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4-10-09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

一次函数复习课后反思

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以来,我认真进行研究和参与讨论,从中感触很深,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项活动的开展是切实可行且十分必要的。这节一次函数的复习课,针对初三复习阶段的特点,采用直接导课的方式,让学生简单明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本节课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分为概念、图象及其性质和应用三大部分,授课过程中体现在板书设计、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及练习巩固等环节,让学生对一次函数有一个系统、直观的复习思路。

在复习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联想回顾,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不急于提问,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了学习气氛。

在处理典型例题A练习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简单题型能自己解答,而一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开放性题目有些无从下手,透露出了思维不灵活,应变能力弱等不足。所以要想达到高效高质,必须要分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前必须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题型,每一个学生作充分地细致地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与实践在学生身上很难统一。学生习惯于做纯理论性的问题,而对于实践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即便昌很简单,也发现、挖掘不出。这与枯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相差甚远,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解决。此项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推广,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并总结,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相信“高质高效课”将使教师的素质与专业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高,使有志的学子有更长足的发展。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2

一、课堂教学简录

引入:关于x的方程x2+ax-1=0,x∈[1,2]上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老师:非常好.学生1把此题貌似与函数不相关的问题用函数思想把a看成关于x的函数,从表象看到问题本质,从函数值域入手解决开阔了视野,沟通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2把一元二次方程在某区间有解问题转化为根的分布问题,思维开阔缜密.两个同学各自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类问题的解答,说明同学思想有一定的深度,能挖掘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问题的切入口,纵观这类问题,a=f(x)在x∈D上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即f(x)的值域(x∈D),从一个侧面说明函数与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维线索.

变式1关于x的不等式x2+ax-1<0,x∈[1,2]上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2关于x的不等式x2+ax-1<0,x∈[1,2]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感悟反思:不同的切入点将我们带入数学多角度解题的宽径,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优化的方法,感受数学美之魅力所在.

总结:a>f(x)有解a>f(x)恒成立.

二、教学设计反思

1.本文以最简单的题目形式呈现,以变式题目展示不同背景,凸显函数的图像、值域等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采用分离参变量、数形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知识或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符号语言的丰富内涵.

2.不足或改进:课时紧,容量有限,应该把二次背景(方程、函数)拓展为非二次背景.

数学教学应着重多种变式教学,精心挑选问题,重组问题,演变问题,使数学各分支有效系统地重组,达到知识融会贯通.本文引导学生有效理解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常规解题途径和思维优化的方法,提高高三复习课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感悟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面一些习题时间不够用,留做家庭作业了。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复习的很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这样可以将题目在大屏幕上展示。为了让学生节省复习时间,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我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看了近几年的期末考试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我自认为这样,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知识一定会掌握的很全面,以至于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但是,课后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我布置的习题太多,形式死板,学生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涣散。刚开始还很有积极性,可由于题量过大,后半节课,学生懒得动笔,动脑。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教师的主体性过大,从习题的设计,到讲解,似乎都是我一手包办,学生只是负责做题,改题。我想如果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期末复习繁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反思这节课,我决定将一次函数复习课重新再上一节,课前我将这章的知识点,如定义,图象及其性质,实际问题等,分几块交给小组,每组汇编一个知识点的习题,然后整合一起。同学们积极的准备,查看参考书,还有同学上网回家查阅,同学们将自己平时不会的掌握不好容易出错的题整理到一起。课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我只是起到了个引导者的作用。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没有像上节课那样感到疲劳,而是很轻松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收获的也更多了。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按照学校常规课堂教学要求,运用楚都中学“245”教学模式在九(3)班进行了一节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课教学,下面,就我本节课的教学体会作如下总结: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目标导学,分为三步。首先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巩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300、450、600角的三角函数值;掌握锐角三角函数与直线型、相似、圆等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然后口答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以及用表格呈现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最后独立完成练习(第一道题考查概念,第二道题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其中第二题一学生演板。迅速完成了教学目标的1、2两个内容

第二个环节是合作探究,分为两步。首先学生独立完成(8分钟),然后站立交流5分钟,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同时三名学生演板。

第三个环节是展示点拨。对演板的三位学生的解答进行评讲,更注重点拨。归纳了锐角三角函数常用的方法以及在几何题中学生解题的基本思路。

第四个环节是检测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由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

1、按照学校常规教学的要求,体现了“245”教学模式

2、板书设计美观,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学生的演板设计合理,几何图形美观

3、注重学生解题方法和知识之间联系的点拨

本节课也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对学生知识水平估计偏高。如检测反馈的最后一道题是已讲过的题目,以为学生能够迅速准确的解答,但由于题目本身较难,只有很少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出来了。内容容量较大,自己感觉语速较快,有点赶时间。另外,没能面向全体,部分学生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不够熟练。

我深信:每朵花都有花期,今日含泪的孕育只为明日吐露的灿烂芬芳!

一次函数复习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这节课后,受到其他老师和区教研员肯定的是:

1、教态比较自然;课堂给予学生学习时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学习。

2、所选例题针对性较强,较有层次。

3、能够把学生出现的问题预测到了。

4、比较注重对学生做题的常规要求,特别是要求学生作图用尺子和圆规。

5、比较注重学生的评价,不管是老师对学生,还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复习回顾所花的时间过多,这主要是跟我的习惯有关,对于学生讲过的内容,总是再重复一次,致使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以后上课要多在这些细节的地方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时间;自己控制课堂时间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学生紧张过度,自己调节能力功底不够,不能及时调节学生情绪,而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够,致使课堂气氛沉闷。自己应该学会怎么去调控学生的情绪,这也是我今后应该重点学习的。

3、老师包办太多,对学生过于不放心。如在讲解如何求蜡烛燃烧剩下的高度h与燃烧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学生回答:设y=kx+b,那时我就很着急,问:是y与x吗?这时学生就急急忙忙改为h=kt+b。我要的答案有了,但是却把学生的思路打乱了,用我的思路代替了学生的思路。所以用区教研员林日福老师的话说:不要不放心学生,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只有他们自己犯的错,对他们才是最有价值的。

除了以上种种,我认为我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特别在一些细节方面,如板书的规范,语言的规范等。一个老师所讲、所写不仅仅是给一个人听、一个人看,学生的一切言行都是以老师的言行做为楷模,所以做为老师更要做好示范。

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6

在进行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中,我立足于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地位,着眼于中考方向,根据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及掌握的情况,从梳理知识点出发采用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精心地准备了《二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a、b、c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最初,“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这一相关性质复习设计中安排了3个训练题目,其中第(2)小题侧重在抛物线的对称性与增减性,集体备课后我进一步认识了课标要求河北省中考命题评价方向,在复习侧重方向上作了调整: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从而删去原例(2)增加新例(2)另外还预想借图象识别2a与b的关系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在二次函数复习树中拉开了序幕,通过建立函数体系回忆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其图象与性质及与一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综合应用,相继进行,但此环节中“2a与b的关系”学生没有提到,迫于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观察课例图象,并进一步引导观察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后,仅有十几个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于是我进一步的分析“2a与b的关系”由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决定,并说明由a>0与b>0能推导出2a+b>0的方法仅适于此题,但效果不尽人意,仍有一部分学生应用此法解决相关问题。本知识点预设6分钟完成而实际用了15分钟。如此导致处理

二、2、(2)题时间紧张,使得重点不凸现。将第(3)题留为课后作业,来了个将错就错,为下一节课复习“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巧作铺垫。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7

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若能将一个问题或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变换和发散,则可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数学家波利亚说:“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波利亚的这一思想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我们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化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探索中一直致力研究的“变式教学”思想.

“变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展开考虑,以知识变式、题目变式、思维变式、方法变式为基本途径,揭示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暴露问题本质特征,真正做到“做一题,同一类,会一片、得一法”;把学生从“为解题而解题”的题海误区中解放出来,获取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复习方法最优化.

一、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

这里的数学概念主要是指某些字词改动而性质改变,利用变式教学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数学语言简洁而精准,也就是说不能随便改动(去掉或增加)句中的关键字、词,否则意义随之就会发生变化.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通常就是透过关键字、词的理解去把握概念的要点,把握定理和法则成立的条件,让学生懂得严谨是做一件事情成功的保障.

[案例1]判断: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如果是,说明为什么;如果不是,举出反例.

[案例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7叶第12题)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变式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变式2:判断: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若全等,说明理由;若不全等,举出反例.

[设计意图]例1由“边”到“角”只是一个字的变动,而命题“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就不一定成立了,如矩形虽满足四个角都相等,有一个外接圆,但不是正方形.

例2的变式1、变式2将原题中的“中线”分别改为“角平分线”和“高线”,前者成立,而后者不一定成立.比如,当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时,就不全等,如图所示.

这对有些审题马虎的学生将是一道“坎”.

在教学中通过原题和变式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通过“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案例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128活动3: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它是什么图形?

变式1:依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变式2:依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变式3: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变式4:若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那么该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变式5:若依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那么该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变式6:若依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该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变式训练,学生能充分掌握四边形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等,使学生归纳出: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二、课本例题和习题的变式教学

在复习课教学中,梳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和习题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精心设计例题和变式题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以学生为本,体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最大可能地覆盖知识点).

[案例4]八上数学(人教版)三角形单元复习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运用,设计如下变式教学:

例题: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 AD是连接点A和BC的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变式1:如图(2), AB=AD, CB=CD,△ABC与△ADC全等吗?(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

变式2:如上图, AB=AD,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 使得△ABC≌△ADC.

变式3:如图(3), C是AB的中点,AD=CE, CD=BE,求证:△ACD≌△CBE.(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

变式4:如图(4), 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 AC=DF, BE=CF.求证:∠A=∠D.(习题13.2中的综合运用)

变式5:如图(4), 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 AC//DF, BE=CF.求证:△ABC≌△DEF.

[设计意图]本题为开放题,变式3、4中的两个三角形虽然已经一对边之间有直接关系,但其中一对边的相等关系需要经过简单推理而得到,难度适当增强;变式5要求学生从条件入手,推导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对学生是否掌握全等判定方法的要求更高.通过以上梯度层次化的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不仅掌握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还让学生逐步掌握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更普遍的意义.

三、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变式教学

对例习题的变式不应只是教师的“专利”,在变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不要总是教师“变”,学生“练”.教师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进行变式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一开始学生变式题目有困难,教师应进行点拨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案例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58页第11题:如图,A, B, C在同一直线上,以AB, AC为边作等边△ABD与等边△BCE,连接CD, AE,则CD=AE,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基础类习题.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复习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后出示本题,布置变式作业:学生以组为单位,从学习资料中寻找与原题相关的习题,要求: (1) 找到的变式题应包含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两个知识点; (2) 图形中包含两个等边三角形(可以通过平移、选择、轴对称等多种变换得到); (3) 本组找到的变式题应先完成解答,明确解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讲解分析时能给予其他组同学指导.

第二天数学课上,各组学生出示变式题如下:

变式1:如图1,以△ABC的边AB, AC为边向三角形外作等边△ABE与等边△ACD,连接BD, CE,则BD=CE,请说明理由.

变式2:如图2所示,△ABC与△BDE都是等边三角形,试说明:AE=CD.

变式3:如图3 (1),等边△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1)△DBC和△EAC会全等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试说明AE//BC的理由.

(3)如图(2),将(1)动点D运动到边BA的延长线上,所作仍为等边三角形EDC,请问是否仍有AE//BC?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4:如图4,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接BE (1)求证:△ACD≌△BCE; (2)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接CP、CQ使CP=CQ=5,若BC=8,求PQ的长.

变式5:数学课上,王老师出示了题目:在等边三角形ABC中,E在AB上,点D在CB延长线上,且ED=EC,如图5,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小丽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当点E为AB中点时,如图1,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___DB(填“>”,“<”或“=”).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解: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AE____DB(填“>”,“<”或“=”).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

(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1, AE=2,求CD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

[评析]由于原题对应的变式题组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探究编拟完成的,且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然后由教师把同类型的题目按照一定层次、坡度化展现给学生,课堂上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的变式题分组展示后让其他组同学解答,再由命题的组员代表进行评价与分析讲解,为学生提供相互展示、相互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而对于学生解答中问题反馈多且有一定难度的变式5,教师和命题组代表合作把题中学生思路受阻处讲解清楚,让学生内化老师的讲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动脑、动手,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教学反馈质量较高.

四、数学复习课中“变式教学”的反思

1. 多重交互,有效引领.

一般地,教师(学生参与)在复习课设计变式题时,要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变中求“广”,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1) 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 (2) 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变式题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变式题组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 (4) 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5) 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要使学生对每道题既感熟悉,又觉新鲜; (6) 所选范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把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引入教学过程,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不断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用好教材,适度拓展.

变式教学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 (1) 要根据教学目标或学习需要,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同时变式习题要紧扣考纲. (2) 应立足于学生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数学变式,距离太远,学生会“断了念头”;距离太近,又吊不起学生“胃口”,其目的是教师通过富有层次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能“跳起来摘到桃子吃”. (3) 变式不是盲目的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根据实际需要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进行变式,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数学教师不仅要成为解题的能手,而且要成为变题的巧手.在复习课中教师在加强对课本例、习题和中考数学试题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三基”,力求变化,以变式题组形成问题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的机会,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方法,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活力,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发展了学力.

参考文献

[1]夏飞.谈谈变式训练的设题方法[J].中国数学教育 (初中版) , 2011 (7/8) :57-59.

[2]武岿.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理论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 (8) .

[3]谢景力.数学变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三政治 复习课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05-02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教育教学反思,有助于反观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笔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经历了几个月的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发现通过反思总结前一阶段的情况,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明确方法提供借鉴。

一、反思高三政治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反思教师的教

1.教师的复习理念。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强调,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甚至影响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在高考复习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复习理念落后,复习效果则事倍功半,影响学生的复习成效。在一线的高三复习教学中,一方面,相当多教师还存在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认为过去的经验就是现在最好的方法,参考答案就是权威,抹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发散思维等潜力,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存在成绩至上观念,认为学生通过复习成绩必须达到要求,否则很难在高考中取胜。殊不知,学习、复习都是学生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无论如何前途都是光明的,只是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暂时在过程中进展较为艰难,但不能因此否定或者歧视后进生。

2.教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尤其在大容量、短时间内的高三政治复习课中,适时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复习效果。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目前高三复习课上不少教师采用的依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盲目灌输,试图把所有的知识点、试题考点全部给学生讲完讲透,把所有高考考点全部灌进学生的大脑里,然后要求学生争分夺秒地“死记硬背”,奋战题海。这样的复习课,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并感到迷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用谈对知识和问题的思考;奋战题海也是机械而盲目的训练,导致学生思维僵化,难以发散,不会思考问题,不会通过大脑思考加工材料,生成新的观点。新课改下的高考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最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观察、分析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经过大脑的逻辑思维加工生成观点,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方法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指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记忆知识,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学科能力,让学生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成长。

(二)反思学生的学

1.学科理论性强,学生复习难度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其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各种抽象的概念、原理等,尤其像经济生活和哲学生活中的抽象概念,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高中生不容易理解。这些内容知识容量又大,学生要在短暂的高考复习中记忆是比较困难的。

2.学生失去复习兴趣,被动学习压力大。教师落后或不当的教育理念,会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这一门课失去兴趣,对教师的复习产生排斥。加之一些教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不当,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不会理解、识记、运用知识。不断地堆积知识却又难以消化,一味地死记硬背,让他们倍感压力和无助。到高考复习后期进入瓶颈期,如果复习得不到有效地突破,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内心十分焦灼,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策

面对复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必须通过反思,寻找复习新对策。下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教师更新复习理念

教师的教书育人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国家社会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甚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摒弃,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时俱进更新复习理念,深入研究新课改下的高考理念和要求。

首先,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平等观,包括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教师不能用权威去压抑学生的发展,也不能歧视暂时成绩不好或者是其他方面表现一般的学生。作为教师,必须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来鼓励学生开发自己的潜力。尤其是面临人生重要抉择的高三学生,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若因成绩不理想或表现不突出而被朝夕相处的教师或同学歧视、嘲笑,那么这会加重其负担和压力,造成心理或行为的失常。

其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并结合具体实际将经典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复习课中去。如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c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单纯地产生于主体,也不是单纯地产生于客体,更不是单纯地靠老师传授而获得,而是建构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而这个建构的过程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等四个基本要素。这既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又给高三政治的复习课指出明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有效地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内化,实现“意义构建”,从而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把握复杂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走向思维具体化。这一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效过程,是学生思考、思想火花碰撞闪现的过程,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政治复习课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学理论外,教师还可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这对自己的复习课将有很大的帮助,对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也非常有利。

(二)教师积极探索学科方法,改进复习策略

现代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和充实自己,改进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也需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培训、与同事合作学习,探索新的复习方法。例如,目前比较流行合作探究法、学案导学法、思维导图复习方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采用不同的学科复习方法。笔者目前在高三一轮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采用较多的是思维导图复习方法。

思维导图又被译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思维地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Buza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发挥人体左右脑的功能,开发人的全脑。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体现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思维网络,提高复习动力和效果。特别是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这一方法的使用可将政治课中学生认为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和逻辑可视化。有利于课堂复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内在潜能。它既符合新课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又能满足高三政治复习课的需要。

现在高中普遍具备多媒体设备,运用思维导图复习,通过多媒体软件或白板制作,可以让学生自主调动大脑,动手自主学习,将知识系统化的同时发散思维,联想、创建新的知识体系,这在高三一轮基础知识巩固和二轮的专题训练中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

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每一种复习方法的使用都必须根据具体的课堂,这也要求教师必须适时反思,善于抓住课堂灵感和学生的反应,不断改进复习方法。

(三)师生共同探讨

高三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但作为教师不能盲目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向学生学习,了解学生的困难及需要,明确具体学情才能更好地使用具体的复习方法。如建立反馈机制,在某一时期内教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处理,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教师要适时考查学生,吸收学生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找出前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笔者在一定时期会用一些时间做这些工作,这从学生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有一些是作为教师所忽略的而学生却比较关注和在意的,这时作为教师就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

此外,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强化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并有效带动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学会反思,加强思考和感悟,有助于其学习、进步,从长远看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更好地发展。

反思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能力,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业务水平。高三政治教师学会科学地自我反思,有助于提高高考复习的成效,有助于高考学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标杆,教师会影响一代学生的思想、思维和成长,学会反思,从反思中突破,在反思中提升,于教师自身、于学生、于教育事业都将是宝贵财富。

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9

上完《光现象》复习课后,回顾本节课的得与失,有一点感受:这节复习课我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的效果。自己满意的方面:

1、教学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点,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这些以后复习应该注意和改进。

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0

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在复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知识点的重中之重以及罗列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然后重组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筛选之后,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了。

内容确定了,就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能在问题症结处对症下药,使学生更好的理清知识联系,帮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把动词的不同形式作为教学切入点展开教学,然后展现使用这三种结构的不同句型,最后要求学生柔和这些句型进行表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时也更容易了。

复习课既然是对所学知识的复现,那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重复,而重复教学却是教学中最忌讳的,因为学生生性好奇,他们热衷于新鲜的事物,一旦一样东西重复两次以上,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既然学习内容上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式上的重复。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本资源及多媒体资源,采用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而且内容都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共鸣。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1

二、数学概念的获取

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的过程,这种过程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大量的正例之中独立发现并不断完善,达到高度概括的定义,这种称为概念的初始形成,如平行、垂直、圆、函数等概念;另一种是学生从已有的概念属性中修改部分属性得到新的概念,这种过程叫概念同化,如空间直线的垂直可以建构在平面几何的垂直概念之上,双曲线的概念可以构建在椭圆的概念之上,复数的向量表示可以建构在平面向量概念之上,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某一位同学身上可能是单一的,但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肯定不是单一的,并且学生的认知过程往往都是潜意识里先用概念同化,当发现同化不了时,才会另起炉灶建立新的概念模块。

当了解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就不难发现学生是怎样形成错误概念的,教师又该如何在新授课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构建具有较强同化能力、即开放性的概念模块。

三、形成错误概念的原因

1.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

事实上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许多都是从日常概念中发展而来的,有的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异同,并同化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之中,从而不断地使已有概念系统向外扩张,这一类学生表现出掌握新知识比较快,学习能力比较强的特征;而有的学生则会受到原有的错误概念的影响或者对原有概念本质理解不透造成同化障碍,使得头脑中出现新旧概念的对立与矛盾,这样就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调整原来的认知或者构建新的体系。例如逻辑关联词中的“或”,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是出现如“下午去游泳或打球”这种二选一的命题,但在数学上有第三种选择:既游泳又打球;再如生活中的三段论“中学生要遵守纪律,你是一名中学生,所以要遵守纪律”,这种思维方式是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结论的收敛性思维,通俗点说是“由大及小”,而在数学概念中有些是不一样的,如“x∈P”是“x∈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如果“x∈P”则“x∈p”,而“x∈Q”不能得到“X∈P”,学生很自然地认为大集合可以推导出小集合,故P,其实这是错误的,因此这个概念就成了一个难点。

2.教师在概念新授课上缺乏足够的正例

3.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未能体现

概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概念模块基础之上,如何引导其向更高级升华,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备课要备学生,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不能以教师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学生,如初中教学中对韦达定理、十字相乘、切割线定理、三角形“四心”等问题的要求都有所削弱,高中教学中对三视图、定积分、复数的三角式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这些知识该补充的要补充,该删除的要删除;二是如何帮助学生打破已有的概念结构来建构新的图式,不但要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把这种建构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破立”得当,笔者在“四种命题”的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尝试:当讲解完四种命题的两两关系后,让学生自己用图式恰当地刻画它们的关系,大多数如图1,少数如图2,但没有和教材图式相同的。

图2已经比图1有了改进,不但完整地表达了四种命题的关系,而且图形具有一定的美感,记忆比较方便,后来经过与教材图式(图3)的比较发现:

图3不但有图2的优点,而且将“互为逆否”这一组重要的关系凸显了出来,大多数的教师在新授课会忽略学生建构这一过程,而是直接将教材上的图3呈现给学生,殊不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成概念非常注重知识与动作的统一,熟练记忆形成知识的过程并不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只有在学生亲自参加获取概念的实践之中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就是需要给学生适当的素材,通过不断地引导促使他修正甚至是另起炉灶,建构起合理的、符合自身认知的概念模块。

四、新授课概念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教育部2003) 明确指出,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法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 是掌握语言的必要工具。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法复习教学应通过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 让学生在语篇中感知所学语言, 通过思考、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巩固对语法规律的认识, 在语篇中合理地运用语法知识, 做到从语境中来, 到语境中去。定语从句作为高考重点考查的语法项目, 对于高考阅读题中长难句的理解, 高考写作中的连贯与准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背景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经过模块一第三、四、五单元的定语从句基本知识的学习, 已能选择正确的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但是口头上, 他们不习惯用定语从句描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写作上, 他们缺乏用定语从句连接多个简单句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对定语从句的认识及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对语法的恐惧, 进而应用定语从句整合信息, 为高考的写作做准备。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三、教学流程

Step 1:Enjoy the English so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上课伊始, 笔者邀请班上一位学生为大家演唱英文歌Red River Valley。与此同时, 其他学生一边听美妙的歌声一边填写部分空缺歌词, 而所填之词恰好就是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

Step 2:Revision

黑板上呈现一个定语从句The man who is standing there is my father。笔者以该句为例句, 帮助学生回忆与定语从句相关的所有基础知识。

Step 3:Explai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1 of Module Two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用定语从句解释模块二第一单元词汇表中的词汇。

Step 4:Introduce your classmat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Guess who they are?

用定语从句描述你的同班同学。事先选择一位学生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家, 在其身后的电脑屏幕展示一些班上同学的搞笑照片, 其他学生用定语从句描述电脑屏幕所出现的同学的特别之处, 以供站在讲台上的学生准确地猜出照片中同学的姓名。

Step 5:Combine the sentenc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and some conjunctions (连词) .

用定语从句和连词去整合一些句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首先呈现一些简单句, 它们分属三种不同主题, 且难度是递增的。全班学生依据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被分为9组。1~3组是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4~6组是英语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6~9组是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1~3组学生完成主题一的句子的合并, 3~5组学生完成主题二的句子的合并, 6~9组学生完成主题三的句子合并。学生先自行完成规定篇, 随后通过小组讨论, 再次的分组、合组, 最终完成对三个主题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如下:

主题一:人物

1.Liu Jie is a student.

2.She is a girl.

3.She is 16.

4.Her dad is a teacher.

5.Her mother is a teacher, too.

6.She is our monitor.

7.She is very beautiful.

8.We all like her.

主题二:广东仲元中学

1.Deng Zhongyuan set up Guangdong Zhongyuan High School in 1934.

2.Deng Zhongyuan is a most important assistant of Dr Sun Yetsan.

3.The school has a beautiful campus, Standard400-meter Sports ground, Computer Internet and so on.

4.Exciting sports meeting is held every year in the Standard 400-meter Sports ground on the west of school.

5.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teachers with rich experience.

6.Students like to be admitted into Zhongyuan High School.

主题三:爸爸去哪儿

1“.Where Are We Going?Dad”, is the most popular reality show (真人秀) in China.

2.In the show, the five daddies without wives will travel together with their kids to a new place.

3.They will stay about three days there.

4.The Village Head will give them different kinds of tasks.

5.They need to finish different kinds of tasks.

6.Clumsy daddies are always making mistakes.

7.Most of them have never done that before.

8.People burst into laughter.

9.People recall that we were kids with our parents.

Step 6:Enjoy the English proverbs.

欣赏一些用定语从句表达的英语谚语。

Step 7:Homework.

Finish a composition—introduce your classmat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完成作文———用定语从句描述同学。

四、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Step 5 Combine the sentenc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and some conjunctions (连词) .

首先, 笔者依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将他们分为9组。1~3组的组员英语基础薄弱, 4~6组的组员英语基础一般, 7~9组的组员是班级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

其次, 那些简单句分属不同主题且难度是依次递增的。1~3组合并主题一的句子, 4~6组合并主题二的句子, 7~9组合并主题三的句子。因为该主题难度与他们的实际水平相符, 故而他们有能力圆满完成该任务。

然后, 通过再分组合组, 最终使得新组同时包含原来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文章,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本组各个主题最好的文章, 以供教师最后点评。这种分组再合组的方式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交流, 令其互帮互助, 最终实现共赢的设想。

最后, 笔者给出一些评价标准。小组依据评价标准, 给自己组完成的三篇短文打分。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学会了如何评价别人的文章, 了解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从而促使自己懂得如何写出好文章。最后每个小组呈现本组得分最好的短文, 以供全班同学学习。

五、教学反思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各种学科教学和教学科学理论为依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笔者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以了解、学习、研究英语的方法为基础, 掌握知识为中心, 培养能力为方向, 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以此来设计教学。

1.本节课的特色是任务型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是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先自行完成被要求合并的句子, 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探究其他两个主题句子的合并。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体现了静态的自主思考和动态的合作探究的结合。为了使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同伴的认可, 学生会努力挖掘自己的英语潜能, 把握自主学习的机会, 使合作活动进行得更顺畅。小组合作活动也是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小组合作为他们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空间, 他们能从同伴处获得帮助, 缓解学习的焦虑感,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学生也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内化语法知识, 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

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尝试创新思维, 联系社会, 采用讨论、协作、探究、竞争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介绍刘洁及其家人;介绍我校———广东仲元中学;介绍《爸爸去哪儿》。这些主题内容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英语情境,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任务贴近生活且有意义, 易于承载语言和提高能力, 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这种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倍感熟悉与亲切。最后生成组必须展示本组最佳作品, 在此过程中, 学生必然要相互分析讨论, 选出最好的作品, 评价激励法和分析讨论法也就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小组更加顺畅地展示本组最好的作品给全班同学, 然后由教师来点评这些作品, 实现了自下而上教学法。

3.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羞涩的消极情绪。由班上同学来演唱英语歌曲, 其他同学填写歌词;电脑屏幕上展示同学的搞笑照片, 台上同学依据其他同学的英语介绍来猜测是谁, 这些都给学生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 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基于此, 笔者以The man who is standing there is my father这一句子为例, 帮助学生回忆起定语从句的基本知识。笔者创设用定语从句解释第一单元的词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复习与巩固本单元的词汇, 也基于学生熟悉这些词汇的缘故, 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形, 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认知水平出发, 注意知识的连贯与递进。

5.当然这节课也有些不足以及不够理想的地方:例如, 课堂内容基本完成, 但如果各个环节再紧凑些、连贯些, 能预留几分钟更好, 这样笔者就能对学生最后呈现的文章给予充分的评价。另外, 对于三个不同主题的信息整合, 如果能依据定语从句的基本知识, 将其分成针对that/which/who/whom, when/where/why, whose三类不同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来训练, 更有利于学生会对定语从句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摘要:通过对一节高一定语从句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的介绍, 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改进和完善日常教学, 减少只停留在关系词的选择和区别上孤立地讲解关系词的用法的情况,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衔接和连贯的功能。

关键词:定语从句,小组合作,反思,写作

参考文献

政治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3

---政治复习课“一课一研”教学反思

在本周“一课一研”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复习课,课题为《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下面我就谈谈这节课的感受:

一、设计意图:

《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内容,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公民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以及消费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知道公民的合法权益权益受到侵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学会运用智慧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当自己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设计时我认为可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两个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归纳,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本节课内容。

二、实践结果:

(一)通过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较好。有几个突出亮点:

1、设计思路清晰,知识能在学生的活动中生成,活动一环紧扣一环,教学流程顺畅。能煽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心中有学生。课堂中的素材选取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利于学生理解本节课内容。

3、这堂课选用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又很生动地展示本节课内容,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不足 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本节课仓促结束,这真是一大败笔。

三、课后思考

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上课,我认为在复习课中应注意把握好“六要”。

第一、要讲清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其次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要讲准重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采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易混淆知识相对照等方法加以讲解。

第四、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五、要讲活时政热点。随着中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放性试题日渐增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第六、要讲出知识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 2 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圆》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4

今天就圆的周长和面积(刚刚学过)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复习。

复习从以下三个内容进行:

1、复习基础知识:包括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基本知识练习。(以上两个内容上一节课就进行了)

3、综合(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复习了有关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后,又复习了求组合图形的方法。下面的四道题是最后的综合练习:

(1)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a、半圆的周长和面积(直径是4厘米)b、跑道的周长和面积(图略)

(2)求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环形的`面积,已知外圆的直径和环宽)(图略)

(3)在一个长为8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5

一、两次教学设计对比

(一) 教学设计一

1. 概念复习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见解法有哪两种?

(3)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 例题讲解

(1) 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下列应用题

(1) 王阿姨和李奶奶一起去超市买菜, 王阿姨买西红柿、茄子、青椒各1 kg, 共花12.8元;李奶奶买西红柿2 kg、茄子1.5 kg, 共花15元。已知青椒每千克4.2元, 请你求出每千克西红柿、茄子各多少元。

(2) 甲、乙两地之间路程为20 km, A、B两人同时相对而行, 2小时后相遇, 相遇后A就返回甲地, B仍向甲地前进, A回到甲地时, B离甲地还有2km, 求A、B两人速度。

3.课堂练习 (略)

(二) 教学设计二

1. 问题情境

现有一根11 m长的绳子。

(1) 如果剪成两段, 每一段长度是多少?

(2) 如果剪成两段, 长度都是正整数, 每一段长度是多少?

(3) 如果剪成两段, 且长的一段是短的一段的2倍, 每一段长度是多少?

(4) 如果用这根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 且长方形的长比宽的2倍多1米,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

2. 练一练

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3. 解决问题1

(1) 已知x与y互为相反数, 且3x-y=4, 求x、y的值。

(2) 当x=2和x=3时, 二次三项式x2+px+q的值等于0, 求p, q的值。

(4) 如图, 周长为68 cm的长方形ABCD被分成7个

相同的长方形.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

4. 解决问题2

现有一根11 m长的绳子。如果剪成三段, 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 其中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的2倍, 而这两边的差等于第三边的, 怎样剪?

二、两次教学设计反思

章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以“四基”为主线, 一方面可以将本章知识融入学生认知结构, 形成学生的系统认识, 提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综合运用本章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活动,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一) 借助问题情境, 关注基本概念的理解

“设计一”只关注了基本概念的记忆, 缺乏理解和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二”如果设两段绳子的长度分别为x m, y m, 根据题意, 得x+y=11。显然, 这个由两个未知数组成, 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 有无数组解;如果x、y都为整数, 其正整数解是有限的, 显然有:如果设长的一段为为x m, 短的一段为y m。根据题意, 得如果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x m, 宽为y m。根据题意, 得这里借助同一问题情境, 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不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主线, 让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形成了内在联系, 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经过思考、回忆、联想再现知识, 使章节复习提高到一个新知识境界。

(二) 正确合理解题, 关注基本技能的提高

“设计一”和“设计二”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都能注意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 注意选择较简单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 其最基本的思路是一致的, 即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次方程, 起到“消元”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当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是用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或“方程组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1”可选用代入消元法;当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数”或“同一未知数的系数是整数倍关系”可选用加减消元法。选择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这样的训练显然有利于解方程组技能的提高。

对于“设计二”, 通过“解决问题1”增加了 (1) (2) (3) 三个“半建模”的形态, 将数学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量的关系”问题, 分别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对于问题 (4) , 可以设长方形ABCD的长为x cm, 宽为y cm。根据题意, 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1”可以看出, 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两个量的关系”问题,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一样, 最重要的是理解题意, 找出能够表示实际问题意义的两个相等关系, 然后再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答等。我们发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有时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更直接, 方法也更多样、更简单。

基本技能一般包括基本的运算、测量、绘图等技能, 题组一和题组二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基本技能的训练应以正确为重点, 在正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比较考虑合理, 但应当淡化对速度的要求, 这种基本技能的提高在章节复习课中体现得更明显。

(三) 紧扣全章脉络, 关注基本思想的领会、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设计一”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强化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从“设计二”可以看出, 对于“解决问题2”, 可以设剪成的两段长分别为xm、y m。根据题意, 得也可以设剪成的三段长分别为xm、ym、zm。根据题意, 得, 比较两种解法, 若设z=11-x-y, 显然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也正体现了本章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章节复习课需要在整体认识全章的基础上梳理出起奠基作用和桥梁作用的核心内容、核心思想, 其价值取向是让学生认识本章节内容的逻辑知识主线和思维方法主线, 这需要紧扣全章脉络, 领会全章基本思想,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三、教学设计建议

(一) 教学内容建议

章节复习要尽可能以实际生活或学生学过的相关内容为问题情境呈现, 给学生亲切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有利于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的掌握, 也有利于感性的、应用性的过程性知识的建构。二元一次方组章节复习的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中设计的几个模块, 先让学生体验, 再引导学生归纳, 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出现只是本章复习的拓展与提高, 学生可以按“化归”的思想, 化“三元”为“二元”, 化“二元”为“一元”。

(二) 学习方式建议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二元一次方组的章节复习可以以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

让学生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回忆,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形成“二元一次方组”相关的知识网络。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力求学生理性思考, 共同交流、探索, 从而解决问题。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转化或融入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中。

(三) 评价方式建议

上一篇:社区党务公开监督制度下一篇:各地组织学习婚丧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