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中反思

2024-07-04

从课堂中反思(共12篇)

从课堂中反思 篇1

电工基础单元反思

高旺喜

在这半学期里一年级七班电工基础完成了第八章单相交流电路和第十章三相交流电路的教学内容。由直流电路过渡到交流电路,从思想意识上应该有相应的转换,但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学生的意识转换较困难,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很生硬。第八章和第十章有部分内容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所以在讲课时做了适当调整,并且适当放慢了讲课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为了克服学生不喜欢看课本的习惯,在课前先让学生利用1—3分钟的时间预习课本内容,为了让学生看书有效果,我还留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答案。我觉得这点应该继续推广,在课前让学生了解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并且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所记忆。之后,我会配合课堂内容对前面讲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提问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加深记忆。因为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与直流电相比较更加抽象,所以为了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把握、理解内容,在讲课时我都将一些图画在黑板上,通过图形讲内容感觉轻松很多,学生的思维很积极。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学生更能透彻的理解内容,而且还可以创造一种比学的氛围。在课后,相应的做些练习,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应用,当堂课效果很好,可课后练习就不是很理想,通过与学生沟通,大家反映上课能听懂理解,可下课后就不会了,而且学生完成的不是很认真,应付的心理很严重。可见我们的学生在课后复习的习惯不是很好,态度也不端正。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从课堂中反思 篇2

由于是全县公开课, 面对的是其他学校的学生, 我们彼此是第一次见面。那么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本班语文老师的教法是怎样的, 还有他们的古文底子如何, 这些在我备课的时候都忽视了。此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完全是按照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及知识水平来设计的。

这个教学过程从朗读到疏通文意到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最后还要求当堂背诵, 容量大, 目标要求高, 需要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且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方可以较顺利实施, 否则, 一个课时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可事实上, 我上此节公开课的学生, 在朗读时, 我就发现他们没有预习且字词基础薄弱, 比如, “一食或尽粟一石”, “粟”字绝大多数学生读不出来, “石”发的是“shí”音等等。到了“结合注释, 自由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找出理解困难的地方”环节时, 学生显然不习惯这种自主学习方法, 他们就等着老师给他们一句句讲解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做笔记。几经启发和要求后, 学生开始自已去疏通文意了, 可让他们提出理解困难的地方时, 只有一二个学生提问, 其他的人低着头不说话。难道是真的全懂了吗?其实是真的不知该如何提问或不敢提问吧。想到这堂课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就把他们的不提问, 默认为全懂了, 按既定教学方案, 继续进行下一环节。因为在前面的朗读和疏通文意环节耽误了时间, 超出了计划的时间, 所以下面的感知课文,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等内容进行得很快, 这时就感觉是拖着他们在走;最后总算还剩一些时间, 让他们开始背课文, 可眼看就要下课, 却没有一个人背出来。也是, 无论是谁, 对于一篇刚接触的文章且文章内容不是很理解的情况下, 迅速记忆确实是不太容易。

回顾这堂公开课, 在一开始发现他们没有预习且字词基础薄弱时, 如果我迅速调整教学方案, 将此课教学任务减少, 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和指导自主疏通文意的学法指导和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把握上, 进而要求背诵全文, 而将感知全文, 提炼主旨放在下节课上, 效果一定大不一样。如果进行这样的调整, 教学活动应该更切合学生实际, 就不会为了赶时间而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生双方将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至于让学生学得被动。

遗憾的是我为什么没有进行这样的调整?是急于求成, 贪功冒进, 还是其他的什么呢?“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课堂生成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 随着2011版课程标准的面世, 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为什么不能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已的教学行为。几经反思, 我认为, 是自身缺乏一种教学机智, 一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机智, 表现在人们的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之中。没有机智, 人们就难以处理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突发事件。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摆的“空城计”, 就是他巧妙运用战争机智的一个典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学生思想、智力、知识、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性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变化, 随时会出现教师事前未预料或难以预料的特殊情况。《教育大辞典》是这样定义教学机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 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 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布卢姆语) 。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 对教学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 在施教过程中根据课堂具体情形科学把握教学方案的生成和调整。

这堂课由于我自身教学机智的缺乏, 导致了课堂效果的不理想。发挥课堂教学机智, 需要勇气和信心。回想当时我心里也曾有调整教学内容的念头, 但由于胆怯和不自信, 担心失败, 担心我上课程序与听课教师们手中拿着的教案不一致可能引起非议, 等等, 而打消了念头, 继续按既定方案实施, 而置学生实际于不顾, 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

从课堂中反思 篇3

2014年3月课题组成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乌当区新天学校、新九学校、乌当二中抽取初一、初二的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发放学生问卷395份,收回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95份。本调查使用网络提供的“关于生物课堂提问的调查问卷”对被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答卷时间为5~10分钟,采取团体实测,当堂回收的方式,题目共12道问题,内容涉及提问的作用、提问技巧等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问题方面有很高的主动性,愿意积极回答问题的占67﹪。当然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了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并不代表着他们课上不积极思考,有16﹪的同学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自己心里想,不举手也是一样的”。

题目中的5、6、7、8、9题都是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前后的心理变化。当问及“你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在感兴趣和思考后回答的问题几乎各占一半,说明教师的提问应逐渐增加逻辑思考性的问题,这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也是相符合的。当问及“如果没有把握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64﹪的同学表示“不会”,这说明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出错后,他们的心理活动又如何呢?本调查显示,当自己答错问题而受老师批评后,仍然愿意继续回答问题的同学仅剩下了57﹪,有32﹪的同学表示“看情况再说”。这里的“情况”指的就是老师对自己的处理态度,问卷第9题的结果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当答错问题后”,(77﹪)同学希望老师能够“稍加提示,让自己继续作答”。在教师给出的答题时间上,75﹪学生认为时间上是充裕的。教师可根据这些问卷数据,在设计课堂提问技巧方面多下功夫,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现根据问卷调查,浅谈我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应注意的技能。

一、提的问题要精炼

1、语言要精炼

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过长,语言不能过于罗嗦,以免学生无法把握你所提问问题的关键,造成的结果要么就是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望着你,不知所以;要么就是答非所问;这两种结果都不是课堂教学提问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有梯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可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这比平铺直叙讲解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完整,甚至完全不知所云,这时教师可采用分解的方法,把一个题分解成若干小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问题的线索明朗化、具体化,给学生解答此类问题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二、提问的时机要恰当

1、把握时机

好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把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课堂情境,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还可以帮助教师驾驭课堂进程,尽情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可见,抓住契机提问要及时。

2、留给学生“存盘”的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保持沉默,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那这问题就形同虚设了,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再者,如果一个问题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那这个问题还有提的必要吗?须知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所以一定要把握时机,诱发思考,同时在问题提出来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提问达到其应有教学效果。

三、选择提问的对象要有宽度

1、面向全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虽然教学提问中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教师在提问的各个阶段都要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随时有被指定回答的可能,使其思维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提问中来,并从中受益。

2、因人而异

教师提问应该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会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张开翅膀,自由翱翔。

四、对问题回答的评价要有深度

1、变“判决”为“交流”

为了使提问更有效发挥作用,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有所反馈,切勿对学生的回答不可置否或草草了事。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语言每一次评价,不应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判决,应该是与学生进行的平等的交流。学生需要及时的了解自己的答问究竟是值得称赞还是有待改进,甚至应当纠正,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对该回答的真实感受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温暖地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回答,师生共同融入到交流的情景中。

2、客观+鼓励

从课堂中反思 篇4

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从《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教学的成败中反思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初中思品社会课教学中得以普遍实施.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作者从<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先后两次教学的成败中,通过反思得出一些策略性认识,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情感的.需求等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得到增强.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作 者:何泽金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初中,浙江,杭州,310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2关键词:教学反思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

从课堂中反思 篇5

在自己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在反思,学生的文章学了很多,我们老师在研究文本,教学设计方面绞尽脑汁,但是学生的习作水平仍然停滞不前,五年级了,作文写得一塌糊涂,我们老师不自觉会思考,为什么,孩子不会写作文那?哪怕你比着葫芦画瓢写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也好啊!!

《窃读记》写的是我因为买不起书从而去书店看书,从而写出了在书店读书的滋味。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可是作者却把当时的心理刻画的如此的细致,把自己读书的快乐与惧怕描写的出神入化,我们学生经常经历很多这样的事,为什么孩子们无法表达,无论什么事,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但是他们不会把自己的心理进行描写,他们只会用语言来表达。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本篇课文是多么好的素材呀,这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正是孩子们所缺的吗?我选择了早上入校等候这件事,确定为“等候记”,从没到校门你的心理,到站在校门你等候的心情,以及周围人的反应给你心里造成的影响,一直到开门那刻自己跨入校门后自己的激动心情来写,从而写出自己等候时的焦急心理和踏入校门的激动心情。课上为了检测他们,进行了口头的叙述,孩子们竟然写得如此精彩,其中一个孩子写道:看到老师们开车进去了,我竟有了一种想浑水摸鱼的冲动,如果我混着老师里面冲进去,会是怎样的后果?会被老师看到?会被校长逮住?会被德育主任扣分?…….太可怕了,还是老老实实在这待着吧?看,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学会了把自己的心理用文字表达出来,做到学以致用没有那么难。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篇6

我认为《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中的执教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原因在于这位老师的提问指向不明,因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而不是“公平分”。也就是说该老师用词不当,或者说他没有理解“平均分”和“公平分”含义,虽然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教学中没有体现出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除法的含义即“平均分”)与难点(平均分),如果这位老师在课前进行教学反思,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综合考虑到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情景的各种因素,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就不会出现这种不能控制的情况了。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反思的,例如: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本课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

成功之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质疑:“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解疑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本节课,课件展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

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使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从课堂中反思 篇7

一、实践中的困惑

(一) 在课堂改革理念和认识方面的困惑

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课改理念是学校课改的开头难, 不少学校缺乏明确的课改理念, 不明白什么样的课改理念才符合学校实际。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由于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不同, 对课改很难取得一致性认识, 导致学校开展课改畏首畏尾。

(二) 课程改革中资源短缺的困惑

在“硬件”上, 现有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极大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网络和多媒体建设上, 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 教师无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 无法及时获得新的信息, 多数教师的课件十分单薄, 缺乏新意。在“软件”资源上, 虽然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较为明确, 但由于缺少学科教育的研究基础, 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并不清晰, 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 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性材料, 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的参考、指导性资源匮乏, 使备课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三) 教师如何生成有效的《导学案》存在困惑

目前教师在课改中使用的《导学案》存在三个疑点:1、提出的问题全是来自教师,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2、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较多的是沿用他人的, 即使有自己编写的, 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有限。3、《导学案》的内容多数是以习题为主, 不是引导学生学习, 而是将习题前移, 不仅对“导学”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反而把新课也上成了练习课。

(四) 缺乏引领的困惑

当下, 课堂改革缺乏成功的典范, 教师担心学生的考试分数下降, 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路径、措施教师心中无底;专家、领导深入课堂一线调查诊断指导不及时不到位, 使课堂教学改革在重重困难中停滞不前。

(五)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探究性活动感到困惑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课堂改革的一种时尚, 然而, 这一时尚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更多的是言词和表面形式上的“更新”, 实践层面的课堂教学似乎没多大变革, 因为它在被人们认同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着泛化的危机。例如:让学生在教学前主动预习教材、上课时自主猜想和探索可能存在的结论, 教师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事实上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演绎知识的呈现方式却往往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其结论, 知道了结论学生就无法或无心再进入真的探究过程。二是我们有的教师对问题探究的目的不明确, 探究过程设计不清晰, 导致学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三是目前学校的设备不配套、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等也致使探究活动浮在表面。

(六) 面对“大班化”推行课改的困惑

“大班化”较多的学校, 课堂改革推行相对较差。近年来,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大班化”, 但农民进城务工、高山移民、家长向往优质教育、学生择校择师等等现象, 还将继续造成城镇学校的“大班化”。如何在“大班化”学校有效地推行课改, 这也是一大困惑。

二、反思中的觉醒

我国在2001年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纲要》指出: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 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 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 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 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 课改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工作

中国教育需要课改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4%的教师认为应该推行课改。“应试教育”使课堂异化, 人格异化, 奴役学生, 摧残人性, 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因此, 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积极推行课改。

(1) 教师应树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观、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观、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课程观。

(2)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消除对课堂改革的心理焦虑, 大胆开展课堂改革。目前对课堂改革的心理焦虑普遍存在, 固有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办学模式已在教师和校长的头脑中形成定式, 推行课堂改革, 由于缺乏成功典范的引领, 在他们看来这是丢弃现有的, 接受陌生的, 对课改能否提升学生的成绩心存疑虑, 心理上难适应, 行动上难接受。但是, 课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改成功的标志是包括学生考试成绩在内的综合素质有更大的提高。目前我国的课改一是需要校长和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工作。既要把课堂搞活, 又要把环节抓实。将课堂由僵化变得活跃, 由飘浮变得实在, 活而不乱, 实而不死。二是需要教师从解决身边的教学问题入手。课改并不陌生, “导学案”是在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生成。“课改模式”是在解决身边教学的实际问题, 不断反思、改进、提炼中形成。

(二) 课改须务实避虚, 狠抓重点环节的落实

(1) 抓课改实施方案的落实。一个较为完整的课改实施方案至少有下面几个环节:一是切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改理念;二是课改目标;三是课改雏形 (或模式) ;四是课改推进具体步骤;五是承担课改的人员组成情况。六是课改具体措施及评价、考核、奖励体系;七是保障体系 (含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 。 (2) 抓集体备课的落实。集体备课中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其一, 主备与集体参议的关系。主备是引子, 参议是关键。集体备课重点是“备资源”, 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例子。尤其是“备课标”, 准确将“课标”分解“目标”, 同时明析重难点, 课堂的指向性才能正确, 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其二, 集体智慧与教学个性的关系。集体备课中, 强调资源共享, 但更尊重教学个性。“共案”是智慧的结晶, 但课堂的随机性和教育个体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不是备课的终结, 更不是上课的前奏。教师更多地要把“共案”看作是“上课的资源”, 然后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学对象, 创造性使用。 (3) 抓校本教研的落实。学校领导, 特别是校长、主任一定要把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工作来抓。要始终坚持课堂一线工作法, 将教研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课、评课、磨课等活动中;实施一线工作指挥法, 让改革在课堂一线落实, 让教学问题在课堂一线解决, 让创新在课堂一线体现, 让教风在课堂一线转变, 从而实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 让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提高。 (4) 抓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落实。课堂教学手段更新是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解决部分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培养教师、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5) 抓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 课堂改革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抓落实。新课堂教学一般分为课前准备、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和总结拓展五个环节。其中课前准备 (备课) 又叫“教学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灵活、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 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 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多与学生提前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课堂探究环节是学生喜欢的环节, 问卷结果表明, 92%的学生喜欢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交流合作环节。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 而不是“接受。一个优秀的“主题探究”活动应具备: (1) 巧妙设置结合点, 处理好几对基本矛盾。即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2) 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动手做、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总结拓展要由“学生带着问号来, 带着句号走”向“学生带着问号来, 带着问号走”的课堂总结转变。

(三) 课改须政策支持才能健康发展

1、积极探索评价方法改革。

(1)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环境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是要改变过去的控制评价为解放评价, 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标准评价为情智评价, 三是要改变过去的知识评价为发展评价。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质量监控功能、管理功能、导向功能和甄别选拔功能等。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 尽量减少人为性, 消除指向性。为此, 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最近发展区台账或学生成长档案, 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要把职业道德放在首要位置, 业务素质上重点考核教师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此,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个人档案, 为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校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主管部门要引导学校把每个学生的进步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年加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评价学校育人质量中的权重, 出台学校内涵发展规划和评价办法。

2、大力支持推进课改。

(1) 舆论导向倾心支持。在课堂改革过程中, “传统课堂”与“新课堂”会在较长时间内并存, 在某一时期, “传统课堂”甚至还会占主流。如果改革的举措在长时间内仅仅靠自觉者引领, 缺乏有效的推动和刚性的约束, 改革的价值就不可能体现出来, 甚至有可能会动摇曾经“坚定者”的意志。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 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校顶住压力, 要全程监控、指导, 不断修正和完善奖励措施, 保证课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还应出台刚性推动措施, 让等待观望者非改不可。 (2) 师资整体素质提升倾情给与。唯独教育无论是穷乡僻壤, 还是繁华都市, 教师都可以给孩子健全的、优质的、向上的、美好的教育。关键在于能否组建一支勤勉敬业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特级教师, 全国、市、县级骨干教师、名师在课改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广其教育、教学、教研成果。 (3) 经费保障上倾力支撑。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导学案》的普遍使用、课程开发与建设、校本培训、实验实践活动等都需要经费支持。因此, 优化支出结构, 合理保障经费、激励项目设置势在必行。

3、积极化解“大班化”。

在转变中反思,从反思中提高 篇8

一、从“使用者”到“开发者”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一线的教师按照既定的教材来完成教学大纲。教师有了教学参考书,有的甚至连备课的环节都可省略。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一线许多优秀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有非常好的建议,他们熟知怎样安排教材才能更好地落实知识点,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学校之主要构成部分的教师更应该成为新课改的主力军。

二、从“教书匠”到“研究员”

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教师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新课标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而建立的,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要从事实践研究。

1.研究教材。要上好一堂课,研究教材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尽力吃透教材,才能把握并渗透“三维目标”。其次是要有创新意识,深刻把握章节知识架构、知识点的贯通联系,并结合当地的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生成新教材,生成新活动。

2.研究教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应该研究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练习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研究学法。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是统一体,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要找出学习方法的弊端,剔除不良习惯;对方法好的学生,要做经验总结并推广,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借鉴。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不同,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帮助其确立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主演”到“导演”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如何组织好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具体而言,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三种设计:

1.学习情境设计。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设备,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评价、纠正错误,等等。

2.信息资源设计。教师要确定某个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3.协作学习设计。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评判、探讨各种理论观点,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与评论。

四、从“讲师”到“导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讲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他们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作为“导师”型的教师其主要工作是做好“五导”:

1.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5.教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与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形成完善的人格,拥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角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用先进的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e]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篇9

上述案例中的执教教师有必要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执教教师应对《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出现的尴尬作深刻的反思,找出出现尴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掺杂了谁贡献大、谁贡献小的个人的感情因素,进行教案的再教设计,把课堂引入换成一个问题情境:“ 猴妈妈有6 个桃子,要分给2 只小猴子,可以怎样分?怎样分,它们没有意见?”

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反思的。

政治课堂中的案例及其教学反思 篇10

政治组:武高峰

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们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先前的旁观变成了无助的彷徨,先前的惊羡变成了沉重的惊叹!新课程正在实际地颠覆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教条,我们必须痛苦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作为名新教师,什么都是新的。为了上好一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懒得写教案,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初中的学生比较单纯、活泼热情,乐于与人交往,初中年政治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是自制能力不够强,在交友中对朋友的不良行为不能正确的对待,可能会宽容,甚至盲从、附和。

我针中学生交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对照材料,把自己交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谈一谈“交友中的警示语”,如“居高临下”难获友情;“大大咧咧”易伤友情;“不讲原则”玷污友情;“虚情假意”危及友情„„在议练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而且学生们的发言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这时有位学生讲:“那当然,是兄弟要讲义气,这就是交友的原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及时的解释,我先让学生谈谈“我理想中的好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的好朋友要有与我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要能同我说知心话等。发言结束后,我设问:“我们的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个重要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你在不在乎你的好朋友的品质呢?学生一愣,然后纷纷说“哎呀!忘了!”一个小男生还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头,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哥们义气”的特点就是只讲友情,不讲是非,并让学生讨论“哥们义气”有什么危害。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了许多危害,并总结出“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了“哥们义气”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交友原则,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我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这堂课

从AIG事件中反思什么? 篇11

薪酬决策机制的多元化

美国这次的“奖金门”事件充分说明:高管薪酬,尤其是具有一定比例国有成分的公司高管的薪酬,董事会并非惟一的决策机构。政府、监管机构、立法机构、民众等都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企业的重要启示在于:高管薪酬,尤其是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策机构应该多元化。

首先,政府权力机关应该对企业的薪酬结构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薪酬的封顶值和各种奖金构成。其次,董事会不能作为惟一的决策机构。很多情况下,董事会未必能完全代表股东利益,“股东大会”对高管薪酬的决策影响,应该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最后,民众接受度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透明公开的薪酬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接受小股东及民众的检验。

薪酬水平的差异性

大家知道,美国华尔街金融高管的平均年总收入一般都在千万美元级别。而在2009年2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抛出了“限薪令”,规定得到政府资金救助的美国金融公司高管工资将受限制,最高年薪不得超过50万美元。

这无疑给高管牢牢套上了一个紧箍咒。也正因为如此,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公司纷纷要求退回政府注资,以“赎回”自由身。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国有参股银行和纯粹的私人银行,在高管薪酬水平上的差异是巨大的。另据《2008亚洲银行业高管薪酬体系分析》:从控股股东性质角度看,亚洲地区私有银行高管薪酬平均水平较高,约为国有银行高管薪酬水平的3.3倍。

对于中国国有金融企业而言,如何在市场竞争力与内部公平性之间平衡,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国有金融企业高管的薪酬大大低于私营金融企业的高管,甚至是不可比的。这并非中国独有,美国以及亚洲各国也普遍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薪酬结构的合理化

从AIG首席执行官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笔1.65亿美元的薪酬是2008年危机前合同约定的延期奖金。这个解释看上去似乎合理,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风险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按照首席执行官的说法:不管是经营好坏都要支付,这就变成固定支付的奖金了,没有一点儿约束作用,其延期支付性就变得没有意义。

延期奖金作为一种中长期薪酬安排,应该是激励与约束对等的。除了长期保留人才外,还有风险因素的考虑,即如果后续经营出现问题,或者高管本身出现问题,都应该扣减延期奖金。如果当时签的合约包含这些条款,AIG董事会就有了法律依据扣减高管延期奖金,或许就不会出现这场丑闻。对中国企业而言,应该引以为鉴。

总之,美国此次“限薪令”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带给我们诸多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企业应该依据中国国情,充分吸取经验和教训,考虑多方利益,精心设计高管薪酬机制。管理

(本文作者系德勤人力资本咨询 高级经理)

从课堂中反思 篇12

1 加强学校学风建设

学风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之一,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加强学风建设是迎评创优的重要内容。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 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说, 优良的学风来自于优良的教风, 优良的教风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是优良学风的酿造者。

1.1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加强教风建设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广义上是指教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能力, 在狭义上通常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技能和效果。当前, 教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教学水平不高,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因此,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加强教风建设的基础, 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三是提高教师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既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需要学校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1.2 加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从点滴讲起, 教师要从仪表、举止、坐姿、语调等方面教育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在临床查房时, 不知开门请老主任、教师先进, 而是自己先迈入病房;对教师讲话没有学生的样子, 反而是教师客客气气地讲, 学生心不在焉、懒懒散散地听;在病例讨论时, 老教授们都认真地、一遍遍地看X片、看病历、查体, 学生却好像此事与己无关, 不知错过了多好的经验课, 而这些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带教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不要嫌麻烦, 应从小事做起, 身教重于言教, 要教学生懂得尊师爱教, 先做人后做事。

2 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面对国内外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 学校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生存发展的能力。迎接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 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 讲好课。授课不只是课堂上讲大课, 还包括实验课、技能课、见习课和实习教学活动等。

2.1 备好课

学校要求教师要按照备课“四备” (备教学对象、教学大纲、教材、媒体) 的标准进行备课。

2.1.1 写好教案

按不同的教学对象找教学大纲, 准备教材、参考书和媒体设计。教案既要体现教学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及其科学性, 又要体现基本教学方法、具体方案。每学年的教案必须是新写的, 不能把陈年老教案从书架上取下来拍拍灰又只字不改地拿上讲台。

2.1.2 教案写好后要送教研室主任进行审查并签字

2.1.3 每位教师的教案要复印后放教研室存档备查

2.1.4 制作出合格的现代媒体课件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图文并茂。背景与字幕反差要大, 字的颜色一般不超过3种;除标题和必要的提示性文字外, 字幕不能太多;图表声音要清晰可辨, 简明扼要。

2.1.5 组织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由教研室主任 (副主任) 主持, 在授课前1个月左右进行。集体备课的时间一般每位教师30~40分钟, 每次可安排1~4位主讲教师, 其他教师人数不限。在示范教室或小教室, 主持者请每位主讲教师展示他们的教材、教案及媒体, 讲解如何讲好本次课;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主持者综合大家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建议主讲教师进行必要的修改。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做记录。

2.2 高质量地授好课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授课教师素质要高, 为人师表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举动、言行都要规范, 例如关闭手机、讲普通话、用医学术语和尊重学生等。

3 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3.1 重视多媒体教学, 用多种形式、手段教学[1]

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等优势, 已经预示了其在今后医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多媒体教学仅用于大课堂教学中, 很少用于外科临床见习带教, 这就要求学校教学医院要进一步加大投资, 提倡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对典型病例、少见病例进行原始积累 (可以以专业为单位) , 并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我科部分教师使用自己的数码相机、DV积累资料, 并将其用于临床带教中,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2 重视床边教学

临床教师要深入实际, 选好典型病例, 见习时带学生查看患者,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打开学生思路, 结合患者实际, 抓住要点穿插临床病历进行讲解。如见到一个颅内高压的患者, 可以提出颅内高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同时可找出一些典型的体征讲解给学生, 如偏瘫的肢体, 既可讲解偏瘫的检查方法, 又可以说明肌力的分度。由学生酝酿, 分别发言, 互相补充, 最后结合本例患者的各项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影像资料 (CT) 得出诊断结果, 作小结性讲解。学生普遍认为, 这种方法使人感到紧张、逼迫自己去思考。这样, 学生精神集中了, 思维更活跃了, 记忆也深刻了, 也避免了以往任课教师唱独角戏, 弄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则是昏昏欲睡的现象。

3.3 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征象和各项检查指标, 结合现有的理论知识, 经过大脑的整合加工而得出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的过程[2]。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 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学生, 而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见习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临床思维领域尚是一片空白, 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 临床见习带教必须更加强调正确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细致地观察病情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基础, 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首先要选择好有重要症状和异常体征的典型患者, 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采取临床病例讨论的带教形式, 充分发挥带教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询问、多动手、多思考。

4 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

目前医疗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患者就医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 对临床治疗活动和临床教学的影响明显增加。以往那种在其他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场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沟通病史、体格检查和一些临床操作, 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或不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等状况均有可能会遭到拒绝甚至引起医患矛盾或纠纷, 这必须引起有关行政部门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要在充分保证患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正常医疗行为和临床教学的进行。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使得医疗与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 愿意作为教学病例的患者越来越少, 有的患者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有的患者甚至拒绝接受学生检查, 还有患者见到有带教教师带学生来查房就立即躲避。所以选择教学病例的难度加大, 有时学生就只能看教学碟片, 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从而影响了见习教学质量。

因此在保证患者有关权益的前提下, 要在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带教医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争取使患者配合见习。比如, 在收治患者之初, 与患者及时进行沟通, 争取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对配合教学示教的患者在收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以此来吸引和鼓励患者加入配合教学的行列[3]。在征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理解和同意的前提下来开展教学。摒弃那种“见病不见人”的纯粹把患者当实验对象的恶劣行为;抵御那种利用职权, 牟取私利的不良作风,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医德医风。

5 严格遵守见习组织纪律

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维护正常见习秩序, 保障见习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纪律方面重点强调见习医生要文明礼貌, 准时进入病房, 无特殊情况不请假、不早退、不大声喧闹, 检查患者尤其女患者时要有伴同行, 态度要严肃认真, 不准嘻嘻哈哈。

6 做好见习课的小结和考核

教师在见习结束前应询问学生在见习时有什么疑问、是否有收获等。教师再结合见习的情况, 提出见习时学生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 从而加深记忆。见习结束后, 教师结合见习内容, 提出一个临床实际问题, 考核学生见习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见习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促进临床见习方法的改进。

总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和改革见习教学方法, 以便提高临床见习的质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下一阶段的毕业实习遵守基础。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和教育部所代表的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的评估, 它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一种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的有效途径。外科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进入实践的第一步, 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关键阶段,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见习课, 扎扎实实抓好见习带教工作, 以免见习成为虚设, 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评估,反思,外科临床见习

参考文献

[1]陈宪永, 刘君华.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 2005, 7 (7) :93~95.

[2]潘征, 夏何玲.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体会[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3, 1 (11) :97~98.

上一篇:学校危险药品使用规则下一篇: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特色影视资源的综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