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2024-06-04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共12篇)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能有声有色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完了,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应是看学生是否会朗读课文。近几年来,广大教师都重视朗读训练,但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却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足够重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讲授课文进行朗读训练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很多农村教师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终因自身素质有限,朗读教学无法得心应手。如:相当部分教师自己说普通话都有困难,上课时自然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干脆用方言上课;有的老师受地方语言影响,带着学生唱读;还有的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就不透,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误导学生的朗读。

2. 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但在农村,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较少,大部分老师是利用早、晚读时间让学生集体朗读。对于朗读水平基础差的农村孩子来说,集体朗读存在一定困难和不足。比如齐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专心、用心读;有的是应付老师“滥竽充数”地读;有的是根本不会读;有的甚至不读。这种单一而毫无目的的朗读,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更别说朗读的效果了。

3.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4. 朗读的面窄。

不论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都只盯住几个学优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课堂,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呢?

二、朗读训练的原则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 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 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

1. 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创设一种有感染力的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首先,教师要善用巧妙的导人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深爱语文。

2. 明确朗读要求,教给方法技巧。

(1)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备好朗读,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朗读指导,提高朗读效率。

(2)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掌握停顿、确定重音、掌握速度、把握语调等。

3.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 宽容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教师只有通过平时在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的指导,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很浓的朗读兴趣,很强的朗读能力,很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终身会读书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凤鸾.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基础教育研究, 2009.6.

[2]徐维静.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7.

[3]李丽仲, 巧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2

【摘 要】学习共同体是随着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学习形式,文章描述了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笔者重点探讨了学习共同体理论在教学设计、建设学习环境以及评价学习活动等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学习机制;教学实践;启示

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共同体性质的活动。因此,对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在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的重视,使得“学习”与“共同体”相结合而成的学习共同体成为了人们研究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对象。

一、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机制

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等三个同时进行、相互交叉的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的运行机制。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个体认识活动的成果——知识是个体在他者存在的共同体的场中通过与他者进行交流、不断地琢磨与检查自己所拥有的经验的结果,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处于流动的、向他者开放的系统之中。学习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断进行的参与性实践。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共同体是个体进行学习并建构知识的场,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和“充分的参与”来建构个体的知识。

学习者个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与他者的交往存在着认同与协商两个过程。当与他者的交往中存在着相互认同的意义时,个体借他者的经验以巩固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与他者的交往中存在着有歧义的意义时,学习者个体与共同体中的其他参与者则通过意义协商的过程以解决个体经验中的冲突,实现个体的学习实践。

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个体知识、与他者意义协商的同时,个体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学习者在共同体中作为新的参与者从周边的、局部的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过程、学习者从新参与者的参与到老参与者的参与的变化,是学习者个体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形成的过程,是参与者之间进行意义认同与协商、形成共识的过程。学习者在共同体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了身份的发展,形成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了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性建构。伴随着个体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实现了自我的学习实践。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启示

关于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的三个过程构成的学习的机制的理论,不仅仅对当前的教育理念带来新的冲击,而且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启示。

1.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安排,创设学与教的系统,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利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学习者与助学者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设计;学习者与助学者在参与学习实践时交互程度的设计;学习者和助学者要形成的共同的事业的设计;学习者的参与身份的变化过程的设计;学习者和助学者所共享的记忆库(即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工具等)的设计等方面。

目前我国教学领域内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微观层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的设计,而对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即学习型社会、实践共同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尚不充分。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发展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与教学设计,并将三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合理地嵌套起来,使学习者在不同的共同体内能够进行连续的学习实践。

2.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构建学习环境的启示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学习资源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之间在意义协商的“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即各种法则、规律、概念、工具、计划、程序以及学习者要学习到的各种抽象化、概括化的经验等知识。人际关系即是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通过参与到这些关系之中,来实现自我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以及身份形成。

目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在创设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时过于倚重学习资源的作用,通过各种严谨细密的知识、制度等来构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希冀于学习者能够按照外部已经设置好的内容来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内的工作者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作用,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生动的、开放的人际关系的设计以及建立学习者与教师之外的助学者之间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忽视了学习者在参与关系的过程中身份形成对于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教学实践领域内创设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时,应平衡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设置,避免非此即彼的误区,重视在建设学习环境时所忽略的学习者参与人际关系实践的部分,进而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及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都能都顺利地得以进行。

3.学习共同体理论对评价学习活动的启示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而进行的对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实践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助学者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方面的评价。

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方面:首先要对学习者已经通过建构而获得的知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以免于只重视评价建构过程,而忽略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正确性做出检验以后,就要把评价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上面,即对“学习者是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 ”方面做出评价,找出学习者在建构知识时的优势及障碍,改善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学习者的意义协商方面:要对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存在着何种矛盾,出现此类矛盾的原因,每个个体是如何进行协商以达成一致等方面进行评价。另外也应个体之间的意义认同进行评估,以便于意义协商与意义认同能够相互作用,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在身份形成方面: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时,要对学习者的身份的变化、发展与形成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处于不同身份发展阶段的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不同的,参与学习实践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而参与程度的不同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影响是重要的。

三、结语

伴随着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兴起,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也随之而产生并在逐步地发展,这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教学领域、学习领域内的研究的一个创新。在学习共同体这种崭新的、开放的学习者的组织形式中,学习者个体通过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参与到自我的学习实践中,促进了个体的学习。笔者相信,未来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对我国教学与学习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产生更加广泛与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

[2] 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8).13.

在实践中构建“探究课堂”的启示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基于对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上的理解,笔者尝试设计了一节公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下面仅以此为例,谈谈笔者在实践中构建“探究课堂”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兴趣,抛出课题

课堂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唱出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之心,对改革开放的歌颂之情,引出本课题。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全局,辐射整堂课,像一块无形的磁铁,以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导入,充分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整合教材基础上,从新的角度和方向提出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本课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探究:设经济特区的目的什么?国家为什么首先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通过课件显示深圳的变化,学生围绕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小组的同学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由深圳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发达的大都市,得出建立特区决策的正确性的科学认识。

三、融洽氛围,自由思考

课堂的探究氛围,是由师生的情绪状态决定的。融洽的氛围是进行探究的重要条件。只有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笔者除了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的探究角度外,还以“你的角度”为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比如,随着探究的深入,对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一些学生提出了可以从现在对外贸易、进出口量等状况,搞个调查入手进行探究,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从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等极具思考力和价值的观点。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含着巨大潜能的资源宝库,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探究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四、热烈讨论,合作解答

这个理念贯穿于整节课设计的每个环节之中,几个大方向的合作探究,都是在互相讨论、互相争辩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如,从不同时期开放的地区看,学生得出对外开放有不断完善、渐进的特点的认识;从地理的角度,通过对上海位置、交通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大讨论,认识到开发浦东的有利条件;从现在浦东的变化,得出开发浦东的正确等结论,从而最终总结出中国对外开放是正确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五、认真反思,总结得失

首先,探究课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学生喜欢这样的历史课堂。其次,探究课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改后教材编写的特点,无论从时间、空间上,还是内容上看,历史知识都是综合的、多样的。探究课堂,要求学生通过如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广泛的渠道收集资料,来找论据,说明问题,从而探寻历史问题。第三,探究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学生从中学会了倾听和交流,沟通和理解,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人格基础。

然而,探究课堂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来自教师方面。探究式课堂要求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上。他在“给人一碗水,己有一桶水”的要求上比以往传统教学更高,有的时候应该是“一缸水”,而且是“一缸活水”。还有就是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如探究问题的设计、课外探究的选题,以及随着课程的增多,学生的精力能否更多地投入等等。

诚然,探究课堂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深入,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路漫漫其修远兮”,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上下求索。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启示 篇4

1 把握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宽松和谐环境

学生是现代教学的主体, 所以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述《文件的下载》时, 教师通过投影演示电驴Emule软件的使用, 多数学生先前没有接触过此类软件, 从效果看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都想亲自尝试使用这个软件。而我们的电脑里面现在又没有这个软件, 怎么办呢?学生都知道从网上获取软件。那怎么快速有效下载下来?从而引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整个过程通过教师提供新的知识背景,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操作。

启示:要把握好课堂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宽松的环境, 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 多搜集计算机相关的更新信息, 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和使用氛围。同时, 搞好课堂设计,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媒体, 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能让计算机课堂充满活力,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 注重教学视听并茂, 大力增强感知效果

实践研究证明, 视听结合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获取视听效果最好的展示就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我们条件设备比较完善, 机房里面都配置了投影机, 音箱等。教师可以利用主机上的演示系统进行屏幕广播, 及时地控制学生机并充分讲解要学的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本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让动手能力稍强的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与学, 学与练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 对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启示: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由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性, 适当的引入一些多媒体技术, 能使教学内容由难变易, 化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严格把握教学目标, 不要本末倒置, 过多地注重其课堂气氛, 而忽视了教学目标, 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3 坚持教学示例引路,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生活中实例无处不在, 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并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教学规律。

如在讲授《图片的保存》过程中, 老师让学生寻找放在家里面的一些珍贵的老照片, 由于长时间地存放于家中, 有的照片可能发黄, 变色, 有的甚至搬家等等原因丢失, 那怎么样有效地保存这些老照片呢?引出获取图片的主要途径, 结合实例讲解, 随即将学生的图片扫描到电脑上, 或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出来, 随即提出, 这样获取的照片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说倾斜, 个别位置模糊, 发黄等等, 自然流畅地引入接下来的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学习的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学习中我们随时都可能够用到。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 学生都会积极的去实践这些问题。

启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验生活来轻松掌握计算机学科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在计算机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多角度去尝试,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把学生乐趣推向高潮,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4 高度重视师生交流, 充分尊重学生求知

师生双方是平等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 都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 而和谐的气氛主要来自融洽的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我的计算机课上, 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少约束, 多鼓励;少批评, 多表扬, 让他们敢于发表意见, 使他们喜欢表现自己。特别是每堂课的自由学习时间, 我可以说是“放纵”他们的, 再自由练习期间他们可以小随便离开座位, 可以玩老师没教过的一些内容, 看上去机房内是闹哄哄的, 但学生们在那段时间内学会了从“控制面板”中安装“游戏”;学会了常见病毒的预防……, 那都是一个学生从另一个学生那里学来的, 这都是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带给他们的。但是这些有一个前提, 必须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启示:让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机会。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所以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 可以是竞赛、社会调查、兴趣小组等等,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表达自己, 在活动中, 巩固了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增进互相了解, 促进情感交流, 更利于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还要留意细节,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做最好的老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篇5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处理、调节与他人,集体工作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在这个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职业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是教师专业队伍中特有的一种团队精神,是社会道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教师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张X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教师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

教师还应当是一位优秀品德的播种者。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层次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2、更新教育观念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重视德育,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三、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教育

1、用心关怀,渗透德育。

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教师,我重点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深入人心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

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我带领学生对于《小学生守则》进行认真的学习。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平时经常对学生执行《小学生守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表扬、批评。在班会上对他们进行解释,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受到品德教育。在德育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将道德认识能力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3、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我们在本学期中开展的“学伟人 寻足迹”活动中,学生们都积极的搜集革命先烈事迹,讲故事、出板报等活动。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立足学科教学学科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数学的有趣、有用,从而增强孩子对数学的情感;对于那些学困生,总是从帮助者、欣赏者的角度不断地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不断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的。

(1)、是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愿望。

(2)、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结合语文就是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置疑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

(3)、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清楚的说明了读与理解文章的关系。朗读是分析的基础,古私塾先生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读有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现行的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就成了第一步。课堂上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课后,读读背背精彩的语段,潜移默化,积腋成裘,这些东西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了。

(4)、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

五、精心策划主题班队会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与启示 篇6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1-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零起点,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英语学习。小学与中学外语课程的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管教方式。小学老师主要采用精心呵护和管头管脚的方式,学生对老师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而中学教师更多的是采用检查督促,从小学的保姆式教学模式到初中的主动式教学模式的转换,让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2)教材内容。《牛津小学英语》和《牛津初中英语》虽然是同一出版社编撰出版的教材,但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教材内容在知识程度、能力要求和课程结构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3)学习方法。相当多的小学生习惯于“让老师搀着手走”,没有主动、自觉地学习英语,教材只是被用来查找词汇或句型的工具书。初中英语更注重对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归纳总结,更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基于这些差异,“中小衔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顺应小学生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适应中学的英语学习。

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笔者在2013年9月接手了新初一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本人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多种英语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

1.听力训练方面。

理想的英语课堂应是教师坚持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在英文环境中锻炼英语思维能力。但对于刚上初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全英文课堂环境往往会让许多同学乱了阵脚,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容易对英语课产生厌倦感。因此笔者在一开始就把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常用的指令性语言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打印下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余学习、理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几堂课下来,常用的句型学生基本能够听懂,教师也能正常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设计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版块中的听力任务明显比《牛津小学英语》Listen版块中的重得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利用早读课的部分时间增加听力训练,让学生从句子→段落→文章积累输入的内容,提高听力水平。对于这些补充听力材料的选择,突出了趣味性、真实性、梯度性和实效性,例如让学生听美国之声的VOA Special News。一开始听某条新闻的一句话概述,虽然学生对于一些生词不能理解,但不管是听懂几个单词还是一个词组,或者仅仅是一个人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仍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听到世界上最及时的英语时事新闻,甚至还能听懂一些,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慢慢地再给他们听新闻的细节,并要求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复述主要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2.语音模仿方面。

许多小学生进入初中时都存在语音、认读、朗读等方面的问题。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第一关。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频繁的听录音模仿、朗读等练习,让学生尽早过“语音关”,说出洋腔洋调的英语。但是《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上的文章篇幅有限,故事情节一般,学生仅模仿这些内容是不够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英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要看学习内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青春期前后,孩子阅读兴趣的发展正处于故事期和文学期。因此笔者挑选了《新概念英语Ⅱ》、《典范英语6》作为语音模仿的补充材料,这些故事中的语言鲜活纯正,原汁原味,由浅入深,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借助多媒体,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录音模仿朗读20分种,一句一句模仿,准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以及模仿语音语调,形成语感。通过模仿,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朗读、课堂上说英语的时候很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同时,这些故事更体现了人文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开拓了视野,对构筑学生的“内在精神”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规范书写方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笔者所在的城市中、高考都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这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很多初中老师发现,小学生的英文书写并没有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许多学生在书写英语作业时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很不规范。针对这个问题,在刚开学阶段,笔者要求每个学生练习书写规范的英文。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英文临摹字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喜爱的字帖进行临摹,每天坚持认真书写两页,老师认真查看、把关,及时规范学生的书写。跟小学时机械式的抄写单词不同,这样的练字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书写的英文一天天在变工整,变漂亮,学生感受到了美的享受。

4.文化知识拓展方面。

牛津英语文章篇幅短,内容涵盖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历史的自然习得,所以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得体性方面做得较差。如何改善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其一,拓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交际用语时,适时拓展文化教育。例如在学打招呼时,中国人习惯问“吃了吗?”“上哪儿去?”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这时就要跟学生灌输东西方文化差异。其二,拓展语法中的文化知识。中英文语法中明显的不同是英文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可数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这就涉及到主谓一致问题。如:My knife and fork is here.学生不能理解这里动词为什么用单数形式。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餐具,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用is完全正确。这样的拓展,能降低语法难度,使枯燥的语法学习“故事化”。

二、创立英语社团,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初一新生好动、好胜、好表现,所以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展示“自我”,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笔者认为英语社团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展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社团活动的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展示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方面的社团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笔者与备课组老师组织英语社团,认真设计导演、精心组织部署、及时总结反思,从而将教材还原到实践,将知识演绎成能力,使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教师的教、引与学生的学、用相辅相成。例如:针对新生练字开展“英文书写”比赛,学生展出的规范、工整的书写,正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美文摘抄”比赛、“故事概要书写”比赛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句型结构,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典范英语”朗读比赛、“新概念英语”模仿比赛是对语音模仿的检验,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了,信心也增强了;“典范英语情景剧”比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表演欲望,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另外,笔者认为赏识教育非常重要,要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提出适当的表扬。所以每次活动中,笔者会尽可能多地设置奖项、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并及时向家长报喜。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其实每个人都有小小的虚荣心,当看到通过努力赢得的奖状和奖品时,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这时,学生会带着更多的热情去学习英语,而家长也会更配合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三、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大多身心还处于不成熟的少儿发展时期,他们顽皮、好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发现自己的英语老师发音特别地道流利时,学生自然会进行模仿;如果老师知识渊博,更会让学生崇拜,从而更加想学这门功课,增强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所以要使学生的信心保持下去,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一是知识形象,如好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纯熟的语法知识和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等等。二是授课艺术,教师对备课一定要严肃认真,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肢体语言丰富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反应迅速灵活;板书设计美观、工整、有条理,等等。三是尊重人格,以诚相待。老师应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孩子们最喜欢能像朋友一样与老师相处,通过平等谈话、课堂提问等方式,学生会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这样才能使学生因喜欢老师从而更加喜欢英语,激发进一步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克服对初中英语难度增加、要求提高、内容更多的惧怕和畏难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小学英语教学向初中英语教学过渡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学衔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快节奏的衔接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初一英语教师要根据初一新生的现状和自己教学研究的体会,用心激活教材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尽快掌握初中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沈雁.做好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的教学衔接[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09).

[2]谢桂湘.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探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09).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7

关键词:听力教学,听力教学理论,听力教学实践

1 引言

听是说的基础, 同时也对读、写能力有很大影响, 因此听力是培养外语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 近年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对听力和听力教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也不断涌现。但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尽管听力课程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学生学的基本上还是“聋哑”外语, 听力仍是明显的弱项。针对外语的读、说、写这三大技能的培养, 很多理论成果已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并陆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听力教学, 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听, 再听, 反复听”、“听, 重复”或“听, 翻译”的层面。近年来有关听力和听力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还没有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 是学生听力没有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近年来有关听力和听力教学的理论

听力技能的复杂性

听力是“一种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Wipf, 1984) 。听不仅仅是接收语音信号的过程, 而是接收语音信号的同时, 对承载意义的单词、短语、句子和语篇进行理解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 听和说往往同时进行, 听者往往可以通过提问或要求重复来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谈话;在面对面的交流中, 还有很多的非言语信息如表情、动作、实物、背景等帮助对语言的理解;在真实的口语交际中, 与书面文字不同, 话语往往可以是不规范的, 不完整的句子, 中间经常出现迟疑、修正、重复、冗余和停顿。而在教学中, 往往要求学生立即对听过的规范的外语材料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 这对于听母语材料来说, 也并非易事。

确立听外语的目的

研究表明不同的听力任务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听力行为。听细节的要求会使学生有选择性地注意有关细节, 忽略其他信息。听主旨的要求促使学生关注整体和广义的概念, 略过细节和具体的事例。欣赏性的听更注重的是欣赏和体验所听材料的感觉印象, 语体、乐感、背景音响等美学要素。批判性的听要求分析和判断所呈现论点的价值。听的目的不同, 采取的策略和关注重点随之不同, 因此首先确立听外语的目的, 是十分必要的。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过程

听的过程不仅仅是“自下而上”, 即对各个独立的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的全部理解过程, 而且包括“自上而下”的过程, 即对语篇、语境、背景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能有效地帮助提高理解能力。Oxford (1990) 列举了一些帮助二语学习者理解意义的线索:

语言线索, 如后缀、前缀、词序、重音和词根。

语篇中的结构线索, 如first, second, third;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is…;we will now turn to…;so far we have covered以及in summary等。

社会语境线索, 如一定的社会情景可以帮助推测话语可能表达的目的, 交谈者的社会地位和年龄以及交谈时的语气可能与意义密切相关。

非言语线索, 如动作 (微笑、耸肩、扮鬼脸、转动眼球等) , 交谈双方的身体距离, 以及背景噪声。

外语辨音能力

对于外语初学者或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 首要的任务是辨音, 即从连续不断的语流中提取重要的语音和单词, 这是理解整个语句的基础。由于和母语不同, 外语的发音、语音、语调方式, 连读、弱读、吞音等现象, 以及操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地区、国家的人带有不同口音等个体差异, 都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难。

听力理解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缺乏注意力是外语听力训练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Scovel (1991) 提出应重视注意力的重要性, 因为注意力是“整个外语习得过程的中心”, 是“学习者通往世界的窗口”, 是“促进或抑制习得的神经心理机制”。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活动能提高注意力。设立长期和短期的听力技能提高目标, 在听的同时确立要达到的目的, 并有意识地寻找帮助理解的线索, 是提高注意力并增强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较长的语言材料, 要求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注意力, 还有记忆能力。语篇越长, 听者需要记住的信息就越多, 这样才能跟上语流的不断推进, 从而理解整个语篇。记忆力强的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听力理解中的监控能力

Henner-Stanchina (1986) 发现二语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经常监控自己的理解情况。学习者必须检验自己对所听材料内容的理解假设是否正确。首先要根据语境线索猜测含义, 然后预测后面的内容, 评估自己预测的准确性, 并在发现预测错误后作出调整。

听力理解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指态度、信念和感情。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听力技能持否定态度, 并在感觉自己不能驾驭听力材料时常产生焦虑心理。当学生认为他们必须听懂所听到的每一个词时, 焦虑会变得更为严重, 进而可能引起挫败感和失败感。H e n n e rStanchina (1986) 指出很少有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提取意义, 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大多数学生相信要想理解, 就必须弄懂每一个单词, 运用每一个语法规则。其实我们在听母语的时候, 也做不到这一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3 听力教学理论研究对外语听力教学实践的启示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 在外语听力教学实践中可遵循以下原则:

(1) 听力活动要有真实的交际目的。

(2) 设计听前活动 (如讨论相关话题, 给出生词, 介绍相关材料) 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并确立听力理解的目的。

(3) 听力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其产生想要了解的动机。

(4) 尽量使用带有一定情景的可视听力材料, 使学生能够根据说话者的肢体语言, 有关的语境和环境线索等推断所听内容。

(5) 指导学生在听比较长的对话和短文时, 适当进行记录, 或采用形象化和联想等手段增强记忆。

(6) 听后为学生展示所听的文字材料, 也可将其分成可进行重复的部分,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检验自己对内容的推测情况。

(7) 最后, 整个材料再呈现一遍, 并让学生讨论如何作出推测和假设, 如何检验是否正确以及如何作出调整。

(8) 听力活动所用材料的文体要有典型性, 如随意的对话要短, 有停顿也有重复, 速度可能有慢有快, 而书面语体要正式、紧凑, 有逻辑性。

(9) 课堂气氛轻松, 采用必要的情感策略减轻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 如帮助学生认识到听的过程中逐词理解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假设和推测是听力理解中的常用手段, 对学生的能力予以肯定等。

(10) 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听力活动和目的。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Richards, J.C.&Rodgers, 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Wallace, M.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8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参与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主体, 通过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学习者之前以及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的交流, 增强学习者领悟知识的能力, 促使学习者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合作式教学方法。[2]”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解惑, 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讲、做笔记。而参与式教学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对学生的分组和对学生座位的重新安排, 降低了教师讲台的权威性, 凸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形成了一种即时交流的教学关系, 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 拓展了信息来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经常是在课下通过和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的, 这样就导致学生很多课堂上的灵感一闪而过, 导致有价值的问题和信息悄然即逝。而参与式教学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上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学信息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通过对信息的汇总和整理, 最终将其编入教材或者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女性学的教材内容。

第三, 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传统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只需要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了, 但是在参与式教学的模式下,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 通过思考, 针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终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有效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作为一门人文素养通识课程, “女性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分别是:女性学概论, 即对女性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女性学的流派分析;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讲解;女性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分析;女性和美的关系分析;女性心理和成功的关系分析。[3]”从女性学课程的内容来看, 女性学对有关女性知识的探索无论是从纵向上看, 还是从横向上看都有很大的跨度。从选修女性学的群体来说, 专业跨度也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中就有了很大的适用性。

“女性学课程的学习将思考、浸润和提升融为一体, 实现了情与理的融合和交织, 实现了理念和现实的交融与碰撞。[4]” 在两性关系的学习方面, 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存在的只是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所以, 在女性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和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两性观念, 能够有效地达到女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程, 女性学在高校日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 选修的学生大多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 生活经历和经验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和生活体验对女性学所承载的和传播的理念产生不同的理解, 这对于女性学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和课堂资源。 例如, 在涉及到“女性和大众传媒关系”这一内容的时候, 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专业角度来对“媒体中性别形象”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尤其是学艺术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分析得更透彻。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将自己对女性学内容的思考融入课堂讨论, 在师- 生和生- 生的交流过程中, 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 能够实现女性学的教学目标,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端正学生对现代两性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先进的社会性别理念。

三参与式教学对女性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 建立新型的课堂主体关系

从女性学学习主体来看, 尽管这些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 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 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 他们的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些丰富的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成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但是这些素材要想得到有效的利用还需要一定的环境, 这个环境除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利用之外, 最重要的还在于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女性学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探讨。

(二) 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

将参与式教学应用到女性学的教学中,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一般来说, “参与式教学的灵魂就是有效参与”[5], 但是因为学习女性学课程的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知识结构不同, 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 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和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效应、现身说法和情境导入等互动交流的方法来进行参与式教学, 这就需要增强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对课堂的引导能力。

除此之外, 将参与式教学应用到女性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对互动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控。在女性学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 一旦设定的话题被引入,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互动交流过程被启动, 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就会消除。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会展开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往往讨论的内容会超过设定的话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就要通过语言暗示或者幽默打断的方式促使学生的讨论回到正轨上来, 以保证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到“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涉及“家庭中性别分工”这一话题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就很高涨。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中父母的分工谈起, 后来谈到未来自己组建家庭的时候如何分工。有的同学从古代家庭分工谈到现在家庭模式及分工。课堂中学生的观点分为两种, 一种是女性多做家务是应该的, 另一种是持相反意见, 学生讨论非常激烈。这种激烈讨论的背后可以看出传统性别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观念意识上的烙印和变革的发生及其二者的冲突与矛盾, 这种课堂需要教师对互动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控和正确的引导, 合理地处理参与者之间的不同观点, 妥善地处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情况, 能够灵活地处理交流讨论中的各种问题, 以保证参与式教学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有效地进行, 并使得参与的学生切实感到真正有所收获。

(三) 要增强教师概括总结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一个集合作、互动和体验于一体的教学过程”[6],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 但是讨论的结果却往往不是学生能够总结出来的, 所以, 为了提升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促使参与式教学有一个完善的应用成果, 需要教师对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成果, 以提高女性学的课堂效果。

比如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讲解”这两部分内容中;均会涉及到“女性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 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俚语、流行语、俏皮话和俗语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来帮助学生对女性面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认识。在不同性别、年纪和年级、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列举出来的俚语、俏皮话和俗语可能不同, 但是对这些流行语或者俗语的解读却大同小异。比如对于“温柔似水”“贤妻良母” 等词语, 大部分学生 (包括男女同学) 都会认为这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夸赞,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 虽然女性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实际上, 女性在发展中依然会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就需要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让学生对这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认识, 帮助男女两性学生挖掘这些“褒扬”背后对女性发展的隐形限制, 从而帮助现代女大学生摆脱传统女性观念的束缚, 以提升她们在两性观念方面的认识度, 以促使社会中新型两性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秦宣云, 李军英, 郑建梅, 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5 (5) :95-96.

[2]邢晓敏, 李贻涛, 张光烈, 等.“全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0) :173-175.

[3]倪丽珊.高职“女性学”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11) :93-96.

[4]吴翠萍.通识教育中的女性学:定位、现状与改进[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4-6.

[5]王祥, 马艳会, 杨二坤, 等.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课堂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师, 2014 (17) :92.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9

关键词:读后续写,初中英语,阅读,写作

引言

读后续写是高考改革中出现的新题型, 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在外语教学的相关期刊中, 对高中英语读后续写题型的研究频频出现, 如邓少美 (2016) 的《读后续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凌勇 (2016) 的《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等。这些文章大多探讨读后续写或以读促写的方法对英语学习的帮助, 实践完全基于高中阅读文本进行。然而, 笔者认为, 读后续写的渗透不仅是高中阶段的教学重点, 对初中甚至是整体英语教学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的输出, 而且对阅读的进一步整理、加工、升华也有助益, 能使阅读遵从整体性、逻辑性和有效性原则。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仍按照传统方式对阅读文本进行生词和语法的解码, 在写作教学中过于强调句式和语法的正确性 (郭强2016) 。其实, 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输入手段, 写作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输出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重阅读, 轻写作”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阅读输入上, 而没有重视写作输出, 引进读后续写是通过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关注, 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刘庆思、陈康2016) 。

一、教学案例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案例的阅读文本为Dog changes life, 主要讲述了训练有素的小狗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儿童, 使儿童安全快乐地生活。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Alex得了自闭症后的症状特点;第二部分讲述针对这种现象, Alex通过导盲犬摆脱困境的过程。文章侧重分析怎样解决自闭症问题。在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 创设续写语境和任务, 侧重续写Alex摆脱自闭症后的表现, 与之前所患自闭症形成鲜明的对比, 能进一步加深学生阅读文本的逻辑性。

(二) 学生分析

这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升初三的拓展班的学生, 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可通过文本内容掌握自闭症的一些特点, 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内容逻辑顺序, 并完成续写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此篇文章, 要能够:

1.掌握相关重要的单词和词汇;

2.获取相关信息, 理清写作主题和思路;

3.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思维导图复述文章;

4.能在阅读基础上, 完成读后续写, 加深文章内涵及丰富自身内在情感。

(四) 教学设计

本课是阅读写作课, 续写基于阅读进行, 因此首先要解决阅读问题, 理清文章的写作主题和写作思路。在阅读前, 笔者首先通过故事分享的热身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 采用略读和细读两种方法来解决文本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并依托这两个问题, 在板书中形成思维导图;读后为了使学生充分把握文本, 要求学生依据思维导图复述文本, 然后在阅读基础上, 笔者设置读后续写任务, 与阅读前后相连,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文本理解。

二、教学过程

Step 1:故事分享———导入文本主题

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与狗相处的各种独特经历, 学生讲完后, 笔者也分享了一则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年幼时曾被邻居家的小狗咬过。

【设计意图】

故事分享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间进行交流合作, 而且能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参与分享能增加活动的真实感, 且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有利于将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

Step 2:略读———掌握文本大意和写作思路

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掌握文本大意, 理清写作思路。要求学生阅读后用最简洁的话语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What was the problem of Alex when he was young? (2) How did the family solve this problem?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文章的两部分, 把握了这两个问题, 也就掌握了文本所讲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What was the problem of Alex when he was young?→Autism.

How did the family solve this problem?→A guide dog.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大意和理清写作思路。文章主要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写作思路清晰, 即“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把握好这两个问题, 也就顺利地把握了文章的框架和主旨大意。

Step 3:细读———掌握文本细节

在学生略读了解了文章的思路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细读掌握文本细节, 并在原有略读基础上继续设问: (1)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autism? (2) What did the guide dog do to help Alex?要求学生通过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在原有略读环节中解决了两个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Alex所得自闭症的特征, 以及导盲犬一步步帮助Alex摆脱困境的细节。因此, 细读此环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信息, 掌握文本内容。

Step 4:总结复述———输出文本内容

在略读、细读策略之后, 笔者进一步完善板书, 采用思维导图模式,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对之前阅读的回顾,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 同时也是接下来续写文章的铺垫。学生想续写好, 必须先理解阅读文本。

Step 5:读后续写———提升文本阅读

在总结复述文章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续写文章, 并提供给他们文章的开头第一句:After one month, Alex becomes so different.________.

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different, 使他们意识到续写重点为描绘Alex在导盲犬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而对Alex的变化的描写, 可借鉴之前Alex的自闭症的表现特点, 从特点的反面展开叙述。此问结束以后, 笔者继续要求学生续写, 并写出第一句:But at the same time, Alex has to leave.________________.

在思维导图中, 文章从两条线展开讨论。如果说第一问的续写是基于第一条线展开讨论的, 那么第二问的续写可以从第二条线寻求帮助。第二条线描述了导盲犬帮助Alex摆脱自闭症的过程, 可以得出, Alex自然地与导盲犬在感情上密不可分。导盲犬的离开一方面会使Alex伤心, 但另一方面, 从长远来看, 又对Alex以后的内心情感发展有帮助, 会使他更加懂得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设计说明】

读后续写不是漫无目标地续写, 而是为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在阅读后进行的产出活动, 它是对文本阅读的再一次加工整理。文章的标题是Dog changes life, 看似在强调过程, 即How did the dog change the life?但文章中并没有给出细致的结果, 即What are the changes of life?因此, 此环节两问首句的设置起到了规定写作方向的作用, 是对之前阅读的升华。

三、反思与感悟

将高考形式下的读后续写用于初中英语教学, 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这样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 有利于对文本的再次解读,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在此教学中, 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 注重语篇的整体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凸显和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重视语篇阅读的整体性。张献臣 (2009) 指出, 学生思维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阅读后的活动形式单一, 没有从语篇的角度去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读后续写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语篇上的衔接 (cohesion) 和连贯 (coherence) 。读后续写的第一句已经给出, 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续写的大致方向, 学生的续写便要注意承接第一句话和上文阅读, 达到篇章逻辑意义上的连贯。这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 还要做到篇章的连贯, 因此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 注重阅读的“支架”地位

著名心理学家Vygos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指出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可在有效指导和交流下超越当前的认知水平。而这种有效指导和交流对学习者来讲就是一种支架 (Rod Ellis 2003)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从略读两问, 到细读两问, 再到续写两问, 每一次问题的设置都层层递进, 使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理解、消化、输出所学知识。文章续写中开头第一句的设置, 完全基于阅读, 是对阅读的加工和产出。因此, 对教师来讲, 设置续写的第一句和续写的方向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不断推敲, 构建与文本阅读之间的联系, 否则续写就会与文本阅读孤立起来。对于续写来讲, 阅读是“支架”;对于阅读来讲, 问题设置也是“支架”。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好“支架”,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内化知识, 从而更好地输出所学知识。

(三) 注重材料的指导意义

不是所有文章都可以进行加工, 改编成读后续写课。为了续写出符合逻辑的文章结尾, 读者需要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写作态度等具有强烈的获取愿望, 具有比做阅读理解题时更强烈的阅读动机 (凌勇2016) 。因此, 一般而言, 读后续写的材料大多倾向于故事型记叙文,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冲动;当然, 并不是说所有的记叙文题材都要改成阅读写作课, 只是读后续写给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

结束语

本堂课容量相对较大, 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笔者选择拓展班的学生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课堂收益甚佳。但从教学中笔者意识到, 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 如果学生出现阅读理解偏差, 甚至不能完全理解阅读文本, 那么所花时间就要相对长些, 毕竟阅读才是续写的基础。课堂上阅读和续写教学时间比例并不是固定的,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但毋庸置疑, 读后续写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丰富了教学课堂, 推动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附录:教学材料

Dog changes life

FOUR-YEAR-OLD Alex Romero has no sense of danger.He’s an escape artist (逃脱大师) who can disappear into crowds at the mall or run toward cars while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lex, who hasautism (自闭症) , doesn’t know about his problems.His parents, Vanessa and Moises, can’t afford to take their eyes off him.A two-minute distraction (注意力分散) is plenty of time for Alex to get into trouble.

When he was younger, Vanessa used to carry Alex close to her in a baby carrier.But as he grew up, the family knew they needed help to keep him safe.They were hoping to find ways to correct his bad temper (脾气) , his repetitive (重复的) behavior and his hyperactivity (好动) .But they didn’t want to depend on medication (药物治疗) .

The nonprofit (非营利组织) called 4 Paws for Abilities in Ohio, US, offered a hand, a trained service dog that would follow Alex everywhere and help him in his daily life.

After a long time, they finally got a dog called Tanaka.The family trained with the nonprofit for two weeks before Tanaka got to go home with them.And the dog is already having a good influence.

Tanaka remains by Alex side all day.He is trained to notice when the boy is about to get angry.His job is to run to Alex and distract him with kisses and other movements to get his attention.

Tanaka is often tied to Alex, especially during the boy’s daily walks with his mother.The Labrador (拉布拉多犬) is also there to help Alex fall asleep at night.He lies on Alex’s legs and cuddles (拥抱) with until the children fall asleep.Then he leaves the bed to sleep on the floor.

参考文献

邓少美.2016.读后续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6) :1-5.

郭强.2016.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5) :35-39.

凌勇.2016.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5) :31-35.

张献臣.2009.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 (6) :51-57.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10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

1. 教学设计。

《弧度制》的概念是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重要基础,如何使惯用“角度制”度量角的学生自然地接受“弧度制”,完善其知识结构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备课时笔者进行了案例学习,同时考虑任教班级为年级重点班,学生基础较好且思维活跃,同时为使弧度制的定义更自然,在参考优秀案例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类比引入弧度制→提问复习1°角的概念→弧度概念探究→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比较→弧度与角度换算、弧长公式探究→练习→小结。其中的探究设计如下:

探究一:弧度概念。

问题1:请在圆O中以OA为始边作出大小为30°的圆心角,你能想到几种做法?说明你的作图过程。

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完成: (1) 用量角器,或30°三角板; (2) 借助锐角三角函数,利用30°角的正弦值为1/2; (3) 三等分弧AB。

设计分析:学生已掌握的1°角的定义是通过划分周角完成的。对周角的划分事实上也是对圆周的划分,这与弧度制划分圆的思想是一致的,希望通过这个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划分圆周,用弧长度量角的这种方法。

问题2:试分析c/r=2π的意义。

设计分析:角度与弧度都是通过划分圆周定义的,不同在于划分标准的确定。角度制以确定的份数(360份)为标准,而弧度制以每份弧长(与半径等长)为标准。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们能自己找到弧度制划分的标准并体会圆心角的弧度数与半径无关。

探究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将教材中的探究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自主研究特殊角并填表;第二步,首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从表中得到的结论;第三步,在教师问题引导下概括相关公式。

2. 教学实际。

《弧度制》的教学进行了两个课时,引入与复习回顾阶段都很顺利,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弧度概念的探究开始后课堂陷入尴尬的氛围,实际探究过程与预想大相径庭。

问题1提出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很快想到了做法一但没有其他思路,于是教师提示其他可能出现30°角的情况让学生再次思考。约一分钟后组织前后讨论,在近十分钟的讨论后只有一组学生找到了做法二,没有学生完成三等分圆弧的做法。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时间限制,请学生简单介绍做法二后,教师给出了做法三,并揭示了通过划分圆周度量角的思想。回顾圆周长公式后,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们显得不知所措,于是教师给出关于除法意义的提示,但学生们最终还是没能得出教师所期待的:以半径长为单位度量圆周,则无论半径多长圆周都会被分为2π份的结论,最终教师只能再一次自己给出答案。

进入公式的探究后情况好转,学生完成表格后很快找出了半圆和整圆这两个特殊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以及课本中关于正角、负角、零角的弧度特征的结论。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顺利完成了弧长、面积公式的推导,但由于概念部分花费时间过多,对公式的应用只进行了两个基本练习。此外,与课堂中活跃的表现不同,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对利用弧度制下的弧长、扇形面积公式解题仍感到困难。

二、失败原因分析

这节花费了两个课时的探究课在匆忙中结束,就知识学习而言无论是学生课堂探究活动还是教学效果都不理想,练习反映出的解题能力还不如教师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普通班学生。反思这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了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学情分析不深入。首先,以学生“应该”会什么取代了学生“实际”会什么,因此课前预测失误导致准备不足,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导致探究搁浅时教师不能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缺乏应对策略。

三、教学启示

1. 深入的学情分析是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分析依据之一。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和作用。若探究中涉及大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欠缺的知识或方法则探究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若探究问题结论显著,或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则探究活动缺乏必要意义。

2. 采用探究式教学应更加注重课堂小结。

探究式教学实践的一个常见现象是: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推进顺利,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探讨后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探究,这节课究竟学了什么。这是因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探究活动,关注的是探究过程中局部、具体问题的解决,很难自发地领会课堂的重点容易忽略根本问题。因此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主导作用的发挥,对课堂的发展进行全局性把握。

3. 善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促进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也至关重要,当学生探究没有按教师的预设进行时,教师如何在不破坏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引导,实现指导者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究课中,教师提供问题情境而问题解决的主体工作是由学生完成的。因为这些想法源于学生,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实质总是不变的,因此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新生资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不仅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在分析。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 .

[2]姜克安.利用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3) .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11

摘 要:本文通过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健康现状,就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区护理人才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对秦皇岛市海港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辖区内的360位老年人的健康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社区对护理需求大,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老年人 社区护理 实践教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出现了一系列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配置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社区护理学建设,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每一位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现状调研,从而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样本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纳入标准:(1)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相应服务中心(站)内居住1年以上,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2)意识清醒,可用言辞表达;(3)愿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2.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老年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07,内在一致性Cronbach's系数结果为0.725。

3.调查样本

本研究从海港区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分层随机抽取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辖区的老年人,从其中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45名老年人,从剩余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30名老年人,共计360人。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344例有效样本中,性别比例:男性占42. 7% (147人),女性占57. 3% (197人);年龄分布:60~64岁占25.9%,65~69岁占31.1%,70~74岁占26.5%,75~79岁占9.6%,80岁及以上占6.9%;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9.9%,高中(中专)占16.3%,初中占29.7%,小学占28.8%,小学以下占15.3%;婚姻状况:未婚占0.9%,已婚且配偶健在占76.2%,丧偶和离异分别占22%和0.9%;居住方式:与配偶同住占55.5%,与子女同住占16.9%,与配偶及子女同住占19.2%,独居占8.4%;主要经济来源:离退休养老金占67.2%,子女赡养占17.2%;经济状况:收入大致够用占55.8%,经济比较宽裕占30.5%;此外,82.6%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33.4%的老年人部分或完全不能生活自理,34%的老年人一周内感到中度及以上的焦虑或沮丧,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22.4%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以及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三、调查分析

1.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中60~74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偏高,以年轻老年人口居多。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以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占44.1%,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调查显示,老年人在患疾病后,才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占76.2%的老年人已婚且配偶健在,但本调查中丧偶所占比例为22%,丧偶是对老年人最沉重的心理打击,有研究表明丧偶的老年人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与配偶同住及独居老年人分别占55.5%和8.4%,空巢老人居多。经济比较宽裕的老年人占30.5%,大致够用55.8%。经济收入是决定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对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低。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城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大多处在中等及偏下水平,他们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比较谨慎。有82.6%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有33.4%的老年人生活或完全不能自理,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别人的帮助。有34%的老年人有中度及以下焦虑或沮丧。同类研究显示,约有1/3的老年人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出现孤独、寂寞、失落等负面情绪。老年人心理问题突出,开展连续有效的心理保健是对社区护理的一大挑战。有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可能与老年人退休、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变低、患病增多等有关。有22.4%的老年人对家庭生活、身体状况、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2.老年人的健康护理需求

从秦皇岛市老年人人口特征及健康状况,可以客观分析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存在很多需求,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老年人社区护士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区护理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实用性人才,加大老年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势在必行。就老年人健康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1)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环境下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调整老年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为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社区护理的实践地点不在学校内,在带教质量和配合程度上难以控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教学任务,重视带教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配合程度。与此同时,政府应将补偿机制向社区护理倾斜,无论机构管理还是经费预算,都应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

(3)采用三阶段式循序实践教学法,更快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阶段为设置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设定实验内容。以健康教育为例,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前分小组,针对教师选定的主题查询文献,充分获得有关老年人护理的相关知识。实验课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作为宣教者,对其他学生模拟的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和方式。第二阶段为护理专业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通过家庭访问,协助社区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协助组织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帮助带教老师完成社区工作的同时,实际体验社区护理的过程,并培养学生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在第三阶段,在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开展讨论课,引导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

(4)采用医院实习和社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为8个月,可尝试安排7个月的医院实习和1个月的社区服务中心(站)实习。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护生临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护生的传统护理观念,进一步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使很多实习生不仅体验到社区护理的工作过程,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老年社区护理人才紧缺的现状,并且带动社区护理水平快速提高。

总之,加强市场调研,充分把握市场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从而以此为依据,调整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这将是培养高质量的社区护理人才的有效手段。

课堂教学实践启示 篇12

一、美国教学实践评价标准的解析

“教学实践”是由“教学评估”、“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3个二级指标所构成, 由指标内容的表述可知: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取决于教学评估、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且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评估”是“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而“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是实现评估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 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实践体系。接下来本文将对这3个二级指标及其下属指标进行介绍。

1.评估。

“教学评估”是指教师能够运用多种评估方法, 促进学生成长, 记录学生的进步情况, 通知教师的规划和教学进程。现将“教学评估”所含的下一级指标整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教学评估”是由18项三级指标所构成, 其指标的内容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即评估绩效、专业基础知识和关键专业取向。

首先, 从评估绩效这一层面上看, 指标1.1.1~1.1.7均是以评估绩效为聚焦点, 即关注于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就所产生的效果。这7项三级指标从不同的视角明确教师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 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些标准主张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数据资料, 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有效地运用, 通过评估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 指导学生自我发展, 提升学习成绩。如指标1.1.1“以个体或合作的方式来检测学生, 并与其它数据相结合, 了解学生的进步并做出教学规划”, 它强调检测学生的方式与数据相结合的原则, 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而指标1.1.5、1.1.6、1.1.7分别从数据判断、调整评估标准、新方法和技术三个角度来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各种学习上的需求。课堂教学质量能够体现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而科学的教学绩效评价考核则能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因此, 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对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以及水平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次,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指标 (1.1.8~1.1.12) 所表述内容均是围绕“教师评估中要知道什么”为主题进行展开的, 主要体现为如何评估及评估的作用、运用数据、利用反馈信息、教师反思等几个方面。如指标1.1.8所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掌握如何评估以及评估的作用;特别指出指标1.1.9“如何分析和解释不同类型学生的数据, 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和模式, 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注重评价教师运用来自学生的相关数据信息, 以此制订教学计划, 改进教学。这一点体现出美国教师教学评价标准注重于实证数据在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专业基本知识是从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 只有具备精神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提升教学效能。

最后是关键专业倾向, 包括6个三级指标, 即指标1.1.13~1.1.18。认清关键专业倾向有助于教师把握某一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 强调优先解决每个教学阶段当中的主要问题,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的开展铺平道路。如指标1.1.18“为了适应语文学习和特殊学生的需求, 适当调整评估和测试的条件”强调评估和测评条件的制订要依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而定,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应当首先调整评估和测评的条件。

注:笔者译自2010 Model Core Teaching Standards.

2.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由14项三级指标所构成, 该指标主张要适应学生特点, 结合学科知识、课程内容、跨学科技能和学科教学方法, 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社区背景, 支持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详情请见表2)

首先, 指标1.2.1~1.2.3是围绕“教学计划的实施要达到什么效果”来进行评价的。如指标1.2.1指出教师要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并且基于有效教学原则, 使教师选择和设置课程目标要与学生相适宜, 突出强调课程选择和课程目标的制订都要有助学生学习和发展。指标1.2.2从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材料的方面来满足不同学习个体和群体的需求, 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指标1.2.3则是教师灵活调整评估计划方面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其次, 指标1.2.4~1.2.10是围绕“教师要掌握教学计划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这7个指标内容表述可以看出, 教师应当掌握有关学科知识、课程知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教学方法, 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知识。

再次, 指标1.2.11~1.2.14是围绕“教学计划所强调的工作重点是什么”。通过对这4个指标内容的研读不难发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社区背景、明确课程规划、教师教学计划, 这三个关键环节是教师教学计划中所体现出来的关键专业取向。

3.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强调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达到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理论的能力, 形成获取和合理使用信息的技能。该指标下属的23项三级指标将对“教学策略”详细介绍。 (请见表3)

从整体上看, 这23项三级指标基本上囊括了教师运用教学策略要达到的目标, 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策略的着重点。接下来文章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加以阐述。

首先, 指标1.3.1~1.3.11的内容都是在围绕“教学策略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阐述的。如指标1.3.1和1.3.2强调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指标1.3.3“建立教师与学生合作关系, 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 确立了教师与多方面的利益攸关者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指标1.3.4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的担任多重角色 (如指导者、促进者、教练、观众) , 以此与教学的内容、目的、学生的需求相切合”,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这也充分展现出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 一个称号, 更是一个肩负重任的塑造者。

注:资料出处同上。

其次, 指标1.3.12~1.3.17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运用教学策略, 教师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阐述的。通过研读这6项三级指标内容可知, 教师要达到娴熟的运用教学策略的程度, 必须了解不同类型学习的认知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技术, 教学优势和局限性、教学策略使用的时机和方法、沟通方式、资源利用、各种媒体和技术支持的运用等。尤其是指标1.3.17“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 以及如何评估这些资源的质量、准确性和有效性”, 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来改进教学。

最后, 指标1.3.18~1.3.23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着重点”进行阐述的。通过研读指标内容发现, 主要聚焦在六个方面:1.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2.重视与学生学习相关这的建立合作关系;3.考虑到学生的需求;4.培养学生的沟通方式;5.利用新技术;6.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这六种关键专业取向为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之时指明了方向, 引导教师在发展专业教学技能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的基本状况。由此反映出: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效果是由教师专业教学素养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共同决定的。

注:资料出处同上。

二、启示

1.新时期下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美国核心教学模型标准在外在条件方面强调教师的绩效、专业基础知识、关键专业取向三个方面, 并贯穿于整个教师教学过程。教学的本质是要求教师教学要不断改进以应对新时期下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身兼“教书育人”的职责, 因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如指标1.1.9“如何分析和解释不同类型学生的数据, 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和模式, 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体现出教师教学绩效评价重视证据, 注重评价结果的取向, 有利完成教学目标;“专业基础知识”是胜任教师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也是保证教师教学实践目标得已实现的基本保证;“关键专业取向”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关键点, 有利于教师分清教学中的主次矛盾, 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这三个基本指标在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如何把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这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这一维度中给出了说明:教师要具备精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使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弹性”, 分清教学中的主次问题, 解决关键问题。

2.评价标准要兼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教师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 教师评价标准规定的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方式和策略的知识、学生教育背景的知识、课程知识、教育学知识等都是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教师自觉践行专业化发展道路则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成绩的过程。其次, 新时期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越发得到重视, 同时学生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教学实践评价标准就格外强调教师要针对多元化的学生个体及团体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这些差异, 要具备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还要顺应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的“评估”、“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都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教学相结合, 这反映出美国核心教学模型标准能够兼顾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具体情况, 两者共同决定教学实践中的每个阶段的关键环节。因此, 教师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化教学的要求, 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

3.教师教学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改进教学。

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点, 确保学生都能接触到并利用技术手段有效学习。在美国的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 评价指标曾多次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改进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指标1.2.8“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技术工具, 有效地设置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指标1.3.17“运用各种媒体和技术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 以及如何评估这些资源的质量、准确性和有效性”和指标。1.3.22“专注于探索如何使用新技术, 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这三项指标军指出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教学策略的实施,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如今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 发展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经之路。教师作为完成教育事业的主力军, 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这无疑对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 应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改进教学。

4.发挥教师多重身份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担当多重角色,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指标1.3.4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的担任多重角色, 以此与教学的内容、目的、学生的需求相切合”。

在教学过程, 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者的角色, 负责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评估”的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是一名评估人员的角色, 负责对教学各个方面基本情况进行评估, 全面掌握教学的基本信息;在设计“教学规划”中, 教师充当的是一名未来发展的规划者, 负责对未来教学发展的进程和目标制订发展蓝图;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 教师一个教学资源的整合者, 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 为改进教学, 促进学生学习创造最佳学习氛围;在处理与学生学习相关利益攸关者的关系之时, 教师一直充当着主要媒介的作用, 将学生、其他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区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 使他们共同为促进教学改进和提高学生成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河川.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1.

上一篇:全球投资下一篇:非麻醉状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