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从语言开始(精选8篇)
改变课堂从语言开始 篇1
建立“高效课堂”是课堂改革的迫切需要。课堂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一直将教育质量视为生命,更是将建立“高效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并于两年前开始了翻转课堂的研究。
调研后的现状坚定了学校改变的信念
翻转课堂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以最大限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学习的进程,缩小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对课堂学习效率产生的影响。我们首先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拟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对策研究。调研结果如下。
现状一:“一人得病,全班吃药”,面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调查发现,“订正”与“讲题”是教师们最擅长的工作。尤其当学生练习出现问题时,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冲进课堂,一路狂讲,而忽视了在这期间有许多学生已经学会却被强迫陪绑听课。看似教师讲解密度很大,但针对性却不强,这怎么能算高效的课堂呢?
现状二:教师抱怨学生太笨,进度推不下去,课时不够用。
学生学不会,教师的法宝是“磨”与“练”。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将突破难点的策略积累下来,更谈不上将“经验”传承下去,为下届教师避免同样的问题做好积淀。长此以往,教学总是靠补漏完成,课时又怎么够用呢?
现状三:教学设计很精当,但在实施中却因为学生纪律问题而未能完成教学任务。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关注的只是知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课堂组织及反馈形式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面对上述现状,我们开始了探索之路。两年来,我们曾经历过“翻转课堂就是微课”的认识误区;我们也曾经历过“教师点灯熬油地制作微课”而学生却因失去现场监控,课堂流于形式的尴尬;我们也曾经历过i Pad成为游戏平台的困惑。面对诸多困难,我们再次调整研究思路,将翻转课堂定位于教学辅助手段,针对教学中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展开策略研究,其过程就要突出一个字——“实”。在建立高效课堂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朝阳区教委的支持下,我校成为朝阳区“星火计划”实验校,“优学向上平台”为我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管理方式的改变激发了教师研究的热情
为了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1. 凡参与网上“安家”的教师可免交相关教学档案(如教研活动记录、题库积累、学困生记录等),因为他们上传的资源是完全可以取代这些的。
2. 为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凡积分够标准的,均会得到奖励书籍。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促进了阅读习惯的培养。
3. 每学期教师课程资源的积累由学校下发给下一届学科组,在减轻了教师备课及搜集资料负担的同时,实现智慧的传承,不断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
就这样,一部分教师率先行动起来,在网上“安了家”。这个“家”里有学生、有各科教师,还有家长。这里成了我们校本化翻转课堂的“基地”。它虽然不能替代课堂,却是课堂有益的补充。这里没有特意的开放,却为家长走进课堂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收获了“高效”
根据前期调研,我们开发了如下网络使用功能。
功能1:针对教师订正错题过程中学生“陪绑听课”的问题。
策略:拿起手机,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录下来,放到网上的“家”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
功能解读:教师将课程资源上传后,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看到学生学习的痕迹。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追踪辅导。
此外,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水平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自主决定播放的速度与遍数。这样,巧妙地避免了因“讲题时教师过于激动”而造成的师生关系紧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另外,教师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避免了上课讲题时的随意性。同时,“难点视频讲解”的积累,不仅成为本年级的资源,也为下一个年级教师提供了借鉴。大量的“同课异构”资源,解决了年级组间教师没时间互相听课的问题,促进了教师间的学习。微课资源不仅可以以教师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资源共享,一人承担一个主题,进一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
功能2:针对课内分层教学中教师分身乏术难以实施的问题。
策略:复制一个自己,在课堂上当助教。
功能解读: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录制一段拓展提高的教学讲解视频,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基本课程讲完后在全班播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则腾出精力辅导学困生,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同理,在全班做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将本课的难点解析反复播放,让没有听懂的学生有再学习的机会。
功能3:针对减负文件中“不能给家长留作业”的要求,使得许多需要反复训练的知识点难以落实的问题。
策略: 将老师带回家,为家长减负。
功能解读: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每天还是需要进行口算、生字默写等必要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平时默写、训练的节奏录制成音频上传。学生下载后就可以实现教师一对一的默写训练。同时,这个音频文件可以成为班级训练的一个标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录制不同的标准,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音频文件不仅可以在家使用,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教师可以规定一个达标的时限,为学困生赢得训练的时间。
功能4:针对“口头作业”教师没时间检查的问题。
策略:学生录制好后上传至公共平台,所有家长、同学都可参与评价。
功能解读:评价主体的扩大,无形中建立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全班的水平,从而对比自己孩子的情况,让学生及家长都明确努力的方向。
功能5:针对科任教师常被忽略,特长发展难以保证的问题。
策略:延展社团课程,建立各个学科的特长生队伍。
功能解读: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科任教师也应参与到他们所教的班级中。他们在网上开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课程”供学生选择。与市场上的训练光盘有所不同,它们是社团课的延续,是面授与网授相结合来提高实效。此外,我们还将一些体育达标项目的训练口令录制上传,使学生得到贴身私教的指点。
目前,参与的学科还不多,微课还没有形成系列。但是,我们要实践的翻转课堂不仅是主科的阵地,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翻转课堂校本化模式研究已经全面推开,教师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策略,形成了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研兴教”的理念。
对成果推广形式的改变,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
翻转课堂只是建立高效课堂的一个手段,只有将学校已有的优势以及各个层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才能形成体系,真正实现“减负、高效”,从而达到提升办学品质的目标。我们尝试将“课堂习惯培养”与翻转课堂成果进行有效整合,以习惯促高效,用高效养习惯,逐步形成朝阳外国语学校高效课堂的教学特色。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尝试一:课堂环节的无缝衔接是保证高效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高效的课堂,不仅要教学设计得精当,教学组织形式的无缝衔接也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尝试二:师生的默契节省了大量的课堂组织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的默契节约了大量的课堂组织语言。
尝试三:多词听写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我校规定在听写字词时,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师一次读出的词汇从一个增加到五个,以此训练学生的倾听记忆能力。
尝试四:课堂评价标准中的“硬指标”是高效课堂的又一个保证。
我校依据朝阳区C类课标准及朝阳区普式习惯培养指标制定了《朝阳外国语学校常态课达标方案》, 对各类课程中学生个人思维量及个体活动的时间提出了量化要求。
基于以上的尝试,我们将教师们在课堂中的“妙招”录制成视频,供教师们相互学习。我们还将第一代朝外人请回学校,录制“老教师的一天”,从最常态的点滴入手,为年轻教师提供学习的素材。
在建立高效课堂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改变”了就会离目标更近一步,坚持“改变”就会在科研兴校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为了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继续上下求索。
改变从技术开始 篇2
迎合年轻人的喜爱
刚从大连机场出来,公关小哥直接用一辆新帝豪在门口接机。刚坐进车,就听公关小哥念道:“香格里拉酒店。”其实小哥的普通话并不太标准,但这并不妨碍2-3秒后,车内的中控台的屏幕上就闪现出酒店的具体门牌号,“路线规划成功,现在开始导航……”早就知道换标后的新帝豪搭载了G-Netlink吉利智能车载系统,但想不到这套用语音操作的导航系统连接速度这么快。
现在的汽车品牌都在尝试俘获年轻人的目光,新帝豪也不例外。新帝豪在前大灯内部增加了飞翼状亮条装饰,增加了LED日间行车灯,外型上更加年轻化。全新设计的“六块腹肌”LOGO非常醒目,变红为蓝,更有科技感。内饰方面,新帝豪在选用的材质工艺上,档次感进步很大,新车内没有异样的气味,与老帝豪的进步相比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3T+CVT是焦点
第二天前往大连海滩的试驾,有机会认真体会了新的吉利最新研发的1.3T发动机。在半踩油门的情况下,低转涡轮介入之前也有很明显的推动力,1800转左右明显感觉到动力提升,到了2500转即迎来第一次明显的推背感。重油门时,3200转推背感十足,在车辆满载的情况下,估计0-100km/h的加速也就8秒多,这些都是老帝豪1.8L自然吸气都不及的效果。
关于CVT变速箱,动力输出是线性的,在实际驾驶中显得非常平顺。猛踩全油门反而达不到最大加速效果,可能也是CVT无挡位的缘故吧。所以新帝豪更注重日常使用,这时平顺显得更加重要。油耗表现方面,1.3T配CVT变速箱的综合油耗可达5.7L,这让人十分期待。
悬挂调校偏向家用
新帝豪EC7的悬架调校得还是较为偏向注重舒适性,对地面传来的各种小幅振动都能够过滤掉大半,与大多数采用麦弗逊独立前悬架和扭力梁后悬架的同级别车型相比,新帝豪的表现可以说处于主流水平。高速行驶时稳定性较高,电子助力系统比老帝豪的机械液压助力算是提升了一个档次。
怠速车内基本听不到声音。油门踩下去声音轻柔,比老款1.5L的还要小声,也没有听到涡轮介入的声音。车外听声音也非常顺耳,不尖锐、不唐突。正常行驶中完全听不到发动机声音,爆发加速上3000转才稍微感觉到发动机的排气声,低沉悦耳。
课堂转型从改变教学思维开始 篇3
一、教学思维中的老现象和新问题
(一)教师“剧本”和学生“表演”
预成性教学思维方式在如今的教学中还是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课堂在教师“剧本”的“导演”下上演着一幕幕课堂剧。过于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极易造成教学中的“人的缺场”。
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一是参考甚至照搬别人的做法(同行或是教参),二是借助已有的教学经验。所以教学目标呈现程式化、简单化的趋势。如一位教师这样预设《春晓》的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明显低于二年级学生的已有水平,而且目标没有关涉学生理性成长的内容。在假定中,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好看不中用了。
(二)教师“控制”和学生“奔走”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内容的收放以及教学行进的方向都操控在教师的手中。这样看似四平八稳、一切尽在掌握的教学方便了教师的调控,但是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却极为不利。它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需求以及主动探求的积极性,学生被牵引着东奔西走,完整的阅读体验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在控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重视,同时违背了阅读的自然规律和平常状态。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在许多语文教师心中,所谓“阅读”实际上特指自己备课时那种样式和读法,所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希望学生做到像自己备课那样的水准。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用备课的方式进行阅读,这是一种不能面向人未来发展的教学方式。
(三)放任“零散”和忽视“系统”
反观课堂,经常会看到教师抛出一个较有思维的大容量问题,给予学生极少量的时间思考后,学生便开始回答,大多是零星的、散装的几个知识点,语言也不尽流畅。教师追问:“谁还有补充?”又有学生回答,不能答全,教师再追问。如此四五个来回,才能将既定答案拼凑完整。这样的教学看似以学生为主,实际上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在用零散的思维来与教师系统的思维结构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被教师的教学思维牵着,思维缺少系统性、严谨性。
二、改变教学思维惯式,生成智慧课堂
反思当前教学存在的形态及其问题,“出路并不是爬上山头把更多的革新和改变引进教育系统。我们需要一张不同的处方,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改变不适切的思维方式,是改革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需要。
(一)从对象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的转变
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合法基础,倡导师生关系由简单的“授—受”对象性思维关系转向基于教学情境与生活相互交往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之所以能称其为“教”,是因为它引起了学生的反应,促进了学生的“学”;同样的,学生的行为之所以能称其为“学”,是由于经过教师的引导展开了对未知之旅的探索。因此也可以说,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以一定的课程(教材)知识为中介,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展开的关系性交往活动,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教育过程。
曾经听一位教师上《少年王勃》。当教学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名句后,反复地理解、朗读、体会后,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动画。动画课件古筝乐声响起,一只野鸭缓缓地飞在落日与晚霞的余晖中,飞过芦苇丛,飞向水天一色的地方。可是,这时候就听见有学生小声地说:“这鸭子真丑,一点也不美。”接着学生中也有窃窃私语的声音。教师听见了,她稍一犹豫,没有问出那句惯常的语言:“美吗?”而是停下画面说:“刚才我听见有同学说这画面还不够美。那么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样一幅景色读得比画面更美。”于是,学生抛开了画面的束缚,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议论的学生也全身心投入其中。
很多时候,小声议论的学生被看作是课堂中的“旁观者”,与整体步调不协调,教师基本采取忽略不计或课后单独交流的方式跳过这样的课堂小插曲。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学是个体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更能彰显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在课堂中,不能忽视学生选择教学方式的权利。
(二)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的统一
学生是教学的认识者,同时又是教学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双重身份必然让教学活动永远处于未确定和未完成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一定既有预设性,又有生成性,是求同存异,丰富而多样的。
在教学《要好好学习》一课时,我指名让一个学生读课文———毛主席问他们(两个小八路):“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他俩马上回答:“知道,您是毛主席。”毛主席说:“我是毛泽东。”这个学生将“我是毛泽东”一句的重音落在“毛泽东”上。这样的处理是否合适呢?结合语境看,显然小八路认出了毛泽东,毛主席应该强调“是”;而如果两个小八路不认识毛泽东,毛主席则需要强调自己的名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一番讲解说不定能将他们绕得晕头转向。于是,我灵机一动。问这个学生:“你是小眉吗?”她诧异地看着我答:“我是小晴!”她特意将“小晴”强调了。我又问:“你是小晴吗?”她微笑着点点头:“我是小晴。”很自然地将“是”的肯定语气加强了。这样一种情境化的对答让学生领悟了同样一句话因为上下文语境的不同而有变化。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以及可能取得的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堂教学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因此,要展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教师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活力。
(三)多元性思维超越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思维非A即B的选择在语文课堂中逐渐被多元发展性评价所替代,教师不能忽视非预期的事件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悲壮的一幕》是反映民族英雄科马洛夫的感人事迹,在教学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近期《读者》上有一篇文章指出该事件本身是虚构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平时教导学生写作的第一要点是“真实”,听闻此言,教师思考:这篇文章还有学习的必要吗?显然纠结到底是否真实没有意义。于是,教师立刻改变教学程序,询问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你被打动了吗?”学生纷纷点头。随即又问:“作者是如何做到让读者感动的呢?”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手法的运用,站在“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高度来关注文本的价值。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显然有些拔高或超前,但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也就水到渠成了。
叶澜教授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要善于用好学生资源,及时调整改变教学内容。
(四)浅显思维向深度思维的过渡
在课堂上,要适时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独创性,摈弃那种习惯于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简单思维方式。
从改变自己开始 篇4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不是爱情有瑕疵,就是婚姻本身有问题。婚姻其实是男女在享受爱情的愉悦时,为了幸福的延续找到的一条唯一途径。但是慢慢的,它被异化成坟墓,因为人们在走进婚姻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装上了保卫自己却要伤害婚姻的“子弹”,一些人把“子弹”射了出去,一些人把“子弹”留了下来,于是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婚姻景象,于是,住在婚姻里的很多人心如止水、身如僵尸。
为了不让“子弹”射出去,每一个他(她)都曾有过“改变甚至塑造对方”的想法,仿佛这是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径。为什么她说话一点不温柔,我要改变她;为什么他回家就沉默寡言,我要改变他;为什么他看见别人就说说笑笑,看见自己就沉默寡言,我要改变他;为什么他不喜欢看电影,我要改变他;为什么她不喜欢吃西餐,我要改变她……
总而言之,她(他)为什么不像别的女人(男人)?我要改变她(他)。
然而,古往今来一个无情的事实却是——这种希望改造对方的初衷,成就的是彼此伤痕累累,是轻伤不下火线,是批评和责备,是阴谋和阳谋塞满家庭的每个角落、岁月的每个时段。
真的没有出路吗?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人可以直接改变另外一个人,除非先改变自己——是的,要想改变别人,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在家庭里,你就是最强大的力量,除了你自己,别无他人。
正如有人所说: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那么为了不让“子弹”真正射出去,修正自己的毛病是改变他人的最好方法。因为连自己都不能改变的人永远不可能去改变别人。于是,我们又来扪心自问:
——她说话为什么不够温柔?也许是我常让她心中焦急有火气;
——他回家为什么沉默寡言?也许是我没有真正体贴他的忧虑;
——他(她)为什么总是不努力、不奋斗?是不是我们把幸福的指数调得太高;
——他看见别人为什么喜笑颜开,对自己沉默寡言?也许是自己给了他太多的压力;
——他(她)为什么不像别的男人(女人)?也许因为自己也不太像别的女人(男人);
改变,从现在开始 篇5
许昌实验小学铁西校区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学校的名字、校园文化, 不仅仅是外显的, 更重要的是师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老师, 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晏子初到楚国, 就吃了闭门羹, 作为齐国的使者, 他一定很生气。这句话应该读出生气的语气。”这是发生在五 (1) 班一节语文课上的争论。老师正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晏子使楚》一课, 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刚刚发言完毕, 另一小组的同学就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学校正在积极推行“主体多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而这个教学模式的主旨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模式推行以来, 已经初见成效, 同学们更团结了, 学习更自主了, 思考更深入了, 团队合作意识更强了, 更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了。老师们则坦言, 表面上看课堂上讲得少了, 轻松了, 其实课前备课的压力更大了, 因为, 他们要随时准备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而由此带来的学生学习面貌的新变化, 他们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
“雷夫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正是因为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的教室里什么都有, 唯独缺少害怕。”四 (2) 班教室, 学生放学之后, 老师们正在举行读书交流会。新学期伊始, 铁西校区就开展了全体老师共读一本书活动。学校给老师们赠阅了《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一书。老师们深深地被雷夫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打动, 被56号教室的魅力吸引。本次交流的话题从“信任”开始, 大家畅所欲言, 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随后, 老师们还要围绕雷夫老师的“教育坚守”和“教育智慧”两个话题展开专题的交流, 而这样的交流, 已经逐渐成为铁西校区教师学习活动的常态。打造书香校园, 从教师读书开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从读书开始。铁西校区已经把这项内容列入3年发展规划, 而且已经开始践行。学校计划每学期为每位老师赠阅一本图书, 倡议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读2~3本专业书籍, 教师共读, 师生共读, 浸润书香。
三月的校园读书节刚刚落下帷幕。读书节里, 师生共读, 铁西校区开展了给读书节命名、好书推介、建立班级读书俱乐部、制作读书卡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正如四年级一位学生在读书节闭幕式上的发言那样:“以前学校也要求我们读书, 但是像过节一样读书, 我们这儿还是第一次。我们很开心, 都盼着下一届读书节快点儿到来呢。”
改变从备课开始 篇6
首先, 我们需要完全的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之前, 我们上的是欣赏课, 我们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音乐中获得心灵的感悟。但是现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音乐鉴赏课, 音乐课标上指出:“针对高中学生, 更应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们除了在音乐中要获得心灵的感悟以外, 更多的是要获得一种学习音乐的方法。所以, 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就要摒弃原来的“老师教, 学生学”的老的教学理念,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变成音乐课堂的主人。如果学生是音乐海洋中的小船, 那我们就做一个导航标, 让那一艘艘小船乘上新课改的风帆, 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我平时的备课环节就与过去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前在备课时很少听作品, 现在会反复聆听
以前遇到课本上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 我几乎是不听的, 以为已经把那些旋律熟记于心了, 只有碰到自己不是很熟的作品才听那么很少的几遍, 如果放在只是欣赏的层面, 这样也许可以。可是新课程改革后, 我们的音乐课变成了鉴赏课, 学生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作品, 这需要我们音乐教师首先要反复聆听, 聆听是任何其他工作所不能代替的。一些音乐教育专家也指出在上课前, 老师对一首作品要反复听至少2 0遍以上。这些音乐只有打动了我们自己, 才能感动学生。从音乐要素上先吃透作品, 这样上课的时候心里才有底, 才能更坦然的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2、以前备课不很看重教师专业的展示, 现在会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以前备课不是很注重专业技能的展示, 只是为了教而教,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 而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再学习。新课改后的教材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充实自己, 需要我们有满满的一桶“水”, 更需要我们音乐教师技能的展示, 这样更能潜移默化我们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 我看了一些很好的优质课教学片断, 看到了北京十五中的张亚娟老师在教授京剧这节课上为学生们演唱京剧片段, 广州的陈岸如老师在教授艺术歌曲时弹奏正谱伴奏演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他们在向学生展示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由此可见, 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以前只是为了教学而备课, 现在会为了学生而备课
备课就是为了上好课, 可是课是给谁讲的, 为谁上的, 当然是学生。我们上课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学生, 那我们备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 学生永远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要适应学生的心理, 备出一节节适合学生口味的音乐课。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以学生为本”的最终目的是考法学生的潜能,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以前备课追求整体性, 现在备课注重每一个环节
新课改以前, 我在备课时只备出这节课一个大体的主线, 只注重了外在的而忽略了内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改以后, 我会从导入、教学内容、学生活动预设、师生互动、拓展与探究以至于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等环节去仔细揣摩, 尽可能的把这节课准备的更完美。比如宋曼蕾老师的《纸乐》那节课, 他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们把他们脑子里关于纸能发出的音响按照一定的节奏组织起来, 让学生们在娱乐中学习音乐, 在快乐中获得学习音乐的方法, 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 这样何乐而不为呢?我们面临的学生是新时代的高中生, 他们都是有想法的孩子, 所以在备课中, 我们要想着尽可能的去引导他们把他们的想法付诸实施。
5、现在更加注重二次备课
上学年我带的是高一1 2个班的音乐鉴赏课, 其实每讲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有来自上课时学生给我的启迪, 也有自己上课时忽然会产生的灵感, 还有在讲课时感觉遗漏的地方,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备课, 随时进行教学反思, 在教中备, 再在备中教。
6、制作导学案
新课改后, 我们学校采用了利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我们会在备课后, 根据备的内容制作导学案, 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学案, 我们会把我们预设的一些问题都呈现在导学案里, 以便于学生带着问题去更好的自主探究, 这样就会目的明确,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新课改后我在音乐鉴赏课备课中感觉到的一些变化。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事物, 既然时代在变, 教育模式在变, 那我们也要积极改变, 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让我们所有的改变从备课开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在风风火火的进行着一场革新。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改变应该从备课开始。
关键词:音乐,新课改,新理念,备课,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
[2]、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改造学校从改变自己开始 篇7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 我们遇到太多困惑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难以解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校在困难面前没有找到突破的路径而重蹈覆辙,学校教育现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教育的诟病自然无法解除。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这才是校长的作为之思、之行。通过此次培训,在建构先进的办学理念上受到太多启示。
1.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办学的功利色彩过于浓重,这集中体现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上。只要能保障有足够多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学校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由于办学的功利性过于明显,学生学习的功利意识过于突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多种理念难以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处在这种办学环境中,学校教育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的基本学习权利却无法得到保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认为:“基础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的学习权利得到保障。”“基础教育是公益事业,是大众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升学的需要。”钟启泉教授结合中外教育经典案例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如何保障学生基本的学 习权利,特别值得校长们深刻地反思反省。
上海市黄浦学校张宝琴校长把“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作为重点研究与探索课题,采取“托稳底部”的做法,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确保了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权利得到足够的尊重。她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每位校长都应树立“我们没有差 生,只有有差别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在保障所有学生学习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学校教育的真正平等。
2.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
作为校长,你是否真正思考过如何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尽管本人没有进行过问卷调查,但教育的现实可以告诉我们在尊重学生发展权利上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用心思考过。即使有的学校 提出了尊重学生发展权利的口号, 但在实际教育行动中,只是尊重了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权利,而大多数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权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况且多数校长对学生发展权利的理解又过 于片面,仅仅把学生发展权利集中在学习权利这一层面。在考察上海闸北八中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的生源差、学苗差,但是通过闸北八中几年的教育学生建立起了成功的自信,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了理想的发展,这与刘京海校长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成功办学理念息息相关。
成功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成功的标志不是停留在升学应试上,而是坚持“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上的成功是学生将来走向更多成功的基石。 在成功教育理念的支持下,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诸多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因此获得了理想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就是要尊重所有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权利。尊重学生发展权利的重要表现则是学校给个性差异的学生提供适合其 成长的教育。
3.给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需 要的课程。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赵才欣在其《校长的角色和课程领导力》 的报告中指出: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如何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校的生活,重要的前提是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其喜欢的课程。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 都在学习一些课程。由于多数学生不喜欢其所学的课程,加之个别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致使学生倍感学习的单调、乏味,结果导致著名心理咨询师、沟通专家林贻真所言的现象:好多孩子上课就是为了下课。在这样的学校课程学习环境中我们的孩子怎能喜欢学校,喜欢所学的课程。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真正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获得最为理想的发展,赵才欣主任在其报告中提出了一种实施策略,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校本化实施,才会让国家课程更适合于个性差异学生学习的需要。
上海市黄浦学校为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首先细化国家课程标准,由此开启学校“托稳底部”的教学实践探索,努力做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的国家课程。除此之外, 学校开发了大量适合于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这均是给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需要课程的理想做法。相比之下, 我们在课堂上依然整齐划一地实施国家课程,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诸多教育问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是解决课程改革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二、抓住关键,借力前行
此次高端培训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名家云集,各抒己见。既有前瞻性理论,又有务实的教育实践。面对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任何一位校长不可能把所见所闻面面俱到地体现在办学实践中,更何况在倾听专家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专家们的观点也有相互冲突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专家便认为其所讲的内容就是绝对的真理。校长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认知,懂得如何做出理性选择。结合自己的办学个性和办学需要, 在学思融合中消化专家所讲的内容。借用专家的思想和名校的经验,助力学校发展步入一个理想的平台。
1.自觉践行 《义务教育校长 专业标准》。
2013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目的在于建设高素质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以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此次培训中,上海市教科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泠沅为我们做了 《校长的十二项历练》的报告。在其报告中顾教授重点解读了 《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标志。如果校长不能较好地发展自己,学校不可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机遇。作为校长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 《校长专业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就是我们应然坚持的办学理念。我们经常提及更新教 育观念,其实许多教育观念已经存在,更新是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坚持新型教育观。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更好地落实《校长专业标准》,作为参与标准制定人之一顾泠沅教授为我们做了具体的阐释。如,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如何做到引领发展,顾教授在其报告中指出: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其重要使命。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校长首先应该懂得如何发展自我, 在此基础引领教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终身学习是校长成就个体素养的需要。校长应该把学习作为改进工 作的不竭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及时把握国内外教改发展趋势,把学校打造成师生共同学习的家园。校长的专业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在校长工作岗位上,校长将一直行走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
2.没有教研就没有学校质量。
在考察上海黄浦学校过程中,我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研主任、德育主任所讲的报告都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即如何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校长在其报告中站在学校发展全局的角度整体设计学校发展思路, 而各部门主任则是围绕着学校核心办学思想研究如何细化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在不同岗位、不同层面开展主题化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如何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进行精 细化研究。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单纯是学校教科研主任的事情, 全校所有职能部门及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学校教研的参与者。教研事实上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流。
为了创建学生喜欢的学校, 上海黄浦学校开展了“1—422学业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的研究。即“课程标准的细化”为第一任务,视其为“1”,“做预测、订指标、行诊断、施干预”为“4”个阶段,“学生和教师”为“2”个方面,“教育和教学”为“2”条线。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业水平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浦学校相对于其他学校学苗基础较差, 却在黄浦区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令人敬佩。为了更深入地学习黄浦学校的教研经验,我在休息之余特意找到负责学校教研工作的张英主任,向她取经学习。学校教研研究什么?张英主任认为: “在学生、教师、家长中调研,把握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学校教研的出发点。”学校教研不应研究一些“高大上”的问题,教研的关键是结合学校现实需要, 通过实实在在的教研解决学校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引领广大教师把上课当成研究开发,把研究当成生活方式,这是学校教研活动的理想境界。由她倡导建立起的“问题启动—任务驱动—合作互动—专业引领”的学校教研 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3.用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上海交大二附中吴金瑜校长是一位充满激情、才思敏捷的校长。倾听其《校长的文化追求与 校长的地位与作用》的报告直到现在依然让我心潮澎湃,翻开学习笔记便会回味在他的报告中。我一直以为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本应该更富于文化的味道。然而,许多学校因为缺失了文化品位而变得死气沉沉、魅力扫地。吴金瑜校长一直以来坚持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实现学校文化的自觉,这是成就学校品位的领导艺术所在。那么,如何创建学校的特色文化,实现学校文化有品位地发展呢?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学校的特色文化?昊金瑜校长认为:“学校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内容是学校成员在教育思想引领下, 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习惯与教育生活理念等。”“我们的教育追求就是让学生成为有一定文化特质的文化人。”“我们的 文化追求就是建设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学校文化。”吴金瑜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解读可谓真知灼见,揭示了特色文化建设的真谛。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前提是形成学校特有的教育思想。吴校长认为,特有的教育思想一是源于学校办学历史的反思;二是源于师生现状的分析;三是源于对教育的哲学思考。一所学校只有具备属于自身的教育思想才会创造出独特的学校文化。吴金瑜校 长结合交大二附中创建学校特色文化的实际,从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的确立,围绕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5个实验项目,即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基于理解的学校课程、基于新知识的分类教学、三反思两实践教师教育、多元理 解的教育国际化,系统讲解了交大二附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思想独到、做法实在、特色鲜明。如何建设学校的特色文化,上海交大二附中便是我们学习的理想范例。
三、采取行动,落地生根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上海之行收获满满,这份收获如何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生先进教育理念及教改经验的“移植作用”,关键在于校长的现实行动力和执行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每一场报告,每一所学校无不启迪着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学习的同时,也在反思着,建构着,梳理着…这一切都是基于学校教育的现实状况和现实需要。哪些理念值得我细细品味,哪些经验值得我借鉴学习,这些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占据着我思维的主线。学习他人的先进思想及先进经验以提升学校的办学 内涵和办学品位,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学校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发展得更好,这是最终的学习目标。上海教育有着上海的地域特色,本土特色,绝对不可抛弃自我,全盘复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上海先进的教育经验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密切结合学校现实,符合学校需要;二是坚持自身的办学优势,放大学校特点。受上海教育改革的启示,结合学校现实,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采取即时行动,让上海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快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预示着当今社会已经完全处于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时代的 主旋律。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 任何行业不可能游离于信息技术之外。教育同样如此。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发展到一个高端领域的重要标志。
在此次培训中,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原处长、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倪闽景为我们所作的《基础 教育课堂教学十个新概念》的报告,全面展示了信息技术在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魅力, 令全体学员眼界大开,惊叹不已。倪区长认为:“课程将进入超个人化的时代,将会出现一个人的书本和课程,从而填补信息与课程间日益增大的鸿沟—用课程的多样化填补课程的真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因为有了信息化, 我们的教学流程需要再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态将发生质的改变。同时,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选择适合于自己需要的课程。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 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 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偶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学习方式,选择适合于自己学习的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作用。如果现代信息技术仅仅是学 校的一种摆设,不能较好地加以利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
2.改变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 态。
尊重学生的最佳体现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尤其是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状态。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他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其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如何,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生命质量。我们不得不承认课下的学生活蹦乱跳、笑逐颜开,生命的本真色彩得以绽放。而课堂上的他们往往正襟危坐、循规蹈矩,个体生命处于极度压抑状态,教师主宰着课堂上的一切,学生没有自我发展的权利。即使老师给了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也处于教师的控制中。因此,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课堂, 厌恶学习,即使是学习成绩最出色的学生也盼望着假期的来临。如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他们展示出积极的学习热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我们应该从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做起,改变“绝大多数课堂都是从头讲到尾”的现象,给学生提供更多属于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刘京海校长《实践中的课改》 的报告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集中力量研究国家课程,尤其是国家核心课程的校本化,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二是针对国家课程的不足与学校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三是课堂改革的三个操作点,即“三个增加一个减少”。增加思维, 增加动手,增加自学,减少教师的讲。我们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如果能够做到上述三点就是对学生生命存在的 最大尊重。
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学习个性特点的需要改造国家课程,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而“三个增加一个减少”更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 思考、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 会 , 建构起“ 学—讲—思—练”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模式。闸北八中倡导的成功教育追求每名 学生在课 堂学习中 的成功 , “学—讲—思—练”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值得改进借鉴,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3.明确并强化自身的责任和 担当。
只有“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的面向全体的优质均衡教育才能实现公平而卓越的教育质量。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其 《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其对校长发展的启示》的报告中如是说。只有校长善于更新教育理念,并善于通过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引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才会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纵观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为什么基础教育改革历经十多年的时间,我们依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于改来改去课改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难以适当教改发展形势的需要造成的。在上海学习期间,我有幸倾听到了许多鲜活的教改理念和教改实践经验。相形之下,真实意识到自身在教育理念更新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事实上,学校目前在课程改革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自身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有直接关系。
作为一校之长,如何担当起对学校、学生、教师的责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从而承担起校长的完整责任。其次,认真梳理学校办学中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尽管每年学校都保持着极高的升学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存在任何问题。在上海培训期间,通过倾听专家报告、名校实地考察,我发现了彼此的巨大差距。差距就是问题。有些差距一时难以改变,但是多数差距是可以缩小的。如,上海黄浦中学的心理咨询室别具特色,极其符合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而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建设过于简单化, 其功能并不完善,不利于有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类似的差距, 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加以改变。
改变从这里开始 篇8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发展策略
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教师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艾利奥特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基础课程改革能够带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专业化,反之,教师专业化将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又包括了态度的转变。它要求教师课程的设置必须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在知识技能上,必须以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整合为目标。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无限的,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它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教师教育课程体现终身教育的特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教师角色转型策略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教师的角色也将随着转型。
1.教师角色将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型为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教师自身必须有科研的动力、创新的激情,才能革除压抑、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旧观念、旧做法,改变传统教育“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某种急切情绪,让自身的创造点燃学生创造的火把。科研上真正的突破不仅需要研究者呕心沥血的多年苦心经营,同时也需要违抗流俗的巨大勇气。即使小小的课堂教学,也要有所创新,要有大胆的探索。
2.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换为“跨学科型”教师
当前世界,知识信息正处于爆炸之势。在学科不断分化的态势下,学科的综合性日趋突出。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负有整合基础知识的职责。从计算机日益普及的趋势看,今后单一信息的知识获取途径将变得更为迅捷有效,教师更多地处于解疑答难的角色。各门学科知识如何嫁接,各种知识的盲点如何打通,各门学科的连接点怎样汇通,特别是面对学科知识的难点、问题,如何运用多学科的眼光去提供独特的思路和解题方式,将是对教师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综合知识储备的极大考验。
在动态的课程生成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生成的重要因素和设计主体。课程教学不再是教材的线性执行过程,而在于对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一个个教学事件意义的探讨和解释。
(二)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天都在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他们教学、生活的主要部分,他们最熟悉、最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是简便、捷径的途径。
1.教师要有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通常外显于一种教学程序,而内隐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学原理,既是某种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又以简约形式表达某种教育思想或教学原理。好的教学模式包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本人也可以有自己适宜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对每一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育思想或原理进行深度剖析,从而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其特点、适用范畴和操作要领,借鉴他人好的教学模式,为我所用。
2.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教学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内容上进行有系统的强化训练。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
3.教师要加强课堂的管理能力
教师监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學的重要保证,它对教学行为的改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管教师有多么好、多么高明的课堂管理手段,如果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纪律守则为基础,课堂管理是不可能高效的。课堂纪律给了所有学生最基本的课堂言语、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教师所期望,他们应做到的是什么。
(三)实施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素质策略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创设一种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因此,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形式有:
1.自我反思
新时代的名师,关键是要有反思能力,就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规则运用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这个策略的核心是反思。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是自觉的反思者。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反思的常见方法有:(1)写反思日记。从某些名师身上受到启迪,尽快拿起笔来,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2)通过网络日志来跟更广泛的同行者分析和探讨。通过反思,教师内在专业结构将会不断更新、递进和丰富。
2.同伴互助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帮也就是互助。教师要重新认识教研组的功能。团结、合作的教研组,通过校本教研、案例研究,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学生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同伴,增加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更快地成长。
作为学校,应该为各类教师提供各种平台,加强培训。通过培训,把学校构建成教师的精神生态园,使教师身有闲适,心怀感激,与书为伴,超越自我;通过培训,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真人”楷模;通过培训,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有效性方法来推动,需要通过创新机制和改进管理来达到预定目标。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线,在广大教师耕耘的教育田园里,才会出现教师专业发展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7-01.
【改变课堂从语言开始】推荐阅读:
改变自己从改变思想开始人生哲理12-08
从改变自己开始10-25
从微笑开始改变自己05-19
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08-19
改变从现在开始作文11-22
自我教育随笔:从自我改变开始12-05
改变从现在开始——爱与责任,精彩无限09-04
坚持做,用心做,为孩子的人生奠基 读《改变,从习惯开始》09-06
课堂改变10-18
改变课堂新课程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