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复习课(教案)(共9篇)
浮力复习课(教案) 篇1
浮力复习课 知识网络
重难点聚焦
1、能设计并进行有关浮力的小实验,会用测量计测量浮力,会画浮力的示意图;
2、能运用常见的器材设计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全过程;
3、浮力计算; 知识要点回顾
(一)求浮力的一般方法
1.压力差法:物体在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2.称量法:,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称量的重力;这种方法还可以求出物体体积,物质的密度及液体的密度。
3.阿基米德原理法:
4.平衡法:漂浮或悬浮物体,若物体与容器底紧密结合,物体不受浮力。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实心物体而言
下沉
上浮
悬浮、漂浮
下沉
上浮
悬浮
与变化前的的大小。
(三)液面升降:确定液面的升降,只要比较变化后的1.浮冰熔化后液面升降
(1)纯冰浮于液面,冰熔化后液面升降。
①
②
③,如冰浮于盐水中,冰熔化后,液面上升。,冰熔化后,液面下降。,液面不变。
(2)冰中含杂质,冰熔化后,水面升降。
①
②,若冰中有铁、铜、铝、石块等,冰熔化后,水面下降。,如冰中有木块、蜡、气泡,冰熔化后,水面不变。
③,水面不变。,容器中液面2.漂浮在液面的“载体”,当把所载的物体取出放入液体中时,如下降,当时,容器中液面不变。
(四)几个规律问题
1.同一物体浮在不同液体中,是一个定值,都等于,此时
与
成反比(密度计原理,轮船浮在海中或浮在江河中,一木块分别浮在不同液体中)。
2.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浮在同一种液体中,为一定值,等于(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将露出液面部分切去,物体上浮又露出液面,为定值,等于)。
3.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变化等于物体重力的变化。
4.如图,细线拉力为T,细线断后,物体上浮至漂浮,浮力的减少等于细线的拉力T,即。
规律方法整合
1、浮力的大小可由物体的浮沉条件求解,如悬浮和漂浮,即
2、漂浮和悬浮时,尽管都是,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漂浮的物体静止在液体的表面上,悬浮的物体静止在液体内部或在液体内部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漂浮状态的物体,其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它本身的体积,而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其密度与液体密度相等,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它本身体积的大小。
浮力复习课(教案) 篇2
关键词:浮力复习课,实验,设疑,建构,思维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课型。常规复习课, 教师普遍采用的形式是按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把知识复述一遍, 然后进行例题讲解、练习训练、习题讲评。复习课往往变成压缩版的新课,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索然无味, 能力的提升与拓展收效甚微, 课堂效率低下。
我通过多年对复习课设计的思考、改革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通过新实验创设新情境;通过新情境温故知新, 串联旧知, 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精选习题运用贴近生活的新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即:新实验—新情景—新问题—新能力的复习课模式, 这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开发学生潜能, 并让学生深感有趣有效的学习模式。现将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浮力》一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同仁共享, 希望能得到指导与帮助, 共同探究创新复习课的设计与改革。
一、案例实录:浮力复习课
(一) 反馈学情, 激发兴趣。
师:出示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不用品尝的方法, 你怎样鉴别哪一杯是盐水, 哪一杯是自来水?
生1:用一个鸭蛋放入杯中, 观察其在两杯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鸭蛋漂浮的是盐水, 沉底的是自来水。
生2: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利用密度公式ρ=m/V进行计算比较。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进行实验, 分别读出铁块在两杯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确定液体的密度。 (说出这种方法, 让其他同学感到很惊讶, 很佩服。)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状况, 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用实验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复习, 有利于搭建台阶,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世界, 在思考、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入复习角色。]
(二) 设计问题, 设疑解惑。
问题1:出示一个金灿灿的指甲钳, 如图。
师:这个指甲钳是什么物质制成的呢?是铜?是金?还是其他物质?谁有办法可以确定?
生1: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
生2: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测定密度。
师:如果没有量筒, 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你该怎么办?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 记录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的读数分别为F1和F2根据F1=G=ρ物g V排及F浮=F1-F2=ρ水g V排和浸没时V物=V排推导出物质的密度。
师:请生3同学上台进行实验, 请生4同学来合作记录数据, 请其他同学一起来计算物质的密度, 从而初步确定该物质是什么。
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
步骤:1.用弹簧秤测出指甲钳在空气中的重;2.再将指甲钳浸没在水中, 观察示数并记录。
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不仅可以测量固体密度, 还可以测量未知液体密度, 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2:出示图示玻璃杯和一盛有水侧壁带有竖直高度刻度的圆柱形容器。谁能用手头的器具来测这个玻璃杯的玻璃密度?
生1:玻璃杯的质量和体积不知道怎么测?
生2: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没有刻度尺怎么测?
生3: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玻璃杯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测量。
生4: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就可以用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来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了。
生5: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体积都需要用到容器的底面积, 但当两者相比时可以把底面积约掉, 所以不需要知道底面积也能测出物体密度。
师:同学们的讨论太精彩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来做一下实验, 大家一起运用浮力的知识求出玻璃的密度。
生;实验测出玻璃的密度。
师:同学们,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解决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物理公式和物理方法, 大家一起来整理归纳一下。
生:讨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实验, 平常之中见精彩——引导学生主动回顾知识, 提高复习课的参与度,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师为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供了载体、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巩固深化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知识, 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
问题3:师:小明的父亲为了解决全家人夏季淋浴问题, 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太阳能淋浴器, 他买来了一个圆柱形金属桶, 一个压力传感开关,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A、B及细线若干。初步设计如图所示, 其中A、B两个圆柱体通过细绳与压力传感开关相连。
已知:圆柱形金属桶的底面积S1=0.5m2, 高h1=50cm;压力传感开关的作用是当它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达到10N时闭合, 通过控制水泵从进水口向桶内注水, 当拉力等于4N时压力传感开关断开, 水泵停止向桶内注水。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S2=40cm2, 高h2=12cm, 每个圆柱体重G=6N。要求当水桶内储水量达200L时停止注水, 当剩余储水量为40L时开始注水。
请你帮助小明的父亲在其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求出: (1) 传感开关断开时水的深度; (2) 满足上述要求的两段细线的长度。 (压力传感开关与金属桶间的距离、细绳质量与体积、计算储水量时圆柱体排水体积忽略不计。)
学生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 检测到压强、压力、浮力、等多个知识点和受力分析等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要求高。但是经过问题1和问题2的演练,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跃跃欲试, 解答后争先恐后抢答问题, 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精选习题整合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与方法, 将知识内化, 并提升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 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二、案例反思
《浮力复习课》是对第四章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贮存和提取的方法。传统教学流程往往是:知识回顾—框架建立—知识应用—例题精选—课堂练习—课后巩固, 主体通常是教师, 课型一般是讲解课。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地把所学的知识像“炒冷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再现给学生, 复习的内容以记忆为主, 大量所选习题均为纸笔演练类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听讲和机械操练, 不可能主动更没有创新。教师“满腔热情”对习题的详细的评讲分析, 换来的却是课堂沉闷、压抑, 是学生对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师生共同在题海中沉浮迷惘。
本案例中我努力走出一条复习课的新路, 通过设计三个小实验:如何区别两杯液体;如何测定指甲钳的物质密度;如何测定一个玻璃杯玻璃的密度, 层层递进, 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 并扎实巩固, 对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应用的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让学生在讨论, 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中, 感知复习的意义, 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领悟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 整个课堂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这一堂课, 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成功, 都有深深的感悟, 这样的复习课不真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吗?
反思一:巧设实验, 刺激学生兴奋点——为复习课寻找新鲜素材。
复习课的实验设计除了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 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必须加以考虑。
1.新颖性。“新”是复习有效性的“泉眼”, 也是学生兴趣的源泉, 只有“新”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2.层次性。复习的目的是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均有所得。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为各层次的学生搭建适宜的台阶。在实验过程中, 将现象过程进行剖析, 让基础差的学生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 了解一些思维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思维的升华,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中我设计的三个小实验, 由易到难, 知识、思维和能力要求层层递进。这种“基于问题”的分层式教学, 有利于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 使课堂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 又使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得以实现。
3.整合性。一堂好的复习课的实验设计, 要能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 做到:环环相扣, 步步精心, 层层深入。如本案例中浮力的复习课用三个实验设计和实验以全新的模式将密度的概念、公式、计算、测定、应用;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等整合在一起, 走出了一条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的新路子。
4.拓展性。复习课的又一功能是拓展提高。本例中的问题3将学生引领到社会实践之中, 强化他们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2011版科学新课标所要求的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的目标之一。问题3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优选与综合, 理解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反思二:创新情境, 强化学生体验性——给复习课赋予丰富内涵。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 即有多少学生想学习?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怎样?是否学会了学习?在教学中, 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 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实现,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因此, 如何激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教学课题。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生活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能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所以创设情境所选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2.时代性。要求教师在日常中要关注时事, 了解当代科技, 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 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相信科学。
3.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 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程的意义和应用性, 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欲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创设情境时要选择能反应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情境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
4.适度性。创设情境的难度要合适, 难度太高或要求过低的情境, 对复习课而言都是不合适的。难度过高, 曲高和寡, 甚至无学生应对, 造成“冷场”;难度过低, 无疑是对学生智商和能力的蔑视, 学生不屑一顾。情境的难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为宜,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即时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学生回答有些不正确,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能用消极、否定式的评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是要循循善诱, 释疑解惑, 中肯善意地指出问题所在,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改进思路或方法。
反思三:精挑习题、让学生温故知新——使复习课知识和能力得以“升华”。
一堂复习课其巩固和提升功能是否发挥极致, 还有赖于习题的精选。一道好的习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 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能让学生获得新知, 甚至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好的习题适应于再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 题干具有新颖性和实践性, 能突出科学本质, 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组习题难度要有梯度, 要有一些发展性练习, 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基础上, 让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
如何上好初中浮力复习课 篇3
1案例展示
案例1
(1)复习问答
师:回答浮力的定义、方向和施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1:浸在液体(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学生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学生3: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气体).
师: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什么?
学生答:ρ液和V排.
师:浮力测量有哪些方法?
学生1:①称重法: F浮=G物-F拉;②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学生2:③状态法: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
学生3:④压力差法:F浮=F上-F下.
(2)巩固训练
师:刚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说明大家对前期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解决几个问题,请解答学案中前面4个题目.
接下来,学生都在解答题目,教师在教室中来回巡视个别学生解答情况,当大多数同学解答完成后,教师对这4个题目作了简单的分析讲评.
(3)教师评价
师:通过刚才的训练,大家对浮力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问物体沉浮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5: ①F浮>G物,物体上浮;②F浮=G物,物体悬浮;③F浮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你们知道潜水艇的原理是什么吗? 学生: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悬浮和下沉的……. 最后,教师让学生完成学案上后面的几题,并作了讲解和点评. 案例2 首先教师展示一只带有塞子的空玻璃瓶. 问:放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漂浮. 师:为什么会漂浮,要知道这个原因,我们就要了解玻璃瓶受力情况.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展示玻璃瓶的受力分析,并提出浮力概念. 师:浮力的三要素? 生: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物体;大小:与V排和ρ液有关. 为了让大家对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这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对每一个活动进行逐一设计、测量.下面,我们分八人一小组,每个小组任选其中一个问题,列出测量工具、写出实验方案设计(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一个同学上台汇报本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同时另一个同学进行实验演示.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其他组同学对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和提问,本组同学派代表再进行答疑,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实验器材:带盖的广口瓶,细线,弹簧测力计,装有水的圆筒,酒精和盐水,空的小桶. 活动1:利用桌上器材证明F浮与V排有关. 第一小组:方法①:空瓶盖上盖,放入水中,用力向下按,随着V排增加所需的力越大,说明浮力越大.方法②:瓶装一半水放入水中和瓶装满水放入水中比较两次V排大小和测力计读数.方法③:瓶装满水逐渐进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到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逐渐变大.师归纳:F浮与V排成正比. 活动2:利用桌上器材测浮力的几种方法. 第二小组:方法①:空瓶装满水用测力计测出重力G物,再把瓶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拉,然后根据F浮=G物-F拉,求出浮力;方法②:先测空桶重力,再把装满水的瓶放入装满水的玻璃筒中,水溢出,测出溢出的水和小桶的总重力,两次读数差求出G排液,最后根据F浮=G排液,求出浮力. 师归纳:浮力的计算方法: 称重法:F浮=G物-F拉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活动3:怎样才能使玻璃瓶下沉,漂浮和悬浮. 第三小组:玻璃瓶加入不同量的水(加水的目的是改变重力,得出下沉,漂浮和悬浮的条件).不装水,瓶漂浮,F浮=G;装适量水,瓶悬浮F浮=G;装满水,瓶下沉F浮 师归纳:浮力的计算方法:③状态法: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延伸到与潜水艇的原理类似. 活动4:利用桌上器材证明F浮与ρ液有关. 第四小组:方法①:把装满水的瓶分别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比较测力计读数,在盐水中读数小,说明浮力大;方法②:装适量水的瓶子在水中下沉,放入盐水中会悬浮;方法③:空瓶在盐水中比在水中露出更高些. 师归纳:F浮与ρ液成正比. 活动5:怎样利用器材测出玻璃密度(能力提升). 第五小组:方法:先用测力计测空瓶重力,再根据m=G/g求出空瓶质量,瓶装满水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读数,根据F浮=G物-F拉,求出浮力,再根据F浮=ρ液gV排,求出V排,因为完全浸没,所以V物=V排,最后由ρ=m/V,求出玻璃密度.对这个方案其他组同学提出质疑,V排是整个瓶的体积,而不是玻璃的体积.老师趁热打铁问:怎样求玻璃体积?各组同学再讨论,最后总结出可行方案:用测力计测出瓶满水时的总重力,再减去空瓶重力,求出水的重力,由m=G/g, 求出水的质量,最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水的体积.把整个瓶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求出玻璃的体积.
2课后感悟
(1)从这两个案例的过程形式来比较,案例1:套路平淡,只是对已学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授课方式是采用一问一答,边讲边练的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有效深入学习缺乏鞭策的动力,教学效果相对自然也低一点.案例2:教师打破常规的方式,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以做实验的方式复习各知识点,别具匠心,在整堂课中,一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果显然比较好.
(2)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来比较,案例2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某一个任务去展开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完成任务探究,锻炼了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语言组织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还有实验的评价能力及对其它组的纠错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养成对今后的教学过程受益匪浅,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3)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比较,由于案例2是学生自己动手,互相探讨,因而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众多学生参与,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连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蠢蠢欲动,做到了人人参与.教室里经常能爆发出激烈的讨论声, 思维碰撞的现象.
(4)从问题设计的层次,梯度角度看,由于初中阶段课程多,任务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少,学习的主动性差,导致学生之间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分化越来越显著,针对这种个性化差异,教师如采用类似案例1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达不到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目标.案例2中活动1设计较基础,可以安排成绩较差的学生去完成.活动2对前面所学的测浮力的几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稍有难度,可让中上等的学生去操作完成.活动5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有一定的拔高提升作用,适合尖子生去探究.目标层次分明,内容难易适当,摸清情况,对症下药,保证每个学生都会吃饱吃好.
(5)从一题多解,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并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1就属于这种情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固定模式进行机械的操练,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案例2的开放性方案,每个活动要求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决,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解决方案.以生为本,把舞台留给学生,教师只是幕后策划者.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4
这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的一节复习公开课。力学中的浮力部分是个难点,是中考中得分率最低的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点上通过“实验设计”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
二、案例描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这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做好知识的准备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
(二)课前学生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案
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三)课堂实验过程设计
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课堂上进行限定器材的实验。共进行三组实验:
(1)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
(3)测盐水的密度(利用已测出的石块的密度)。
(四)课后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案,供全班学生讨论。教师讲评、鼓励和表扬
三、本课的反思:
公开课之后获得十余位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有的教师评论说:“没想到像7班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来的素质如此之高,本校别的学科听课的教师感叹到:“没想到×××同学(学习差生)在科学课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如果我们课都上成这样,学生还会感到负担重吗?还会有学生厌学吗?”
学生解浮力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题时,常常有学生惊呼:“这道题不是和我们做的实验一样吗?”“这道中考题不是和我们提的实验方案一样吗?”浮力计算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那么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与自己设计或讨论过的实验方案紧密相连的,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
有的教师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愿多做实验,认为耽误时间。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设想和设计方案。有的学生用弹簧秤测固体重力,再根据公式m=G/g算出固体的质量,用排液法测出固体体积,最后算出固体的密度。有的用弹簧秤测出物重G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算出物体体积V,再根据G/g算出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旁边的学生说: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密度大于水的物质,若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怎么办?然后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方法。有几个学生每人设计了六七种方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激发和诱导了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说明我们原先对学生能力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还说明学生蕴藏着很大的潜能,而我们教师往往对其估计不足,因而束缚了自己教学改革的手脚,放慢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学生没有做过,教师也没有演示过,所以有相当的难度。如何让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这堂课上也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习好的学生主动与学习较差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设计出一两个实验方案,培养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使这些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生的实验方案并非都是科学的、严密的,有的设计实属于“一窍不通”。我们应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保护学生的创造欲。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然后再帮助他们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最后完成合格的实验方案。
集体研讨,全面提升创造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同时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
浮力复习课(教案) 篇5
一、知识回顾:
1、观察课本P72 图14.1-1和图14.1-2,蝉的口器对树皮有压力,骆驼的脚对沙地有压力,________的压力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大的又是_________.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课本P73 图14.1-3,比较图甲和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图乙和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其单位是______.4、课本P74图14.1-
4、13.1-
5、13.1-6中,哪些是发增大压强?哪些是要减小压强?各是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
5、课本P76“想想议议”,问题1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本P76图14.2-2中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课本P77图14.2-3中的实验装置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该实验现象可得出液体压强的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_________________.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可知,液体的压强跟_________________ 有关,跟所取的面积_____关(填”有”或”无”).8、课本P79“想想议议”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课本P84“想想议议”的答案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连通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11、讨论课本P96“想想议议”,你的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站在水平沙面上,它的质量为400千克,每只脚掌的面积为2×10—2米2。问:(1)骆驼对沙面的压力为多大?(2)骆驼对沙面的压强为多大?(3)骆驼的脚掌约为马蹄掌的三倍,这样大的脚掌有什么好处?
例2.作出A、B、C三物体所受的重力和A、B对平面的压力、C受到的浮力.A
v B C
例3.弹簧秤下挂一个物体,在空气中读数是1.65 N,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示数是0.9 N.求:(1)物体受到的浮力;(2)物体的体积;(3)物体的密度.(g =10 N/kg)
三、基础练习: 1.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可磨一磨,是通过_______来_________,背书包要用扁而宽的带、钢轨铺到路基上是通过_________来_________.2.如图,每次橡皮膜都向内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橡皮膜在下端时比在上端时凹进得更多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为______,钩码的体积为______ ,钩码的密度为________.4.一棱长为0.1m的正方体铝块浸没在水中,它的每个正方形表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如果它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强为3000Pa,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______,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是______,铝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__,如果要使铝块静止,则铝块还必须受到大小为______,方向为______的______力作用.5.轮船舱底在水面下3m处,舱底穿了一个面积为0.15m2的洞,要想堵住这个洞至少需要对档板施_______的力(g=10N/kg)
6.关于压力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在数值上总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B.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支承面受的压强越大D.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越小,压强越小
7.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到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则______受到的浮力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玻璃杯中装有大半杯水,当用手伸入水中但不碰到杯底时,杯底所受的压强将()若玻璃杯装满水,结果将是()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判断
9.一个质量是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__.10.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____________,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_____,船排开河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__,如果该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则船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_,船排开海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由此看来,船从河里驶入海里时,浮力______,排开水的体积______,船将______(ρ水=1.0×103k/m3, ρ海水=1.03×103k/m3)11.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浮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C.没入水中的物体 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四、提高练习
1.某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他制作了一张方格纸,每边长为cm,站在方格纸上并描下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他的质量为50kg,则他站立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成语复习课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师说一段话,思考这段话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王国。那里风和日丽,山清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学生说)
是的,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我们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更简明、更生动。成语的学习,一要会读,二要理解,三要熟记,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学会运用。
说到要理解运用,首先要熟记。比如,刚才那段话,可以联句成段来记忆。屏示【联句成段记成语】: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留恋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二、交流归类熟记方法
(一)从成语的来源来分类记忆:
1寓言成语(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等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这类成语要注意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 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二)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类记忆。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远走高飞,四分五裂 低三下四 惊心动魄„„ 2数字成语
从一到十到百千万(含有夸张性)关于二打头的补充如下 二分明月 二三其德 二桃杀三士 二姓之好 不二法门接二连三 一石二鸟 天无二日 心不二用„„ 3重叠成语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 战战兢兢 吞吞吐吐(2)ABAC式 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3)AABC 式 首字重叠 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4)ABCC式 后面两字重叠 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
如ABCB:心服口服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微乎其微;如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反义词:深入浅出 前俯后仰 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近义词:甜言蜜语 想方设法 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比喻 如鱼得水 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 归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 闻风丧胆 天崩地裂
云消雾散 雾里看花 冰清玉洁
(3)借代 汗马功劳 巾帼须眉(仅作了解)
6、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 安乐窝 铁公鸡 冷不丁„„
7、还有一类结构特殊的成语不是四个字组成的,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或上三字,下三字;或上四字,下四字;或上五字,下五字;也有上七字,下七字的。这类成语其实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民谚,有的广为流传,成了人们的熟语。例:①吃一堑,长一智。②听其言,观其行。
③求大同,存小异。④雷声大,雨点小。⑤挂羊头,卖狗肉。⑥前怕狼,后怕虎。⑦既来之,则安之。⑧言必信,行必果。
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⑤太公钓鱼,愿者上钩。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例: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④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四、成语练习(讲义15页“
三、活学活用”)补充:
1、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换然一新(焕)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厉)不记其数(计)走头无路(投)汗流夹背(浃)挤挤一堂(济)鬼计多端(诡)
轻歌慢(曼)舞 来势凶凶(汹汹)免为其难(勉)弱不经风(禁)
奋不顾生(身)名落深山(孙)迫不急待(及)惹事生非(是)随声附合(和)永往直前(勇)仗义直言(执)星罗其布(棋)名符其实(副)如火如茶(荼)半徒而废(途)
2、成语中的人物主角
音乐复习课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以歌曲为中心,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歌曲。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同学回顾切分音的节奏特点。
2、坚持同学对歌曲的兴趣,使同学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教学重难点:
1、会背唱每一首歌的歌词。
2、唱准每一首歌的旋律。教学步骤:
一、复习第一单元《童年》
1、歌曲《摇啊摇》
2、歌曲《小酒窝》
二、复习第二单元《草原》
1、歌曲《草原上》
2、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三、复习第三单元《好伙伴》
1、歌曲《原谅我》
2、歌曲《噢!苏珊娜》
四、复习第四单元《放牧》
1、歌曲《老水牛角弯弯》
2、歌曲《放牛山歌》
音乐复习课(第2课时)
教学内容:以歌曲为中心,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歌曲。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同学回顾切分音的节奏特点。
2、坚持同学对歌曲的兴趣,使同学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教学重难点:
3、会背唱每一首歌的歌词。
4、唱准每一首歌的旋律。教学步骤:
一、复习第五单元《妈妈的歌》
1、歌曲《妈妈的心》
2、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二、复习第六单元《四季的歌》
1、歌曲《四季童趣》
2、歌曲《捉迷藏》
四、复习第七单元《钟声》
1、歌曲《美丽的黄昏》
2、歌曲《钟声叮叮当》
四、复习第八单元《丰收歌舞》
1、歌曲《桔梗谣》
数列综合复习课教案 篇8
例1 填空题
(1)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首项a1=3,前三项和为21,则a3a4a5=___ ;
(2)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636,Sn324,Sn6144(n6),则n=__;
(3)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a2n
an
4n12n
1,则S2n=。
Sn
例2 已知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an},若前2n项之和等于它前2n项中的偶数项之和的11倍,第3项与第4项之和为第2项与第4项之积的11倍,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1
an
2
a1n
4n为偶数
例3设数列an的首项a1a≠
14,且an1,n为奇数
记bna2n1
14,n=l,2,3,…·
(1)求a2,a3(2)判断数列{bn}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3)求lim(b1b2b3bn).n
例4设向量a=(x,2),b=(x+n,2x-1)(n为正整数),函数y=ab在0,1上的9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an,又数列bn满足:b1+2b2++(n-1)bn-1+nbn= 10(1)求an和bn的表达式;
n-1
.(2)若cn=-nanbn,试问数列cn中,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得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n,都有cnck成立?证明你的结论.作业 1.填空题
(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OB=a1OA+a200OC,且A、B、C三点共
线(该直线不过原点O),则S200=______;
(2)已知数列{an}、{bn}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首项分别为a1、b1,且a1b15,**,则数列{cn}的前10项和等于______; a1,b1N.设cnabn(nN)
(3)在数列{an}中, a1=1, a2=2,且an2an1(1)n(nN),则S100=_____.2.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3,an23an12an(nN*).(1)证明:数列an1an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3)若数列bn满足
43.已知点的序列An(xn,0),nN,其中x1=0,x2=a(a0),A3是线段A1A2的中点,A4是线段A2A3的中点,……,An是线段An2An1,……(1)写出xn与xn1,xn2之间的关系式(n3);(2)设anxn1-x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3)求limxn。
n
b1
1b21
...4
bn1
(an1)n(nN),证明bn是等差数列。
b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n(n,an)、Bn(n,bn)、Cn(n1,0)(nN*),满足向量AnAn1与向量BnCn共线,且点Bn(n,bn)(nN)都在斜率为6的同一条直线上.(1)试用a1,b1与n来表示an;
(2)设a1a,b1a,且12a15,求数列{an}中的最小项.5.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求y=f(x)的表达式,并求出f(1),f(2)的值;
(2)数列{an},{bn},若对任意的实数x都满足f(x)g(x)+anx+bn=xn+1, nN,其中g(x)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一个函数,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3)设圆Cn:(x-an)+(y-bn)=rn,若圆Cn与圆Cn+1外切,{rn}是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记Sn是前n个圆的面积之和,求lim
答案:
1.(1)100,(2)85,(3)2600.n*
2.(1)公比为2;(2)an21(nN):(3)bn22bn1bn0.32,
14),且f(3)=2.Snrn
n
(nN).3.(1)xn=
(xn1+xn2);(2)an=(
12)
n1
a;(3)limxn=
n
a11(
12)
a。
4.(1)an=a1+b1(n-1)+3(n-1)(n-2);(2)当n=4时,a4取最小值,最小值为18-2a.5.(1)f(1)=0,f(2)=0;(2)an=2n+1-1,bn=2-2n+1;(3)
复习课教案(DOC) 篇9
易攀
第一课时:字词复习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的音形义;
3、校对、订正;第二课时:句子复习;学情分析:因为新教材在语文技能学校是缺乏系统性与;复习目标:;
1、复习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的方法;会扩句和缩句,;
2、复习省略号的用法,了解省略号在指定句子中的用;
3、复习修改句子的方法;要掌握各种类型错误句子的;
4、复习仿效例句改写句子,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把;
5、复习用& 第一课时:字词复习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的音形义。
2、正确认读多音字,通过练习掌握多音字的意思与读音的联系。
3、能按照词语的构词特点,照样子写词。
3、突出重点词与成语的填字,并能根据解释写词。
4、近义词、反义词的复习。重点:巩固字词的音形义。难点:部分中下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要及时反馈,组织重点词的听写。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册书中读读写写的词语。
1、学生自己挑选字形较难的词语抄写几遍。
2、交流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语。
3、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4、互相批改,反馈。错误的词语集中在黑板上,说说听写错误的原因。
5、根据错误情况组织学生抄写。(对于错误较多的同学则要利用课余时间重新组织听写。)
二、多音字复习:(见练习)
1、进行多音字组词,鼓励每一个字多组几个词,从中找出规律。
2、批改,校对、订正。
3、在校对的过程中,集中学生最容易错的词,进行分析讲解。
三、成语复习:(见练习)
1、梳理本学期学到的成语,读读写写,理解词语。
2、完成练习卷上的相关练习。
3、交换批改、订正。
四、近义词、反义词复习(见练习)
1、自由练习,校对,订正
2、选择一些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五、能按照词语的构词特点,照样子写词。(见练习)
1、说说做这类练习的方法。
2、自己练习。
3、校对、订正。
第二课时:句子复习
学情分析:因为新教材在语文技能学校是缺乏系统性与递进性,因此,这几年来,我们每次复习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小学阶段句子练习的每个点上,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大语文的观念。因此这次毕业复习,在句子复习这个点上,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们的孩子都已经经历过,目前,我们的复习重点在于进一步梳理,在反复练习中懂得方法与规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复习目标:
1、复习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的方法;会扩句和缩句,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句子的。
2、复习省略号的用法,了解省略号在指定句子中的用法,并练习使用省略事情和顿号。初步学会使用破折号的用法和引号的又一用法,巩固书名号的用法。
3、复习修改句子的方法;要掌握各种类型错误句子的修改方法:搭配不当、矛盾、重复、不合科学与常理等,并通过具体的段落训练学会综合运用。
4、复习仿效例句改写句子,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把时间或地点移到句首等,感受不同的语气。
5、复习用“不是……而是……”、“差不多”、“仿佛……似的……”、“先……再……还……”、“并不是……是……”、“一如既往”等词语写句子。
6、复习运用“因为……所以……”“只要……就能”“即使……也”“不但……而且……”“不管……总……”“只有……才”“一……就”等关联词语填空。
7、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重点:复习仿效例句改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用上有关的词语写句子、修改病句段。难点:标点符号的用法,关联词语的用法,和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让学生在具体的句子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具体的题目略。复习变换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改写句子; 复习仿效例句改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
在这些句式的复习中,都以句子的练习与评议为主,在练习与评议中巩固。在口头回答方面,把机会尽量多的留给学有困难的学生。
二、复习用下列的词语说句子。
复习用“不是……而是……”、“差不多”、“仿佛……似的……”、“先……再……还……”、“并不是……是……”、“一如既往”等词语写句子。
复习运用“因为……所以……”“只要……就能”“即使……也”“不但……而且……”“不管……总……”“只有……才”“一……就”等关联词语填空。(填空题略。)
1、让学生读读有关的词语,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进行口头说句子,并请学生进行评议。
3、学生同桌相互说并提建议。
要求学生说得通顺与具体。强调在书写时标点不能忘记,别字也得注意!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三、复习标点符号的用法
目标为
1、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会省略号、引号、破折号等的不同用法。
2、在段落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让孩子们回忆六年来学过的标点有哪些?其中哪些标点符号的运用还有困惑? ◆进行书面的练习,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标点符号,特别是省略号、引号、破折号、分号和书名号的运用。
第三课时:课内阅读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梳理第一、二单元课文要点。
2、复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道理的方法;复习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复习体会作者表现民族特点的方法。
3、背诵《二泉印月》《我的故乡在北京》以及《语文乐园》中的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教学过程:
一、《二泉印月》
1、熟读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以及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背诵课文。
3、知道两篇文言文揭示的道理。
二、《我的故乡在北京》
1、体会散文中所表达作者对家乡感到思恋和眷念的心情。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背诵全文。
三、《美丽的晋祠》
1、借景抒情的散文,借晋祠的美丽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感悟。
四、《雪》
1、作者鲁迅,描绘了南方和北方雪的不同与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2、文章以空间为顺序,以人们的活动贯穿全文。
3、复习体会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课内阅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复习、梳理第五、六元课文要点。
2、复习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表达情感;复习外国名著,体会作品人物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以及《语文乐园中》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
二、《少年闰土》
1、作者鲁迅。
2、知道课文围绕“我的好朋友闰土”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3、体会议论文逻辑的严密性。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三、《美丽的晋祠》
1、知道作者以及其他的作品。
2、知道晋祠美在哪里?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理解课文结尾的用意。
四、《二泉印月》
1、知道课文写了二泉印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
2、知道回忆的内容,体会用意。
3、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课内阅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复习、梳理第五、六单元课文要点以及“古诗词背诵”。
2、复习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复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3、背诵《延安我把你追寻》、八首古诗词以及《语文乐园》中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延安,我把你追寻》
1、知道“追寻”表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
2、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背诵全文。
二、《井冈翠竹》
1、理解课题含义。
2、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三、综合性学习
能给老师、同学写毕业赠言,表达感激、留恋之情。
四、古诗词背诵
1、能正确、流利背诵,会默写。
2、根据注释大概理解意思,特别是名句的意思。
3、熟读背诵。第四课时:课外阅读 复习目标:
1、复习默读的方法,能朗读、默读程度适合的文章;练习有一定的默读速度,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复习各种文体阅读方法。
6、复习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复习策略:结合综合复习的阅读材料、课外拓展、《同步阅读升级版》中相关阅读材料,展开复习。复习过程:
一、回顾: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读懂文章的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概括: 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 反复朗读领悟 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 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专项练习: 《在山的那边》
(一)、默读课文,指导默读的方法:默读需专心致志,有一定的默读速度,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交流对这篇课文的阅读感受。围绕课后的问题
2、问题3进一步精读。交流阅读所得。
(二)、课后问题1:理解词语。推荐几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1.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2.运用换词法理解词语。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5、同义词法。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告诉学生找这个词的同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同义词是好看,漂亮。等等。
读读文后习题中的词语,看看你用哪种方法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自己试着理解,并交流。根据词语的理解,定字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怎样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在语言情境中理解
2、把握文章中心,整体来理解。
3、抓住关键词语来揣摩句子意思。
结合生活事例或亲身感受加深理解句子含义。……
(二)、自主阅读诗歌,找找诗歌中难理解的句子。试着理解。
(三)、交流自己的理解,并说说是怎么理解句子含义的。《少年闰土》
(一)、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2、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3、重点突出法: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4、句子摘录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5、重点罗列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
(二)用较快速度默读课亠,然后填写闰土的奇闻趣事。试着用句子过程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选择《同步阅读》中的短文,试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
三、自主阅读其它六篇文章,结合课后思考题深入阅读,并交流。第五课时:作文 教学目标:
1、学会审题,引导学生能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习作,清楚生动有条理地表达。
2、能在平时生活中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按照一定顺序记录下来,有详有略,表达真情实感。能写读后感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复习重点:根据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展开生动的描写。复习难点:表达的丰富多样,内容的完整,感情的真挚。
一、回顾本学期作文重点
1、师:今天这节课要进行作文的复习,先请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的书本作文内容有哪些?(可以借助书本)教师板书、归类。
【浮力复习课(教案)】推荐阅读:
《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10-12
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07-02
浮力经典教案07-11
浮力产生的原因微课教学设计11-08
《§7.1 质量》教案设计-密度与浮力11-02
《浮力》01-15
浮力控制12-28
浮力教学反思01-04
《浮力》教学设计07-06