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性教学

2024-07-27

课堂实践性教学(精选12篇)

课堂实践性教学 篇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先生在评价一位老师的上课时曾把一堂好课概括为“真诚、深刻、丰富”, 并且比较深刻地阐述了这构成一堂好课之三要素的内涵。拜读此文, 令己感到切肤之痛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堂从多种意义上讲所缺失的正好是真诚、深刻和丰富。应当说亦不是我们就没有这方面的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谁不想自己的课堂令人颔首。但是, 又为什么就不能去达成这样较为理想的目标呢?其关键是我们马虎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的实践, 当然也就谈不上其经验的积累了。笔者多年从事的是初中英语的教学, 尤其在近几年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诸多的实践性的思考, 注意向着课堂教学的艺术方向努力, 虽然未曾能够完全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目标, 但总感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必须要有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做保证:

一、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追求对事业的热爱

实践告诉我, 课堂教学的艺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多彩, 要切切实实去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学会用英语去做事情或者说是去做很多的事情。应当说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都是笔者教学的追求。在我们所教学生中, 差异是严重而又永远存在着的, 不让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需要一定的艺术, 这艺术应当说也是与我们教师的热心肠所分不开的, 就像演员登台表演一样, 满腔的热情有时也能够使得表演获取更为突出的效果。

二、英语教学课堂艺术必须追求对时尚的热爱

我们的英语教材从一定意义上讲还受我们本土文化的影响, 而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又在过多地做着相当多的机械性的无用功, 时间投入得比较多的是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技能的把握上, 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文化以及涉猎到的一定的时尚内容是很少去领略的, 这对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形成, 应当说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如果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讲缺失了对英语时尚文化的领略, 应当说学生的创新、创造性的阅读鉴赏英语国家文化则完全有可能是要打折扣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中我们适当注意追求一定的时尚, 符合我们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要求, 时尚内容的介入可以促进我们学生情感的发展, 我们新一轮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已开始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尚属首次地出现了一种非常积极的变化, 即比较明确地把情感正式列为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 平时的英语教学, 笔者注意做着诸多的有心人甚至于热心人的工作, 比较及时而又充分地搜索到相关的时尚型的东西,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譬如, 今年全国人大十二次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描绘了新的发展时期的宏伟蓝图, 作为21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华民族腾飞起着巨大作用的学生, 现在所必须做到的是什么?让学生联系这样的话题去思考自身未来人生的轨迹, 则既能使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启迪, 又能使学生得到时尚文化的熏陶感染。再比如日本在领土问题上经常性的与我们国家进行摩擦, 还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 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话题, 我们的学生也是津津乐道的。现在的“苹果”也成为我们人们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这样的新鲜事物十分容易让我们的学生去接受, 他们也十分喜欢去做些探究性的尝试。

三、英语教学课堂艺术必须追求对艺术的热爱

我们所教的学生已经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接受到一定的英语教育, 我们的学生也已得到了较广泛的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 学生们的学习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发生着惟妙惟肖的变化, 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学生仍然会向往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高超艺术性。当教师能以艺术的手段去实施教学的流程时, 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则显得比较之轻松、愉快而又高效。作为教师则必须去追求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美,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获取的, 需要我们去进行认真的探讨。我们初中学生已不同于小学生, 有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他们已不大喜欢那种简单的热闹, 尤其喜好于富有启迪意义的幽默, 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去多做这些方面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学生处于越来越多的社会融合中, 他们也已比较广泛地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外来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的影响, 所以, 课堂教学中的艺术应当是比较高质量的艺术, 应当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艺术的有效体现, 是精华而非糟粕, 要符合我们初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课堂教学中追求艺术, 追求对艺术的热爱, 笔者以为还不只局限于我们教师, 还完全可以赖于我们的学生。譬如, 我们现在的教学多在学生进行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学生们的前置性学习是有效形成学生为课堂增添艺术活力的必须和有效的途径。譬如, 我们可以围绕文本内容去进行采访, 并将采访内容自编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故事, 也可以是一些谜语等。更可以去让学生把相关的文本自编成简单的剧本, 好让学生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学生排练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我们学生深化对文本有效理解的过程, 进而在课堂上能够把枯燥的文本内容戏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程晓堂.情感与语言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2003

课堂实践性教学 篇2

课堂2.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的学习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包括教师试图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维持有效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可以促进课堂成员(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和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可以促进课堂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在实施课堂管理时应当避免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课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践性探索 篇3

关键词: 中职德育 课堂教学 实践性

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但目前的德育教学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只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作用,重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自觉学习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弱,知识理解能力弱,但他们感性强,实践能力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接受德育知识,才能浸润他们的心灵,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一、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授越来越精彩,浸入学生心灵东西的越来越少。

教师备课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一堂课的内容讲得更精彩,收集案例、组织语言,感情丰富、情绪激昂,但最致命的是忽视他们的听众,甚至有老师讲得越精彩,学生越置身事外的状况。这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认为教学就是教,就是“灌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忽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这实际上是一种“强暴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儿无一席之地。更何况,即使是理性地教,也忽视学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忽视唯有被学生体认了的规范或规则,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德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性。

2.课堂和课下两张皮,学生没有将课程要求转化思想情感、行为习惯。

德育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下课后学生就忘到九霄云外,考试也是检验知识理解,并没有检验德育知识的实践成果。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知识的接收器,抹去情感和意志的体验。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掌握教育理论德育知识时,不但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和表面认识上,而且几乎无法对将掌握的理论内容自觉内化为自身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有机融合,造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道德准则的“两张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德育的内在活力是中职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3.德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德育现状。

现行的德育考核评价方式是: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却无法考查学生平时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及运用能力,这都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内化和品德的养成;重理论知识而不关心学生实际,只是为考试而考试,而不是学生情感、态度与运用的综合提升过程;只有教师评价而缺乏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课堂,使得教师很难发现学生课外的闪光点,也不能客观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德育实践。

二、应对措施

1.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德育教学的实践性。

老师“教”学生“学”,单纯以教为主,忽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对德育课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中职学生思想丰富、活跃,喜欢平等对话、新鲜事物,他们不喜欢老调常谈,也不喜欢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了解学生最关心关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学生最需求最前沿的知识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教育、服务、引导和发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德育教学要重视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体验、自觉感悟教育要求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他律发展为自律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是实现有效德育的手段之一。皮亚杰的德育理论表明:道德的发展总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实现道德要求从他律到自律的条件是:当教育因素触及人的精神需要时,受教育者才能处于积极地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内化过程。实践是解决德育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途径。德育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特别是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德育课程中采取单纯的“说理”、“讲解”等方式,不仅不能被学生接纳,同时可能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逆反心理,引起德育课程教学的危机。教育内容体系的安排过多地阐述理论知识层面,从而形成教育内容、要求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矛盾的尖锐性,激发教与学之间矛盾的激烈性。为此,德育课程的实践性探索是德育教育的生命力。

2.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成为德育力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教师与学生首先以人与人的身份相互尊重与交流,在相互尊重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教师那儿学会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交流;教师从学生那儿获得为师的尊严与成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态度上不好,不尊重学生,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全面抵触教师,哪怕学生明知这样的抵触会让自己在学业的道路上“终不食而死”。好比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吃点好长身体,于是每顿不但大鱼大肉还急吼吼地往孩子嘴里塞,殊不知,在没有多种味道搭配的情况下,在没有正常进食速度的情况下,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吃饭,甚至到厌食的程度。吃饭尚且如此,学习学科知识又能好到哪儿去。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德育教学目标。

德育教学应该以企业的需要为背景,以学生在企业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德育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企业文化精髓。企业文化是培养职业道德的沃土,抓住企业文化精神,让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犹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淡化教育色彩,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考虑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需求,强调在实践体验中使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内化为道德意志,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才能说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效果。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德育的实践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文件,其强调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传统的期末学业成绩考试,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这样的测试让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死记硬背的教学风格,无法使学生对德育课感兴趣,无法真正理解或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一张试卷根本不能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卷面分数与学生的德育水平并不成正比。因此,需要选择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试验用多样化形式进行对学生的考试。如分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社会实践三部分,形式分为开卷和闭卷,基础知识和理解知识在课堂上考,社会实践教师出题后,可以在课堂外求助家长或朋友完成,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为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征集"课堂教学实践" 篇4

课堂上永远都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每一个意外都有可能隐含着教学的规律,有可能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有可能促进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可能引发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这些意外事件的价值。

请对此选题有兴趣的教师,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其处理经过形成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约请相关专家和教师来对其进行点评和讨论,让更多的教师从小事件中得到大启发。来稿字数为1500、2000字。

来稿请发至xiandaijiaoxue@163.com,或寄至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现代教学》编辑部,邮编:200050。请注明“课堂教学事件”。

体育课堂跳绳教学实践研究 篇5

摘 要:跳绳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是一项非常普及的大众运动,更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丰富跳绳花样、采用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创新三方面,探讨体育课堂跳绳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跳绳;教学实践;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3-0086-01

跳绳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项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四肢肌肉,提升身体素质。跳绳这项运动,技术性并不是很高,但却有很强的娱乐性,学生很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他们认为跳绳并不是在被动地完成老师的课堂任务,而是在快乐地进行游戏,这样学生就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体育教师都非常喜欢利用跳绳这项有氧运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丰富跳绳花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探究活动的初始动机,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并且年龄越小,兴趣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越大。因此,在体育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跳绳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对于跳绳运动的兴趣点,比如丰富多样的跳绳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进行探究和实践。上课之前,教师可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要准备长短两种规格的跳绳。在导入与热身阶段,教师给学生展示各种短跳绳的动作,同时邀请两个学生和自己配合,进行单根和双根长跳绳表演。学生总是禁不住老师的“诱惑”,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跳绳的兴趣高涨起来。实践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跳绳练习,练习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个人双脚跳绳、单脚轮换跳绳和集体跳双根长跳绳。然后是展示比赛阶段,小组所有成员分项参与报名,其中双根长跳绳需要三人报名,在相同的时间内,看哪一组同学跳的次数最多。课堂上,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死板,学生肯定会没有兴趣,失去了兴趣的课堂,一切教学目标、教育理想都不可能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跳绳,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采用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快乐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跳绳的基本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基础动作或低水平的技能上。这个时候的课堂,教师就不可能用相同繁简的动作,相同快慢的速度来要求学生,这是所有学科教学的规律,所以分层教学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在三年级的跳绳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绝大部分学生学会用双脚跳绳,鼓励小部分学生尝试其他简单的花样跳绳。上课时,教师可按照平时的观察了解,把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小组。在高层次的学生中,教师要高标准、高要求,以提高跳绳速度和花样跳绳为主。在中间层次的学生中,教师要以训练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双脚跳绳为主,并且鼓励学生尝试花样跳绳。在低层次学生中,教师不做速度、动作上的任何要求,以能够连续进行双脚跳绳为标准。教师要进行指导,在低层次学生中要把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进行指导,在中、高层次学生中只进行个别的指导即可。

只有分层,才能?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快乐;只有分层,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分层教学不是分层比较,而是教学中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要逐级降低,要避免跳得好的学生骄傲、跳得差的学生自卑的现象发生。

三、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将如何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体育运动项目跳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要求学生模仿老师、模仿其他同学,而应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突破思维局限,大胆创新,尝试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在六年级的跳绳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学生可以自己练习,也可以结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跳绳方式。接下来,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活动小组,选择和谁结组由学生自己做主。有了合作小组,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展示小组成员集体擅长的动作,并且还要创编本小组认为更新颖、更有趣的跳绳方法。然后进行比赛展示,选出创意最佳小组,教师要对创意最佳小组进行表扬。

为了鼓励学生创新,课堂自始至终都要保持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活跃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因为合作交流能发挥集体智慧,这也是创新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总之,跳绳这项运动能够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拼搏顽强、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最重要的是还能把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古老运动传承下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种简单、便捷的体育器械――绳子,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模仿到创新、从激发学生兴趣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升跳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实践性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70-02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与个人电脑的普及与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像亚马逊、戴尔、淘宝、阿里巴巴等这些网络企业早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电子商务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已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应用的蓬勃发展, 国内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电子商务公司、传统企业、高等学校、政府部门、银行等都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出大量的需求。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因而,电子商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特征

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商品或产品的交易、结算等一系列商业活动的一种方式,以其高效率、低支付、高收益及全球性的特点,冲击着传统的手工操作式的商务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与积极投入。在中职学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相对比较新的实用技术课程,既有传统商务贸易要求,也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的要求,还有将传统商务贸易知识和电子技术知识进行融合贯通,成为交叉复合型的、实用性很强的专门新技术要求。

二、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电商这个崭新的专业能够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一方面说明这个专业正倍受社会青睐,另一方面也说明电子商务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多年教学体会中笔者个人以为,在电商教学、教法上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目前,国内先后出版了好几套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有多个编写组,教材的内容差别很大,同时还有一些不成系列的教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教材的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落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同的系列教材之间的重复和冲突更加严重,最终造成各中职在教材的选择上难度较大。

(二)实践教学的严重缺乏

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更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但从河源市各所中职学校的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仅仅设立了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电商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技能经验

目前很多教师电子商务工作经验缺乏,电子商务是一个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同时该专业又是一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这使得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各种综合的知识及能力。但是在实际中,教师很难具备这些要求。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对电子商务的整体框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且又没有真正去企业工作过,在讲解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和实践技能操作时缺乏实践经验。

笔者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已有9年的时间,多年的实际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我校的电子商务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不仅仅是因为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对口专业教师还较欠缺,还因为现在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较畏难、消极怠学等,更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电子商务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积极探讨和思考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

三、提高中职电子商务课堂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一)重视实践性教学效果

首先,要加强对电商实验室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许多课程都要进行实验,而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投入,建立电子商务教学实验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同时还要开发和引进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所需的各种软件和模拟系统。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活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枯燥无味的课堂是无质量可言的。教师要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就不能像以前用满堂灌方式来机械教学,而是要采用各种教学艺术来让课堂生动多彩,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去实践和体验情景课堂。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比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设计教学法等。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课程要求相吻合,电商课堂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如在讲授网络营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全球五百强的一些企业的网站作为真实案例,像可口可乐、耐克等企业的网站,通过分析、探讨让学生了解这些企业的网站是如何通过网络营销做大做强的。

(三)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水平

电子商务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体系化的素质要求极高。在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积极地探索新路子来教好学生尤显重要。这就要求电商教师必须从电子商务这个专业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自己所教的每一门课程,而不能仅局限于某门专业课程。自己所担任的每门课程,在电子商务学科中处于什么地位,心里要清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更重要的考虑是如何延伸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今后就业的技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较熟悉,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口和逻辑关系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应对自如。

(四)加强教师电子商务软件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

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电子商务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它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子商务的系统管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常用电子商务软件系统模块操作的培训,长期以来教师普遍重视理论课的备课,对于实验课,由于很少进行社会调研,所以几乎普遍缺乏充分的备课过程。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课的教学准备上下很大的功夫,对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必须非常熟练。同时应争取更多的机会到省市大型企业、单位参加培训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教学研讨交流等。

(五)处理好教学质量与教学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要高度重视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特别对当前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应付考试的态度,教师就更不能放松对其教育引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为学生终身负责,有了这个认识,才能以严谨的态度克服现在的困难,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际中去。

总之,对于每一个电商教师都应该时时多思考,勤于总结,做到能灵活应用丰富的教学法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最终使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应良.电子商务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

[2]马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4(6).

[3]恢光平,王曰芬,张忠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电子商务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课堂实践性教学 篇7

一、构建实训性教学平台的作用

1. 说练结合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实训性教学很大程度地增强了广泛参与性, 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协调合作与交流, 实现真正的双向互动, 视、听、学、说、思考等, 除能够发挥各个感官功能外, 还具有彼此合作、肢体语言等优势。它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课堂综合能力的实训性教学方法, 也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相符合。

2. 通过模拟和仿真培养实用能力。

实训性教学方法已不仅仅是训练, 其中也体现着多元的活动内涵, 它不只是进行课程教学, 而是在进行一次实用能力的模拟训练, 是将“知识”本体转化成了“应用”本体。从知识掌握为重, 再到知识使用, 在模拟演练的环境中显现“应用”能力的构建。课堂实训是一种“直观感觉强烈、互动交流明显、形式简单适用”的课堂训练。

二、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方法

课堂实践性教学方法一般需要通过以下3个步骤完成实践性的教学目标。

1. 构建启发和视觉的职业环境。

(1) 启发式教学法。对基本内容采用精讲原则, 教师在构建模拟岗位环境的条件下, 讲授基本操作模式, 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职业环境, 通过语言环境启发学生利用讲授讲解的知识点举一反三。 (2) 直观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教具演示教学法。运用教学图表、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建立视觉的模拟环境, 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实训的流程以及学习的形式、内容等。另一种是教师演示教学法。教师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肢体语言的演示, 展示给学生, 使其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如何利用肢体配合语言表达操作技能, 使学生掌握实训的方法与技巧。

2. 动手操作为实训教学的关键一环。

(1) 项目教学法。将体育理论课程的某一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进行教学, 每个项目的教学都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例如《运动解剖学》课堂, 讲解某些肌肉的功能时就和健身器械锻炼方法相结合, 讲解关节的结构与运动时就和体育运动的各种具体动作相结合等, 一边演练一边实训, 这样就可以将每个项目的教学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2) 仿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就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引入或创设一个虚拟的环境,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相关技能的过程。一般又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岗位环境氛围的模拟。充分利用条件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多条件、多环境、多场合创建课堂实训环境的氛围。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仿真流程进行讲解和演示, 也可以利用仿真环境进行实训操作, 淡化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界限。第二种是实训技能的模仿。课堂实训具有“教、学、做一体化”作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并在动手过程中解决理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供了实用性技能展示的“拟态实训”, 又像是在课堂上搭建了技能模拟平台, 是一种“现场感强, 参与性、互动性强, 形式简单”的技能掌握形式。 (3) 身份置换法。将学生身份置换成健身教练、体育教师、社区体育指导员等, 把他们当作职业人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 传授实际操作经验。或者你是健身教练或社区指导员, 而我是被服务者, 用角色互换的方法体验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每个成员都能够做到在适当的时候, 用适当的方法, 传给适当的人, 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迅速有效的技能认知的掌握方法。 (4) 使用实物资料进行演示教学。在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使用各种实物教具, 如《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 体脂测量、身高和体重测量用具, 以及肺活量评定等教学用品、用具及过去学生实训时所做的肢体动作。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而使教学更加有实效。 (5) 利用教学动画丰富教学内容。制作教学动画配有教师的讲解, 形象生动地演示了理论课堂中一些技能操作的过程,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图文并茂, 在多媒体出现之前的教学中几乎无法完成。

3. 讨论研究可以提升和促进综合素质和技能。

(1) 有针对性地讨论书本中的问题。重视所学内容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学习与技能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不只是知道某些事, 并且能够动手或运用技能去解决它, 要求学生审视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并体察在自己身上是如何运作的。通过对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集体讨论、学生专题讲述、分组辩论赛等形式, 探讨如何解决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2) 模拟研究、讨论案例的最佳解决方案。实训案例着重在现实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安排机会, 并让学生运用课程内容解决其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学生将所学运用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或案例上时, 是他们学习得最好的时候。这给予了学生直接的实用信息, 使其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 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赋予学生在问题点上运用的能力。学生围绕特定目标, 主动有效地亲身参与、操作活动, 积极思考, 互相交流, 总结经验, 最后通过反思与体验得到自身发展和进步的目标。这种实训形式提供了知识运用的“拟态环境”, 把现实状态中“适者生存”的理念悄然引入, 这一富有创意性的实训与其说是在进行一场“辩论赛”, 倒不如说是一场结合岗位工作的能力展现。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理论课程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方法通常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骤是构建抽象和视觉的职业环境;第二步骤是实际动手操作, 一方面通过模拟和仿真训练培养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说练结合的同时将知识转化技能;第三步骤利用讨论研究, 提升经验和模仿技能向实践素质方面靠拢。

实践性教学建议要有适当的考核方法, 考试形式的改革是推动该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行卷面考试与实训操作考试相结合, 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实训方法, 而考试时却仅采用试卷考试, 应通过对学生的实训操作及完成的解决实际案例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洪彬《.运动解剖学》课堂“模拟演练”式教学法浅析[J].运动, 2012, (11) .

[2]刘志昌“.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07) .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篇8

编者按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曾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从2007年开始出现, 2011年以后迅速扩展,在全美乃至全球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作为一项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其实施效果—对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无疑是显著的。目前,翻转课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我们组织的本期专题文章主要是由北京和江苏几所学校的教师撰写的。这些学校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教师们在备研究教案、上研究课程、写研究心得的基础上,通过参加集体研讨和进行个人反思,逐步完善形成了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一方面见证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也见证了这些教师执着的探索过程。这组文章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教学基本规律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正在教学中实践翻转课堂的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课堂实践性教学 篇9

政治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最为紧密, 可以说一切常识和哲理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累积和总结来的, 所以, 以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更能让学生感觉到亲切和好奇。

比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一节, 消费观本来是很抽象的概念, 如果能够创建一个真是的购物情景, 学生就更好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老师本人帮儿子在网上淘宝生日礼物, 老师的儿子看中了一个限量版的变形金刚, 售价400元。老师本人认为这个玩具质量不错, 商家信誉度高, 网评都很好, 就是价格400元有点贵了。老师的妈妈认为这种玩具张扬又难看还不实用, 400简直是天价。老师的儿子跟奶奶说, 这是限量版可以收藏的, 因为其他小朋友也有, 我也要买。老师不敌儿子软磨硬泡, 看重礼物的意义, 最终妥协了。老中青三代, 对同一件商品有不同的看法, 这就是消费观念的不同。

案例讲述后, 同学之间饶有兴致地发起讨论, 讨论三个人当中, 哪些人的消费行为是理智的, 这些人出自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进行讨论, 可以结合同学们自身的经历, 由案例向外延伸。通过对身边人或事物的解读, 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消费观念这一概念。

二、引用真实案例, 提高课堂实效

正所谓“饮水思源”, 课本知识的源头就是生活, 引用生活案例也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 尽可能的去引用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真实事例, 从实际出发, 让知识始终围绕在学生的身边, 而不是遥不可及。

比如在学习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知识点时, 我就引用了2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个是轰动一时, 一句“我爸是李刚”大街小巷口耳相传的李启铭酒醉肇事事件。另一个是江苏通州建筑总公司“高富帅”周江疆的事迹。一个是嚣张跋扈的官二代, 仰仗着父亲的权威, 藐视法律、草菅人命;另一个是1.86米的身高, 年龄28岁, 还未领证, 车子是保时捷, 建筑公司总经理……在众人眼中, 他就是事业成功的“高、富、帅”。然而在2012年7月2日的凌晨, 山东烟台开发区发生了一起火灾, 是他第一个发现火情, 边逃生边大声呼叫沉睡的员工, 自己在安全撤离后再次冲进火场救出了10人, 他却再也没有走出来。周江疆的壮举向世人诠释了真正的“高富帅”:高在人品, 富在心灵, 帅在行为。看完两段视频, 我让学生讨论:同样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恬不知耻, 一个舍己救人, 为何会有如此的不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中学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两个案例一提出, 同学们感慨激昂。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相当的贴近他们的生活。一个是热点的事实新闻, 另一个是身边人的真实事迹。这种课堂效果可以说“不只是吸引, 更多的是震撼”。我发现很多同学在看“我爸是李刚”那段视频时表现出来的只是感兴趣, 或者少许对李启铭行为的愤恨。但是发现看到第二段视频时, 更多同学表现出的是钦佩, 还有震撼。就在这样的气氛中, 一节课很快的过去了, 当然效果也很好。最后引导出“人生不该虚度, 更不只追求长度, 更应该延伸其宽度”效果比单纯说教好很多。

三、合理定位生活, 整合课程资源

生活是教学的资源库, 教师应当学会去开发, 把一些生活通过知识点的链接, 搬到课堂上来。在生活化的课堂中, 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的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课时, 就可以把生活中的琐事, 完全还原在课堂当中。比如, 老师说, 2012年, 全家有7个愿望要实现:爷爷的新车; (2) 奶奶的按摩仪; (3) 爸爸的笔记本电脑; (4) }妈妈的办健身卡; (5) 老师自己想要的I Phone 4s; (6) 全家人希望每个月的伙食费增加到2000元, (7) 全家人希望多买一套住房。现在还有3个愿望没实现, 就是爷爷的车, 老师本人的手机和全家人的住房。到这里问题来了:为什么老师家的剩余3个愿望无法实现?有的同学说是因为老师没钱了, 有人说是因为房价涨了。可见, 影响老师家生活水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收入和物价。通过对知识生活化的解读, 很多同学表示很容易接受, 因为这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琐事, 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可见, 理论虽然是灰色的, 但是生命之树常青, 只要不脱离生活, 枯燥的理论也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回归生活确实是政治课的生命之所在, 同学们从生活中来, 但是不一定理解生活。生活化的政治课堂, 同时也是在给学生讲解生活, 教会他们做人、做事, 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 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并最终将所学的到的知识和道理运用于生活之中, 真正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潘良炎.创设情境构筑政治课堂生活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 (2) .

[2]徐慧珍.关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师2011 (4) .

[3]聂小川.高中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运用初探[J]-中国科技纵横2010 (8) .

有效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篇10

一、科学预设, 达成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新课改以来, “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 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 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广大教师来说, 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有效性的备课预设。

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 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 带着自己的思考, 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 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 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有效性的课前预习。

一是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 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 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 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等, 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 比如熟读课文, 学会生字词等, 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 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 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精于设问, 实现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研讨课上发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的, 至少是低效的, 之所以无效或低效, 主要是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许多教师的提问并不一定都能够成为好问题, 许多问题是“假问题”, 是“浅问题”。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 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 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 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 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 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 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 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

三、静动结合, 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波纹不兴, 是死水一潭;波涛汹涌, 是洪水猛兽。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有源活水。教学应像河流一样, 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 既百折不挠奔向大海, 体现有序;又迂回曲折, 体现波动性。有序使教学结构段落明确, 但一种活动如果缺乏起落, 给予学生的刺激便会减少。教学应避免平铺直叙, 在教学过程中有矛盾冲突, 有思维碰撞, 有智慧启迪。教师讲述有行有止, 有续有断, 高低起伏, 悠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学生学习有听有讲, 有学有练, 有张有弛, 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 师生共同配合, 有序与波动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才是一堂好课!

四、多元整合, 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师能驾驭课堂, 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 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 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l.教学目标求准:

首先, 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 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 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 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 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 师生角色求正: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 教学结构求新:

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 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 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 教学设计严密, 教学步骤细致具体, 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 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 一堂课可能是“多块”, 也可能只是“一块”, 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 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 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 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 教学方式求活:

传统的课堂, 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 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 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 较适于对文章作相线条的处理, 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 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 以研读之。

5. 教学资源求掘:

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篇11

1.新课的引入

(1)利用直观性强而又有趣味的视频和图片,对知识进行趣味性的类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用视频展示“火箭升空”来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入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教学中要多以实例来创设物理情境,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例如,用装水的瓶子演示下落中的物体“完全失重”状态的实验;用碰撞小球演示“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3)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知识,可以承前启后,让学生对新知识有熟悉感,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通过对“初中的知识”的复习、回顾来引入相关的高中课题.但要防止为引入而引入,对各种素材不加以选择,使得素材堆积,造成重点不突出的情况.

2.物理课堂教学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1)重点的突出要有时间的保证,需要实验的验证和板书的强调

对于重点内容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探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有点拨思维功能的启发性问题,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情况,找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通过巧妙的设疑和提问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尽可能利用实验来验证重点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印象,另外,重点知识的内容一定要有板书,让学生有足够的视觉效应.

(2)用分解知识、降低难度、层层深入来突破难点

对于教学难点要注意有梯度地进行知识分解,以降低难度,通过由浅入深的层层深入来突破难点.例如,关于“楞次定律”的教学历来是电磁感应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要把“原来存在的发生变化的磁场”和“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区分清楚,把“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趋势”和“感应电流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趋势”搞清楚,把“原磁场的方向”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弄清楚,才可能根据“原来的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趋势”去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所产生的“阻碍原磁场的变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楞次定律.

3.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加强实际动手操作

(1)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就是以现有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为背景,打破现有的实验方案,在一些特定的条件和要求下设计并实施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由于设计性的实验要求较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因而,要选好典型的课题,让学生能在原有的知识和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以原有实验为基础进行电学实验的设计.通过电学实验的设计教学,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关于设计型的电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有:①代换法;②比较法;③半偏法;④模拟法;⑤转换法;⑥放大法等等.为了做好实验设计还要做到:①明确目的,广泛联系;②选择方案,简便精确;③依据方案,选定器材;④拟定步骤,合理有序;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同时要坚持:①科学性原则.设计的方案要有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方式,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②可行性原则.按设计方案实施时,应注意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会对人身和器材造成危害,所需的器材和装置要容易配置,而且成功率高.③精确性原则.在选择方案时,应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的误差分析,尽可能选用精确度高的方案.④简便、直观性原则.设计方案应便于实验操作和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便于实验者直观、明显地观察.

(2)通过加强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课堂演示实验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具体形象与抽象思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就会有一些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勇于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是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从正面、侧面和反面进行论证,在争论之中从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中,使他们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理解得更深刻.

(3)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将老师的演示实验改由学生分组实验,将讲授型的知识传授课变为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实验课,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同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及时的解答,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对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了解,在实验过程中还能激发出一些新思维、新方法,为进一步实施创新教育打下了基本实验技能方面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高中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

(4)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科学方法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的潜能,培养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还能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复习课建立知识框架,理顺知识结构

建立知识框架就是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以视觉化的形式——即概念图,来阐明在知识领域里怎样使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揭示了知识结构的变化,把知识整合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所以建立知识框架有利于知识的分类和记忆.由于学生掌握了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理顺知识结构,通过建立知识框架,记忆知识也必然比简单的机械记忆得更深刻,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通过建立知识框架,可以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通过建立知识框架,还可以检测出学生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产出新知的能力,能有效地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与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一方面指的是要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要求明确其外延.所谓外延,即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等.在教学中必须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对于模糊的概念,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深化概念的理解,对于混淆的概念,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物体的振动过程中,物体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加速度是变小的,直至为零,而速度是变大的;在离开平衡位置的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大的,速度反而是变小的,直至为零.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加速度和速度大小的差别和变化的不一致性,再让学生分别说明始末位置它们的大小,学生通过这一物理情境就可以具体地理解这两个量的区别,避免混淆.还可以运用图像来进行区别,例如,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等,克服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思维障碍.

5.习题课应重点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1)首先要教会学生读题目,建立物理模型

习题课应该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加强练习,增强训练的新颖性,增强题目的灵活性,重在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切实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习惯和方法,克服想当然的按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来解题的不良习惯.要求学生养成一字一句的认真读题,做到一看二想三动笔,形成严谨的抽象思维模式,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克服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善于挖掘潜在的条件,了解物理情景,把原始模型转化为理想模型,建立起相关的物理模型.

(2)找出存在的物理量,明确解题的方向

我们常说,看题目不是找已知量,而是要找存在的物理量和一些相关的量.例如,质量、力(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加速度、速度、动量、动能等存在于各种运动、各种物理现象中.只有把存在的物理量找出来,才能够知道要采用哪些物理规律.例如,要解决加速度的问题有牛顿运动定律,涉及做功的问题用动能定理,只有重力做功的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力和时间问题有动量定理,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用动量守恒定律等等.这样才能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3)根据物理规律把各物理量的联系建立起来,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物理方法是人们在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活动方式.方法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念而形成的.物理课程中经常涉及的物理方法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抽象与概括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对称方法;数学方法;公理化方法、假说方法等.我们知道,对应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把各种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例如,物体的运动类型有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而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把物体理想化为质点;平抛运动利用正交分解法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圆周运动有向心力公式;分析机械振动有回复力公式等等.在列出公式的同时更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关系.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的套用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化学课堂智慧教学实践案例 篇12

一、干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实验案例

学习了原电池知识后, 我组织同学们研究废旧干电池的回收和利用.

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同学们首先讨论出要解决的问题: (1) 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废旧干电池会对生产生活造成污染; (3) 回收利用的原理; (4) 联系社会实际, 去调查收集学校周围的旧电池处理情况.

学生们通过调查讨论研究解决上述问题, 废旧电池中很多物质可回收供实验室使用.旧电池的回收原理比较简单, 干电池锌筒内的物质除了棒外还含有C粉、Mn O2、NH4Cl、Zn Cl2等物质, 锌的熔点419.4℃, 可在铁制容器内熔化进而制成锌粒, 利用溶解性不同可将C粉、Mn O2、NH4Cl、Zn Cl2的分离, 然后灼烧固体残渣, 可除去碳粉和有机物得到二氧化锰, 蒸发溶液得含少量氯化锌的氯化固体, 再利用氯化铵受热分解的性质使其与氯化锌分离.

活动了一阶段后, 同学整理出了很多有关电池的甚至电解池的习题, 并归类, 比我整理的都全面, 整理出了污染的各种问题, 张贴了很多图画, 进行宣传, 设置了回收箱 (分类回收) , 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

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 联系社会实际, 讨论了如何利用C粉、Mn O2、NH4Cl、Zn Cl2等性质的差异, 联系溶解、过滤、结晶、加热、灼烧等试验操作, 并把分离后的物质进行利用提供给实验室, 把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与实践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 加深了对原电池知识的理解.

二、喷泉实验的研究

在化学课堂上, 我们常用喷泉实验来说明HCl、NH3等易溶于水, 看到这个实验后, 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 很兴奋, 同时也有一些疑问.我就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研究喷泉实验.

把同学们想到的问题写下来, 通过讨论确定课题, 研究的目的.

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喷泉实验要注意什么?

是不是易溶于水的气体都可用来做喷泉实验?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大的气体才能用来做喷泉实验?

吸收液有什么作用?是否一定用水, 其他液体行不行?不用吸收液体行不行?能否利用气体和固体间的反应, 气体与气体的反应来模拟喷泉实验?如何行又有什么要求?

怎样做成绚丽多彩的喷泉呢?

能喷烟吗?

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分析.我们提供资料参考, 通过实验和分析知道了喷泉的原理是:

烧瓶内外的压力差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因此, 要形成喷泉, 关键就是要在烧瓶内外形成足够大的压力差.

经研究发现, 不但易溶于水的气体可通过溶于水的方式来形成很大的压力差, 从而溶于水形成喷泉:而且溶解度大于17的气体也能溶于水形成较大的压力差, 进而形成喷泉.要使这类气体形成的喷泉效果好, 可以利用“酸性氧化物与咸反应”来形成更大的压强差来实现.一些难溶于水的气体通过一定的设计也能形成喷泉, 如P与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也能形成较大的压力差, 从而形成喷泉.

通过研究还发现:吸收液的作用就是用来形成烧瓶内外的压强差, 如果其他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 就不一定要用吸收液:气体与气体、固体与气体反应生成固体或液体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如H2S与SO2、P与O2.

通过实验发现, 收集易溶于水的气体必须用干燥的烧瓶.因为这些物质易溶于水, 很难收集满, 从而影响压力差的大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则不受影响.

能不能形成有颜色的喷泉呢?经发现, 酸碱与指示剂配合使用产生有色喷泉, 如紫色石蕊与NH3混合则呈现蓝色.另外, 还可以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颜色, 如在做NH3与水的喷泉实验中, 将2根导管分别插入无色酚酞与紫色石蕊中, 然后同时打开活塞, 则将会有两股不同颜色的喷泉出现.

上一篇:Cd(Ⅱ)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