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2024-07-25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共12篇)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二类字, 掌握三个田字格里的生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镀”等词的恰当意义, 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理清文章的脉络,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感悟这个自然段写作有序、用词精当的特色, 听写这一段。

4.感受望月的乐趣及人们喜爱月亮、向往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感受江上美丽迷人的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 老师引入:月亮安详地吐洒清辉, 大地呈现梦幻美景。从古至今, 人们总是深情望月, 产生无限遐想。人们作诗作画, 作词作曲, 赞美月亮, 寄托情思。孩子们也喜欢望月, 他们幻想奇特, 月亮是他们心中的童话故事。这节课, 我们学习赵丽宏的《望月》。

二、读通课文, 学习字词 (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 相机正音

认识三个二类字。

2.掌握田字格里的生字, 指导书写

师:生字镀怎么写漂亮, 你有什么提醒大家的?

生:左窄右宽, 左右同高。

生:右边的“度”里面被包的部分半露半藏, 撇穿插托住金字旁。

师:看老师写。

师:你们描一个, 临写一个。

3.理解“镀”基本意义

师:请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通过电解或其他化学方式, 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上, 形成薄层。

师:镀在生活中很常见。看, 这枚戒指外面镀了一层银, 银光闪闪。这个提包链子镀了一层铜, 金光闪烁。【出示实物】

师:它在课文里又是什么意思呢?精读课文时我们再体会。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 就题目提问吗?

生:谁望月?什么时候望月?

生: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师:是呀, 提得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关键句子画下来, 看看课文除了写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从这句话看出这部分写的是背诗。

师:背写月亮的诗, 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背月。

师:抑扬顿挫地背,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

生:吟月。

生:“你说月亮像什么?”这部分写谈月亮, 谈月。

生:“望着月亮消失的地方, 我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写幻月。

师:你们真了不起, 能迅速捕捉相关信息, 理清课文脉络。

师:你们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生:夜深人静, “我”、小外甥在江轮甲板上赏月、吟月、谈月、幻月。

师:江上月景, 月光下的背诗、交谈、幻想给你什么感受?

生:美。

点评: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浏览, 根据需要捕捉相关信息。

这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就课题提问。删去繁枝末节问题, 指向一个问题: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接着找关键句子, 再比较推敲词语概括内容, 梳理脉络:赏月, 吟月, 谈月, 幻月。最后合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片段紧紧围绕“课标”, 注重方法指导, 训练扎实有效。

四、精读感悟, 体会写法

1.感悟月色美丽, 有感情朗读

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老师范读、引读、师生对读、创设情境读、推荐读、挑战读等形式。】

2.揣摩顺序

引导学生揣摩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地观察写作顺序。

3.体会用词精当

师:这段简短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中月色图, 让我们身临其境。这样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因为作者写得极有条理, 另一方面因为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哪些词你感觉用得好, 画下来做批注。

生:“镀”字说明月光洒得均匀、柔和, 还闪着光。

生:把月光当作人来写。

师:把它当作什么人?

生:能工巧匠, 设计大师。

生:月光很精致。

生:作者热爱月亮, 赞美月亮。

师:是呀, “镀”内涵丰富, 包含深情, 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啊!还有哪些词?

引导体会:“安详”月亮仿佛有了生命, 有了温情, 就像母亲一样端坐在那里。

“清辉”月光很柔和, 很皎洁。

“晶莹闪烁”“光斑”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水、月交相辉映, 这就是江上月景。

点评: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镀”字教学, 落实课标这些要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 通过查字典、实物展示理解“镀”的基本意义。然后在精读感悟时, 理解它的语境意义, 感悟它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什么?引领学生感悟江中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画面, 读出意境;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了解作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 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 领悟用词的精当传神。这一切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4.背诵积累

5.拓展阅读

师:人们喜爱月亮, 多少作家描写月亮。请朗读下面两个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五、听写巩固, 训练书写

我们听写第二自然段, 让美妙的月色和优美的文字在我们的笔下流淌。要求写得行款整齐, 字体美观, 有一定速度。还要注意生字“镀”的写法要领。

写后评议。

点评:新“课标”强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新“课标”对于第三学段硬笔字的书写还提出了新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我拿出充足时间指导学生书写, 可见我心中有课标, 心中有练字。在检查预习环节, 指导写单个字“镀”, 注意书写要点, 注意示范引领;听写写几句话, 训练学生行款、美观和速度。反馈时, 从行款、美观方面积极评价, 及时鼓励。这样的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练字意识、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这节课, 我们欣赏了江中月色。下节课, 我们一起感受月光下吟月、谈月、幻月的情趣。课下我们可以去赏月, 再试着按顺序用积累的词描写月景。

摘要:就课题提问,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查字典, 出示实物, 联系语境, 理解词意, 体会词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重写字训练。“课标”引领课堂, 课堂落实“课标”。

关键词:“课标”,课堂,提问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2

——**县‚有效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活动第一阶段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3月14日,在全县教科系统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向永东响亮提出:‚要全面推进教学重建,深入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主题活动,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实践活动,把教科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的精力、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吸引到工作中去,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智力支撑。‛以此为契机,全县‚有效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活动正式在启动。现将工作小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高屋建瓴,引领课程改革新方向

(一)县委书记***多次亲临学校一线视察,十分关注‚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工作。*书记每到一处乡镇,都要到学校检查工作,特别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曾多次听、看教师的授课。4月,*书记在看到赴利州区考察学习的汇报材料后批示:‚看到同志们这么认真,态度虔诚地考察、学习、研究有效教学问题,很是欣慰。**作为教育大县应当在推进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培育时代新人方面有更大作为和贡献。望大家都能进一步静下心来,按照今年全县教科工作会议的总部署,切实开展全域有效教学主题教研活动,连续抓几年,一定会有巨大收获,甚至改变一代及几代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模式和管理体系。盼早日看到大家的新实践、新成果、新面貌。‛6月上旬,在

决于敬业奉献的精神,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法。各学校的校长、老师们要怀一颗赤诚的心、仁爱之心、敬业之心,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学生身上,加强教学的研究,力争使每一堂课都成为优质课、精品课。‛何副县长经常带领局行政班子亲临教学一线,要求校长加强‚有效课堂教学‛管理,强力推进课堂教学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教科局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多方联动、上下合力,推动‚有效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县教科局局长***、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等领导亲自抓‚有效课堂教学‛,多次组织教师赴外地考察学习,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在目标导向、政策规范、经费保障、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强支持的力度。*局长要求:以‚有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有效教学。全面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人人上公开课,在教研组、学校、教育督导办、教科局层层举行大比武活动,层层推评优胜者,将有特色、效果显著的教研成果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推进有效教学新局面

(一)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1.县教科局制定了《关于开展‚构建有效课堂,打造和谐教育‛主题研究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剑教科发“2012”10号),方案中确定了**中学等十一所学校为全县有效课堂教学示范基地。其它教育督导办辖区选择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为推进有效课堂教学年活动样本校,并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区域性备课(教研)组建设、课堂教学监控、质量监测等办法。各中小学选择一个年级、一门学科为示范,要充分利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名师资源,通过教材培训、集体备课、课堂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展示课改新理念,提供课改示范案例,带领全体教师参与课改。

展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启动会,成立组织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教科工作会议精神,商讨‚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策略;结合全县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在督导办确定的示范学校召开教学研讨会,上示范课,大家听课、评课,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3.5月25日,全县‚有效教学研究‛推进会在**中学、***小学召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专题调研,县教科局副局长、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镇党委负责人及教科局教育股、教研室负责人陪同调研。全县教育督导办业务干部、中小学教师200余人参加了听课、经验交流、课例点评。

(四)科研推进,课题引领。

在有效教学主题研究活动中,县教科室加强有效教学专题研究,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论坛‛、‚课例研讨‛、‚诊断反思‛等专题活动,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和成果。为了将这一活动长期有序的开展下去,部分学校围绕有效教学申报了教育科研课题,如省级课题《农村单设初中基于单元导学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市级课题《农村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课堂有效性研究》,县级课题《农村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为有效教学助推了强大的理论动力,加速了有效教学研究的理性认识与规律总结。

三、聚焦课堂,大胆实践,催生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一)抓住关键,紧扣环节,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以后,实现了有效备课、有效施教和有效激励。课堂变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谈‛,而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二)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敬业‛,更要求教师要‚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学科知识,对课标、教材的把握,课堂中的组织与调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从当前的情况看,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有效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还将是一个长期要抓的工作。

(三)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指导。近半年来的研究与实践,主体是我们教师,可称为‚草根研究‛,因理论储备的不足,视野的狭窄,探索的有限,使得研究与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难以依靠自身的能力解决;甚至个别领导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我们需要真正有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有效教学方面有建树的专业引领者与我们的教师平等对话,帮助学科归纳教学模式,诊断课堂中的问题,与教师一道协商解决问题,帮助我们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改革朝着正确、有效方向快速迈进。

(四)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到师资的培训,召开研讨活动,导学案等资料的编制,都需要经费支持。县财政对这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包括整个课程改革)尚无明确的经费安排。

五、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一)分学段开展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和教务主任说课、讲课、观课、议课培训和比赛,同时提高学校领导的教学指导能力。

(二)开展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课例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邀请全国先进学校专家、名师来我县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第一 学习兴趣 学习梦想

初中英语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初环节,对以后的英语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学习初中的英语词汇,并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拓展学习内容。所以,初中英语学习教师,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初中学习状态。

一、利用第一节英语课培养兴趣

在学习英语课中,第一节印象非常重要,教师需抓住这一次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喜爱英语。

1.设计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学生初次接触英语,面对新知识、新教师,充满了好奇心,而增加对初中英语的喜爱。因此在初中第一节英语课中,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并与学生分享英语歌曲,并用英语介绍身边的物品。总之,教师通过更多的英语语言,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引导学生热爱英语

在第一节英语课上,首先说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阐述英语作为世界英语做广泛的语言,是日后交流的第一语言,使学生意识到未来的远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英语的学习,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向学生表明初中英语是零基础教学,无论学生是否具备基础知识,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学习状态会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二、利用第一周英语课建立学生自信心

信心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对知识渴望学习,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1.确定重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英语的音标如同汉语的拼音,最为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需格外重视,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第一周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英语音标,使学生掌握基本单词的发音、了解音标的种类及特点。由于音标的学习比较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可在音标的学习中结合字母的认识,使学生自主阅读音标,拼读字母,激发学生对音标的热爱,在学生拼读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

2.注重发音标准,培养英语思维

在经过音标的培训后,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单词拼写,教师利用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规范学生发音,例如字母的标准发音和音标的结合。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发音练习,通过对已学单词的发音拓展到整本书中单词的发音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发音规则,领悟英语发音特点。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生发音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字母发音特点发觉字母组合规律,使学生自主探索单词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三、利用第一月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经过一个月的英语学习,学生对英语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对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也接触了许多,教师在第一月课的教学中,总结学生学习情况,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灵活变换教学方法锻炼学生英语听、写能力

英语的学习方法主要通过听,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原声英语的魅力,通过听教师课堂的讲解和英语电影,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模仿原声英语发音,培养学生听英语的习惯。其次,教师需及时将学生听的英语转换为书面用语,用书写的方式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定期写作的习惯,教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语法,将熟悉的单词整理成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2.设计学习环境激励学生说英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需要学生动嘴说,教师在课堂中多多提供施展平台,鼓励学生说英语。对于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安排学生每日大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巩固语法的学习,对于发音不标准的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四、利用第一学期鼓励学生继续热爱英语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带领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英语知识,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解决,增加对英语的理解。

1.总结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一学期的英语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教师在第一学期教学中,总结学期以来学生的表现,梳理所学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加深学习印象,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与奖励,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其他学生更需要进行激励,促使他们更努力学习,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锻炼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四个第一次课堂中,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完成不同教学目标,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使英语学习不再成为难题。

【参考文献】

[1] 居军.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J]. 新课程(下),2011(5).

[2] 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秀丽.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 中学英语之友·下(综合版),2011(1).

[4] 李丽生. 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4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 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合作实验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 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过程:

一、玩中导入, 激发探索

师:今天请同学们在座位上弹玻璃球好吗?

生:桌子上怎么可以玩?

师 (故作惊讶) :怎么不可以玩呢?

生:桌子太小, 桌面还太滑!

师:“太滑”会影响什么因素?“桌子太小”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因为桌面太滑摩擦力小, 玻璃球滚动的距离远。桌子太小, 玻璃球很容易滚下桌子。

师:那玻璃球滚动的距离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摩擦力?

生:跟弹出去玻璃球的力有关。

师:那我们做实验来讨论吧。先设计一个弹出去的玻璃球与摩擦力有关的实验吧。告诉我你们还需要什么实验器材?

生:用布或者毛巾等。

师:我看行, 我给你们准备了毛巾和布。

生:老师, 我们组在做实验时, 弹出去玻璃球的力总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实验得出距离的远近跟摩擦力有关, 但是没有达到你说的要用科学的控制变量法。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实验有点不科学。

二、重点探究, 明确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发现的好。我们说物体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个玻璃球运动到底用什么维持呢?

2 000多年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如果一个物体持续运动, 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 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也就是说“运动要靠力来维持”。而近代物理实验科学家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请各组组长领实验器材, 多媒体展示实验原理。请同学们做。

师:大家看过实验课件后, 我想问:小车为什么要从同一高度滚下?

(学生猜测不一致。)

师: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有限, 我告诉大家这是让小车滚到斜面底部时, 获取相同的速度。这就是解决刚才那个同学实验中获取相同速度来达到控制变量法的途径。

师:实验前先请各组设计实验表格, 填写相应的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 让先做完实验并把表格设计完整的小组把表格呈现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现象, 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学生能说出“平面越光滑,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大,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说出“速度减少得越慢”。)

猜想: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

2. 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

师:摩擦力越小, 小车运动得越远, 那么请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猜想。 (让学生概括猜想,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

师:其实刚才大家做的就是著名的伽利略实验, 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质疑了统领人们2 000多年的亚里斯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观念。牛顿也是通过伽利略和诸多学者的实验科学结论总结出了著名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实验事实, 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三、突破难点, 理解概念

师: (多媒体展示上图) 这是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 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生:靠惯性。

师:那什么是惯性?

[学生看书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叫做惯性 (板书) 。也就是说,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师:请同学们快速抽掉钢笔帽下面的纸条, 观察现象, 并提出问题。

生:纸条抽出后, 钢笔帽为什么没有动?

生:惯性———钢笔帽保持了原来静止的状态

师: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 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或者说, 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请同学们把你们桌面上的玻璃球放稳, 把桌子突然向左边推, 小球会向哪边滚?

生: (做完后) 向右。

师: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生:原来玻璃球和桌面是静止的, 桌子突然运动, 小球还要保持静止———也就是抵抗运动状态变化, 所以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那我想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观察, 把玻璃球放在笔袋上一起运动, 突然让笔袋停下来, 那玻璃球会怎样?

生: (做完实验后) 笔袋停了, 玻璃球继续滚动。

师:为什么?

生:玻璃球和笔袋一起运动, 笔袋停下来, 玻璃球由于惯性继续向前。就像我们坐的车突然停下来是一样的。

师:回答正确完整, 还能跟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说得极好。那么请同学举一些生活中惯性的例子好吗?

生:1.飞镖脱手后继续运动;2.小狗抖动身体, 甩掉毛上的水 (洗衣机甩干) ;3.足球在空中飞行;4.纸飞机离开手以后继续飞行5.洒水枪, 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运动;6.投掷铅球时, 铅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7.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紧急刹车, 不是马上停下来, 而是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有利必有弊。有的惯性对我们有利, 有的惯性对我们有害。那我们就要利用有利的, 防止有害的。

多媒体将小汽车展示出来:

请大家探讨一下:汽车上有哪些是利用惯性的, 那些是有益的, 哪些是有害的, 有害的我们怎么防止?

生甲:汽车是利用惯性运行的———是有益的。但是速度过快时, 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会向前冲对人造成伤害———是有害的。所以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要系安全带。

生乙:有的时候车被追尾时, 车速加快, 但人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比较慢的速度向而向后仰, 很容易伤到脖子。———是有害的。所以车的靠背上有一个小枕头可以保护追尾时司机和乘客的颈部。

四、师生互动, 总结体会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

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

生:学习了科学的实验推理法。

生:也学会了就地取材进行实验验证。

五、作业开放, 学以致用

请大家回去写一篇百字小论文《如果没有惯性这世界会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讨伽利略实验

条件:从同一高度滚下, 使小球获取相同的速度。 (控制变量法。)

现象:小球在光滑的木板上运动的最远。

推理: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实验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

的作用时,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叫做惯性。

四、解释惯性问题的思路:

1.找原来运动状态———物体 (物体的某一部分) 发生什么变化;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5

2013-2014第一学期课堂教学

检查总结

这次活动为教师素质业务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颇多。虽然每一节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同时为教师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彼此都感受到了各自的智慧和教学魅力,每位教师都展示了自己的风格,大家都觉得每堂课都是一顿丰美的大餐,不虚此行,都淘回了一桶沉甸甸的熠熠生辉的金子,更加丰富了大家的精神家园,夯实了教学大厦的基石。听课时大家认真记录,评课时积极发言,授课教师在课后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积极有深度的评课过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本次活动总结如下,会对今后全乡的教学起到互相借鉴学习之目的。

一、本次听课的亮点

1、精心设计,优化课堂

从每位老师的讲课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都进行了精心的处理和设计。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另外,教具的使用增加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教具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例如说刘金梅《笔算乘法》教学中,制作了乘法卡片,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来分发学生学具,密切了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1-

2、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循序渐进。

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堂练习再到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帮助学生形成很好的知识网络。并且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层层递进,逐步推导,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都能很好的凸显教学中的重点,并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如:潘海莲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回味)

3、课堂评价适宜。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例如说李淑珍老师《笔算乘法》教学中,运用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4、练习设计趣味性、层次性强

巩固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化巩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学生的问题、困惑、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再现。多数教师对巩固练习的设计从基础到提高到拓展,层层递进,做到了重视基础,立足教材,联系实际,适度分层。既培养了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李晓萌老师《角的分类》教学中,从角的简单分类逐渐到计算角的度数,逐渐深入难度,不断拓展,科学实在。何周祥老师设计的的习题贴近生活,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设计成圆的?这些问题看来简单而又普通,但可以 -2- 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问问为什么的习惯。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注重了对学生书写规范的要求。几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但是,在本次听课中,大部分教师都注重了板书的设计和书写,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书写格式,要求学生数字要写清晰端正,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夏中建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用直尺来做计算题,在教学的同时以身作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课使我们看到,“板书”又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6、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教师语言精炼,没有与教学无关的话语,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确简炼,生动形象,提问有启发性。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设计的问题,安排的活动非常巧妙,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

7、教师拥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今年新参加工作的高美娟、石英、梁鹏伟、王丹阳均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

8、授课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听课教师在听课中认真观察与记录,听课后积极评价。每一节课教师都经过精心的研究、每一个环节也都经过认真的考虑,什么地方该说什么?该提问哪些问题?这些每一位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

9、老师能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李瑞香老师在讲《危险的东西不能碰》一课时要求幼儿寻找教室内、校园内的安全设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做到了知识的拓展。

10、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李秀阁、周 -3- 凤侠、张倩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了课堂效率。

11、学生参与到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上。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身份。

1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英语教师及李倩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令人欣慰的是课件的制作重视实用性,为课堂教学服务,不一味的追求课件的制作精美。

13、幼儿教师三笔两画水平均有提高。所有幼儿教师在课上或多或少的展示了简笔画功底,改变了以往周凤侠老师一人使用的现状,使我们看到了我乡幼儿教育的希望。

14、教具的准备恰到好处: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具准备非常关键,如果你准备的教具学生感兴趣,愿意去了解它、认识它,那么你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老师们准备的课件、卡片、录音机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15、课件制作实用性强。在课件制作上,教师的课件实用性强,不搞花架子,富有美感,而且有很强的表现力,能把抽象的、静态的、枯燥的知识,直观地、形象地、鲜活地呈现给学生,真正起到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拓展教学、深化教学的目的。如杨志华老师所讲的《盘古开天地》,他的课件选材新颖,课件图片和文字资料深入浅出,能很好的利用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教学导入利用动漫儿歌的形式,孩子们马上被深深地吸引了,深奥的问题在直观的课件面前变得容易掌握,效果突出。

16、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

注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初读、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思考,去品位,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在小组里充分的交流、探究、碰撞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课堂 -4- 上愿意投入,注意力集中,交流自如,课堂上师生关系更融洽。例如李静老师的《陶罐与铁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课堂上合作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探索、锻炼和交流机会。

17、重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德育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够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集体荣誉感等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的。他们结合教学内容或者班级情况延伸拓展进行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教育性、思想性突出。例如张扬老师的《太空奏响东方红》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了以学生主动学习、主体活动、积极探索为特征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把时间和空间交给了学生。

18、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学的方法获得真知。如上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学,课后的巩固练习,都提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像观看演出一样只做一个观看者、聆听着。例如:曾蓓蓓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去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得以应用。这样既能让优秀生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又使学习困难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使人人学有所得。

19、教学中的读、说、写相结合,将训练落到了实处。读与思、感悟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关注文本、进入文 -5- 本,与文本对话,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注重语言的准确,归纳到位。扣住文本在读中重视重点词语、语句以及段落的理解,关注了阅读目标和阅读层次的训练。教学时,教师常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例如:李燕老师的《落花生》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始终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出感情,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思索去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重视读的多样性避免学生厌烦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最后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进而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20、让学生动起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质疑,合作交流,谈收获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拨、引导,降低学生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李西殷在教《花钟 》一文时,放手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段,大胆质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接触到的花草,结合本课知识完成此次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1、注重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课堂体现,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最大可能地挖掘、创造和运用文本中的人文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

22、识字方法多样化。学习自主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落实这一环节时,汪俊芬教师先让学生同桌交流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接着让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 -6- 法来识记生字,有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猜谜法等。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又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展现。

23、课堂中突出“趣”。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课堂上常坐不住。刘艳荣、杨爽等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导入、游戏教学等环节来吸引孩子,突出 “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24、教学环节紧凑,善于引导探索,教学思路清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了过渡语,节节相扣,学生能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学习《欢庆》这课时,冯志华教师提问语言简练,仅问:“咱们祖国的生日是哪一天呀?”,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顺藤摸瓜,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的学习精神。

25、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这一点马艳敏教师做的非常好,在教学中设置许多小问题如:四季田野里有什么变化?身边还有那些可以体现四季的变化事物呀?等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6、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段林杉、田华等课堂上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授课过程中,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老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老师读的好!”“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你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等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1、部分教师对学生整体关注不够,只提问个别学生,教学活动没有达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

-7-

2、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选择过于单一,对学生搞一刀切,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3、个别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对活动的要求和提示不到位,造成学生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4、有些老师课上效率低,对活动预设不够,对孩子不够了解,以至于遇上情况后缺乏教师的应变能力,不能及时的调整教学对策,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在这一点上还需努力。

5、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活动预设不够,对孩子的了解不够,教学思路不清楚,导致在活动中遇到情况无法很好的处理,缺少教学经验。

6、教学环节上,时间分配和衔接不恰当,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指导与练习时间搭配不合理。

7、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时间分配不当,集体活动过多,关注个体的时间过少。

8、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中应不断创新,变换教学方法。

9、师生关系。有的教师高高在上,无巡视。特别是幼儿班教学活动,更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近感

10、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显得课堂单调乏味。

11、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在展示时字迹不清晰,背景与字体颜色反差小,教师应加强多媒体制作基本功的训练。

12、读的问题。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书读得太少,应通过各种读,去理解文章内容,尤其学生独立阅读能力、-8- 表述能力、写作能力较差,教师在这方面应加强指导。

13、学生参与范围较小,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鼓励他们学习的激情,用更多的激情来调动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与课堂融为一体。

14、板书书写不规范,应引起注意。有些教师板书较潦草,部分教师还有错别字出现,有的教师以课件代替板书,教师要细心思考,精心设计。

15、评价、激励不当。教师要时时关注学情,倾听学生的发言,注重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对发言有独到见解的、确实有创意的同学应当给予正面激励评价。对表达不到位或者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做到有效点拨。不能让很好、真棒等溢美之词满天飞,评价不当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发展不利,对其他同学也会成为误导。

16、有的教师课堂导课时间过长,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设计不够合理,导致课堂显得前松后紧。

17、识字教学中,对于字义的理解引导不够到位,识字教学应注意“音形义”相结合。

18、低年级教学,教师的范读很重要,课堂中缺少范读。

19、课堂教学过程有待提炼,模式程序还待改进。有的教师教学依赖教案的预设,造成课堂的教与学的思维断节,课堂不紧凑,而且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精彩生成。

20、教学内容设计贪大求多,学生无法完成,似乎为延伸而延伸,为教学而教学,没有实际的意义,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

三、建议

1、加强对校长、教师的培训,教师不仅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研究者。教师要有激情和动力,用自身的魅力带动每一位学生。

-9-

2、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注重价值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45分钟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时间。

3、课堂教学的驾驭和运作,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和学问。教师教学节奏的把握,课堂的启发诱导,讲授的技巧,应变能力的生成,举例小结的恰到好处,教学拓展的妥当延伸,都需要我们仔细推敲,认真琢磨。

4、为了让教师们一起交流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让年轻教师积累多一些低年级课堂教学经验,达到共同的进步,应多让教师们参加听评课活动。

“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这句教育名言说得好,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多少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子。请全体教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给予领悟。

四、思考的几个问题

1、校长总结能否达到论点、论据鲜明?是否对教师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2、通过评课、听课活动,教师是否释放更多正能量?

3、自聘教师教学水平如何?

4、书写:教师板书、学生算术本、拼音本、生字本、英语本的使用,能否严格按照书写要求?

5、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何种作用?能否解决班容量大,教师负担重的问题?课件制作档次升级如何?

6、教师间交流互动能否达到互相进步效果?

-10-

7、教师教学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8、教师教学能否下沉一级?

9、能否给学生一次机会,让它给出无数惊喜?、10、美国翻转课堂何意?

11、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

总之,这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是对教师的又一次检查,教师们通过说课、反思、互相评价等各种方式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促进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同时通过听、评课老师们对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都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本次活动中教师们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做到课前刻苦钻研,课后认真反思,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每一位孩子在我们的辛勤培育下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每一次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都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中心校搭建的教学展示,研讨交流的平台,老师们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为自己所用,这对于老师来说无异于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逐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去打造更高效课堂。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学方法,学习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6

摘 要:本文旨在根据2015年新修订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与实践教学显性相关的指标,探讨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分享浙江大学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推动下,由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发轫,进而推而广之到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发展的路径,重点论述浙江大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程教育认证;第一课堂

2013年6月,中国以全票获得《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资格,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为国际所认可。在此之前的2006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工程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桥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建立的基础环节。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认证体系、认证标准和认证方法的采用和推广,对于本科教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旨在根据2015年新修订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与实践教学显性相关的指标,探讨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分享浙江大学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推动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发展的路径。

一、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有关实践教学的现实考量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经过几度修订,最新的2015版通用标准由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适用于所有工程专业。其中,两个小指标与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显性相关,其余为半显性相关或隐性相关。显性相关指标内涵是“目标导向”——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深度、广度和学分总量应满足培养目标达成所需要,且工程实践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实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载体;强调工程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抓手。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保证课程体系符合行业需求,体现了培养合格工程师这样的“目标导向”。关于学生毕业要求的12个小指标,分别考察工程知识、工程能力、通用技能、工程态度四个方面。关注的重点问题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理论知识的深度、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和技术宽度,突出毕业生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方式。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必须分析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通过建立合适的、有创造性的抽象模型,处理好涉及多方面的技术与工程因素且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的多方关系。这种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不仅需要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更需要工程实践能力的积累。这正是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关于实践教学的指标制定的现实考量。

1. 对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并未根本扭转

如果把高校和社会对于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量化,汇出它的流年发展曲线,也许我们能看到一个U型曲线,这个曲线的右半边正在缓慢地爬升,示意着高校、社会和政府对于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正在缓慢上升。如果把它与高校扩招率曲线重叠,可以看到,扩招率曲线的最高点大致对应于对实习教学重视程度的最低点。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号),一方面显示出政府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实践教学彼时的地位其实是多么值得忧虑。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对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实习教学依然不能受到与理论课程相同的重视,甚至也不能和实验课程相提并论。这可以从实习经费增长、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单位联系的实习基地的建设,甚至于学生自身对于实习的态度看出端倪。

由于各种原因,确实有些实习企事业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实习安排,热门专业学生较易寻找实习单位,冷门专业就相对难度较大。很多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多是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单位分散,造成了师生实时沟通不便,实习实践管理松散、考核不严谨、学生实习热情不高等连带问题,实习实践活动质量达不到专业要求,学生的实习收获不多,实习效果不好,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毕业后的就业。

2.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实践教学经费曾在世纪之交前后的多年间增长停滞,目前虽然有所增加,仍然相对短缺,不能满足实践要求。近年来物价指数节节攀升,交通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增加幅度很大,经费略有增加后仍然抵不过花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些特殊专业,比如艺术类、农学、园林、地科等专业,需要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实习,费用增加尤为明显,原先预算的经费远远不够。又比如工科类的专业,有些工艺设备非常陈旧,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管理与维护比较困难,影响了实践教学效率。

3. 学校对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激励不足导致实习指导队伍不稳定

在教学观念上,许多学校还是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因此,一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几乎在所有高校都看得到。学校对教师考核机制的导向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师的理性选择行为,即在大政策对于指导实习教学激励不足的情况下,教师作为理性自然人肯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教学行为。目前,指导学生实习教学的老师基本来自两部分,一部分为专业课程教师,另一部分为专业实训教师。专业教师可以从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取得比实习教学更高的回报率,比较起来,指导实习教学的性价比最低,因而实习教师队伍是最不稳定的。在很多情况下,指导实习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奉献而不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基于道德约束上的付出行为显然是不稳定的。另一支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从很多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是一支正在老去的队伍,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但并非教授系列,通常也不具备高学历,只是工程师或工人,很多人早年毕业于中等或者高等职业学校。从学生培养来看,实训课老师是不可替代的。实训课老师从事的是基础教学工作,很难有论文、专利、科研项目,在高校评定职称处于劣势。职称问题不仅仅在于待遇不同,也关系到学校是不是认可他在岗位上的贡献和社会对他们的工作的评价标准。按照很多研究型大学的现有人事政策,他们不仅职称难以晋升,就连在高校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编制、户口能否解决,这些都成了大问题。现有政策下不但引进不了高端的实训师资,既有的师资也会流失,面临怎样稳定队伍的问题。endprint

4. 多重因素导致本科生实习教学效果欠佳

在校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不仅实习教学时间长度大量缩水,有些专业的实习过程也变成走马观花,难以达到期望的理想效果。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一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参观游览;其二是实习教学方式单一,多数高等学校的实习教学方式都是沿用过去多年的做法,即成批量进行,每次实习的时间比较短,且各个学校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这与企业的工作安排产生矛盾,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批量的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几乎不可能;其三,由于国有企业转制、实行岗位责任制、专利技术保密、生产过程安全保护等诸多因素,许多企业对大学生的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已不如以前热情,有的甚至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即便接受学生实习,一般也不让学生接触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其四,缺少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还缺少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政策及法规。

5. 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极为有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实验教学重点既要关注“创新要求”“创新体验”,更要关注“问题导向”“过程特点”。传统实验教学已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存在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操作步骤刻板、命题性演示实验内容过多、验证性实验占比过高等问题,既限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环节的创造力,又降低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实验教学独立性不强,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过程中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实验教学模式以基础规范性实验为主,实验模式单一,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极为有限。

6.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体现不充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实在毋庸赘言。遗憾的是,在学生面临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毕业设计(论文)的拟题、选题、开题、结题答辩各环节都可能打折扣。例如,教师拟的题目不适合本科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虚拟、重复、过于宽泛、过于简单或困难等现象都有存在;学生选题,不懂挑选适合的有兴趣的题目,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等;开题过于仓促,前松后紧,时间利用效率低,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答辩时,尽管学生一人一题,很可能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雷同颇多,甚至不能避免学术不端现象发生,教师对学生在学术不端方面的教导过少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作用降低。

另一个非常关键又极易被忽视,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本来可以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角色,就是企业或行业专家。目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绝大多数由学校指导老师拟出,虽有部分是教师的科研课题,但很少是直接由企业或行业给出的真实的生产、经营、研究的项目,企业或行业专家直接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极少。

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浙江大学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尤以工程学科见著于世。在与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大学从未停止过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和“人人受益”的原则,借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的东风,走出实践教学设计和管理改革两路齐发并行的路子,探索建立以“深度型实习、探究型实验、过程性实践”为主要探索内容的三足鼎立的立体化本科大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深度型实习和探究性实验属于第一课堂,过程性实践则是以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其中,毕业实践环节可能与实习交叉融合,长时间实习可能兼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实践科研训练(SRTP)和学科竞赛的课题有可能成为毕业设计(论文)的起始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呈现良性交叉融合的趋势。

1.深度型实习

浙江大学自2014年开始引导推进以“走出校园、深度体验、校企协同、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深度型实习。要求专业尽量与校外企事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开展实习合作,减少本地及校内实习项目,延长实习时间,保证认识实习两周以上、专业实习四周以上,以使学生达到深度体验、深刻理解本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目的;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除数量要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外,也要保证与本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时间长度和体验深度;实习的形式不拘一格,不限于集中的形式,适当分散,可以根据学生的人生目标、未来成长计划、职业兴趣等,分为若干小组、分队,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赴一个实习单位实习。

深度型实习实施两年来效果明显,学生实习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和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爱尔兰、印度尼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各学院实习单位新增25%以上,生均实习天数增加50%以上。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过深度型实习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实习与所学专业相关,对于专业学习有促进作用,锻炼了自身的工作技能、增长了职场经验。超过60%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实习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差距,工作所需实践技能无法在课堂内习得。几乎同比例的学生希望实习单位对自己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实习教学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探究型实验

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推行“探究型实验计划”,在现有基础规范型、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三大类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探究型实验新模式,即“探究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从实验选题、方案设计、内容融合、过程互动等四个方面构建探究型实验的基本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倒逼老师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倒逼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倒逼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endprint

2013—2014学年秋冬学期参与学生数5344人次,开课数149门,项目数249门,平均每个学生进行探究型实验的时间是49.8个学时,参加学生每人有2000字以上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探究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主要从制度建设、资源保障、成果记录与成果评价等方面创新举措。两轮改革实施下来,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经验,在评价和激励、资源分配等方面也碰到了一些新问题。

3. 毕业设计(论文)

浙江大学有成熟的“四个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一系统”:建立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子系统,成为教务管理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校院两级都有专人负责维护和管理。“一检一审一评”:毕业设计(论文)首先是一门课程,其次它还有特殊性,即它是在大学学习最后阶段检验综合能力的课程,因此除了按照常规的课程管理运行之外,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中期抽样检查,一次送兄弟院校盲审,以及一次特优百篇毕业设计(论文)评比活动,相关结果反馈,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此外,学校还鼓励各专业积极发展企业、行业为毕业设计(论文)提供课题和指导教师,拓宽长时间实习兼毕业设计的渠道。

表1为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方式及指导教师情况一览。从2004—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方式及指导教师情况的变迁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平均指导学生数在逐年减少,说明更多教师参与了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在逐年提高。校外指导教师呈增加趋势,表明企业、行业介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度在缓慢增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进行方式中,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大致呈上升趋势,表明我校科研取得飞速进步的同时,对本科教学有反哺作用。

4.实践教学条件

本文所讨论的实践教学条件内涵有所拓广,不仅包含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和实训基地,也包括实践教学经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所提供的实践类课程等,是多因素共振的广义实践教学条件。浙江大学对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很大,近两年实质性增长超过100%,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保障,如实验室设备增置更新及耗材使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截至2014年底,全校各学院(系)共有853家实习单位,其中2013—2014学年新增201家,351家为签约实习基地。有的学院(系)还积极拓展国外实习基地,输送优秀学生到境外交流实习。从实习实训基地合作的校企双方来说,合作质量提升,合作纵深拓宽。此处仅以实践类课程的供给数据来说明,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情况。

表2体现的是浙江大学2006—2014级培养方案实践课程学分比重变迁情况。从2006级到2014级,应修实践课程学分占比从25%增长到30%,实践教学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占比增加,反映出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受重视程度增加。

表3反映了2006—2015年各学年全校实践课程开课情况。从2006—2007学年至2014—2015学年,实验课和实习课开课门数分别增长20%和53%,这一方面与表2相呼应,反映出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培养方案设置日趋细化和灵活,可供选择的实践课程资源增长趋势明显。

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浙江大学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特色

浙江大学近五年来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进行的,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综观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实习模式:多元分层交替,校内—校外—校内循环

我校遵循知识和技能的辩证习得路径,根据专业和年级特色,设立多元化的实习模式。不同年级学生由于理论修养层次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实习项目。比如低年级学生更多地采用短期见习的模式,获取对职业发展、社会问题、专业领域的感性经验,进而帮助其加强大学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质量。高年级学生有了更厚重的专业理论和实验知识积累,其实习的主要目标层次更高,更倾向于获得职业技能、情商提升锻炼及社会服务能力习得,因此在实习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更多地考虑与其实习目标匹配,时间上更长,专业相关度更高。如有的实习课程安排在一个企业完成,有的安排在企业群完成;有的在暑期集中时段内完成,有的可能分段交替进行。

在学习场地上,表现为校内—校外—校内的循环过程,即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验学习,习得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校外实习、工作是一种经验性学习,习得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包括沟通技能、计算机/技术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再回到校内,进行理论层次的提高。

表4是浙江大学2014年度本科生分年级实习情况统计。可以看出,随着大学阶段学习的深入,实习的时间越来越长,趋势非常明显。由于医学院和毕业班双重因素影响,2010级实习时间最长,其次是2011级和2012级的专业实习。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13级刚刚确认主修专业,仍有29个专业为他们安排了简短体验式认识实习。

2. 实习形式:强集中趋向弱集中,强分散趋向弱分散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深度犁耕

一、课前预习就是“先学”、“自学”、“真预习”,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期保证

“凡事豫 (预) 则立, 不豫 (预) 则废。”《学记》对教学原理的阐释就有“预”原则, ——“预先施教, 防患于未然。”意思是主张一切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都必须有“预”的意识。叶圣陶先生甚至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当下, 各种教学流派层出不穷, 但几乎都趋于倡导“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实践证明, 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

但是, 学生预习往往存在一些虚假现象。比如, 有的同学还没有完整地把课文读一遍, 就模仿以前所学课文“依样画葫芦”提出几个没有什么思考价值的问题, 应付老师检查。再如, 有的同学连新课文都没读一遍, 直接剽窃辅导用书中的现成问题, 照搬现成答案, 以便课堂上得到老师表扬。又如, 有的同学自我感觉预习良好, 见解独到, 结果课堂上对老师的引导置若罔闻, 甚至对与自己的理解有分歧的地方不予理睬, 固执己见。这样的预习反映出学习态度不端正和预习方法不正确, 需要及时纠正, 否则习以为常对学习极端不利。

因此, 首先要端正预习的态度。课前预习对课堂学习非常重要:学生没有问题进课堂, 空白脑袋一个, 课堂上他只能硬“装”一点, 效果不会好。许多语文教学专家都认为语文完全可以自学, 课堂上, 师生主要解决的是学生预习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显然, 假如学生对课文都很陌生, 根本无法适应课堂教学的节奏, 学习效果无从谈起。真实的预习必须有时间保障, 许多名师认为, 学生应该自觉养成每篇课文课前预习不少于30分钟的习惯。

其次要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预习课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朗读课文一至两遍, 注意准确、流利, “圈、点、勾、划”, 做读书符号标记;二是查阅工具书, 弄懂文中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并能说出识记生字词的方法和体会;三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叙事文体能说出梗概, 说明文体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四是识记文中精彩内容和词句, 对文中的语言表达比较特别的地方, 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去拿”, 自觉积累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之中;五是提出值得揣摩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也就是“自学质疑”, 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再次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 养成能力, 养成习惯, 使学生终身以之。”预习的习惯养成了, 课堂上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学习兴趣也培养起来了, 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二、备课要讲究实效, 不能纯粹为了应付教案检查, 应着眼于课堂上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许多教师备课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 这是无需隐瞒的事实, 但是要求老师备课也不是没有道理。问题在于教案不只是写在簿本上, 而应该“熟”在心中, 工工整整、规规矩矩地书写教案, 只能反映工作态度认真, 对教学有多大帮助, 无法厘定和测量。一些为了完成任务, 抄写他人教案, 套用他人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备课, 因为生搬硬套, 与学情不适, 不但对教学无益, 反而有害。

优秀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 要进行深度备课。这种备课首先表现为“预习”课文, 与学生一样, 老师也要“自学”。在没有参考任何教学用书的情况下, 自学课文, 是语文老师的必备功底。老师自学课文, 应该时时叩问自己“读懂了什么, 读出了什么问题, 读出了怎样的独特发现, 学生能读到什么程度, 需要带领学生通过教学到达什么程度”。自己能够读出文本所要彰显的育人价值, 不仅读懂了课文, 还表现为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这些还不够, 深度备课还在于对编者意图的准确理解。所以, 还需要读整本的书, 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 读单元整体编排的思路和意旨。

“一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这是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教学三铁律”中最重要的一条定律。一切“教”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因此, 一切备课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从这个角度而言, 那么, 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备教材, 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 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以前的学情。“备”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 布置预习任务, 没有跟踪检查, 对部分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来说, 效果不大。“备”学生, 还在于预想学生预习所能达到的程度, 预想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困惑。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8

关键词:课前准备,有效,备课,效率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就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其中最为关键, 但是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第一步:课前的准备。

一个成功有效的课堂必然离不开充分详尽的备课。教师的课前准备不仅仅是设计教学流程, 要实现有效性,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一、备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 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 要达到什么结果, 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一个高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做到清晰, 简明, 具体。教学目标定的过高, 过空, 过多, 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势必很难完成。而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过低, 过少,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失去学习的成就感, 造成当堂课太多时间留白, 降低了教学效率。久而久之, 更可能会使学生养成拖沓、懒散等坏习惯甚至失去学习兴趣。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应略高于学生现阶段的水平, 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努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望掌握、应用。学生为了完成目标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完成目标后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这个小小的成就感会激励他们在被提出下个目标时更加努力, 从而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 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备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当下正值新课程改革, 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 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 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灌输的思想和观点, 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 也叫课程。

教学内容的确立应当服务于教学目标,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新的要素不断融合进了我们今天的课堂。

1、形象教材的呈现

大部分低段的学生, 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还是要占主导位置。形象教材的呈现往往比逻辑语言的解释要高效很多。特别是在现代社会, 全英文教学的英文课堂上。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何向一个根本没有英语基础或者说基础较差的学生解释“mirror (镜子) ”这个概念?在老式的课堂上, 当然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 “mirror就是镜子, 是一种表面光滑, 具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 常被人们利用来整理仪容。”但是在现今全英文教学的前提下要求老师只用语言解释清楚这个新的概念就太有难度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的老师会选用实物教学。带一个小镜子上课堂, 根本不用解释, 指着反复教读“mirror”就可以了。再加上现代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精美的图片, 精良的课件更是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2、创设意义情境

凡是学过任何一门外语的人都晓得, 最好的学习外语的方法是让学习者置身于一个语言情境之中。但是在高效的教学过程中, 这个语言情境必须是有意义的, 贴近教材或者现实生活的语言情境。低段学生有充分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他们总是需要先理解, 再学习。所以, 教师备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创设出有具体意义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们再此情景中重复运用该堂课的知识。比如说,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买卖东西时的交际用语, 老师就可以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一个小卖部, 让学生自己来询问商品情况, 讨价还价, 完成交易, 条件允许下, 甚至真的可以把东西卖给学生。

三、备教法

从传统上说, 教学法只指教学的艺术和实践而言;但因为对儿童和成人的学习程序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对教育目的和学校课程不断地进行分析探讨, 它现在还包括“教学的科学”这个概念。然而教学实践、教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的教学方法是相当多的:发现法、解决课题法、自然法和自治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我们在此仅讨论低段学生英语学习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法。

1、模仿

低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强, 对于语言学习, 他们有一定的优势。他们会从有意义的上下文中, 模仿和使用不断重复的他们感兴趣并理解的语言。

2、表演

学生们善于利用自己想象力。学习和使用语言, 教师要提供可以发挥想像的情景和空间。同样以《看听学》教材为例, 每个单课学习完之后, 可以让学生分为其中的几个角色表演课文。既是对该堂课知识的巩固, 也可以作为检测手段。对于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 甚至可以让他们改编课文后表演。从而达到知识的熟练掌握运用和迁移。

3、游戏

低段学生不同于高段学生有自主性和目的性。他们活泼好动, 注意力容易分散。要真正达到高效, 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无意识学习。通过设计多种游戏活动, 让他们在“玩”中学。《看听学》教材的双课主要是针对其单课的句型操练, 对于学生来说, 难免枯燥。教师可以针对该课的内容设置多种游戏, 如小组竞赛, 你来比划我来猜, 故事接龙等, 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教学。

四、备学生

“因材施教”是中国一直沿袭的教育信条。尤其是英语学科, 学生的个体差异, 知识水平往往差距很大。如何在班级授课, 全英文教学的大潮流下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除了备好目标, 备好内容, 备好教法, 更重要的步骤是教师应该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该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哪些问题, 哪些设计针对哪些学生效果更好, 学生们会对哪些活动更感兴趣……都是基于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上作出的判断。要做到真正关心我们自己的学生, 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融入他们的生活, 和他们成为朋友。

当然, 备课永远都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 他不能真正的替代课堂。我们的课堂上也总是会有这样, 那样我们无法预设的突发状况。但是只要我们的课前准备越充分, 越详尽, 就能把这种突发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只要做好了上课之前的第一步, 我们离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地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赵科.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英语[M].教学科学出版社, 2007.

[2]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美]沃尔什.优质提问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9

那么, 怎样的交流才是有价值、有实效的课堂交流呢?小学第一学段的课堂组织如何开展有效交流呢?就本人多年从事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来看, 要使课堂上的交流有效, 就必须形成有效交流的共识, 共享有效交流的方法, 营造交流共进的氛围。

一、形成有效交流的共识

根据我的研究, 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有许多学生似听非听, 没有自己的思考, 别人讲什么, 就说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 也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我曾经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刚才某某讲了什么?”结果十之八九的学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我进一步研究发现, 学生对教师的话一般是注意听的, 而对学生的回答则听得不怎么认真, 他所关心的是快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正、误则不怎么关心。

针对这些现状, 我努力让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做“三到”:一是要听别人好的地方, 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二是要听需要改正的地方, 做出正确的修改;三是重复别人的发言, 问问自己会说吗。

为了有效落实“三到”的要求, 我还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 当一名学生对另外一名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判时, 教师及时评价:“你看他真会听别人的回答!别人回答完后, 他能准确说出别人的回答哪儿正确, 哪儿应该改进。”

经过了较长时间这样的训练, 我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 分析其中的对错, 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出适当的判断。

二、共享有效交流的方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表明, 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 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仔细观察, 学会表达。例如, 教材呈现的情景图, 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情景图中找到数学信息, 全班交流。找信息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要教学生学会找主要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问题, 搞清楚“问什么”;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描述情景中的条件和问题。通过这样反复训练, 学生逐步学会从图中找信息, 知道告诉我们什么, 要“求什么”,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在交流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分析方法, 交流过程。这样能进一步对所学知识深化理解, 使学生“说理清楚, 语言规范”, 促进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 教学“小强有46张画片, 送给小红4张, 还有多少张?”我就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 (1) 先说题意:“已知小强有46张画片, 送给小红4张”, 问题是“还有多少张”? (2) 分析题意:要求还有多少张, 就是从46里去掉4, 用减法计算, 列式是:46-4= () 。通过口述解题思路, 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程度, 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 从而有的放矢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规范语言, 完整交流。一年级的孩子说话爱说半截话, 我鼓励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把话说完整,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注重细节, 加以引导:“你的回答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或者说:“请你完整地把问题回答一遍。”比如, 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教材安排的是“数一数”这一内容,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 从1到10这些数不仅会数还会写了, 有些孩子还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但是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怎样正确说出教材中的数量, 对于数量词大部分孩子不会用:一匹马、一架飞机、一个滑梯……于是, 在第一节课上, 我就规范孩子的语言, 让孩子学会完整、正确地表达, 促进课堂中有效交流。

三、营造交流共进的氛围

教育呼唤老师为学生创设深入思考的情境, 提供互相交流的舞台。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 时常使老师更为兴奋, 因为一个学生一种方法, 两个学生就可以得到两种方法;一人一种思想, 两个学生就可以得到两种思想。如果学生能在讨论和交流中, 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数学思维更深刻更全面, 那不就是充满智慧的数学学习吗?

多引导。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见解奇特时, 我就及时引导:“你的方法真奇特, 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好吗?”通过回答感染其他学生, 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 学会思考, 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表达出来, 这样为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也就有话可说。

多鼓励。开放式课堂交流的根本是让学生已克服传统提问应答时被动接受的心态, 冲破思想的束缚, 自主意识充分展露, 又具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愉悦, 这时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表达的需要, 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 宽容学生的不同意见, 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多提几个“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充分挖掘学生不同的见解。

多讨论。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片段: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记时法?

(喜欢普通记时法的学生与喜欢24时记时法的差不多)

师:看来, 同学们的想法有点不一样, 那我们就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种记时法, 争取说服不喜欢的同学。行吗?生 (齐) :行。

生1:我喜欢普通记时法, 因为说起来比较顺。

师:怎么顺?

生1:因为是从1、2、3挨着往下数的。数到12点以后再从1点往下数, 我觉得顺。

生2:我喜欢24时记时法, 因为不用去想上午和下午, 这样不容易漏说。

师:你的意思是只要直接说几点就行了?生2点头。

生3:我喜欢普通记时法, 因为不用去转化, 只要看钟面就行了。

生4:我还是喜欢24时记时法, 因为电视上、商场门口都写着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我觉得比写上午几点、下午几点要简单一些。

生5:一天时针正好在钟面上转两圈, 就是24小时, 所以我觉得24时记时法比较好。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比较喜欢24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广泛, 而且表示起来比较简单。那么普通记时法真的用处不大吗?生相视而笑。

师:其实它在我们平时的口语交流中用得很多。比如我们和同学约定星期天去公园玩。那我们一般会这样说:星期天下午2:00公园门口见, 或者我们常说:早晨8:00开始上课, 中午11:00午餐, 下午4:00放学等。

生边听边点头。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具有水平初速度, 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 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 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体会等效思想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采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

(2) 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

教学用具:平抛竖落仪、自制投影片、电脑、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等。

●课型:新授课

●主要教法:留迹法, 实验探究法, 讲解法, 理论分析法。

●学情分析 (略)

●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1:创造情景, 留迹引入。

板块2:师生互动, 理论分析。

板块3:引导启发, 实验探究。

板块4:得出结论, 总结提升。

●设计特色:

(1) 平抛运动是一个教学难点, 我利用磁性板将小球的轨迹留下,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 利用自制的教具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把平抛运动的特征和轨迹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使得课堂教学有“一气呵成”之感。

(3) 多媒体“请你来当飞行员”的课件, 让学生能够上来动手做,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 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整节课中, 教师始终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没有生硬的说教, 只有生动传神的启发。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点评: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际模型。其教学重点是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是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即运动的分解。具体讲就是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曲线运动。下面对这节课进行简要分析:

一、设计线索清晰

这节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创造情景, 留迹引入;师生互动, 理论分析;引导启发,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总结提升。

首先, 通过与学生一起观察小铁球水平抛出后, 沿磁性板留下的痕迹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师生共同探讨, 采用运动的分解方法对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和理论探究;然后, 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感知两个分运动, 描点划线并进行简单计算, 与前面的理论推导相呼应;之后, 回到教科书中的频闪照片, 播放视频, 进一步体会更加精确的测量方法。最后, 师生共同找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设计特色明显

第一, 实验探究:这节课在实验上的设计有多处突破, 例如:开始的磁性材料留迹试验, 演示效果明显, 使用的器材是儿童习字的磁性写字板, 实验材料来源于身边, 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 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 小球运动的径迹不是直线, 而是一条曲线,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有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如, 教师自制的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设计巧妙、取材简单、易操作、便于测量, 有助于学生对平抛物体两个分运动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在分组实验中, 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学生在交流中逐渐学会如何与同伴沟通与交流, 对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学习习惯养成也是一种渗透,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加深了理解。

第二, 方法渗透:物理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方法教育。等效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平抛物体运动的情景, 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是这节课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通过细致的设计, 师生共同运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的《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研究方法, 润物细无声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进行研究分析, 等效的思想, 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 点点雨露,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同时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 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整节课中, 教师始终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没有生硬的说教, 只有生动传神启发和引导。

思维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灵魂, 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 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敲响课堂第一锤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课 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数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起始阶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成败,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课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大多十分注重开讲的艺术。导课设计能够做到结合具体条件,因文施导,因人施导,服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活动。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一个精辟恰当的比喻。她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那么,在实际语文导课中,如何“上弦”“定调”,敲响每一课的第一锤呢?

一、设问置疑,设置悬念

以问开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的跨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生疑,又不断解疑的过程。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的产生,离不开教师对“问”的设计。教师设问置疑得法,就能起到“投石惊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激光与现代生活》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和精确度真是令人惊叹。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美国人用取款卡在巴黎提款。当地的银行电脑识别出他不是它的客户,提款要求被转到设在比利时的欧洲转换中心,经识别此卡也不是欧洲提款卡,再转至设在底特律的全球转换中心,确认该卡来自华盛顿某银行,并经过与该行核实后,信息迅速返回底特律—比利时—巴黎银行—直至客户所用的那台自动取款机,于是客户所需款额立即从自动取款机上传送出来。而上述全部过程总共耗时16秒钟!那么,是什么东西能够让信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传输的呢?”

……(学生未能回答)

“我们常常可以在公路或铁路沿线看到许多什么标志?”

“地下通信光缆的标志。”

“对!地下光缆就是光纤,而光纤传输的正是激光(板书)。例如,我们打电话到美国,我们的声音转为数码,载入激光穿越浩瀚的太平洋海底,瞬间即可抵达彼岸,使互问互答如邻里对话。很多同学喜欢上网聊天,原理也是一样。这就说明神秘的激光其实早就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那么,激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激光与现代生活(板书)。让我们来领略一下激光的厉害之处吧。”

这样一来,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求知欲明显增强,对激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笔者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可以展开对课文的教学了。

二、故事导入,扣人心弦

一般,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若要使受教育者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就要充分认识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在技校生的思维体系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笔者认为语言的形象化、内容的趣味化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采用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导入新课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导课方法。例如,在教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我们先讲辛弃疾率50轻骑夜闯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辛弃疾不仅文才出众,而且武艺超群,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激起学生满腔的爱国情愫,为领会全词的意境打下了基础。在教《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时候,我们先讲一个洛克菲勒的故事,从而引出这位世界上第一位亿万

富翁。

三、运用教具,增强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认识,让学生眼观目睹、心领神会。同时,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也能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而且我国也有“乐学”之说。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形式离不开直观教具的有力配合。例如,我们在教《我与地坛》《杨柳》《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课文时,就是用图片或实物导入。通过学生对图片或实物的观察感受,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在教《功夫茶——潮州独特的茶文化》一文时,我们带学生到茶艺馆参观,让学生观看茶艺表演,使学生对茶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创造意境,引人入胜

良好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情感的内心经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中,情感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情感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又必须与情感一致,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一个好的导课设计宛如一幅具有立体感的画面,能一下子打动人、感染人,并能很好地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从而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情感活动进入智力活动。在技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佳篇妙构,这为创造意境、导入新课提供了前提条件。例如教《荷塘月色》《泥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等优秀散文,完全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表情朗读来展示课文的画面和意境,从而把学生领入新课的教学。同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潜伏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新课就很容易产生最佳效果了。

另外,教师有效地运用投影仪、电脑动画、教学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以用来帮助创造意境、烘托气氛,对导入新课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五、学科渗透,灵活导入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它的工具性,所以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师可以恰当地应用一些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来巧妙地导入新课。如在学习霍英东《开拓中国的现代化》一课时,我们从强盛的古代中国谈到积弱的近代中国,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开拓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体会到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在教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运用生物学和地理学等知识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加强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台戏,那么,导入新课,就好比是这出戏的序幕。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探索导课的艺术,把这个序幕设计得精彩些,“上弦”“定调”生动准确些,做到先声诱人,引人入胜,才能第一锤就敲击在学生的心坎上,迸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篇12

1.教材分析

(1)学习内容概要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自身前后情况的对比,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一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绝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本课的重点。

(2)教材处理安排

《蚂蚁和蝈蝈》教学课时分为两课时。本文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微课程教学法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任务单上的达成目标,自主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阶段:课堂自主学习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检测、协作创作、展示活动,会用“有的……有的……个个……”写话,会正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教师结合创设情境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综合性学习实践的“支架”,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参与活动等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2.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1)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包括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旨在让学生明确达成目标,知道学习方法,知晓第二阶段课堂学习的大致情况。其中,最关键的是提炼达成目标。

本课的达成目标是学习过程目标管理的主旨。达成目标的发掘必须依据课标,从教学实际出发,这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以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与达成目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把教学重难点与微视频和任务融为一体,以任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3)困惑与建议

这是一个反馈信息的栏目,学生可以把自主学习中的困惑与建议写下来,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3.录制微视频

(1)任务分析

教师设计任务单,是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教师制作微视频,是制作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上任务的学件。

微视频的设计要以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为依据,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支架。学生观看微视频,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也是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体现。

(2)微视频内容

本节课把动词的认知和课文的朗读做成微视频。

由于一年级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较弱,很多环节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所以我在微视频中先设计了一个“招手”的动作,用来激发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学习的兴趣,再进行动词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会主动和家长一起完成任务,然后跟读课文,完全按照自己的认知程度来独立学习。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语言,会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设计课堂检测和课堂协作创作任务

(1)设计课堂检测

检测的目的在于:首先,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其次,检测自主学习成果。课堂检测是学生最期待的环节,因为学生在这一环节,能够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就感,为迎接进阶探究的挑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设计课堂协作创作作业

协作创作环节,全面提升了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由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教练,回答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的问题,参与小组学习,与学生一起解决共性问题。本节课协作创作的作业是让学生找找蚂蚁还会用哪些办法搬粮食,然后小组分工练习读一读、演一演。这不仅能延伸微视频中关于动词的知识点,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过程与反思

第一环节:自学检测

课初,对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的内容进行检测。检测的任务一是给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注音。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但他们很乐于接受课前自学检测的挑战。

检测后,学生们最期待做“小老师”,因为那样可以进行小组批改订正。学生们通过合作批改订正,大大提高了识字写字的正确率。任务完成后,我用笑脸奖励给学生,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检测的任务二是朗读课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带着任务听,主动模仿微视频读;在课上展示时,很多学生的语音语调和微视频一模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上反复教读的时间。

第二环节:进阶作业

学生已经会读、会认本课生字了,接下来就是会写字。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写一写、找一找,让他们学会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照着写一写,然后找一找写得最漂亮的字,最后“教”老师来写。在师生共同范写时,一些要点被学生很好地掌握了。

教师所教的东西是有限的,只有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才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由写好一个字到写好一类字,逐渐形成不用指导也能把生疏的字写好的能力。

第三环节:协作创作

协作创作是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协作探究在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灵活变通,其目标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协作创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它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小组之间展开合作、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学习潜能,使其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围绕本课的难点展开教学,先要求学生自己填写蚂蚁们还会想哪些办法搬粮食,然后进行小组分工练习读一读、演一演。当我把学习任务抛给学生时,这仿佛点燃了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火把”,照亮了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四环节: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是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拓展,把学到的句式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们丰富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我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点拨和评价。

家长问道:“老师,你用了什么魔法,让孩子追着我给他放微视频?练习读课文时,他让我不要打扰他读书。一年级的学生这么主动学习,让我还真有点不适应。”我答道:“孩子的一切转变是翻转课堂的魔法。翻转课堂,翻出了孩子乐于阅读的兴趣,翻出了孩子乐于探究的兴趣,也翻出了孩子乐于合作的兴趣。”

上一篇:走向生本下一篇:节水灌溉潜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