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2024-10-12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共13篇)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

学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题很困难,原因就在于浮力题中综合了有关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所以,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我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一、案例背景:

这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的一节复习公开课。力学中的浮力部分是个难点,是中考中得分率最低的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点上通过“实验设计”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

二、案例描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这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做好知识的准备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

(二)课前学生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案

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三)课堂实验过程设计

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课堂上进行限定器材的实验。共进行三组实验:

(1)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

(3)测盐水的密度(利用已测出的石块的密度)。

(四)课后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案,供全班学生讨论。教师讲评、鼓励和表扬

三、本课的反思:

公开课之后获得十余位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有的教师评论说:“没想到像7班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来的素质如此之高,本校别的学科听课的教师感叹到:“没想到×××同学(学习差生)在科学课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如果我们课都上成这样,学生还会感到负担重吗?还会有学生厌学吗?”

学生解浮力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题时,常常有学生惊呼:“这道题不是和我们做的实验一样吗?”“这道中考题不是和我们提的实验方案一样吗?”浮力计算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那么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与自己设计或讨论过的实验方案紧密相连的,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

有的教师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愿多做实验,认为耽误时间。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设想和设计方案。有的学生用弹簧秤测固体重力,再根据公式m=G/g算出固体的质量,用排液法测出固体体积,最后算出固体的密度。有的用弹簧秤测出物重G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算出物体体积V,再根据G/g算出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旁边的学生说: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密度大于水的物质,若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怎么办?然后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方法。有几个学生每人设计了六七种方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激发和诱导了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说明我们原先对学生能力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还说明学生蕴藏着很大的潜能,而我们教师往往对其估计不足,因而束缚了自己教学改革的手脚,放慢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学生没有做过,教师也没有演示过,所以有相当的难度。如何让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这堂课上也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习好的学生主动与学习较差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设计出一两个实验方案,培养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使这些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生的实验方案并非都是科学的、严密的,有的设计实属于“一窍不通”。我们应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保护学生的创造欲。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然后再帮助他们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最后完成合格的实验方案。

集体研讨,全面提升创造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同时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

通过对这堂反映良好的科学课的总结,说明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进行创新教育,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必能谱写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必能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浮力复习课,实验,设疑,建构,思维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课型。常规复习课, 教师普遍采用的形式是按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把知识复述一遍, 然后进行例题讲解、练习训练、习题讲评。复习课往往变成压缩版的新课,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索然无味, 能力的提升与拓展收效甚微, 课堂效率低下。

我通过多年对复习课设计的思考、改革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通过新实验创设新情境;通过新情境温故知新, 串联旧知, 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精选习题运用贴近生活的新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即:新实验—新情景—新问题—新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这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开发学生潜能, 并让学生深感有趣有效的学习模式。现将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浮力》一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同仁共享, 希望能得到指导与帮助, 共同探究创新复习课的设计与改革。

一、案例实录:浮力复习课

(一) 反馈学情, 激发兴趣。

师:出示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不用品尝的方法, 你怎样鉴别哪一杯是盐水, 哪一杯是自来水?

生1:用一个鸭蛋放入杯中, 观察其在两杯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鸭蛋漂浮的是盐水, 沉底的是自来水。

生2: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利用密度公式ρ=m/V进行计算比较。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进行实验, 分别读出铁块在两杯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确定液体的密度。 (说出这种方法, 让其他同学感到很惊讶, 很佩服。)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状况, 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用实验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复习, 有利于搭建台阶,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世界, 在思考、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入复习角色。]

(二) 设计问题, 设疑解惑。

问题1:出示一个金灿灿的指甲钳, 如图。

师:这个指甲钳是什么物质制成的呢?是铜?是金?还是其他物质?谁有办法可以确定?

生1: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

生2: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测定密度。

师:如果没有量筒, 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你该怎么办?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记录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的读数分别为F1和F2根据F1=G=ρ物g V排及F浮=F1-F2=ρ水g V排和浸没时V物=V排推导出物质的密度。

师:请生3同学上台进行实验, 请生4同学来合作记录数据, 请其他同学一起来计算物质的密度, 从而初步确定该物质是什么。

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

步骤:1.用弹簧秤测出指甲钳在空气中的重;2.再将指甲钳浸没在水中, 观察示数并记录。

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不仅可以测量固体密度, 还可以测量未知液体密度, 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2:出示图示玻璃杯和一盛有水侧壁带有竖直高度刻度的圆柱形容器。谁能用手头的器具来测这个玻璃杯的玻璃密度?

生1:玻璃杯的质量和体积不知道怎么测?

生2: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没有刻度尺怎么测?

生3: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玻璃杯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测量。

生4: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就可以用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来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了。

生5: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体积都需要用到容器的底面积, 但当两者相比时可以把底面积约掉, 所以不需要知道底面积也能测出物体密度。

师:同学们的讨论太精彩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来做一下实验, 大家一起运用浮力的知识求出玻璃的密度。

生;实验测出玻璃的密度。

师:同学们,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解决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物理公式和物理方法, 大家一起来整理归纳一下。

生:讨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实验, 平常之中见精彩——引导学生主动回顾知识, 提高复习课的参与度,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师为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供了载体、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巩固深化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知识,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

问题3:师:小明的父亲为了解决全家人夏季淋浴问题, 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太阳能淋浴器, 他买来了一个圆柱形金属桶, 一个压力传感开关,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A、B及细线若干。初步设计如图所示, 其中A、B两个圆柱体通过细绳与压力传感开关相连。

已知:圆柱形金属桶的底面积S1=0.5m2, 高h1=50cm;压力传感开关的作用是当它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达到10N时闭合, 通过控制水泵从进水口向桶内注水, 当拉力等于4N时压力传感开关断开, 水泵停止向桶内注水。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S2=40cm2, 高h2=12cm, 每个圆柱体重G=6N。要求当水桶内储水量达200L时停止注水, 当剩余储水量为40L时开始注水。

请你帮助小明的父亲在其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求出: (1) 传感开关断开时水的深度; (2) 满足上述要求的两段细线的长度。 (压力传感开关与金属桶间的距离、细绳质量与体积、计算储水量时圆柱体排水体积忽略不计。)

学生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 检测到压强、压力、浮力、等多个知识点和受力分析等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要求高。但是经过问题1和问题2的演练,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跃跃欲试, 解答后争先恐后抢答问题, 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精选习题整合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与方法, 将知识内化, 并提升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 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二、案例反思

《浮力复习课》是对第四章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贮存和提取的方法。传统教学流程往往是:知识回顾—框架建立—知识应用—例题精选—课堂练习—课后巩固, 主体通常是教师, 课型一般是讲解课。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地把所学的知识像“炒冷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再现给学生, 复习的内容以记忆为主, 大量所选习题均为纸笔演练类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听讲和机械操练, 不可能主动更没有创新。教师“满腔热情”对习题的详细的评讲分析, 换来的却是课堂沉闷、压抑, 是学生对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师生共同在题海中沉浮迷惘。

本案例中我努力走出一条复习课的新路, 通过设计三个小实验:如何区别两杯液体;如何测定指甲钳的物质密度;如何测定一个玻璃杯玻璃的密度, 层层递进, 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 并扎实巩固, 对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应用的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让学生在讨论, 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中, 感知复习的意义, 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领悟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 整个课堂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这一堂课, 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成功, 都有深深的感悟, 这样的复习课不真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吗?

反思一:巧设实验, 刺激学生兴奋点——为复习课寻找新鲜素材。

复习课的实验设计除了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 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必须加以考虑。

1.新颖性。“新”是复习有效性的“泉眼”, 也是学生兴趣的源泉, 只有“新”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2.层次性。复习的目的是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均有所得。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为各层次的学生搭建适宜的台阶。在实验过程中, 将现象过程进行剖析, 让基础差的学生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 了解一些思维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思维的升华,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中我设计的三个小实验, 由易到难, 知识、思维和能力要求层层递进。这种“基于问题”的分层式教学, 有利于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 使课堂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 又使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得以实现。

3.整合性。一堂好的复习课的实验设计, 要能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 做到:环环相扣, 步步精心, 层层深入。如本案例中浮力的复习课用三个实验设计和实验以全新的模式将密度的概念、公式、计算、测定、应用;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等整合在一起, 走出了一条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的新路子。

4.拓展性。复习课的又一功能是拓展提高。本例中的问题3将学生引领到社会实践之中, 强化他们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2011版科学新课标所要求的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的目标之一。问题3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优选与综合, 理解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反思二:创新情境, 强化学生体验性——给复习课赋予丰富内涵。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 即有多少学生想学习?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怎样?是否学会了学习?在教学中, 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 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实现,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因此, 如何激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教学课题。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生活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能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所以创设情境所选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2.时代性。要求教师在日常中要关注时事, 了解当代科技, 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 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相信科学。

3.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 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程的意义和应用性, 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欲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创设情境时要选择能反应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情境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

4.适度性。创设情境的难度要合适, 难度太高或要求过低的情境, 对复习课而言都是不合适的。难度过高, 曲高和寡, 甚至无学生应对, 造成“冷场”;难度过低, 无疑是对学生智商和能力的蔑视, 学生不屑一顾。情境的难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为宜,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即时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学生回答有些不正确,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能用消极、否定式的评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是要循循善诱, 释疑解惑, 中肯善意地指出问题所在,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改进思路或方法。

反思三:精挑习题、让学生温故知新——使复习课知识和能力得以“升华”。

一堂复习课其巩固和提升功能是否发挥极致, 还有赖于习题的精选。一道好的习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 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能让学生获得新知, 甚至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好的习题适应于再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 题干具有新颖性和实践性, 能突出科学本质, 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组习题难度要有梯度, 要有一些发展性练习, 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基础上, 让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A*8N/K#v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

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1.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2.《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3.浮力复习课件

4.《马说》复习课的说课稿

5.浮力的说课稿

6.浮力物理说课稿

7.《浮力》说课稿

8.浮力说课稿课件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4

1.以“生活化”作为主线贯穿整个环节。在导入环节就以常见的生活场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引出水的浮力,感受一些物体(塑料袋、泡沫块、瓶子、木块等生活中丢弃的物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在探究环节,最后教学总结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在实验中只要测量拉力,计算出浮力就可以了。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多进行测力计的使用操作,达到锻炼操作技能的目的,虽然这样多耗费了一些时间,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混乱,但还是值得的。

这一课上完,感觉有以下几个不足:

1.时间还是控制不好,解决问题环节一个如何使皮球浮起来的问题没有提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耗费时间过多,实验操作不熟练,实验程序不明确引起的。

2.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有待于提高。测力计的操作上学期上过一课,现在使用感觉还不熟练,一些学生实验记录表格也看不明白,不知要采集哪些实验数据,实验时,小组成员协作意识不强,没有进行很好的实验分工。

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5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始终占据着至高至上的地位。而所谓阅读理解,则是阅读教学的至尊至贵。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上了一节的阅读复习课。复习课以两篇阅读《爱的力量》和《天使的翅膀》两篇散文为主要教学材料。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做阅读题的良好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采取四人小组交流合作、小组长民主反馈的形式,使学生人人参与进来,把笔动起来,手、脑、心同时动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

在想要学生重点提高的练习讲授时,我挑选了《爱的力量》里面的一些含义深刻的段落,并在题型和知识点上力求综合性,在巩固上节阅读课知识要点的同时,又注意拓展,设计了一个相同体裁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即培养孩子们对散文的整体感知水平。

在具体题目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时,我让学生先注意关键词句,再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最后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做理解题时,先说出句子的字面意思,并把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并提醒学生,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或是文章的主旨。只要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相信会对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的感觉,在课堂中,学生学得还是比较主动,气氛轻松愉快,大伙儿有疑问、有猜想、有笑声、有争议、有掌声,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本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知识整理呈现的时候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比如学生对理解题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学生反馈的形式有些单一,有的.时候太依赖组长,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反馈都是真实的。还有,在注重孩子题型的练习,方法和习惯上的培养还不够。有的时候,课堂教了,学生回去不去用,也是白讲。

我一直想把“读——品——悟——思”这种阅读方法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此来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但语文是个无底洞。即便学富五车的顶尖的国学大师,也不可能将所有属于语文的东西悉数囊括。然而缺失不足为憾。没有太多的东西是必须“掌握”的。有时候,缺失也是一种美丽。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6

实验1: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2页,实验要求判断浸入水中的石块或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2: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4页,实验要求对装水的塑料袋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并观察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现象的显著性?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反映: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不明显,是弹簧测力计的问题,还是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太小?

问题2: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学生存在思维定势,前面学习密度的计算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比,学生往往会据此判定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而不是与浸入的液体密度有关。教学中,必须用实验事实来向学生证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要选择相同体积不同密度的材料来做实验,那么如何选用材料呢?

三、对于浮力实验教学后的反思

问题1的解决,定性推论:观察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变化幅度即受到浮力大小与原示数大小的对比,与浸入物体的密度有关。教材94页实验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即浮力大小基本等于原示数大小,或者说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零。可见选取合适密度的材料对实验现象的显著性有影响。

定量分析:不同密度的浸入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对比见表1 (密度单位为:103 kg/m3) 。

结论:选取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但实际生活中哪些物质符合要求呢?

问题2的解决,使用相同体积不同材料的物体。通过实验证明:物体的密度不同,但体积相同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浮力与该物体自身的密度无关。需要选取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

四、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体

制作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笔者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铁皮罐和酒精喷灯熔化白蜡,熔化后倒入纸盒凝固,因为白蜡熔点低,硬度小,容易加工。但是白蜡的密度小于1怎么办?联想到金属合金的方法,可在熔化的白蜡中掺入铅粉 (也可用铁粉等) 。

用反推法来测算,先从演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开始,我校使用的是5 N量程的演示弹簧测力计。实验的物体重量确定为2 N左右,质量不超过200 g。将铅粉掺入熔化的白蜡中,做出密度为5左右的物质,同样方法做出密度为4和3的物质。为了区分不同密度的“蜡块”,需求加入颜料。做好的“蜡块”需要再测定一下密度,不一定是整数,但这种做法能调整密度的大小。这一思路源于经典故事《阿基米德鉴别皇冠》。

五、评价

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7

不自信也要付出代价

新课已经结束,现在的课堂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做卷复习。每节复习课,我都会针对某些题型讲一些复习技巧,孩子们也很买账,师生一起配合,还算默契。

最后一节课,我又像前两个班那样,讲完技巧后,一起背诵两遍。感觉孩子们记得差不多了,就会简单的一个自我评价——觉得自己能背下来的举手示意一下。前几个班都是五分之四举手,这都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抽测检查,没发现撒谎的。可这个班,孩子们就像早就商量好的一样,没一个人举手。我想可能是我说的孩子们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又描了一遍,仍然没有人举手。我有些生气,如果真的没有能背下来的,一起背诵时不可能回答那么整齐,那么流畅,声音那么洪亮。我自言自语:“不

可能啊,看咱班同学刚才齐背的表现,应该有一大半能背下来的。”听我这么一说,有五个孩子举起了手。我不甘心,又问:“还有没有?”好半天,又有两个孩子举手。我很生气,心想,孩子怎么这么不自信呢?转念又一想,光生气也没用,就是一顿狂轰滥炸又能怎样?我得让他们受到教育才行!你不自信,我非逼着你学会自信!

为了分辨的更清楚,我让刚才举手的七个孩子站起来。然后很生气地对其他孩子们说:“你不是背不下来吗?那好,拿出练习本,就这六道题,抄十遍!站着的这七名同学,现在请坐,你们不用写,看卷上的其他题。”孩子们面面相觑,大约六七秒钟,一个个都掏出了练习本,准备接受我的惩罚。我随口叫起一名挨罚的学生,问道:“知道我为什么罚你们写十遍吗?”孩子低着头,很胆怯的样子,说:“因为我们没背下来。”我很生气,这孩子居然没明白我的意图,干脆直说:“不对!老师罚你们,不是因

为你没背下来,因为我知道,挨罚的这些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三能背下来,却没有举手,不是故意和老师作对,而是因为不自信!当然,这里也有几个人确实是没背下来。记住了:你们挨罚,是因为你不自信!开始写吧。”孩子们开始各忙各的,我在行间巡视。边巡视边琢磨:我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复习,目的是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可这样罚他们,不是反倒增加负担了吗?况且,这样罚抄写,也算变相体罚呀!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奋笔疾书,我也有些心软,可是,我必须得让孩子们接受这个教训。想到这,我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两句话——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不自信也要付出代价!然后转回身,对孩子们说:“看大家接受惩罚的态度不错,咱从轻处罚,抄一遍就行。”孩子们都长出一口气。“然后,把黑板上的两句话抄下来!”孩子们都不由自主的抬起头,轻声读了出来:“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不自信也要付出代价!”“记住了吗?”“记住了!”

孩子们异口同声。我又对那七个没挨罚的孩子们说:“你们七个也把黑板上的两句话抄下来,对你有益!”

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8

1、学生必须学会倾听。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学期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多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让学生 “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在课堂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9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强调在互助合作中教和学,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要反思就会发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是很常见的。如不备课上课或使用旧教案;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重课堂教学,忽视知识的落实和运用等。高三政治课的复习,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教学。笔者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为例,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反思。

一、把握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备课准备阶段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细致充分的备课可以让一堂课上得有条不紊,学生们也会感到很舒服,收获不少。高三政治复习课的备课除了要求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形成理性的认识,备好教材、备好练习、备好作业外,更要了解和把握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状况,以及对本节课复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期望值和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当前的精神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才能准确定位,精当取舍,减少时耗,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在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时,针对新课阶段练习中很多学生经常出现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全国人大的最高决定权混淆、与政府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混淆这一学情,笔者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提出:“这是否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最高决定权?为什么?这能否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为什么?”针对很多学生弄不清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的区别和联系,在合作探究之后,笔者设计了对四个政治主体的比较。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情,具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疑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设计切实可行。

二、加强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师主宰着一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基本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课堂教学难有效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平等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思维更加活跃,情绪更加高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挥作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二是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反思《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过程,交流和展示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的课堂注意更专注,学会尊重彼此的劳动,学会分享快乐。新的情境创设和问题提出,改变了以往老师包讲到底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分配,教师也是活动的一员。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启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的闸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活泼了,师生轻松了,思维动起来了,收获也就多了。

三、注重运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强调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三政治复习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社会、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环节,联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实际,提出四个问题;经典例题迁移应用环节,就选用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相关的时政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复习过的政治常识,分析“鼓励‘自主创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这些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巩固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获取和解读设问和材料的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探讨和解决试题提出的问题。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0

接下来,通过回顾有关的实验,从宏观的现象引入微观的本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并进一步熟悉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再对比分子的定义及性质,掌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体会原子的三条性质。

在熟悉了原子的性质后,要通过回顾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并让学生能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与所给元素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根据质子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复习的内容。

在元素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将元素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并且能够会观察元素周期表,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项所代表的意义。

最后,复习有关化合价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化合价口诀,经过练习能够根据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推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成语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1

新课上完后,都是比较长的一段复习时间,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又有重点地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对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或者已模糊不清,复习能有效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成语》是我尝试的一堂成语复习课。成语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成语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意义深刻,被人们所喜爱。孩子们从平常交谈和课文中接触到许多成语,他们平时积累的成语多,但是都很凌乱,因此我想把成语进行归类,因此我有了上一堂成语复习课的想法。在上完这堂复习课之后,我对这节课认真做了反思。

首先努力做到的地方:

1、注重复习方法的渗透和归纳

一堂复习课不可能让学生牢牢掌握住成语知识,与其一味强求量的落实,不如讲求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成语的一般规律,才可能在课外时间开展有效的复习,才可能有量上的实质提高。因此,我在这堂复习课中,着重教学生学会进行成语归类,引导学生从归纳总结出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数字成语、动物成语,并由动物成语扩展延伸到来自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些成语,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知道成语的大致分类。

2、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做对十道题更为重要。我也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哪些同学知道这些成语呢?老师想请同学来说说。不过在说之前老师有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三到:眼到,要认真看;耳到,认真听别人说;手到,把成语补充完整。明白了没有?也就是边看,边听,边写。”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

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因为老师激励的话语,热切的目光,课堂的生命,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我就运用巧妙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使学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比如:“你的脑筋动的可真快,要是再说具体清楚些,那该多好呀!”“你很会观察,很会动脑筋。现在老师想奖励你„„”课堂上,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就是一种启动思维的“催化剂”,会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闪现出“我要学习,我要思考”的火花。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应该是生活中的语文,而不能脱离生活。这节复习课中,我也特别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我告诉学生:“我们的成语是前人智慧凝结而成的,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的词语或短句,不能随便乱改,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滥用、乱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使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对成语的理解有误,因此我们要捍卫成语,要当成语小卫士。”设计了给成语改错这一环节,就是要告诉学生我们的成语滥用、乱用的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希望他们能当生活的有心人。其次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出题不够严谨

出题过程中由于对第二阶梯第一小题出题欠严密,于是导致学生在此题上耽误了过多的时间,没有按计划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2、运用成语还存在问题

整式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2

整式及其加减复习课教学反思

对于整式及其加减的复习课,我主要围绕两点展开讲解:

(1)对整式及其加减整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并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对本章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使得知识形成体系化。(2)对整式及其加减整章的易错题进行整理,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自己在操作时需要小心,也是“雷区”,需警戒。

复习课上完后,五中联盟校教师以他们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我的课进行评价,并为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敦促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成长,通过这次课,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从中也发现自己无论是在组织课堂方面,还是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及在时间分配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教学中相对处理好点的地方:

(1)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本章知识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细化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讲课中注重对知识点适度发散,强化某些知识及注意的问题。

(2)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思考解答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大胆尝试,找出规律,进行应用。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合作者;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创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和谐融洽。(3)讲课中,做到了尽可能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覆盖面要广。课堂中,我尽可能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去积极思考回到我的问题。整堂课讲完后,大部分学生都已被我提问,覆盖面广。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课程的设计方面,我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于是,上课中造成了核心知识没有凸显现出来,对于复习课,应该把握核心概念,从学生角度入手设计,题目不追求多但要精练;不要求难但要典型;不要求老师讲多少而追求学生自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上,过多的注重让学生接触各类题目,缺乏对相关题目规律方法的总结,使得某些学生课后只能处理这一道题而不是一类题。整个课堂题目由点辐射到面的效果不强。

(3)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主动参与的学生少,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还是不能全力的投入学习,虽然全部参与了,但仍需注意实效性,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在对本章的知识回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回顾的时间段,学生看了一眼就匆匆而过,印象不深刻。本节课,课程在设计时容量大,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段。平均下来,每题也就两三分钟。如果学生中途走神,恐怕就再很难跟上课堂的节奏。如果减少题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相信效果会好很多。(4)有人说过,上课就像在弹一首曲子,教师上课的语言就像一个个音符。如果一直保持一个音调,缺乏节奏感,学生容易疲乏。在以后的上课中,一定得慢慢改正,对重点要突出强调,增强课堂的韵律。通过自己的语言,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5)教学基本功在某些方面有待改进。课堂上,所讲的课语言不精练,某些地方重复的比较多。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板书的书写及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这次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要认真的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同时,自己要多阅读,多钻研,真正理解教材的本意,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地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要应用自己所学,站在一个高的层面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其得到长足发展。

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3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

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上一篇:红酒醉人生下一篇:学生翻墙被抓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