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2024-09-04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精选12篇)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篇1

针对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单元复习课程, 笔者将就课型的选择、设计思路、出现问题、解决办法及相关问题的反思, 以人教版新课标Book 3 Unit 3为例, 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

一、为什么选择复习课课型

自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来, 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愿十分明显。在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后, 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总结性的检测和评价。学生们沉淀下来的可输出的知识到底有多少?在这一疑问下, 一节复习课的设置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众所周知, 复习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展开梳理和沟通, 理出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益[1]。所以, 复习课起着查缺补漏, 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要作用。英语新课标新教材的复习课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复习课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变得有声有色, 生动高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就以Book 3 Unit 3中的一节复习课为例, 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实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设计思路和环节

(一) 词汇检测

作为单元复习课, 本单元的词汇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从单元词汇表中挑出15个作为听写考查目标词, 把它们的汉语意思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学生默写。全班共分为8个组, 1、3、5组派同学代表来黑板上展示, 2、4、6组同学代表负责批阅及改正, 组内其他成员互批, 7、8组同学上交练习本。此环节主要以课标词汇及容易出现拼写错误的词为主, 为后面的词汇应用做必要的词汇储备。此外,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 教师在课堂上要恰到好处的运用课堂用语, 干练简约, 不拖泥带水, 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复习。教师的课堂用语要求在起到交际作用、与学生有效沟通作用的同时要带动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时时处处复习的效果。课堂伊始, 笔者用如下两个句子激发学生的兴趣:“I’d like to know whether you have grasped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 now, would you mind me having a dictation?”学生回答:“Not at all, just go ahead!”在这句看似随意而简单的师生问答中, 涉及到了本单元的两个主要复习点: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would you mind doing的问答练习。学生的回答贴切幽默, 词汇储备到位。

(二) 核对导学案中的习题答案

在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的导学案进行全批全改之后, 笔者在大屏幕上打印出习题答案, 根据所发现的问题,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错误, 先给学生时间进行组内讨论。让他们对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组内解决, 而针对错误比较集中的问题, 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通过课文原句再现环节的设置避免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而脱离课本的现象。

例 1:

( 课文原句再现Line32)

The next morning I’d just about given myself upfor lost when I was spotted by a ship.

( 选择第二题 )

I had just fi nished my homework ____ somebodyknocked at the door.

A. while B. when C. before D. since

总结:when作“此时、那时 (突然) ”解时的三个用法。

例 2:

(课文原句再现Line 22-23)

— I wonder, Mr. Adams, if you’d mind us askinga few questions.

— Not at all. Go right ahead.

(习题7)

— 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 No, go ahead.

此处为交际用语的典型题型考查。笔者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花了很多心思取舍考查题目, 力争在设计任务时作业与练习的数量以及总体难度都要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以及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又要做到学生总体层面及个体层面的量与质的适度中和。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超越, 又不能一味迁就, 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朝着最近发展区迈进, 这是设计作业与练习时难易程度的原则。同时, 要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分梯度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与练习,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2]。

(三) 课标词汇、课文精华句子、语法重点句的再现

学生的crazy大声朗读为下一步的依照情景编短文做铺垫。此环节看似重复, 却必不可少。

(四) 编设情景, 风采展示

给出四个情景及所运用的词汇,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之后, 编写情景短文, 编出有自己特色小文章, 之后派本小组代表展示到黑板上。展示期间, 小组成员之间互换短文, 找出美句与同学分享, 划出错句练习高考短文改错技能。教师要适时予以改错格式及技巧的正确指导。在课堂上, 交流与展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很多情况下交流和展示是同时进行的。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 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 将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学习[3]。因此, 笔者选择了贴近生活的四幅图片抛砖引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爱好选择任意图片,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可以根据所给词汇编写句子 , 尽可能使用本单元的语法项目——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

Situation 1

permit; spot; account for…

Situation 2

stare at; go ahead; indeed…

Situation 3

novel; adventure; author; scene; seek

Situation 4

What is true happiness? (indeed; as for; lie in)

在本环节中, 1、2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一;3、4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二;5、6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三;7、8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四。没有展示的同学写出句子后, 交换并相互批改。目的:语言输出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改错技巧;让学生找出好词句来共同欣赏。此环节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做适当的调整。为避免高水平学生的思路受限, 可让学生直接编写短文, 不给目标词汇或情境。如:请根据本单元戏剧内容, 以不同人的角度 (参看课本56页第一题和57页第二题) , 从课标黑体词中任选3-5个词编写情景。所有的有效学习都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发挥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4]。在此环节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们积极踊跃, 课堂气氛热烈而具有时效性, 是本节课的小高潮。

(五) 升华篇章及点评质疑

此环节用高考作文25分的模式给分, 并给出高考作文评分原则。根据课标词汇编写短文, 在完成短文后, 让各小组内作文水平较高的几位学生担任“评卷小组长”, 组织本组成员互评。学生互评时, 发现好的句子, 在该句后画一个简笔笑脸;发现错误的表达, 在错误处画线并更正。在互评过程中, 大家相互协商, 遇到疑问或困难, 先由组长指导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无论是小组长还是其他成员, 都在更正和分析同学小短文的同时复习了已学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比自己反复做题时掌握的更加全面, 印象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仅体验了小组合作的魅力, 而且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5]。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乐趣多, 复习课收获多。

三、出现问题、解决办法及反思

1. 在词汇考查环节, 学生在黑板上写字相对较慢, 所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多。解决办法:发小纸条。把要考察的词汇打印在小纸条上, 检测时发给学生, 写完之后小组抽查或组内成员互批。这样能节省时间, 为学生展示小短文环节节省时间。这样就不会导致前松后紧的情况发生。

2. 教师掌控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升。环节与环节的衔接方面有待于在今后的高效课堂中进一步的强化。

3. 升华篇章环节之前应加入更有针对性的储备。复习课上, 对于学生点评过程中质疑比较集中的知识点, 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并强化。

结束语

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导演”, 在整节课中起到一个统领大局、把握方向的作用。当然作为导演的我们在给学生“一滴水”的同时, 自己要有“一桶水”, 甚至更多。但是, 教师的课堂用语在这种高效课堂模式下该如何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 学生在展示评价等活动时如何权衡知识效率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些问题仍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九俊, 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44-172.

[2]肖菲.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解析与单元整合[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2 (3) :1-7.

[3]陈永梅.高中英语课堂中交流与展示环节教学案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12) :1-5.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 (学生用书) [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5]肖川.教育的理念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篇2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中心小学唐公卿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语言反映思维,语言丰富思维。俗话说“听其言,知其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通常是借助语言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言的训练十分重要。通过语言交流,反映学生学习中思维的活动。同时,借助语言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法;对问题的不同表述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培养学生动口的方法很多,如说一句完整的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语言和思维同步训练,鼓励对问题的不同表述;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重复老师的语言等。

数学语言按其所用的主要词汇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数学语言在表述同一个数学概念、命题、公式等数学对象和关系时,其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进行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意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过去的课堂教学大多存在着单纯地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忽视引导学生将实际情境的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学生体验不到数学的客观性,认识的是抽象的数学符号,削弱了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更应该是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索与创新,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听懂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应充分地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慢慢地培养学生成为理解题意和表达题意的解说员,培养一部分课堂活跃分子,成就一部分数学小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这些数学小老师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过程,更是一个创造过程。每节课怎样让学生发现、探索、创造是教师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模式,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上激起了学生思维差异的火花,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这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慢慢形成严谨的计算方法和规范化的数学语言。

反思课堂教学中的“质 疑” 篇3

一个虎头蛇尾的“开场白”

[情景一]上课伊始,教师揭题以后,即开门见山地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地发问。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头书》,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就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是用石头做成的书吗?石头书怎么翻呢?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的?石头书里面有字吗?石头书里的字是写上去还是刻上去的?看了石头书有什么收获?……课堂气氛很热闹,学生的思维也显得很活跃。接着,教师也给予热情的鼓励:“同学们真聪明,问题都提得很好。这些问题,相信大家通过阅读课文都能得到解决……”

这个“开场白”,看似把学生轻松带进了文本。但细细琢磨却不难发现:这种热闹的氛围有教师刻意营造的痕迹,教师对学生质疑情况的褒扬,实际是对此环节作了一个轻描淡写的小结,便于转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上去。看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场白”,不过徒具“质疑”之名。

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为什么要质疑?一般而言,质疑的意图可能有这样几种:一是通过质疑,让学生先对文本的阅读形成一种期待,在可能产生的多种期待视野中凸显课文的内容;二是希望从学生自己的视角出发,为文本的阅读理解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角度;三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基于这些出发点,课题质疑成为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质疑和质疑之后的相关解疑工作是否能自然地承接。因而,教师要对如何发现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等做一定的指导。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归纳、梳理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悬念期待感,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细读中寻找答案。至于学生提出的那些浅显或者“明知故问”的问题,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过程中,相机解决,绝不可以束之高阁。毕竟学习能力的不同,问题自然也深浅不一,让每个提问的学生都能品尝到被重视的成就感,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进一步促发富有创见的问题的提出。

此外,课题质疑的组织教学形式,也要有选择、有创造性地进行。就如《石头书》这个课题,学生固然可以根据课题提出诸多问题,但是教师如果把课题具象化,拿一块具体的石头来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这样既更有趣,同时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思考石头与书的关系。

一段动听的“小插曲”

[情景二]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教师小结。在转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之前,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课堂教学中途的质疑形式,如果运用恰当,能在课堂中掀起高潮,收到较好的效果。这需要教师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是,将质疑作为前后教学环节之间的“桥梁”,常会带来一些尴尬:质疑时间长了,会影响下面内容的学习;安排时间短了,有可能和上面的情况一样,虎头蛇尾。如果学生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教师所期望的,或者脱离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甚至一时难以回答,有些“聪明”的教师往往这样说:“你真聪明,这个问题把老师也难住了。下课后,我们一起查资料讨论解决,好吗?”就像掷雪球一般,你抛给我,我再抛给你。为了不影响课堂进度,这样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关键是,课堂上既然给了学生承诺,就一定要在课外和学生一起去体验探究的乐趣。至于实际情形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不少教师因为担心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进度受影响,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被搁在一边,学生用心发现的问题,教师并未充分引导学生用心去探究。完全能成为教学亮点的质疑,在这里成了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两个教学环节间的一段动听的“小插曲。”

所以,对于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质疑,教师首先应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别,哪些应该当场解决,哪些可以先搁置起来,设下一个伏笔,以利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些可以在下文的学习中加以深入讨论,哪些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等途径加以解决。如果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又提出了前面已经讲过的问题,而其他同学却没有什么兴趣,教师则可指点他再次深入文本,而无需重新讲解。如果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提出较深的问题,教师可以做些解决问题方法上的指导,而不必花费较多精力当堂讲解。

一次象征性的“跑龙套”

[情景三]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结束,距离下课的时间也近了,教师总结全文:“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太清楚吗?”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头脑中紧绷的弦也逐渐松弛下来,再加上他们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一般没有了继续提问的热情与冲动。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来看,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已无心继续思考,也实在难以想出什么更深的问题。可以说,此时的质疑大多犹如戏剧中的一次“跑龙套”,徒具其名而已。

对于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的质疑形式,教师的初衷有二:一是“查漏补缺”,让学生回顾一下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查找理解不够明确的或仍有疑问的;二是引导学生发现更深刻、外延更广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课外探究的持续热情,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可以简单回答或者让他课后请教其他同学;对于第二类问题,教师应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或其他形式的实践,积极思考,并指导具体的方法、介绍必要的书目或文章,还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反馈和检查。如,学习完《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有学生提问“维也纳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学完《云雀的心愿》,最后有学生问:“云雀妈妈是女人也是动物,课文为什么用‘他们’而不是‘她们’和‘它们’?”这些问题的提出,恰恰说明了学生还不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应适机指导学生课外进行多渠道的探究,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积累的一个窗口。

以上例举的三种质疑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非常好的,但是教师若把质疑仅仅看做一种组织教学的手段,为了质疑而质疑,其作用就极其有限了。反之,恰到好处的质疑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与研究的乐趣。所以,教师在运用质疑这一教学手段时,一定要弄清楚:为何质疑?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哪些问题才具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思想明确,并在具体策略上精心预设,这是有效质疑的重要前提。而且,不管哪种形式的质疑,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不可能占用较多时间。所以,它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还需要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掌控课堂节奏的技巧。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认为定语从句是初中英语的难点, 重点, 常点, 但不是热点。分析近几年来的常州市中考真题, 发现定语从句的身影在各类题型中悄然出现, 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可以称之为英语中的“压轴题”, 随着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要求:好的文章要有“美词美句”。其中的美句就是指以定语从句为首的复合句, 定语从句的地位日益凸显。英语老师也都有共识:学好定语从句对意群的把握, 长句的分析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新课标提倡对定语从句的考查不纯粹考查其语法结构, 而是把它融入到一定的语境中, 考查考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教学中,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知语法现象, 体会其表达意义, 学会总结语法规律, 并能在情景中利用语法现象甚至能口头及书面会表达简单的定语从句的句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学习压力重, 无论身体还是心理, 学生一般都沉默寡言, 又是农村学生, 表达意识不强,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营造和谐师生氛围, 多鼓励,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成功快乐。

三、教学目标

1.梳理掌握定语从句的定义, 句式。

2.能使用正确的关系代词, 注意关系代词的个别特殊用法。

3.学会定语从句在中考各类题目中知识的迁移及运用。

4.体验自主互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总结定语从句的相关规则。

2.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的定语从句。

五、教学方式

三人一组, 异质生成 (两男一女或两女一男) , 小组互动讨论。

六、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1) 选取2014年江苏省口语两个话题colours和TV, 中考后期复习, 穿插英语话题背诵, 课堂45分钟, 时间紧迫, 所以由检查话题引入, 事先学生已以小组形式背诵熟练, 再是因为由学生日常情况引入, 过渡比较自然。

(2) 投影呈现话题内容, 要求学生观察画线句子:FromTV programmes they’ve learned a lot which can’t be learnedfrom books.目击句子, 学生在学过的基础上很快能进入课堂主题—定语从句的复习。

2.温故知新。引入主题之后, 创设语法情景, 进行大量操练, 由学生观察, 探究后再次归纳定语从句的定义, 基本结构, 基本用法等。在此环节, 我布置了一个运用简单定语从句进行身边的人的竞猜活动, 三人一组, 用已熟悉定语从句的基本句式。在复习课上教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束缚学生的思维, 生成的动态课堂才能益学益进。

3.梳理重点。铺实基础之后, 进入定语从句复习的重点难点:关系代词的运用及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我主要用定语从句描述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图片, 帮助学生分析关系代词在句中的成分,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转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关系代词的用法, 我又加设了“牛刀小试”几道速成题, 完成从口头到笔头的完整训练。

4.拓宽运用。在突破了定语从句的重难点之后, 引领学生走在中考的前沿, 节选2000年至今的常州市中考英语中的定语从句真题, 拓宽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了解这一语法内容的深层意义。关于定语从句跟书面表达的结合, 我是投影了一张我家的全家福, 并用简单句进行描写,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动合作用定语从句句式改写文章, 并请小组代表朗读修改的文章, 最后, 师生共同探讨改过的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今后写作文时可怎样思考?等问题。

七、教学反思

1.本课用了多媒体教学, 课堂容量增加了, 操练更加到位, 为学生创设了多样的情景, 丰富了这一语法内容, 完善了初中学生对于定语从句的知识及帮助学生清晰了解围绕从句展开的多样的中考题型, 真正做到多元多方位。

2.在本节课上, 我明确目标, 系统地归纳复习了定语从句, 精心设计练习, 讲练结合, 让同学们在练中进步, 并联系中考考点。课前预设学情, 关注学生,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中, 师生、生生在自主互动中开展教与学, 并且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的知识的语用功能。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当然, 在本节课中, 我还意识到还有很大的不足, 学生受基础的影响, 主动质疑的意愿不强;仍有学困生游离在课堂之外, 老师在备课时还是要能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育。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篇5

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的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

一、课堂教学中引导应具备的几点:

1、引导要具有方向性。要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引导要具有多样性。教师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引导,还应注重课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充分认识上。有些老师认为,“意外”是学生随机生成的,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其实不然,没有教师课前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计划,哪有课堂上面对“意外”的游刃有余。在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3、引导要具有灵活。教师要有开放活跃的思维,要像说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要讲究灵活,不能只顾按自己已设计的教案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程序。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

4、引导要具有适时性。教师的有效引导应适时,适度。课堂上,有的教师经常在学生尚未有所思考前进行引导,使学生引而不发,错失引导良机;或在无需学生深思的问题上,教师却在竭力引导,出现教师刚导完,学生思路早走到前的尴尬场面,这样的引导往往只会浪费教学时间。同时教师引导应注意适度,即在引导时应注意控制难度,把握深度,巧设坡度,创激亮度。这样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明思维方向,创设良好思维情境,使教师及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反之则是对学生思维的严重干扰,导得越多,引发学生思考的反而越少,学生对思考的兴趣也就越低。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老师用“与某某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关注的几点

1、充分利用差异资源。促进学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当我们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时,应允许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学生冒尖,并合理利用他们的意见,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促进他们共同发展。就上述片段而言,当个别学生提出的方法超越预设的教学进程时,教师可及时调整计划,采用“执果索因”的策略就势进入。

2、引导过程注意激励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成功的肯定评价会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运用激励性的引导。

3、教师导评注意启发性。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决定了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注意通过提问、讲解、归纳、示范等教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注意自然、及时、具体、有序、深入。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折、比、量等操作活动,探究这些图形的特征。然后汇报。

生:我发现正方形是正正的,4个角一样大。

生:平行四边形是歪歪斜斜的,边也不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边是一样长的。

生: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生:正方形的4个角一样大。

生: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样大。

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采用开放式教学。学生反馈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的引导应以学生的自我激发为主,但是教师的导评也不容忽视。教师的导评应该注重启发,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学习引导成为激活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4、导学过程中注意典型性。如某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教师可以随时提出表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随机导评,表面看是中断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实际上却用心良苦。教师从整个班级里“捕捉”出这么一个“典型”,接着以一种非常珍视的态度,特别提醒全班同学注意,为的就是树立一个可学性极强的形象。其他学生会觉得这种“典型经验”亲切可亲。而能得到教师如此重视的那名学生,该有多么自豪!所以教师要注重榜样效应,在教学中把握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总之,“导”是放手但不放眼,让学生自主探究,但不失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但不失方向。只要是正确的,学生可以有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可以不跟着固定的思路走,这就是“创新”。这样的“导”是“引导”,是尊重学生主体的导,是教师把握住了“度”的导,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所需要的“导”。教师要实现有效的引导,必须做到适时、适人,合情、合理。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立足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68-1

一点发现

这学期,我接了一个班(五年级),发现学生在作业方面,自觉性极高,不要老师操心,连家庭作业也不必费多大的心。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很高,课中甚至不想听课,喜欢作业。对于我布置的作业想在第一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也能认真完成,有时候,不用教师检查,小组长就能督促完成。课前预习虽然不怎么充分,但他们知道怎样使用,我提问的问题,他们能够立即找到答案,自己学习的欲望较强,也会学,再加上教师讲的东西能够接受,听的懂,学习效果也不错。因此,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主动学习、主动作业,听老师的话,教师教的挺轻松。

一点问题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读书和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且学生这些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纪律不是过分规范,老师讲课时,有些学生喜欢手中拿个小橡皮或者手抓铅笔在玩,有趣的是学生就在这种状态下,你问他问题,他知道,有时候他表达有点内敛,你让他做出来,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就是坐的姿势不是很理想,有的坐一会儿就趴下来,你强调的没有多大用,但不管怎么说,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水平,学生课中讨论探究学习都不是太理想。

一点调查

从教师和学生口中,我了解到,曾经教他们的教师在课堂中不像我花很多的时间在讲解上、在训练技能中上。课中最起码要花10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在自学和作业上,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都很充足,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完成作业,或者几个人相互借鉴。也提倡学生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检查有明确的要求。也很重视作业的巩固,抽查和面批都很严格。因此,学生课中学习是主动学习占优势,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的积极性和正确率都挺高的。

一点讨论

针对这种现象,和办公室同事进行过讨论,他告诉我,最近在读魏林生,正被魏老师的思想所感染,想在课中做点试验,现在放手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教学,再作业,居然效果不错。

教师不必要费很大的力气讲解,其实很多的学生已经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我们该“放手”的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学情的明锐发现,和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能力的精当训练。还有回归时间给学生自由思考,放飞发展。真的很有同感,近段时间,自己一直在思考“减负增效”这个问题,减负不仅仅落实在学生这一头,教师的课堂也应该减负,课中教师讲的时间可以压缩,把节省的时间还给学生自学、巩固、提高。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相信学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学生,我想这样的学习应该会“增效”的。

一点触动

基于以上的讨论和思考,也再次回顾自己的教学,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曾经是多么精心的设计教学,是多么浪费时间堆砌精彩,是多么残忍地牵着学生的大脑思维……

现在想想真的做教师的应该为自己“减负”了,也许以前还以为一些教师在课中轻松,是偷懒的表现,现在想想自己20年的时间,浪费的是学生自由学习的愿望,主动思考的权利,和巩固学习的机会……

“两个”严格

1.严格课前的预习

对于现在的农村孩子来说,课外书缺乏,工具书也不是很全,自觉性差,所以学生的预习,一定要在教师的合理安排和帮助下完成,以便达到效果。以班级为单位,建议学生自主购买工具书,或者利用学校图书室借阅和网络下载,为学生提供预习材料。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设计预习本。严格检查课前预习,抽查和检查相结合,形成习惯。

2.严格课后的巩固

现在的农村家庭,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学生没有家长的管教,只有隔代的溺爱和放任。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督促,就是一个空白。怎么办?教育和检查,还有准备课后时间给补作业,陪学生一起巩固。①“一”个加大。要想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是关键。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提高。既要给学生增加课外阅读,(能够参照语文课标中的书籍)或者给优秀的学生推荐其他统一的书籍,或是自己再课外阅读相结合,也要给自己加大阅读量。经常利用阅读课和学生共享读书的收获和愉悦。②“几”个允许。我想自己小时候,也不能够一节课中,一直都笔直的坐着,我觉得自然状态中的坐姿就可以,有利于学习就行。

所以,对于一些稍微容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允许学生先学,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教。也可以允许学生先作业,再教学。灵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篇7

一、教师教学中充分地进行“反思”的教学意义

课堂是师生之间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对话探究的平台, 是教师的能力转化并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杠杆, 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反思”这一“媒介物”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表现在:

首先, 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是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反思”的内在要求。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 新课改的教材既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又注重从日常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及常识上升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各种版本的教材又分为选修和必修, 必修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 为他们走上社会, 做合格公民提供基本帮助;作为其知识延伸和深化的选修, 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所设置, 并且采用专题式, 其知识的难度大大地提高, 这种模式的教材要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 并转化为能力,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地组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下去, 不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不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一方面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也无法转换为学生的能力, 教材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依托作用, 教材的知识尤其是知识的关节点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因此, 现行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必要。

其次,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反思”的客观依据。当代中学生一般来讲是90后的一代, 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品质同70后、80后相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其一, 学生思维活跃, 知识来源广泛, 但是渔目混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比较深, 在他们的知识容器——大脑中, 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正义的和邪恶的等各方面知识都共存其中。因此, 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甄别是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以引领他们走入人生的正确方向。其二, 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生活在比上几代人更优裕的环境中, 这种环境下造就的人一方面具有更好的身体条件和素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学习心理品质方面的缺陷——孤傲、清高、自私、懒惰、抗挫折能力差。这种心理缺陷反映到学习中来就表现为懒于思考或不会思考, 只是一味地观望、徘徊、等待,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恰当地利用“反思”这一思维工具, 克服学生们心理品质上的缺陷, 就无法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目的, “因为只有将人事的过程尽量与自然的过程相符, 才能恰当地奠定这个基础”。

再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运用的直接原因。课堂教学是“传道, 授业, 解惑”的过程, 从教师的角度看, 它是知识生成、释放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 它是知识的吸收、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双边活动过程中, 课堂中的“反思”是实现其效率最直接的途径。每个从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考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相同或类似的题目, 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仍然不能解答出来, 解题思路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模棱两可。这一现象的出现, 既跟学生考试时的心理暂时抑制有关, 又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顾一味地讲下去, 不去顾及学生的思维、反映和基础, 更不去引导学生对现成的题目去“反思”, 去进行比较, 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有关。而学生既没有“反思”的时间, 也没有进行“反思”的习惯, 只是机械地去认知知识, 这种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能令人满意。相反,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就是能充分地利用“反思”。

最后, 科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课改教材的许多知识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 如何进行知识的更新, 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 而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本身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捷径, 诚如舒尔曼所说:“教育是运用‘包括考虑为什么你做你所做的’方式的教学。而缄默知识可能是教师做的许多事的特征。作为师范教育者, 我们的义务必须使缄默变得清晰明了。一旦教师开始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答案即‘我怎样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怎样知道我那样做的原因?为什么我要求学生以具体的方式操作或思维’时, 教师就成了更好的教育者。回答这些问题的潜能不仅存在于我们所谓的有熟练技能的教师的头脑里, 而且存在于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理解的反思的结合之中。”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途径

“反思”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意义又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培养, 其具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首先, 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热忱。学生是进行教学的主体, 任何一种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 要发挥其效能都需要调动课堂主体的积极性, 否则, 一切都是枉然。这正如斯纳卡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化为灰烬, 变成木乃伊。”

其次, 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它主要包括:一是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广泛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 并将其加工制作, 让知识在教师的头脑中发生生成反应;三是换位思考, 摸清学情。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正如科恩所说:“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但我们还是有描述与我们周围的人共享的经验的方法。人们相互解释自己的行动, 都会想到要从让伙伴可理解和可相信的角度解释自己的行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状况, 思维方式和习惯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四是理清课堂思路, 整体把握课堂结构, 以便在课堂中能把清晰的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反思”, 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做到各个击破, 并举一反三。

最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思维品质去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其具体步骤有:第一,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法 (包括归纳法、演绎法) 是基本的方法, 分析综合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能帮助人们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事物, 去解决问题。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发现, 无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这样的方法, 否则, 一切科学都会变得一事无成。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反思”既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又需要通过演绎的方法增强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第二,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和归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又有其内在的属性, 同时它们变化的是由一个或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知识进行归类和归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整合, 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进行迁移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 针对不同的知识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质疑。质疑既能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动机, 又能排除各种影响问题解决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抓住解答问题的关键点, 实现探究学习的目的。

总之, “反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既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进行创新, 同时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 P105

[2].J.Calderhead et al.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uelopment, P25

[3].L.Cohen et al.,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Routledge, 1994, P204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教学 篇8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历来都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 还能使学生形成更强的数学素养, 为未来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或者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近年来, 国家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 高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通过科学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在相关学科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工具性知识。虽然, 在一些方面, 我们的确看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进步, 但是由于教学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教育背景、教师、学生, 以及教育导向、教育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此, 任何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 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的改进, 这样才能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好的与学生个人发展相吻合。本文拟结合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和反思, 总结过去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得与失, 旨在为未来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路径

1. 彻底摈弃应试教育思想, 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通过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实际进行调查发现, 虽然我们一直在反复强调素质教育如何重要, 而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并不多。相反, 应试教育的思维依然严重的左右着教学方法的改变, 束缚了教师的“教”, 也束缚了学生的“学”。可以说, 应试教育的思维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教育中很多问题的“始作俑者”。所以说,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反思, 首先就是要从教育思想导向上彻底扭转应试教育。要达到这一点, 首先, 要加强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评价。使应试教育逐渐失去“滋生繁殖的土壤”, 这一点对于践行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第二, 要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引导教师逐步形成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理念, 能紧紧把握住素质教育理念, 在不断平衡学生成绩提升与素质发展方面做出更多贡献;第三, 要引导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形成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2. 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有效践行分层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分层教学比较广泛地受到重视。调查发现, 很多高中数学课堂都陆续的开始实行分层教学。但是, 当被问及怎么分层, 什么是“层”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却并没有完全搞清这个问题。那么究竟何谓“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吗?是代表学生的情感状态吗?还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分层教学提出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吗?如果搞不清这个问题, 相当于我们的分层教学从开始就是不完善的, 又谈何效果显著呢?实际上, 所谓分层, 应该是从学生的成绩、发展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权衡, 客观合理的给学生进行分层分类, 让学生在每一个层次中学习, 都可以获得与个人需求最为吻合的教学方法。所以, 开展分类教学, 或者说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该把学生分到哪一个队伍中, 这是关键问题。这里又涉及到教师怎么能取得这些信息, 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各种指标所占权重是多少的问题。所以, 开展分层教学从表面上看并不难, 但是真正要想把握好分层教学精髓, 还任重而道远。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培养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重要的成为了现阶段各阶段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很多教师都在反问, 数学教学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创新能力呢?实际上, 数学课程之中, 可以用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环节有很多。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部分知识的时候, 涉及到一个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活动情境来探究判定定理:教师让大家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 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 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DC与桌面接触) 。教师开始问学生, 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如果不经过A点能否得到折痕DE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最终, 根据试验, 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这样以来, 学生始终在随着教师的引导在思考、探索, 并通过教师的启发主动去构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知识体系。再比如, 开展数学解题方法比赛,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举办数学与生活竞赛等, 很多活动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 逐步使学生成为在语言表达、思维创新、逻辑推理等方面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 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的优劣或者说教学思路是不是清晰, 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如果说课堂教学方法单纯围绕教师的教, 而不去从学生方面入手, 表面上看教师讲的很好, 但是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 那么这种课堂也只能是让学生去被动的接受。其实, 要想让学生能真的发挥出潜力, 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才能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虽然说我们也喊了很久,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把课堂教给学生, 但真正能落实的有几个?很多教师都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 每节课都要早上5分钟, 再拖堂5分钟, 力求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再反观一下我们的学生, 倒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不管教师讲授的方法喜欢与否, 自己是不是还愿意接受, 都要被动的去学习。显然, 这与我们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改理念是相违背的。为此, 我们在新时期, 要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把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看待。其实, 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式也有很多, 比如学习概率时, 可以将生产线上产品的检验知识作为例子;学习数列时, 可以将银行计算复利的知识作为例子。也可以将内容分专题让学生分小组研讨, 尝试“学案导学”模式, 包括教师提出研讨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研讨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又如, 讨论f (x) =x+ (1/x) 的性质时, 便可进行反思性思维, 当f (x) >0时, 单调递增, 学生然后就要思考当f (x) <0时, 是否就会单调递减呢?那当0<f (x) <1时呢?学生可通过画大致图形从而进行分析, 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熟记图像, 而且对规律印象深刻。学生在自己的数学学习中进行反思, 从中总结概括规律, 在反思中领悟数学的思想, 体会数学的魅力, 达到“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总之,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来说, 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而且只有不断的反思,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进步, 才能针对教学中一些环节进行不断的完善, 为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 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提出:彻底摈弃应试教育思想, 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文章旨在通过总结, 不断完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反思英语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 篇9

1 注意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既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不要因为使用多媒体了,把本来简明的,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 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几何级”的飞跃,这已被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英语课就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

2.1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很多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有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英语课堂上师生的口头交流,是培养听说能力的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没有计算机多媒体,但不能没有教师,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我们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反馈矫正,以便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2 注意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频度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我们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与积极因素,由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到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转化为从事学习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有意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现”这两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上少用一些。但是不论是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海洋”中学会“游泳”。

3 注重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综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3.1 避免只注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却不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取代的。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合理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3.2 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从而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而且因为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也会影响学生记课堂笔记。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

4 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不少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课堂上频繁使用多媒体,一会儿用Power Point展现这个内容,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切换不断,忙得不亦乐乎。多媒体占据大半时间,唱了主角,教学似乎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和交流,像一头牛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以前课堂上那种气氛热烈的对话和讨论难觅踪影,语言的训练更是严重缺乏。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寻找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岳.多媒体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篇10

问题一:导入环节过于程式化。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导入环节的设计, 似乎总是通过师生间互致问候或询问天气、星期几、日期、学生身体状况和出勤情况等问题开始新课;有的教师习惯于以值日生报告 (on duty) 的形式开始新课, 大多是两名学生在表演一段对话后, 教师不加以评价, 使值日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形式很新颖, 但只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设计, 与本节课学习内容不相关;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占用大量时间, 解释如何做该项活动时占时过多, 而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却很少, 学习掌握新知识只是一带而过;甚至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干脆没有话题导入的环节设计。

问题二:不能有效控制活动练习。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 但这并不意味着为活动而活动。有些教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 完全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双基) 的培养和训练。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 教师提出一些显而易见的英语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表面上看是全体学生参与, 但实际上是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却是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 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 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

问题三:忽略语言知识 (词汇和语法) 的学习。新课改以来, 关于语法教学出现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 即“交际能力就是听说能力, 反对教语法, 片面地将交际与能力培养和语法教学对立起来”。于是我们经常看到,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帮助学生做各种交际活动, 但不注重语法教学, 对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却不做细致的讲解, 他们认为学生只要能理解课文就不会犯语法错误, 即使犯了语法错误只要不影响交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提高了, 但学生一下笔就错, 连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都写不出来。

问题四:不敢批评学生。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重视成功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课堂上, 为了鼓励学生, 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 老师就是“Good!”“Great!”“Wonderful!”“you are clever!”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 有的答案还不完整, 老师都给予了表扬, 一堂课下来, “好”声一片;学生对语法概念和语言点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 老师不置可否, 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 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 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似乎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 学生才会越积极.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 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 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问题五: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 不少英语教师改变了一只粉笔, 一本书, 一个老师站中间的单一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使用于英语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视听结合, 有机统一, 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还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使教学活动生动直观, 兴趣盎然。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走, 教师牵着学生走。结果课堂上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眼花缭乱;课堂上学生的英语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些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 而忽略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和思考;还有些教师只是为了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动画, 把一些与教学无关, 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在课件中, 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英语课往往变成图片欣赏课, 学生成了欣赏课件的观众, 一组课件播放完, 黑板上是空无一字, 学生的脑海中也是收获不多。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换本教科书”等技术层面的革新, 而是教材, 教法, 教师, 都要进行彻底的改变, 尤其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学习一门学科不是涉及一个人要“知道”的事情, 而是涉及“知道怎样处理”的事情。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习惯做法”, 密切注意英语教学发展的最新动向, 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 为此,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改进:

一、精心设计环节, 合理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的导入, 它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立疑激趣, 又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新课, 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并做到以下三点:

1、导入部分的内容选择一定要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

关, 要有针对性, 借助导入的铺垫的作用, 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呈现, 达到水到渠成的流畅和温故知新的实效。

2、导入方法要形式多样, 引人入胜, 避免刻板单调。

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多种, 如:图片导入、实物导入、师生自由交谈导入 (free talk) 、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竞赛导入等等。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 “导”要“导出”“活力”, 方法就是变“程式化”为“生活化”, 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每堂课都是一个教与学的动态过程, 都有着它们自身的特点, 动态的课堂需要不同的导入形式与它和应;此外, 新颖活泼的导入形式有利于良好英语氛围的创设, 有助于学生尽快投入英语学习状态。

3、导入时间要有效控制, 防止课堂教学头重脚轻。

入只是呈现新课的一个步骤, 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形式不宜过于复杂, 切忌喧宾夺主。当学生情绪安定, 注意力集中, 兴趣也被激发后, 导入工作也应随之结束。教师要抑制与英语教学无关或有害的其他活动, 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使用恰当的教法、有效控制活动练习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过程所形成的课堂活动中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在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对学习会提升其感觉性, 对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 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要求是: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 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 要精讲多练,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广开言路, 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 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从而产生正迁移, 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旧知识, 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 形成整体。必须要指出的是, 课堂气氛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动力, 它仅仅是课堂鼓励, 激发的必然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动力还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方面的活动时, 一定要围绕主题来进行, 而且要及时调控, 使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 要本着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由易到难, 渐进激趣, 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 形式多样, 形成梯度。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 不必要的说明解释, 这就等于增加了有限的时间, 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要合理安排好学习小组, 注意组员们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合理组合, 让每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这样, 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了, 活动密度增强了, 课堂节奏加快了, 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了, 从而提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注重语言基础, 形成正向迁移

我们以前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确过于强调语法教学, 这是高考指挥棒下的产物。但是《英语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词汇、语法教学, 也不赞成“淡化词汇和语法教学”。实际上“淡化词汇、语法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 不正确的。词汇、语法知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 采用交际法教学不但不能放弃语法教学和降低要求, 还应重视语法知识在交际能力中的这种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在方法上, 应教会学生通过句子记忆词汇。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际, 那么脱离句子孤立地记单词是脱离语境的学习也是不科学的。所以, 除了记住词汇的音、形、义外, 还要注意记住含有该词汇的词组和句型, 并且经常性地进行口头或笔头的造句练习, 这样即能掌握词汇又能复习其它语言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应为学习语法而学语法, 应当在此学习时结合大量的例句, 例如, 预习时就可以让学生用笔划出包含新学语法的句子, 听课时, 除了记下教师讲解的语法规则及例句外, 在每一个句子下面留出空间, 课后让学生自己再仿照例句造句。然后用对话重复句型, 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操练。教师在内容安排上, 可采用循环式编排, 让某一新的语法项目在几个单元反复出现, 给学生留下印象。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法规则, 再由老师将这些零散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进而全面系统地讲解其用法, 最后再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能认识语法知识, 了解语法规则, 掌握语法理论, 运用语法交际。这样, 学生才能将已知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比如会造句、改错和写作等, 既让学生得到了练习巩固, 又培养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设计有层次的提问, 发挥评价功能

评价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 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 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 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 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 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 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 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 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信心下降。因此,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 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 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 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 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 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 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从英语学习中感受愉快的情绪体验。

五、适度使用多媒体, 增强教学效果

(下转第127页 (上接第160页)

多媒体课件不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件的设计在形式上应紧扣主题, 力戒过分运用动画、图片、声音等渲染而冲淡主题, 使同学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件的主要内容上, 为此教师应做到:

1、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

要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层次, 以及以往在课件使用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 这样才能确定用什么课件最合适, 以及怎样用。

2、选择最恰当的媒体素材, 准备好相应的软件。

在深入了解教材、学生的基础上, 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软件”, 如在课件中增加预习题目, 要求同学提前预习;设计课堂练习和提问, 以便引导同学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 精确把握教学过程。

3、呈现和输送完整的知识信息。

在课件演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经常关照主题,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尽量给同学们呈现和输送完整的知识信息。

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过程,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 关键是要求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环境和条件, 不断反思、总结实践中的得与失, 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开创适合自己教学环境和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布普纳.教学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2]张连仲主编.新科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英语 (初中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66-67.

[3]季燕.让英语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益[N].中国教育报, 2006, 7, 14 (5) .

[4]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4:8-10.

[5]黄小飞.新课程标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科技资讯, 2007, (11) .

[6]孟冬.从高考英语作文谈语法教学的重要性[J].教学与管理, 2005-4-20.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篇11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高中化学;复习教学;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广大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中学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探究实验课堂教学法”“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等,他们都是以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结合课堂中学生的讨论形式进行的。笔者认为讨论式课堂教学法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化学复习课堂教学中,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式讨论的课堂复习教学法。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课堂教学方法,即问题讨论法。比如:在复习盐类水解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可层层设计问题讨论直至揭露问题的本质。

2.随机式讨论的课堂复习教学法。这是一种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让学生主动讨论的方法。在复习授课过程中,学生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教师应及时予以发现。教师是没办法强迫学生集中精力维持课堂授课的,而应该放缓课堂复习授课的节奏,给出一些比较典型的经典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3.实验式讨论的课堂复习教学法。这是一种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课堂复习教学方法。教材中大多数演示实验不应该由教师完完整整地全部归纳与总结,而应该引入由学生参与的相互讨论的模式:根据实验的目的与主题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归纳演示实验的现象,进而由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在教师的指点和提问的引导下,对演示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总结与拓展。比如:在复习乙烯的性质和制备时,可以设置教学案例“乙醇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乙烯时产物的检验”让学生去讨论。上课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乙醇与浓硫酸的反应原理,然后再设置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对检验物质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试剂和检验顺序就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且对浓硫酸等的性质也会掌握得十分透彻。

以上的几种讨论法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中的运用效果显而易见。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关键是在采用这一课堂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能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讨论式教学法提倡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的讨论和争论需要建立在学生对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然后就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储备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工、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出结论。其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的锻炼非常有效。

3.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课中,教师给出的讨论题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将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平时储备的知识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4.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语的形式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阐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驳斥他人的看法的一系列口语表述过程中,学生的阐述、辩论等多方面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得以十分有效的锻炼。

此外,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和总体的知识准备和认知情况,对教师调节课堂教学进程及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更有利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同时,学生通过课堂间相互讨论,能获得的信息多,信息交换量也大,这样能充分提高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

复习课堂中的反思教学 篇12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具是创设情景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 它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汉语为母语的小学生最初接触英语时, 都习惯用汉语模式进行思维, 把汉语作为中介使英语和所要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具展示英语的词和句的意义, 避免心译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缩短了呈现的时间, 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2.趣味性原则

儿童与游戏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课堂上适当地增加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凑的趣味性活动项目,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快乐地学习, 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3.实践性原则

小学英语课时少, 教学时间间隔长, 这对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学生来说很不利。在教学中, 只有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增大实践的量和度才能够有效地操练和巩固语言知识, 然后再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情景教学的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感知型的情景教学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有三种方式: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主要用于词汇教学中, 如, 谈论喜欢的季节、教室设施;正在做的事情、朋友的长相和性格、购买衣物等话题直观、简洁, 就地取材, 有效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图片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东西是行之有效的。

2.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理解型的情景教学

电教手段有很多, 如PPT、录像、录音、CAI、Flash、Authorware。录音机是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多的, 操作方便又容易控制的教学媒体。它首先提供真正交际的语言范例, 可播放英语歌曲, 配乐小诗、童谣、故事等, 录像的优点是声音、图像、语言文字、动作结合, 再现真实情景, 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对话的意思并尽快地模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和体验愉悦。课件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环境或虚拟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的场景和事物, 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 它在教学中起到刺激感官、加深印象的效果。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操作型的情景教学

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 给学生自己表演的机会, 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中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小组之间的调查活动了解对方的信息。如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出行,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询问出行的目的地和选择的交通工具并作调查统计。最后, 学生代表展示表演活动的成果。

4.拓展教材内容进行体验型的情景教学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播放英语歌曲、歌谣。由于歌曲、歌谣节奏轻快, 韵律优美, 简单易学, 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感受语言的浓厚氛围。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学习用品之后, 进行吟唱I have a/an…Me , too.六年级第一单元歌曲How do you go to school?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再编出自己创作的作品, 成就感大增。Storytime动画故事的观看, 让学生感受到高于教材的语言使用。英语动漫是学生们喜欢的节目, 迪士尼神奇英语、棒棒英语等优秀的英语学习资源都是学生学习感受英语的好材料, 这些材料拓展深化了教学的内容。

三、情景教学的反思

上一篇:概率论基础下一篇:车工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