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与反思

2024-07-18

课堂实践与反思(共12篇)

课堂实践与反思 篇1

摘要:数学教学理论的发展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发展,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许多著名的中学都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自己对自主学习的理解, 就如何组织实施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问题,实践,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所谓数学知识再创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 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思考和推测, 自主地建构新知识, 探索并发现规律。学生在探索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体验, 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进步。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不论是“尝试教学法”还是“洋思经验”都向我们表明, 构建“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学习模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自主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

二、当前自主学习的问题检视

反思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 尽管我们的教师很努力, 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制约, 大多数常态课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模式, 教师讲授学生听, 教师提问学生答, 教师布置学生练。教师讲得汗流浃背,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这样的课堂, 教师没有活力, 学生没有动力, 学习也就没有效力。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开展自主学习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教师对数学自主学习的意义理解不到位, 把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对立起来, 尤其是受中、高考的压力, 不敢或不愿意实施自主学习。事实上,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矛盾, 这两者是相辅相存的,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

2.教师对实施自主学习缺乏有效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认为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加以点评引导就是自主学习。这是是教师僵化的运用自主学习的条条框框, 没有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理论, 把数学探究与数学活动等同起来, 把交流与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这就导致课堂探究形式热闹而效率低下。

3.学生喜欢自主学习但参与深度和广度不够

由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开放的, 热闹的, 学生喜欢这种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课堂学习。但是学生的喜欢是相对枯燥的讲授教学而言的,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学习习惯、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 加上教师组织不力, 往往把把自主学习变成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三、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独立的分析、讨论、猜想、实践、验证, 等方式研究学习材料, 进而最终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灌输与培养,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既是新知的建构过程, 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1.自主学习材料紧扣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 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 创设问题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鲜明有趣的生活背景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启动学生的思维。

案例1:数据收集和整理

出示五个奥运福娃, 问你们最喜欢哪一个?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揭晓后, 很多网站开始调查哪个奥运福娃最受欢迎。那么老师现在想了解哪个奥运福娃在我们班最受欢迎。请你和同组一起设计一种调查方案, 然后我们一起选出最优秀的方案来完成调查。

数学的问题情境必须为数学教学服务, 因此要避免设计教材内容的简单问题化的情境, 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数学性。奥运福娃这一问题情境将统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 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很自然的将学生的学习带入这一情境中, 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案例2:图形的平移旋转复习

教师上课前在屏幕上投影游戏:俄罗斯方块。

师:你们玩过这个游戏吗?

生:玩过。

师:好,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玩, 但是他必须背对屏幕, 由下面的同学指挥他玩。

教师请上一位同学, 在同学“左、右、变形”的呼喊声中完成游戏。

师:游戏很好玩,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游戏中蕴含着那些图形变换的知识。

严格讲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情境, 只是一个生活情境, 只是在最后给出一个数学问题。情境过程豪华绚丽而缺乏数学意义, 学生一眼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触动和培养, 没有让学生独立自主研究的必要。

2.自主学习问题循序渐进, 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只有教师善激疑, 才有学生深思考。学生的思维发展源于数学问题的发展, 设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探究问题, 尤其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规律的提炼归纳的过程, 可以有效地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案例3:探寻规律

(1) 完成下列计算, 你有什么发现?

12×11 13×11 15×11

(2) 运用上一题的发现, 猜测45×11的结果, 然后演算, 又有何新的发现?

(3) 请自己举一个例子再次验证你的发现。

(4) 总结你的发现, 说说其中的数学道理。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一个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好问题, 易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而为探究活动提供动力支持。此案例设计的问题, 由特殊到一般, 循序渐进,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在进行“计算、归纳、再计算、再归纳”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也必然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发展。

3.自主学习问题拓展变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学习材料, 帮助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敏捷和创造性思维品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为学生设计多变的学习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比较、归纳, 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案例4:怎么样才最短

问题1.平面上有A、B两点, 你能测出这两点的最短距离吗?

问题2. 在一个直圆锥上, 一只小蚂蚁要从A点出发, 绕直圆锥一周回到A点。小蚂蚁怎样走路程最短?

问题3.河流的同侧有A、B两个村庄, 他们想在河流l的边上建立一个水泵站, 已知每米的管道费用是100元, A到河流的距离AD是1km, B到河流的距离BE是3km, DE长3km。请问这个水泵站应该建立在哪里使得费用最少, 为多少?

问题4. P点处设有一个垃圾站, OM、ON分别为两条道路, 现想在两条路上分别设立两个垃圾桶, 为了使垃圾车能先从垃圾站出发到OM上垃圾桶取垃圾, 然后再到ON上的垃圾桶取垃圾, 最后回到垃圾站的距离最短, 问OM、ON上的垃圾桶应设在何处?

这4个问题都是建立在“两点间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原理上, 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化折线为直线。但是4个问题又不断发展变化, 学生对这样的变式问题进行探究, 必然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4.自主学习过程变“教”为“导”, 确保学生思维的流畅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 而在于导。自主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薄弱的学习能力导致自主学习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需要教师启发引导他们以创新精神去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确保学生探究顺利, 思维流畅。

案例5:二次函数复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函数y=x2+4x-1和函数y=x2-4x+3的异同点, 你打算如何研究?

生: (沉默)

师: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比较这两个函数?

生:从开口方向、大小、顶点坐标、对称轴、增减性和最值6个方面进行比较。

师:采取什么方法研究?

生:我认为应该采用五点法, 画出这两个函数的草图进行比较。

师:哪五点?

生:图象的顶点, 与x轴的两个交点, 与y轴的交点, 与y轴的交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这五点。

师:非常好, 请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这两个函数的形状相同吗? 为什么?

生:相同, 因为这两个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一样, 都是1。

师:既然形状相同, 用平移的眼光来看, 函数y=x2+4x-1可以由函数y=x2-4x+3平移得到吗?有什么发现?

生:将函数y=x2-4x+3先向左平移4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就得到函数y=x2+4x-1。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的“导”要抓住契机和要点, 不是随意而为。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及时发现“愤悱”之处并施以援助, 启发研究的方向。教师适时的提点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教师还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颖想法及时肯定和激励。

四、结束语

受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 学生自主学习必然存在种种问题。因此, 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实施多元化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探索。我们要改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终身受益曾经的数学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张正华, 安国钗.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J].数学通报, 2006 (7) .

[5]宋小平, 王建华.数学课堂学习动力与“教学用问题”研究.数学教育报, 2006 (3) .

课堂实践与反思 篇2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引导和合理安排器乐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三年多的器乐教学实践,总结器乐进课堂的一些作用,如引趣、化难、添彩等。首先教师要选择容易入门的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促进乐学精神,课堂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器乐展示平台。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多种困难,使学生在器乐辅助教学中掌握多种基本技能,如把握音准、稳定节奏、提高识谱能力等。使用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口风琴等乐器辅助歌唱,口风琴键和键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音高在横向和纵向上有了一定的概念,对把握音准有很大的帮助;打击乐器的辅助可以加强音乐的节奏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基本掌握节奏的长短、强弱,能够更好地稳定节奏;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从旋律出发,通过实践练习视奏,谱子不需经过其他媒介的转换直映大脑,识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第三,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会器乐演奏可以帮助变声期的学生和没有自信歌唱的学生延续学习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参加音乐活动更积极主动,弥补遗憾;器乐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既增添了课堂的音色色彩,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新课标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2011年笔者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展示课中教师各个身怀绝技,真可谓精彩纷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大多能有板有眼地演奏一件或两件简单的乐器。令笔者受益匪浅,对器乐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现象深深地触动和激发了笔者。开始着手于器乐进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切实感受到合理运用器乐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引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兴趣的产生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有时与教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选择合适乐器,实践中激发兴趣

简单易学的乐器,是音乐课堂中最实用、最受欢迎且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器具,如口琴、葫芦丝、口风琴、小型的打击乐等。这些乐器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发音容易。指法简单,演奏技巧简练,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周期相对较短。如口琴。大部分学生在三节课内就能掌握一个八度音阶和简单的儿童歌曲的吹奏;五节课内,基本能掌握两个八度音阶和初中音乐书本中等难度歌曲的演奏;八节课内,大部分学生能演奏篇幅较长、抒情优美的流行歌曲。通过实践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演奏一件乐器。这种音乐实践和亲身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

笔者在教学时,将口琴带进音乐课堂。分发口琴时,已经拿到乐器的学生第一时间就尝试着吹奏,他们自己在研究,可想而知,乐器本身就已经深深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了音符“吹”和“吸”的规律,接下来可以让学生练习中音区的音阶。如下图。

这样的课堂实践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因此学习氛围浓厚,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音乐学习状态是主动、热情、投入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器乐教学进入课堂,让器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平凡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在自身演奏实践中体验音乐的美和愉悦。

2、搭建器乐表演平台,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可能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笔者认为如果在音乐课中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平台,会对其终身喜爱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大多数学生没有勇气在陌生人面前表演,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信心;第二,个别学生没有特长;第三,没有表演经验。因此,笔者选择两个班级开展了葫芦丝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几节课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演奏能力,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起初学生胆怯,原因是他们没有表演的经历,后来,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吹奏了《金孔雀轻轻跳》,虽然他的演奏不是很完整,但还是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赏。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是对音乐及音乐课极大的兴趣。还带动了班级一大批同学在业余时间吹奏葫芦丝。整个班学生对音乐课都很喜欢,因为音乐课给了他们寻找自信的空间,学过其他乐器的学生学葫芦丝更容易,他们总能成为班级的领头羊,带动整个班级音乐学习的氛围。

苏联学者索罗维契克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化难

笔者所在中学,学生来自不同的城镇、小学,教学资源以及家庭对音乐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在音乐水平方面产生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不会最基本的音符唱名。内心也没有音准概念。有些学生节奏感有问题,这些个体差异性对音乐课的顺利进行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笔者通过器乐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发现器乐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课堂中存在的这类困扰。

1、把握音准

歌唱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音乐行为,也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歌唱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音准的把握,有些学生内心没有音准和音高概念,有些学生对不熟悉的旋律容易唱偏音,也有一些学生天生五音不全。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使用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辅助歌唱。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如口风琴、电子琴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是最佳的选择。笔者在初一两个班级中采用了口风琴进课堂的辅助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上第一节音乐课时,先练唱音阶,发现有一半多学生唱不准音阶,只能用钢琴辅助。在第二节课时,将口风琴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教学生学习音阶的演奏,在练习音阶演奏过程中,除了练习口风琴的演奏技巧之外,要求他们的耳朵时刻听着音乐,音阶练奏结束后,再次请学生轻唱音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唱准。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口风琴辅助学习,学生的音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笔者给学生上《红河谷》这首歌时,采用的是两声部的学唱。首先要求学生用口风琴分声部练习演奏,两声部完整合奏后,再让学生合唱,学生能唱出较准确的音高来,原因是口风琴键和键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音高在横向和纵向上有了一定的概念,在演奏过程中也熟悉了音乐旋律,对把握音准有很大帮助。

2、稳定节奏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础。有些学生天生节奏感很强,也有些学生对节奏变化不灵敏,演唱一首不太熟悉的作品往往会在节奏方面出现问题。原因是对节奏的变化不敏感、不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节奏型、对时值的长短没掌握好,或者混淆等,比如有些学生不明白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不同,不知道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即使知道节奏的长短,可内心没有节奏感,所以总不能准确地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完美地表现出来,时常在歌唱中出现多拍少拍以及速度时快时慢的情况,继而产生音乐节奏错位或不稳定的现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来稳定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教师将打击乐器分发给一些节奏稳定、善于表现的学生,来帮助稳定节奏。

比如《踏雪寻梅》(如下例),第二声部是节奏型旋律,容易越唱越快,第一声部歌词“骑驴”前有半拍休止符,与第二声部配合时容易受影响,节奏不好配合,所以,在第一声部加入了铃铛,一小节拍两下,由第一声部学生敲,分声部练习时提醒学生铃铛敲了后半拍起唱“骑驴”;第二声部用双响筒稳定节奏,一小节敲四下,即半拍一下。加入这两件乐器后,音乐的节奏感更加明显,再加以钢琴伴奏,基本解决了歌曲的节奏问题。练唱几次后,音乐熟悉了,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把握更加完善。

3、提高识谱能力

新课标提出,初中学生要具备识谱能力,能够跟钢琴或录音视唱乐谱,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然而目前初中生的识谱现状并不乐观。学生认识音符,可当音符组合成旋律时,识谱就出现问题了,甚至跟琴唱谱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班级少数学生能跟琴识读,大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读谱的学习时间所占比例不长,且教师经常会要求学生先唱熟歌曲再唱谱子,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确实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熟悉所教歌曲(或音乐)的乐谱,因为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已经存在于脑中,嘴巴只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音乐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但并非大脑主动性识谱。而学习乐器则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从旋律出发,通过实践练习视奏,谱子不需经过其他媒介的转换直映大脑,通过一段时间的器乐辅助练习,识谱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笔者曾经带过一个班级,学生文化成绩都很不错,可是在歌唱课的时候识谱特别困难,在学唱《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笔者以为学生耳熟能详,所以就直接要求学生唱谱子,结果反复练唱好几遍,还是不能熟练的唱下来。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学过后也忘记了。之后,笔者在这个班开展口风琴学习,从最简单的音符和节奏开始教起,每节课前都要求学生先练习当天要学习的歌曲或者乐曲的主题旋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识谱的能力,他们从开始无所谓的态度转变到很自豪的演奏演唱音乐旋律,这是学习态度的转变,也是识谱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添彩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并在音乐课中尽量发挥各个班级音乐特长生的作用,为课堂增色添彩。笔者在教授钢琴五重奏《鳟鱼》这首乐曲时,乐曲的主题是小提琴演奏,刚好一位学生善于演奏小提琴,于是在导入环节中,请这位学生演奏了一段主题音乐,悠扬、悦耳、动听、优美的乐声深深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引出课题,通过对整首乐曲的分析,学生了解了变奏曲式。在拓展环节部分,出示《小星星》这首歌曲,先请学生用口风琴演奏,再为音乐旋律做简单的变奏,通过练习,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了变化。最后,请两组学生用口风琴演奏这段变奏音乐,小提琴以高八度的形式演奏,并在尾声添加一点加花,还有两组学生填唱歌词,乐声、歌声和小提琴声以及教师的钢琴声融合在一起,学生尽情的表现音乐,课堂上既有快乐的歌声,又有器乐演奏的美妙之声,气氛浓浓,精彩无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素养得到了不断提高。

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要具有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变声期,为了保护学生的声带,一般要求学生尽量少唱或者轻声唱。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天生五音不全,对歌唱没有自信,器乐的加入可以帮助变声期的学生和没有自信歌唱的学生延续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活动更积极主动,更具特色。比如在《红河谷》这首歌曲教唱的过程中,采用口风琴辅助教学,由于这首歌曲是两个声部的合唱曲,笔者在高低两声部专门指定几位学生担任伴奏,这样天生五音不全或者嗓子处于变声的学生,可以发挥他们作用,使他们在为别人伴奏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器乐出发,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后,再慢慢让他们喜欢上歌唱。由此可见,学习乐器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偿。课堂中既有歌声又有学生的乐器伴奏声,既弥补了遗憾,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与反思 篇3

一、教学过程的发展与变革

新课程标准在总结国内外教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主要包含五个要素,即: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过程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目的任务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发挥其最佳效能。

发挥教学过程的最佳功能还需要考虑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有不同的跨度,可以指从小学入学起到大学毕业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指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过程,还可以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综观世界各国课程文本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而“建构主义”也已从“个人建构主义”发展到“社会建构主义”。基本理论的发展变化,也带来了教学理论的变化,进而导致教学过程的变化。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五个阶段;认知主义教学理念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其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包括动机、了解、掌握、保持、回忆、迁移、作业、反馈八个阶段;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对话互动为中心”,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是由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其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包括新知识的习得阶段、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这种教学重心的转移,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接近客观实际。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的观察与反思

这次新课程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高度,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仅推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教学政策,而且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整套大众教育的改革方略,包括强化品德教育,关注人文素养,重视媒体教育,确立两种课程等等,为新课程改革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广大教师及理论工作者投入的改革热情和作出的努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量很大,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既要针对“素质教育”进行课改,又要针对“应试教育”进行“应试教学”,学生每日每时从教科书到教科书,身心发展堪忧,原本应是“文化殿堂”的学校被异化为“文化沙漠”。在这种情况下,留给课堂教学过程改革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2000年,山东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与上海市教科所的联合调查发现:93%的老师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70%的老师课堂对话或提问不能顾及全体学生;75%的老师不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83%的老师喜欢教学的“满堂灌”;91%的老师喜欢针对考试补充大量练习,占用学生课外时间;81%的学生认为教师只用分数评价学生。

通过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还发现,由于教学观念滞后,教育效率低下,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倍功半。这虽然只是农村教育调查的个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农村的课程改革离课改的要求相距甚远。笔者在基础教育随堂听课过程中也深有同感,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认识不深,教学过程的执行缺乏规范,随意更改教学内容的情况屡见不鲜,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

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长期以来,这一模式是我们中小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的主要依据,但这一模式只反映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规律,没有反映知识向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规律。它虽然可以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一些方便,但禁锢了师生的思维,忽略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认知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前进了一步,教学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初步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但初期的认知教学理念忽视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个体心理活动将处于个体外部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对符号性表征进行编码和转换,形成有意义的认知结构。就语言教学而论,它的重点是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了更全面的发展。教学活动过程强调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以互动为中心。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过程。在社会认知的教学理论下,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它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交往。因此这种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活动关系,体现了知识分类教学的思想,能较为满意的解释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差异,但还未能解释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形态的优化

1.基本阶段形态的优选

众所周知,一种教学方法源自一种教学理论,也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和基本阶段。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新的教学理念目不暇接,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而每种教学方法的产生,又会形成相应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体验教学,它的教学过程基本阶段为:①激发兴趣阶段;②实践感受阶段;③体验内化阶段;④强化反馈阶段。面对众多的课堂教学形态,教师应抓住重点,根据自己的特长、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采用最优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知识教学类型的取舍

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概念。知识的分类影响到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判断、方法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兰尼在《人的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了对两种知识的界定,开始重视对两种知识的学与教的问题的研究。

信息加工理论的心理学家大多把知识分成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则包括对外办事的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认知策略,它是关于怎样做某事的知识,回答的是“怎么样”。

一般来说,隐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及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的学习,更适合以体验教学方式进行。实际上许多教学工作者正是从隐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的这种分类学习的重要性上认识体验教学的,当然这种分类方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不可否认,这一类知识的学习具有先天性特点,即主要不是靠讲授,而是依靠亲身经历、体验和变式练习获得与习得的。

3.基本阶段的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整体,就构成一个课堂教学小系统,系统统领过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自然的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学生和教材等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优势领域,激活学生的优势智能,并促进其向弱势领域渗透;教师还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用适宜的方式拓展讲授内容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教学的最佳功能才有可能显现。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认真考虑各种关系的优化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和谐发展,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出现整体的飞跃。

作者系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校长

课堂实践与反思 篇4

何谓“语文味”? “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 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 以共生互学 ( 互享) 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 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宗旨与程少堂先生的理念高度契合, 这更坚定了我们追寻实现高效课堂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决心。在实践中, 我们认为注重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情味、品味是使语文课堂呈现语文味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趣味”的激发与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总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它, 而且会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地探究它。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文本, 在导学案上下功夫。

在导学案内容编制上, 要呈现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吸引学生。如在设计《兰亭集序》导学案时, 我们介绍了古人“流觞曲水”的雅好; 在设计《赤壁赋》导学案时, 我们引入了苏轼传奇般的人生; 在设计《囚绿记》导学案时, 我们介绍了陆蠡与日本人的交锋; 在设计《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时, 我们选编了毛泽东16岁时的诗作; 在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时, 我们搜集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轶事等等。这些内容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 又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 使我们的语文课有了趣味。

在展示课上, 要充分利用激励手段, 让课堂形式有趣。对于展示学生的挑选, 我们可以不断更换形式, 以使我们的每节课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同时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 获得成功。除了常用的“毛遂自荐”式以外, 我们还有“巅峰对决”“一战到底”“点将台”等等。

二、注重“情味”的创设与熏染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点。古人有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 往往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 其中也散布着很多的情感点, 因为作者写作时必定在其中浸透着自己的爱憎。因此, 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情感, 首推创设合适到位的情境。学生入情入境了, 情感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多媒体声、光、影、图等融为一体往往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带来最直接、最强烈的刺激,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情感。教师激情导语的渲染, 也很能调动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还可以采用其他手段, 如情感朗读、音乐渲染等等。善于“煽情”的教师或采用其中一种, 或几种互相糅合, 总能利用合适的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情感, 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情味。当然, “煽情”也特别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一种内在的充满张力的激情, 是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 一味激情四射就有过火之嫌。

动情诵读、圈点批注式的静心默读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 也是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最好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导学案这一抓手, 设计有必要的诵读、默读成功展示环节, 促进学生阅读文本。展示课上, 对通过诵读才能更准确体会的课文, 如《离骚》《赤壁赋》《短歌行》《故都的秋》等, 我们采取不同形式的赛读, 以美读带动鉴赏。对需仔细品读方能领会妙处的作品, 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小狗包弟》《包身工》等, 我们展示导学案上的阅读心得, 促进学生真正走入作品。

三、注重对“韵味”的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鉴赏作品, 首先需要细致揣摩文中的语言。“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强调语言感悟重点在品味涵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要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探究。这些关键词句往往直指文章主旨, 仔细品味, 读悟结合, 自然就能纲举目张, 辐射全文, 从而对文意取得更深的领会。

品味语言, “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 比如比较不同句式, 故意遗漏重点词语, 抓关键词理解, 甚至还有现场表演等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 加深体会, 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 只一味地干“品”, 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 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语文课强调“读”占鳌头,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 加深语言体验, 既理解了语言又积淀了语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 “读好了, 什么都在其中。”

品味语言, “写”字殿后。“学会表达”是学生必备素质之一。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要呈现语文味, 当然离不开写了。设计导学案时我们刻意注重了写的训练。如在设计《荷塘月色》导学案时, 我们设计了精彩句子仿写; 设计《再别康桥》导学案时, 我们请同学用一副对联表达出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 设计《故都的秋》导学案时, 我们要学生借助文中意象写一首小令; 设计《鸿门宴》导学案时, 我们请同学们为项羽写一段铭文等等。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与认识 篇5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通过几年的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的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寻求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解题的理由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没有同一题目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来解?例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时,让学生在准备好的一张半透明的薄纸与另一张纸片之间垫一张复写纸,在薄纸上画,然后抽出复写纸,并使两张纸上的三角形仍保持重合,再用一枚图钉在点A处穿过,将薄纸绕点A转动一个角度,让学生寻找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点、对应点、对应角,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这一个个“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很快便产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探究新课,由学生发现图形转动的角度即旋转角,再得出旋转角相等这个结论。诸多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坚持不懈,潜移默化,教师要运用机制善于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各种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探求、领悟、发现、创造的习惯。

在讲解七年级“因式分解”内容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回想整式乘法中平方差公式,然后把这条公式反过来运用就可以得到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逆用乘法公式将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公式法,这个公式就叫做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应用这个公式时,让学生总结这个公式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总结,得出了三个特点:两项、异号、偶次方。凡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题目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找到解题的关键,自己总结每节课的主要内容。随着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高,我要求学生做到阅读概念要理解,会判断,能叙述和举例;阅读法则或定理,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掌握推理、证明过程;阅读例题,要审明题意,注意解题格式和运算步骤。阅读完课文后,掌握课文的知识要点。

二、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反思的对象。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这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回想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再比较“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区别,让学生自己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再把“一元一次方程”改写成“一元一次不等式”,探索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比较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思考问题,而解决问题经常一开始就需要通过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综合各方面知识来发现问题。

学生最怕的是应用题,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我让学生积极动脑寻找已知量,寻找所要求的未知量,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设立未知数,找到所要列的方程,看谁的方法更好。如在讲解“可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例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上海至南京的距离390千米。4月全国第五次火车大提速,上海至南京的火车提速后的运行速度是提速前的2倍,并且比提速前快3小时到达,那么提速前和提速后上海至南京火车的速度各是多少?首先让学生分清题意,这是一个行程问题。找出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两个,一是提速后的运行速度是提速前的2倍,第二是提速后所用的时间比提速前少3小时。学生分析题意后,甲同学是这样做的:设火车提速前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则火车提速后的速度是2x千米/小时,方程是390÷x-3=390÷2x。接着又问:还有没有其它方法。乙同学是这样做的:设提速前上海至南京需要x小时,则提速后需要x-3小时,方程是2×(390÷x)=390÷(x-3)。这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正确的,列出方程来解是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更能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英语生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篇6

一、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会用英语谈论英语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by+ving”短语;写一篇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小短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熟练运用“by+ving”短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英语学习为话题,重点是谈论英语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中,后进生多,优秀生少;家长对于孩子放任自由的多,关心督促的少;学生消极学习的多,积极学习的少;学生课外学英语的时间少,英语要背的东西多,抓好背诵落实很难。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实际,减负高效是课堂的重中之重,突出重点、激发兴趣、精讲精练、适当提升、当堂落实是关键。

【教学媒体】PPT、投影仪。

【教学过程】

Step 1.Showing the aim.教师展示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展示目标,引起学生注意,具有导向作用。

Step 2.Brainstorming.教师示范;给中心词“ways”,进行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思维,口头复习英语学习方法。

Step 3.Classifying.教师引导学生对众多的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和分类;学生复习并且对英语的学习方法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分类,有助记忆。(短语)

Step 4.Presentation.复习如何问与答英语学习方法的句型;学生复习运用“by+ving”短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如何用英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句型)

Step 5.Summary.引导学生小结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常用的短语及句型;学生小结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即如何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

Step 6.Practice.教师示范,布置任务;学生两两对话(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口头训练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

Step 7.Competition.教师计时,统计结果;学生分组竞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重点训练学生对本堂课复习重点内容的熟练度。

Step 8.Writing.教师布置任务,个别指导和帮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后编写一个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语段(关键词:way, take, teacher, join, really)。

设计意图:链接中考。笔头训练复习的重点内容,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Step 9.Showing.教师展示和评价不同程度学生的作品;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以生为本,展示作品,提高信心,合理评价,激发兴趣。

Step 10.Test.教师监督检测;学生当堂完成检测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能当堂掌握教学目标,是否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11.Homework.

Level A (基本型)

1.Review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Unit 1.

2.Write down six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Level B (提高型)

1.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2.Find mor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on the Internet.

【板书设计】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A: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 I study by making flashcards/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by reading the textbook/by making vocabulary lists/by listening to tapes/by working with friends.

【教学反思】本堂课重点是让学生会熟练运用“by+ving”短语来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头脑风暴直接导入,激发学生思维;接着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分类,帮助学生记忆;然后学生通过两人对话、四人活动和小组竞赛,突破重、难点(使用“by+ving”短语来谈论英语学习方法);最后的“中考链接”和“学生习作”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得到笔头的训练,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施英语生本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坚持“一切相信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核心教育理念,把“以学生为本”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的引导应点到为止,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英语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手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尊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拥有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合作学习,做好“兵教兵”工作。让已学会的学生教还不会的学生,让已掌握的学生帮助未掌握的学生。这在英语的课堂对话操练、课外落实单词和句型等的过关方面都能发挥极大的作用。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座位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坐在一起,做到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难题。通过同桌学优生的帮助,使学困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通过“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提高课堂的实效。英语的“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包括口头训练和笔头训练与检测。“学—练—测”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要求学生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训练和检测, 这些题目设计典型,紧扣中考,有针对性,记忆和运用相结合,使学生不至于陷入题海之中,做到既减负又高效,是真正的“生本教育”。

4.用竞赛的形式和记分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全班分成4个大组或8—10个四人小组,课堂任务通过大组或四人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来完成,在全班学生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教学活动Step 7 Competition的“竞赛活动”使得全班学生为了大组的荣誉而战,没有人偷懒,真正做到没有落下一个学生。特别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激励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激励,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评价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评价并不能取代一切。一方面,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育不能被评价所取代。教师不能把管理学生、管理课堂、高效教学等都寄希望于评价标准上。不能以“一评了之”取代一切教育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不能以评价代替惩罚。一切课堂竞赛活动和评价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作为一种惩罚标准。如果依据课堂评价结果来决定学生的作业数量,学生只能是畏惧乃至抵触这样的学科和教师。

5.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的展示让课堂变精彩,让课堂更有生命力。首先,学生通过陈述事实和观点,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学生的观点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共同提高。其次,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得到同学的认同,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激励其再接再厉,同时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励其他学生上进,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Step 9 Showing“写作展示”, 不同程度的三个学生先后上台展示当场写的小作文,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他学生给予点评,最后教师点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之,英语教师要坚持生本教育“一切相信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核心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呈现生命的神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7

1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现实需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践, 勤于思考”“高中阶段的物理课, 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认识论角度看, 物理科学认识获得本质上就是探究, 放手让学生思考, 使探究贯穿课堂, 则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学程序化, 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 生硬的学习, 弱化了“知、情、意、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重知识, 轻方法;重讲授, 轻活动;重结论, 轻过程;重机械训练, 轻思维探究;”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过分侧重于知识的灌输, 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压抑了他们主体性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应用能力及科学态度、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脱离实际, 机械训练, 学生负担过重, 对物理敬而远之。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如学生上课听得懂, 但课后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因此,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 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 还主动权于学生, 让他们自主愉快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勇于展示、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2 探究式教学特征

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 教学民主化, 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锐意进取, 注意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在教学原则上,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要求具有非常规性, 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教材内容的翻版, 可以是教材内容有意义的延伸和超越, 或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解答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在同一课题下, 探究视角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 均有较大的灵活度, 为学习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

3 让课堂充满“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有效的物理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 “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思考。

3.1 精心设计实验, 拓展探究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时从实验中提出以下6个设问:

(1) 当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螺线管时, 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 什么时候产生感应电流?线圈中有磁感线就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3) 如何产生感应电流磁场?什么时候产生?

(4) 感应电流磁场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5) 磁铁的N极下插时为什么感应电流磁场会产生N级与之相斥?

(6) 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揭示出教材所研究的问题,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而且向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 通过创造这样的机会有助于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共享成功。

2.2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 深化探究

由于本质往往深藏于现象的背后, 人们容易找到的是事物间表层的、非本质的联系, 加上学生认识存在差异, 对同一个现象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是很正常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 别的学生就有机会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明的地方, 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于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展开讨论, 讨论中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知识。此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需要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问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到意义的最终建构都需要进行学生相互交流信息, 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则要尽可能地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讨论、乐于公开自己的成果和困惑。如, 在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教学时,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 使抛出的物体不落到地面上来, 这个课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强烈的冲突, 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这时我不着急把问题点破, 把结论全盘托出,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再与同桌讨论, 最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对全班同学说出结论。引导学生从平抛运动的规律出发, 认识到要使抛出的更远、只有增大抛出高度延长落地时间、增大抛出速度到使抛体物体的速度满足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而万有引力正好提供向心力, 这时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来。教学实践发现每个学生都能设计出这个方案, 推导出人造卫星的速度,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 这是人造卫星的原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全可以与牛顿相当, 这时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经过这样的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很难忘的。

2.3 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探究

如在学习完了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要求学生设计一颗同步卫星, 向学生讲清“同步”的要求后, 由小组学生集体完成, 最后每个小组汇报, 令教师激动万分的是他们都确定了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 计算了离地面的高度和运行速率。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也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了延伸, 将思维引向深入, 因此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 用心去思考, 发明创造不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4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问题和实验要具有基础性, 源于课本, 但要高于课本, 要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 把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恢复到鲜活的原生状态, 这就能唤醒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 提升探究问题的欲望。

2) 要立足于发展, 体现发展性, 促进三维目标达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和学生观, 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来设计教学, 从有得于用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努力引导学生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自主钻研,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

3)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爱每个学生, 体现全体性。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品质各不相同, 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也往往不同,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实际, 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 激发他们的挖掘潜能。如在合作学习中,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和能力不够, 往往不爱或不敢动手, 不爱或不发言表达。教师要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 让他们乐于参与, 日有所进。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机融合起来, 不能在强调某方面的同时, 又忽视了其他方面, 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4) 注意思维的开放, 体现创新性。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自己变题”等创设情境, 引发思维的“冲突”“发散”“开放”“拓展”, 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 进行再拓展。

5) 要认真调查研究高中学生总体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层面, 要充分了解校情和学情。探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 确保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此学习过程, 切忌贪大求全, 过多地耗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 加重学生负担。

6)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在探究过程中, 很有可能越过教师事先“预设”的思维轨道空间。在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 教师绝不能回避、压制、排斥, 而是要接纳、鼓励、营造适合能力培养的民主环境, 通过“师生共鸣”和“和谐共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肥沃的土壤。

当然,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不问, 而应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要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创设必要的外部条件, 如, 资料、器材准备、信息环境的预设等;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 引导学生正确探究、指出误区, 把握探究方向。总之, 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让其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学会创新, 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最后, 值得指出的是探究性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应用, 但不要形式化, (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式) 不能丢掉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知识技能、重基础理论、重过程方法”的优良传统, 要确保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的领悟, 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 发展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水平, 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的升华。

摘要:学生常常说:“高中物理好难, 听得懂但用不来, 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作为教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需要教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透彻理解, 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思维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能学好物理,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奋斗。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过程,实验,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课堂实践与反思 篇8

现如今, 在初中阶段进行的历史课程的教学, 其不仅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试点科目, 而且还是构成初中生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 其不仅是增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而且还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打造有效课堂的时候, 首先就是需要树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他们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鼓励他们积极乐观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培养他们的疑问精神, 让他们敢于发思, 敢于提问,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逐渐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明确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才可能确保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因此, 在教学过程的途中, 历史任课老师要适当地改革其教学方式, 把课堂重新交付于学生,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 用一种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教学途径去, 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 初中历史老师还可以在课堂适当地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初中生们营造一个欢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此外, 还可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用历史的眼光, 去看待、分析一些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 还可以开展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去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让同学们积极地去思考, 寻求问题的答案, 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且在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 任课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 让大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相互学习, 交流心得。

所以,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 任课老师首先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详细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使他们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三、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

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 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 为顺利开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 任课老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 努力用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 去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这种新颖的方式, 不仅不会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 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的方式, 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比如像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历史老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商定接下来的历史课堂的具体形式、历史作业的布置方式、课堂纪律规定等内容, 充分的尊重学生的选择。然后,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立法委员”, 用匿名的方式, 在每节课上, 选取一名同学, 让他写出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治理课堂的良策, 然后, 再由与学习委员、课代表一同讨论整理出各个方案, 让经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当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时, 这项措施就可以在课堂上顺利实施了。

通过以上这种形式, 先让学生自己看到了问题所在, 然后, 发挥大家的共同智慧,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再然后通过举手表决的形式, 让他们自己选择维护课堂纪律的形式, 不仅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民主平等意识, 树立了他们的遵纪意识, 约束了他们的行为, 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保障了有效课堂的顺利实行。

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 只有在课堂上,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 才能确保有效课堂的高效实施, 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 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引子”,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 在讲述“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播放一些《康熙大帝》等电视影像或者是电影的部分剪辑, 以此来引出康乾盛世, 让同学们先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大体的概况;再比如, 在讲述“对外开放”政策时, 可以先播放一段《春天的故事》等。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入, 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确保有效课堂的高效实施。

同时, 在培养其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还需要适当得增加一些课堂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去培养初中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会他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而不仅仅是一些书本上枯燥的知识。

五、结语

总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 进行有效课堂的实践, 任课教师必须先确立明确教学的目标, 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 为开展其有效课堂提供前提保障。然后, 再将课堂交还于学生, 确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最后, 在实施的过程中, 还要进行相应的反思, 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生活是一门艺术, 而教学则更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而言,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是广大教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因此, 本文根据笔者实践教学经验, 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石坚.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考试周刊, 2013 (100) :142-142.

课堂实践与反思 篇9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具是创设情景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 它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汉语为母语的小学生最初接触英语时, 都习惯用汉语模式进行思维, 把汉语作为中介使英语和所要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具展示英语的词和句的意义, 避免心译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缩短了呈现的时间, 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2.趣味性原则

儿童与游戏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课堂上适当地增加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凑的趣味性活动项目,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快乐地学习, 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3.实践性原则

小学英语课时少, 教学时间间隔长, 这对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学生来说很不利。在教学中, 只有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增大实践的量和度才能够有效地操练和巩固语言知识, 然后再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情景教学的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感知型的情景教学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有三种方式: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主要用于词汇教学中, 如, 谈论喜欢的季节、教室设施;正在做的事情、朋友的长相和性格、购买衣物等话题直观、简洁, 就地取材, 有效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图片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东西是行之有效的。

2.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理解型的情景教学

电教手段有很多, 如PPT、录像、录音、CAI、Flash、Authorware。录音机是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多的, 操作方便又容易控制的教学媒体。它首先提供真正交际的语言范例, 可播放英语歌曲, 配乐小诗、童谣、故事等, 录像的优点是声音、图像、语言文字、动作结合, 再现真实情景, 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对话的意思并尽快地模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和体验愉悦。课件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环境或虚拟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的场景和事物, 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 它在教学中起到刺激感官、加深印象的效果。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操作型的情景教学

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 给学生自己表演的机会, 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中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小组之间的调查活动了解对方的信息。如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出行,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询问出行的目的地和选择的交通工具并作调查统计。最后, 学生代表展示表演活动的成果。

4.拓展教材内容进行体验型的情景教学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播放英语歌曲、歌谣。由于歌曲、歌谣节奏轻快, 韵律优美, 简单易学, 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感受语言的浓厚氛围。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学习用品之后, 进行吟唱I have a/an…Me , too.六年级第一单元歌曲How do you go to school?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再编出自己创作的作品, 成就感大增。Storytime动画故事的观看, 让学生感受到高于教材的语言使用。英语动漫是学生们喜欢的节目, 迪士尼神奇英语、棒棒英语等优秀的英语学习资源都是学生学习感受英语的好材料, 这些材料拓展深化了教学的内容。

三、情景教学的反思

课堂实践与反思 篇10

奥苏贝尔曾明确提出:“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建构主义理论亦是倡导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下, 让学生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 强调教学内容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的, 而是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亲历发现, 即心理学所列举的“同化”和“顺应”.而孔子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又云:“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则从正反两方面道出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情感对教学的高效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学生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 表现为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加以科学联系的倾向性[1].这种倾向性就是学习的原动力, 没有这种情感动力, 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积极发生.

通过教学理论的研习,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笔者提出“三点一线教学法”, 其核心要素的第一点, 即清晰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点, 即掌握新旧知识联结点与学生心理特点;第三点, 即了解学生思维兴奋点和能力创新点.“一线”则强调的是课堂教学需按照“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一流程线来组织教学, 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结构主线安排井然有序, 思维主线发展层次分明, 即使简单的物理问题也不简约其研究过程,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优秀的研究品质.下文以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为例, 设计其教学主线是:创设情境———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理论认知的概念形成教学模式, 让学生感悟物理概念形成的科学理性通道, 领悟概念学习对物理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与无穷魅力.来阐述“三点一线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二、“三点一线教学法”实践示例

1. 运用认知冲突,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探究始于问题, 问题源于质疑, 而质疑往往出现在新旧认知发生冲突之时.在此课题探究过程中, 先让同学回忆旧知:你能观察到家中的白炽灯的灯丝出现颤抖现象吗?使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再通过实验演示, 出现了与学生日常常识相悖的实验现象, 学生大惑不解.教师适时展示隐藏于木盒后的磁铁, 引导同学通过已掌握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知识, 十分自然地创设出交变电流的问题情境.

【实验探究1】实验:教师自己动手制作一木盒, 将一只“220V 60W”白炽灯放在木盒内, 前置一凸透镜, 接通电源, 同时让一马蹄形磁铁靠近白炽灯, 让学生观察灯丝放大的虚像, 同时请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验探究2】实验:将普通小灯泡连接到发电机的两端, 观察实验中小灯泡发光强度变化情况, 对此你有何猜想?请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命题.

【实验探究3】实验:将红绿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二极管并联, 连接到手摇发电机的两端, 观察实验中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 对此你有何认识?

通过实验探究1, 教师因势利导, 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出学生思维兴奋点, 为课堂教学成功奠定了现实基础.而实验探究2与实验探究3, 通过合理猜想, 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感性认识.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 概念的建立过程受到诸如感知觉、语言、记忆、演绎、推理等认知活动的影响[2], 而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 会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思维坡度.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和科学的概念描述, 又能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以升华, 概括出概念建立的科学思维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2. 辨难释疑, 体验概念建立的科学过程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 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 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教学中可先设置会导致“悖论”的物理情境, 通过演示电容器耐压值的实验, 让学生正确理解有效值与峰值之间的差别, 激发起学生的心理冲突, 再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两个层面, 引导学生科学建立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概念, 深化其对物理学习精髓的把握.

【实验探究4】实验:将电容器 (16V, 500μF) 接在学生电源上充电, 让学生先观察其铭牌值, 然后接至16V学生电源, 让学生猜想, 会发生何种变化?

实验现象: (略)

在学生的极度诧异之时, 教师揭开谜底, 过渡说明:电容器铭牌上电压值指的是其允许的通过交变电流峰值, 而实际上, 交变电流的峰值不适宜于表示交变电流产生的效果, 在实际中通常用有效值表示交变电流的大小, 此实验中16V学生电源其实指的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实验探究5】设计问题, 探究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如图1所示, 电流i通过一个R=1Ω的电阻, 它不是恒定电流.

(1) 怎样计算通电1s内电阻R中产生的热量?

(2) 如果有一个大小、方向都不变的恒定电流通过电阻R, 也能在1s内产生同样的热, 这个电流是多大?

在学生进行理论探究过程中, 教师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所为”主要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置合理的教学台阶,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来感知表象, 并能对其有效整理和初步分析, 进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而“有所不为”指台阶设置应具有多样性特征, 目的是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理论探索的学习环节, 具体操作和分析判断仍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3].

3. 创新能力, 正确领会正弦式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教材有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 在描述某些复杂的物理知识时往往采用一些策略性表达, 而不苛求知识的精确性和逻辑性, 如本节中正弦式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关系的定量表达的推导, 教材就没有作出要求, 这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策略.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以“澄清知识”为由而超越与教材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 一味“拔高要求”, 也不能对这些知识的背景“视而不见”, 忽视对蕴藏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拷问, 而应以此为线索和载体, 寻找学生能力的创新点, 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有名言:“对以往知识的熟知和对新鲜事物及其发展前景的敏感, 是一个人的创造力的源泉.”据此,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图象知识, 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了有效值的科学内涵, 体现的正是这一科学精神.

【实验探究6】思路点拨:正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I与峰值Im之间存在的关系, 其证明需用到高等数学知识, 所以教材只提供结论, 无法予以证明, 现在教师设置学习台阶, 让同学们利用熟悉的图象法来证明此结论.

步骤1, 先写出正弦式交变电流的数学表达式;步骤2, 让正弦式电流通过一电阻R, 作出P-t图象, 利用图线与t轴包围的面积, 求出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发出的热量;步骤3, 结合有效值的定义, 求出正弦式电流的有效值与峰值的关系.

教学台阶设置: (1) 正向迁移:通过匀速运动v-t图象求位移的类比, 得到P-t图象求焦耳热的方法 (如图2所示) .

(2) 数学分析:正弦式交变电流i=Imsinωt, 且P=i2R;因此交变电流的功率表达式P= (Imsinωt) 2R, 运用三角倍角公式, 进行数学变换, 即P=Im2R (1-cos2ωt) /2.因此可先作出P=Im2R (1-cos2ωt) /2的图象.再利用P-t图象的“面积”求出交流电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 然后利用Q=I2Rt, 运用等效变换成“矩形面积” (如图3所示) , 即可得出正弦式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与峰值的关系:

三、对“三点一线教学法”实践反思

1. 科学方法的渗透和建构比具体知识更重要

“三点一线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 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统一体, 因此按“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实施教学, 能有效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知识为显性载体, 而着力对学科思维方法渗透, 对学生而言, 本节课中交变电流的规律表达只是众多物理知识中的“沧海一粟”, 而本课题教学中分析问题由具体情境入手, 即核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再度假设——设计方案……润物无痕, 对学生的发展则更有意义.

2. 体验与探究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点一线教学法”强调研究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也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即课堂教学需重视学生的亲历性, 这也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是一致的, 即教学中不能漠视学生已存在的经验世界而像瓶中灌水那样去给他们装入新知识, 而是要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着力让学生在亲力亲为中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获得新知识, 激发起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和对物理规律的探究热情, 这无疑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新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Joseph Ciaccio.完全积极的教学——激励师生的五种策略[M].郑莉, 阎慧敏,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观念 角色 模式 动机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实现三方面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作为传授者、组织者、控制者,向学生传授知识并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教师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学习者,教学几乎是一种单 向传递的方式,教师把自己的“需要学什么”和“应当怎样学”的标准强加给学生,满足于“要学生跟我学”。这种教育观念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缺乏 情感交流,陷入一种无生气的状态,导致学生上课参与意识不强、英语学习兴趣不浓。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语教师唯有更新观念, 建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才能有效地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构建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公平、合理、客观并全面地评价学生。

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实现授人以渔

课程标准强调, 高中英语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真正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不过是授人以鱼。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传授自学方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这种思想来处理教学: 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们自己解决; 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给学生一种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翱翔。要教会学生查字典;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复数、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律;用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等语法内容;指导学生建立“做学习有心人”的学习卡片,随时记下单词的合成、转化,派生词和反义、近义、同音词;帮助学生过好音标关,用读音规则来拼写单词;坚持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先听录音,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等等。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构词分析能力和推断能力;帮助学主具有论证能力、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句法分析的能力。在句法分析的能力上,提醒学生以求正确理解,否则就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培养学生的句法分析能力对自学十分重要。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而且还学到涉猎知识的方法, 并尝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 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 督促自己主动学习, 以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亲切的语言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如好奇心、对成功和自尊的渴望、乐玩(love or fun)及好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设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上要注重形象鼓励、语言鼓励,争取与学生平等相处,增进师生间情感沟通。教师可用形象鼓励、语言鼓励等方式,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形象鼓励,要面带微笑,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到教师非常重视他,以此拉近师生 的关系,而不是显得满不在乎,漫不经心;若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教师要给予表杨:Greed/Interesting/That is a good idea/I’m glad to hear that/That’s what I thought.…教师的话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参与交际的信心。若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说“no”,而是辅以关心、激 励的表情,使学生体会到温暖和力量。教师还要使用一些建议性的、易于接受的、委婉的表达方法:“You need work harder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而不是说那些伤害学生自尊、挫伤积极性的话语:“You aren’t studying hard”“you’re so stupid/numb/stubborn/dumb.”

四、采用现代媒体技术,打造趣味英语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篇12

一、当前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直接目的;二是以鉴定课堂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其操作方式基本上是:首先, 制定一个评价标准 (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评价量表, 二是概括性问题, 三是评价量表与概括性问题混合) 或设计测试学生学业成绩的试卷;其次, 由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对某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或对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测试;最后, 综合统计分析, 得出评价结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和教师是这个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亲身体验者, 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情况较为了解, 也就较有发言权。另外, 当前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十分关心, 通过孩子的作业、考试成绩、交流信息以及在家里的表现等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 对其价值也能做出较为客观、有效的判断。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评价课堂教学活动

这里的教师主要指教师自我、校内外同行和领导。在学校里, 这种评价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常规课评价、观摩课评价、竞赛课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等。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经历了不断演变过程, 大致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特征的评价标准:一是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注重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效果等方面[1] 。它主张教师要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自觉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倡“教师有条不紊地讲解”和“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的课堂教学秩序。导向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二是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它大致始于2001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标准》以后, 注重以学生“学”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交往、思维和目标达成状态[2] 。它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秩序。导向教师应从注重课堂教学状态着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常以考试形式实现, 一般由任课教师、年级组或区教育学院教研员等编制试卷,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测试, 以鉴定学生学业成绩高低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活动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中国, “学生评教”“下移”到了中小学, 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业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校的“学生评教”标准, 其内容主要涉及师德、教学水平、作业及辅导等方面。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对象,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 他们作为受教育者, 较能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学习需求;他们作为学习者, 较能认识和觉察到自己和同学在课堂上的各种学习表现和效果。因此, “学生评教”的结果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也会产生偏差,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生间的感情因素。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师生间的接触和互动, 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感情, 这种感情因素带到评价活动中会给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偏差;二是学生能力的局限性。“学生评教”标准是教师课堂教学数量或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 对其认识和理解因学生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三是评价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并非完全理性的评价主体, 其易受教学条件、课程性质、评价环境以及学习状态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为此, 学校领导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评教”结果为学校教学决策或改进课堂教学服务, 切不能以此给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排名次、分档次。

3.家长评价课堂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家长较为关注孩子今后的前途, 由此,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有很多中小学开展了这种评价活动, 通过网络, 笔者查阅了23个省或直辖市的119个县、镇或学校的家长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料或信息。其一般形式有利用教学开放日或开放周开展评教活动, 也有学校在每学期末运用评价表或调查问卷向家长征询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其内容大致有对学生关爱程度、作业量是否适中、作业批改是否认真、是否体罚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是否做过有偿家教、是否委托家长办过私事、是否为学生乱订购学习资料、是否有吃请收礼情况、与家长沟通情况等。仔细分析这10个方面, 只有对学生关爱程度、作业量是否适中、作业批改是否认真、是否按时上课4个方面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状态, 其余6个方面主要衡量教师师德水平, 对导向教师课堂教学没有直接作用。家长评价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其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不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 只是根据孩子的作业、考试成绩和一面之词来评价, 其结果是不全面的;二是家长评价带有感情因素, 对平时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教师评价较高, 对有意见分歧的教师, 可能会借机发泄不满, 评价较低;三是家长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 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二、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已意识到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活动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多元, 逐步开展起来, 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从整体上审视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定位不够正确

由上述分析可知, 以鉴定为目的的评价活动占多数, 这可能与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与评价活动有关人员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是导致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紧张, 教师和学生脑子想的不是“如何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效率”, 而是关注评价的等第或分数, 于是教师往往会出现“演课”而非“上课”的虚假教学行为;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 以致削弱或丧失学习兴趣。二是以鉴定为目的的评价标准由于为了追求易操作、评价信息处理客观和评价结果好比较的目标, 其往往是定量化的, 不能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会误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三是以鉴定为目的的评价活动对于产生评价结果背后的原因分析较少, 使教师或学生只知道自己所得的等第或分数, 不太清楚自己的教学或学习哪些地方有问题, 需要如何改进, 这显然是不利于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或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

2.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不够全面、科学

课堂教学评价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3]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其主要看学生和教师听课的满意度以及家长由孩子反馈和变化得出的满意度;二是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目前许多学校只看学生学业成绩高低, 这是不科学、不全面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中考”和“高考”这两根“指挥棒”。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教育选择“中考”和“高考”这两种形式, 是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较相适应的, 在没有更好办法取代他们之前, 我们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他们的不足或产生的负面影响。2001年,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 在国家层面上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且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3.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笔者认为,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情况, 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的效果,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 才是较为科学的。二是没有很好地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评价现在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不能量化的, 只能运用定性方法;另一种是过分追求定量方法。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运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和分析评价信息, 这种追求精确量化的倾向使评价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是, 鉴于今天的科学发展水平, 要对评价信息做到全部量化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无此必要。因而一些定性方法对评价仍是必要的。三是忽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再评价。这将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证;评价标准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不到及时了解, 会丧失迅速改进的机会;评价活动的效益得不到清晰认识, 会延误优化后次评价活动策略的做出。

4.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利用不够充分

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结果反馈的方式欠科学。评价结果要反馈给学校领导, 为教学决策提供信息, 这一点绝大多数学校都做到了;评价结果要反馈给被评教师,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自觉改进工作。这一点有些学校做得不够好, 不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教师, 只是作为发放绩效工资或奖金等的依据;评价结果公布于众, 这本意是让被评教师互相借鉴, 或者通过造成公众舆论, 促使被评教师改进教学。但是在实际评价活动中, 运用这种反馈形式要慎重。二是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不够。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信息和结果十分丰富, 认真、全面和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 汲取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才能较好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三是学校领导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帮助力度不强。学校领导不能只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发绩效工资或奖金等, 而是应该多为教师改进教学创造条件, 譬如, 校本培训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设置课程或培训内容, 扎扎实实把课堂教学质量搞上去。

三、当前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质量的对策

根据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要使课堂教学评价更好地发展, 有效发挥其导向、诊断、激励、交流的作用,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对课堂教学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不能向纵深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关。在这里至少要增强两方面的认识:第一, 课堂教学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状态, 诊断存在的问题, 找到改进的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领导要把评价活动当成学校科学管理和决策的手段, 而不是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门面”以及对付教师和学生的工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学校开展评价活动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并非与教师“作对”。至于学生和家长也要知道, 他们不只是一般地打打分, 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是在帮助教师或学生了解自身的教学或学习情况, 寻找存在的问题, 最终受益的是学生自己。第二, 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均能从各自的角度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 其评价结果对于促进学校教学管理, 改进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具有较大作用。但是, 他们的评价结果有时也会产生偏差, 其不能作为否定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理由, 在以“诊断和改进”评价目的为主导的条件下, 通过分析和研究, 这种偏差不难发现, 并能及时加以纠正, 使评价活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评价目的由鉴定向诊断和改进转变

在课堂教学评价两个直接目的中, “改进课堂教学”目的的内涵与课堂教学评价最终目的相同, 而“鉴定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 往往与后续的“奖惩”决定挂钩, “奖惩”活动搞得好, 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学习。反之, 非但不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学习, 反而会引起各种矛盾, 产生内耗。再说, 鉴定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一般至少要过一学期才能进行, 如果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有问题, 等到一学期后再发觉, 为时已晚, 这时一门学科的教学或学习基本结束, 很难进行补救, 而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目的的评价活动随时可以进行, 一般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一个教师或学生在其教学生涯或学习生活中, 总会遇到对其教学效果或学习水平进行鉴定的评价活动, 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鉴定性的评价活动要与以诊断和改进为目的的评价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后者作为前者判断的基础、理由和证据等, 同时前者也能促进后者的提升。

3.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应深入研究和实践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科学和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 它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这是学习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当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受益终生;三是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的规律, 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承担的任务, 致使学生有完善的人格。为此, 我们不仅要评价“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程度, 而且还要衡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目标的达成度。“知识与技能”评价的技术已较为成熟, 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同时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两方面的评价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诚信环境要进一步改善, 人们的规则意识要不断增强;二是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评价意识, 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三是科学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技术的成功开发, 譬如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等。

4.尝试建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就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 而建立起来的学生评教、同行和领导评教、家长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以及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有机综合体。建立这种评价系统主要基于以下几条理由:一是能使课堂教学评价过程较为规范和易操作。有了这种评价系统, 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搜集和处理评价信息, 不仅评价活动易管理, 而且评价信息搜集和处理客观和准确, 评价结果质量较高;二是能以诊断和改进为目的经常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系统不仅能使我们经常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而且能为鉴定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和理由;三是能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做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有了这种评价系统, 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结果均储存在计算机中, 运用开发的适用软件, 能对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和学生学习成绩做各种相关分析, 揭示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能较准确把握评价结果的实质;四是能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所辖地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决策服务。利用评价系统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能迅速和完整地得到所辖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信息, 有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 做出正确决策。

摘要: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四方面的问题:评价的目的定位不够正确;效果评价不够全面和科学;评价过程有待进一步优化;评价结果的利用不够充分。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应提高对评价重要性的认识;评价目的由鉴定向诊断和改进转变;效果评价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尝试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林清华, 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 2004 (6) :23-27.

[2]薛忠慧.新课程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7) :68-69.

上一篇:精细挖掘下一篇:公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