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复习课教学反思(共15篇)
《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能很清楚直观地将本章的知识脉络条理清楚地展示给学生,课堂的容量较大。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路是:首先把本章主要的知识总括,让学生明确本章主要的学习内容,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逐一、详细地师生共同复习,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关的跟踪练习,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应该讲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比较高。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虽然复习的是盐一章,但是由于它跟酸和碱的知识又密不可分,所以课堂上难免要对知识进行扩充和联系,所以无形中又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至使预先设计的内容没有进行完,但我觉得只要能把涉及到知识点弄通弄懂,让学生真正理解,那这节课就算是很成功了。
再有课堂上学生提出、回答的问题有很多都很有价值,有的正好能反应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了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让学生解决方法,这既锻炼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由于对课堂的进程没有做好充分的估计,至使练习没有进行完,显得这节课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复习的效果不是太好,再有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的化学术语掌握的不好,经常用词不当,这一点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对化学术语的运用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环节】
环节一:观察教师编写的算式, 梳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课前老师特意编出这样几道算式:
8×4+2 8× (4+2) 8-4÷2 8-4+2
8÷4×2 8-4-2
师:仔细观察一下, 老师在编算式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朋友?
生:用了三个数8、4、2以及四个运算符号和小括号。
师:这些算式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看有无小括号, 有小括号的,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看加减法和乘除法是否混合在一起, 既有加减法, 又有乘除法, 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除了这两种情况, 一般都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具体说一说, 在什么情况下要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
生:+和×、+和÷、-和×、-和÷、×和+、×和-、÷和+、÷和-。
师:在什么情况下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生:+和+、-和-、×和×、÷和÷、+和-、-和+、×和÷、÷和×。
教师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环节二:学生有序地编算式,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1.比较8×4+2和8× (4+2) 这两道算式异同,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2.用这三个数, 四个运算符号和小括号还可以编出不同的算式吗?猜一猜一共能编出几道不同的算式?
3.怎样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先独立思考, 再交流想法, 然后有序地编写算式, 最后反馈交流得出最佳编写方法是:先把一种符号写在前面, 再把四种符号分别写在后面, 编出4道算式, 然后把这4道算式添上合适的小括号, 又编出4道, 依此类推, 总共编出了32道。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4) ×2 (8-4) ×2 8× (4×2) 8÷ (4×2)
(8+4) ÷2 (8-4) ÷2 8× (4÷2) 8÷ (4÷2)
4.游戏:给32道算式卡片按照运算顺序分成三类。
师再次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按这样的设计教学, 发现学生学得有趣, 教师教得轻松, 知识掌握效果更好。
【教学反思】
综观以上教学流程, 通过“编算式”这一大活动, 不仅紧紧抓住了本课“有序梳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的教学重点, 而且还巧妙地突破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合理地使用小括号”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课堂,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要上好一节复习课并不容易,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复习课要促成知识的系统化
在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点和方法, 使得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 而忽视了学生归类、迁移、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课堂复习应该是一个疏理知识的过程, 必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将“点”连成“片”, 进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复习课教学中,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 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对学过的概念进行穿线结网, 促进学生概念结构的系统化。
二、复习课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的“数学教学四基”, 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四基”是指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知识的角度来看, “双基”是一种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 而基本活动经验则是一种感性的、情景化的过程性知识, 它们各强调了数学知识的一个侧面, 前者形成的是一种知识系统, 而后者形成的是一种经验系统,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 小学数学复习课不仅要落实“双基”, 还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以上的教学中通过“编算式”这一大活动, 学生不仅自主有序地梳理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还逆向梳理出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情况,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情况。另外, 学生对小括号作用的体会也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不仅巧妙地落实了“双基”, 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
三、复习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 互助评价, 展开争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 体验成功, 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上述的教学紧紧扣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融合了有序思考、搭配、排列组合、猜想验证等数学方法, 通过“有序编写32道算式”这个大活动, 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而且还让他们明白小括号不能滥用, 而要合理灵活地运用。
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灵活多变
复习课的教学往往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巩固。但是也不能为练习而练习。复习课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要因课型、学生不同而不同, 不能千课一面、千人一面, 要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方向努力。
总之, 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不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 它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 它更多地是一个加深理解知识, 扩大知识联系, 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突出自主性, 体现灵活性, 注重针对性, 训练综合性。
《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3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应用到了Fe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 黄色:含Fe3+的溶液 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不易鉴别时,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碳酸氢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Cl、BaSO4、CaCO3、BaCO3、Mg(OH)2、Al(OH)3 ;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巩固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 Na2CO3、铜丝、 FeCl3溶液、锌粒、KOH溶液、 Ba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估计KOH溶液加多了,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体验成功,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Cl2 、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Cl2、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NO3)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坚持不懈,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时紧,探究、讨论的环节较多,课堂节奏的调控还需要灵活地处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得还不够。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E-mail:hit790205@163.com
编辑/张烨
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过程中,甘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综合应用。充分体现学习不仅仅是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整理知识点后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意义、分类、运用等),使学生明确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甘老师在课堂里注重创设民主氛围,突出主体。开放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运用的过程。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始引导学生产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作品,选代表介绍,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5
反思一:抓住孩子们的心。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习近平两年的时间,我扮演的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我更多的时候扮演着朋友的角色。我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站在他们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反思二:认真准备复习课,形成框架。只有你的复习内容条理清楚,结构明了,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这需要老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讲的时候,抓住重点,抓住题型,让孩子们觉得听课的价值所在。
反思三: 恰当的放手自学,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反思四:情感教育的渗透,自觉习惯的培养。六年级的孩子们基本上懂事了,知道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站在未来的角度去分析,给他们前进的动力。
反思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不管复习的内容是难是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要给学生思维活跃的空间,要让学生有想跳一跳去摘桃子的冲动。适当的课外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书本知识的变式需要老师平时的积累。
政治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6
---政治复习课“一课一研”教学反思
在本周“一课一研”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复习课,课题为《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下面我就谈谈这节课的感受:
一、设计意图:
《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内容,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公民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以及消费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知道公民的合法权益权益受到侵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学会运用智慧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当自己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设计时我认为可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两个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归纳,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本节课内容。
二、实践结果:
(一)通过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较好。有几个突出亮点:
1、设计思路清晰,知识能在学生的活动中生成,活动一环紧扣一环,教学流程顺畅。能煽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心中有学生。课堂中的素材选取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利于学生理解本节课内容。
3、这堂课选用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又很生动地展示本节课内容,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不足 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本节课仓促结束,这真是一大败笔。
三、课后思考
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上课,我认为在复习课中应注意把握好“六要”。
第一、要讲清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其次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要讲准重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采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易混淆知识相对照等方法加以讲解。
第四、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五、要讲活时政热点。随着中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放性试题日渐增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第六、要讲出知识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 2 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7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强调在互助合作中教和学,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要反思就会发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是很常见的。如不备课上课或使用旧教案;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重课堂教学,忽视知识的落实和运用等。高三政治课的复习,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教学。笔者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为例,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反思。
一、把握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备课准备阶段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细致充分的备课可以让一堂课上得有条不紊,学生们也会感到很舒服,收获不少。高三政治复习课的备课除了要求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形成理性的认识,备好教材、备好练习、备好作业外,更要了解和把握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状况,以及对本节课复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期望值和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当前的精神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才能准确定位,精当取舍,减少时耗,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在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时,针对新课阶段练习中很多学生经常出现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全国人大的最高决定权混淆、与政府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混淆这一学情,笔者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提出:“这是否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最高决定权?为什么?这能否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为什么?”针对很多学生弄不清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的区别和联系,在合作探究之后,笔者设计了对四个政治主体的比较。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情,具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疑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设计切实可行。
二、加强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师主宰着一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基本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课堂教学难有效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平等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思维更加活跃,情绪更加高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挥作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二是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反思《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过程,交流和展示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的课堂注意更专注,学会尊重彼此的劳动,学会分享快乐。新的情境创设和问题提出,改变了以往老师包讲到底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分配,教师也是活动的一员。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启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的闸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活泼了,师生轻松了,思维动起来了,收获也就多了。
三、注重运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强调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三政治复习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社会、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环节,联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实际,提出四个问题;经典例题迁移应用环节,就选用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相关的时政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复习过的政治常识,分析“鼓励‘自主创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这些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巩固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获取和解读设问和材料的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探讨和解决试题提出的问题。
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案例描述
T: Boys and girls, I’m sorry it’s so hot today. I know you don’t like to have an English class, right?(我满有把握且十分同情地说)
Ss: Yes. (学生一起大声说,也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T: OK! Boys and girls, today I won’t give you a lesson. We will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Ss: Oh, yeah!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开始有点兴奋)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ctors/actresses if it is possible?
Ss: Of course! It’s great to be an actor.(学生来劲了)
T: OK!Today I will give each of you a chance to be an actor/actress.But you must try your best to be a good actor or actress. I’m sure you can make it . (老师期许的目光无疑为学生增添了动力,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
Ss: No problem! We want to have a try.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并表现出万分欣喜。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老师不上课只演戏了。)
T:(为使人人听懂我用汉语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好演员,必须要有十分的敬业精神。今天咱们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演一场顽强战斗在高温下师生们的戏。
Ss:It’s too easy.
Ss:As easy as ABC. (大部分学生已经热情高涨,迫不及待)
接下来我开始分配任务:我给每组(我班六人一个学习小组)布置分配了所谓的台词(内容:讲解两大项练习题)。要求他们先进行彩排,以免出现错误。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倘若答案还不肯定的话可以向老师请教。
竞赛原则:
1.讲解不能只说答案,必须尽可能分析原由;
2.错一题,将被扣一分;
3. 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他小组当好群众演员给与配合;
4. 必须人人参与才能得满分(六分);
5.第一个表演的小组可额外加五分。(目的为了提高彩排效率,节省时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果然五分钟后第二小组(基础相对较好)登场了。他们每人轮流讲两道题(5人),有答案也有解题原由分析,另一人则在黑板上写答案,并不停地提示单词不会写的同学请看黑板,俨然一副严师样子,让我万分窃喜。
(第二小组出色完成任务)
T:第二小组怎么样?给个评分吧。
Ss:Wonderful!Six points!( 大部分同学观点一致)
S1:Five points!(后排一个男生认真严肃地说)
T:Why?(我也满腹狐疑)
S1:Because Miss Tang spoke in a low voice and we couldn’t hear clearly in the back row.(他振振有词,有理有据。)
T:Oh, yes! You’re a very careful boy. Next time we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is. Do you agree?(我小心翼翼地和他商量)
S1:Well, that’s OK.(他还表现挺有一点大度风范)
接下来的表演可谓精彩纷呈,发言声音比平时高了,字写得更加端正了,就连平时从不举手的Miss Li也勇敢地站起来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毫不吝啬地大肆表扬了她(尽管我知道同伴帮了她很多)。从来都三心二意的Mr Gan竟然也能安心修改答案,认真听讲,生怕给自己的小组丢分。英语最薄弱的钱同学居然也上台发言了!虽然有些读音错误,还有点急急巴巴,但是我带头为其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使劲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很激动,害羞地却又很流利地说一句“Thank you.”看着满头大汗的学生早已忘记难耐的酷暑,如此投入到表演和学习中,我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不知不觉下課铃声响了,最后一小组还没登台,十分沮丧。我连忙承诺下节课一定让他们表演,他们这才让我宣布下课。课后,我和一些同学交流,发现这样一节课让学生体验多多:“当演员也不容易,我就几句台词一紧张差点忘了。”这是一个薄弱学生为了解释答题原由在努力不已呀!“为了表演,我都忘了炎热了”。这是一个学习投入者的肺腑之言。“只要我努力,我也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经常作业拖拉者顿悟的心声呀!
二、教学反思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对于学生一开始的抵触情绪,我没有责骂而是表示同情,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重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打好了前提。
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布鲁纳,1989)。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节课学生由反感排斥---欣然接受---乐此不疲,就充分表明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3.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好奇、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皮亚杰,1997)。对于学生而言,快乐与学习相比,前者更为重要。我想本节课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对在课堂上演戏既感到好奇又万分欣喜,所以才会兴趣大增,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快乐,而远不止学习。
《圆》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9
在教学中我注重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及学生的主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形成表象,丰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一、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了多个圆、长的直尺或软尺,分别测量出每个圆的直径,用滚动法或绕线法测出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经过多次多个圆的测量,学生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点。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做”的机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研究的过程,印象便深刻了。
二、指导学生“做数学”的方法
在探究圆的面积时,我布置了学生预习作业: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分,剪开后,用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看看发现了什么?课堂上我展示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有的平均分成8份,有的平均分成16份、32份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剪数学”、“拼数学”中便有所收获,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体验到“做数学”的成功喜悦。
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0
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曾展现过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
兴趣,最好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地理复习课反思 篇11
关键词:复习课;地理教学;方法
因为初二地理六月份要进行结业会考,所以课程已进行到复习阶段。
地理是闭卷考试,需要学生背诵四本书的内容。怎样让学生既把所有内容背诵下来,又不枯燥地死记硬背。本次复习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笔者遵循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第一环节:课代表课前提问。主要是对上节课复习内容的巩固,尤其是对回家不复习的同学,又是一次强制性的复习。回家不备,但课堂的反复提问对他们来说也就是记忆的过程。
第二环节:在地图上记忆地理知识。读图、识图是地理课的主要特点,在考试中又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因此,我采用每节课前两个小组画中国轮廓图,要求必须画出要记忆的几个关键点,课上检查。画图本身就是个记忆的过程。全班学生在课上共同对点名的几个学生在图上记忆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每节课都点不同的学生。这是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来设计的。提问的学生觉得是考别人,会认真去找题,考倒他人是自己有本事,殊不知,考他人不也就是对习题的熟悉过程吗,久而久之,也就把习题记住了。
第三环节:根据教师发的复习提纲,讨论探究总结并明确本章的主要知识,并把讨论的结果用最简洁的语言由一名学生说出,教师适当补充。这便于全班同学学习及记忆。
第四环节:各小组自由背诵,快速记忆复习的内容,学伴间互相帮助。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
第五环节:先由一个组挑其他组的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在由被提问组的学生对没被提问到的组来提问。如此循环。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每组的6号学生如果答对加2分,这是对后进生的一种鼓励也是防止学生间只提问好学生或只提问差生。因为要想自己组胜出,就要别的组同学出错,这时他们就会只提问每组的最后一名,而不去提问别的同学出现单一的局面,不能面向全班检查。而每组的6号学生如果答对加2分,本组的同学认为6号一人可顶二人,所以在记忆过程中会注重本组的后几名同学。最后统计分数,最高分的组在班级的量化分数上加2分。
最后教师教会学生所有的地理知识不过就是分成“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人文”方面主要有“工业、农业、交通、民居、主食等”。中国地理就是从“新疆、台湾、黄土高原等”几个区域来记住他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就可以。这样化解了学生背诵的难题,也改变了学生记忆的是大量的零散的内容,很容易忘记的尴尬局面。
(作者单位 吉林省珲春市第七中学)
《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2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复习课也不例外,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上发挥学生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开了一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方面作了探索,供同行们参考.
一、课堂实录
1. 问题引入
问题1.已知a, b为实数,r>0,判断直线l:ax+by=r2与圆C:x2+y2=r2的位置关系.
学生1:可以比较圆C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这里
老师:根据a2+b2=r2, a2+b2>r2, a2+b2<r2这三个式子,结合圆的方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2:当点(a, b)在圆C上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点(a, b)在圆C外时,直线l与圆C相交;当点(a, b)在圆C内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 探究方法
老师:除了我们常用的代数法和几何法之外,上面结论也是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问题2.判断直线l:(2m-2) x+my-2=0与圆C:x2+y2=1 (m为实数)的位置关系.
学生3:直线l即当即m=0,或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 即m<0, 或时, 直线l与圆C相切;当即时,直线l与圆C相交.
老师:对实数m的不同取值,直线l有什么特点?
学生4:把方程变形为m (2x+y)-2x-2=0,令直线l恒过定点 (-1, 2) .
问题3.求过点P(-1, 2)且与圆x2+y2=1相切的直线方程.
学生5:直线x=-1为一条切线.设另一条切线方程为y-2=k (x+1),即y=kx+k+2,把它代入圆方程,化简整理得(k2+1) x+2k (k+2) x+k2+4k+3=0,令Δ=4k2 (k+2) 2-4 (k2+1) (k2+4k+3)=0, 解得
学生6:直线x=-1为一条切线.设另一条切线方程为y-2=k (x+1),由圆心(0, 0)到该直线的距离是令解得所以
学生7:在问题2中令m=0或就得到两条直线
学生8:设所求切线方程为px+qy=1,则所以两条切线方程为x=-1和
3. 提出新问题
老师:上述问题中,设两个切点为A, B.求直线AB的方程(切点弦).
学生9:-x+2y=1.
老师:请说明理由.
学生9:我用了切点弦的公式,就是若点P (a, b)在圆x2+y2=r2外,则过P的圆的切点弦方程为ax+by=r2.这是因为设PA, PB为圆两条切线,A (x1, y1), B (x2, y2)为切点.
则直线PA:x1x+y1y=r2,直线PB:x2x+y2y=r2.
因为点P的坐标(a, b)满足直线PA与PB的方程,所以由此可见A, B的坐标均满足方程,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ax+by=r2.
老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若点P (a, b)在圆x2+y2=r2上,则过P的圆的切线方程为ax+by=r2.若点P (a, b)在圆x2+y2=r2外,则点P关于圆的切点弦方程为ax+by=r2.那么若点P (a, b)在圆x2+y2=r2内,方程表示为什么呢?
问题4.已知直线l: (2m+1) x+(m+1) y-3m-1=0 (m为实数),圆C:x2+y2=25.
(1)求证:不论m取何值,直线l与圆C恒交于两点.
(2)设圆C被直线l截得的动弦为AB,过A, B的圆C的切线交于动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学生10: (1)可知直线过顶点(2,-1),而点(2,-1)在圆C内,所以不论m取何值,直线l与圆C恒交于两点.
学生11: (2)设M (x0, y0),则M关于圆的切点弦AB方程为x0x+y0y=25,由于(2,-1)在AB上,则2x0-y0=25,即点M的轨迹为2x-y=25.
二、教学反思
曲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它沟通了几何中的曲线与代数中的方程的联系, 使得研究曲线的几何问题与研究代数的方程可以互相转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曲线与方程的重要内容, 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构系统的知识, 体现教学螺旋上升
本节课从常规的方法入手, 既对高二的内容进行复习,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在学生回顾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两种基本判断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新的判断方法, 即根据点 (a, b) 在圆上、圆外、圆内来判定直线ax+by=r2与x2+y2=r2的位置关系.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高三复习不仅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也不是难度的直接加深, 而是方法的新创造、知识的新拓展、原有疑问的解决并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教师用自己的探索引导学生的探索, 力求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化, 普通的知识规律化, 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在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的同时体现了教学的螺旋上升.在问题3中, 学生8的解答是一种全新的方法, 也体现了这种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2.抓住问题的本质,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本节课的四个问题以“切线“为主线,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如问题3渗透了分类讨论, 数形结合等多种思想, 是一个较典型的问题, 在该问题的教学中设计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索,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个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又如在问题4轨迹方程的探求中, 纵向挖掘知识深度, 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 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 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 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3.解开缠绕的谜团,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实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3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复习这一章上,我主要是选用了几个例题,精讲多练,在解题的方法规律上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在解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
英语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4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这节课的内容目标是:
1、补充介绍一些著名任人物的信息事迹。
2、进一步巩固运用过去时现在时描述人物生平的句型句式。
3、指导学生阅读人物篇章的策略———摘录关键词语。
二、教学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通过这节阅读写作课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指导写作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组织系统规范的有序训练。
2.帮助和要求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坚持英语写作的良好习惯。
3.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写作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先写 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由限定时间长到限定时间短,由限定字数少到多。
《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5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在学生熟悉的领域内, 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组装知识链, 形成认知结构;进一步训练基本技能, 优选数学方法, 掌握数学思想, 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对一节复习课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技”, 更要考虑“法”与“道”, 这样才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一、训练基本技能
复习课首先要落实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复习二元一次方程 (组) 的定义和解的有关概念以及基本解法, 笔者采用的是“由题到理”的方法, 通过解题, 总结本单元的概念法则原理。事先让学生思考:“你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 (组) 的定义设计一道有陷阱的问题吗?”“你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 (组) 的解的概念设计一道有难度的问题吗?”……第一次, 组内教师听了试讲课, 发觉这个问题过于宽泛, 学生无从下手。学生设计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把定义写了一遍, 有的编了一道应用题, 根本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于是, 笔者重新设计, “你能设计一个方程考考大家, 它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组) 吗?”, 学生领会了教师意思, 设计出了一些方程。
比如, 方程x/6+2y=60, 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设计的意图是什么?”生答:“二元一次方程中分母中不能有未知数。”学生又设计了“2x-3y=xy, 2x+y=z”等方程, 教师也补充了“2x+π=1, x=x-y”。让学生思考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从而归纳出“经过整理后, 含有两个未知数, 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应该说, 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试讲时, 还是碰到了问题:学生设计的方程有重复, 结果是浪费了大量时间, 冲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为什么笔者的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从教学理念上反思, 实际上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设计时没有考虑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而是希望学生发现考点, 做对题目。从教学技术上分析, 这是一个章节结束后的单元复习, 学生头脑中没有完整的认知结构, 也没有丰富的解题经验, 让学生编题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最后, 这节课呈现出的是教师将学生设计出的题目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有序地展示, 让学生进行概念辨析, 形成本章节的知识结构。
二、优选数学方法
三、掌握数学思想
【《盐》复习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古诗复习课教学反思08-02
修辞复习课教学反思12-09
《小数乘法复习课》教学反思07-14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10-12
《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学反思10-19
压强复习课的教学反思12-27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反思01-11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10-09
高三复习课《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05-21
如何上好语文复习课的教学反思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