1级,成为衡量一名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水平的标准,也为用人单位考核新聘员工的首选条件。
在商务日语专业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使学生掌握中高级的集文字词汇量、语法、听力和阅读水平能达到考级的标准,又使他们的商务日语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在基础课过程中为学生打好日语基础,促进其商务日语水平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辅修课程,加强指导学生的应试考级能力和听说训练能力,作为商务日语课程的训练和补充。
三、阻碍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必须加强商务日语“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师结构多为大学日语专业的教师,但既有扎实的日语基础,又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能胜任低年级基础课程到高年级商务日语综合课程的教师非常少。在涉及到商务部分的课程时,日语专业的教师往往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明商务资料的中文意思及实际意义,才能准确地解释给学生。因此,打造“双师型”的教学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
1.加强内部师资的建设。加强日语教师的日本语言及文化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日语专业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日语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不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经济、时事等的变迁。还要对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时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充些杂志、报纸、小说等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新颖、有趣味,也贴近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杂志和报刊的文章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文章的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能够理解和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日语词汇量也不断地扩大。
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专业教师,鼓励日语专业教师兼具经济、贸易类等学科知识。由于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即使教师原来在语言专业学习当中没有接触很多商务日语的词汇和文章,只要掌握了经济、贸易类学科的实质,也能很快吸收商务日语知识,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对于商务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鼓励他在经济、贸易类学科接受再教育或研究生课程学习,提高他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校也可以为日语专业的教师开设商务知识讲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日语教师要把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溶入教学之中,充分体现了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互动,课堂教学中穿插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众所周知,日本是个等级森严、论资排辈,具有纵向性结构的社会。日本人部下对上司、后辈对前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和服从,较横向关系日本人更重视纵向关系。因此,日本的商业活动,对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求非常严谨,只有言行得体才能行事,否则寸步难行。在教学中,特别是要注意因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非语言性的代沟,帮助学生在系统地学习日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日本文化,比较两国的文化,从而扫除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
(2)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老师。目前许多高校的日语教师大多是来自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学校认为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有潜在能力。师资来源从学校到学校,而从公司招聘的很少,即使从公司招聘,该应聘生也必须是日语专业出身,就算该应聘生经验非常丰富,如果不是科班出身也会被拒之门外。笔者认为这种招聘方式妨碍了很多工作经验丰富的日语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日资企业要求的是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人才,如果想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公司的要求更贴近,那就必须让那些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来教授,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亲身经历来传授,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实战性,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公司所需要的专业性知识,企业也会更加乐意招聘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一味强调招聘有工作经验者。那些从未体验过企业生活的老师,也应该到公司去实习,接受公司培训,把自己锻炼成既有日语基础扎实,又有实际经验丰富的实用型教师。
这两种途径,丰富了师资来源,加强了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二)加强商务日语教学教材的建设。国内适用于高职高专的商务日语教学用教材非常缺乏,从2004年的相关调查中显示,所出版的商务日语教材诸如《商务谈判日语》《国际商务日语会话》等总共只有20多种,那以后陆续出版了相关的商务日语教材,一些大学也尝试着开发了从基础开始向中高级发展的商务日语教材,但是开发出版速度缓慢,如《基础商务日语》教材只出版了一两册,就没有后续教材。同时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包含语法教学和商务日语实用技巧的教材;(2)品种书目比较杂乱,教材内容和学时数设计等与教学实际不相衔接,很难胜任教学任务;(3)缺少权威的能支撑高职三年整个商务日语教学过程的教材。
因此,要想指导任课教师教学、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比较完善的实用性强的商务日语教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必须依靠日语专家、留学归国者及各所大学的优秀教师翻译、编著更加适合商务日语教学的教材。
(三)加强对高职高专商务日语教学实践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在国内的日本语教学和学习的研究相对于其他非通用语种来说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正由于许多高校的日语老师大多是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偏重于对日语语法或某个课程教学的研究,从而使指导商务日语教学的论文数量相当少。因此,从事高职高专商务日语教学的教师也应在平时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加强自身的修养,将平时的教学实践成果整理研究和开发,共同探讨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之路。
【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中的分层教学05-18
浅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11-22
浅谈高职院校学风建设09-02
高职院校动漫教学06-24
高职院校听力教学07-11
翻转课堂高职院校05-29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05-14
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07-05
高职院校综合布线教学08-26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